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深交所总经理:深港通方案已准备 待监管机关批准】 上兵伐谋zgz

http://xueqiu.com/6078380931/41849007
【深交所总经理:深港通方案已准备 待监管机关批准】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22日在台北表示,深港通方案已准备好,但仍有待监管机关批准。她指出,深交所在深港通开通前还要解决停牌制度问题,以期可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为了与港交所的制度对接,深交所接下来要处理停牌问题。


中新网4月23日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沪港通开通半年终显威力,市场人士都期望深港通的推出,再为两地股市加把火。深交所[微博]总经理宋丽萍22日在台北表示,深港通方案已准备好,但仍有待监管机关批准。她指出,深交所在深港通开通前还要解决停牌制度问题,以期可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
  据台湾媒体消息,宋丽萍22日在台北一个论坛上表示,为了与港交所的制度对接,深交所自4月8日起增加了挂牌公司的早间公告,接下来就是要处理停牌问题。
  她指,由于股份停牌会影响衍生商品的交易效率,同时会增加投资者成本,加上部分挂牌公司因组织架构重组,停牌时间长达几个月,或会令国际投资者却步。
  她又指,深港通要迫切解决停牌问题,如果股份停牌太多,会令国际投资者看不懂市况。对于深港通开通时间,她表示,开通方案已准备好,但尚待监管机关批准。
  此外,沪港通中也有不少限制交易的情况,如单日额度用尽、两地假期不同、两地收市时间不一样等,沪港通都已有相关处理细则,应可作为深港通的参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680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 上兵伐谋zgz

http://xueqiu.com/6078380931/44246520
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初见成效。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为抓住有利时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了新要求。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促进优势产能对外合作,形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提升
  (二)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加快铁路、电力等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实施“一带一路”、中非“三网一化”合作等重大战略
  (三)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是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抓手。当前,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热潮,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积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投资合作,有利于深化我国与有关国家的互利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着眼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把握国际经济合作新方向,将我国产业优势和资金优势与国外需求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创新对外合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力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五)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主导、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按照国际惯例和商业原则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企业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发展规划,改革管理方式,提高便利化水平,完善支持政策,营造良好环境,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要选择制造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市场有需求的领域为重点,近期以亚洲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为主要方向,根据不同国家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贸易、承包工程、投资等多种方式有序推进。
  坚持注重实效、互利共赢。推动我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践行正确义利观,充分考虑所在国国情和实际需求,注重与当地政府和企业互利合作,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积极稳妥、防控风险。根据国家经济外交整体战略,进一步强化我国比较优势,在充分掌握和论证相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基础上,积极谋划、合理布局,有力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防止一哄而起、盲目而上、恶性竞争,切实防控风险,提高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效用和水平。
  (六)主要目标。力争到2020年,与重点国家产能合作机制基本建立,一批重点产能合作项目取得明显进展,形成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更加有效,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骨干企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对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七)总体任务。将与我装备和产能契合度高、合作愿望强烈、合作条件和基础好的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国别,并积极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以点带面,逐步扩展。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作为重点行业,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八)立足国内优势,推动钢铁、有色行业对外产能合作。结合国内钢铁行业结构调整,以成套设备出口、投资、收购、承包工程等方式,在资源条件好、配套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重点国家建设炼铁、炼钢、钢材等钢铁生产基地,带动钢铁装备对外输出。结合境外矿产资源开发,延伸下游产业链,开展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带动成套设备出口。
  (九)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开展建材行业优势产能国际合作。根据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挥国内行业骨干企业、工程建设企业的作用,在有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以投资方式为主,结合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应等多种方式,建设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建材、新型房屋等生产线,提高所在国工业生产能力,增加当地市场供应。
  (十)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拓展轨道交通装备国际市场。以推动和实施周边铁路互联互通、非洲铁路重点区域网络建设及高速铁路项目为重点,发挥我在铁路设计、施工、装备供应、运营维护及融资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一揽子合作。积极开发和实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扩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国际合作。在有条件的重点国家建立装配、维修基地和研发中心。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整合,提升骨干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和综合实力。
  (十一)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大电力“走出去”力度,积极开拓有关国家火电和水电市场,鼓励以多种方式参与重大电力项目合作,扩大国产火电、水电装备和技术出口规模。积极与有关国家开展核电领域交流与磋商,推进重点项目合作,带动核电成套装备和技术出口。积极参与有关国家风电、太阳能光伏项目的投资和建设,带动风电、光伏发电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极开展境外电网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带动输变电设备出口。
  (十二)加强境外资源开发,推动化工重点领域境外投资。充分发挥国内技术和产能优势,在市场需求大、资源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加强资源开发和产业投资,建设石化、化肥、农药、轮胎、煤化工等生产线。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为重点,开展化工下游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带动国内成套设备出口。
  (十三)发挥竞争优势,提高轻工纺织行业国际合作水平。发挥轻纺行业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在有条件的国家,依托当地农产品、畜牧业资源建立加工厂,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靠近目标市场的国家投资建设棉纺、化纤、家电、食品加工等轻纺行业项目,带动相关行业装备出口。在境外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形成上下游配套、集群式发展的轻纺产品加工基地。把握好合作节奏和尺度,推动国际合作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良性互动。
  (十四)通过境外设厂等方式,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推动国产大型客车、载重汽车、小型客车、轻型客车出口。在市场潜力大、产业配套强的国家设立汽车生产厂和组装厂,建立当地分销网络和维修维护中心,带动自主品牌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提升品牌影响力。鼓励汽车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汽车技术和工程研发中心,同国外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开展合作,提高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和制造技术水平。
  (十五)推动创新升级,提高信息通信行业国际竞争力。发挥大型通信和网络设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巩固传统优势市场,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以用户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当地运营商、集团用户的合作,强化设计研发、技术支持、运营维护、信息安全的体系建设,提高在全球通信和网络设备市场的竞争力。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采取兼并收购、投资建设、设施运营等方式“走出去”,在海外建设运营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与通信和网络制造企业合作。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全球智力资源,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
  (十六)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工程机械等制造企业完善全球业务网络。加大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石油装备、机床工具等制造企业的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开展融资租赁等业务,结合境外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扩大出口。鼓励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投资建厂,完善运营维护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支持企业同具有品牌、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国外企业合作,鼓励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提高机械制造企业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水平。
  (十七)加强对外合作,推动航空航天装备对外输出。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航空市场,在亚洲、非洲条件较好的国家探索设立合资航空运营企业,建设后勤保障基地,逐步形成区域航空运输网,打造若干个辐射周边国家的区域航空中心,加快与有关国家开展航空合作,带动国产飞机出口。积极开拓发达国家航空市场,推动通用飞机出口。支持优势航空企业投资国际先进制造和研发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提高国产飞机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与发展中国家航天合作,积极推进对外发射服务。加强与发达国家在卫星设计、零部件制造、有效载荷研制等方面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投资国外特色优势企业。
  (十八)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开拓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市场。发挥船舶产能优势,在巩固中低端船舶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建厂、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及销售服务基地,提高船舶高端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提升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工程船舶、液化天然气船等产品国际竞争力。
  四、提高企业“走出去”能力和水平
  (十九)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各类企业包括民营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商业原则和国际惯例,明确工作重点,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我拓展国际发展新空间作出积极贡献。
  (二十)拓展对外合作方式。在继续发挥传统工程承包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我资金、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工程承包+融资”、“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合作,有条件的项目鼓励采用BOT、PPP等方式,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装备制造合作。与具备条件的国家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国际产能合作要根据所在国的实际和特点,灵活采取投资、工程建设、技术合作、技术援助等多种方式,与所在国政府和企业开展合作。
  (二十一)创新商业运作模式。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工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园区建设,营造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法律政策配套的具有集聚和辐射效应的良好区域投资环境,引导国内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式“走出去”。通过互联网借船出海,借助互联网企业境外市场、营销网络平台,开辟新的商业渠道。通过以大带小合作出海,鼓励大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带动一批中小配套企业“走出去”,构建全产业链战略联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二十二)提高境外经营能力和水平。认真做好所在国政治、经济、法律、市场的分析和评估,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建立效益风险评估机制,注重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完善内部投资决策程序,落实各方面配套条件,精心组织实施。做好风险应对预案,妥善防范和化解项目执行中的各类风险。鼓励扎根当地、致力于长期发展,在企业用工、采购等方面努力提高本地化水平,加强当地员工培训,积极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二十三)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企业要认真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宗教和习俗,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坚持诚信经营,抵制商业贿赂。注重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承担社会责任,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作贡献,实现与所在国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建立企业境外经营活动考核机制,推动信用制度建设。加强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遵守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坚决防止无序和恶性竞争。
  五、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
  
(二十四)加强统筹指导和协调。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非“三网一化”合作等,制定国际产能合作规划,明确重点方向,指导企业有重点、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对外工作。
  (二十五)完善对外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多双边高层合作机制的作用,与重点国家建立产能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间交流协调以及与相关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合作,搭建政府和企业对外合作平台,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完善与有关国家在投资保护、金融、税收、海关、人员往来等方面合作机制,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全方位支持和综合保障。
  (二十六)改革对外合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境外投资审批,除敏感类投资外,境外投资项目和设立企业全部实行告知性备案,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完善对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的境外投资管理方式,从注重事前管理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完善对外承包工程管理,为企业开展对外合作创造便利条件。
  (二十七)做好外交服务工作。外交部门和驻外使领馆要进一步做好驻在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工作,加强对我企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及时提供国别情况、有关国家合作意向和合作项目等有效信息,做好风险防范和领事保护工作。
  (二十八)建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共享制度,指导相关机构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整合政府、商协会、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及时发布国家“走出去”有关政策,以及全面准确的国外投资环境、产业发展和政策、市场需求、项目合作等信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支持和服务。
  (二十九)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和产能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指导和鼓励本地区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有序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十)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加快与有关国家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实现重点国家全覆盖。
  (三十一)发挥优惠贷款作用。根据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需要,支持企业参与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工程承包和大型投资项目。
  (三十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挥政策性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通过银团贷款、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按照商业可持续和风险可控原则,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PPP项目贷款业务,提升我国高铁、核电等重大装备和产能“走出去”的综合竞争力。鼓励国内金融机构提高对境外资产或权益的处置能力,支持“走出去”企业以境外资产和股权、矿权等权益为抵押获得贷款,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加强与相关国家的监管协调,降低和消除准入壁垒,支持中资金融机构加快境外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布局,提高融资服务能力。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协调,共同开展境外重大项目合作。
  (三十三)发挥人民币国际化积极作用。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境内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并在境外使用,取消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地域限制。加快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完善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体系,便利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合作和投资。鼓励在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大宗商品贸易及境外经贸合作区等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降低“走出去”的货币错配风险。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使用,有序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
  (三十四)扩大融资资金来源。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境内外市场募集资金,用于“走出去”项目。实行境外发债备案制,募集低成本外汇资金,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资金需求。
  (三十五)增加股权投资来源。发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用,设立业务覆盖全球的股权投资公司(即中投海外直接投资公司)。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中非基金、东盟基金、中投海外直接投资公司等作用,以股权投资、债务融资等方式,积极支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鼓励境内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走出去”,充分发挥其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等的作用。
  (三十六)加强和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建立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大型成套设备的长期制度性安排,对风险可控的项目实现应保尽保。发挥好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扩大保险覆盖面,以有效支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带动优势产能“走出去”。
  七、强化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
  (三十七)加快中国标准国际化推广。提高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认证认可国际互认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制定,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尽早完成高铁、电力、工程机械、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技术标准外文版翻译,加大中国标准国际化推广力度,推动相关产品认证认可结果互认和采信。
  (三十八)强化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法律、会计、税务、投资、咨询、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和认证等服务。建立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完善中介服务执业规则与管理制度,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的责任。
  (三十九)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坚持企业自我培养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培养一批复合型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以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为先导,加快重点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国际化交流平台,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四十)做好政策阐释工作。积极发挥国内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作用,及时准确通报信息。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交流合作,做好与所在国当地媒体、智库、非政府组织的沟通工作,阐释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积极推介我国装备产品、技术、标准和优势产业。
  (四十一)加强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支持“走出去”的风险评估和防控机制,定期发布重大国别风险评估报告,及时警示和通报有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重大风险,提出应对预案和防范措施,妥善应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大风险。综合运用外交、经济、法律等手段,切实维护我国企业境外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完善境外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妥善解决和处置各类安全问题,切实保障公民和企业的境外安全。
                                 国务院
                             2015年5月13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62

【晚安福利:历史上8次暂停IPO,A股上涨与下跌的情况】 上兵伐谋zgz

http://xueqiu.com/6078380931/50229557

【晚安福利:历史上8次暂停IPO,A股上涨与下跌的情况】这是第一财经日报整理的历史上8次暂停IPO A股表现表,其中第八次IPO暂停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该期间监管层开展了史上最严的IPO公司财务大检查,IPO实质处于暂停状态, 由于监管层一直没有明确表态,因此无明确数据(实际上第八次处于横向震荡状态)


第一次暂停

  1、总计交易日:98天

  A股期间涨幅:+65.75%

  1994年7月21日-1994年12月7日

  暂停背景:

   1994年,年轻的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大洗礼,指数出现最惨烈的暴跌。1994年7月28日,上证指数低开低走,收在339点,跌8.43%。这是连续 长时间下跌后的再次暴跌,杀伤力极大。股民仓惶而逃,股价惨不忍睹。7月30日,监管层出台“三大救市政策”: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 配股规模;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市场表现:

  从1994年7月20日粤宏远A发行后,一直到当年12月8日中炬高新 发行,新股暂停发行近5个月。在停发新股后,大盘没有应声上涨,而是一度快速跌落至325.89点,但很快在8月1日后展开一轮大幅度上涨,到9月13日 高达1052.94点。但随后就是回调,12月7日,又回到了650点附近。

  1994年12月新股发行重新启动后,大盘继续探底,并在次年的1月19日下探至571.36点。期间最大跌幅达到17.82%。

  点评:

   经过绵绵不断的下跌后,监管层三大救市政策让投资者看到了曙光,上证综指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 215.33%。投资者再一次领教了“政策市”的威力。但是,虽有政策利好,大盘也并没有走出牛市行情,在1994年10月以后,市场走势就渐趋平 静;12月,指数回到了650点附近。这说明,停发新股后,指数虽有反弹,但为时不长,不能根本改变股市的原有运行趋势。

  第二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96天

  A股期间涨幅:+18.36%

  1995年1月19日-1995年6月9日

  暂停背景:

   在1995年年初,市场上的资金大多集中在国债期货上,而股市因为缺乏资金则延续了1994年末尾的消沉,每天成交仅几十万元,股指也像长睡不醒一样一 直在较小的区间内波动。3月,国债期货市场爆发了震惊全国的“3·27事件”。IPO也在重启后仅1个月即告再度暂停。

  市场表现:

   1995年1月18日,仪征化纤招股后,到当年6月12日,创业环保招股,期间新股暂停发行时间约5个月。大盘在IPO暂停的背景下,一度走出一波大幅 度上涨行情,从524.43点起涨,到当年5月涨到最高的926.41点,在5月的月K线上留下了长达226点的上影线。其后,市场重现弱势。

  重启新股发行后,6月12日大盘已经跌破700点,至7月初,大盘已经跌至610.33点(1995年7月4日),期间最大跌幅为13.92%。

  点评:

   这一次新股停发,距离上一次重启仅一个月的时间。但这次的暂停并没有带来A股的上涨,1995年年末的时候上证指数收在555.29点,年跌幅 14.29%,连续第二年下跌。这充分说明了停发新股对提振二级市场的作用有限,促进市场供求动态平衡,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新股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 增强市场自身调节作用。

  第三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128天

  A股期间涨幅:-12.60%

  1995年7月5日-1996年1月3日

  暂停背景:

   1995年7月4日东方电气公开发行后的一段时间内,A股市场只有洛阳玻璃、东北电气两家新股发行。1995年8月下旬,四川长虹转配股上市引发市场动 荡,8月26日在沪市挂牌的辽源得亨、西安黄河中期业绩亏损,这是上市公司首次出现业绩亏损。到1996年1月4日,黔轮胎招股后,新股发行才密集进行, 因此,这段时间也可作为暂停新股发行来看待。

  市场表现:

  此次IPO暂停距上一次重启也仅有1个月时间,暂停期间股指先后走出两波小幅上涨行情,但之后一路下滑直至1996年初。黔轮胎的新股发行后,大盘很快到达阶段性底部513点。此后股指一路走高,展开一轮大牛市,至1996年年底时股指已经升至1259点附近。

  1996年1月3日IPO重启后,大盘1月19日探底512.83点后,一路上行,展开一轮大牛市,在当年年底飙升至1258.69点,并于2001年6月14日达到2245.44高点。

  点评:

   这次停发新股距离上次又是仅有一个月的时间。从连续两次仅相隔一个月就停发新股可以看出,主要是市场的低迷让新股发行停止,但停发新股并没有挽救股市。 虽然每一次暂停周期不长,但期间大盘也并没有走出牛市行情。相反,在新股发行重启后,虽然市场扩容,但由于当时的中国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通胀得到成功治 理,上市公司业绩有了较大改善,证券投资基金的面世也改变了投资者结构。在此背景下,A股迎来了一波大的行情。

  第四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69天

  A股期间涨幅:-13.57%

  2001年7月31日-2001年11月2日

  暂停背景:

   2001年6月22日,国务院五部委联合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第五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 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且减持的价格执行市场定价。但是,该方案一经公布,立即引发轩然大波,股市自此狂泻不止。

  市场表现:

   截至2001年10月20日左右,上证指数一口气从2245点跌到1520点,短短四个月跌去了700多点,跌幅超过三成。其间证监会完全停止了新股发 行和增发。面对一泻千里的股市,10月22日,证监会紧急暂停《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宣布暂停在新股首发和增发中执行国 有股减持政策。

  11月2日IPO重启后,市场经历三年的震荡期,并于2003年11月13日达到1307.40点,直至股权分置改革实施。

  点评:

   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触及到很多深层次问题,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造较好条件,相关 政策的把握需要很高的艺术。当时的减持方案让二级市场上投资者怨声载道,认为国有股按市价减持简直就是圈钱,证券市场本应是投资者投资的场所,但却变成了 国企大股东的提款机。大家纷纷“以脚投票”,对新发、增发的股票弃而远之。因此,市场出现了新股上市跌破发行价、增发股票没人要的被动局面。

  此次IPO暂停,源于国有股减持,又终结于暂停国有股减持。IPO暂停期间股市没有重新走牛,IPO恢复后也没有大幅走低。不过,市场倒是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资本市场。

  第五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101天

  A股期间涨幅:-7.86%

  2004年8月26日-2005年1月23日

  暂停背景:

  2004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而在方案正式出台前,IPO被暂停。

   一直以来,股票的定价,包括新股发行、增发的价格,都是按照监管层的“规定”操作。新股发行20倍市盈率定价这一“潜规则”的形成,源于长期以来管理层 对扩大国有企业的融资规模并且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考虑。然而政府控制股票定价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资产配置的合理性。而充分市场 化的IPO定价原则将有利于联通原本割裂开来的一、二级市场,还市场以公正,制造更宽松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空间和法律环境。

  针对这一情况,《通知》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及其保荐机构应通过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询价应采用累计投标询价的方式。

  应该说,这一规定的出台体现了市场发展的要求,标志着中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初步建立,对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推动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次IPO暂停之前,双鹭药业搭上了“末班车”:2004年8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核准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通知》(证监发行字[2004]140号)称,核准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1900万股。

   直到2005年1月,华电国际的发行,宣告暂停三个多月的IPO重新启动。2005年1月12日证监会公布的《关于核准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 行股票的通知》(证监发行字[2005]2号)称,核准华电国际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不超过7.65亿股,其中,向中国华电集团公司配售不超过 1.96亿股。2005年2月3日,华电国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市场影响:

  这次IPO暂停时,A股 仍处在2001年以来的熊市当中。暂停期间,A股市场虽然也出现了多次反弹,但是下降趋势十分明显,市场再度创出新低。由于新的询价制度对当时的股价形成 不小的冲击,扩容也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因此IPO暂停并没有给股市带来强势逆转,新股发行重启后,大盘出现了短暂的反弹,上证综指从1180点附近反弹 至1300点之上,但这次的反弹持续时间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

  点评:

  这一次的IPO暂停,虽然并没有给市场带来转折,但是对市场的长期发展和制度完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询价制度给了市场和投资者更多地尊重,流通股股东在证券市场拥有了更大发言权。

   同时,这一轮改革给予了中小投资者以和机构投资者相对对等的申购条件。《通知》要求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在累计投标询价完成后,应将其余股票以相同价格按 照发行公告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个人投资者在此后将能够搭上机构研究的便车,以与机构投资者相同的价格申购新股。

  第六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264天

  A股期间涨幅:+49.53%

  2005年5月25日-2006年6月2日

  暂停背景:

  这是A股历史上,新股发行暂停时间最长的一次,因为股改的启动,新股发行暂停了一年。

  股权分置改革是彼时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于股改,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这样表示。同时,根据《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试点工作按照“市场稳定发展、规则公平统一、方案协商选择、流通股东表决、实施分步有序”的操作原则进行。

  当时,有交易所领导称,当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市值超过总市值的50%之后,证券市场新的定价机制可能就形成了。政策非常明确地指出IPO和再融资要等股改之后进行,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市场的稳定,二是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市值超过总市值50%,否则没有新的定价机制。

  市场影响:

  由于股权分置改革,IPO暂停了一年时间。这一轮空窗期开启后不久,上证综指跌至历史低点998点,而当空窗期进入尾声时,股指开始大幅度回升,新的牛市随之来临。

  2006年6月5日,新老划断第一股中工国际招股,虽然导致了短期市场的回落,股指也从1700点附近最低回落到1512点,但随后很快就创出新高,此后更是一路上涨到6000点之上,A股最终迎来了史上最大一轮牛市。

  点评: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想用停发新股来救市,效果已越来越不明显。而此次重启IPO后,由于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继续保持健康增长势头,加之股改 和汇改的制度改革红利,股市在此期间走出了空前的牛市,这也再次表明,新股发行与否对市场的影响只是短期的,绝不能改变市场的大趋势。

  第七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191天

  A股期间涨幅:+43.09%

  2008年9月16日-2009年7月10日

  暂停背景:

   2008年9月,在寻找买家未果后,曾为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公司递交破产保护申请。消息一出,美元和美国股指期货齐声下跌。2008年9月 15日纽约股市开盘后三大股指均大幅下跌近3%。在欧洲方面,当天德国法兰克福、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等地股市主要股指也大幅下跌,跌幅一度均超过4%。

  在亚太地区,新加坡股市海峡时报指数下跌3.27%,印度孟买股市敏感30指数下跌3.35%。澳大利亚悉尼股市主要股指下跌1.8%。当时有分析认为,当天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地股市因公假日休市,否则亚太地区主要股市跌势会更加明显。

  A股市场方面,9月18日,大盘最低见1802.33点。在此背景下,IPO暂停。

  市场影响:

  在此次IPO暂停期间,受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A股在经历了6124点的疯狂之后一路下行,至2008年12月时已经下跌了1年多,股指最低1664点。进入2009年后,市场一度走出2008年至今最大的一波反弹行情。

  2009年7月10日,桂林三金、万马电缆在深交所挂牌交易——IPO在自2008年底暂停半年多后重启,上证指数当日最高触及3140点,并助推股指在1个月后站上3478点。但此后不久,股市一路阴跌,多次徘徊在2000点附近。

  点评:

   此次A股市场的暴跌,有人说是因为新股大量发行造成的,有人说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也有人说这是股市“疯狂”之后必然会出现的一个现象。其实,归 根到底,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影响股市的最基本因素是宏观经济基本面。同样,国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稳定健康的资本市场。停止资本市场的融资功 能,相当于自废武功。当然,在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样需要重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变。因此,IPO的暂停常常伴随着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的改 革,2009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拉开了新一轮中国股市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大 幕。

  第八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待定

  A股期间涨幅:尚无法统计

  2012年11月16日至2013年12月

  暂停背景:

  此次IPO暂停,虽然监管层一直没有明确表态,但事实证明,IPO确实是处于暂停状况。这一次IPO暂停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原因,是从2009年8月开始 A、B股一路下跌,连续3年成为主要经济体表现最差市场,而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欧美国家股市反而率先走出低迷,股指连创新高。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管层开展了号称史上最严的IPO公司财务大检查,以挤干拟上市公司财务上的“水分”。

   2012年12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中介机构在开展2012 年年度财务资料补充和信息披露工作时,应严格遵守现行各项执业准则和信息披露规范要求,勤勉尽责,审慎执业,对首发公司报告期内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 性、完整性开展全面自查工作。并要求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应在2013年3月31日之前将自查工作报告报送中国证监会。

  2013年 1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相关问题的答复》,称如果确实出现在3月31日前无法提交自 查报告的情况,根据证监会审核流程,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可提出中止审查申请,待其提交自查报告并经审核后,证监会仍将对该部分企业按比例组织抽查。

  2013年4月,首批30家抽查企业产生;6月,再次产生10家抽查企业。

  市场影响:

   A股市场IPO暂停后,指数在创出所谓的1949点的“解放底”后,开始为时两个月的反弹,以美丽中国概念和城镇化建设概念为首的相关个股领涨两市。今 年春节过后,由于对IPO重启的担忧及国外热钱回流的影响使指数再度调整。随着第两轮IPO自查的进行,指数在5月出现小幅反弹,但由于经济数据的不理想 以及IPO重启时间窗口的临近,指数近日出现快速下跌,一举击穿年线及半年线支撑。

  点评:

  任何一个市场都不可能只涨不跌或者说是只跌不涨。融资是资本市场的功能之一,通过行政之手,来人为地控制新股的发行节奏,使市场失去融资这一功能,显然是行不通的,新股的发行节奏,理应由市场来把握。同时,还要理顺各方的关系,让市场回归理性。

  2013年6月7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开启新一轮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业界认为,本轮改革有别于以往若干次改革尝试,将是证监会成立以来最彻底的一次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

  同时,这一轮改革提出将从五个方面入手,内容包括推进新股市场化发行机制;强化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等责任主体的诚信义务;进一步提高新股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改革新股配售方式;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切实维护“三公”原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