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關於《保險,保不保險》的若干回應--雪球樂活樂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izn7.html
關於《保險,保不保險》的若干回應

10月6日,經濟學家郎咸平在《財經郎眼》節目中大談中國保險業現狀,稱中國保險業是暴利行業,還認為「我們的保險就是搞傳銷」。前述言論一出,立即在網絡上遭到眾多保險代理人的猛烈抨擊。隨後《財經郎眼》主持人@王牧笛在微博上也與諸多網友展開激烈論戰。@網上保險那些事兒也發出「現徵集保險英雄應戰,髮長微博系統論述,從容以應之!」號召。


作為業內人士仔細觀看了整個節目視頻,覺得有些觀點和認識還是要澄清下,寫這篇長微博目的也不是什麼為了應戰,也無意和任何人打口水仗;希望在表述的過程中儘可能簡潔明了、尊重事實,不帶主觀情緒,更不會詛咒謾罵,那無異於流氓地痞。很多內容一家之見,難免有失偏頗,歡迎理性探討。


在寫下這篇長微博之前,即便是作為業內人士,但是由於專業領域的原因,對某些問題認知仍然不夠清晰,也查詢和詢問了很多其他資料,即便如此也難免還是會出現很多錯誤和疏漏,但是也希望主持人和郎教授能夠對自己節目中的一些問題能夠再多做一些調查研究,不要以偏概全,呈現一個真實的保險業給消費者。


1、關於行業形象問題


保監會項俊波主席認為,保險業聲譽不佳、形象不好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個不認同」:一是消費者不認同。理賠難、銷售誤導、推銷擾民等損害保險消費者利益的問題反映強烈,且長期以來未能得到較好解決,導致消費者對行業不信任。二是從業人員不認同。保險業基層員工壓力大,收入低,社會地位低,感覺被人瞧不起,對自身發展沒有信心。三是社會不認同。行業總體上仍停留在爭搶業務規模和市場份額的低層次競爭水平,為了攬到業務不惜弄虛作假、違法違規,在社會上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因此毋庸諱言,保險業發展確實存在很多發展中的問題,這是行業監管部門和保險公司的共識,沒必要掩飾和遮掩,應該說無論是行業還是保險公司都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也都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改善,比如專項治理銷售誤導、防範電銷擾民等,但所謂積重難返,真正的產生效果還需要時間,這個我們都需要理性看待。


2、關於行業發展水平


談到中國保險業,很自然大家要和其他國家保險業做比較,但是比較的時候大家往往是拿出某個方面做比較,而不是系統性比較,所以往往出現不夠客觀的評價,而且發展的階段不同,對待同一個事情的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簡單地拿歐美國家現在的發展水平看待中國保險業發展水平是不客觀的。


歐美國家無論是財產保險還是人壽保險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中國真正的保險業發展是在80年代全面恢復保險業務以後,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行業發展難免會粗放,跑馬圈地、銷售誤導、風險失控等諸多問題必然會困擾在保險公司的成長,這也是目前造成「三個不認同」現象的客觀原因之一,精細化、專業化、規範化想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程度難度可想而知,對於一個新的行業而言也是一種奢望。


因此在評價行業的發展的時候我們要面對現實,而不是以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來看待,既要深刻指出乃至批評行業發展的嚴重問題,同時要對行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有客觀的理解,很多問題是難以避免的,良莠不齊在每個行業都存在。


3、為什麼是保險行業?


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偏偏是保險業受到如此多的關注,遭受到如此強烈的質疑?因為保險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車險還是壽險、健康險、意外險,一旦發生各種意外、事故、疾病、死亡等各類會對人的財產、健康、生命造成損害的情況,就有可能產生賠付,這時候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尋求保險保障。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誤區,很多人想當然地以為買了保險什麼都保障,無論是購買前還是發生以上不幸的時候,往往會說你們這個產品怎麼這也不保那也不保,而沒有去瞭解產品本身,這也是造成誤導的原因之一。保險產品有很多種類,不同的保險產品有不同的保障範圍,承擔不同的保險責任,不是什麼都保,綜合的保障計劃往往需要涵蓋諸多產品。


另外,保險的購買群體,特別是受到銷售誤導的群體多為老年人、甚至是農村人,本身他們因為年齡、知識層面的侷限,對保險產品不夠瞭解,特容易受到欺騙,一旦發生此類行為,他們的子女自然會尋求有個說法,監管機關、保險公司、乃至銀行都會牽涉其中,社會波及面自然而然就比較大。


4、我們該如何看待?


對於保險行業的諸多亂象,無論是從業人員、監管人員,我想大多數是有清醒地認識的,而且也試圖改變這種局面。對於社會各個行業的人員的批評乃至批判,如果分析到位,客觀理性,也不會至於產生太大的反應。但所有這一切應建立在尊重事實,系統分析,客觀評價的基礎上。


作為每個個體,我們在評價一個事件或者行業的時候,一個起碼的要求是要事先做比較多的功課,瞭解更多的背景資料,聽取不同的看法,而不是主觀臆斷,甚至是誇大其辭,亂講一氣。《財經郎眼》節目組這期的節目連很多保險的基本概念和事實都沒有搞清楚,充斥了很多聳人聽聞和博取眼球的評價,而且@郎咸平作為一個學者就更加不夠嚴謹。


互聯網絡給了我們很多的工具和資料,最起碼可以百度或者谷歌一下吧,再不成可以找些業內、業外人士討論吧,如果是這樣就不會連萬能險的概念都搞不清楚了;再有傳銷、老鼠會、暴利、黑洞、美國父母案例等一些充滿了主觀情緒的內容也缺乏支撐,作為非專業人士更要慎重,不要輕易下結論。


在下面的文字中我會針對視頻節目中的一些錯誤觀點和認識逐一加以闡明。如果是基於以上的背景和基礎,我想雙方也沒必要劍拔弩張,完全可以平靜地將一些問題討論清楚,哪些正確哪些不妥,哪些誇大哪些客觀自然就清楚了。


1、保險是不是傳銷?


這個問題是很多人關心的,就先拿出來講。很多人往往把這兩者混淆以為保險營銷就是傳銷,其實不然。首先,從存在形式上來講,保險營銷制度是國家法律認可,監管機構認可的營銷制度體系,傳銷則屬於國家重點打擊的,而且保險營銷制度也是國際上普遍採用的營銷體系,具有合法性;第二,從本質區別來講,區分保險營銷和傳銷的幾個典型特質是:


一是看是否拉人頭,其收入是否完全建立在人頭的多寡上。保險營銷的確有組織層級,但這種層級更多是出於營銷管理需要,業務員通過努力將產品銷售給客戶,其上級主管的管理津貼更多來自團隊業績,而非團隊人頭數量,與團隊人頭數量沒有直接數量關係,傳銷則完全依賴於發展下線拉人頭,業務員通過自身購買並影響下線購買完成業績;二是看是否有實質性產品,定價是否合理。保險產品都是報備報批保監會,是按照精算規定嚴格定價的,進行實質性產品銷售並有相應的售後服務;傳銷往往沒有實質性產品,而是通過保健品或巧立名目,如集資造林、轉基因大豆等,價格往往嚴重偏離產品本身價值,銷售出去沒有售後服務,一次性完成。三是看是否有誇大的不符合現狀的投資回報,很多傳銷和非法集資往往承諾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投資收益,但是保險產品的收益演示是有嚴格規定的,分為高、中、低三檔,且最主要的是包含保險保障責任。


@郎咸平教授直接說「我們做夢也沒有想到保險市場它也是傳銷,你知道它到什麼地步了嗎?它已經成為中國保險的一個業態,尤其人壽保險」。作為一個經濟學者,說出這種無知的話語非常令人遺憾,直接預設立場,先給你定性,然後舉得中資公司的例子更是讓人笑話(在下文會針對這個例子專門分析)。


行業內確實有中介公司打著保險營銷的幌子在做傳銷的事情,例如被查處的琛德保險代理、環球願景保險聯盟、民豐保險代理等機構,對這些機構的涉嫌傳銷性質保監會是這麼界定的:在其業務人員管理辦法中,職級設置簡單,晉陞通道短,考核只設晉陞指標,缺乏維持指標,職級只升不降;晉陞考核指標單一,除第1級晉陞為第2級的考核指標為個人銷售業績外,其餘職級的晉陞考核指標都是直接或間接發展的業務人員的銷售業績;業務人員所有職級對所有業務都可以直接提取級差佣金,可以超越自身職級向高職級被增員人員計提培育佣金,計提代數多,而且佣金權益可以指定繼承人延續控制,從而達到一些人員坐享巨額增員利益的目的。


不難看出保險業涉嫌傳銷的突出有幾個特徵:職級只升不降,沒有維持標準;拉人頭突出,完全靠增員維繫利益;佣金權益可以誒指定繼承人延續控制。現有的保險公司沒有任何一家的營銷基本法是按照這個傳銷的方式去設計的,郎教授是如何得出上述結論的?有沒有對各家保險公司的營銷基本法做過調查研究?


由於營銷形態的相似性和保險產品的複雜性,普通消費有時很容易混淆這兩者的區別,現實過程中監管機關也確實發現,某些保險中介機構打著保險營銷的幌子在從事傳銷的事情,為此專門下發通知要求打擊和防範。至於保險營銷和傳銷的具體區別,可以參考以下的這篇文章,基本講述的比較清楚,這裡不做贅述——保險營銷與傳銷的辨析和思考


http://wenku.baidu.com/view/23c979eb551810a6f52486cd.html


2、保險是不是什麼人都能賣?


節目一開頭通過接到電話推銷保險來引入,招致包括主持人在內的諸多老百姓的反感,這是不爭的事實,不止是普通消費者即便是業內人士也很反感,行業和監管機關也正在規範和治理,出台了相關制度,規定消費者明確拒絕後半年內不得再次撥打,北京行業協會還推出了禁撥平台,將來還會進一步規範。


但是不知道從電話擾民節目怎麼就得出了「是個人就敢賣保險、是個人就能賣保險」的結論?進一步又說保險公司招人的時候「它不正經在金融機構裡招,它在那個類似於賣傳銷產品的公司裡面招,它招這種傳銷型的人才」,主持人不知道是否去瞭解過保險營銷人員是怎麼招聘的,不做任何調查就直接和傳銷組織掛上鉤?任何保險公司看到這種先入為主,預設立場的不客觀評價會是什麼感想?


保險公司的招聘有多種途徑,有報紙、網絡、招聘會、人才中介、熟人推薦等多種方式,上崗之前需要進行培訓和考試,取得從業資格和展業資格,銷售投連和萬能產品要求更高,儘管在實際過程中執行確有各種亂象,但是如此一概否定是否也有失公允?


3、關於業務員佣金問題


節目中@郎咸平教授說找了一組數據,某家中資公司一個毫無經驗的業務員,他的佣金一個月880元,他的上級主管可以分到2045元,一個績優業務員如果每個月賺4000,他的上線(再次強調傳銷性質)可以賺到5340元,再上線呢16860元!你看到沒有,金字塔的結構!


我不知道郎教授是找的哪家公司,具體的數據我沒有看到不便於評價,但是我們分析問題的時候也要看數據是怎麼來的,而不能只看其一不看其二。郎教授所謂的「金字塔」結構在最基層的營業單位,一般稱之為營銷服務部或者支公司,中資公司一般分成見習業務員、正式業務員、業務主任、高級業務主任、業務經理、高級業務經理、業務總監等層級,按照團隊可以分為業務組、業務部、營業區,然後到營服,上級主管除了個人業績佣金外,更重要是團隊業績管理津貼,一個業務組一般在10人以內,一個業務部3-7個組。


郎教授不分析具體的團隊構成、團隊業績標準、更不要說直接佣金、間接佣金這些內容,而是僅僅強調兩個人的收入水平,不提收入的背後有哪些業績、團隊、品質等方面的要求,更不提這個是否具有普遍性。截至2010年底,我國保險營銷員平均每人每年佣金收入為17252元,同比減少2384元。如果真的是如郎教授所言那麼高的收入水平,壽險營銷員也不至於連30%的留存率都不到,至少應該蓬勃發展才對,但是現實恰恰相反,業務員流失嚴重,收入水平僅高於農林漁牧業。


郎教授通過對幾個數字的簡單比較給觀眾的印象是什麼呢?保險業收入這麼高,上線和下線之間收入差距很大,下線越多收入更高,如果有幾十個層級,那最上面的人得賺多少錢啊?這種片面甚至可能是誤導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出自一個經濟學者,令人震驚。


4、關於利益繼承


郎教授接著金字塔結構講,你知道麼最後形成了一個家族企業,看起來是某個保險公司,但是它下面是分到很多老鼠會去,也就是傳銷上去。並以A為例說爸媽開了個傳銷公司,將來還可以把股權傳給自己的兒子,成為家族企業,然後賣了保險,佣金全部歸家族所有,進而接著說一個人沒有下線,三年佣金6000元,找到11個下線,他的佣金是16萬,發現原來的一切都是找下線。


不做調查研究,直接定性為老鼠會,這非常的不嚴肅甚至是不負責任,看到這裡任何保險公司的人都簡直要笑掉大牙了,有這種好的致富方式,保險公司的人還會天天苦逼的做業務、尤其是那些內勤員工應該去做傳銷才對,沒理由拿固定的工資去幹內勤啊。可惜情況根本就不是這樣,沒有見到也沒有聽說任何一家保險公司可以這麼幹,如果有也早被保監會和公安機關查處了,簡直是天方夜譚,這種抹黑保險業的方式讓人不齒。


5、關於保險資金運用


郎教授接著說,保險公司把這些傳銷方式積累起來的錢,然後拿去幹證券,干資產管理,干信託,干基金(主持人也接話說靠圈錢囤錢去幹別的),包括操縱股價什麼都會幹,這種情況下你不曉得將來風險有多大,說從來就沒有把保險業的一個基本精神控制風險帶進來。


郎教授再次充分暴露了自己的無知。保險公司收取了保費之後會有大量的資金沉澱,資產管理部門會通過自身或者委託其他機構進行資金運用,包括買賣股票、基金、債券、股權投資等等,這是全世界都通行的運行模式,但是郎教授這麼一描述,給觀眾的印象是保險公司自己去搞證券公司、去搞信託公司、去搞基金公司、去操縱股價,在言語上混淆視聽。殊不知,保險資金運用嚴格受到監管,從投資品種、投資比例、償付能力、資產規模、人員要求、盈利要求等諸多方面都要遵循保監會一系列的監管規定,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消費者保險資金的安全性,保險資金是按照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的順序進行資產負債匹配和資金運用的,最大限度的保證被保險人的利益。


在這裡郎教授混淆了保險資金的投資品種和保險公司的經營模式,保險資金可以投資股票、基金、債券等產品,但是這和保險公司實行混業經營,參股控股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信託公司、銀行企業是兩碼事,目前平安、國壽、人保、太保等大型保險公司都在取得各類金融拍照,但這不是說保險資金就可以在其內部各子公司之間任意循環、自由操作,所有資金運用都必須嚴格按照監管規定,而且保險公司的投資渠道到目前為止還在很有限的範圍內,相比國際保險公司的投資渠道要窄很多。


6、關於保險公司盈利模式


主持人說保險業的生態變成了盈利、賺錢、短期逐利行為。那就來科普一下保險公司的盈利模式,保險公司的盈利靠三差:死差、費差、利差。所謂死差就是保險賠付,這個主要依靠承保客戶本身風險程度,遵循大數法則;費差,主要靠保險公司加強費用管控,控制費用成本支出;利差,主要靠保險資金運用賺取投資收益。


保險公司作為商業企業,追求利潤是任何一個企業生存的必然要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活雷鋒,我們不能指望保險公司做慈善,通過商業保險提供保障獲取利潤是任何國家保險公司經營的必然要求。那保險公司是不是短期逐利的呢?


保險公司的經營按照所謂的國際慣例,壽險公司一般是7-8年實現盈利,但在國內因為眾多保險公司的激烈競爭和市場的不規範、不專業、不成熟,經營成本更高,很多公司往往盈利期都在10年以上,你見過這麼短期的追逐利益的公司嗎?而且很多股東往往都是因為無法忍受過長的投資回報期而選擇股權轉讓和退出?而財產險公司都是一年期業務,基本屬於一年一結算類型的,有些屬於當年虧損,有些屬於當年盈利,這都很正常的經營結果。


郎教授說保險營銷員在各種拒絕白眼羞辱下,仍然不屈不撓,可以想像到他們的驅動力是有很高的收入回報,保險業是多麼暴利,並稱做多調研保費的25%都是佣金,並稱某公司2011年理賠77億元,佣金113億元,並據此說賠付的錢不如佣金多,所以不屈不撓,利潤豐厚等。郎教授這麼研究財務報表???保險公司尤其是代理人渠道,首年直接佣金水平在20-30%上下不等,取決於產品本身,加上其他職場、人力、營運等各種費用,首年保單的成本很多超過了保費本身,這個可以去各家保險公司調研,何來暴利之說?而且代理人不屬於公司的員工,他們所有的收入來自於佣金等收入,25%的比例使他們的收入水平處在了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倒數第二個行業,他們的收入高嗎?


還有,郎教授完全不瞭解壽險公司的經營模式,壽險公司收取的保費進來以後,在經營過程中除了支付各種費用以外,還要承擔各種客戶的到期給付、理賠、紅利支出,其費用和給付的發生具有長期性,很多保單延續幾十年,郎教授拿單純的一年的理賠金額和佣金去做比較,完全缺乏起碼的研究方法和邏輯框架。


從壽險公司的經營過程來講,公司發展初期一般主要是各項佣金支出、機構拓展、職場、人力成本、經營管理費用投入很大,而初期客戶很少會進行理賠和給付,因此體現在財務報表上是佣金支出等費用支出很高,但是理賠和給付金額會比較少,隨著經營週期延長,各項費用保持正常增長外,理賠和給付金額會增多,會不斷迎來給付高峰,這也是為什麼保險資金必須要確保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原因所在。


所以單純的拿出一個佣金和理賠金額比較不能說明任何問題,而且越是成立時間短的中小壽險公司,前期的這種數字差異就更是明顯。另外,還要講一下為什麼全世界保險公司都採用均衡保費,也就是客戶每年繳納保費額度一樣的做法,因為單純的自然保費隨著年齡增長到了晚年收入會下降而無力續保,如果採用自然保費,客戶當然在初期繳納的保費金額很低,但是老了以後繳納的金額會非常高,這是對客戶不負責任的。


壽險公司的經營規律和保險的長期性特點決定保險的投資回報期會很長,初期費用較高,而後期理賠和給付會很高,這也是初期為什麼保險公司需要不斷增資確保償付能力充足的原因,而那些出問題的保險公司有很多是在後期發生給付高峰的時候無力償付。


7、關於孤兒單管理


節目組另外的嘉賓提出保險營銷的提成制度一般是5年,5年以後提成沒有了,中間業務員可能會離職什麼的,由於保單的長期性,他擔心消費者的保單無人過問找不到人了。他的擔憂很正常,但是沒有什麼大問題。


保險公司業務員離職後,會有專門的人員負責這些保單的管理,業內俗稱為孤兒單,會有保險公司的其他業務員或者是專門的負責後續服務的續期人員來對這些保單進行追蹤管理,保障客戶的利益。但是,現實中也確實出現了管理的漏洞和不完善,導致客戶在業務員離職後無人問津的個別現象存在。


8、關於萬能險概念


在另外一位嘉賓提出消費者對保險業的不信任源於業務員的胡亂承諾(這種現象在業內確實存在,成為影響行業形象的痼疾,保監會一直以來不斷加大對銷售誤導的治理和監管,這一狀況已經在逐漸改善)觀點後,郎教授接話說比如它有一個萬能險,好像什麼都能保對不對,萬能嗎?但是等你出了車禍之後發現,要買個意外險才能賠,如果得了心臟病呢,還要加一個附加的保險。郎教授你是望文生義呢,還是無知呢無知呢還是無知呢?


萬能保險的概念最早由國外傳入,英文稱UniversalLifeInsurance,指的是可以任意支付保險費以及任意調整死亡保險金給付金額的人壽保險。萬能壽險之「萬能」,在於在投保以後可根據人生不同階段的保障需求和財力狀況,調整保額、保費及繳費期,確定保障與投資的最佳比例,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而不是像郎教授想像的什麼保險責任都保。


平常所說的萬能,往往並非單指萬能壽險,通常是指保險方案,即由萬能壽險附加其它險種而設計出來的保障方案,以往傳統險往往功能相對死板,而萬能險附加重大疾病保險、意外險等,可以讓投資收益、身故保障、重大疾病保障於一身,一張保單多重保障,既能提供人身保障,又能兼顧理財,大大地方便了客戶。


9、關於大病保險問題


郎教授說全民醫保也有大病保險,商業保險大病保險費遠高於全民醫保,而賠付金額只有10萬,全民醫保有20萬,這就是保險業暴利的來源,怎麼樣,就是一個不誠信的方法,沒有人照顧你的方法,然後來剋扣我們保險人的錢。


郎教授在這裡將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在進行比較,試圖混淆視聽。全民醫保的大病保險是指的大病統籌,是指的住院大額醫療賠付,而不是商業保險中純粹的重大疾病,醫保中的大病保險是以醫療費用的發生進行報銷,重大疾病保險是以疾病的診斷為支付條件,兩者是具有巨大差異的。具體來講,一是全民醫保的大病保險報銷必須在醫保用藥目錄內,很多費用是沒有辦法報銷的,二是全面醫保的大病保險是按照比例報銷的,各省市的報銷額度和比例有所區別,三是全民醫保的大病保險有較高的起付線,是對超過基本醫療保險一定額度以上的報銷,四是全民醫保的最高有限額,商業重疾保障額度不僅有10萬,20萬,30萬以上各種額度都有,取決於主險和附加險的保險額度比例關係,五是全民醫保的大病保險是沒有身故和全殘等賠償的,商業重疾是有的。


以北京市為例,其規定:一、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調整為10萬元,住院大額醫療互助資金最高支付限額調整為20萬元。二、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員,住院(包括門診特殊病)發生的超過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以上,大額醫療互助資金最高支付限額以下的醫療費用,在職職工報銷比例調整為85%,退休人員報銷比例調整為90%(含退休人員統一補充醫療保險,其中:住院大額醫療互助資金報銷比例調整為80%)


郎教授不區分產品類型,而且直接拿一個10萬保額的重疾險和全民醫保的20萬的最高支付限額比較,直接誤導觀眾以為所有的重疾都只有10萬保額,全民醫保20萬全部可以賠付,更不要說關心其中的支付流程和保障範圍等種種細節的區別了。做節目我們不能這麼譁眾取寵,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底線,那就是至少搞清楚事實,片面摘取其中一個數字片段直接下結論,這不是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吧?


更滑稽的是直接把這種建立在無知之上的認識得出保險暴利的結論,進而繼續抨擊保險業用的是不誠信的方式,沒有人照顧客戶的方式,剋扣「保險人」(保險人是指保險公司,郎教授)的錢,這種直接扣帽子、潑髒水的言論出自一個經濟學者口中,再次讓我感到震驚,但是又非常的無奈,至少不能不用搜索引擎吧?專業素養令人堪憂、捉急!


10、保險格式合同是潛規則嗎?


主持人@王牧笛提到保險業潛規則問題,說保險的格式合同經常有一些問題,用的語言是很模糊的,一旦出現了糾紛,出現了要賠付的情況,解釋權在保險公司那裡,它可以重新給你一個定義和解釋,而老百姓完全不懂,沒有專業知識,就隨便地被忽悠。


我是想破腦袋都想不出來這和潛規則有什麼關係的。保險合同採用格式合同,和其他諸多行業一樣,但是保險合同絕不是主持人所講的語言是很模糊的,在早期由於保險合同的複雜性,其語言很多都是法律語言,條款是比較晦澀難懂的,在實際中確實發生了很多爭議,後來在保監會倡導下各家保險公司都進行了保單條款通俗化的工作,但是它畢竟是合同而不是生活語言,複雜性依然存在,但絕不會因為複雜性存在就變得模糊,而是責任界定要清晰,因為所有條款都是要報備保監會的。


還有,出現了理賠糾紛,按照保險法的解釋,採用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對合同條款有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合同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應當作出有利於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這是對老百姓多麼好的「明規則」!而且在法律訴訟實踐中,尤其是在各地維穩和和諧理念的指導下,各地保險公司敗訴居多,即便是仲裁也多半是保險公司賠錢了事,在法律訴訟中很多情況下消費者是強勢群體,而不是弱勢群體,這一點可以多問問周圍的人。


另外,對於投保人隱瞞身體健康狀況未如實告知的,2009年出台的新《保險法》明確規定保險人自知道解除事由起,超過30日不行使解除權的,其解除權消滅。並且規定即便是投保人故意隱瞞,影響保險公司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費率的,「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新保險法還要求保險人對合同應當履行全部說明義務,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單應當附格式條款,保險人對保險合同中免除其責任的條款應做出提示。這些規則對於長期人壽保險合同項下的被保險人利益的保護意義重大。


如果這些也算是潛規則的話,我也希望這些潛規則越多越好,但是保險公司不是慈善家,保險公司的利益也需要依據合同法加以保護,消費者和保險公司都必須依據合同,遵守契約規則,這是任何現代社會起碼的要求。


11、關於銀行銷售誤導


主持人談到在銀行,有很多保險公司的人,不是銀行員工,把一些老大爺、老大媽忽悠了,讓他們買理財產品,最終引到買年金保險上來。這一點是當前行業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銷售誤導,不但普通消費者頭痛,就是保險業內人士也頭痛,保監會為此專門展開治理,打擊銷售誤導行為。


這些事實我想所有人都不會迴避,畢竟任何行業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基層的銀行保險銷售員工迫於業績壓力,在具體的銷售過程中會有變形走樣,保險公司接到的投訴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和銷售誤導有關。一方面保險公司會對客戶進行100%的回訪,一旦發現及時處理,全額退保;另一方面加強對銷售過程的管控和銷售人員培訓,提高專業水平。而且,保監會也規定保險公司不得進行駐點銷售。


12、關於香港買保險的事


郎教授提到,在香港買保險,正規的銀行恆豐銀行,說保險公司是怎麼騙那些老大媽的,每月存1萬元,存15年後可以分紅利,然後這個親戚存了2年了,24萬出去了,郎教授提醒自己的親戚,你趕緊停,不停很糟糕的,結果他親戚到恆生銀行,你知道拿多少錢回來嗎?6000!一大堆條款寫在那邊,他們根本看不懂那些條款,到最後就被活坑,就這麼壞,香港也一樣。


我不知道郎教授是講的什麼保險產品,按照他的描述看,應該屬於分紅險產品,而且銀行所賣的分紅險產品一般屬於儲蓄替代型的,這也是為什麼在銀行容易發生誤導的一個客觀原因,但是就大陸而言,這種產品首年退保包括第二年退保都不會有這麼高額的損失,但從損失額度來看更像是投連險,郎教授沒有做具體描述,所以對這種狀況不便評價。


一般而言,退保時將因投保險種不同而損失迥異,退保時,退的是保單的現金價值,所謂保險的現金價值,是帶有儲蓄性質的人壽保險合同所具有的價值,在投保人終止保險合同時,它是投保人可領回以前繳付的保費與利息積存金。通常情況下,儲蓄功能較強的保險,退保時損失相對較小,與儲蓄功能較強的保險產品相比,保障型產品退保損失將會大很多。


郎教授在不說具體產品的情況下,直接以這些驚人的數字作為保險公司坑人、騙錢的佐證,很容易對普通消費者造成誤導,甚至產生恐懼心理,是非常不嚴謹而且不負責任的做法,這種有意的引導非常的不恰當。


13、關於內部攤派


主持人@王牧笛講到保險公司經常搞內部攤派,不但強賣,而且勸買,甚至要求內部員工買兩款產品中的一款。內部攤派現象確實在保險業存在,特別是在基層公司,很多保險機構為了達成任務目標,往往會做出一些變形的銷售管理行為,甚至強制自己的員工購買公司的保險產品,但這些並不是保險業的主流,也不是保險公司所倡導的,把保險賣給需要的人才是保險的真諦所在。


14、關於農夫山泉有點田


閆嘉賓談到自己的同事覺得保險也不靠譜,說干脆到農村買個半畝魚塘,蓋個房子,然後把山上的果園包下來,自給自足。保險本身就是對未來風險的防範,即便有這樣的生活存在,你的魚塘、果園是不是也需要保險?如果遇到冰雹等惡劣天氣給你的賴以生存的魚塘和果園帶來巨大損失的時候怎麼辦?你就默默承受損失?現代保險的理念還尚未被大家所理解接受,去尋找所謂的田園生活基本也就只能開開玩笑,不能當真。


15、關於產品創新


主持人@王牧笛說保險公司它不創新產品,它不琢磨怎麼提升業務,不怎麼弄一些圖利老百姓的東西,它去做傳銷,做短期的逐利行為,直接的結果是保險的險種特別少,說只有壽險、財產險、財險主要是交強險為主,相比國外如美國少的多,說美國有互聯網上網保險、解僱下屬遭報復保險、被外星人綁架保險、意外婚禮保險、流產保險、收養子女失敗保險等,說美國保險公司的口號是:只要客戶需要,保險公司就承保。


主持人想過沒有,國外保險業發展了幾百年,中國只有幾十年,然後你要求中國保險業的產品創新能力和產品種類和它一樣豐富,你覺得現實嗎?一方面缺乏專業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不具備這樣的發展環境,不同的發展階段產品的種類自然會不同。而且,像投連、萬能、護理保險這些險類即便是國外都沒有發展太長的時間,中國也都快速引進到過內了。


還要,您拿國內的保險產品大類和國外的產品細分區別,那種類當然沒法比,都不是一個類別層次的你怎麼去比,這就好比你說中國的蔬菜種類真少,只有根莖類、葉類兩種,國外有西蘭花、茄子、辣椒、捲心菜等。保險產品從最大的類別甚至都可以只分為壽險和非壽險產品,瑞士再保險和慕尼黑再保險對市場的分類經常如此,你覺得險類是多呢還是少呢?


再有,美國的這些險種有它非常多的優勢和創新支出和可借鑑的地方,這也是大家承認的,但是在一個連最基礎的保險理念都難以接受的新興市場,這些產品有勝於無,產品需求少的可憐,以現有的壽險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識別能力,也不具備經營這些產品的條件。


最後,糾正下,沒有任何保險公司來者不拒,只要客戶需要,保險公司就承保,不要拿著棒槌當真,那些話語都是一些宣傳的需要,甚至很多都是純扯淡的。


16、關於交強險盈虧


郎教授說,如果數據是保險公司提供的話往往是不可靠的,一定要好好查查,並說2011年交強險虧損112億,經過媒體忽悠後醞釀要漲價,說想清楚地告訴保監會,你們從保險公司拿的數據是假的,我們經過大量的調研結果發現,理賠加上所有費用2011年是所交保費的93%而已,只算理賠的毛利率是110%,淨利潤7%,根本沒有虧錢,而且還沒有算上投資收益,那你為什麼會有112億的虧損呢,請你告訴我。


保監會對各家保險公司的數據真實性每年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現場檢查、非現場檢查,每個月各家保險公司會把業務的、財務的成千上萬個科目的統計數據上報給保監會,並且保監會還有稽查局和稽核系統,一旦發現保險公司數據真實性存在問題,就會給予非常嚴厲的處罰。數據的真實性遠比郎教授想像的要好,而且郎教授口口聲聲說保監會拿的數據是假的,請問郎教授你拿的數據是真的嗎?保險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都是有嚴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的,不相信這些公開披露的數據,用你的這些詳細的所謂真實的經營數據?這可都是各家保險公司的商業數據,屬於商業機密性質的,難道你是偷竊而來的嗎?


還有保監會對交強險是嚴格監管並且獨立核算的,交強險的盈虧保監會官方有正式的結論,不是你郎教授說盈利就盈利,說虧損就虧損的,郎教授切莫代替國家部委進行監管,如果你覺得各家保險公司的數據都是假的,你可以去保監會舉報。


17、關於保險公司風險


郎教授話鋒一轉說社保基金的虧損是18萬億,我們保險的虧損是多少你都不知道,什麼叫虧損,也就是我們從老百姓收100元將來有多少錢回報給他,這個數字是一個可怕的大黑洞,我們到現在為止沒有統計,如果保險公司按照這麼走下去的話呢,我告訴你這個黑洞是越來越大,甚至有可能超過社保基金的黑洞。


郎教授,你簡直快嚇死保險業的人了,我們好怕哦,簡直驚天大黑幕啊,保險業這麼大的黑洞被你發現了,你是中國保險業的大救星啊。您節目中一方面說保險業暴利,利潤豐厚的不得了,一方面又說給客戶的回報是個可怕的大黑洞,到現在為止沒有做過統計,神一般的邏輯啊,沒有做過統計就說一個可怕的大黑洞,那你怎麼得出甚至可能超過社保基金的黑洞的結論,你的經濟學研究都是這麼做出來的,我甚至懷疑你的那些成果是不是別人代筆的了。


18、關於豪車拒保


主持人講到,對於法拉利、蘭博基尼等一些豪華車,有些中小公司是拒保的,主持人所講的情況是一個現實情況,確實存在,但目前很多豪華車廠商也基本都和保險公司達成協議,拒保的發生情況在逐漸減少。


從實際操作來講,豪車的價格不是拒保的主要理由,同一車型的投保數量及維修難度是車輛能否投保的關鍵因素。主要原因在於保險經營是大數法則,某些特殊車輛或者車型很少的車輛,維修困難、零部件需要進口,這樣的車輛往往容易被拒保,因為理賠歷史數據缺乏,難以確定風險。豪車拒保通常是車損險拒保,商業三者險不會遭到拒保。


保險公司拒保豪車一方面有部分中小公司風險管理能力不足,缺乏歷史經驗數據等原因,不願意承擔可能的高額賠付,這屬於企業經營的選擇,畢竟沒有法律規定它必須承保。另外,還有一個令人無奈的原因,因為豪車維修費用高,一般發生碰撞,可能賠償幾十萬的費用,一般的車輛賠不起,即使是對方責任豪車車主也會自攬責任,加大了保險公司的風險。


19、關於美國同學的故事


郎教授說到那個念MBA的同學,帶他弟弟來看他,說那個人的爸媽都死了,都是得癌症死的,說那個同學的媽媽死了以後,他爸爸給他們兄弟買了很多保險,後來他爸爸死了後,幾大保險公司很負責任,那些賣保險的人還到他家裡去幫助他們向保險公司爭取,爭取了幾十萬美金供他們兄弟讀MBA,郎教授非常感動,誠信多重要,誠信跟規則是保監會未來努力的方向。


郎教授啊郎教授你的故事可能感動了你自己,沒有感動保險業的人,為什麼?第一,你同學的老爸是給你的同學兄弟買的保險,也就是你的同學的爸爸是投保人,被保險人是你的同學兄弟,那樣的話收益人是你同學的爸爸,這一點我相信你是搞錯了,或者不小心說錯了,正確地應該是你同學的老爸給自己買了重疾之類的保險,受益人是你同學兄弟;


第二,按照保險條款規定,在你同學的老爸死了了之後你同學作為受益人領取老爸的身故保險金這本來就是理所應當的,契約合同規定的,保險營銷員為他向公司爭取是客戶服務的一般義務,這在中國也是這樣啊,一個正常的事情怎麼就變成了感人故事呢?很正常的一個保險理賠案件遵守了契約規定,中國的保險公司發生的給付案件也都是這樣賠付的,沒有大驚小怪的地方。


20、關於主持人的微博言論


主持人引用轉發韓德強關於廢除保險公司的錯誤言論,但聲稱左派意見不代表本人觀點。


打黑打了七天。。。。。。邊看騙子們歇斯底里。。。。。真為這群騙子的智商捉急!


你若沒病,我自莫言。——致中國保險業,


邪教組織一般都這麼說話。中國保險業只有兩種人:洗腦的人和被洗腦的人。這幫大騙子和小騙子們完全無視民眾對中國保險業生態的深惡痛絕,接著做自己的春秋大夢,一遍又一遍說著囈語:咱保險業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說著說著,把自己都給說信了,竟然還擠出了兩滴「悲天憫人」的小淚珠。


瀏覽了一圈評論,確定了一件事情:咱天朝的保險業快成邪教了。你們除了自證素質低,還真說不出什麼有見地的話。總結一句吧:在中國,保險套比保險要保險。


多項選擇題:被敗類們糟蹋了的中國保險業是A.傳銷組織 B.騙子機構 C.流氓團夥 D.邪教 E.黑社會 F.其它


我強烈鄙視和反對那些對你進行詛咒和謾罵的人,我相信行業的大多數人並不是這樣的,但是看到這些言論,我同樣不相信是出自一個有公信力的媒體財經主持人的口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