📖 ZKIZ Archives


成功人士教你如何看待失敗這件事 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輸不起!

2011-7-11  TWM




失敗是一種負面的產品和形容詞,如果可以,每個人都寧可選擇成功,但失敗無可避免,面對失敗,唯有克服情緒,找出原因,成功之門才會敞開。

撰文‧燕珍宜、羅弘旭

「我以前都講成功學,但有一天突然放棄,因為我發現,天天聽成功學的人都不成功,原因是他們不了解失敗學。」大人物知識管理集團總經理、也是許多上市櫃公司企管顧問的范揚松,發現失敗比成功讓人學到更多。

被譽為世界上最會賺錢的溫州人則認為,一個成熟的男人一輩子有三件事情要經歷過:一是事業上要失敗過,二是感情上要失戀過,三是人生要賭博過。溫州人教育年輕人的方式是,給你一袋錢去創業,然後把錢賠光光,目的就是讓他們學到失敗的經驗。

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茲也主張:「成功是糟糕的老師,讓聰明人開始以為他們不會失敗」。轉攻「失敗學」的范揚松發現,「成功的條件不一樣,時空背景不一樣,因素可以有上千萬種,但失敗的原因就那幾個。」如何從失敗經驗中擷取成功密碼,是重要關鍵。

被譽為「台灣之光」的宏碁,日前在眾人驚訝聲中,無預警連續三度調降季營運目標,以及一次認列虧損四十三億元,其執行長、全球總裁暨總經理蘭奇(Gianfranco Lanci)也閃電請辭。

變化年代創造力是王道

透過失敗案例才能培養挑戰的創造力已鮮少發言的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沉重地對外表示,「宏碁以往的『致勝方程式』已經失效,需要再次啟動改造。」回首宏碁一路的發展,挫敗已不是第一次,宏碁能否再度反敗為勝?大家屏息以待。

「真正的失敗是放棄。」施振榮認為,「只要不放棄,再多的失敗都當經驗,可以做出累積。」換言之,「可怕的不是失敗,可怕的是輸不起!」范揚松一針見血地指出,不願承認失敗,或是失敗了就一蹶不振,才是真正無望。

談起失敗經驗,蘋果賈伯斯(Steve Jobs)也是箇中專家。「我是我所知唯一一個在一年中失去二.五億美元的人……,這對我的成功很有幫助。」他甚至曾經被自己聘請來的執行長,趕出自己所一手創辦的公司。

十三年後,賈伯斯重回蘋果,以iMac、 iPod、iTunes、線上音樂商店、iPhone、iPad等蘋果產品,引起全球蘋果熱潮。這些產品使用的技術都不是蘋果獨創,而是集各家大成最成熟的產品,但放下技術本位的失敗基因,賈伯斯迎來蘋果盛世。

研 究失敗學三十多年,設立 村創造工學研究的日本教授 村洋太郎指出,失敗學之所以重要的原因,「處於瞬息萬變的時代,只有創造力能解決問題,只有透過失敗案例中傳達的失敗訊息,才能夠培養出挑戰失敗的創造 力。」在茂為歐買尬、佳姿、天和生物的案例中,分別可以看到台灣企業最常遇到的失敗元素,包括「領導人性格將企業帶入風險而不自知」、「企業創新不足」、 「經營財務面不通透」以及「公司轉型不成功走回原點」。

培養自己的「逆境商數」

找出失敗的真正原因 思考克服的方法《逆轉勝管理學》作者迪恩.謝佛指出,有時候明知道某項事業即將失敗,但還是很難就此喊停,於是一直砸錢填補無底洞。歐買尬執行長林一泓第 一次創業失敗,就是因為過度自信於過去單機遊戲的商業模式,當外在環境改變時,卻持續無止境的投入資源,無法跟隨市場趨勢創新事業,讓公司陷入危機。

曾經是國內女性健身產業三大龍頭之一的佳姿集團,則是在事業最高峰時,因為投資一○一大樓旗艦店的金額過高,資金出現缺口,最後被迫停業。

范 揚松分析佳姿案例,指出台灣中小企業財務面不通透的問題,健身房採預收會員費,屬於或有負債(Contingent Liability),但台灣大部分業者卻把這些款項視為現金收入,作為持續拓店之用,一旦新店招收不順,資金立刻出現嚴重積壓。轉型失敗加上財務槓桿過 大,最終以負債十五億元宣布破產,經營三十年的事業化為泡影。

天和生物創辦人劉天和,投資十六億元在澎湖開設水產養殖事業,但陸續因寒害、 颱風大量損失,先期投資過大,每年營收三億元以上才能夠損益兩平,但過去幾年台灣對高價的有機漁獲接受度並不如想像中高。像天和、佳姿這種獨資型企業,企 業的走向多半取決於創辦人的絕對意志,哈佛商學院教授蓋茲.皮薩諾和法蘭西絲.吉諾認為,「滿懷信心的領導人過於堅持己見,常常忽略漠視正確的資訊。」無 論走到哪裡都有失敗在等著你,問題是你準備好接受失敗了嗎?《超級企業》一書作者羅莎貝思.肯特就指出,「贏家和輸家之間的差異,在於他們處理失敗的方 式」。

范揚松解釋,現代企業經營者應該學習的是對挫折的復原力,也就是培養出自己的「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在失敗過後,逆向推出失敗的要因與關鍵,找出失敗的真正原因,最後才能從中思考克服失敗的方法,取得成功的祕訣。

成功名人看失敗

「成功是糟糕的老師,讓聰明人開始以為他們不會失敗。」比爾蓋茲「有時候人生會用磚頭敲你的頭,但不要因此喪失信心。」賈伯斯「真正的失敗是放棄。只要不放棄,再多的失敗都當經驗,做出累積。」 施振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7

DHL國內快遞虧不起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0250&time=2011-07-16&cl=115&page=all

生性嚴格的德國人發現,外資公司的管理體系根本管不住野蠻生長的國內快遞人員,也無法接受花樣翻新的市場潛規則,只有及時止損一途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姍姍

 

  正式接手不足兩年,DHL(德國郵政)就意識到,「看上去很美」的中國國內快遞業是一個它玩不起的高難度遊戲。面對今年預計將達1億元的虧損局面,DHL決定快刀斬亂麻。

正式接手不足兩年,DHL就意識到,「看上去很美」的中國國內快遞業是一個它玩不起的高難度遊戲。CFP


  6月30日,中外運空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外運,600270.SH)公告,下屬合資企業中外運敦豪國際航空快件有限公司(下稱中外運敦豪)將把旗下中外運全一快遞(APEX)的100%股份轉讓給深圳友和道通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友和道通)。

  這則簡短公告,被誤讀為全球快遞物流業的重量級選手——德國郵政(DHL)退出中國。這種說法言過其實,1980年即進入中國的DHL仍然掌握 著中國國際快遞市場的最大份額(約35%),此次退出的只是國內快遞業務。但在國內快遞業正因網購狂潮而蓬勃生長的時候退出,中外運敦豪的決定頗令人費 解。

  中外運敦豪將退出解釋為政策障礙——因新《郵政法》不允許外資快遞公司遞送信件,政策變化導致敦豪方面認為無法再運營下去。這並非主因。一位接 近全一快遞的業內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中外運與DHL原本有一個整合國際和國內快遞業務的大交易,卻因中外運幾經人事變動而夭折。後來雖好不容易收購 了幾家國內小快遞公司並整合為全一快遞,但生性嚴格的德國人很快發現,外資公司的管理體系根本管不住在中國野蠻生長的國內快遞人員,也無法接受花樣翻新的 市場潛規則,惟有及時止損一途。

大交易縮水

  DHL是全球快遞、洲際運輸和航空貨運的領導者,也是全球第一的海運和合同物流提供商,1986年與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各注資50%成 立中國第一家國際航空快遞公司中外運敦豪。這一由起點開始的領跑一直延續至今。中國入世之後的五年裡,中外運敦豪年均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35%—45%。

  根據中國入世時的市場開放承諾,自2005年1月1日起,公路貨運、倉儲、海上班輪運輸、船舶代理及速遞服務等方面進一步放開,包括公路貨物運輸、貨物租賃、一般貨物的批發、零售及其物流配送等取消在地域、股比等方面對外資的限制。

  躊躇滿志的DHL不滿足於在中國國際快遞業務上的領跑,開始向他們早已看好的國內快遞伸出另外一隻腳。他們找到了當時正迅速崛起的民營快遞公司——上海申通,卻發現已被他們在中國的主要合作者中外運捷足先登。

  據一位接近上海申通的消息人士透露中,2005年11月,由中外運牽頭,外運發展與上海申通草簽了收購協議,計劃以4.2億元控股後者51%的股份。但是12月底,被外界稱之為「強勢少壯派」的中外運總經理張斌突然去職,交易懸空。

  在此之前,在張斌的主導下,中外運已為將自己打造成為國際貨運巨頭而設計了一連串的大交易,目的是形成貨運全產業鏈。在地面,是通過收購申通打 入國內快遞業;在空中,是計劃通過收購上海航空和四川航空建立空中通道,其時,川航收購已經敲定,上航的交易雙方也已初步接觸。

  中外運還計劃在這一系列交易完成後,與DHL德國郵政和漢莎航空再通過換股將這條貨運鏈從國內延伸至國外。DHL被這個交易吸引,與中外運草簽了合作意向。

  張斌的離去改變了一切。據知情人士透露,張斌離開是與時任國資委主任的李榮融不合。因此張離開後,公司內部風聲鶴唳,無人敢再按原來的戰略走下去。與申通的聯姻就此告吹。

  申通因禍得福,隨著淘寶和網購浪潮的興起,國內快遞公司業務迅速做大,估值也一路飆升。此後,中外運和敦豪都始終沒有放棄通過收購來進入國內快遞業的想法。其間,DHL的幾大對手已紛紛在中國市場展開卡位戰。

  2006年,荷蘭TNT集團收購了中國最大的公路貨運企業黑龍江華宇物流有限公司。2007年5月,美國FedEx宣佈在中國九個城市推出次日 達限時業務和隔日送達服務,正式進軍國內快遞市場。另一家美國快遞巨頭UPS則借2005年7月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物流和快遞贊助商的平台,在中國 廣佈轉運中心和服務網絡。

  直到2009年,中外運與DHL聯合出資,利用中外運敦豪平台,斥3億元現金收購了上海全宜快遞、全毅快遞以及香港金果快遞有限公司的100% 股權。隨後中外運於2009年7月通過公開掛牌受讓的方式,以4600萬元的價格,將旗下主營國內速遞業務的中外運速遞公司100%股權又轉讓給中外運敦 豪。

  此後,中外運敦豪耗時一年,直到2010年夏天,才完成了對上述四家企業的整合,搭建起負責國內速遞業務的獨立平台——中外運全一快遞(APEX)。

管理兩張皮

  孰料,整合過程中合資公司嚴重水土不服,管理失控,導致全一快遞成本高企,收入節節下滑,每日增加的虧損數字將中外運敦豪拖入泥潭。

  一位接近中外運敦豪的消息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全一快遞的運營成本,甚至高過幾家企業收購前的水平。以薪酬和激勵機製為例,由DHL 推薦安排的三位香港籍高管,合計年薪高達千萬。由於DHL方面堅持使用,雙方商定其中300萬元由合資公司負責,另外700萬元則由DHL支付。這導致原 來快遞公司的管理層和老員工不滿,出現連人帶業務「集體走出、另立門戶」的情況,甚至有的網點連鍋端,管理層對此束手無策。

  由於流程上的監管不力,快遞業務裡最忌諱的「飛單」現象也在全一屢禁不絕。據前述消息人士透露,國內快遞公司的從業人員和建築行業類似,往往是 一個地方出來的人,像全一快遞裡,就以河南人居多。所謂「飛單」,就是快遞公司業務員私轉訂單的現象。而全一後來的管理危機,不是一兩個業務員跟公司玩 「飛單」遊戲,而是已形成「飛單」交易鏈——兩地分公司各環節的業務員串通,訂單收入計入私下成立的公司,訂單本身依然利用全一來負責傳送,即成本由全一 擔,收入卻不知去向。

  「快遞業一天訂單太多了,好的民營公司老闆盯得緊,還有的比如順豐直接用機器掃瞄,也能堵住很多管理漏洞,但中外運敦豪這種高高在上的管理方式 顯然管不住。」這位消息人士評論說。結果是:運營成本高企,但全一快遞卻未能在爆髮式增長的中國電子商務配送領域獲得像樣的收入增長。

  此外,由於中國郵政總公司既負責市場稽查,又參與市場競爭,國內快遞公司為了與地方郵政搞好關係,都會免費幫中國郵政下面的EMS走一些貨。但 中外運敦豪不懂得這套潛規則,也因此碰了不少釘子,屢屢被稽查盯上。而與此同時,順豐快遞與「四通一達」(中通、申通、圓通、匯通、韻達)迅速做大,幾乎 分食了高中低端市場。

  「中國的電子商務增長很快,這個增長是由網購引起的。」中外運敦豪企業傳播部經理李穎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網購領域這塊餅看起來很大,但大家運作標準和成本結構完全不一樣。我們無法跟國內民營的快遞企業打價格戰。」

  中外運敦豪將國內快遞業務的失敗歸因於政策障礙。根據2009年10月1日修訂後頒佈實施的新《郵政法》第51條,「外商不得投資經營信件的國 內快遞業務」。 李穎介紹說,原來《郵政法》修改時對外資界定並不明確——中外運敦豪是合資公司,並非純外資。但最終版本明確「合資公司也被認定為外資公司」,這對全一快 遞影響很大,因為很多外資公司為了文件保密的需要願意選擇DHL的服務,這是全一快遞最有競爭力的領域。

  有媒體引用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末,中外運敦豪國內業務累計虧損約人民幣9923萬元。

接盤人

  中外運敦豪與友和道通的談判,始於2011年春節後。前述接近交易的消息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談判還在進行中,具體價格尚未確定,但 因快遞牌照放開,而全一快遞只是排名前十,距離前五大國內快遞公司還有很大差距,很難要價。據悉,去除「虧損和折舊」後,全一快遞的估值可能只有「一個多 億」。中外運敦豪稱,預計交易將在7月底完成。

  友和道通的實際控制人在國內快遞業也是初來乍到。這家1998年起家於深圳的民營企業,老闆張煊楠在圈子裡以驍勇出名,半個英文不識的他,卻能 白手起家做起跨國航空物流的生意。據說他曾為了保住富士康的一單貨,冒著虧本的危險,包下南航飛往美國的一架飛機,卻因當時中美航權談判遇阻導致很多公司 停飛而大賺一筆。

  憑藉這樣的打拚,數年前友和道通拿到了惠普、蘋果、三星等設在中國的代工企業向美國發貨的物流外包訂單,從此奠定事業基礎。其旗下擁有三架波音 747貨機,是中國目前惟一擁有大型飛機的民營航空公司。此外,友和道通還在武漢發展物流園項目,佔地面積約500畝,在煙台已投資近億元建成4萬平方米 的倉庫。

  2011年,友和道通出資1.99億元收購深圳速爾快遞79.54%的股權,而全一快遞則成為幫助友和道通擴充網點、進軍國內快遞市場的第二個收購目標。

  而甩掉包袱的中外運敦豪則在致媒體的公開信中表示,「中外運敦豪將一如既往地在其國際業務運作下,為現有客戶提供高端的國內限時包裹快遞服務」。

  目前中國國際快遞業務,基本被四大國際巨頭所壟斷,DHL擁有35%的市場份額。因此,將戰略重心重新移回已具優勢的國際快遞業務,不失為明智選擇。前述消息人士透露,每年中外運與DHL都會就跨國業務的財務結算磨嘴皮,但雙方的多年合作關係始終很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9

中價位房消失 中產階級換不起屋題

2011-8-22  TCW




住在新北市的陳太太,因為考慮家 中小孩未來的學區問題,一直有在大安區買房的計畫。前陣子,奢侈稅衝擊房市,陳太太認為該是進場買屋的好時機,向幾家房仲表明需求:三十坪,三房,總價預 算約二至三千萬。但是,幾週下來,收到的訊息卻都是一、二十坪的小兩房,她充滿困惑:「難道三千萬在台北市中心已經買不到三房了?」

房價高 漲已經是全民共識,但一般人沒注意到的是,這普遍漲價當中,背後隱含著是房市越來越分眾,房價也走向越來越極端化的現象。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 「不動產價格e點通」網站提供的台北市所有建物平均買賣契約總價統計,以十分位來看,二○○九年第一季平均總價為一千二百一十八萬元,第十分位為四百六十 五萬元,第九十分位則為二千二百萬元,是第十分位的四‧七三倍;而今年第一季的平均總價是一千七百三十九萬,第十分位為五百八十三萬元,第九十分位則為其 五‧六六倍,三千三百萬元。

中間價位交易冷清漲幅過高,投資客惜售

兩年多來,從四‧七三倍躍升為五‧六六倍,這意味著,除了 房價直直漲以外,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也浮上檯面:房價越走越兩極,極端化現象正逐漸確立。

再舉個例,不過三年前,如果你有一千萬元預算, 在台北市大約可以排到五十分位,也就是說,幾乎有一半的房子是你買得起的,但是從今年第一季起,第四十分位的均價已突破一千萬元,現在,即使你有一千萬, 整個台北市有六○%以上的房子你都買不起。

這個情況在總價格帶的另一端一樣明顯,過去只要有三千萬元,台北市九○%以上的房子你都買得起, 去年第四季開始,第九十分位的均價正式躍上三千萬元,今年第一季繼續漲到三千三百萬元,一路上揚,很難再見到回頭趨勢。

房市走向兩極化、房 價高漲且錢越來越薄,中間價位的房子漲價速度高於低總價房,綜合以上原因導致的結果就是,中間價位房子「消失」,換屋族即將面臨一個艱困的局面。

前 述的陳太太即是一例。

「二千五到三千五(萬元的房子),高不成、低不就,有錢人看不上,一般人買不起,這就是房價高漲的後遺症。」淡江大學 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指出,三、四十坪的房子原本是一般中產階級換屋族的首選,但房價不斷上漲,一般上班族賺錢速度根本追不上,即使坪數沒變,仍然買不 起。

小坪數意外變搶手千萬出頭,首購易入手

他表示,因單價越高的房子漲越多,換屋族原持有較低總價的房子,漲幅不如中高總價 房,絕對金額的差距更大,這是換屋族目前遇到的困境。永慶房屋研展室協理黃增福也指出,房價漲到此階段,除非買方可接受更舊的房子,或換到郊區,否則是 「換不回了」。

房市中價位的需求端因為價格和預期落差太大而減少,而供給面也出現問題,就中古屋而言,賣方因為都更題材而惜售,而新屋部 分,以三千萬的金額來看,幾乎設計不出產品,「因為有此能力的人,也很難接受十幾二十坪的小房子,」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畫研究室經理蘇啟榮說。

另 一個中間價位房子「消失」的原因,則和奢侈稅有關,住商不動產企畫研究室主任徐佳馨指出,這是投資客喜歡的價格帶,因為加價空間大,而奢侈稅的確打擊到短 期投資客,「現在投資客不接手,不倒貨,成交變冷清是正常。」

「投資客手上握的都是好的,剩的中價位比較難賣,業務員乾脆不推。」台灣房屋 不動產研究中心執行長邱太煊說,這段時間反而是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的兩房產品熱賣,「秒殺、單價創新高,時有所聞。」

黃 增福也指出,尤其後奢侈稅時代,房價、客群兩極化更是明顯,舉例來說,目前捷運沿線、二十幾坪的房子最受歡迎,而這也是首購族最喜歡也最適合的產品,「搭 上百年結婚潮,新婚夫妻加上父母幫忙出資,造成一千五百萬以下的小坪數房子,十分搶手。」

豪宅市場熱度不減每坪單價,再創新高峰

而 M型的另一端,豪宅市場的熱度則絲毫未減。專門經營豪宅市場的住邦資產管理總經理劉陳傳說,豪宅完全不受奢侈稅影響,他近來還不斷接到客戶來電詢問有無空 屋釋出,「主要還是供需問題,供給少,供不應求,即使加價一五%,對富豪來說也不算什麼。」

根據永慶豪宅事業部統計,今年第二季北市總價六 千萬以上的豪宅交易量,較第一季成長超過五成,交易量創下歷史新高,而平均成交單價則高達一百零八萬元,同樣刷新了歷史的新高紀錄。統計自○八年第一季至 今,頂級豪宅價格漲幅已經超過七成。

黃增福指出,像帝寶、勤美璞真等指標性豪宅,每坪成交單價皆已突破兩百萬,這是過去難以想像的景象,而 以目前市場狀況來看,資金行情、兩岸開放交流等,豪宅價格只會再攀升。

整體而言,台北市的房價將走向更極端分眾化,小坪數、低總價房因為市 場剛性需求強,首購容易入手,加上轉手性較好,成為房市熱門產品;豪宅則因需求遠超過供給,市場熱度也高。而卡在中價位困境的換屋族,則成了最苦悶的一群 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10

小米掉不起鏈子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1-12-31/100344814_all.html#page2

小米手機能火多久,有賴於這支從互聯網殺入硬件領域的創業團隊能否迅速專業起來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王姍姍
 

 

  2011年12月27日,小米手機通過其官方微博對外宣佈,2012年1月5日將啟動第二輪開放購買。

  過去幾個月中,這款以天使投資人雷軍為首的創業團隊打造的智能手機,一再飢餓營銷——2011年9月5日開放預訂,付款訂單量達到21.5萬台;2011年12月18日首輪開放購買,三個小時售出10萬台 。

  到目前為止,小米手機還沒有走線下傳統代理渠道的打算,百分百經由官網在線發售——絕大多數訂購者從未見過這部傳說中的機器。小米的實際銷量,目前也沒有第三方渠道銷售數據的佐證。

  小米公司2011年12月20日宣佈,完成創業以來的第三輪總計9000萬美元融資,前三輪融資總額達到1.3億美元,還未上市的小米公司估值 也因此躍至10億美元。有細心人發現,這一數字已經逼近兩家在港交所上市的手機製造商TCL通訊和中國無線(酷派)的市值總和。

  「如果小米最終能成功,雷軍絕對是中國創業者的領軍人物,甚至是國際級的企業家。」面對「高燒」中的小米公司,多位產業分析師對財新《新世紀》如此表示——「如果」,這不僅是讚頌,也是不看好。

「發燒機」祛魅

  僅僅從「被談論」的角度來說,小米手機讓很多人真切感受到了它的「火」。小米為什麼這樣火——這是疑問。

  「性價比很高」,是答案之一。小米擁有高通雙核1.5GHz主頻CPU,配置1GB內存、4GB機身存儲,4英吋16︰9屏幕,電池容量為1930mAh,攝像頭像素為 800萬——報價只有1999元。小米因此被冠以「首款低於2000元的雙核手機」「跑得最快的手機」「中國第一部互聯網手機」等諸多響亮名頭。

  在北京先鋒文藝范兒最足的798藝術園區,穿牛仔褲和黑T恤的雷軍主持小米手機的產品發佈會。這身打扮,為雷軍贏得了一個頗有些調侃味道的綽號——「雷布斯」。很多業內人士指出,「雷布斯」的名人效應,是小米手機受火爆追捧的另一關鍵因素。

  站在台上的雷軍,語速並不快,聲調也不激昂,個人氣場不算強大,但「雷軍」名字的背後,是先後創立金山和卓越兩大互聯網品牌,以天使身份投資凡客誠品、多玩、樂淘等一連串新興創業公司的驕人戰績。

  「他做天使,連個助手都沒有,投的項目一定是熟人推薦來的,而且還必須是他自己做過、至少是非常瞭解的領域。」天使投資人徐小平曾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稱雷軍為自己的「偶像」,評價他做事的風格低調而謹慎。

  過去幾個月,為了小米,雷軍日益高調,他開寫微博,他呼朋喚友,百萬計的「米粉」則上演著一輪接一輪「信雷軍、搶小米」的歡樂景觀。

  與此相伴的,是手機業內也開始出現對其專業度的質疑。比如雷軍曾自豪地宣稱,「小米手機零部件供應商中有大量是蘋果公司供應商」,一位不願透露 姓名的手機業人士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評價,將小米的供應商與iPhone之間畫等號,雷軍固然是為了炫耀小米硬件的選材品質,但他忽略了兩點:一是在採 購成本上肯定輸給訂貨量更大的蘋果iPhone;其次,一旦某個零部件出現供貨緊張,供應商必然首先照顧蘋果的需求,而不會為小米「救急」。總之,「緊跟 蘋果」並非明智之舉。

  12月20日,在小米手機發佈四個月之後,雷軍還在公開場合稱小米是「中國跑得最快的手機之一」。一位手機製造企業的工程師對財新《新世紀》記 者指出,小米手機所選用的高通芯片組是A8雙核架構,已經屬於老一代工藝,能耗、散熱均與新一代A9架構芯片存在差距,若不是小米選購,一度已被高通視為 淘汰產品。

  「小米其實是一部中規中矩的手機。」多位手機發燒友對財新《新世紀》記者作出這樣的評價。說到軟件部分,小米手機搭載的操作系統是自己基於Android底層架構深度訂製的智能操作系統MIUI,用戶界面設計凸顯華麗與個性,支持「無鎖刷機」。

  2010年8月首個內測版發佈至今,小米公司以「動員全互聯網安卓手機發燒友跟小米一起開發一款大家很喜歡的操作系統」為口號,不斷收集用戶最新反饋,保持每週更新,傻瓜刷機流程已經智能到幾乎沒有任何門檻。

「五年內能賺錢」

  「一部手機售價是250美元,按賣40萬台算,就是1億美元了。」參與小米A輪和B輪投資的啟明創投合夥人童士豪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小米公司之所以可以在B輪的估值就達到10億美元,參照的正是小米手機目前的銷量。

  當前小米的外部投資人已涉及啟明創投、IDG、淡巴錫、高通以及Morningside等多家風險投資機構。投資人均表示,對小米前幾輪預訂或開售的兇猛戰績感到驚喜。

  另一個好消息是,小米手機2011年底與中國聯通達成3G戰略定製合約手機的合作。雷軍透露,意向訂購額在百萬台以上。不過,財新《新世紀》記 者從一位接近中國聯通的消息人士處獲知,這份「百萬級」的大單對小米並無實際意義,因為聯通銷售部對定製合約機的採購通常以月為單位向廠家下單,具體訂購 數根據前一階段的市場銷售情況而定。

  小米公司對外一直宣稱,手機硬件配置較高造成物料成本難有太多下調空間,單從硬件上講,目前只能做到「微利」。童士豪則透露,投資人與管理層反覆推演的結果,認為小米公司「五年內肯定能賺錢」,當然,賺錢的路徑不僅要靠硬件,更要靠軟件。

  按照雷軍的說法,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而不是一家「硬件公司」。所以,談到未來如何掙錢,雷軍給出的解讀是,小米走的依然是互聯網模式——巨大的手機用戶群,幫助MIUI系統形成移動互聯網平台,最終設法從流量和內容的角度去尋找掙錢機會。

  易觀國際分析師王穎認為,雷軍團隊此次創業,核心故事絕非真是有意殺入本已經是紅海的移動終端市場分羹,而小米手機所扮演的角色,是為MIUI形成的移動互聯網平台聚攏人氣。

  資深互聯網人士謝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對比騰訊、阿里巴巴或百度正在發展的「移動互聯網」平台,雷軍雖然也看好該領域的發展前景,但苦 於手中既沒有如騰訊、淘寶那樣現成且巨大的用戶流量,又沒有百度所擁有的技術門檻,因此才會大膽選擇一條與手機綁定、靠終端來粘住用戶的路徑。

  面對終端層面的激烈競爭,在不斷升級硬件、優化軟件方面,小米手機無疑任重道遠。此外還有新的問題——未來究竟還會有多少新的「發燒友」願意投身「米粉」行列?

  聲稱為「發燒友」而生的小米手機,作為標誌性的MIUI系統更新為何越來越簡單,現在看來也有了答案——雷軍無疑還是希望「發燒友」的概念可以從過於狹窄的「極客」向外不斷擴大,將越來越多的普通手機用戶劃入範疇。

  考驗小米硬件能力的重頭戲,除了產品更新,更重要的還是售後服務。小米手機於2011年9月初開售,直至四周之後才發佈售後策略,宣佈正在北 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等七城市部署小米之家服務站,該站點將承擔兩個功能:自提和維修。雷軍表示,2012年初將在全國30個城市建立小米之家。

  即使完全依託電商銷售渠道,但手機的售後服務,無論是自營還是第三方合作,都必須「落地」。按iPhone在國內大約6.5%的返修率參照,線下服務網絡搭建勢必成為小米公司需投入較大精力的一環,並影響硬件層面的利潤率。

  互聯網企業涉足移動終端的競爭,已經拉開大幕。前有阿里巴巴與天語聯合推出「阿里云」手機,戴爾於12月20日發佈首款搭載「百度·易」軟件平 台的智能手機Streak Pro D43,該手機也使用高通1.5GHz雙核處理器,並配備目前質量最好的4.3英吋高清觸摸屏幕,軟件方面則內置了百度搜索、云存儲、地圖以及音樂領域的 主打應用。中國聯通銷售部總經理於英濤甚至在小米聯通合約手機發佈會上就迫不及待地宣佈,近期還將對外發佈聯通版的百度·易手機。

  但是,剛試水只有數月的小米手機目前還無暇去顧忌這些競爭對手。童士豪坦言,小米當下最大的挑戰在於供應鏈和OEM代工質量的穩定性。「一部手機包括數百個零部件,無論在哪個零件上掉鏈子,公司都會吃不消。」他說。

  市場人士指出,對於小米這樣從互聯網殺入硬件領域的創業團隊來說,把握好「平衡感」至關重要。天平的一端,是要憑藉單款產品在血腥的終端市場維 繫產品熱度,為MIUI不斷積累用戶人氣;另一端,又要防止銷量過大過猛,給生產、倉儲、渠道、服務等環節幾乎是「零經驗」的小米團隊形成過大的運營壓 力,否則無論是用戶體驗還是成本控制,都有可能過早亮起紅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26

價值投資者玩不起的科技股 二元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7beb2001010if0.html
本文科技股定義:「運營被技術變革所左右的上市公司」。經典的科技股有索尼、第一太陽能、思科、諾基亞;非典型的有IBM、中國聯通;變種的有FACEBOOK、騰訊、亞馬遜。

 

   想 到聯通的廣告詞:「全球76%人群的選擇」,這個選擇是WCDMA。身邊所有的朋友,自從聯通開始賣蘋果後,全部有了聯通號碼,無論是蘋果的魅力,還是網 速。全球通十幾年的網齡,還是淪為配角。在嘗試過TD-LTE後,二元驚恐之餘,不僅再為三家運營商擔心,重新洗牌的時機又到了。如果是價值投資者,你有 任何理由買入這三家運營商嗎?「如果你不能持有一隻股票十年,那你就不要持有它十分鐘。」不想結婚的戀愛在價值投資者看來就是耍流氓!价值投资者玩不起的科技股

 

   索 尼、第一太陽能、思科、摩托羅拉,這些昔日的科技巨人,不是趴架就是裁員。曾經風靡每家每戶的SONY,股價從5年前的50美元到滑落至14,現又陷入裁 人的泥潭;曾經光伏霸主第一太陽能從300隕落到16;曾經不可一世的思科從33耷拉到16;「Hello,MOTO"多麼親切的摩托羅拉已被分拆。就連 街機標配的諾基亞也從30滑到了3元。玩不起,真是玩不起!价值投资者玩不起的科技股

 

   科技股不好嗎?百度從200到1200,騰訊從50到220,蘋果從100到600,亞馬遜從40到230,這又都是科技股的魅力。价值投资者玩不起的科技股

 

   在 2012年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有人問過巴菲特關於科技股的看法,巴菲特回答說:「未來10年後,這兩家公司(GOOGLE和蘋果)將比現在價值更多的 錢,對此我毫無疑問。但我卻不想投資其中兩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投資IBM走上錯路的可能性,要比投資蘋果或GOOGLE更小一些。但是這並不是說蘋果或 GOOGLE將來發展不如IBM好。對我來說,現在要預測蘋果和GOOGLE未來10年的發展情況非常困難,我只是不知道如何對這兩家公司進行估值。」

 

   巴老坦誠回答的實指科技股的不確定性是價值投資者最重要槓桿「時間」的天敵。正是科技天生的變革特性,使得科技股的未來很難確定,儘管它可能是璀璨的。「一個旅館的競爭者不會在一夜之間不期而至,而對一隻科技股來說,一覺醒來可能一切都已改變」彼得.林奇對於科技股持同樣的觀點。價值投資追求的是確定性,「注定必然如此」的可以預測的未來現金流。從這個角度,IBM已不是科技股,而是具有長期競爭力,提供不可替代服務的具有特許權的超級明星公司。

 

   巴菲特在接受CNBC電視台的專訪時,再次闡述他對於Facebook、蘋果等科技公司的看法。「任何時候,一個非同尋常的企業,同時也是最難以估值的企業。因為最大的問題是,未來5年或10年它們是否能夠和現在一樣非同尋常,能不能持續做出更多非同尋常的事情。對於我來說,要弄清楚Facebook這類企業未來5年或10年的發展情況,比預測可口可樂這類企業的未來長期發展要困難。按照我個人的觀點,IBM這家公司未來10年肯定也會和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但是變化的程度肯定不會像Facbook或者蘋果這樣的公司那麼大。 我將來絕對不會賣空Facebook或者蘋果這類公司的股票,我並不認為他們不可能會有燦爛的未來,但是我根本不知道他們未來將會如何。像可口可樂和吉列 這樣的公司,很可能會被貼上『注定必然如此』的標籤。在過去的10年中,兩家公司都已明顯地擴大本來就非常巨大的市場份額,而且所有的跡象都表明,在下一 個10年中他們還會再創佳績。」

 

   在 二元1999年瘋狂買入互聯網股票的時侯,市場上充斥著對於巴菲特遠離科技股的嘲諷。巴菲特在1999年的致股東信中說到:「我在1999年所獲得的成績 就只有D,除此之外表現最慘的要算是伯克希爾的股票投資組合了,至於該為這件事負責的,除了少部份的投資是由GEICO公司的Lou Simpson管理外,其餘全部都要歸咎於我本人。」那一年,伯克希爾股票跌了將近50%,而納斯達克指數漲到歷史最高點5000點。然而,擁有時間的槓 桿,確定性總是會贏回來,細水長流!隨著互聯網泡沫的崩盤,在2011年致股東信中,巴菲特不無得意的 說到:「我早跟你們說過了,要控制對網絡股的熱情!」納指從5000點跌破2000,二元的一隻股票從100多美元跌到87美分,根本沒有賣出的機會。而 伯克希爾又重新奪回了領地。巴菲特總結到:「不管它意味著多麼光明遠大的前景,只要現在或幾年內沒有創造價值,那就是價值收縮,而非價值創造。現在看來,泡沫的成因在於人們太在意IPO(首次公開上市)而不顧上市後的業績了。」(大部分互聯網中概的寫照,現在的互聯網市場是不是有了這種徵兆?Groupon、唯品會、神州租車?)

 

   在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不斷表達著他對確定性的喜愛,喜詩糖果是最好的例證。「自從我們在1972年以2,500萬美元買下該公司以來,它已為我們貢獻了8.57億美元的稅前淨利,而儘管公司營運維持高成長,本身卻不需要額外的資金加以支持。有鑑於Chuck Huggins過去優異的表現,我們在買下該公司的第一天起就把公司交給他負責,而他對產品品質與親切服務的堅持,讓顧客、員工與股東都受益良多。Chuck的表現一天比一天好,記得他接手喜斯時的年紀是46歲,公司的稅前獲利(單位百萬美元)大概是他年紀的10%,如今他高齡74歲,但這個比率卻提高到100%,在發現這個有趣的數字之後,我們把它稱之為Huggins定律,現在查理跟我只要想到Chuck的生日快到時,就暗自竊喜不已。」

 

   到此,科技股變革的不確定的天性,使價值投資者注定要遠離科技股了。不過,在不斷的思考之後,二元認為科技股中的一些變種異類可能符合「確定性」的要求,那就是從科技轉向「人際關係」的公司。例如FACEBOOK、騰訊、亞馬遜,他們同可口可樂、喜詩糖果有著驚人的相似。當我們想要滿足自己某方面需求時,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他們,嚼口香糖?箭牌;炎炎夏日的工作結束後,想瓶冰鎮啤酒?百威;而FACEBOOK、騰訊、亞馬遜可能更可怕,他們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已經離不開他!不可替代性已經促使消費者樂此不彼地買單,他們的確定性未來將會源源不斷地帶來現金。

--二元討論寫於2012年5月12日22:55

悼念512地震中罹難的同胞並感謝一起在災區奮鬥過的兄弟姐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78

吻不起的增長:中國鋼鐵虛假繁榮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8/4ONDE3XzQ1MDI4OQ.html

21世紀網獨家報導 在2萬億新經濟計劃刺激下,鋼鐵產能超負荷運作、鋼貿融資黑洞、鋼企信用質量受壓、重組受阻等潛行風險,已經達到了讓人顫慄的程度。

一次遲來的批覆,讓位於中國南方的兩座海濱勝地搖身成為鋼鐵之城。5月,武鋼、寶鋼兩家鋼企巨無霸同時在兩廣不到500公里的半徑範圍內圈地競爭,行業的瘋狂和虛火,再一次得到了印證。

便宜的鐵礦石運輸成本、鋼材出口和西部大開發三大優勢,成為吸引武鋼佈局廣西防城港、寶鋼落止廣東湛江的最好「嫁妝」。

當前,世界經濟復甦的曲折性、艱巨性進一步凸顯。在中國鋼鐵行業面臨世紀性首虧的背景下,最新的支出刺激方案較2008-2009年更加謹慎也更具有選擇性,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鋼鐵和綠色能源項目上,無論對於中央或是地方政府來說,這份「厚禮」顯然讓人備受鼓舞。

不過,鋼鐵行業仍難以流血止損、鋼貿圈授信大幅縮水,大規模的鋼鐵基建項目,會否引發更大的信貸規模和系統性風險,甚至是民間借貸等更危險領域的災難?中國地方債與房地產風險猶存,鋼鐵供應過剩會迎來多多益善的效應嗎?

21世紀網特別策劃《吻不起的增長:中國鋼鐵虛假繁榮》,將陸續推出8篇文章,闡述當前鋼鐵行業庫存超負荷積壓現狀、鋼企探索多元化轉型、現金流及募投情況。本輪經濟刺激計劃中,機場、鋼鐵、鐵路項目紛紛獲批。新一輪投資驅動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動鋼鐵行業?2萬億,能救鋼鐵嗎?

一方面是大舉南遷,搶灘便利的港口貿易條件,一方面瘋狂重組、開闢副業、上市圈錢、融資解困、甚至出海拓荒。成為當下中國鋼企掙扎求存的縮影。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出於對GDP的迷戀,高舉鋼鐵產能即意味著綠色經濟的受損。為何仍表明把虧損中的鋼鐵進行到底的決心?

對於用鋼需求疲軟的下遊行業來說,房地產、基建、機械、家電、汽車等消費主力軍,超負荷的鋼鐵產能會引發崩盤的擔憂嗎?

對於商業銀行來說,當地產調控和信貸緊縮破壞了鋼貿融資的盈利模式,鋼和銅的貿易融資會成為銀行的首要風險嗎?

當中國政府把2012年GDP增長目標定為7.5%,2011-2015年期間的平均增長目標為7%。中國過熱的經濟增速帶來商品市場的繁榮,政府強調使經濟增長擺脫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鋼鐵大躍進會成為主要趨勢嗎?

據麥格理數據,中國鋼鐵業的現金利潤率為負值。產能利用率已從2000年初的逾95%降至去年的83%。如果低於90%,鋼鐵生產企業就很難擁有較高利潤。中國鋼鐵業的營運利潤率是全球最低之一,一些上市鋼鐵企業目前正將業務多元化,分散到養豬等副業。

來自中鋼協的數據,當前中國鋼鐵產能為8.5億噸,但目前只利用了6.8億,嚴重的產能過剩壓力猶如泰山壓頂。一季度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虧損10.34億元,較之去年同期158億元的盈利數據,鋼鐵行業仿似步入冰河世紀。

\

2011年全國鋼材產量分佈圖,鋼鐵行業向南佈局集結號吹響(單位:萬噸)

路透財經分析稱,如果不關閉工廠,那麼中國鋼鐵市場要用很長時間才能達到供需平衡。假如中期內中國GDP每年增長6%,GDP每增長1%,就仍然需要再多生產0.6%的鋼鐵。

東方證券最新發佈的「微中國」調研報告顯示,大家對平台貸款和房地產最擔心。英國金融時報曾援引銀監會稱,中國已對部分鋼鐵貿易商過度放款的問題向銀行業提出警告。

多元化求生,成為了鋼企在寒冬的唯一出路。在緊縮的信貸條件下,鋼鐵企業的日子愈發艱難——寶鋼鞍鋼武鋼,因違規增加產能頻被審計署點名;重慶鋼鐵擬收購大股東投建的198億元鋼鐵資產,但復牌遙遙無期。

首鋼擬重組緩解資金壓力,卻遭到106個小股東反擊;華菱與安賽樂米塔爾嘗試期權式股權置換,也仍難擺脫對銀行貸款的嚴重依賴。標準普爾評級認為,鋼鐵業基本面情況可能將在2012年惡化,對寶鋼集團、新日鐵及浦項制鐵三家東亞龍頭鋼鐵企業的信用質量施壓。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甚至直接宣稱,中國為應對經濟放緩而出台的刺激措施規模可能將高達二萬億元,也就是2008年「四萬億」的一半。總體看, 「中國鋼鐵業起碼要用六年時間才能實現產能全負荷運作,換句話說,從業者未來10年前景依舊黯淡。」(21世紀網 江佩霞)

下一頁:2012年4-5月份國內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合作動態(21世紀網整理)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01

規避政策閃了腰──傷不起的VIE模式 立春

http://xueqiu.com/9428236477/22018973
做投資的除了要長8個腦袋,手腳無數之外,還要祈禱頭上的各式懸劍,不要掉落下來砸到自己,很多時候,突然劍落下來,血光四濺之後,才想著爬起來去查查,到底是「腫末啦」?

2012 年7月17號的各大財經主板上,有關新東方遭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股價大跌35%的新聞極為扎眼,具體內容是:新東方收到美國證監會的調查函件,主 要關注北京新東方教育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新東方)的VIE結構調整根據是否充分,對此新東方方面稱將全力配合SEC調查。

僅此一條新 聞,在多數投資者還沒搞清楚什麼是VIE的情況下,股價開盤就跳空大跌28%,及至收盤,下跌34%;緊接著第二天,著名的幾乎專空中國上市公司的做空機 構渾水出具了新東方的看空報告,股票評級為「強力賣出」,為此股價今天再次大跌30%,如此連續跳跌,令人吃驚,新東方成為繼分眾傳媒後,第二家規模較大 的企業遭遇強力做空的黑手。

渾水報告的的具體質疑點有:

1.自新東方上市後,實現了392%的營收增長,這一增長基於上 市後新東方旗下經營店在全球338%的增長。新東方對投資者表示,這一迅速增長的教育網絡為公司所有,但事實上這是一個謊言。上個月,新東方總裁兼CFO 謝東螢(Louis Hsieh)堅決否認公司允許連鎖加盟經營,但渾水公司的報告證明謝東螢存的表述存在明顯錯誤,因為事實上新東方擁有大量連鎖加盟店,這是是新東方對市場 投資者一個實質性的欺詐行為。

2.幾乎可以肯定,新東方利用了這些前期特許經營去讓現金看上去更充裕,並由此獲得審計方不公正的正面評價;由於特許經營產生的營運和人員費用被列入資本支出,其在2011財年涉及的資本性支出金額高達4910萬美元。

3. 新東方北京辦事處(佔新東方營收總額約35%)在2009年至2011年期間準備的公司財務信息是具有欺騙性的。根據稅務專家的意見,他們的稅務處理表現 是不可能的。在期間教學中心增加195%的基礎上,新東方2011年審計費用卻較2007年降低了32%,也低於安博、學而思、學大、雙威等公司。新東方 先是將這些財務數據遞交至中國民政局,隨後也可能將同樣的數據交至美國證監會(SEC)。

4. 新東方經營的學校設施均屬於國家資產,因此渾水對新東方在財報中如何合併這些資產表示懷疑;新東方過去報告的毛利率超過60%,這一比例大幅高於合理的範 圍區間。通過與同業公司進行探討,結論為在基於教學補習業務模式的頂級企業裡,其在一線大城市所獲得的最高毛利率不太會超過30%,二三線城市則只有不足 20%。這樣的上限是因為受制於消費者能參與上課的時間,不是週末就是平日的晚間時刻,因而大量的正常工作時段是空出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沒有教育機構 可以有效地改變這一現實,大幅提高營業毛利率。

如此等等,兩天之內,新東方市值縮水60%以上,但本文今天要重點討論的,不是渾水公司的 渾水報告,由於中國國情的特殊,這些按照美國人的邏輯質疑的企業問題,真要細究起來,掰扯不清楚,比如新東方的很多學校設施屬於國有資產這個問題,真的是 說不清的問題,至於連鎖加盟,我個人相信質疑有根據,但具體的,要看新東方的回應了,這次危機公關難度很大,遠遠大於上一次對分眾傳媒的做空,因為首當其 衝的是這個VIE 結構問題。

按照我個人的理解,VIE問題,就是一個政策性規避的產物,是中國體制變革的慢半拍和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快半 拍的緩衝機制,VIE模式(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直譯為「可變利益實體」),在國內被稱為「協議控制」,是指境外註冊的上市實體與境內的業務運營實體相分離,境外的上市實體通過協議的 方式控制境內的業務實體,業務實體就是上市實體的VIEs(可變利益實體)。   

新浪是第一個使用VIE模式的公司,中國1993年時 的電信法規規定:禁止外商介入電信運營和電信增值服務,而當時信息產業部的政策性指導意見是,外商不能提供網絡信息服務(ICP),但可以提供技術服務。 為了海外融資的需要,新浪找到了一條變通的途徑:外資投資者通過入股離岸控股公司A來控制設在中國境內的技術服務公司B,B再通過獨家服務合作協議的方 式,把境內電信增值服務公司C和A連接起來,達到A可以合併C公司報表的目的。2000年,新浪以VIE模式成功實現美國上市,VIE甚至還得名「新浪模 式」。這一模式隨後被一大批中國互聯網公司效仿,搜狐、百度等均以VIE模式成功登陸境外資本市場。2007年11月,阿里巴巴也以這一方式實現在香港的 上市。隨後的十餘年來,到境外上市的傳媒、教育、消費、廣電類的企業紛紛採納這一模式。由於VIE模式的風行,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也專門為此設 計了「VIE會計準則」,允許在美上市的公司合併其在中國國內協議控制的企業報表,這一舉措解決了困擾中國公司的財報難題。據不完全統計,從2000年至 今,通過VIE模式實現境外上市的內資企業約有250家。

可惜世上真是沒有免費的晚餐,政策規避產生的VIE結構,同樣也孕含了不確定的 風險,這種風險在企業初期發展規模小,影響力不大時看不太出來,可是一旦發展到較大甚至很大的規模,問題就出來了,甚至是很大,很致命的問題,通 常,VIE模式的企業,天生就含有以下四大風險,它們是:

1、政策風險:國家相關部門對VIE結構採取默許的態度,目前並沒有實質的可操作的明文規定。一旦國家相關部委出台相應的規定,可能會對採取VIE結構的公司造成影響。   

2、 外匯管制風險:利潤在境內轉移至境外時可能面臨外匯管制風險。例如在美上市的世紀佳緣就在招股書中披露,其在中國境內開展業務的兩大子公司之一北京覓緣信 息科技有限公司未能如期取得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批的外匯登記證,世紀佳緣因此未能完成對北京覓緣的首次出資。根據中國法律,商務部簽發的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 書也將失效,而北京覓緣的營業執照將被北京當地的工商局吊銷,它將不再是一個合法存在的法人實體。   

3、稅務風險:VIE結構的公司 將會涉及大量的關聯交易以及反避稅的問題,也有可能在股息分配上存在稅收方面的風險。比如新浪就在其年報中披露,上市的殼公司沒有任何業務在中國內地,如 果非中國運營的境外殼公司需要現金,只能依賴於VIE向其協議控制方,及境內註冊公司的分配的股息。殼公司並不能保證在現有的結構下獲得持續的股息分配。

4、控制風險:由於是協議控制關係,上市公司對VIE沒有控股權,可能存在經營上無法參與或公司控制經營管理的問題。

這些問題,在企業影響力不大的時候,都是隱性的,不太會被市場重視,可是一旦業務發展到了一個權重很大的階段,問題就來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馬云的支付寶VIE變更風波。

支 付寶的VIE變更問題被列為2011年中國互聯網十大事件之一,屬於典型的做大了反被規避所規避的尷尬事例,由於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上支付隨著提供相關 服務的企業發展起來,在過去的6-7年中,比較有影響力的第三方支付企業成長迅速,主要有支付寶、財付通、商服通、快錢、盛付通、銀聯、匯付天下、拉卡拉 等,它們都是非金融機構出生,背景不夠純,要想獲得牌照,有一個基本條件,那就必須是純內資控股才可以,正好,其中最大牌的支付寶不是純內資身份,有軟銀 和雅虎這兩個外資爸爸,所以,要取得牌照,必須把以前為了規避國內政策採用VIE模式的支付寶的身份給置換回來,讓它跟內資的姓,這就是支付寶VIE模式 事件的本質,當然最後的結果是換回來了,因此支付寶也獲得了中國人民銀行所發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業務許可證。

支付寶這件事之所以被稱作風 波,是很為太多境外上市企業採用VIE模式。VIE結構調整,勢必帶來股權受益人在利益上的變化和波動,肯定是帶有較強的不確定性的,現有股東大多不會樂 見這種結構的調整和變更,有點忘恩負義的那麼一點感覺在裡面,儘管這個問題確實不是企業單方面能承擔得了的,和國家政策相比,委身調整的,肯定是企業這一 方,可是一旦具體到企業內部,利益糾紛是肯定的,需要變更的業務,肯定是賺錢的,做大的有影響力的好東西,變一定傷害原有股東,因此這裡面的扯皮是不可少 的。

今天的新東方,是自己主動要求做VIE結構調整的,據說是受到支付寶事件的啟發,新東方開始審視自身,要清理其他10個股東股份,調 整併鞏固VIE結構,通過無對價協議將VIE股權100%轉移到俞敏洪控制的實體下,7月11日,新東方宣佈,已通過簡化北京新東方的股權結構進一步強化 了公司的企業架構,在變更之前公司由11位註冊股東持有,包括俞敏洪控制的一個實體,變更後,北京新東方股權已全部轉移到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控制的實體 下,在此變更之前,俞敏洪控股權只佔到53%。對此次VIE結構變更,新東方認為,北京新東方的股權只有控制在利益相關人名下才能更好地實現股東利益最大 化,此次北京新東方股權重組不會對公司和股東帶來不利影響。

公司CFO謝東螢還強調,新東方此次的VIE結構調整是光明正大的,這句話真 好比是從嘴巴裡放出一個屁來,VIE本身就是為規避政策而生,其合法性屬於中度偏灰,光明正大四個字,天生不和VIE結構類公司有緣,當初為了融資,到境 外上市規避國內政策或者是落後的產權體制,屬於情有可原,但是企業營運正常,好端端的沒有任何預兆的自己來調整VIE結構,裡面沒有貓膩那肯定拿SEC當 白痴了,馬云的支付寶要做VIE調整,那才是真的光明正大,因為不讓這個業務歸屬內資,他就拿不到牌照,拿不到牌照,它就不能再運行業務,所以必須侵犯一 些老股東利益,總不至於讓做大的業務去死吧?那麼新東方的光明正大變更到底是為什麼呢?行的正的話,SEC就不來調查了,因為這種結構變更,很可能會嚴重 侵害原股東權益,由於VIE天生就有不確定性的政策風險,因此,即便此次調查還了新東方清白,作為持股者第一反應是不立危牆之下,這是正確選擇,何況沒想 到斜刺裡還有渾水這條猛犬橫撲過來再度撕咬。

和五六年前相比,到美國去上市已然不再是一條金光閃閃的黃金大道,美國股市的嚴厲苛責以及這 些企業曲線上市採用VIE結構為今後發展帶來的種種隱形不利,已經讓近年來在美上市的很多中國企業感到尷尬不已,一大批企業幾年下來已經符合退市標準,另 有不少企業頻頻被渾水公司做空撕咬,自檢一下很多確實是自己沒有誠信,打擦邊球,哪裡想到美國資本市場很不好混,這次渾水說新東方大量採用加盟制我個人是 有點相信的,因為我曾給女兒報過本地新東方,我的感覺就是留學在海外的學生或者已經移民到海外的人加盟新東方辦的學,要說正規和企業形象根本沒有,這也是 阻止我後來去買他股票的重要原因。

發展到今天,類似新東方這種互聯網和實體教育類業務,一直使用VIE結構可能會對其在國內的發展產生障 礙,或者需要為在國內上市鋪路,話說回來,這也是中國資本市場不完善造的孽,讓這些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尷尬不已,在美國上市的優酷等互聯網視頻企業也一 樣,不在美國上市,不能獲得融資優勢,但在美國上市,必然失去很多政策扶植的優勢甚至是顯示,因為在傳媒這個行當裡,外資企業還是有很多限制的,所以優酷 未來一旦能夠盈利,估計也會做VIE調整,然後想辦法在國內上市,如此折騰,對企業絕不是一件好事。

投資總是要力求簡單,可惜現在的境況確實不是一般投資者能避開所有的項上懸劍的,所以對那些股權結構複雜的企業,儘量還是作壁上觀為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74

賽維救不起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03/100419169_all.html

地方政府的數項救火舉措和窘迫的財務狀況,如今將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賽維)推至風口浪尖。

  企業激進擴張遭遇行業景氣不振,銀行信貸大舉跟進目前風險難料,而地方政府從賽維落戶當地開始就給予各種優惠待遇,並不惜用地方財政為賽維救急。這種極具中國特色的政企關係此番被發揮到了極致。

  從財新記者的採訪情況來看,目前賽維已經度過了第二季度的付息高峰,但企業運營情況仍不理想。地方政府一方面穩定各方債權人,力保賽維不致破 產,另一方面則在為賽維尋找接盤者。銀行方面看法頗有分歧,有人認為在與賽維的業務上,損失已經在所難免,還有人在期待光伏行業景氣好轉。

  賽維接下來要面對9月的第三季度貸款付息和10月即將到期兌付本息的4億元短期融資券。對於牽涉其中的各方,比起該不該救賽維,能不能救活當前更為關鍵。

政府出手

  7月12日,江西省新余市人大常委會網站上披露,該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市人民政府一份議案,將江西賽維LDK公司向華融國際 信託有限公司(下稱華融信託)償還信託貸款的缺口資金納入同期年度市人民政府財政預算。這一消息引發了應不應該用地方財政救助經營不善的民營企業的大討 論,批評者眾。隨後不久,這則消息在網站上消失了。

  但政府對賽維的救助並沒有停止。來自華融信託的這筆5億元借款於今年6月28日到期,江西省政府已經先行代為償還。《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 《關於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向華融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敘作( 受理)5億元人民幣信託貸款的情況匯報》披露,「賽維公司已使用省財政『賽維LDK穩定發展基金』5億元先行償還,並擬以新的信託計劃發行成功後歸還省財 政」。

  賽維總裁兼首席運營官佟興雪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則聲稱,「本次信託還款來源由賽維公司經營所得進行償還,並以資產作為抵押,賽維公司法定代表人彭小峰提供個人連帶保證責任,不存在政府為企業負債買單的問題。」

  然而,對於賽維此番借新還舊,華融信託的條件是新余市人民政府出具經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的將該貸款還款計劃列入財政預算的相關文件,在賽維公司償還本次信託貸款出現資金缺口的情況下,將資金缺口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由市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內安排資金代為歸還。

  外界普遍認為,前述「賽維LDK穩定發展基金」,就是今年二季度江西省財政組織的20億元資金。「銀行貸款要到期,就是怕到期還不了,所以政府 拿了20億元來,實際上相當於基金一樣,還給銀行後,銀行立馬再給新貸款,這樣貸款規模就沒有減少。」來自一家賽維主要債權銀行的人士對財新記者解釋說, 「有一個專門的賬戶,如果到期需要還貸款,從賬戶撥給銀行,銀行馬上又按這個錢給你轉貸,就是新的一筆貸款,同樣規模,這個錢又回到這個賬戶。那個賬戶就 是一個周轉。」一位江西銀行系統的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今年5月,瞭解到賽維困境的江西省政府就已經召集各家銀行開會,一是通報情況,二是表態要拿出20 億-50億元,確保不會讓賽維「倒下」。

  新余市政府也成立了駐江西賽維公司幫扶組,全面介入賽維的生產運營。一位新余市工信委的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從工信委主任、主管副主任到新能源產業科負責人,現在幾乎每天都不在辦公室,而是在賽維。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兩三個月。

  7月24日,《21世紀經濟報導》援引一份由幫扶組製作的專題文件稱,「7月10日賽維應支付2850萬元所拖欠的基建工程款。通過幫扶組全力 協調,已從新余市農商行預先貸出1700萬元。因離需支付的欠款額度尚有缺口,目前該筆資金暫未發放,待籌足資金後再統一發放。各基建商對此表示理解,暫 未採取過激行為,正等待觀望後續進展。」不過,新余市農商行行長劉智武向財新記者否認了上述說法,稱該行並沒有向賽維發放這筆貸款,並強調與最近陷入經營 困境的賽維LDK和新余鋼鐵都沒有業務往來。這並不是地方政府首次對賽維施以援手。2009年年末,賽維曾將旗下公司的部分股權以15億元的價格轉讓給江 西省屬的江西國際信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緩解當時金融危機帶來的資金困難,並在景氣好轉後又以15億元回購了這部分股份。

  甚至不只是在江西,前述江西銀行系統人士還透露,由於賽維在安徽合肥亦有產能,合肥市也已經開始採取一些幫扶措施。

  但這位銀行人士對政府出手救賽維亦有不同看法,「像是縱容賽維,我們已要求賽維不能再像之前那樣大舉投資」。



政企關係樣本

  地方政府為何一定要救賽維?「大而不能倒」是一個解釋,但遠非全部。追根溯源,在賽維為代表的當地光伏行業做大之時,地方政府就扮演著十分重要 的角色。新余因鋼設市,在賽維之前,新余鋼鐵是這個面積不大的地級市最重要的企業。但在新余市前任市委書記汪德和看來,鋼鐵沒有太大吸引力。正是在其任 內,賽維落戶新余。

  賽維甫一落地,新余市就以信託擔保和財政支出的方式為其籌措了2億元,這是賽維起家的資本。賽維的管理層曾表示,這2億元對賽維的發展是雪中送 炭,而且工商註冊和各種手續申報都是市領導出面協調,「他們提供的這種保姆式的服務,是新型的政企關係」。這種保姆式的服務,至今還為新余市的各級官員所 津津樂道並引以為豪。

  除了資金、審批以及在土地和電價政策上的優惠,新余市還爭取到了海關落戶當地,並在離賽維總部不遠的地方建起了太陽能技工學校。

  汪德和曾表示:「不實行跨越式的發展,就不可能抓住這麼多好項目。新能源附加值非常高,也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可以做得非常大,而且也可以大大提升新余的城市形象,提高地方的知名度。當然,如果未來能夠發展成為硅都,綜合效益不得了,地方財政效益也會非常好。」

  抱著成為硅都的希望,新余市出台了《關於加快光伏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把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作為全市工業發展的「一號工程」,目標是到 2010年全市光伏產業銷售收入達到500億元的規模,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在這樣的產業政策引導之下,中材太陽能、瑞晶光伏等陸續來到新余。今 年4月,新余市高新區管委會作為大股東力推的中國光伏交易市場開張,並提供三年免租金和稅收方面的減免政策。遺憾的是交易市場開張三個月仍門可羅雀。一位 光伏交易市場的工作人員直言:「這主要就是政府工程。」

  實際上,地方政府與賽維的關係又是微妙的。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數位人士都提到,2010年賽維在合肥投資新的組件工廠之前,曾與江西省進行過討論,但最終江西省並沒有滿足其開出的苛刻條件。對於賽維轉投他處,江西省自然是「不太高興」。

  光伏行業在經歷了2010年的爆髮式增長之後,2011年下半年便開始陷入整個產業鏈供大於求的局面,晶硅、硅片和組件價格全面跳水。賽維開始 嘗到之前激進擴張的惡果。根據新余市統計局的數據,今年上半年該市光伏企業稅收銳減,整個光伏行業實現稅收4608萬元,同比減少7.61億元,下降 94.29%。其中,江西賽維1月-6月申報銷售收入16.5億元,同比減少51.8億元,下降75.8%;留抵增值稅3454萬元,企業虧損達10.2 億元,沒有實現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僅入庫代扣代繳企業所得稅149萬元,同比減少2.56億元,下降99.4%。2011年,賽維納稅逾10億元,還是 新余市的第一納稅大戶。

  有熟悉賽維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賽維員工最多時曾達到27000餘人。今年5月初,賽維宣佈進入今年以來公司已裁員5554名,裁員比例約為 22%。前述債權銀行人士則表示,裁員數目已近萬人。直到7月24日,還有賽維員工表示5月、6月兩月工資仍被拖欠。到7月26日,不少員工表示工資已經 發放。「不穩住賽維沒辦法,之前還有200多名工人去高新區鬧過。」一位高新區的商戶告訴財新記者。

  今天的新余市政府已經不再高調宣傳世界硅都的說法,而是把目光投向機械製造、生物醫藥等行業。在新余高新區,看到最多的是打造戶外照明之都和「城市礦產」示範基地的標語。

  「今年也談了幾家光伏企業,但最後也沒成,現在就算是招商,光伏也基本上沒什麼意義了。」高新區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

  在新能源的大旗下,他們把目光更多投向了動力與儲能電池、風力發電及節能減排設備製造等行業。新余市提出要傾全市之力打造千億級別的戶外照明產業,並已經向珠三角和長三角派出了30人的招商小分隊。此前,新余市並無戶外照明產業的基礎。

賽維被救活的可能性

  7月12日,在2012中國光伏產業領袖峰會上,賽維董事長彭小峰原定要參加上午的討論環節,但他直到下午方才現身。「他現在主要就是負責公 關,讓人相信賽維還活著。」會場內一位行業人士打趣道。而稍早時候,彭小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如此表態:「賽維這樣有品牌優勢、技術優勢、規模優勢和產業 鏈優勢的企業,春天很快就要來了。」

  推遲數次後發布的賽維一季報顯示,春天還很遙遠。賽維當季硅片出貨164.4MW,電池和組件出貨153.9MW,營收僅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7.66億美元大幅下降,運營虧損1.36億美元,淨虧損1.85億美元。

  這也引發了一些銀行人士的擔心:「現在難在賽維的生產很不好,一季度營業收入才2億美元。很多東西要運轉需要錢,而且現在財務成本那麼高,就是各家銀行都不撤,運營怎麼辦?」

  即便是並不好看的財報也還引發了質疑。早在今年5月,Auriga USA的分析師 Hari Chandra Polavarapu就曾表示對賽維財務數據存疑,認為其數據與其公佈的業績預期、經營指標等無法吻合。

  7月3日, 賽維LDK宣佈該公司執行董事和戰略執行副總裁邵永剛由於個人原因辭職。邵永剛曾任國泰君安證券管理董事,被公認為在資本市場為賽維立功不少。這一變動進一步引發了外界對於賽維更大的擔心。

  在位於新余市高新區的賽維硅事業部,數位員工向財新記者表示,他們對公司的困難、包括拖欠工資能夠理解,但也對公司前景感到迷惘和擔心。一位硅事業部的班長表示,一度關閉的三期硅片廠房即將重開,但四期廠房自打建完一直沒開過工。

  在南昌高新區東元路的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南昌)有限公司門口,還掛著急招2000名普工的廣告,但門口的保安人員表示,招工已經是很早之前的事,目前廠區並沒有進行生產。

  位於馬洪的1.5萬噸硅料廠被視作是賽維財務狀況惡化的加速器,其投資超過100億元。由於目前多晶硅價格已經逼近20美元/噸,賽維生產1噸便虧1噸,這家工廠已經停工數月。

  「如果只做中間某一個環節,可能虧得少點。」一位與賽維有業務往來的人士認為,從目前的市場情況看,垂直一體化最為激進的賽維,在品牌、技術和成本上與每個環節的主要競爭對手相比,都缺乏優勢。

  2011年初,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 下稱國開金融)、建銀國際下屬投資基金以及另一家國內主要銀行的下屬投資基金,共同向賽維的硅料業務投資2.4億美元,獲得賽維LDK硅料及化學品科技有 限公司的18.46%少數股權。當時賽維亦向財新記者證實有將硅料業務放至海外上市的計劃。

  「本來是自己的硅料賣給自己,很好包裝,現在沒辦法了。」前述江西銀行系統人士表示。

  國開金融的一位人士談到這筆投資稱,彼時賽維正計劃在香港上市,誰也沒料到後來歐債危機深化、歐洲補貼下降、美國對光伏產業反傾銷等政策,「PE投資就是等一等,往後放一放,等行情好的時候盡快上市。」

  賽維的好壞還關係到其上游供應商和基建承包商的命運。「自去年底起,我們被賽維拖欠款項共1500萬元,它要倒閉了,我們很多同行都會跟著倒 閉,直接和間接關聯的上游廠家就有好幾百家。」一家賽維的硅粉供應商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從今年5月起,這家硅粉供應企業開始從賽維拿貨以抵消部分 硅粉賬款。

  賽維的三氯氫硅供應商河南尚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位銷售主管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與賽維合作時間已經有一年多,自去年9月起,被拖欠的款項達到3000萬元,目前除了等賽維情況好轉外,也沒有其它辦法。

  新余當地一家生產自動化設備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即便是在運營情況比較好的時期,佔款也是賽維常用的一個手段。「只要跟賽維做生意,沒有 不被欠錢的。」這位企業負責人稱自2009年開始與賽維業務往來,當時的設備尾款還有30%尚未拿回。現在賽維沒有現款,他不會再為其提供設備。他同時證 實,的確有不少供應商在賽維總部鬧過,「鬧總比不鬧強」。

  今年6月,因賽維違反設備採購合同約定,多晶硅反應爐生產商北京京運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1908.SH)提起仲裁申請,要求賽維支付終止履行違約金3.13億元及相應的利息損失。京運通能夠上市,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就是賽維的訂單。

  「新余市中級人民法院都懶得接(案子)了,有過法院一天全是開與賽維相關案子的盛況。因為來要求立案的實在太多,標的金額沒有1000萬元以上,我看不會受到接待。」一位供應商稱。

銀行仍在觀望

  根據2012年一季度的財報,賽維的流動負債總額為231.48億元,長期負債總額為61.98億元,總負債達到293.46億元,佔總資產的87.1%。國內大約有25家機構與賽維有信貸往來。

  彭小峰在今年Intersolar展會期間接受國外媒體採訪時強調,賽維的貸款大多是來自國內銀行,是「可持續的」,因此並不需要過多擔心。這句話的「底氣」或許就來自江西省政府對所有債權銀行不能撤貸的要求。

  有債權銀行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賽維的國內銀行負債約為一百四五十億元,其中約120億元來自江西省省內,一年的利息就要10多億元。今年5月 江西省政府向各家銀行通報賽維的情況時,「當時銀行都懵了」。這位人士還透露,北京銀行南昌分行已經從對賽維的貸款業務中退出了,但其貸款規模只有個把億 元。「政府肯定不高興,但也能理解。退出來是最好的。」

  賽維去年發行中期票據時披露,截至2011年3月,中國建設銀行對賽維的授信為44億元,已經貸出15.13億元。建行是較早與賽維開始貸款往來的銀行之一,但財新記者從建行內部瞭解到,其風險部門認為光伏行業風險太大,要求收縮,因此對賽維的授信壓縮了一半。

  亦有其他國有大銀行已經注意到了原材料抵押品,特別是硅料的貶值問題,並將賽維的貸款調至「關注」。

  多位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銀行人士表示,賽維二季度付息尚算正常,現在的策略是只收不貸。

  在江西省和新余市政府的積極斡旋和資金支持下,賽維目前尚可依靠20億元的穩定基金進行倒貸,但利息支付主要依靠出口退稅等來源,短貸長用和付息壓力仍然很大。前述江西省銀行系統人士表示,一旦倒貸出現問題,20億元是不夠的。

  在對賽維的貸款中,國家開發銀行以超過30億元的金額居首,招商銀行亦有逾30億元。目前各債權銀行由國開行牽頭與政府協商。一位國開行內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賽維並沒有外界評論的那麼糟糕,仍然是專注於光伏主業,「主要是規模上得比較快,債務結構不合理」。

  「賽維300億元負債中,國開行的中長期貸款只佔30多億元,佔比並不算多,問題是十幾家商業銀行的短期貸款,期限都是一兩年,導致賽維後續應 對市場波動的能力非常脆弱。」他表示,國開行對賽維的中長期貸款,也是出於其一貫扶持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的戰略目標,「畢竟賽維是國內前列的光伏行業,規模 和體量已到一定程度,後續新的市場參與者也很難追上來。賽維也是江西支柱企業,涉及大量銀行貸款,這樣的企業,應給予一定空間」。

  2010年9月,國開行與賽維LDK簽訂總額達600億元人民幣的戰略合作協議,天合光能、無錫尚德、英利、晶澳太陽能等其他光伏企業也都從國開行獲得過授信。

  但在另一位商業銀行人士看來,脫胎於政策性銀行的國開行沒有上市銀行的利潤壓力,以中長期信貸為主,與其他短期信貸為主的商業銀行差異很大。他 還透露,國開行有意繼續支持馬洪硅料廠的技改工程,耗資將在15億-20億元。一位曾經在江西省內銀行工作的人士向財新記者分析,各家銀行之所以在對賽維 的貸款上較為激進,原因之一就是看到了地方政府在背後的大力支持。

  上述人士還告訴財新記者,江西省政府前不久曾就賽維的問題開過一個協調會,表示有央企對賽維表示出了興趣,仍會推動戰略重組,銀行方面的焦慮情緒較6月也有所緩解。

  不過,賽維還要面對9月份的第三季度貸款付息,以及10月即將到期兌付本息的4億元短期融資券。一位接近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人士表示,眼下4億元短期融資券就要到期,江西省政府對其非常關注,壓力很大。

  據瞭解,交易商協會已經派人去調查賽維的具體情況,並正在督促其及時披露信息,針對有可能出現的市場連鎖反應,協會已向地方政府進行風險和責任提示。

苦覓接盤者

  賽維最終能否化險為夷?目前尚無人可知,關於接盤人的傳言則已經沸沸揚揚。來自銀行和新余當地的消息源均將接盤者指向了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下稱中節能),稱其已經在與賽維和江西省政府進行討論,尚未有最終結果。

  中節能的前身是中國節能投資公司。2010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節能投資公司與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實施聯合重組,但其光伏業務主 要集中在下游電站開發領域。中節能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其控股子公司,目前已建設運營的光伏裝機約300MW,計劃今年達到400MW-500MW的建設 量。

  中節能太陽能副總經理張會學7月中上旬曾透露,已經完成了戰略投資者引進,引入約30多億元的資金規模。他還向財新記者表示,中節能太陽能已經在計劃上市,預期「大概是在兩年內」。但如果要繼續上市計劃,此時接手賽維這個包袱顯然不是個明智的選擇。

  江西省政府也向省內的企業提及接受賽維一事。有銀行人士透露,江西銅業集團公司曾明確表示過不願意。江西銅業董事會秘書潘其方對財新記者表示, 對外併購以及託管都構成重大交易行為,必須通過董事會討論,但目前並沒有進行過任何相關討論,也沒有任何董事向董事會提出過相關提案。他補充說:「光伏行 業不是江西銅業的熟悉領域,公司不會貿然投資這個領域。」

  亦有說法稱,江銅集團可能以財務投資者的面目出現,不過江銅負責投資事宜的一位人士表示並沒有聽聞此消息,「賽維的問題是行業性問題,也是系統性風險。」

  一家股份制銀行高管向財新記者表示,現在還在找接盤的企業,外地央企的可能比較大,會在政府主導下進行談判、重組。資產和債務打折是不可避免的,銀行肯定要承擔部分損失。

  江西當地相關銀行人士則認為,幾個月以內,可能很難看到重組的實質性進展,有意向進入的會希望價格更低,但江西省政府還是不會賤賣。不過他仍寄希望於行業景氣好轉,以及硅料廠的技改完成能夠給賽維帶來更好的資金流動性以渡過危機。

  前述國開行人士認為,以目前賽維的負債現狀,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在這個時候介入,行業外的無關聯企業也不可能收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銀行都給它一個展期,讓它渡過這個危機。」

  渡過危機談何容易。美國投資銀行Jeffries近期發佈的報告認為,光伏行業的復甦要到2014年才會出現。儘管中國上調「十二五」期間光伏 裝機目標至21GW,但是並網難和補貼政策的不明朗仍困擾著下游電站開發商。組件生產商試圖通過自建電站去庫存、帶動產品銷售的做法,則需要面對高額墊資 和投資回報期長等方面的風險。

  前述銀行間市場交易協會人士認為,目前地方政府讓不讓賽維倒閉並不是關鍵問題,關鍵是地方政府有沒有能力不讓賽維倒閉——這取決於市場相關參與方包括債務人,能達成何種協議。

  從目前銀行的反應來看,要債權人全部同意展期幾無可能。如果江西省政府方面無法持續實施救助,最終解決賽維危機的仍只有市場化重組。

  本刊記者於寧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75

人人「種不起」糯米?陳一舟欲收團購網站「進補」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5/3MNDE5XzUxNDM3MA.html
 被譽為中國Facebook的社交網站人人網正在謀求改變。

日前,人人網CEO陳一舟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公司正尋求收購,但是收購對象「難以抉擇」,公司尤其會考慮收購團購或移動遊戲業務。

陳一舟的這番話被業內解讀為人人網欲借收購轉移重心,側重移動遊戲和電子商務。而去年8月份,陳一舟還強調,人人網旗下團購平台糯米網在國內團購市場持樂觀看法,且短期內沒有特定的收購目標。

是什麼改變了陳一舟對糯米網的既定戰略?

當人人「種不起」糯米

陳一舟自己爆料的糯米網收購計劃讓業內頗為驚訝。

「目前沒有聽到糯米網方面任何收購傳聞,除了高朋與F團合併,趕集網將團購業務外包給窩窩團外,今年幾大團購網站都沒有什麼新動作。」有業內人士表示。

不過,也有知情人士透露,今年3月份,業內傳出高朋與F團合併風聲的時候,排名前十的團購網站中,有幾家也在互相打探合作的可能性,據說當時的糯米網曾表示想與滿座合併,而24券也曾主動找到糯米網談對接事宜。

但是,這一說法並沒有得到糯米網方面的證實。

對於陳一舟要通過收購來發展糯米網的報導,人人網公關經理黃碩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其並不知情,目前公司並沒有對此事做出官方回應。

在易觀國際分析師陳壽送看來,陳一舟在外媒面前明確表態糯米網的收購計劃,更多是為了給資本市場打一針強心劑。

根據人人公司日前公佈的第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報顯示,糯米網第二季度淨營業收入為360萬美元,淨虧損為720萬美元。人人公司第二季度總淨營收為448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7.5%;淨虧損為2490萬美元,去年同期淨利潤為80萬美元。

「目前人人網的經營情況並不好,需要通過收購意向給資本市場傳遞一些利好的信息。」陳壽送解釋道。不過,這一說法未得到人人公司方面的證實。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人人網一手培育起來的電商業務,當時的陳一舟希望通過人人網巨大的SNS用戶群,在節省推廣成本的基礎上為糯米網獲取更多的用戶。可惜,事實並沒有規劃中的那麼美妙,糯米網沒有預想的那樣從人人網獲得足夠的流量。

此前有報導稱,人人網為糯米所帶來的流量不足4%,這一數字僅為百度的1/4,甚至比QQ空間還要低。

但在陳壽送看來,糯米網的發展離不開人人網的營銷體系,未來糯米網獨立的可能性不大,應該還會與人人網做捆綁。

由於微博等社交工具的迅猛發展,人人網的影響力不斷被削弱,如今廣告商在人人網上投放廣告的意願也有所降低,腹背受敵的人人網還能分給糯米網多少資源?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糯米網的競爭對手美團網在做垂直行業的生活服務電商,窩窩網打造了窩窩商城,目前幾大團購網站都在做創新,不再侷限團購市場,但相比之下,糯米網在業務模式上的創新性有限,未來還很難明確。

陳壽送也表示,當下的糯米網需要改變,而陳一舟這次如果真想開展收購,很可能是為了給糯米網找一個新的支撐點,不再單單依靠人人網的資源。

收購時機恐不成熟

窩窩團董事長助理楊國強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很多網站燒錢搶規模拼地盤,今年各家都在做精細化管理,玩命地去提升毛利率。

有業內人士表示,不管是與京東、噹噹還是愛幫網等合作開發團購平台,拓展實物銷售,還是發展手機客戶端,現在各大團購網站使盡渾身解數,以求快速實現盈利。

「今年各家都在找錢,但在融資上沒有進展意味著各大網站只能省錢,快速盈利。排名靠前的幾大網站今年年底前應該都會實現盈利,而誰是第一個盈利的企業,成為當下各大網站爭奪的重點。」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團購導航網站團800日前公佈的《2012年7月中國團購市場統計報告》顯示,團購市場在經過連續3個月的低迷後,7月份逆勢上漲,開團期數、購買人次雙雙上升,19.4億元的成交額更是創下新高直逼20億元大關,行業回暖跡象明顯。這一現象與上述業內人士的說法相契合。

記者發現,今年以來,各大團購網站中,除了大眾點評網8月初獲6400萬美元的風投,其他幾家似乎都沒有新的資金入賬。

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壽送認為,如果糯米網出手收購也確實是一個時機,市場比較低迷,很多網站存在融資需求,價位應該比較合適。但前提是,糯米網要能拿出足夠的資金完成這一收購。

不過團800聯合創始人胡琛並不看好於現在這個時點開展併購。

「各家都在虧損的情況下,除非已經找到了扭虧為盈的秘訣,不然沒有道理去提前抄底。」胡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即使幾大團購網站今年年底實現盈利,也並不意味著收購時機成熟。

「收購最大的價值是企業的商戶資源,通過收購將這些資源快速整合到自己的團購中去,但實際上,現在的商戶資源並不具備稀缺性。」胡琛補充道。

儘 管窩窩團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其窩窩商城和俏江南的合作破了一個紀錄——在短短3個月的合作時間內,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窩窩團與 俏江南的獨家合作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商戶都被多家團購網站共享。胡琛也認為,從使用人群來看,各團購網站的重合度非常大,消費者關注更多的是商戶活動, 而非團購網站品牌。

而高朋與F團合併後的坎坷整合路似乎也證明,合併是一個傷筋動骨且漫長難熬的過程。

有業內人士強調,高朋與F團經歷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打造出現在的「北京網羅天下生活科技有限公司」,這期間的裁員、調整絕不輕鬆。

值得注意的是,陳一舟曾表示,「當我們兩年前啟動糯米網時,我曾說過我們希望成為市場領先者,但不是市場第一。市場上有很多競爭者,但都不理性,因此成為市場領先者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

但現在看來,即使不做市場第一,糯米網想繼續走下去,其付出的代價也不會太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16

漁民捕不到、養殖戶養不起、消費者吃不起 台灣鰻魚 瀕臨滅絕的真相


2012-9-17  TWM



當烤鰻魚飯從飯桌上消失,大家才驚覺我們從小吃到大的鰻魚即將絕跡,除了濫捕、生態環境改變外,鰻魚真正的敵人是誰?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挽救鰻魚的生態浩劫?

撰文‧林麗娟

中秋節將近,以往是鰻魚的季節,但在彰化漁會門市卻絲毫感受不到佳節氣氛,一疊疊印著「蒲燒鰻名產」的禮盒,逐一打開來看,全都是空的,以前人手一盒的鰻 魚現在完全不見蹤影,職員唉聲嘆氣:「斷貨了!」在台中市一家日本料理餐廳內,點道鰻魚飯,領班走過來:「大缺貨,什麼時候會有,不知道!」另一家鰻魚飯 專賣店,鰻魚片縮水只剩半片,而且老闆說存貨賣完為止,要吃趁早;附近原本入夜就會出來擺攤的「枸杞燉鰻」冷鍋冷灶,已經連休了快兩周,失望的熟客問: 「老闆呢?」一旁鹽酥雞攤阿伯回答:「老闆在家吃老本呢!不想用鱸鰻魚目混珠或拿地下工廠的爛鰻充數,打算改賣藥燉排骨了。」近十年來鰻魚價格高漲,鰻魚 盤商蘇志明指出,盤商向漁民收購鰻苗後轉賣給養殖戶去養大為成鰻,十年來鰻苗盤價從二十二元飆到二百二十元,暴漲十倍;而從養殖地收購成鰻價格也暴漲了 五.三七倍,今年漲到每公斤一三二○元,從上游撈魚苗的漁民、養殖戶到下游消費者,都感受到鰻價三級跳。現在不只價格高不可攀,而且鰻魚未來還有絕種危 機,有錢也吃不到,影響幾十萬相關養殖業者的生計。

魚苗已連三年銳減

來到全國養殖鰻魚最盛的雲林縣口湖鄉,每位鰻農臉上都掛著絕望的表情,鄉民代表會副主席蘇慶璋和弟弟蘇永雄終於忍不住怒罵:「一尾鰻魚苗兩百多塊錢,放任 養鰻魚的人自生自滅,難道要我們一個個自己打斷腿,去向政府申領殘障補助金過活?」半世紀以來,台灣被譽為「鰻魚王國」,水試所副所長劉富光表示,十多年 前鰻魚產業曾為台灣帶來每年上百億外匯,現在連一半都不到;以前每年出口四、五萬公噸,現在不到二萬公噸。如今鰻魚甚至瀕臨絕種邊緣,相關產業面臨空前打 擊,台灣的鰻魚到底出現什麼危機?

每年十一月起至次年一月間,漁民們就忙著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網」捕撈正要溯河的鰻線(鰻魚苗),從北部的淡水河到南部的鹿耳門溪,以往都看得到漁 民凌晨冒著寒風捕鰻魚苗的熱鬧情景;但這三年來鰻魚苗銳減,「以前好的時候一晚可以捕到上萬尾,現在只有幾百尾,那還是運氣好的,這幾天只有個位數!」漁 民無奈地說。

鰻苗無法人工養殖、繁殖,就算付出極大心力去模擬野生環境,僅有極少數能長成鰻苗,無法商業化量產,野生鰻苗就成為養殖的唯一來源。消費者所吃到的鰻魚, 都是從河口捕抓野生鰻苗,再以人工養殖。但是鰻苗的捕獲量逐年大減,四年前還有四公噸,每尾產地價十五元,賣給養殖戶三十五元,中間仍有利潤,今年估計只 有不到二公噸,產地價最高一八○元,賣到養殖戶手中超過二百元,養殖戶幾乎無利可圖。

元凶其實就是台灣人

為何鰻苗數量會大幅減少?鰻魚具有非常獨特的生長史,與鮭魚、鱒魚由海洋游到河川產卵的洄游相反。以品質最好的日本鰻種來說,成鰻在天然海域中產卵後隨即 死亡;孵化的仔魚外形酷似柳葉,稱為柳葉鰻,順著黑潮漂到台灣、中國、韓國及日本陸棚後,變態為透明的玻璃鰻;接著進入河川入海口聚集,此時因身上出現黑 色素故稱鰻線。

鰻線游入河川中、下游成長到了黃鰻階段,游回大海前還要再經歷第二次變態,變成銀鰻,才是開始成熟的成鰻。此時牠不再進食,開始游向出生地,也就是西太平洋馬里亞納群島西方附近產卵場,繁殖下一代。

鰻魚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河口及河川的水質,台灣大學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韓玉山指出,河川水質汙染、沿海溼地消失、大量興建水壩與攔砂壩,是破壞鰻魚棲息地的主要殺手,當沒有足夠量的成鰻游回大海產卵,鰻苗當然會越來越少。

以口湖為例,除了工業廢水、家庭廢水,更有麥寮台塑六輕的排汙,養殖戶蘇永雄忿忿不平地說:「從事農漁牧的農戶是最弱勢的,至少政府也該管管汙水的排 放!」韓玉山直指鰻魚銳減元凶是台灣的河川汙染,這項危機全台幾乎無一倖免,中南部河川更是汙染嚴重。據環保署水保處二○○七年起公布台灣汙染最嚴重的河 川,前三大依序是台南境內的二仁溪、鹽水溪與高雄的阿公店溪。其中全長才六十五公里的二仁溪,就有半程遭嚴重汙染,生活廢水、養豬廢水、工業廢水充斥著河 川。在這樣魚屍遍處、水色濁黑、臭氣沖天的河川中,鰻魚苗如何能夠健康成長?

除了水質的汙染,還包括了人類為了經濟拓展而長期漠視的原因。隨著都市發展,廣建河堤、攔砂壩等防砂土入溪或崩塌的水泥建物,早已破壞了原來棲息生物的生 活環境,幼鰻無法正常地溯河而上長大。簡單來說鰻魚的致命殺手就是人類,只是人類都把鰻魚減少怪罪生態環境改變、氣候變化。

除了鰻魚的滅絕危機導致價格高漲外,台灣的養殖戶還受到非法走私的重擊,腹背受敵,也面臨整個行業遭到殲滅的危機。

在月黑風高的午夜,一條偷偷出海的漁船上,走私客手提一只皮箱,裡面裝滿一袋袋活蹦亂跳的鰻魚苗,打入了氧氣和冰塊,全都要賣到日本去。

不只從海上走私,大膽的走私客甚至為了速度改搭飛機闖關。去年底桃園機場查獲一名吳姓男子將約二萬尾、價值約二六○萬新台幣的鰻魚苗,夾藏在託運行李內闖關。這只是冰山一角,每年十月開始的捕鰻苗季,就是偷渡的旺季。

日本也受到鰻魚苗減少衝擊,價格大幅上漲。日本農水省統計,二○○六年鰻苗的平均交易價格是每公斤二十七萬日圓,但前年開始捕不到鰻苗,去年漲到每公斤八 十七萬日圓,今年價格還會飆漲,預估可能高達每公斤二百萬日圓。以前一尾二、三十新台幣的鰻苗,現在日本喊到三、四百新台幣,許多人因此把鰻苗直接走私賣 給日本人,賺取更高的收益。

學者疾呼:三項措施救鰻魚蘇永雄說,好的、健康的仔苗賣去日本,台灣養殖戶只得購買大陸鰻苗。經長途密閉的航行環境來台,原本就品質不佳的大陸鰻苗更是一 點生氣都沒有,「我們窟裡養的是植物鰻,養也無路用!」望著始終迎不進鰻苗的大水窟,蘇永雄欲哭無淚地挖苦自己:「我在養水啦!」原本就逐年減少的鰻苗, 如今又被中途攔截直接賣到日本,鰻魚養殖戶空有水池,卻面臨無魚可養的困境。

蘇永雄不平地說:「漁民走私鰻線出口,政府執法不力,難道眼看著養殖戶叫天天不應?我買六尾鰻線一千多元,一公斤成本一千多元,與外銷日本成鰻的價格差不 多,甚至更高,賣價都抵不回成本,根本無利可圖。但我還是要養,不然我何去何從?全都日本人買去養了,海巡署有任何積極查緝走私的作為嗎?」雙重打擊下台 灣的鰻魚養殖業大勢已去,落後於大陸、日本,僅勝韓國。今年產量更是創下空前新低,在各項成本高漲下,鰻魚養殖戶面臨存亡的關鍵時刻,以口湖七五○戶登錄 在案的養殖戶為例,今年實際上有養到鰻魚的只剩兩百餘戶,政府應有積極作為化解這場生態危機。

為了讓鰻魚產業永續經營,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自一九七六年起在台灣各地採行人為放流措施,放養種鰻,希望藉由良好的棲息地放養,幫鰻苗生長「開源」。

但光這麼做仍不夠,韓玉山呼籲還要「節流」。每尾種鰻,一次可產下百萬顆卵,但漁民在河川的出海口使用小型定置網或蛇籠捕撈,連要從河口入海的野生種鰻也 抓走,每公斤以五、六百新台幣賣給日本大客戶,造成種鰻劇減。鰻魚議題並非完全束手無策,韓玉山疾呼,禁止在河川捕捉尚未洄游出海、產卵的鰻魚,大量的子 代鰻苗才可望問世;保護棲地,讓鰻苗有成長的機會;加強禁捕管理以及嚴格查緝走私。如此三管齊下,才能挽救這場生態及產業危機,就看政府有無決心去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