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年輕一代成日投訴話無能力置業,的確,o依家樓價唔係普通人能夠負擔得嚟。不過,唔講大家可能唔知,原來連證監會主席方正都唔係一出嚟做嘢就有能力買樓。 公 務同私務同樣繁忙嘅方正,噚日得閒同一班傳媒午宴聚會,華華同佢傾開香港樓價極高嘅問題,方正就分享佢首次置業嘅事。家底甚豐厚嘅佢話,自己當年喺外國返 嚟,都要做幾年嘢,儲咗嚿錢先至喺30歲過後買人生第一層樓,屈指一算,已經係七幾年嘅事,location係薄扶林,但方正已經唔記得當年呎價係幾多, 只係話個單位都係得幾百呎,之後先細屋換大屋喎。 撞正近日「財政預算」熱,華華順帶問吓佢點使6000蚊,跑慣江湖嘅佢睇嚟早有準備,並冇「失守」講漏口,只係答o依家連錢點派都未公佈,所以答唔到華華佢會唔會要錢,更何況打算點樣用呢。 |
過去數個月,本地樓市從低位急速反彈,中原指數由127.46點升至141.04點,至今回升超過一成。樓市復甦,一眾地產商隨即推出大量新盤應市,樓花期長達兩年多,單位面積屢創新低,但依然賣個滿堂紅,毛利高達四至五成之高! 筆者面對如此亂局,實在感到唏噓。樓價上升,有樓一族,特別是大地產商和炒家,自然開心不已。可是,若樓價上升至完全脫離一般市民的購買力,沒有父蔭的年輕人盡一切努力仍然無法上車,貧富不均問題不斷惡化,香港社會只會進一步撕裂。 自從2008年12月金融海嘯爆發後三個月,本地樓價從低位大幅反彈,至今上升約一倍半。過去幾年樓價颷升,樓宇供應短期內無法增加去滿足需求,前任特首曾蔭權自然被問責,指他任內沒有建立足夠土地儲備去應付未來的房屋需求。 樓價颷升的罪魁禍首,始終是美國聯儲局推行超低息政策,令大量資金湧入樓市。雖然過去幾年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不時推出措施壓抑樓市,但成效往往只能維持一年半載,之後樓價又拾級而上。 根據中原指數及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數據,可以見到每次樓市颷升一段時間後,當政府推出措施打壓,或者預期美國加息,樓市便向下稍作調整,但一年半載後又重拾升軌。 2011年6月,中原指數突破100點後便向下調整約七個月,大約下調6%,連同期間物價上升3%,樓價實質下調近一成。市民收入隨着物價上升,供樓負擔比率自然下降,由之前的42.9%下跌至40.5%。 到2012年1月,樓價止跌回升,持續上升一年至2013年1月,扣除通脹後實質上升約27%,供樓負擔比率逼近50%。之後政府推出「加辣」措施,樓價再度向下調整約5%,連同期間物價上升4%,樓價實質下調近一成,供樓負擔比率回落至44.4%。 只可惜政府在2014年初突然「減辣」,容許購入樓花的業主可享有的換樓期由入伙後才計算,而不是計算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的日子,結果令二手樓供應減少,刺激樓價飛升。中原指數由117.18點一直升至2015年9月的146.92點,升足一年半,供樓負擔比率突破50%。去年6月港股大時代終結,樓價三個月後開始下跌,跌至今年3月,下調約13%。連同期間物價升幅,樓價實質下調約16%,個別之前炒賣熾熱的地區更下調兩至三成。供樓負擔比率由超過50%下跌至44%左右。若以同業拆息(Hibor)計算,更跌至約42%,接近過去二十多年的平均數,是合適的入市時候。今年4月初,市建局以11,000元呎價出售新盤「煥然一居」,銷情極其冷淡,竟然有七成中籤申請人不去認購,實在令筆者感到意外和心痛。故此4月及5月時在這專欄強烈呼籲首置者應珍惜買樓機會,不要相信樓價會下跌五成的言論。現在樓價從低位急速反彈,錯過入市機會的首置者肯定後悔不已。根據過去幾年的規律,今次樓市回升,估計持續一年半載。隨着美國加息升溫,供樓負擔比率上升,樓花供應大增,或者政府再出招打壓,估計到今年底或明年初,樓價又向下調整。到明年中,樓價回到較低水平時,有意置業者可以考慮入市。不應被地產商及傳媒不盡不實的消息所影響,盲目以高價搶購物業。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
每次特首梁振英及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開腔,指今屆政府如何增加土地和住宅供應,成功地遏止樓價上升,肯定令小市民感到極之反感。正如前文所說,自從梁特首上台後,樓價至今已上升近五成,並且不斷創出新高。說今屆政府土地及房屋政策有成效,實在是癡人說夢話。
過去四年多,特區政府不時推出壓抑樓市的辣招,金管局又再三收緊物業按揭,但這些措施只能短暫地遏止樓價上升。過了數個月至一年後,樓價又重拾升軌,繼續創出新高。
去年11月初,梁特首親自領軍,大幅度調高從價印花稅至15%,以為可以壓抑投資者及內地買家入市,結果卻適得其反。投資者及內地買家反而加速入市,11月份繳付從價印花稅(即雙倍或15%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的物業交易大幅上升,政府的辣招稅收再創新高。過去兩個多月,樓價持續上升,內地發展商以天價搶購啟德住宅地。
政府推出的辣招,以及金管局收緊物業按揭的政策,嚴重扭曲本地樓市,妨礙市民換樓,幫助炒家逃避辣稅。小市民想由細屋搬大屋,因最多只能按五成,或者500萬元,售樓套現後所得根本無法應付巨額首期及其他使費(包括巨額印花稅)。
有小市民購入一個大單位,然後沽出手上兩個細單位去換樓,被稅局指不符合「一換一」原則,需要繳付雙倍印花稅。小市民不服申請司法覆核,初審獲判勝訴,但稅局上訴,上訴庭推翻原來判決,小市民又有多少金錢與稅局爭辯至終審法院?
最離譜的是政府的辣招,明顯是偏幫炒家和地產商,搶走二手市場的交易,損害一眾地產代理的生計。根據報章報導,身家300億元的「鋪王」梁紹鴻,與家族成員合共斥資逾12億元購入山頂三個單位。由於他過去一直以公司名義購入物業,今次交易屬於「首次置業」,可免繳付辣稅,節省超過1.3億元印花稅。過去樓市炒家喜愛成立公司,以公司名義購入物業方便炒賣。這些公司不少是以離岸公司方式成立,股東及董事可能只是信託人,最終擁有人的身份完全保密,美其名是為了保障個人私隱,實質上是為了避稅,方便走資、洗黑錢和非法收受利益。以離岸公司持有資產(包括土地、住宅、劏房等)的好處,梁特首和陳局長肯定十分清楚。政府加辣,反而為這些物業炒家帶來一筆橫財。由於以轉讓公司形式出售物業,買家只須繳付0.2%印花稅,對擁有巨額資金的內地買家自然有很大吸引力。因為內地買家除了要支付15%買家印花稅外,現在還要繳付15%從價印花稅,即合共30%。他們透過購入持有物業的公司,可以節省一大筆辣稅。以公司名義持有物業的炒家,知道內地買家可以節省辣稅,出售物業時自然會提高價格至少一、兩成,炒家和內地買家互相得益。近月個別樓盤天價成交,就是以這個方式出售。若然公司註冊地點不在香港,更可免繳利得稅,內地買家身份完全保密(除非再出現巴拿馬文件外洩事件)。政府加辣,調高從價印花稅至15%,對豪宅的影響較輕(因原先要支付8.5%雙倍印花稅)。地產商及炒家變招,把樓價稍為調高,之後再替買家支付額外辣稅,令近月豪宅價格升幅顯著。小市民從報章及其他途徑得悉樓價破頂,必須知道內裡乾坤,政府政策偏幫炒家和地產商,切忌盲目高價追貨,不然日後肯定後悔莫及。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自從2010年本地樓市從「海嘯價」急速反彈後,特區政府先後引入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從價(雙倍)印花稅,希望把樓市炒家、內地買家及投資者驅逐離場。即使金管局多番收緊物業按揭成數,最近政府再度加辣,亦無助壓抑樓價,政府似乎顯得黔驢技窮。 正如筆者之前兩篇文章所述,政府的辣招表面上是協助市民首次置業,實際是扼殺二手市場,幫助地產商促銷,以及方便炒家出貨和內地人(或企業)走資,嚴重扭曲整個樓市。政府容許購入樓花的買家,到入伙後才計算半年換樓期,又縱容地產商提供九成,甚至十成樓按,變相鼓勵買家認購新樓,包括只得百多呎的劏房。辣稅不適用於過去以公司名義擁有的物業,以致出現鋪王首置,辣稅愈高,「公司盤」叫價愈高的荒謬現象!負責主管土地及房屋政策的官員,本身正是透過公司(包括離岸公司)擁有大量物業,他們(或者家人)透過轉讓「公司盤」獲利,由於無須到土地註冊處登記,外人不得而知。既然「心術不正」,壓抑樓市措施自然走了歪路,市民只有寄望今年三月的特首選舉,能夠選出「心正」和「路正」的特首,撥亂反正,把樓市重新納入正軌。筆者多番強調,香港實在有足夠房屋,滿足港人住屋需要。只因美國息率長期偏低,內地走資,個別官員為了發展新界,幫助囤地的人收割,不時製造土地及樓宇供應不足的假象。加上政府透過拍賣土地及徵收辣稅,每年收入高達千多億元,自然不想樓價顯著下調。小市民看見辣招無效,重複被官員欺騙愚弄,最後只好以高價入市,認購百多呎的劏房。 梁特首上台後制定長遠房屋策略,指每年外地(包括內地)買家房屋需求約2,250個,即每月約188個,這個數字明顯與現實情況不符。單以去年3月至11月數字計算,每月繳付買家印花稅的物業成交宗數平均是238宗。數字還未包括以轉讓公司形式購入的單位,找本地代理人或信託人購入的單位,以及一張合約購入多個單位的成交。既然政府評估每月外地買樓需求是每月188個單位,其實可以透過配額方式分配這188個「外地買家購樓證」,做法類似拍賣的士牌照,價高者得。由於「購樓證」有價,動輒數百萬元,外地買家自然會選擇購入豪宅,對中小型住宅單位的影響將可減至最低。過去政府限制內地人來港產子,又實施限奶令,為何影響全港市民生活的樓市沒有類似配額制度?政府若有心協助港人首置,可以從公屋及私樓的建屋量中,撥出更多單位作為居屋,供首置人士輪候購買,樓價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水平,日後轉售只可賣給首置客。政府承諾全港市民,只要符合資格,有工作和足夠收入即可申請,人人有份。這便可以避免年輕人為了排隊入住公屋,故意放棄工作或者收入較高的工作。近年不少父母為了逃避辣稅,或者協助子女首置,耗盡積蓄去支付首期,以高價認購劏房,這奇怪現象實不應延續下去。政府向外地買家實施限購令,又保證全港首置市民可以獲配居屋,自然可令中小型住宅市場降溫。政府可逐步撤走買家印花稅和從價印花稅,方便港人換樓和物業投資,只保留額外印花稅,防止樓市再出現短炒情況。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lampunlee.blogspot.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