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上升 非與中國經濟掛 林少陽
1 :
GS(14)@2015-07-27 15:40:3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lumnist/ed5_ed5.htm
【明報專訊】日前在另一個專欄提及早前與中原理財合作的一個投資講座,主人家兼壓軸講者施永青老闆提及,現時港股往績及預測市盈率雖然處於歷年低位附近,但因為中國及香港經濟增長減速,港股處於低市盈率的水平,很可能會成為港股的「新常態」,未必會像過往一樣,市盈率再次由目前偏低的水平,重返過往高位。
施先生向來數口甚精,他對樓市及政局的評論,更加是我其中一個主要參考對象。然而,對於他竟然在評論港股時,說出上述不太合乎投資常識的道理,則頗為出乎我的意料。
股市一向與經濟無直接關係
眾所周知(起碼我以為如此),股市向來跟經濟沒有直接關係,甚至往往背道而馳。假如讀者對此存在異議,可以參考早年美國股神巴菲特對美國經濟及股市表現的評論。
他引用1960至1980年代初美國GDP增長最高的年代,與1982至2000年GDP增長逐年遞降的年代相比,得出的結論頗為「出人意表」——就是經濟高速增長的1960至1980年代,美國股市表現長期不濟,但增速放緩的1980至2000年代,美國股市及債市,卻迎來美國自立國以來最長及表現最亮麗的一次長周期牛市。
究其原因,美國於1960至1970年代之間積極介入越戰,美國政府赤字持續攀升,持續增加的通脹壓力,導致了自1944年7月由44個國家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簽署的布列敦森林協議,於1973年宣告瓦解。
原來的布列敦森林協議,決議由美國政府為首,領導盟國成立國際貨幣基金(IMF)及現時被稱為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國際復興暨開發銀行,由上述兩大金融組織提供了黃金與美元之間的固定匯率,以維持世界匯率的穩定及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後來美國政府出現財政危機,最終不能維持足額黃金儲備以印製政府所需的貨幣支付政府開支。
協議瓦解之後,美國政府印鈔速度加快,卻同時遇1970至1980年間兩次石油危機,令美國通脹百上加斤。在這個高通脹的年代,美國的GDP增長速度很快,但是利息成本亦因為通脹高企,而持續攀升,美國國債利率一度升至逾15厘的水平。
在這個背景之下,即使經濟處於高速增長期,但是由於利息成本太高,投資者在冒險持有收入不確定的股票,與不夠冒險卻能獲取每年15厘定息回報之間,取捨一點也沒有難度。因此,即使當時美國GDP增長強勁,但是股市的市盈率,卻由1960年代中期的20至30倍之間,一路「向下炒」至中高單位數字的水平。
直至1980年初,美國當時的聯儲局主席保羅‧沃爾克(Paul A. Volcker)透過大幅度加息及減慢印鈔速度兩道板斧之下,通脹才受到壓抑,美國歷史上最長的股債牛市,亦由1982年正式開始,至今逾33年間雖然多次遇上中型熊市,但大方向仍然是持續向上。
不過,在這段時間,卻正值美國GDP(以及企業盈利)增長持續放緩的時期,而當中有絕大部分的價格升值,分別是來自債券息率的下調,以及投資者對股票回報要求的下調(即市盈率向上炒),因而導致的。
現時美股的平均市盈率,大約是1982年年市起步點時的2倍以上,換言之,過去33年美國股市的升值,當中超過一半來自估值的上調,只有少過一半來自企業的每股盈利增長!
利率難升 勢推高中國股債價
資產價格的升值,企業盈利固然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資產的折現率高低,重要性往往比企業盈利增長更高。
就以本港樓市為例,自2003年以來的樓市升值,當中大半來自租金回報率向下炒,餘下一小半才是來自租值的上升。部分長期看淡港樓之士,亦是以此作為口實──假如他朝利率掉轉槍頭,樓市怎不可能仆直?
問題是:正當目前全球經濟增速同步放緩,各種大宗商品價格才剛剛先後步入熊市的今天,環球利率究竟有多大上升的空間?美國作為全球最大債仔,政府會樂於讓利率向上,向包括中國及日本政府在內的全球債主派錢嗎?若經濟向上,通脹壓力增長,美國政府為了平衡通脹與就業之間的利害,或者會勉為其難稍為加一點息,但是如果像現時全球經濟的境一樣,恐怕全球利率是很難向上的。
反而對我來說,未來5至10年,金融市場其中一個大概率事件,是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將步美歐日等經濟體系,進入名副其實的零息時代。
在成熟市場,利率向下炒勢推高債券及股票價格,我相信這個情亦將在中國的債市及股市中發生。
風險溢價升 中港股向下炒
施先生飽讀詩書,他看來亦能融會貫通地應用上述道理於其熟悉的物業投資市場,但他似乎對於上述這段美國金融史所知甚少,亦對利率與股市表現具相反方向的性質,不甚了了,則大大出乎筆者所料。以施先生的智慧,竟然亦不察覺這個現象的存在,那是因為影響股市的因素,除了利率之外,還有其他諸如短線的市場投機概念、政府意志、市場情緒、企業盈利等很多複雜的因素摻雜其中,令到投資者很容易迷失其中。
然而,股市的中長線估值,還是與市場的折現率(discount rate)有直接的關聯,而市場的折現率,主要考慮是投資者給予的風險溢價(risk premium)及市場利率(risk free rate)。
中國政府的經濟政策五時花六時變,令國際投資者對中資股的風險溢價有所上升,才是近年中港股市市盈率向下炒的主要原因。
市盈率能否重新上升至更高水平,除了利率會否一如本欄所料般持續下降之外,投資者亦不妨留意,中國的經濟政策未來透明度會否有所上升。
香港及中國經濟,會否重拾昔日的光輝,絕對不應是股票投資者注意力所在。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林少陽 細味.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