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國怎樣影響世界 WSJ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0/09/wsj.html

上週數據顯示中國經濟規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如果說其中揭示了什麼的話﹐那就是它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正與日俱增。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可能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但在貿易方面﹐中國舉足輕重的地位卻是無可爭議的。

這種地位形成了“中國價格”﹐也就是中國的巨大需求決定著一系列產品和大宗商品的價格。現在你還可以預計﹐未來10年﹐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增長、演變﹐其巨大的經濟規模還有可能決定大量其他資產類別的命運。

中國近期歷史中﹐很大一部分時間的主題都是它作為一個代工出口中心而崛起﹐壓低了包括電視機和玩具在內的一系列產品的價格。成為世界工廠還有一個後果﹐即 中國也成了從鐵礦石到金屬銅等一系列硬商品(hard commodity)的定價者﹐最終掌握著全行業、甚至一些國家的命運。

所以在過去10年左右的時間里﹐一種有效的投資方法就是沽空中國生產的任何東西﹐因為其價格將會下降﹐同時做多中國消費的任何東西﹐因為其價格將會上漲。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演變﹐這條規則也需要更新。由於通脹壓力的增加和工資的上漲﹐西方生產商盲目利用中國不斷降低的成本的時代似乎已經結束。


與此同時﹐價格的上漲正沿著價格鏈而擴散。中國的工業機器現在不僅在為硬商品定價﹐而且也為一軟列軟商品(soft commodity)和食品定價。由於中國的原因﹐美國、歐洲的一般消費價格很可能也會跟著上漲﹐而不是下跌。

展望未來﹐我們可以期待中國增長的影響方式會出現新的變化。在中國國內﹐代工工廠受人關注的程度應該會下降﹐而不斷增加的消費階層受關注的程度會不斷上升。我們還可以期待中國封閉資本市場的複雜化、國際化程度得到提升﹐企業更加渴望走出國門﹐在海外實現擴張。

隨著巨型國有企業紛紛上市﹐中國已經給資本市場帶來了提振。去年﹐中國企業在香港和上海上市籌資的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今年﹐在中國農業銀行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td.)實現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上市之後﹐這種情況應該還會重演。中國銀行業的規模現在已成世界最大。

隨著人民幣日漸國際化﹐中國資本市場也是值得密切關注的領域。目前似乎歐元、黃金﹐及上週韓圓的走勢﹐都越來越需要考慮到中國政府下一步如何部署其2.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

目前中國嚴格管理其匯率、利率及跨境資本流動﹐這些政策的任何調整都將產生巨大影響。這一管制及國內投資機會有限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內地資金熱衷於尋找另類投資﹐無論是藝術品、房地產、葡萄酒還是古董。

以香港為例﹐香港地產市場已成為內地資金的投資熱點﹐香港地產價格已被推至1997年以來未見的高位。上週地產中介中原地產(Centaline)公佈﹐ 今年上半年香港三分之一的高檔新盤是由中國內地買家買走的﹐從而揭示了中國內地購買力的力度﹐而這一數據還不包括通過公司買入的房產﹐如果要是包括﹐該數 據應該更高。

這一現象還出現在其他城市﹐不過數量較少。萊坊房地產經紀公司(Knight Frank)公佈﹐來自內地和香港的中國人購買了倫敦十分之一的新建房產。

一些投資需求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分析這些新資本流動時另一個需要深思的因素是﹐中國所謂“灰色”或準合法資金佔多大比例。根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提供給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 AG.)的報告﹐中國存在高達1.4萬億美元非法、未經申報的收入。

這可能使一些面向中國地產的解決負擔能力的措施顯得不那麼緊迫。但這類資金對國際資產類型究竟有何影響就值得仔細考慮了。如果資本從未有真實的價格﹐那它 還能理性地運作嗎?例如﹐如果獲得資金的方式可能較為可疑﹐那麼在香港買一套公寓的價格就是次要的了,首要的是能在中國內地管轄範圍以外、具有高流動性的 市場獲得資產。

得益於中國內地的經濟增長和內地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是呈現在香港決策者面前的一個問題。與此同時﹐應該記住如果中國能夠帶動一系列產品的國際價格上漲﹐那麼反之亦然。如果中國經濟放緩或政策出現重大調整﹐亦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Craig Stephe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69

從國道到高鐵:一場變遷一場夢 Copy from WSJ 李迅雷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1/01/copy-from-wsj.html

中國現在到處都在修建高鐵,從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到有高鐵,間隔時間不過 20多年。國道的限速最高是80公裡/小時,高速公路最高限速到120公裡/小時,而高鐵的最高限速據稱今年可以到380公裡/小時。速度的提升不僅僅改 變了我們的時空觀,還有更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改變。

321國道:讓中國走上制造業大國之路

在沒有高速之前,國道是中國交通的命脈,即便現在,也同樣承擔著貨物運輸的重要作用。321國道,從成都出發,經過內江、瀘州、貴陽、桂林、梧州、肇慶至 廣州,跨越四個省,長度為2220公裡。這是一條非常值得懷念的道路,因為它是從西部通向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廣東,通向讓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的珠江三角 洲。

321國道是一條中國西部農民遷移之路,四川是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在重慶沒有設直轄市之前),也是外出農民工最多的省份,而貴州是中國最窮的省份,地少人 多導致貧困;與321國道挨得比較近的是湘西,同樣是非常貧困的地區,而即便是粵西,同樣也是比較貧困。這些地區的外出農民,在過去30多年中,不斷地沿 著321國道去珠江三角洲地區打工。如今,他們打工的地方已經成為全國最發達的城市。

我們可以看一下,廣東的GDP去年已經達到4.56萬億,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如果再過上5、6年,很可能趕上韓國經濟總量。同樣,廣東的外來人口也是全國 最多的,應該超過3千萬,其中大部分是農民工,而東莞又是廣東吸納外來務工人員最多的地方,最高年份達到近千萬人。因此,東莞成為全球規模經濟效應的神 話,堪稱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磁頭和電腦機箱產量佔全球的40%,覆銅板和驅動器佔全球30%,IBM、康柏、惠普、貝爾等電腦公司都把東莞作為重要 零部件採購基地。中國服裝的1/5出自東莞,而羊毛衫年產2億件以上;它還是中國家具的最大出口基地。而深圳2010年的出口額有望超過2000億美元, 這一規模正是印度作為全球第二人口大國2010年的出口總額。

珠三角的工業奇跡也造就了中國奇跡,2011年,又將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年份,因為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將超過美國,中國真正成為全球制造大國。而讓中國成為 制造業大國的,正是那些沿著321國道、318國道(中國最長的國道,從西藏樟木沿著北緯30度線到上海)以及其他傳統路線到達珠江和長江三角洲的農民 工。

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奇跡般地增長,美國《時代》周刊在2009年將“中國工人”評為年度人物亞軍,而照片上的幾位在深圳打工的女工,在90年代則是中國 農民。中國農民在過去30年中不斷向東部沿海遷移,為中國制造業發展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廉價勞動力,在單調無比的流水線上連續工作10小時的深圳女工,成就 了多少企業家把自己的小廠變成全球行業龍頭的夢想。2010年中國人均GDP將超過4000美元,已經成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我們應該在321國道上豎起 紀念碑,紀念那些曾經改變中國命運的農民工。

高鐵改變房地產格局:讓二三線城市的地價飛起來

據報道,今年中國高鐵運營總裡程將突破1.3萬公裡,距鐵道部2004年制定的2020年中國高鐵總裡程1.6萬公裡以上已經非常近了,中國的高鐵總裡程將超過發達國家高鐵總裡程之和,而美國至今為止還沒有高鐵。

中國高鐵的最高運行速度也開創了世界第一,速度的提升縮短了空間的距離。比如,武廣高鐵開通之後,長沙到廣州只需要兩個小時,這樣一來,長沙和中國最發達 城市的距離一下子縮短了,原先長沙的房價非常低,在武廣高鐵通車前夕,就開始“飛”起來了,如長沙的武廣新城樓價一年就漲了30%,據稱要媲美廣州的天河 城商圈。而湖南的郴州原本是很少有遊客的地方,如今,從廣州過去才1小時,那裡成為廣東遊客周末度假休閑的地方。

高鐵確實重新設定了中國的版圖,原先認為偏遠的地方,一下子拉近了距離,而從區域經濟的角度看,它帶來的不僅是產業發展的機遇,更直接的是地價上漲帶來的投資機會和當地政府財力的極大提升。

因此,高鐵的發展不能簡單理解為交通工具的改進,而是觀念、生活、投資機會以及GDP增速。然而,當你坐在空盪盪的高速列車上,宛如坐在德國或法國的火車 上,沒有了喧嘩和擁擠,沒有了散發出各種味道的難受,如夢一般駛向未來。奢華氣派的高鐵車站,如機場一樣,讓歐洲的火車站相形見絀。即便是中途的小站,也 似村落中突然矗立起的宮殿,與周圍的建築物形成鮮明的反差。

高鐵的出現,實現了很多人的夢想,讓旅行變得很輕鬆,讓商務活動變得很快捷。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享受得起高鐵帶來的便利。比如武廣高鐵全程一等車票價為 780元,二等車票價為490元;而火車的硬座價140元,硬臥才248元。從武漢到廣州飛機機票平時的打折價平均才400元,低於二等車的票價。要知 道,中國目前還有多少人沒有坐過飛機,至少10億人吧。因此,高鐵如果變成“高收入群體專列”,恐怕不是這一巨額投資的初衷吧。

高鐵超前民生滯後:何時讓農民工輕鬆回家

原本在《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2020年應達到的新建1.6萬公裡高鐵目標,如今卻放在鐵道部十二五規劃中,該規劃提出每年投資不少於7000億,其中今 年3500億用於高鐵,這就是說,高鐵建設規劃將超前五年輕鬆實現。其實,中國超前完成的項目何止只是高鐵,高速公路、機場及很多公共設施的建設大多超 前,這也許就是中國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決定的,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並不太注重民生和發展可持續性。

有統計表明,2010年春運期間,全國鐵路平均運距為500公裡/人,遠遠高於公路的50公裡/人,但是鐵路只完成了全部運量的8%,承擔運量大頭的還是 公路。而公路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據去年2月9日的《南方日報》報道:“佛山、東莞、廣州等珠三角城市返鄉農民工組成的10萬摩托車返鄉大軍,沿著321 國道返回廣西、貴州、湖南和四川老家過年。他們穿著厚實的棉衣,結實的綁腿……車上大多數是小兩口子,或者夾帶一個小孩,奔馳在國道上,成了春運交通線上 一道道特殊的風景。”看來,為了省下幾百元的長途汽車錢,不惜拖兒帶女、披星戴月、冒著嚴寒行駛千裡也大有人在。記者所稱的“風景”,確實與坐在滬蓉動車 “和諧號”的高級軟臥車廂上其樂融融的場景形成鮮明反差,後者的票價高達2000元。321國道給珠三角地區輸送了繁榮和富裕,但回饋卻是那麼冰冷。

中國30多年的變遷確實如夢一般,我們曾經是泱泱農業大國,如今卻成了制造業大國,農業比重已經縮至10%。農民遷移成就了企業家的夢想,城市化成就了房 地產商的夢想,而交通通訊的便利更讓全體國民受益。但面對那些最底層、最辛苦的人們,我們這些已經實現了夢想的企業家、地產商等等是否也應該奉獻點什麼 呢?讓支付不起回家路費的人們也能登上和諧號列車。而作為鐵道部門,是否可以降低高鐵的票價讓車廂坐滿,是否可以在春運期間增開或多開“高鐵民工專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76

股市繁榮時切勿隨波逐流 Copy from WSJ 人世間 之 大象無形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1/01/copy-from-wsj_28.html

在火爆的股市中保持頭腦清醒并不容易。

近來﹐華爾街盡顯一派繁榮景象。自去年夏天以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已經上漲了22%﹐納斯達克綜合指數(Nasdaq Composite)也上漲了30%。市場情緒回升。大批多頭占據市場。在收益頗丰的2010年之後﹐股票策略師預測﹐2011年的股市仍然會有不錯的表 現。

在這種時候﹐很多投資者可能會不顧一切﹐愿意一頭扎進去而不計後果。畢竟﹐所有人都說股市將會節節攀升﹐對吧?你不想錯過這种机會!也許你應該趁著現在還為時不晚而趕緊加入?

這足以考驗最自律的投資者的決心了。

現在到了深吸一口氣、集中精力﹐并再次提醒自己恪守長期投資理念的時候了。

沒錯﹐股市的確大幅走高。而且﹐華爾街可能會漲得更高﹐但也可能不會再漲。沒人知道未來會怎樣。對股市“發燒”是投資者的大敵。以下是為你開的七副退燒藥﹐請酌情用半杯水沖服。

1、不要跟著感覺走。

我們都會產生一股想要在股市上漲之後買入股票的沖動﹐但這其中的真正原因与經濟前景或者投資風險毫無關聯。

這完全是本能的反應。我們會本能地隨著蜂擁的人群一起奔跑﹐通過數量占先來尋找安全感。這種做法是有原因的。數千年來﹐這個本能成功地讓我們的祖先避免了 落入猛獸口中的危險﹐但對投資來講卻會產生可怕的誤導作用。投資中不存在緊急情況:隨著時間推移﹐自律性的投資戰略能夠輕而易舉地戰勝短線投機行為。

2、不要從眾。

他們通常都是錯誤的。研究反復證明﹐公眾會在錯誤的時機投資——他們會在股市上漲之後樂觀買入﹐而在股市下跌之後恐慌拋售。

金融公司TrimTabs Investme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儘管過去十年間股市表現基本持平﹐但普通投資者還是虧了錢。而且﹐金融研究公司Dalbar發現﹐即使再往前追溯几十年﹐情 況依然如此。如果有人在20年前向標准普爾500指數(Standard & Poor's 500-stock index)投資1,000美元并且保持不動的話﹐到2009年底他將會得到大約5,000美元。

而如果你盲目從眾——高買低拋——你最後拿到手的不會超過2,000美元﹐所以不要從眾﹐他們的投資記錄糟糕透頂。

3、不要受短線消息影響﹐不論是好消息還是坏消息。

短線消息在近期內可能會對股票價格有所影響﹐但基本上不會產生任何長期的影響﹐而且很快就會被人忘記。

大部分股市價值來源於公司未來几十年內將會獲得的利潤。未來几個月的影響極其有限。

頂級投資公司GMO的總監本•印克(Ben Inker)分析認為﹐即使是未來十年的利潤也僅占股市市值的大約25%。誰又會在意下個季度的盈利呢?

4、不要過於樂觀。

股市近期的增長伴隨著很多的風險。美國政府目前每年的財政赤字高達1.3万億美元﹐用來刺激經濟增長﹐而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卻在印製甚至更多的貨幣。

美國全部的債務——包括政府、家庭和公司——已經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而且還在增長。

儘管這些資金大量涌入﹐但房價實際上已經再次出現了下跌﹐就業市場的情況也比官方統計數据顯示的要糟糕得多。

与此同時﹐中國与其他的新興市場都在努力遏制日益蔓延的通脹﹐原材料價格出現飛漲﹐人們對歐洲再次爆發債務危机的恐懼正在蔓延。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保持頭腦清醒。

5、千万不要相信空談家的蠱惑。

太多的股市空談家在電視上高談闊論﹐他們給股市製造了一種虛假的緊張刺激的氣氛。

不﹐華爾街并未“勢如破竹”﹐也沒有“取得一連串的勝利”。而且沒有人意欲先發制人、買入股票。

這是怎樣的一個騙局呀!

如果你要買入股票﹐股價走高是坏事﹐而不是好事。這些空談家會去到超市﹐然後說出“哇!我們應該赶緊購買更多的漢堡包——它漲價了!”這樣的話嗎?

還有﹐股票与人們踢出的足球也不同。它并不是處在一种連續的運動狀態。独“股市正在上漲”這種說法僅僅意味著“股市出現了上漲”。毟所以﹐如果說今天的股價比昨天高了一些﹐那么它還會讓你有興趣買入嗎?

6、考慮一下華爾街削價賣出的頻率。

你愿意以正價買入股票嗎?股價已經出現了很大的漲幅。你真的認為它們不會再跌下來嗎——不論是從相對意義還是絕對意義上講?

這還真不好說。

在過去十年間﹐我們曾經看到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僅報6,600點﹐亞馬遜公司(Amazon.com)的股價為6美元﹐埃克森公司(Exxon)的預期市盈率不過7倍﹐免稅市政債券的回報率是需繳稅的美國國債的三倍﹐而通漲保值政府債券簡直是白送。

金融市場打折銷售的頻率似乎与折扣家俱店一樣頻繁。為什么在接下來的十年內就會有所不同呢?

7、看看是誰在為此次股市繁榮搖旗吶喊。

現在揮舞花球的大部分人﹐在1999年和2007年的時候都在做著完全同樣的事情。他們是可以信賴的指導者嗎——抑或不過是一只坏了的手表﹐總是顯示現在是該買入股票的時候了?

同時﹐大多數準確預測了上一次危機的人如今都特別謹慎——比如說赫斯曼基金公司(Hussman Funds)的約翰•赫斯曼(John Hussman)和GMO投資公司的杰里米•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大量數據顯示﹐目前的股票價格正處於高位﹐而從這一水平獲得的長期回報很可能會令人失望。

Brett Arend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40

中國銀行業長期前景如何? From WSJ 人世間 之 大象無形

http://foreverchan.blogspot.com/2011/07/from-wsj.html

馮哲

在過去的五至七周裡,疲軟的經濟數據、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的結束以及希臘的重重債務危機,似乎都在時刻 提醒著人們,美國乃至全球經濟仍然深陷困境。對於中國股市來說,亦是陰霾密布,銀行板塊則更是利空不斷,包括地方政府融資平台2-3萬億可能違約的債務 (路透社報道),銀監會提高銀行資本風險權重的新規,以及6月的高通脹和萎靡的工業生產等。在此背景下,銀行板塊的估值也應聲回落到年初的水平。

銀 行業的問題並不僅限於此。我們觀察到部分信貸不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同時監管制度的變化、地下信貸市場的興起、以及通脹曲線和加息等因素,都直接影 響了投資者的心態和銀行板塊的表現。但我們認為,中國銀行業的長期盈利可能取得百分之十幾的增長。由於決策層將進一步簡化相關規定,銀行在中間業務的收入 方面將穩步增長,這也是我們看好銀行業長期發展的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

中國對貸款額度的 管控促進了包括信托貸款、委托貸款、貸款擔保及小額貸款公司等在內的其他融資渠道的發展。我們認為,在目前銀行流動性收緊的背景之下,這些被歸類於影子銀 行體系的融資工具滿足了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及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中國新增銀行貸款佔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90%下降至2010年的 53%。在我們看來,通過控制銀行貸款增長目標和M2來控制市場流動性已不再像從前那樣行之有效。然而,為了更好的衡量貨幣供應量,中國政府的注意力可能 由控制新增貸款目標向社會融資總量目標轉移,這可能導致市場信貸供應量的減少。

由於潛在的不良貸款率上升風險(主要來自中小企業)以及6 月起實施的日均存貸比考核所導致的激烈吸儲競爭,合資銀行可能對這一轉變更加敏感。假定商業銀行作為中間媒介參與的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均計入銀行資產負債 表。在這種情形下,中國銀行業需要3,030億元融資來維持10.1%的核心資本率(截止2010年)。而最糟糕的情況是,如果所有的影子銀行貸款均被重 組為銀行資產,銀行業將面臨5,990億元的潛在資金缺口。

我們認為影子銀行對於金融系統的風險在於缺乏監管力度(撥備覆蓋和低資本要 求),以及參與者在未經衡量對手風險的情況下過分追求非正常回報,從而避開對銀行借貸的嚴格控制向經濟系統注入過剩的流動性。如果監管部門加強對影子信貸 的管控,進而對社會融資總規模的增長進行更加有效的監測,我們相信,包括中小企業和房地產開發商在內的影子銀行體系中的借貸者將對進一步的信貸供應控制更 加敏感。

地方政府債務的緊急救助

中國財政部關於解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問題的內部討論引起了市場的負面 反應,因為可能有20%的損失需要由銀行系統承擔。根據我們的敏感度分析結果,如果有30%的地方政府貸款(3萬億元)以20%的折價剝離,中國銀行業 2011年度的稅前利潤將平均降低13%。而合資銀行遭受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因為他們擁有的地方政府貸款敞口佔資產組合的比重更高。

一 些市場參與者將地方貸款的政府救助計劃與1998年開始的銀行業重組進行比較,列舉出了由政策貸款引發的信貸高增長導致的資產質量問題,認為二者在這一方 面存在相似性。但是在我們看來,今天的銀行業總體資產質量明顯好於上世紀90年代末期。根據銀監會及一些公司數據,1998年,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達到 39.3%,而2010年,所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1.1%,而撥備覆蓋率達到180%。

根據計算,在90年代末期,如果所有不良 貸款均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國有銀行可能已經產生負資產。1998年,銀行業不良貸款對權益比率達到3.8倍。盡管中國政府在1998年向四大國有商業銀 行注資2,700億元,並在1999年剝離1.4萬億不良資產,這一比率在2001年仍然保持在2.5倍的較高水平。目前(2010年),銀行業不良貸款 對權益比率僅為0.28倍。因此,即使我們所認為的最壞的情況發生,即現有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14.4萬億)的30%轉化為不良貸款,中國銀行業的不 良貸款對權益比率仍將保持在低於1倍的水平。

資本監管框架新規 ──由資產數量轉向資產質量

銀監會的資本 監管框架新規提出了超過市場預期的資本風險權重調整方案。大部分人認為,銀監會要求的最少一級資本充足率(8.5%)和整體資本充足率(10.5%)的標 準已經比巴塞爾III更為嚴厲。我們認為,資本短缺的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市場氛圍,尤其是在2010年完成大量的增發新股的背景下。

有 新聞報道稱大銀行和合資股份制銀行表現欠佳,而人們通常認為,大銀行對於政策條款風險更具有前瞻性,而且擁有多樣化的貸款組合以及較低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 的未收回放款額,這顯然與新聞報道是一種矛盾。我們認為,很多傳統行業中的大量未收回放款額或許可以解釋這一現象。我們仍堅持看好大型銀行的原因在於,大 型銀行擁有足夠堅實的資本基礎和謹慎的風險管理手段。銀行間資本風險權重調整則更易通過主動式資產負債管理進行吸收。如果調整是隨著監管新規的出台而逐步 實施,那麼大型銀行將有足夠的時間來適應監管政策的方向,如此一來,對於銀行的實際影響可謂微乎其微。

此外,資本監管框架新規更為透明化,融合了巴塞爾III,並與中國特色的經濟體制相結合,這對於中國銀行業長期發展無疑是利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4

國家為何衰落?/WSJ今天的文章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krw.html
權體制下的經濟增長可以持續嗎?

這當然是政治經濟學的老問題。最近由哈佛大學政治學者詹姆斯•羅賓遜(JamesRobinson)和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者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合著的書《國家為何衰落》(WhyNationsFail?),在英美媒體上引起了廣泛討論。這兩人過去十年關於經濟發展、社會平等和民主的一系列研究論文早已是政治學和經濟學界必讀的文章,這本新書是他們獻給普通讀者的非學術性著作。

該書其實是要回答一個基本的問題:為什麼有些國家經濟增長,有些國家卻失敗?他們的研究結合了嚴謹的統計分析和大量的歷史資料,從中世紀的威尼斯、殖民時期的美洲大陸、工業革命的英國到20世紀的非洲國家博茨瓦納,再到當代中國。

他們拒絕文化與地理的解釋,認為關鍵在於制度,尤其是要有好的政治制度才會有好的經濟結果。一個國家的繁榮必須建立在政治與經濟體制都是開放性的(inclusive)和多元性的基礎之上,如此才能釋放並且保障公民去創新、投資和發展的能力。

開放性的政治制度意指政治權力的廣泛分配和對政治權力的限制,如民主選舉和憲政保障;開放性的經濟制度包括財產權的保障、競爭性的市場、契約的執行、容易創立新公司、公民進入不同職業和產業的自由

一個國家的制度若是「汲取性的」,就只會保護那些掠奪人民財產的少數精英的政治和經濟權力,所以這個國家必然會沉淪。汲取性的政治制度會支持維護既得利益者的經濟制度,不讓新參與者加入市場,而特殊利益集團創造出的財富又會去尋求壟斷政治權力,使得威權國家機器更龐大、更具有壓迫性。

汲取性的國家雖然可以在一開始產生經濟增長,但很難有持續增長。正如經濟學家熊彼特所說,持續性的經濟增長需要「創造性的毀滅」,但汲取性的精英不會讓「創造性的毀滅」出現來消除他們的既得利益。例如,前蘇聯在上世紀50、60年代經濟高度增長,但因為不能創新,所以在80年代陷入停滯,而終究崩解。

該書當然也關注中國──尤其「中國模式」對當下的現實與理論意義。作者認為中國在汲取性制度下的經濟增長,無法容許「創造性的毀滅」,所以目前的增長很難持續。他們提到了2003年戴國芳的鐵本事件,指出民營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困難;但事實上,在2003年之後,國進民退的趨勢更為洶湧:在中國企業五百強中,國企的營業收入佔82%左右,資產總額佔90%左右,然而,在技術創新方面,民企卻遠遠高過國企。

今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概念被提出20週年,最近幾個月,官方媒體發表十數篇文章力挺國企、批評西方媒體對國企的指責。比如,6月1日的人民日報社評就強調「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主體」。

其實,關鍵還不是國企所佔的高比例,而是一個非開放性的政治與經濟體制,會造成政治權力與經濟利益的勾結,會造成普遍性的腐敗,會阻礙政治與經濟體制的改革。

《國家為何衰落》這本書或許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週年的最佳獻禮。

(本文作者張鐵志,台灣知名政治與文化評論人,現任台灣《新新聞週刊》副總編輯,今年於兩岸出版《時代的噪音:從迪倫到U2的抵抗之聲》,並擔任多個NGO的理事與董事。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和訊四月份也有一篇文站給介紹

http://opinion.hexun.com.tw/2012-04-08/140165662.html

 

達龍·阿塞莫格魯:國家為何衰落

 

你能想像一個20歲的中國大學生中途輟學,然後成立一間公司,挑戰得到國有銀行資金支持的國有企業嗎?

  答案是「不」,這種「創造性破壞」的狀況發生在中國確實很難想像。而這也正是我所思考的中國的增長不可持續的最主要原因。除非中國做出改變,讓它的增長基於創造性的破壞,否則其良好勢頭將不能長久。

  中國需要「創造性的破壞」

  國與國之間的差異,關鍵在於「制度」。若國家發展出「包容性」的政治及經濟制度,國家便會興盛。若制度是「緊縮式」的,權力與機會都只集中於很小一部分人身上,那國家便會衰落。

  包容性的經濟體製為財產權提供保障,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鼓勵對新技術的投資,更有利於經濟的增長。相反,緊縮式的經濟體制則通過搾取大多數人的資源,把它集中到少數人的身上。

  包容性的經濟體制與包容性的政治體制互相支持。在包容性政治體制下,政治權力通過多樣的方式進行廣泛的分配,只是為了建立法制和秩序,作為保障私有財產、市場經濟的基礎才實現一定程度的政治集權。緊縮式的政治體制則相反,它把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進一步加強了經濟體制的控制性。

  當國家建立起包容性的經濟及政治體制,釋放每個公民進行創新、投資和發展的一切潛能,給予他們力量,保護他們,國家便會興盛。對比一下東歐國家,如格魯吉亞和烏茲別克斯坦在後蘇聯時期的發展;再對比一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或者庫爾德斯坦和伊拉克的其他部分。它們的差別就在於體制。

  中國正在經歷的增長正是由於政府可以大規模地調動資源,從而讓經濟在很低的基數下快速增長。但由於它不可能孕育出「創造性的破壞」,而這對於創新和達到高收入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這種增長可能是不可持續的。中國並沒有找到把管控和經濟增長結合起來的神奇公式。

  美國民主輸出南轅北轍

  9?11事件之後,有觀點認為,缺乏民主是困擾阿拉伯國家和阿富汗的癥結所在。這並沒有錯,錯的是我們認為我們可以輕易地向這些國家輸出民主。民主化的變革,要使之持續,必須脫根於基層的運動。

  話雖如此,但並不代表我們什麼都做不了。比如,我們或許應該把用於對埃及這樣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的錢,集中投入到讓更多階層擁有政治話語權的活動中來。現在,我們對埃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援助,實際上變成了讓這些國家的精英階層停止幹壞事的贖金。我們應有所改變,使這些資金能發揮引導作用。

  我們給予埃及開羅政府的13億美元援助,不應只是讓埃及政府武裝它的軍隊,而是應該建立代表社會各階層的委員會,讓這個委員會告訴我們,外國的援助應該流向何方——醫院、學校等等——並給出適當的建議。

  如果我們決定給予金錢,就應確保所有人都能分享這一成果,並使基層的力量得到強化。

  我們能做的只是一個放大器,當產生了希望建立包容性體制的基層運動,我們可以為他們提供助力。但我們不可能創造或者替代他們。糟糕的是,在阿富汗和一些阿拉伯國家,由於我們貪圖方便而支持那些強人,我們的政策甚至經常壓制草根的力量。所以這裡並沒有任何的放大效應。把0乘以100,還是等於0。

  所以,仔細想想我們在阿富汗有多麼愚蠢,我們需要徹底改變對外援助策略。

  回到美國本土可以看到,日趨嚴重的經濟不平等也正在侵蝕美國體制的包容性。真正的問題在於經濟不平等——當這個問題愈發嚴重時——向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轉變。當一個人能開出支票支付你所有的競選費用,在你被選上之後,面對不同聲音,你還能有多大的包容性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33

WSJ:李澤楷報價10億美元收購ING香港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8880

香港信報援引WSJ消息稱,電訊盈科(00008)主席李澤楷洽購荷蘭國際集團(ING)香港業務已進入最後階段,涉及金額料達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

不過,報導指ING仍繼續與友邦(01299)洽商出售香港業務,作為後備計劃。

至於ING出售馬來西亞人壽保險業務予友邦的磋商亦已接近尾聲,但未知悉作價,預期將於未來數週公佈交易。

另傳該公司韓國業務將很大機會出售予KB Financial Group,惟仍未落實作價,ING冀從出售此業務中獲得25億至30億美元。

ING曾指其日本、南韓及東南亞保險業務綜合賬面值為約79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79

WSJ:蘋果vs.谷歌vs.亞馬遜vs.Facebook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3

蘋果、亞馬遜、谷歌和Facebook這四巨頭在過去幾年裡就已經互相滲透入對方的領地,而2013年將是網絡四巨頭之間的戰爭加劇的一年,而主戰場有兩個:硬件和搜索。
 
作為軟件巨頭,谷歌和亞馬遜都在硬件領域枕戈待旦,以提升客戶的忠誠度並加大對客戶使用的軟件和收入的控制力度。這就觸及了蘋果的領地,後者回敬以開發更多的自制軟件來讓硬件設備更加突出。
 
花了125億美元將摩托羅拉移動收入囊中的谷歌想著通過其硬件製造能力打造新的安卓設備來把蘋果的iPhone從王座上打下來。而通過Kindle Fire染指平板大戰的亞馬遜也開始測試自己的手機。
 
同時,4家企業都把搜索看做留下客戶並從其身上獲利的香餑餑。儘管谷歌搜索已經獨領風騷多年,但如今其對手們都希望通過移動搜索和朋友推薦來實現彎道超越。
 
蘋果的利器是Siri。明年,蘋果將繼續尋找新的數據來強化這一服務,使其應用範圍更廣。
 
在9月份的一次會議上,FB著名的CEO扎克伯格反覆提到朋友推薦功能的前景。他表示FB將在未來擴展其搜索能力。
 
四巨頭還在從電子商務到在線廣告的多個領域進行PK。
 
Opus Research分析師Greg Sterling向WSJ表示:「他們都在進入各自的市場,這是一場爭奪開發者的圈地戰爭,勝者可以使其設備擁有更多的獨特性。」
 
下面是WSJ對四大巨頭2013年的展望:
 
蘋果:
 
蘋果必須在2013年證明它也能完好防守。
 
從三星到亞馬遜,強勁的對手們磨刀霍霍向著這家位於Cupertino的公司。
 
這些對手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據IDC數據,三季度蘋果占全球智能手機發貨量的份額從一季度的23%跌至15%。
 
除了手機,蘋果在平板市場也面臨安卓平板的挑戰。為了守住市場份額,蘋果最近發佈了價格更便宜的Mini。
 
當然,蘋果也會開展進攻。CEO庫克已經強調了蘋果對電視領域的「強烈興趣」,蘋果一直在測試高清晰度的電視並與有線電視企業商討合作。
 
是否明年推出尚無定論。一位蘋果的發言人表示蘋果不願意討論未來將要發佈的產品和計劃。
 
而另一個全新的領域則是搜索和Siri。儘管在地圖應用上搞的灰頭土臉,但蘋果仍然繼續加大對Siri的投資。今年初,蘋果還接觸了亞馬遜的搜索業務主管William Stasior。
 
谷歌:
 
谷歌今年積極地進入其他領域,不僅與其主要競爭對手發生了近身肉搏,還與無線網絡運營商等一些看似不太搭邊的公司發生了競爭。
 
明年,這家網絡搜索巨頭將更努力的去試圖控制終端來保護其搜索引擎。YouTube和諸如Google Wallet這樣的創新服務能夠避開網速和競爭對手的限制。
 
除了更努力的進攻之外,谷歌也需要做好防守,抵禦來自亞馬遜和FB的攻勢。谷歌已經與那些零售企業合作,幫助他們通過搜索引擎接觸客戶來與亞馬遜競爭。
 
明年,谷歌預計還將幫助零售商們向其網上客戶提供同日快遞服務。
 
為了應付FB,谷歌已經推動其搜索引擎、Gmail和其他服務的用戶使用Google+。
 
這家公司明年還必須決定是否與汽車製造企業合作製造自動駕駛汽車還是自行製造。此外,谷歌的可攜帶電腦設備Glass也會發佈。
 
Facebook:
 
對於FB,2012年是IPO之年。明年,焦點將成為這家社交巨頭向移動業務的轉型以及FB對於擁有智能手機經驗的意願。
 
在過去一年裡,FB已經重寫了其移動應用,推出移動廣告產品並且發佈了新的移動服務。
 
對手們和科技行業的高官們也想知道FB是否以及何時進入硬件領域。扎克伯格已經公開否認了FB將製造手機的傳聞,稱此舉是「錯誤的策略」。然而,接近FB的人士稱FB與HTC等製造商走的很近。
 
FB預計明年還將加速推出其搜索服務。本月,FB發佈了全新的基於社交網絡的移動服務。
 
對於FB,電子商務的重要性愈發凸顯,FB近期發佈了Gifts業務。其電子商務平台也對亞馬遜形成了威脅,尤其是在FB添加了更多的零售商夥伴後。
 
亞馬遜:
 
對於亞馬遜,2013年可能會推出市場傳言已久的智能手機。
 
亞馬遜一直在與其亞洲供應商一起對智能機進行測試並可能在明年初發佈。這款智能機將建立在其Kindle Fire HD設備和app商店的經驗基礎之上。
 
這一設備也可能蠶食蘋果iPhone的市場份額,並且挑戰像三星這樣的安卓智能機製造商。亞馬遜的設備可能是款低成本,低利率的裝置,其利潤來自於網上商舖的銷售。這是貝佐斯在平板市場對額戰略。
 
亞馬遜也將在平板市場繼續緊追蘋果。最新發佈的Kindle Fire平板好評差評兼有。預計亞馬遜明年將再推出一款低成本的平板,進一步吸引讀者進入其生態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964

復星將成立10億美元私募基金投資海外-WSJ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004

知情者向華爾街日報透露,中國民營集團復星國際將募資10億美元成立一隻美元計價基金,名為China Momentum Fund(CMF),投資旨在拓展中國市場的歐洲企業和國際企業。

CMF是復星的第二隻美元基金,將得到優先於復星其他私募基金選擇項目的優待。
 
復星計劃今年6月完成CMF首輪融資,預計募集3億美元,然後開始啟動投資。
 
CMF投資者將控制在十個左右,大部分為東南亞、中東、美加和中國台灣等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養老基金、高淨值家庭和機構投資者。
 
復星與美國保險業巨頭保德信金融集團(Prudential Financial)合作推出的首隻美元計價基金價值6億美元,80%的資金已經用於投資,主要投資於與CMF類似的美元基金。
 
保德信也將是CMF的投資者之一。
 
過去復星著重於房地產、醫藥和礦業領域,現在正在向私募與金融機構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
 
知情者稱,復星希望大致模仿巴菲特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到2020年成為一家「以保險業為本的資產管理公司」。
 
但在保險業務擁有正回報以前,復星還需要花一些年時間做一家過渡期的資產管理機構。
 
華爾街日報認為,復星成立這只10億美元的新美元基金可能成為中國私募業的分水嶺。
 
它體現出中國私募基金努力在海外站住腳跟,希望與貝萊德等西方同行同場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09

WSJ:摩根大通為嚴控風險限制與外行業務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092

知情者透露,針對監管機構提出反洗錢在內的嚴控風險指令,摩根大通將不會擴大與美國以外地區銀行的代理銀行業務。

知情人士告訴華爾街日報,摩根大通的財務管理部門本月15日向員工發出備忘錄,宣佈了上述決定。

代理銀行是摩根大通傳統的核心特許經營方式。

而最新的這項決定意味著:

摩根大通不再承接與海外數千家銀行處理交易和美元付款清算的新業務,「在進一步通知以前」不接受任何新的客戶。

對現有客戶,摩根大通會繼續提供目前的服務。

摩根大通的發言人說

要保證長期內我們能很好地佈局,履行自己的職責,停下來評估我們的業務就很重要,尤其是選擇市場方面。

現在還無法確切瞭解摩根大通的代理銀行業務規模有多大。

不過,華爾街日報提供了一個參考:代理銀行屬於企業與投行業務的分支,2012年,摩根大通的代理銀行營業收入達到創紀錄的42億美元,2011年為38億美元。

知情者稱,摩根大通已經聘請外部顧問,希望保證有業務往來的國外金融機構安全可靠。該公司可能被迫終止其在全球的部分業務,中斷與一些客戶或者國家的業務往來。

但摩根大通的發言人強調,此次轉變並非意味著撤出所有國外代理銀行市場,

為其他代理銀行的金融機構服務將仍是我們的核心實力。

去年,綽號「倫敦鯨」的交易員衍生品交易虧損導致摩根大通這類交易損失62億美元。該行的風控問題成為外界指責的焦點。

今年1月,摩根大通同意接受美國銀行監管機構改善風控的指示,其中包括遵守反洗錢的要求。

4月,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戴蒙稱,公司將提升控制系統作為當務之急,所以推遲了部分擴大業務的投資,及時更改了人員任命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59

WSJ:朝鮮冰毒氾濫,40-50%成年人成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148

近日,WSJ在一篇《朝鮮冰毒氾濫》的報導中報導了一位吸食冰毒的25歲脫北者的故事。據報導引用一份研究報告的數據稱,朝鮮幾乎每個成年人都吸食過冰毒,並且40-50%的人吸食成癮。

報導中的男子2009年2月越過結冰的圖門江逃到中國邊境,之後逃往韓國。在叛逃到韓國之前,他已經吸毒約3年。他表示,在朝鮮冰毒非常容易獲得,在他的家鄉咸鏡南道(South Hamghung Province)的咸興市(Hamhung),毒販就在各個街道交易。

一般他和他的朋友在晚飯前吸食冰毒,藥效將持續一整晚,他們通宵處於興奮的狀態中。

「吸食冰毒是一個全社會的事,它帶給人很多樂趣。」他說。

根據2013年春《朝鮮評論》上的一份研究報告,朝鮮正毒品氾濫。「朝鮮毒品新的一面:在朝鮮北部地區,濫用中樞神經興奮藥物甲基丙苯胺的人數激增,這解釋了在過去幾年為什麼冰毒生產已經從國有工廠擴大到私人的地下實驗室和家庭作坊。」

在整個1980年代以及接下來的10年中,金日成統治下的朝鮮都在使用鴉片。但是截止2000年代中,罌粟種植消失,甲安菲他明變得流行。

朝鮮官方從不提供毒品使用的相關數據,這一報告是首次用數據衡量朝鮮的冰毒使用情況。

「在朝鮮幾乎每一個成年人都吸食過冰毒,並且不止一次,」這一研究的聯合作者Kim Seok-hyang表示,「我估計有40%-50%的嚴重吸食成癮。」

朝鮮人如何戒除冰毒還不清楚。一位前統一部官員,現在在梨花女子大學任教的Kim教授表示,他採訪過的一些朝鮮難民完全否認冰毒上癮,「他們說,你可以隨時終止吸食,只要你願意。你需要做的只是在三四天內整天睡覺。」

一些脫北者稱,癮君子回家後用其他藥物幫助他們保持清醒,並應對戒食冰毒的後發症。

「冰毒上癮的人無法睡覺,因此他們去黑市購買安眠藥。」漢城的難民協會PSCORE的負責人Kim Young-il表示。

並不是所有的朝鮮人能擺脫對毒品的依賴,即使他們逃到韓國後。在一份名為「脫北者的毒品濫用」研究報告中,精神病學專家Jeon Jin-young寫道,在韓國的脫北者社區,自我診斷、採購式求醫和濫用包括安眠藥在內的處方藥的現象處於增長趨勢,人數超過25000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