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内地A股水平大约在1976年的香港 曹仁超


http://www.caing.com/UnionNews.jsp?id=100146470&time=2010-05-24&cl=101&page=all

内地楼价却似1981年的香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进入一浪低于一浪期,反之中国进入雄起期。不过,初生婴 儿通常不太漂亮,在成长过程中必大上大落,例如1967至1997年的香港

 

  【财新网】(专栏作家 曹仁超)5月23日,周日。道氏理论大师Richard Russell(今年已八十有五但仍精力充沛)曾在今年5月8日警告‘美股有麻烦’,更在上周三再次发出警告︰道指如跌穿5月7日低点10221点超过 1.5%,将引发一场更劲的跌市出现。

  艾略特波浪国际(Elliott Wave International)投资通讯主席Robert Prechter认为,1982年至2000年是美股超级大牛市,2000年起已进入熊市,2003年至2007年的小牛市是信贷泡沫所造成,透过美元兑 黄金贬值及低利率去产生错觉;2009年3月到2010年4月又是另一只小牛,方法如出一辙。以前那只熊由1966年至1982年共十六年,看来未来美股 将面对更大回落期。他认为,一个超巨型的头肩顶正在形成中。此所以上周四我老曹突然写文章叫大家小心之理由。

  今天高频炒家(high-frequency traders)的成交额已占全日总成交40%-70%交易,一个户口可以单日买卖10亿美元股票去赚取差价利润,这些买卖盘对股市造成的波幅十分大。

  巨熊中的小牛

  欧洲各国处理“欧猪五国”危机的手法,同2007年至今的美国十分相似:一、杀死信差。2007年5月美国Countrywide房贷公司出 事,政府说没事;2009年11月“欧猪五国”主权债券出事,欧盟亦说没事。二、归罪于投机者做空。2007年10月美股大跌,乃投机者搞事,宣布立法禁 止抛空……。2010年4月欧洲股市下跌,德国亦宣布立法禁止抛空。三、用钱浸死它。2009年3月美国推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2010年5月 欧盟推出7500亿欧元挽救计划。最后结果如何?丑媳妇终须见公婆,美股今年5月又开始下跌。

  美国4月份CPI回落0.1%,是2009年3月以来首次(3月份升0.1%),主因是能源价格回落(尤其石油及天然气共跌1.4%)、食物价 格升0.2%。核心通胀仍升0.9%,亦是六十年代以来最细升幅。房屋回落0.7%,衣物回落0.9%……。很多人不信九十年代开始的日式衰退已在 2007年10月登陆美国,不少人仍担心七十年代式恶性通胀因各国滥发货币而重演。4月份美国领先经济指标自去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担心由去年3月开始的 熊市大反弹今年4月完成。

  标普五百大企业中,占三分一企业收益40%来自欧洲及英国,在欧元、英镑齐跌形势下,今年第二季业绩怎么办?一旦纯利看跌,美股又如何保持上 升?

  繁荣与崩盘(Boom or Bust)、富贵与贫穷,全在一念之间,例如2007年10月、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所作的决定,将影响阁下今后的财富……。从1971年 起,我们皆活在泡沫之间,例如过去十年海南省楼价上升四倍(香港楼价1997年8月至今只是上上落落),去年8月我们刚经历迪拜房地产泡沫爆破……。一念 贫穷、一念富贵。2007年10月开始全球进入去杠杆化周期(deleveraging vicious cycle)。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进入一浪低于一浪期,反之中国进入雄起期。不过,初生婴儿通常不太漂亮,在成长过程中必大上大落,例如1967至97 年的香港。内地A股刚经历过类似1973年香港的情况,今天水平大约在1976年的香港;反之,内地楼价却似1981年的香港。和香港不同的是,八十年代 开始那段香港繁荣期,刚好是美国利率回落期;中国却相反,未来面对是美国利率上升期,因此中国未来之路艰辛难行。

  黄金市场的气氛正在改变,金矿股与金价的关系于5月14日是46.6%,再上一周是32.2%(最高是2008年8月,达89.6%);这次金 价上升与金矿股表现并不配合。从2000年金价252美元至今过去十一年,金价已上升390%,有点高处不胜寒感觉;能否见1350美元?我老曹信心不 大。波浪大师Bob Pretcher指出,5月14日看好黄金指数一度见98%,意味金市目前已太多好友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领导下,西欧各国建立一个类似美国的经济体系。在冷战威胁下,他们被迫‘同舟共济’,并以德法为首,因而孕育出欧盟的 前身,更计划成为一个经济强大但政治分裂的联盟。随着苏联解体,威胁结束,这些国家又组成欧洲中央银行,计划货币一体化去抗衡美元独大的局面,然后将南欧 及北欧国家拉进来以扩大欧罗区,下一步计划将中欧各国亦拉进来,组成一个欧洲经济联盟但政治各自独立的‘怪物’(在人类史上从未出现过)。德国人一向严守 纪律,例如2009年财赤不超过GDP 3%,负债少于GDP 60%,通胀率今年仍是1.5%。但南欧人又如何?北欧人又如何?还有中欧人又如何?二十七个成员国能够透过自律而令欧元区长存?

  欧元区火烧连环船

  德国同法国不能单靠提供借贷或抽税去支持其他欧盟国的负债及财赤,何况法国负债率已达GDP 80%、财赤接近GDP 8%,情况不见得较“欧猪五国”好。单凭一个德国,撑得起整个欧盟吗?何况希腊人民不满整个挽救模式,不断示威抗议。德国GDP中有48%来自进出口业 务,其中45%产品是出口到这些南欧国家,如南欧国家经济出事,德国经济可以独善其身吗?如希腊没有加入欧元区,希腊是不会因利率下降而出现如此巨大的财 赤。到今天,解决方法非常简单,只要希腊货币独自贬值便可。今天的问题是欧罗将十几个国家货币连在一起,一旦着火,好易产生火烧连环船的后果。主权国债务 危机将发展成为信贷收缩。

  至今为止,许多人仍然‘赌’、‘博’不分。何谓赌?何谓博?一、经研究后对一些不确定因素作投注就是‘赌’。例如精研马经后去买马的行为就叫做 ‘赌’。二、对没有任何把握的事,完全依赖运气去决定而下注就叫做‘博’,例如买六合彩。投资包含赌和博两种成分,但和赌、博最大分别是,投资涉及风险管 理的部分,是‘赌’,但‘博’则无法管理风险。例如止蚀不止赚只可运用于投资策略上,而不能用于赌、博上。沟上不沟落、宁买当头起、莫买当头跌、追随趋势 直到它结束为止等等,都可应用于投资上,而无法运用于赌、博上。透过策略运用,投资者可减低风险,令赢面上升至55%、输面降至45%,持之以恒便可累积 财富。至于赌,由于赛马会需营运开支及政府抽博彩税,变成赢面只有45%、输面55%,持之以恒终必损失。至于博则一切靠运气,但幸运女神是最顽皮的家 伙,她往往在你最兴高采烈时离开,能够成功者只是极少数。

  在没有制定策略前,盲目投资其实同赌博差不多;反之,如你精研马匹状态,将赢面由45%提升到50%,赌马亦可以变成一项很有趣的娱乐。至于 博,因赢面只有35%,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胜出,还是少参与为佳。

  大学生供应远超住宅楼

  今天许多人仍用大学生薪水与楼价作比较,忘记1967年香港只有一间香港大学,能够进入香港大学读书的学生家庭背景非富则贵(因为很少奖学金可 供申请),每年大学毕业生只得千多人。当年月薪1500元、楼价100元一呎(但当年买楼要入住后才可分期,即一千呎住宅一次过要付清10万元;当年大学 生最低要求是一千呎)。其后中文大学获政府承认大学资格,令环境较差者亦可入读中文大学,因为有奖学金资助,开始令大学生供应量以倍数上升。不过,当年香 港社会是看不起中文大学毕业生的(包括香港政府,当年考政务官必须港大毕业),薪金亦不及港大毕业生高,令不少中大毕业生到外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港 再同港大毕业生比拚,形成七十年代的中大毕业生今天反过来超前同期的港大毕业生(因较少到外国深造)。后来,香港政府为制造更多大学生,连理工、城市理工 及浸会亦都升格为大学,去年连树仁书院亦升格为大学,令香港大学生供应量较六十年代何止上升十倍。反观本港住宅单位供应量除七十年代港督麦理浩提出十年建 屋计划外,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限制港府卖地后,本港住宅楼进入有限度供应时代,而2003年起采用勾地政策后,本港住宅供应量更少得可怜。

  以简单的供求定律──每年香港大学生供应量增加了十倍,反之住宅楼供应量由1985年起进入有限度供应,大学生薪水在六十年代一个月收入相等于 十五呎住宅楼,今天一个月收入只等于一呎住宅楼。人生买第一套住房是解决居住需要,政府应支持及鼓励;但第二套住房是投资,目的是希望在日后房价上升时获 利;由于是投资,政府可透过信贷及利率去影响投资回报率。事实上,在正常情况下,政府不应干预楼市;但在不正常情况下,政府则应该干预。何谓正常、何谓不 正常?七十年代汇丰大班曾说过︰如成交额中超过20%不是自住而是作投资用途的话,便算不正常。至于买入第三套房,更属投机行为,因此政府向买卖第三套房 获利者抽买卖利润所得税,完全正常。

  住宅供应不应该是纯经济问题,60%同政治有关,40%才是经济因素。例如今天‘80后’买不起楼经常上街示威,便变成政治问题。以1981年 为例,当年香港政府便在人们上街示威后大量供应土地,同时人为地将贷款利率由22厘提升到24厘(较美国高2厘),以打击楼价。

  薪金收入高低只影响刚开始工作的人,至于退休生活是否愉快?取决于理财态度。一般所谓理财是指:甲、何时置业?乙、投资什么股票?丙、买什么基 金?丁、何时买卖外币及黄金等。大部分中产阶级最大一项投资是物业,因此何时置业十分重要,因置业通常使用杠杆(借钱买楼),可影响一生。一般要求是每月 供楼金额不应少于薪金25%,亦不应超过薪金50%,一旦超过收入50%,还是不置业较好,以免一旦楼价下挫负担不起。香港买楼黄金三十年由1967年开 始、1997年结束;1997年起本港楼价进入V形走势。过去香港楼价每上升六至八年便回落两至三年(最长一次是1997年至2003年,长达六年),今 天楼价会否上升一年便开始回落?不知道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1

FORTUNE (Nov.~ Dec. 1976)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6rom.html

Nov. 1976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How MCA Rediscovered Movieland's Golden Lode」。

自從Louis B. Mayer、Adolph Zukor和Darryl F. Zanuck 的全盛時代之後,好萊塢還沒有見證過MCA Inc.如此這般的成功。它生產了大約四分之一的黃金時段的電視節目,同時還製造了 Jaws(大白鯊), The Sting(騙中騙), American Graffiti(美國風情畫)等賣座電影。

成立於1940年,Lew R. Wasserman 把這個娛樂集團建成國內領先的人才機構。在一個盛行模仿的行業中,他總是追求與眾不同。例如,當其他公司把外景地賣給地產商的時候,他卻買了一個電影工作室。

現在MAC Inc.已經擺脫了長期債務,並擁有1.75億美元的現金,並計劃著擴張其業務。

 

 

Dec. 1976

本期的一篇重要文章是「The Greening of the Irvine Co.」

Irvine Co. 是一家大型的加利福尼亞土地開發商,在過去幾個星期中,它成為了競價收購的目標。Mobil公司在過去兩年中一直試圖收購Irvine Co.,而現在,其他買家也出現了,他們包括Cadillac Fairview(一家大型的多倫多土地開發商),以及紐約金融家Charles Allen Jr.和密歇根購物中心開發商Alfred Taubman領導的收購團體。

這些競爭者看重的,是Irvine公司產生收入的資產,以及它在發展迅速的Orange County擁有73000畝未開發的土地。

 

 

本期的另一篇有趣的文章是「The Corporate Climber Has to Find His Heart」。

在美國的頂尖高科技公司中,一種新的文化氛圍正在形成。Michael Maccoby是一個心理分析師,在花了6年時間研究了250個經理人之後,他認為現在的經理人都是「gamesman」——把自己職業生涯看做一場遊戲,最大的慾望就是成為遊戲的贏家。

「Gamesman」的情感是更加分離的,過於專注於保護自己的職業,而遠離了理想主義、同情和勇敢的因素,因為這些因素有可能損害他的職業。結果,他們失去了內在的和獨立的自我。

由於失去了個人情緒,gamesman的個人生活十分匱乏。一位總裁承認說,雖然他想要做一個好爸爸,但是他的孩子非常仇視他,因為「他們知道,我的心上面有一層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84

FORTUNE (Sept.~ Oct. 1976)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6r8o.html

Sept. 1976

本期的一篇重要文章是「We've Learned How to Lick Inflation」。

要治療通貨膨脹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勞動力市場的一定程度的鬆弛。「自然失業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是存在的,如果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那麼通脹就會開始加速。經濟學家過去認為自然失業率是4%,但是我們認為,1948年時自然失業率是5%,而過去的幾年中,自然失業率是5.5%到6%。

當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時,對一些行業的工人的需求將會大於相應勞動力的供給,工資和無價都會因此而上漲。

有一些政府打算大規模降低失業率,這可能導致通脹達到兩位數。而一旦失業率高於6.5%,我們應該就可以在1977和78年把通脹率降低一個百分點甚至更多。

 

(真是駭人聽聞的邏輯……)

 

 

Oct. 1976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Changing Habits in American Drinking」。

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喝酒,但是平均而言,每個人的飲酒量下降了。在1960年代,人均飲酒量大幅增長,而在過去5年中,則有所下降。然而,更多人開始成為酒的消費者,特別是婦女和兒童。

消費者飲用的酒的種類越來越多,包括白酒和伏特加。去年伏特加超過了純威士忌成為了最為流行的飲料。

消費者對烈酒的需求下降,這是一個好事,因為酒一直是美國嚴重的問題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85

FORTUNE (Jan.~ Feb. 1976)Cedric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6o7f.html

Jan. 1976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Steel's Not-So-Solid Expansion Plans」。

當前鋼鐵工業的擴張計劃很有野心,而且比較危險。鋼鐵工業打算把年產能再增加2500萬噸,這樣到了1980年,美國的粗鋼產能將達到1.8億噸,這個數字或許有些超過需求了。

另外,進口鋼鐵對美國的鋼鐵企業也是一個威脅,它們侵佔了美國的市場份額,而且外國鋼鐵的產能也一直在持續上漲。 

除了外國競爭者的威脅外,美國的鋼鐵生產商還面臨著融資困難的問題,但這反倒是一個好事,因為鋼鐵產能的無限制擴張雖然對消費者有好處,但是對股東似乎沒有好處。

 

 

本期評出的The Hall of Fame for Business Leadership 如下

 

姓名

生卒年份

 

已經過世商業領袖

 

1

James Cash Penney

1875-1971

2

Charles Edward Merrill

1885-1956

3

William Cooper Procter

1862-1934

4

Albert Davis Asker

1880-1952

5

Walter EliasDisney

1901-1966

6

James Jerome Hill

1838-1916

 

1976年還在世但已退休的

 

7

Thomas John Watson JR.

1914-

8

George Stevens Moore

1905-

9

Stephen Davison Bechtel SR.

1900-

10

Cyrus Rowlett Smith

1899-

 

 

 

Feb. 1976 

本期的封面文章是「A Testing Time for America」。

前任國防部長James R. Schlesinger 在他離任後的第一次公開發言中說,美國與蘇聯的軍事平衡正日益變得對美國不利。他說,「自從3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還沒有遭受到目前這麼嚴重的對他們生存的威脅」。

以GNP或者政府開支為參照的話,美國的國防開支在過去十年中削減了一半。從絕對數上看,蘇聯的軍費開支重新達到了美國的一半。

無論是外交還是貿易,都不能保證世界的和平。蘇聯把緩和當做另一種對抗。給蘇聯出售技術或許會幫助我們的私人公司,但是這些貿易無異於解決政治問題。為了西方世界的生存,美國必須保持其軍事力量,從而完成其歷史使命。

 

 

本期的另一篇文章是「Solar Energy Is Here, but It's Not Yet Utopia」。

太陽能是一種到處都有的能源,看上去前景不錯,但是把太陽能變成電能成本太高。

不過現在,隨著石油價格的高漲,太陽能作為一種替代能源的前景似乎變得可行,太陽能熱水在很多地方已經變得比其他方式熱水更便宜。

如果我們能夠把太陽能的成本降低,或許太陽能產業將成為汽車產業之後的有一個巨型產業,從而推動一次經濟大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88

Jeff Clark:黃金的時代結束了——正如1976年那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945

高盛上個月就下調了黃金價格預期,甚至說金價有可能向每盎司1200美元發展;瑞信和瑞銀都不看好黃金價格;花旗集團也表示,黃金的牛市已經結束。

這讓我想起歷史上類似的一幕,1974年底至1976年8月間,黃金價格狂跌47%。

1976年對於黃金投資者來說是艱難而尷尬的一年,在那之前,黃金價格已經跌了整整一年,但是跌勢仍然沒有停止。

1976年,IMF在6-9月期間曾經三度向市場拋售黃金,同時,美國和蘇聯也在出售黃金。

下圖中,我整理了1976年間隨著黃金價格的下跌市場上的各種評論,圖中的每個節點標號對應以下評論標號。

但值得提醒的一點是,黃金價格在當年8月25日觸底之後迎來了長達三年半的上漲,並於1980年達到峰值。

1)紐約時報,1976年3月26日

「至少現在看來,黃金的Party似乎結束了。」

2)紐約時報,1976年3月26日

「Heim先生雖然很慶幸自己已經跳出了黃金市場,但他對股市的信心也不是那麼多,他現在建議客戶將資金投向美國國債。」

3)紐約時報,1976年7月20日

蘇黎世的一位交易員表示,「現在是賣方市場,沒有人買黃金。」

4)時代週刊,1976年8月2日

「雖然上週末金價重回到每盎司111美元,但這對於黃金迷投資者們來說依然是個失望的數字,許多看漲黃金的投資者不久以前還預測金價會漲到300美元呢。」

5)時代週刊,1976年8月2日

「與此同時,1973年至1974年推動黃金價格上漲熱潮的經濟環境已經基本上消失了。現在美元很穩定,全球通脹率已經下降,由於石油危機而引發的恐慌也已經消退了。這些因素都減少了市場對紙幣的不信任感,而許多投機者當初正是因為這種不信任情緒才會投資黃金的。」

6)紐約時報,1976年8月19日

「Heim表示,我們的預測是黃金價格會下降到每盎司100美元以下,在100美元附近會停留一段時間。」

7)紐約時報,1976年8月19日

「LaLoggia:沒有什麼經濟方面的條件會導致投資者湧向黃金市場,此前的下跌所造成的損害是巨大的,這種傷害不會很快就消退,應該避免黃金和黃金股票。」

8)紐約時報,1976年8月29日

「花旗銀行:70年代,黃金是對沖通脹風險的投資手段,但是現在貨幣是對沖金價下挫的的手段。」

9)紐約時報,1976年8月29日

「美國私人購買黃金的現象從來沒有形成規模,如果黃金投資者的命運注定低迷,那麼重任就將落在美元身上了。」

10)紐約時報,1976年9月12日

「一些在黃金交易方面業績不錯的專家表示,現在買黃金還為時過早。」

11)紐約時報,1976年9月12日

「那些在60-70年代金價低的時候入場的華爾街巨頭們可以炫耀他們入場的時間還算晚。」

12)紐約時報,1976年9月12日

「Lawrence Helm:認為金價會掉到每盎司100美元以下。」

13)紐約時報,1976年11月21日

「作家Elliot Janeway在書中寫道:黃金還是白銀?他都不喜歡。白銀對於傻瓜來說就是黃金。」

14)紐約時報,1976年12月19日

「Holt先生承認,1974年的時候過多的投機行為把金價推向了高點,遠遠超出了其該有的步伐。」

此文譯版並無唱多或唱衰黃金的傾向,僅羅列歷史事實,更多原作者意見觀點請點擊文章開頭作者名字鏈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18

文革結束 第三階段:1973/08至1976/10

1 : GS(14)@2016-05-19 02:16:40

毛病故「四人幫」被粉碎,文革結束



「四人幫」權傾一時









毛病故「四人幫」瓦解















鄧小平返權力巔峯











十年浩劫終告落幕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16/196140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1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