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失敗案例的Case Study--關於互聯網的一些思考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5tv.html上週有兩篇關於互聯網失敗的case study讓我比較有思考和感觸。特意轉貼。
先寫一下讀後感。
A. Digg的興衰史
1.付費刷排名現象
文章中把付費刷排名當作Digg失敗最重要因素。但是有趣的是在中國,無論百度還是阿里巴巴都是依靠付費刷排名生存。這個矛盾如何解釋?
我的思考是一個是在開放環境一個是GFW紅利。
GFW紅利的背景其實是讓你被迫選擇有和沒有互聯網,這就是兩權相害取其輕,寧願選擇被閹割過的互聯網。
至於開放環境中的選擇,如果在付費排名和非付費排名中,用戶自然會選擇非付費排名。
2.創始人是否一定是最適合運營的?
一位羅斯的同事表示,「他的身邊沒有圍繞著年長者或是聰明人。他想要被崇拜他的人前擁後護。我想這可能會出現問題,因為這些人中找不到一個會說『不』的人。
互聯網有一個特徵就是founder都是小夥子。
從Pager開始到小札。
但是運營企業本身更多是傳統行為。如何處理公共關係。如何處理公司膨脹後的辦公室政治都是棘手問題對founder來說。
所以選擇一個mentor是很必要的。最佳的方案看來還是老美已經在使用的比如Goodle的施密特和Facebook的Sandberg(雖然年齡也不大,但是遠比小札有經驗)
Founder還是要做Founder的事情比如比較好的用戶體驗感覺之類的。
反觀國內比較少發現這個現象。成功案例也極少。
這裡的背景還是和國內的人文和商業環境關係比較大。這問題值得反思。這裡特意指出這類公司必須是創始人年輕而且是高速擴張階段,同時服務於年輕人的應用。
如果慢速增長Founder可以自我強化未必需要請Mentor
3.UGC
我不看好任何UGC的東西。
這個和互聯網初期的P2P一樣沒一個成功的。早期的linux開始。到現在?
從價值觀角度考慮欣賞和皮那好P2P C2C UGC的本質上是反商業社會的。是左派。是極端的左派。是差不多三分鐘熱度以為熱情可以替代商業運作。對商業的本質認識不清。
B.Fluent
我是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Fluent我特意去看了下presentation,他顯示的所有功能幾乎都是我需要的。我Gmail的用戶體驗一直不佳。但是安全性是我最大考量。所以。。。。
1.也許你可以做上百個小Feature比Google做的好,但Google做一個主要的做好就夠了,抓住重點,這就是差距。
這句最有趣,我的解讀是避免競爭。Fluent是分蛋糕而非做一個新蛋糕。
參考前面泰爾的十條和我自己的思考。其實互聯網和創新和資本主義是相悖的。互聯網最害怕競爭。最需要創新。
2.gaming
gaming國內翻譯是博弈。
當sparrow被google收購那麼就是宣告fluent被幹掉
這個很有趣。
就是局勢發生逆轉及早放棄是good idea
我特意去看過Sparrow 18塊。在iTune上。我也沒買。估計google也知道用戶體驗有問題在改進。
其實這也算一個商業經驗。類似沙盤推演過程中發生基本面的巨大變化。商業環境和生存環境發生變遷。所以對公司前景的判斷需要做出調整。
這是兩個很有趣的案例。多看案例多思考會增加經驗。這些經驗沒辦法保證你成功,但是會幫助你思考和減少失敗和錯誤的可能性。互聯網的成功還是在創新。創造客戶需求。這是不變的真理。
Case study --bwin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dv9d.htmlCase study --bwin
這是早前看過的公司 早上群裡聊天提到 突然有衝動把以前看過的公司 當經驗累積一下 就此寫一個 案例存檔系列。
Bwin 我一分錢沒賺到的公司
A.發現標的:大概是06年因為一則新聞
大致是某歐洲的online gambling 公司老大在美國被捕因為美國新法律規定 onlinegambling不可以在美國用信用卡支付 之類的 好像還是某內華達的參議員還是眾議院夾帶的聯合投票通過的 細節記不清楚了反正就那麼個事情。法律規定 突然違法了 然後抓了一個老大
然後reuters 報導 online gambling 股票在歐洲大跌
事件的相關鏈接:
http://usatoday30.usatoday.com/tech/news/2006-08-20-online-gambling_x.htm
The Wire Act of 1961 makes it illegal to bet online. But the law isnearly impossible to enforce, and nearly 80 countries allow wagersonline. The $12 billion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soar to $24.5billion by 2010, says researcher Christiansen CapitalAdvisors.
Because BetOnSports is a regulated UK firm, the U.S. government cando little, says Ken Dreifach, an Internet lawyer who once workedfor New York state Attorney General Eliot Spitzer.
通過這個事情我突然發現 online gambling是很好玩的事情因為這是純粹的無本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這又是一個政府參與市場後導致的奇點。
發生這樣的奇點對市場是決定性影響。
這個是我最近最大的收穫 包括太陽能,包括tesal 沒政府的手 這些都是死翹翹的公司和行業。
我沒法決定政府行為 但是必須時刻注意他們的行為 推演後面的變化路徑 這是發財的必由之路。
然後就在行業內找最好的公司,當時考慮 online gambling有兩個方向
一個是未來事件 比如比賽結果賭博
一個是online poker
考慮到online poker我早前玩過聯眾 當時有一個著名的橋牌圈冤案 wang1688
在線橋牌神出鬼沒,最後我們在上海約他出來打了一次 基本上是菜鳥
後來才發現原來系統吧整幅牌都放內存裡瞭然後丫是IT認識直接debug了
等於他是四明手 搞毛呀
系統這樣做是因為當時網速慢
所以我知道online poker是不安全的
等於有系統性風險
所以這個方向我不考慮
那麼只有體育賭博了
於是看了一圈 相關公司 發現Bwin
因為本人是ACmilan 球迷所以對胸前廣告特別有好感
於是花了點時間研究。
B 研究
其實也沒啥特別的研究 就是在網路上查了下相關資料
然後仔細閱讀報表
然後問了下周圍賭博的朋友 喜歡怎麼樣的賭球模式 包括盤口和下注模型
先說下注模型
基本都是朋友間下注
比較少網絡下注
盤口都喜歡讓球盤 不喜歡賠率玩法
然後是資料收集
有很多信息
這裡歸納一下
1.CSO 首席概率官
這個比馬澤東的 CDO更早哈
2.董事長是前奧地利首相還是外長忘記了好像副首相
這類公司需要名人坐鎮
3. 淨資產是負的
nnd 這我也算開眼界了
好像沒啥資產 最大的是intangible asset
後來我想明白了
其實這網絡賭博公司要毛的資產
最大資產是 @堅信價值 說的mind share
只要你相信bwin 相信他能付給你賭金 其他所有東西都可以租賃
當然需要一些代碼和經驗
代碼是保證系統安全 系統被攻破很麻煩 是非常麻煩
記得以前yahoo第一次被ddos時候知道一個事情 每小時損失上百萬 而且因為7×24的遊戲
失去的時間是沒法追回的 down機幾個小時就是徹底損失了時間不可逆。
經驗 這主要是針對假球的。
後來看到他們有一個賭場同盟一樣的東西 相互之間會提醒異常
一般先開盤的是比較權威
這是當時的研究現狀如何真心不清楚
4.最大支出是廣告
Bwin的廣告最大的三個方面
ACmilan 皇馬的胸前廣告
GP摩托車的廣告
我記得當時好像是破紀錄的廣告費
現在球隊廣告大部分是航空公司的
但是場邊的廣告網絡賭博公司佔20%-25%強
這是我偶然看英超的結論
5.對賭
Bwin有一個小的投資
是一家同樣也在奧地利上市的網路賭博公司
名字忘記了
玩法是 他提供平台
然後歡迎任何人對賭
你要你開盤有人接盤就成局
我當時覺得這思路不錯,而且這公司是Bwin原來創始人自己出去搞的
我覺得這太牛了
簡直是新世界
最後發現這玩法不成氣候
大概的分析是因為沒人氣
就是賭博人是沒耐心的
我的盤口沒人接我就不玩鳥
而且盤口尺寸要match也不容易
所以最後我記得是失敗的case
這也是今天上午聊到58時候我的擔心
人群的玩法太p2p最後都是失敗的
起碼商業上是失敗的
人性導致必須是個人對組織個人對個人最後就是一團散沙搞不到錢
6.牌照
nnd 這幫傢伙真心壞
網絡賭博牌照是問直布羅陀買的
我靠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國家也出產這個
看來郵票和牌照是這類地圖上找不到國家的生財之道
牌照還是值錢的。。。。
當然要歐洲承認
所以每個組織都有生存的縫隙
看到直布羅陀 我是拍案叫絕 這幫人搞錢真是厲害 腦殼想破。
7.時代烙印
當時看Bwin時候 這個世界還是在討論second life
當時最有意思的報導是議員的助理都在玩second life但是議員在否決虛擬世界的賭博
主要是美國人怕稅收流失。
那個CEO被抓後 股票是斷崖式下跌
好像當天是60% 還是多少
非常恐怖的
bwin 我記得 當時看過圖好像漲了20多倍還是30多倍 然後突然回到起點附近
我考慮買的時候在18塊附近
最早是2塊漲上來到60還是80忘記了
Bwin當時還是維也納指數股
一個負資產的
所有者權益是負的公司
哈哈
賭毒黃。。。
以上就是我的記錄
沒核實細節都是憑印象大致路徑不錯 數字有偏差。
開學收心!study mode啟動
|
|
【back to school淺談】 ● to get back into
study mode 開學收心A:Look at your gorgeous tan! You must have had a great
time at the beaches.(你曬得真好看!一定是去海邊玩得很愉快。)B:Thanks! But getting back into
study mode after the long break is tough.(謝啦!但是長假之後收心可難了。) ● to
distract 分心A:I need to turn off the video games, or I'll get
distracted. (我非得關掉遊戲不可,否則會分心。)B:Me too! We'll be back to sitting in
class, and we need to focus. (我也是!我們要重回教室,也要重拾注意力。 ● to
replenish 補充、備足A:How much is your budget for replenishing school
supplies?(你學校用品的補貨預算是多少?)B:Besides the necessities, I am thinking about
buying a tablet.(除了必要用品,我還想買一台平板電腦。) 【延伸關鍵字】 1. shopping list:購物清單2. saving tips:省錢秘招3. essentials:必需品4. to get back into work mode:上班族長假收心 多益時事通工作團隊獨家授權
|
點樣整大個餅 - case study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9/case-study.html
回看YC兄的文章,原來多年前在他blog內已經有問答環節,可以貼身地回應blog友的提問,從而帶出投資理念。當年有blog友由一間荃灣中心作分析,有點玩弄財技的想法,看看有何考慮之處。
YC兄的文章 - (2008年5月24日)
提問:
其實我都幾buy你既投資方式,始終股票個d自問真係無咁既眼光,我而家個case係咁,想向你請教一下。
我剛剛同我老婆係07年10月用116萬購入左荃灣中心500幾呎既單位自住,俾3成首期,供15年。而家銀行既估價係16x萬。如果我想re-mortgage層樓,銀行大概可以借幾多比我?
另外,我又想同期用re-mortgage既錢買入一個荃錦中心既單位,大概165-170萬左右既500呎單位,租金大概$7800,如果我俾3成手期供20年應該就可以cover到供樓既錢。其實,當中re-mortgage既息係幾多?還款年期又幾長?如果真係買新單位,銀行又會唔會接受7成以上既按揭(畢竟我荃灣中心只係開始供了數月)?但係如果over 7成又要比按揭保險費,會唔會唔化算?希望你可以指教一下我。
答覆(YC):
如果我是你我會咁做:
1. 荃灣中心07年10月買入價116萬比3成首期供15年,現應欠銀行80萬,另每月供款$5434(2.5厘計)。
2. 現銀行估價係160萬,我會re-mortgage 7成套112萬出黎供30年,每月供款$4425(2.5厘計)。
3. 112萬減銀行欠款80萬=32萬cash in hand,另每月供款減少一千元。
4. 購入荃錦中心165萬單位,首期成半25萬,另5萬(傭金,律師費,按揭保險費,stamp duty)total 30萬,做8成半按揭140萬供30年,每月供款$5540(2.5厘計)。
5. 我assume筆者家庭月入2萬 ,兩層樓total供款$4425(re-mortgage之後既供款)加 $5540(2nd unit既供款)=$9965,less than 50% of monthly income,所以購入第ニ層荃錦中心係可行既。
6. 每月多出黎既供款為$9965減$5434(現時既供款)=只是$4531,但荃錦中心收樓之後卻以$7800租出,所以每月income唔會減少反而會多左$3269(足夠交差管有餘)。
Remark(YC):
你07年10月買入荃灣中心,如果現時re-mortgage(因為少於一年)會罰息和要退還cash rebate。但你重新借112萬又會有新cash rebate。如果你諗樓價會升,按揭保險費只是小問題。
另外,遲d如果收入增加左,我會將年期做返20年,供少d息。
此外,還要 keep住at least 3個月銀行供款即是3萬cash in hand for「空租期and other不時之需」。
遲d我會將我姪仔點樣用同樣既方法從3年前40萬開始到現時hold住1000萬asset的實例和大家分享。
後記(止凡):
不像之前幾篇YC兄的文章從宏觀的角度看物業投資,這篇較集中計算現金流,這算是投資每個項目的基礎,投資時不要「未學行,先學飛」,不少人找一個投資就只著眼其升值潛力,看大市、經濟數據、國策、情緒、熱錢等,找下一個大升的板塊,要賺更多就加入槓桿,借貸投資。其實,不如先好好學習計算現金流,這是基礎,亦是「保命符」。
在物業投資的計算中,起初可能很複雜,但看多了,計多了,來來去去都是這些數字。主要是做按揭時的金額、成數、年期、利率影響供款,雜費支出,再看看數回租金如何。再複雜一點就看看供款中的利息部份與供本部份比重,租金能覆蓋多少。
記得,財叔不停話一定要「識計數」,所指的正是這類數字,今天坊間還有不少blogger不時分享這些計算數字,所用的按揭成數及利率都很貼近今天市場的實況,還未能掌握計算的blog友不妨找找看,深入了解幾個例子之後,你會發現不難掌握的。
最後留意到YC兄有一個操作,就是保留最少3個月銀行供款現金,準備「空租期與其他不時之需」。這有點像營運一家公司的負債比率概念,3個月也好,6個月也好,甚至是1年也好,這可以調整,但這現金流以備不時之需的概念是必須的。
當資產越來越大之時,假設人工還是3萬元,但所操控的資產上千萬時,你很難再以人工及個人支出這些數字想問題。1000萬股票做多少槓桿為之安全呢?1000萬投資物業做多少槓桿為之安全呢?想這些問題時應該以資產值與其現金流去想,例如帳面值的多少成?帳面值下跌會否影響比例,股息或租金會否停止?最壞情況可以維持多久?
這種思維越早學會越好,因為你去看股票年報時,這些思維也很有用。加上,隨著你的財商與財富日漸增加,你很快就要處理比你薪金或支出大很多的數字,到時更加要真正的「識計數」。
收租之後繼續整大個餅 - case study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10/case-study.html
這一篇YC兄繼續回應blog友提問,替blog友計計數,研究一下「整大個餅」這個動作有何考慮。雖然這是YC兄七年多前所篇下的文章,而且今天的樓市政策已有大改變,但從這文章仍能找到值得學習的財務知識。
YC兄的文章 - (2008年5月27日)
提問:
謝謝你的分享!期待你下一次的文章!
其實我亦想再買一個單位,但與以上case有點不同。
我有一個單位已租出1年(1年生1年死),每月租$8800,生約已過,租客好準時交租,本想於9月份收番自住(因目前與家人同住,地方太細,所以想幾個月後搬出),但租金太吸引,遲些租金保守估計可收$11,000,所以想再買一個單位自住。
現租出的單位於07年初買入,價193萬,銀行借110萬,供15年,每月約供8千,銀行估價約245萬,想再買一個單位自住約200萬內。
每月收入除租金外,兩公婆每月收入約2.5萬,扣掉開支,每月約儲1.2萬,另現約有15萬cash,想請問你銀行有做二按嗎?好像財務公司先有,是嗎?如果作二按,利息是否太高?
請問應如何安排較好?謝謝賜教,不勝感激!
答覆(YC):
如果我是你我會咁做:
1. 我會keep住層樓收租,因為回報率有5厘半,租客又準時交租,最緊要是樓價看漲,買多層自住有著數。
2. 如果你用租金加入息供第二層樓,HKMC或銀行一般只會count你租金的70%作為你的income,所以你的total income係$25000加($8800 x 70%)= $31160。
3. 50% of your total income $31160 = $15580。再減去第一層供款$8000,你第二層供款maximum唔可以做超過$7580。
4. 自住樓宇according to HKMC可以做9成半按揭,200萬樓(最好買少過200萬些少既樓,因為stamp duty 只是$100)首期半成10萬,另3萬(傭金,律師費,stamp duty)total 13萬,做9成半按揭total190萬,供30年,每月供款$7507(2.5厘計),less than $7580 as mentioned in item (3) above。
5. 按揭保險費(around樓價2至3%)say 5萬,你可以一次過俾曬,或者比一半然之後每年供d,直至你層樓回落至7成按揭,亦可以count埋落樓價裡面一齊做mortgage。現時銀行一般都會同你一齊做一按和二按,而且息口都是一樣say P-2.75%。(上文如果我有錯請blog友補充)
6. 如是者你買第二層樓自住,只是供多$7500,仍然可以每月儲$4500另加1st unit既租金升幅。
7. 如果你仍然覺得資金太緊,或者HKMC只係批9成按揭俾你,你可以參考我上一篇《點樣整大個餅》,加長年期re-mortgage 你1st unit套筆錢出黎周轉,便一定無問題。
這一篇可以當成是上一篇的延續,上一篇說到re-mortgage左自己住緊個層樓出黎買另外一層樓收租,所generate既租金加埋你幾年後既人工升幅,或者你或妳已找到另外一半加埋佢既income(這一個point好重要,兩個人既力量會將個餅整大好多,而且大家有商有量,有共同目標,感情亦會好好多),便可以如上文所說購入第3個unit。
我會將這一個unit用作自住,然後將之前個2個unit出租,一方面自住可以借9成半用盡槓桿,另一方面可以因應自已需求買大d,我記得我到呢一個stage便和我太太購入海怡866呎3個半房既單位自住,一住便住左10幾年,期間便用我之前2個unit既租金加理人工既升幅,re-mortgage d樓,不斷購入細價樓收租,直至提早退休。
這一個遊戲開始時,資金會好緊絀,尤其係每一次買新樓的時候,之後便會越黎越鬆動。Blog友們如果唔大洗供完幾層樓之後(其實我從未試過真真正正供完一層樓就已經還錢贖樓,因為如果樓市個cycle係升緊(你賣掉一層便可以cover二層mortgage)或者通漲持續(我層海怡91年買入價只是142萬,現時估價約550萬),你會發覺以前買落既樓個價錢真係好便宜,加上租客一路幫你供緊樓,贖樓呢樣野會比你想像之中快好多。當然亦會有樓價跌的時侯,如果樓價跌便由得租客幫你供樓,到時你是否提早退休就自己話事喇!
後記(止凡):
數字的計算依然,正如我一開始所講,今天的樓市政策改了不少,好像都沒有九成半按揭,又難以找到只需付100元stamp duty的200萬以下物業,但重點不在於其數字的精準計算,而是其理念。
其實很有趣,不少人有提問者的情況的話,與父母同住,又有一間屋收租,可能會想收回單位自住,還是繼續與父母同住,又或者賣掉單位再買入合適自住的單位之類,操作來來去去都是買一間或賣一間。
多看了物業投資者的blog,他們總會想到「整大個餅」的理念,利用加按多買一間兩間,計計現金流,可能比起只持有一間物業更有利。多買東西,最後能少花錢,這是窮人思維所沒有的概念。
還有些點子很值得討論的,與家人商量,大家有共同目標,令感情更好。不時聽到有blog友話身邊人都不明白自己,在投資路上很孤獨,這就要向YC兄學習一下了。記得財叔也在imoney分享過,針對劉煒鳴月入15000元的例子,鼓勵年輕人可以找個伴,兩個人一起儲蓄,每月就不只15000元了,正所謂「一人計短,二人計長」。
最後YC兄點出了投資計劃的過程,談及他的經驗,一開始造餅時,資金可能總是很緊絀,每個新買單位都計算到十分緊張。隨著資產水平增加,這些資金緊絀的情況就會得到改善。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好像以前我也分享過《一支股票一個月糧》,起初相等於一個月糧的被動收入頗難得到,但慢慢上了軌道,之後的路就更容易走,亦走得快很多。
Study this...
London GPp 543.00 -4.50
Hong Kong HKD 61.70 +2.70
Singapore USD 7.80 +0.29
New York USD 16.06 +1.56
Singapore holiday.
Please monitor, any gap and tick?
Case study--Premix Cocktail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vq03.html
我觀察的數據 4567
每月逐級下滑。
從開始產能不足 到 天然淡季
借口都差不多用完了。慘淡的銷量是不爭的事實
這里多說幾句。用出廠日期的數據 肯定是後驗的
而且需要動態的。從4月份的2周到現在2個月。可見滯銷是一個發生的過程。。。4月份的周轉日期 只是說明3月份旺銷
而非相反。
另外最可惜的是在2月份旺銷的節點上
公司還是一個工業品的思路 擴大產能。
而非消費品思路繼續營銷。
品牌強度 不夠
同時植入的模式
一招用老 正面營銷滯後 效果慢慢顯露出來
極限情況 市值接近850億
。。。企業可能認為自己還是小公司 沒有勇氣犧牲利潤
,30%的凈利潤率是不可維持的。要麽推廣費用掉要麽銷售減少自然下降
人類歷史上只有微軟能維持30%凈利潤率。。。維持。。。回頭看
如果早期下決心直接冠名 跑男
直接霸占baby 那麽這個世界可能是不同的。
安慕西也不會那麽牛。。。其實光明應該給錢百潤 支持 百潤霸占baby
。。。現在最失敗的就是rio和慕斯里安。。。短短半年
市場風雲變化值得思考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