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格雷厄姆的「投票機」和「稱重機」究竟是在說什麼?是在說誰?----回覆雪球 renjunjie 有智思有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b8a7e01015ku6.html
   renjunjie :

回覆@有智思有財:
的確,100年後市場還是個投票機,但你似乎忽略了股市中的「水長船高」現象。

我們就以有財兄喜愛的茅台為例來嘗試說明這一現象:
茅台2011年每股收益8.44元,2012年增長40%已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我們假定2012年的每股收益是11.81元。按昨日243.56元的收盤價,動態市盈率為20.62倍。

現在假設茅台2012-2022年的每股收益年複合增長率為20%(根據綜合情況估計,這一增長率也應是大概率事件)——增速為過去10年每股收益增速(38.29%)的52.23%,這樣,2022年茅台的每股收益就是73.12元。

10年後,市場仍是一個投票機,但即使如此,它的定價也總得有個範圍,我們假設是:市場給予這個優秀上市公司(10年後茅台不是優秀上市公司是小概率事件)的市盈率在20倍與7倍之間浮動。那麼茅台10年後的回報(未考慮股息)將分別為:

當PE為20倍時:243.56(1+A)10=73.12× 20 A=19.62%
當PE為15倍時:243.56(1+A)10=73.12×15 A=16.23%
當PE為10倍時:243.56(1+A)10=73.12×10 A=11.61%
當PE為07倍時:243.56(1+A)10=73.12×07 A= 7.70%

儘管我們不知道10年後的市場會怎樣「投票」,但由於「水」已「長」,因此,即使在很差的情況下,我們仍有望獲得高於通脹的回報。

有財兄對茅台的瞭解至少在我10倍以上,只是覺得你在「投票機」問題上似乎存在一些盲點。也許我誤讀了你,那就請見諒了 。

    06-21 09:30

 

 

    有智思有財:
    回覆@renjunjie: 原本不想說什麼了,不過既然你說到茅台,就說明我們之間不是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完全無法溝通。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

    我對茅台的估算比這個要複雜得多,而且作為一個非價值投資者,我是不敢以「水漲」作為假設前提的(這是巴與索的核心差異,過去幾十年裡,巴勝,索敗,但今後幾十年裡如何,未知)。但這些都不重要,這些是「術」而不是「道」。我之所以說了這麼多在許多人看來是廢話的話,是因為大道的一翻話觸動了我。

    幾年前,在一次酒桌兒上,有一個自稱長期持有茅台的人,居然不知道巴菲特是誰,這使我們大為驚訝。我不禁去問,「那你是怎麼想起來買這個股票的呢?」他的回答竟然是「茅台酒好喝」,我再問「那這麼貴了,為什麼還不賣呢?」回答竟是「茅台酒足夠好喝」。當時自認為對茅台研究已經精深的我,直接就崩潰了。唯一的想法,就是把我自己建立的遠超高等數學,甚至是奧數N倍的數學模型全部撕掉。但最終我沒有這麼做,為什麼?因為我清醒地認識到,那個境界,是我永遠達不到的!!!

    06-21 13:02

 

 

    renjunjie :

回覆@有智思有財:
其實,我們之間沒有大的距離。我持有茅台儘管時間不長,但算起來也有7年了,你說,我們能「完全無法溝通」嗎?

聽了你的描述,我很佩服你的那位朋友——僅憑口味就可以長期持有一隻股票(我則是受到了巴菲特投資思想的啟發後才買入並長期持有的——境界差一大截啊!)。其實所謂「企業投資」(我避免使用價值投資這個概念)的思想是簡單的,股票投資的原生態而已。只是人類太聰明了,最終把一個簡單的東西搞得過於複雜了。

在「茅台酒足夠好喝」這一點上,你的朋友和你我這樣的企業投資者們達到了高度一致。巴菲特所偏愛(你看,我又提巴菲特了,唉!)的「消費獨佔」,其特徵無非就是三點:被需要、難以替代、有定價權。想一想,茅台是否三者都具備了?「好喝」就是被需要,「足夠好喝」就是難以替代,你的朋友如果再說出(他也許只是沒有說而已)茅台可以自由定價,那我就不只是汗顏了,而是汗流浹背了!

我這麼多年的體會是,在你做足功課(這個前提很重要)的基礎上,做一個企業投資者並不是一件多麼難的事,但也絕不容易。具體的我就不多說了。當我說這似乎不是一個工具選擇那樣簡單時,它到底是什麼,我也沒有想清楚。只是我覺得,一件價值100元的東西,你在價格50元時買了,然後在100或120元時賣掉了,這也許不涉及什麼道道;但如果和一間你信任的上市公司主動陪伴10年、20年、甚至30年和40年(期間需要頂住各種誘惑和壓力),似乎就不是一種工具選擇那樣簡單了。當然,那是什麼,我沒有認真想過。

前不久我在雪球發了一個「荒島挑戰」的帖子,其實我最開始是想寫茅台來著,後來覺得還是找一個有爭議的吧,於是就把招商銀行放上去了。儘管如此,那並不影響我繼續長期持有茅台……

06-21 14:13

 

 

    有智思有財:

回覆@renjunjie: 從我的角度,我倒是很願意求同存異的。因為「稱重」的活,一個人幹起來的確很累。這些年主要精力是研究大蕭條和90年代的日本經濟崩潰(就是我說的,研究明天大家口袋兒裡的錢),股票研究少了。對巴菲特的關注也少了。正常情況下,持股時間長點兒都沒什麼,我講的,其實是經濟危機下應該如何操作(遊戲的第二種情況)。格雷厄姆的許多話其實都是以大蕭條為背景的,現在大家都拋開當初的這個背景去談問題,使我很困惑。有件事一直沒明白,巴菲特是真的不在意經濟波動,還是對經濟危機早有打算,只是不對外講?我覺得,無論他怎麼打算,像我這樣的普通人,還是多做準備,沒壞處。

06-21 20:53

 

 

    renjunjie :

回覆@有智思有財: 談點個人學習體會,不一定對。

1、「稱重」的活兒是不需要自己幹的,交給市場就行了,只是不要急,時間跨度是以「年」或「N年」為單位的。(所謂自己稱重,是指對持有股票的估值(價格高了好賣掉),但那活兒不好幹,還是小心為妙。)

2、正是因為「以大蕭條為背景」(這點你看得很準),格雷厄姆才提出所謂的「煙蒂」式投資和「分散式」投資。巴菲特後來改弦易轍,將「煙蒂」改為「超級明星」,將「分散」改為「集中」,將「短期」改為「長期」(第二個「背叛」其實很早就開始了)是因為受到了多重影響(思想框架還是格老的),包括費雪、芒格和後來的多項投資實踐。

3、巴菲特是否在意經濟波動?我的觀察:不是很在意。這點從他自己以及芒格的大量公開講話中可以一見端倪,伯克希爾過去幾十年股票倉位與市值的變化似乎也支持這一觀察。

4、不少人說美國可以自下而上,而我國不行。這至少是對美國情況的誤讀(以前說了許多了,不再重複)。至於我國是否需要自上而下,需要事先搞清楚兩個問題:A、系統風險只是時間(再次強調:它以年或N年為計算單位)的函數;B、假設不是,但接下來的問題是:你看得清、測得準嗎?

如果對中國長期經濟前景沒有信心,不投就是了。想一邊「測」著,一邊「做」著,這事兒不僅累,而且:玄!

06-22 10:06

 

 

 

 

 

    回覆renjunjie :

 

 

格雷老的「投票機」和「稱重機」究竟是在說什麼?是在說誰?

 

首先講,真佩服您的敬業,過節也不休息。倒讓我不敢偷懶了。呵呵!

 

和各位大俠相比,我就是一個小散,沒上過什麼學,不懂洋文,也沒有你們讀的書多,打字速度慢,所以寫點兒東西要好幾天。

 

我對「價值投資」沒有太多的瞭解,那東西太複雜,搞不懂,既然你們都說我理解的不對,那就算我不對吧。所以我只就您所說的這幾點中最淺顯的部分,也是大家常常掛在嘴邊兒上的一些東西,就我有限的所知,談自己一點最粗淺的看法,只當是博大家一笑吧。

 

1、「投票機」的說法。

 

眾所周知,格雷老最初「投票」的說法是「市場並非一個能精確衡量價值的『稱重計』,相反,它是一個『投票機』,不計其數的人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理性和感情的混合物,很多時候,這些抉擇和理性的價值評判相去甚遠。」 那麼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這個「股市從短期來看是投票機,從長期來看則是稱重機。」

 

第一個說法並不是格雷厄姆的原創,它來自於大家所熟知的凱恩斯的「選美理論」:

 

在凱恩斯的年代,有個「選美會」,定期在報上刊出參選美女的相片,然後由讀者投票以決定何人當選。猜中者,會有大獎。於是「報紙上刊出一百張相片,由參與者從中選出6名大家認為最漂亮的美女;誰投的票最接近6名勝出美女的,就是得獎者。結果,在這種情形下,每名競猜者都不會把票投給他自己認為最漂亮的人,而會選他設想的其它參與者所要投票的人。每個投票者都持此想法,於是都不投給他們本身認為最美豔者,甚至不會投給一般人認為最美麗者,而是運用智力,推測參與投票者認為其它投票者會投給誰……。」

 

於是,凱恩斯把投資比喻成了這個「選美遊戲」,顯然,他是一個「萬惡的投機分子」。

 

這就是二十多年前,我們這撥兒人開始做股票時的啟蒙教材。誰都能看出來,所謂「投票」就是指買賣股票了。所以對「投票」這個概念,已經是再熟悉不過了,以至於幾年後看到格雷老的那第二句話時,感覺就像是上下句兒。

 

凱恩斯類似的話很早就出現了,當時只限於是一種投資理念,但後來他又把這個寫入了《通論》作為對自由市場經濟有效理論的誹謗,卻是經濟學家們所無法容忍的。所以應該講,這個「投票」的概念最早是來自於凱恩斯的,而且格雷老似乎也曾經比較認同凱恩斯的觀點。這一點也不奇怪。凱恩斯當年被粉的程度,看一下與他同時期的人(包括格雷老)提到他時的語氣,就知道了。但是有一點,現在的人其實是沒有關注過的,他之所以被粉,並不在於他的經濟學成果,因為沒有人能看懂他寫的是什麼,甚至沒有人關注他寫的是什麼。大家粉他的原因,其一是他出自名門,其二是他的股票,炒得確實好。所以,他的這個「投票」的說法,在粉絲中廣為流傳。而格雷老的「市場並非一個能精確衡量價值的『稱重計』,相反,它是一個『投票機』,不計其數的人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理性和感情的混合物,很多時候,這些抉擇和理性的價值評判相去甚遠。」正是借用了凱恩斯投票的這個概念,告訴大家,市場究竟是什麼。所以說,他與凱恩斯的分歧只在「稱重」,而他在「投票機」這個問題上,與凱恩斯是沒有分歧的。

 

我對「投票機」這個概念,沒有什麼深刻認識,所以只是「尊重原著」,是不是有「盲點」,我就不清楚了。

 

那麼格雷老的第二句話又怎麼理解呢?其實看一下格雷老對凱恩斯幾篇文章的評論以及每次提到凱恩斯時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原本明明是相同的觀點,都要爭出個什麼來,更何況「投票」這麼大的事兒呢?分歧的焦點,「稱重」又是什麼?它是如何實現的?

 

2、我所理解的「稱重」,就是對價值的判定,是需要對企業做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的。稱重的工作只能由我個人來完成,因為任何「買賣」,都是「投票」的過程,那才是市場的工作。市場是不會替我做稱重的。市場這東西,儘管遊戲的名字叫作「選美」,然而其最初的設計原理便僅僅是「投票」,所以誰也無法阻止它的與稱重無關,它的唯一職能,只是「投票」。對此,格雷老的第一句話已經講得很明白了。這就決定了,即使這個市場中,所有的人都是根據稱重去投票,它仍舊無法變成一台稱重機。

 

所謂「市場的稱重」就是現在所謂的「價值回歸」,是指投票選出的恰好是最漂亮的6位超級女生的情況。亞當•斯密的信徒堅信市場是有效率的,在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這種情況是必然結果。這就是「價格必然圍繞價值波動」為主題詞的市場有效性理論。但無論投出來的效果如何,它都不能因為選出來的確實是最漂亮的而去否認,是「投票」選出來的這一事實,所以,這兩者本身並不矛盾。但,市場自出生以來,便用它的全部生命在證明,即使價格瞬間接近了價值,接下來的,也不是回家的感覺,而是向著另一個方向,狂奔而去。證明,所謂的「價值回歸」其實,不過是「路過」。格雷老不也不得不承認,「這些抉擇和理性的價值評判相去甚遠。」是「很多的時候」嗎?所以,自己去稱重,和相信市場也會稱重,完全是兩回事。而自己不稱重,即使你相信市場會稱重,又能有什麼用呢?

 

投票產生價格,稱重稱出價值,價格與價值相等時,它就不再是價格?我理解不了。我更理解不了的是,為什麼會在這樣基本的問題上,幾百年來,會有這麼大的分歧?

 

所以我只投資價格,不投資價值,儘管我的收益看似來自「價值回歸」,但我並不領市場這個「稱重機」的情。

 

如前所述,我所說的「我個人的稱重工作」,是指單純的企業研究,只不過,我在稱重之後,要剔除一些,由於各種原因,永遠無法得到投票的大美女,比如說「空氣類」:100人中,94人是絕世美女,但是都長一個模樣,另6個是醜女,如果你交給自由市場去做這件事,投票結果,一定是這6個醜女勝出,因為你投那94個人中的任一個,你就沒道理不投另外那93個,可你只有6票,這種投法,就輸定了(只有在股市中浸淫很久的人,能明白我在說什麼),所以,許多人會賭這6個人。換句話說,這年頭兒,美女,不稀缺。這種情況下,我或許不會參與投票(不缺這倆錢兒),但除非投票權升到每人94票,有94人可以勝出,否則我絕不會把手中寶貴的6票,隨機地投在那94個人中之六的。不是美女或許我不投,但不稀缺的美女,我也不投。在我看來,既然每次「稱重」,也都只能依靠「投票」來完成,那麼如果以「稱重」是自己投票的唯一標準,那些明顯投不出稱重效果的投票我當然不想參與,所以「投票」一定是我要研究的重要問題,不適合投的時候,寧可不投。所以我說,「在我看來,儘管「稱重」很重要, 但「投票」很必要。如果讓我選擇投資顧問,在格雷老與格林老之間,我選擇後者。」

 

這裡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我和絕大多數投資者不同,「茅台」不是我的股票,是我的「結算貨幣」,阿堵物標價的市值並不重要,賺不到茅台,就是虧錢。所以我極認同「茅台是可以給貨幣定價的東西」這句話。幾年來,我是滿倉加透支地持有茅台一隻股票,而在我看來,這就是我的「空倉加估空的方式」。

 

順便說一下,那個「價格必然圍繞價值波動」理論不馬克思的原創,是馬克思繼承的「古典學派」的理論,「價格必然圍繞價值波動」是與「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水與鑽石的價值悖論」(如果有人不知道這個東西,可以上網搜一下這個令亞當•斯密死不瞑目的課題,因為這足以動搖斯密先生的信仰,而他的門徒們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保留信仰,選擇性地遺忘這個悖論」)捆綁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它是帶著與生俱來的缺陷被自由市場主義者們所接受的。當然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了,不想在這裡討論。

 

凱恩斯後來乾脆把這個「選美理論」寫入了《通論》,簡直就是對市場有效理論的戲弄!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麼明顯的立場的差異,只怕格雷老是不可能不予以反駁的。而當時主流對凱恩斯的這種對有效市場理論的挑釁,最有力的反擊就是「短期即使無效,但長期一定還是有效的」。這就是信念的力量。而凱恩斯的回答,就是那句著名的「長期,唯一可以確定的一件事,就是,我們都死了」。簡直就是調戲。從格雷老的《儲備與穩定》以及其它一些文章中可以明顯看出的與凱恩斯的針鋒相對來看,格雷老當時,確實是參與了古典學派陣營同凱恩斯的大辯論的。一段公案而矣,掀過去。

 

我們回過頭來,還是講「投票遊戲」

 

以上這些,這還並不是最不能讓人容忍的,最無法讓人接受的是,投票遊戲進入《通論》時,後面又被加上了一段:

 

「讀者也許會提出非難:假如一個人運用自己的才能,不受這種盛行遊戲的干擾,根據自己所作的真正長期預期繼續進行投資,則在長時期中,此人必能從其他參加遊戲者手中獲得大量利潤。對於這種非難,我們作答如下:的確有如此態度慎重的人,而且如果他們的力量真能超過其它從事遊戲者,投資市場必大為改觀,但我們須補充一句,在現代投資市場上,有幾個因素使得這種人永遠不能佔優勢。根據真正的長期預期而作投資,實在太難,幾乎不可能。凡是試圖這樣做的人,肯定要比那些試圖以超過其它人的精確度來猜測群眾行為的人花費更多的精力,而且還要冒更大的風險。在智力相同的情況下,前者可能要犯較多災難性錯誤。從經驗中,還沒有充分資料可以證明,對社會有利的投資也是利潤最大的投資。戰勝時間和消除我們對未來的無知所需要的智慧要超過「起跑在槍響之前」所需要的智慧。而且人的壽命有限,人性總是喜歡速效,所以人們對迅速致富有著特殊的興趣,而一般人對將來所能得到的總要打許多折扣才能使它變為現在的價值。對於那些完全沒有賭博本領的人來說,玩這種職業投資者所玩的把戲,會使他們感到討厭,甚至會使他緊張到無法忍耐的程度,然而那些樂於此道的人卻願意為它付出應有的代價。還有,不甚重視市場近期波動的投資者為了安全起見,必須擁有大量資金,並且不能用全部借來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投資。這是為什麼智力相等、資金相等的二個人,從事消遣遊戲的人反而可以得到更多報酬的又一個理由。最後,在投資基金由人數眾多的委員會、董事會或銀行管理的情況下,在現實中,招人品評最多的人恰是那些最能提供社會利益的長期投資者。因為他的行為在一般人眼裡,一定是偏執的、不合潮流、又過分魯莽。如果他有幸成功,得到肯定的也只能是人們對他的魯莽的評語。在短期中,如果他遭受很可能會有的失敗,那麼,他不會得到多少同情與憐憫。世俗的智慧教育我們:『對於我們的名聲來說,遵循傳統慣例而失敗要好過違背傳統慣例而成功。』」。。。。。。

 

最初看到這段話時,便感覺顯然是有所指的,如果你繼續向下看的話,會直至你噴飯。是什麼人膽敢「非難」凱恩斯?而為什麼這些「非難」,看似這麼眼熟呢?這些,如果出現在現在,毫無疑問,所有人都會認為是針對我們的巴股神而來的,但它出現在1936年,那年巴菲特只有6歲,而且其中有些內容是被我們的股神師從了的。所以,他的目標必然另有其人。究竟是什麼東西值得凱恩斯在他那本原本就不厚的經濟名著中大篇幅地加入了這些東西的呢?我讀過的書太少,對價值投資瞭解得也很少,於是我找了一本《證券分析》看了一眼它最早的發表時間。

 

於是,我又看了一遍《證券分析》,確定了凱股神反駁的觀點確實出在那上面。而我不禁奇怪,如果這些,都被凱股神看作是「非難」,會不會是我們的凱股神,把自己定位太高了呢?

 

3、你說到「分散」與「集中」, 巴菲特總是強調的馬克•吐溫的那句,「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小心地看好它。」然而,在格雷老的時期,集中投資叫得最響的人,卻正是那位凱恩斯爵士。

巴菲特在1991年致股東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足以令他老師不爽話: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作為一個投資實踐者的卓越智慧完全可以和他在思想上的卓越智慧相媲美。他曾在1934年8月15日給他生意上的合夥人F. C.斯考特( F. C. Scott)寫過一封信,道出了集中投資的理由:『隨著從事投資的年限增長,我越來越堅信,正確的投資方法是將相當大比例的資金投入到他個人認為自己非常瞭解而且管理也完全值得信任的企業上。而投資人如果認為,通過將資金分散投資到大量他幾乎一無所知並且沒有任何理由予以特別信任的企業,就可以據此限制自己的投資風險,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一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絕對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給定的期限裡,我個人認為能夠得到我百分之百的信心去投資的企業數量,很少會有超過二家或三家以上。』」(大家注意一下這個時間,1934年,而《通論》出版的時間是1936年,也就是說,至少在這個時點上,凱恩斯仍舊惡習不改地扮演著他投機者的角色。但這絲毫也不妨礙他與巴菲特有著相同的投資方法。只是搞不清兩位股神是誰跟誰學的。)

這真的是,不是冤家不聚頭。格雷老的觀點跟凱恩斯又是正好相反。其實也不奇怪,當年的凱恩斯的風頭,可比今天的巴菲特強勁多了。但畢竟那個時期,是美英爭奪經濟話語權的時期,碰撞是必然的。經濟學上壓不過你,可以在投資學上找補。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從格雷老《儲備與穩定》、《世界商品與世界貨幣》兩本兒書的水平看,多處已經明顯超過凱恩斯了,但是沒辦法,不要說是「佈雷頓森林會議」期間及之前,直至今日,它們的名頭兒跟《通論》比,就是一天一地。而事實上,美國在二戰後所執行的政策,並不是凱恩斯主義,而恰恰是這個「儲備與穩定」。這就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區別。英國人得名,美國人得利,挺好。

 

在格雷老的那個時代,凱恩斯(還有以前的大衛李)都可以因為股票炒得好而被稱之為「經濟學家」,而格雷老在經濟學上的造詣再深,也不過只是一個炒股票的。為什麼?因為經濟學家,從來是要原產地證明的。離開了那塊地,那個空氣,便產不出經濟學家來?

 

所以說,這不是個人恩怨的事情。我覺得主要根源還是在大蕭條之下經濟理論的裂變。在大蕭條之下,一群信仰「自由市場經濟無所不能」的人們,開始動搖,凱恩斯是繼馬克思之後,第二個挑戰薩伊定律的人,但它與馬克思不同,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對不同信仰者馬克思的聲音置若罔聞,或是直接拿來鄙夷就好了,但來自陣營內部的凱恩斯發出的對「看不見的手」的挑戰,卻是大家無法容忍的。說白了,「我們美國所有學校經濟學教科書都是你們英國人編的,你個馬歇爾的學生,攻擊自由市場效率?你讓我們情何以堪呀?」所以說,格雷老是值得尊重的,至少他看重的是凱恩斯說的是什麼,而不僅僅是,「這些話是誰說的」。但是你從《儲備與穩定》中,許多地方都可以明顯看到凱恩斯的影子。不! 那其實是大蕭條的影子,正是它動搖了當時幾乎是所有人的信念。

 

4、是否真的堅定相信「看不見的手」?我覺得,這個只有經過大蕭條的洗禮,才能看出來。我還是說格雷老的《儲備與穩定》,那種對「看的見的手」,最急切的呼喚,以及對「不知道怎麼伸手,就不要伸」的怒斥,哪裡還看得出一點對自由市場經濟自我調節能力的篤信? 全書不僅邏輯上,在許多用詞上,受凱恩斯的影響都很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格雷老即使是在反駁凱恩斯時,也忍不住使用了這樣的表述:

 

「如果情況確實如此,事實將勝過任何雄辯。這就意味著我們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一條分界線,適用於過去的思考習慣和行為準則將不再具有任何價值或相關指導意義。乍一看,這似乎意味著極大地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已經勝券在握,我們無須花費太大精神力氣就能夠實現這一目標。仔細分析後發現,利用我們豐富生產能力這一看似非常簡單的問題在現實中卻充滿著極大的困難和風險。它可能要求政治經濟組織最大限度地包容我們的傳統和個人傾向。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每一步的推進都將爆發關於利潤成本孰大孰小這個極其痛苦,可能也是極為劇烈的論戰。與愉快的遊覽希望之島不同,希望島上陽光明媚,牛奶蜂蜜橫溢;而我們的命運卻可能是要在充滿疑慮和意見分歧的漫無邊際的荒原中探索整整40年,或者更多時間。」(反駁認為經濟危機僅僅是過剩現象)

 

每看一遍《儲備與穩定》,我都要把這段話,看許多遍,說他已經超過了凱恩斯,不是在於它的理論,而是在於,格雷老更明白,經濟危機,根本不是辯論究竟是「相對生產過剩」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當然那段話幾乎每個詞都有所指,如果不瞭解馬克思與凱恩斯理論的人可能完全是不知所云)。推翻一個東西容易,建立起一個新東西,太難了,如果等到辯論明白政府再幹預,什麼都晚了。你凱恩斯給羅斯福拍了那麼大一通馬屁,最終談過之後,不也只能是撂下一句「就沒見到這麼不懂經濟學的國家領導人」,可你不想想,你當初又何嘗不是這樣評價邱吉爾的?況且,這根本就不是辯論的事,當初用市場去調整各階層利益,是大家已經一致接受了的,現在改為用辯論去調整,誰服誰呀?事實上,一個哈耶克就可以搞得你凱恩斯心煩意亂,你那套誰也看不懂的東西,或者說,你根本不敢讓別人看懂的東西,能有什麼用呢?一旦「長期」了,留下來的只是你的名字,而不會是你的理論;相反格雷老留下了他的理論,卻把他的名字,留在了另一個地方。

 

在大蕭條中,想活過來,必須堅守一點兒什麼,儘管格雷老自己也已經不確信它的正確性(書中多次提到薩伊定律顯然是錯的,但也再三強調,修一下,應該還能用),但他相信「自我暗示」的力量,如果大家都堅信市場長期是要稱重的,那麼它稱重的一天,或許還真能到來,這就是信仰的作用。它與那些僅僅是在看到這種投資方式可以帶來利益時,便蜂擁而上的人所不同的是,一旦處於逆境,他們會鳥獸散的。然而,僅憑信仰,市場就真的會自動稱重了嗎?《儲備與穩定》、《世界商品與世界貨幣》兩本兒書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至於書中對「不知道該怎麼幹預,就不要干預」觀點的反覆反駁,我就不多說了,這本兒書,可以多看幾遍。看起來,格雷老很明白,有時信仰故然重要,拉票卻很必要。

 

這裡有一個有意思的東西,這段話寫於1937年,格雷老定量了一個「長期」的概念,「整整40年」,竟然與凱恩斯的定義如此神似,怎不令我等後輩,頂禮膜拜 !

 

另一個歷史的巧合,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的那一年,美國人發表了《獨立宣言》,發表宣言的那一天,被稱為「獨立日」。這或許就是美國人的宿命?

 

大蕭條,是全球性的,不是一句「對美國長期經濟前景沒有信心,不投就是了」可以解決的。當年因對美國經濟沒信心而大量買入黃金的人,是什麼下場,我前面的貼子裡提到過。好像弗裡德曼的《美國貨幣史》裡有,當年看過,記不清了。

 

至於你說到,經濟前景看不看得準的問題,在牛頓看來,炒股票是比物理學難上萬倍的東西,在我這個不會炒股票的人眼中,都沒覺得經濟學有何難?各位大俠,連炒股票都會了,經濟學算什麼?

 

歷史原因,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濟學都是《資本論》開的蒙,我的西方經濟學是以凱恩斯的《通論》 開蒙,結果發現,其中不少馬克思的影子,因為馬克思經濟學,才是真正的「蕭條經濟學原理」。後來因為炒股票,看過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格雷老的《儲備與穩定》。看過這些書後,再看那些所謂經濟學家的著作,方才發現,他們,其實什麼都不是,無論拿下多少的什麼諾獎的名頭兒,都掩飾不了,其垃圾的本質 ! 然而正是這些垃圾經濟學家掌握著經濟理論話語權的至高點,因而在每個時點,只要判斷一下,怎樣做是錯的,就可以預測到經濟政策。而這些經濟政策的後果,學會格雷厄姆之後,並不難判斷。

 

至於你說的「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的問題,請恕我直言,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上,哈耶克對凱恩斯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讓我選一位教授自上而下的老師,我選格雷厄姆;而如果讓我選一位自下而上的老師,我選,凱恩斯。

 

    我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因為「沒有信仰」就是我的信仰。在這裡,我再次對抱有格雷老那樣信仰的朋友表示我的敬意。但對於我這個從來沒有相信過「自由市場經濟效率理論」的人,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放棄自己原有的信仰。對於信仰,我相信那個寓言:兄弟三人各拿到一塊祖上傳下來的寶玉,據說三塊中,只有一塊是真的,但是沒有人能分辨出哪一塊才是真的。於是,兄弟三人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其實只要想一下,既然沒有人能分辨,何不各自把自己手中的這塊,就當作是真的,一代代的傳下去就好了。你拿出一塊玉,我也拿出一塊,談觀點,做比較,討論。求同存異,有什麼不好呢?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價值投資者?)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看來只是個酒鬼)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還崇尚腐敗)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酒是可以給貨幣定價的東西)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阿堵物是五花馬、千金裘的貨幣價格,酒是五花馬、千金裘的非貨幣價格)

 

 

 

 

 

附:資料

摘自 珍妮特·洛爾《本傑明·格雷厄姆論價值投資 》

 

 

格雷厄姆蒐集了大量的資料並於1937 年出版了第三部著作,《儲備與穩定性:現代穀倉常滿理論》。出版商麥克格雷-希爾公司對書的銷售潛力感到懷疑,但是它們仍然很願意為暢銷書《證券分析》的作者服務。時任羅斯福總統顧問的伯納德·巴魯得到一本樣書,隨即交給了總統本人。
對凱恩斯的影響
雖然銷量從來沒達到前兩本書的水平,《儲備與穩定性》仍然引起了許多著名經濟學家的注意,包括戰後世界經濟結構的主要設計者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一篇關於商品政策的論文中,他以腳註的形式提到了《儲備與穩定性》。凱恩斯在文中指出了他和本在計算商品儲備成本時的方法區別。
這是一種很有禮貌的學術爭論,但是他們後來發生了誤會,突然中止了這種爭論。
1943 年12 月31 日,凱恩斯從英格蘭給本寫來一封信:
「親愛的格雷厄姆先生:
您本人和(應該是弗蘭克·敦斯通)格雷厄姆教授的文章給我一個感覺:如果一個人整天忙於辦公室的工作,只能在沒經過全面考慮的情況下對某一問題作出簡要的說明,無法公佈自己實際在幕後對這一問題的更詳細的研究成果,那麼他寫書出版就是一件大錯特錯的事了,因為正如您的論文顯示的那樣,它的結果只能導致讀者對作者觀點的嚴重歪曲。公眾對作者沒有說過、並不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這是最無聊的事情。」
凱恩斯繼續寫道,他否認自己曾經認為任何旨在穩定價格的措施都不會產生理想的效果,或者當貨幣工資上漲速度高於工作效率時會實現完全就業。
「在以緩衝存貨作為穩定短期商品價格的手段問題上,您和我都是積極的擁護者、意見一致,因此就不必再進行彼此誤解的爭論了。
您忠實的」
最後是一個大寫字母「K」 (多納德·莫格里奇主編《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選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23

投資札記【405】集中精力買入失寵的公司【雪球訪談】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8g.html

摘記:我喜歡在無人的獵場打獵。市場上冷門股很多,但不意味著都可以買進,一定要選擇自己看得懂的、熟悉的公司。冷門股通常出現在市場極端下跌或公司出現暫時性麻煩的時候。投資這種公司需要極具耐心,因為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戴維斯雙擊」。--一隻花蛤

雪球訪談:一隻花蛤談「我的投資理念」——集中精力買入失寵的公司

(對於訪談,我是第一次,由於在短時間內要回答的問題實在太多,像我這樣打字速度慢、思維較遲鈍的人,實在是勉為其難。因此今天只好重新整理一遍,可能與原文有很大出入,敬請諒解。)

 

問:看你的投資基本都是不太熱鬧的股票,人棄你取的公司。

答:我喜歡被人冷落的公司,熱鬧的地方不要去。事實上這樣的公司,因為無人問津,價值才會呈現,而價值投資的核心應該集中精力尋找失寵的公司。

 

問:您會投資高科技企業嗎?為什麼投或不投?

答:我不會投資高科技公司,原因是我看不懂,我在這個領域沒有任何優勢。並且,我以為高科技企業給人的印象是,在面對永無止境的科技變革的時候,它就像在 泥石流上求生,它必須永遠保持在泥石流的上面流動,稍微一停頓下來,就會遭遇滅頂之災的命運,而事實上能夠避免滅頂之災並保持「基業長青」的可謂鳳毛麟 角。

 

問:您覺得醫療商業和醫療器械的前景如何?

答:醫療器械我不知道,但如果是醫療服務我很感興趣,這個行業的前景大有可為。目前市場上就有這樣的公司,比如愛爾眼科、通策醫療、馬應龍等等,只是其中的一些公司有的價格已經不低了,因此應該謹慎投資。

 

問:如何應對買入冷門價值股,股價仍然不斷下跌的局面,這種承受的想法會隨著浮虧而動搖?有什麼資金分配的感悟嗎?

答:我喜歡在無人的獵場打獵。市場上冷門股很多,但不意味著都可以買進,一定要選擇自己看得懂的、熟悉的公司。冷門股通常出現在市場極端下跌或公司出現暫 時性麻煩的時候。投資這種公司需要極具耐心,因為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戴維斯雙擊」,它有可能會被冷落一年,甚至兩三年。因此對它們必須有極強的價值 感,否則當它繼續下跌的時候,最後可能會放棄。關於資金的分配,我認為經常保持20%-30%的現金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無法應付可能出現的極端事件。比 如有的股票下跌了50%,你可能覺得它價值嚴重低估了,於是你開始買入,但是由於「市場先生」繼續發威,有可能繼續下跌了20%,這時候如果沒有現金那將 是非常難受的事情。

 

問:現在消費、醫療股票整體PE感覺比較高,是否可以投資?

答:並不是所有股票的PE都比較高。如果是熱門股堅決迴避,但如果仍然是冷門股,則應該可以投資。

 

問:詳細說說你如何去挖掘有潛力的公司吧?

答:真正能夠做到挖掘有潛力的公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應該看懂這樣的公司,這是能力圈的問題,其次應當長年追蹤觀察。有潛力而未能表現出潛力的公司 一定有某種事件讓它無法表現出來。這裡舉一個例子,通策醫療。這是一家購買了人家的殼資源上市的公司,其股東又是從事房地產的,然而卻偏偏要深入到口腔醫 療服務領域,因此投資者有所疑慮。他們兼併了幾家醫院,開設了幾個門診部。有的做得不錯,有的做得很差。做得最好的一家醫院,其淨利潤佔據了公司80%的 份額。醫院是非常傳統的行業,然而卻能夠持續很長時間。醫院重在管理。如果能夠服務周到、收費合理,那麼前景可期。那時通策醫療的價格在11、12元左 右,2010年它的每股盈利0.31元。後來它上漲到14多元,然後又下跌到8元。看上去它的市盈率可不低,因此在9元開始購買,但卻不敢重倉。我買入的 價格大概是當年28倍的市盈率,2011年則下降至20倍。我的實際想法是,只要它的另一家醫院的盈利能夠直追盈利最好的那家醫院,價值就能夠得到呈現。 至於它後來的舉措,進入云南昆明、與英國醫療機構合作,更是增厚了公司的內在價值,這裡就不多說了。「挖掘有潛力的公司」講起來多少有點賭博的意味,如果 我能做得好,也只能說我的運氣不錯而已。

 

問:有沒有什麼先行指標去判斷企業未來盈利成長性?

答:可以按照格雷厄姆的方法,將過去7年或10年的盈利狀況,時間越長越好,把這些數據連接起來考察,一般可以做出一個判斷。

 

問:持續下跌的過程中情緒應該如何調整?

答:價值投資實際上是一種信仰。一般的投資者對價格太關注,而對價值又太漠視。實際上,股價下跌了,並不意味公司做得很差,同樣的,股價上升了,也並不意 味公司做得很好。然而一般人卻無法抗拒價格的誘惑。事實上,如果你真正視股票為企業,你的情緒大概也不會隨著股價的上升或下跌而波動了。因此要永遠記住價 值,價值,還是價值,而不僅僅是價格,只有心中具有強烈的價值感,才能抵抗恐懼的情緒。

 

問:價值投資是企業的發展重要,還是企業的市值重要?銀行業績一直在增長,市值一直在下降,假如幾年錢買了銀行等於看對了企業看錯了市場,這是不是價值投資的尷尬?

答:如果價值投資者尷尬了,我懷疑他可能不是真正的價值投資者。銀行股是典型的失寵的公司。關於這一點,最近wjmonk先生寫了一封十分精彩的《致信璞 員工的信》,他在信中這樣寫道,「你們今天親眼看到銀行業的大明星被粉絲們拋棄的壯觀場面。如果你在幾年前告訴某人能以1倍淨資產買招商銀行的股票,那人 肯定說你瘋了,要不就是有特權。但今天,招行股票在淨資產附近的賣盤似乎是無窮無盡。要知道,2011年招行的淨資產收益率是25%,即使將來跌一半,也 有12.5%。作為中國最好的零售銀行,1倍多點的PB怎麼看也是有點過分了。……招行過去幾天劇烈的股價變化只能用專業投資者的情緒變化來解釋。他們變 心了。」

 

問:面對現在市況,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

答:一個很好的問題,霍華德·馬克斯強調不要把事情做錯,而不是把事情做對。我的理解是,當市場極端下跌之時,萬千投資者逃離之日,此時採取的策略應該積 極進取,而不是小心謹慎。不要在應該積極進取時變成了小心謹慎,而在應該小心謹慎時卻變成了積極進取。那樣的話就把事情做錯了。

 

問:我們都在學習價值投資,我身邊很多朋友也開始認可這種方法,我的問題是隨著價值投資的參與者越來越多或者說這部分人的資金量佔比越來越多,作為一個個人投資者要通過什麼方法保持自己的優勢呢?

答:我在學習價值投資差不多10年中,我到目前還沒有看到有價值投資者加人到我的身邊,「價值投資從未蔚然成風」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因此,如果真的 學習價值投資的話,你本身已經具備了優勢。如果你要保持自己的優勢,應該不斷地、有效地學習。賈森·茨威格認為成功投資需要依賴的四個支柱:對金融理論的 掌握、有關金融史的實用知識、對金融心理學的領悟,以及對金融業運作方式的理解,這是「小的思維格柵」。查理·芒格基於包含一些看起來毫無關係的學科如物 理學、生物學、社會科學、心理學、哲學和文學的原理,則是「大的思維格柵」。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能形成投資的全新思維方式,才能進而形成自己的優勢。 不過,看起來這也實在太難了,我也做不到,所以說,價值投資看似簡單,卻不容易。

 

問:投資中,您碰到的最大的挫折是什麼?從中收穫了什麼?

答:投資要不犯錯誤的話,那就是神了。我的股票不是做得很好,比如今年就有一隻股票創了新低,害得那些跟隨我買進股票的童鞋大吃苦頭。當然,投資是自負其 責的事,但我還是為之難過。這也是我現在不願意談股票的原因。我的最大的收穫是,通過10年來的從無間斷的學習,囫圇吞棗地苦讀了幾百本書,我終於能夠獨 立投資了。我不是一個聰穎的人,金融投資也不是我的專業,因此我需要大量的閱讀。也只有大量的閱讀,才能改善我的人生。這個人生並非只有賺錢,它還包含了 志趣、理想以及其他的一些東西。

 

問:醫藥股中片仔癀的市值將來能超過1000億嗎?

答:我一向對未來持不可知的態度,因此並不知道它的未來的市值究竟能值多少。

 

問:「頂尖的管理層是成功投資的保證。」這句話很在理,但博主認可的優秀的管理者有哪些特質,以及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判斷一管理層的品質(特別是無法面對面對管理者進行考察的時候)?

答:判斷一個管理者是否「優秀」,我以為是一個很「主觀」的事情。就如同判斷一個人,你可能會認為那個人很「優秀」,而對於另外一個人可能會覺得很糟糕。 如果說判斷一個人需要在較長的一個時間段,那麼,考察一個管理層是否優秀,也同樣需要一定的時間。當然,很多的時候,我們判斷時,可能靠直覺就可以了。不 過,就是直覺可能也不會告訴我們什麼。還記得巴菲特和芒格的一個故事嗎?巴菲特曾經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於是巴菲特決定拜訪那家公司的CEO。當巴菲特與 那個傢伙共進午餐後,得出的結論是:這個人是混球!巴菲特跟芒格先生說了此事,於是他們悉數將其股票拋出。但是數年以後,這只股票上漲了好幾倍。據說,從 此以後,巴菲特便很少拜訪公司了。

 

問:最近與博友就銀行股的投資價值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博友認為:無論國內國外,其實銀行股很難看懂,其內在價值無法判斷,起伏很大;既然無法判斷,明智的選擇就是避開銀行股,即使可能有暴利。博友認為銀行股根本就不具備安全邊際,您怎樣看這個問題?

答:先把銀行股的有沒有安全邊際放在一邊,因為wjmonk先生已經解說了這個問題,對此我深信不疑。我從投資成本的角度來問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生意讓你 去做,6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你願不願意去做?銀行股現在就是,如果你把整個銀行買下來,6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且這還是靜止盈利狀態,是考慮增長率為零的 情況下。就算有一年它的盈利全部拿去填了死帳,也不過是多一年收回成本而已,但是這樣的概率有多少?

 

結束語:每個價值投資者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因此價值投資者並不需要我提出什麼建議。還是段永平先生說得好,「我覺得價值投資者不需要我建議,如果他不是價值投資者我的建議也沒有什麼用,其實也不需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224

[轉載]雪球訪談鄧春明:惠理集團投資價值簡析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1lc.html
 
   訪談:鄧春明談惠理集團投資價值與謝清海投資理念

    訪談時間:6月14日(週四)15:00-16:00

    雪球此次邀請到資深財經博主鄧春明先生與大家交流惠理集團投 資價值與謝清海投資理念。那麼惠理這樣的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我們投資呢?它應該值多少市值呢?在研究惠理集團時主要應關注哪些指標?謝清海投資理念的核心是 什麼,如何去學習掌握?歡迎大家就上述問題與鄧春明先生交流。
———————————————————————————————————————————————— 

    雪球只談及部分內容,此為全文。

 

    行業屬性與回報

    資產管理行業,曾經和正在上演著太多激動人心的故事。

    過去25年,漲幅前25名中,第一(富蘭克林資源——漲幅64224%)、第三(伊頓范斯公司——38444%)和第二十名(伯克夏——漲幅19424%)均為資產管理公司。

    明星基金經理林奇曾經懊悔痛失的驚豔:Dreyfus基金公司的股票由1977年的40美分,上漲至1986年的40美元,9年時間上漲100倍;同期,富蘭克林資源更是上漲了138倍。

    如果說,美國股市「天時、地利和人和」是天生的誕生傑出資產管理公司的溫床,那麼,其他地區的優秀同行呢?

    華夏基金1998年註冊資金0.7億,2000年增資到1.38億,2009年合併中信基金,再次增資到2.38億,構成歷年股東的全部出資。華夏基金給予股東的回報——現金分紅達到40億,2011年公司股權價值200億,14年回報200倍。

    其他幾家基金管理公司如嘉實、易方達和博時,其股東回報估計均超過100倍。

    惠理集團現價4.03港元(2012.05.29,下同)仍不足上市最高價的50%,5年來給予二級市場股東的回報為負值。原因有二:上市時正遇牛市巔 峰,市場估值過高;5年來港股一直在熊市中震盪下沉——仍未著地。事實上,惠理帶給其兩位創始股東的回報,同樣震撼:1993年,謝清海和葉維義合創惠 理,管理資產560萬美元,謝清海投入150萬美元,約佔23%股份,葉維義約佔14.5%股份。今天,惠理價值70.7億(熊市估值),謝清海持有股權 價值20億(5.0億*4.03)港元,19年二人的回報均超過180倍,加上分紅,回報不亞於華夏初始股東。難怪葉維義食髓知味,乾脆辭去新昌主席,再 創兩家新基金。

    證券、保險、銀行和基金管理公司皆歸屬於金融服務行業。

    證券業靠天吃飯,市道低迷時大打割喉價格戰,市道暢旺盈利則被管理層大肆蠶食。保險業的絕大多數保費入不敷出,其關鍵點在於善用浮存金的能力。銀行業若干 年積累的好光景,大部分注定被遲早到來的不景氣抹殺。看看花旗和匯豐,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銀行現在賺取的利潤,總有一天要減記和撥備。尤其在中國特色的 土壤上,長出能幹和有良知的銀行家,可能是個另類。

    基金管理行業造就的傑出公司,遠遠大於其他金融行業的比例。其盈利模式優於其他金融服務業。

    貸款如果不能悉數收回(注定難),銀行便要以利潤和自有資本金償付,儲戶鐵定連本帶息取回。收取的保費能夠抵消賠付和費用的保險公司,成本控制已是相當了 得,保費寄留在保險公司手中的時間是那樣短暫。基民可以連本加利豐收,也可以折損本金歉收,基金管理公司並沒有責任原銀奉還。長期損毀基金價值的機構,客 戶會舍其而去,最終被強者取代。最壞的結果是除費用外其自身資本並沒有損失。當然,失去的聲譽比本金更重要。

    虧損概由客戶承擔,盈利可參與分享。利潤和風險完全不成比例,這實在是一門美妙的生意。引得阿貓阿狗都要來私募一回。

    2008年,中國基金管理公司純利潤300億,從業人員6000人,人均創純利500萬元。同年,107家券商純利潤1200億元,註冊從業人員10萬,人均純利120萬元。前者是後者的4.2倍。

    2008年,成立僅3年的匯添富基金,管理費收入7.2億元,公司註冊員工130人左右,人均純利554萬元。同年,擁有20多年歷史的申銀萬國,員工2623人,純利21.97億元,人均純利83.79萬元。前者是後者的6.6倍。

    惠理2004——2011年平均僱傭員工80人,年均純益4.85億港元,8年時間經歷了完整的牛熊週期,人均年創利600萬元。

    有些行業天生就是勞碌命,比如鋼鐵行業。有些行業卻可以憑藉極少的投入,賺取豐厚的利潤,比如資產管理行業。

   

    基金團隊

    基金公司核心的資產是人(基金經理)。波克夏萬億市值的巨型航母,主要由巴菲特和芒格兩人駕馭。

    誠實、規範和睿智的基金經理或團隊將構成一家基金公司的競爭優勢所在。投資優秀的基金公司其實就是投資優秀的基金經理或團隊。

    謝清海和葉維義1993年攜手創立惠理。

    葉維義深得做人、投資之精髓。瞭解自己,準確定位,知人善任。20年前便識得摩根建富研究部主管謝清海,懂得投資在值得投資的人身上,讓其幫助自己的財富 增值。葉知道自己的性情和能力擅長當伯樂,卻不適合做基金經理。葉維義識人眼界和用人膽量,今日足證卓越,其為人胸襟,更令人歎服。公眾場合,葉維義極少 標榜自己是惠理創始人,多讚揚和感恩合作夥伴;任職期間,惠理支付員工為全亞州最高花紅,葉維義卻分文不取;1996年公司步入正軌、風生水起之時,更是 急流勇退,現只掛名譽主席,甩手不掌櫃。正是這份難得的舍和做人之道,葉維義坐擁12億(2.93億股*4.03港元)身價,20年前的投資增值200倍,遠遠超越早年加盟惠理落手落腳的基金經理們。

    做事先做人,投資先做人。一個不孝順父母、不善待家人、朋友、夥伴,沒有做人底線的人,很難想像,他能夠將事業和投資做長,做大和做強。假如葉維義當年凡 事爭功,寸利不讓,謝、葉倆人恐怕早就分道揚鑣了。這類事例國內俯拾皆是:公募基金經理奔私、私募夥伴各立山頭。中信證券擠走范勇宏、王亞偉絕非明智,離 開范、王的華夏基金還是華夏基金嗎?

    領航惠理的舵手謝清海,人稱「東方巴菲特,」雖不能和巴菲特的投資能力和人格魅力相提並論,但不妨礙定位為一個出色的基金公司管理人。

    謝青海,家境貧寒,出身草根,正式的學歷只有初中。在一個相對健康和規範的社會,從赤貧奮鬥到20億身價,既有個人努力,更加貴人相助。貴人憑什麼助你? 既看能力,更重人品。首進香港報社,再入摩根建富,皆少不得貴人提攜。同創惠理,則是葉維義對其能力和人品的透徹瞭解和認可,除了自身盡力,亦拉來新昌家 族加盟。起步的560萬美元中,400萬靠葉維義鼎力。

    功成後謝青海能和創業夥伴葉維義一起分享,對一眾同事下屬亦不吝嗇:蔡雅頌、何民基、洪若甄和蘇俊祺均有股權慷慨分配。能和合作夥伴愉快合作20年、同事 下屬傾心追隨20年,這本身就不簡單,充分說明謝清海的人格魅力。葉維義對他的評價亦相當正面:投資能力超卓,為人誠實,不求虛名。

    學歷不高,天分一般,卻取得亞洲區首屈一指的成就,謝清海靠的是幾十年來從不間斷的閱讀和學習。這也說明:投資成功因素中,學習、耐心和紀律比天分和學歷更重要。

    2008年和2011年的投資失利反思不夠深刻,將巨虧歸由於外部因素,自身及惠理的投資錯誤總結甚少。這將為以後重複犯錯埋下伏筆。

    1998年,惠理和謝青海受到港交所公開譴責:收市前令5家公司股價異動及其他一些問題。原因在於惠理髮展過快,謝清海身兼數職導致的管理漏洞。20多年來,謝清海公開可考的污點無從查證。能像麥道夫一樣將欺騙隱瞞20年,世所罕見,當屬個案。

    在尋找優秀的企業管理者過程中,對「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管理者我們沒有絲毫興趣,那是最大的謊言和欺騙。對恪守道德底線、遵守遊戲規則、重視聲譽和己利與他利同向的管理者,我們才將資金託付。

    基金經理的團隊建設上,惠理側重於內部培養。

    資產管理行業依靠天才基金經理和從內部將普通人培養成基金專才都獲得了成功。波克夏的璀璨就是巴菲特的傳奇,還有芒格。全球上市資產管理公司排名第一的富蘭克林資源,擁有20世紀最偉大基金經理10位中的3位。

    排名第二、擁有70年投資歷史的普信集團,其基金經理絕大部分是從內部嚴格甄選。自從2001年以來,普信的分析師們已經23次倍美國權威雜誌《機構投資 者》評選為年度「最佳買方分析師」,超過美國任何其他的資產管理公司。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普信的股價表現優於巴菲特的波克夏。

    惠理走的是類似普信的人才培養模式。現任公司核心高層的蘇俊祺、洪若甄、何民基和蔡雅頌(1996年加入,2006年辭任)均從公司研究員中選拔。激勵機 制比較健康,核心高層都擁有惠理股權,近40%的股權被管理層持有,每年的稅前利潤的20——25%都用於員工花紅,有能力的員工能得到職務陞遷。物質與 精神的雙重激勵,使公司的團隊保持相當的穩定。員工的自身價值在惠理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歸屬感和凝聚力強烈。除蔡雅頌服務逾10年辭任外,基金經理無 一跳槽。辭職的顏偉華、孔邁凱和陳尚禮均為公司綜合業務管理高層(基金公司的非核心),變動仍過於頻繁,原因與影響有待觀察。

    一個激勵到位超級穩定的基金經理團隊,有助於產品業績的一貫和延續。投資經驗無可替代,沒有經歷過完整經濟週期或牛熊週期的基金經理是不成熟的。謝清海30年、何民基20年、洪若甄16年、蘇俊祺15年、周綺雯13年,惠理團隊的投資能力經受住了多個市場週期的殘酷考驗。

    房地產,地段、地段,還是地段;資產管理,人才、人才,還是人才。如何培養和甄選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如何激勵人才管理自己的資金一樣管理客戶的資產?這是資產管理需要探索的極為重要的課題。不單單給面包,更要鮮花、尊嚴和榮譽。

   

    惠理往績

    衡量資產管理公司的盈利能力,可以參考其一個週期或多個週期的歷史收益。儘管過去並不能完全代表未來,但你更不能在歷史表現低劣的狀況下去賭未來。

    惠理的資產管理能力談不上傑出,還算優秀。旗艦基金——惠理價值成立19年,14年錄得盈利,5年虧損,年均復合淨回報16.9%,同期,恆指年均回報率為7.1%。惠理回報超過恆指9.8個百分點。

    三個大的熊市,惠理價值基本上與恆指同步,2000——2001年因為抓住了中國B股行情故跑贏恆指。牛市能領先恆指。上市以來的表現驗證了這個特徵。 70%的基金公司擇時無效,惠理是其中之一,通過選股和構建組合來迴避市場下跌風險,在大級別的熊市中無能為力。掌握港股牛熊運行規律,在高估區間降低倉 位或對沖,是惠理有待加強的短板。

    任何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如果不能創造長期收益,最終必將走向衰亡。惠理既往19年的優異往績,不可以用一時的好運來解析。

    

    財務特徵

    表1:惠理財務概要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平均

營收增長率             32%      207%     71%      -83%     9.0%     133%     -36%    

純益增長率              42%      261%     66%      -95%     379%     105%     -74%

淨利潤率         46%      49%      58%      56%      16%      69%      61%      24%      47%

負債率           22%      23%      37%      55%      4.0%     13%      13%      9.0%     22%

總資產收益率     42%      35%      56%      52%      9.0%     26%      23%      7.0%     31%

淨資產收益率     53%      45%      88%      117%     9.0%     30%      27%      7.0%     47%

 

    惠理創造收益的利器主要依靠人——基金經理和分析員,不需要採購、工廠、生產和實物銷售,也沒有存貨,少量的營收賬款,壞賬風險較低。除辦公場所外,不需 要大量的固定資產投入。沒有銀行生息負債,抵禦經濟低潮能力較強。各項盈利指標強勁:淨利潤率8年均值47%,總資產收益率均值31%,淨資產收益率均值 47%,絕大多數行業盈利能力難以望其項背。

 

    產品結構

    產品多元化和客戶粘性度是衡量基金型資產管理公司投資價值的另外兩個重要維度。

    惠理目前的產品結構單一,只有股票基金,債券和貨幣基金幾乎空白。惠理的策略是只選股、不擇時,大部分時間都重倉或滿倉持有股票,指數劇烈波動時,惠理管理的AUM(客戶資產)和業績也隨之劇烈波動。這也很好地解析了惠理自上市以來,與恆指亦步亦趨過山車式的劇烈波動。

    從另一個方面講,惠理產品的空白,也是其潛力所在。

   

    客戶粘性度

    基金要想取得良好的長期表現,離不開睿智的基金經理和高質素的投資者。再高明的基金經理,遇上熊市低估時大舉贖回,牛市高估時卻全力申購的基金投資者,只 能徒嘆奈何。瞭解股市運行特徵,認同基金經理投資理念的專業機構是基金的優質客戶。惠理的客戶組合,80%是專業投資者,其中機構投資者客戶佔四成多,退 休基金佔兩成多,低質素的散戶不到一成五。金融海嘯最為艱難的2008年AUM從569億港元跌至248億,減少56.1%,客戶贖回比例僅為年初的 10.9%,其餘是恆指大幅下跌46.4%所造成。

    歐債危機的2011年,申購減去贖回,惠理AUM淨流入8.47億港元。客戶認可惠理的長期表現,不離不棄,長期追隨。極大地降低了基金經理的管理壓力,價值投資理念能得到更好的貫徹。

    除2008年次貸危機外,惠理所有年份基金申購大於贖回,管理資產淨流入。年均申購率為AUM的38%,贖回為29%。申購高於贖回9個百分 點,AUM2011年7月達到92億美元,超出2007年高峰時73億美元19億美元,或26%。長遠看,惠理的AUM是穩步增長的。

 

    進軍內地

    惠理打的也是中國牌,而且正是時候。

    截止2011年上半年,國內公募基金管理資產規模2.48萬億元(合0.39億美元,美國的4%),各類基金數量達到829只。

    同期,美國共同基金資產規模接近12萬億美元,基金數量接近7600只。

               表2:中美基金份額與GDP比率           單位:萬億美元  

             2011年GDP       2011年基金管理資產規模         共同基金與GDP比率  

美國          15.1                 12.0                         0.79

中國          7.30                 0.39                         0.07         

   

    10年後的2020年中國的基金管理資產可以達到多少規模?假設未來10年GDP保持年均5%的增長,屆時GDP總量為12萬億美元,基金管理資產達到 GDP50%的比率是6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8萬億元,15倍的成長空間。80%的比率則可以達到60萬億元,25倍的增長空間。之前美國基金業40年 的發展歷程我們用8年走完,美國後50年路徑我們能不能用10年到達,需要觀察。

    20世紀80年代,金融創新,稅收優惠,401K大發展,推動美國共同基金進入成長的黃金歲月。今天,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持有基金,基金資產遠遠超過銀行存款。基金資產以其超過銀行存款的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更受美國人的青睞。

    中國基金的總體規模較小、市場的結構不均衡(偏股型的基金比重過大),偏股型的基金佔比超過70%(股票型基金佔49.98%,偏股混合型基金佔 21.19%),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的佔比非常小,只有6.02%和4.99%,而美國市場這兩類基金的比重分別達到了22.07%和22.2% (表1)。

  表3:中美兩國基金市場結構

  

 

總資產

基金數量

平均規模

股票基金佔比(%)

債券基金佔比(%)

混合基金佔比(%)

貨幣基金佔比(%)

其他(%)


中國

23562.98億元

829

35.49億元

49.98

6.02

27.76

4.99

11.72


美國

118206.8億美元

7581

15.59億美元

49.46

22.07

6.27

22.2

-

  數據來源: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Wind ICI 2011 factbook.

  *中國數據截止日:2011-7-14

  

    無論是資產管理規模,還是產品結構,國內都處於起步階段,與美國相比,差距巨大,這也折射出該行業在我國的發展潛力驚人。

    中國人均GDP今年將接近5000美元,中產階層數量日趨增 多,2011年,百萬美元家庭全球第三,達到140萬戶,與2010年相比,激增了19.3萬戶。中國的億萬富翁家庭數量由2010年的538戶增至 2011年的648戶,排名全球第五。由於投資渠道和標的的缺乏,居民海量的可投資資金在藝術品、理財和房地產等投機性市場左衝右突,興風作浪。一旦經濟 走出低估,股市調整到位,賺錢效應吸引,如潮的資金將湧向基金和股市。

    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中國漸入老齡化社會,瘋狂的投資和出口難以為繼,內需消費型經濟不得不成為第一選項。資本市場將以融資為重轉向投、融資並重,甚至偏重於投資。稅收優惠、產品創新等一系列鼓勵基金和資本市場發展的措施將次第登場。

    利率市場化的開啟,儲蓄自己逐漸脫離遺憾體系,進入資本市場,過人的理財意識不斷加強,更多資產將尋求更佳的保值增值途徑,儲蓄資金向基金和資本市場轉化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熊市已持續5年,越來越接近其生命極限終端。中國基金業資產管理規模2006年的4000多億,增長到2007年的3.5萬億,除了2009年短暫到過3.1萬億外,其餘幾年一直在2.1——2.5萬億區間窄幅徘徊,低迷被壓縮到極致。壓抑逾久,爆發力愈強。

    潛在的發展空間並不能說明什麼,理性的投資者當然不會將全部資金投到朝鮮。只有在各方面因素都發展到臨界狀態的時候,爆發才可以水到渠成,中國基金業正處 於這樣一個前夜。扎堆、趕潮流和一窩蜂是國人的傳統,下一個牛市,有可能重複2005——2007年基金的超常增長。美國人用了40年的時間,才將基金數 量從0發展到800家,資產管理規模480億美元。我們只用了8年,就從0膨脹到800家,資產管理規模5年前便達到3.5萬億人民幣。

    惠理有理由在即將到來的基金業饕餮大宴中分一杯羹。

    亞州區首屈一指的品牌聲譽,20年的優異投資往績,經驗豐富(平均從業逾15年)、誠實和睿智的基金團隊和合理長效的激勵機制,將保證惠理跟國內同行同台 競技時處於上風,作為在自由市場經過20年殘酷檢驗的惠理,我們認為其綜合實力,當不輸與華夏、嘉實和易方達,有潛質進入第一陣營。反觀國內,在同一家基 金公司任職年限滿19年的目前只有華安基金的尚志民以及匯豐晉信基金的林彤彤。激勵機制的缺位導致基金經理流動頻繁。儘管,金元惠理不全是惠理集團的原班 人馬,但我們相信,惠理輸出的投資理念和管理,可以將其香港的成功在內地複製,畢竟,價值投資不分地區,投資標的也都以內地企業為主。當然,金元惠理從倒 數第一,躍升到前五,有一段漫長而艱難的路要走,這,需要時間。

    惠理大中華擴張行動中,我們看好內地的公(金元惠理)、私募(上海惠理)和台灣的基金投資平台(惠理康和)。短時間難以成效,需要3——5年的培育期。但 前景展望正面,充滿樂觀。對云南股權基金持保留態度,不看好四川的小額信貸義務,基金投資需要聚焦,持續出類拔萃,實屬不易。

 

    惠理的投資策略

    惠理踐行價值投資,在數千家中國概念股中,從下至上,研究走訪低估的由出色管理層,長仺與短仺結合,前者為主。與巴菲特以合適價格買進優秀管理者管理的傑 出企業,集中投資,長期持有不同。兩者都取得了成功。投資路徑沒有唯一,價值投資亦有多種方式。凡是能夠持續成功的投資都是有價值的投資。

 

    機構認同

    一家企業能獲得業內同行或競爭對手的認可在公司中持有股權,可以作為我們選股時的一個重要參考,畢竟,業內專家的判斷更全面、客觀和理性。

    AMG,世界知名的專門投資優秀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管理公司。其理念核心是,「尋求利基市場公司規模較小,提供特殊的直接所有權管理服務,擁有自己獨特的 資產管理方法和企業風格的中小型資產管理公司。」公司掌舵人肖恩·希利(前高盛投資銀行家)認為,「這些企業的特質你在那些大型上市資產管理公司身上是無 法找到的。我們相信,它們身上隱藏著更加富有吸引力的長期成長機會。」他們只友善地收購相關標的的部分股權,為其銷售和客戶方面提供幫助,不參與公司投資 與管理。讓管理者仍然持有公司的主要股權,保持擴闊公司盈利的動力,一起分享企業的成長。

    1997年AMG上市以來,成功地投資了30家資產管理公司,其中就包括克利福德·埃斯內斯(高盛資產管理公司量化對沖基金業務的 奠基人)創立的AQR資本管理公司、哈丁-盧沃納證券投資管理公司、第三大街資產管理公司、吉恩希斯資產管理公司以及價值行動資本公司等。其中,哈丁-盧 沃納證券投資管理公司是一家非美國性質的、全球知名的證券投資管理企業,由洛克菲勒家族投資經理人所創立;第三大街資產管理公司的創立者是馬丁·惠特曼, 他是一位著名的價值投資者;吉恩希斯資產管理公司則是一家享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新興市場投資企業;價值行動資本公司是由三名投資經理人創建,其中的傑 弗裡·厄本恩,是一位激進主義的投資者。
    自從1997年上市至2007年,藉由旗下眾多璀璨群星的表現,AMG的每股純益年均複合增長高達21%。股價年均復合上漲23%。

    肖恩·希利和AMG成功了,他們破解了資產管理行業由來已久的難題,:如何找到出類拔萃、具有戰略眼光的投資者,定性其工作方式和科學地安排其股權結構,從而使其具有持續擴大投資收益的積極性。

    毫無疑問,他們認為謝清海和惠理可以當之無愧地成為旗下璀璨群星中的一員,他們以7.81%的惠理股權來證實自己的想法和判斷。

   相同判斷和行動的還有美盛,持有惠理9.03%的股權。

  

   惠理的AUM

   資產管理規模是基金公司賴以生蛋的母雞,管理費和表現費都從中而來。持續優秀的投資能力又反過來影響AUM,盈利的增加和客戶的申購使其不斷增多。不斷升 高的AUM又助推基金公司的盈利基礎。惠理19年,經歷過多個基金週期和經濟危機,但管理的AUM大漲小回,金額持續刷新,既往保持20%的複合增長。

   表4:惠理AUM變動情況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AUM(億美元)      23       25        45       73        32       55       79       72     

增長率                 9.0%      80%      62%       -56%     72%      44%      -9.0% 

  

   惠理的估值

   表4:惠理歷年AUM認購及贖回表現

   

百萬美元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期初AUM  1,888  2,322  2,484   4,515   7,297   3,247   5,547   7,154
認購  1,104    609  1,601   2,542   1,410   1,260   2,586   2,933
贖回   -737   -761   -852  -1,860  -2,200  -1,180  -1,320   -2,086
表現     67    313  1,283   2,100  -3,260   2,220   1,120   -1,630
期末AUM  2,322  2,484  4,515   7,297   3,247   5,547   7,933   7,134










管理費    157    164    247     434     331     234     344     491 百萬HKD
表現費    166    305  1,234   2,076       7     220     709     140
其它     47     16     19      30      82       6      22      58









  平均
管理費率 0.96% 0.88% 0.90% 0.94% 0.80% 0.68% 0.65% 0.88% 0.84%
表現費率 1.01% 1.63% 4.52% 4.51% 0.02% 0.64% 1.35% 0.25% 1.74%
合計費率 1.97% 2.50% 5.43% 5.45% 0.82% 1.32% 2.00% 1.13% 2.58%










  

    過往8年,惠理管理費與AUM的比值年均0.8%左右,管理費跟固定支出之比為3:1。除1998AUM(2億美元跌至1.3億美元)過低外,在無任何年份虧損。恆指現值只要不發生50%以上跌幅或AUM跌破30億美元,惠理應無虧損之憂。

    公募基金只收取0.8%左右的管理費,作為對沖基金的惠理既收0.8%的管理費,還要收取15%左右的表現費。其淨利潤率均值和淨資產收益率均值高達47%,遠超公募基金的30%。惠理的估值理應高於公募基金估值。

   

    7年回本估值

    過往,惠理AUM年均複合增長20%,收入(管理費加表現費)與AUM的比值年均為2.6%,淨利潤率年均值為47%。假如未來維持此等狀況,則惠理未來7年可產生總利潤116.3億港元。

表5:惠理估值模型

市值:68.3億港元                         AUM:79億美元   合613億港元

AUM年均複合增長率:20%                   收入與AUM的比值:2.6%

淨利潤率:47%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AUM        736       883          1059         1271          1525         1830          2196

收入       19.1      23.0         27.5         33.1          39.6         47.6          57.1

淨利潤     9.0       10.8         12.9         15.5          18.8         22.3          27.0

合計                                                                                    116.3

 

    我們能夠接受的最高出價不超高過公司7年淨利潤之和,即7年回本。惠理7年的股東總利潤為116.3億港元———合理估值,折合每股6.6港元。以合理價 格買進,就要忍受市場的波動煎熬,也不可能獲得超額收益。我們必須要求一個相當的安全邊際,以合理估值的5——3折的價格買進,及3.3——1.98港 元。

 

    市場估值

    表6:市值/AUM估值——高點

時間            2007.12.03       2008.05.30        2010.03.08       2011.01.05         均值

股價(港元)     8.75             8.00               6.56             8.56

股本(億股)     16               16                 16               17.5

市值(億港元)   140              128                105              150

AUM(億港元)    566              497                411              613   

比值             0.25             0.26               0.26             0.25             0.26

 

    表7:市值/AUM估值——低點

時間            2008.11.26         2009.03.12              2011.09.23               均值

股價(港元)     1.47              1.85                       2.69

股本(億股)     16                16                         17.5

市值(億港元)   23.5              29.6                       47.1

AUM(億港元)    233               411                        658 

比值             0.10              0.07                       0.07                  0.08

 

    惠理上市以來,基本上經歷了一輪完整的牛熊,幾個低點市場給予的平均估值為AUM的0.08倍,高點為0.26倍,中間值為0.17倍。中間值可以認為是合理估值,惠理價值104億港元(79*7.76*0.17=104),每股價值5.9港元。

 

    機構估值

    2009年11月9日,美國資產管理公司AMG受讓惠理高層5.05%的股權,當中,謝清海7073.8萬股、蘇俊祺504.5萬股、洪若甄504.5萬 股,合計8082.8萬股,每股作價3.45港元。惠理其時管理AUM388億港元,交易價格相當於0.14倍AUM.   

    2011年7月6日,再度增持4959萬股或2.82%,每股作價6.06港元,相當於0.15倍AUM,持股量增至7.81%.

    AMG的主業就是投資傑出的中小型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著300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先後收購了近30家出類拔萃的資產管理公司的部分股權,應該能夠理性和恰當地給惠理估值,0.14倍AUM他們認為物有所值。

    另一家資產管理巨頭美盛持有9.02%的股份中,均價7港元左右,相當於0.16倍AUM左右。

 

    動態估值

    惠理奉行的是重倉(90%以上)或滿倉持有股票,只選股不擇時,即使贖回較少,資產保持淨流入,但由於港股週期性波動劇烈,AUM隨之大幅波動,根據某一時段的AUM估值,結果往往大相逕庭。

    要想擁有較大的安全邊際,只有在港股熊市底部區間買入才可行。如何判斷港股熊市底部區間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樂觀預期

    如果惠理2018年的AUM能夠增長到2200億港元,現值613億的3.6倍,2009——2011兩年時間,市場上漲加上淨流入,AUM從230億港 元升3倍至706億,6年時間,如果期間牛市再來助力,2200億AUM當屬保守。市場樂觀時0.26倍估值惠理價值572億港元,合每股33.港 元,3.88元的買價,可收穫8.5倍的回報,成績不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25

關於《保險,保不保險》的若干回應--雪球樂活樂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izn7.html
關於《保險,保不保險》的若干回應

10月6日,經濟學家郎咸平在《財經郎眼》節目中大談中國保險業現狀,稱中國保險業是暴利行業,還認為「我們的保險就是搞傳銷」。前述言論一出,立即在網絡上遭到眾多保險代理人的猛烈抨擊。隨後《財經郎眼》主持人@王牧笛 在微博上也與諸多網友展開激烈論戰。@網上保險那些事兒 也發出「現徵集保險英雄應戰,髮長微博系統論述,從容以應之!」號召。


作 為業內人士仔細觀看了整個節目視頻,覺得有些觀點和認識還是要澄清下,寫這篇長微博目的也不是什麼為了應戰,也無意和任何人打口水仗;希望在表述的過程中 儘可能簡潔明了、尊重事實,不帶主觀情緒,更不會詛咒謾罵,那無異於流氓地痞。很多內容一家之見,難免有失偏頗,歡迎理性探討。


在 寫下這篇長微博之前,即便是作為業內人士,但是由於專業領域的原因,對某些問題認知仍然不夠清晰,也查詢和詢問了很多其他資料,即便如此也難免還是會出現 很多錯誤和疏漏,但是也希望主持人和郎教授能夠對自己節目中的一些問題能夠再多做一些調查研究,不要以偏概全,呈現一個真實的保險業給消費者。


1、關於行業形象問題


保 監會項俊波主席認為,保險業聲譽不佳、形象不好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個不認同」:一是消費者不認同。理賠難、銷售誤導、推銷擾民等損害保險消費者利益的問 題反映強烈,且長期以來未能得到較好解決,導致消費者對行業不信任。二是從業人員不認同。保險業基層員工壓力大,收入低,社會地位低,感覺被人瞧不起,對 自身發展沒有信心。三是社會不認同。行業總體上仍停留在爭搶業務規模和市場份額的低層次競爭水平,為了攬到業務不惜弄虛作假、違法違規,在社會上造成了非 常不好的影響。


因 此毋庸諱言,保險業發展確實存在很多發展中的問題,這是行業監管部門和保險公司的共識,沒必要掩飾和遮掩,應該說無論是行業還是保險公司都深刻認識到這一 點,也都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改善,比如專項治理銷售誤導、防範電銷擾民等,但所謂積重難返,真正的產生效果還需要時間,這個我們都需要理性看待。


2、關於行業發展水平


談 到中國保險業,很自然大家要和其他國家保險業做比較,但是比較的時候大家往往是拿出某個方面做比較,而不是系統性比較,所以往往出現不夠客觀的評價,而且 發展的階段不同,對待同一個事情的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簡單地拿歐美國家現在的發展水平看待中國保險業發展水平是不客觀的。


歐 美國家無論是財產保險還是人壽保險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中國真正的保險業發展是在80年代全面恢復保險業務以後,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行業發展難免會粗放,跑 馬圈地、銷售誤導、風險失控等諸多問題必然會困擾在保險公司的成長,這也是目前造成「三個不認同」現象的客觀原因之一,精細化、專業化、規範化想達到一個 比較理想的程度難度可想而知,對於一個新的行業而言也是一種奢望。


因此在評價行業的發展的時候我們要面對現實,而不是以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來看待,既要深刻指出乃至批評行業發展的嚴重問題,同時要對行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有客觀的理解,很多問題是難以避免的,良莠不齊在每個行業都存在。


3、為什麼是保險行業?


很 多人都會問,為什麼偏偏是保險業受到如此多的關注,遭受到如此強烈的質疑?因為保險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車險還是壽險、健康險、意外險,一旦發 生各種意外、事故、疾病、死亡等各類會對人的財產、健康、生命造成損害的情況,就有可能產生賠付,這時候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尋求保險保障。


但 是這裡面有一個誤區,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買了保險什麼都保障,無論是購買前還是發生以上不幸的時候,往往會說你們這個產品怎麼這也不保那也不保,而沒有去 瞭解產品本身,這也是造成誤導的原因之一。保險產品有很多種類,不同的保險產品有不同的保障範圍,承擔不同的保險責任,不是什麼都保,綜合的保障計劃往往 需要涵蓋諸多產品。


另 外,保險的購買群體,特別是受到銷售誤導的群體多為老年人、甚至是農村人,本身他們因為年齡、知識層面的侷限,對保險產品不夠瞭解,特容易受到欺騙,一旦 發生此類行為,他們的子女自然會尋求有個說法,監管機關、保險公司、乃至銀行都會牽涉其中,社會波及面自然而然就比較大。


4、我們該如何看待?


對於保險行業的諸多亂象,無論是從業人員、監管人員,我想大多數是有清醒地認識的,而且也試圖改變這種局面。對於社會各個行業的人員的批評乃至批判,如果分析到位,客觀理性,也不會至於產生太大的反應。但所有這一切應建立在尊重事實,系統分析,客觀評價的基礎上。


作 為每個個體,我們在評價一個事件或者行業的時候,一個起碼的要求是要事先做比較多的功課,瞭解更多的背景資料,聽取不同的看法,而不是主觀臆斷,甚至是誇 大其辭,亂講一氣。《財經郎眼》節目組這期的節目連很多保險的基本概念和事實都沒有搞清楚,充斥了很多聳人聽聞和博取眼球的評價,而且@郎咸平 作為一個學者就更加不夠嚴謹。


互 聯網絡給了我們很多的工具和資料,最起碼可以百度或者谷歌一下吧,再不成可以找些業內、業外人士討論吧,如果是這樣就不會連萬能險的概念都搞不清楚了;再 有傳銷、老鼠會、暴利、黑洞、美國父母案例等一些充滿了主觀情緒的內容也缺乏支撐,作為非專業人士更要慎重,不要輕易下結論。


在下面的文字中我會針對視頻節目中的一些錯誤觀點和認識逐一加以闡明。如果是基於以上的背景和基礎,我想雙方也沒必要劍拔弩張,完全可以平靜地將一些問題討論清楚,哪些正確哪些不妥,哪些誇大哪些客觀自然就清楚了。


1、保險是不是傳銷?


這 個問題是很多人關心的,就先拿出來講。很多人往往把這兩者混淆以為保險營銷就是傳銷,其實不然。首先,從存在形式上來講,保險營銷制度是國家法律認可,監 管機構認可的營銷制度體系,傳銷則屬於國家重點打擊的,而且保險營銷制度也是國際上普遍採用的營銷體系,具有合法性;第二,從本質區別來講,區分保險營銷 和傳銷的幾個典型特質是:


一 是看是否拉人頭,其收入是否完全建立在人頭的多寡上。保險營銷的確有組織層級,但這種層級更多是出於營銷管理需要,業務員通過努力將產品銷售給客戶,其上 級主管的管理津貼更多來自團隊業績,而非團隊人頭數量,與團隊人頭數量沒有直接數量關係,傳銷則完全依賴於發展下線拉人頭,業務員通過自身購買並影響下線 購買完成業績;二是看是否有實質性產品,定價是否合理。保險產品都是報備報批保監會,是按照精算規定嚴格定價的,進行實質性產品銷售並有相應的售後服務; 傳銷往往沒有實質性產品,而是通過保健品或巧立名目,如集資造林、轉基因大豆等,價格往往嚴重偏離產品本身價值,銷售出去沒有售後服務,一次性完成。三是 看是否有誇大的不符合現狀的投資回報,很多傳銷和非法集資往往承諾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投資收益,但是保險產品的收益演示是有嚴格規定的,分為高、中、低三 檔,且最主要的是包含保險保障責任。


@ 郎咸平 教授直接說「我們做夢也沒有想到保險市場它也是傳銷,你知道它到什麼地步了嗎?它已經成為中國保險的一個業態,尤其人壽保險」。作為一個經濟學者,說出這 種無知的話語非常令人遺憾,直接預設立場,先給你定性,然後舉得中資公司的例子更是讓人笑話(在下文會針對這個例子專門分析)。


行 業內確實有中介公司打著保險營銷的幌子在做傳銷的事情,例如被查處的琛德保險代理、環球願景保險聯盟、民豐保險代理等機構,對這些機構的涉嫌傳銷性質保監 會是這麼界定的:在其業務人員管理辦法中,職級設置簡單,晉陞通道短,考核只設晉陞指標,缺乏維持指標,職級只升不降;晉陞考核指標單一,除第1級晉陞為 第2級的考核指標為個人銷售業績外,其餘職級的晉陞考核指標都是直接或間接發展的業務人員的銷售業績;業務人員所有職級對所有業務都可以直接提取級差佣 金,可以超越自身職級向高職級被增員人員計提培育佣金,計提代數多,而且佣金權益可以指定繼承人延續控制,從而達到一些人員坐享巨額增員利益的目的。


不 難看出保險業涉嫌傳銷的突出有幾個特徵:職級只升不降,沒有維持標準;拉人頭突出,完全靠增員維繫利益;佣金權益可以誒指定繼承人延續控制。現有的保險公 司沒有任何一家的營銷基本法是按照這個傳銷的方式去設計的,郎教授是如何得出上述結論的?有沒有對各家保險公司的營銷基本法做過調查研究?


由 於營銷形態的相似性和保險產品的複雜性,普通消費有時很容易混淆這兩者的區別,現實過程中監管機關也確實發現,某些保險中介機構打著保險營銷的幌子在從事 傳銷的事情,為此專門下發通知要求打擊和防範。至於保險營銷和傳銷的具體區別,可以參考以下的這篇文章,基本講述的比較清楚,這裡不做贅述——保險營銷與 傳銷的辨析和思考


http://wenku.baidu.com/view/23c979eb551810a6f52486cd.html


2、保險是不是什麼人都能賣?


節 目一開頭通過接到電話推銷保險來引入,招致包括主持人在內的諸多老百姓的反感,這是不爭的事實,不止是普通消費者即便是業內人士也很反感,行業和監管機關 也正在規範和治理,出台了相關制度,規定消費者明確拒絕後半年內不得再次撥打,北京行業協會還推出了禁撥平台,將來還會進一步規範。


但 是不知道從電話擾民節目怎麼就得出了「是個人就敢賣保險、是個人就能賣保險」的結論?進一步又說保險公司招人的時候「它不正經在金融機構裡招,它在那個類 似於賣傳銷產品的公司裡面招,它招這種傳銷型的人才」,主持人不知道是否去瞭解過保險營銷人員是怎麼招聘的,不做任何調查就直接和傳銷組織掛上鉤?任何保 險公司看到這種先入為主,預設立場的不客觀評價會是什麼感想?


保險公司的招聘有多種途徑,有報紙、網絡、招聘會、人才中介、熟人推薦等多種方式,上崗之前需要進行培訓和考試,取得從業資格和展業資格,銷售投連和萬能產品要求更高,儘管在實際過程中執行確有各種亂象,但是如此一概否定是否也有失公允?


3、關於業務員佣金問題


節目中@郎咸平 教授說找了一組數據,某家中資公司一個毫無經驗的業務員,他的佣金一個月880元,他的上級主管可以分到2045元,一個績優業務員如果每個月賺4000,他的上線(再次強調傳銷性質)可以賺到5340元,再上線呢16860元!你看到沒有,金字塔的結構!


我 不知道郎教授是找的哪家公司,具體的數據我沒有看到不便於評價,但是我們分析問題的時候也要看數據是怎麼來的,而不能只看其一不看其二。郎教授所謂的「金 字塔」結構在最基層的營業單位,一般稱之為營銷服務部或者支公司,中資公司一般分成見習業務員、正式業務員、業務主任、高級業務主任、業務經理、高級業務 經理、業務總監等層級,按照團隊可以分為業務組、業務部、營業區,然後到營服,上級主管除了個人業績佣金外,更重要是團隊業績管理津貼,一個業務組一般在 10人以內,一個業務部3-7個組。


郎 教授不分析具體的團隊構成、團隊業績標準、更不要說直接佣金、間接佣金這些內容,而是僅僅強調兩個人的收入水平,不提收入的背後有哪些業績、團隊、品質等 方面的要求,更不提這個是否具有普遍性。截至2010年底,我國保險營銷員平均每人每年佣金收入為17252元,同比減少2384元。如果真的是如郎教授 所言那麼高的收入水平,壽險營銷員也不至於連30%的留存率都不到,至少應該蓬勃發展才對,但是現實恰恰相反,業務員流失嚴重,收入水平僅高於農林漁牧 業。


郎教授通過對幾個數字的簡單比較給觀眾的印象是什麼呢?保險業收入這麼高,上線和下線之間收入差距很大,下線越多收入更高,如果有幾十個層級,那最上面的人得賺多少錢啊?這種片面甚至可能是誤導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出自一個經濟學者,令人震驚。


4、關於利益繼承


郎 教授接著金字塔結構講,你知道麼最後形成了一個家族企業,看起來是某個保險公司,但是它下面是分到很多老鼠會去,也就是傳銷上去。並以A為例說爸媽開了個 傳銷公司,將來還可以把股權傳給自己的兒子,成為家族企業,然後賣了保險,佣金全部歸家族所有,進而接著說一個人沒有下線,三年佣金6000元,找到11 個下線,他的佣金是16萬,發現原來的一切都是找下線。


不 做調查研究,直接定性為老鼠會,這非常的不嚴肅甚至是不負責任,看到這裡任何保險公司的人都簡直要笑掉大牙了,有這種好的致富方式,保險公司的人還會天天 苦逼的做業務、尤其是那些內勤員工應該去做傳銷才對,沒理由拿固定的工資去幹內勤啊。可惜情況根本就不是這樣,沒有見到也沒有聽說任何一家保險公司可以這 麼幹,如果有也早被保監會和公安機關查處了,簡直是天方夜譚,這種抹黑保險業的方式讓人不齒。


5、關於保險資金運用


郎教授接著說,保險公司把這些傳銷方式積累起來的錢,然後拿去幹證券,干資產管理,干信託,干基金(主持人也接話說靠圈錢囤錢去幹別的),包括操縱股價什麼都會幹,這種情況下你不曉得將來風險有多大,說從來就沒有把保險業的一個基本精神控制風險帶進來。


郎 教授再次充分暴露了自己的無知。保險公司收取了保費之後會有大量的資金沉澱,資產管理部門會通過自身或者委託其他機構進行資金運用,包括買賣股票、基金、 債券、股權投資等等,這是全世界都通行的運行模式,但是郎教授這麼一描述,給觀眾的印象是保險公司自己去搞證券公司、去搞信託公司、去搞基金公司、去操縱 股價,在言語上混淆視聽。殊不知,保險資金運用嚴格受到監管,從投資品種、投資比例、償付能力、資產規模、人員要求、盈利要求等諸多方面都要遵循保監會一 系列的監管規定,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消費者保險資金的安全性,保險資金是按照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的順序進行資產負債匹配和資金運用的,最大限度的保證 被保險人的利益。


在 這裡郎教授混淆了保險資金的投資品種和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保險資金可以投資股票、基金、債券等產品,但是這和保險公司實行混業經營,參股控股證券公司、 基金公司、信託公司、銀行企業是兩碼事,目前平安、國壽、人保、太保等大型保險公司都在取得各類金融拍照,但這不是說保險資金就可以在其內部各子公司之間 任意循環、自由操作,所有資金運用都必須嚴格按照監管規定,而且保險公司的投資渠道到目前為止還在很有限的範圍內,相比國際保險公司的投資渠道要窄很多。


6、關於保險公司盈利模式


主 持人說保險業的生態變成了盈利、賺錢、短期逐利行為。那就來科普一下保險公司的盈利模式,保險公司的盈利靠三差:死差、費差、利差。所謂死差就是保險賠 付,這個主要依靠承保客戶本身風險程度,遵循大數法則;費差,主要靠保險公司加強費用管控,控制費用成本支出;利差,主要靠保險資金運用賺取投資收益。


保險公司作為商業企業,追求利潤是任何一個企業生存的必然要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活雷鋒,我們不能指望保險公司做慈善,通過商業保險提供保障獲取利潤是任何國家保險公司經營的必然要求。那保險公司是不是短期逐利的呢?


保 險公司的經營按照所謂的國際慣例,壽險公司一般是7-8年實現盈利,但在國內因為眾多保險公司的激烈競爭和市場的不規範、不專業、不成熟,經營成本更高, 很多公司往往盈利期都在10年以上,你見過這麼短期的追逐利益的公司嗎?而且很多股東往往都是因為無法忍受過長的投資回報期而選擇股權轉讓和退出?而財產 險公司都是一年期業務,基本屬於一年一結算類型的,有些屬於當年虧損,有些屬於當年盈利,這都很正常的經營結果。


郎 教授說保險營銷員在各種拒絕白眼羞辱下,仍然不屈不撓,可以想像到他們的驅動力是有很高的收入回報,保險業是多麼暴利,並稱做多調研保費的25%都是佣 金,並稱某公司2011年理賠77億元,佣金113億元,並據此說賠付的錢不如佣金多,所以不屈不撓,利潤豐厚等。郎教授這麼研究財務報表???保險公司 尤其是代理人渠道,首年直接佣金水平在20-30%上下不等,取決於產品本身,加上其他職場、人力、營運等各種費用,首年保單的成本很多超過了保費本身, 這個可以去各家保險公司調研,何來暴利之說?而且代理人不屬於公司的員工,他們所有的收入來自於佣金等收入,25%的比例使他們的收入水平處在了國家統計 局公佈的倒數第二個行業,他們的收入高嗎?


還 有,郎教授完全不瞭解壽險公司的經營模式,壽險公司收取的保費進來以後,在經營過程中除了支付各種費用以外,還要承擔各種客戶的到期給付、理賠、紅利支 出,其費用和給付的發生具有長期性,很多保單延續幾十年,郎教授拿單純的一年的理賠金額和佣金去做比較,完全缺乏起碼的研究方法和邏輯框架。


從 壽險公司的經營過程來講,公司發展初期一般主要是各項佣金支出、機構拓展、職場、人力成本、經營管理費用投入很大,而初期客戶很少會進行理賠和給付,因此 體現在財務報表上是佣金支出等費用支出很高,但是理賠和給付金額會比較少,隨著經營週期延長,各項費用保持正常增長外,理賠和給付金額會增多,會不斷迎來 給付高峰,這也是為什麼保險資金必須要確保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原因所在。


所 以單純的拿出一個佣金和理賠金額比較不能說明任何問題,而且越是成立時間短的中小壽險公司,前期的這種數字差異就更是明顯。另外,還要講一下為什麼全世界 保險公司都採用均衡保費,也就是客戶每年繳納保費額度一樣的做法,因為單純的自然保費隨著年齡增長到了晚年收入會下降而無力續保,如果採用自然保費,客戶 當然在初期繳納的保費金額很低,但是老了以後繳納的金額會非常高,這是對客戶不負責任的。


壽險公司的經營規律和保險的長期性特點決定保險的投資回報期會很長,初期費用較高,而後期理賠和給付會很高,這也是初期為什麼保險公司需要不斷增資確保償付能力充足的原因,而那些出問題的保險公司有很多是在後期發生給付高峰的時候無力償付。


7、關於孤兒單管理


節目組另外的嘉賓提出保險營銷的提成制度一般是5年,5年以後提成沒有了,中間業務員可能會離職什麼的,由於保單的長期性,他擔心消費者的保單無人過問找不到人了。他的擔憂很正常,但是沒有什麼大問題。


保 險公司業務員離職後,會有專門的人員負責這些保單的管理,業內俗稱為孤兒單,會有保險公司的其他業務員或者是專門的負責後續服務的續期人員來對這些保單進 行追蹤管理,保障客戶的利益。但是,現實中也確實出現了管理的漏洞和不完善,導致客戶在業務員離職後無人問津的個別現象存在。


8、關於萬能險概念


在 另外一位嘉賓提出消費者對保險業的不信任源於業務員的胡亂承諾(這種現象在業內確實存在,成為影響行業形象的痼疾,保監會一直以來不斷加大對銷售誤導的治 理和監管,這一狀況已經在逐漸改善)觀點後,郎教授接話說比如它有一個萬能險,好像什麼都能保對不對,萬能嗎?但是等你出了車禍之後發現,要買個意外險才 能賠,如果得了心臟病呢,還要加一個附加的保險。郎教授你是望文生義呢,還是無知呢無知呢還是無知呢?


萬 能保險的概念最早由國外傳入,英文稱Universal Life Insurance,指的是可以任意支付保險費以及任意調整死亡保險金給付金額的人壽保險。萬能壽險之「萬能」,在於在投保以後可根據人生不同階段的保障 需求和財力狀況,調整保額、保費及繳費期,確定保障與投資的最佳比例,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而不是像郎教授想像的什麼保險責任都保。


平 常所說的萬能,往往並非單指萬能壽險,通常是指保險方案,即由萬能壽險附加其它險種而設計出來的保障方案,以往傳統險往往功能相對死板,而萬能險附加重大 疾病保險、意外險等,可以讓投資收益、身故保障、重大疾病保障於一身,一張保單多重保障,既能提供人身保障,又能兼顧理財,大大地方便了客戶。


9、關於大病保險問題


郎教授說全民醫保也有大病保險,商業保險大病保險費遠高於全民醫保,而賠付金額只有10萬,全民醫保有20萬,這就是保險業暴利的來源,怎麼樣,就是一個不誠信的方法,沒有人照顧你的方法,然後來剋扣我們保險人的錢。


郎 教授在這裡將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進行比較,試圖混淆視聽。全民醫保的大病保險是指的大病統籌,是指的住院大額醫療賠付,而不是商業保險中純粹的重大疾 病,醫保中的大病保險是以醫療費用的發生進行報銷,重大疾病保險是以疾病的診斷為支付條件,兩者是具有巨大差異的。具體來講,一是全民醫保的大病保險報銷 必須在醫保用藥目錄內,很多費用是沒有辦法報銷的,二是全面醫保的大病保險是按照比例報銷的,各省市的報銷額度和比例有所區別,三是全民醫保的大病保險有 較高的起付線,是對超過基本醫療保險一定額度以上的報銷,四是全民醫保的最高有限額,商業重疾保障額度不僅有10萬,20萬,30萬以上各種額度都有,取 決於主險和附加險的保險額度比例關係,五是全民醫保的大病保險是沒有身故和全殘等賠償的,商業重疾是有的。


以 北京市為例,其規定:一、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調整為10萬元,住院大額醫療互助資金最高支付 限額調整為20萬元。二、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員,住院(包括門診特殊病)發生的超過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以上,大額醫療互助資金最 高支付限額以下的醫療費用,在職職工報銷比例調整為85%,退休人員報銷比例調整為90%(含退休人員統一補充醫療保險,其中:住院大額醫療互助資金報銷 比例調整為80%)


郎 教授不區分產品類型,而且直接拿一個10萬保額的重疾險和全民醫保的20萬的最高支付限額比較,直接誤導觀眾以為所有的重疾都只有10萬保額,全民醫保 20萬全部可以賠付,更不要說關心其中的支付流程和保障範圍等種種細節的區別了。做節目我們不能這麼譁眾取寵,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底線,那就是至少搞清楚事 實,片面摘取其中一個數字片段直接下結論,這不是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吧?


更 滑稽的是直接把這種建立在無知之上的認識得出保險暴利的結論,進而繼續抨擊保險業用的是不誠信的方式,沒有人照顧客戶的方式,剋扣「保險人」(保險人是指 保險公司,郎教授)的錢,這種直接扣帽子、潑髒水的言論出自一個經濟學者口中,再次讓我感到震驚,但是又非常的無奈,至少不能不用搜索引擎吧?專業素養令 人堪憂、捉急!


10、保險格式合同是潛規則嗎?


主持人@王牧笛 提到保險業潛規則問題,說保險的格式合同經常有一些問題,用的語言是很模糊的,一旦出現了糾紛,出現了要賠付的情況,解釋權在保險公司那裡,它可以重新給你一個定義和解釋,而老百姓完全不懂,沒有專業知識,就隨便地被忽悠。


我 是想破腦袋都想不出來這和潛規則有什麼關係的。保險合同採用格式合同,和其他諸多行業一樣,但是保險合同絕不是主持人所講的語言是很模糊的,在早期由於保 險合同的複雜性,其語言很多都是法律語言,條款是比較晦澀難懂的,在實際中確實發生了很多爭議,後來在保監會倡導下各家保險公司都進行了保單條款通俗化的 工作,但是它畢竟是合同而不是生活語言,複雜性依然存在,但絕不會因為複雜性存在就變得模糊,而是責任界定要清晰,因為所有條款都是要報備保監會的。


還 有,出現了理賠糾紛,按照保險法的解釋,採用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合同條款有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 釋。對合同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作出有利於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這是對老百姓多麼好的「明規則」!而且在法律訴訟實踐中, 尤其是在各地維穩和和諧理念的指導下,各地保險公司敗訴居多,即便是仲裁也多半是保險公司賠錢了事,在法律訴訟中很多情況下消費者是強勢群體,而不是弱勢 群體,這一點可以多問問周圍的人。


另 外,對於投保人隱瞞身體健康狀況未如實告知的,2009年出台的新《保險法》明確規定保險人自知道解除事由起,超過30日不行使解除權的,其解除權消滅。 並且規定即便是投保人故意隱瞞,影響保險公司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費率的,「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新保險法還要求保險 人對合同應當履行全部說明義務,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單應當附格式條款,保險人對保險合同中免除其責任的條款應做出提示。這些規則對於長期人壽保險合同項下 的被保險人利益的保護意義重大。


如果這些也算是潛規則的話,我也希望這些潛規則越多越好,但是保險公司不是慈善家,保險公司的利益也需要依據合同法加以保護,消費者和保險公司都必須依據合同,遵守契約規則,這是任何現代社會起碼的要求。


11、關於銀行銷售誤導


主 持人談到在銀行,有很多保險公司的人,不是銀行員工,把一些老大爺、老大媽忽悠了,讓他們買理財產品,最終引到買年金保險上來。這一點是當前行業中最突出 的問題之一,就是銷售誤導,不但普通消費者頭痛,就是保險業內人士也頭痛,保監會為此專門展開治理,打擊銷售誤導行為。


這 些事實我想所有人都不會迴避,畢竟任何行業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基層的銀行保險銷售員工迫於業績壓力,在具體的銷售過程中會有變形走樣,保險公司接到的投 訴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和銷售誤導有關。一方面保險公司會對客戶進行100%的回訪,一旦發現及時處理,全額退保;另一方面加強對銷售過程的管控和銷售人員培 訓,提高專業水平。而且,保監會也規定保險公司不得進行駐點銷售。


12、關於香港買保險的事


郎 教授提到,在香港買保險,正規的銀行恆豐銀行,說保險公司是怎麼騙那些老大媽的,每月存1萬元,存15年後可以分紅利,然後這個親戚存了2年了,24萬出 去了,郎教授提醒自己的親戚,你趕緊停,不停很糟糕的,結果他親戚到恆生銀行,你知道拿多少錢回來嗎?6000!一大堆條款寫在那邊,他們根本看不懂那些 條款,到最後就被活坑,就這麼壞,香港也一樣。


我 不知道郎教授是講的什麼保險產品,按照他的描述看,應該屬於分紅險產品,而且銀行所賣的分紅險產品一般屬於儲蓄替代型的,這也是為什麼在銀行容易發生誤導 的一個客觀原因,但是就大陸而言,這種產品首年退保包括第二年退保都不會有這麼高額的損失,但從損失額度來看更像是投連險,郎教授沒有做具體描述,所以對 這種狀況不便評價。


一 般而言,退保時將因投保險種不同而損失迥異,退保時,退的是保單的現金價值,所謂保險的現金價值,是帶有儲蓄性質的人壽保險合同所具有的價值,在投保人終 止保險合同時,它是投保人可領回以前繳付的保費與利息積存金。通常情況下,儲蓄功能較強的保險,退保時損失相對較小,與儲蓄功能較強的保險產品相比,保障 型產品退保損失將會大很多。


郎教授在不說具體產品的情況下,直接以這些驚人的數字作為保險公司坑人、騙錢的佐證,很容易對普通消費者造成誤導,甚至產生恐懼心理,是非常不嚴謹而且不負責任的做法,這種有意的引導非常的不恰當。


13、關於內部攤派


主 持人@王牧笛 講到保險公司經常搞內部攤派,不但強賣,而且勸買,甚至要求內部員工買兩款產品中的一款。內部攤派現象確實在保險業存在,特別是在基層公司,很多保險機構 為了達成任務目標,往往會做出一些變形的銷售管理行為,甚至強制自己的員工購買公司的保險產品,但這些並不是保險業的主流,也不是保險公司所倡導的,把保 險賣給需要的人才是保險的真諦所在。


14、關於農夫山泉有點田


閆 嘉賓談到自己的同事覺得保險也不靠譜,說干脆到農村買個半畝魚塘,蓋個房子,然後把山上的果園包下來,自給自足。保險本身就是對未來風險的防範,即便有這 樣的生活存在,你的魚塘、果園是不是也需要保險?如果遇到冰雹等惡劣天氣給你的賴以生存的魚塘和果園帶來巨大損失的時候怎麼辦?你就默默承受損失?現代保 險的理念還尚未被大家所理解接受,去尋找所謂的田園生活基本也就只能開開玩笑,不能當真。


15、關於產品創新


主 持人@王牧笛 說保險公司它不創新產品,它不琢磨怎麼提升業務,不怎麼弄一些圖利老百姓的東西,它去做傳銷,做短期的逐利行為,直接的結果是保險的險種特別少,說只有壽 險、財產險、財險主要是交強險為主,相比國外如美國少的多,說美國有互聯網上網保險、解僱下屬遭報復保險、被外星人綁架保險、意外婚禮保險、流產保險、收 養子女失敗保險等,說美國保險公司的口號是:只要客戶需要,保險公司就承保。


主 持人想過沒有,國外保險業發展了幾百年,中國只有幾十年,然後你要求中國保險業的產品創新能力和產品種類和它一樣豐富,你覺得現實嗎?一方面缺乏專業的人 才,另一方面也不具備這樣的發展環境,不同的發展階段產品的種類自然會不同。而且,像投連、萬能、護理保險這些險類即便是國外都沒有發展太長的時間,中國 也都快速引進到過內了。


還 要,您拿國內的保險產品大類和國外的產品細分區別,那種類當然沒法比,都不是一個類別層次的你怎麼去比,這就好比你說中國的蔬菜種類真少,只有根莖類、葉 類兩種,國外有西蘭花、茄子、辣椒、捲心菜等。保險產品從最大的類別甚至都可以只分為壽險和非壽險產品,瑞士再保險和慕尼黑再保險對市場的分類經常如此, 你覺得險類是多呢還是少呢?


再有,美國的這些險種有它非常多的優勢和創新支出和可借鑑的地方,這也是大家承認的,但是在一個連最基礎的保險理念都難以接受的新興市場,這些產品有勝於無,產品需求少的可憐,以現有的壽險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識別能力,也不具備經營這些產品的條件。


最後,糾正下,沒有任何保險公司來者不拒,只要客戶需要,保險公司就承保,不要拿著棒槌當真,那些話語都是一些宣傳的需要,甚至很多都是純扯淡的。


16、關於交強險盈虧


郎 教授說,如果數據是保險公司提供的話往往是不可靠的,一定要好好查查,並說2011年交強險虧損112億,經過媒體忽悠後醞釀要漲價,說想清楚地告訴保監 會,你們從保險公司拿的數據是假的,我們經過大量的調研結果發現,理賠加上所有費用2011年是所交保費的93%而已,只算理賠的毛利率是110%,淨利 潤7%,根本沒有虧錢,而且還沒有算上投資收益,那你為什麼會有112億的虧損呢,請你告訴我。


保 監會對各家保險公司的數據真實性每年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現場檢查、非現場檢查,每個月各家保險公司會把業務的、財務的成千上萬個科目的統計數據上報給保監 會,並且保監會還有稽查局和稽核系統,一旦發現保險公司數據真實性存在問題,就會給予非常嚴厲的處罰。數據的真實性遠比郎教授想像的要好,而且郎教授口口 聲聲說保監會拿的數據是假的,請問郎教授你拿的數據是真的嗎?保險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都是有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的,不相信這些公開披露的數據,用你的這些 詳細的所謂真實的經營數據?這可都是各家保險公司的商業數據,屬於商業機密性質的,難道你是偷竊而來的嗎?


還有保監會對交強險是嚴格監管並且獨立核算的,交強險的盈虧保監會官方有正式的結論,不是你郎教授說盈利就盈利,說虧損就虧損的,郎教授切莫代替國家部委進行監管,如果你覺得各家保險公司的數據都是假的,你可以去保監會舉報。


17、關於保險公司風險


郎 教授話鋒一轉說社保基金的虧損是18萬億,我們保險的虧損是多少你都不知道,什麼叫虧損,也就是我們從老百姓收100元將來有多少錢回報給他,這個數字是 一個可怕的大黑洞,我們到現在為止沒有統計,如果保險公司按照這麼走下去的話呢,我告訴你這個黑洞是越來越大,甚至有可能超過社保基金的黑洞。


郎 教授,你簡直快嚇死保險業的人了,我們好怕哦,簡直驚天大黑幕啊,保險業這麼大的黑洞被你發現了,你是中國保險業的大救星啊。您節目中一方面說保險業暴 利,利潤豐厚的不得了,一方面又說給客戶的回報是個可怕的大黑洞,到現在為止沒有做過統計,神一般的邏輯啊,沒有做過統計就說一個可怕的大黑洞,那你怎麼 得出甚至可能超過社保基金的黑洞的結論,你的經濟學研究都是這麼做出來的,我甚至懷疑你的那些成果是不是別人代筆的了。


18、關於豪車拒保


主持人講到,對於法拉利、蘭博基尼等一些豪華車,有些中小公司是拒保的,主持人所講的情況是一個現實情況,確實存在,但目前很多豪華車廠商也基本都和保險公司達成協議,拒保的發生情況在逐漸減少。


從 實際操作來講,豪車的價格不是拒保的主要理由,同一車型的投保數量及維修難度是車輛能否投保的關鍵因素。主要原因在於保險經營是大數法則,某些特殊車輛或 者車型很少的車輛,維修困難、零部件需要進口,這樣的車輛往往容易被拒保,因為理賠歷史數據缺乏,難以確定風險。豪車拒保通常是車損險拒保,商業三者險不 會遭到拒保。


保 險公司拒保豪車一方面有部分中小公司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缺乏歷史經驗數據等原因,不願意承擔可能的高額賠付,這屬於企業經營的選擇,畢竟沒有法律規定它必 須承保。另外,還有一個令人無奈的原因,因為豪車維修費用高,一般發生碰撞,可能賠償幾十萬的費用,一般的車輛賠不起,即使是對方責任豪車車主也會自攬責 任,加大了保險公司的風險。


19、關於美國同學的故事


郎 教授說到那個念MBA的同學,帶他弟弟來看他,說那個人的爸媽都死了,都是得癌症死的,說那個同學的媽媽死了以後,他爸爸給他們兄弟買了很多保險,後來他 爸爸死了後,幾大保險公司很負責任,那些賣保險的人還到他家裡去幫助他們向保險公司爭取,爭取了幾十萬美金供他們兄弟讀MBA,郎教授非常感動,誠信多重 要,誠信跟規則是保監會未來努力的方向。


郎 教授啊郎教授你的故事可能感動了你自己,沒有感動保險業的人,為什麼?第一,你同學的老爸是給你的同學兄弟買的保險,也就是你的同學的爸爸是投保人,被保 險人是你的同學兄弟,那樣的話收益人是你同學的爸爸,這一點我相信你是搞錯了,或者不小心說錯了,正確地應該是你同學的老爸給自己買了重疾之類的保險,受 益人是你同學兄弟;


第 二,按照保險條款規定,在你同學的老爸死了了之後你同學作為受益人領取老爸的身故保險金這本來就是理所應當的,契約合同規定的,保險營銷員為他向公司爭取 是客戶服務的一般義務,這在中國也是這樣啊,一個正常的事情怎麼就變成了感人故事呢?很正常的一個保險理賠案件遵守了契約規定,中國的保險公司發生的給付 案件也都是這樣賠付的,沒有大驚小怪的地方。


20、關於主持人的微博言論


主持人引用轉發韓德強關於廢除保險公司的錯誤言論,但聲稱左派意見不代表本人觀點。


打黑打了七天。。。。。。邊看騙子們歇斯底里。。。。。真為這群騙子的智商捉急!


你若沒病,我自莫言。——致中國保險業,


邪 教組織一般都這麼說話。中國保險業只有兩種人:洗腦的人和被洗腦的人。這幫大騙子和小騙子們完全無視民眾對中國保險業生態的深惡痛絕,接著做自己的春秋大 夢,一遍又一遍說著囈語:咱保險業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說著說著,把自己都給說信了,竟然還擠出了兩滴「悲天憫人」的小淚珠。


瀏覽了一圈評論,確定了一件事情:咱天朝的保險業快成邪教了。你們除了自證素質低,還真說不出什麼有見地的話。總結一句吧:在中國,保險套比保險要保險。


多項選擇題:被敗類們糟蹋了的中國保險業是 A.傳銷組織 B.騙子機構 C.流氓團夥 D.邪教 E.黑社會 F.其它


我強烈鄙視和反對那些對你進行詛咒和謾罵的人,我相信行業的大多數人並不是這樣的,但是看到這些言論,我同樣不相信是出自一個有公信力的媒體財經主持人的口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45

招行投資者的未來:雪球、雪道、推動力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4x0v.html

股價不變

       
600036淨利潤攤薄每股收益稅後每股派息持有股份派息派息時股價派息買入股數
2011361.291.670.420849583740332.0411.63477
2012441.591.780.480611311454362.5411.64686
2013494.582.000.541178006362011.65484
2014553.932.240.6012328574571.8211.66429
2015620.402.510.6812971387875.5611.67575
2016694.852.810.76137289104168.611.68980
2017778.233.150.85146269124300.111.610716
2018871.623.530.95156984149414.911.612881
2019976.213.951.07169865181075.411.615610
20201093.364.421.19185475221441.311.619090
20211224.564.931.33204566272440.31419460
20221371.515.501.49224028332822.41917517
20231536.096.141.66241548400306.723.217255
      期末股票市值2151510
      牛市後市值5603908

情景2:

 

股價下跌       
600036淨利潤攤薄每股收益稅後每股派息持有股份派息派息時股價派息買入股數
2011361.291.670.420849583740332.0411.63477
2012441.591.780.480611311454362.5410.445207
2013494.582.000.5411832163901.229.406801
2014553.932.240.6012512275683.058.468950
2015620.402.510.6813407290828.147.6111934
2016694.852.810.76146006110782.66.8516173
2017778.233.150.85162179137820.86.1622356
2018871.623.530.95184536175637.75.5531656
2019976.213.951.07216192230459.84.9946153
20201093.364.421.19262345313217.34.4969696
20211224.564.931.33332040442210.81431586
20221371.515.501.493636275402151928432
20231536.096.141.66392059649742.923.228006
      期末股票市值1178998
      牛市後市值9095775

 

情景3:

股價上漲       
600036淨利潤攤薄每股收益稅後每股派息持有股份派息派息時股價派息買入股數
2011361.291.670.420849583740332.0411.63477
2012441.591.780.480611311454362.5412.764260
2013494.582.000.5411737463389.9114.044516
2014553.932.240.6012189173728.4515.444775
2015620.402.510.6812666685810.9316.985053
2016694.852.810.7613171899941.9118.685350
2017778.233.150.85137068116481.120.555668
2018871.623.530.95142736135853.722.616010
2019976.213.951.07148746158562.624.876377
20201093.364.421.19155123185203.527.356771
20211224.564.931.3316189421561030.097166
20221371.515.501.49169060251160.633.107589
20231536.096.141.66176649292752.536.418041
      期末股票市值4242950
      牛市後市值6431037

 

情景4:

股價\利潤不變      
600036淨利潤攤薄每股收益稅後每股派息持有股份派息派息時股價派息買入股數
2011361.291.670.420849583740332.0411.63477
2012441.591.780.480611311454362.5411.64686
2013441.591.790.4811780056803.5711.64897
2014441.591.790.4812269759164.8411.65100
2015441.591.790.4812779861624.2811.65312
2016441.591.790.4813311064185.9511.65533
2017441.591.790.4813864366854.111.65763
2018441.591.790.4814440769633.1711.66003
2019441.591.790.4815040972527.7611.66252
2020441.591.790.4815666275542.6811.66512
2021441.591.780.4816317478365.9914.005598
2022441.591.770.4816877280729.0919.004249
2023441.591.760.4817302182430.7823.203553
      期末股票市值1817277
      牛市後市值4014078

情景5:

 

股價\利潤變化      
600036淨利潤攤薄每股收益稅後每股派息持有股份派息派息時股價派息買入股數
2011361.291.670.420849583740332.0411.63477
2012441.591.780.480611311454362.5411.64686
201300.000.00117800060
201400.000.00117800050
2015132.4770.540.1411780017041.0744260
2016264.9541.070.2912206135314.7357063
2017397.4311.610.4312912456037.2869340
2018441.591.790.4813846366767.279538
2019441.591.790.4814800171366.52107137
2020441.591.790.4815513874807.8311.66449
2021441.591.780.4816158777603.6714.005543
2022441.591.770.4816713079943.819.004208
2023441.591.760.4817133881628.9323.203518
      期末股票市值1799600
      牛市後市值3975031

 

情景1:假設淨利潤12%的增速,30%的派息,股價維持不動,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上漲一倍;

情景2:假設淨利潤12%的增速,30%的派息,股價每年持續下跌10%,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累計上漲一倍;

情景3:假設淨利潤12%的增速,30%的派息,股價每年持續上漲10%,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累計上漲三倍;

情景4:假設淨利潤保持不變,30%的派息,股價維持不動,全額參加2012年配股,10年後出現一波小牛市,股價上漲一倍;

情景5:假設遭遇經濟危機,2013年-2014年壞賬率從0.56%升至5%,為此撥備超過800億人民幣,導致連續兩年接近虧損,沒有派息,2015年開始逐步緩慢恢復盈利,並且在三年後由於利率市場化導致盈利增速為0。股價繼續大幅下跌,但10年後出現小牛市;

 

結果:有違背常識的是,股價持續下跌和盈利派息持續增長模式下,一旦股價恢復到合理水平(小牛市下PE為3.7倍),總收益率將達到670%,是全部情景中最高的。這比股價持續上漲,年均漲幅10%,累計上漲三倍的情景,高出一倍多!而最悲慘的情景5下面,即便不出現所謂的小牛市,10年股價沒有漲幅,10年累計收益率也有61%。

 

結論:最重要的是公司持續盈利,持續盈利增長,維持高水平派息,至於股價,其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麼重要。而且甚至遇到這類公司,為了長期盈利最大化,你應該期望它持續長期下跌,而不是上漲。這就是招行投資者的未來:雪球、長長的雪道、堅持不懈的現金流推動力(派息、股神的保險、票據業浮存金持續投入)。

 

招行投資者最壞的幾個情景:

情景2:公司沒問題,股價未來10年持續大幅下跌61%,只有熊市,沒有牛市,結果是10年後每年拿到派息31萬人民幣,相當於3年多回收期初投資,期末總市值117.8萬。

情景5:公司出現很大問題,股價大幅下跌,期間最大跌幅60%多,10年期間股價不變,期末每年拿到派息7.48萬人民幣,總市值179.9萬。

 

簡單推算,沒有仔細勘查失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97

思考的碎片---11/4 雪球+Crowd sourcing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5yzw.html
雪球是火花,思想碰撞的火花; 雪球是排雷,眾包排雷的神器; 雪球是分享,分享成功的喜悅
xueqiu.com

雪球最大的作用或許就是Crowd Sourcing的排雷

Crowd Scouring是什麼?這只要查一下wikipedia就可以知道。
話說CrowdSourcing最大的作用其實是對過去的事實和已知事實的判斷上。Wikipedia是最好例子。這裡不展開討論只說一個結論。

雪球是排雷指的是鑑別作假,用生活常識即可知道,揭穿謊言的難度遠遠低於製造一個完美謊言。

類似的例子是製作一個陶罐遠比打破一個陶罐困難。這裡的邏輯更類似自然科學的邏輯只要一句謊言這個case就是騙局。這恰好是眾包的特長和優勢,從各個側面審查過去的事實(財報之類的)

這裡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當然未必和眾包有關,銀廣夏VS趙丹陽,雖然銀廣夏連出口報關單和增值稅發票都作假但是趙丹陽最後去查他們電費單據。
電費太少自然這不是一家生產型的企業。
眾包的鑑別真假就是有無數個趙丹陽會從無數的側面去驗證。是否是一個謊言。

如果各位是八卦愛好者就可以知道,天涯的八卦是中文互聯網的奇葩,這個網易的跟貼一樣。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天涯的八卦也算一個眾包,任何謊言都極其容易被戳穿,而且更有意思的現象是幾乎流言最後都是事實。這個我相信熱愛八卦的同學們也會有同樣的答案。

這樣說或許更容易理解。天涯是大家在八卦娛樂新聞,雪球是大家在八卦中概!日後會八卦到整個A股和港股。這次雪球兩個案例八卦雨潤和廣匯早前的關於中國高速的探討和鄉村基的估值探討。這裡還可以提醒一點,當時鄉村基的討論如此激烈但是從沒有一個人質疑鄉村基的真假,因為店面就在那裡。口碑是可以聽見看見,唯一的問題是對估值的探討。
相比較之下,中國高速完全是對真假的探討
後來的雨潤是直接指出缺陷,然後有業內人士爆料。
當下的焦點廣匯也在經歷這個過程,和雨潤非常類似。唯一差別是雨潤在香港上市,廣匯在內地。

關於復盤我還寫過一個小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usz.html


雪球和傳統的BBS還是有差異,這裡的差異主要是信息的篩選機制。
BBS的水軍灌水會讓你不得不去看那些SB文字。
雪球的twitter模式其實讓每個信息製造者和參與者進行了篩選。這個基於每個用戶的人工篩選減少了信息過剩。
還可以拉黑用戶。

未來的方向無非就是定製和篩選,定製可以是訂閱關於代碼的信息。
篩選無非是基於宏拉黑之類外加基於話題的轉發量和評論量的篩選機制。
這部分更多是基於算法@linan 我說的對否?

這裡要提醒兩點

1.Crowd Sourcing對未來的判斷沒有任何優勢,只是對過去的
Soros說的好,有效市場基於每個參與者的理性,問題是未來是不確定的,現在的理性有毛用哈哈

2.Crowd Sourcing+雪球這樣的篩選機制
也有一個可見的缺點,如果屏蔽了反對的意見那麼容易自我強化,走向極端,小圈子抱團取暖。
這是獨立思考的敵人。

以上大約就是我對雪球的思考

僅以此文祝賀雪球生日快樂

註:我在雪球的第一次發言是2010年12月20日 註冊imeigu是2010年9月6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18

雪球財經CEO方三文:薛蠻子和沈南鵬為什麼投我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34773/

繼薛蠻子之後,沈南鵬向雪球財經注資2000萬元

「人生就像滾雪球,最重要的是發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在雪球財經的網站上,方三文引用一段沃倫·巴菲特的話,講述雪球財經這一命名的淵源,而方三文更願意解釋為「就是藉著巴菲特滾雪球的名頭」。

但雪球財經並非只有「雪球」的名頭,雪球財經自2010年4月創立以來已如巴菲特手中的雪球一樣滾了起來,並且逐漸變大。在i美股資訊網站上線後,雪球財經繼而推出名為「雪球」的投資者社交網絡,日前又推出iPhone、Android客戶端。方三文所要做的就是打造出一個擁有1000萬用戶的股票投資交流平台。

中關村SOHO大廈的三樓咖啡廳是方三文經常光顧的地方,他經常會約朋友來這裡聊天、約客戶一邊喝咖啡一邊做訪談,以此來研究中概股及客戶需求。在這裡,記者見到了一身「學生裝扮」的方三文,紅色戶外上衣、淺藍色牛仔褲、棕色登山鞋、一副並不鋥亮的眼鏡,這些並沒有掩蓋這位創業者所具有的睿智,而方三文將這種睿智歸於自己始終難以消弭的「焦慮感」。

獲薛蠻子和沈南鵬投資

在薛蠻子投資後不到一年,沈南鵬向雪球財經注資2000萬元。

2010年3月,網易副主編方三文離職的消息在網易內部悄然傳開,大家都在猜測方三文去了哪裡。但同事們都沒有想到是,一個多月後,當他們再次見到方三文時,他已經是北京雪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了。

「成立時,公司只有我和梁劍兩個人。」方三文回憶道。梁劍是方三文在網易時的同事,方三文離職時,梁劍是為數不多知道方三文「創業計劃」的朋友之一,而他也是雪球財經旗下第一個網站——i美股推出的得力主將,梁劍如今擔任i美股的主編,雪球財經的副總裁。

對於離職創業的動力,方三文經常解釋為「焦慮」所致,而這種焦慮由來已久。

1997年,方三文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進入了南方週末擔任編輯。「因為要瞭解讀者對稿子的看法,我接觸到了互聯網,發現BBS論壇的媒介形式非常好,我的焦慮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在南方週末及南方都市報工作的七年多時間,方三文對互聯網的焦慮越來越嚴重。「當時就覺得只有自己幹互聯網才有意思。」

方三文打算做一個餐館的黃頁網站,類似於今天的大眾點評網,但這一想法很快受到了朋友們的質疑,曾是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現為粉筆網創始人的李甬就是當初給方三文「潑冷水」的朋友之一。在李甬說服下,方三文轉道進入了網易,算是和互聯網離得更近了,但方三文的互聯網焦慮症卻沒有消除,他還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希望能夠自己做個網絡公司。

這個願望終於在2010年實現了,他用自己的錢註冊了北京雪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並在5月份,上線了旗下的第一個產品——i美股。

「當時A股市場已經有很強的競爭者,強行進入即使再創新,也是沒有什麼前途的。美股雖然市場小,但當時這個領域需求從來沒有得到滿足。」2010年是中概股赴美上市的鼎盛時期,當年在美國兩板上市的中概股達四十多家。新成立的雪球財經憑著「好運氣」賺足了風頭,一時間得到了投資機構的關注。

薛蠻子是雪球財經成立初期的第一個天使投資人。「最初我們是跟IDG談,薛蠻子是IDG的合夥人張震介紹認識的,後來IDG沒有投,薛蠻子卻投了。」在聽完方三文對以後發展的規劃後,薛蠻子拋下一句話,「行,我投點」。

在薛蠻子投資後不到一年,紅杉資本沈南鵬於2011年6月,向雪球財經注資2000萬元。在沈南鵬看來,隨著雪球財經的發展,這筆投資將被證明「十分划算」。與此同時,雪球財經加緊了另一產品投資交流網絡平台——雪球的開發,該平台已於2011年11月上線,目前又推出了雪球iPhone、Android客戶端。

做不大客戶難談盈利

「我們現在沒有盈利模式,未來什麼時候能盈利我也說不好。」

雪球和i美股是雪球財經旗下的兩個主要產品,而雪球更接近於方三文所設想的「投資交流網絡平台」。

「我們更傾向於將i美股獨立出去,成為一個獨立的產品,用獨立的團隊來運營,有獨立的運營目標,變成一個獨立的門戶網站。而雪球則專門做客戶的交流平台。」對於雪球和i美股未來的發展方向,方三文已經有了打算。

方三文將目前雪球財經的發展階段定義為產品開發和客戶維護階段,而雪球財經目前最為核心的任務則是雪球網站產品功能的添加和更新。在雪球財經僅有的40餘員工中,有近30人負責雪球網站的產品開發和網站維護。而另外10餘人則負責i美股的信息更新。人員分佈亦可以印證雪球財經未來的發展思路。

2012年10月中旬,上線快一年的雪球正式對外開放註冊。而在此之前,雪球的註冊客戶基本是通過客戶邀請制實現的。

「在雪球網剛上線時我們向客戶發佈邀請碼,獲得邀請碼的客戶可以邀請自己的朋友來註冊,後來我們通過郵箱的方式來邀請自己的朋友。如今完全開放了,客戶可以自由註冊。」

方三文介紹稱,開放兩週多以來,用戶數量激增,但對於用戶增長的具體數據,方三文並不願意透露。或許是因為離他所宣稱的「1000萬用戶」的最終目標還有很大的距離。

雖然雪球財經在投資市場上越來越「紅」,但雪球財經一直沒有收入款項,直到最近一段時間,一些廣告主動找上門來。

「有一些企業找來要投廣告,有人投廣告給錢,我當然高興。」但雪球並沒有專門的營銷團隊,連專門的客戶拓展團隊都沒有。為了和廣告商接洽,方三文讓公司裡的行政人員臨時轉化角色,協調廣告業務。

據瞭解,彭博資訊也有意在雪球財經旗下的i美股網站上打廣告。對目前的雪球財經而言,廣告費是它唯一的收入。

「我們現在沒有盈利,更沒有盈利模式,未來什麼時候能盈利我也說不好。」談及盈利,方三文毫不猶豫地回應稱,「我也想賺錢,但相較於盈利來說,目前我們就是要做好產品,把雪球這個平台做好,讓更多的用戶體現到個性化、高價值的服務。」

「1000萬的用戶量是我們做雪球的目標,之後再談其他的。」方三文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40

用戶忠誠度 南加雪球

http://xueqiu.com/5442390278/22437103
回覆@許志宏: 用戶忠誠度幾乎沒有應該是所有電商的問題。至於進入和模仿的難易程度,$唯品會(VIPS)$我沒有看過,$噹噹網(DANG)$的一個問題我覺得是品類不夠,無法做到economy of scope。

從傳統線下零售的歷史來看,$沃爾瑪(WMT)$一直以來都是垂直零售商如borders, circuit city, toys r'us的剋星,原因除了$沃爾瑪(WMT)$的效率以外,它賣很多不同的品類也是一個原因,就是他還有economy of scope。舉個例子,垂直零售商一年總有某些季節銷量不如旺季,如聖誕新年等,但他的店還要開著。wal-mart則可以這個品類賣不動,調整貨架和物流渠道賣另外一個,這樣他的店面和物流渠道總是可以充分利用,單位固定成本就低於只有economy of scale的垂直零售商。另外他要發動價格戰絞殺某個垂直零售商時,也可以在不同品類之間交叉補貼。

回到線上,$亞馬遜(AMZN)$就是online的$沃爾瑪(WMT)$,它建立了巨大的物流和配送系統,開始賣越來越多的品類,它達到優勢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讓它的物流和配送系統一直/每時每刻都充分利用,所以它賣的品類越多,除了economy of scale之外的economy of scope越明顯。這也讓它在跟垂直電商的絞殺戰中優勢明顯,比如2010年它為了滅diapers.com,連著半價促銷了快一年,就把diapers.com打得被同意被它收購。它跟barnes noble, bestbuy的競爭也是一樣,如果對方生意模式不變的話,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結局。這也是為什麼我之前跟@柴迷$亞馬遜(AMZN)$$沃爾瑪(WMT)$必有一戰,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的老大。

在回到$噹噹網(DANG)$,我覺得不管它如何改進現有有限品類的效率,最後肯定打不過綜合類電商的老大,至於這個老大是不是京東,那就不好說了。目前來看,因為京東不像$噹噹網(DANG)$有季報和年報的壓力,它在戰略和策略方面會有更多的靈活性。這點也是在美國上市的$百度(BIDU)$們應該注意的。

希望@不明真相的群眾 @雪球 可以轉發,幫我在雪球上拋磚引玉 [呵呵]//@許志宏:回覆@南加雪球:能不能用同樣的邏輯看實物電商呢?例如噹噹網和唯品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14

大村股市的故事-如有雷同,純粹搞笑。(1)股市的開端 可以慢慢滾但是雪球大

http://xueqiu.com/7980872802/22524104
地球村有個大村,大村有本雜誌叫《故事會》賣的挺火,可見大村人民還是很愛看故事的。話說大村在地球村其實歷史挺悠久的,無奈大村領導覺醒的比較晚,安穩的小日子過了很久,在出村考察了太陽村,星旗村後發覺大村落後了。受了刺激後,決心迎頭趕上。大村領導大頭頭回村後,想大干一番,遺憾的手上沒錢啊。大村有很多村有資產,可惜大都經營不善,不但拿不出什麼錢,還經常要大村合作社拿錢補貼。這時候大村合作社也沒多少錢了,過慣了看看報紙喝喝茶的日子的領導們怎麼也想不出辦法。這時候,跟村領導大頭頭一起出國考察的年輕人開始想起來,那時候去星旗村發現星旗的村企業會搞個企業份額交易所(stock exchange),就是把村企業分成很多份,然後可以賣給村民換現錢。村民買了企業的份額之後變成了村企業的小合夥人,可以拿拿分紅啥的,如果企業好了大家都搶著買份額,還能買進賣出這企業份額倒個差價。星旗村的份額交易所生意紅火,培養了很多村內500強企業,而且村政府還能收收交易稅讓大村更是眼紅,這麼好的事情為啥大村不能搞呢?於是年輕人打了報告上去,大頭頭看了以後覺得挺好,大紅筆一批,大村企業份額制改革就開始了。大量的村企把份額搞出來後就開始推銷了,年輕人覺得把這個事情搞好就可以陞官,帶頭拉了幫人開始大肆推廣村企份額。可是村民大都不買賬,自己就在這破村企上班,年年虧錢,買了不是傻逼嗎?除了閒錢太多,被當做政治任務完成的村企會計勉強買了點份額,份額根本就沒人要。年輕人很聰明,他想了想後明白了,大村有大村的特點,不能照搬星旗村的東西,必須結合大村的實際特點,要搞有大村特色的份額交易市場,這樣才能得到成績,自己才能陞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97

大村股市的故事-如有雷同,純粹搞笑。(2)年輕人的智慧 可以慢慢滾但是雪球大

http://xueqiu.com/7980872802/22524698
年輕人想起了大村村民大部分都很窮,星旗村搞來的大道理也聽不明白。村借條好歹每年有個利息,還有人買。村企份額這種東西太新鮮,太抽象。年輕人絞盡腦汁想了半天,決定用大村人最喜聞樂見的形式,講故事來好好包裝這個村企份額。年輕人跑到大頭頭家裡商量這個事情。
年輕人:大頭頭,您也知道村民挺窮,咱的村企又不賺錢,常理來說卻是沒人要。話還沒說完,大頭頭急了:你這不是廢話嗎?除了我大舅子(存企會計)個傻逼為了保個位子,誰來買這個廢紙呢?年輕人微微一笑,回答道:大頭頭,這個其實不難。我看了星旗村很多村企一開始小小的規模,也不一定賺錢,但是他們這幫洋崽子(大村村大員都鄙視外村人)比我們還會吹牛,只要把這個存企說的前景遠大,未來前景一片光明,說不準就有人相信啊。你看他們的村借條死的就那麼點利息,但如果村企將來發展好了,怎麼是那麼點破利息能比的呢?再說了,大頭頭您想想,咱村民都沒錢,但是誰不想發財?咱的村企份額要麼不弄,。弄了就得有您大頭頭的氣魄,咱也驚天地泣鬼神一把,把這事徹底搞大!大頭頭一驚,打量著年輕人,那你說說咋搞?年輕人說咱得像樣板戲一樣的樹幾個典型,好好的把這些村企的未來描述成精彩的故事,然後大頭頭您帶個頭,買點村企份額,當然您不用出錢,讓您的大舅子會計做個帳,意思意思,主要是大夥都相信領導,您給帶個頭。然後那麼多村企都賣份額肯定不行,先找個8家最大的集中優勢兵力嘛,靚妞先嫁。最後得找全村有錢的山寨街道和下海街道,辦個大大的集中宣傳,把各種動人的故事都講了一遍,再鼓動各地的小頭頭們買進份額。這些故事越傳越離奇,在大小頭頭們的帶動下,還真賣出了一部分的份額。村企拿到了錢,大頭頭的大舅子會計也拿到了錢,馬上神采煥發,這真他娘的好,發借條還得給利息,這狗娘養的份額就像個白條,啥都沒有就講講故事直接就換來了錢。大舅子會計激動的像發情的狗,衝到大頭頭家裡匯報:大頭頭啊,這個白條,哦,不不份額實在太好了。咱一下子發了,大頭頭一聽,啥? 就這破玩意你現在已經發了?大舅子回家以後,大頭頭一夜不眠,夢裡都是錢,原來講講故事就能換錢,原來不用給利息不用還錢就能從自覺自願的村民手裡拿錢,他夢見自己躺在錢堆裡,外村的美女一排排陪他躺著數錢,大頭頭高興的手舞足蹈一不當心從床上掉了下來,夢醒了過來。他奶奶的,一定要搞大。。。等老子有錢了,在星旗村村長面前好好顯擺顯擺。哈哈哈哈,大頭頭又進入了美夢,夢裡面都是錢。。。。。。。。。。。。。。。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