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800万吨煤炭积压最大输出港秦皇岛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1015/07145391165.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

吉利收购沃尔沃 惊心动魄800天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05606.html

2010年春节期间,洛希尔大中华区总裁俞丽萍并没有休息好。早晨,她总是要被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的电话打 搅。俞丽萍清楚地记得,2月13日(除夕),李书福是18点半打来电话,正值年夜饭,一直讨论到20点半;2月14日(初一),李书福早晨8点又打来电 话,“我想这个人是不是疯了,过年也要操心工作的事。”

李书福当时对俞丽萍表示,他想给福特的CFO路易斯·布斯写封信,沟通收购沃尔沃项目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主要是融资问题。

从2008年1月18日,李书福在底特律车展上第一次与布斯相见,表达收购沃尔沃的正式意愿,到2010年3月28日双方签订并购协议,整个交易历 经800天,类似上述细节的小“插曲”几乎没有间断过,作为这场并购的“顾问”,洛希尔以及俞丽萍与李书福和吉利一起,经历了惊心动魄的800天。

1 锁定沃尔沃

从2008年初洛希尔开始参与吉利收购沃尔沃,交易中的险情就屡屡发生,人才储备不够、不断有竞争对手来“搅局”、融资频频出现困难,以及知识产权 问题遇到障碍等。但李书福总是逢凶化吉,绝处逢生。“它好像一个溜溜球,每次都已经到最底部,快碰到地了,却又起来了。”俞丽萍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2010年8月2日,李书福和他的团队在伦敦举行了沃尔沃轿车并购项目的交割仪式,宣告这项旷日持久的收购终于取得阶段性胜利。

洛希尔与李书福的接触始于2007年,大中华区的团队初次访问李书福,向其推荐了诸如沃尔沃、萨博等多个可供关注的收购项目。李书福的回答令洛希尔方面印象深刻:“沃尔沃是首选,我已经关注沃尔沃很久了。”

李书福第一次表露收购沃尔沃的想法是在2002年,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达了这个想法,但是一位接近李书福的人称,董事长总有很多想法,当时吉利还 很小,没人把这番豪言壮语当真。是金融危机和不断走低的美国汽车业,给了李书福机会,2007年初,穆拉利从波音来到福特担任CEO,随即提出了“One Ford”的战略,决定出售旗下包括沃尔沃在内的多个品牌。

密切关注沃尔沃的李书福立刻出手,2007年9月,福特美国总部收到一封挂号信,李书福通过公关公司向福特阐明了收购沃尔沃的想法,直到此时,洛希尔并没有介入,而吉利因为名不见经传,收购意向也没有引起福特重视。

不过,2008年初在底特律车展上的一次遭遇,让李书福下决心聘请财务顾问。当时,李书福在公关公司帮助下第一次见到了福特财务总监、董事会办公室 主任和采购总监等一干人。这次谈话并不成功,福特方面不断强调“沃尔沃有15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言下之意是,吉利太弱了。虽然李书福表示有诚意和能力 做到,但对方只是礼节性地称“回去研究一下”。当时,在李书福身边只有他从英国石油挖来的张芃有点国际化背景。

回国后,李书福决心正式邀请洛希尔参与到收购沃尔沃的事务中来,他主动约见了俞丽萍,这次会面,李书福给俞丽萍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我觉得李书福孩子气中带着执着和坚毅,看他说话声音很慢、很柔和,但其实是个性子很急的人。”

2 说服洛希尔

李书福和俞丽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非常有激情,认准目标,无论如何也要达到。

2008年1月,这个目标锁定在沃尔沃。但几乎从俞丽萍接手那一刻起,困难就一直相随,第一个困难是让洛希尔总部相信,吉利有能力收购。

俞丽萍与李书福初次见面时,吉利汽车股价为8毛钱,市值10.8亿美元,这个盘子不到沃尔沃的十分之一。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吉利汽车股价跌到了2毛钱附近,盘子缩水至3亿美元,对俞丽萍来说,向总部推荐这样一家企业是个冒险。

“像我们这样200多年历史的欧洲公司,怎么会把良好声誉押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民营汽车公司上呢?其实我们最后决定的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要经过内部审批,当时金融危机还没有开始,西方还有其他汽车公司想买沃尔沃。”俞丽萍表示。

洛希尔算是在汽车产业界最具声望的一家投行,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在吉利并购沃尔沃交易之前的12个月里,由洛希尔提供咨询的汽车并购案总价值高达892.5亿美元。

在吉利提出收购申请后,一家欧洲汽车公司也明确邀请洛希尔帮助其竞购沃尔沃。按照洛希尔的规定,只能代表一家公司参与竞标,俞丽萍需要说服同事放弃这家欧洲车企,而这家公司的销售规模差不多是吉利的10倍。

2008年6月的洛希尔一次全球合伙人会议上,俞丽萍走上讲台,她本来演讲的主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对于洛希尔的重要意义,但她很快就“跑题”了。

“请所有人都关注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了2万亿美元,它将来会用来做什么?未来一定会用来支持海外并购,而且是在工业、制造业方面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将来一定会大手笔出去,而出去的方向就是你们这些西方发达国家。我今天有个项目……”

这是一番激进的讲话,而洛希尔在业内素以保守著称,在讲台下面,那些白发苍苍的合伙人为来自中国的高涨情绪所感染,最终董事会决定放弃代理前述欧洲公司,选择吉利。

随后,收购团队搭建了起来,按照分工:富尔德律师事务所负责收购项目的所有法律事务;德勤负责收购项目、财务咨询,包括成本节约计划和分离运营分析、信息技术、养老金、资金管理和汽车金融尽职调查;洛希尔银行负责项目对卖方的总体协调,并对沃尔沃资产进行估值分析。

3 官方的支持

2009年1月,又一年底特律车展,李书福有备而来。在他身边除了张芃外,还多了一名女士——俞丽萍。李书福对穆拉利说:“我准备得很充分,顾问团队都请好了。”

在业内,一家知名投行已经介入,证明这件事是“认真”的,李书福符合游戏规则的拜访,给福特高层留下了深刻印象,穆拉利表示,一旦出售沃尔沃,将第一时间通知吉利。

几乎在吉利与福特方面建立良好互信的同时,吉利在国内也进行了项目的政府沟通。2009年3月,吉利获得了发改委的支持函。彼时,国内多家企业曾经爆出希望收购沃尔沃的消息,包括长安、北汽、奇瑞等,但手握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函后,吉利在国内实际上已经没有竞争对手了。

“很多人抱怨,中国政府的审批很麻烦,但是我认为不要抱怨,怎么把这种程序做到尽可能落实才对。你不了解中国的产业政策,不了解并购竞争对手的情况,而等到程序差不多了才去发改委,发改委来审核的时间也没有。”俞丽萍说。

时间衔接得天衣无缝,当年4月,福特首次开放数据库,项目团队开始阅读6473份文件,通过十多次专家会议,2次现场考察,3次管理层陈述,吉利收购团队开始真正了解沃尔沃状况。针对福特起草的2000多页的合同,进行了1.5万处的修改标注。

与此同时,吉利的收购进展报告上报到了发改委,李书福一度担心因为对吉利不了解,而影响对收购的评估。所以在报告中,李书福重点谈了收购对中国汽车 业的产业意义和后续盈利信心。和发改委为首的国家相关部门的及时、有效沟通,不仅为吉利此后顺利通过审批埋下伏笔,也为向国有银行寻求融资做好准备。

4 半路杀出的对手

到了2009年5月,沃尔沃方面出现了问题。瑞典一些官员公开在报纸上撰文,反对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称由于在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上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人并不是最佳选择。

而到了7月,最后一次竞标时,又有两家竞标者加入进来,一家名为皇冠(CROWN)的美国公司和一家瑞典财团突然杀出,报价一度攀升至28亿美元,这两家财团的组织者分别曾在福特和沃尔沃担任高管。

突如其来的竞争者,使吉利和洛希尔团队紧张起来,他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沃尔沃的唯一选择,这两个敌人必须引起重视。更高的报价以及“自己人”接盘,对于福特来说都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吉利的并购团队经过冷静分析,认为对方报价更高,但仓促开价并不符合福特的口味。作为一项全球瞩目的并购交易,福特并不只是想卖个好价钱,它需要成为“有责任”的卖家,不会为了这点钱把沃尔沃这个品牌砸掉。

另外,彼时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筹措20多亿美元谈何容易?即便财团经济实力雄厚,但俞丽萍分析说:“如果没有中国市场的支撑,凭什么让沃尔沃起死回生呢?”

洛希尔和吉利立即向福特交涉,要求福特绝不能为了突然出现的两家竞标者,而拖延递交标书的最后期限,否则就退出竞标。果然,福特没有延迟期限。两家财团由于未能按时完成融资,都匆匆退出竞标。

2009年7月,吉利向福特递交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书获得通过。这一天,李书福真正走上了破釜沉舟的那一步。当时,在吉利内部会议上,李书福感慨:“我这次是把身家性命全押上了!”

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李书福就为收购沃尔沃着手进行了准备,首先,他将吉利集团多年赚取的利润慢慢存了起来,没有再用于吉利的滚动发展,而吉 利发展所需的资金,也通过引入高盛来实现,2009年9月,高盛向吉利在港上市公司注入2.5亿美元,这笔钱被吉利用于济南、成都、杭州等多个项目的新 建、扩建。

5 放弃与寻找

2009年9月29日,吉利在北京注册了“北京吉利凯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为吉利的全资子公司,这是吉利为沃尔沃项目融资所迈出的第一步。

吉利凯盛注册资本为41亿元,由吉利全额出资。按照当时的构想,吉利还将通过政府融资,解决并购所需的其他40亿元。

洛希尔为吉利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融资方案,既照顾到吉利自身,又让它能够在未来的股权结构中占据有利地位;既不能用到香港上市公司的钱(实现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同时又保持这个项目的号召力。

为此,吉利有两条路径,一条走政府路线,一条与基金合作。于是洛希尔的并购团队分作两个小组,一组找政府谈,一组找基金谈。并购前,李书福接触了包括中信资本、鼎辉、联想控股等在内的各大基金,以及渤海基金这样的政府基金。

李书福说服境内外战略投资者主要靠两个概念:一是中国制造,另一个是中国市场。但是,几乎所有基金对这个项目的要求都是这样两点:要么放到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去做,立刻找到退出路径;要么收购后,尽快实现沃尔沃项目的单独上市,从而实现退出。

这种以“退出”为先决条件的谈判,一直持续到2010年的2月8日。

2009年12月底,是吉利对外宣称的与福特签订正式协议的日子,“我们当时找各种基金,包括有钱的个人投资者,但由于双方经济立场不同,都未谈拢。”俞丽萍表示。

鉴于吉利迟迟拿不出融资结构,福特方面决定每2周开一次电话会,来督促吉利。

6 政府援手

吉利负责政府融资的团队谈了全国十几座城市,包括见诸报章的北京、天津、珠海、东莞、成都、大庆、上海……

这其中有对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持怀疑态度的,谈判根本没有深入;也有一开始看好,随着谈判向前推进,逐渐觉得双方利益不同,中途放弃的;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已经与吉利签订协议,双方工作人员一道办公了,但最后时刻还是动摇,出现了反悔。

2009年12月16日,一个关键角色——童志远加入了沃尔沃并购团队,作为原北京戴-克奔驰公司的总裁,童志远的加盟,被外界认为是寻求沃尔沃项目落户北京的强烈信号。

这一任命意味着,童志远在收购沃尔沃完成后,将扮演沃尔沃中国项目运营人的角色,同时也负责沃尔沃落户北京后与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彼时,吉利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草签了全部文件,吉利方面已经签字盖章,就等审批到位。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审批出现了问题。据一位消息人士透露,北汽直书地方政府,希望全力支持即将上市的北汽,而非外来项目,由此沃尔沃项目落户北京一事没了下文。

不过,此前洽谈的众多地方政府还是伸出了援手,吉利选择了与大庆市合作。2009年12月22日,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吉利万 源”)在北京亦庄注册,这恰是吉利宣布与福特就收购沃尔沃关键事项达成一致的前一天,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童志远。股东为吉利凯盛和大庆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 公司(下称“大庆国资”)。

实际上,原先由吉利与北京市搭建的融资平台——吉利万源中并不需要大庆国资出现,双方将采用一个基本对等的股权结构来解决吉利12亿美元的融资问 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提供40亿元融资。但落户北京的事情被叫停后,融资随之成为大问题。而大庆国资的介入,解决了吉利的燃眉之急。当然,这笔钱同样 需要吉利的承诺。

事实上,直到现在,沃尔沃项目已经交割,但落户事宜仍未确定下来。大庆漫长的冬季以及配套体系的薄弱,让沃尔沃整车制造项目落户在那里似乎并非一个明智的选择。

而且在2009年12月底,当大庆国资成为吉利万源的股东、为整个收购付出了30亿元时,30亿元的融资并没有彻底解决吉利的问题。首先,钱还没有凑够;其次,沃尔沃项目在国内到底放在哪里还是个问题。

7 “二号”融资平台

正是上述两个问题无法回答,才使收购团队将谈判重点转向了上海市嘉定区,并向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作了汇报。事实上,在找上海市政府之前,吉利与嘉定区政府已经开始有所动作。

2010年2月3日,上海嘉尔沃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嘉定开发区持股60%,嘉定国资持股40%。法定代表人为上海嘉定工业区党工委书记郁建华。在吉利万源之后,第二个融资平台开始搭建。

2010年2月9日,一项特殊协议在吉利和嘉尔沃之间签订,该项协议名称为《吉利沃尔沃上海项目框架协议》。按照这个协议,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中国总部将建立在上海市嘉定区,并在该区设立一个沃尔沃国产工厂。

不过,当嘉尔沃成立时,吉利团队还有一个担心,会不会出现之前的状况:在区一级政府获得了支持,但在省市一级政府却得不到首肯?上海已经有上海汽车(600104.SH),政府会选择支持第二家整车制造企业吗?

2010年春节前夕,这份框架协议放在了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案头,整个并购团队也因此过着漫长而难捱的一个春节,他们期盼,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上海市政府能够做出决断。

而在另一边,上海市政府针对吉利的项目进行了专门研究,主要领导对沃尔沃项目做了批示:一、引进沃尔沃项目有助于上海产业能级的提升;二、引入私营 经济将进一步优化上海以国资为主的经济结构;三、再支持一个汽车项目将和本地的上海汽车形成良性竞争,“要形成田忌赛马的格局”。

上海市仅用2周时间就履行完全部审批事项。事实上,此时离最后签约期限是如此之近。“福特也许会等我们到3月31日,但之后肯定不会再等,那是我们约定的最后期限,整个并购都是严格按照时间表走的。”俞丽萍告诉记者。

审批到位,2月24日,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吉利兆圆”)注册成立,股东为吉利万源和嘉尔沃,均为货币出资,分别占股份的87.65%和12.35%,公司法人为童志远。

直到吉利兆圆的正式成立,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融资结构才算定了下来。吉利、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出资额分别为人民币41亿元、30亿元、10亿元,股权比例分别为51%、37%和12%。此时,离吉利与福特签订最后协议还有26天。

8月2日,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最终15亿美元中,有11亿美元来自上述融资平台,2亿美元来自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另有2亿美元为福特卖方融资。

8 “逃不掉”的沃尔沃

就在上海市政府及时做出决策,李书福给出融资方案的同时,知识产权谈判还在进行中。虽然,有关并购的基本协议在2009年12月底已经完成,但知识产权在双方的拉锯战中,还是留到了正式签约的前一周才搞定。

吉利的法律顾问、从业30多年企业并购案的富尔德著名律师克劳斯如此评价这场收购:“这是我经历过的最复杂的并购案。”

俞丽萍表示:“福特收购沃尔沃10年以后,知识产权完全融合在一起了,需要从各个方面重新分拆出来,这个过程十分繁复。”

刚刚解决了融资问题的李书福,又陷入知识产权的困扰中。直到3月19日,当时李书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交易失败,问题不在吉利这边,吉利没有违反协议的任何部分。”他暗示,现在球在福特脚下。

这是李书福在2年多并购交易历程中,极少在财经公关控制之外发出的声音。李书福随后补充道,谈判过程非常艰苦,吉利将尽力而为,他希望能够完成交易。

为此,吉利向福特提问多达上千次,双方进行了上百次专家会议。“项目组经常早上6点起,晚上一两点睡。”仅仅尽职调查就覆盖了7种语言,资料打印出来竟有上千页。整个知识产权谈判持续到3月21日才告终,此时距离最后签约只剩7天。

3月27日,吉利与沃尔沃签约前一天,吉利正式向商务部递交了《融资结构说明》,开始履行正式的审批手续,到7月28日,商务部完成了对这次收购的审批。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完成则比商务部稍早,为7月22日。

在正式交割之前,并购通过了40多个国家的反垄断调查,其中7月6日和7月15日,收购项目分别通过了欧盟和美国的反垄断调查。此后一直到交割,吉利和李书福没有再遇到阻力。

在最困难的时期,2010年2月~3月,李书福一度陷入绝望,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愿意选更自由的职业:记者、律师、诗人、作家、画家、歌唱家。”

而此时,俞丽萍私下谈到这次并购交易时表示,李书福有这个能力完成收购,冥冥之中沃尔沃是他的,李书福的执着和努力终将得到回报,属于他的逃不掉。

事实证明俞丽萍的话没有错,沃尔沃没有逃掉,李书福用一次并购让全世界认识了他,认识了吉利,也认识了中国汽车制造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52

800套限價房暗度陳倉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3807&time=2011-05-29&cl=115&page=all

房山區政府看中了「便宜」的長陽國際城,設法截留了800套。在土地出讓、開發和銷售等環節享受多種優惠的政策房,最終究竟保障了誰?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李慎 見習記者 朱以師

 

  北京首個「限房價、競地價」的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項目——房山區長陽國際城,於4月15日開售,1594套房源三天內即銷售一空。銷售均價為12500元/平方米,比周邊平均樓價約低5000元/平方米,以一套90平方米的兩居計算,相當於總價直降約45萬元。

4月15日, 限价房房山长阳国际城开售。该项目1594套房源三天内即销售一空,销售均价为12500元/平方米,比周边平均楼价约低5000元/平方米。但另外800套至今“悬空”。

4月15日, 限價房房山長陽國際城開售。該項目1594套房源三天內即銷售一空,銷售均價為12500元/平方米,比周邊平均樓價約低5000元/平方米。但另外800套至今「懸空」。


  誰享受到了這個優惠?

  長陽國際城項目標書顯示,該項目將優先銷售給擁有北京市戶口或在北京工作、居住一定年限以上人群的自住及改善型購房需求,具體銷售對象將按屆時政府出台的有關政策執行。

  就是這條「屆時政府出台的有關政策」,給房山區政府預留了「回購」樓盤的操作空間。據財新《新世紀》記者調查,此次發售的1594套房屬於項目 中的01和08地塊,而項目中同時開工的02地塊800套房卻並未同期銷售。這800套房並不是被開發商「捂盤」,而是被房山區政府看中,通過控制銷售許 可證將800套房悄悄掌控在自己手中。

  有業內人士指出,「限房價、競地價」的做法,相當於地方政府在土地收益上讓利,而房價環節又得不到補償,「因而就打房子的主意,在分配環節做文章」。

  在土地出讓、開發和銷售等環節享受多種優惠的政策房,最終究竟保障了誰?類似長陽國際城這種政府機關回購、團購房源事件,早已不是新聞。長陽國 際城雖非嚴格意義上的保障房,也在「准保障房」之列,如此分配是否公平引發爭議。在保障房將要大干快上之際,不盡快理清政府在保障房分配中的權限,很難保 證「政府之手」的干預不會讓保障房建設與初衷背道而馳。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很多地方正紛紛將各種企業自建房納入保障房系列,各地以保障房資金用於為公務員購房的情況也屢見不鮮。

房山區政府的算盤

  房山長陽國際城是北京市首個「限房價、競地價」的限價房,其與普通意義上「限房價、限地價」兩限房的區別在於:在地塊出讓時,由社會中介機構和專家,對周邊商品房價格進行評估,確定商品房銷售限價,在此前提下,開發商競投地價,出價最高者得。這類似經濟適用房的操作。

  北京市國土部門首先發明了「限房價、競地價」這一土地出讓新招,並在北京房山區和昌平區試點。2010年一季度,北京土地市場接連拍出「地 王」。當年4月,國務院出台了「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新國十條」。在這樣的調控背景下,北京市開始探索土地出讓「招拍掛」制度改革。

  「限房價、競地價」的模式,很難在地方上大規模推廣。迄今為止,北京市只以這種模式出讓了兩塊。「雖然是競地價,但因為限制了房價,土地價格肯 定不會太高,地方政府在土地收益上確實是讓利了。」一位參與長陽國際城項目土地競拍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據他透露,當初房山區政府是被動接受 北京市政府的安排,拿出了長陽國際城這塊地做實驗。

  2010年5月,北京市首個「限房價、競地價」地塊——房山區長陽鎮起步區6號地正式推出,中國鐵建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鐵建)以 14.6億元拿下該地塊,樓麵價6095元/平方米,其後命名為「長陽國際城」。掛牌文件規定,該項目銷售限價均價為12500元/平方米,戶型限定為中 小套型。

  一位接近房山區政府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房山區政府認為這個房子賣得便宜,而且政府還要追加很多公共服務投入,如果面向全市賣的 話,它將一點利益都得不到。」於是,房山區政府一開始就有意回購長陽國際城三分之一的房源(800套房)留作己用,備「招商引資」之需。

  上述接近房山區政府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在北京郊縣中,房山區的經濟相對落後,招商引資的願望比較迫切。然而,談判落戶的企業,特 別是製造業、工業企業等,往往要求政府給一塊地來建職工住宅。「現在房山的地這麼好賣,政府不想把土地以便宜的價格給這些企業,但政府又不希望因此而影響 招商引資。」上述人士稱,因此,「便宜」的長陽國際城,就成了政府斡旋自身利益的工具。

  「以後哪家入駐企業提出建職工宿舍的要求,就放出一部分房子,算是統建,收購的價格還是12500元/平方米。」上述消息人士稱。

  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房山區主管城建的副區長吳會傑表態含糊:「回購800套房的事還沒最後定,目前不清楚進展到什麼程度。」至於記者針對保障房分配對象的質疑,吳會傑沒有正面回答,他表示,「保障房還要建,分配要按政策來。」

800套房源為何沒有預售證

  在長陽國際城限價房的分配問題上,北京市建委遲遲不出台界定銷售對象的正式文件,並且以沒有銷售許可證為由,「摀住」了這800套房源。這客觀上配合了房山區政府「暗度陳倉」。

  2010年5月,長陽國際城項目土地出讓標書中規定,「具體銷售對象將按屆時政府出台的有關政策執行」。但截至目前,負責研究制定政策的北京市建委,仍未見出台任何針對「限房價、競地價」項目銷售對象的政策。

  最終,長陽國際城的預售對象是被寫在了項目的預售方案裡。預售方案和預售政策的區別有兩點:一是預售方案由開發商上報,政府審批,而預售政策則 由建委制定,開發商負責執行;二是預售方案是針對特定項目制定,只能管一個項目的一次開盤,下次開盤還要再申請。而預售政策一旦由政府頒佈,則對於所有項 目都適用,不能輕易改變。

  限價房的銷售對象,本應寫入政策條款並由建委頒佈,緣何變成了由地方政府審批的預售方案?這裡面直接關係到如何將那800套房子捂在政府的口袋中。

  一位接近北京市建委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沒有界定銷售對象的紅頭文件,那麼下次這800套房預售的時候,就可以在預售方案裡規定諸如『優先滿足在房山區落戶企業的職工』等條款,但是如果建委出了界定銷售對象的紅頭文件,房山區政府就搞不定了。」

  在長陽國際城開盤當天,即有細心人士發現,本來應該同時開盤的01、02和08地塊共約2400套房,只開了約1600套,剩下的02地塊共800套房以沒有預售證為由沒有同時開盤。

  北京市所有樓盤的預售證均由北京市建委負責發放,北京市建委市場管理處官員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如果企業申請了預售證,建委就會公示。言下之意,長陽國際城800套房沒有預售證的原因,是開發商沒有申請。

  但一位接近中鐵建的人士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稱,限價房由於限制了銷售價格,開發商捂盤沒有意義,「我們倒是希望能馬上全部賣掉,快速回籠資金。01、02和08地塊的建設進度幾乎同步,並不是我們沒有為02地塊申請預售證,至於為什麼02地塊沒有預售證,我們也不得而知。」

  上述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長陽國際城是2010年5月拿的地,12月20日和2011年1月4日就拿到了全部33萬平方米的開工證。 如果是商品房,拿到四證之後就能申請預售開盤,正常應該在1月份就能開盤,但就是因為建委的銷售准入資格政策一直沒有明確,所以一直拖到4月份才開盤。

  與長陽國際城地塊幾乎同時出讓的另一塊「限房價、競地價」地塊,是位於昌平區的北七家鎮工業區的居住用地,該地塊要求配建3萬平方米中小套型商品房,其銷售限價為13500元/平方米。目前,這一項目尚未進入預售程序。它的命運將何去何從?

開發商的「冤枉賬」

  「限房價、競地價」雖然限制了房地產開發銷售的高利潤,但仍有利可圖,足以調動開發商的積極性,但「政府回購」的潛規則讓開發商心有顧慮。一位 開發商對此坦承,「一方面擔心被媒體曝光後成為替罪羊;而另一方面更擔心的是,政府雖承諾回購,但往往是開空頭支票,項目可能面臨被『懸空』的命運」。

  一位開發商也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無奈地說,「我們每天都在算賬,限價房本來利潤就不高,現在延遲了開盤時間,資金成本、管理成本都增加了。如果能夠按照正常的程序銷售,政策到位,這種項目我們還是願意繼續做,但怕的就是政府想從中間牟利,置開發商的利益於不顧。」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由於售價已被限定,房山區政府回購長陽國際城的價格仍為12500元/平方米,但目前政府對如何支付回購款項還未有明確說法。顯而易見,長陽國際城這800套房源已經被「懸空」了。

  這對主要依靠資金快速周轉獲利的限價房開發商來說,打擊是巨大的。上述接近中鐵建的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他們本來測算限價房沒有銷售 風險,一開盤就能賣光,如果拿了地之後半年就開工,半年內開盤一賣,首付款就能把地價款拿回來,還能掙到750元/平方米的利潤。半年資金回報率能達到 10%,年化的資金回報率就能達到20%。他表示,當初公司接下這個項目,就是因為雖然只有約5%的銷售利潤,但是依賴資金快速周轉,資金回報率也頗為可 觀。

  顯然,理想與現實差距巨大。延遲開盤和回購款項落實等問題,令中鐵建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此外,《北京市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於2010年12月1日起實施,規定商品房預售資金應全部存入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專用賬戶,政 府對其中用於項目工程建設的資金實行重點監管,保證預售資金優先用於工程建設。上述中鐵建人士稱,預售資金監管以後,開發商不能盡快拿回預售資金,這也意 味著6200元/平方米的地價成本還要長期沉澱,假若這部分成本沉澱一年後才能拿回,那麼上述測算的年化資金回報率就縮水一半。

  針對商品房的預售資金監管政策,在保障房建設上是否仍然適用?這些政策迄今並未明確,這讓承接保障房的開發商憂心忡忡,即便是具有較強資金實力的央企開發商,對此也頗為擔憂。

  一位2010年獲得海淀區某地塊的央企開發商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由於該地塊配建了一定比例的公租房,海淀區相關政府官員經常詢問他是否要自己持有這部分公租房,如果不願意持有的話,就讓給海淀區政府回購,但它給出的回購價格只有地價成本的三分之一。

  「它根本不考慮你的成本,認為你旁邊的商品房已經把公租房的成本都給背了,特別是地段好的項目。我知道它已經惦記很久了!」他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然而,更讓他擔憂的是分配環節的問題,「用政府的錢回購,很可能最後都變成了公務員宿舍。」

  但是,公租房盈利模式較之其他保障房更不清晰,加之後期投入較大,這家央企開發商正在猶豫:是否接受海淀區政府的條件,以成本的三分之一將這個地段極佳的公租房賣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89

800億推案王 揭台中銀神祕買家林陳海

2011-6-2  TNM




半年來,台中銀出現神祕買家,在市場狂掃十一萬張,起碼砸下十三億元,令公司派中纖王家驚駭不已。這位「首富級買家」日前現形,本刊調查,上週台中銀委託書徵求人名單上,徵求一席董事的「合陽」公司,背後老闆正是「寶佳建設」林陳海。

現年六十五歲的林陳海,人稱「海伯仔」,旗下有四十多家建商牌,在業界稱王,更驚人的是,沒有上市的寶佳集團,去年以五百八十八億元推案量封王,今年更將以八百億元蟬聯,儼然台灣地產新霸主。

林陳海

年齡:65歲

現任:寶佳機構董事長、合陽管理顧問董事長、有愛慈善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美克能大股東

家庭:妻曾淑瓊,為美克能大股東;長子林家宏為櫻花建設、和發建設董事長;次子林彥江負責寶佳在越南營運

經歷:70年代踏入營造業,曾任工地監工、包商、明峰建設總經理;1985年移民澳洲;1989年回台創立寶佳機構;2007年取得美克能經營權;2008年寶佳入主櫻花建設;2010年寶佳連續9年榮登台灣第一大建商

在銀行界中蹲居中部的台中商銀,排名末段班,鮮少出風頭,但過去半年來,股票市場出現特定買盤,不是幾百張、幾千張默默地吃,而是幾萬張的狂掃,惹來業界矚目,直教台中銀公司派中纖王家坐立難安。王家四處打聽,一度以為「首富級的神祕買家」是國泰金前副董事長蔡鎮宇。

推案王 揮軍銀行

本刊調查,這位神祕買家,在五月二十日揭露的台中銀徵求委託書,終於現形。台中銀將在六月二十二日改選,十二席董事、五席監察人,其中公司派中纖王家共爭取九席,老股東陳家、張家及楊家各爭取一席,另外爭取一席的是「合陽管理顧問公司」,推薦人選為林家宏。

合陽想以一千張持股爭取一席,看似「不自量力」,然合陽登記地址為新北市五股區成泰路,與寶佳機構總部同一個地址,此外,合陽董事長恰為寶佳董事長林陳海,而合陽支持的人選林家宏,正是林陳海的長子、現任櫻花建設董事長。

六十五歲的林陳海,對股市投資人而言很陌生,但林陳海的寶佳在建築業、新屋市場裡,卻是一方之霸,赫赫有名,去年新屋推案量高達五百八十八億元,奪下推案王。

口袋深 出手狠準

寶佳今年將更形風光,業內人士預估:「林口隨便推出一個案子就是百億元,今年案量隨便算算沒有五百億,也有八百億元,寶佳才是這幾年來台灣第一大建商。」與今年上市建商推案王∣興富發的近五百億元比起來,寶佳足足超過五成多。

正因為寶佳沒有上市,加上林陳海從未受訪,口袋深淺沒人知,直到暗吃台中銀一役才曝光。台中銀一名原始股東告訴本刊:「(指林陳海)應該已經達十一萬張,逼近持股一成。」以每股平均價格十二元估計,林陳海起碼花了十三億元,出手之猛、口袋之深,令人乍舌。

面對林陳海深不可測的實力,中纖王家不得不改變戰略,從防禦轉為上門合作。

早在二月間,王家發現對手兵臨城下時,台中銀副董事長、王家老大王貴賢就對本刊坦言:「我們也不知對手是誰?對方看來像老做手,手法老練,而且有首富級口袋,非常有實力。」

公司派 接洽談和

王家先是調查誰在搞鬼,一度懷疑到原始股東陳家,以及曾經投資台中銀的國泰金前副董事長蔡鎮宇頭上;接著還著手反擊,布局收委託書大計,和元大證券、台灣總合等委託書業者簽約,先下手為強。

然神祕買家一點也沒有鬆手跡象,不但持續吃貨,還徵求委託書業者支持,不甘示弱。直到四月底最後過戶日後,股東名單出爐,中纖王家才確定「神祕買家」就是推案霸主林陳海,防禦攻勢不得不鬆動。

「這樣下去雙方越押越大,最後走上典型的委託書徵求大戰,雙方都會耗掉成本。王家與林陳海素不往來,彼此並不認識。所以王家後來透過委託書業者,找上對方。」一名委託書業者說。

王家在評估徵求委託書最終成本後,決定透過委託書業者,找「對方」坐下來談一談,免得兩敗俱傷。知情人士說:「二家最後大和解,由台中銀委託元大證券統一聯合徵求,協調分配。」最後談定,林陳海取得一席。

即將進入台中銀董事會的林陳海,原是模板工人,因工作認識水泥工吳寶田(今麗寶建設董事長),二人在三十年前成立麗寶建設,後在五股推出「麗寶新圓山」建案,一砲而紅,光是土地整合就超過三年,圖面修改就超過一百次。

林陳海卻認為,這樣做建築太難賺,耗時、資金周轉慢,於是在一九八九年離開麗寶建設,成立寶佳機構。

求速成 先建後售

林陳海獨當一面後,不養地、不慢慢推案,一切求快。「業界一棟建築約二年完工,寶佳則是一年就蓋好;別的建商一層樓要蓋二星期,寶佳採二套半模板方式,一星期完成一層樓。以快速施工、先建後售,快速回收資金,再繼續投入下一塊地的採購與興建。」業界人士說。

鮮少曝光的林陳海,人稱「海伯仔」,不只名字中有海,推案氣魄也很澎湃,每年起碼蓋八千至一萬戶房屋,而且先建後售;其他建商買地一塊一塊標,寶佳則是一區一區標,圈地單位不是幾百坪,而是萬坪起跳。

「二○○七年,林口有個案子賣了二年還賣不完,讓林陳海覺得很沒面子,當時行情一坪十一萬元,林董就打出每坪九萬九起,一下子就把餘屋全賣光。」而景氣好 時,林陳海抬價也不手軟,「有次林董來巡工地,這裡比一比、那裡加一加,當場調整起公共設施的規劃,然後說一坪要漲三萬元。」不願具名的代銷業者說。

近年,寶佳除了新北市板橋區的「史丹佛」屬於豪宅等級,其他多數為二至四房的平價產品。目前寶佳推案集中在淡水新市鎮與桃園南崁、林口等地,包括今年初在林口推出的百億元超大案「新北郡」,公司庫存起碼還有數萬坪土地。

林陳海對員工的慷慨,也是他被叫「海伯仔」的原因之一。林陳海鼓勵經理人「創業」,只要協理以上職級,就會被林陳海邀請入股成立公司,因此寶佳旗下品牌枝 開葉散,共有合築、佳陞等四十多家建商牌,為業界之冠。每年六月一日是寶佳股利「現金」發放日,一個工地主任告訴本刊:「我拿出五百萬元,五年後就分回三 千萬元!」

跨異業 危機入市

業界人士也說:「海伯仔對員工很好,多位總經理年薪上億元。」林陳海四處走訪工地,開的仍是一台二十年的老賓士。

對於林陳海蓋的房子,消費者則是褒貶不一,一年前購入寶佳機構在深坑所推新屋的徐小姐就說:「入住半年後,就發現磁磚破掉,還有鄰居抱怨陽台牆壁漏水。」

隨著寶佳坐大,林陳海近年開始「危機入市」,○七年先以一?五億元入主虧損連連的上市公司美克能,隔年又買下櫻花建設二三%股權,派出兒子林家宏擔任董事長。

「銀行一直是林董想要跨入的一塊產業,但放眼銀行的前段班,要買到能入主董事會都很貴,有地緣關係的台中銀不貴,就是最好的踏板。」房地產業內人士說。林陳海下個目標在大陸,他在山東、渤海等地已盤地幾十萬坪。

寶佳機構小檔案

寶佳機構於1989年成立,2002年迄今連續9年名列台灣第一建商,但是在2007年、2008年入主美克能、櫻花建設之前,旗下沒有一家公司上市櫃。 林陳海的經營方式特殊,他鼓勵員工創業,把每個工地視為1家公司,採取利潤制度,讓專案經理或工地主任擔任負責人,他本人則扮演投資者。員工有當老闆的機 會,再加上寶佳特有的快速施工法,使得每個建案較易有豐厚的利潤。目前寶佳旗下有協和、勝華、和發、寶佳、佳陞、佳瑞、合康、合陽等多達40多家的建商。 2003年寶佳開始布局海外,目前在澳洲、越南、大陸漳州和青島都有建案。

雙引擎 跨足金融的建商

◎聯邦建設

1991年財政部開放設立新銀行,聯邦銀行獲准成立,首任董事長為曾任省建設廳長的李存敬。目前由聯邦集團董事長林榮三長子林鴻聯負責主導。

◎安泰建設

1992年成立安泰銀行,2007年引進以私募基金隆力集團(The Longreach Group)為首的投資團隊,目前主要股東多為國際金融機構或投資人。

◎國泰建設

1993年美國花旗總公司財務趨緊,因而釋出持有的第一信託股權,國泰建設董事長蔡鎮宇順利承接後轉任一信董事長。1998年改制為匯通銀行,2002年更名為國泰銀行,2003年與世華銀行合併為國泰世華銀行,並交由專業經理人管理。

◎遠雄建設

1992年政府開放申設新保險公司,隔年遠東建設董事長趙藤雄投資設立中興人壽,1999年積極介入主導經營,2000年更名為遠雄人壽。

◎元利建設

1996年,元利董事長林敏雄在合庫理事長李文雄薦舉下,出任二信理事主席,2年後二信改制為華泰商銀,林敏雄順勢接下華泰銀行,2008年卸任。目前董事長為中信金開國元老林博義。

◎京城建設

京城建設董事長蔡天贊布局多年,終於在2005年併購台南企銀,改名為京城銀行,由前富邦銀行總經理王全喜擔任董事長。目前京城主要由蔡氏家族掌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84

$2,800全方位竊聽iPhone4

2011-8-4  NM




英國竊聽醜聞鬧到滿城風雨,原 來,智能手機也極容易竊密。本刊以二千八百元從網上輕易購得手機間諜軟件,可以分別適用於不同的手機作業系統,就連目前最受歡迎的iPhone4亦適用。 一經安裝,不但所有通話可以被即時監聽,就連電郵、SMS,甚至行蹤,亦一一洩露。網絡保安機構直指過去一年,本港已經發現有三十多宗使用該間諜軟件的手 機竊聽個案。根據電訊管理局數字,現時全港有超過一千三百五十萬部手機,當中佔四成八是智能手機,換言之,全港共有六百五十萬部智能手機,用戶人人自危, 間諜隨時在你我身邊。

這套可以進行全天候監聽及跟蹤的手機軟件名為「Flexispy」,一套軟件售價三百四十九美元(約二千八百港元)。本刊購買了適用於iPhone4的軟 件後,找來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涂謹申進行測試,向來熟知竊聽手法的他起初對這軟件的功能亦半信半疑,但在試用後,直言使用智能手機「好危險」。「而 家咁容易就從網站買到呢類軟件,即係好容易聽到人私隱或者偷到啲含有商業秘密嘅短訊,咁樣發展落去真係好危險!」身為律師的他坦言,本港的竊聽條例只監管 執法人員,而私隱條例又存在不少灰色地帶,擔心就算被竊聽者告上法庭,亦「有排拗」。令涂謹申如此憂慮的,全因這軟件的四大間諜功能︰

全天候監聽

監視者只要以其手機致電含有間諜軟件的iPhone,此時,iPhone仍會維持「待機」狀態,不會有任何來電顯示,顯示屏亦不會亮着,但監視者卻可從手機中聽到周圍的聲音。

截取SMS、電郵

該iPhone一旦發送或接收SMS、電郵,所有資料即時上載到指定網站。監視者以密碼登入網站,便可以查閱發送及接收的所有短訊、電郵,更詳列接收或發出時間等資料。

即時偷聽

一旦有人使用該部已經裝有軟件的iPhone,不論打出或接聽電話,iPhone亦會自動發出短訊到監視者的手機號碼。本刊反覆測試,證實該iPhone 一旦通話,在十秒之內監視者便收到短訊,短訊清楚列出通話者的手機號碼。當監視者收到短訊後,可以即時致電該iPhone,此時,便可以收聽到二人的通話 內容。其間,iPhone不會響,亦不會發現被人監聽。

長時間追蹤

該iPhone將會定時(可以選擇每十分鐘或每兩小時)自動定位,並將有關資料傳送到指定網站。監視者只要以密碼登入網站,便可以知道其位置,甚至一整日的行蹤。

本刊記者以顧客身份透過網站與Flexispy的工作人員即時對話(instant chat)。對方直言,只要知道「你想監聽的人」的手機型號,便能按圖索驥,在網站中挑選合適的軟件。根據該網站,軟件分門別類適用於 Symbian(Nokia)、BlackBerry、Window Mobile(Acer)、Android(Samsung、SongEricsson、HTC、Motorola、LG)及iPhone等作業系統,適 用的手機型號更超過百款,本港熱賣的智能手機型號,幾乎全部榜上有名。

該工作人員更指稱,這軟件在上月初才成功應用在iPhone4上,又指全球只有這軟件可以「竊聽」iPhone4。

不過,要安裝軟件,iPhone4必須先「越獄」(即Jailbreak,意思是以特別的程式,破壞iPhone原有的保安系統。iPhone一經「越 獄」,便可不用再經由iTunes下載Apps。蘋果方面表明,絕不會為曾經越獄的iPhone提供保養服務,亦不會承擔任何責任),而軟件在下載後,只 需輸入指定密碼及將用作監聽的電話號碼,安裝便基本上完成。記者測試,整個程序不用五分鐘。

間諜程式更可將程式的icon和「越獄」的痕跡亦隱藏起來,完全看不出該iPhone4曾經被「做手腳」。「一直都只係傳聞話有呢啲軟件,但原來真有其 事,真係好恐怖,咁即係防不勝防,睇上去根本唔知道已經俾人安裝咗(軟件)!」城大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鄭利明把玩着該iPhone時,亦以「好恐怖」來形 容這軟件。

他提醒︰「蘋果的保安系統基本上好安全,但越咗獄就等於中門大開,而家呢類間諜軟件就好似將iPhone任由第三者拎晒所有資料。」

開發這軟件的公司名為「Vervata」,總部設在泰國曼谷,記者上週致電該公司要求訪問,留下聯絡資料後一小時,一名操普通話的女子回覆。該女子表示代 表Flexispy公司回電,但不願透露姓名。她指,Vervata公司只是獲聘為其公司開發軟件,其後一切運作都是由Flexispy公司負責。

她指,Flexispy的公司在非洲的塞舌爾群島登記,又強調中國國內並沒有分公司,至於為何會由她這位能操普通話的代表回覆記者,她則表示由於記者的留電是在香港,所以公司指派她回覆電話,又指公司內有數位工作人員懂得普通話。

「全球很多人都使用這軟件,我們並不是叫人去違反法例,這軟件可以幫助人們去管教孩子、監視員工有否出賣公司……」對於記者追問使用該軟件是否犯法,她只 不斷強調要視乎不同地方的法例,更指若果使用該軟件而觸犯法例,該公司絕不負責。她亦拒絕透露全球共賣出多少軟件及在本港使用該軟件的人數。

偷聽+跟蹤

丈夫懷疑妻子有外遇,暗中在妻子的iPhone4中裝上軟件Models:Michelle、Christopher、Sam from Starz People

Android都用得

本刊亦購買了適用於Android系統的軟件,並安裝在Motorola的手機進行測試,結果一樣得!不過,要用在Android系統,手機要先行 「root機」(即︰打開最高權限,等同iPhone Jailbreak一樣,破壞手機的保安系統)。不過,有手機業內人士指,Android系統一旦root機,便不能回復原廠設定,手機供應商亦不會提供 保養服務。他更指,試過有部分型號的手機被root後,竟然不能辨認sim咭,亦即不能使用電話功能,結果手機報廢。

三十多宗舉報

不過,總部設在芬蘭的網絡保安服務供應商F-Secure指,單在今年該公司便在本港發現三十多宗使用該軟件的舉報。F-Secure大中華區區域總監李 力恒指,他們早已知悉該軟件的存在,更在保安系統中將這軟件界定為「間諜軟件」,但卻遭到該公司「投訴」︰「佢哋(Flexispy)當然唔會覺得個軟件 係犯法,我哋界定個軟件係spy,佢哋仲向芬蘭總部投訴,話自己出於好意,係一個光明正大嘅軟件。」「出於好意又點解要咁鬼祟去安裝?根據我哋截獲同回報 的紀錄,幫你裝呢啲軟件嘅,大多數係你最親近嘅人,可能係你老公或者你嘅好朋友,又或者你生意拍檔。你放低個電話行咗去廁所,返到埋位,可能已經俾人裝咗 個軟件。」李力恒提醒,智能手機已經等於電腦,載有不少機密資料,所以千萬不要隨便亂放,最好廿四小時跟身及設定密碼,甚至安裝保護軟件。究竟在本港使用 Flexispy軟件有否觸犯法例?電訊管理局回覆指,根據《電訊條例》第27條,任何人損壞、移走或以任何形式干擾電訊裝置,而意圖是截取任何訊息的內 容,即屬違法,一經定罪,可處罰款二萬元及監禁兩年。不過,法律界對此意見分歧,有律師私下對記者說:「如果你只係去偷聽,無download任何嘢,純 粹係用耳仔聽咗無錄低,其實香港係無法例監管。就算你係偷咗人哋個電話去裝呢個軟件,之後俾番個電話人,你都只係犯偷竊罪,無其他罪行。」另外,他更指, 《電訊條例》中所指的「電訊裝置」泛指電話公司的電話線及發射站等系統,定義上並非指手提電話,所以存在灰色地帶,一旦告上法庭,亦要由法官判決。至於個 人私隱專員公署的回覆則更模棱兩可,只強調如有人懷疑其個人資料遭非法盜取,可能涉及科技罪行,可聯絡警方。另外,又指如懷疑其個人資料私隱權受侵犯,而 又能提供表面證據,則可書面向公署投訴。

防範間諜軟件六大招

●手機不離身●在手機設置密碼●安裝掃毒保安軟件●切勿Jailbreak●不時查閱通話紀錄及上網數據︰由於間諜軟件會用了通話數據,而且亦會從手機中 上載資料到指定網站,所以查閱賬單的上網數據或可發現蛛絲馬跡。●切勿長開手機「定位系統」︰因間諜軟件可從「定位」取得你的行蹤。資料來源︰F- secure、城大電子工程學系無線通訊研究中心主任容啟寧、城大電子工程學系副教授鄭利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01

失敗的贏家:蔡東青財富從800元到43億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9/1NNDIwXzU1ODc1NA.html

從地道的農家娃,到坐擁43億元的富豪,動漫第一股——奧飛動漫(002292.SZ)董事長蔡東青的經歷頗具傳奇,可以說,是一部典型的中國沿海企業家的奮鬥史。

沒有華麗的簡歷,也沒有煊赫的身世,更沒有令人豔羨的學歷,蔡東青身上有的是上一代沿海企業家明顯的風格:低調、務實、智慧、堅韌、變通。

為外界津津樂道的是,蔡東青把每一次失敗都轉化為獲得更大成功的轉機。因此他也常常自稱是「失敗的贏家」。

令很多人好奇的是,一個初中畢業、文化水平並不高的小夥子是如何成為一家文化產業上市公司的掌舵人?與蔡東青有著十多年打拚經歷的奧飛動漫董秘鄭宇東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在事業上,蔡董有著很深鑽研精神。」

1969年出生的蔡東青,父輩都是地道的農民,而他又是家中的老大,家中還有兩個弟弟,在家境艱苦的情況下,為了維持家庭生計,蔡東青初中畢業就開始了打工生涯。

在每天12個小時的工作上,蔡東青持續「鑽研」。他注意到小喇叭很受歡迎,而且生產工藝簡單,於是在1986年,17歲的蔡東青讓母親幫他借了800元錢,買來一台手壓機,建起了製作塑料小喇叭的家庭作坊。

事業稍有起色時,為了盡快把事業做大,蔡東青與一位親戚合夥,無奈由於兩人思路不和、產品不對路,投資全部賠光,蔡東青經歷了人生第一次失敗的打擊。

第一次失敗打擊後,蔡東青一度感到迷茫,不過,堅韌的他並沒有放棄。通過仿製義烏生產的大喇叭,產品迅速成為市場的香餑餑,訂單紛至沓來。這次成功也給蔡東青積累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愛鑽研的蔡東青不滿足於這點小成就。他通過在香港考察,發現日本玩具四驅車很受歡迎,於是果斷引進到內地市場,產品一炮而紅,深受青少年喜愛。但,面對全國成百上千家玩具製造企業,一個四驅車很容易就可以被仿製。如何讓產品脫穎而出?蔡東青敏銳意識到了品牌的重要性,通過舉辦四驅車大賽,蔡東青的四驅車熱銷全國,年銷售破億元,佔同類產品五成市場。

隨後,蔡東青力排眾議花重金引入日本動畫片《四驅小子》,這也讓蔡東青首次接觸到了動漫產業,為他後來的轉型埋下伏筆。

動畫片的熱映帶動了產品的熱銷。但商場風雲變幻難測,正當蔡東青春風得意時,其公司再次陷入低谷,產品被仿冒嚴重,銷售滑坡,銷售團隊信心低迷……

經歷過多次失敗的蔡東青顯然不再是當年躲在被窩哭泣的年輕創業者,他認真研究美國孩之寶和日本萬代的成功經驗,決定進行戰略轉型,強化「動畫片+玩具」的模式,要打造最有價值的動漫產業鏈,這一決策讓公司成功轉型。

對於蔡東青而言,動漫是個陌生的行業,為了避免風險,公司先與日本萬代合作開發《迪迦奧特曼》中的人物和器械等動漫玩具產品。積累一定經驗後,2004年,蔡東青決定投入數千萬做動漫,這一決定引起了公司管理層牴觸,很多人反對這一決策。

鄭宇東回憶:「那是一段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從決定投拍到第一部動漫做出來,經歷了兩年的時間,這期間誰也不確定這麼做能不能成功,事後證明董事長的決策是正確的,在外人眼裡董事長的『冒進』,背後是對行業深入細緻的瞭解。」這次成功轉型也讓奧飛動漫成功避開了2008年玩具行業的寒冬。

2009年9月10日,奧飛動漫頂著「中國動漫第一股」的光環順利上市。上市後,蔡東青也成為了億萬富豪,201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蔡東青以43億元身家位列富豪榜第222位,從800元起家到43億元的巨大蛻變也引起了外界豔羨的目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25

800天奇蹟 紅棗田變iPhone田

2013-01-24   TWM  
 

 

下午四點多,河南新鄭市孟庄鎮的王桂紅揉揉眼睛,從睡夢中醒來。這個月她輪晚班,每天傍晚她得沿著黃泥巴路,騎四十分鐘機車到富士康(中國稱富士康,台灣稱鴻海)鄭州廠上班,在足球場般大的廠房裡,裝配iPhone5的耳機插孔。

已經連下了兩天雪,現在的溫度只有零下七度,刺骨寒風從每個縫隙鑽進衣服裡,怎麼躲也躲不掉。「冷啊!但是清晨五點多從工廠裡出來,那才真叫冷。」王桂紅用濃濃的河南口音告訴我。

一個月白班、一個月晚班,這樣交替的日子,王桂紅已經過了大半年;四個多月前,她的先生馬增偉也到了富士康工作,夫婦兩人刻意錯開上班時間,總得有人照顧孩子。

每一天,馬增偉要把iPhone5極易刮傷的鎂鋁合金背蓋,小心翼翼的放在固定位置,等著機器加工組裝,每個月底薪人民幣一千八百元(約合新台幣八千四百元)。

這樣的收入,在台灣看來微薄,在以前馬增偉卻是想都不敢想。進富士康前,他就跟村裡兩千多口人一樣,靠種紅棗為生,一年賺不到人民幣一萬元(約合新台幣四萬六千元),「如果是種麥,一畝地得投資七、八百元,但今年回收只有五、六百元,」馬增偉說。

到了富士康,如果幸運遇上旺季,馬增偉連同加班費還能領到人民幣三、四千元,「兩、三個月就頂一年啦!」

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在鄭州雇用的員工,二○一二年十二月已逼近三十萬人,九成都是河南當地人;像馬增偉夫婦這樣,因為收入提高,不想再看天吃飯而棄農轉工的人,就是鄭州這三十萬大軍、郭台銘在中國一百四十萬員工的縮影。

這些農民工所提供的便宜勞動力,正是郭台銘能夠從一個小連接器公司,登上世界舞台的重要推手。

把地方官推進中央 吸進歐美訂單,成升官政績鐵票

「便宜,還能更便宜。」郭台銘因此被外商科技公司採購人員取了個外號叫「Low Cost Kuo」。郭台銘憑著「低成本」,在過去二十五年間,不斷的將歐美科技業訂單,吸引到中國,改變了科技產品的生產概念與流程,也改變了中國農民工的生活,更成了中國政治人物的幕後推手。

郭台銘在中國,幾乎成為政績鐵票的代名詞。攤開中共十八大新選出的七位政治局常委名單,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個決定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的領導班子中,有三位都與郭台銘有深厚淵源:王歧山、張高麗、張德江都曾在二○○○年前後出任廣東省或深圳市父母官,之後官運亨通,一路扶搖直上到中央。無怪乎去年三月,張德江在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遭解任時臨危受命,一到重慶就主動要求見郭台銘。

過去二十多年,以富士康為首的外資不斷推升深圳與廣東經濟,廣東成為中國境內生產毛額(GDP)第一大省分,在位的政務官自然也跟著經濟數據而水漲船高。

讓沿海繁榮延伸到內陸西遷四川,逆轉中國人口移動模式

當郭台銘旋風般來到四川,更讓中國南方數十年來的人口移動,出現史上第一次大逆轉。

過去,四川的年輕人一路往東一千八百公里、到深圳打工,最高峰時,二○○五年四川輸出了一千三百萬勞工,分散到山東半島、長江與珠江三角洲;但二○一○年底,富士康從深圳廠區開出了二十台大巴士,卻是一路向西、足足走了三十多小時,把約一千名員工載回了四川老家,替生產iPad的成都廠注入生產力。

這一千人只是富士康「川渝(四川、重慶)回流」計畫的先鋒,過去兩年裡,「師級幹部」(指行政管理職) 也有上千人通過內部面試,從富士康遍布中國的二十八個廠區回到四川,工資比照沿海不說,還可領到鼓勵回鄉的人民幣數千元安家費。

郭台銘在中國二十五年,利用便宜的勞工打造出近四兆元帝國;當中國需要他開拓中部、西進四川時,富士康百萬大軍就跟隨著政策前進,而各地政府也全力協助。

地方首長對郭台銘的投資,換來的是亮麗的政績與光明的仕途。郭台銘能讓窮鄉僻壤,變身工業大省,也能把地方官推升到中央。

將窮鄉僻壤變工業大省河南打造新總部,百貨業聞香跟進

深圳同樣的故事與操作模式,郭台銘搬到了河南鄭州再上演一次。

富士康在離新鄭國際機場不到十分鐘的荒地裡,剷平了一大片紅棗田,蓋起了廠房。為了容納大批的工人,廠區外由鄭州市政府興建的宿舍還沒全數完工,就已住進了大批富士康的員工。

這裡原本是棗林滿布的曠野郊區,現在,房地產業者架起了大型看板,打著「富士康旺鋪」的招牌吸引商家進駐。就連河南零售通路王——丹尼斯百貨也正與當地政府洽談,計畫拿下富士康宿舍旁約一萬坪的土地,打造七層樓包含百貨公司、大賣場、娛樂與餐飲的複合式通路,「我們很看好富士康員工的消費力,」丹尼斯百貨總部行政副總林士欽證實。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這一天是全中國優秀員工選拔賽「富士康之星」的頒獎大會,最後十五位得獎者將由總裁親自頒發。典禮已經延遲了兩個多小時,因為最重要的主角——郭台銘還沒到場。

下午二點二十二分,郭台銘終於結束與河南省長郭庚茂長達五個多小時的會面,來到會場。聽到消息,十多位從中午十一點多就站在門口等著迎接的鴻海幹部,抖擻精神,三百多位得獎者與其家屬紛紛站起身來,想看看這位傳說中的「郭總裁」,大家又是歡呼,又是鼓掌。

員工們拿著得獎證書一擁而上,希望他能簽名。郭台銘實在簽不完,決定一桌一杯敬酒、表達對員工的謝意,就這樣足足喝了三十五杯。前後雖只短暫停留半個多小時,卻捲起一陣旋風,臨走還緊握著抵達時員工送給他的花,展現十足的親和力。

在鄭州,富士康與郭台銘的名氣都很響,開車的師傅、教書的老師、百貨公司的小職員,都知道有個台灣人,「給河南起了很大的變化」。短短不過兩年,大約八百天,富士康的員工數就相當整個新鄭市人口的一半,以此為中心的新經濟體正成形。

馬增偉的弟弟帶我們爬上一個磚瓦礫堆,三天前這裡還是村裡唯一能上檯面的小餐館。「這些房子拆掉,是為了拓建道路,」他說。很快的這些黃泥巴路都要鋪上柏油,築成平坦大道,讓政府招商引資。馬家的老房子也在下一波的拆遷範圍,到時須搬到政府蓋的集合住宅裡。

如果河南是一列巨大的火車,轟隆隆的開向由農轉工的經濟開發路上,那麼,富士康就是加油添煤的燃料,連鄭州要發展為中國交通要塞,都有郭台銘的影子。

十二月二十六日,就在我們到達鄭州的第一天,北京與鄭州間的「和諧號」也開出首班車,而全球里程數最長(二千二百九十八公里)的「京廣高速鐵路」,也就此全線通車。

巴克萊證券分析師楊應超認為,以地理位置來看,鄭州與美國芝加哥一樣地處該國中心點,將是中國最重要的運輸轉運點;二○一二年四月,河南省、富士康與海南航空簽約,計畫要把鄭州打造為航空樞紐。富士康廠區旁,投資人民幣上百億元的物流中心,正如火如荼的準備興建中,讓鄭州廠越來越有富士康「中國總部」的架式。

因為郭台銘,河南省長郭庚茂在中部六省中政績最亮眼,國家級戰略「中原經濟區」就以河南為首。河南是中國人口大省,龐大分母夾雜著三教九流,讓它以「騙子多」著稱。但郭台銘對郭庚茂俠氣的說:「所有人都說不能搬(到)河南,不是偷就是騙,沒有高科技。沒關係,我搬個最好的東西給你,iPhone!」

現在鄭州廠,憑著中原轉運站的優越地理位置,儼然是郭台銘實質的中國總部。

使電子產業聚落從無到有旗下員工成標竿,被三倍薪水挖角

對照深圳舊總部,以「低成本」聞名的鴻海,卻面臨著「中國不再便宜」的壓力。

在深圳,富士康深圳龍華廠區外有好幾棟「農民房」。他們是先前因為農田被徵收、獲得政府在精華地區補償的地產暴發戶,別的消息也許不靈通,富士康漲薪水,他們第一個知道,因為八成補償戶裡,住的都是富士康員工。一位年輕的龍華員工向我們抱怨:「漲工資都還沒感受到,房租已經先漲了!」

郭台銘的百萬大軍,是他與政府談判最重要的籌碼,只是在中國必須不斷提升基本工資,以拉高中國中產階級購買力的同時,卻也可能成為他沉重的負擔。

場景拉回到富士康起家的深圳龍華廠。

二十五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煙蔓草,現在,全世界通訊巨擘華為隔著馬路與富士康對望,不遠處還有中興通訊、比亞迪等。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策略分析師顏承暉認為,正是富士康替中國建立了標準化大量生產的標竿,從而建立起電子產業的聚落,也訓練了人才。他說,如果不是富士康,這些深圳企業不會壯大得這麼快,他們很多主管都挖角自富士康。

我們在深圳見到來自貴州的羅奇,他進入富士康已經二十一年了,從一個機械系大學畢業生,一路當到資訊系統整合事業群資深經理,手底下管三千多人,比一個小公司的老闆管得還多。

富士康從零組件跨入準系統,羅奇就參與了第一條表面黏著(SMT)生產線的建立,第一批中國本地員工送往海外學習的名單上,也有他;二○○○年富士康給一百位優秀員工配房、去年招待「富士康之星」來台旅遊,他都在其中。

親身經歷了富士康的轉型之路,讓羅奇成為不少大公司開出兩倍、三倍薪水招手的挖角對象。幾個月前,兩位富士康的課長才被鄰近公司挖角,分別當上了協理、總監,但羅奇仍選擇留在富士康歷練。

現在:工資不斷調漲當中國不再便宜,鴻海優勢何在?

未來鴻海集團要留住像羅奇這樣,忠心耿耿留在富士康打拚的人,恐怕成本會越來越高。《商業周刊》採訪團隊,在中國進行了三千八百二十九公里的長途調查採訪,一路從深圳到四川成都、河南鄭州,富士康的稅率從沿海的二五%降到內陸的一五%,不斷追尋降低成本的可能。

郭台銘在二○一二年中,曾宣布富士康員工仍會再加薪,追平台灣最低工資一萬八千七百八十元(約合人民幣四千元),以符合中國官方「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政策。但事實上,像馬增偉這樣的工人,得經常加班才能領到。

中國不斷高漲的工資,逼著沒附加價值的企業轉型,已成了鴻海未來最大壓力。

趨勢正在滾動,深圳廠區也不能自免其外。「深圳是五鐵共構,好幾個鐵路,你看整個深圳,龍華在正中央,他們(政府)已經講,未來要吸引華為這類的高科技公司,」一位前鴻海高層指著地圖給我們看。「(政府)沒限期搬廠,但環境讓你不得不搬,找不到地蓋宿舍啊!政府給你的支持沒以前那麼好啊!雖然政府官員嘴巴還是講希望你留下,但對你也沒那麼客氣啦!」

富士康在深圳十餘年的規模,鄭州只用了八百天就達到;那麼,如今它在深圳所面對的問題,會不會也加速提前來到?歷程從二十五年縮短為十年、十五年?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策略分析師顏承暉認為,這就是富士康未來在中國最大的難題。現在中國,需要富士康替它在中、西部開疆闢土,但當這些階段性任務都完成後,富士康對中國的利用價值還剩甚麼?

顏承暉直白的說,未來的富士康仍需要中國,但中國不一定還需要富士康。因此,不單是中國想轉型,富士康更急迫需要轉型,提升附加價值、凍結成本上升。

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郭台銘為了滿足政府期待、維持權勢,仍然必須不斷的在各地增加投資、擴張編制,但這些卻是與獲利、成本相牴觸的。

過去鴻海帝國還能靠著搶食對手的訂單,擁有超越業界的成長率,但現在鴻海大客戶全抓在手上,產業成長多少,它就成長多少,很難再有超水準的演出。而郭台銘在各地開出一張又一張的投資支票,也唯有全球景氣復甦才能逐一兌現。

一趟三千八百二十九公里遠的旅途中,我們從各層面見識到鴻海帝國的雄偉,只是未來當「中國不再便宜」,郭台銘還剩下什麼優勢?

【延伸閱讀】他們都待過廣東!中共最有權力7人,3人和鴻海有淵源

張高麗1998年任廣東省委副書記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王歧山1997年出任廣東省委常委1998年接任廣東省副省長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張德江2002年任廣東省委書記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註1:鴻海1998年赴廣東深圳建廠註2:廣東金額為鴻海深圳子公司鴻富錦進出口金額資料來源:中國投資指南、中國海關 整理:劉于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43

一年利潤800萬元的永和超市是如何開超市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762.html

【導讀】永和超市,一個創業10年的小企業,現在擁有33家門店約4000平米經營面積,但是一年的銷售卻可以做到1.5億元,一年的利潤可以達到近800萬元,在上海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已經很少有幾家便利店的單店日均銷可以達到1萬元以上了,以在河北唐山永和超市為例,日均銷售1萬元是「起步價」。作者胡春才用圖片以及文字為你解析永和超市取得這些驚人業績的奧秘!

1、只做快速消耗品,不做快速消費品

 

 

一個100平米的小店,其非食品竟然只有2組貨架,遠遠低於我們一般所見到的4-8組的規模,在這裡你基本見不到一般社區小超市常見的鍋碗瓢盆和文具用品,非食品雖然也是快速消費品,但是不屬於快速消耗品,所以永和超市只關注快速消耗品,從而使得它的門店獲得了少有的高周轉。

2、熟食是一個重要品類

 

 

一個100平米的社區店,它的熟食品種竟然有如此之多,而且品質之好令人驚訝,而且這些熟食都不是聯營商加工的,而是永和超市自己在生鮮加工中心自制的。

3、如此多的蔬菜品種是不是讓英國特易購旗下的Tesco-Express和家樂福旗下的迪亞天天汗顏呢?

 

 

 

 

中國人完全可以自己驕傲一把,我們在社區小超市的經營力方面是絲毫不輸給外資巨頭的,讓那些外資巨頭們乾著急吧!

4、多麼巧妙的組合式陳列啊

 

 

如此小的空間裡賣肉,而且能夠賣到讓你驚訝的數量,而且上面的空間還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擺放了大量的相關聯的商品。

5、不拘一格的陳列形式

 

 

混雜的陳列,似乎不符合規範,但是好賣才是硬道理!

6、空間的充分利用

 

 

在一個原本只能做倉庫的封閉空間裡,由於蔬菜和雞蛋的巨大拉客效應,使得這裡的小空間突然間變得非常寶貴了……

7、這裡的熟食類和面點類應該很不錯吧?

 

 

 

 

別忘了,這裡的面積可是只有100多平米哦!

8、賣肉的境界:讓你看看賣肉西施的魅力!

 

 

 

 

就是這樣一位並不很強壯的美女大媽,2人合作,一天最多可以賣出125片豬肉,現在已是賣肉的淡季,但是她一天仍然可以賣出15片豬肉,每天豬肉銷售在1萬元以上,要知道這只是一家100多平米的小店而已,如此高的產出水平,國內有幾家社區小超市可以超越?

9、一天可以自制8000-10000個饅頭

 

 

這是永和超市的生鮮加工中心之一角,雖是近乎「土法「上馬,沒有那些從國外引進的生產線那麼豪華氣派(論性價比還是永和的更勝一籌啊),但是與街邊的那些饅頭店競爭還是綽綽有餘的,這是永和超市的生鮮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競爭力的根本支撐點。

10、這樣的蔬果貨架是不是更加經濟實用?

 

 

要知道這樣的貨架全都是永和超市自己加工製作的,成本可以省去一半以上,而且空間利用絕對是更加合理有效的。有多少社區便利店在為自己用著大賣場式的貨架而叫屈呢,那全是好看而不中用的東西?

11、在總經理的辦公室所看到的讓我驚訝的一幕

 

 

連2009年的報紙都還如此整齊的存放著,據李勇和總經理介紹,自1992年以來,國內所有關於烹飪方面的報紙雜誌,他都一期不納地收藏著,這是他做生鮮加工能夠做到如此境界的精神支柱!

12、寫在黑板上的企業文化

 

 

這樣的企業文化雖然不如那些印在漂亮的折頁或宣傳冊上面的那麼漂亮,但是它的樸實卻能夠保證它得以很好地落地,一切不能落地的企業文化全都是紙老虎或畫中美女,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13、給門店員工充分授權

 

 

門店員工可以自己根據水果的狀態決定組合打包,快速打折處理,這樣便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損耗,而且可以有效地拉動客流。

永和超市董事長李勇和認為降低蔬果損耗的最重要的法寶就是讓那些蔬果在最佳的狀態下能夠被賣出去,而且是賣得越早越好,賣得越快越好,當蔬果品質隨著時間推移逐漸下降時,員工對於如何處理這些蔬果是最有發言權的,只有充分授權給他們,才可能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把損耗降到最低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56

做新聞二次加工的個性化媒體網站Upworthy,再融資800萬美元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781.html

個性化媒體網站Upworthy週一(9月16日)宣佈,其在首輪融資中獲得800萬美元投資。本輪融資的主要投資方包括Spark Capital、Catamount Ventures、Uprising和Knight Foundation。其中 Spark Capital同Uprising, and the Knight Foundation., 也是 Tumblr and Twitter早期的投資者.

Upworthy的工作就是為來自其他網站的新聞或視頻另擬一個新的吸引人的標題。在標題確定之前,工作人員會擬出幾十個標題並逐一淘汰,目的是找到可以獲得最高點擊率和轉發率的標題。之後將這些標題發送到Twitter和Facebook上,從而將用戶吸引到自己的網站。

Upworthy創建於18個月前,去年10月獨立用戶訪問量為870萬,今年2月達到1040萬,而目前平均月獨立用戶訪問量已超過2000萬。

Upworthy創始人 Eli Pariser和 Peter Koechley表示,公司將拓展所報導內容的範圍,如保健和育兒領域等,將讓Upworthy能夠獲得更多贊助的機會。Peter Koechley 說,「如果贊助商會關注在一個特定的主題上,我們發現在世界上最好的內容和主題,並做得更有吸引力,這會對我們的合作夥伴是由巨大好處的 。我們知道如何引人注意,如何讓他們與自己的品牌聯繫在一起。「

至於Upworthy 未來的發展思路,「從一開始,我們沒有打算朝新聞的方向發展。當時的感覺我們就像是踢足球的幼兒,每個人都在球後,跟著球的方向跑「Koechley說,「我們想要做一個有價值的東西.相對做最及時的事情,或者是爭取第一,我們更想Upworthy成為可靠偉大的地方,即使我們不是第一。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更像雜誌,會添加更多的上下文,並不強調那些其他人都在談論的話題。」

據悉,該公司還投入巨資在其高科技業務和數據分析系統,從頭開始建立團隊為基礎的測量和創造病毒式傳播。

去年10月,Upworthy在種子輪融資中獲得400萬美元投資,投資方包括Buzz Feed聯合創始人John Johnson、Reddit聯合創始人Alexis Ohanian和Facebook聯合創始人Chris Hughe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13

羅振宇自述:自媒體“邏輯思維”,如何能24小時售賣800萬?!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4/57641.html

如果問今年最火的自媒體人是誰?i黑馬認為羅振宇的“邏輯思維”當仁不讓。“羅輯思維”,給大家展示了自媒體平臺的可能性,第一次5小時售賣會員費160萬;第二次24小時售賣800萬!“耍嘴皮子”的羅振宇是怎麽做到的?2013年12月29日,羅振宇在剛剛收了800萬元新一期會員會員費後,到匯誌學院進行了一場培訓,其中可謂幹貨多多。以下是羅振宇講課的精華濃縮。讓我們看看,羅振宇心中的自媒體運營是什麽樣的?1、做自媒體一定要不靠譜在自媒體上,你千萬不能太端莊,要有一點邪惡。端莊就是”端著裝“,自媒體不怕被罵,就怕被嫌棄。你想,留幾手都能火。又土又笨、無趣的人最終會被淘汰。而目前很多企業微博就犯了“靠譜”的毛病。2、一定要有極客的精神羅振宇舉例說,邏輯思維的語音他每次都會錄到60秒,完全是靠他一次一次的嘗試,有時,早上的一個錄音最多要錄幾十次。而之所以讓錄音準確到60秒,完全是他自己的一種處女座式的“強迫癥”。3、一定要看不起人做自媒體一定要自戀。你得真正發自內心的自戀才能有“自我”。按照羅振宇的說法,他就是這麽自戀的。他經常在視頻和語音中說到,如果你不想聽我說話,那就不要聽。純屬自願。4、打造魅力人格體魅力,是互聯網世界中的稀缺物資。打造自媒體,就是要打造自己的”魅力人格體“。上述三點基本上概括了魅力人格體的三要素――不靠譜+真牛逼+自戀。5、做自媒體要去組織化小米為什麽那麽成功?是因為它重構了組織,小米有夠跨組織邊界的米粉,小米公司內部層級只有兩級:創始人級別和員工級別。這樣強大的組織力,傳統企業如何能幹得過?同樣的,傳統媒體龐大的組織體系如何能幹得過擁有外部組織的自媒體?6、一切產業皆媒體蘋果本質上是一家媒體公司。它整合了全球最好的制造業企業和開發者,自己要做的事情只是發布產品。據羅振宇透露,羅輯思維現在也在辦一件大事兒,即通過會員組織建立一個創業集群,類似一個“交易所”。會員可以發起項目,通過羅輯思維這個平臺融資、融人才。7、體驗經濟時代正在到來擺脫匱乏將是整個世界的趨勢。未來冷冰冰的工業品卻變得越來越沒有稀缺性。有稀缺性的是能夠打造出體驗場景的產品,被“魅力人格體”開過光的產品。譬如羅永浩的錘子手機,連產品還沒出來,羅永浩在微博上試預定,就能引來無數人捧場。8、趙本山、史玉柱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是群島世界,不再是帝國世界。像趙本山這樣全國上下家喻戶曉的明星將成為歷史,像史玉柱這樣賣腦白金這樣,一個產品全國男女老少都知道也不再可能。未來,我的世界你不懂,你的世界我也可能不懂。9、自媒體不需要定位自媒體的魅力就在於不確定性。羅輯思維從來沒有定位,用戶不知道明天會是什麽樣的內容。相比而言,目前那些將自己規現在特定領域的自媒體,混得都不一定好。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羅振宇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