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貨幣政策不可放鬆 謝國忠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14/100314041_all.html

  如果現在放鬆貨幣政策來緩解投機者流動性緊張的壓力,將會對經濟造成巨大傷害。如果把宏觀政策重點從價格穩定上移開,必將鑄成大錯

謝國忠

 

  當前,很多民營企業,尤其是溫州民營企業的破產,主要是由於借貸資金投機情況的惡化。將這種現象定性為貨幣緊縮擠壓中小企業是完全錯誤的。正常企業不會僅僅因為借不到錢而破產。只有燒錢的投機行為才需要不斷借錢求存。

  如果現在放鬆貨幣政策來緩解投機者流動性緊張的壓力,將會對經濟造成巨大傷害。實際上,2008年至2010年間的過度貨幣擴張,通過成本膨 脹,以及由資產通脹造成的獎勵性投機擠壓了真正的企業。另一波貨幣擴張將會再次放大投機在中國經濟中的比重。最後的崩盤將會更加慘烈。

  在很多二三線城市,高利率借貸已經發展成為龐氏騙局或金融傳銷。金融傳銷的破壞性遠遠超過普通傳銷,如果不能及時抑制,明將帶來廣泛的社會不穩定。

  中國正面臨勞動力和能源短缺。要獲得另一輪高增長,中國必須實現經濟再平衡,從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行業向高附加值產業轉型。

刺激措施不可重複

  地下借貸在中國興旺已久,原因在於中國國有金融體系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地下融資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繁榮的主要推動力。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小企業從其融資能力上獲益良多。

  非正式渠道融資是全世界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正規金融機構缺乏能夠有效服務中小企業的成本結構。因此,政府不應該因為非正式融資渠道的弊端而取締之。

  然而,過去五年,中國地下融資已經從實體經濟活動轉向了房地產和金融投機。由於大規模金融擴張,投機利潤很高,同時實體企業由於全球需求疲軟和成本上漲的壓力受到很大抑制。

  應當批評地下融資本身創造了泡沫嗎?事實並非如此。沒有金融機構可以對抗宏觀環境。即使是管理最好的銀行也很難在寬鬆不變的貨幣環境中生存下來。沒有金融機構可以對抗宏觀環境。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當前的歐元債務危機就證明了這一點。

  在中國的貨幣擴張發展成為房地產泡沫的過程中,銀行發揮了主導作用,地下借貸則起到了支持作用,常常為獲得銀行借貸資格所需要的虛假股權融資。

  地下融資市場的借貸利率從20%到100%不等。幾乎所有實體經濟企業的利潤都難以負擔如此高的利率。其借款人只能希望通過資產升值來償還貸款。

  比如,在貨幣緊縮限制了銀行借貸的情況下,土地所有者就轉向高息貸款來保有土地持有量。例如,2008年很多房地產開發商把緊縮看成是暫時的, 因此把高息貸款看成是捱過短期緊縮的橋樑貸款。緊縮很快結束後,一如他們所願,土地價格大幅上升,遠遠高於他們所要支付的利息。

  銀行借貸限制和地下融資市場高利率所反映的流動性問題,是由於需求過高,而不是供應過低造成的。當前的貨幣增長在正常情況下是足夠的。過高的需求主要來自房地產行業。根據去年的價格,真正開發中的房地產價值超過了GDP50%。

  走出當前流動性問題的途徑是房地產業要緊縮。價格下降之後,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需求就會減少。相當一部分開發商的破產是必要的。若非如此,緊縮政策就會無效,經濟就會像往常一樣依靠泡沫獲得增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改變了中國政府的思維,從打擊通脹轉向了支持發展。這一決定似乎並不明智。中國的勞動力短缺在當時已經非常明顯了。經濟 刺激大大加劇了通脹問題,同時,由於實體經濟機會短缺,貨幣增長基本上都已經進入房市。當時不明智的經濟政策造成了現在的很多困難。

  期望政府現在能夠放鬆政策,刺激經濟增長,是極不明智的。另一輪像2008年那樣的刺激措施將會在中國引發超級通脹和超級投機。後果將不僅僅是另外一場泡沫,而是可能會導致全面的政治變革。很難想像中央政府會如此鋌而走險。

  高息借貸的繁榮始於房地產市場,近來已經發展成為一場「龐氏騙局」。由於實際利率過低,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受到抑制,並且實體經濟活動利潤率也很 低,儲戶們便會輕信像高息借貸這樣的機會。他們擔心銀行存款按實值計算會貶值。同時,20%至100%的利率會帶來迅速致富的希望。許多人寧願相信其可持 續性,夢想幾年之內即可致富。

  「龐氏騙局」就是一場再分配遊戲。不幸的是,最後拿著袋子的人常常是最脆弱、最容易受騙的人群。這是傳銷首次在中國成為金融問題,中央政府現在就應當調動安全機構處理此事,控制風險,以免釀成災難。

通脹仍是主要挑戰

  在正常情況下,中國當前的貨幣增長水平可謂綽綽有餘。今年8月,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了13.5%,遠低於前幾年20%的水平,但是仍然遠遠高於中國的潛在增長率。中國儲蓄總資產是2011年GDP的2.3倍。因此,高於經濟潛在增長率的貨幣增長將變成通脹。

  另外,目前的M2增長率可能低估了真實的貨幣增長幅度。商業銀行積極從事表外活動,以應對更嚴格的貸款限制;信託業蓬勃發展;地下高息借貸市場方興未艾。這些都並未完全體現在貨幣統計數據中。如果把這些都考慮進來,我懷疑廣義貨幣增長率將達到16%。

  通脹仍是中國面臨的主要挑戰。過去十年間,貨幣供應大幅增長,正在造成通脹的後果。現在的貨幣增長尚未低到可以消除通脹的水平。中國仍然沒能真正控制住通脹問題。

  結構性調整讓中國經濟更容易發生通脹。持續30年的獨生子女政策減少了現在的勞動力供應。中國體力勞動力供應完全沒有增長。除非能夠大幅降低增長率,勞動力短缺只會更加嚴重,從而推高通脹。

  能源短缺是推動通脹的另一個因素。包括超過政府批准份額之外的生產在內,2011年煤炭消耗總計約為40億噸。建立在如此高消耗基礎上的兩位數 增長是不可持續的。運輸系統也將運力不足。同時,各個產地的生產水平可能都已經達到頂峰。中國增長模式是高能源密集型。如果煤炭消耗增長率仍然在如此高的 基礎上保持兩位數增長,能源價格將會持續通脹。

  儘管月度通脹數據可能會有波動,有時甚至會出現冷卻跡象,但基本力量依然是推動通脹的。如果把宏觀政策重點從價格穩定上移開,必將鑄成大錯。

放緩沒有不利影響

  跟十年前不同,現在的經濟放緩不會帶來什麼不利影響。體力勞動短缺仍在加劇。放緩不會造成就業問題。將要破產的中小企業可能會讓員工下崗。但是,受到影響的工人可以很快在別處找到工作。

  每年大約有600萬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問題。至少在剛入職階段,大學畢業生和非大學畢業生工資幾乎沒有差距。大量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白領工作,只能在家待業。考慮到他們父母為大學教育所支付的費用,情況難以令人接受。這是一項社會不穩定因素。

  然而,在當前模式下,建築業和製造業是推動增長的力量,它們需要的是藍領工人。大學畢業生就業不足的解決之道在於增長模式向高附加值業務轉型。

  中國下一輪增長必須降低勞動力和能源密集程度,否則通脹將會破壞任何推動增長的努力。中國必須推進經濟改革,更多發揮市場和民營行業的力量。如果仍然由國有企業主導,勢將造成大項目主導型增長,這很容易造成通脹。

  中國經濟再平衡的起點應該是限制政府收入。2011年財政收入和國有企業利潤佔GDP的30%。考慮到國有企業的資本支出遠高於其利潤,地方政府也在增加純借款來加大支出,可以得出結論,政府和國家花掉了經濟一半的錢。

  中國民營企業和家庭部門在過去十年被邊緣化了。消費只佔GDP的一小部分,因為家庭部門沒有能夠支撐高消費的現金流。除非政府能夠從經濟中少拿錢,把更多的錢留給家庭,大項目建設就會繼續主導經濟。

  同時,當前的經濟結構把盈利機會大都留給了國有企業。留給民營企業的都是低利潤行業,比如輕型製造業和零售業。只有房地產業能夠通過地價高漲帶來較好的回報。這就是大量民營企業轉向房地產發展的原因。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破裂,民營部門會更加壓縮。

  中國經濟再平衡應當始於並且止於限制國有部門的規模。舍此之外的其他舉措,都只是在轉移注意力。要限制政府規模,首先需要減稅。比如,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應當從45%降至25%,增值稅稅率應當從17%降低到12%。

  通過再平衡,中國經濟將會轉向高附加值的增長。只有到那時,中國的高增長率才不會引發通脹。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556

放鬆貨幣無助於解決債務問題 熊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ean4.html

放鬆貨幣無助於解決債務問題

陳同輝

      2008年以來,隨著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的出台,中國整體經濟處於不斷加槓桿的過程中,直至2013年,中國經濟整體槓桿率(債務佔GDP比重)由2008年的170%增加到221%。在槓桿率不斷提升的同時,實體經濟卻面臨不斷降溫的難題,反應製造業景氣程度的PPI指標連續 26個月處於負值區間,如果從名義利率-PPI角度考慮,實體經濟的實際利率遠高於名義利率。在此情況下,民間關於放鬆貨幣政策的呼聲不斷,比如希望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等,而國務院在會議中也多次提及要降低實體經濟資金成本,讓金融更好的服務於實體經濟。

       那麼,降低資金成本真的有助於恢復實體經濟盈利能力麼?筆者對此持懷疑態度:實體經濟首要面臨的問題不在於資金成本,而在於因產能過剩導致的債務高築。

      整體而言,2008年之前中國的槓桿率並不高,2008年之後經濟體槓桿率陡升的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由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再平衡導致的中國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度逐漸下降,以及政府出台的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所製造的龐大產能。

       從宏觀經濟原理可知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的產出等於同時期個人消費,企業投資,政府投資以及淨出口之和,即GDP=C+I+G+NX。如果GDP可以代表產能,那麼這一固定關係意味著產能的增加由個人消費,企業投資,政府投資以及出口吸收。如果產能超出當期的吸收能力,那麼在現代金融體系創造的信用機制下,相應的形成政府負債,企業負債,個人負債,以及國外經濟體負債。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中國出口增長速度放緩,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在某時期內甚至為負。從宏觀經濟平衡角度,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有二:經濟去產能,或者產能由消費,企業投資或者政府投資三者同時,或者之一吸收。現實中,政府首先想到的並不是等式左邊的去產能,而是右邊吸收過剩產能,甚至因為刺激力度太大,以至於經濟體中的產能不僅沒有去化,反而增長極快。與此相應的,我們可以發現消費者,企業,政府的債務槓桿從2008年以來不斷提高,從數據看,08年個人,政府,平台以及企業債務佔GDP的比重分別為12%,28%,16%97%,到2013年這一數值大約為23%24%27%157%。由此可見,過剩產能的主要吸收方為企業。

     在企業,消費者與政府這三者中,消費者槓桿太高表現為消費需求減弱,政府槓桿太高表現為通脹預期升高,而企業槓桿太高,則意味著資金的無效沉澱與價值的毀滅。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資金的無效沉澱表現為資產方企業存貨的增加,對應到負債方為企業負債增加;而價值的毀滅在資產方表現為存貨或者應收賬款的減記,對應到負債方為企業權益的減少,以上無論哪一種情況,都說明企業產品供過於求,亦即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對企業的傷害在於其容易導致產品升級乏力,讓企業逐漸失去競爭力。關於這點其實很好理解:當企業負債率太高而產品滯銷之時,企業的資金凝固在倉庫內的產品上,或者代表產能的固定資產上,無法通過商品的正常銷售實現利潤,更別說通過利潤再投資,投入研發,以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競爭力。

       那麼在此情況下,希望放鬆貨幣政策以降低資金成本是否有助於去槓桿呢?從以上對債務問題的產生以及表現形式,可以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從需求方分項考慮,出口疲弱的原因在於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在危機後進入去槓桿週期,縮減開支以降低居民與企業債務槓桿,因此僅降低資金成本無法有效提高國外需求,實際上如果降低資金成本可以提振出口,那也不過是犧牲國內儲蓄利息收入以補貼國外消費者。國內部分,降低資本成本不利於提高消費者儲蓄利息收入,在未來預期收入降低的情況下,消費者有可能傾向於降低現期消費支出,增加儲蓄或投資。其次,降低資金成本可以降低企業的債務負擔,但是如果其產品仍然無法實現銷售,則資金依然固化,無法周轉實現利潤。

     同時,在銀行貨幣乘數依然較高的情況下,降低資金成本會刺激企業的借貸衝動。房地產作為最大的信用抵押品,很容易在信用創造過程中被推高價格,產生資產泡沫。

      實際上,不僅放鬆性的貨幣政策不可取,放鬆性的財政政策亦不可取。政府投資實際上等同於政府加槓桿,對經濟體整體而言,這樣的方式不過是一種債務的挪騰:從企業到政府,實際上並不解決問題,反而容易引發通脹預期,因為當政府債務高昂的時候,市場有理由預期政府會通過債務貨幣化的方式去槓桿。

       鑑於以上幾點原因,筆者以為放鬆性的政策除了可能推高資產價格,讓更多的資金沉澱在無效產能或者存貨之外,並無其它效果。


原文發表於2014-6-10 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98

咬定青山不放鬆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u/16281163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19

咬定青山不放鬆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78s.html

    今天,一位博友發了一則圖片博文:一張大媽們排隊辦理證券方面手續的照片,題目是“股市瘋漲,中國大媽跑步進場”。

    中國大媽總是什麽熱追什麽,結果都買套,於是乎,“中國大媽”似乎成了反向風向標。幾個朋友看了,大呼:大媽進場,大好不妙!遂問:股市怕是很高了吧?是否撤退?

    僅憑眼前一些大媽入市,就判定股市很高了,這也未免有點“驚弓之鳥”了吧?誠然,股市連漲了7個多月,其中大漲頻頻,點位確實大大升高,尤其是中小創,都已到達歷史最高位。但是,即便如此,我也沒法確知當下的股市究竟有多高。不過,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個股市命題:高點位不一定就是高估值。

    不少朋友根據中小盤的歷史紀錄,認為現在其整體爬到了歷史頂部,平均市盈率已達40多倍(前期最高點時大約為50倍,瘋牛時大約為90倍),所以說,點位已經很高。顯然,這些朋友以為高點位就是高估值,從而認為中小盤股已被市場高估。

    股票投資不宜簡單地用市盈率來衡量股票價值,因為對於一個沒有充分對沖手段的市場,是很難確定估值是高還是低的,目前整個A股市場就是這樣。

    我們知道,市盈率是股價與每股收益之比,其重要含義是,股票的價值就是未來收益的折現值。按此定義,如果市盈率確是估值的有效依據,那差不多就等於是把股票當作固定收益證券來看待了,這樣未來也就變得確定了,於是乎,股市就成了一個確定性市場。這顯然與實際是不相符合的吧?

    其實,股票只有通過市場的充分博弈才能知道其價值,借用一句通俗話來比喻就叫,是馬是驢得拉出來溜溜。由於目前A股市場的制度和機制很不完善,缺乏多種衍生品,在這麽一個沒有充分可運用對沖手段的市場中,對於某只股票,根據其在一段不長的時間內的表現,你是很難判斷出它的價值的。事實上,鑒於A股各方面的現狀,股票價值只有經過相當長的交易過程,形成價格沈澱,才有可能被毛估估地掂量出一點來。

    面對日趨複雜、越來越不確定性的市場,單單拿市盈率數據恐怕是很難預料未來的。

    說到未來,遂想到,因為股市永遠是面向未來的,所以炒股不是炒業績,而是“炒預期”。由於市場對已經發生了的事情和將來確定性要發生的事情常常都會反映在當前的股價上,所以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就是投資者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預期的評估。事實上,A股乃至世界上其他股市,看上去業績很好、市盈率很低的公司,其股票卻表現不佳,而業績不好甚至連年虧損、市盈率很高的公司,其股票卻漲得很好。這種現象多有發生,這就是預期的結果。

    其實,股市是個典型的複雜適應性系統,它對確定性的事件似乎根本不感興趣,歷史也從不昭示未來,股市1000天的歷史不會告訴你1001天會發生什麽。比如,想當年2006年底,當股市突破了歷史最高點2245點,那時,似乎什麽指標都失去了作用,但誰都不曾想到,股市牛氣沖天,竟然直沖雲霄6124點!絕大多數人都與這段特大歷史機遇失之交臂,其中許多人如今回想起來,還都捶胸頓足、悔恨不已呢!

    這就是糾結於估值而造成的結果,其實,高點位不一定就是高估值。所以,面對當前驚濤駭浪般的形勢,汲取歷史教訓,牢牢抓住前景看好的公司的股票,咬定青山不放松,或許是個“以不變應萬變”的辦法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20

證監會副主席:證券期貨牌照放鬆是趨勢,但不會那麼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015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9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間隙表示,證券期貨業牌照放鬆、放開、放活是發展趨勢,但是並不會一步到位。

證監會近日表示可能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這一消息引起了週一券商股集體大跌,而銀行股全體大漲。

國務院此前公佈的新「國九條」中明確提出,提高證券期貨服務業競爭力,放寬業務准入,實施公開透明、進退有序的證券期貨業務牌照管理制度,研究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證券投資諮詢公司等交叉持牌;支持符合條件的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

對於監管部門向銀行發放券商牌照的問題,3月6日,證監會例行新聞發佈會予以回應稱,目前證監會正在研究落實新「國九條」的有關要求,在現行法律框架下,研究證券期貨業務牌照管理制度,以及商業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證券期貨業務牌照有關制度和配套安排,相關研究工作正在進行中,並需履行必要程序,有關政策的公佈實施尚無明確時間表。

「監管層的表態很明確,銀行獲得券商牌照只是時間問題。」《北京商報》援引一位私募基金經理評論道。

事實上銀行們已經在為券商業務積極做準備。昨日,據彭博報導,興業銀行併購華福證券的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此外報導交通銀行有意受讓蘇格蘭皇家銀行擬出售的華英證券33%的股權。

昨日下午開盤後,持續下跌一個半月的銀行股集體暴漲。截至收盤,銀行板塊上漲6.87%,居A股行業之首。其中,寧波銀行、南京銀行漲停,北京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盤中一度衝擊漲停。而招商證券、東北證券等個股最大跌幅均超過7%,而東興證券盤中最大跌幅更是超過了9%。最終收盤時券商板塊領跌兩市,下跌2.43%。

平安證券銀行組分析師們認為,伴隨著利率市場化進入最後階段,資本項目逐步放開,金融自由化推進加快,中國的金融混業應是水到渠成。

不過商業銀行控股券商,與我國現行的《商業銀行法》相違背,在這一想法變成現實之前,需要國家特批或修改《商業銀行法》。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商業銀行法》修訂工作確已啟動,銀監會2014年進行了相關調研工作,並向部分銀行下發了徵求修改建議的函。但關於具體修訂內容,尚未有定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352

放鬆的壓力



等候手術期間,因為極度恐慌,整整一個月,無間斷自我對話。牛角尖鑽出鑽入,反反覆覆,來來回回,忽然頓悟——原來我是一個不放過自己的人

朋友問,平日天不怕地不怕的我,竟害怕一個手術?是否因為,在人生其他範疇如學業、工作、家庭當中,大致都可透過人為努力去掌握,只有老病生死,要聽天由命?怕,是因為結果不能控制?

起初,我也以為如此。後來再想清楚,或許比這還要複雜一點。我不是操控型的人,從來不是。我不需要預先知道結果才去做一件事。我對生活的安全感一向很高,所有突變,不論好壞,都樂於擁抱。我做過許多徒勞無功的事,不但不後悔,還甘之如貽,堅信食白果不打緊,全力一拚的感覺本身,就很令人亢奮。

全力一拚的亢奮——噢,懂了!終於懂了!思考了一個月的死結,終於解開了。我對手術的害怕與抗拒,非因結果不受控,而是因為我完完全全不能為它去拚甚麼。

「甚麼都不用做,放鬆心情就好了。」——這個說法本身,最令人抓狂!天曉得要努力放鬆,很大壓力;有很多壓力,反而覺得無壓力!我真心如是想。

當問題接二連三迫着自己去處理、去解決,我反而談笑用兵。有事可做就好。所以我應該很適合搞革命,因為革命永不成功,同志可以一直努力。反之,沒事可做,就會很內疚,很自責。放鬆,即是放棄,凡事放棄,活着還有甚麼意思?

原來,我一直以此信念生活,把自己迫得喘不過氣,茫然而不自知,直至命運叫停一切努力。如今,可做的都已做盡,只能待在無事可為的狀態。這一課,好難。咬緊牙關……不,又忘了,重點是放鬆……放鬆心情去經歷,我做得到嗎?(手術記/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994

C觀點 - 施永青 內地房策不會放鬆 (2012年02月17日)

1 : GS(14)@2012-02-18 11:10:4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928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793

國內放鬆信貸 富力可留意 2012年6月1日

1 : GS(14)@2012-06-09 15:41:1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k2_ek2a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772

周松崗﹕多盈警因市差 無放鬆監管

1 : GS(14)@2012-08-07 11:24:5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807/News/ec_ecj1.htm
指新股盈警非因審批問題
周松崗稱,對所有公司的審批都是一視同仁,現時市差,所以較多公司發盈警,其他地區亦可見到類似情,他又稱,有適時檢討上市規則。
另外,港交所上市科主管狄勤思回應,中國高精密(0591)停牌是因為原來的核數師未能取得部分銷售數據的第三方核實,後來是證實第三方的確受到有關「國家秘密」法律限制,亦以其他方式核實了數據,所以容許復牌。
他續稱,核數師可以有不同方法去核實資料,而公司委託進行的獨立調查取得了律師及兩間核數師行的意見,不是僅以「口頭證實」相關銷售數據。
港交所狄勤思﹕不排除再有類似精密個案
他補充,內地科技發展快,愈來愈多民營公司參與航天等可能涉及「國家秘密」項目,不能排除日後繼續發生類似高精密個案,但相信數量非常少,又強調其他公司以相同理由解釋帳目核實問題,必須提出令港交所滿意的佐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56

勤力準備 放鬆落場 炒股高手猶如射箭 黃國英

1 : GS(14)@2014-11-05 12:34:31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37726
成功的交易員,究竟是要無比勤力,還是時常保持輕輕鬆鬆,績效比較理想?兩邊都有道理,看來似有矛盾。勤力的操盤手多不勝數:「市場怪傑」作者史瓦格憶述訪問交易冠軍舒華茲就是一例。

舒華茲是短炒高手,訪問剛開始時,他已炒了全日,正準備下一天的「功課」。訪問歷時甚長,完成後舒華茲面有疲色。史瓦格以為他會早早休息,豈料他卻表明會繼續做功課,所有平時做開的分析,要統統過目一遍才行。舒華茲解釋道,落場交易就是與別人競賽,準備要比別人充分。交易日的前一晚,就是他作好準備的時機。很多優秀交易員是工作狂,開市時段操作加上準備工夫、檢討回顧,連續高強度工作十多小時者比比皆是。

但與此同時,不少交易名家分享的心得,都認為好的交易應該全不耗力。如果發現自己疲於奔命,反而不是好現象,暗示交易出了問題。而且當操作不順,單靠「勤力」去增加出入次數,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有機會令事態惡化。



想做成功炒手,分辨出哪裏該勤力,哪裏應順其自然。

其實兩者之間並沒有矛盾,只是時序的先後。應該勤力的時候,是準備的過程。而實際進場交易時,則應該放鬆,因為如果準備得宜,操作的對象、時機、注碼、該進行的動作和應變計劃,應該早已有齊,純粹是考驗耐性和紀律而已,過程不應很辛苦才是。

世界級徒手攀石好手漢耐,曾被記者問道,在沒有輔助工具下,爬上以千呎計的高峰,會否感到腎上腺素急增?他的回答是不會,因為整個行程是緩慢和在其控制之下,一旦到了腎上腺素激增的時刻,必然是已經犯下大錯,落入生死關頭。

同理,交易的密集和緊張程度,和成效沒有太大關係,反而受事前準備影響最大。史瓦格曾經以跑馬拉松為譬喻:一個閒時行多步都懶的人去跑,在賽事期間就算谷到面紅耳赤,都難有進境。相反,一個長時間苦練的跑手,早已經掌握了適合自己的步速,體能上也能配合,在賽事中自然相對「輕鬆」,成績也非前者所能企及,雖然其在比賽時用力得多。

分辨出哪裏應該勤力,哪裏應該順其自然,在操作不順利時會很有幫助。當出現連續失利,意味原有打法暫時與市場走勢脫節,勤力地將同一套路施數遍,只會令自己泥足深陷。努力是脫離困境的必要元素,不過是用在其他地方。

例如可以回顧早前的交易,到底是否有失誤之處,又或是歸納出究竟原有的打法,在哪種市況下才能生效,從而判斷未來甚麼時間可以重新啟動。另一方面,遇上困難也正好是研究新方法的契機。至於回到真實的交易,史瓦格引述另一位交易好手的說法,應該像射箭一樣,重點在於毫不用力地放手,讓箭自然飛出;若在交易時發現經常過度糾結掙扎,內裏必然有問題有待解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3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