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方正自爆30過後先首置 李華華

2011-3-10  AD




 

香港年輕一代成日投訴話無能力置業,的確,o依家樓價唔係普通人能夠負擔得嚟。不過,唔講大家可能唔知,原來連證監會主席方正都唔係一出嚟做嘢就有能力買樓。

公 務同私務同樣繁忙嘅方正,噚日得閒同一班傳媒午宴聚會,華華同佢傾開香港樓價極高嘅問題,方正就分享佢首次置業嘅事。家底甚豐厚嘅佢話,自己當年喺外國返 嚟,都要做幾年嘢,儲咗嚿錢先至喺30歲過後買人生第一層樓,屈指一算,已經係七幾年嘅事,location係薄扶林,但方正已經唔記得當年呎價係幾多, 只係話個單位都係得幾百呎,之後先細屋換大屋喎。

撞正近日「財政預算」熱,華華順帶問吓佢點使6000蚊,跑慣江湖嘅佢睇嚟早有準備,並冇「失守」講漏口,只係答o依家連錢點派都未公佈,所以答唔到華華佢會唔會要錢,更何況打算點樣用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16

樓市升溫首置者不宜盲搶樓(2016/10/13) 林本利

2016-10-13  NM

過去數個月,本地樓市從低位急速反彈,中原指數由127.46點升至141.04點,至今回升超過一成。樓市復甦,一眾地產商隨即推出大量新盤應市,樓花期長達兩年多,單位面積屢創新低,但依然賣個滿堂紅,毛利高達四至五成之高!

筆者面對如此亂局,實在感到唏噓。樓價上升,有樓一族,特別是大地產商和炒家,自然開心不已。可是,若樓價上升至完全脫離一般市民的購買力,沒有父蔭的年輕人盡一切努力仍然無法上車,貧富不均問題不斷惡化,香港社會只會進一步撕裂。

自從2008年12月金融海嘯爆發後三個月,本地樓價從低位大幅反彈,至今上升約一倍半。過去幾年樓價颷升,樓宇供應短期內無法增加去滿足需求,前任特首曾蔭權自然被問責,指他任內沒有建立足夠土地儲備去應付未來的房屋需求。

樓價颷升的罪魁禍首,始終是美國聯儲局推行超低息政策,令大量資金湧入樓市。雖然過去幾年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不時推出措施壓抑樓市,但成效往往只能維持一年半載,之後樓價又拾級而上。

根據中原指數及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數據,可以見到每次樓市颷升一段時間後,當政府推出措施打壓,或者預期美國加息,樓市便向下稍作調整,但一年半載後又重拾升軌。

2011年6月,中原指數突破100點後便向下調整約七個月,大約下調6%,連同期間物價上升3%,樓價實質下調近一成。市民收入隨着物價上升,供樓負擔比率自然下降,由之前的42.9%下跌至40.5%。

到2012年1月,樓價止跌回升,持續上升一年至2013年1月,扣除通脹後實質上升約27%,供樓負擔比率逼近50%。之後政府推出「加辣」措施,樓價再度向下調整約5%,連同期間物價上升4%,樓價實質下調近一成,供樓負擔比率回落至44.4%。

只可惜政府在2014年初突然「減辣」,容許購入樓花的業主可享有的換樓期由入伙後才計算,而不是計算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的日子,結果令二手樓供應減少,刺激樓價飛升。中原指數由117.18點一直升至2015年9月的146.92點,升足一年半,供樓負擔比率突破50%。去年6月港股大時代終結,樓價三個月後開始下跌,跌至今年3月,下調約13%。連同期間物價升幅,樓價實質下調約16%,個別之前炒賣熾熱的地區更下調兩至三成。供樓負擔比率由超過50%下跌至44%左右。若以同業拆息(Hibor)計算,更跌至約42%,接近過去二十多年的平均數,是合適的入市時候。今年4月初,市建局以11,000元呎價出售新盤「煥然一居」,銷情極其冷淡,竟然有七成中籤申請人不去認購,實在令筆者感到意外和心痛。故此4月及5月時在這專欄強烈呼籲首置者應珍惜買樓機會,不要相信樓價會下跌五成的言論。現在樓價從低位急速反彈,錯過入市機會的首置者肯定後悔不已。根據過去幾年的規律,今次樓市回升,估計持續一年半載。隨着美國加息升溫,供樓負擔比率上升,樓花供應大增,或者政府再出招打壓,估計到今年底或明年初,樓價又向下調整。到明年中,樓價回到較低水平時,有意置業者可以考慮入市。不應被地產商及傳媒不盡不實的消息所影響,盲目以高價搶購物業。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05

辣招幫鋪王首置助內地走資(2017/1/12)林本利

2017-01-12  NM

每次特首梁振英及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開腔,指今屆政府如何增加土地和住宅供應,成功地遏止樓價上升,肯定令小市民感到極之反感。正如前文所說,自從梁特首上台後,樓價至今已上升近五成,並且不斷創出新高。說今屆政府土地及房屋政策有成效,實在是癡人說夢話。

過去四年多,特區政府不時推出壓抑樓市的辣招,金管局又再三收緊物業按揭,但這些措施只能短暫地遏止樓價上升。過了數個月至一年後,樓價又重拾升軌,繼續創出新高。

去年11月初,梁特首親自領軍,大幅度調高從價印花稅至15%,以為可以壓抑投資者及內地買家入市,結果卻適得其反。投資者及內地買家反而加速入市,11月份繳付從價印花稅(即雙倍或15%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的物業交易大幅上升,政府的辣招稅收再創新高。過去兩個多月,樓價持續上升,內地發展商以天價搶購啟德住宅地。

政府推出的辣招,以及金管局收緊物業按揭的政策,嚴重扭曲本地樓市,妨礙市民換樓,幫助炒家逃避辣稅。小市民想由細屋搬大屋,因最多只能按五成,或者500萬元,售樓套現後所得根本無法應付巨額首期及其他使費(包括巨額印花稅)。

有小市民購入一個大單位,然後沽出手上兩個細單位去換樓,被稅局指不符合「一換一」原則,需要繳付雙倍印花稅。小市民不服申請司法覆核,初審獲判勝訴,但稅局上訴,上訴庭推翻原來判決,小市民又有多少金錢與稅局爭辯至終審法院?

最離譜的是政府的辣招,明顯是偏幫炒家和地產商,搶走二手市場的交易,損害一眾地產代理的生計。根據報章報導,身家300億元的「鋪王」梁紹鴻,與家族成員合共斥資逾12億元購入山頂三個單位。由於他過去一直以公司名義購入物業,今次交易屬於「首次置業」,可免繳付辣稅,節省超過1.3億元印花稅。過去樓市炒家喜愛成立公司,以公司名義購入物業方便炒賣。這些公司不少是以離岸公司方式成立,股東及董事可能只是信託人,最終擁有人的身份完全保密,美其名是為了保障個人私隱,實質上是為了避稅,方便走資、洗黑錢和非法收受利益。以離岸公司持有資產(包括土地、住宅、劏房等)的好處,梁特首和陳局長肯定十分清楚。政府加辣,反而為這些物業炒家帶來一筆橫財。由於以轉讓公司形式出售物業,買家只須繳付0.2%印花稅,對擁有巨額資金的內地買家自然有很大吸引力。因為內地買家除了要支付15%買家印花稅外,現在還要繳付15%從價印花稅,即合共30%。他們透過購入持有物業的公司,可以節省一大筆辣稅。以公司名義持有物業的炒家,知道內地買家可以節省辣稅,出售物業時自然會提高價格至少一、兩成,炒家和內地買家互相得益。近月個別樓盤天價成交,就是以這個方式出售。若然公司註冊地點不在香港,更可免繳利得稅,內地買家身份完全保密(除非再出現巴拿馬文件外洩事件)。政府加辣,調高從價印花稅至15%,對豪宅的影響較輕(因原先要支付8.5%雙倍印花稅)。地產商及炒家變招,把樓價稍為調高,之後再替買家支付額外辣稅,令近月豪宅價格升幅顯著。小市民從報章及其他途徑得悉樓價破頂,必須知道內裡乾坤,政府政策偏幫炒家和地產商,切忌盲目高價追貨,不然日後肯定後悔莫及。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72

內地人限購港人首置居屋(2017/1/19) 林本利

2017-01-19 

自從2010年本地樓市從「海嘯價」急速反彈後,特區政府先後引入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從價(雙倍)印花稅,希望把樓市炒家、內地買家及投資者驅逐離場。即使金管局多番收緊物業按揭成數,最近政府再度加辣,亦無助壓抑樓價,政府似乎顯得黔驢技窮。

正如筆者之前兩篇文章所述,政府的辣招表面上是協助市民首次置業,實際是扼殺二手市場,幫助地產商促銷,以及方便炒家出貨和內地人(或企業)走資,嚴重扭曲整個樓市。政府容許購入樓花的買家,到入伙後才計算半年換樓期,又縱容地產商提供九成,甚至十成樓按,變相鼓勵買家認購新樓,包括只得百多呎的劏房。辣稅不適用於過去以公司名義擁有的物業,以致出現鋪王首置,辣稅愈高,「公司盤」叫價愈高的荒謬現象!負責主管土地及房屋政策的官員,本身正是透過公司(包括離岸公司)擁有大量物業,他們(或者家人)透過轉讓「公司盤」獲利,由於無須到土地註冊處登記,外人不得而知。既然「心術不正」,壓抑樓市措施自然走了歪路,市民只有寄望今年三月的特首選舉,能夠選出「心正」和「路正」的特首,撥亂反正,把樓市重新納入正軌。筆者多番強調,香港實在有足夠房屋,滿足港人住屋需要。只因美國息率長期偏低,內地走資,個別官員為了發展新界,幫助囤地的人收割,不時製造土地及樓宇供應不足的假象。加上政府透過拍賣土地及徵收辣稅,每年收入高達千多億元,自然不想樓價顯著下調。小市民看見辣招無效,重複被官員欺騙愚弄,最後只好以高價入市,認購百多呎的劏房。

梁特首上台後制定長遠房屋策略,指每年外地(包括內地)買家房屋需求約2,250個,即每月約188個,這個數字明顯與現實情況不符。單以去年3月至11月數字計算,每月繳付買家印花稅的物業成交宗數平均是238宗。數字還未包括以轉讓公司形式購入的單位,找本地代理人或信託人購入的單位,以及一張合約購入多個單位的成交。既然政府評估每月外地買樓需求是每月188個單位,其實可以透過配額方式分配這188個「外地買家購樓證」,做法類似拍賣的士牌照,價高者得。由於「購樓證」有價,動輒數百萬元,外地買家自然會選擇購入豪宅,對中小型住宅單位的影響將可減至最低。過去政府限制內地人來港產子,又實施限奶令,為何影響全港市民生活的樓市沒有類似配額制度?政府若有心協助港人首置,可以從公屋及私樓的建屋量中,撥出更多單位作為居屋,供首置人士輪候購買,樓價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水平,日後轉售只可賣給首置客。政府承諾全港市民,只要符合資格,有工作和足夠收入即可申請,人人有份。這便可以避免年輕人為了排隊入住公屋,故意放棄工作或者收入較高的工作。近年不少父母為了逃避辣稅,或者協助子女首置,耗盡積蓄去支付首期,以高價認購劏房,這奇怪現象實不應延續下去。政府向外地買家實施限購令,又保證全港首置市民可以獲配居屋,自然可令中小型住宅市場降溫。政府可逐步撤走買家印花稅和從價印花稅,方便港人換樓和物業投資,只保留額外印花稅,防止樓市再出現短炒情況。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76

首置假象


樓市亂象下、既有政府根本唔知樓市生態,以為可以向投資者宣告勝利宣言,話95%都係首置客。結果一條簡單「一約多購」漏洞,已經令辣招幾乎完全失效!

聽樓盤組同事講,搜集數據的同時,想找市場人士評論,點知相當困難,可能大家都唔想太過高調揭破而家既漏洞。

但紙又點會包得住火? 淨係睇一個嘉匯全盤累售500幾伙,就有近四成用呢種方法交易。而且聽聞投資者「搞盡腦汁」,除左動用父母子女Quote,更甚係夫婦分契,將業權只歸一個,另一個名額就可以變成首置客,有律師樓甚至聲稱提供一條龍即日分契再買樓服務,一樣得左!

樓市亂象下,怪象叢生,雖不至於好似內地夫婦搞到要離婚買樓,但夫妻分契會唔會有後遺症? 日後又會唔會發展到家人為爭家產反目,好戲在後頭。

施老闆轉軚效應下,更多分析員亦由看淡變成好友,大條道理就係跟施老闆效應,所以此時此刻大摩提出樓市危機論,大有忠言逆耳既孤獨。

今個星期加息預期改變之快、資深賓卡都形容從未所見,而且加息機會率達九成,更加係匪夷所思,似乎耶媽真係諗著做埋呢屆算數,索性唔理個瘋狂總統有咩後著,總之加左先算。

所以大摩提出加息可能引發樓市調整,其實關鍵正正在於供款能力。銀行界個個話香港唔需要即時跟隨美國加息,似乎就同真正供緊樓既人士脫節:大家可以問下自己屋企個「財政大臣」,到底呢幾個月樓按供款多左幾多。

唔好忘記,新供樓人士仲要過金記三厘既壓力測試。如果供樓與入息比率,由目前63%,真係加到大摩講75%,咁同歷史平均水平46%,已經高出六成幾,離97年歷史高位93%既「爆煲水平」,已經愈來愈近。

其實要數樓市風險,大家都話政策先係最大變數,但予其關心未來幾個月係加辣定唔加辣,倒不如留意兩個特首候選人房屋土地政綱。

坦白講,其實係高度相似,曾俊華提出應該長遠政策可以有六成人入住公屋居屋,拆局早已表態贊成,最好令私樓市場愈縮愈細,咁就算出現更高天價都不影響民生。

至於林鄭,佢本身就相當熟悉土地政策,亦提出John Tsang類似在私樓及居屋之間,設立港人首置上車盤,定價介乎居屋同私樓之間,不同在於價錢與樓價脫勾,反而參考入息中位數,概念上同新加坡組屋貼近。

面對中資「盲搶地」、再增供應似乎都難壓抑樓價,林鄭提出可以優化招標機制、在不開名情況下公布其他標價,等市場自行判斷是否合理,此點實屬可取,但絕非冶標冶本之法。

彭博新鮮出爐「最苦難指數」,香港有幸成為包尾大班:即係屬於最不痛苦行列。不過指數計法相當單一、只統計各國就業及通脹數據,並無包括居住環境同貧富差距,如果計埋呢兩項,恐怕香港絕對有能力奪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000

英40歲以下首置人士買樓八折

1 : GS(14)@2015-03-03 01:53:44





正當香港金管局上周再推辣招遏樓市,打亂不少首置人士上車計劃之際,爭取在五月大選中連任的英國(圖)首相卡梅倫,提早在今日推出新置業計劃,向四十歲以下首置人士提供八折買樓優惠,爭取年輕選民支持。英國目前平均樓價為二十一萬八千鎊(約二百六十萬港元),政府透過免收各種徵費,變相提供多達兩成優惠,協助四十歲以下首置人士,購買在未充份利用土地或荒廢工商用地所建物業。合資格人士今日起可向當局登記,假如受助後五年內出售物業,需償還資助。為吸引地產商參與,英國政府將放寬相關土地的使用規則,目前有四十五間地產商有意參與。當局希望未來五年可興建十萬間上車屋,但相比每年三十萬間住屋需求,只是杯水車薪。今次計劃原定七月出台,外界認為卡梅倫為大選提前「派糖」。英國《獨立報》/《星期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302/190601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151

首置1張合約2,930萬掃4單位 炒家攻破新辣招 蠱惑慳稅243萬

1 : GS(14)@2016-11-08 05:48:47

【本報訊】政府上周五突擊出招為樓市加辣,以為可令投資者卻步,不過有個別未有物業的首置人士卻突破盲點,以同一份買賣合約方式大手掃新盤單位,只需繳付最低印花稅稅率。市場過去兩日最少錄得7宗上述的首置客掃貨個案,最多慳稅逾240萬元,兩日來稅局合共少收逾750萬元稅款。本報向政府查詢上述做法會否影響新辣招成效,以及會否推出措施防範有關行徑,政府發言人昨晚回覆稱有關提問正在處理中。記者:程俊華



政府日前將雙倍印花稅新稅率劃一提升至15%,港人首置或換樓才可豁免,旨在加重投資者入市成本,遏抑投資需求。近年已有不少投資者,利用未擁有物業的親友名義入市避稅,自加辣後,投資者更將避稅方法「昇華」。由於稅局訂明,一份買賣協議中同時購入多個住宅單位,被視為單一的住宅物業,只須付較低稅率的印花稅,所以近日市場湧現以「一份買賣協議形式」買入多個住宅的成交。綜合市場資訊,過去周六、日,即辣招生效首兩天,新盤市場便錄得最少7宗投資者以一張買賣合約掃貨。單計昨日已有5宗,涉及樓盤由上車盤馬鞍山薈晴、屯門Napa,至到豪宅盤何文田皓畋都有,合共掃貨金額高達1.429億元,買家從而慳稅逾756萬元。當中尤其以上車盤慳稅慳最多。市場消息指,屯門Napa有買家一口氣連掃4伙三房戶,成交價由620萬至近850萬元,總金額約2,930萬元,因買家為首次置業,以一張合約形式購買多單位,亦只須付舊稅率4.25%,即稅款約124.5萬元。若投資者拆開單位獨立購入,其中三伙便須支付最新15%的印花稅,總稅款開支將會急增66%至367.33萬元,意味該買家以一張合約購買方法,可慳近243萬稅款。



馬鞍山薈晴

屯門Napa



「上車客」銀聯卡付款


至於馬鞍山劏房盤薈晴更誇張,一名持有本港永久居民身份證、但用銀聯卡付款的「上車客」大手掃入4間一房單位,涉資1,993萬元,每間樓價不足500萬元。今次大手掃貨亦用一份買賣合約簽署,故只需繳付3.75%最低稅率,即約74.74萬元。若4伙分開購入,則合共要向稅局繳付239.39萬元。故新買家合法地慳稅逾164.6萬元,勁慳69%。而豪宅皓畋,昨日亦有3宗首置客大手入市個案,各買兩間,節省逾一半成本。由於政府向不同樓價物業一刀切徵收同一稅率,當中細價樓加稅幅度至高,故樓價越低的單位,用這種「一份買賣合約」方式入市,可節省稅款水位越高。但值得留意的是,如買家購入樓價500萬元以下單位,一般可獲銀行承造六成按揭,惟一次過將一批單位打入同一份買賣協議,樓價總額過高,按揭成數將會降為五成或以下。故此避稅方法相信只適合具實力的買家採用。雖然政府加辣,惟無礙新盤銷情,周末兩天仍共錄逾120宗一手新盤成交。有一本地換樓客斥3,388.77萬元購入堅尼地城浚峯43樓A室特色戶,呎價34,721元,為項目呎價及樓價新高。新買家要先付508.3萬元的新印花稅,須於半年內售出自住單位後,才可退回多付的364.2萬元稅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07/198254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506

首置客1.4億買太地新盤

1 : GS(14)@2016-11-11 08:07:50

【本報訊】政府為減低樓市亢奮風險,推出加辣措施。不過,一手豪宅市場於加辣後頻頻錄成交。


慳稅近1,500萬

太古地產(1972)的鰂魚涌Mount Parker Residences(下稱MPR)剛賣出最後一伙貨尾,買家為首置客,慳稅近1,500萬元。美聯物業黎兆麟表示,MPR22樓E室連平台特色戶,實用面積2,748方呎,平台192方呎,昨以1.3875億元連兩個車位易手,呎價50,491元。買家為香港人,同時亦為「處男」,意思是首次置業未擁有住宅物業,只須支付4.25%最低印花稅率,涉及稅款約589萬元。若非首置客,所支付印花稅便高達15%,涉及辣稅2,081萬元,「處男」買樓變相即慳1,492萬元。所慳辣招,夠買同區康怡花園兩個兩房戶。MPR於2014年開售,全盤92個單位終沽清。被視為「梁粉」的恒隆地產(101)旗下尖沙嘴君臨天下,加辣後錄得複式大戶成交。按一手住宅銷售網顯示,君臨天下2座77樓至78樓A室複式戶,實用面積1,818方呎,另設有168方呎平台,連同3個車位,成交價1.11億元,實用呎價61,056元。未知買家是否需付雙倍印花稅。除君臨天下外,新世界發展(017)尖沙咀名鑄,日前亦錄63至65樓H室複式以招標方式賣出,單位實用面積3,855方呎,買家以1.55億元購入,呎價40,208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1/198300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014

外區首置客650萬入市德福兩房

1 : GS(14)@2016-11-12 05:25:23

【明報專訊】政府加辣後,有外區首置客購入九龍灣德福花園。美聯首席高級營業經理黃遠基指,德福花園G座中層15室,屬實用538方呎兩房戶,望內園池景、屬屋苑優質戶,獲外區首置客斥650.8萬元購入,實呎1.2萬元。黃續稱,原業主於2009年以328萬元購入,帳面獲利約322.8萬元或近1倍。

都會駅2房675萬沽 略低加辣前市價

另中原高級分行經理伍錦基指,將軍澳都會駅新錄5座高層E室成交,屬實用487方呎2房戶,原業主9月開價680萬元,現微減5萬元以675萬元成交、實呎1.38萬元;原業主2010年以355萬元買入單位,帳面賺320萬元或9成。伍續稱,屋苑於加辣前亦錄得一宗同類單位成交,一伙實用同屬487平方呎的1座單位以688萬元易手、實呎1.41萬元。

愉城兩房租1.68萬 創同類新高價

此外,市場部分放租業主估計辣招出台後,買樓收租客將減少,寧保留物業收租。美聯聯席區域經理梁仲維指,荃灣愉景新城3座高層C室,屬實用495方呎2房戶,業主放盤數天,獲本地客以月租1.68萬元承租,實呎租金近34元,料為屋苑同類2房戶月租新高。梁續指,業主早於2007年以201萬元購入單位,租金回報約10厘。

和富車位205萬市價易手

另市場上的車位交投亦增加。世紀21日昇地產執行董事黃文龍指,北角和富中心地下單號車位以205萬元易手,屬市價;原業主於2010年以73萬元購入,帳面賺132萬或1.8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468&issue=201611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126

加辣後首全新盤 AVA55沽40伙 首置客1363萬掃兩伙 慳辣稅逾150萬

1 : GS(14)@2016-11-12 05:25:23

【明報專訊】港府突擊加辣主要是針對早前升勢過猛的細價樓,投資者盧華旗下主打迷你戶的馬頭角32個月樓花AVA55,成加辣後首個全新推售樓盤,昨晚首輪開售72伙,市場消息指,項目沽約40伙、佔可售單位逾五成半,以目前市况下已算不俗,其中更有首置客斥約1363萬元連購兩伙,因以一張合約簽約,不需繳付15%辣稅,即慳逾150萬元。

明報記者 林尚民、林可為

AVA55首輪開售72伙折實平均實呎1.9萬餘元,開售前接獲98張入票。負責項目獨家銷售的美聯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圓圖)稱,項目入票客中有兩成屬投資者;布續指,本月一手交投將明顯減少,料全月只約600至700宗成交,主要是因為辣招出台,及市場無大型新盤推售。

五組大手客入市

據銷售安排,AVA55昨晚先處理購買兩伙的大手客,之後散客才選購,據悉全晚錄得5組大手客入市。市場消息稱,最大手所涉及的成交金額為一名首置客以1363.5萬元連購22、26樓A室兩伙(實用面積同為328方呎2房戶、單位折實價687.9萬及675.6萬元),由於買家未擁物業兼用一張合約簽約,只需付3.75%基本稅款涉51萬元;相比需15%新辣稅涉204萬元,節省153萬元或75%。

買家借丈夫名入市慳稅51萬

另外,以約400萬元購入一伙開放式戶作投資的黃小姐表示,本身已持有一個單位,但今次以丈夫名義入市,故毋須付辣稅,意味只需付2.25%基本印花稅涉9萬元,比需要付15%辣稅60萬元,節省51萬元或85%。對辣招如何影響樓市,她表示不知道,並笑言「最重要自己唔使畀(辣稅)」。

NAPA買家1481萬掃2伙

此外,會德豐(0020)屯門掃管笏NAPA,透過招標售出1座7樓F室、5A座7樓B室,由同一組買家以1481.3萬元購入,以兩伙實用總面積1291方呎計、實呎1.14萬元,惟買家據悉不需付15%新辣稅。

樂天峯南區‧左岸再錄成交

個別豪宅續錄成交。合和(0054)跑馬地樂天峯,於上周加辣後才上載銷售安排的26樓B室,以4230萬元售出,實用1279方呎,實呎3.3萬元。據成交紀錄冊顯示,買家可獲發展商提供4.25%稅項津貼優惠涉逾190萬元。中海外(0688)上月初開售至今累沽接近80伙的鴨脷洲南區‧左岸,以4414萬元售出第1座8樓實用1870方呎A室、實呎2.36萬元,買家獲提供8.5%稅項津貼涉逾375萬元,消息指買家為港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455&issue=201611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1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