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談一談恆指「假PE」 股領袖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5/07/22/%E8%AB%87%E4%B8%80%E8%AB%87%E6%81%86%E6%8C%87%E3%80%8C%E5%81%87pe%E3%80%8D/

最近有某位本地大學教授指出,過往投資者參考恆生指數市盈率,以決定見頂或見底的方法已經不合時宜,因為恆指的每股盈利部分出現「水份」,如出售資產或業務等,導致現時恆指市盈率未能完全真確地反映其盈利情況。因此,即使恆指現時市盈率只有約10倍左右,卻未必等於估值便宜。這段搶眼的言論,自然引起不少投資者的關註,筆者也有意撰文,將筆者一些想法與讀者們分享。

首先,恆生指數由50隻成份股組成,也就是一般坊間所說的「藍籌股」。要成為藍籌股,必先在市值、成交金額、財務狀況等各範疇符合要求,才有機會成功染藍。而藍籌股因市值巨大,而且涉及不同行業,在統計學上甚具代表性,暫時一眾藍籌股大約涵蓋了大市約63%左右。因此,當投資者留意到恆指的升跌時,因而能夠推測大市其他股票的升跌。同樣地,恆指的每股盈利狀況,也不只是單純參考幾隻股票而已,而是所有藍籌股的盈利情況。所以,即使有個別股票因出售資產或業務、旗下物業等受惠重估因素等而錄得大幅盈利增長,對於包含了50隻股票的大市盈利來說,其刺激作用不會太大,甚或被其他成份股的盈利沖淡或抵消了。

第二,雖說恆生指數由50隻成份股組成,但它們在恆指中均有不同比重,暫時佔比最大的股票,仍然非匯豐控股(0005)莫屬,約佔11.40%。相反,要數比重的最小的成份股,則是昆崙能源(135)及國泰(293),只佔約0.27%。正因每隻成份股的佔比不同,所以對恆指的影響也會不同。以該名大學教授所引述的例子,電能實業(0006)及領匯(823)分別佔恆指比重約1.14%及1.23%左右,各自在它們的分類指數中,都不是佔比較重的成份股,因此即使盈利含有一次性收益,對恆指的每股盈利方面也不會有太大的扭曲作用。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蕓蕓恆指成份股之中,也有一些佔比較高,而且預期業績有明顯增長的股票。例如騰訊(700)在恆指中佔約10.29%,而且過往幾年的盈利增長顯著,因此排除了其業績包含了一次性收益的「水份」,只要這些股票的增長在未來幾年沒有大幅走樣或放緩,隨時已經能夠拉動恆指的每股盈利增長,同時亦足以抵銷上述電能實業及領匯的所謂「水份」。

當然,筆者只從恆指的形成,以及成份股的不同比重去闡釋對恆指每股盈利的影響,事實上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排除上述的疑似扭曲情況,不過因篇幅所限,筆者只將部分原理寫出來。筆者不知道該名教授的投資功力,也不知道他的「假PE論」會令多少人相信,惟能夠肯定的是,在製造話題方面,這番言論的確是嬴得漂亮。

歡迎到我的專頁作進一步討論及交流:

「股領袖」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leader

(利益申報:於執筆時,筆者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勸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6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