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普及一下為什麼銀行業不用看現金流量表 Mario

http://xueqiu.com/7660842159/29052478
很多學財會和習慣分析實體企業的投資者非常重視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這是很好的。但試圖套用至金融業,就完全失效了。

打開一家內地銀行的現金流量表,可以在經營活動現金流看到存貸款,同業存拆放,買入返售賣出回購,利息收支,費用收支等等銀行日常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包含了投資債券和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和子公司等活動。籌資活動涵蓋了發行各種類型債權和股權憑證,支付和回購這些債權和股權的本金和利息。

問1:買賣債券與發放貸款在經營上有本質區別嗎?
問2:發行和償付存單、金融債與吸收存款在經營上有本質區別嗎?

好了,這兩大類業務明明是銀行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但卻被分部歸入了投資和籌資活動,這樣得出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有什麼經濟含義?實際上問題出在那張現金流量表是給實業編的,沒對銀行作調整。

那就算把這兩大類調回去就有意義了嗎?分析實體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的目的是分析企業經營活動創造現金的能力,以及分析是否需要不斷從外部融資來支持企業的擴張,隱含著企業潛在的分紅能力。但是這些顧慮到了經營錢的金融業都不存在了。

具體來說經營活動創造現金,實體企業即使能夠銷售盈利,也很怕應收賬款,希望儘早收回現金,進行下一輪生產和銷售。但是銀行就是干出借資金的生意的,利息收入是以借出的天數計的,收回的現金還得繼續放出,不可能躺在賬上。要是哪天錢都借不出去,銀行就麻煩了。為負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完全不能表明銀行收不回賬,我也想不出這個指標有什麼經濟含義。

再來說分紅能力。制約銀行分紅能力的主要是資本充足率,也會受到一定的窗口指導。分紅與現金流或庫存現金卻無關係,因為銀行可以輕易變現一筆流動資產,拆入一筆款項,少買一點債券,來支付僅為總資產0.5%的股息(以工商銀行35%分紅率為例,其他銀行就更少了),基本不影響日常經營。因此沒有了現金流的壓力,只要監管允許,銀行的股息率就可以非常高。

也只有真正經營錢的生意,像銀行和保險,是不看財報裡的現金流量表的。他們有流動性風險表,這個是分析重點,不過是作其他用途的,不是分析經營現金流的。其他號稱是金融子行業的,如券商,基金,信託等等只是服務業,理論上是無法混用自有資金和客戶資金的。他們自有資金的現金流量表本質上與普通服務業沒有區別,還是適用實業的那些分析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65

關於銀行資本充足率那點事 Mario

來源: http://xueqiu.com/7660842159/33007021

@北極 問我關於農行不幸被納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對資本充足率要求會不會提高,詳細回複下。
先把Basel III和中國銀監會版的資本管理辦法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資料翻譯成最淺顯易懂的表格:

對於國內的銀行,一般不用管Basel那套,人家Basel也管不著,只要遵守銀監會那些東東就夠了。如果不幸被列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那就得同時遵守兩套咯。
對於工、農、中這三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屬於第1級重要性銀行,附加1%的資本要求在每一級資本上。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的底線從7.0%提高到8.0%。但是,國內的五大行已經是國內的系統重要性銀行,在銀監會那套規定里也要加1%的附加資本,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的底線是8.5%。所以同時遵守兩個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底線還是8.5%,後面兩級的資本也一樣,沒有因為不幸被納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而有什麽影響。當然,倒黴蛋還是有的,匯豐和JP摩根就要加2.5%的附加資本,好傷……
國內其他小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到2016年底都只要7.5%就OK了,所以現在急著要股權融資的行也不說啥了。
未來可能還會有另外的資本要求,如逆周期資本儲備和第二支柱要求,目前不用管。懷疑等到要出第二支柱的時候,Basel IV都要出來了。
最後啰嗦一句,面對越來越高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銀行該怎麽做?是老老實實要股東獻血?還是睡大覺少做風險資產?亦或是動歪腦筋搞監管套利”省“資本?作為股東,你喜歡哪種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57

2014年總結——扭曲 第五部分 估值扭曲 Mario

來源: http://xueqiu.com/7660842159/34773748

去香港多了,漸漸產生一種習慣:對凈資產價格以上的股票要仔細找能支持這麽高股價的基本面,對深度凈資產之下的股票要仔細挖公司有啥大問題。即使是在香港上市的大陸公司,多數也是這個價。而且不光是香港,全球資本自由流動的國家基本都是這樣的估值。回頭看看A股,我的天,凈資產以下的股票基本找不到,只有8只正常交易的股票價格還在2014年三季報的凈資產以下。A/H幾乎清一色A高於H很多。當然,X化橋那個搞笑的因為香港利率低於大陸,所以H應該高於A的結論就不提了。但A能高那麽多也真是醉了。

如果A股對幾乎所有公司的估值都高於凈資產,這意味著什麽呢?股價高於凈資產,公司就可以增發,新建產能來擴張。但看看那些已經過剩得誇張的產能,他們的估值也在凈資產之上,就不怕他們也來圈一把錢再擴張產能?得虧國內證監會的流程長得不行,這事要在香港可能幾天就幹成了,所以這類股票在香港很少爬上凈資產的。而且,股價都在凈資產之上,如果凈資產確實比較凈的話,意味著新建產能的價格低於並購已有產能。假設A新建一萬噸產能需投資10億元,並購條件差不多的上市虧損企業B(產能也是一萬噸)需要20億元,哪個產業資本會去並購B而不是自建新產能呢?那產業並購還怎麽做呢?難道A股的上市公司都代表了行業內最先進的產能,只能去並購非上市公司,而不是被別人並購?我不知道。

再看看金融行業的國際對比。截止2014年12月31日收盤,中國所有上市券商的市值總和(2.09萬億元)已經超過美國上市券商的市值總和(折合1.63萬億元人民幣,剔除在美國上市的非美國公司),後面還有排隊上市的申銀萬國、東方證券……和還沒漲停板完的$國信證券(SZ002736)$ 。中國證券業的業務量除了期貨(股指期貨交易量已經世界第一,但期貨公司也沒賺幾個錢,ROE也就10%左右),其他業務貌似還沒有一樣能與美國券商相提並論。畢竟我們基金的PB就是$高盛(GS)$$摩根士丹利(MS)$ ,主要用他們的服務,就是因為有大量的業務只有他們能做,中資券商還相去甚遠。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壽險行業,以A股股價計算,僅4家上市的保險集團市值總和(2.05萬億元)就超過了美國上市人壽與健康保險公司的市值總和(折合1.45萬億元人民幣,剔除在美國上市的非美國公司),即使把AIG加進來也比不上。還有沒在A股上市的人保、泰康、太平、安邦……。$中國人壽(SH601628)$ 一家的市值(9652億元)就遠遠超過了美國最大的綜合性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 (折合4798億元人民幣)+美國最大的壽險公司$大都會人壽(MET)$ (折合3760億元人民幣)。雖然雙方的總資產、凈資產、凈利潤還相差挺遠,前者的內含價值也比這兩家中任何一家剔除商譽的凈資產小不少。

中國的證券和壽險行業的業務模式、規模和利潤離美國還差得很遠,但市值已經超過了全世界這兩個行業最發達的國家。對於瘋狂的A股,沒有不可能,當年$中國石油(SH601857)$ 上市時的市值(8.9萬億元)不還超過$埃克森美孚(XOM)$ (當時折合3.8萬億元人民幣)1倍多嘛?

然而,被說成是巨無霸的中國銀行業的總市值(8.79萬億元)與美國銀行業的總市值(折合8.76萬億元人民幣,剔除在美國上市的非美國公司)也就剛好相當。畢竟中國是以間接金融為主的國家,銀行業的規模和利潤已經高出美國很多(剔除商譽的總資產為1.6倍,剔除商譽的凈資產為1.2倍,凈利潤為2.4倍),占整個國家金融業的比例也遠遠高於美國。雖然不得不承認目前國內銀行業遇到不少問題,需要時間來調整,這幾年的利潤是不會太好看的。但畢竟家底厚,不少標的還是對得起這個價格的,拿分紅也不錯了。

我無法也無意去判斷來年各板塊的走勢,只是覺得這反差確實太大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42

2014年總結——扭曲 第三部分 印象扭曲 Mario

來源: http://xueqiu.com/7660842159/34727512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保險行業似乎非常賺錢。員工拿著高薪,高管富得流油,除了代理人慘了點。賣方不停地給市場洗腦,說保險行業增長前景廣闊,政策利好,保險深度、密度、資產未來都有好幾倍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又同情被保單坑害的大媽,罵保險公司沒良心。財報又告訴股東,其實也沒那麽賺錢。再翻翻分紅記錄,貌似基本上只有不停的融資。這架打得也太厲害了吧,到底咋回事?

話說我今年剛開始學習保險行業,這玩意兒門檻確實賊高。把產品、營銷、投資、再保、財務、精算、監管都掃了一遍,算是有個初步印象吧。因為還不太懂保險,就多找業內人士聊,讓他們的原話來告訴我他們眼中保險公司的生意。以下內容均為原話轉述,很多是與非上市公司吃著火鍋唱著歌聊的,請勿與上市公司對號入座。

保險公司董秘A:壽險不是必須品,是可選消費品。一定要靠人去推銷才賣得動的,不能指望客戶主動上門來買。互聯網的推銷力度很弱,指望客戶自己到網站搜索那麽多種類的保險產品、逐項看條款、理解產品、搭配主險和附加險……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個只能靠人去推,所以目前代理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從長期來看呢,現在的代理人渠道又是不可持續的,電話銷售也是。員工的薪酬太低了,我司代理人月均收入才2000元上下,和十年前差不多。未來還是會慢慢轉到互聯網上。

保險公司董秘B:你別看壽險利潤挺好,實際上根本分不出紅來的,都是應計利潤,每年還要往里註資。財險利潤很穩,都是現金利潤,都是可以拿來分紅的,留存資本還足夠支撐業務發展。

保險公司董辦C:留人難啊。北京分公司內勤都招的大學生,工作3-4年月薪也只有5000元,公司也只開得起這個價,根本留不住人。好在大學生供應量足夠大,去的多來的也多。這個行業就是個苦逼行業,哪像你們想的那麽好哦。沖規模也是中國企業的常情,都是好面子的,同業數據一交流,保費增長高於行業,領導就特有面子。在中國,一家高利潤率的小公司市值比不上一家大的低利潤率公司,也很容易被收購。所以對於中國的企業,做大的必須的。

保險公司董辦D:別聽外面那些抹黑我們的報道,他們都沒來找我們核實過情況。我們公司剛剛接待了中央的XXX領導和XX領導的訪問,領導都誇我們做得好。真的,一定要相信我們……

保險公司再保負責人E:馬里奧啊,我有個事兒一直沒搞懂。你說那些股東為啥要投錢給我們開保險公司呢?又沒啥分紅。我和同事沒有一個買保險股的。他說得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保險公司精算師F:我們股東要求我們量每年要增長兩位數,ROE也要求接近20%,根本不可能的事兒。做不到怎麽辦?我也不知道,領導到時會有領導的辦法。分紅險承諾的70-80%分紅實際上也達不到的,保險公司會在三差之間調整。雖然2009年取消了分紅特儲,但實際上還是在做的,在保戶紅利和準備金里,都可以調節的。EV和NBV你看看就行了,這個大黑箱里花頭多著呢。$保誠(02378)$ 是我見過內含價值最透明的保險公司,他們經營得也好。經過N多時間的交流,我們對以下內含價值中對以下因素的高估達成一致:
1. 償付能力充足率。假設是100%,實際約需170-180%。
2. 費用率。假設中國長期通脹率2%,有人信嗎?我也不知道多少合適,反正不可能只有2%。
3. 退保率。5年期的高現價保單按正常保單的退保率計算內含價值,但實際上1年後多數退保。
4. 投資收益率。5.5%的長期假設估計是做不到的,能做到多少我也不好說。哦,還有,高現價保單的投資收益率的假設是高於6%的,這樣才能保證這類業務的新業務價值為正。按正常的算肯定是賠錢的。

前保險公司精算師G:人口老齡化對壽險是不利的,年輕人是壽險的消費主力,老年人已經不適合再投保,保險公司也不願意承保或者價格很高。所以只有趕緊提高投保意識才行。$友邦保險(01299)$ 確實是牛,到一個國家,收一個壽險公司,複制同樣的管理,很快就能整合好。中國的壽險公司代理人一年留存率只有30-40%,全世界最低。$友邦保險(01299)$ 在東南亞的留存率可以達到60%。

保險公司代理人銷售管理H:上海已經賣不動了,代理人和保費都在下降,只能去四線城市及鄉鎮拓展。上海的代理人一個月拿3000-4000元根本沒法活,而在三線以下城市一個月2000-3000元就還可以了,也不用天天坐班。雖然代理人流失率非常高,但流入量更高,還是有凈流入的,大進大出嘛。

保險公司投資負責人I:在目前的金融格局下,壽險公司的主要商業模式不是提供風險保障服務,而是與銀行競爭儲蓄存款。在過去10年,壽險的投資收益率與工行剔除存放央行款項後的收益率基本相當。負債端利率大幅高於銀行,營業成本高於銀行,且沒有銀行那樣多的中間業務收入。主要的差距不在於投資能力,而在於成本,多方面與銀行比對的差距體現在盈利結果上是巨大的。一旦中國推進利率市場化,銀行只是利潤降低,壽險業已經出現虧損,因此當前的商業模式不可持續,壽險業必須調整戰略。美國壽險公司一般賬戶資產投資於非關聯公司普通股的比例只有約1.5%。相比之下,中國壽險業一般賬戶中股票資產占比普遍超過10%,而其負債又主要是帶有預定利率或者隱含承諾了較高回報率的固定給付責任,資產和負債的風險特征嚴重不匹配。

前保險公司投資經理J:長期看利率肯定往下,所有賺利差的行業利潤率都會縮水。保險公司因為受益於保險投資政策,是結構性原因導致目前的投資收益率上升。美國的保險公司投資的信用債和房地產相關資產占比高於中國很多,所以還有空間。為啥過去10年保險行業投資收益率那麽差?你得問其他公司去呀,我們公司的收益率很好的。

XX證券臺灣保險業分析師K:臺灣是全世界壽險深度最高的地區(約14%),臺灣的工薪階層基本會把15%的月收入買保險。為什麽那麽高?替代存款,絕大多數保單其實是儲蓄型的。臺灣的銀行給的利率不如保險公司高。財險的深度只有不到4%。在長期利率下降的時期,比如當年的臺灣、日本、韓國,壽險公司的股價一直都是在內含價值以下交易的,因為精算假設高估了投資收益率,在降息過程中會不斷下調,股價提前反映了這一下調。

XX證券國內保險業分析師L:費差這個問題確實頭痛。國內的代理人太苦了,平均收入只有全社會平均的一半,而且缺口還在不斷增大。隨著中國越過劉易斯拐點,勞動力成本提升速度會加快。很多保險公司為了留人,開始加底薪。如果人均產能沒有同步提上去,那費差損就是逃不掉的。內含價值高估是肯定的,高估多少不好說。拍腦袋打個7折,再加個NBV倍數大概就差不多。

XX咨詢公司保險行業咨詢師M:中國保險業的投資資產配置10%以上股權,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少見的,不明白為什麽。而且EV和NBV對投資收益率的敏感度很高。費差損雖然是個事實,但好在數額不算很大。

訪談完那麽多業內人士回來,感覺一腦袋漿糊。想起來基本法還沒開始學,可能還得1-2年才能搞懂這個行業吧,還得多跑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52

2014年總結——扭曲 第六部分 常識扭曲 Mario

來源: http://xueqiu.com/7660842159/34802443

在這個神奇的市場中,一切都是扭曲的。最後,連常識都被扭曲了。
碼上一堆別人的研究精華。首先是現任財通基金經理吳松凱在2009年還在聯合證券擔任分析師時做統計。在A股,ROE越高的板塊PB越低:

盈利增長越快的板塊PE越低:

業績波動越大的板塊PE越高:

龐茲騙局不斷上演,就像下表演繹的那樣:

這些情況現在依然在持續中,與2009年時並無顯著區別,A股對此已經習以為常。

然後是傑里米.西格爾(Jeremy J. Siegel)著《長期股票投資》(Stock For the Long Run)中的內容(2007年版,內容比市面上流傳的中文翻譯版豐富很多)。下圖描繪了25個新興市場和16個發達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率與股票收益率的情況(這里的收益率是實際投資收益率,不是指數,經過一些調整)。統計顯示長期實際GDP增長率與股票收益率之間呈現負相關的關系。即使剔除明顯離群的日本和中國,至少也不是正相關的。



最後是《高股息=高增長》(Surprise! Higher Dividends = Higher Earnings Growth)論文里的兩張圖:股息派發率與之後10年的業績增長率呈現非常顯著的正相關效應,相關系數達到54.6%。


這些研究是不是可以推翻很多市場上的估值邏輯了呢?

商業非常好玩,非常難玩,又以利誘人。看到的財報未必是真的,聊過的業務未必是真的,連常識也未必可靠。扭曲越多,說明市場越不有效,越有利可圖。為了解開那麽多扭曲,就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我就是幹這行的。
年終總結寫到這里就算完結了吧。過去一年全心全意撲在這上面,收獲比之前自己倒騰的3年都大,但畢竟之前3年的積累是後面職業的基礎。這些年來在行業與公司上積累的知識漸漸開始交叉聯系,對公司越看越清楚,這些才是投資的基石。就像$遠東宏信(03360)$ 的董秘告訴我的那樣:要成為一個產業里的人去和產業對話,而不是作為高高在上的金融人。
2014年的業績還不錯,希望能在2015年解開更多謎團,給基金賺更多錢[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099

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內部講話,談同業業務 Mario

http://xueqiu.com/7660842159/36550379
今天參加同業金融條線會議,同志們的熱情感染了我,讓我對今年同業業務的發展充滿信心,這份信心也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同業元年」後紅利貼現。去年是招商銀行的「同業元年」,同業條線作為一個獨立的方面軍建制是第一年。經過一年小試牛刀,我們找到了方法、路徑、感覺,也找到了自信,向市場展示了肌肉,同業條線為全行做出這麼大的貢獻,充分說明招行是完全可以做好同業業務的。同時,在這麼短的時間取得如此亮麗的業績,證明我們有一支非常好的隊伍,有一支短時間就能迅速集結並攻堅克難的隊伍。

更重要的是,市場空間打開了,發展同業正當其時。當前,外界更多地看到監管政策對同業業務的限制,而我更多看到的是機會。最大的機會就是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後,同業業務就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大家看看國際上的銀行,只要在市場化的環境下,它們的同業業務佔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比例是多少?佔收入的比例是多少?我們做了20多年銀行,其實近幾年才開始真正做金融。過去只會拉存款、放貸款,那是金融嗎?工業企業產品沒有市場化定價的機制,能說是市場經濟嗎?那是計劃經濟。同樣,金融企業的產品——資金的價格不放開,能說它是金融嗎?那是財政。現在,我們大力發展同業業務,就是站在正確的風口上。

總的來看,現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在引導同業業務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千萬不能理解為不讓做非標了,同業業務就被扼殺了。非標不能代表同業業務,只是應景之作。政策面的變化對我們來說恰恰是最大的機遇,關鍵看我們對政策的內涵能否深刻解讀,能否轉換成有競爭力的產品。這就考驗我們的能力了,誰先發現,誰就有機會;誰有能力,誰就能率先突圍。

下面,我重點講一下同業業務的戰略意義和方法論的問題。

一、招行戰略升級版:「一體兩翼」的支撐點恰在同業

1.從「相對傳統」到「相對市場」靠什麼?剛才說了,我們做了20多年銀行,這幾年才開始真正做金融。傳統銀行一切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銀行很少有主動性、能動性,只會紙上談兵,只會做政策定價的事情,表面上看財務數據很好,但那有什麼用?那只是面上的、短期的。客戶服務意識不強、風險定價能力弱,一有風吹草動,流動性管理手忙腳亂,根源就是沒有市場感覺。

要找到市場感覺,關鍵是要在真正的市場化環境中歷練。而同業業務恰恰是最早隨行就市、最早市場化的。所以,不通過同業業務來試水,不通過同業業務來找市場感覺,只能在象牙塔裡孤芳自賞,真到了完全市場化那一天,我們會死得很慘。我們要把同業業務作為應對利率市場化最好的練兵場,哪怕付出點代價也是值得的。現在受傷,是為了將來能活下去,「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如果利率市場化進程還有20年、30年,我們可以不急於試水練兵。但對不起,市場化的浪潮已經來了,我們還能抱殘守缺嗎?還能像狐狸進洞一樣,頭進去了,屁股露在外面嗎?

因此,要做好同業業務,首先要轉變觀念。我們有些同志對同業業務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觀念上,對同業業務有些偏見,就像計劃經濟時期對「投機倒把」的認識一樣,把貿易經濟說成是「投機倒把」,文革時期有個罪名就叫「投機倒把罪」。如果我們的認識還停留在這個層面,就落後了。搞市場經濟,就要一手進一手出,股市如此,同業市場也是如此。銀行就是信用中介,低買高賣是你的能力。大家在思想認識上一定要轉過彎來。

2.招行優勢的價值變現和服務升級還缺少什麼?經過多年打拚,招行不少業務在市場上有了響噹噹的品牌。特別是我們的私人銀行、財富管理,十年磨一劍,擁有強大的銷售能力。但我們只是簡單地做銷售嗎?只是心甘情願賺取千分之幾的手續費嗎?這樣的話,我們那麼多年的投入和積累,產出合理嗎?如果滿足於此,停留於此,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的服務如何升級?多年的投入和積累要變現,同業業務是一個途徑;服務要升級,同業業務也是一個途徑。有同業業務的支撐,招行的整體價值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我們不能右手強、左手弱,現在兩個拳頭打出去,兩個拳頭都要硬,這是戰略上的需要。否則我們就是一個「瘸腿」銀行,「一體兩翼」就飛不起來。所以,同業業務對招行有特殊的戰略意義。

3.未來商業銀行不靠深化綜合服務,何以立足?國際經驗告訴我們,綜合化服務是利率市場化的必須結果,也是銀行業的大勢所趨。零售、公司、同業幾個板塊業務,互相之間都是有內在聯繫的,如果只做某一方面,沒有其他板塊支撐,長此以往,強者不強。而且,現在的綜合化服務已不僅僅要求銀行內部的條線協作了,還要與市場上相關金融機構合作。比如一家企業初創時,可以幫助它引進PE、VC;等規模變大了,可以提供貸款;再過一段時間,可以輔導它上市;上市之後,它會面臨一些行業併購、分拆重組,銀行能做它的財務顧問或幫它發債。我們就是要通過綜合化的金融服務覆蓋一家企業成長的全過程。如果沒有這種同業合作,我們的綜合化經營怎麼做得起來?對客戶的綜合化服務怎麼深入?

因此,全行的幹部員工,不僅同業條線的同事,也包括其他條線的同事,都要從戰略的高度、從銀行業發展大勢的角度,實實在在地提高對同業業務的認識,統一思想。

二、以管理新常態引領同業業務發展

1.回歸本源,踏踏實實做客戶。客戶是我們的根,我們一切工作的基礎就是做好客戶。有了好的客戶基礎,不管市場怎麼變、政策怎麼變,我們永遠屹立不倒、云淡風輕;如果客戶基礎不紮實,銀行永遠是浮萍,只能隨波逐流。

相對而言,同業客戶是低風險、高價值的客戶。同業客戶實際上跟政府、學校、醫院、軍隊等一樣,是一類特殊的公司客戶群體,只不過銀行和它們的合作模式與傳統公司客戶不太一樣而已。相對傳統的公司客戶,同業客戶整體上相對優質。剛才有分行同志發言提到,跟同業客戶打交道,談的都是高大上的專業業務。我個人非常喜歡和同業客戶打交道,一來大家都是同行,在一塊有共鳴,不會雞同鴨講;二來基本上沒有什麼潛規則,大家都是拿價格說話,拿服務說話,比的是專業能力,不是酒量。有這麼優質的客戶群體擺在這裡,為什麼還非得去搞那些過剩產能的行業、企業,然後整出一堆不良資產呢?況且,同業客戶本身有風險過濾和分散的功能,相對來說,風險比較低。其實去年底央行存貸款口徑調整以後,我們就應該立即啟動抓客戶。同業存款都是一般性存款了,將來我們的存款沒有「姓資姓社」了,只有一個標準:定價。所以,同業條線要像其他條線一樣去抓低成本的存款。

怎麼做同業客戶?首先,同業金融總部首先要履行客戶管理的責任,其次要履行產品組合的責任,根據客戶的特定屬性和需求,把產品按照客戶維度整合起來,租賃公司、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分別主打哪些產品?把分散的能力整合起來,形成整體優勢。儘量少讓分行來做這些事情,讓分行把主要精力用在客戶身上,這樣大家就都省力了。在此基礎上,所有分行對所在地的同業客戶要做到全覆蓋。在全覆蓋的基礎上,再精耕細作,要防止重犯「叼一口肉就跑」的錯誤。和客戶合作的產品越多,就證明客戶關係越密切。抓住了客戶,就抓住了市場、抓住了根本,在任何市場條件、任何政策環境下,都有大量的機會,業務、產品都是結果,不要被表面上的東西搞得眼花繚亂,而忘了根本。

2. 穀子與稗子的故事:試錯中創新,且行且調控。最近幾個月以來,同業業務的政策變化非常大。政策變化的背後是大量的信息、大量的創新機會,只要我們腦子跟得上,完全可以把握這些機會。但創新不是盲目跟風,也不是蠻幹,而是要把握政策變化,從中尋找機遇、抓住機遇。對於同業業務這一片「藍海」,如何才能緊跟熱點、加快創新?農民種地薅秧都知道,區分穀子與稗子,要等稍微長大點才能分辨。在座的可能多數同志沒種過地,我們小時候種地知道,秧苗和稗子在幼苗的時期長得很像,都跟青草似的。稗子搶水分養分,稗子如果長多了,就會妨礙穀子生長。但如果為了消滅稗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幼苗時期就薅秧,稗子是消滅了,可是穀子也沒了。所以,是穀子是稗子,只有讓它們長上十幾天,才能分辨出來,這時候再薅秧,稗子就可以手到拔除。舉這個例子,無非是想說明,對創新業務,我們要勇於實踐,敢於試錯,不要急於說不,不要急於把它當稗子薅掉,它將來有可能是稗子也有可能是穀子。那怎麼辦?這就要求我們持續跟蹤、觀察,等到變模樣了,看出是稗子了,再把它拔掉;而如果是穀子,就施肥補灌,大力扶持。

我記得去年開會也有分行提出,為了既鼓勵創新,又管理好風險,對率先提出產品創新的分行,給一個保護期和觀察期,控制一定的量,其他分行先不要做。在這個過程中,總行持續跟蹤,有問題,隨時叫停;沒有問題,再全行推廣。特別是當前市場像萬花筒一樣,幾天出一個新政策,幾天一個變化,這就要充分調動全行的積極性,發揮全行的聰明才智,緊跟市場節奏,及時地、持續地推進產品創新。

3.新博弈論:同業風險的「管」與「疏」。創新必然有風險,如何既鼓勵創新,又能有效控制風險?這對我們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總是要麼猶猶豫豫,要麼簡單粗暴。這也是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同業業務的風險管理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創新有風險怎麼辦?就用剛才提到的方法,定向爆破。業務發展了,產品創新了,管理也要進步,我們一定要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否則,我們就是既束縛了生產力,又沒管好風險。不能要麼憋著不讓干,要麼一下放開,猶如洪水猛獸一般,最後搞得自己手忙腳亂,接著又全盤否定。我們的隊伍不能這麼傷,客戶也不能這麼傷。

做好同業業務的風險管理,必須深入把握同業業務的風險特點。同業業務的風險雖然有信用風險的問題,但當前更主要的是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對於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一要有大局觀,要準確把握宏觀經濟形勢,判准其節奏和方向;二要提高對市場和政策的反應速度和靈敏度。對於操作風險,則要強調執行力和執行文化。世上就怕「認真」二字,制度定出來了,必須強調執行。同時,同業業務的風險管理,更多的是要靠同業條線自身來管。風險管理部門與業務部門各自都有風險管理的責任,交易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從來都是業務部門自己的事情。銀行所有的崗位都有風險,如果風險管理部門鬍子眉毛一把抓,那基本上全行一個員工後面就站一個風險經理,這可能嗎?深圳一千多萬人,要想沒有小偷,一千萬個人後面站一千萬個警察,可能嗎?這樣的結果是什麼?一是社會高成本,成了一個警察社會;二是可能警察自己也變成小偷了。所以,我們在加強同業業務風險管理的時候,要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不能一提風險管理,就把責任全推到風險管理部門身上。打造有自身業務特色的強大的風險管理能力,是今年整個同業條線很重要的任務。

4. 聰明與胸懷:同業搭台、全行唱戲、板塊聯動。孤立地就同業業務看同業業務,是沒有生命力的。比如與券商的合作,券商的投行部、併購部背後是大量的企業客戶,我們對公業務的一項戰略重點——併購業務,就可以切入。金融市場部更明顯了,金融市場部做代客衍生品交易,背後大多是企業客戶。如果僅僅是站在同業業務的角度看同業客戶,我們的作業面就很狹窄,同業客戶的價值沒有充分挖掘出來,呈現在客戶面前的也只是一部分,很不專業。在客戶眼裡,我們每個條線都是招商銀行,他不會管你是招商銀行的什麼部門。這個時候,同業條線的責任就是搭台,全行其他兄弟部門一塊兒唱戲。做項目要聰明,搭平台則需要胸懷。我們同業的客戶經理都要樹立這樣的全局觀念,專業化的服務由專業化的部門來做,併購可能有投行部過來了,甚至將來資產管理部也可以做併購。板塊間的有機聯動起來了,我們才真正是一個銀行,一體兩翼才能真正形成。


三、同業金融的人才戰略

前面講了,堅強的隊伍是我對招行同業業務的信心源泉。但從同業板塊應該承擔的戰略任務、從銀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要求看,當前同業條線的人才培養問題還是十分緊迫,必須要下大力氣。

1.盡快建立起專業人才庫。可以大膽地向全行提出這麼一個口號,就是員工可以自主選擇職業,給大家真正創造一個公平、公開、透明、打開天花板的成長環境。具體而言,就是要建立各類專業崗位的人才庫,有一定的基本准入條件,比如學歷、工作年限等等,符合條件的自主報名、自動入庫。入庫以後進行培養,培養也是輕模式的,就像大學設了很多專業,一個專業多少門課程,多少學分,自己去修。修滿學分以後就畢業了,就意味著你有資格從事這個崗位了。一旦崗位有需要,就可以補缺,就像清朝的候補道員一樣。這是專業人才補充非常重要的通道,也是專業崗位、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全行所有的崗位都要有這種安排,希望同業條線盡快把專業人才庫建立起來。

2.骨幹的培養要採取「混合制」。一種方式是出國培訓,特別是跟崗實習,跟著國外的同行一塊兒幹活,這是很有效的培養骨幹的方式。外語稍微好的,基本能聽懂專業語言的,年輕一點的,就可以送出去,跟人家干半年、一年再回來。這可以和我們後備幹部培養、專業人才培養結合起來。還有一種方式,從總分行同業條線選一批優秀的年輕人,送到券商那去,跟人家一塊兒去做項目;送到基金公司去,跟基金經理一塊兒幹活,資產管理的能力慢慢不就培養起來了嗎?

3.挖人不止、不怕最牛。我們幾個戰略重點的業務線,一定要有全國這個行業裡面最牛的人。一個條線有一兩個頂尖的領軍人物,就能帶動整個條線。人才戰略一定要支持業務戰略,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引領業務戰略。人事政策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一個人一個價。你能找到市場上頂尖的人,我就能給他市場頂尖的價。如果非得按級別定價,對頂尖人才沒有吸引力,從此之後,就別談戰略。

四、關於體制——管理扁平化、跨區不限制、分行拼專業

整體上,同業業務一定是扁平化、沒有管理層級的。支行這個層面就不要搞同業業務了。在分行層面,同業條線要麼是客戶部門,要麼是支持客戶部門的產品部門。現在全行有600人做同業業務,人也不少了。國際投行的IBD才多少人,利潤富可敵國。關鍵不是人員數量,而是質量。所以,我們可以把全行600人的同業隊伍視為一個大的團隊,可以跨區域經營,不設區域限制。做投行有區域限制嗎?誰強誰幹。發展到一定程度,我們鼓勵分行把同業部門視同為某一個方面的專業團隊。打個比方,如果深圳分行做券商客戶做得好,那將來主要精力就是做券商客戶;上海分行做銀行客戶做得好,就主要做銀行客戶;北京分行做基金客戶做得好,就主要做基金客戶。全行的資源統一調配,不要畫地為牢。在目前以分行作為利潤中心的前提下,預算一定要差異化。不能在分行之間切蛋糕,切給我的蛋糕你不能搶,這就不能支持分行形成特色。當然,有的分行說我所有方面都強,那我們當然鼓勵,比總行強我更高興。

分行在貫徹總行政策時,關鍵是把握精神實質,方向一致。過去我在分行工作時就有個體會,做好分行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簡單地盯著總行下達的指標、單純圍繞表面的數字來做,而是要吃透精神、吃準方向,這樣最後做出來的結果往往更好。特別是把時間尺度拉長來看,更是如此。我到分行調研,分行同志跟我提的所有問題我都會現場反饋,但就考核指標問題我不回答,為什麼?我覺得談這個事沒有什麼意義。考核的事是全世界的難題,誰能解決這個難題,誰就能得諾貝爾獎。沒有哪一家銀行,總行出的考核政策能讓所有分行滿意;也沒有哪一家銀行,是單靠著考核政策做好的。要是這樣的話,所有銀行都把那一套考核政策照搬過來,不就都做好了嗎?那還要我們這些管理者幹什麼?作為分行,關鍵是從根子上理解總行的精神,而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總行下達的指標,可能更多的是一個博弈的結果。短期的「1」和「2」很重要嗎?影響總行對分行的評價嗎?影響總行對幹部的評價嗎?如果總行僅僅依據這些來評價分行、評價幹部,就相當於打仗靠參謀。靠參謀指揮打仗能打贏嗎?全世界哪有靠參謀打勝仗的?

這次會議同業條線準備得很充分,是全行智慧的結晶。各分行要組織好傳達學習,既要重部署,也要「落地見效」,既要抓緊,更要抓實,把會上大家辛勤勞動的成果,早日轉化為生產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875

財經評論:Mario助任天堂再發光

1 : GS(14)@2016-09-10 13:50:01

「你呢啲咁出眾嘅男人,無論喺邊到,就好似漆黑中嘅螢火蟲,咁鮮明、咁出眾」,我講緊嘅,絕對唔係周星馳,而係Mario。繼上次出現喺里約奧運嘅閉幕禮之後,今次又出現喺蘋果嘅發佈會,沉寂多年,呢隻「螢火蟲」終於又再發光發亮。蘋果發佈iPhone7花盡心思,首先講吓佢嘅宣傳字句先。英文版本「This is7」睇落就無問題,不過轉為中文就……大陸地區用咗「7,在此」;台灣就譯成「就是7」……用普通話讀就無咩問題嘅,不過用廣東話,咪出事囉。所以,你話廣東話幾博大精深呢。蘋果喺香港嘅宣傳字句就用咗「鄺體」,「這,就是iPhone7」。不過明明個發佈會個重點係iPhone7,呢次嘅新機發佈,竟然無令到蘋果股價坐火箭,反而要跌。外界就話,iPhone7無新意,又無賣點,耳機嘅插孔又轉咗做lightning連接,要同差電share。新推出嘅無線耳機,又被網民話似幽靈公主入面隻樹精,將佢哋擺埋一齊嗰陣,真係考你眼力。蘋果股價撻Q,反而出現咗一陣嘅Mario,就幫任天堂嘅股價打咗支強心針。繼Pokémon Go之後,Super Mario Run將會係任天堂第二個手機遊戲。Mario同Pokémon最唔同嘅地方,就係Pokémon嘅收入要同其他公司拆賬;而Mario就將會係任天堂全資擁有,有望為任天堂帶嚟另一個升勢。
Super Mario Run會喺年底登陸iOS,至於Android嘅用戶幾時有得玩?我都好想知呀。雖然我係Android嘅用戶,但我唔會為咗隻game買iPhone7。(應該係,除非唔係)記者:何紫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0/197658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458

MARIO未沖喜任天堂 股價單日跌4% 市值蒸發117億

1 : GS(14)@2016-12-17 23:51:13

【本報訊】日本任天堂手遊Super Mario Run昨日iOS上架,旋即高踞68個國家App store下載榜首位,不過,任天堂股價卻跌逾4%,市值單日蒸發117億港元。有分析指,由於該手遊完全版收費定價過高,料任天堂短期內難靠新手遊在流動手機市場「食糊」。記者:伍詠雯 岑梽豪



任天堂新手遊Super Mario Run提供試玩版本,用家可以「過三關」。遊戲完整版則需收費78元,料最快明年初推出Android版。據SensorTower統計資料,新手遊推出首日高踞68個國家App store下載榜首位。有分析指新手遊完整版收費較高,且固定收費限制了盈利空間。分析指約10%免費下載的用戶,將買足本遊戲。


料首月收入差過Pokémon

然而,Super Mario Run無助任天堂股價上升,昨日跌4.24%,收報26,405日圓,創逾一個月最大跌幅,估計單日市值蒸發117億港元。協助研發手遊的日本開發商DeNA,股價昨日亦跌6.8%。今年7月中,任天堂推出擴增實景手遊Pokémon GO,掀起全球熱潮,並帶挈任天堂股價兩日累升逾14%,見32,700萬日圓的紀錄新高。據App Annie統計,Pokémon GO累積5億次下載,估計首三個月收入錄得6億美元。據《福布斯》引述SensorTower統計,預測Super Mario Run首月總收入只有5.53億港元,遜Pokémon GO的11.15億港元外,亦差過被騰訊(700)斥86億美元收購的芬蘭開發商Supercell旗下部落衝突皇室戰爭的8.34億港元。熱愛打機的香港電子競技創辦人鍾培生稱,小時候第一次接觸「馬里奧」時,是在Gameboy年代,故今次亦有捧場。「幾樣嘢(遊戲內玩法)都好休閒,玩多幾鋪都有啲悶,唔係太爆」。他稱新遊戲完全是靠馬里奧的名氣來推動,就如之前的Pokémon GO一樣,遊戲玩法不是特別好,但對不少人來說都是兒時回憶。他認為任天堂已在Super Mario Run內,加入更多玩家之間的互動元素,對任天堂來說算是「好開始」,但坦言玩家對戰有點悶。同時,遊戲偏向休閒玩家,沒有太多元素令人經常遊玩,更難以從中賺錢,「一次過畀晒錢買嘅遊戲,除咗動視暴雪嘅遊戲之外,其他廠商都好難成功」。


【玩法容易 可單手操控】

【話你知】Super Mario Run玩法簡單,馬里奧會自動奔跑。玩家只需要單手就能操控,但可做的動作不多,按一下可以跳起。玩家可以參加「拉力賽」與其他人鬥高分,而收集回來的金幣,可購入建築物,建立自己的王國。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17/198681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304

Super Mario Run首日收逾3000萬

1 : GS(14)@2016-12-18 10:26:12

【明報專訊】任天堂首次推出的手機遊戲「Super Mario Run」於上周四開放予iOS用戶下載,雖然遊戲推出後未見對任天堂股價有太大刺激,兩日股價更累跌5.61%;但首日仍錄得逾400萬美元(折合約3120萬元)收入。

任天堂股價不升反跌

自遊戲推出後,即成功登上iOS下載榜榜首,但任天堂股價不升反跌,上周五更一度跌達5.6%至26030日圓;收市回升至26405日圓,仍跌4.24%。其後該股的美國上市預託證券,亦同跌7.65%。不少用戶反映其索價較一般手機遊戲昂貴,而且必須要連上網絡方可進行遊戲,帶來不便。

下載次數料已突破1000萬

雖然iOS用戶可免費下載「Super Mario Run」,惟其中只有3個關卡可供玩家免費遊玩;如果玩家想要玩盡24個關卡,需額外付出9.99美元(約78港元)。

根據《金融時報》報道,遊戲推出首日即錄得逾400萬美元收入;該報亦引述分析公司App Annie表示,預計遊戲自推出至今,下載次數已經突破1000萬次,當中最受美國、加拿大及德國地區用戶歡迎。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908&issue=201612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406

【熱潮冷卻】iOS不再獨佔 Mario Run三月衝上Android

1 : GS(14)@2017-01-21 03:37:35

《Super Mario Run》12月中於iOS上架時,聲勢確實一時無兩,短短4日間下載數字已達到4,000萬次,但最近熱潮已冷卻。不過《Super Mario Run》並不是iOS獨家,任天堂剛在Twitter上公佈這款手機遊戲將會於今年3月登陸Android平台,即日起已經可以在Google Play預先註冊,等待遊戲正式推出。暫時任天堂未公佈Android會唔會同iOS版本一樣以免費下載方式推出,但只限玩到World1-3,其後須課金$78才可以玩晒成個遊戲。但以iOS版為例,遊戲耐玩性唔算高,半個月時間已足可在拉力賽中拎到9,999隻奇諾比奧,及開啟所有特別建築。文:布偉倫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20/199027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4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