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先註冊先贏 連蘋果、LV也沒轍 中國馳名商標背後「看不見」的成本



2012-02-20  TWM




蘋果iPad專利官司在中國敗訴引發市場譁然,由於中國馳名商標並不是申請而來,而是在兩造經歷商標糾紛,要打官司才能認定,過程中隱含很多看不見的成 本,甚正超過正常規費上千倍。

撰文‧張瀞文

當媒體都聚焦蘋果iPad3何時上市時,在全世界所向披靡的蘋果「iPad」中國商標權官司,卻敗給了深圳唯冠公司。目前深圳唯冠正向蘋果提出訴訟,要求 蘋果停止使用「iPad」中國商標,有媒體推測,蘋果「iPad」可能面臨巨額賠付或在中國禁售的危機。

其實,不只蘋果在中國遇到這樣的問題,就連全球知名法國精品品牌LV(LOUIS VUITTON)也遭到因為部分商標被當地人搶先註冊,之後LV向中國知識產權總局提出侵權官司,最後中國國家知識產權總局裁定法國LV法律依據不足,判 LV敗訴。不過LV不死心,持續上訴當中,整個案件從二○○四年延續至今,仍未解決。

蘋果iPad與LV所面臨商標遭搶先註冊的情況,在華人圈知名度很高的慈濟基金會,也曾經碰到。

「慈濟」雖然不是商品品牌,在中國卻也曾遭到「山寨」,被不肖人士打著慈濟之名到處違法募款所困擾,當時慈濟委託台灣的協合國際法律事務所,透過大陸官方 及行政程序,終於取得馳名商標認定。

發生糾紛才能請求認定

從蘋果、LV及慈濟的例子來看,在中國所謂的馳名商標,「並不是申請而來,而是要歷經侵權、爭議等糾紛發生時,才能在有需求的個案中申請認定。」這與台灣 廠商所認知的「中國馳名商標」是由申請而來的認知並不相同,一位深耕中國市場多年的知名廠商高層主管表示。

事實上,為了維護台商的權利,全國商業總會及旗下海商會都相當積極地協助台商,去年十二月十二日已宣布「克緹」與「美利達」獲選為中國馳名商標。商總理事 長張平沼預告「新東陽」今年將提出認定申請,同時他也發下豪語,兩年內將再幫台灣五個品牌通過中國馳名商標的審查。

商總及海商會協助台商爭取中國馳名商標,不過畢竟兩岸民情及相關商標法律並不相同,要取得中國馳名商標,並不是透過認定申請方式取得,深耕中國多年的台商 高層就說,海商會用意雖美,但成效可能要存疑。

因為台灣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日前已經明確對外表示,目前中國「馳名商標」的認定,仍須待商標侵權案件,或在商標註冊、商標評審過程中產生爭議時,交由人民法 院、商標局或商標評審委員會做成認定,而且大陸工商總局已不再受理馳名商標採「事前認定」。

協合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葉日青也指出,大陸目前已沒有商標「事前認定」制度,他強調,現在要取得大陸馳名商標認定,主要可透過三大途徑。

第一,據大陸「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在商標異議及評審程序中請求認定;第二,認為他人使用其馳名商標時,當事人可在商標管理案件中請求保護,並提出 禁止使用書面請求,而在此程序中請求認定;第三,人民法院在審理商標糾紛案件中,可對所涉商標是否馳名做出認定。

過去中國馳名商標認定,確實曾經採取事前申請制度,不過申請制造成大陸行政機關熱中商標知名度評比,各省市甚至以認定件數多寡來作為施政績效,由於違反實 際個案認定保護意義,因此廣受批評。

大牌都和山寨打過官司

當時為遏制馳名商標司法認定制度被濫用,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於二○○九年公布《關於審理涉及馳名商標保護的民事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這個解釋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法院對馳名商標的認定不予寫入判決主文,也不在調解書中予以認定。」「中國馳名商標」並不是中國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單位認為廠商的商標或 品牌實力夠強、夠硬,而主動選定授予,也不是事先申請認定而來的!而是在兩造發生糾紛時,透過一連串的官司來認定。

換句話說,台灣十四家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的品牌(包括克緹、美利達、BenQ、金門高粱酒、哥弟、旺旺、統一企業、自然美、捷安特GIANT、正 新、名典、慈濟、宏碁等),幾乎都是蒙受商標被搶註,品牌被侵權等實例,經歷了刀光劍影、脣槍舌劍的重重官司過程後才取得的。「這當然不乏要支付數量不菲 的白花花銀兩。」一位台商高層指出。

另外,業者也強調,要取得「中國馳名商標」,以枱面上官方的規定,僅需花費不到千元人民幣的規費即可取得,不過因這種案件的審批時間長,打官司本身就是利 益所在,這當中各種仲介也會應運而生。

因此,最後往往都花費超過數十倍或千倍於枱面上的規費價格,這些都是「看不見」的隱形成本,取得「中國馳名商標」,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01

馳名商標回歸本源

2013-07-08  NCW
 
 

 

公權力的插手導致不公平競爭,馳名商標制度在中國被異化,商標法修改邁出矯

正的第一步

◎ 本刊記者 任重遠 文renzhongyuan.blog.caixin.com 已在中國被誤解了近三十年的馳名商標制度,有望回歸本源。

2013年6月26日, 《商標法修正案(草案) 》二審稿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進一步確立了馳名商標的“個案認定,被動保護”原則,並明確禁止將“馳名商標”字樣用于商品包裝、廣告等。

誕生于1925年的馳名商標制度(Well-Known Tradmark) ,是《保護工業知識產權巴黎公約》 (下稱《巴黎公約》 )成員國達成的一項補充方案。因各國關於商標權的取得有“使用原則”和“註冊原則”的不同制度,確立馳名商標制度,可以對未註冊商標提供保護,防止已經為相關公衆知曉的未註冊商標被他人搶注,賦予權利人排除他人註冊請求和“搭便車”的權利。

但自1982年中國《商標法》頒佈以來,無論立法機關還是工商部門,都對此缺乏正確認識,更多將馳名商標視為一種國家授予的商標榮譽,並予以更高保護標準。中國馳名商標的背後,從一開始即帶有濃重的“政府之手”的影子。

1999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保護馳名商標的聯合建議》出台,曾在原中國國家工商局(現國家工商總局前身)內部引發“正本清源”的討論,但受部門利益影響,終究未能糾偏。隨後,在國家商標戰略的影響下,反而愈演愈烈。

公權力的插手導致有關商標的不公平競爭。因謀求馳名商標認證而引發的司法、行政領域腐敗案件屢屢發生。原本“預防搶注和使用”的制度目的落實不力,引發大量的搶注和防禦性商標申請,遠超工商部門的處理能力,令中國的商標審理周期一度長達五六年之久。

多位業內人士介紹, 《商標法修正案(草案) 》的新規定,有利於馳名商標制度回歸本源。但伴隨著多年來商標制度的發展,域外的馳名商標制度也已拓展和深化,矯正異化只是第一步,完善立法仍有空間。

異化因利益而泛濫

“現在馳名商標的概念,是一個長期沒有正面、正確宣傳,誤解很大的題目。

這次人大的修改,主要就是解決公權力插手的不公平競爭問題。 ” 中華商標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董葆霖說。

這位曾任國家商標局法律事務處處長、參與了《商標法》起草及後來歷次修改的專家告訴財新記者,國際條約和《商標法》規定的馳名商標,是為保護已為相關公衆知曉(或熟知)的未註冊商標,以及註冊商標在未核定註冊的關聯商品上,不被他人複制、模仿、翻譯後搶注或使用。發生搶注或使用的情況下,商標管理機構“不予註冊,禁止使用” ,使競爭恢複到原位即可。這本是受侵害後才能啓動的保護程序,沒有侵權爭議,就不需認定馳名商標。

據董葆霖回憶, 《商標法》最初制定時,全國人大法工委的一位領導甚至認為,中國幾乎沒有馳名商標,也就沒必要規定這一制度,以免“燒香引鬼” ,讓外國馳名商標的所有人都來起訴。

制度異化自誤解產生,更因利益而泛濫。實踐中,認定馳名商標主要是為了取得“中國馳名商標”這一榮譽。 “認定”一個中國馳名商標,即產生市場利益和促銷的“興奮劑”效應。

企業商譽本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政府沒有資格來評價。由政府認定馳名商標,本質上是以公權力為企業做宣傳,公開打破市場主體在競爭中的平等地位,干擾了市場和消費者的理性選擇。

這其中,政府扮演了“吹黑哨”的角色。

1982年,為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由當時的國家計劃委員會和國家經濟委員會牽頭開展優質產品評比,獲評金牌的產品凡註冊了商標的都被同時授予“中國著名商標” 。制度異化大約肇始于此。

隨後,一些政府機關、社會團體、新聞單位也陸續搞起各種檢查評比,嚴重干擾企業正常經營,助長不正之風,以致于國務院辦公廳于1991年和1996年兩次發文,要求上述評比活動一律停止。

當時中國已經加入《巴黎公約》 ,馳名商標保護已成為一項條約義務。國家工商局于1996年頒佈《馳名商標認 定和管理暫行規定》 ,規定馳名商標是指在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並為相關公衆所熟知的註冊商標,國家工商局商標局“可以根據商標註冊和管理工作的需要認定馳名商標” 。

這一規定不僅將馳名商標保護範圍限定為註冊商標,更確立了工商部門自行、主動認定的權力,與國際慣例相悖。

1999年9月,保護工業產權巴黎聯盟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大會通過《關於馳名商標保護規定的聯合建議》 (下稱《聯合建議》 ) ,詳細闡明瞭馳名商標的定義、認定和保護範圍,上述錯誤便愈加突顯,並在國家工商局內部引發討論。

2000年11月,時任國家工商局法制司司長王學政和商標局局長侯林向國家工商局黨組聯合上書,認為前述規定部分條款不符合有關國際條約和管理的要求,必須修改。考慮到其實體性條款已被商標領域的法律和細則所吸收,認為 “該規定已完成其歷史使命,應予廢除” 。

但受到部門利益影響,這一建議未被及時採納。一位當時任職國家工商局的官員告訴財新記者,領導當時優先考慮的是對企業的吸引力問題, “質監局沒有任何法律依據,搞中國名牌、免檢產品,弄得企業都往它們那兒跑。 《商標法》上至少有個馳名商標啊。只有抓住這個,才能提高工商局的地位” 。

2003年6月出台的國家工商總局 《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取代了之前的暫行規定,糾正了主動認馳的錯誤, “被動認定”原則最終確立,即只有在當事人認為他們正在申請註冊、已經註冊或使用的商標侵權時,才可以提出保護馳名商標申請。工商系統不再批量認定馳名商標。但在對馳名商標的思路未能矯正的情況下,問題依然很多。

虛假爭議, 垃圾申請“被動認定”原則的目的,本為限定馳名商標的認定條件,回歸解決爭議的立法本意。但在實踐中,馳名商標自身的巨大品牌效益,地方商標管理部門的政績考慮,地方政府對本地企業馳名商標的政策獎勵,都加劇了制度的異化。

以重慶為例,2008年,商標品牌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指標,被納入《區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考核指標體系》 。獲得認定的企業,除將給予2萬元到50萬元不等的獎金(在一些經濟發達省份,這個數字甚至達到500萬元以上)以外,還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給予系列支持和優惠。全國各地都有類似情況,其結果是,大量虛假爭議,行政、司法腐敗因此產生。

中國“馳名商標”認定有行政和司法兩種途徑。前者由工商部門認定,在前述的2003年新規定出台後, 門檻提高,程序較為繁瑣。當事人申請後,經層層 報批、審查,最後須上報國家商標局商標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審。

司法認定則是在侵權糾紛訴訟中,由法院認定,相對於行政認定,周期短,成本低。加上各地司法認定標準不統一,很多企業不顧自身產品商標不符合標準,通過異地虛假訴訟達到認定目的。

近年來,在司法認馳中不斷爆出腐敗窩案。例如,2011年底至2012年春節前後,洛陽兩級法院先後即有五名法官因馳名商標認定腐敗案發被查,另有至少三名律師涉案被抓。窩案後以串案的態勢向省會鄭州蔓延。 “全國模範法官” 、鄭州市中級法院民三庭副庭長李曉昱等也深陷其中,並有鄭州律師落網(相關報道參見本刊2012年第28期: “司法認馳”腐敗窩案) 。此前,在青海海東地區中院、湖南湘潭市中院、遼寧遼陽市中院、遼寧撫順市中院、內蒙古自治區高院、新疆哈密地區中院、新疆克拉瑪依市農七師法院、江西上饒市中院,都曾爆出也與違法認馳有關的腐敗案。

正因為問題多多,最高法院不得不于2009年下發相關通知,要求嚴控司法認馳標準,部分中級法院未經最高院批准不再受理此類案件。

制度異化的另一個嚴重後果是,商標申請數量的急劇增加。

由於中國官方將“馳名商標”視為一種“過於神聖”的榮譽,認定標準一直偏嚴,使得大量商標無法通過這一制度得到保護。於是,那些無法通過馳名商標制度在未核定註冊的關聯商品上獲得權利保護的企業,不得不在很多無關的商品類別上同時申請商標, “全方位註冊” ,以防止搶注、搭便車等情況的發生。這些保護性商標原本就不是為了使用而申請,受“三年內不使用即應撤銷”法律規則所限,每三年又要重新申請一次。

加上為謀取不當利益而申請的大量搶注商標,中國的商標申請數量長期居高不下。這不僅浪費了大量資源,也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

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付雙建曾介紹,2000年,中國商標申請量為22.3 萬件,審查量18.7萬件,開始形成積壓,到2007年年底,商標註冊申請積壓 達180余萬件,審查周期超過3年,引起了社會各界的不滿。經過3年突擊審查,才在2010年12月清理完畢。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2011年,各國新申請商標數分別為 :美國281826件、 英 國36484件、 俄 羅 斯56856件、韓國129486件、日本113902 件、德國74248件、法國93129件。中國1057480件,是前述七大國數字總和的1.3455倍。另據國家工商總局公佈數據,2012年中國全年受理商標註冊申請達到164.8萬件,繼續保持世界第一。

在董葆霖看來,根據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每年50萬件左右的申請量是比較正常的,剩下的100多萬件基本都是“垃圾申請” ,主要是惡意申請和被迫的防禦性申請。

商標初審占據大量行政資源,也影響了商標局處理商標異議、爭議案件的精力,惡意搶注、惡意異議、惡意爭議、惡意撤銷不使用註冊商標,又帶來更多案件(一個企業提800多件異議,300多件被異議)一個商標的確權經常可以長達七八年時間,大大影響了企業發展。

新的挑戰

此番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商標法修正案(草案) 》 ,對中國馳名商標制度的矯正成為修法的重要內容之一。草案進一步確立了馳名商標的“個案認定,被動保護”原則,並禁止將“馳名商標”字樣用于商品包裝、廣告等。這意味著馳名商標制度將回歸法律保護的本源。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這僅僅是個良好開始。隨著商標制度的發展,還須有新的制度設計。

萬慧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高級合伙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兼職研究員黃暉告訴財新記者,在商品或服務本身是消費者購買的直接對象時,商標主要起到區別的作用,傳統商標法保護的基本依據,便是使消費者免于混淆。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消費者已經不滿足于商品的物理功能,開始關心其品牌價值時,商標的廣告作用越來越大,對商標的保護也需作相應的調整。

對於不同類別、不會造成消費者混淆的商標,若其仍能令消費者聯想到另一個著名商標的,對後者也應給予保護,以防止“搭便車”行為或對相關著名商標的弱化、丑化或退化。例如,稍有鑑別力的消費者不會真的認為麥當勞、肯德基和開心湯姆會在中國聯手開一個“麥肯姆” ,或者與其有任何瓜葛,但毫無疑問會聯想到他們的鼎鼎大名。

對於這類保護,無疑已經超越了《巴黎公約》馳名商標的制度本意,將範圍從類似商品擴大到關聯商品,是後來的 TRIPS 協議(即《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 )等法律所要討論的問題,必須進行更嚴格的界定。在美國,即有所謂的“著名商標” (famous mark)保護制度。

黃暉認為,這一理論區分在中國同樣很有意義。中國現行《商標法》第十三條的兩個條款都使用“馳名商標”的叫法而未做明確區分,但對前者(未在中國註冊的馳名商標)的保護僅限于“相同或者類似商品” ,對後者(已經在中國註冊的馳名商標)的保護則擴展至“不相同或者不相類似商品” 。在最高法院在涉及馳名商標的司法解釋和司法實踐中,這兩個條款其實也是被當作兩個規則來對待的。黃暉說,只有當人們不再將馳名商標作為一種榮譽稱號,才能心平氣和地去討論未形成混淆的關聯商品保護究竟應該遵循什麼標準。

就馳名商標的保護範圍,黃暉曾有一個經典的“手電筒比喻”——商標保護的範圍與手電照亮的範圍相似。決定手電光的照射範圍和強度的,一是電池,二是的高度。電池類似商標的顯著性,高度類似商標的知名度,知名度越高,保護範圍就越大。

董葆霖也認為,就馳名商標的適用,他主張兩點兼顧,一是降低馳名商標的認定門檻,讓更多的商標都能據此抵抗惡意搶注 ;二是擴大商譽較高商標的保護範圍,以實現馳名商標保護制度的立法宗旨,減少搶注和搭便車現象的發生。

對於前一主張,在此番修法矯正中國馳名商標制度異化功能後,即可考慮;對於後一主張,則需超越傳統的馳名商標制度,可以借鑒美國的“著名商標”(famous mark)保護制度。

“這也是中國入世談判在知識產權 方面的承諾內容。 ”董葆霖一再強調,商標的美譽度和知名度都是市場決定的,應該用市場的反映來舉證認定,而不是相反,讓官方的認定去影響市場,那只會擾亂正常的秩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18

馳名商標難下神壇

2014-06-02  NCW
 
 

 

通過修法得到一定矯正的馳名商標制度異化問題,在隨後的法律細則制定中,又

可能倒退回去

◎ 財新記者 任重遠 文renzhongyuan.blog.caixin.com 去年《商標法》修訂的一大成果——矯正被異化的馳名商標制度,使其恢復本來面目,可能因為其後的法律細則和執法、司法態勢而落空。

這一情況引起業內人士的擔憂。5月13日, 國家工商總局《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修訂徵求意見稿) 》 (下稱《規定》 )結束了為期一月的徵求意見,其部分規定遭遇批評。

雖然強調了 「個案認定」和 「被動保護」等原則,禁止企業將馳名商標作為一項榮譽用於廣告宣傳,但對馳名商標的認定標準依然限定過高。新《商標法》中已經刪除的「較長時間」和「連續使用」兩個條件,在《規定》中依然保留。專家們認為這不僅有違立法精神,更難滿足現實需求。

過去,中國的馳名商標長期存在惡意搶注以及「廣告化」問題。公權力的插手更導致有關商標的不公平競爭,因謀求馳名商標認證而引發的司法、行政領域腐敗案件屢屢發生。2013年通過的《商標法》修訂,在矯正馳名商標制度異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 (參見本刊2013年第26期「馳名商標回歸本

源」 )

然而,由於長期形成的利益格局,以及觀念和實踐慣性,消除制度異化,依然任重道遠。

修法遺憾

誕生於1925年的馳名商標制度(Well- Known Tradmark) ,是《保護工業知識產權巴黎公約》成員國達成的一項補充方案,解決各國關於商標權的取得「使用原則」和「註冊原則」之間的差異。

其制度目的,是為保護已為相關公眾知曉(或熟知)的未註冊商標,以及註冊商標在未核定註冊的關聯商品上,不被他人複制、模仿、翻譯後搶注或使用。發生搶注或使用的情況下,商標管理機構對侵權商標 「不予註冊,禁止使用」 ,使競爭恢復到原位。

馳名商標制度本是受侵害後才能啟動的保護程序,目的在於避免混淆,讓消費者能夠通過商標辨認出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馳名商標的認定甚至不需要以大眾熟知為前提,只要在特定範圍內 有一定知名度,可能構成混淆即可。它只說明該商標在相關公眾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卻不說明上述聲譽的好壞。也就是說,馳名商標認定,原本無法為商品或服務提供質量或信譽上的背書。

但是,基於種種歷史原因,馳名商標的概念在中國長期異化,被視為一種公權力對產品或服務質量的肯定。2013 年《商標法》修改後,上述問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糾正。

根據2013年8月30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於修改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決定》 ,馳名商標的認定應該嚴格遵循 「個案認定」和「被動保護」的原則,不僅公權力不能通過主動認定馳名商標來為企業背書,企業自身也不能再將馳名商標作為一項榮譽來宣傳。

此外,考慮到信息社會商品的知名度可能急速擴展,馳名商標的認定標準也大大降低, 「較長時間」和 「連續使用」兩個條件都被刪除。

一位接近全國人大法工委的專家告訴財新記者,修法討論過程中,甚至有意見提出對 「馳名商標」這個名稱做修改,目的就是為了破除人們習慣上對「馳名」二字產生的迷信。

不過,新 《商標法》部分條款依舊表現出一種對馳名商標的特別重視,如仍將馳名商標的認定權集中在國家商標局、商標評審委員會和最高法院指定的法院等。在一些專家看來,集中認定固然是考慮到了之前現實中曾出現過的一些腐敗和混亂的情況,卻不利於讓馳名商標走下神壇。

中華商標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董葆霖認為,這其實還是維持了馳名商標認定的高標準。現實生活中,很多商標爭議都有跨類別保護的需求,各級工商行政部門在執法時經常需要認定馳名商標,認定權向上集中不利於打擊「搶注」 「傍名牌」等不正當行為,其必要性也值得懷疑。董葆霖曾任國家商標局法律事務處處長、參與了《商標法》起草及後來歷次修改。

「以前出現腐敗還是因為存在對馳 名商標的迷信,認定得少,企業可以從中謀利。如果真正回歸馳名商標的本意,認定得多了,人們就知道這不是一種質量認定,也就沒有必要再專門禁止企業用於宣傳。 」董葆霖說。

整體上,董葆霖等對新《商標法》還是持肯定態度,認為已被長期異化的馳名商標制度不能指望一次修法徹底解決。個別細節,也可以通過後續的配套規則來慢慢完善,如國務院的實施細則,最高法院司法解釋和國家商標局的部門規章。

積重難返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國家工商總局《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規定(修訂徵求意見稿) 》會遭到多方批評。

根據《規定》 ,當事人申請認定馳名商標可提供以下材料:證明相關公眾對該商標知曉程度的材料,該商標使用持續時間的材料,宣傳工作的持續時 間、程度和地理範圍的材料,該商標作為馳名商標受保護記錄的材料和商標馳 名的其他證據材料等。

其中商標使用持續時間一項的要求頗為具體。若該商標為未註冊商標的,要求提供證明其使用持續時間不少於五年的材料;該商標為註冊商標的,應提供證明其註冊時間不少於三年或持續使用時間不少於五年的材料。

在專家們看來,這等於是新 《商標法》中已經刪除的「較長時間」和「連續使用」兩個條件的再現。在當前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商標獲得一定知名度所需時間已大大縮減,三年、五年的限定過於死板,區別對待也不合理。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吳偉光告訴財新記者,商標的價值在於背後所代表的商譽,商譽通過使用而不是註冊產 生,非註冊商標申請馳名商標認定,沒有理由要求其必須具有更長使用時間。

董葆霖也認為,上述規定體現的是一種對註冊商標的迷信,以及一種扭曲了的知識產權戰略觀。 「很多人特別重視商標的申請量,以為註冊商標越多競爭力越強。其實只有真正使用的商標才有價值。現在很多人去註冊商標根本不是為了使用,而是為了 『搭便車』 ,往外賣,如果馳名商標的認定標準不降下來,讓企業能夠利用這一制度禁止這些商標的註冊,搶注問題根本無法解決。 」董葆霖建議, 《規定》應採納保護工業產權巴黎聯盟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大會 《關於馳名商標保護規定的聯合建議》的精神,對能據以就該商標馳名作出推理的任何因素予以考慮。

在他看來, 《商標法》規定的認定因素只是用來幫助商標管理機關確定商標是否為馳名商標的指導方針,而非作出這一確定的前提條件。在每一案例中,馳名商標的確定將取決於該案例的特殊情況。在某些案例中,可能全部因素都相關;在另一些案例中,可能部分因素相關;還在一些案例中,可能這些因素一個也不相關,而據以作出決定的可能是未列舉的另外的因素。

北京務實知識產權發展中心主任程永順也認為,在中國的當前階段,尤其應該降低馳名商標的認定標準,好在更廣範圍內實現商標的跨類保護。

根據現行法律規定,每件商標都有自己特定的適用類別,如家電、服裝、飲料等,不能適用於所有商品。一般商標的保護範圍僅限於類似商品,馳名商標的範圍可延展得更廣,即跨得類別更大,適用於關聯商品。

如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超越原有的營業範圍,介入不同領域,商譽的覆蓋也在實際上更為廣泛。加上商標品牌價值的日益凸顯,為防止其他企業或個人通過在不同類別上註冊類似商標,造成對原有商標的弱化、醜化或退化,適用馳名商標制度的需求早已大大增加,不宜採用過高標準。

「司法實踐中,跨類保護的需求確實越來越多,有的能夠通過類似商品來解決,比如瓷磚和地板磚。有的類別跨得太大,就只能用馳名商標,比如運動服裝和運動飲料,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但已經超出了類似商品的範圍。 」某地一位中級法院知識產權庭庭長對財 新記者說。

這位庭長表示,相對於抽象的法律原則,法官們更喜歡細化的規則,裁判時更容易掌握。但這些規則是否合理,則是另一個問題。對於 《規定》 ,他個人也持保留意見。

據財新記者瞭解,新《商標法》通過之後,最高法院已經展開了密集的調研,好為相關司法解釋的出台做準備。

前述庭長介紹說,他從最高法院瞭解到的信息是,在某些問題上,最高法院更多會從司法保護的角度去考慮,和行政機關有時不太一致。作為法官,他們更優先適用的肯定是司法解釋。

即便如此, 《規定》作為工商系統貫徹落實 《商標法》的重要法律文件,仍在指導各級工商部門在行政程序中認定保護馳名商標扮演著重要角色。

「很多人的認識還是跟不上。原本改得就不徹底,現在有的又退回去了。 」程永順說。

董葆霖認為,作為行政規章的 《規定》 ,不能必須符合作為法律的《商標法》的規定和精神,徵求意見稿中相關條款必須修改。

今年5月,在給現任全國人大法工委主任李適時的信中,董葆霖表示將「不停地大聲疾呼,奔走呼號」 ,直到商標法律的實施走上符合企業、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道路為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089

【飲食籽】行行出狀元 坤記馳名之謎

1 : GS(14)@2016-05-26 17:23:48

兒子李家熾專誠學打竹升麵,希望減輕爸爸及叔叔的負擔。



【飲食籽:識飲惜食】環顧全港,同名食店何其多?但是「坤記」一門,尤其耀目。長沙灣坤記以竹升麵聞名,深水埗坤記以糕品獨步天下,西環坤記賣煲仔飯賣到街知巷聞,大圍坤記則吸引無數老饕排隊買腸粉,還未計剛結業的灣仔坤記麵廠,打着坤記招牌的名店真是無處不在。我從不迷信,但一眾坤記能如此成功,是事有湊巧,還是有獨門絕技?即管探個虛實。

兩叔姪玻璃房打竹升麵

來到長沙灣坤記門口,先被店面那個以玻璃間開的打麵房懾住,只見一位年輕人騎着竹升,左右跳動壓打麵糰,想必是老闆的兒子。果然,身穿藍色恤衫的李老闆隨即走出來跟我握手說:「我老啦,而家都係仔仔同細佬幫手打麵。」兒子返9收7,弟弟返2收11,兩叔姪分兩更輪流打麵。採訪當日,兩叔姪剛好同場打麵,玻璃房並不寬敞,加上兩人終日困於房內打麵,只能以鬥嘴為樂,火氣十足,「你問吓我呢個姪仔,如果唔係祖傳家業,佢會甘心困喺呢度咩?」老闆弟弟李世榮率先挑起火頭。姪仔李家熾正在分開切割好的麵條,聞言轉身回嗆:「呢度根本係透明牢房,日日同啲麵拍拖,你唔悶我都悶啦!」風水佬見到此情此景,可能會說他們嗌交越有火,店舖就越做越旺,我偏不信這套。當大家以為老闆大名必有坤字,店名才喚作坤記的時候,李老闆卻名叫世粮,店舖為何又叫坤記?事有蹊蹺,決定問個清楚明白。



睇相佬指點 老婆個名做招牌

「哦,都係因為迷信囉!哈哈,其實都有段古嘅。」李世粮說。咦!難道店名真的內藏玄機?原來李老闆當年想在元朗開店,連續兩次跟業主談好租金,臨簽約時都被人捷足先登,朋友於是介紹他去睇相,怎料睇相先生劈頭便說:「你唔適合做生意!」李老闆剛想反駁之際,對方又指住他太太接着說:「但你老婆就好適合啦。」李太叫黃婉坤,於是他二話不說就把店名改為坤記,「咁搵得人指點就要信人啦,咪唔叫粮記叫坤記囉。」他笑着娓娓道來。現時做竹升麵真的不算一門行業,因為很多以出售竹升麵作招徠的食店均不願公開他們的打麵過程,難得坤記如此赤裸裸,讓客人肆意觀摩他們的竹升工夫,當作表演之餘更可見證他們的真材實料。客人經常會問,坤記的麵為何不像其他麵店般的泛着檸檬黃色,李老闆就會答:「你一眼睇得晒㗎,我哋做麵就只落雞蛋、麵粉同鹼水,你要多啲色水我咪另外加畀你囉。」通常客人聽到後,都會連忙搖頭乖乖吃麵。李老闆遞上一碗鮮蝦雲吞麵給我嚐嚐,一試之下卻發現口感與想像中的彈牙不同,反而是爽口滑嫰,不過最驚喜是全無鹼水味,而且蛋香十足,不知不覺就吃完一碗。看着玻璃房內兩叔姪輪流打麵的身影,我想打竹升麵考技術之餘,恐怕更考體力。女孩子以坤字為名的確少見,但真正令坤記竹升麵成功,甚至被米芝蓮推介的原因,應該是他們堅持手做的信念,以及真材實料的麵條吧。



鮮蝦雲吞麵 $29平時吃雲吞麵最怕鹼水味重,這個麵卻絲毫吃不出鹼水味,反而蛋香十足。

肉絲炒竹升麵(雙面黃) $58製作過程需時5分鐘,比一般雙面黃更鬆化,如果一個人吃,可選擇一層麵餅。

老闆娘撈麵 $63兩個竹升麵底,有蝦籽、蝦球、蟹皇雲吞及鮮蝦雲吞,雲吞是自家包製,皮薄餡靚。



坤記竹昇麵是家庭式經營,老闆李世粮一家都幫手打理。





坤記竹昇麵長沙灣永隆街1E號地舖



兩兄弟日與夜磨米做糕

凌晨三點,我正身處深水埗福華街,看了看一片漆黑的陋巷,鼓起勇氣走了進去。還未走到坤記糕品工場門口,一股熱氣已撲臉而至,「我哋仲用緊石油氣爐,係熱啲㗎啦,你頂唔順就行出去唞吓先啦。」坤記糕品的大師傅傅永康聲如洪鐘,但手腳卻沒慢下來,這頭還在攪着米漿,轉頭又在蒸芝麻糕,令人完全跟不上他的節奏。坤記糕品現在由傅永祥、傅永康兩兄弟共同打理,傅永康是弟弟,每日凌晨兩、三點就開工,主力磨米製糕;傅永祥是哥哥,通常中午就會坐鎮店面,下午也會到工場做些準備工夫。兩兄弟就這樣一個早更、一個夜更,為了出品最新鮮的糕點,已經很少一同坐下吃飯,「為咗搵食冇計嘅,以前細細個跟老竇學整糕都捱慣啦。」傅永康邊忙着整理一桶桶材料邊跟我說。



食家歐陽應霽義務整商標

坤記這塊招牌,是他們父親傅志成所創立的,但同樣的疑惑又再困擾我,既然名字沒有坤,為何又把店名改為坤記呢?「哦,傅志成係佢身份證上面嗰個名,其實係喺順德嗰時,戰前嗰啲卜卜齋老師幫佢改嘅。」傅永康解釋。原來他父親本名傅坤信,是跟族譜排輩而得名,走難來到香港後,雖然身份證上寫着傅志成,但認識他的人都叫他做阿坤,後來開檔當然也叫坤記糕品。看着傅永康一時浸白米磨米漿,一時又走去攪煲滾的紅豆,隔幾分鐘又走到蒸籠處倒一層新的芝麻米漿,只是那一桶桶材料及米漿已弄得我頭昏腦脹,「你走先啦,等陣起碼仲要蒸多幾底糕先夠賣,你下晝搵我阿哥傾啦。」於是我見證了一底新鮮出爐的芝麻糕、馬蹄糕及缽仔糕後就走了。下午再到坤記糕品店面,只見排隊買糕的人絡繹不絕,哥哥傅永祥把袋好的砵仔糕遞給客人後,便跟我說:「而家仲邊有人好似我哋咁蠢慢慢磨米漿啊?個個都係粘米粉糯米粉加水做糕㗎啦,不過嗰啲糕會有『旱』味,試過我哋啲糕你就知有幾大分別。」嚐了一口芝麻糕,不太甜膩,口感軟滑,細細咀嚼還能感覺到尚未溶化的黑芝麻粉末,最重要是現在已經很少人會有耐性做足九層芝麻糕了。突然想起坤記剛入選米芝蓮街頭小食,抬頭瞥見他們的招牌,原來早於十多年前,食家歐陽應霽已義務幫他們設計並註冊商標,「叫坤記就出名?哈哈,咁啱啫,大把叔父輩開檔都叫坤記,而家都冇做啦!」傅永祥笑着說。我從不迷信,也許這個坤字或多或少真的有點玄妙,但我肯定他們能夠成名,更多的是依靠自身不怕辛苦的精神,以及親力親為的努力。



傅永祥中午就會坐鎮店面,幫手切糕賣糕,下午再回工場準備。

缽仔糕 $7缽仔糕新鮮出爐反而不好吃,一定要等它放涼,風乾收水後才爽滑。

紅豆糕 $9選用皮薄的天津紅豆,把紅豆煲到起沙,再混入自磨米漿,紅豆味很香。



芝麻糕 $9每層蒸10分鐘,蒸好後才倒新一層芝麻米漿再蒸,蒸足九層為止,甜而不膩,芝麻味極香。

白糖糕 $7白糖糕全靠天然發酵,很看天氣變化,近來溫差不大,做出來的白糖糕不帶酸味之餘,非常香甜。

排隊的人絡繹不絕,有些客人更說自己是專誠跨區來買。





坤記糕品深水埗福華街115-117號




西環坤記煲仔飯

西環坤記煲仔小菜有兩個店面,新店寬敞新淨,老店狹窄殘舊,偏偏老店經常爆滿,如果沒事先訂位,排一個小時也是等閒。最出名的是炭爐煲仔飯,每晚6時後才供應,不少名人明星皆是捧場客。



坤記煲仔小菜西營盤皇后大道西263號和益大廈地下1號舖




大圍坤記腸粉

坤記腸粉門面低調,店外卻經常拖着長長人龍,最出名是豬腸粉,新鮮滑溜,約十元已有數條,夠飽肚又經濟。提供的花生醬、甜醬更是自家調製,不用現成貨,十分有心。



坤記腸粉大圍積富街石屋



記者:黃子卓攝影:陳永威、劉永發編輯:陳國棟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526/196270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486

【飲食籽】不平凡燒味佬:馳名叉燒,我係No.1

1 : GS(14)@2017-02-18 00:51:52

老闆黃仲倫是非一般街市佬,他是Hi-Fi發燒友,家中收藏過百萬元音響設備。



【飲食籽:追源尋味】街市總是卧虎藏龍。在露天街市內,叫賣聲不斷,人來人往,賣菜的、賣魚的、賣雞的……穿着圍裙,忙着搬貨賣貨。遊走江湖,他們最懂得營銷之道,靈活變通。在旺角塘尾道街市的「齒留香」,和不少餐廳同名,卻是一間招積的燒味檔。每日中午總會出現人龍,要排足半小時先買到。

獨門醃製叉燒 人龍排足半小時

未深入認識燒味檔老闆黃仲倫時,你可能會覺得他很寸。在舖頭大大隻字寫着「馳名叉燒,我係No.1」、「再三回味,馳名熏蹄」,夠膽自認是「全區最優質叉燒」,檔口經常播着嘈到拆天的音樂。「我覺得坊間叉燒不好吃,沒有一間可以和我比。幾排幾排一齊燒,賣完便燒,基本上無停過手。」他大口氣地說。每到中午,檔口總是擠滿人,有不少是賣26元燒味飯,亦有不少師奶斬料加餸。食客譚先生是街坊,他說:「我最喜歡買燒肉和叉燒,叉燒有時會用來炒飯。」叉燒和熏蹄是店內招牌,其中叉燒每日賣六箱脢頭肉,消耗量大。「我燒叉燒比較特別,要做得好,就要用大火扯鬆,再猛火焗,其實道理很簡單,每個師傅都識得講,但怎樣稱得上是大火呢?大火要燒幾耐先夠鬆?怎樣才算鬆?鬆了又要再焗多久?所有步驟要掌握得好,這便是一種技術。」他續說,「好多師傅怕將叉燒燒燶,叉燒未夠鬆身便收火,燒得唔夠火候,那就不好味了。我比一般行家會燒多幾個字,起碼要多十多分鐘,要燒起碼一小時。」叉燒雖然用的是雪藏肉,但他有一招獨門醃料,始終不肯透露。「這是我的搵食架生,幫我打工的師傅都不會知道我的配方,因為我每朝會親手校好醃料。這個秘方是我每到一間酒樓打工,學習再自己改良而成,是獨一無二,其他行家絕對模仿不到。」叉燒半肥瘦,質感較坊間的軟腍,咬落有豐厚肉汁。舖內還有各款自製黑滷水和汁醬。熏蹄專用的白滷水,由於要味道穩定,所以每日浸一次就倒掉。滷水汁藥材味不重,浸後不肥膩,質感爽實,每日賣近百隻。



燒味檔以叉燒最好賣,打正旗號說自己是「馳名叉燒,我係No.1」。金牌叉燒,每斤$90

花雕豉油雞,小店自設工場,出品多達18款,其中每日以自製豉油浸雞。$98

熏蹄,專滷水汁藥材味不重,浸後不肥膩,質感爽實。每斤$80


熏蹄專用的白滷水,由於要味道穩定,所以每日浸一次就倒掉。

老闆倫哥對自己出品滿有自信。

每日中午總會出現長長人龍,要排足半小時先買到。

齒留香旺角塘尾道22號地下



記者:何嘉茵攝影:伍慶泉、許先煜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7/199302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7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