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一向以理性著稱的雷軍為何在今年小米最後的收場戲上變得如此感性?這背後又有何難言之隱?

日前,2015年小米公司最後一場發布會上(紅米Note3),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首席執行官)雷軍哽咽的場景成為業內關註的焦點,甚至其風頭蓋過發布的紅米Note3本身。那麽一向以理性著稱的雷軍為何在今年小米最後的收場戲上變得如此感性?這背後又有何難言之隱?

開門見山,也許外媒最新的一篇報道才是切中雷軍真正哽咽的原因。即由於小米無法兌現其去年定下的今年年銷售1億部手機的目標,其450億美元的估值將可能在未來被減記,而減記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未來小米融資額的減少,但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小米為了打造自己心目中的那個所謂“生態”,不僅背離了目前仍是其業務和生態核心“為發燒而生”的手機(產品)理念,以成本價銷售手機,還以所謂構建“生態”之名,涉足諸多產品,例如路由器、智能電視、小米盒子,空氣凈化器、甚至電源插座,並由此被業內喻為“百貨公司”。盡管這種說法有誇張之嫌,但即便是我們去竭力理解雷軍所言的“生態”也很難找到這些產品間彼此間的聯系,至少給我們的感覺是點遠遠多於面。而給市場和用戶惟一留下較深的印象的就是小米的這些產品在同類產品中價格的低廉。

在此我們不想說“便宜沒好貨”,畢竟在我們國內還有一種“物美價廉”的說法,但從我們親身用過的小米這些產品看,確實不敢恭維。例如曾經遭到業內吐槽的小米路由器。不知道其他用戶,本來我們購買的初衷就是看中它的性價比(例如內含1TB的存儲),但不幸的是,使用小米路由器後,網速明顯變慢,找來裝寬帶的師傅,人家只說了一句不要用小米的路由,這是普遍現象,至於原因,人家只是呵呵,後來換回原來的TP—Link,一切如初,現在我們的小米路由器已棄之不用。

再看小米盒子,剛開始使用時感覺還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其中應用的升級,很快提示存儲空間不足,讓卸載一些應用,這無疑讓我們進退兩難,畢竟安裝的應用和升級及新的應用是必須的,如果只是讓用戶二選一,我們也只能表示無奈了,還有就是小米盒子的遙控器開始發“澀”,要使勁按,且反應遲鈍,現在只能湊合著用。

最後就是小米空氣凈化器,除了轟轟的噪聲外,至少我們主觀感覺上室內空氣並未有何改善,也許真的要用專用儀器才能測算出來,但我們只是普通用戶,主觀感覺應該是第一位的吧?需要提醒雷軍的是,一位經常上我家做保潔師傅的一句話解除了我們的困惑,人家有的空氣凈化器賣到上萬,至少也給幾千吧,您這個幾百元的凈化器能凈化空氣,我不信。我們在此再問雷軍,如果連一個做保潔(沒有歧視人家的意思)都能看出的道理,難道估值450億美元的小木看不出來嗎?現在小米空氣凈化器也被棄之不用,至少沒有了噪聲的幹擾。

當然上述只是我們使用過的小米非核心產品的主觀體驗,不具代表性,但至少從我們的角度認為小米非核心產品更多給我們的是“便宜沒好貨”的感覺。其實細想起來,如果連核心的小米手機都從之前為“發燒而生”變成以價格奪取市場份額,且增速還減緩的話,非核心產品就可想而知了。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很少就產品本身說什麽,只是通過我們的親身體驗來提醒小米,不要說這些非核心產品與小米的“生態”有多少關聯性,就算關聯密切,如果產品本身的質量和體驗不能讓用戶信服的話,咱們的這個“生態”最終也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回到小米核心產品所處的智能手機產業中。我們絲毫不否認小米開創的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獨特的營銷模式,且這種模式確實促進了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發展,但不幸的是,當對手紛紛效仿,且超越之時,小米采取的對策不是持續創新(包括營銷模式和產品),而是不斷以價格作為杠桿,再持續拉低手機產業價值的同時,自己也成為該競爭模式的受害者,即從商業競爭的角度,不斷走低的價格未能與銷量的上升成正比。相比之下,曾經被喻為追趕者的友商不僅在銷量上超越了自己,其對於手機產業和用戶的價值也通過價格的上漲得到了充分體現。而從產業生態循環的角度,這才是有利於產業、市場和用戶的正循環

聰明的小米自然意識到了目前其在市場中弱勢的表現,尤其是當其營銷模式被證明極低之時,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更重要的是淡化自身主要靠短暫營銷起家的形象,近日小米總裁林斌高調聲稱小米是靠創新而不是營銷取得的階段性成功,並大秀其專利的積累和增長。不過我們在此想問雷軍的是,專利的積累直至發揮出應有的價值是需要一個企業長時間保持長期投入和創新的結果,這點想必雷軍應該有很好的對標對象。至於價值,既然像林斌所言小米專利不僅是數量增長迅猛,更多還是發明專利的話,怎麽沒有在自己的主業手機上體現呢?即利用創新的專利提升手機的價值,並最終反映到價格上,相反,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小米仍在以近乎於成本價銷售手機,且引以為傲,這不是相當矛盾嗎?因為又是小米的友商,以事實證明了創新及專利給自身產品帶來的增值。

不知是巧合還是刻意安排,同樣是中國手機產業的代表,小米是以更低價格的紅米Note3收場,而華為則以高端的Mate8壓軸,從而為這一年中國智能手機產業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的PK畫上了句號,結果也是不言自明。但卻應引發業內(包括雷軍)深深的思考,即當一個產業和企業前行時,是逞一時的英豪(想起了當時估值450億美元的小米),還是堅持數載?是被時代同化(小米放棄自己的理念),還是創造時代不凡?是做浪漫的造夢者(小米的所謂生態),還是做真正上路的敢行者?有怎樣的你我,就有怎樣的世界,當小米像業內所言處在發展轉折點時,身為小米掌門人的雷軍應該和自己談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