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買樓要買location 周顯
1 :
GS(14)@2015-12-27 01:12:38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8921
通常,一個樓價的升跌周期,是在二十年左右,短的可以是十三年,長的可以到達三十四年,這是知識界所公認的了,雖然,很多炒了很多年樓的業界人士,也並不知道這個公認了的事實。
樓價在升跌周期的同時,又有甚麼特色呢?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在正常的政府管治之下,人民居住環境總是在不停的改善著,人均面積是一直在增加,在美國、在日本,在中國,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只有一個地方是例外,就是香港。這些年來人均面積縱使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加,而政府也從來沒有打算改善過,因為政府的建屋目標,是以單位數目,而不是以人均居住面積來做計算的。
簡單而言,假如一個地方的人均居住面積是不停的增加著,這個地方的樓價應該是長期處於下跌的狀態,這好比食物的價格也是長期下跌,意即在長期而言,用相同的錢,可以買到更多的食物,更大的房子,這才叫做人民的生活獲得到改善。
所以,理論上,如果用二十年來作一個周期,下一個周期的樓價,也應該比上一個周期的樓價為低,才算合理。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必須要計算通脹因素,以及人均收入增加等等的因素。所以,真正的計算方式應該是,這地方的平均個人收入,相比起單位的平均呎價,人們可以買到的面積應該是越來越大才對。
半山的地段不能大量增加土地,理論上樓價可以一浪高於一浪。
在實際上,樓價的升跌也有著其他的因素,其中最重要之一是﹕位置,即是人們常說的location。只要可讓房子加高興建,單位面積便可以大量增加,暫時在這個世上,我還未看到過有不夠土地建屋的個案,像日本,也是地少人多,在二十年前也是居住單位狹小,但經過了二十年來的大量興建,已經到達了不動產過盛的狀況,迫得吸引外人,如中國人等等,去買其樓、救其市了。
香港其實也有足夠的土地,例如郊野公園、新界村民的農地,業權分散的舊區等等,只是因為政治問題,很難以把這些土地用來建屋而已。然而,人均面積雖然可以不斷地增加,但是高尚住宅區,如山頂和深水灣,城市的中心地帶,如灣仔、銅鑼灣、尖沙咀、旺角等地區,卻並不可能大量增加土地。
當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不佳,大家便去追逐房子,不管甚麼房子都買,這是發展房屋的第一階段,也即是香港在這幾十年來的努力掙扎,這好比不夠食物吃,人們首先追求的是吃飽,但在第二階段,當人民普遍吃飽之後,便會去追求吃肉,甚至是美食了。同樣道理,當人民的居住問題普遍解決了,居者有其屋之後,大家便開始去追逐豪宅、高尚住宅區了。
把以上的再推理下去,樓價的周期的升升跌跌,固然是甚麼樓都不能避免,但是對比周期之間的高點和低點,可發現優質地區的房子將會是一浪高於一浪,二十年後還可以再創高峰,但邊陲樓宇的樓價則永遠不能回復舊價(以人民收入/呎價對比計),這就是「買樓要買location」的真正奧義。
財經評論:打破Location定律
1 :
GS(14)@2017-03-22 00:30:35剛過去的周末,深水埗南昌站匯璽及將軍澳Monterey兩大型新盤陷入排隊搶購狂潮。雖然樓價貴到離譜,但買家繼續掃貨,樓市恐怖到不似事實。辣招打擊不到投資者,匯璽及Monterey都有三至四成投資者大手掃貨。常言道買樓投資的金科玉律是要買3個Location,即地點、座向、高低,但定價看似吸引、實際高得很的匯璽,確實打破這定律。揚言參考九龍站的匯璽,首批折實呎價18,998元,之後加到逾21,000元,平過九龍站很多,但肯定是開埠以來深水埗最貴。需知道,這呎價隨時可在大角嘴奧運站買到樓,但依然不少買家選擇匯璽。據統計處的2016中期人口統計,全港家庭收入最低是深水埗區,中位數只有20,000元,即絕大部份深水埗家庭一個月收入,就算不吃不喝都買不到匯璽一呎。可以推斷,大部份匯璽買家都不是來自本區。買家不惜以2萬呎價進駐這個傳統基層社區,但以投資角度,未來有幾多本區居民可租得起呢?至於客觀因素,物業前臨西九龍公路,全海景單位正對公路,環境噪音難以解決。當然不少買家都是憧憬新地(016)品牌效應,加上基座有大商場,可令舊區大變身。惟現時樓盤對面是公屋富昌邨,對面大興土木的連翔道分別有兩個公屋、居屋項目,未來周邊的消費能力較弱。正如1997年爆煲前,天水圍嘉湖山莊被一面倒睇好樓價會升,樓價竟與新元朗中心相若。20年後新元朗中心平均呎價高過嘉湖3,000元,當年的買家,有沒有想過Location的重要性?記者:程俊華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20/1996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