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滯脹隨想隨寫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385


恆指大升1108.48點,重返萬八點以上,收報18171點,平均成交上升52.39億至750.9億。

個半月前有網友留言,想我寫滯脹的所知所聞,但懂事以來從未見過,實在唔知點寫。唔知將來通識題目會唔會考?入題都會由定義出發,就來一篇娛人自娛的文章。

滯脹定義,物價上升同時經濟衰退,後者引伸至失業率的上升。長期處於 這種狀態,可以用民不聊生來形容。理論上,經濟好,失業率下跌,人們收入上升,在提升生活水平的同時,百物需求上升而引起通脹。相反,賤物鬥窮人,通縮出 現。在國與國貿易並不普及的時候如此,當全球一體化的時候也如此,只需作微調便可以同一理論解釋。

經濟好與壞是果,可從人民生活中看到,引至經濟的方向是經營利潤的轉 變,經營利潤率上升代表經濟繁榮,國泰民安,穩定的生活令人追求生活水平的提升,對百物的需求增大,令需求上升,若果供應未能同步跟隨,價格便有上升空 間。另一個影響利潤的原因是技術的發展,例如工業革命至近十數年網絡普及,加速全球一體化,商人在成本低的地方生產而運往成本高的地方出售,成本下跌因而 擴闊利潤空間,而產生一段經濟好的日子。

自由貿易的驅使下,供應與需求無分國界的大趨向,物價轉趨穩定,這方 向在蘇聯解體及中國經濟改革後漸見成果,中國農民轉到工廠工作,香港由工轉商,都在擴闊利潤空間,經濟整體向好,但物價並無因此大升,主要原因是成本向 下,貨品成本主要由原料、製造及運輸組成,中國加入大世界之後,先搞經濟,制度無形地跟著走,走得慢,但少走錯路,比印度蘇聯等人口大國前搞制度走得明顯 好。製造成本減得厲害,而原料成本是固定,無論在美國生產或者中國生產,原料都要使用,油價長期低企,令運輸成本保持低水平,由中國運往全世界的運輸成本 遠比於中國生產節省的製造成本為低,最終經濟繁榮,但通脹遲遲未見出現,情況是滯脹的相反。

不少人都認為這現象是中國人工低令全先進國家受惠,但更具說服力的說 法是,中國制度的改變,新制度產生成本下降的得益與世界分享,有人認為這是民主戰勝共產的結果,並不恰當,就算話自由貿易贏社會主義,也不恰當,因為兩種 制度本質都有優點,但加入人性的陰暗面,兩者都有明顯缺點,新一代的經濟學家,嘗試找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上世紀社會主義先領風騷,民主逐步取代,之後開始 走回頭路,在兩者之間調來調去,實際兩者都有問題,但沒有人願意付出代價,來個經濟革命。再簡單點說,是制度改變,利益重新分配,引至經濟繁榮與通脹沒有 同時到達。

逆思而行,通縮與衰退也不一定同時出現,只要制度轉變,需要補充的是,制度可以指貨幣、外交、種族等等,或者用較流行的說法,遊戲規則的轉變。最簡單的例子,戰爭時期,難言經濟增長,由於供應大量減少,物價飛升,情況與滯脹無異。

滯脹會否來臨,到現時為止,在遊戲規則沒有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就算金 融海嘯,也只是世界經濟循環的調整,在地區性相互調整,動力仍然向前,正如過往大國逐一執位,但世界還是向前行。短期而言,執位過程會引起動蕩,無形之手 左調右撥,到達新的均衡點。影響遠比戰爭為細,中長期而言,遊戲規則的變化,會引起較大的衝突,例如全球人口變化、國與國之間的保護政策、美元崩潰、大型 戰爭等等,除此,我還會加上民主制度的末落。最後,以僅有知識,作出以下總結:滯脹非一般經濟現象,觀察經濟數據並無作用,重點放在觀察遊戲規則的變動會 事半功倍。

金融海嘯如何發展,變數仍多,值得樂觀的,並非經濟見谷底,而是喜見奧巴馬正視舉債度日的問題,更喜見中國經濟制度可以停一停,作出改善後迎接下一個,也可能是最後一個黃金十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