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光有利潤高增長還不夠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pu66.html

我最近讀了麥肯錫的一本新書, 《價值: 企業財務的四根支柱》: (Value: The Four Corners of Corporate Finance), 大有溫故而知新之妙。本書是作者十年前的傑作的更新版。 這次我體會最深的是如何看待企業的利潤增長率。作者很嚴謹地證明了,企業利潤的快速增長難以持續; 其次, 即使可以持續, 也未必能給企業帶來真正的價值, 原因在於資本回報率可能太低 (低於資金成本)。 資本回報率太低可能有多種原因, 比如商業模式上的缺陷。 而這種缺陷是無法用高增長來解決的。

 

股票本身沒有什麼好研究的, 值得研究的是企業。我覺得有一個常識性的結論應該在此一提。一個企業究竟是否上了市, 對於它的內含價值是沒有任何影響的。只有當上市集資時企業的估值超過企業的內含價值(讓新股東做冤大頭), 這個IPO行為才有增值。當然,上市有助於企業的後續融資, 但是對於大多數大中型企業來講, 上市地位對於融資的影響是不大的。 最重要的一點, 新籌集的資金是否能夠增加企業的每股內含價值, 還是個大問號。對於大量的企業來講, 上市集資只是為它們摧毀股東價值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平台。

 

在談到為什麼美國股票長期比亞洲股票昂貴的原因時, 麥肯錫的人說, 雖然亞洲企業的利潤增長率比較高, 但是它們的資本回報率卻遠遠低於美國公司。比如,2007年, 美國上市公司的平均運營資本回報率(ROIC)為17%, 而亞洲公司的為10%。很多亞洲公司把股票的上市地搬到美國, 想沾點光, 不料變成了孤兒股。從中長期來看, 股市是不傻的; 股票的估值縱究取決於企業的價值。而企業價值的核心是DCF, 即, 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美國公司的利潤增長率雖然不高,但是它們的毛利率很高, 從而資本回報率(ROCI)很高。

 

而且, 由於美國企業的資本支出一般不大, 所以, 它們的很多企業成了名副其實的收割機或者印鈔機。股票市場特別鍾愛那些印鈔機的公司。凡是做過企業估值模型的人們都知道, 資本支出巨大的企業往往估值很低,它們的前期投入階段有四個問題: 一是建造風險, 二是未來回報的不確定性。三是掉頭難。四是回報率低。我前不久寫過一篇文章, 解釋這個道理 ("帶工廠的股票為什麼不行")。

 

大量的亞洲公司由於利潤率低, 所以要麼降低分紅率, 要麼不斷籌集新的資金, 應付資本支出。當然, 這直接影響到企業的DCF價值。這幾年來, 我研究過一家東南亞的水務公司; 公司管理層的正派, 勤奮和水平都讓我很仰慕。但是, 他們的資本支出很大。根據我的估值模型, 這家公司股價上漲的空間不大: 雖然它的生意會很快做得很大, 但是它會需要不斷地融資和攤薄; 所以, 它每股的利潤增長會很慢, 每股現金流的增長會更慢。

 

除了資本支出, 有些行業和企業對流動資金的需求也非常大, 而且難以控制。這同樣也會影響企業價值。

 

麥肯錫的人花了大量的筆墨, 用實例解釋為什麼上市公司把利潤在各個年份推來拉去, 謀求一條平滑的利潤增長曲線, 完全是徒勞和愚蠢; 同樣地, 在折舊,費用攤銷, 稅收和認股權證的計價方面所耍的各種小把戲, 對於股票價格都是沒有意義的。這些,我當然都贊同。

 

作者把企業的增長歸納為好, 中, 壞三類。好的包括用新產品打開新市場,和增加現有顧客的購買量。中級的包括在快速成長的市場中擴大市場份額, 和收購中小規模的競爭者。壞的增長包括促銷, 進行很大的併購, 或者進行技術革新。

 

此書技術性較強, 讀起來不如福爾摩斯探案集有趣; 有些理念也未必完全能讓人接受。不過, 它推理嚴謹, 案例頗多, 實乃必讀之經典。(本文純粹個人觀點,不代表作者的僱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78

Trend follower 的否極泰來--能力圈永遠嫌不夠大 在市場提款(死牛戒毒所)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4/trend-follower_04.html

高手和庸手的分別在於,高手相識股王之微時,而庸手卻到股王爆到人盡皆知的時候,才發現它的存在,但為時已晚。

好的投機或者投資其實是一個等運到的過程,一個良好的投機者,在市況悶得令人打呵欠的時候,也不能夠鬆懈對市場的觀察。一些股票重要的異動,往往就在悶到抽筋的市況中悄悄發生。一般人則在悶市中選擇睡覺關機不看,到一些股票抽到爆機才發覺走漏了眼。

很多人時常觀市,卻沒有系統性的觀察市場或者監察自己的watchlist,沒有目的和焦點,看了半天也得不出任何結論和方向(市況是Range- bound market?Trending market?向上還是向下?要買進造淡還是靠邊站?買什麼造淡什麼?值搏率有多少?),多數勞而不獲。另一個極端是,有一些人認為自己私務職務繁忙,無 暇觀市,進而引用巴老或者林治的「名言」謂之觀市無用,然後嘲弄其他進行觀市之人浪費時間(但那些「繁人」卻有很多時間自己撰文甚至在各大財經Blog留 言?)。前後兩者結果都是一樣,不是錯失很多機會,就是危機意識不足,市場正在崩盤也不察覺。尤其是後者,Buy-and-hope 者為眾。

說到底,每個人每天都只有廿四小時運用,如何充份利用時間才是關鍵。有個神級的Blogger能每天追縱800隻以上的股票,令人嘆為觀止。很多人對此得 啖笑就算,但我對此想深一層後,卻認為那並非高不可攀,甚至對該前輩的認真態度心存敬意。他令我想起 Peter Lynch 提到,作為一個專業基金經理,理應對交易所每一隻股票有所認識。說笑嗎?交易所有幾千隻股票啊!怎可能做到。Peter Lynch 說:嗯,對,的確如此,我建議你可以嘗試由A字頭的股票開始睇起。

那當然我們作為業餘投資者能力是有限,沒必要強求認識每一種交易工具和每一檔股票。可是,盡量擴大自己的能力圈是很有用的。滿足於自己只研究一個行業的幾 隻股票,其他的通通沒研究,假如該行業景氣不好,板塊長期點穴,就算選中該行業最強的股票也無濟於事。能數一二三的馬只是匹馬,永遠不能成為數學家。

我很奇怪一些只主力集中研究金融股的業餘人士,對匯豐、宏利、中人壽等股票每隻發表數千上萬字的報告,其內容和計算對我這種菜鳥來講就算不是深不可測,也 悶出個鳥來。但無論分析如何,其結論都是那幾隻股票是優質股。雖然有虧損或者增長放緩,但對前景仍然樂觀,繼續持有,它們會繼續發光發亮。話雖如此,但持 股股價多年並無寸進,仍然只賺不止蝕。

香港是個奇怪的地方,保險股、銀行股的財務表基本上最為艱澀難懂,不明白為何散戶最愛保險股、銀行股:或月供投入、或訓身投入、或死牛長揸,在崩盤中至死 不渝甚至擺出血肉長城,究竟該股票的 Upside 和 Downside 在哪裏?有什麼風險因素?軀動股價運行和派息的因素是什麼?其實大部份人都是一知半解。不太懂其實是正常的,事實上如HSBC複雜的公司,鮮有專業的分析 員事前估得準它的業績,更何況業餘老散?

由於金融股的複雜性,那些人專注了複雜的金融股後,再也無力或者沒時間研究其他行業。既然身為業餘玩家,何不捨難取易?市場上有大量其他業務簡單易懂、前 景不俗的優質股票可供研究。研究十間簡單業務的公司所需的時間,隨時比研究一間HSBC或者宏利少得多。再者,我認為研究的深度去到能夠解答--1. Upside 和 Downside 是什麼和有多少;2. 什麼因素會軀動股價的運行、催化劑是什麼--就已經足夠。過份鑽研、資料過多,並無助於爭取更多回報,反而左諗右諗會諗歪,結果仲衰過乜都唔諗,兼且浪費 時間。深度適可而止,於廣度方面擴闊一些會更有用,成功捕足到牛股的機會更加高。

有些人會奇怪為何我們能追縱多個板塊,其實並不奇怪,現在網上程式十分方便,用個Editgrid已可以將眾多股票分門別類組合,簡單的報價功能已能幫助 我們觀察不同類別股票的強弱走勢。而我們炒股多年,只要是平常肯用心做一些功課,不同的股票資料數據日積月累,提到某某股票,我們多數都能約略知道公司做 什麼、往績優劣、是否老千、以及有什麼重點要觀察等等。

業績公佈連珠炮發,平常有做資料整理的話,各股票的業績優劣,短時間內已能約略知悉。假如平常游手好閒,當然會手忙腳亂。就像平時不溫書的學生,突然要考 十科,臨急抱佛腳,必然會十分吃力。突然股票出業績後被洗倉,洗了一天半日仍不知所以然,那時候才慌慌張張細讀業績、上網求救或者 phone-in 財演詢問,實在為時已晚(或者學黃國英話齋:實在慢過萬金油)。有識之士,一早已作充份應變,或先於後知後覺之徒及早斬纜、或人棄我取,了然於胸,將損減 到最低,並部署了反擊。

用心、勤力、以及自省,不斷日積月累擴大自己的能力圈,方能增加捕捉機會的頻率,以及減低機會成本或者環境因素帶來的損失,提升績效。固步自封,這個沒時 間,那個沒研究,什麼都不懂,怎會比市井師奶有更大的優勢?為了有更大的優勢,我只會嫌自己的能力圈不夠大,並不斷透過學習來擴大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8

超越沃爾瑪不夠 大潤發上市搶錢 

2011-8-1  TCW




中國大潤發要上市的呼聲已經許久,儘管在股票於香港掛牌上市的前一天七月十四日爆出財報烏龍,高鑫零售招股書中的EPS(每股稅後盈餘)數字出現將近二十六倍的誤差,導致上市的時間延後兩週,卻不減投資人對中國大潤發(在香港以高鑫零售為名掛牌)的興趣。

高鑫掛牌上市前的定價區間為港幣五.六五至七.二元,直到七月二十七日掛牌當天仍維持在最高上限港幣七.二元的定價,牌價絲毫不受影響,預計可募得新台幣近三百億元資金。

吸引資本市場的,即已在大陸賣場零售通路稱王的中國大潤發的成長潛力。 高鑫零售,是潤泰集團和法國歐尚集團的合資企業,旗下有大潤發和歐尚兩個大型賣場品牌。

門市不是最多!年營業額卻勝兩大對手

在 中國,目前(統計至今年六月)大潤發有一百五十六家門市、歐尚有四十一家,雙品牌加總共一百九十七家門市,雖然比起擁有三百多家門市的沃爾瑪(Wal- Mart)仍然有一段距離,不過,若以銷售規模來看,高鑫零售去年營業額達人民幣五百六十二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千四百七十三億元),已經登上冠軍寶座,超 越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沃爾瑪與家樂福(Carrefour)。

此外,就單店年營業額來看,中國大潤發平均新台幣十五億四千萬元的驚人業績也稱霸業界,家樂福則為九億六千萬元,沃爾瑪甚至只有七億六千萬元,大潤發成為名副其實的零售通路王。

英國歐睿諮詢(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十年間,中國家庭百貨零售市場成長最快的業態就是大賣場,並且預期至二○一五年,仍是成長最快的業態。

二 ○○○年時,大賣場行業只占大陸整體零售市場一%,二○一○年已達一四%,市場規模為人民幣四千四百四十六億元,以絕對金額來看,過去十年每年約成長人民 幣四、五百億元,而該諮詢公司估計,未來大賣場的市場規模將以每年人民幣近千億元的速度成長,到二○一五年,市場規模可達到九千一百一十億元。

歐睿諮詢研究數據也顯示,法國每百萬人擁有二十五家量販店,美國十二.三家、南韓七.六家,而中國才二.四家,市場仍有大幅成長空間。

這表示,中國大賣場市場在未來每年的成長幅度,將比過去大一倍,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也推動中國零售業新一輪競爭。

市占暫居第一!四年後營業額可能倍增

能抓住這每年增加千億商機的人,就是中國十二五計畫擴大內需的政策目標下的最大贏家。保守估計,高鑫零售若仍維持二○一○年在中國大賣場市場一二%的市占率,四年後,營業額突破人民幣一千億元大關,應非難事。

「大賣場現在還不算是主要通路,但是我們相信總有一天它會變成最大通路。」康師傅控股公關部協理陳功儒指出,像大潤發、家樂福、沃爾瑪等通路,加起來幾乎只占該公司出貨量一成,但「現在到大賣場鋪貨,一方面也是為了打形象、做廣告,因為這通路一定是未來趨勢。」

不過,大賣場行業的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根據歐睿諮詢調查數據顯示,沃爾瑪(包括好又多)市占率為一一.二%,緊追在高鑫之後,第三名的華潤創業也有九.八%,家樂福則為八.一%。由此可見,高鑫零售市場的龍頭地位雖然已經確立,仍得面對競爭對手追趕。

這也是持股高鑫最多的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力推中國大潤發上市的原因之一。

「零售業比的是規模,所有的大賣場零售商都想成為中國的第一,」元大證券(香港)零售分析師蔡心怡表示,未來十年是黃金成長期,業者必須快速成長。而透過資本市場籌資來進行開店擴張,已是零售業競爭的一個必然趨勢。

高鑫執行董事兼大潤發中國主席黃明端就曾經表示,大潤發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一定得跑前頭一點,否則很快就會被別人追上。

根據高鑫最新公告指出,該公司全球發售所得款項凈額,預計約為港幣七十九億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九十四億元),當中約有一半資金,將用在開設新綜合性大賣場,由此可知,開拓新點是目前大潤發投入最多資源、全力發展的首要任務。

目前,高鑫已經選定在中國開設大賣場的點,共有一百二十一個,其中,已在建設中的有五十一家,三十五家將在今年開業,也就是說,高鑫零售在今年年底前可超過二百三十家門市。

此外,在大潤發未來擴張過程中,將走向自有、自建物業。在租賃物業(指租來的店面)開設一家大潤發平均約需人民幣六千萬元,而在自有物業上則需人民幣二億五千萬元,過去為快速展店、節省成本,高鑫僅四分之一是自有物業。

從前,中國內需市場的消費力主要在「吃」,而現在大陸人消費不再只為填飽肚子,他們要花錢的品項更多。

這股能量正在擴張,零售通路百貨將成下一個受惠者。看來即使上市案鬧烏龍,仍不影響大潤發搶賺中國內需消費財的能力。

【延伸閱讀】進場慢一步,年營業額卻奪冠 ——中國量販業者2010年成績單業者:高鑫(含大潤發、歐尚) 登陸時間:1997年 市占率(%):12.0 單店營業額(新台幣億元):14.2中國營業額(新台幣億元):2,473目前門市:184

業者:沃爾瑪 登陸時間:1996年 市占率(%):11.2單店營業額(新台幣億元):7.6中國營業額(新台幣億元):2,160 目前門市:328

業者:家樂福 登陸時間:1995年 市占率(%):8.1 單店營業額(新台幣億元):9.6 中國營業額(新台幣億元):1,848 目前門市:182

註:至今年6月高鑫總計有197家門市,其中大潤發有156家、歐尚有41家;高鑫數據除登陸時間為大潤發資料,其餘均為兩家平均資料來源:歐睿諮詢、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8

「萬馬奔騰」跑得不夠快 通路布局改弦易轍 郭台銘下令15位老總下鄉開小店

2011-8-1  TWM




鴻海目前在中國的擴張策略很簡單:與地方政府合作!從一座座工廠,到大小城市3C通路,郭台銘旗下每一位總經理都要懂得與政府合作的藝術。

撰文‧楊方儒

七月初,「台北秋葉原」動土後,所有人都睜大眼睛,盯著鴻海在3C通路的布局!不過,雖然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台北喊話信心滿滿,但在中國力推的萬馬奔騰計畫,卻沒有太大進展。

前年「萬馬奔騰」計畫曝光,鴻海在五年內,投資一百億元人民幣,號召萬名員工返鄉創業,在全中國開出一萬家3C小賣店!據富士康集團通路事業群(NCIH)的說法,目前已開出上百家萬馬分店,今年底希望能上看一千家。

與地方政府溝通 助員工開店但希望通路事業成為「第七艦隊」的郭台銘,如今非常不滿意這個數字,正重新制訂展店策略!這造成通路事業群的角色即將轉變,轉變為「中央廚房」角色。

所謂中央廚房,指的是通路事業群不再負責實際的展店,郭台銘將把萬馬奔騰開店的權力與責任,由鴻海通路事業群董事長胡國輝手中,下放鴻海旗下的十五位總經理、中國各地的事業群來執行。

簡單的說,萬馬奔騰將由原本通路事業群的中央集權,轉為各地諸侯負責的地方分權、分責。

通路事業群將變成類似總管理處的虛單位,鴻海旗下各事業群總經理則必須去與工廠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協調,請政府幫忙有意想創業的鴻海員工開店。

比如說,資訊系統整合與服務產品事業群(eCMMSG)總經理簡宜彬深耕湖北,消費電子產品事業群(CCPBG)總經理戴正吳是山東之霸,透過他們在地方上關係,快速擴張萬馬開店規模。

但值得注意的,簡宜彬、戴正吳這些身經百戰的總經理,他們究竟會不會做?想不想做?

「他們都是被逼的!」一位台灣3C通路總經理觀察說。

畢竟惠普、戴爾、新力、思科的一筆大訂單,就是數十億、上百億元新台幣,但萬馬小店賣一個滑鼠、一支手機,能夠賺多少?做慣製造業,轉做服務業,他們的身段、思惟,是天與地的差別。

另外,這些已經上手的資深員工,想要到萬馬來創業,必須先向原來單位提出申請。對於原單位的主管來說,如果好手都流失了,必然會增加麻煩,甚至會降低生產良率!所以他們常會好說歹說,叫手底下員工不要去當白老鼠,至少原單位的工作比較穩定。

但在大老闆郭台銘一聲令下,各個事業群總經理必須與地方政府談得更深,並且讓這些地方官員協助鴻海員工懂得開店。

要訓練一個通路人才,並不是一、兩天可以達到的。以庫存來說,一個店面要準備多少支手機、多少台印表機、多少部電腦,都隨著採購季節、商圈人潮、整體市場景氣狀況而轉變,沒辦法一時透過教科書教會。

尤其通路最重視的,就是「location」──地點!舉例來說,一條街上可能有陽面、陰面,陽面熱鬧,陰面少有人跡,對於這些剛剛走出工廠的員工與不熟悉通路事業的各事業群總經理來說,還有許多學分要補修。

與麥德隆合作關係恐生變

鴻海旗下的賽博數碼廣場在中國發展已有十多年,如今取得土地價錢與當初是天差地別。賽博採取NOVA的大房東方式,再廣招3C小賣店進駐,只要整棟商城拿地的成本越低,而租給小房客的價格越高,賽博的獲利空間越大。

鴻海為中國地方政府解決就業問題,也增加國內生產毛額(GDP)數字,這時長遠建起的深厚人脈,在拿地上就發揮優勢。未來賽博的展店計畫,就會順著一條條政府關係,在各城市的精華地段,建起一座座大商城。

雖然郭台銘說了千百次,鴻海不做房地產,但如果預先知道賽博在某一城市拿地,即將開設蘋果專賣店,帶動整個商圈人氣大成長,那麼先進場買幾棟房子,肯定投資報酬率會高得驚人。

萬馬奔騰策略改弦更張,是因郭台銘的中國通路夢不如想像中順遂。鴻海與德國麥德隆(Metro)集團合資成立的萬得城,首任中國區總經理湯旺濤最近離職。

這是震撼中國通路行業的大消息!畢竟在美國巨頭百思買(Bestbuy)今年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後,歐洲首大的麥德隆,也被業內人士認為「要走上百思買的老路」。

去年底以來,萬得城已經在上海開了三家店,展店速度不算慢。但與百思買面對的困境一樣,中國消費者把萬得城當作「體驗中心」,每個人都是只玩不買。

畢竟相較於京東商城等電子商務網站,萬得城等實體通路,可說是毫無價格優勢!水土不服的窘境,直接導致了德籍總經理湯旺濤的離職。

郭台銘公開說了好幾次,要從「製造的鴻海」轉型「科技的鴻海」,並走向「通路的鴻海」,在中國從世界工廠成為世界市場的前提下,鴻海絕不會在通路上缺席,萬得城與萬馬奔騰都是重要棋子。

鴻海僅占萬得城二五%的股權,在德方強勢主導下,鴻海不僅無法學到歐洲一流的通路管理經驗,如果麥德隆將來決定認賠殺出,恐怕會是郭台銘在通路上的大挫敗,眼下郭台銘只能抓緊萬馬奔騰的開店速度。

郭台銘搶攻中國通路的五大武器

事業 發展狀況

萬得城 去年11月4日開出第一家店後,至今在大上海地區已有三家店,但鴻海已失去主導權,為單純財務投資。

萬馬奔騰 預計今年底前開幕一千家店面,但戰線過長,全國鄉村、山區配送發展不易,且工廠員工轉任店長仍須長期培養。

敢創 與大潤發合作,去年底已開出130家量販賣場店中店。

飛虎樂購 去年8月1日上線,但在中國市場,同類型電子商務網站競爭劇烈,仍須擴張知名度與出貨規模。

賽博數碼 賽博將在全中國開出500家蘋果專賣店,是郭台銘近期最得意的一件大事。

整理:楊方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7

彭老開小縫放人民幣 銀行喊不夠

2011-8-29  TCW




請看以下三則事件:

八 月十四日,中央銀行週日加班在晚間發布新聞稿〈台灣辦理人民幣業務的說明〉,解釋兩岸貿易若用人民幣結算是否能規避匯兌風險、台灣發展人民幣境外中心的可 行性為何等,並強調「台灣發展人民幣境外中心,需與對方(指中國)協商,可列為努力目標。」

台灣受限制!兩岸貿易仍禁人民幣結算

八 月十五日下午四時二十分,央行副總裁周阿定又緊急銜命召開記者會,進一步說明兩岸貿易用人民幣結算的匯兌風險,以及央行預計於年底與對岸展開貨幣清算協議 談判。

八月十七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到訪香港,送出「六大好禮」,包括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兩百億元、允許在港的人民幣資金以「外資直 接投資」(FDI)方式回流中國。

一週之內,三個重大新聞事件,都跟「人民幣」這個關鍵字有關。細究其中深意,卻令台灣銀行業者大為憂心。

週 日加班、連續兩天的大動作,央行總裁彭淮南這次看似對人民幣是「玩真的」。

但周阿定八月十五日記者會中指出,「你問題的(記者問台商對人民 幣的需求該如何解決)所有癥結,都是預期人民幣會持續升值的假定下,才有這些問題,」並且多次強調,「兩岸貿易即使用人民幣結算,匯兌風險還是存在……, 這是客觀的事實。」長達一小時的記者會,卻凸顯了央行官員們對人民幣的想法,仍停留在「貿易」與「貨幣升值」的框架裡。

細究央行的思維,對 新台幣的掌控仍是關鍵。一位長期觀察央行的金融圈高層就指出,「我是覺得央行一直想要避免新台幣國際化……,當一個國家貨幣變成百分之百國際化的時候,這 個國家的外匯政策一定程度是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這個國家的央行是沒辦法百分之百控制的。」

香港大躍進!錢可中港流通,大賺利差

但 是在香港的發展,卻不容央行官員繼續用原本的框架來思考,原因是,面對香港的大躍進,許多民營和公股銀行業者都擔心,此一發展將對台灣造成資金的吸納效 果。

過去,香港累積的離岸人民幣高達五千多億元,這些錢除了債券和定存外,並沒有其他出路。因為「離岸人民幣」顧名思義就是不能回流中國。 但現在,李克強把這道緊緊封閉的大門,打開了一個縫,讓在港人民幣可以透過直接投資回流中國。

如此一來,就形成了所有金融業者夢寐以求的完 整「金融回路」,「允許香港人民幣資金回流中國。這一點我覺得影響層面是非常大的,」一位公股行庫高階主管強調。

在此新政策下,未來企業在 港用人民幣債券募集的資金終於可以打回中國;香港銀行手上握有的大筆人民幣存款,也可以因此找到更好的投資標的。當這些原本閒置的資金有了去處後,香港銀 行就可以祭出更高的利率水準來吸引人民幣存款、在港發人民幣債(亦即點心債,意指香港發行的人民幣債券)也會變得更有吸引力。

目前,在香港 的人民幣存款年利率只有約○.五%。但中國的放款利率最便宜也超過九%。當資金回流的管道打開之後,只要香港人民幣存款利率向中國稍稍靠攏,就可以把台灣 存款利率的競爭力遠遠甩在後面,甚至對其他亞洲國家都有吸引力。

業者警告!對岸高利磁鐵把業務吸光

「當人民幣資金可以回流中 國時,香港就會變成吸金中心。業務量全部都會集中到那裡……,對金融業的最大影響是,這一塊我們看得到,吃不到,」一位民營銀行主管強調。

當 香港變成了亞洲的「新吸金中心」後,即使台灣金管會在八月底許可十四家銀行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經營人民幣業務,在香港的強大競爭下,仍會面對「別 人吃肉、我們喝湯」的狀況。

如果香港在人民幣的金融商品上持續進步,吸引力持續提高,台灣的OBU未來甚至連湯都很難喝到。

即 使如此,業者還是寄望OBU人民幣業務,認為它至少是個「開始」,可以讓台灣逐步累積夠大的人民幣部位,增加未來台灣跟中國貨幣清算談判的籌碼,「我們的 部位大了,就可以跟對岸施壓,讓境外資金回流。為什麼要搶這一塊?客戶如果存在我這裡,我一年也不過給他○.五%,只要我能回到大陸,我就九%耶,只要能 夠進去,我的毛利就比鴻海高兩、三倍了,」一位公股銀行主管強調。

面對香港地位的持續鞏固,即使央行官員承諾將與對岸展開談判,但到底能談 到什麼地步,能不能在可見的未來,逐步談成在台灣設置清算行、允許境內外匯指定銀行(DBU)進行人民幣業務、並最終讓台灣的人民幣資金可以回流中國,央 行的「思考框架」是關鍵。彭淮南能否看到這股巨大的金流和趨勢,將深深影響銀行業者未來的生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97

上衣不夠好看,我得再買件褲子來搭

2012-4-30  TCW



想像下述的情境。

昨天,你一時衝動買了一件三千元的洋裝,回家後發現穿起來感覺很臃腫。你是會自認損失,還是會想,要不要再去買條腰帶來補救?當你買錯一檔前景堪虞的股 票,你是認賠出場?還是繼續加碼以攤平?

如果你的選擇都是後者,就陷入「沉沒成本」(Sunk Cost)的陷阱了。

沉沒成本最好的說明就是,人總是把眼光放在已經損失的事物上。

死不認錯,變成浪費無底洞

有個實驗是這樣的:一群學生,先買了一張一百美元的票,未來的某個週末將前往密西根州度假。後來,又買了一張五十美元的票,要在另一個週末到威斯康辛州度 假。大家都認為,後面的這個旅程一定更好玩,但最後大家發現,兩張票的時間重疊了!

如果是你,會選擇去哪個旅程?根據經濟學理論,假設人都是理性的,那麼決策應該是根據某個抉擇所能帶來的效益而決定的。既然大家都認為五十美元的這個旅程 一定更好玩,那麼就應該選擇這個。但結果卻不是。根據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兩位教授的實驗,有五四%的學生都選擇去一百美元的旅程。

為什麼?因為多數人都看到那可能泡湯的「一百美元」。而這個舉動正凸顯了人們時常落入的「沉沒成本」陷阱。

不要覺得這只是一件小事,小到消費、大到人生抉擇、重大投資,都跟這個「沉沒成本」陷阱有關。你曾經聽過別人不願放棄一段不開心的戀情,只是因為「我都已 經付出那麼多了!」企業家明知決策錯誤仍一意孤行,都是因為無法看清「沉沒成本」陷阱。

這個陷阱的關鍵字是,不想「承認」自己先前的浪費。「為什麼人們會願意把白花花的錢投在已經搞砸的事情上,是因為停止投資,就代表必須承認之前的錢被浪費 掉了,」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霍爾‧亞克斯(Hal Arkes)分析。

可怕的是,如果你不「接受」先前的浪費結果,還會形成更大的浪費。柏克萊大學哈斯商學院(Haas School of Business)的貝瑞‧史托(Barry Staw)教授在一九七六年針對二百四十位商學院學生所做的研究就發現,當這些學生覺得自己必須對失敗的財務決策負責時,反而會投入更多錢繼續專案。弔詭 的結果發生了:可能的負面結果,反而更堅定人們付出的決心,結果就是一錯再錯!

快刀斬亂麻,才能想清下一步

所以,如果不想繼續浪費錢在不斷錯誤的決策上,最好的辦法,是要先認清,那些錢,不論怎麼樣都回不來了。眼下最有效的做法,是把自己抽離,專注的分析「下 一步」所會帶來的成本和效益。

回到先前洋裝的例子,就是要先認清買下這件洋裝已經是一個錯誤的決策,那麼,現在我還真的需要一條皮帶嗎?皮帶要多少錢?買回來,還能搭配什麼其他衣服 呢?如果無法有什麼大效用,買回來很可能又是掉進另一個沉沒成本的大坑裡(也就是再去買一件襯衫來搭配皮帶)。

我應該這樣做:1.告訴自己,沉沒的錢,怎樣都回不來了。 2.專注分析下一步做法值不值得,避免一錯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41

僅關注客戶價值是不夠的

http://xueyuan.cyzone.cn/yingxiao-cehua/230155.html

人們都知道關注客戶需求很重要。然而如果只將目光鎖定在客戶需求本身,你可能喪失了更多商業模式創新的機會。但若能不墨守成規,多想一點點,你可能就和米其林、7-11、星巴克、UPS等一樣,創新出一個令人驚嘆的商業模式。

忽視需求的滿足方式

企業容易忽視的第一種創新思路,便是客戶需求的滿足方式。在傳統的客戶價值的研究中,企業最關注的是客戶需求分析。事實上,對同一個需求,採取不同的滿足方式,可以設計出不同的商業模式。

炎炎夏日中,人們要喝一杯冰凍的果汁飲料,這是一個大家都看見的需求,但滿足方式卻可以多樣:建立連鎖店銷售冰凍果汁;或是建立體驗作坊,提供原料 和榨汁機,由客戶自己鮮榨果汁;或是直接銷售榨汁機器;或是銷售即溶果汁粉……如果繼續挖掘,我們將會發現滿足方式遠不止這幾種。

簡單說,滿足方式分為四種:產品、服務、整體解決方案和賺錢工具。傳統的滿足方式主要是產品,我們建議企業變換思路,多考慮用服務、整體解決方案、賺錢工具等尋找相應的利益相關者,設計出新的、高企業價值的商業模式。

例如米其林創新的「車隊解決方案」,正是將用「產品」改為用「服務」滿足車隊需求,從而獲得巨大成功。米其林為大型運輸企業提供輪胎全面託管服務, 輪胎的收益權和轉讓權歸米其林公司,企業的車隊則獲得輪胎的使用權,按公里數付費。一般說來,輪胎約佔運輸整體成本的6%。而輪胎在使用中會出現各種情 況,如不能及時發現、維護,輪胎的壽命和節油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嚴重的還影響車輛正常使用,增加維修成本。而米其林的「車隊整體解決方案」能針對大型車隊 的實際需求和業務水平,設計輪胎管理方案,全面接管企業中與輪胎相關的一切事宜,最終實現輪胎資本利用的最大化。

通用電氣也採取了「整體解決方案」的方式。以機車市場為例,除了供應零部件和提供貸款外,GE機車事業部和GE金融集團還涉入機車使用和售後的許多 業務中。例如為鐵路資產提供貸款、經營機車維修廠、提供車廂的調度和線路安排服務、維修車隊的管理等。這不僅大幅度增加了銷售額和利潤,也更有助於它們瞭 解客戶需求、與客戶建立起了牢固的關係,促進日後的產品銷售。

「賺錢工具」是另一種別出心裁的滿足方式。其特點是滿足利益相關者投資方面的需求,並能更好地調動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和資源能力。最近幾 年,7-11收編了很多社區夫妻店(「業務轉換加盟」計劃),就是一種賺錢工具。按說,自己當老闆,又自在又有成就感,加盟7-11,要繳納加盟費還不自 由,為什麼還願意合作呢?就因為在7-11的供應體系、後台系統一整套連鎖經營體系支持下,這些夫妻店能夠獲得更多的盈利,同時省卻了採購、物流等一系列 負擔,何樂而不為?據一位美國的加盟夫妻店店主介紹:「7-11的標誌剛剛豎起,店內的銷售額就翻番了。之前,從單月7萬美元,達到16萬美元。」 7-11將毛利額的57%分給24小時營業的分支店(16小時營業的為55%),其餘為總部所得。商店開業5年後,還可按成績增加1%-3%,對分支店實 行獎勵。在萬一毛利達不到預定計劃的情況下,可以保證分支店得到一個最低限度的毛利額,保證其收入。

忽視其他利益相關者

第二種容易被忽視的創新思路是:除了客戶,任何利益相關者都有可能為企業帶來價值。

企業價值可以來自原料、產品和服務等的供應商。某家居連鎖賣場為中高端家庭客戶提供家居整體解決方案,由於物美價優,需求量巨大,為上游家具廠商、物流公司等合作夥伴帶來了大量訂單。因此,上游家具廠商、物流公司給該家居連鎖賣場繳納按照交易量提成的佣金。

可以來自渠道 某服裝品牌,在全國各地發展區域代理商,每個代理商按照代理權級別的不同,繳納不同的代理費。

可以來自內部員工 某連鎖企業為直營店、合作店、加盟店等渠道終端建立了一套標準化體系,並用這套體系培訓了大量終端業務骨幹。為了促進渠道的成長,該連鎖企業將培訓出來的業務骨幹派駐到各渠道終端,並收取人員派遣費。

可以來自政府 技術研發可以申請到政府基金,高新企業可以獲得免稅、批建築用地和各種政策優惠等。新加坡在印度、印尼、菲律賓、中國等地與當地政府合作建設工業園區,依 靠裕廊集團很強的園區規劃和管理能力,吸引全球著名企業入駐,從而為當地帶來就業和稅收。裕廊集團收取「租賃收入」和「中介服務費」,還獲得作為園區股東 的分紅(以蘇州工業園為例,佔股30%)。按照這種商業模式,新加坡在全世界投資參與開發工業園區,總面積近1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再造171個新加坡 (2008年數據)。

還可以來自與客戶相關的利益相關者 1998年,華為與各地電信管理局、政府,以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為原則,分別成立了瀋陽華為、河北華為等27家合資公司。除了以有政府背景的合資公司爭取 貸款外,華為還通過合資公司,採取在各省市成立郵電職工持股會、郵電工會等多種方式,吸納郵電幹部職工入股,先後有100多家地方郵電部門的職工成為華為 電氣公司的股東。政府、電信局轉眼間成了合資公司的股東和華為貸款的擔保人,擴大了華為的銷售額,並緩解了資金壓力。

因此,只要是跟企業發生交易或與交易相關,處於企業的商業生態之中,都有可能成為企業價值的來源。

忽視降低成本、風險的創新

第三種容易被忽視的創新思路,是與能節約交易成本和分擔交易風險的利益相關者合作。

某些利益相關者能節約交易成本 星巴克發展迅猛,截止至2011年7月共有17018家連鎖店,其中中國就有500多家連鎖店。星巴克的連鎖店一開始採取加盟方式,待連鎖店穩定盈利後, 按照「看漲期權」約定的價格回購合作方的股權。在新興市場,星巴克往往尋找有實力的合作夥伴(如北京三元,上海統一,廣州美心)組建合資公司。合資公司的 主要任務就是尋找並開發連鎖店面,一方面緩解了開店的資金壓力,更使星巴克不用直接和連鎖店面談期權收購交易。這樣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不用找一個個單 體連鎖店談判,在合資公司層面談判,大大簡化了談判對象的複雜度;第二,合資公司主要是投資者,手頭有多家店面,總收益風險大大降低,從投資角度看,更願 意接受星巴克的期權收購。

某些利益相關者能有效地降低交易風險 中小企業沒有有效抵押物,很難貸到款,也很難獲得風險投資青睞。近幾年,銀行評估和管理中小企業還款風險的能力有所提高,這與引入能有效分擔風險的利益相 關者直接相關。例如,UPS的很多客戶是中小企業,在為客戶提供物流集成方案的同時,UPS也深度瞭解了客戶經營狀況。而且,在整個融資過程中,客戶的抵 押物(存貨)緊緊掌控在UPS手裡,UPS能有效控制違約風險。即使被違約,由於UPS對每類貨物的買賣雙方都很熟悉,必要時可以很方便地變現抵押物資, 降低損失。這些優勢都是傳統銀行所不具備的。

總之,如今僅僅關注客戶價值已經不夠了。在這個立體的商業生態中,生態中的任何利益相關者都可能為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綜合價值。這種綜合價值可以體 現為交易價值的提升,也可以體現為對交易成本的節約和交易風險的分擔。因此企業不但要瞭解利益相關者的需求,更需要分析和創新滿足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78

這些利潤還不夠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93
那些固執認為中國的銀行業處於高利潤增長時代的人們,確實值得來一盆涼水。


  事情的起因可能來自一系列的報導和數據,它們一直在鼓吹銀行的利潤看起來著實非常可觀,並有暴利的嫌疑。這種情況沒有什麼好轉,在8月20日,在6家銀行發佈了中期報告之後尤為如此。


  根據已經公佈的業績報告,興業銀行淨利潤171.02億元,同比增長39.81%;華夏銀行淨利潤60.75億元,同比增長42.36%;浦發銀行淨 利潤171.93億元,同比增長33.49%;平安銀行淨利潤67.61億元,同比增長達到42.91%;招商銀行則為上半年盈利仍按年上升25%至 234億元人民幣;重慶農村商業銀行,上半年盈利增長約25%至28億元人民幣。


  有考證興趣的人,可以翻翻那些對銀行業暴利批駁的「陳詞濫調」。這些觀點其中的一部分是將利潤增長率看成了利潤率,也就是他們其中有些人會以為銀行的 同比增長超過25%的利潤增速與利潤率是差不多意思。此外增速高也並不表示利潤就一定高。2010年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速還超過了53%呢,顯然也不能以此 類推工業企業的利潤有多高。


  另一種觀點是他們傾向於換算整個銀行業的利潤總額,當看到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時,則開始嘖嘖稱奇。這些論調看起來根本沒有流露出任何推枰認負的傾向,雖然某天他們也意識到自己說的根本不是事實的全部。


  長久以來,中國的銀行業使用的都是非常落後的一套算法來計算它們的利潤,只計算存貸款之間的某些比例帶來的收入貢獻。而不是採用國際上更為先進的一套算法,比如EVA=稅後利潤-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總資本或者是ROE(上市公司淨資產收益率)。


  我們可以更簡單並直觀地認識到,銀行的利潤根本沒那麼驚人的原因只需要一個小小的除法。以全部銀行數據公佈完畢的2011年銀行利潤來計算的 話,2011年中國銀行業的資產達到113萬億元,利潤總額10412億元,佔比的結果,資產利潤僅為0.92%—銀行佔用了多少資產?超過100萬億元 呢。


  國有銀行利潤不高其實正和中央國有企業以及地方國有企業的效率低下,保持了一致的步伐。根據公開數據整理,它們三個的ROE基本都保持在了7.79% 至8.5%之間,這個數字甚至比不上民營企業8.28%至9.74%的數值區間。而實際上教科書裡基本會告訴你,利潤驚人的企業其ROE數值則是落在 15%至25%的區間內。ROE的比值越高,說明投資每一分錢帶來的對應收益越高。


  銀行在佔用了極其高的資產卻貢獻了比例較低的利潤,這裡面的主要原因是盈利手段非常單一,1萬億的利潤中80%由息差收入提供;信貸的高速增長完全由 政策引導,並極少流入最能產生效益的領域。此外國有銀行的高管多由行政任命,大部分銀行還沿用主任、處長這樣的稱謂,看起來很難和某種機制創新聯繫在一 起。如果不能認清資本投入過高,但實際利潤不夠的問題,長此以往,是不會帶來任何好處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84

僅僅有理想主義是不夠的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77

  如果有一個企業,不去分析市場需求,也不瞭解受眾的購買行為,憑自己喜好來組織貨源,憑一腔熱情來經營生意,在資金充裕的時候不問結果地去投入,在資 金緊張的時候……關掉,這會是一個受人尊敬的企業嗎?我們至少會給出一個「經營不善」的評語,更難以對這個企業抱以同情。


  但如果它是一家書店,可能就會另當別論了。它們得到尊敬的原因,通常是「如果沒有它們堅守,人文薪火不知如何相傳」之類。的確,這些書店的存在讓我們 感覺到讀書氛圍還在,讓我們感覺書的價值沒有淪為電商的促銷品和用戶粘性的工具,而書店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是購書這個行為本身的價值。所以,即使大多數人 都選擇了網上購書,但在提起書店的衰落的時候,還是忍不住要對它們表達敬意。


  所以當某個書店宣佈關張的時候,總是會產生一輪有關書與讀書的感慨。而我們忽略掉的可能是實際上圖書發行的總量並沒有減少,更被忽略的可能是還有一些 書店在持續經營,並且經營得還不錯。如果我們以平常心來看待書店,從零售業的角度來分析一家書店的經營,我們會看到那些成功書店所遵循的原則也無外乎是最 基本的零售業的規則—選址,去分析人流特點,確定營業面積和貨品特點;買手,參加合適的展銷會,選擇最合適的圖書,有針對性地組織貨源;當然,它也一樣遵 循零售業的二八法則,不管是帶來高利潤的圖書,還是帶來最多收入的顧客,它們共同維繫了一家書店的良性運轉。


  這期封面故事,我們可以從Page One到誠品書店這些成功經營者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它不光可以讓我們把慣常的理想主義的目光暫時移開,也讓我們重新審視對書店的態度:以往的理想主義的確 讓我們得以更關注書店業的困境,但這些經營不善的案例到底是「讓薪火相傳」,還是加劇了對這個行業的不信任感?徒具悲壯的戲劇感,是否適得其反?


  但無論如何,一個經營好的書店更讓人有信心,不論是對於它的消費者來說,還是對有興趣運營書店的潛在投資者和參與者來說都是這樣。在我們總結的這些零 售業法則背後,這些成功的書店經營者,還有一點可能是我們一定要學習到的,那就應該是認真了。沒有認真,可能在任何一個行業都經營不下去,書店當然也是一 樣。


  邁克爾·艾斯納,迪士尼公司的前CEO,很多人不喜歡他,但他說過一段話,我覺得還是說到了關鍵處:「我們沒有責任創造藝術,我們沒有責任成就歷史, 我們沒有責任作出承諾,但為了賺錢,我們經常有必要去成就歷史,創造藝術,或者作出某些重大的承諾……為了賺錢,我們不得不總去拍娛樂電影,如果我們拍娛 樂電影,有時我們也不免會成就歷史、藝術,作出承諾或者三者皆有之。我們甚至也可以創造經典……我們不能期望太多驚天動地之作,但只要每部電影都有一個原 創的、富有想像力的主題,我們自信就會有所突破。」


  我們總是最容易發現我們缺失的是理想主義,但這不應該成為我們不再認真做事的理由。一個好的零售商店,一種需要高揚的人文主義理想,都需要我們認真的態度和能力—這是我們贏得未來必須投入的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23

如果巴菲特的教科書還不夠完美,我們要如何判斷中國企業的未來? 投資人生

http://xueqiu.com/6859684545/23040540
引言:
     1、一分為二的世界觀


      眾所周知,以股價的啟動為中軸線,技術分析的買點可以分為左側買入法和右側買入,反轉前的買入成為左側,反轉並確立趨勢以後的買入則為右側。

      無獨有偶,關於價值投資,也可以根據時點分為兩大學派,一方面,以企業已發佈或者即將發佈的財報為依據,買入並持有績優股是大部分人眼中正宗的投資哲學。而另一方面,部分投資者卻靠著預測行業和企業的發展,通過持續買入價格低迷的優質股票來獲取收益。

      2、對立還是融合?

      某種程度上,保持中庸之道或許是更大的智慧,正如技術高手所言,一種可能有效的做法是在左側建30%的倉位,等趨勢確立再大舉買進。所以,本文的重點不在於爭論汽車的儀表盤和後視鏡哪個更重要,相反我們要暫時擱置爭議,對企業未來的判定做一番深入的研究,並試圖還原事實的真相。

正文:
      一、能否判斷一家企業的未來?--常識+觀察+能力


      彼得林奇在擔任基金經理期間,曾經到一所小學舉辦投資教學會,結果班上小朋友選股結果讓他這位明星經理感到汗顏,常識+觀察+能力圈讓這些不韻世事的孩童找到了耐克、可口可樂等大牛股。這是一個鮮活的案例,證明有選擇性的判斷一家公司的未來其實並不難。

      同樣,6年前,到街上隨機採訪一位中學生,問他對蘋果手機以及這家公司的評價,你一定和聽到和巴菲特先生所給出的截然不同的肯定回答,那麼what『s wrong?究竟哪裡出了錯?

      其實事實很可能是這樣的:利用自己的常識判斷一家公司的前景不難,中小學生們都能勝任,而難得是要懂得識別行業的拐點,在行業衰敗或者企業走下坡路之前就選擇離場走人。

      二、要不要判斷企業的未來?---這或許是問題的關鍵

      1、做菜吧,你的選擇


     父母在我結婚前總是很替我擔心,因為他們覺得我不會做菜,以後小家庭獨立生活會因此產生矛盾。投資人9成以上都是男性,我想你們都很清楚,自己是真的不具備做菜的能力、學不會嗎?當然不是,煮菜做飯從來只有願不願,想不想,而不存在會不會的情況!

      或者這麼說吧,因為有時候在父母家蹭飯,你的妻子還算賢惠,自己經常在外就餐或者叫外賣,有時候幾片面包也能打發,再加上你更願意把時間投入在學習、思考等自我增值的方面,以上情況讓你有條件選擇不自己做菜。但是你若在家裡擺出一副不願下廚房的樣子,下場注定悲劇,所以「我不會做菜」就成了口頭禪,大家心照不宣。

       2、.com,巴菲特的選擇

      再來看我們同樣「不會做菜」的巴菲特前輩,你覺得他很多方面真的還不如小學生聰明嗎,以至於當初完全看不出微軟、蘋果的未來?

      過去60年是美國經濟發展最快速的時期,伴隨著美國文化的輸出和政治力量的擴張,美國企業在全世界攻城略地,而且越來越向著生物醫藥、金融等高端產業方向發展。美國政府長期都秉持拋棄製造業的想法,也無怪乎巴菲特會對大部分重資產投入以及科技行業的企業不聞不問,甚至缺乏足夠的研究。因為沒有這個必要。可口可樂,麥當勞這些企業多的是,沒有必要去幹苦力。換句話說,這一切只因為巴菲特家的廚師太優秀了

      3、埋頭苦幹,中國當前的選擇

      中國真正的發展只能從改革開放30年算起,當前正處在社會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多,技術積累少,地方大,消費潛力強。在國際上既不輸出品牌,也不輸出強權(你以為我們不想嗎?)。。

       國際競爭優勢和分工決定了我們目前階段還是以幹粗活累活為主!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只有科技的進步才有可能讓我們在國際競爭中克服基礎研究的不足,實現跨越性的發展!因此談投入色變,一刀切的避開重資產公司和科技型企業,是不可取的。既然沒有巴菲特這種富二代的命,我們只能認清現實,腳踏實地,學會分辨資產的類別,學會區別那些技術可以強化我們固有的優勢,而哪些又是破壞性的進步,從而把功課做精,從中賺取超額的收益,我想段永平前輩對網易的投資可以算是這方面的絕妙之筆,值得大家反覆研究和學習。@大道無形我有型

       三、為什麼要選擇判斷企業的未來---這是一場概率遊戲

      任何事情都是概率問題,我們認為你國慶搭飛機出遊是安全的,從科學上來說,意思就是你發生交通意外的概率不超過0.0001個點,相比之下,似乎也沒有什麼太多更好的方式。我們能追求的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安全。

     有時候,看似危險的地方恰恰是更安全,以為開車上高速比坐火車、飛機安全的人其實並不在少數。我承認白藥、片仔癀等產品源遠流長,獨一無二,但無奈的是好公司太少,識貨的太多,戴維斯家族一百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高估值的風險概率並不小。。。以市盈率為例,超過25pe的公司,市場給打個對折也是分分鐘的事情,情緒的變化可是要比什麼都快。

      相反,靠判斷大勢、行業前景、企業發展,即便對行家而言,最多也只有八成左右的把握,剩餘20%的風險也就是讓你我即便在1900點也不敢賣掉自己的房子,融資買股票的原因。

      兩害相遇取其輕,買入暫時遭遇困境的優秀企業,或者是估值合理的成長股是一場賠率合理的遊戲。當然如果白藥和片仔癀到了7-10pe,那這個概率又要重新計算下了,不是嗎?

       四、如何識別優秀的企業?

       1、  不是判斷題,而是選擇題


      隨便拿一家化工機械公司,來問你關於它未來發展的看法,這絕對是強人所難,挑選優秀企業的秘訣在於將命題轉換成對社會大勢和行業的判斷,因為對後者的分析要比比給企業算命來的容易的多。

       2、投資的3-3-3原則

     (1)根據社會變化趨勢選出三個最有前景的行業


      比如10年前,空調製造一定是最吸引人的行當之一,因為這是一種趨勢和必然,對比國內外的生活形態和空調佔有率差距,你一定會知道這個答案並深信不疑。再比如目前的電子商務、保健醫藥、食品飲料等等也是同樣的思路,不具體展開。

      (2)給每個行業三個最重要的考核要素,選出龍頭企業

      以空調行業為例,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可能是價格、質量與技術、品牌與售後

     當年的空調行業,日本品牌的質量和技術是最過硬的,但是價格偏高,售後也跟不上,因此不足為懼,按這個標準,2000年時期的空調企業我可能選擇海爾、美的、格力其中的一家,具體而言,或許最終會選擇的是美的,因為當年美的比格力空調更大牌,價格便宜,質量尚可。

    (3)每隔三年對行業和企業進行調整

      計劃趕不上變化,必須以三年為期限,對行業的變遷做深入的觀察,同時考慮企業產品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優勢的變化。這樣一來,你就會發現個人電腦已經停止增長,互聯網正在崛起,曾經的冰箱洗衣機,已經漸漸飽和,而空調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格力逐漸變得比海爾、美的更有優勢。

       3、應用實例

      所以昨天有朋友問我如何在2000年就能選出格力的股票,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如此回答。首先當初我可能會根據大勢,選擇關注空調行業,其次考慮空調的價格、質量與技術、品牌與售後這3個最關鍵的要素,然後我選出的可能會是美的電器,因為那個時候格力的空調質量還真不咋的。最終每隔3年調整一次,到了2006年,發現格力的空調質量和品牌都上來了,也許我會在那時候把美的換成格力。 在我看來,這種做法和一開始就持有格力十年是不矛盾的,因為買股票並不是迷戀某個品牌或者管理者,其本質是投資一個社會的大趨勢以及朝陽行業中的龍頭公司

      假如阿里巴巴和京東都已經在a股上市,我覺得6年前買阿里巴巴,這幾年買京東,15年開始買蘇寧,或許會是最好的選擇。這也印證了自己並沒有特別迷戀蘇寧或者推崇張近東,相反會選擇蘇寧是因為有一批靠譜的人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

     為什麼呢?因為對於電子商務而言,我認為最重要的三個行業要素分別是產品價格、客戶服務、產品質量和體驗。在網購發展的初級階段,用戶對價格最敏感,因此淘寶是有優勢的,到了第二個階段,用戶開始重視服務,京東的快速配送、免費上門退換貨等客服內容是有優勢的。到了第三個階段,用戶對網購的認識開始趨於理性,開始追求產品的質量和保證,重視購物體驗大於商品本身。而沒有任何一種購物方式的體驗能比實體店或者購物廣場更好,因為畢竟是看的到,摸得著真實的產品,是訓練有素的銷售人員在為你服務,對於瞭解、對比、選購新產品,走進實體店一定是最佳、最快的方式。與此同時,商業封閉系統處理問題一定要比開放系統更有效率,效率和品質將會是一個消費升級的社會所需要的。隨著線上線下的逐漸融合,蘇寧一定會最有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