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理想主義的任正非與他的接班人情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349.html

「任總再偉大,也逃脫不了中國傳統的「父業子承」的觀念。在他的心中,他一手創建的華為帝國的最理想的繼承人就是他的兒子任平。」這是也前華為副總裁劉平在《華為往事》中所談到的,此外書中還說:「極其崇尚IBM管理理念的任正非,之前所做的一切,都不過是在等待「小沃爾森」的成長。」

但從今天開始,恐怕這句話很難再出現媒體的紙端,因為,雖然華為真正的接班人並未出現,但可以肯定的是任平和孟晚舟在未來,均不會把「華為總裁」的名號印在名片上了。

曾經的「流言」

早在2010年11月,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的中國國際通信展上。一張年輕的面孔,走向了前台,雖然不為外界所知,在內部人眼中卻是一個微妙的信號,只因此人正是任正非獨子,任平。

彼時,任正非更有意將33歲的任平引入華為核心管理層——經營管理團隊,並讓女兒孟晚舟接任公司CFO,而這遭到了公司多位高管反對。其中反對派高管中的代表則是董事長孫亞芳、分管產品與解決方案體系的徐直軍等。

而後續的連鎖反應則被認為是高層「大清洗」的前兆。在當年的9月底,華為管理層正式公示,由丁耘接任徐直軍分管產品與解決方案體系總裁;余承東接任胡厚昆,擔任戰略與市場體系總裁。有媒體揣測這意味著徐直軍、胡厚昆「正式出局」,而此時孫亞芳的地位也似乎岌岌可危。

但謠言在次年的4月不公而破,在華為2010年財報中公佈,之前傳聞將進入華為EMT(經營管理團隊)、有望接班的任正非兒子任平,沒有出現在華為管理層名單上。而四位副董事長中徐直軍、胡厚昆卻依然依然在列。

不過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還是進入新一屆董事會,並出任華為CFO一職,成為核心管理人員。在當時來看,也許這只是一次妥協。與之相對的則是,至今任平一直低調的在華為旗下一家提供酒店和票務預訂服務的子公司工作。

二號首長歸來,是勸太子歸隱?

而為此鋪墊的是,此前不久,華為歷史上的傳奇人物鄭寶用悄然回歸。

早在華為建立之初,公司很缺研發骨幹,任正非也不懂技術,因此如獲至寶,當即任命鄭寶用為總工程師。鄭寶用帶著幾個人苦幹一場,開發出了華為第一款自主研發的產品——HJD48小型模擬空分式用戶交換機。與之對應的是,華為實行工號制度之後,任正非的工號是1號,鄭寶用是2號;此時的他統管研發,確實也是名副其實的「二號首長」。

他沒有任何架子,與下屬打成一片,任何人都可以隨便開他的玩笑,他也經常邀請下屬到他家裡去吃飯下棋。由於江湖豪氣,鄭寶用在華為內部的綽號是「阿寶」,他在老華為人中擁有超高的人氣和威信。更有意思的是,鄭寶用還是任平的老師。任平很調皮,經常闖禍。每當勸說無效的時候,脾氣火爆的鄭寶用絲毫不拿自己當外人,會對任平皮帶「伺候」。

在2013這個華為接班的關鍵節點上,讓老首長回歸,無疑是在為接班人的事情做鋪墊。因為在接班人這個節骨眼上,不僅是任正非對於「父業子承」這一光榮傳統思想上的顛覆,同樣需要邁過的,還是從小就聽爸爸講未來「接班」故事的任平,心裡的那道檻。

如今看來,鄭寶用的回歸,也似乎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最終的接班人還要有很久

「任正非是一個不願表達自己想法的人。」一位在國際上都富有盛名的投資人談到過。而華為也正如他的創始人一般不願透露想法。

「四年前的華為甚至比現在更神秘。在這家快速增長的全球性企業中,既便是中層管理人員,都不知道最高層高管的姓名。」一位華為前歐洲籍高管表示:「我們甚至不知道究竟是哪位公司高層做出最後的決策。我們只知道一些名字,但我們始終不知道誰是負責人。」這種不確定性,也許帶來的則是管理者的恐懼,而這位歐洲籍高管後來也跳槽至華為的競爭對手。

他在隱藏什麼?

風險。任正非也不喜傳統CEO制,按他說法,那是將公司命運繫於一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華為由小團隊輪值CEO,和而不同,決策由集體做出,可避免個人偏執帶來的僵化,並規避意外風險。

精神。中國是一個缺乏精神寄託的國度,因此公司創造者身上多少背負了朝聖的屬性。如馬云之於阿里,柳傳志之於聯想,都是永遠的精神領袖。而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更曾對媒體說:「我的個人色彩對聯想來說過於濃重,我希望大家多關注聯想而少關注我。」這種領袖在精神層面的剝離,是最難的,馬云選擇了「假退真做」,而柳傳志則選擇了「扶上馬,送一程」。相比之下神秘的華為,這個緩衝顯然需要更久一些。

財務。當下可不是好年景,華為經歷了連續兩年低速的發展,甚至此前還爆出過裁員的聲音,此時若交接不慎,任何一塊業務的下滑都有可能帶來整體崩盤的風險。

有人評價這個國際巨頭和他的創始人,這樣說道,「理想主義者的任正非和堂吉訶德式的華為」,理想主義者喜歡用直覺去認識世界,運用情感去對世界作出判斷——也許這邊是為何這則「本應」在16:30出現的的消息,推後了一個半小時才發佈。

而最終的接班人,恐怕要等更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73

港股上升 非與中國經濟掛 林少陽

1 : GS(14)@2015-07-27 15:40:37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lumnist/ed5_ed5.htm
【明報專訊】日前在另一個專欄提及早前與中原理財合作的一個投資講座,主人家兼壓軸講者施永青老闆提及,現時港股往績及預測市盈率雖然處於歷年低位附近,但因為中國及香港經濟增長減速,港股處於低市盈率的水平,很可能會成為港股的「新常態」,未必會像過往一樣,市盈率再次由目前偏低的水平,重返過往高位。

施先生向來數口甚精,他對樓市及政局的評論,更加是我其中一個主要參考對象。然而,對於他竟然在評論港股時,說出上述不太合乎投資常識的道理,則頗為出乎我的意料。

股市一向與經濟無直接關係

眾所周知(起碼我以為如此),股市向來跟經濟沒有直接關係,甚至往往背道而馳。假如讀者對此存在異議,可以參考早年美國股神巴菲特對美國經濟及股市表現的評論。

他引用1960至1980年代初美國GDP增長最高的年代,與1982至2000年GDP增長逐年遞降的年代相比,得出的結論頗為「出人意表」——就是經濟高速增長的1960至1980年代,美國股市表現長期不濟,但增速放緩的1980至2000年代,美國股市及債市,卻迎來美國自立國以來最長及表現最亮麗的一次長周期牛市。

究其原因,美國於1960至1970年代之間積極介入越戰,美國政府赤字持續攀升,持續增加的通脹壓力,導致了自1944年7月由44個國家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簽署的布列敦森林協議,於1973年宣告瓦解。

原來的布列敦森林協議,決議由美國政府為首,領導盟國成立國際貨幣基金(IMF)及現時被稱為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國際復興暨開發銀行,由上述兩大金融組織提供了黃金與美元之間的固定匯率,以維持世界匯率的穩定及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後來美國政府出現財政危機,最終不能維持足額黃金儲備以印製政府所需的貨幣支付政府開支。

協議瓦解之後,美國政府印鈔速度加快,卻同時遇1970至1980年間兩次石油危機,令美國通脹百上加斤。在這個高通脹的年代,美國的GDP增長速度很快,但是利息成本亦因為通脹高企,而持續攀升,美國國債利率一度升至逾15厘的水平。

在這個背景之下,即使經濟處於高速增長期,但是由於利息成本太高,投資者在冒險持有收入不確定的股票,與不夠冒險卻能獲取每年15厘定息回報之間,取捨一點也沒有難度。因此,即使當時美國GDP增長強勁,但是股市的市盈率,卻由1960年代中期的20至30倍之間,一路「向下炒」至中高單位數字的水平。

直至1980年初,美國當時的聯儲局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A. Volcker)透過大幅度加息及減慢印鈔速度兩道板斧之下,通脹才受到壓抑,美國歷史上最長的股債牛市,亦由1982年正式開始,至今逾33年間雖然多次遇上中型熊市,但大方向仍然是持續向上。

不過,在這段時間,卻正值美國GDP(以及企業盈利)增長持續放緩的時期,而當中有絕大部分的價格升值,分別是來自債券息率的下調,以及投資者對股票回報要求的下調(即市盈率向上炒),因而導致的。

現時美股的平均市盈率,大約是1982年年市起步點時的2倍以上,換言之,過去33年美國股市的升值,當中超過一半來自估值的上調,只有少過一半來自企業的每股盈利增長!

利率難升 勢推高中國股債價

資產價格的升值,企業盈利固然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資產的折現率高低,重要性往往比企業盈利增長更高。

就以本港樓市為例,自2003年以來的樓市升值,當中大半來自租金回報率向下炒,餘下一小半才是來自租值的上升。部分長期看淡港樓之士,亦是以此作為口實──假如他朝利率掉轉槍頭,樓市怎不可能仆直?

問題是:正當目前全球經濟增速同步放緩,各種大宗商品價格才剛剛先後步入熊市的今天,環球利率究竟有多大上升的空間?美國作為全球最大債仔,政府會樂於讓利率向上,向包括中國及日本政府在內的全球債主派錢嗎?若經濟向上,通脹壓力增長,美國政府為了平衡通脹與就業之間的利害,或者會勉為其難稍為加一點息,但是如果像現時全球經濟的境一樣,恐怕全球利率是很難向上的。

反而對我來說,未來5至10年,金融市場其中一個大概率事件,是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將步美歐日等經濟體系,進入名副其實的零息時代。

在成熟市場,利率向下炒勢推高債券及股票價格,我相信這個情亦將在中國的債市及股市中發生。

風險溢價升 中港股向下炒

施先生飽讀詩書,他看來亦能融會貫通地應用上述道理於其熟悉的物業投資市場,但他似乎對於上述這段美國金融史所知甚少,亦對利率與股市表現具相反方向的性質,不甚了了,則大大出乎筆者所料。以施先生的智慧,竟然亦不察覺這個現象的存在,那是因為影響股市的因素,除了利率之外,還有其他諸如短線的市場投機概念、政府意志、市場情緒、企業盈利等很多複雜的因素摻雜其中,令到投資者很容易迷失其中。

然而,股市的中長線估值,還是與市場的折現率(discount rate)有直接的關聯,而市場的折現率,主要考慮是投資者給予的風險溢價(risk premium)及市場利率(risk free rate)。

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五時花六時變,令國際投資者對中資股的風險溢價有所上升,才是近年中港股市市盈率向下炒的主要原因。

市盈率能否重新上升至更高水平,除了利率會否一如本欄所料般持續下降之外,投資者亦不妨留意,中國的經濟政策未來透明度會否有所上升。

香港及中國經濟,會否重拾昔日的光輝,絕對不應是股票投資者注意力所在。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林少陽 細味.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36

菲總統︰非與美斷交

1 : GS(14)@2016-10-24 04:20:45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圖)上周訪華,發表菲美兩國將脫離多年軍事經濟關係言論,惹各界譁然。他前日深夜急為此「解畫」,指他所說與美國「分離」不是指要切斷與美國的關係,「否則美方和國民都不會放過他」。而菲國前外長則形容,杜現時的親中政策是「國家悲劇」。杜特爾特在當地時間前日深夜,於菲國南部其家鄉達沃市發表講話,「當你說切斷關係的時候,就是說你要斷交,我不能這麼做」。他指與美國保持關係最符合菲國利益,但需通過加強與中國聯繫來施行更為獨立的外交政策;並指此前在北京說要與美國「分道揚鑣」,是指國策不再順從美國。他同時表示自己「一輩子」也不會踏足美國。


前外長︰國家悲劇


菲國貿易部長洛佩斯前日曾稱杜並非要與美國「分手」,而只想菲國減少依賴美國。美國白宮發言人於當地時間前日被問及,杜的言論似與洛佩斯矛盾時,發言人回應指洛佩斯有如美國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彭斯,發表與其拍檔特朗普不一致的言論,似在暗示杜的說話風格有如特朗普。以往在南海爭議上對中國立場強硬著稱的菲國前外長羅薩里奧,前日發聲明直指杜的外交政策是「國家悲劇」,「拋開一個長期可靠的盟友,而輕率地去擁抱一個強烈抵制國際法且具侵略性的鄰國,既不明智,更難以理解」,菲國須與「擁有民主、尊重人權和法制的核心價值」的國家站在一起。
BBC中文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3/198096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2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