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旭日升斷腕重組 飲料巨頭駁火茶世界

http://www.21cbh.com/HTML/2001-7-16/0NMDAwMDAwMjk0NA.html

□本報記者 若水河 北冀州報導

7月,隨著茶飲料競爭漸成烽火之勢,擁有160億品牌價值的冰茶旭日升「兵敗」茶飲料的傳言陡然增多。隨著世界各大飲料巨頭紮堆「炒茶」,以及旭日集團不 斷收縮冰茶戰線,橫向開展多元化經營,旭日升冰茶的前途愈發變得曖昧不清。7月5日,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旭日升集團有限公司河北冀州總部。

重組風暴

「旭日升集團早在去年就開始了戰略結構重組,」集團秘書長白慶寧強調,「並於今年2月完成。」在這場旭日升集團成立8年來最大的一次震盪中,將近1000 名銷售人員被精簡,包括兩位分公司經理級人物。白慶寧說,觀念的落後是這批人被精簡的根本原因。與此同時,旭日集團從可口可樂和寶潔等著名跨國公司聘請 10多名職業經理人,充實銷售隊伍,打造旭日升新的營銷體系。

除裁員和引進人才外,旭日集團確立了全新的管理機制和營銷體制,改革的主體是建立五大事業部群,包括飲料事業群、冰茶紅酒事業群、茶葉事業群、資本經營事 業群和「紡織及其他」事業群,實現多元化經營。改革後的旭日升集團,飲料仍是主營項目。飲料事業群下轄渠道總監和市場總監,實現總部對事業群,事業群對全 國各大片區,各大片區對省級公司的垂直管理。同時,旭日集團還建立物流、財務和技術三個垂直管理系統,強化職責,規避風險。

在冀州,旭日升成為這個城市引以為榮的品牌公司創始人段恆中被當地人稱為「能人」,連出租車司機都知道他的「借雞生蛋」策略。

1993年,前身為河北冀州供銷社的旭日升集團成立,作為市場前瞻性的的產物,冰茶的誕生來自於段恆中對國內外飲料市場的考察結果。1994年旭日升集團 投入3000萬元用於冰茶的生產和上市,並獲得幾百萬元的市場回報。1995年,旭日升冰茶銷量達到5000萬元。1996年驟然升至5個億,開始了「冰 茶神話」的旅程。在市場銷售最高峰的1998年,「旭日升冰茶的銷售額達到30億。」2000年,旭日升品牌價值達到160億元。

「旭日升的成功主要是品牌營銷和低成本擴張的勝利!」集團副總經理王勇透露說,「我們善於整合資源。茶飲料不同於碳酸飲料的產品差異性,以及1995年開 始的鋪天蓋地的廣告策略為旭日升迅速竄紅打下了品牌基礎。」1995年,源源不斷的定單使旭日升感覺到現有設備已經無法滿足生產需求。在考察引進設備的過 程中,旭日集團發現全國很多廠家的生產線嚴重開工不足甚至停工。「我們忽然意識到可以採取租賃廠房或委託加工的方式生產產品」。通過篩選,旭日升集團從全 國各地5000多條候選生產線中選擇了60多條。「這種借雞生蛋的資本運營方式不僅解決了資金、時間、運輸等快速擴張中的一系列問題,為以後的低成本擴張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王勇說。

然而,市場風雲瞬息萬變。隨著康師傅和統一在茶飲料行業的異軍突起,競爭加劇使旭日升市場份額迅速從最初的70%跌至今天的三成,市場銷售額也從高峰的30億下降到不足20億。由於戰線不斷收縮,旭日升的銷售區域主要集中在華北、西北和東北等地區。

業內人士認為,1999年以後,由於茶飲料市場需求擴大,市場細分跟近不夠及時,一直囿於冰茶領域的旭日升被康師傅和統一搶去大塊市場,賴以成名的「冰 茶」專利漸漸失去創新的優勢。此外,旭日升的營銷體系也存在很大問題。在旭日升的成長過程中,作為傳統「分銷渠道」的糖酒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旭 日昇銷售渠道的建立是傳統供銷體系的延續,這種模式在企業創業時期起著很大作用,但隨著營銷渠道多元化發展,旭日升漸漸落後於市場。

台系資本通喫茶飲料

20世紀90年代,茶飲料是歐美國家發展最快的飲料,被稱為新時代飲料。在台灣和日本,茶飲料已超過碳酸飲料成為市場第一大飲料品種。「台灣95%的飲料 企業都生產茶飲料。」廣州統一企業的李文傑協理介紹說。作為中國茶飲料的啟蒙者之一,同為台系資本的頂新國際集團和統一企業壟斷茶飲料市場已是不爭事實。 在全國,這對台系兄弟幾乎佔據三分之二的市場。在廣州、深圳、西安和武漢等地,「統一」茶飲料和頂新旗下的「康師傅」茶飲料佔據了80%的市場份額。

旭日集團副總經理王勇認為,旭日升的成功是因為「只是比對手快了半步。」正是這半步使旭日升搶得市場先機,大量的廣告和市場投入都獲得應有的回報。相對而 言,康師傅和統一的成功則在於比旭日升慢了四分之一步,比其他對手快了四分之一步。選擇這樣的切入時機對成就台系兄弟今天的市場地位起著重要作用。 1998年,當旭日升冰茶神話正如火如荼之際,頂新國際放棄「康師傅」純淨水在全國飲用水行業的三甲地位,斥巨資進駐茶領域。與此同時,統一企業(中國) 投資有限公司也揮師茶飲料市場,憑藉在台灣30年的茶飲料營銷經驗,以及雄厚的資本實力,迅速獲得成功。如今,康師傅和統一的領袖地位已經造成茶飲料在包 裝、口味等方面先入為主的效果,並成為隨後進入茶飲料行業競爭者遵照的「標準」。這一「標準」正逐漸成為行業的天然壁壘。

「我們的產品研發和分銷體系實力很強。」統一企業(中國)投資公司企劃群經理李時德說,「我們如果在市場上有5個產品,手頭還會有5個,應付隨時出現的市 場競爭。這是我們的制勝法寶。」在李看來,現代營銷是一場「終端戰」,一切的市場反應都來自這段「神經末梢」。因此,無論是統一、康師傅還是可口可樂,大 家都力求建立能自由掌控的分銷體系。「統一在全國有100多個營業所,每個營業所主要針對大的賣場、超市,其他的小終端我們就交給經銷商。」李說,這種營 銷也是「人海」戰術。在上海,統一共有4家營業所,每家都有上百號人。同樣,為增強市場競爭力,康師傅在兩年前就著手改造分銷體系。該公司總裁魏應州聲 稱,除了一級和二級經銷商外,「康師傅」自己掌握的末端達到220萬個。

「我們在事實上已對旭日升形成合圍之勢!」李時德笑言,「旭日升將很難承受康、統夾擊」。作為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統一和康師傅一直是一對歡喜冤家。日 前,剛剛還是你死我活爭鬥的雙方又傳出即將成立「康統聯盟」的消息。不難想像,一旦統一成功收購頂新集團在香港上市的頂益控股股份,受打擊的顯然不止旭日 升,屆時,恐怕所有對手都只能望其項背。

AC尼爾森的一項調查表明,最近幾年中國茶飲料市場發展速度超過300%,茶飲料已經成為僅次於碳酸飲料的第三大飲品,漲勢迅猛。巨大的市場潛力引來數家 飲料巨頭的垂青,形成多方資本扎堆的局面。在內資企業中,除樂百氏、匯源、健力寶外,杭州娃哈哈集團勢頭最為強勁。該公司不僅準備在深圳、長沙等地設立灌 裝廠,而且請來「喜劇之王」周星馳演繹「天堂水、龍井茶」為主題的非常茶飲料品牌概念。境外資本中,日本茶文化背景的產品勢頭最猛。除了已經盤踞上海市場 多年的「三得利」之外,日本啤酒品牌「麒麟」和「朝日」也進入中國茶飲料市場。這些企業中,決心最大的自然是可口可樂旗下的「嵐風」。在不少地區的「哈 日」風潮下,可口可樂顯然希望有日本背景的「嵐風」與固有的「天與地」一起奪取最大的市場份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7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壯士怎麼才能斷腕? 把刀交給別人!」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409

從十八大到2013年兩會,改革重新回到熱議的話題中心,整個社會現在都在期待政府的行動。

2013年3月31日,由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與財新傳媒主辦的第二屆嶺南論壇在廣州召開。為期一天的論壇上,改革、中國夢、增長質量成為最熱門的關鍵詞。

GDP與中國夢

「GDP是重要的,沒有GDP就沒有財富。但是我們獲得GDP的代價有多大,GDP分配得公平不公平,這是一個問題。如果說GDP不重要就是歷史虛無主義;如果不考慮獲得GDP的代價,那麼實際上是不為子孫考慮。」

「我主要講三個觀點:一是實現『中國夢』,不發展經濟不行;二是發展經濟,不可持續不行;三是環境保護是推動綠色發展的強大動力。」說話的是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聲音洪亮,鏗鏘有力。

他的演講基本上由一串串觸目驚心的數字組成,但現場觀眾似乎並不滿意,會場兩邊的「微博牆」上,有人抱怨道:「萬總,能不能說點實在的,到底怎麼保護環境啊?」

環保,美麗中國,中國夢,這幾個詞被嘉賓們一再提起,組合使用。輪到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發言時,他將槍口指向了「萬惡的GDP」:「我們的『中國夢』是什麼?大家都比較看重GDP,我覺得中國夢不是GDP的夢。」

與他同在台上的,共有7位嘉賓,其中一位是官員——深圳市副市長唐傑。提問環節,觀眾給他出了個難題:「你是體制中人,能不能點評下鄭教授的發言?」

問題還沒說完,現場便掌聲雷動。

「不要說唐傑副市長,要說唐傑教授,我就回答。」唐傑笑道。頓了幾秒,他舉起話筒,「GDP是重要的,沒有GDP就沒有財富。但是我們獲得GDP的代價有多大,GDP分配得公平不公平,這是一個問題。如果說GDP不重要就是歷史虛無主義;如果不考慮GDP獲得的代價,那麼實際上是不為子孫考慮」。

「我是廣東省算GDP的,」在另一場對話中,廣東省統計局局長幸曉維滿臉堆笑,第一句話便開門見山:「我知道大家對GDP有一些看法,但是借國家統計局馬局長的話,有GDP不一定幸福,但是沒有GDP一定不幸福。」

有趣的是,他的發言主要談及江蘇的GDP為何超過廣東。江蘇的平均稅率比較低,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我們跟地稅局搞過調查,他們不承認收稅比較多,但是跟江蘇的平均稅率相比,我們是高的。」

他分析的另外兩個原因則是:第一產業佈局得早,石化工業結構不一樣;固定資產投資廣東滯後,2005年低了2%,近幾年低了4.7%,「現在的投資跟江蘇的差距是多少?他們是3.2萬億元,我們是1.9萬億元」。

關於GDP的對話實際上延續了整整一天,一些人在爭論GDP與幸福感,另一些對話則圍繞著如何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唐傑講述了深圳的挑戰。

30年前,深圳的經濟總量是香港的1/30,2012年結束後,深圳的經濟總量按美元結算是香港的97.6%。這30年裡,深圳的平均增長速度是28%。

到現在,深圳的經濟總量超過了2000億美元,人均GDP接近2萬美元,已經進入了標準的高收入。

「我們要把高速增長逐漸下降,下降到一個什麼地方合適?深圳未來的模式應該是怎麼走?」唐傑說這是進入高收入時代後,深圳面臨的重要問題。2013年深圳的政府工作報告是他進政府以來起草的第10個政府工作報告,但耗時最久,改動最多次,「大概改了45次」。這個報告最終的主題是「有質量的增長和可持續的全面發展」。

不僅是深圳,整個中國都面臨著質量與增長之間的挑戰。

「質量、增長,這兩個詞,可以有四種組合方式,有質量的增長是大家最希望看到的;還有一種是有質量沒有增長;還有就是有增長沒有質量;」這場對話的主持人,財新傳媒主編王爍說,「最差的就是既沒有增長,也沒有質量。」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政府要發揮重要的作用,就是法律法規。」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貫穿這一天的另一個話題。

「市場上很多的埋怨是『前世造孽,所以今天干企業』。政府天天講改革兩難,進難退難,改革深水區。」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前主席劉明康如此描述了現在的情狀。

他講了一個船的故事。

在過去十年中,日本的造船業從打得一塌糊塗,到重塑了自己的現代造船業,而且影響著全球造船標準。

日本原來有六十多家工廠,現在只有幾家。歷經幾次削減產能,產能只剩下原來的30%,但是賣出去的船反而價格更高。在此期間,日本國內的產業體系進行重組,主要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做環保型的船舶;二是從造船到鑽井和海洋石油開發向附加值更高的地方延伸。

「日本巧妙地運用了政府有限的支持,和行業協會的重大力量的影響,居然今天可以操控全球各類船的標準。」劉明康感慨說。而在中國,造船在十年裡增長了2000%。全世界現在過剩的產能達到七八千萬噸,都在這裡。

「政府要發揮重要的作用,就是法律法規。」劉明康特別強調,這些標準與規定等都要與時俱進,「不能生活在昨天,要適應今天發展的情況」。

在他看來,政府必須在變化的世界中,建立和培育有力的夥伴關係。而如何才能培育起強大的產業與企業?他舉了稅收的例子:韓國名義稅收是27.5%,但因為投資可以抵扣,LG每年只交19.2%,三星是15.7%。台灣跟我們一樣的稅率是25%,但是華碩只交了12%,台積電只交了13%,奇美也沒有超過10%的稅。新加坡名義上只有18%,但是新加坡通訊公司只交11.5%。「我們交稅十幾種,交費五十多種。」

如何處理眼下產能過剩的問題,則成為討論的焦點所在。因為無論是造船,還是鋼鐵、玻璃、電力……在許多產業中,這都是個嚴峻的問題,並且造成了價格戰、環境污染等沒有底線的競爭。

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的「藥方」是環境評價政策:「通過環境評價的政策進行限制,必要的話還要採取區域限制的手段。」

「化解矛盾的當務之急是嚴格市場的准入。」工信部部長苗圩說。但他強調,從長遠來看,要盡快改變依靠行政審批的管理方式,轉向更多的依靠落實和強化規範政策標準等措施,從源頭上遏制企業進入產能過剩的階段。「我們應該增強用市場機制來調節,減少政府干預。」

不過,中歐商學院許小年教授卻開炮說,「當時我要是在的話,就會說,苗部長,先用行政干預手段製造過剩的產能,製造一個亂攤子,然後就用市場機制解決過剩的產能?」

「政府干預必須非常謹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則說。

在他看來,許多長時間支持高增長的領域和產業,如住房、基礎設施、鋼鐵、建材等產品,已經或在近幾年都會達到歷史需求峰值,產業調整將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但他的建議是要有進有退——「進」應主要靠企業和市場的選擇,政府應當把注意力放在「退」上,創建和完善企業退出機制。

頂層設計VS摸石頭

「現在的問題是頂層通過怎樣的設計,減少對頂層改革的阻礙。」

關於中國改革的「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則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提及,吳敬璉等中國經濟界著名人士曾經透露,全套改革方案將在2013年秋天召開的三中全會上成型。不過,她目前還沒聽到有關頂層設計的進展。

她注意到的一個積極動向是,國辦最近發的22號文,亦即《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任務分工的通知,裡面有不少改革的具體佈置,有步驟,有分工,也有時間表,稱得上是「相當積極的舉措」。但是,這個舉措激起的反響卻並不大,她認為那說明大家都在等待一場重大的真正的改革。

在她看來,改革的策略安排,需要摸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的結合,而且在中央政府層面,需要長短打的配合。也就是說,對重大改革需要總體設計規劃,形成「最小一攬子方案」;一些已經確定方向、建立共識的基本改革,需要鼓勵基層創新;而對那些明顯不符合市場經濟取向的政策措施,可從現在著手「清零」。

不過,現場的經濟學家們卻並不是全都贊同。

「頂層設計,我本人就從來不相信。」許小年就在隨後的互動環節中直言不諱地說,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從來就沒有頂層設計。「農業改革是頂層設計嗎?不是的,是小崗村幹出來的;城鎮改革開放是頂層設計嗎?不是的,是想賺錢和想發財的民營企業家啟動的。」

許回憶說,他也曾做所謂的頂層設計工作。1981年,研究生剛畢業的他來到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工作,這個機構專門負責對國家重大的項目進行論證。在這裡,許參與了三峽工程、山西煤炭能源基地建設的論證等。那時候,這個中心還有一個項目組,任務是預測「2000年的中國」,為中央決策做參考。

這群青年意氣風發,對未來做了很多設想。然而,2001年,當他們再聚首,回頭看當年的預測時,發現基本上是「十萬八千里的離譜」。「唯一一個做得比較準的,就是中國的人口」,許小年調侃道。

會場上笑聲一片。

「預測是無法測準的,人類的歷史發展有很大的偶然性,加上人的認知能力有很大的侷限性,任何聰明的大腦或者是聰明的人,都不可能對未來進行準確的預測,在此基礎上進行頂層設計。」許正色道。在他看來,鄧小平沒有做頂層設計,而是將民間智慧集中起來,正是其偉大之處。他說,「小平同志講的都允許試,不要設置障礙,這就是頂層可以做的最好的事情。」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也持類似觀點。他說,這麼多年,自己一直在呼籲頂層設計,但現在感覺越來越渺茫。誰是頂層?頂層是否有權力?

在他看來,中國進行的改革就是體制改革,而每一個體制背後都是龐大的利益集團。很多改革一到上層,就遭遇官僚利益集團抵制。

鄭永年說,「沒有頂層設計,改革就無法進行。現在的問題是頂層通過怎樣的設計,減少對頂層改革的阻礙。」

「將刀交給別人」

「這個刀就是13億中國人。把關權力的籠子交給13億人,不僅僅使得改革有公信力,而且是改革成功的唯一希望。」

有觀眾提問,政府說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動力何在,路徑何在?許小年很乾脆地回答:壯士斷腕是不可能的,「不信,自己做一個試驗,右手拿刀砍自己」,他在台上比劃著,「不要說斷腕,砍一個指頭都不行」。

「王安石失敗了,張居正失敗了,光緒皇帝失敗了,他們斷腕的決心大不大?」會場突然一片安靜。「鄧小平的成功在於什麼地方?在於他突破了現有的格局,依靠民眾來推進改革,依靠小崗村的農民,依靠年廣久這樣的民營企業家推動中國的改革。」

「怎麼才可以斷腕,必須將刀交給別人!」許小年在空中畫了一個圈,「這個刀就是13億中國人。把關權力的籠子交給13億人,不僅僅使得改革有公信力,而且是改革成功的唯一希望。」

在許小年看來,這個「刀」是泛指社會公民對政府的監督和制衡,比如說要讓大家知道政府在做什麼,也要讓市場經濟得到司法體系的有力支撐。

而在鄭永年看來,在中國當前的體制下,創新比改革來得更加重要。

他舉例說,在國有銀行體制改革中,如果讓大型的銀行貸款給中小企業,失敗的機會多於成功的機會,因為沒有動機。但如果允許民間的金融機構產生,它們自然會給中小企業貸款。

「改革是很難的,」他認為創新才是最大的紅利,「在既得利益之外培養新的利益,這樣做是很容易的。這將對既得利益構成巨大的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79

陝煤斷腕IPO

2014-01-06  NCW
 
 

 

為保上市,陝西最大的煤礦企業發行規模大幅縮減,但市場前景仍不樂觀 ◎ 本刊記者 蔣飛 文jiangfei.blog.caixin.com 陝西煤業是陝西煤炭領域的掌上明珠,相比山西煤炭行業整合後還有二三十家主要企業的情況,其從誕生起就幾乎獨享了整個陝西的煤炭資源。

通過發審會兩年三個月之後,陝西煤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陝西煤業)在2013年的最後一天拿到了發行批文。這家銜玉而生的地方重點煤炭企業,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同意縮股發行,原本計劃中的20億股被攔腰斬斷,擬公開發行數量為10億股。

巨大的融資規模一度是阻礙陝西煤業上市的主要障礙。接近陝西煤業及其保薦機構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由於煤炭市場前景不明,等待發行的時間過長,陝西煤業方面最終同意接受縮量發行方案,利用此次IPO重啓儘快啓動發行。

陝煤上市也折射出國內IPO 體制改革的一個側面 :雖然市場化一直是改革的方向,但監管部門仍未徹底放棄行政化的干預手段。由於擔心市場的承受能力和合理定價能力,證監會仍在或明或暗地影響發行價格以及融資規模,試圖 控制超募現象,維持二級市場的平穩。

截至本刊發稿時,陝西煤業尚未刊登更新過的招股書。目前拿到批文的12 家企業已經有衆信旅遊等11家刊登招股書,並確定了發行日期。其中新寶股份和我武生物、紐威股份等已經開始詢價。

由於縮股後發行體量依然龐大,承銷商正在為陝西煤業接洽戰略投資者。

2013年12月以來,中證申萬煤炭指數下跌了13.17%。2014年1月2日煤炭板塊再次領跌市場,整體下挫1.62%。

受產能過剩、下游企業需求萎縮和資源稅、產業升級等政策影響,煤炭行業腹背受敵。 “煤炭市場很長一段時間內看不到積極信號,陝西煤業也沒有太多選擇,趁著這段冬季用煤旺季,可能還是一個不錯的窗口。再往下就不好說了。 ”一位煤炭行業的研究員對財新記者說。

縮股拉鋸戰

陝西是中國煤炭開采和對外輸出的第三大省,而陝西煤業則是陝西煤炭領域的掌上明珠。相比山西煤炭行業整合後還有二三十家主要企業的情況,陝西煤業從誕生起就幾乎獨享了整個陝西的煤炭資源。截至2011年6月,陝西煤業的可開采儲量為105.10億噸,上市後將在國內已上市煤炭企業中排名第三。

陝西省對於陝西煤業的上市格外重視,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這從其豁免“成立滿三年”的上市條件可見一斑。陝西煤業2008年12月設立,截止到2011年8月通過發審會審核,其成立時間不足三年。

按照2011年8月陝西煤業過會時披露的招股書申報稿,陝西煤業發行之前總股本90億股,主要發起人陝煤化集團持股71.00%,擬發行規模為20億股,計劃募集資金172.51億元。以此計算,發行價達到8.63元,相對於2010年每股收益的市盈率14.14倍。目前,中國神華(601088.SH)的動態市盈率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

在陝西煤業等待發行批文期間,A股市場持續下跌,大盤股的發行環境日趨惡劣。2012年2月,晚于陝西煤業過會的中國交建(601800.SH)上市,原本計劃200億元募集規模縮水至實際募集的50億元。當年7月上市的大盤股中信重工(601608.SH)同樣進行了瘦身,原計劃募集60億元,實際募集32億元。

彼時,煤炭市場供應緊張的情況已經一去不返,煤炭價格出現了雪崩的前兆。一方面是業績面臨周期性壓力,另一方面是疲弱的市場不堪融資重負,證監會通過窗口指導希望陝西煤業及其保薦機構考慮縮量發行。

“兩家保薦機構中金公司和中銀國際對於縮股的看法不一致,中金公司相對激進一些;中銀國際比較保守,建議主動多砍掉一些發行數量。 ”前述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中銀國際同時也是中國交建的保薦機構和承銷商。中國交建的一波三折使得這家投行採取了更現實的態度。但是中金公司一直以大型國企的IPO 項目作為自己的主要競爭優勢,在逆境面前退縮與其市場地位不符。

“ (陝西煤業)後來報上去的發行方案調整並不大,證監會方面對此不滿意,於是就一直拖著。 ”上述人士說。此後A 股二級市場行情持續惡化,直到2012 年10月監管層實質性關閉了 IPO 窗口。

此次 IPO暫停歷時超過14個月。

2013年11月30日,在確定註冊制的改革方案之後,證監會公佈了新版的新股發行改革方案,停滯的IPO 市場終於見到了曙光。但是陝西煤業面臨的行業環境卻無明顯改觀的跡象。

一位資深的煤炭行業研究員表示,短期內由於煤炭大省整合礦井資源沒有完全釋放產能,以及國家能源局收緊煤礦項目審核,煤炭價格有所企穩 ;但是從中長期來看,煤炭行業仍面臨內憂外患:行業市場化逐步提高、產業結構升級以及節能減排的效應相互疊加,明顯抑制煤炭消費的增速,如果“十二五”末在建礦井全部投產,煤炭的供需關係將完全逆轉,屆時煤炭價格或繼續下行。

“對於陝西煤業,找到實力雄厚的戰略投資者非常重要。如果戰投能認購 較大比例,即使縮股發行也是成功的。 ”前述接近陝西煤業及其保薦機構的人士說, “現在陝西煤業能講的故事,主要是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格局中還占半壁江山,國家對煤炭產業的稅費問 題可能採取一些減負措施,以及企業立足于煤炭資源向新能源轉型的機會等。 ”

行政干預陰影

盡管遷延日久,一些投行人士仍感嘆陝 西煤業近一個月時間的高效率。2013年11月30日證監會發佈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方案,要求今後發行的新股必須同時公佈老股發行方案。這一政策帶有強制性,旨在遏制超募。如果要在2014年元旦前拿到發行批文,已過會的公司必須在一個月內履行完所有程序,把老股發行方案寫進最終公開披露的正式招股書。

陝西煤業作為國資企業,首先要履行國資審批程序,接著召開董事會,然後在法定的半個月後召開股東大會,最終批准老股發行方案。此前投行人士認為國資審批程序複雜,像陝西煤業這樣的國企很難趕上IPO重啓的頭班車。

2013年12月31日晚間,守候在證監 會發行部綜合處門外的兩家保薦機構項目組人員還是拿到了陝西煤業的發行批文。知情的投行人士稱,由於陝西國資部門的高度重視,相關審批程序很快履行完畢。陝西煤業盡管縮減了發行規模,但發行定價較高導致超募,則需通過發售老股減少上市公司的募資規模。

事實上,在發行新股的同時安排老股發行是本輪新股發行改革的強制性要求。目前已經刊登招股意向書的企業,均在重大事項中披露了老股發行計劃。

此外,2014年1月首批按照新政發行的新股,實際上並不享受12個月內擇 機發行的權利。這些企業拿到發行批文後如果未能在1月發行上市,則其披露財務數據使用的2013年半年報將過期,需要重新補充2013年年報。

“每家企業都是承諾了拿到批文後儘快刊登招股意向書,證監會才給發行批文的。 ”知情投行人士說。

至少在目前,新股發行的行政干預並未完全退出。證監會不再具體干預發行定價的流程和方式,不再要求發行定價事先報備,甚至允許主承銷商自主選擇配售對象,但是在發行規模、超募和新股首日漲幅問題上依然死守紅線。

“把時間拉長看,證監會在新股的市場化改革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一直沒能始終的堅持。原因是頂不住各方面壓力,最後還是回到以二級市場漲跌為標準, ”一家大型券商負責投行業務的副總裁說, “2009年證監會就放棄了對發行價格的窗口指導,到了2012年,上市後破發,甚至發行失敗的情況已屢屢 出現,這表明市場機制開始發揮作用。 ”他認為,市場機制是有效的,但改革之後市場機制真正發揮作用往往滯後。如果因為暫時見不到效果而讓行政干預重新介入,最終效果未必理想。

一位投行人士對財新記者說,陝西煤業縮股發行後,有可能面臨這樣的尷尬:如果市場不顧煤炭行業的總體格局而對其格外偏愛,出現超額認購的情形,那麼這種縮股是否尊重市場的選擇呢?

“這種情形或許不會發生,但是以行政干預代替市場選擇的做法,不可能長久。 ”這位人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25

同業整頓大幕拉開 銀行收縮非標資產“斷腕求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627

市場傳言已久的銀行同業業務整頓終於進入實質性階段。監管部門已於近日開始摸底清查,各商業銀行亦紛紛收縮非標資產以「斷腕求生」,而分析人士表示,監管措施料將於近期出台,但經過長達半年的緩衝,同業監管政策對於銀行業衝擊已然有限。

據大智慧通訊社報導,中國各地銀監部門已陸續開始進行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的摸底清查,而應銀監會的要求,各地銀監局將於一季度上報同業改革方案,預熱了近半年的同業業務整頓終於邁出實質性一步。

去年以來,監管部門出台了多份文件整頓商業銀行的非標資產以及影子銀行,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傳說中的「9號文」和國務院的「107號文」。

去年11月,針對同業業務的「9號文」在網絡流傳一段時間後卻銷聲匿跡,遲遲不見發出。

根據網絡流傳的版本,「9號文」除了對合同簽訂、業務期限、會計核算等方面做系統規定,還明確叫停諸多灰色操作手法:比如不允許銀行接受或者提供「隱性」或「顯性」的第三方金融機構信用擔保;禁止同業代付業務和買入返售業務中,正回購方將金融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中轉出。

今年一月初,中國首部影子銀行監管法規國務院107號文出爐這份監管影子銀行的文件。該文件由國務院發佈,對銀行與信託公司、券商和其他中介機構合作開展表外業務提出了新的限制規定。文件力求明確中國央行、銀監會、證監會這些監管機構的責任,以此解決銀行鑽監管漏洞的問題。此外,文件還涉及互聯網金融、小額貸款、友人與家人提供的非正式貸款問題。

以下為去年來監管部門出台的監管文件(其中9號文為網傳版):

在同業新政呼之慾出的預期下,各商業銀行紛紛縮減同業業務,以「斷腕求生」。以下為大智慧通訊社報導:

今年一月,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以同業資產規模佔比較大而知名的某股份制銀行暫停大部分買入返售業務,原因是「配合監管要求」。

隨後又有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因監管原因,民生銀行已全面暫停其號稱「最賺錢業務」的票據貼現業務。

到本週四,另一位股份制銀行的同業業務人員告訴記者,其於週四晚間收到總行的緊急通知,要求收縮「市場化資產」(即非標資產)規模,對於「市場化資產」超標的分行,總行將提高下撥的資金價格。

至此,同業整頓的預期已經在各商業銀行間掀起了一場「斷腕求生」的風潮。

不過,大智慧通訊社估計,此輪同業整頓新規對銀行業績衝擊有限,預計影響銀行利潤8%至10%: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監管層大概率將對銀行同業進行整頓,但政策料將留有緩衝餘地,不會「一刀切」,加之商業銀行已有所準備,對銀行業績的衝擊料有限。

 「一方面,同業存在有其合理之處,不會一棒斬殺;其次,同業監管不會貿然收緊,否則會出現短期流動性風險暴露。」民生證券金融行業研究主管張磊說。

他並表示,同業整頓蓄勢已久,商業銀行早有預熱,不致措手不及,故對銀行業衝擊有限。

長城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黃飈亦指出,監管部門經過多次試探和摸底,對銀行同業現狀已有較深刻的瞭解,而商業銀行在這一連串試探與摸底中做足了準備,不致措手不及,因此對商業銀行業績影響不大。

此前曾有分析師針對網傳版「9號文」做過測算,認為該文件實施後,將影響銀行利潤8%~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08

壯士斷腕,多元擴張:富士膠片何以輝煌重生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501/t20150109_708017.htm
 尹一丁/文

  富士和柯達,同為膠片時代的鉅子,但曾經無比強大的柯達如今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而富士卻及時壯士斷臂,敢於自毀長城涅槃重生。在強有力的領袖帶領下,富士不走捷徑,踏踏實實地投入到技術和產品的艱苦開發中,最終轉型成為一家多元化的高科技企業。自視為品牌和營銷企業、不想自主開發技術的柯達卻最終潰敗。富士輝煌重生的故事充分表明,勇氣、眼光和意志是變革成功的必要條件。

  在人類全力遏制埃博拉病毒的戰役中,日本富士膠片株式會社(Fujifilm)出人意料地異軍突起,推出抗疫藥品Avigan,成為對抗埃博拉的先鋒。在人們的印象中,富士過去是一家生產膠卷的企業,現在它也製造數碼相機,但沒有人會把它和醫藥聯繫起來。其實,富士膠片,雖然它依然這麼稱呼自己,卻早已不僅是一家和攝影有關的企業。在數字攝影的技術浪潮衝擊之下,它審時度勢,成功轉型為一家多元化的高科技企業。而它昔日最大的競爭對手,曾經無比強大的柯達,在面對此激進的朝代變革時卻分崩離析,於2012年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日本富士創建於1934年,旨在實現膠卷的國產化,其前身是賽璐璐公司的照相膠片業務部。當時由於技術保護,無法從海外引進技術,富士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起來,生產用於相機、攝影機和醫用X光儀器的膠片,並於上世紀70年代中期就在某些核心技術領域達到甚至超越了柯達的水平。

  上世紀60年代起,富士積極進行海外擴張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業務遍佈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海外銷售額佔總收入的一半以上。今天的富士膠片在全球財富500強榜上排名第487位,利潤達8億美元,全球員工3萬餘人,業務涉及影像、照相設備、信息事業、醫藥和生命科學、高性能材料、光學元器件、印刷系統、記錄媒體以及辦公與工業器材等諸多領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高科技企業。

  尤其令人稱道的是,在攝影數字化技術變革的洶湧大潮下,富士不但沒有像其競爭對手柯達那樣徹底崩潰,還成功轉型,表現愈發出色。作為攝影膠片行業的兩大巨頭,富士和柯達業務相似,商業模式基本相同,也都具有大企業的通病,又同時預見了數字化浪潮的來臨,但表現卻截然不同。在應對時代變革的輾轉騰挪中,富士好似一家靈活的美國公司,而柯達卻像足一家緩慢固執的日本企業。這種完全不同的變革作風,最終造成了兩家企業完全不同的命運,其原因令人深思。作為少數幾家深度轉型成功的國際大企業,富士鳳凰涅的成功經驗非常值得學習。

  領導力的價值

  有很多原因能夠用來解釋兩家企業的不同結局,但最關鍵的一點是執行力上的巨大差別。其實,柯達早在1975年就研發出世界上首款數碼相機,但它誤判了形勢的嚴峻性,遲遲不願放棄多年來主要的現金來源—攝影膠片,導致變革緩慢,最終被新時代所拋棄。

  與之相反,富士的變革則非常堅決。2002年,柯達的產品數字化程度僅為25%,但富士已高達60%。而在2004年,富士更是大規模收縮膠片業務,不惜違反日企一貫的作風,大刀闊斧地進行全球範圍內的大規模裁員,並進行業務和機構的大幅重組。這種變革的速度和深度背後,是富士極其強大的執行力。這種規模的變革是一般日企根本無法想像的,也正是富士重生而柯達覆滅的關鍵所在。

  一家企業的執行力是否強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總裁。富士的領袖古森重隆就是一位具有強大的意志力和無比的勇氣及決心的人。他做事極其果斷堅決,一旦定下目標就義無反顧地前行。這種性格與他的成長經歷有著莫大關係。他幼時正值戰亂,父親給了他一柄短劍,讓他在父親遭遇不測時保護母親和妹妹,並教育他要像一個武士一樣永遠勇敢地面對任何危險和挑戰。古森一生都秉持這種精神。他在青年時刻苦訓練成為柔道高手,在東京大學讀書時,主動參與當時被認為是很危險的體育運動美式橄欖球,並從中獲得身心成長的重大體驗。

  在領導富士變革時,古森同樣也是敢作敢為。2006年,富士違反日企慣例,一舉解僱5000名員工,而且毫不顧及情面,果斷摧毀並重塑前任總裁多年辛苦打造的企業帝國,就算富士的利潤當年驟降逾30%也毫不動搖。在這樣一位意志堅定、內心強大的領袖帶領下,富士才能披荊斬棘,跨越其他企業難以踰越的轉型鴻溝。

  當然,除了強大的執行力,古森重隆還高瞻遠矚,對行業發展具有深刻的洞察力。2000年他出任總裁時,全球對彩色膠片的需求恰好到達頂峰,此時的柯達正沉醉在盛世華章的美夢裡,然而古森卻非常清醒地開始逐步退出此業務—雖然勢力龐大的膠片部門曾極力反對,但他用超凡的領導力擊潰了這些守舊者的反擊。

  2004年,古森拋出了企業深度變革的總體規劃,並且在進行結構改選的同時,全力開拓新業務,不但設立了併購部和企業內部風險基金,而且鼓勵這些部門承擔風險,更為積極地尋找新的成長機會。2006年,他又制訂了長期發展計劃,決定將LCD顯示屏材料、醫療成像和生命科學、出版印刷、文件處理和光學設備五個技術領域作為富士今後發展的方向,並極其準確地將戰略重心定位在顯示屏材料和醫療及生命科學上。目前,這兩個領域是富士發展最為迅速的。

  反觀柯達,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恰恰缺乏一位強有力的領袖。所以,它的轉型不但緩慢,且方向不明,執行時又三心二意,疲軟無力。而且柯達的領袖團隊沒有連貫性,不斷換帥,戰略隨著每一任總裁的改變而改變。

  1993-1999年,柯達總裁喬治·費舍爾(George Fisher)將企業核心技能定義在圖像領域,所以大力開發數碼相機並推出互聯網上傳並分享照片的功能。但他對互聯網缺乏深厚的洞察力,僅是淺嚐輒止。更重要的是,他沒有成功改造柯達傳統的硬件虧錢、軟件盈利的商業模式,雖打造出頗具規模的數字相機部門,但很快被智能手機的照相功能顛覆。柯達最後一任總裁安東尼奧·伯萊茲(Antonio Perez)來自惠普,專注於將柯達轉型為一家數字打印企業,但卻不具備惠普的技術能力來實現這一目標。在軟弱的領袖和混亂的戰略雙重夾擊下,柯達的覆滅絕非偶然。

  技術為本 多元擴張

  富士興、柯達亡的主觀原因是領袖才華和魄力的不同。但客觀原因也很重要,即這兩家公司的內涵存在巨大區別。也就是說,雖然富士和柯達表面相似,但本質卻完全不同。富士從來都是一個技術型公司,而柯達雖然在膠片上掌握了核心技術,但本質上卻是一個品牌和營銷公司。因此,兩家企業在決定進行深度轉型時,改採取的擴張戰略和結果完全不同。

  作為一家技術為本的公司,富士其實多年來都在不斷進行以技術應用延伸為導向的擴張。早在1948年,它就進入了照相機及其他光學器材領域,1954年開始研發存儲材料,並在上世紀60年代推出錄像和錄音帶,隨後70年代推出電腦存儲盤。1962年,富士開始研發複印技術,並和施樂成立合資企業。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所有這些努力彙集成為富士的信息部門,它其實早已不是單純的膠片公司了。

  與此同時,富士在上世紀80年代看到了電子編輯系統在出版業的興起,果斷投入資金進行大規模研發,並在1989年和杜邦公司聯手收購英國電子印刷產品公司。而富士最先進入數字時代的則是醫療影像業務。其經過8年的研發,在1983年推出全球第一個電腦化的X光診斷系統FCR。1980-1999年的20年間,富士在數碼成像領域投入近20億美元,並在1991年推出第一款數碼相機。所以,富士在上世紀80年代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攝影數字化浪潮準備轉型時,已具備了多元化的部門和雄厚的技術基礎,它的華麗轉身其實並沒有外界想像得那麼突然和激進。

  整體來看,富士當時進行的戰略轉型其實並不複雜,即在淡化膠片業務的過程中,儘量榨出剩餘利潤,同時通過收購和自主研發向新領域延伸。

  從2000年起,富士投資近65億美元收購多家醫療公司,包括以10億美元收購美國超聲波設備企業SonoSite。它把醫療和生命科學作為未來業務的重心,發展包括藥品研發、放射器材、醫療光學儀器和化妝品等多個市場。富士在膠片業務的研發中共積累了20萬化合物的專利,其中4000種具有抗氧化功能,它依此推出了化妝品Astalift系列,並獲得了成功。富士同時還將其感光材料的專利應用於精密化工材料的研發上。在2000年初共投資40億美元開發的LCD顯示膜業務已成為富士最具有競爭力的領域。另外,富士還廣泛收購微電子材料、印刷油墨和工業噴墨打印機頭等公司繼續拓展它在文本印刷的市場空間。因為富士自身有雄厚的技術支持,所以它的擴張不斷速度快,而且更為成功。

  與此同時,柯達的轉型戰略和結果則完全不同。它從來都認為自己的核心技能是品牌和營銷,所以根本就沒有想過自主開發新業務,而想走捷徑,通過戰略合作或收購而進入新領域,如製藥和化學材料等。但因為自身沒有相關的技術基礎,既無法準確評估收購對象的資質,也無法將其成功整合。收購製藥公司Sterling Drug後,柯達因為缺乏核心技能開發新藥,掙扎6年後不得不黯然售出。柯達把自己視為一家品牌和營銷企業,既無雄厚技術,也不想吃苦去自主開發技術,所以在轉型時軟弱無力,完全沒有一個強大企業的素質和氣概,其徹底潰敗是必然的。

  重市場輕技術、重品牌輕資產是不少美國企業的通病。這也是美國產業服務化造成的副作用。蘋果和耐克模式對世人也有誤導,以為劍走輕靈也可以繁榮昌盛。其實,無論對於任何企業,技術永遠都是生命力的源泉。同時,高端和精密製造也可以成為核心競爭力。所以,中國企業不但要以技術為本,而且不能輕資產。先進的技術和紮實高超的生產能力,永遠都是企業和國家安身立命的本錢。而且,企業應對時代變革一定要有多元化技術和業務為基礎,富士就是最好的佐證。

  吃苦耐勞 百折不撓

  從本質上來看,企業如同個人一樣,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它的性格和精神。具有強大的性格和精神的企業就一定會在技術和戰略執行上表現出眾。所以,一家企業的成功,與其說是產品和戰略的成功,不如說是企業性格和精神的成功。日企雖然行動比較謹慎緩慢,官僚主義蔓延,但它們善於吃苦,敢打硬仗,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這一點非常可貴,也是當下中國企業,甚至不少美國企業,如柯達等缺乏的素質。富士的轉型雖然得益於它卓越的領導人古森重隆和其多元化業務及技術基礎,但成功的真正保證,在於旗下萬餘員工在統帥的帶領下,認準方向、全力以赴、披荊斬棘、義無反顧的作風。這就是日本人的韌勁和其企業與國家強盛的原因。

  日本人具有這樣的民族性格,是因為他們從來都有很強的危機感。富士轉型如此成功也是因為它未雨綢繆,很早就做好了準備。有危機感的企業才有希望。有危機感的企業才願意隨時代而變革,必要時壯士斷腕,隨時放棄核心業務,這也是高科技企業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有危機感才會勇敢堅韌、不畏挑戰和困難。中國企業中,華為的「狼文化」是與這種企業精神最為接近的,它充滿危機感,不斷自新。所以,華為能在2014年成為中國第一家上榜Interbrand全球百強品牌的企業,絕非偶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918

比亞迪斷腕,是無奈還是戰略決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13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4 08:34 編輯

比亞迪斷腕,是無奈還是戰略決策
作者:Eastland

近日,來自彭博社消息稱,特斯拉會增加新配件業務,其將於4月30日發布一款家用電池和一款“超大”效用電池。而國內那家一直想叫板特斯拉的汽車廠商——比亞迪,卻有了相反的動作。

4月7日,比亞迪(002594.SZ)招開的臨時股東大會批準了出售電子部品件有限公司100%股權的議案。買方為合力泰科技(原名*ST聯工,代碼002217.SZ)。根據雙方簽定的協議,23億元對價的四分之一以現金支付,其余以買方向比亞迪發行1.79億股支付。

比亞迪為何大手變賣資產?是否涉及起家的電池業務?新能源汽車大業進展如何?

賣掉的業務屬於哪個板塊?

比亞迪營收主要由三塊組成:汽車、手機部件及組裝、充電電池。從財務上看,僅有第二塊業務呈現增長勢頭。

2014年,汽車銷量同比下降21.33%至37萬輛。值得註意的是,隨著產品結構的調整比亞迪汽車銷售均價呈現逐年提高:2010年僅為4.14萬元、2013年升至5.34萬元、2014年進一步提高到7.63萬元(S6、S7兩款SUV及新能源車貢獻很大)。

2014年,手機部件及組裝業務營收為244.8億元,同比增長23.21%。同期,充電電池業務營收為53.4億元,較2013年增長不到0.3%。


電子部品件有限公司屬於手機部件及裝組板塊。根據合力泰披露,部品件公司主要產品是手機的液晶顯示模組、攝像頭模組和柔性線路板。交易完成後,比亞迪及下屬子公司將不再進行上述三類產品的生產及加工,與電子部品件公司不存在同業競爭。

液晶顯示模組是部品件公司的主要產品,2013年和2014年分別實現的銷售收入1.91億和3.63億,占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0.37%和76.99%。

被出售部分2014年營收僅相當於上市公司總營收的0.6%。盡管不是什麽“賴以起家的電池業務”,但也算比亞旗下比較優質的資產。

傳統汽車銷量下滑、新能源車業務進展不及預期

2014年,中國汽車銷量為2349萬輛,同比增長6.9%。而比亞迪汽車銷量卻大幅下降28.4%,占中國
汽車市場的份額1.55%。大眾汽車僅朗逸一款就銷了37.2萬輛,比亞迪整個集團才36.5萬。

2014年,比亞迪只有兩款車進入銷量前100名,而且排名靠後。賣得最好的是速銳,全年銷量7.3萬輛,排名第52位;F0銷了3.8萬,排93位。



與主流汽車廠商相比,比亞迪已經無足輕重,大家看重它完全是因為新能源車。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2014年新能源車總銷量為7.48萬輛,比亞迪市場份額為27.9%。所以比亞迪電動車銷量約為2萬輛(7.48X27.9%)。2014年全國銷售的新能源車中,插電式混合動力(Plug-in Hybrid Vehicle)車為2.97萬輛,市場份額達49.6%的比亞迪銷售了1.47萬輛(2.97X49.6%)。另據首屆“迪粉大會”透露,2014年比亞迪還銷售了2500輛純電動大巴K9和3560輛純電動出租車e6。

盡管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9倍,還遠低於比亞迪給人們的預期。2014年初,比亞迪預計新能源車銷量可達2.8萬臺、營收突破100億。結果2014年新能源車銷量、銷售額分別為2萬輛和73.28億,均未達到預期。

秦:押寶押對了,但贏得太少且前景不明

先看被寄予厚望的秦。

2013年12月,比亞迪發布了插電式混動車秦,搭載比亞迪逆向研發的1.5T汽油發動機和6檔雙離合變速器(這兩項配置與售價8.09萬元的速銳自動舒適型相同)。此外,還配備110kW電動機和一個號稱容量13千瓦·時(俗稱13度電)的電池。在確認秦在補貼範圍內的城市,如深圳,售價18.98萬的尊貴型只需付11.98萬就可以開回家。而上海市允許秦直接上牌照(車牌拍買價已超過8萬元)並享受國補(3.325萬)、市補(3萬)、區補(浦東等新能源試點區補貼1.5萬到2萬),1.2萬元的購置稅也免了。宣傳資料上說可以在家用220V電源充電,像給手機充電一樣便捷。

20萬的售價不算便宜,但享受補貼後就容易被接受了。給汽油車加裝電池、電機,所增成本不用購車者負擔,而由政府買單(特別是在上海,購車者還能憑空省8萬元牌照費)。續航太短?充電不方便?當汽油車開就是了!#以電動車身份享受種種補貼,買回來當汽油車開,有騙補之嫌#

去年5月,上海車管所出現數十輛秦整齊排列等待上牌的一幕(高度懷疑是比亞迪策劃的),並被炒成“占領上海車管所”。

盡管業內對比亞迪押寶政府補貼有些議論,但多數人都認為比亞迪押的不錯。但2014年過完,被認為會“爆款”的秦只銷了不到1.5萬輛,大約給比亞迪帶來30億營收。寶押對了,贏的太少。

秦沒能爆款,大致有三個原因:

一是各地對插電混動車能否享受新能源車補貼及各項優惠的認定有差異(其中有地方保護的因素,但不完全是地方保護)。如果沒有補貼,則電動車的性價比無法與汽油車相比。

所以2014年比亞迪只進入了政策“友好”的8個城市:上海、天津、杭州、廣州、深圳、長沙、南京、西安(註:前5個城市對轎車采取限購)。

由於各界對插電混動車“偽新能源”、“騙取補貼”的質疑,上海從2015年1月起調整了政策:車主憑經銷商、充電樁安裝公司和居委會三方蓋章的證明文件才能免費上牌。對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擁有固定車位是相當高的門檻。另外,安裝充電樁不僅要花費上萬元,還要物業批準、還要解決供電……所以,秦和唐,在上海的銷售前景不容樂觀。

其次,國人購車一半為實用一半為面子(上海人愛面子的成份恐怕更多)。比亞迪的品牌形象自然無法與進口、合資品牌相提並論。最近拍賣車牌,每次約有15萬上海人參加,如果其中的10%去買秦,會是什麽景象?

第三,真正想把秦當新能源車用的車主發現續航里程太短。某深圳車主稱:“到最好的賽車道實測試純電里程,任憑你怎麽溫柔駕駛,什麽低速勻速行駛啦,什麽輸出功率保持在10KW以內啦,就差沒有在後面推著走啦,都只是50〜60公里之間。”均速行駛才能開50公里,高峰時頻繁啟動、制動,續航里程必然大打折扣。另據網友爆料,秦的電池容易只有10度電。正是由於用戶對純電動里程的吐槽,2015款秦的電池容易將提高25%,成本自然會水漲船高。(註:國家對電動車補貼的門檻是純電續航里程大於50公里)

銷量未達預期,比亞迪給出的理由是產能不足,既然生產不出來,月銷2000輛的預期又是怎麽來的?

e6:關聯交易,冷暖自知

在秦橫空出世前,純電動e6是比亞迪最重要的新能源車型(全靠它講故事呢)。由於個人消費者難以接受昂貴的e6,比亞迪選擇了出租車市場。

比亞迪在2011年報中稱:“集團的首款純電動汽車e6於2010年開始在深圳作為出租車示範運營,運行情況良好。截至2011年年底,共有約300臺e6出租車於深圳運營。”

示範運營這批e6的是比亞迪與深圳巴士公司合資創辦深圳市鵬程電動汽車出租汽車公司(比亞迪持有45%股權)。通過關聯交易,比亞迪以6610萬元向鵬程出售了300臺e6,均價22萬元。

2012年報是這樣披露的:截止目前,比亞迪在深圳已有800臺e6純電動出租車投入運營。也就是說,2012年比亞迪又賣給鵬程500臺e6,均價27.4萬元。

再看2013年報:現時共有約800臺e6純電動出租車在深圳投入運營。鵬程手里e6的數量與上年持平,卻與比亞迪發生兩筆關聯交易:2164萬元銷售(大約相當於80臺車的價款)和810.7萬元維修費。

2014年財報披露的信息是:截至目前,本集團先後在深圳投入運營的e6純電動出租車為850輛,累計行駛里程達2.7億公里。而與鵬程出租與比亞迪的關聯交易中,銷售款只有2000元;維修費達3615萬元,平均每輛每年4.25萬元(每月3544元)。

2013年,鵬程出租車輛數沒變,卻發生2164萬關聯的采購交易。2014年增加了50臺車,向關聯方比亞迪的采購額只有2000元。

更令人不解的是,在2015年1月“首屆迪粉大會”上,比亞迪商用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王傑介紹:“2014年比亞共銷售3560臺e6,其中包含深圳850臺,南京700臺,杭州500臺,韶關220臺,珠海400臺,福州200臺,惠州100臺。”在深圳,比亞迪到底是累計銷售850臺e6,還是僅2014年就銷了850臺?如果不是銷給鵬程出租,而是打開了面向私人的銷售,比亞迪還不得大書特書?

這家獲得巴菲特投資的上市公司,如此重要的事竟然成了啞迷!

2014年三季報披露後,虎嗅10月30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比亞迪財務亞健康。2014財年,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凈額僅為3806.9萬元,同比下降98.44%。而投資活動現金凈流出79.6億。籌資活動現金凈流入72.7億(同比增加61.3%)。期未現金較期初凈減少6.2億,資務狀況進一步惡化。

純電動出租車e6,靠關聯交易磕磕絆絆地前行。秦雖一炮而紅,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且面臨政策風險,複興比亞迪的重任又落到了唐的身上。以23億出售優質資產部品件公司,為的是緩解財務壓力,繼續等待新能源汽車的春天。

變賣資產,聚焦主業,王傳福象《等待戈多》兩位主角一樣,相信比亞迪的複興“明天準來”。




來源:虎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51

廣汽斷腕解散日野沈陽子公司 廣東首個跨省汽車重組項目失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1892.html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238.SH,下稱“廣汽”)10日晚發布重磅公告,廣汽全資子公司廣汽日野(沈陽)汽車有限公司(下稱“廣汽日野沈陽”)因連年虧損,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解散清算。《關於廣汽日野(沈陽)解散清算的議案》已於前一天舉行的廣汽第四屆董事會第 24 次會議上通過。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廣汽與日野汽車公司各出50%設立廣汽日野汽車有限公司(下稱“廣汽日野”),並按照“一個項目,兩個基地”的方式,分別重組廣州羊城汽車有限公司和沈陽沈飛日野汽車有限公司。2009年9月22日,即廣汽日野從化基地投產次日,廣汽日野沈陽也在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了盛大的成立暨新車下線儀式,該公司是廣汽集團首次實現跨區域合作,邁出了廣東汽車業“北上”的步伐。廣汽日野沈陽在7年前被譽為廣東首個跨省重組汽車項目,而現以失敗告終。

廣汽日野沈陽在7年前被譽為廣東首個跨省重組汽車項目

廣汽日野沈陽前身成立於 1993 年 12 月,主要生產日野品牌高端旅遊大巴,現註冊資本 10.04 億元。截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經審計的總資產為 2.19億元,凈資產為-1386.66 萬元,利潤總額為-3969.95 萬元; 截至 2016 年 3 月 31 日,未經審計的總資產為 2.07億元,凈資產為-2393.46 萬元,利潤總額為-1006.80 萬元。

近年來,整個客車市場情況不容樂觀,廣汽日野銷售情況也較為糟糕。第一財經記者查閱廣汽近日對外發布的2016年4月份產銷快報,廣汽日野今年1~4月銷量為473輛,同比下降52.84%,其中4月銷量僅為181輛。

有業內人士認為,當年廣汽重組入駐日野沈陽項目,更多是政策的產物,為與日野合資掃清障礙,而如今解散清算則是基於市場因素。

無論是從政策層面,還是從產業競爭力層面,重組都成為車企繞不開的選擇。不過,並不是所有的重組與聯盟都能成功,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都發生過一些車企重組失敗的情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例如,現已被吉利控股收購且風生水起的沃爾沃,此前曾被福特汽車收購重組,但是福特十年間未能讓沃爾沃止損,最終以18億美元出售給吉利控股。而國內也發生過多起汽車重組失敗的案例,上汽收購重組雙龍、東風參股重組哈飛汽車、東風重組福汽、長安重組昌河等,由於種種原因皆未取得成功。對於廣汽斷腕解散清算廣汽日野沈陽,被認為是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整的理性之舉。

廣汽股價10日逆市大漲,收盤價為24.55元,漲幅達4.16%,而盤中曾一度漲8%以上,創上市以來歷史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31

賈躍亭好言安撫 投資者顧慮難消建言壯士斷腕

“看不清。”

11月9日中午,北京冬日的霧霾並未散去,深圳榕樹投資總經理翟敬勇拖著行李箱走出姚家園路105號的樂視大廈。對於剛剛結束的樂視投資者與公司管理層的交流會,他對第一財經記者這樣說。

他直言,現在自己對樂視最大的疑問是:“現實和夢想誰能跑贏誰?”

“樂視現在處在很危險的階段,賈總需要壯士斷腕,專註於大屏做到極致就能度過這次危機了。目前還沒看到他有這個決心。”翟敬勇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過去一周里,樂視陷入了“多事之秋”。拖欠供應商款項傳聞四起,98億元收購樂視影業項目緊急“剎車”,連續四個交易日市值蒸發超百億……賈躍亭更以內部信反思樂視面臨的多重問題。

在互聯網評論人士方興東看來,樂視的確低估了不夠專註的報複,也低估了企業成長資金激增的巨大壓力,把樂視的願景和冷酷的現實分得不清。

樂視創始人賈躍亭在交流中坦言,“過去我忽視了資本,忽視了融資,我們最薄弱的是資本部。我們目前已經具備了一切可能盈利的能力,但是融資能力還是非常的欠缺。”

“我們可能死在成功的路上,這考驗的是我們的資金能力、組織能力。”賈躍亭說。

賈躍亭:最擔心沒有未來

11月9日9點, 樂視總部大樓下,數十名保安維護現場秩序,不少趕來參加樂視投資者交流會的人員已經排起了長隊,等待入場。還有一些人拖著行李箱,從上海、深圳等地趕來。

由於參加交流會的人員及所在機構必須提前報名,會議室空間限制,現場的情況一度有些混亂,不少未報名的股東最終沒能進入會場。

“看了賈躍亭的內部信,最想了解的還是樂視怎麽解決資金難的問題,還有對樂視業務未來的規劃,會不會有戰略調整?”一位趕來的參會人士說。

交流會一開場,賈躍亭首先對投資者致歉。“首先表示很抱歉,最近表現不是很理想。”

他坦言,樂視發展的確遇到了一些短期的困難,但是更多的是非上市公司體系的困難,而非上市公司業務。

此前,他在內部信中表示,目前主要是非上市公司LeEco在節奏和組織能力上出現了問題。特別是在資金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一下子將全球化戰線拉得太長,但組織能力卻沒有跟上,導致非上市公司旗下業務“後勁明顯乏力”。

在交流會上,賈躍亭回答了投資者關於戰略節奏調整、未來上市公司業務、國際化等方面的提問。

賈躍亭對投資者表示,樂視的模式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大家認為樂視是騙人和編故事,第二階段開始觀望,第三階段大家開始複制,第四階段就是當下,樂視自曝出現了危機。

針對上市公司業務,賈躍亭認為樂視已經具備了可能盈利的能力和前提,包括從運營到研發,到供應鏈、品牌、策略、營銷、銷售能力、用戶運營的能力、終端運營等。

他預判樂視上市公司2017、2018年會開始出現利潤快速增長的情況,因為超級電視開始進入利潤期,從過去兩年的財報來看,超級電視虧損變小很多。

賈躍亭透露,上市公司在視頻、電視、雲三個業務之後,未來將增加open eco,形成四大業務。

針對包括手機、汽車等在內的非上市公司業務,賈躍亭稱不會采取全面盈利的模式,會停止燒錢,會真正讓現金流、毛利快速地增長。

他坦言,超級手機在過去一年半中沒有實現心目中理想的用戶模型,而樂視汽車業務預計對上市公司未來的反哺作用會非常強大,只是還需要時間。

在回應“樂視全球化怎麽走”的問題上,賈躍亭稱,這是生死冒險之旅,坦言全球化戰略走得太快,帶來了資金的壓力,但不會懊惱。“這些年全球化的布局,雖然有很大的壓力,但對樂視有極大的意義。”

“最重要的還是自身,自身的現金流快速增長才是最核心的。”賈躍亭說。

對於外界最為關註的資金鏈問題,賈躍亭直言,樂視的資金從來沒有寬松過,樂視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掙脫資金枷鎖的歷史。“資金不是最擔心的,沒有未來才是最擔心的。”

他還透露,樂視非上市業務吸引了戰略級的投資者和財務投資者的關註,但樂視生態絕不會委身於任何一個第三方。

交流會上,賈躍亭自稱是全球最窮CEO,因為自己把所有的錢都投入了樂視的事業發展中。

“我身邊所有董事長每天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每天過著非常愉快的生活,但是我為什麽選擇這一條路,我說我是全世界最窮的上市公司的老板,最窮的,沒有之一。”賈躍亭說,“我們一家8口人住的房子不到200平(方米),不是說沒錢買一個大房子,而是的確沒有時間處理這些事。”

戰略節奏調整

兩個多小時的交流並不能完全打消投資人的顧慮。在第一財經記者的采訪中,部分與會投資者表示還將繼續長期持有樂視,並對樂視的未來表示樂觀;也有部分投資者直言難做判斷,在殘酷的資本現實和賈躍亭的夢想之間,究竟誰跑得更快?

此前,上海一位私募基金董事長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賈躍亭已經將樂視造成了“航空母艦”,這決定了樂視的每個戰略布局都必須具備前瞻性和可行性。2015年瘋狂布局時市場不缺錢,且認可預期帶來的股價效應,但目前市場環境巨變,導致樂視哪兒都缺錢。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資金確實正在逃離樂視。11月7日,樂視巨額成交19.11億元,較前一日成交額放大七成以上,但當日多達1.65億元主力資金逃離樂視網。東方財富網數據顯示,10月25日至今,樂視網持續被主力資金拋售,10個交易日主力資金已累計出逃超15億元。

“對樂視來說,用結果來回應這種質疑,是最好的反擊。”賈躍亭這樣說。

他同時在交流會上安慰股東,不要過於擔心資金困局,樂視每隔2年~3年都會遇到這樣的困難,只要企業在不斷創造核心的、全新的價值,就不會消亡,只是最終實現目標的時間長短而已。

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樂視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劉弘對記者強調,現在樂視做的不是戰略方向的調整,是戰略節奏的調整。“調整得早比晚好。”

按照此前計劃,樂視要進入生態戰略第二階段:從此前的以燒錢來擴張用戶規模,轉向以經營為導向、聚焦現有生態和區域市場、高質量和可持續增長。

賈躍亭稱,樂視將建立生態銷售與服務平臺,生態銷售與服務平臺是以UP2U為理念、以自有O2O平臺為核心的全渠道、立體化、全付費生態產品的銷售及服務體系。

他也在交流會上透露,去年樂視全生態的收入在200億元左右,今年很快將會突破500億,暗示樂視已經進入到收入快速增長的階段。

但對於上市業務而言,如果樂視影業無法在2016年完成註入,會對樂視帶來多大影響?

劉弘告訴記者,這是因為樂視影業所在的影視行業市場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存在對業績承諾及估值的基礎產生較大影響的可能,按照現有進度情況,預計本次重大資產重組無法在2016年完成。

他並未對記者透露如何對樂視影業估值進行重新評估,但他強調,未來樂視影業一定會註入樂視上市公司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878

海南省省長: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減少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

人民日報今日刊登海南省省長沈曉明近期在省政府一次全會上的講話稱,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減少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調整優化產品、區域、租售結構,決不讓海南變成房地產加工廠。要突出海南優勢和特色,超前謀劃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科技“陸海空”產業發展。

沈曉明

全文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後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結合海南實際,將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牢牢抓在手上。

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是政績。中央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近年來,我們重點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旅遊業、互聯網、醫療健康、金融服務、海洋產業等12個產業,經濟總體呈現穩中有進、提質增效的良好態勢,同時也要看到,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我們還任重道遠,12個產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還有待提高。我們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減少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調整優化產品、區域、租售結構,決不讓海南變成房地產加工廠。我們要突出海南優勢和特色,超前謀劃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科技“陸海空”產業發展。

保護好生態環境是政績。保護好海南的生態環境,我們要有緊迫感,既要看全國排名,還要看趨勢。我們的空氣優良率保持在99%以上,這是我們的優勢。同時,我們能不能提出PM2.5濃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的更高標準?環保等職能部門、各市縣能不能立字為據、立下軍令狀?我們要以最嚴謹的規劃、最嚴格的措施、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確保海南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確保今後海南的青山更綠、海水更藍、沙灘更美、陽光更燦爛、空氣更清新。

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是政績。一個項目、一項政策、一條措施好不好,最終都要看百姓是否需要、是否認可、是否得益、得益多少、得益的面廣不廣。我到基層調研,村民向我反映,免費放露天電影是政府做的好事,但事實上真正看的人寥寥無幾,還不如免費增加一些手機流量。實事項目要順應民之所想所急,事先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公開征集民生實事意見,事後再問效於民,讓群眾來評價。提升人民獲得感,就要沈下心來、俯下身子,不搞脫離實際的盲目攀比,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不能自己這一任轟轟烈烈搞一把,而留一筆爛賬給後任;不要把精力過多地放在拿各種牌子、稱號上。

把土地等寶貴資源留給後人也是政績。關於土地,我有三個觀點:一是要把好的土地提供給好的項目。就好比一塊毛料大布千萬別拿去只做成馬甲背心;二是要把好的土地交給好的開發商。也就是說好的衣料交給好裁縫去做;三是不能把子孫後代的土地在我們手里都用完了,要相信後人比我們更有智慧,可以讓這些土地發揮更大的效益。保護也是發展,留白也是發展,留住土地,就留住了子孫後代的“飯碗”。我們這一屆政府要給後人留下什麽?一個更加美麗、更加富饒的海南,這是建設美好新海南的應有之義,同時更希望能夠將盡可能多的土地留給後人,我們可以不給後人留下什麽標誌性工程,但一定要為後人留下他們建設標誌性工程的空間。

——海南省省長沈曉明近期在省政府一次全會上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