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風向標】太陽能電站初遇“水危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427

西部光伏電站電池板清洗需要耗費大量水資源,這已經成為清潔能源在環境影響領域遭遇到的一個新問題。 (CFP/圖)

中國大量地面光伏電站布局在甘肅、青海等西部嚴重缺水地區,由於太陽能電池板需要經常清洗,耗水“極其嚴重”,這是地方政府上馬電站之時不曾預料到的。如何規範化、低成本解決電站耗水,正成為政府與企業面對的一個新課題。

西部荒漠里的太陽能電池板需要經常清洗,水成了問題。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去西部詳細考察了一圈,2014年8月5日,在呼和浩特召開的大型光伏電站高效可靠運營與發電增效研討會上,王斯成談到這個“極其嚴重”的問題:幹旱、光照強烈、沙塵嚴重的中國西部,五省區(青海、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太陽能地面電站累計裝機超過15吉瓦(GW),如此大規模的電站平均2-3個月就要清洗一遍,由此耗費大量水資源的問題,該怎麽辦?

王斯成收集到了這樣的數據:以一個10兆瓦(MW)太陽能電站清洗一遍的用水量為例,如果用移動水車直接沖洗光伏陣列,一遍大約需要100噸水;如果在光伏陣列上鋪設水源管道,就像澆草坪一樣進行噴淋,一遍大約需要60-70噸水;如果采用移動水車用水刷進行刷洗,一遍大約需要50噸水。

大量地面電站都建設在甘肅、青海等西部嚴重缺水地區。從電站的清洗頻率上講,在氣候相對濕潤的內蒙古東部等地區,加上每年的自然降水,電站平均的清洗頻率為3-5個月一次,但在青海、甘肅、新疆等較幹旱地區,一些電站則需每月清洗一次。

究竟西部地面電站每年用於清洗的總耗水量達到多少,南方周末記者咨詢了王斯成等諸多業內學者,但由於存在清洗方式、電站布局的地理位置、清洗頻率等諸多可變影響因素,尚難給出準確數字。

這已經成了清潔能源在環境影響領域遭遇到的一個新問題。2012年,國家能源局曾出臺《光伏發電站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範》,該標準對光伏電站不同階段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因素都有涉及,比如土地使用、常規和意外汙染物的釋放、消耗自然資源、廢棄物管理等,但對建成後維護所涉及的大量消耗水資源問題,卻並未著重提及。

“一些電站在這些地區(缺水地區)打深井取地下水用於清洗電站,令人擔憂。”王斯成說,目前尚難推測此舉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他希望能盡快制定光伏電站清洗的用水標準,將清洗每10兆瓦電站的耗水量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內蒙古發改委的一位官員說,這是當初上馬太陽能電站時不曾預料過的問題,目前地方政府尚無措施進行規範。

能不能不清洗?答案是否定的。由於大氣中的灰塵、雜物容易附著在電池板表面,長時間積聚會大大降低電池組件發電效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顯示,每平方米僅4.05克的灰塵層就能減少太陽能轉換效率40%,更不論冬春季節沙塵天氣頻繁的中國西部地區。為了保證太陽能發電的經濟效益,電站業主必須定期清洗。

既然大量耗水,有無更好方法降低耗水量,是否可以“幹洗”?

國外太陽能公司的確開發出多種“幹洗”技術,但是成本遠非中國西部電站業主承受得起。2014年3月,以色列一家公司就宣布開發出一款Water-Free光伏方陣清洗機器人技術,不用水,通過旋轉電刷清洗掉99%的灰塵;2013年11月,美國太陽能公司SunPower為解決旗下電站清洗耗水的問題,專門收購了一家制造清洗機器人公司,據稱該機器人可減少大約90%的用水量。

在國內,新疆電科院也在研發清掃機器人技術,但對西部上百個太陽能電站來說,仍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中國人並非沒有自己的解決方式。王斯成說,他在西部也看到一種極其節水的清洗方式,他稱之為“三個婦女”方法。“第一個婦女推著小水車,第二個婦女灑水,第三個婦女刮幹凈。”王斯成說,這種純人工的清洗方式,一遍僅用10噸水。他把該方式介紹給同樣采用昂貴的機械人清洗法的日本同行看,“他們覺得難以置信”。

電站耗水政策尚未出臺之前,這就成為一個單純的成本問題。盡管與其他國家比,中國低廉的人力成本已經為清洗電池板提供了一種節水之道,但相對於雇用大量勞動力所需的人力成本,西部電站業主們口中含糊其辭的用水成本,則更值得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67

風險資產風向標:美垃圾債遭遇三年來最糟季度回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933

盡管美國國債收益率小幅下滑,垃圾債券投資者卻在第三季度出現了自2011年來最大的季度虧損,損失幅度達1.7%,將垃圾債收益率推至一年來新高。

垃圾債券經理們在明知進一步賣出垃圾債券並沒有足夠流動性的情況下,卻一致認為“高收益債券價格會在第四季度反彈”,其判斷理由是經濟仍處在恢複階段(仿佛這一點並沒有被反映在市場價格)。

由於伯南克和耶倫迫使投資者追逐高風險債券,垃圾債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是評級在CCC以下的債券,其價格創下22個月以來的最低點。雖然股票市場(不包括羅素2000指數)直到最近才開始出現下跌,但杠桿貸款下滑意味著,廉價回購融資正在迅速消失(即使是對具有良好信用和知名的企業)。

正如彭博社的報道,

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和美聯儲提高利率而降低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高收益債券投資者正在遭遇三年來最差的季度回報。

根據美銀美林數據,投機級別的債券(垃圾債券)價格在過去三個月下跌1.7%,是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來下跌幅度最大的一次。在9月29日債務的平均收益率攀升至6.26%的年內高點。

受美聯儲導致的投資者非理性行為影響,垃圾債券中風險最高的所受打擊最大。

20141001_HY2_0

股票市場也開始緊隨其後:

20141001_oops2_0

之後杠桿貸款發行量也開始下滑:

20141001_HY1_0

(實習生 丁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802

觀測中國走向的重要風向標——中國財長引爆大爭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38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1 09:30 編輯

觀測中國走向的重要風向標——中國財長引爆大爭論
作者:蘇原

一、引爆輿論的樓部長講話

24日晚,財政部長樓繼偉在清華大學舉行的“清華中國經濟高層論壇”上發表演講,因演講中涉及諸多重要政經話題,且提出許多有沖擊力的觀點,引發輿論關註。

清華官方網站顯示,清華中國經濟高層論壇,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辦。樓繼偉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

百度百科顯示,該委員會由50余位國際、國內知名企業的董事長、總裁或首席執行官,世界知名商學院院長,以及中國政府及財經部門的領導人組成。學院首任院長朱镕基擔任顧問委員會名譽主席。美國財政部長、高盛公司前首席執行官亨利·保爾森先生是顧問委員會的首任主席(2000年-2002年),英國BP集團前首席執行官約翰·布朗勛爵是顧問委員會的第二任主席(2003年-2007年),凱雷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聯合首席執行官大衛·魯賓斯坦是現任主席。

樓繼偉此次演講沒有正式的演講稿對外發布。北鬥深度智庫(bdsdzk)通過整理網上報道的新聞和流傳的筆記,簡要梳理如下:

演講中,樓繼偉部長首先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特征,認為:“2007年是個拐點,這一年我們在討論《勞動合同法》。這部法律存在很多弊端:從2001年到2006年,農民工的工資年均增長率為6.7%;2007到2012年這一數字為12.7%,超過了勞動生產率,這種情況就會導致比較大的弊端。弊端在於: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的雇傭靈活性降低了,即工人可以炒雇主,而雇主無權炒工人。推行集體談判是對的,但是提出了行業集體談判和區域集體談判卻是可怕的。”

接著,樓繼偉認為,上述弊端被08年四萬億的出臺掩蓋了。然而,四萬億刺激經濟之後,我國面臨經濟增速換擋期、老齡化、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全要素生產率下跌、生產過剩等問題,由此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很大。要避免滑入這個陷阱,必須要做到如下幾點:減少對糧食的全方位補貼,鼓勵農產品進口,不要有戰爭思維,農業人口轉入非農;戶籍改革,自由遷徙;要保證靈活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員工不能有行業和區域談判,不能與雇主強勢地談判,使工資增長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解除市場管制,要素流動尤其是土地,農地、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劃撥國有資本進入社保;保證開放的經濟環境;政府收入占比逐步提高等。

那麽,什麽是樓繼偉所理解的“中等收入陷阱”呢?

一個流傳的清華演講版本中記載,樓繼偉以拉美為例子,講述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1050美元到12000美元,都是中等收入。我們在中等偏上。是個停滯陷阱。”、“拉美在8000到10000停滯了很多年,四小龍也在停滯。”、“拉美的問題:經濟不開放,勞動力市場僵化,民粹主義。”

2013年,樓繼偉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上發言,同樣以拉美為例子,對“中等收入陷阱”做出了自己的闡釋。他認為:“國家大力擴大開支,進行較大規模的再分配,但提取的財政收入較少,財政長期赤字,個人付出較少的努力享受更多的福利,從而國際收支赤字也會越來越大。但是天上不會掉餡餅,也沒有免費的午餐,這種方式最後要靠通貨膨脹來平衡,結果低收入人群和地區會更為困難,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一些拉美國家在歷史上就有這樣的例子,也就是所謂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樓繼偉的這些提法,在學界、輿論界引發一系列爭論,如:中等收入陷阱的提法是否成立?拉美是否因為高福利、重分配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拉美“自由”、“開放”後,是否脫離了中等收入陷阱?糧食戰爭是否不存在?工人能不能聯合起來與雇主談判?等等。

二、圍繞樓繼偉演講的爭論

1.中立或者支持樓繼偉部長演講的觀點

@劉勝軍改革(以選擇性反腐推動新自由主義改革的鼓吹者)重發以前的若幹條微博以支持樓繼偉,如:在利益集團抵制下,改革陷僵局。建議:借鑒商鞅變法以賞罰立信,大膽起用體制外改革人才,反腐重點關照不改革幹部,通過利益補償讓改革從零和博弈向帕雷托改進轉化,以思想解放促改革,以法治為改革的可持續機制。

@任誌強(憲政民主、軍隊國家化、私有化的鼓吹者)轉發新聞支持樓部長稱:問題很嚴重。

@Ft中文網(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寧高寧:為未來糧食進口打基礎】作為中國最大的國有糧食貿易公司,中糧集團正積極布局全球#糧食#主產區。@中糧COFCO 董事長寧高寧在《#高端視點#》欄目中透露,這是為中國未來糧食適度進口,提供一個更好的供應基礎。

@Marco_徐曉峰(主張國企私有化的大V):樓部長是務實的。不能再掩耳盜鈴了,形勢並非一片大好,少唱贊歌多做事,加大改革力度。避免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途徑是簡政放權、大規模減稅減費、打破壟斷,別無他法。下得了決心嗎?

@克里斯托夫-金(獨立經濟學家):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提出的概念,新興市場國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貧困陷阱後,很快會奔向3000美元的起飛階段,但到了人均GDP3000美元時,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就會集中爆發,人均GDP無法突破1.1萬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此發展停滯期即陷阱。只要大開國門,招商引資,賤賣國資,從貧窮到溫飽都能做到,中國要躍為發達國家,人均收入得乘上8倍,39年高速增長中聚集的多重危機一一顯露,經濟瞬間逆轉的陷阱無所不在,經濟殖民化日趨嚴重,陷阱深不可測。

@屈宏斌(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未來5年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決戰期。要成功跨越,首先路徑要正確,日韓臺新成功經驗表明持續工業化城市化是正路,所幸這也是我們一直走的路,因此必須需要做的不是另辟蹊徑,而是要通過改革清除路障確保不從此路徑上脫軌。其次必須保持一定增長速度,才能成功跨越陷阱。

@葉檀(新自由主義財經評論家):財政部長說,中國有一半以上的概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是大實話,脫出中等收入陷阱是幸運,絕大部分法治、市場不健全的國家,基本上會踩進泥潭里。看看巴西這些國家。
此外,在傳統媒體中,搜狐財經刊登鄧新華的評論文章《樓繼偉說得好,但更重要的是做》,支持樓繼偉,該文要點為:

【1.那些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其實只是跌入觀念的陷阱;2.這個觀念的陷阱就是,當經濟發展起來之後,更多的人傾向要福利、要工會、要產業轉型;3.如果要福利、要工會,才真的跌入“中等收入陷阱”;4.樓繼偉的難得在於,他主張全面改革、更靈活的勞動關系,降低社保費率、“多交多得”、減少農業補貼。】

鄧新華是人文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人文經濟學會是由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發起成立於2012年7月。

2.批判樓繼偉部長演講的觀點

@祝東力(著名學者):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實在胡扯。每個中等國家在世界中地位、產業結構、人口資源配比、國內政治狀況都千差萬別,不存在籠統的中收陷阱。高收入國也會長期停滯,最典型如日本,貧困國家更如此。高中低經濟體,既可持續增長,也會陷入停滯,具體問題需具體分析,一概而論就是忽悠。

@鄭彪(知名學者):“中等收入陷阱”,還有類似的不少陷阱概念,其實都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陷阱,這個最大的陷阱,避而不談,而且高管中多有其信徒,老百姓都看出大尾巴狼的破綻了,還能忽悠幾天呢?“中美國”的嚴重性在於,不僅掐著中國的錢袋(財富),是否還掐著某些高官(如財金)的任命?終於,這一切似乎快到頭了。

@曹豫生(獨立學者):中國樓財長說中國有50%的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看了樓的幾條措施後,我覺得他說的是真的,如果按照他的政策來,中國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比例不止50%。

@巔峰倦客(前中國聯合商報河南記者站記者):習總強調的是咱們的飯碗要端在咱自己手上,而且中央歷屆領導人都是如此反複強調強調再強調!樓部長,你這是端錯碗了呢,還是“有對抗性思維”?[汗]

@風雨曌(黑龍江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總裁):對於黑龍江,第二產業已經出現斷崖式下跌,相當於主發動機熄火,最具比較優勢的第一產業在國家新常態思維下還將面臨補貼減少和進口增加的雙重壓力(樓繼偉的話顯然不會是空穴來風),而基礎條件本就不夠豐厚的第三產業即便保持增長恐也是大勢推動下的自然表現。天,漸漸暖了,可經濟還是那麽冷。

@MRneoanderson(《盧瑟經濟學》作者):這些年提拔的經管高層基本都信仰新自由主義。

@海波論經濟(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很喜歡,不隱晦自己是什麽人,為誰服務。人民幣貨幣主權黨,高端大工業黨,生態小農業黨,都是左翼,都不會同意樓部長。

@尹國明(左翼大V):樓部長等美國基金會培訓過的官員,不但信奉新自由主義,而且和茅於軾水平相當,是支撐中國新自由主義經改路線的主要組織力量,這股力量能把任何改革部署導向新自由主義。其實,從厲以寧茅於軾劉勝軍成廟堂高參,就可目測經濟管理團隊的傾向和水平,中等收入陷阱正來自樓繼偉推崇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措施。

在微博界外,錘子之聲微信號發布署名趙德亮的文章《與財政部長樓繼偉先生商榷: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破土網接連發布評論性報道《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清華講話:為老板操碎了心》、署名黃河的文章《樓部長藥方:又見資本笑哪聞百姓哭》,還有署名張慧鵬的文章《“中等收入陷阱”?用勞工團結邁過去》,人民食物主權網也同時發布兩篇文章,一篇由嚴海蓉(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張慧鵬,陳義媛聯名撰寫的《敢問樓繼偉部長:誰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誰需要糧食安全?》,另一篇文章是胡靖((華南師大教授))的《沒有了糧食安全,樓繼偉部長要怎麽跨陷阱?》。這些文章在微信圈、微博、論壇、qq群、傳統網站等媒體平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破土網幾篇評論文章的要點為:

【1.種糧收益“太高了”農民就不願意進城打工,因此補貼要減少,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民放棄種田來到城市出賣自己的廉價勞動力,“人口紅利”就可以繼續維持;2.而“避免出現勞動者的聯合”是要禁止工人結社、組織工會與資本家進行談判,讓被日益頻繁的工人集體行動搞得焦頭爛額的‘企業家’們吃一劑定心丸;3.中國能否成功走向高收入行列,關鍵在於能否解決嚴重的城鄉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解決收入差距懸殊問題;4.中等收入陷阱其實是個假問題。中等收入陷阱只是發展經濟學的一個概念,背後是一套發展主義的邏輯。】

人民食物主權網嚴海蓉、胡靖等學者的文章主要針對糧食安全問題做出批判,要點為:

【1.樓部長的“新思維”直接挑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指示,間接挑戰了中央為糧食安全而堅守的十八億畝紅線的政策底線;

2.農業綜合補貼本身是普惠性的,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有促進作用。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我國自2002年開始陸續實行的各種農業補貼,對農戶糧食產量、糧食播種面積和資金投入都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且農業補貼對貧困地區農戶糧食生產的正向影響更大;

3.歐美等發達國家,糧食生產均有每年數以百億美元、百億歐元計的補貼。農場主的補貼收入,甚至接近其總收入的一半;

4.中國大豆的進口,但實際上卻掩蓋了中國為此付出的巨大代價。大量的轉基因大豆進口,直接摧毀了中國的本土大豆的生產主權。中國大豆的整個油脂產業,從生產到加工、貿易,80%以上的環節都被外資控制住了;

5.當前中國經濟遭遇的是典型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農民和農民工是中國最龐大的群體,問題在於農民和農民工的收入太低,無法提供“有效的”消費需求。因此,解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危機,不是像樓部長建議的消滅農村,壓低勞動力價格,恰恰是複興農村,增加農民和農民工收入,為制造業提供市場空間。】

此外,廖子光(曾任哈佛大學教授,洛克菲勒公司投資顧問)撰文評論稱:

【樓繼偉只是在重複李嘉圖觀察到的在歐洲工業革命早期的所謂“工資鐵律”。但亨利·福特證明李嘉圖是錯的,福特認識到,如果不給工人支付高工資,那麽工人就買不起自己生產的汽車,公司就會倒閉,所以他提高工資,實現了良性循環,為美國超越成為第一工業大國奠定了基礎。
當前的世界經濟秩序本質上是為向發達國家出口設計的,所以外資不需要提高中國國內工人的工資來提高有效需求。如果中國不提高工資,就永遠擺脫不了出口換美元的老路,因為國內需求永遠上不來,產品只能向海外找銷路,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樓繼偉就是想繼續走壓低工資向美國等國家出口這一老路,但是這將帶來巨大的社會危機和環境危機,使中國真正陷入發展陷阱。】

3、圍繞“中等收入陷阱”而熱傳熱議的幾篇舊文

以上梳理的是輿論界中新發布的評論和文章。我們看到,跟著樓部長的演講一起火起來的,主要有“中等收入陷阱”、“拉美教訓”等命題的討論。有幾篇舊文重新在網絡熱傳。一篇是《南方周末》2013年的文章《怎樣才能長久地幫到窮人》,該文是2013年樓部長發表與“中等收入陷阱”的相關言論後,對樓部長的一篇支持文章,認為不能搞均等化福利,否則就會跟拉美一樣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另外三篇,一篇是學者侯峰的《誰在給中國挖一個“中等收入陷阱”?》,一篇學者江湧(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的《中等收入的“陷阱”為誰而設?》,一篇是拉美問題權威學者、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員徐世澄的《拉美有望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這幾篇文章論證了拉美踐行新自由主義導致兩極分化、去工業化和金融危機,進而才落入停滯,而放棄新自由主義則可以走出停滯。

《南方周末》的文章要點如下:

【1.不能承諾過多,不能搞均等化的福利,所謂均等化,必然意味著對吃財政飯的現有醫療住房方面的特權要削除。

2.中國有過教訓。想想朱镕基時代國企改革是何等艱難。為了收回政府對國企員工隱含承諾的終身雇用和子女接班特權(民企外企可沒有),全民付出極大代價。再走老路,再搞類似的大包大攬,納稅人受得了嗎?

3.阿根廷的教訓值得玩味。在20世紀初,阿根廷和美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都吸納了大量歐洲移民,欣欣向榮。後來阿根廷推出種種反市場的措施,庇隆主義更是以社會正義、幫窮人為賣點,大搞政治與經濟民族主義及民粹主義,國有化、強化工會特權、大派福利和高築關稅壁壘等。1950年,阿根廷人均收入為前宗主國西班牙的兩倍;1975年,情況倒過來。一來一去相差四倍。阿根廷這樣幫到窮人嗎?不僅坑了窮人,還坑了整個國家。】

侯峰、江湧、徐世澄三篇文章的要點梳理如下:

【1.“中等收入陷阱”掩蓋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周期。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這些資本主義的先行者,在成長與發達過程中,並未遭遇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當今,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相關經濟學者所羅列的經濟停滯甚或倒退,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經濟周期的必然。

2.世界銀行以及相關經濟學者,津津樂道的“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標本”就是拉美。但是,倘若拉美真的落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那麽那個推手或牽引者,恰恰是世界銀行與IMF、美國自由主義學者。

3.1973年,智利皮諾切特將軍在美國的鼎力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了民選政府,並殺死了阿連德總統,由此開啟了新自由主義的“偉大實驗”。新自由主義實踐的結果引致國家經濟災難,智利的人均收入增長不斷下降,直到80年代末才達到政變前的水平。在同時期拉美的國家治理上,只有另一個實施經濟自由主義國家——阿根廷比智利更加糟糕。在美國、世界銀行與IMF的全力策動下,80年代新自由主義近乎在拉美全面推廣,結果一塌糊塗!20世紀60、70年代的保護主義,實現的增長達到3.1%,然而自80年代實現新自由主義以來,增長率只有1.7%。拉美所遭遇的經濟困境,是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體系下,發展中國家致力於現代化所遭遇的困境,是實施自由主義政策的困境。

4、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源自於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以及一些中東石油國家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至今這些國家仍然掙紮在人均GDP幾千美元或過分依賴石油收入的發展階段。這些陷入困境的國家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從沒有經濟學家或國際組織反思過他們的制度問題,其實這些國家和跳過中等收入陷阱國家如日本、韓國的最大區別不是所有制上的差異,而是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能否掌握核心技術。反觀那些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一向老老實實按西方制定的遊戲規則玩,沒有一個國家掌握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牽動本國經濟發展的產業核心技術,也便失去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機會。上世紀80年代起以美國為首,世界銀行與IMF的全力策動下,新自由主義在拉美全面推廣,其結果就是這些國家一起掉進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

5、西方國家的歷史經驗顯示,現代化的關鍵與核心是工業化,由工業化帶來的收入潮水可以浮起所有的船(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語)。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的“獨門秘笈”在於,在保護主義下建立起相對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發達國家或世界銀行、IMF在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現代化路線圖中,抽掉了工業化,或用自由主義下的工業化取代保護主義下的工業化。然而,在這個自由主義的“通衢”上,由發達國家設置路障,比17世紀萊茵河上的關卡還要多(這曾經是德國落後的重要原因)。發達國家通過各種技術專利、標準化坐收漁利,通過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產業鏈、不平等貿易交換條件,占有發展中國家創造的財富。發展中國家越是努力,生產產品越多,自己所得越少,如此便有了“勤勞而不富裕”的困境。歷史反複證明,成功的工業化是一國發達(包括由中低收入邁向高收入)的關鍵,而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一個共同的典型特征代表,就是在這些國家出現了明顯的工業化進程的停滯抑或倒退,即“工業化不足”(未能建立起相對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抑或“工業國際化”(即由外資主導的工業化,跨國壟斷資本壟斷高端、高附加值制造,而本土企業釘死在低端、低附加值制造,或本身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代工制造)。更有甚者,連代工制造都難得一見,紛紛發展服務業、地產業、旅遊業,沒有基本的生產能力——財富的創造能力,只有所謂的價值創造能力,而價值的最終決定權依然為跨國資本所控制。

6、在“華盛頓共識”的系列政策組合中,自由化尤其是金融自由化,是必不可少的安排,其理論基礎是“金融深化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金融深化的顯著結果是經濟金融化——資產乃至債務證券化,如此使資產、財富可以流動起來。金融自由化最為關鍵的是國際化,本土金融市場與國際市場金融接軌,國際金融資本可以自由出入一國市場。由此,國際資本其實主要是美國的金融資本,在房地產市場、證券市場、外匯市場可以興風作浪,引發金融危機,借以巧取(買空賣空)豪奪(發動襲擊、制造危機)發展中國家辛苦積攢的財富。東南亞的“經濟增長——金融危機”為此做了最清晰也是最典型的闡釋。在危機發生後,時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曾經痛斥這些國際投機資本為“國際強盜”,但是他似乎沒有指責引盜入室者。

7.拉美國家正在總結新自由主義為主導的經濟改革的經驗教訓,解決貧富差異懸殊,並重新確定和發揮政府的作用,加強金融安全,擴大國內需求等,近十年來,擺脫新自由主義模式後,拉美經濟出現了持續增長的好兆頭,初步展露出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曙光。2003年至2010年拉美年均增長率達5.3%,成為繼亞洲之後全球增長第二快的地區。拉美的貧困率呈下降趨勢,貧困率從2003年的43.9%(2.25億)下降到2011年的30.4%(1.74億)。從長遠來看,隨著拉美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成功轉型,拉美實現集體性跨越的可能性加大。

8.只有遠離新自由主義,遠離資本主義體系,才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4.習近平:工人階級無足輕重的觀點錯誤有害

早在2015年4月9日,人民日報刊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3月21日)指出,要“推行集體協商”、“支持工會依法建立行業性、區域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

【推行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對象,依法推進工資集體協商,不斷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形成反映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關系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為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提供參考。推動企業與職工就工作條件、勞動定額、女職工特殊保護等開展集體協商,訂立集體合同。加強集體協商代表能力建設,提高協商水平。加強對集體協商過程的指導,督促企業和職工認真履行集體合同。

……大力推動鄉鎮(街道)、村(社區)依法建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支持工會、商(協)會依法建立行業性、區域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

……針對不同所有制企業,探索符合各自特點的職工代表大會形式、權限和職能。在中小企業集中的地方,可以建立區域性、行業性職工代表大會。

……深入推進區域性、行業性工會聯合會和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工業園區工會組織建設,健全產業工會組織體系。】

隨後,2015年4月28日,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的講話中,再次重申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的基本精神,“要依法保障職工基本權益,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及時正確處理勞動關系矛盾糾紛”,並強調“各級黨委要加強和改善對工會的領導,註重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及時研究解決工會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為工會工作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同年2月2日,習近平還曾指出,“要在全黨同誌特別是高級幹部中進一步重申,……任何人都不得違背黨中央的大政方針、搞“獨立王國”、自行其是,任何人都不得把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當兒戲”。

在上述慶祝五一的講話中,習近平還嚴肅指出,認為“工人階級越來越無足輕重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有害的”:

【我國工人階級是我們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我國工人階級從來都具有走在前列、勇挑重擔的光榮傳統,我國工人運動從來都同黨的中心任務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當代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始終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根本力量。那種無視我國工人階級成長進步的觀點,那種無視我國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的觀點,那種以為科技進步條件下工人階級越來越無足輕重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有害的。不論時代怎樣變遷,不論社會怎樣變化,我們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都不能忘記、不能淡化,我國工人階級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動搖、不容忽視。】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夏小林撰寫《財政部長反"中共中央國務院意見"毫無道理》一文認為,樓繼偉部長在清華的演講是對中共中央國務院《意見》“說三道四”、“毫無道理”,該文要點為:

【1.實際上,中國勞動力市場的買方主導特征鮮明(類似“縱向壟斷”,或是薩繆爾遜說的“公司給你什麽就是什麽”的“壟斷”特征),根本就不存在自由市場關系。而中小微企業及擁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有幾千萬戶之多,其雇員約有2億,他們在空間上還高度分散。在這種“強資弱勞”和經濟小型化、分散化的大局下,再考慮到大多數雇主、雇員的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識薄弱,發展區域性、行業性工會及集體談判,是維護上億工人(及那些雇主)合法權益的唯一合理選擇。

2.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或所謂“華盛頓共識”是要求放棄勞動力市場規制、否定工會組織和集體談判。但是,滿世界推銷這一套的美國政府真在本國這麽做了嗎?財政部長自己對此都予以了否認的回答。那麽,為什麽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可以比美國或G7國家還要自由、任性呢?

3.所以,共產黨領導中國工會發展區域性、行業性工會和集體談判是符合國情的理性選擇。同時,這也是歐、美工會工作,特別是他們處理中小企業內部勞資關系的一種比較成功的歷史經驗,且早已獲得了歐美政府和法律(包括歐盟)的確認。】

三、風口浪尖之上:近年來圍繞樓繼偉的一系列爭論

以上是北鬥深度智庫(bdsdzk)梳理的是圍繞本次樓繼偉講話的一些爭論。

實際上,多年以來,圍繞樓繼偉的話題不斷,爭議不斷。

先簡單敘述一下樓繼偉的簡歷。1984年至1988年歷任國務院辦公廳調研室財金組主任科員、副組長(副處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物資經濟研究所成本價格室主任(正處級)。

中國經營報《“契約先生”樓繼偉》一文記載:

【在此期間,樓繼偉被時任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朱镕基發現,並獲得他的賞識。在朱镕基出任上海市市長後不久,樓繼偉被任命為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背景下,樓繼偉被調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出任宏觀調控體制司司長。】

體改委歷史若再往前敘,搜狐財經2013年《誰來推動改革:還原“體改委”沈浮之路》記載:“1982年5月4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國務院總理趙ziyang兼主任。從此掀開了80年代轟轟烈烈的改革浪潮。”[4]

樓繼偉從體改委卸任後,1995年9月至1998年3月任貴州省副省長。

《“契約先生”樓繼偉》一文強調:【當朱镕基於1998年3月出任國務院總理後不久,樓繼偉再次被召回北京,出任財政部副部長、兼任黨組副書記,繼續主持財稅改革的工作。】

樓繼偉後來的履歷更加輝煌:

1998年3月至2007年2月,樓任財政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2007年2月至2007年9月,樓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正部長級)、機關黨組成員兼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籌備組組長。
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2013年3月任財政部部長、黨組書記。

可能正是由於這一連串非同一般的履歷,多年以來樓繼偉一直是中國輿論場風口浪尖的敏感人物。下文北鬥深度智庫(bdsdzk)將對歷次事件進行梳理,和上文一樣,無論是對樓繼偉支持贊賞的還是否定批判的,筆者都按照中立原則客觀地進行總結和收錄。

1、長期推動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私有化並讓外資參與

據中新網2001年5月10日上海5月10日消息: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9日在上海指出,國有股減持已有百億元進帳,待規則完善後可推開進行,並考慮讓外資參與。他同時透露,一個完整的規則目前正在國務院的5個部門間簽署,簽署完畢經國務院批準後可進行更為廣泛的減持工作。他肯定地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將有國外投資者參加。

而據2014年06月30日華爾街見聞報道:據澳洲金融評論報(FinancialReview),中國最大的五家銀行有望允許外資增加持股比例,而國有持股比例將下降。澳洲金融評論報稱,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確認了國有減持的策略。中國五家最大銀行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 “(中國)在外資投資體制上將有變革特別是......有機會買入五家主要銀行”。 “從字里行間理解,他們的意思是準許大型機構入股”。中國此前曾允許外國投資機構購買中國大行的股份,但是數量相對較少。

2.審計署:樓繼偉任內中投對外投資的若幹虧損

樓繼偉出任中投董事長期間的爭議可謂是史無前例的。

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間,樓繼偉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2014年6月18日,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對中投公司、中國銀行、農發行等金融單位2012年度審計結果。曝光了中投存在82億違規投資房地產等諸多問題。審計發現,中投公司境外投資管理不規範,對境內機構管控不到位,財務管理也比較薄弱。其中2008年至2013年間,中投公司境外投資中有6個損失項目、4個浮虧項目、2個面臨損失風險項目都存在問題。

中投年報顯示,在公開市場股票投資方面,美國依然是中投公司最大的投資區域。對外投資股票中,美國市場占到49.2%,非美國發達市場股票占27.8%,新興市場股票占23%。

《第一財經日報》隨後披露:

【目前已經知道的是中投公司投資黑石、摩根士丹利、貨幣基金ThePrimary Fund以及東京電力公司表現“失利”。2007年5月,中投公司斥資30億美元以每股29.605美元買入黑石無投票權的股份,持股比例近10%。黑石完成IPO之後,金融危機突至,黑石股價即陷入長期低迷。中投公司的投資也長期處於浮虧狀態。2007年12月,中投公司斥資50多億美元購買摩根士丹利發行的可轉換債。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摩根士丹利股價暴跌。為了攤薄成本,2009年中投公司對摩根士丹利繼續增持。2010年,中投公司以大大低於轉股價的價格減持了股份。此外,中投還曾在美國出資50多億美元購入一只貨幣基金,最終也因為跌破凈值而清盤。在2011年,中投公司被媒體披露間接參股了因日本地震和核電事故而虧損巨大的東京電力公司稱其投資總額約為359億日元(約30億元人民幣)。】

3.“協助黑石掠奪中國財富”還是“眼光長遠”?

上述《第一財經》報道了2007年樓繼偉中投投資黑石集團的失利,這在2007年引發激烈的爭論。持批評態度的一方認為樓繼偉是“協助黑石掠奪中國財富”,而持支持態度的一方則認為樓繼偉此舉是眼光長遠。

經濟學家曹建海持批評態度,他在《南風窗》上發表的題為《黑石集團:專為中國政府下的蛋》的文章,文中要點為:

【1.9月29日宣告成立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尚在上半年的籌備過程時,就已迅速出手投資入股美國黑石集團。

2.隨著美國黑石集團在中國的迅速橫空出世,讓國人充分領略了私人股權投資基金步步為營、蠶食中國國有資產的巨大威力。8月中下旬,美國黑石集團董事長兼ceo施瓦茨曼一行訪問中國。8月14日下午,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李偉在北京會見施瓦茨曼,李偉就黑石集團與中央企業的戰略合作談了意見。9月10日,黑石集團聲明將註資6億美元認購藍星集團20%的股份,藍星集團將變更為外商投資的股份有限公司。

3.種種跡象表明,黑石ipo是華爾街資本集團貪婪本性的集中體現。然而更壞的消息在於,黑石上市這一事件本身發生的背景,連同美國次級債危機,標誌著美國資本市場將迎來一個衰落周期。

4.考慮到對沖基金根本不能創造實體經濟價值,中國投資黑石然後黑石再投資中國,不論主觀動機如何,它的客觀效果,實際上就是協助黑石集團掠奪中國財富,最後體現為黑石集團賬面盈利或股價攀升。】

而《南方周末》則持支持態度。2008年,南方周末《【拯救美國】次級債帶來餡餅還是陷阱》一文則認為指責中投是“散戶所為”,該文要點為:

【1.聯訊證券首席分析師文國慶則指責中投完全是“散戶所為”: “中投作為政府的主權基金,直接體現政府意誌,它應該具備戰略眼光,把出發點放在改善中國經濟結構的不平衡上,而不應該以提高外匯收益率為目標,像散戶一樣在市場上去追逐短期利潤。”

2.新加坡投資公司是中投學習的典範。成立於1981年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雖然歷經國際金融市場的多次動蕩,在其成立的26年中,仍然取得了年均9.5%的不菲回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副主席陳慶炎表示,政府投資公司首先關註的是風險問題,如果風險可以接受,才會著眼於回報率。而如果不承擔風險,就什麽都不必做了。

3.而此前,面對市場對中投公司的指責,中投公司也曾如此反唇相譏:那些批評我們的人並不了解內情,也不具備長遠眼光。】

在這場投資黑石的爭論過去三年後,《華夏時報》一篇《中投投資黑石三年浮虧超60%黑石投資中國三年賺100%》的文章當中報道:

【至今年8月5日收盤,黑石集團股價為11.51美元,在3年多的時間里,這筆30億美元的投資浮虧仍超過60%約18億美元。

黑石集團除了沒能積極讓中投公司的30億美元“解套”外,但在中國市場上無論是引資募資還是在尋找項目積極投資等方面都顯得遊刃有余。借助中投的“東風”,黑石集團從2007年開始,入股藍星集團、買入上海商務樓、打造壽光物流園,甚至設立中國大陸基金,吸引包括社保基金的關註等幾乎都是順水順風。

或許對於黑石集團來說,借著中投的名氣,將來甚至是借著社保基金的名氣,它在中國版圖上的擴張才剛剛開始。】

4.註資摩根士丹利:“解圍救火”還是“賺了三筆”?

上面《第一財經》的報道還提到,樓繼偉的中投2007年底投資摩根士丹利失利。對此持批評態度的認為這是替摩根士丹利解圍救火,相反,對此持支持態度的一方則認為這筆投資不能僅看賬面收益,實際是贏得了“感情賬”、“經驗賬”和“安全賬”。

《商務周刊》2008年一篇題為《聖誕老人樓繼偉》的文章認為樓繼偉替摩根士丹利解圍,文章要點為:

【1.在摩根士丹利蒙受慘重的次貸損失後,中投公司2007年12月19日的這次註資,將為大摩的資產負債表提供支撐。在美聯儲主席伯克南都無法看到底的次貸危機中,大摩94億美元的減記是否清理幹凈了自己的風險,還是一個未知數,因此,很多專家認為,中投公司出演“救火英雄”的可能性遠大於“坐收河蚌相爭之利”的“漁翁”。

2.英國《金融時報》寫到,“這只基金拿出了50億美元,甚至都沒索要一個董事會席位作為回報。”美國總統布什12月20日也表示,他本人樂意看到外國資本幫助支持美國金融機構。這里面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10%的股權比例是外國資本收購美國企業的“高壓線”,低於10%被認為是被動投資,不會對美國企業的未來商業計劃和運作有控制能力,也不需要接受美國政府的審查。中投公司顯然在這方面下了工夫,甚至不惜主動放棄股東表決權。

3.師從金融大師麥金農的曹紅輝表示擔心,“這將不利於中投保障自己作為第二大股東的基本權益”而且,他也不認為目前進入金融市場的股權購並領域是一個好主意,“中投應在發達國家購買具有豐富物理網點資源的公司,比如萬事達、沃爾瑪等,這樣我們可以將中國的產品推到國際市場。而金融業的網點也可幫助國內商業銀行進行海外擴張”。】

中投投資摩根到底是虧了還是賺了?2007年國際金融報刊出一篇題為《中投入股摩根士丹利的生意經:算三筆帳都賺了》的文章,該文則認為賺了三筆賬:

【1. “感情賬”。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在患難“結交”的百仕通、摩根士丹利,使我國在國際舞臺面對歐美施壓之時,無形中增加了友善聲援的可能性。

2. “經驗賬”。在同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合作的同時,我們可以學習到這些金融機構的文化氛圍、思維方式、對話手段與操作技巧,即使沒有主動管理決策權,也值得為這些個“第一次親密接觸”而舉杯。

3. “安全賬”。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感知次貸危機的“風吹草動”,在第一時間拉響警報,危機未到便能豎起堅固的防火墻。】

如上,圍繞樓繼偉在中投的投資經歷,一直是輿論熱議的焦點,未有定論。

5.里根是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

除了在中投的投資經歷,如同本次的清華演講,樓繼偉以往的一些觀點主張也都屢次引發過爭論。

2004年2月17日《參考消息》登載了一篇文章:《里根經濟學登陸中國》。該文轉載了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和法國《費加羅報》的兩篇報道,內容是樓繼偉向美國透露我國稅制改革的計劃。外媒報道,關於把33%的企業所得稅率降到中外資企業“24%到28%”的統一稅率,稅改的“主要設計師”樓繼偉表示:“這很像里根經濟理論”、“我們希望給予企業而不是政府更加充分的自由”、“這種徹底放棄毛澤東時代計劃和統管模式的經濟政策源於羅納德·里根”。

在2014年天則雙周論壇《財稅改革與國家治理》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柯華慶表達了對樓繼偉財當年稅改革思路的肯定:

【據我讀樓繼偉的著作,他也非常強調所謂現代財政制度,並且他的觀念更多是美國的財稅體制思路。】

任誌強(憲政、軍隊國家化的支持者)在2014年接受紙牌屋訪談時,也表達了對樓繼偉里根式減稅思路的支持:

【比如這次樓繼偉提了落實擴大營改增和整體經濟“減稅”問題,而我們看上一屆政府,謝旭人幾時提過稅制改革中“減稅”嗎?從來沒有。所以最難啃的骨頭不在於我們看到的矛盾,而在於去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說動利益比動靈魂難,那是因為你不敢動。

當時我們可以看到英國、美國都是里根和撒切爾時期進行最多的改革,所以撒切爾下臺了。但是她下臺之前實際上做出來一些事情讓後面所有人受益。所以在里根和撒切爾去世的時候,這兩個人是比歷屆都受到社會尊敬的人。】

不過,對於樓繼偉的主張,學者“信言不美”有不同的看法,要點如下:

【1.眾所周知,前美國總統里根只不過是個二流演員,並非什麽經濟學家。所謂“里根經濟理論”也只不過是美國供給學派領軍人物拉弗和費爾德斯坦等的一整套新自由主義理論,其原源是老自由主義者薩伊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謬論。現在即使在美國,“里根經濟理論”也早已式微,備受詬病了。

2.在政策實踐上,里根的減稅政策是一項大規模的劫貧濟富政策,其所創造的財政赤字比美國開國以來歷屆總統所創造的財政赤字的總和還要大。

3.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樓先生竟然說:“徹底放棄毛澤東時代計劃和統管模式的經濟政策源於羅納德·里根”。這就等於說我國實行市場經濟政策不是源於鄧小平等人,而是“源於羅納德·里根”。全世界恐怕只有樓先生一個人才能說出這種話來。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市場經濟體制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例如與公有制為主體等緊密聯系的。難道我國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主義成分也是“源於羅納德·里根”?這根本不符合事實。

4.假設樓先生認為,市場經濟只能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社會主義這個定語是多余的。由此可以得出樓先生的結論:“徹底放棄毛澤東時代計劃和統管模式的經濟政策源於羅納德·里根”。假設這個論點成立,那麽它正好證明“里根經濟理論”是一種和平演變中國的意識形態,那麽樓先生為什麽要贊賞它?】

6.圍繞“華盛頓共識”的爭議

除了欣賞里根引起了激烈的爭論,2005年,樓繼偉贊賞華盛頓共識的言論也頗有爭議。

2005年第23期《比較》雜誌登載了樓先生的一篇文章:《改革是資源配置制度的整體躍進——關於中俄改革與發展的比較》。樓繼偉說:“批判‘華盛頓共識’,並不是說其精髓——以市場配置資源和宏觀穩定就錯了。從宏觀經濟穩定、市場化和對外開放這三條來看,‘華盛頓共識’所包含的一些經濟學基本原理在中國的改革中起了作用,也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因素”。接著他以較大篇幅論述了我國改革實踐中實施了“華盛頓共識”的“三條”:“第一,中國的宏觀經濟比較穩定,…… 第二,市場化取得長足的進展。…… 第三,中國的經濟是開放的,……”。

學者奚兆永和信言不美均不認同樓繼偉贊賞華盛頓共識的這些說法,他們撰文批駁,要點為:

【1.“華盛頓共識”的經濟學基礎是以哈耶克、弗里德曼、拉弗、盧卡斯等人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那麽樓先生為什麽要回避新自由主義呢?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美國在全世界推行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的實踐表明,其出發點是美國的利益,並不符合各國的國情,無論在哪里,它都沒有取得成功。

3.經過樓先生這樣包裝,“華盛頓共識”就變得有益無害了。然而,“華盛頓共識”的基本內容是:市場非調控化,國有企業私有化,商品和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以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為惟一內容的經濟穩定計劃。為什麽樓先生要對“華盛頓共識”隱惡揚善?

4.鄧小平、江澤民均指出,改革開放要發展社會主義,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能產生資產階級,因此,從總體上說,以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和政府最小化為主要內容的新自由主義理論作基礎的“華盛頓共識”是不可能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的。樓繼偉先生把“華盛頓共識”說成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基本因素”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

7.“中情局打開中國國務院大門”PK“坦誠專業”的“改革派”

多年以來,網上網下對樓繼偉的質疑還基於國安部的一份報告。國家安全部1989年6月的報告《關於美國等國際政治勢力對我國的思想與政治滲透的報告》中第一節的第三小節“千方百計把觸角伸向中國高層領導”中提到:

【美國經常以訪問學者的名義,邀請體改委系統的人去美國訪問。一九八八年,體改委系統就有十二人安排訪美,成行十一人。美駐華使館那名中央情報局的特務,在推薦國務院辦公廳調研室樓繼偉訪美時寫道:邀請樓訪美有助於打開中國國務院神奇的至今尚未打開的大門。】

從這份報告看,早在八十年代樓繼偉就已經是頻遭攻擊的敏感人物。

不過,對立面的輿論則強調樓繼偉是一個“坦誠專業”的人。在財新博客的官方博客中,有一篇題為《李克強沒說的話樓繼偉都說了》的文章,該文盛贊樓繼偉“坦誠專業”、“敬畏人民的知情權”稱:

【在中共部級幹部里,財政部長樓繼偉是個性比較突出的一個,這與其成長環境和學術背景有關。因為自信和開放,樓繼偉回答問題就坦誠專業,而不是繞來繞去“講政治”。……樓繼偉調侃說,他除了帶副部長做助手,還帶了一個大包,里面裝滿了材料,準備回答各種問題。雖然是玩笑話,但這一點應該得到肯定,這體現了高級官員的敬畏心理,既敬畏專業責任,也敬畏人民的知情權。】

被美國大為贊賞的中國自由主義勢力喉舌《南方周末》2013年《內閣圖譜》一文中,也盛贊樓繼偉:

【“學者型官員”樓繼偉,另一個標簽是“改革派”。】

無可爭辯的事實是,自90年代以來,樓繼偉在爭議中依然步步高升、在中國經濟改革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毫無疑問,一定程度上說,樓繼偉已經成了一個符號,一個標誌,樓繼偉的系列觀點是否能夠像以往那樣繼續主導中國改革,樓繼偉的“官運”如何,都將成為觀測未來中國戰略走向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來源:北鬥深度智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63

新Nexus反響平平,安卓風向標何以淪落至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3/152329.shtml

9月29日,谷歌如期發布了兩款Nexus新品,卻被一些分析人士斥之為“Nexus淪為儀式之作”。一直以來,谷歌都未曾對Nexus的銷量寄予期望,而是借此詮釋谷歌最新創新設計的價值,為安卓廠商提供一個標桿。

可從事實來看,自Nexus 5之後,谷歌在硬件設計上的話語權逐漸式微,最新發布的兩款Nexus機型更是被詬之為平庸之作。誠如是,谷歌已然失去了在安卓市場的王者之位,在塵埃落定之際我們更應反思曾作為安卓風向標的Nexus為何淪落至此?

 谷歌在用戶體驗上的背道而馳

作為安卓的締造者,似乎沒有人比谷歌更看重安卓的用戶體驗,可從最新的Nexus產品來看,在用戶體驗上谷歌已經與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馳。

Nexus 5X和Nexus 6P的屏幕尺寸分別做到了5.2寸和5.7寸,一大一小的設計似乎和蘋果的理念不約而同。但擺在眼前的一個問題就是:谷歌該如何優化這兩款大屏手機的用戶體驗,特別是出自華為之手的Nexus 6P成了眾矢之的。

一般來說,完善用戶體驗有兩種方式,一是硬件改進,一是軟件補缺。Nexus 6P的整體設計可謂中規中矩,特別是位於背部的指紋識別算是華為在多款產品上的成功經驗,但作為一款5.7寸的巨屏手機,Nexus 6P的工業設計只能說是差強人意。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款安卓高端旗艦產品,很容易讓人和另一款安卓旗艦新品——三星GALAXY S6 Edge+相比。

首先在硬件設計上,華為不可謂不用心,但中規中矩的代價就是Nexus 6P缺少驚艷的創新。而從GALAXY S6 Edge順延下來的GALAXY S6 Edge+在工業設計上的表現更令人贊嘆,標誌性的雙曲面屏幕有著濃濃的科技感,不僅增加了外觀上的美感,也近乎完美的解決了大屏手機的單手交互問題。從網上的評測結果來看,Nexus 6P並未獲得太多贊譽,甚至比業已失敗的Nexus 6稍遜一籌。當然,三星在屏幕技術上的積累讓其他廠商望塵莫及,曲面屏也就成了三星旗艦機型的護城河。不得不承認,華為的硬件設計能力依然和三星有著不小的差距。

而在軟件上谷歌還有機會補缺嗎?國內不少用戶對原生安卓期待有加,特別是國內五花八門的各類ROM讓不少人青睞於純凈的原生系統。但谷歌這次能否利用系統補缺用戶體驗上的不足仍然是個未知數,畢竟谷歌並未表態根據Nexus 6P的產品設計進行額外的優化。相反,雖然三星之前在UI設計上讓用戶頗具微詞,GALAXY S6之後的TouchWiz UI著實增色不少。另外,為了完善大屏體驗,三星為側面屏進行了專門的軟件優化,並提供了S智能助手、息屏手勢等功能,一直在大屏優化上苦苦鉆研的三星,總算交上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案。

在Nexus 6之前就曾傳出過谷歌停止Nexus計劃的消息,事實上谷歌也一直在向代工Nexus手機的廠商提供較高的補貼,可淪為儀式的Nexus早已難堪重任,特別是在用戶體驗上的背道而馳已經註定Nexus產品的最終結局。

 屢換代工廠:谷歌的自我諷刺

面對支離破碎的安卓生態圈,我們不難理解谷歌Nexus計劃的初心:既希望借此為安卓旗艦的發展指明風向,又可以當作是對代工品牌的肯定。到目前為止,為Nexus系列代工的品牌已有HTC、摩托羅拉、三星、華碩、LG、華為等六家,Nexus也從標誌走向平庸乃至對安卓生態圈的發展無關痛癢。

筆者認為Nexus的沒落似乎是歷史必然,但和下面三個原因息息相關。

首先是谷歌野心的錯位。

從第一代Nexus開始,谷歌選擇了自立門戶,目的在於不加盟任何一家運營商,用戶提供最純粹的安卓體驗,這可以看做是谷歌最初的野心。從Nexus 4到Nexus 5,谷歌選擇了親民的定價策略,意在在粉絲心中樹立谷歌的良心形象,Nexus系列的銷量和知名度也水漲船高。與之同時,安卓生態的碎片化已經相當嚴重,Nexus對谷歌而言也就有了新的價值,記得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由我們自己來掌控硬件,才能更好的引領整個安卓生態系統”。另一方面谷歌也加緊了對安卓系統的控制,此時早已出現三星、LG等逃離安卓的跡象,谷歌借助Nexus“以正視聽“,失敗已是必然結局。

其次是屢換代工廠。

很多廠商對Nexus代工趨之若鶩的原因很明顯:一方面可以師從谷歌,獲得谷歌的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借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適得其反的是,Nexus產品卻越來越沒特色,亦或者說是谷歌選錯了合作夥伴。垂死的摩托羅拉和HTC不過是谷歌的棋子,LG和華為則希望借助谷歌開拓美國市場,反倒是在供應鏈、市場、創新能力上優勢盡顯的三星,未能再度成為Nexus的“座上賓”。從GALAXY S6 Edge+和GALAXY Note 5的出色表現來看,三星狠狠的打了谷歌一巴掌。試想,如果三星的曲面屏技術、無線快速充電技術等被移植在Nexus手機上,又豈會如此平庸。

最後要說的是Nexus獨木難成林。

谷歌希望Nexus能成為安卓陣營的一個標桿,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各自為戰的安卓廠商們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小生態系統,特別是為解決安卓碎片化誕生的Android Silver計劃早已擱淺,又有哪家手機廠商會買谷歌的帳。一個既定的事實是,谷歌似乎放棄了對Nexus“太子”地位的堅持,之前三星GALAXY S6就比Nexus 7更早的獲取了安卓更新。三星、小米等手機廠商比谷歌更懂得如何做用戶喜歡的智能手機,或許谷歌更應該積極籠絡手機巨頭們,從獨木到森林,畢竟安卓生態圈早已不屬於谷歌一家了。

如果谷歌還一味借Nexus宣稱對安卓生態的主導權,或者借規範安卓生態之名向手機廠商試壓,最終將是個莫大的諷刺。

兩款Nexus新機在三星GALAXY S6 Edge+等安卓旗艦面前已黯然失色,Nexus失寵也就意味著谷歌失去了對安卓硬件的控制權。對谷歌而言,是時候思考該如何控制安卓了,與其靠Nexus孤註一擲倒不如諸多巨頭一道攜手向前。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件、O2O、手機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微信公眾號:spnews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Alter(互聯網觀察者,微信公眾號spnews),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293

風向標丨全民運動時代,跑步是單大生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5/157446.shtml

風向標丨全民運動時代,跑步是單大生意
劉凡 劉凡

風向標丨全民運動時代,跑步是單大生意

從未來發展看,運動領域的機會將集中在比較新的“互聯網+”模式

導讀

體育運動這兩年從競技運動逐漸轉變為全民運動。早上打開微信朋友圈,經常被運動的朋友們發的帖子刷屏,很多人甚至出差都帶著跑步鞋。跑步、沖浪、穿越、攀巖……運動已成為中產階級新的生活方式。以前人們普遍把休閑時間花在飯桌上,現在逐漸轉變為相約打球、跑步、騎行。

單說跑步裝備可以分成很多塊,比如跑鞋、服裝、配件、跑步機、可穿戴運動檢測、出版內容、周邊等。在這個細分領域中,運動一族花錢最多的地方是運動裝備,包括跑鞋、服裝、配件、跑步機還有各種可穿戴產品如手環——很多人沒有專業跑鞋只有休閑鞋,卻也往往會擁有一個運動手環。

跑步機行不通,那就換條路走

從消費金額來說,國外的數據顯示,跑鞋占據了跑步市場的半壁江山。而中國的跑步人群普遍投入最多的是跑步機,整體市場比較小眾。2015年中國一共賣掉了140萬臺跑步機,按每臺平均3000元計算,僅有42億元左右的市場規模。中國的家庭房屋面積與歐美國家相比要小很多,所以跑步機的市場前景要畫一個問號。

但我們的空氣質量常常堪憂,PM2.5很高時,往往就需要室內跑步機來代替戶外跑步。最近我們在看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跑步機項目,它的突破點很好玩,把跑步機做成折疊椅式,用時打開,不用了可以折疊起來收納。他們的構思在於,希望加強用戶在跑步機上的訓練量,用iPad與之連接,設置出很多不同風景的賽道,強化用戶體驗,這一類的公司很會抓我們這些跑者的心理,我們覺得這個項目可以接著往下看。

我們對國外運動領域最大的市場——跑鞋市場進行整體分析,將產品類型分成四類:功能性產品、時尚性產品、傳統風格的產品和創新性風格的產品。在傳統和時尚性領域,3~4年前基本上是阿迪達斯和耐克的天下,近些年來發生了巨變、今天在美國,阿迪達斯已經被擠到了第三位,被一家年輕的後起之秀超越。想說的是,看早期項目時,大家一定要重點分析它未來的發展格局,因為你吃的有可能是市場上不同的蛋糕。

從馬拉松產業看跑步裝備市場

2011年,中國舉辦馬拉松22場,2012年33場,2013年44場,2014年55場。同期,美國年均800~1000場,日本年均200場。2014年底,政府解除了體育賽事運營需要審批的環節後,2015年的1~6月,中國大陸地區已經舉辦了302場馬拉松,預計2016年能達到年1000場,發展非常迅猛。

從參加活動的人次看,跑步的人群基數非常大,平均每場馬拉松的報名人數約5000~20000人。很多朋友月均跑四個馬拉松,基本上每周末都在跑。據統計,2013年國內全程馬拉松的完賽跑者約16萬人次。以健康為目的的跑者約為5000萬人左右,保守估計也有2000萬~3000萬人。再對比一下美國的跑步人口,2013年約4200萬人,在美國的3億總人口數中約占14%,雖然中國體育運動的地區發展不均衡,但是達到全國8%的跑步人口還是很有希望的。

從跑鞋的銷量看,與跑者數量成正比關系,呈增長趨勢。跑者必備1~2雙跑鞋,跑鞋消耗速度較快,通常跑完500公里就要換掉一雙鞋,所以經常會看到這種場景:在一些馬拉松的終點,到處是被扔掉的跑鞋,而且都是高端跑鞋。這也是我們看好跑鞋市場的一個原因。 

我們給跑步者做一個人群畫像,年齡層次是25~45歲,中產階層,地域分布是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輻射,男性比女性多,但女性數量增長很快,國外女性跑者的數量大於男性,我們也很看好中國跑者領域的女性市場。

從行業角度看,跑者的所在行業包括金融、IT、媒體、法律等,基本上都屬於高凈值人群,因為他們有更強的意願為運動和健康投入時間和金錢,跑步看似不難,其實對專業性要求很高,不是看毅力、拼體力這麽簡單,不正確的跑步方式很容易讓人受傷。在美國,跑步教練的收入遠遠高於健身教練。

從跑步裝備看,資深跑者有比較豐富的跑步經驗,參加過馬拉松比賽的屬於高級跑者,他們跑步時愛用的電子裝備不是手環或者手機,而是均價3000元的專業電子手表。有1~3年跑步經驗的人為中級,將來以參賽為目標的中級跑者會越來越多。跑步市場不需要場館,擡起腿就能跑,所以跑步市場比我們想象的要大。

跑步市場的產品涉及衣服、專業的襪子、跑鞋、手環、手表、甚至音樂,當然還有賽事和社交網絡。比如在瑞典一家做跑步襪子的公司做得非常好,僅一雙襪子就有100多款,我們還見過一些音樂創業項目,能檢測到用戶的心率,並根據相應節奏來匹配用戶最適合的音樂。基本上入門級別的跑者全身裝備大約要花費5000元,中級跑者的裝備均價約1萬元,高級跑者全身裝備則需要花費2~3萬元。 

最後,從未來發展看,運動領域的機會將集中在比較新的“互聯網+”模式,包括移動應用、垂直電商和場館運營。國外沒有中國這麽多的垂直電商,但線下門店分類很專業而細致,各自有清晰的用戶群,如自行車專賣、網球裝備專賣等。場館運營方面,目前國內70%的場館在高校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手里,隨著國家政策的轉變與開放,會產生有很多創業機會。

文章摘自《投資人丨從0到1,如何投出偉大公司》 

本文作者劉凡,黑馬體育基金合夥人湖南湘潭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學士/MBA。沙丘資本、創業公社聯合創始人,清華大學中國創業者訓練營創始團隊,美國女性商業領袖組織C200獎學金會員。已投資Uhut喲哈、彩球、郁金香運動、IT桔子等近百家企業,其中多家企業已登錄新三板。

11 (1)

運動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17

CJ風向標轉換 VR“熱輻射”加速從硬件向內容遷徙

“從沒見過哪屆CJ(ChinaJoy)像對今年的VR那樣去重視一個細分領域。”一位連續在ChinaJoy布展多年的遊戲人陶武對記者感慨。

第一財經記者從主辦方獲得的統計顯示,7月30日展會第三天,入場人次創下歷屆單日之最,首次突破10萬,達10.8萬人次,比去年同日增長2.7萬人次。各VR展臺前排長隊等候體驗的場景告訴人們,這其中很多觀眾是奔著VR去的。而且接連3天舉辦全天候的VR論壇,從開發者、內容生態聊到投資,這種濃墨重筆在ChinaJoy上還是第一次。

借CJ東風,索尼剛剛宣布旗下PS VR即將於10月全球發售,繼HTC Vive和Oculus後又在玩家心中掀起一波設備熱潮。但VR遊戲火熱背後的冷思考也現身CJ論壇。比如微軟Xbox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謝恩偉就對此“潑了盆冷水”,並呼籲理性看待VR。他認為,VR設備昂貴的價格、技術成熟度導致的體驗缺陷,以及缺乏強勁內容等,讓VR遊戲成為被炒作的概念。

在與記者提到目前VR遊戲的短板時,索尼互動娛樂(上海)有限公司總裁添田武人連說了3個“內容”,予以加重語氣。在遊戲圈從業十幾年的資深遊戲人閆亮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行業現在普遍沒有吃透VR的遊戲性,可玩性不強,都圍繞著硬件在投資布局,接下來風向將吹到內容端研發。

現場:23臺PS VR布展仍排長隊

VR的火熱讓今年的ChianJoy成為英特爾、英偉達、AMD等傳統CPU和GPU廠商間接“秀肌肉”的舞臺。

在上海浦東嘉里中心酒店三層通往ChinaJoy展館的區域,英特爾單獨設立了一個場外展臺,標誌性的藍色渲染著現場布景,但它展示的卻是兩款與英特爾並無直接關系的VR設備HTC Vive和Oculus Rift。與主展館里各VR展臺前的等候長隊相比,這里排隊體驗VR遊戲的人相對少很多。

英特爾何緣為他人做嫁衣?“(遊戲)還是很流暢的,很明顯英特爾是想通過VR遊戲展示自己的CPU性能。”一位剛體驗完一款VR射擊遊戲後摘下HTC Vive頭盔的資深玩家陳亮亮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因為與傳統的PC遊戲相比,沈浸式的VR遊戲對電腦的刷新率、計算速度等要求更高。該展臺並未布置索尼PS VR,因為後者並不像HTC Vive和Oculus Rift需要連接PC使用,而是連接PS4遊戲主機。

展館內索尼PS VR展臺前是另一翻場景。開展第一天,提前在官網上預約體驗的玩家排了兩條長長的隊,臨時的“散客”並沒有機會加入進來體驗現場的這23臺PS VR。記者註意到,當天展館內排隊人數最多的,大多是VR廠商的展臺。

ChinaJoy開幕前夕,索尼互動娛樂日本亞洲執行副總裁織田博之在上海宣布了一個令PS主機玩家興奮的消息。10月13日,中國將與美國、歐洲和日本市場同步發售PS VR。這更多是針對全球現有的4000萬PS4主機用戶。

與其他VR展臺大多展示動作射擊類、賽車跑酷類遊戲不同,三七互娛VR展臺讓玩家體驗的是一款密室劇情遊戲。7月份,這家公司剛剛斥資1000萬元入股上海一家虛擬現實內容研發公司天舍文化,展臺上體驗的這款密室遊戲就出自天舍。此前3月,三七互娛投資加拿大VR遊戲開發商Archiact。在國內多數廠商還熱衷於硬件開發時,這家公司將布局放在了內容端。

硬件的狂歡?

近期,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技術)遊戲Pokemon Go火爆全球,讓一度低靡的任天堂股價坐了一次暴漲後又回落的過山車。阿里巴巴投資的美國增強現實公司Magic Leap創始人羅尼·阿伯維(Rony Abovitz)在最近舉行的淘寶造物節上也首次面對中國媒體,謹慎地揭開了旗下這款神秘產品的面紗一角。

但與技術上更難的AR相比,VR行業無論從資本還是市場看,顯然更火熱。在易觀分析師賀婕看來,這和業內習慣稱的VR三大廠(指索尼、HTC、Facebook旗下Oculus)的產品推動有很大關系。

HTC Vive、Oculus Rift均在今年上半年發貨,兩者價格分別為799美元(約合人民幣5215元)和599美元(約合人民幣3910元),這個價格對於中國玩家來說已經算是高位。索尼PS VR的人民幣2999元售價更具優勢(帶攝像頭和Move動態控制器的精品套裝價格為3699元),但玩家需要先有一臺PS4主機。想玩HTC Vive和Oculus Rift的用戶更是需要配置一臺性能超強的PC,這又是一筆大花銷。

AMD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潘曉明在ChinaJoy上稱,現在全球有超過14億臺電腦,但只有不到1300萬的電腦被業內認為是能看VR,能比較順暢地適配VR的,這個比例還不到1%。“怎麽樣降低顯卡的費用,讓廣大PC用戶能夠促進VR的普及?是我們考慮的一個問題。”

除了價格,眩暈感是很多玩家猶豫的另一個因素。“從普通的計算機應用到VR的計算機應用,基本上對於圖形處理器的速度要求是提升7倍。”英偉達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張建中在ChinaJoy論壇上說。一般,普通遊戲計算機渲染大概在60赫茲,達到每秒60幀的速度時,遊戲體驗會很流暢;但是在VR遊戲里,90赫茲是一個起點,達不到這個標準,人會容易產生眩暈感。

本報記者體驗HTC Vive和Oculus Rift等幾款VR頭盔發現,一旦像跑酷、賽車等畫面高速運動的VR遊戲玩得時間稍長一些,就會感到輕微頭暈。相比,射擊類遊戲體驗稍好一些。

一位擁有PS4和Xbox One的上海遊戲發燒友劉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他暫時不會去買VR設備玩遊戲,一來價格比較貴,二是遊戲是否有足夠吸引力,還有待觀望。一向不惜在遊戲上下血本的他這次選擇謹慎。

內容是短板

“內容、內容、內容。”ChinaJoy前夕,在談到國內VR市場的缺口和短板時,中文十分流利的索尼互動娛樂(上海)有限公司總裁添田武人連說了3個“內容”。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索尼方面正在積極與中國主管部門溝通送審,想以最快的速度讓這些VR遊戲內容進入中國市場。

同時,索尼也與國內遊戲開發商在談,計劃用一個名叫“中國之星計劃”的扶持方案幫助國內中小開發商和獨立制作人,希望看到一些中國原生的VR遊戲誕生。另一頭,據HTC虛擬現實新技術部副總裁鮑永哲稱,HTC針對小制作團隊推出了一個“Vive X加速器計劃”,目前已向開發者發布7000套套件,幫助他們孵化內容。

但目前,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文化部的雙重審核制度讓這些外資廠商必須去和時間賽跑。自去年夏天監管層廢止此前已實施長達15年的主機遊戲禁令至今,索尼PS4(主機)和PS4 Vita(掌機)已通過審核的遊戲數量分別為35款和14款。那些基於PC的國外VR遊戲軟件,在中國同樣面臨著送審工序。

另一個擺在VR遊戲內容面前的是國內制作團隊的缺口。“之前國內幾乎沒什麽人研發主機遊戲,如果一上來就跨步做主機的VR遊戲,邁得太大了。”閆亮說。他是一位在上海遊戲圈摸爬滾打了十幾年,做過從端遊到手遊,從制作到運營幾乎所有環節的資深人士。但對於VR遊戲,他和團隊眼下仍持觀望態度,“下周去北京和一個研發團隊聊聊(合作開發VR遊戲)這事。”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現在行業內可以說都還沒有吃透VR的遊戲性,內容更多的是展示性的,可玩性不強,而且分散的硬件平臺讓研發團隊陷入選擇困境。

易觀分析師薛永鋒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認為,VR廠商最終拼的是生態,生態中硬件的價格走勢未來必定會下降,系統、內容、開發者、應用商店等將構成一個綜合實力的比拼。“當用戶規模真正起來後,盈利模式是靠道具收費還是內容售賣,到時候會水到渠成,但現在這個行業的熱度有些虛高。”

一個來自行業的預測是,等到2020年時,VR的出貨量就會像PS4主機那樣流行。但在這個樂觀預測背後,留給整個行業生態各“物種”去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29

荷蘭大選:歐洲政治變化的“風向標”

3月15日荷蘭將舉行議會二院(下院)選舉,民調預測極右翼自由黨可能贏得15%以上的選票,成為第二甚至第一大黨。

在荷蘭這個素以文化多樣性和包容精神著稱的歐盟創始成員國,高調宣揚反伊斯蘭、反移民、反歐盟主張的極右政黨民意支持見漲,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歐洲政治生態圈正出現新變化。

“民粹主義泥石流”

荷蘭自由黨是歐洲政壇風頭正勁的極右力量之一。自由黨主張荷蘭全面禁止移民、消除伊斯蘭教影響;脫離歐盟、恢複邊界管控;實行直接民主。自由黨領導人維爾德斯的競選口號是“把荷蘭還給荷蘭人”。

無獨有偶,法國“國民陣線”、德國選擇黨、意大利五星運動黨等極右或民粹政黨也有類似主張。今年1月,這些政黨領導人高調聚會,尋求成立“統一戰線”,建立“自由歐洲”。法德兩國將分別從4月和9月開始選舉新領導人,意大利大選也可能提前至今年,荷蘭自由黨的“同黨”們正在摩拳擦掌。

荷蘭此次選舉有28個政黨角逐議會兩院150個席位,傳統右翼的自由民主黨民調支持率持續數月與自由黨不相上下,在選前數周才略微領先。自由民主黨領導人、現任首相呂特說,如果自由黨成為第一大黨,“那荷蘭就淪為了民粹主義這一錯誤潮流在歐洲甚至全球推倒的又一張多米諾骨牌”。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保羅·特烏爾告訴記者,哪怕自由黨得票不是最多而只是很多,都會為正在歐洲蔓延的孤立主義、民粹主義、保守主義“野火”添加新的“燃料”。“維爾德斯的夥伴們會把這看成是,他們的反移民、反歐盟事業得到了有力推動。法國‘國民陣線’領導人瑪麗娜·勒龐尤其會借此宣講‘變化之風吹遍全球’,為‘國民陣線’攪動法國政局強力造勢。”

荷蘭國際關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揚·魯德認為,荷蘭選舉堪稱正在歐洲舞臺上演的時代大劇之序曲,或將為歐洲大選年定調。如果“民粹主義泥石流”在系列選舉中沖垮親歐建制派,那歐盟就會陷入真正的生存危機。

魯德同時指出,歐洲多國極右政黨崛起,部分原因是傳統主流政黨“長期昏睡”,面對民眾日益增加的不平衡心理和不安全感,未能及時體察、有效回應。英國脫離歐盟、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等,也讓一些選民以為,“砌起保護主義、民族主義的堤壩,就有了抵擋威脅的避風港”。

“喚醒”與“警告”

與歐盟其他成員國相比,荷蘭似乎不該成為極右思潮的溫床。這個面積只有兩個半北京大、人口不及上海多的西歐富裕國家,近三年雖也接收了10萬難民,但並不是難民最洶湧投奔的目的地國;近十年來經濟複蘇相對快且穩,失業率下降明顯;近幾十年不曾爆發激烈的族群沖突,也不曾遭遇重大恐怖襲擊。

向歷史深處看,荷蘭精英階層普遍廉潔親民,不至於因自身目的助力反精英浪潮;荷蘭經濟歷來重商重貿易,荷蘭人常說,自我封閉或拒絕外部世界,不在他們的文化基因里。

盡管如此,還有200多萬荷蘭人可能把票投給維爾德斯。一些政治觀察家認為,荷蘭自由黨支持者與歐洲各國極右翼選民相似,他們自我感覺被全球化遺落,受到移民因素劇烈沖擊,還被主流政黨忽視。他們對歐洲一體化的疑慮、對移民整合融入的關切,早就有所表達,也理應受到重視。

12年前63%的荷蘭選民對《歐盟憲法條約》說“不”,去年61%的荷蘭選民反對批準歐盟與烏克蘭聯系國協定,這已經表明荷蘭疑歐情緒在不斷升溫。隨著歐洲進入多事之秋,社會矛盾集中顯現,近六分之一的荷蘭選民受極右翼政黨吸引,並非不可理解。

事實上,一些選民未必全心支持極右或民粹主張,而是希望借助選票抒發不滿、敦促變革。荷蘭有一家名為普羅德莫斯的政治傾向測試網站,其執行主任埃迪·揚森告訴記者,維爾德斯的支持者或許並不相信自由黨能夠解決問題,但他們希望釋放出“喚醒”加“警告”的強烈信號。

“向右轉”與“真相”

面對這樣的現實,選戰中的主流政黨會不同程度地開始吸收反建制政治力量的政策主張,以求獲得更大支持。圍繞歐洲議題,民調得票率居前的荷蘭主要政黨都主張歐盟停止擴張,收住歐洲一體化的腳步,專心管好歐洲貿易、單一市場和邊境管控。自由民主黨提議建設“多速歐洲”,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張采取措施確保成員國履行財政承諾,社會黨要求加強成員國獨立性,工黨也認為“現在不是歐盟走向聯邦化的好時機”。

關於移民、荷蘭價值觀等議題,所有參選政黨都明確承認問題確實存在,大多數政黨主張對移民和難民限制準入、強化融入,對非法移民和違法移民加緊遣返,呈現明顯“向右轉”的趨勢。

尋求連任的首相呂特甚至發表公開信,要求不尊重荷蘭價值觀與習俗的人離開荷蘭,因此被指“充滿民粹主義色彩”。由此可見,不論自由黨最終得票多少,“維爾德斯效應”已經使得荷蘭政治生態加速變化。

另一方面,荷蘭主流政黨均已表示拒絕與自由黨聯合執政,即便維爾德斯只是繼續以反對黨姿態高調發聲,也會讓新一屆多黨聯合政府的政策協調難上加難。

曾在荷蘭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就職的退休外交官泰爾·哈爾認為,歐洲國家大多面臨本土利益與國際合作之間的艱難選擇。他告訴記者:“擺出短視民族主義者的姿態去取悅選民的政客越多,就越需要敢於說出真相的政治家。真相就是,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只是為過去這個世紀取得的偉大進步所付出的、事先沒有預料到的代價;世界始終互相關聯、互相影響;任何一國家不可能自我切割、不為世界承擔共同責任,國際合作是唯一的選擇。”

從這個角度看,荷蘭議會選舉是對浮動民心的首場摸底,主要政黨在選後組閣談判中的堅持與妥協,更能揭示歐洲政治生態的深層脈動。如果新一屆政府在“向右轉”與“真相”之間找到平衡,曾在歐洲文明史、歐盟發展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荷蘭,或有望在深陷挑戰的歐洲再度發揮重要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80

股市一樂:風向標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p6m.html

    A股因有一批無所不懂、喜歡對股市品頭論足的名家而增添趣味。其中有的名家還具有“風向標”功能呢!比如,著名經濟學家韓誌國教授,有個朋友很早就總結出:什麽時候韓教授激情昂揚,振臂高呼股市將向更高山峰挺進,那什麽時候就快到牛頂了;反過來,什麽時候他指出股市將要搞壞,那什麽時候就要到熊底了。

    昨天,韓教授義憤填膺,發文怒斥管理層,嚴肅地指出:“這樣的市場監管不是在發展股市而是在摧毀股市,未來的中國股市將會更加危機重重與步履艱難!”

    平心而論,韓教授所指出的股市治理與監管的問題,不無道理,有的還是一針見血的!不過,這里我們暫且不談這些問題,只是靜等驗證:這次韓教授“怒斥”是不是意味著股市就要見底了呢?

    樂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774

談財經 - 胡孟青 生活品味與態度風向標 (2012年07月26日)

1 : GS(14)@2012-07-26 15:13:57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4033&d=1805
今日高消費群要選與個性匹配的消費模式,故展現品味的生活雜誌功不可沒;連同一站式推廣品牌解決方案提供者更成品牌滲透內地的盲公竹,09年已上市的現代傳播(072)肩負著三份周刊、八份月刊及兩份地區周刊、於內地45個城市向中產推廣優質生活的任務。
擁有本地老牌生活品味雜誌《號外》的現代傳播亦藉版權合作協議,在內地發行多份法、美及英商業、時事與生活雜誌如Bloomberg Business Week及The Economist中文版,2010年更拓展移動數碼多媒體,去年開展時尚生活錄影節目製作部,內地地區電視台對有關節目內容需求極殷切。
企業發展戰略講定位,該集團商業模式具備四個C:Contents、Channels、Customers(Audience)和Clients,即內容、渠道、受眾與廣告客戶,成為競爭優勢。500位專注建立國際化內容的團隊,在過千員工中佔五成,積累逾12年文章與圖像資料庫,屬內地規模最大內容製作工場。去年該集團營業額5.86億元(人民幣,下同),增28.5%,增長主因媒體產品穩定表現等。旗下兩本旗艦雜誌《週末畫報》及《優家畫報》增長更超過行業平均數,而首款移動應用程式「iWeekly」去年收益逾1,500萬元。儘管推出《商業週刊/中文版》及電視節目等新項目帶來影響,去年純利6千萬元,增14.3%。該集團又收購Rakuraku Technologies Inc.20%股權,以取得移動應用程式科技及專業知識,在新媒體開拓新商機,加快發展數碼媒體市場的步伐。
逢周二、四刊出
又變成打手專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