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趣 BLOGBLOG 分析員之死: Celifazation
1 :
GS(14)@2012-08-19 16:29:20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9/16616454

股市唔掂,投行生意插水,自自然然向 cost centre的分析員開刀,但股榮認為分析員其實死於師奶化,即係 Celifazation(字典查唔到,黃子華棟篤笑首創)。
分析員師奶化,最大特徵係集體行動,見高捧、見低踩,轉軚快過 CY。筆者統計今年表現最好及最差五隻股份(市億百億以上),如依照今年初各投行分析員建議,隨時買10次輸足九次。舉個例,今年股價跌了一半的中興(763),年初建議買入的分析員共27位,三位叫沽,12個月目標價26蚊,現價11.24元。華潤水泥(1313)獲20位分析員叫買,冇人叫沽,平均目標價7.84元,剛好是現價的一半。經過大半年,分析員面對現實,紛紛轉軚,國美(493)建議買入比率由年頭67%跌到10%。
唱好的表現差,唱衰的偏偏反其道而行。10位內房分析員,今年初齊齊叫沽爆綠城中國(3900),結果股價年內彈1.36倍,電力股亦令分析員滿地眼鏡碎,年初推薦買入華電(1071)比率只有四分一,結果爆升六成。
利豐日前放榜令市場大跌眼鏡,據聞不少分析員都覺得被「跣」了一鑊,覺得唔係我估錯,係俾管理層誤導,股價冧兩成,德銀等投行隨後立即將目標價狠劈逾三成。利豐收購代價重估收益,瑞銀去年已經質疑,業界對有關會計手法應心裡有數,分析員呻被坤,無疑師奶上身,喊苦喊忽。
一直以為,分析員理應最瞭解公司情況及行業週期,當他們要淪落到見到公司出盈警或業績,才後知後覺降評級、大削目標價,意義何在呢。牛市人人係股神,分析員出報告唱好,只是錦上添花。只有在熊市中脫穎而出,或提前預警,始是分析員應有的態度,將責任推卸在別人身上,只凸顯自己「燒鵝髀價錢,豆腐渣質素」。
頻密轉軚 猶如散戶
同事高明早前寫過一篇文章,今日可借來一用。渣打(2888)在美國出事,美林分析員15日內連出三份報告,先叫人沽、然後話形勢唔清楚,揸住先,隔幾日雙方和解,就叫人追貨。分析員轉軚之急,猶如師奶煲電視劇,昨天說 A角係奸;今天又話係忠;劇情一變,再話「邪邪哋」,情緒被劇情牽著走。大佬啊,我係要分析員,唔係要情緒員。正如高明話齋,分析員穿上西裝,就是要扮識嘢,可否做戲做全套,不要太散戶?
分析員不易做,繫於行業的先天性缺陷,早前有研究指出,平均10份報告中,七份屬唱好,兩份持中性建議,只有一成唱淡,唱好的欠新意,唱淡的得罪客,難怪有料的分析員,通常由 sell side跳去 buy side做芬佬,不會長期留在研究部。分析員唔想死,請唔該開始麻甩化( Malufazation)。
股榮
2 :
GS(14)@2012-08-19 16:31:12師奶化
週日趣BLOGBLOG:股壇小圈子遊戲
1 :
GS(14)@2012-09-02 11:20:54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902/18005852

今年七隻被點名「小圈子」股份,六升一跌,當中四隻升幅超過一倍,最叻一隻創業板股飆升4.5倍。至於主板的友川(1323),早前調查其香港總部「不翼而飛」,截至3月底止年度更轉盈為虧,不過股價一於好少埋,年內照彈近三倍。
不過印象最深刻,一定要提創新股開埠以來,上市短短49日即發盈警的東吳水泥(695),雖然僅升12%,但相比同業跌到阿媽都唔認得,已經算係咁。
極度歸邊股博唔過
東吳6月中旬上市時寂寂無名,偏偏獲「女股神」劉央青睞,上市時西京投資以招股價1.1元入股9%,涉及近5000萬元。好記得7月底東吳「報警」預期蝕錢後,股榮心諗翌日股價肯定大跌,殊不知甫開市跌逾6%,收市竟倒升1.5%。原來連同劉央在內19位股東,持有東吳超過98%股權,2%股東見盈警後掟貨,沽壓大極有限,19位股東只要齊心唔沽,每人買多少少,已經消化拋售潮,埋單賬面還有賺。
這類小圈子「圍威喂」遊戲,最重要係齊心。條例規定,大股東及其相關人士不可持股超過75%,其他持股股東,名義上是公眾人士,但其實卻是坐埋同一條船,事但有件「粉腸」頂唔順要錢唔要貨,就會出現瀑布式下跌,去年喜尚(8179)就是最好例子。
以季季紅打響名堂的喜尚,去年七月以招股價1元創業板上市,證監8月曾警告街外貨只有3.6%,貨疏容易舞高,今年一月升到3.8元時,一拆十變毫子股,及後再由三毫爆上至八毫,短短八個月爆升八倍,這就是「小圈子」威力。好景不常在,今年三月有股東「唔生性」掟貨,其他股東見勢色唔對,加入沽貨,成街都係貨,大股東睬你都儍,任何股價free fall,股價三日插85%,至今股價只有6.5仙,年內跌82%,還低於招股價35%。
去年有五隻股份被「點名」,今年全部冇運行,股價跌幅介乎2%至82%,平均跌43%。股票世界裡沒有長期朋友,今日拍心口話唔放,聽日佢可能最快沽貨,食得鹹魚抵得渴,堅持要炒小圈子股,唯有祝君好運。
股榮
股榮
2 :
GS(14)@2012-09-02 11:22:05http://www.sfc.hk/web/TC/news-an ... -announcements.html
集中公佈
3 :
GS(14)@2012-09-02 11:28:00不過印象最深刻,一定要提創新股開埠以來,上市短短49日即發盈警的東吳水泥(695),雖然僅升12%,但相比同業跌到阿媽都唔認得,已經算係咁。
其實他聽過威樂未? 他咪算好彩
http://baike.sososteel.com/doc/view/81021.html
威樂控股有限公司是一間香港建築公司,港交所前上市代號:0873。主要業務制修屋內設計、銷售廚櫃產品等。當時創辦人鄧氏家族,而當時策略股東中國中信集團公司旗下肖特吉,在1997年12月17日上市,直至1998年7月2日停牌。主要原因旗下財務欺詐、做假帳、挪用公款等罪名。
而在被亞洲鐵路系統控股借威樂上市未能通過後,按聯交所第17條在2000年12月17日撤銷上市。而在2002年中,鄧氏3兄妹被法庭裁定所有罪名全部成立。
4 :
GS(14)@2012-09-02 11:32:09以季季紅打響名堂的喜尚,去年七月以招股價1元創業板上市,證監8月曾警告街外貨只有3.6%,貨疏容易舞高,今年一月升到3.8元時,一拆十變毫子股,及後再由三毫爆上至八毫,短短八個月爆升八倍,這就是「小圈子」威力。好景不常在,今年三月有股東「唔生性」掟貨,其他股東見勢色唔對,加入沽貨,成街都係貨,大股東睬你都儍,任何股價free fall,股價三日插85%,至今股價只有6.5仙,年內跌82%,還低於招股價35%。
http://webb-site.com/dbpub/hpu.asp?i=7013
30-Mar-2012 0.119 0.248 0.091 381,016,000 48,733,912 0.128
29-Mar-2012 0.250 0.320 0.245 31,392,000 8,561,040 0.273
28-Mar-2012 0.300 0.620 0.260 81,620,900 26,816,057 0.329
27-Mar-2012 0.640 0.670 0.580 6,472,000 4,131,760 0.638
以27日收市價來睇,跌了79.48%,如果以27日最高停來睇,跌了82.34%,如果以27日最高位比30日最低位來睇,跌了85.42%。
5 :
GS(14)@2012-09-02 11:32:38去年有五隻股份被「點名」,今年全部冇運行,股價跌幅介乎2%至82%,平均跌43%。股票世界裡沒有長期朋友,今日拍心口話唔放,聽日佢可能最快沽貨,食得鹹魚抵得渴,堅持要炒小圈子股,唯有祝君好運。
其實是6隻...
http://www.sfc.hk/web/TC/news-an ... -announcements.html
2011年12月14日 2011年12月6日 01239 金寶寶控股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18日 2011年10月4日 02098 卓爾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2011年9月14日 2011年8月31日 08179 喜尚控股有限公司
2011年5月26日 2011年5月12日 00812 敦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2011年2月17日 2011年1月26日 00169 恆力商業地產(集團)有限公司
2011年1月6日 2010年12月15日 00377 新洲印刷集團有限公司
週日趣BLOGBLOG: 藍籌供股一年定成敗
1 :
GS(14)@2012-10-28 09:12:10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028/18050652
全港1500餘間上市公司,只有49隻能晉身藍籌之列,無論市值、質素、條件,都是芸芸當中最好的一批。藍籌集資,較常採用銀團貸款或可換股債券,迫於無奈選擇配股,如果淪落到「冚家供」,一般是大fund唔肯接,冇人要,被迫齊齊焗玩。
歷來最大規模,要數09年滙控(005)、世紀大供股,當時12供5籌1400億元,一年後股價較供股前高四成。
至於供股比例最大的,為去年新世界(017)2供1集資逾百億元,股價同樣一年內爆升超過四成,兩股當年供股價折讓約四至五成。珠玉在前,今次思捷同樣以大比例、大折讓供股,有可能成功嗎?
翻查過去10年,只有9間藍籌合共11次成功供股,股榮發現,能成功首年扭轉乾坤的,只有滙控、新世界及中國海外(688),三股往後陸續有貨交。相反,供股後第一年股價沒起色的,起碼三年內都冇運行,內銀股供完股頹勢未止,就是最好例子。
思捷知錯不改難翻身
思捷今次供股,聲稱用作推動品牌轉型計劃,根據藍籌供股一年定成敗經驗,大家若相信可以一年內救得番,我會更相信今年12月21日係世界末日。滙控成功救亡、因為資產夠global,美國唔掂,歐洲好;歐洲唔得,都仲有中國、香港撐住。中海外及新世界成功,因有磚頭墊底。
思捷有乜嘢?我只係諗到out曬嘅衫,同埋可以做得你阿媽嘅model。時裝比拚,時間不容有失,務求日日新款。今次供股所得的50億元,管理層只講出是為了轉型,內容虛無縹緲。其實究竟你知唔知道自己衰乜先,H&M及ZARA一個月前已經轉季,你先開始轉款。
翻開思捷年報,昔日CEO范德施2012年度收取5381萬元酬金,連同2010至2011年度的報酬,加盟三年累收1.74億元人工,然後今年話唔撈。連舵手目光也如此短視,唯利是圖,這間公司注定一沉百踩了。最近10年,沒有供股藍籌(現價)低過供股價。紀錄是用來打破的,思捷能保「八」嗎?我沒有信心。
股榮
2 :
GS(14)@2012-10-28 09:20:14股榮眼花睇錯人,3年合共賺的只有1.2億左右,一半是option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21016396_C.pdf
董事姓名袍金6
基本薪酬、津貼
及實物利益花紅購股權褔利
公積金供款╱
退休福利成本
二零一二年
酬金總額
二零一一年
酬金總額
千港元千港元千港元千港元千港元千港元千港元
RONALD VAN deR VIS4,5,8 – 16,322
(1,567,917歐元)
15,615
(1,500,000歐元)
21,816
(2,095,678歐元)
62
(5,981歐元)
53,815
(5,169,576歐元)
57,638
(5,432,893歐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1013438_C.pdf
董事姓名袍金4
基本薪酬、津貼
及實物利益花紅購股權褔利
公積金供款╱
退休福利成本
二零一一年
酬金總額
二零一零年
酬金總額
千港元千港元千港元千港元千港元千港元千港元
RONALD VAN DER VIS – 16,383
(1,544,246歐元)
10,609
(1,000,000歐元)
30,645
(2,888,545歐元)
1
(102歐元)
57,638
(5,432,893歐元)
62,862
(5,821,686歐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01008295_C.pdf
RONALD VAN DER VIS – 16,713
(1,547,791歐元)
– 46,106
(4,269,881歐元)
43
(4,014歐元)
– 62,862
(5,821,686歐元)
1,570
(147,320歐元)
趣BLOGBLOG: 狼來了 悲劇即將上演 股榮
1 :
GS(14)@2013-09-08 13:57:47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908/18413536
剎那間,全城瀰漫著樓市悲歌,先有大好友陸東唱衰樓價,預警兩年跌五成;然後《經濟學人》警告香港樓價泡沫指數冠全球,再來豪宅地皮大減價、名人要錢唔要樓。這些消息或算震撼,但教人吃驚的,是市民已經對此類消息感到麻木,情況一如「狼來了」的農民,被牧童耍了一次又一次,習以為常,一笑置之,「你呃我唔到」的心態,或令即將上演的樓市調整,添上悲劇色彩。
老實講,在市場主導及供求穩定下,樓市升跌只不過跟隨經濟週期上落,可惜三屆特首人為干預下,八萬五政策遇上金融風暴,衍生無數負資產;上屆政府停建居屋靠攏發展商,造就今日公營房屋劇減,造成私樓價不斷搶高。今屆政府想亡羊補牢,港人港地已經變質,白居二政策好心做壞事,6月多宗盲搶樓成交,居屋貴過私樓,承造九成按揭,已經淪為負資產。
中原樓價指數自1994年有紀錄以來,曾經歷三次較明顯調整。94年美國步入加息週期,港樓價年半跌近三成;97、98年金融風暴,樓價一年間跌55%;08年金融海嘯最幸運,半年跌23%後極速反彈。97年跌浪延至03年沙士結束,箇中原因是老董在首份施政報告制訂的八萬五建屋宏圖,2000年後,首批八萬五時期興建的單位推出市面,當年就有85,710個單位落成,注定樓市無運行。
經濟以至息口週期,數年逆轉,在自由市場機制自我調控下,縱然上升,去到難以負擔的程度,樓價升勢也會告一段落,即使調整,也是短暫及可控的。政府近年連番落藥,甚至高官連番出口術,樓價不跌反升(見表),往後的各種預警,只會令人以為危言聳聽、亂發噏風。
政府關逃生門 隨時人踩人
2011年至今,財爺以至金管局總裁久不久就出來潑冷水,指樓市泡沫風險不輕、市民收入與樓市脫節等,真係聽得多都識背。一邊唱衰,但樓價一直攀升,話退市有風險,卻等到花兒也謝了。第一次講可能有警惕作用,但一而再再而三,只令市民對警告產生免疫。
退市唔驚、加息亦不足懼,最怕政府好心做壞事,可以預期一段長時間,樓價會隨息率以及失業率回升而下跌,但兩屆政府以徵稅打壓炒家以至外地買家,變相為賣家走貨關上逃生門。可以想像,當揸重貨的人見勢色不對,縱然要付SSD等印花稅,亦只好硬食焗走,人踩人下,跌勢一發不可收拾。
美國94年連續加息7次,利率由3釐倍增至6釐。當大部份人以至政府,希望樓價跌一、兩成,這個願望肯定會落空,股榮今次信陸東,估樓市跌到你唔信。
股榮
2 :
ironforge(21491)@2013-09-09 15:21:25跌3成其實都合理..
趣BLOGBLOG: 新股Put behind 追入實衰 股榮
1 :
GS(14)@2013-10-13 11:08:00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13/18461424
全配售新股 大戶玩晒
一般新股會作公開認購,接受所有市民申請,然後抽籤分派。全配售新股則由發行人(投行或證券行)分派予友好人士,一般限於大戶或芬佬,就算你在負責配售的證券行有戶口,想分一杯羹,通常吃閉門羹。統計今年13隻全配售創業板新股,每隻平均分配人數約152人,遠少於小圈子選特首人數,結果令貨源歸邊,炒到不亦樂乎。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大戶「有貨分」,取決於昔日「貢獻」多寡,每逢有公司抽水配股,大行總要包銷大部份貨,明知冇水位,客仔如果能捱義氣硬食,往後總有回報。
正所謂山水有相逢,今日搵咗你笨,他朝總有回報。在新股世界,永遠是take and give,而非take it for granted(老奉畀你)。假如你以為每日喺證券行放低幾舊水佣金,就要求有着數攞,只怪你太儍太天真。
全配售新股,首日早段永遠是最瘋狂,13隻今年上市創業板股,11隻首日day high已是今年最高價,例如華章科技(8276)首日高見8.5元,較上周五收市價2.77元低67%,電訊首科(8145)首日高位,較最新收市價0.76元低約八成。
全配售新股冇貨,第一日即追入,情況同跳樓無分別,唔死都重傷,人哋大戶藥箱變首飾箱,但你買完,隨時要買埋急救箱。
人類總是重複犯錯,今個星期五上市的網遊公司IGG,成個中環芬佬都問攞貨,但散戶反而應該學懂Put behind,懂得放手先為高手。
股榮
2 :
GS(14)@2013-10-13 11:08:41http://hk.news.yahoo.com/%E8%97% ... 02098--finance.html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港交所昨日罕有地迎來六隻新股同日掛牌,盛況空前,上市大廳人山人海,嘉賓幾乎動彈不得,服務生端酒送水亦須步步為營。有米雪和「三哥」苗僑偉撐場的御藥堂(8185)人氣最旺,連其他上市公司的高層都不斷「踩界」和心中偶像合影,令原本逼爆的空間更加擁擠。
因為早上8時就開始拍照程序,一些上市公司的職員8點前就到場,人人睡眼惺忪。至於拍照過程就比畢業典禮更冗長,歷經1個半小時,才到掛牌的關鍵一刻。
一人一棍齊敲鑼
不過眾人期待的「搶頭鑼」場面並無出現,因為港交所剛好有六支棍,大家「一人一棍」不用搶。六家上市公司的代表上台,銅鑼一邊三人企好,綠島和巨星話晒主板上市,佔到銅鑼附近的有利位置。可是六人齊敲鑼,不是前面的人擋住後面人的臉,就是棍子亂打架,連見慣大場面的攝影記者都亂了陣腳,幸而站得離銅鑼最遠的御藥堂主席陳恩德及毅高主席勞炘儀紆尊降貴,屈身半蹲,才完成堪稱港交所史上最難、最戲劇化的上市敲鑼大合照。
上市公司回禮港交所時,最有趣的當屬御藥堂,其他公司如綠島(2023)送油畫、巨星(2393)送琉璃等尚算正常,御藥堂居然送了一個冬蟲夏草形成過程的模型給港交所,引得眾人捧腹。
財經
3 :
GS(14)@2013-10-13 11:09:35藥箱變首飾箱
4 :
GS(14)@2013-10-13 11:12:55http://www.etnet.com.hk/www/tc/stocks/ci_ipo_info.php
info
趣BlogBlog:憎人富貴 發唔到達 股榮
1 :
GS(14)@2014-03-09 12:38:59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309/18649966
上周有兩件事件令我有頗深體會,首先講《神魔之塔》賣股。港產轉珠遊戲《神魔之塔》上周將兩成股權以5.4億元賣予雲遊(484),兩名創辦人立即成為億萬富豪,網上的迴響頗多是負面,認為是抄襲、搶奪其他人的財產,兼埋沒創意。
如果《神魔之塔》抄出27億元估值已經是罪大惡極,那麼市值逾萬億、全部產品概念源自其他對手的騰訊(700),應該是人神共憤嗎?
《神魔》抄襲 也要懂得執行
QQ抄自ICQ、騰訊微博源自Twitter概念、微信參照WhatsApp,所謂內地科網一哥,說穿了也擺脫不了copy and paste的模式,只是在包裝及推廣上更勝一籌而已。類似《神魔之塔》的手遊超過數十隻,能搶閘成功,正如丘亦生講,也要講究執行力、微創新,以及面對原創者的狙擊。
股榮不是為科大曾氏兄弟辯護,行內人亦知抄得過份,更不給予對手credit,但批評別人、眼紅人家的同時,能否看看人家如何抄出5億元出來,畀你抄,你能複製同一個神話出來嗎?平日的凡夫俗子突然化身為聖人,將事件升級至道德的高地,心態上,只是吃不到葡萄是酸的。
另一件同樣是憎人富貴厭人窮的例子,是上周日有關東涌富婦炒燶樓、七年蝕逾半億報道。一則文字新聞連動新聞,共錄得逾50萬人點擊,為當日五大最多人睇的報道。相關報道惹來不少網民回應,十居八九認為活該抵死,留言多刻薄。仇視別人賺錢、鍾意睇人仆街,有這樣的心態,這個社會相當可悲。
長實霸權 亦是由低做起
最近搜集了香港地產過去50年的變遷,當中有部份值得與讀者分享。目前本港地產大致由四至五家大型地產霸權壟斷,追溯至七十年代,其實大家處於同一起跑線,遠遠落後當時的霸權英資置地。1972年下半年至1973年上半年,在港上市的華資地產公司有60家,今時今日數得出的大孖沙:長實(001)、信置(083)、合和(054)、新地(016)、恒隆(010)、鷹君(041)、新世界(017),全部都是這段時間招股上市。
當年長實,上市集資3,000餘萬元,遠少於同業的1至2億元,規模和實力均遠遜對手,只有35萬呎出租樓宇,且大半是工廈。及後各大地產商肆意收購,炒風熾熱,到八十年代初因利率攀升及前途談判問題,樓市急轉直下,當時投地最勇的恒隆、鷹君甚至置地,都紛紛損手,反觀長實、新地及新世界把握機遇執平貨,為未來霸權之路打好基礎。
想帶出的是,七十年代的李嘉誠與其他60個地產商,皆處同一起點,經歷相同經濟周期及樓市升跌浪,有人轉危為機,有人敗興而走。今時今日社會一面倒仇富,真的如李嘉誠所講,我們是被寵壞了的的孩子嗎?
身邊不斷有人講,希望樓市再冧多次,有機會執平貨。回顧過去三、四次大跌市的經驗,低樓價隨之而來是超高息及不利的政經環境。八十年代樓價急挫近半,根據統計處資料,82年至84年按揭年息介乎12厘至16厘,89年六四後移民潮,信心危機賣樓的人多,執平貨的少。及至98年金融風暴後,樓價跌,樓按息率仍維持10厘附近偏高水平,逾10萬宗負資產數字打窒入市意欲。最近一次08年海嘯後,銀行當年閂水喉,想執平貨亦冇銀行敢放貸。
目前社會瀰漫着一種攬炒心態,自己賺就得,別人賺多了就不高興,自己冇上車,就寄望樓價冚包散。凡事take it for granted(老奉),不懂欣賞,機會是不會留給只懂埋怨的人。
P.S.以後除周日見報外,逢隔周四會在投資版與大家見面。
趣BLOGBLOG:中國故事的騙局 股榮
1 :
GS(14)@2014-08-25 10:08:50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824/18842574\r\n

\r\n\r\n曾幾何時,多位天王級基金經理信奉China Story(中國故事),認為未來數十年,中國經濟會是世界的新火車頭,押注中資股冇得輸。數字上,中國故事於經濟層面,的確跑贏歐美幾條街,每年GDP達高單位數增長,但可悲的是股市不斷往下走,內地散戶越炒越走,買中資股的外資及芬佬,均鎩羽而歸。\r\n\r\n \r\n\r\n還記得前特首董建華講過,「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更好。」但套用在港企及港股身上,完全是兩回事。\r\n早幾年前,港商紛紛北上掘金,以為13億人口商機無限,有大茶飯食,殊不知北上後,被人「小米式」抄襲,配套一樣,價格沒優勢,結果大部份損手收場,近年開始醒覺,回流香港業績更好。\r\n以香港傳統藍籌為主的MSCI香港指數,上周四突破2007年10月高位。十大比重股中(見表),沒有中移動(941)、沒有內銀,全是大孖沙本地地產及公用股,甚至有近期大熱的領匯(823),難怪恒指公司都要改例,令領匯有機會染藍。反觀MSCI中國指數,只是處於2009年水平,距2007高位低35%。恒指月內突破二萬五,相比2007年近三萬二,低約兩成,就是因為一半比重是中資股。\r\n\r\n中資股落後 管治質素更差\r\n\r\n統計07年10月30日全數藍籌與今日比較,有19隻現價已重上七年前歷史高位。當中有6隻是中資股,佔比約三成,其餘為港資及美股。\r\n表現最好的是騰訊(700),現價較七年前高8.5倍,排第一,第二至第八為非中資。至於恒指比重最大的兩隻股份──滙控(005)及中移動,則較07年10月底低四成。\r\n坊間經常有種錯覺,以為香港失去阿爺照住,會撈唔掂,但睇番股市表現,恒指若非中資股陀衰家,指數已迭創新高,與歐美股市並駕齊驅,當大家終日留守內銀及其他國企紅籌之時,傳統本地薑股份,其實是最突出最穩陣的板塊,終日嗌平的中資股,追落後其實只是更落後。\r\n中資股股價落後事小,管治質素變差卻事大。最近出事的諾奇(1353),兩度被中證監否決在內地上市,卻竟然能在港掛牌,上市僅三星期,大股東就將公司錢轉到內地戶口,繼而抵押公款,然後夾帶私逃。更令人驚訝的,是作為諾奇上市獨家保薦人建銀國際,於停牌前持倉由21.66%大減至0.14%。低質素的內企、疑似內幕交易的中資投行,連A股也容不下的垃圾公司,點解香港要硬食。\r\n滬港通很大機會於10月中旬開通,與金融界朋友聚談,內地職業炒家的伎倆及手段,很可能令港股趨向A股化,「咁都得、唔係化」之事,將成為港股每日的寫照。還是曹仁超對滬港通最一針見血:「香港是好乾淨的水,內地是好污穢的水,(滬港)『通』完後,你認為香港的水會變得更乾淨還是更污穢?」
趣BLOGBLOG:第一與唯一
1 :
GS(14)@2015-09-21 01:27:54■香港工時之長,令不少外國人匪夷所思。
瑞銀日前公佈全球《價格與收入》研究報告,結果香港獲得一個第一及一個唯一。第一是全球僱員工時最長,每年香港打工仔平均要返2,606個小時,以一年52周、每周工作5天計,每日開工時間是10小時。可能大家已經習慣了朝9晚7,甚至更多開OT的工作模式,但放諸在全世界,香港這個數據的確很變態。較為港人熟悉、而又接近香港工時的城市,已經要數至台北。該市每年工作2,141小時,每日返8個鐘多少少,即每日平均較港人少返兩粒鐘。最hea的返工城市是巴黎,每年返1,604小時,平均每日上班6小時,較香港少4句鐘。用瑞銀統計71個城市得出的平均數,全球主要城市每年返1,890小時,約每天7.3小時。
港平均月租2萬 僅次紐約市
勤力有回報,調查亦點出本港僱員勤奮,工時較長,成為日本以外總工資最高的亞洲城市,有助補足購買力以支持上升的物價。調查報告內,列出各城市物價指數,當中分為計入租金及不計租金。如果不計租金,港物價為全球第19高,不過如果計入租金,全球各城市物價指數較計入租金平均跌17%,但香港卻是唯一一個城市物價指數反升5%,達到76.8,躍升至全球第六高物價城市。調查有平均住屋租金統計,香港每月租金為2,590美元,折合約2萬港元,為僅次紐約市後租金最貴的城市。其他主要城市如首爾及羅馬,租金不及香港的一半。香港工時之長,樓價租金之癲,外國人或許覺得匪夷所思,但過去三、四十年港人甘於做工作狂及樓奴,其實是傳承獅子山下逆境自強、靈活變通、勇於創新、刻苦奮鬥的精神。除了搵兩餐外,更覺值得用勞力賺取金錢,買入安樂窩。這點放諸在現今畸形的樓市,市民尤其是年輕一輩就算賣力打工,沒有父幹,上車永遠是個夢。不過,要記住,神話總有破滅的一日,股市如是,樓市亦如是。目前力有不逮,就無謂勉強,但卻非注定一世沒機會。只懂抱怨、沒有計劃行動的,就算機會來到,也只會徒勞無功。工時第一長,我們可能要認命,但香港樓價租金,不會只升不跌,唯一非絕對。最後用五個字互勉之,認命不認輸。股榮
http://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920/19302219
趣BLOGBLOG:十年一覺內銀夢
1 :
GS(14)@2016-03-31 13:49:35唱衰最多的板塊,一定是內銀股。很多人以為股榮另有所圖,但愛之深,責之切。內銀股是我昔日持有最多的股票,由2005年首隻內銀交行(3328)招股開始,一直抽到2010年農行(1288)掛牌,期間儲了八隻內銀牆紙,至今收了足足十年內銀股息。八隻最大內銀上市至今的總回報,最好的賺了兩倍(計及股息)。最差的是近乎白做。歸納抽內銀勝負關鍵,盡在十個字:早抽早享受,遲買唔好受。第一隻內銀交行,05年以每股2.5元上市,期間曾送紅股,揸實至今,每股累派息2.16元,計及現價,每手回報5,362元,十年間回報率超過兩倍。最好回報是招行(3968),06年上市,至今回報率218%。四大行最好回報是最早上市的建行(939),回報率同樣超過兩倍。目前港股芸芸股票中,於06年上市的工行(1398)及中行(3988),是最多實物股東的股票。兩者目前股價,較招股價高43%及10%,就是靠「高息」因素,前者至今總回報錄得約一倍,後者有64%。2007年以後,抽內銀可以用兩個字形容:嘥氣。中信銀行(998)上市價9.08元,現價4.78元,加上累收股息1.41元,剛好平手,是最冇好報的內銀。隨後的民行(1988)及農行,至今回報不過是35%及12%,聊勝於無。三大內銀(工、中、建)昨晚放榜,以阿Q式造數都造到有盈利增長。中行淨利潤多12億元(人民幣.下同)、工行多14億元、建行更只多了7億元。三間行去年賺逾千億元,一年賺多十餘億,一間分行經理穿櫃桶底都唔止。最大鑊是,三大行派息都減少約一成。昔日靠高息托價的故事,進入倒數階段。打算靠收內銀股息養老的朋友,以為仍有8厘息,我會勸你沽了。以現價計,三大行最新股息率介乎6.3至6.5厘,扣除10%股息稅,只有5.7至5.8厘。今年派息預測繼續跌,加上人民幣倘續貶,後年收到的股息會進一步縮水。十年一覺內銀夢,贏得股息卻濕滯。八張內銀牆紙,下季會悉數沽出。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331/19551223
趣BLOGBLOG:林建岳的「十年」
1 :
GS(14)@2016-04-18 12:04:43大家認識的林建岳,可能是電影公司老細、旅發局主席、或者著名食肆老闆。我認識的林建岳,是一個令公司由盛轉衰,不停抽水集資、資產大折讓、但股價越跌越有的上市公司大股東。林建岳旗下上市公司叫麗新系。以麗新國際(191)作為控股公司,持有麗新發展(488)及麗豐控股(1125)逾一半股權。麗展則持有豐德麗(571)逾四成股權。林建岳父親林百欣製衣起家,80年代積極購地起廠,從製衣及配額賺取的資金悉數投入地產致富。88年麗國宣佈重組,把從事地產業務的麗新發展分拆上市,更先後興建銅鑼灣廣場、長沙灣商業廣場、麗新廣場等,成為本港中型地產集團,資產淨值超過100億元。麗國1989年染藍,成為恒指成份股,93年股價升至10元以上,市值接近300億元,風光一時無倆。94年底,麗國被剔出成份股,但更大鑊的是1997年林建岳摸頂價買入富麗華酒店。1997年,麗新發展副主席林建岳以69億元高價購入中環富麗華酒店,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掩至,98年度(截至7月止年底)麗展仍然賺3.1億元,1999及2000年度,麗展要為資產撥備及減值,分別勁蝕68.3億元及27.6億元,兩個年度合共蝕近96億元。如不計中資股,應該是港資上市公司蝕錢的最大紀錄之一。1997年5月,麗展股價曾高見10元樓上,一年後為救亡,1998年短短半年間,供股兩次(0.94元二供一,0.5元一供一),股價遂跌至1蚊以下。現價0.12元,股價高位蒸發超過98%。如果由2005年全面接班起計,當時麗展股價約0.1元,「十年」過後,股價毫無寸進。去年尾再一次供股集資,2供1,供股價0.092元。當一間公司有資產、有實業,但卻淪為炒股,對岳少嚟講,可能唔承認,亦唔服氣。但股價「十年」如一日,最大的原因,就是「管理層折讓(management discount)」。長揸麗展,是價值投資的不幸。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418/19575701
趣BLOGBLOG:「老馮」的購買力
1 :
GS(14)@2016-05-24 10:41:38近月新盤市場回暖,其中一種購買力,叫「成功須父幹」。將軍澳新盤Savannah第三輪賣樓,謝生斥400萬元買了一房給20餘歲讀緊書的兒子,「首期兩成80萬元代俾,如果加息呀仔供唔掂,全家都會幫佢手供。」父母協助囝女上車,資助首期,甚至供埋樓。但大前題是,有否考慮到子女的成熟程度及負擔能力。畢業後或結婚前,子女上唔到車,是父母的負責嗎?在這個世代,似乎父母有能力,俾首期是固之然,畢業後繼續由父母代供,恐怕亦相當普遍。這種思維,演變成「take it for granted」,中文譯做「老馮」最貼切,背後的意義已經變質了。買樓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是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以及準買家經以年計的儲錢準備。父母憂心子女永遠上不了車,為他們籌謀協力,這份溺愛只會令一切來得太輕易、太理所當然。在子女心目中,代支首期恐怕被貶至一件瑣事,往往因為這種心態而忘記多謝。經濟轉差、人工花在旅行購物致供不起樓,順理成章將問題交回父母身上,歸根究底,這個「老馮」購買力,會是樓市一個炸彈。金管局每月會公佈住宅按揭數據。2014年,轉按總額431億元,佔當年整體新批出按揭貸款的15.5%,轉按宗數則佔21%。到了去年,轉按總額增至567億元,佔比達19.9%,宗數佔比更達26%。今年首季一、二手市場沉靜,但轉按市場維持熱鬧,首季涉及金額佔比攀升至27.3%,宗數更達33.4%。轉按金額及宗數上升,或是市民將早年低息按揭,轉按至更低息計劃,更可能是由父母供斷或接近供完的單位,轉按新增一筆額外資金,以協助子女上車。以過去九個季度數據,轉按宗數合共4.5萬宗,因為「上車須父幹」的原因而轉按,隨時超過萬宗。逾萬宗「老馮」的購買力,是一、二手市場的新力軍,令樓價難以大跌的理由。但這其實是雙面刃,當原先供完或接近供完的單位,要加按重新供款,連同為幫助子女上車,父母負擔多一個物業按揭。一個轉按,好方面諗是變成兩個物業,但只要經濟樓市急轉直下,就變成兩個計時炸彈。父母為女子籌謀協力無可厚非,但此時此刻,愛你可能害你。股榮
http://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23/19623250
趣BLOGBLOG:「四師」改朝換代?
1 :
GS(14)@2016-06-01 11:32:56長輩均以下一代能躋身「四師」之列為榮,即是「醫師、律師、建築師及會計師」。不過昨日建築界大行王歐陽(Wong and Ouyang)宣佈全體減薪15%,對業界的震撼性絕對是海嘯級,也令人反思「四師」的魔力是否存在。四師當中,以律師、建築師及會計師,較受經濟放緩而有周期性影響。近年本港則樓、會計師行以至律師樓,已經跳出香港,四處尋覓機會。金融海嘯後,建築師近的會到澳門發展,遠的會到中國大陸甚至中東杜拜掘金。但當濠賭失色、內地經濟L型發展,以至杜拜可能莫財,單單靠香港,能否支撐眾多從業員,業內最新的一舉一動,已經有了答案。經濟轉差是事實,但是有病始終要使,隨住本港人口老化情況漸趨嚴重,未來香港的醫療開支,將會令「醫師」在經濟低谷中脫穎而出。
最近翻閱一本醫療機構招股書,裏面有些有趣數字,值得與讀者分享。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psos的報告,私人門診醫療行業總收益,由2010年約159億元,增加至2014年的253億元,複合年增長達12%。私人執業醫生好搵,但原來私人執業牙醫,增長更加驚人。2010年,本港私人牙科服務行業總收益是28.7億元,到了2014年已達到49.3億元,複合年增長達14.5%。至於薪酬回報,也令很多人大感意外。根據Ipsos報告,2014年合約醫生在公共機構經驗滿三年或以上平均月薪是5.9萬元,同樣年資,合約牙醫月薪有6萬元,高過醫生。姑勿論薪酬數據是否有偏差,但物以罕為貴原則下,牙醫確實少得可憐。政府數據,截至2015年底,本港有2,382名牙醫,即每3,000多人口,只有1個牙醫,而牙齒衞生員則有387名,與人口的比例為1:18,770。醫生則有1.37萬名,與人口比例是1:500。目前只有港大提供牙醫學位課程,每年學額50個。當一個高需求的市場,遇上一個低供應的現實,可以想象,未來洗牙、剝牙、補牙,只會越來越貴,牙痛不單慘過大病,荷包亦會重傷。股榮
http://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601/19635655
趣BLOGBLOG:跌過99%可復活的股
1 :
GS(14)@2016-07-09 06:33:13新馬巴基之星上周輸在起跑線,卻贏在終點線,後勁之凌厲令人咋舌。戰友唐牛喺其專欄話,如果要搵隻股票好似巴基之星咁勁,會揀大快活(052)。對此,股榮絕對同意,贏的原因,不是馬,而是人。大家樂(341)與大快活由兩兄弟:羅騰祥及羅芳祥分別於1968年及1972年創立,雙方的的恩怨情仇由上市開始講。1986年大家樂上市,招股價1.18元,集資1.2億元,市值約4.7億元。五年後,大快活亦上市,招股價同樣是1.18元,集資額、市值甚至是總股本,亦與當年大家樂沒甚分別。同屬羅氏家族後人,羅騰祥及羅芳祥在同一起步線出閘,但羅芳祥不甘於活在大佬影子下,上市後即大舉借貸開舖擴張,上市第二年,大快活股價已倍升至2元水平,無論股價及市值,已經與大家樂平起平坐。1994年年報,大家樂賺1.51億元,店舖數目有127間,銀行透支及貸款達5.78億元,按年多66%。同一年度,大快活賺5,435萬元,店舖數目達到148間,一年間增加45%。大快活瘋狂開店的代價,是銀行貸款及透支飆升近三倍,至5.47億元。
大快活曾迷失十年
負債急升下,大快活1993年股價見頂,然後步入迷失十年,中間曾經兩度供股,更於2002年10合1。用彭博資訊股價(計及供股、除淨及合股因素),1993年大快活見過48元,2002年低見0.66元,累積跌幅是99%。同期,大家樂只進行一次送紅股,股價L型般徘徊2元水平。一隻跌過99%的股票,坦白講,衰過巴基之星一起步就脫腳,現價即使較歷史高位低約三成,但以目前形勢,較大家樂樂觀。2003年至今,大快活飆升接近40倍,大家樂則升近4倍。由2014年頭計數,大快活升1倍,大家樂是冇升跌。要解釋股價之分野,就是管理層。大快活主席羅開揚及CEO陳志成,都經歷過集團最黑暗時代,知道大快活衰過乜野,做錯過甚麼,交了昂貴的學費,亦肯創新變革,這個騎師知恥近乎勇,日後犯大錯的機會很低。
勝負分野:管理層
大家樂被外界稱為太刻薄,印象中只是近兩、三年的事。這幾年發生了甚麼事,就是管理層變了。一手一腳湊大大家樂的陳裕光走了,變成真正家族式管理。新CEO上場後,人事變動更加頻繁。對外界批評沒有反省,未遇過考驗的騎師,就算有隻好馬,終點前腳軟也徒然。買股票同賭馬一樣,想贏在終點線,睇馬,更要睇人。股榮
http://fb.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07/19684373
趣BLOGBLOG:任天堂不流淚
1 :
GS(14)@2016-07-14 08:07:57一隻手機遊戲Pokémon GO,令到全城宅男甚至中佬熱切期待,原因可能是四個字:集體回憶。集體回憶值唔值錢,很視乎能否融入潮流。由紅白機、Game Boy、超任、N64、NDS以及Wii,任天堂算是陪伴着我30年的光景。古巨基有首歌叫《任天堂流淚》,很切合過去十年任天堂由天堂落入地獄。2006年初,任天堂股價是1.5萬日圓,4月宣佈新主機Wii,股價未見異動。到了同年11月,美國率先發售,12月到日本及歐洲開售,翌年就輪到亞洲包括香港,反應之熱烈令股價升至2006年底的約2.5萬日圓,翌年更瘋癲,2007年11月高見每股7.2萬日圓。
任天堂之死,不是iPhone,而是自己。2008年開始,智能手機入侵全球,任天堂繼續鄙視手機遊戲,我行我素主攻家用遊戲機。股價五年間高位累跌近九成,至2012年7月低見每股8,110日圓。過去一周Pokémon GO被大肆報道,股價累升52%,市值增加1萬億日圓(約780億港元)。股價是否被高估,可以看看最新騰訊收購Supercell的財務資料。全球收入最高手機遊戲開發商Supercell,最出名手遊game是《部落衝突》,騰訊以約671億港元作價,收購84%的Supercell股權(整體估值為800億港元),以Supercell去年全年純利約48億港元計,收購市盈率約16倍。
Pokémon GO吸金力是否抵得上《部落衝突》,任天堂市值暴增是否及得上Supercell整體價值,目前言之過早。但由美國佬玩Pokémon玩到變成社會新聞,我相信當日本、歐洲以至香港真正開通,瘋狂程度不會遜於當年Wii熱潮。
Pokémon GO收入來源主要是「玩家課金」,遊戲玩家可在App內每次交易用8蚊港紙或近千港紙買「精靈球」。任天堂藉Pokémon GO,未必賺到如《部落衝突》的收益。Pokémon GO是由Niantic、Pokémon以及任天堂共同打造,作為Pokémon GO開發及分銷商,Niantic是實際受益者,而Niantic的股東,分別有Pokémon、Google以及任天堂,而任天堂持有Pokémon三分一股權,假設Niantic三位股東各佔三分一股權,任天堂藉Pokémon GO分賬,大約為四成。分賬多少固然重要,更關鍵的,是任天堂藉此game見到未來的business model。Pokémon Go只是任天堂最受歡迎的其中一款遊戲,公司預告今年第三季會推出《動物之森》、《火炎之紋章》手遊,而《薩爾達傳說》將於明春推出,我最期待的《孖寶兄弟》及《孖寶賽車》手遊,相信亦會緊接出場。利益申報:寫了千字文,原因是想說服自己,昨日買了逾百倍PE的任天堂股票,沒有錯。股榮
http://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4/19693832
趣BLOGBLOG:銀色債「小圈子」派錢
1 :
GS(14)@2016-07-17 15:58:28專供年滿65歲長者認購的銀色債(Silver Bond)本月下旬接受認購,出發點是為年老長輩提供一個穩定而零風險的回報(年息2厘),以及令債市趨多元化,但不設二手買賣市場,卻令這個新產品成效減半,而所謂「長者福利」,到頭來只是一個「小圈子」富者越富的政策。
不設二手市場 吸引力大減
過去數年iBond受歡迎,即買即賺是一大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有二手市場供大戶參與,令iBond有價有市。以過去三年iBond為例,首日成交股數,平均佔總規模(1億股)的16%,而頭一個月成交股數,累計佔總規模的28%。換言之,不足三成散戶,選擇短期內放售iBond,反而傾向長時間持有收息賺價。政府今次推出銀色債而不設二手市場,估計是考慮到過去相關數據,但卻忘了,投資者肯長線持有,就是因為有二手交易平台,可供他們立即以溢價套現。對上五年發行的iBond,回報與通脹掛鈎,最低亦有1厘,至今合共派發超過廿次的債息,全部高於1%,最高見逾6厘,最新的一次最低亦有2.4厘。雖然政府預期今年通脹會處2.3%偏低水平,iBond債價仍長期徘徊104元左右,這個溢價就是有二手市場機制,令機構投資者礙於市場穩定收益回報的選擇不多下,仍傾向貴價買貨。上月發售的第6批iBond,65歲或以上的認購者約有6.6萬人。今次銀色債,在沒有二手市場下,隨時只有2、3萬人參與,按照30億元債券發行額推算,每人可分10手也絕不為奇。十萬元零風險(除非政府破產)投資,換來每年最少2,000元利息收入,如果我是長者,不懂投資,又有閒錢,應該會大手認購,總好過近乎零息港元、或者存人民幣賺息卻蝕價。
銀行免手續費 搶銀髮新客
可惜今次政府捉到鹿唔識脫角,銀髮族的潛在商機,肯定是未來最大投資主題。去年底香港65歲或以上長者共有115萬人,佔人口比例15.7%,最新一次買iBond的人數,只佔長者人口比例不足6%。30年前的1985年,長者人口只有41萬人,佔比7.5%。30年後的2045年,政府推算數字更恐怖,長者人口激增至254萬人,佔比超過三成,較現時多出一倍。今次拒絕將銀色債做大做靚,頗為浪費,最終是小部份人富者越富。長者較一般人,更需要投資,以獲取穩定回報。但政府擔心設有二手市場,變相鼓勵他們短炒,其實是杞人憂天。反而最擔心的,是今次銀行獨家參與,或透過銀色債,接觸一班潛在銀髮「床底戶」新客。難怪大部份銀行都豁免長者認購手續費、保管費、代收利息費,到期贖回費等。銀行會否白做,你懂的。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7/19698081
趣BLOGBLOG:滙豐收息養過世?
1 :
GS(14)@2016-08-07 01:05:08香港人對滙豐控股(005)有種情意結,就是相信滙豐唔怕買得貴,最重要是有息收。不過,隨着主席范智廉在業績報告暗示,難以保證一貫漸進派息策略,將身家押注滙豐,期望收息養過世的長者,或者要諗諗往後的「錢途」。銀色債反應熱烈,證明有大把閒錢的長者,為數不少。揸住百萬、千萬的老友記,最鍾意穩定而派息高的資產,人民幣、磚頭以至高息股,都是熱門選擇。統計了50隻藍籌過去一個年度的派息水平,息率最高的華潤電力(836),有逾12厘息,緊隨其後是滙控及利豐(494),分別有7.8厘及7.3厘。最少的是銀娛(027),不派息,而股王騰訊(700)息率只有可憐的0.25厘。究竟用100萬錢買邊隻藍籌收得最多息?(見表),答案是滙豐。我用周一收市價計,百萬錢可買入近2萬股滙豐,去年收息7.8萬元。如果有300萬錢買晒,假設往後派息維持相若水平,來年收息就有超過23萬元,平均每月有2萬蚊使。緊隨其後的是利豐及潤電,買百萬元股票分別收息7.3萬及6.7萬元。至於港人迷戀的內銀股,中行(3988)、工行(1398)及建行(939)約收息6萬元,扣除一成股息稅後,實收約5.5萬元。相比之下,大家以為收息例高的兩電一煤,電能(006)實收3.5萬元、中電(002)收3.3萬元,煤氣(003)因年年有十送一紅股因素,實收只有2.2萬元。兩電一煤的股息,低過領展(823)及部份本地地產股。如果想一籃子買齊,盈富基金去年實收3.56萬元亦相當不俗。老友記如堅持以收息養老,股榮的意見是盡量分散投資。在全球負利率肆虐的時代,總覺得8厘息的滙豐,不是免費午餐,而是有伏。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04/19721738
趣BLOGBLOG:香港地產改朝換代?
1 :
GS(14)@2016-08-08 00:13:01■過去逾三個年度共有106幅地皮以招標形式出售,李嘉誠旗下長實居然一幅也沒有奪得。 資料圖片
商場上,近年最流行的言論是「英資退、華資上;華資退、中資上」。在本港財圈界,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而近日一幅油塘地皮以高估值四成被紅色資本買入,是香港地產改朝換代,抑或只是政治任務,按目前劇情發展,我傾向相信後者。油塘地皮以逾40億元由央企旗下子公司五礦地產奪得,樓面呎價超過七千元,比估值上限高四成。近幾年聽太多有關內企來港掃地托價的新聞,但究竟規模有多大,計計數,嚇死人。2013年前,本港仍實行勾地制度,發展商向地政總署提出申請「勾地」,並報出底價,於公眾拍賣會上價高者得,就是昔日大家在電視上見到各大發展商鬥出價的場面。2013年2月底,特首梁振英宣佈於下年度起取消勾地制度,所有地皮以招標形式發售,以便小型地產商競投政府土地,有利房地產市場發展。事實真的如此嗎?
長實逾三個年度零取地
由2013年4月至上周五,逾三個年度共有106幅地皮以招標形式出售(不計市建局及港鐵項目),賣地收入合共1,645億元。昔日五大華資發展商(長實、恒地、新地、新世界及信置),其間只奪得20幅,涉資313億元,佔比同為約19%。五大發展商中,首富李嘉誠旗下長實居然一幅也沒有,新世界亦捧蛋,逾半由新地奪得。另一邊廂,過去逾三個年度,紅色資本及央企背景的企業,合共奪得19幅地皮,涉資達468億元,越大越要搶,佔整體比例達到18%及28%。最大買家就是世茂房地產(813),以獨資形式買地近百億元。七十年代,英資怡和及置地仍壟斷本港財金界,長實屬後起之秀,能於八十年代取代置地,關鍵是對香港前途押上重注,並在政治上與紅色企業充份合作。望返轉頭,當年誰對香港最有信心,今日就最發達。曾經有人用這個比喻形容中港及英國。將中英兩國看成兩間企業,而香港就是一項重要資產,當年中國要「併購」香港,邊個可以睇準大勢偷步掃貨,等如掌握香港金融史上最重要的「內幕消息」。明顯地,長實及其他華資收到風,而英資置地等收錯料沽貨,造就英資退、華資上的機會。過去中資透過招標奪得的地皮,大部份都是新高價,如果說沒有中央示意或暗示,何來有這麼大信心呢。樓市今日高價,可能是明日低價,亦可能是蝕本價,賭的又是眼光及收料。超過三年時間,長實都有參與地皮招標,只是標價非最積極的一位而落標,這與2013年前在賣地場上叱吒風雲的取態,有着180度的轉變。當中某程度要計入梁振英因素在內,但以李嘉誠過去的眼光,是收錯料,抑或只是潛伏等運到,未來半年,我相信會有答案。如長實繼續零取地,代表的是李嘉誠時代的過去,意味真正華資退、中資上。對香港樓價是好事嗎?我不樂觀。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07/19726060
趣BLOGBLOG:三隻容易受傷的股票
1 :
GS(14)@2016-08-13 14:47:50細價股洗倉潮未完,最近留意到,香港討論區及高登財經站,有關叫人撈洗倉股可以勁賺的帖文急增,打手在散戶市場冇啖好食,唯有轉移陣地喺討論區搵客接火棒,相信係塘水滾塘魚下,細價股會越炒越短癮,而洗倉股亦極可能洗完再洗。早前被狙擊的德普科技(3823)昨再跌一成半,成交達億八;工蓋(1421)亦瀉逾一成,八個交易日內暴跌近八成,成交都有3,000多萬。講到冇陰公程度,兩隻創業板的飲食股,莊家頂一日就散走,飲食概念(8056)三日累瀉84%,皇璽餐飲(8300)上市三日,同樣高位唔見八成。馬後炮人人都識,股榮羅列今年上市的25隻創業板股,借鑑洗倉股兩大特徵,市值高及累積升幅大,有三隻股票屬容易受傷,大家可特別留神。今年上市的25隻創板股(表),20隻是全配售,5隻有公開認購。以昨日收市價計,已經有八隻低過配售/發售價,跌幅介乎18%至43%。如果用最高價與收市價比,結果更震撼。有7隻股票,收市價較最高價跌了九成或以上,累跌五成以上更有12隻,佔總數一半。換言之,並非圍飛攞貨的散戶,輸錢是must。25隻創板股中,有三隻目前收市價較配售價仍然有10倍升幅,包括翠如BB股聯旺(8217,升39倍)、正利控股(8318,升19倍),以及盛良物流(8292,升16倍),三隻股份的市值分別是130億、57億及47億元。今年七隻高位跌了九成的創板股,目前平均市值是2.4億元。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2/19732676
趣BLOGBLOG:不再屬於李嘉誠的長實
1 :
GS(14)@2016-08-14 14:15:14■長和系進入李澤鉅全面接掌時代,散戶買股今後不要考慮李嘉誠感情因素。 資料圖片
如果說長實去年初重組,是李嘉誠為交棒的最後準備,今次中期業績小超人李澤鉅的一番話,更有超人即將全身而退的訊號。
李嘉誠上世紀五十年代穿膠花賺第一桶金,然後過去五、六十年靠地產起樓致富,並成為首富。一直靠地產賺錢的方程式(貨如輪轉般投地賣樓)」,四年前分身家後全盤改變。四年間只中標兩地,香港今年上半年賣樓430伙,套現43億元,排六大發展商之末。更甚者,香港土地儲備最新只有750萬呎,亦在六大發展商敬陪末席。李澤鉅在分析員會議中講到,已難物色具合理回報的地產投資項目,長實地產決定拓展新業務,並有若干項目洽談當中。他回應會出售甚麼物業時答,除總部長江中心外,「沒有任何物業我們是一定要持有」,考慮交易時,不會考慮感情因素。執董葉德銓補充,「如果你肯畀靚價,佢(李澤鉅)可能會賣中環中心畀你」。對長和系而言,去年估值270億元、年收租15億元的長江中心,並非在沽貨名單,不是因為它是總部所在,而是計過數,一個每年能提供6厘回報、龐大現金流的投資物業,找紅色資本以高溢價接手不難,但以李澤鉅計死數性格,能否找回另一個更佳回報項目先是重點所在,否則套回大筆現金也沒意義。可以想像,只要中環中心到價,很快會獲洽,而對李嘉誠意義更大的華人行,可能更快賣走。整理長實投資物業,集團共有57個項目,總估值1,180億元,十大項目估值已佔九成或1,061億元,其中長江中心最值錢。曾傳出洽售的中環中心,估值177億元排第二,而中環華人行估值55億元排第八。超人早年發迹,以至長實1972年上市後,總部設在北角工廈長江大廈,至1978年搬入中環華人行頂層21樓,直至1999年搬至長江中心,近廿年間見證着超人多宗收購。最經典是1979年9月25日,全港記者突收到通知去華人行,見證四大洋行之一的和黃落入超人手裏,長實以折讓價購入滙豐所持有和黃22.4%股權,震撼當年,亦奠定了日後李嘉誠地產霸權的地位。過去由小超人打骰的長江基建,重海外、計回報。可以想像,長實未來的新項目、新業務,繼續以海外尤其是他們慣常投資的歐洲、英國、澳紐等地為主,遇上英國脫歐、英鎊大貶,投資當地房地產將是預計之內。50隻藍籌中,長和系佔4隻,今年全數跑輸恒指,不是業績做得差,而是股價反映長和系進入李澤鉅全面接掌時代,股價出現「管理層折讓」,代表的,不單是香港地產已非李家話事,而是大家熟悉的長實,不再屬於李嘉誠。散戶考慮買長和系股票,今後不要考慮李嘉誠感情因素。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4/19735343
趣BLOGBLOG:中國式迷失
1 :
GS(14)@2016-08-18 06:00:53近月流行一個詞彙,叫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這是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概念,意指當貨幣政策完全沒法刺激經濟情況下,無論減息、放水或增加貨幣供應,也沒有作用。流動性陷阱最佳的例子是日本,自90年代開始減息、甚至近年降至負利率,都無法誘發企業投資以及居民消費。日本迷失十年,或者將降臨在中國身上,這是過去一年貨幣供應不尋常的數據可見。先解釋貨幣供應,內地有三種:M0(流通中的現金)、M1(M0+活期存款)及M2(M1+儲蓄存款+定期存款)。
M1稱為狹義貨幣,M2就稱為廣義貨幣。中國7月份M1按年增長25.4%, M2增長則為10.2%,兩者增速差距達15.2個百分點,是自2000年以來最大差距。今年開始,M1增幅較M2多個月超過10個百分點,這與去年約低單位數百分點差距,走勢上出現所謂「較剪式背馳」。簡單解讀,就是人行靠印鈔票刺激經濟,結果錢沒有流向實體經濟,而是以活期存款形式趴在企業賬上,政府撥款和銀行貸款不少仍躺在理財產品上收利息。而信貸擴張亦未有刺激工業及固定資產投資,兩項數據近月不斷破底,6月民企的固定資產投資,甚至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負增長。更甚者,是7月份新增貸款只有4,636億元,竟然少過住宅按揭貸款(約4,733億元)。新增按揭金額大過整體新增貸款,可解讀為企業貸款萎縮,有錢亦不做生意或投資。去年中暴力救市及惡意貶值後,人行透過減息甚至降存準等放水,希望藉放水,引導新水至實體經濟。可惜事與願違,M1由單位數增長升至高雙位數的同時,M2只保持13%水平增幅,近兩個月更進一步降至10%邊緣。人行日前罕有表示,M1及M2的「剪刀差」不能作為衡量中國是否進入流動性陷阱的指標,但7月份時,人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鬆成坦言,由M1和M2的趨勢看,中國企業已出現流動性陷阱現象。截至7月底,M1總金額是44.3萬億元,一年間激增至9萬億元或25%。民間有錢卻不願投資,游資惟有轉入股、樓等投資資產,這個泡沫遊戲可以玩幾耐不知道,但天下沒有免費午餐,瘋狂印鈔及放水下,人民幣註定持續流動性貶值,上演中國式迷失。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8/1974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