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這會是台商最後的蘋果派對?

2014-07-14  TCW  
 

 

九月要推出的iPhone 6,是蘋果史上對台最大的訂單,其最大賣點就是四.七吋和五.五吋大螢幕,頗有跟三星的Galaxy和Note一別苗頭之意。

令人納悶的是,過去總是引領潮流的蘋果,在螢幕尺寸上,卻是走在競爭對手三星之後?

蘋果對於大螢幕手機的遲疑,是創辦人賈伯斯一手植入的DNA,他認為,牛仔褲口袋大小的iPhone,應可單手操作才是王道,無視於三星的成功,不屑把自家手機螢幕變大。

庫克上任後,一改賈伯斯的堅持,先把iPhone 5螢幕拉長。兩年後,蘋果螢幕尺寸再變大,外界認為,這是為了回應去年蘋果手機成長動力減緩,獲利下降之舉。

蘋果推新品的苦衷:淨利首度下降 去年成長僅兩成

從財報可發現,iPhone的銷售量成長動力漸緩,二○一一年的年銷售量成長八一%,但是去年年成長率僅二○%,蘋果的淨利還首度下降。

今年四月,科技網站Re/code從蘋果與三星的訴訟中,所流出內部文件得知,蘋果早在二○一二年,就注意到成長動力不再的原因:二○一一到二○一二年,智慧型手機成長量中,兩種手機成長最快:低於三百美元的手機,以及搭載四吋以上螢幕的手機。

這兩樣產品,蘋果都付之闕如,只能眼看著,三星推出五吋以上的Note和中國小米機搶市。

波士頓顧問公司董事經理徐瑞廷認為,賈伯斯是創造市場者,而庫克則是回應市場的領導者,當成長力道不再,庫克不得不出招,讓大螢幕上陣。

但是為何遲至今,等到獲利都下降了,蘋果才推出大螢幕手機?這是蘋果在使用者經驗與市場趨勢間的拔河,反應的是,企業必須在競爭優勢與市場趨勢間取捨。

雖然蘋果只是從iPhone 5的四吋螢幕,變大○.七吋,但是要下的功夫不少。

汪達數位出版創辦人董福興,是蘋果第一位官方邀請參加蘋果公司全球軟體開發者年會(簡稱WWDC大會)的台灣媒體人。他指出,首先是螢幕變大,解析度必須比iPhone 3Gs提高九倍,才能維持原本的畫質。此外,對於上百萬App開發商來說,升級到iPhone 6版本後,要讓圖片搭得上高畫質要求,如何讓開發商和使用者能夠「無痛轉換」,在技術上需要些時間。

宇軒科技創辦人李昆謀,是台灣第一波投入行動應用產業App的開發商,他不諱言,「尺寸是最討厭的議題」,相較於Android機種,少和簡單,是蘋果吸引開發商的優勢,由最新釋出的iOS 8測試版看來,已經做到讓開發商僅做一款App,就可以符合所有iPhone尺寸的需求。

如同庫克在接受美國《商業週刊》自信的說:「人們也許會買Android,但是,他們真正使用的,永遠都是背後有蘋果標誌的裝置。」暗指蘋果使用者介面優於對手。

蘋果對使用者經驗的保護,反而讓它對螢幕升級更瞻前顧後。

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所長邱奕嘉認為,外界批評,庫克只會回應市場,而不如賈伯斯能創造市場。但他卻認為,「對企業來說,選擇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蘋果很聰明的決定維持策略的一致性,如果庫克太早跟隨消費者需求,反而會傷害到蘋果的差異性,淪為另一個平凡手機品牌。

徐瑞廷比喻,Android和蘋果對於使用者經驗的起始點,就像是茅草屋和豪宅,茅草屋稍稍變好點,會贏得掌聲;但是常買豪宅的,突然發現蓋豪宅的人,蓋出一間普通房子,就會轉身離開蘋果。

台商利多後的隱憂:大單出貨後 明年難有高成長

這次蘋果推出大螢幕,如同王者出鞘,能再做的硬體創新已經有限,是否也意味這是台灣科技業的最後蘋果派對,這張史上最大訂單,會不會成為裹著蜜糖的毒藥?

保德信基金經理人葉獻文認為,不無可能。升級大螢幕後,意味蘋果在硬體差異能發揮的已經不多了,未來台灣供應鏈得面對高基期的挑戰,甚至現在受益於蘋果最大、為此擴廠的企業,將首當其衝。

董福興卻提出不同的看法,蘋果雖然不能用硬體吸引,但是它擅長的武器是良好的軟硬整合力,以提高使用者忠誠度,維持硬體的出貨量。例如書報攤,就是把不同雜誌整合在蘋果的平台上,讓手機越來越個人化。

這張史上最大訂單,是蜜糖、也如毒品讓人上癮,鴻海的營收有四成來自蘋果,過去蘋果銷售動力下滑,讓鴻海股價沉寂兩年兩個月才又創新高。

今年蘋果概念股再度發威,成為推升台股上萬點的動力,只是這次在大螢幕利多出盡後,蘋果明年還剩下什麼市場期待的亮點?這才是庫克在iPhone 6的銷售熱潮後,最大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04

“如果大家把創業當玩一樣,這會很麻煩” ——訪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大學校長李大西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106

李大西,現任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美國利曼兄弟公司助理副總裁、美國凱思比海外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美國東方銀行董事、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大學校長。 (陳露/圖)

北京時間2015年7月12日,李大西像往常一樣給“中國風險投資之父”、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寫郵件。

除匯報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的工作內容、關心成思危病情之外,遠在美國的李大西還想告訴成自己有“一個重要的決定”,“已經接受了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大學的聘請,出任他們的校長”。作為新任校長,李大西想把學校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創新創業傑出大學”,郵件最後,李大西問成思危“覺得可不可行”?

但李大西沒有如往常般等到回複。就在郵件發出去的約九小時前,成思危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從美國歸來、送老友成思危最後一程的李大西,在廣州一家酒店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這位國家首批公派留學生代表、“李政道項目”的受益者,在經歷從研究物理到去華爾街搞金融的轉變之後,落腳到了教育。

李大西從1997年力推創新創業教育,並為之努力至今。2015年6月,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大學聘請他為校長,正是源於他長期致力創新創業推廣,與這所新型大學的訴求不謀而合。而在中國辦一所職業教育大學,一直是成思危的願望。據李大西介紹,成思危的這一願望一度無限接近實現,但因種種原因,最終未能辦起來。

創新創業教育與職業教育,因此成為李大西與20年老友成思危共同關註、不斷討論深入的話題。

“鼓勵全民創業, 要循序漸進”

1980年,李大西通過“李政道項目”(又稱中美聯合招考赴美國留學物理研究生項目,由李政道教授主持)公派至美國留學。如今,他有多重身份: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全國政協海外特邀代表等,前不久,他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大學校長。

1997年,李大西即意識到創新、創業的重要性。此後數十年至今,他一直在鼓勵呼籲。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初期,李大西在美國成立了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協會將在“華爾街聽到的不同聲音”以及應對金融危機的建議,呈交給時任總理朱镕基,建言“做中流砥柱,堅決支持香港”。

南方周末:你對國內的創新、創業環境和現狀了解嗎?如何評價?

李大西:我們國內現在大力提倡創新、創業。我覺得鼓勵創新、創業是必要的,但要循序漸進。

南方周末:是指現在在大力倡導的“全民創業”嗎?

李大西:我跟你說一句實在話,我一直在鼓吹大家來創業,那是因為很多人不願意創業,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合適來創業。而且創業的成功率其實是很低的,10%的成功已經是不錯的了。

南方周末:但是2014年你在廣東省實驗學校作講座時鼓勵每個人做“創客”?

李大西:是,這個題目是我定的。

南方周末:坦白說,中國的孩子,普遍被要求好好讀書、好好高考,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當有人把創新能力、藝術、科學放到一塊,好像都是生存之外的東西。

李大西:這個肯定是生存之外的東西,我為什麽要跟他們講,就是讓孩子們想一些要緊的東西。你不能光想著高考,對不對?

南方周末:所以你鼓勵大家做創客?

李大西:對,創客是其中一個。你先要明白,創客跟創業不是一碼事。現在中國有些人把創客和創業當成一碼事了。

創客是什麽呢,創客是從美國過來的,maker,就是自己做東西。因為美國是一個很喜歡動手的國家,大家都可以自己做這個,做那個。所以,這個maker,就是鼓勵大家來做東西。有的maker就變成一個創業者,像喬布斯,他就是一個maker,就做計算機,拿去賣,後來又做蘋果手機。所以說,這個創客和創業是有關聯的,有的創客可以變成創業者,但是有的創客只是自己的一個愛好。我是鼓勵他們做創客,不等於一定要去創業。

失敗了,你才會有進步

2015年6月,李大西正式加入了高校教育校長之列。在註重創新、創業的哥倫比亞國際大學擔任校長的李大西,其主要任務就是“找到傑出的老師和傑出的課程”。李大西觀察美國鼓勵創業、創新的學校,學校氛圍和相關課程往往都做得很到位。

李大西在打造自己學校的“金牌教材”,也希望中國高校的相關課程能早日達標。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大學生創業?

李大西:大學生去創業,成功率更低,因為他連工作經驗都沒有。我不是說他不能創業,他們中也有人創業很成功,但對大量的人來說,這會是有一定的問題。

我最擔心的是開始創業的時候,他也不懂得這個錢來得不容易。如果大家把創業當玩一樣,這會很麻煩。有的父母也不是很寬裕,把積蓄拿來給你燒掉的話,也是挺可惜的。你失敗了,你得有失敗很痛苦的感覺,你才會有進步。

南方周末:所以你很看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你寫給成思危的郵件中,提到了要尋找優秀的老師,創“金牌教材”。什麽是金牌教材?

李大西:我給你舉個例子,像我們有一個老師,他是教創新課程的,是人工智能方向很有名的專家,跟現在國家工程院的院長周濟是同學,他們還一起出過一本書。這個老師先後在中國、加拿大創業過。只有這樣,他體會到了創業中的酸甜苦辣,通過他講出來的話,就會很心動。所以這些案例會成為我們的金牌教材。

南方周末:那麽在您的觀察里,國內有無這樣的金牌教材?其創新、創業教育做得如何?

李大西:我再給你舉個例子。如南京大學,我知道他們也有一個創新學院。但是,我並沒有看到他們開出一個創新、創業的課,而他們只是辦一些培訓班而已,沒有系統的課,只是培訓班。我覺得其他學校可能也有類似的問題。

南方周末:為什麽那麽在意學校的創新、創業課?

李大西:因為學生在接受系統教育的過程中,會慢慢明白自己合不合適去創業。不一定你聰明你就能夠創業,不是說你很豪爽、很爽快,你就行。比如股票市場的交易員,他們經常在培訓,實際上就是在淘汰。我跟一些有經驗的交易員聊,他們說有的人是教不會的,有的人教了以後就會。這個過程,實際上把這些交易員淘汰掉之後,就剩下比較懂行的人了。

創業人員可能也有點類似。

“大家有點歧視職業學校”

2013年,在紐約創新與合作峰會上,成思危上臺發言,聊到教育的重要性,成思危說,“經濟只能解決今日問題,科技保證明天,只有教育能確保後天”。李大西坐在臺下,頻頻點頭。

教育是他與成思危之間,經常討論的重要議題。成思危做過中華職業教育社的理事長,這是一家成立近百年的機構。李大西知道,老友成思危一直有一個願望,“做一個中國職業教育大學”。

南方周末:你和成思危討論辦一所新的職業教育大學,是源於對現有的大學不滿意嗎?

李大西:我覺得兩個方面吧,一是職業教育不夠廣泛,現在很多一線上的工人,都沒什麽培訓。中國人有個很麻煩的事情,就是很多人是能糊弄個事情就糊弄。像德國人他當個技工,會為自己從事的這個職業而驕傲。他把它看得很重。這個看重有兩個方面,一是在態度上,對技術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第二,當做一門技術,會紮紮實實地學。

南方周末:德國的職業教育,歷來被推崇。

李大西:確實,德國的制造業水平和質量為什麽高?我跟德國朋友聊,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德國的工人都經過職業學校的系統培養,職業學校培養兩個東西,一個是敬業精神,一個是實際操作的技能。

南方周末:剛才說中國的職業教育有兩個問題,那麽還有一個是什麽?

李大西:就是大家有點歧視職業學校一樣的,就覺得好像是低等的人才去,你看什麽一本、二本、三本,然後才是職業學校什麽什麽的。我覺得這也是不應該的,很聰明的人也可以去念職業學校,你喜歡就行了。

南方周末:是不是因為現在中國職業學校里上升空間一定程度受限?

李大西:對,我是覺得應該給他這麽一個空間,你不一定想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只要你想,總還有一些機會給你的。一個社會要穩定,就要使得下一層的人有機會往上升,所以咱們一定要提供很多上升的通道。

南方周末:在我國,大家普遍的觀點是以找工作,作為衡量職業教育能否成功的指標。你同意這樣的觀點嗎?

李大西:我覺得不能夠絕對這麽看。一個職業學校如果教出來的學生都找不到工作,當然會有問題,但是你不能單把找工作,也就是把就業率作為唯一的標準,那就不應該。

南方周末:還應該有哪些衡量標準呢?

李大西:教學成果。很重要的就是到了這個崗位以後,這些學生有沒有用,我覺得還是得往後看。你看中國很多事情都是急功近利,這不行的。培養的學生要看到他們對社會有什麽貢獻,就要看在單位里面起何種作用。

所以,我主張用人單位跟職業學校合作。前兩年在學校,最後一年主要由用人單位來派人教。當然不等於說這些人畢業了就全去這個用人單位。而且因為實踐的人來教他,對這個學生去找別的工作也有好處。

本科轉職校“一刀切”,要慎重

近年來,不斷有人大代表提出將三本院校適當轉化為職業學校的提案。褒之者有之;貶之者亦不少。

2014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表示,中國高等教育將發生革命性調整。調整的重點是1999年大學擴招後“專升本”的六百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這些地方高校,將逐步轉型做現代職業教育。

南方周末:在職業教育學校的發展中,政府應該怎麽去理清這里面的權責呢?可能它是一個很關鍵的角色。

李大西:應該熱情支持,增強大家的這種光榮感、榮譽感,其實行行出狀元。我跟你說,也是給大家一種縱向、橫向流動的機會。如果你覺得這個東西還可以做得更好,你要轉換,要上升,都要給一個機會。這樣就比較容易做到人盡其才嘛。

南方周末:政府目前給出了“熱情支持”,2014年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提出,要將七百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轉型為職業教育學校。

李大西:我說句實在話,我歷來不是很同意這種叫做一刀切的做法。我覺得是可以鼓勵他們去調整、轉向。當生源越來越少的話,他們自己本身就有這個危機感,招不到人。但是我覺得一定一刀切也不行。像在美國,美國教育的精銳的部分是私立學校,你看像哈佛這些名校,其實都是私立的。我們中國私立學校剛開了一點,當然這個水平總的比公立還是差一點。但是你一定給他留下空間往上發展,不要一刀切,我很不主張這個做法。

而且應該培養一些民辦學校,讓他們往上升。你想把它辦成一個一流學校,你還要努力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覺得給人家個機會,給人家個空間。

南方周末:美國的大學的職業教育是怎麽一個樣子?

李大西:美國有比較專門的職業學校,還有社區學校。他們有一個好處,他給你一個流動的空間,這個社區學校過了兩年以後你就要有一個選擇,你就要繼續去做你的工作,或者你還可以升大學,還可以申請,就是職業學校也是類似的。一個很重要的不同就是給你一個很大的空間,讓你可以向上向左向右這樣去發展,中國也應該這樣子。

李大西

1948年出生於廣東普寧,1975年畢業於華南師院。現任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美國利曼兄弟公司助理副總裁、美國凱思比海外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美國東方銀行董事、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大學校長。 1980年,李大西參加中美物理研究生入學考試(CUSPEA)獲全國第二名,考取“李政道項目”,赴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學習物理,並取得博士學位。此後,轉入博士後階段的研究,主要研究當時物理理論界最熱門的“超弦理論”。 他於1997年發起組織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CASB),為科技與工商搭橋,為中國和世界搭橋。1999年,李大西與80名協會的核心成員成立“工商協會海外創業投資公司”,主要目的是為希望回國創業的留學生和科技創業者提供援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192

當大數據遇見"八戒",這會是一個靠譜的生意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3/162081.shtml

當大數據遇見"八戒",這會是一個靠譜的生意嗎?
智曉峰智曉峰

當大數據遇見

閃銀已經把信用評估技術從線上帶入線下的多個場景中。它甚至還為養殖戶研發了新的風控模型。

由於農村征信體系的缺失,通過獲取農民的金融數據做農村金融,對於金融機構來說並不現實。要想為他們提供金融產品,金融機構不得不先解決風控的難題。Wecash閃銀似乎想到了一個好主意。

從2015年底開始,閃銀就把自己的大數據信用評估技術推廣到了農業行業的豬肉供應鏈中,做起了“八戒”的生意。

幫助農戶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降低金融機構壞賬率

2015年,閃銀與農業金融平臺農信寶達成合作,針對生豬養殖業推出了一個名為“八戒分期”的產品。閃銀作為“八戒分期”的技術提供商,負責評估和風控。在閃銀的技術支持下,農信寶會與飼料廠、肉質加工公司和IFC(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等合作,為養戶提供飼料購買、收豬以及貸款等服務。

具體來說,閃銀將線上數據采集、模型分析和德國IPC技術結合在一起,獲取超過300個維度的農戶資料,並且在數秒內將評分結果反饋給審核人員。

此外,閃銀會為養豬戶或養豬企業搭建監控體系。借助閃銀的SaaS服務,後者除了能夠獲得更優的選種方案,還能看到豬成長的相關數據等。比如,獲得每頭豬日進食量與體重增長的數據關系,從而改善餵食方式以求得更高的效率。

“養豬場其實和工廠一樣,有很多流程管理和成本管理是可以依靠數據與技術優化的。”閃銀CEO支正春告訴創業家&i黑馬

類似閃銀這樣進入到某個產業鏈獲取相關的數據,以此來分析農戶的風險,似乎是可行的。據閃銀提供的數據,其去年覆蓋農戶的生豬產量占全國總產的1%,今年的目標是3%。

在農業這個領域,閃銀風控的思路是幫助農戶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在此過程中收集相關信息,以幫助金融機構降低壞賬的風險。

一般來說,農村金融的單個客戶風控成本至少要1500,閃銀則可以幫助金融機構降到200元。對於養殖戶來說,這不僅更便利地獲取了金融機構的服務,還避免了尋找民間借貸所帶來的高額的成本壓力。

銀行給農民放貸款的風險一般在5到10個點壞賬,特別是像各地的農信社,基本上在30%以上了,而閃銀的壞賬在1%以下。”支正春對i黑馬說。

去中心化,讓消費金融走入更多線下場景

早在2013年底,閃銀就已經在微信公眾號上為用戶提供在線貸款撮合業務。用戶填寫資料後,直接在線上就能拿到由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提供的現金。那個時候,阿里小貸只面向淘寶商戶放貸,京東白條還沒有出現。

閃銀成立之初是為解決個人征信數據缺失問題,通過用戶主動授權、網絡標記以及合作機構分享等方式獲得用戶數據。在獲取數據後,其會對數據清洗、建模等,整理出標準化的個人征信信息,包括用戶的資質信息、消費信息和社交關系信息等,並對接借貸平臺。

閃銀最初進入的是消費信貸領域。目前,其App累計下載量已經超過7000萬,並與30多家金融機構達成合作。

“之前APP只有找金融機構借錢的功能,現在開始有信用支付,用戶可以買越來越多的東西。接下來我們會搭一個商城,並會考慮把它引到線下。比如說,用戶有租房、醫美和婚紗旅拍等需求時,我們通過廣告的方式引導,預測到他可能會有某種需求,會做一些相關廣告位的推送。如果這個服務正好是他要的,就會帶來新的價值。”支正春告訴創業家&i黑馬。

線下方面,從2014年底進入3C店開始,閃銀已經將業務拓展至農業、租房和醫美等場景。與農業行業類似,閃銀會選擇類似“八戒分期”這樣,本身已經積累了不少用戶的公司合作。

在支正春看來,消費金融的模式已經從線下刷信用卡(1.0模式),線上封閉習題的花唄、白條(2.0模式),發展到了連接一切場景的“消費金融3.0”。“對於資金方,要建立一套針對於消費金融的系統,投入巨大。而閃銀的這個投入已經做完了,輸出的技術可以幫助金融機構降低進入到消費金融領域的門檻。”

對於線下商戶來說,提供分期付款而非付全款,或許能夠更大程度提升到店用戶的轉化率。而對於銀行等資方,來自消費金融的風險足夠分散,利潤空間也更多。

目前,越來越多公司做起了消費金融的生意,而後者正悄然接棒P2P,成為時下最火的互聯網金融細分領域。但該領域由於審核門檻低,出現了超過50%的壞賬率以及高達600%的利率等現象。

這對於閃銀這樣的金融科技來說,是新的機會,也充滿挑戰。芝麻信用、京東金融和51人品等都在布局消費金融。他們面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往往使用改變不大的風控模型做風控。

而這個時候,找到一個量足夠大或創新的場景就顯得至關重要。那麽如何做風控創新?幫助農戶降低資金使用成本,或許就是閃銀給出的第一份答卷。

大數據閃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639

IMS想做自媒體廣告市場里的“淘寶”,這會是門好生意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08/166330.shtml

IMS想做自媒體廣告市場里的“淘寶”,這會是門好生意麽?
朱丹朱丹

IMS想做自媒體廣告市場里的“淘寶”,這會是門好生意麽?

“一個市場體系如果不能讓真正創作內容的人賺到錢,始終是有問題的。”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媒體生態也被重構。從傳統報業到門戶網站再到自媒體時代,媒體去中心化的趨勢愈加明顯。我國有數百萬自媒體人,但真正職業化的自媒體不到十萬。擺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再現實不過的問題——靠什麽賺錢?自媒體的內容帶來流量,內容價值成為變現可能。

圖片1

IMS CEO 李檬

成立於2009年的IMS新媒體商業集團,於今年8月獲得微博、Morgan Stanley等多家機構6億人民幣融資。IMS核心業務之一“WEIQ自媒體廣告交易平臺”定位於為自媒體服務,對標自媒體廣告市場里的“淘寶”。這會是門好生意嗎?我們和IMS創始人李檬聊了聊。

以下為李檬口述,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萬億廣告市場,自媒體成長空間最大

一個市場體系如果不能讓真正創作內容的人賺到錢,始終是有問題的。

中國互聯網發展十五年以來,虧欠最多的是內容創作者。他們為中國互聯網貢獻了最大的內容流量,卻沒有賺到錢。譬如前幾年視頻內容在互聯網上變現困難,優酷、愛奇藝發展起來以後視頻版權的價值才得到了體現。

互聯網領域有內容消費、虛擬消費、電商消費三種消費模式。電商領域有多家巨頭公司,虛擬消費如遊戲自是不必說,相較之下內容消費對應的變現太少了!

目前,中國的廣告市場約有6000億元的規模,未來三年這個數字一定會破萬億。從細分市場看來落到自媒體的份額較低,但與之相對的卻是用戶接觸的內容已經有一半以上來自自媒體。出現這種不對等的狀況是因為自媒體行業還沒有完全成熟,但同時也意味著自媒體廣告市場的成長空間最大。

2013年、2014年廣告市場對自媒體還持有觀望態度,2015年幾乎所有具備領先精神的企業都通過自媒體投放廣告了。企業CEO在判斷一個新事物時,一定會觀望一下。他不會迅速把主要的投放預算放到新市場里,這是市場本身的滯後性。任何一個商業的收割都會晚於流量的遞增。譬如搜狐在1997年成立,五年之後才盈利。

近年來,IMS服務的廣告主從2013年的1萬多家增加至2016年的5萬余家。NewBlance、寶潔、奔馳、周大福這類知名企業的新媒體營銷也與IMS達成了合作。

美國內容產業每年都有上萬億美元的規模。美國的暢銷書作家一定是富豪,但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才賺了多少錢?差距太大了!這個問題有著綜合性的原因,比如說對知識版權的重視。美國非常重視創意內容,美國兩百年的發展就基於對專利的保護和授權。

目前我國的內容產業還處於不成熟的早期階段。但這只是時間的問題,它一定會通過時間變得合理。

做自媒體廣告平臺領域的“淘寶”

這是我第三次創業了,前兩次創業也是和廣告打交道。一開始我們就定位於做互聯網廣告,多年來一直沒有變過。2002年、2003年我們就意識到中國的互聯網廣告市場將不斷擴大。很簡單,用戶時間花在哪兒廣告就會投在哪兒。

IMS目前有三個品牌產品:

一、SMART,為New Balance、中國平安這類品牌廣告主提供社交全案服務;

二、WEIQ,為中小企業提供營銷服務,企業主可以個性選擇自媒體投放廣告。截至目前,我們已累計服務六萬多中小企業;

三、克勞銳,為自媒體全產業鏈開發、商業價值挖掘、版權經濟管理等提供整合解決方案。

圖片2

其中,為中小企業提供營銷服務是我們的核心業務。我們深入挖掘各項數據,對自媒體進行標簽化梳理,將其劃分為包含母嬰、時尚、旅遊、汽車、彩妝等五十多個類別。中小企業在平臺上發布需求後,平臺會推薦適合投放的自媒體。

目前,全國大概有幾百家公司在做類似的業務。我認為連接自媒體和企業不是一個難事,小到兩三個人的小公司、大到藍色光標都能做。每家企業的服務能力、寬度和優劣勢都不相同,關鍵在於為誰服務。

IMS一直致力於為自媒體提供服務。我們有扶持自媒體的計劃,為自媒體人提供變現指導、流量支持、版權保護、價值提升甚至是啟動資金等服務。

我們想做自媒體廣告平臺領域的“淘寶”,希望越來越多的自媒體能夠到平臺上面來開設自己的店,進而匹配更多客戶給他們。

目前市場還遠未到達爆發的時候,IMS仍處於創業階段。

有限與無限的遊戲

有人認為廣告營銷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行當,在我看來,中國所有的生意都是傳統生意,只是互聯網起到什麽樣的作用。阿里巴巴買賣東西是一個傳統生意,但馬雲將其搬到了網上。

廣告營銷是一個傳統營生,從最早張貼畫的雛形至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隨著時代不斷演進,客戶需求和投放需求在發生變化。這幾年傳統廣告公司都面臨的一個困境——想轉型但是轉不過來。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DNA和壽命,有一本書叫《有限與無限的遊戲》。創業比的就是無限遊戲,看誰活的長。傳統公司轉型成功的概率很低,前提是作為一家傳統公司要考慮要不要延續,是否能將自己的優勢延續到新模式中,譬如客戶優勢。傳統廣告公司要進入一個新市場,要看看自己哪能行哪不行。

IMS成立八年來每一天都面臨挑戰。

在我看來,創業公司每三年就是一個階段:

第一個三年要驗證能不能活;

第二個三年要驗證前三年的方向和基礎對不對,這決定公司會不會爆發;

第三個三年則是要考慮整個資本運作是不是好。

大家認為互聯網經濟是快活,其實則是慢活。互聯網是不像傳統行業,品牌是一點點起來的。很多年輕創業者不能急於求成,做一件事情你要決定至少花十年的時間,而且大部分公司十年成不了是很正常的。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覺得很快的其實都很慢,比如優酷、土豆、滴滴、快滴用一年半KO了多數玩家,是因為騰訊、阿里入局加速了行業的整合。在我看來,現在創業的初始階段更殘酷了,但是不會改變發展的“總時長”,因為一個公司不可能很快就發展起來。

任何一個公司講優勢,都會講規模優勢。大家最初比技術、比運營、拼銷售,最後比的則是客戶覆蓋能力和營業規模。規模足夠說明公司的技術、運營和服務。

IMS的優勢是“一體化”。具體來說,單打獨鬥的自媒體無法進入品牌客戶的采購體系,沒有人向客戶承諾出了問題誰承擔責任。我們在了解的前提下會為其背書,客戶基於IMS選擇自媒體。這是一個很大的服務。

我們和所有主流平臺的自媒體、網絡達人都有合作,並與微博進行了深度合作。此外,我們還和映客、喜馬拉雅、360成立了合資公司,專門運營其平臺的網絡達人。這樣,我們成就了共生的關系,結構更加緊密。

此外,品牌客戶有帳期,IMS則是按周結算。自媒體從接單到結算到投放不用被壓帳,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今天我們更多的只是幫助自媒體在廣告端獲得收益,未來我們希望他們可以通過內容直接獲得收益。

IMS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5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