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個自媒體人的自述:從圈養豬到散養豬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55.html

來源:i黑馬

口述:申音

整理:王根旺

【導讀】「作為一隻放養的豬,你會到處去找食物,才會激發你的競爭能力。」在日前的APEC青年創業家峰會,NTA創新傳播機構創始人、《創業家》雜誌前主編申音分享了自己有關自媒體的一些感悟。在他看來,紙媒已經處於下坡了,但對於自媒體人來說卻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以下為申音口述節選。

從2000年加入媒體行業開始,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又一個的洞穴,尋找更安全的地方。每次尋找到一個洞穴時,我首先問自己的是,那個洞穴是不是足夠安全,是不是能夠庇護我,是不是能給我遮擋風雨。


但是終於有一天我發現,我需要走出洞穴,需要走到外面的世界裡。當我離開那個洞穴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世界已經變了,洞穴已經不存在了,而你再做一個穴居人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告別圈養

今天早上我看到王小波先生的一篇文章《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講的是他插隊時候的經歷。他發現,凡是在豬圈裡面養的豬都無精打采;而有一隻豬特立獨行,它不是在豬圈裡面,而是滿山跑,到處去各個村寨裡面自由戀愛。

過去十年,我們作為媒體人一直習慣的是圈養生活,我們需要一個組織給自己感到安全感,給自己定期發薪水和福利,並使自己的字能夠在雜誌或電視台上發表。這樣很好、很安全、很穩定,但是它真的有價值嗎?它能不能讓你感到尊嚴感和存在感?我覺得沒有,而且我越來越感受不到尊嚴感和存在感。而當我們走出這個圈養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很恐懼,因為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會發生什麼。但是一旦走出去後,你會發現有很多人在跟你一樣做出這樣的選擇。

最早,人類之間是血緣關係,是宗族、是家族;到了工業時代,關鍵的是資本,有一個公司或者組織的存在,人和組織的關係是一個僱傭的關係。今天,如果不是基於血緣和資本,我們怎麼能聯繫在一起?這個時候,最偉大的發明就是互聯網,它讓我們超越了地域和時間,讓不同的人能夠因為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聚合在一起,而這種聚合是自由意志的聚合。所以,真正的自由人的自由聯合時代到來了。

自媒體和自商業

只有證明了自己具有自商業能力的自媒體,我認為才是真正的自媒體。當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的時候,什麼樣的人能夠實現自商業?我覺得第一是有種,第二是有趣,第三是有料。

有種就是指你這個人有個性、有主張、有自己的性格、有特質。因為只有當你有種的時候,你才能形成自己的魅力。有趣是指你表達的內容是不是有趣,你的風格是不是銳利,幽默感是抵禦這個世界最好的武器。有料是說你需要創造有價值的內容。今天,只有千分之一的人能夠持續地創造有價值的內容,這樣的人是非常少見的,而同時能夠具備有種、有趣和有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能夠實現自商業的人需要四種能力:專業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行動能力。歷史上看,能夠具備這些能力的人是耶穌基督和佛陀,他們都是有專業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和行動能力的人。並且他們有一個信念,不但他們自己相信,同時還要說服更多的人去相信。

無法形成自商業的自媒體,到最後都是自娛。那怎麼樣才能形成自商業?我們看到的是黑天鵝效應,也就是說萬分之一的人拿到90%的回報。

如今,大家都知道紙媒已經處於下坡了;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去看,今天媒體產業卻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因為一切產業都是媒體產業,都迫切地需要故事、人格體和機會,而當這些和產業結合時,就會產生更美妙的商業結合。

很多人問我,自媒體有沒有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到底是什麼?我就想起了王小波的那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文章說圈養的豬是有特定模式的,因為到早上六點的時候,一定會有人來餵豬食,但是那種模式只能讓你感到溫飽。而作為一隻放養的豬,你會到處去找食物,才會激發你的競爭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51

中國食品安全難題:動植物疫苗遭遇審批、散養雙重尷尬

從田間地頭的生長,到工廠車間的生產加工,到長途跋涉的物流運輸,再到人們的餐桌,安全貫穿了農業生產、養殖及食品工業的完整鏈條。農藥替代品、生物制品,動植物疫苗,基因檢測……越來越多的生物科技手段的介入,讓全世界都共同面臨的食品安全風險不斷降低。

源頭控制被認為是最為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手段。

在5月19日的2017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農業與食品科技”圓桌論壇上,藝康集團執行副總裁及大中華區域總裁王鐵認為,從食品、加工、生產到流通、消費過程等環節的食品安全,由於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中國在過去20年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但由於環境汙染在最近的20年間越來越嚴重,這讓農業生產、動物及水產品養殖面臨的食品安全源頭風險也越來越高。

與會的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教授、“中央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劉箐表示,食品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植物性食品,第二類動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最大的安全問題是農藥殘留,動物性食品最大的安全問題是獸藥殘留。這兩類食品的最大安全問題分別在農業生產和養殖的源頭環節。而農藥替代品、生物制品及動植物疫苗的運用就可以有效解決這些源頭的風險。

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教授、中央千人計劃特聘專家 劉箐

劉箐教授以水產品養殖的情況來說明養殖環節的抗生素問題的嚴重性。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對水產品需求量比較大,因此中國的水產品養殖密度是國外的10倍,這種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容易造成各種病害流行,如果不使用大量抗生素魚類就會大量死亡。

“農業部、科技部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研發疫苗。”劉箐教授介紹,全世界總共144種水產品疫苗用到水產品上面,而中國目前在使用到的只有4種,其中2種從美國進口。

相對於技術快速發展和生產成本的不斷降低,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動植物疫苗在國內的現實層面遭遇到了尷尬。

第一重尷尬與養殖方式相關。國外水產品均是集約化養殖,通常會通過集體麻醉的方式,通過傳送帶註射相關疫苗,有效控制水產病害,提高水產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而國內則是散戶養殖方式居多,如果在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一一註射疫苗,所花費的人力成本將不可控制。而畜牧業養殖方面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這是現實層面的第一個不可操作性。

另一重尷尬則是審批層面的現實。

“成都有一家企業研發的植物免疫調節劑,在審批的過程中遇到什麽問題?被歸到化學農藥里面去了,因為國家審農藥審批非常非常嚴格,對應這一種生物制劑沒有相應的政策法規。”劉箐表示,如果能對這些環境友好型農藥、生物類農藥放寬審批,會有更多的動植物疫苗問世。“抗生素哪怕降低30%,那食品安全風險就會大大降低。”

而目前科技部已經在調整食品安全的科技方向,通過多開發農藥替代品、生物制品,甚至啟動土壤基因組計劃,從水土環境、農業生產與養殖進行源頭控制。

“還有一種生物手段,我認為在國內的商業模式下是可行的,就是將活體疫苗添加到養殖飼料中,或者把水產品集中在小區域,用生物疫苗制品進行浸泡或噴淋式。這種方法的生物疫苗雖然有效性僅有40%-60%,但仍然可以大大降低抗生素的使用,提高養殖環節的安全性。”劉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除了源頭控制方面,在食品生產加工等環節,也有越來越多的生物科技手段介入,從而提高食品安全的管控。

“除了源頭安全及違法行為導致的食品安全(三聚氰胺事件),現在新的食品安全很多是人和自然界做鬥爭的過程,因為根據統計60%以上的食品安全事件是跟微生物感染有關。”王鐵表示,而這些重要的食品安全問題,在老百姓的眼中反而覺得比較次要。但在專業領域,整個食品安全科技的發力點是在往這方面轉變。而各種生物技術的介入,則是食品微生物領域最重要的風險管控方式。比如食品安全的相關檢測技術。

康集團執行副總裁及大中華區域總裁 王鐵

“傳統的食品安全檢測用的是用培養菌,可能要大概24到48小時培養,到一定時間做檢測。最新的基因檢測技術rDNA檢測技術可以在幾個小時之內很快的檢測跟微生物有關的風險點。”王鐵認為,基因工程是將來解決中國食品安全,不管是供應安全還是食品安全的一個重要方向。

而在談到在食品安全科技的商業化方面,幾位與會專家都不約而同認為企業和地方政府要進行合作。

“比如說我們山區的企業養牛,我們在牛身上裝一個芯片,這個芯片就是從這個牛一出生開始就記錄它的飲水、取食,記錄它的每個禮拜體重的增加情況,同時記錄它每一天就每一個禮拜或者每一周的周期,檢測水質,有沒有重金屬超標,飼料里面有沒有添加其他的東西,有沒有發生疫病的情況。我希望與地方政府合作之後,將來你賣牛肉的時候二維碼掃一下,整個管控過程就可以徹底貫徹執行下去,也會很明確如果沒有源頭汙染,進入市場的牛質量是可靠的。”劉箐表示,新的技術新的理念重在貫徹和執行,才能更好的用到食品安全管控中,才能更好的完善食品產業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0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