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什麼說 Tesla 還不是下一個蘋果 時間線雜誌

http://xueqiu.com/2186070899/24001262
微信公眾賬號:「TimelineMag」

Tesla一下變成這個星球最炙手可熱的公司之一。

對於Tesla來說,這真是一個「瘋狂的五月」:公司發佈了2013年第一季度財報,宣佈實現公司成立十年以來首次季度盈利。而Model S成為美國《Consumer Reports》雜誌史上評分最高車型。通過股票增發和發債,Tesla募集到超過10億美元資金,用於公司發展和提前償還政府貸款,從而實現提前9年還清政府4.65億美元貸款。

媒體將Tesla CEO穆斯克與汽車界傳奇人物艾柯卡相提並論。1983年艾柯卡為克萊斯勒提前7年付清由政府擔保的12億美元貸款。還有,阿斯頓馬丁的工程開發負責人加入Tesla,以及充電設施Supercharger宣佈了更新計劃等等。

一群抱著「之前錯過蘋果打破全球公司市值記錄所以這次絕不手軟」心態的投資者,揮舞著鈔票盡自己所能搶購Tesla股票。在他們的幫助下,Tesla股價扶搖直上。五月以來,Tesla股價增幅一度達到73%。

一家叫做 Longboard Asset Management的投資公司,甚至發表一份報告,認為5年內Tesla的股價將突破200美元(報告發佈時Tesla股價為55美元),並指出Tesla很快就能成為下一個統治全球的消費品牌,它就是下一個蘋果。這家公司認為Tesla能在5年內奪得全球電動車市場中80%的份額。

沒錯,Tesla拿下了Motor Trend的年度車型大獎、電池管理和動力系統的技術出色、出色的品牌、天才般的創始人和核心管理團隊、傑出的市場和銷售戰略、已擁有一批忠實用戶。這一切讓Tesla與蘋果非常相似,但距離成為一家蘋果級別的公司,Tesla仍差一點,就一點——一個顛覆大眾消費市場的產品。換句話說,成就Tesla的那部「iPhone」在哪裡?

Model S難道不是這樣的產品嗎?不,它還不是這樣一款產品。Model S擁有與傳統汽車完全不同的動力系統。但總體而言,在使用方式、駕駛體驗等方面,它跟絕大多數汽車並沒什麼不同。而在純電動車市場,傳統汽車製造商們正在推出越來越多的車型。此外,Model S與奔馳S級、寶馬7系和奧迪A8處於同一細分市場。這樣的頂級豪華車細分區間,市場空間其實非常有限。Tesla目前只銷售Model S一款產品,其2013年目標銷量也只有2.1萬輛。

Tesla在Model S中嘗試了一些局部革新——它配備了一塊17吋平板作為信息娛樂系統操控面板,用戶使用熟悉的點擊、滑動等動作就能開啟/關閉許多汽車功能。Tesla用新時代的手勢操作取代了傳統汽車中星羅棋佈的按鈕和開關;與智能手機相似的另一方面,就是Model S的內置系統可以通過3G無線網絡進行軟件升級,實現問題修補和功能升級。

作為Tesla面向大眾市場推出的第一款真正量產產品,Model S的作用更多是樹立品牌和教育用戶。Tesla目前所面臨的市場環境是,消費者對純電動車的實用性心存疑慮、對大多數人來說純電動車的價格還太貴、充電站等基礎設施並不完善。於是Tesla先要做的,是從巨大的汽車消費者中找到一小群人,嘗試為他們提供新產品和少許新的用戶體驗,並在此基礎上不斷迭代開發新的功能,最終開發出一個可以征服主流市場的顛覆性產品。

目前Tesla的境遇,與2001年的蘋果十分相似。當時的蘋果,正準備從傳統的電腦製造商像消費類電子市場轉型,它推出了一個重要的移動終端——iPod。第一代像塊白磚頭的iPod售價高達399美元。隨後蘋果開設了很多零售店,幫助消費者理解iPod與其他MP3播放器究竟有什麼不同,滑輪轉盤究竟怎麼使用以及如何通過iTunes購買音樂。蘋果還不斷推出iPod Nano、Shuffle等改進型號來瞭解市場對其產品設計的反應。通過iPod培養了用戶的操作習慣並建立品牌美譽度後,蘋果在2007年推出iPhone這個劃時代的產品。其市值也在iPhone上市後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規模。


Tesla把很多蘋果的市場銷售方法複製到了汽車行業。這家公司從車型的設計開發、生產製造到最終零售,全部都有自己包辦。Tesla希望通過這種完全垂直整合的模式,確保自己的用戶獲得出色的用戶體驗。它挖來了前蘋果商業地產和零售零售戰略副總裁喬治·布蘭肯希普(Geoerge Blankership),隨後Tesla開始在全球範圍修建自己的零售體驗店Tesla Store。

這些開設在各個繁華商業區的商店並不直接銷售汽車,它的作用就是吸引路過的人們進來參觀,通過講解、接觸、試駕Model S,更多瞭解Tesla和它的技術。即便用戶當時決定買車,也需要在店裡登錄官方網站在線訂購一輛。而傳統的汽車製造商通常都是把自己的汽車批發給汽車經銷商銷售。換句話說,他們不直接接觸自己的用戶。

最近在一次採訪中,Tesla CEO 穆斯克洋洋得意地透露:不光電動車賣得好,Tesla 的服飾、配件產品銷售情況也很不錯。那些T恤、帽子、水瓶,已為Tesla帶來好幾百萬美元的收入。即便是幾百萬美元,對一家汽車的公司來說,跟賣車帶來的銷售額相比真算不上什麼。真正有價值的,是這些小玩意體現出用戶對 Tesla 品牌的喜愛和忠誠。而一些現在還買不起 Model S 但卻很喜愛 Tesla 的人,也願意買一些 Tesla 品牌商品。


Tesla之所以寧可與眾多汽車經銷商打官司,也要堅持自己直銷汽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Tesla要培養自己的用戶群。而傳統汽車經銷商模式,僅僅是為了賣車賺錢,而不會去在意用戶體驗和培育其汽車品牌的粉絲。Tesla從蘋果的成功中領悟到一點——不要向顧客去推銷產品,而是讓他們自己認為需要你的產品。這樣的公司才能獲得成功。

Tesla這種垂直整合的運營模式,與傳統汽車公司的商業模式差異巨大。這也是為什麼Tesla會被稱為汽車業的蘋果。但就目前的發展狀況而言,還很難判斷Tesla能否成為像蘋果那樣偉大的公司。即便把它比作又一個蘋果,那也只能是推出iPhone之前的那家蘋果。

iPhone之所以能夠成就蘋果,是因為一方面它與用戶以往的使用體驗完全不同,而另一方面,這種用戶體驗又足夠有吸引力。iPhone的操控方式、用戶界面、屏幕材料甚至製造工藝,在當時都是完全超越所有手機製造商的。

蘋果通過iPhone實現的空前成功和手機巨頭諾基亞的衰敗,證明了一件事:隨著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用戶的產品使用習慣也會隨之改變。如果有人能夠提供一種以全新方式實現用戶需求的產品,那麼這家公司就會大獲成功。反之亦然。

對於Tesla而言,Model S只是它的iPod。到目前位置,這家電動車公司發展迅猛,不過距離成為蘋果那樣偉大的公司,還差一個偉大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22

《週末畫報》:中國最賺錢的電子雜誌的幕後故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67.html

虞萍剪著一頭幹練的短髮,身穿一件白色連衣裙,人們習慣性地叫她「Jane」,她喜歡在談話中對自己喝的咖啡豆到底是來自印度尼西亞還是巴西津津樂道,並用夾雜著英文單詞的語調對上海的各大外國餐廳如數家珍。

加入現代傳播之前,虞萍在奧美等外資廣告公司工作多年,此後來到現代傳播集團成為《優家畫報》的創刊出版人,此後又開始主管《樂活》雜誌。

目前,《週末畫報》在APP應用上的iWeekly已經成為國內最成功的App電子雜誌之一。按照現代傳播的年報,iWeekly截至2012年底的用戶數為740萬人次,2012年廣告收入突破3000萬。虞萍表示,今年iWeekly的廣告收入可能突破5000萬。

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興起使得全世界的紙質媒體都開始陷入焦慮,但大部分紙媒的App的收入都很不理想。《週末畫報》在App上的嘗試,為紙媒的轉型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 

iWeekly誕生幕後

2009年年底的時候,《週末畫報》正式成立了移動電子雜誌的業務,團隊在上海辦公。當時,整個團隊只有少數幾個人。

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緊張研發後,《週末畫報》首先在蘋果App Store中推出了iPhone的電子版,這是國內最早的iPhone電子雜誌之一。團隊的內部,他們更多地叫這個新產品為「iWeekly」,而不是週末畫報的電子版——其APP團隊想以此來顯示自己的獨立。

「我們大概只有30%的內容是來自紙質版,有70%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 虞萍指出,包括電子版的配圖、起標題都是經過重新編輯,此後,iWeekly又約到了許多專門為電子版撰寫的專欄,所有的這些都是圍繞著移動互聯網的使用特性展開。

除了媒體的內容,《週末畫報》的App也加入了一些其讀者群體常用的工具類功能,例如:國際貨幣換算計算器。此後,iWeekly推出了自己的iPad版,由於iPad屏幕較大,iPad電子雜誌的用戶體驗更好,也更加像一份電子雜誌。目前,iWeekly的廣告收入中有70%來自iPad版本。

與此同時,iWeekly還搭建了獨立的廣告銷售團隊——這和大部分媒體的情況是不同的。目前許多紙媒都是將紙質媒體的廣告和App廣告搭配來銷售,很容易演變成買紙媒的廣告,送App廣告的結果,使得App廣告被賤賣。

對此,虞萍解釋道,大部分廣告主內部的平面媒體投放預算和電子媒體投放預算是分開的,因此成立單獨的廣告銷售團隊比較有必要。

虞萍承認,iWeekly的廣告賣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她過去在廣告界積累的多年人脈。這些廣告以奢侈品、高端酒類、汽車為主,和《週末畫報》的紙質版的廣告結構接近。

目前,iWeekly總共有30多名員工,包括編輯、美工、技術、市場、銷售都由這個團隊獨立完成,而不是依賴於其母報《週末畫報》。

 

「我們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控制成本,去年是20多人,現在是30多人。」虞萍指出,2012年iWeekly獲得3000萬元廣告收入後,大概有1000多萬元的利潤。

廣告主的思維邏輯

Jessica(化名)是某家奢侈品廠商的中國區廣告投放負責人,她所在的公司也是《週末畫報》電子版最早的廣告客戶之一。

每年年初,她所在的公司會簡單劃分一下當年的廣告投放預算,例如電視廣告投入多少,戶外廣告投放多少,雜誌廣告投放多少,互聯網廣告投放多少……

「我們每年大概有10%的預算放在互聯網上。」Jessica表示,奢侈品行業的廣告投放一向很小心謹慎,因此轉向互聯網新媒體的速度並沒有那麼快。但是,Jessica已經明顯感覺到移動互聯網對整個用戶注意力時間的佔有。

起初,Jessica詢問了該公司的法國總部,本以為可以從國外同行那邊學習一些「先進經驗」,但是卻發現歐洲人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流行速度反倒不如中國,反倒是亞洲的日本、韓國在電子雜誌廣告的發展上走在前面。

在過去投放平面媒體廣告的時候,Jessica會首先挑選出一批和該品牌「調性」比較接近的雜誌,比較在意該雜誌的品質、競爭對手有沒有在這裡投廣告等因素,並把符合要求的雜誌形成一個池子,能夠入圍的媒體並不多。

在這些奢侈品有新產品上市的時候,Jessica通常會去和這些合作比較多的雜誌溝通,希望將封底等好的廣告位置留給他們。

「我們在投放廣告的時候很在意廣告的美觀程度。」Jessica指出,例如出現廣告的頁面上是否是該香水品牌獨有的。

Jessica所在的公司也嘗試投放過互聯網網站的廣告,但是這需要耗費他們非常多的精力去監測,因為許多網站會在他們的香水廣告下面突然放上某某網店打折的廣告——這在Jessica看來是非常糟糕的情況。

「但是,目前,我們還只是把App電子雜誌廣告當做一種嘗試來投放。」Jessica表示,言下之意,目前這塊並不是廣告的主力投放方向。

「《週末畫報》這樣的紙媒做App的好處在於,很知道時尚這塊的內容是怎麼做的,如何搭配我們的廣告。」Jessica表示,這種和廣告主的合作關係在紙質媒體時代就開始形成,而現在通過電子雜誌比較容易地平移到移動互聯網上。

電子雜誌廣告起步

2012年以來,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依賴廣告的整個媒體行業受到了很大挑戰。2012年中國零售業務開支明顯減緩,特別是下半年,汽車行業僅有7.0%的增長(2011年增長15.0%),而時裝及化妝品行業僅有17%的增長(2011年增長超過20%),手錶及珠寶行業增長放緩更為嚴重,由2011年的50%降至2011年的16%,許多廣告主都開始縮減廣告預算,而2013年中國的媒體廣告市場依舊不容樂觀。

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發展使得用戶閱讀媒體的時間快速由平面媒體、電視轉移到手機上來。

目前,大部分媒體都紛紛上線自己的App電子版,但是經營狀況普遍不佳。尤其是在傳媒大亨默多克投入巨資和蘋果公司聯合打造的iPad數字報紙《The Daily》以失敗告終後,整個移動數字媒體受到巨大打擊。

不過,雖然微信和微博目前正嚴重「掠奪」著用戶的閱讀時間,但是那些擁有精美的大圖、舒適的排版以及酷炫的多媒體效果的iPad電子雜誌仍然有著許多忠實擁躉。

「現在做Pad媒體的大部分是做傳統媒體的。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傳統媒體把紙質刊物電子化,還有一個就是把網上內容聚合起來。」iWeekly產品總監王力昂表示。

這兩種趨勢都有明顯的缺陷,前者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閱讀體驗不如紙質的那麼好,而後者的問題則是,會受到微博、微信的嚴重衝擊。

上述奢侈品公司的廣告投放負責人Jessica表示,目前整個電子雜誌市場還處於剛剛起步的狀況,好的App還很少,下載量也不是很大,大部分消費者還沒有形成固定的閱讀習慣,因此廣告主在這塊的投放都只是嘗試,她表示媒體應該多花些錢做電子雜誌的推廣,才會在廣告主中形成影響力。

「對於電子雜誌來說,能夠賣品牌廣告的時候,千萬不要賣效果廣告。能夠賣硬廣告的時候,千萬不要去賣軟文廣告。」一家互聯網廣告公司的總監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21

媒體轉型樣板:時尚雜誌《YOHO!潮流志》的電商之路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195.html

梁超在2005年10月開始做《YOHO!潮流志》這本雜誌時,並沒有想過廣告模式之外的可能性。他的目標只是想為那些追求新潮穿著、喜愛搭配打扮的年輕男性提供關於潮流的資訊,並以此獲得廣告收入。

那時候,「潮」這個詞在國內還是一個意義上類似於時髦的普通形容詞,而「潮人」也還沒有作為一類特定的人群出現。但確實已經有一部分年輕人受日本和香港等地街頭潮流文化影響,開始嘗試個性鮮明的穿衣風格。

他看準了這批最早的潮流群體對於獲取潮流信息的焦慮和飢渴—當時市面上幾乎沒有其他專門介紹潮流的平面媒體,香港的潮流雜誌Milk也還未出版內地版本,他們大多只能從網上獲取零散的潮流資訊。因此他在南京成立了一家叫做新力傳媒的公司,開始製作潮流雜誌。

這種對潮流信息的需求很快被證明確實存在。當《YOHO!潮流志》創刊第一期出現在北京、上海、南京和成都四個城市的報攤時,原本預計10%至30%的實銷率出乎意料地達到了60%。創刊半年後這本雜誌開始獲得廣告收入。

梁超很快又建立一個網站來加速這個媒體品牌的成長。「我們的目標受眾群是年輕人,他們獲取信息的來源都是多元化的,因此也需要有更多媒體形態。」

跳出廣告模式
2006年10月獲得鼎暉創投的天使投資之後,他就開始著手搭建網站。這個2007年5月上線的YOHO網站最初被定位為雜誌內容延伸的資訊平台,並輔有與讀者互動的功能。但後來更多的用戶也開始在這個網站上發佈潮流信息,並且更頻繁地互動起來,YOHO漸漸地變成了一個社區網站。

這時候梁超發現,獲取潮流資訊已經不再是這群人唯一的需求了。

在YOHO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論如何才能買到他們在雜誌和網站上看到的潮流新品—這些品牌當時在國內只有很少的門店,甚至完全沒有銷售。活躍在YOHO上的潮人們開始希望能有一個便捷的渠道來購買那些令他們眼饞的潮流產品。

梁超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在運營了將近3年的雜誌和網站之後,YOHO已經積累了不少潮流品牌的廣告客戶,這些品牌在完成了前期的市場推廣後本身就在尋找在中國市場展開銷售的機會。

但YOHO當時每年2000萬元左右的廣告和活動收入並不足以支撐其以線下開店的方式銷售潮牌。電子商務也許是更合適的方法。

2004年上線的日本潮牌電商ZOZOTOWN證明了這樣做的可行性。這個專門銷售潮流品牌的電商網站在2007財年(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銷售收入就已達到了86億日元(合人民幣5.26億),並且淨利潤能有12%。

讓梁超更為自信的是,YOHO以媒體的身份已經在兩年內聚集起了一大批潮牌的直接目標消費者—這些讀者對潮流品牌已經有了不錯的認知基礎,清楚自己適合的風格,並且正在表達強烈的購買意願。

而對於這些長期閱讀《YOHO!潮流志》,或是聚集在YOHO社區網站上的消費者來說,如果這個自己每天用來獲取最新潮流資訊的媒體品牌開始做產品銷售,他們會對這個也叫YOHO的電商產生天然的信任,至少會去嘗試在那裡購買那些原本難以買到的潮牌商品。相比於直接起步的電商網站需要通過市場推廣大海撈針般地抓住用戶,YOHO的電商業務可以在起步時就直接從原有的媒體品牌導入一大批顧客。

要跳出媒體產品的廣告模式,嘗試做一個電子商務網站,對於梁超和一直負責雜誌及網站運營的新力傳媒團隊,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在計劃和視野之外的事情。

2008年6月,看準了用戶需求並拿到鼎暉和貝塔斯曼第二輪融資後,他在YOHO的導航欄上加入了一個叫做「YOHO!有貨」的入口,正式推出了電商業務。這個B2C模式的電商網站以經銷、代銷和聯營的方式引入了近百個潮牌,每個品牌銷售的貨品都經由買手的挑選和配比,之後由YOHO統一倉儲和物流配送。

「但我們甚至不知道一個電子商務團隊的架構應該是怎樣的。」梁超說,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YOHO!有貨」都是依靠一個媒體人主導的團隊在摸索運營。

遭遇瓶頸
在2011年之前,「YOHO!有貨」的電商運營團隊一直屬於yoho.cn網站下的一個部門。這個五六十人規模的團隊被分成三個組,分別負責客服與物流、產品與市場,以及技術。

這是現在負責電商業務的副總裁鈕叢笑在2011年初加入YOHO時看到的現狀。「這完全不像是一個電商公司的樣子。」在這位曾經是噹噹網CTO的電商人的常識中,客服與物流就應該是兩個獨立的團隊,客服負責回覆用戶、處理投訴以及訂單審核等任務,而物流則需要兼顧倉庫管理、及時發貨、送達效率等職責,有完全不同的KPI考核指標。相類似的,負責市場的也應該是一個獨立團隊,系統性地為網站制定推廣策略,而不是和產品買手團隊的職責混在一起。

最初運營的三年,這種缺乏系統性的分工和管理讓「YOHO!有貨」一直都沒有建立起流暢的購買體驗。甚至由於與Yoho.cn社區共用的服務器頻頻宕機,以及訂單審核職責的不明確、庫存數據不對應,最糟的時候訂單發出率只有55%,大量用戶下單後無法收到商品。

更為侷限的是,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是盯著將原有雜誌和社區的受眾轉化為「YOHO!有貨」的目標顧客群。作為當時市場推廣的主要手段,百度關鍵字的投放都集中在與產品直接相關的品牌詞,以及YOHO本身的品牌上,而對於「潮流」、「潮品」這樣的衍生詞並沒有投放。就像他們最初審視自己做電商的優勢時 想到的那樣,「YOHO!有貨」這個品牌在那些熟悉潮牌的資深潮人中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因此重點也就是要讓這群人在搜索他們鍾愛的品牌時找到「YOHO! 有貨」。

但資深潮人這個群體畢竟規模有限,在2010年「YOHO!有貨」的銷售額達到2500萬時,用戶增長已經出現了瓶頸—這個銷售額規模在現在的淘寶店中也只能說表現平平。

在2011年年中的一次用戶調查中,通過《YOHO!潮流志》知道「YOHO!有貨」的消費者比例高達40%。這並不是一個好兆頭。「如果要依靠 《YOHO!潮流志》的知名度來給『YOHO!有貨』帶客流,除非是雜誌發行量能夠不斷增長。顯然不可能是這種玩法。」鈕叢笑說。

這也是梁超找到鈕叢笑的原因。即使在電商的運營上還十分外行,YOHO的電商收入與廣告收入也已相當。而在2011年前後大批電商興起的背景下,相比於廣告增長的空間,「YOHO!有貨」看起來有更好的前景。

產品是核心競爭力
早期投資人也認為「YOHO!有貨」還有足夠的潛力。「『YOHO!有貨』上一件T恤的單價在100至200元左右,是凡客等普通服飾類電商的數倍,但這裡的消費者出於對設計師和品牌的喜愛,就是願意為這裡的產品支付溢價。並且他們的貨品八成以上都是獨家售賣,沒有價格上的競爭對手。」鼎暉創投執行董事李牧晴說。

鼎暉最初投資YOHO時更多的是好奇為什麼年輕人會願意花10元錢去買一本Catalogue(商品目錄)。而現在,對於潮人們願意以數倍的價格買衣服,他們也同樣看到了YOHO的競爭力。

關鍵是如何把這種支付溢價的意願轉化成銷售額。在拿到祥峰投資的新一輪融資後,梁超開始在零售和電商行業尋找更為專業的人來做「YOHO!有貨」。除了鈕叢笑,他還找來了原卡西歐中國董事總經理丹敏行擔任戰略顧問,以及阿迪達斯三葉草中國區的零售負責人管理品牌合作和推廣。

向電商公司轉型
作為電商業務的負責人,鈕叢笑重新組建了一個150人的團隊,並按照通常電商公司的架構劃分為產品、市場、策劃、物流、客服和技術等幾個部門,為每個部門設立了獨立 的KPI考核指標,理順後台流程。同時,他將「YOHO!有貨」從yoho.cn下獨立出來,註冊了域名,並以銷售為導向進行了全面改版—早期的 「YOHO!有貨」頁面上有大量空間仍與雜誌、社區的內容運營相關,產品展示的效果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

鈕叢笑還重點對「YOHO!有 貨」的市場推廣策略進行重新設計,將原有數千個百度關鍵詞投放增加到65萬個,增強了在媒體和線下活動的曝光率,並在主要的社交網站都建立賬號與消費者互動。「我們在網絡上建立起了一個個磁力體,它們互相呼應,並且可以讓消費者在各處都找到YOHO。」鈕叢笑說,這種市場策略並不需要「燒錢」式的投放,每年的市場費用能夠控制在10%以內,投資回報率為1:8。

通過這種延伸到狹義潮流圈之外的推廣手段,根據雜誌品牌找到「YOHO!有貨」的消費者比例下降到19%,新客比例上升到80%。

原有的產品買手制在規模擴張中也發揮了作用。依靠數據分析,「YOHO!有貨」在從買貨到銷售的環節中將商品的正價銷售率控制在60%以上,剩下的則分批次以八折或五折銷售,這就很好地控制了庫存和毛利率。去年,電商業務實現盈利,並且銷售額達到3億。

「YOHO!有貨」越來越像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在鈕叢笑的計劃中,「YOHO!有貨」今年將要實現5億的銷售和5000萬元的盈利,而在2014年銷售 規模將達到12億。「這並不是一個拍腦袋的數字,而是我們根據過去兩年的新客增長規模、重複購買率、客單價等數字測算出來的。」

鈕叢笑稱,在目前200多個進駐的品牌之外,要是「YOHO!有貨」需要引入新的品牌,都會嚴格根據目前的品類和價格帶缺口補充,而不是盲目引進。

他還打算將庫存的控制放到更前端。7月底,「YOHO!有貨」在上海舉辦了一場針對普通消費者的線下品牌預售會,然後根據訂單來生產和進貨,避免庫存和折扣銷售。

YOHO明年還計劃在南京開出第一家實體店,除了將預售的模式常態化,鈕叢笑預計這個店將更多地成為一家品牌體驗店。「實體店是在線下吸引消費者的市場 推廣渠道,這個店將不會直接銷售產品,而是會通過各種科技感和體驗性的互動內容將更多的消費者帶到我們的在線商城中。」

堅持媒體的靈魂
但作為YOHO整個品牌的CEO,梁超並不想讓它成為一家完全的電商公司—雖然目前電商的收入已經佔到總收入的80%,未來可能會達到90%。

集中大部分資源做電商之外,他還從香港的一本知名潮流雜誌Milk引入了團隊,對《YOHO!潮流志》以「Play and Learn」的思路進行改版,並在今年3月推出了女刊。

「媒體的部分一直會是YOHO的靈魂。雖然以後它在我們的業務佔比中會進一步縮小,卻會起到非常關鍵的潮流引領者的作用。」梁超說,他希望保留媒體的觸角來繼續尋找未來潮流生活方式的最新改變,這也許能幫他找到下一個商業增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78

媒體「裂變」錄:《創業家》雜誌轉型玩法實地觀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805.html

《創業家》家的基本玩法可以分解成三個步驟:

依靠媒體(雜誌、微博、網站)打造影響力→與目標讀者(創業者人群)發生聯繫→為創業人群提供服務

《創業家》只有四分之一的收入來自紙媒廣告,六成以上來自創業服務,其它來自新媒體上的整合營銷。現在,網上已經對《創業家》的媒體轉型之路有著各自討論,而要更好的理解《創業家》媒體轉型模式,應該更加深入,進入這個龐大的「新媒體巨輪」內部一探究竟——他們究竟是怎麼做的,在做什麼。

1.記者不再是記者

創業家把記者不再定義為記者,而是「資源聚合的紐帶」,創業家內部正在幫助記者進行這樣的轉型。以創業家教育產業資深美女記者T為例,現在T負責起了「教育行業師徒賽」,依託自己多年的行業經驗和人脈資源,在「師徒」的框架下,讓該賽事具有融資、經營指導、行業人脈聚集的創業服務功能。

創業家內部認為,記者是與產業創業者以及行業大佬發生關聯的載體,如果只作為行業「傳聲筒」將是對記者這個職業能接觸到廣闊資源的浪費,他們期望能激發出記者潛在的行業價值、服務價值,讓記者利用自己的行業資源和經驗,去為行業創業者和資深人士提供更多服務。

2.不會做創業服務的記者,不是個好項目經理

創業家內部,用讓記者去主導創業服務產品的方式,實現媒體向創業服務的轉變。

以9月初創業家即將舉行的「教育行業師徒賽」為例,T依靠自己做記者時在教育行業裡積累的資源,邀請了徐小平、李學林、學大教育創始人金鑫、學而思聯合創始人曹允東等教育行業大佬,成為「師徒賽導師」,然後用自己多年在教育行業的行業經驗,吸引優質的教育初創企業參賽。

在創業家的體系裡,記者應該是創業服務者、行業分析師、項目經理、賽會主持,甚至投融資服務的綜合體……

3.給你一個記者,你能撬動一個行業……

記者被很多人詬病為「萬精油」,但是也因為「萬精油」的特性,讓記者可以兼顧多種工作,成為多功能的創業服務者。在我的觀察中,T美女基本一個人的力量就組織起了教育行業非常有影響力的賽會。

因為採訪過行業大佬,與他們有聯繫,所以她可以化身公關,去邀請一些公關公司都很難邀請的行業大佬;因為有行業影響力,所以可以吸引足夠的教育行業創業項目參賽;因為具備產業分析能力,所以可以對「師徒賽」的質量有把控,甚至可以為賽會產生的投融資提供服務。

所以,創業家單靠一個記者,就可以聚合以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整合的資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36

【敗局】「賣肉」賣不動,美色情雜誌《閣樓》申請破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640.html

成人雜誌《閣樓》的出版商FriendFinder Networks(FFNT.PK)週二申請破產保護。該公司在破產文件中稱,希望藉此降低債務負擔,此前公司某些貸款的償付遭遇了困難。

FriendFinder Networks提交破產法庭的文件顯示,這家控股公司所估算的債務在5億至10億美元之間,而資產已不到1000萬美元。除知名的《閣樓》的外,FriendFinder還經營adultfriendfinder.com等網站。

湯森路透集團的財務數據顯示,至少從2008年以來FriendFinder就沒有實現過淨盈利。而今天的法庭文件顯示,在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四個財季中,該公司的總營收還有2.937億美元。

FriendFinder在文件中還稱:「雖然用戶興趣依舊訪問量也很高,但本公司已不能向第一順位票據的持有人支付某些款項,也不能向第二順位票據持有人支付現金,依據各自的契約這些已構成違約。」FriendFinder指出,已經與某些高級債的債權人達成了重組資產負債表的協議,公司已啟動破產保護申請以執行資本重組計劃。

2010年,主要競爭對手花花公子娛樂公司曾報價2.1億美元收購FriendFinder,但這一交易後來宣告破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16

英國《柳葉刀》雜誌證實阿拉法特系被毒死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55

英國知名醫學雜誌《柳葉刀》刊登了瑞士科學家的有關調查報告,證實阿拉法特系放射性元素釙210中毒死亡。

報導稱,此前據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報導,早前專家曾在阿拉法特生前衣物上,發現高劑量放射性物質釙,引起阿拉法特中毒身亡的猜疑。2012年7月,瑞士洛桑大學的專家說,有證據表明阿拉法特可能死於釙中毒,並在當年11月進行開棺驗屍。結果在阿拉法特的血液、尿液及唾液上找到了高濃度的放射性物質釙。

阿拉法特於2004年在巴黎軍方一醫院病逝,終年75歲,當時診斷認為他死於一種罕見的血液疾病。

《柳葉刀》為世界上最悠久及最受重視的同行評審性質的醫學期刊,《柳葉刀》始終在一些重大的醫學議題上以直言敢說聞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90

女人幸福教(13):女性雜誌不會告訴你:優秀男人的擇偶條件(上)周謙

http://notcomment.com/wp/?p=16566

想結婚的女性都想找到好歸宿,高收人的優秀男人當然係女仕們「願托良喬」的對象喇!

可是優秀男人,作為市場上長期稀缺商品,而男女發展又關乎男女兩方互動,如果女仕唔清楚優秀男人的選擇條件,又點會有機會嫁到優秀男人?

本人作為亞洲最幸福男人(之一),可以好老實同大家講:

成功人仕做任何事情,一定係先定計劃與目標,再遂步按實際情況微調,加以實行。

優秀男人擇偶,當亦如是。那他們選擇的女仕,去經營一個高質幸福家庭,會有那些要求?

1. 非常良好的烹調技巧
2. 可以和他的家人良好相處
3. 願意生育下一代,而且可預見有教好小朋友的能力

點解係以上三個條件?大家不妨花時間思考下,下回再分解優秀男人擇偶背後的邏輯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92

女人幸福教(14):女性雜誌不會告訴你:優秀男人的擇偶條件(下) 周謙

http://notcomment.com/wp/?p=16567

上文講到,高收人的優秀男人,選擇另一半,會有以下要求:

1.非常良好的烹調技巧
2.可以和他的家人良好相處
3.願意生育下一代,而且可預見有教好小朋友的能力

點解會係以上3個條件?一個有質素的男人,肯唔要成個森林,仲肯分一半身家俾人,必然就係想要搵一個女人,去經營一個高質幸福家庭,其實就係同小朋友搵阿媽,加上同自己爸爸媽媽搵新抱!

大家會唔會無端端放個陌生人入屋食晚飯?如果唔會,高質男人又點會無端端放個人加入自己家庭,比你分享幸福?

而高質家庭,家務可以俾錢搵工人或者鐘點幫忙,但煮飯絕不可假手於人。你以為高質男人會接受一世食賓妹煮三餐? 男人要食工人煮的飯, 唔洗結婚都除時可以喇! 如果奶奶同太太兩方相處無問題,噤就大家都可以享受到完整,溫暖的家庭生活。相反, 如果日日都家嘈屋閉,男人又點可以百分百專注事業,係商場同對手一較高下?

最後,虎父係真係容唔下犬子的,作為一個成功男人,係唔會比自己下一代平平庸庸噤過自己的一生,如果經濟唔成問題,邊個唔想生返幾個聽教聽話小朋友?一家人三代同堂,開開心心噤過日子?所以,願意同有能力教好小朋友,係非常重要!當然如果女人連樣都靚,小朋友生出來又好睇又聰明噤就perfect喇!

所以,女人如果想嫁得好,一定要盡量裝備以上的條件,反之,比你同到個有質素男人一齊,欠缺以上條件,都未必可以收成正果,祝各位女仕日日進步,早日得到幸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93

一本遊戲雜誌轉型背後:遊戲行業20年發展的另一種縮影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02
文章來源:媒體評論


兩年前,《大眾軟件》雜誌出現虧損後,就開始謀求一條新的生路。然而直到2014年初,在經歷了一次巨大的「陣痛改制」後,《大眾軟件》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轉型。

《大眾軟件》是一個符號,在創刊至今的20年時間裡,已成為幾代遊戲愛好者共同的青春記憶。歲月更迭、時光荏苒,兩年前這家遊戲雜誌出現虧損後,就開始謀求一條新的生路。然而直到2014年初,在經歷了一次巨大的「陣痛改制」後,《大眾軟件》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轉型。

在這本遊戲雜誌轉型背後,是遊戲行業20年發展的另一種縮影。

一本遊戲雜誌的轉型


作為曾創下最高期發行量38萬冊,月發行量超過70萬冊的一本雜誌,《大眾軟件》一度在遊戲玩家中擁有十分巨大的影響力。

與其他多數單純定位為遊戲雜誌的平面媒體不同,《大眾軟件》還擁有大量的軟硬件欄目,能滿足一些電腦遊戲玩家對軟硬件知識的需求,同時雜誌上高質量的遊戲內容產出更是為玩家津津樂道,這些內容也影響了無數的電腦遊戲玩家,其中一些也因此走上遊戲道路。
  
因此當《大眾軟件》發起向移動端轉型的眾籌時候,受到了大量遊戲玩家和遊戲行業從業者的支持。2014年4月21日,《大眾軟件》在國內一家網站發起眾籌,希望能夠在6月20日前籌集到100萬元的資金,用作向移動端轉型,而參與眾籌的讀者也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回報。
  
當4月23日《大眾軟件》開始在新浪微博進行眾籌宣傳之後,很快獲得了大量遊戲愛好者的支持,截止4月28日凌晨已獲得近28萬元的支持,短短一週時間即籌集到眾籌款項的1/4以上。
  
對於《大眾軟件》來講,向移動端轉型是籌劃已久的事情。儘管曾在2003年前後創造過月發行量超過70萬冊的優異記錄,但是近年來雜誌的發行量與收入卻都在逐年下降,而到了2012年的時候,雜誌首度出現了賬面虧損。
  
儘管額度不大,但是此次虧損卻讓《大眾軟件》當時的主辦單位萌生退意,2013年之後,《大眾軟件》雜誌幾次傳出的停刊傳聞,都與此息息相關。
  
2013年底,《大眾軟件》即將於2014年停刊的傳聞再度曝出,本該發行的2014年第一期也遲遲未出。這一傳言的背後正是其主辦單位因2013年中再度出現的虧損而決定回收《大眾軟件》刊號。隨著2014年1月刊的姍姍來遲,《大眾軟件》雜誌的命運也最終揭曉:
  
《大眾軟件》原本的刊號被收回,目前只能與另一遊戲雜誌《e-play電腦遊戲新幹線》共用刊號,主管單位變更,雜誌也由原本的旬刊改成了月刊。
  
儘管這一轉折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是《大眾軟件》也因此實現了夢寐以求的「改制」,可以為自己的未來規劃一些道路。向移動端轉型,正是他們邁出的重要一步。

遊戲雜誌的沒落

  

讀者收藏的雜誌
在《大眾軟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制」前幾個月,同樣在國內遊戲玩家中十分有影響力的遊戲雜誌《家用電腦與遊戲》走完了20年的歷程:主編劉威在微博宣佈了停刊的消息。
  
2年之前,中國大陸第一本遊戲雜誌《電子遊戲軟件》(GAME集中營)也走完了自己18年的歷程;在其之前不久,《遊戲基地》雜誌停刊……這些遊戲沒有像《大眾軟件》這樣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只能成為玩家們遊戲青春的一個祭奠。
 
遊戲雜誌的沒落,只是近年來平面媒體衰落的一角。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給傳統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傳統媒體是受到衝擊最大的一個行業。
  
在資訊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的最新資訊觸手可及,而原本給讀者提供主要閱讀內容的報紙和雜誌的信息就相對顯得滯後了,加上快節奏的生活下對深度閱讀有需求的人數有所下降,因此近年來「平面媒體走向衰落」、「紙媒終將被取代」的言論甚囂塵上,包括《新聞週刊》在內的一些有影響的傳統媒體也放棄雜誌發行,全面轉型數字平台。
  
而在遊戲平媒這一領域,這一趨勢所帶來的衝擊也十分明顯。國外近年便有多本遊戲雜誌停刊,包括創刊22年的老牌遊戲雜誌《Gamepro》、創刊19年並且頗有影響的《遊戲開發者雜誌》以及任天堂官方雜誌《Nintendo Power》和索尼PlayStation官方雜誌等。
  
在國內,《電子遊戲軟件》、《遊戲基地》、《家用電腦與遊戲》等雜誌相繼停刊。其他一些遊戲報紙或雜誌雖然仍然存活,但是本身的發行量、廣告收入和影響力也都在逐年下降。
  
對於一本遊戲雜誌而言,能否生存的關鍵還在於能通過發行和廣告盈利以支撐長期發展。在發行環節,雜誌本身的人工成本和稿費支出比重並不算大,主要成本取決於印刷材質、印張數量、發行折扣、退貨比率等。
  
而對於遊戲雜誌而言,目前一般已經很難通過發行來實現盈利,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定價因素:以《大眾軟件》為例,儘管發行多年印刷材質和印張數量都有所提升,但是為保證發行量卻只能維持一貫的定價。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維持雜誌的生存就要依賴廣告,而廣告某種程度上也是造成遊戲雜誌衰落的元兇。
  
雜誌廣告:雙刃劍


  
遊戲雜誌的廣告變化某種程度上和國產遊戲行業的生態密切相關。對於國產遊戲早期大量的單機遊戲廠商而言,擁有大量讀者的遊戲雜誌、報紙曾是極佳的廣告宣傳陣地。
 
一方面當時的遊戲雜誌是多數遊戲玩家瞭解遊戲資訊的唯一來源,同時大量玩家也有遊戲攻略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遊戲雜誌主要介紹的也都是國內外單機遊戲的內容,用戶重合度極高。因此早期遊戲雜誌上的廣告多是國內發行的單機遊戲廣告,讀者並不十分反感。
  
網絡遊戲的興起改變了原有的遊戲行業生態,原有的單機遊戲廠商紛紛投入網絡遊戲開發與運營。加上盜版的氾濫與審批等問題,市場上單機遊戲的數量逐年減少,遊戲雜誌的廣告銷售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為了生存的需要,遊戲雜誌的主要廣告業務便轉向了網絡遊戲,而在急劇擴張的網絡遊戲行業面前,很多遊戲雜誌一直所堅持的媒體操守也受到了巨大的挑戰。
  
當媒體操守的底線被遊戲廠商用巨額廣告費擊潰後,讀者在遊戲雜誌上所希望看到的對行業和遊戲產品的公正、客觀報導也很難保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對遊戲產品進行宣傳的廣告和軟文,這引起了大量讀者的反感,從而也導致了發行量的下降。
  
對於網絡遊戲廣告主而言,網站媒體、網吧媒體等新型媒體的廣告投放效果更加直觀可見,他們對於遊戲雜誌的廣告也並不看重。
  
於是便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雜誌上的遊戲軟文增多、優質內容減少使得讀者反感並引起發行量的下降,從而雜誌本身的廣告投放價值也隨之下降,廣告收入自然隨之減少。因此當網絡遊戲廣告成為雜誌主要收入來源之際,遊戲雜誌最終的命運也幾乎已經注定了。
  
移動端的未來


  
對於年齡較長的遊戲玩家而言,遊戲雜誌是伴隨成長過程的一個重要回憶,因此如果能夠在移動端延續這種回憶,多數玩家還是樂見其成的。但是雜誌轉型能否成功,最終還是要看內容質量能否滿足讀者在新時代下的要求。
  
國外很多遊戲雜誌很早就已經轉型移動端,在保留雜誌的同時將內容在移動端App和網站上發佈,如國外以內容專業度著稱的雜誌《EDGE》、電腦遊戲玩家讀者熟悉的《PC Gamer》等雜誌早在2011年便先後在蘋果App Store和Google Play推出了自己的移動端App。
  
讀者在移動設備上就可以閱讀每期雜誌上的全部內容,並且可以很方便地查閱往期的內容。《大眾軟件》這次宣佈轉型移動端,便是希望為傳統媒體謀求一條新的出路。
  
轉型移動端所解決的重要問題是方便讀者購買和滿足隨時隨地閱讀的需求。對於《大眾軟件》而言,原有的品牌與讀者、高質量的編輯與作者是其向移動端轉型的重要資本,很多讀者也對能在移動端閱讀雜誌的電子版十分期待,尤其是能滿足很多老讀者對早期雜誌電子版的收藏需求。
  
如果《大眾軟件》移動端App的閱讀體驗足夠優秀,那麼相信能夠吸引住這批用戶,但是今後能否繼續關注還是要看內容本身的質量。
  
對於未來的發展,《大眾軟件》在眾籌頁面上所展示的未來似乎還很難說服更多的人們,多數支持者更多的是出於多年來的情感積累,甚至可以說不求回報。
  
談及《大眾軟件》在移動端的規劃,前《遊戲基地》執行主編於浩淼認為:「App有可能讓平媒的優勢變得更靈活,更適合當下的內容獲取方式會變得更有效,內容周全不是個好選擇,靠手機讓每一分鐘的閱讀都有價值同時又不帶給讀者壓力,可能會更舒服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65

【股市騙局揭秘:為什麼騙子推薦的股票這麼"准"?】 新財富雜誌

http://xueqiu.com/5382130346/29409528
股市騙局揭秘:為什麼騙子推薦的股票這麼"准" ?

  騙術一:潛伏——騙小散抬轎
  第1步:自己潛伏一隻股票;

  黑嘴機構們首先會自己先偷偷潛伏一隻股票,這類股票往往盤子適中,有一定題材,比較適合講故事。
  第2步:讓交費的會員抬轎;
  黑嘴機構在自己有一定持倉量之後,就會開始通知高級會員建倉,順便給讓他們給自己抬抬轎。
  這些會員買入的時候,黑嘴們會根據情況適當的加倉或者賣出一定的股票,使得股價走出比較漂亮的圖開,又不至於被迅速推高。
  在這個過程的後期,他們會把信息分享給一部分潛在的客戶,一來是分一部分利潤給他們,好讓他們盡快交錢入會,補充因不斷虧損而不斷流失的會員;二來,可以繼續利用他們的資金推漲一下股價。
  第3步:操作輿論,推薦股票,讓小散戶接貨
  這個時候,黑嘴機構們,會在自己掌握的所有資源(在電視、電話、報紙、博客、股吧等等地方)講故事、講題材,炒作支股票。甚至會買通券商的內線,讓其通過券商的渠道把股票推薦給營業部的大量小散。同時通過短信、電話向大量的低級別會員和潛在會員推薦股票。
  這個過程一般會比較長,除極個別情況外,股價都會穩定上漲,也有機構會暴力狂拉漲停板吸引注意力。會在這個過程中,黑嘴們慢慢清空自己的倉位→然後,通知自己的會員清空→然後,通過有意向加入他們會員的人清空。
  這個中間會有一個問題:他們買了這麼多股票,真的能夠全身而退嗎?答案是:No problem ! 某民間股神曾說過,SB太多了,根本不要擔心出不了貨!


  騙術二:為什麼騙子推薦的股票這麼準?

 小編曾不止一次的想:最早想到第二種騙局的,是不是學統計學的。
  騙局的要點:
  1、首先,騙子機構確實匯聚了幾個短線高手,他們在追逐熱點,選擇短線個股上面確實有一手。這幾個人高手,每天會提前給業務員一支股票。
  2、騙子手裡得有通過各種方法收集到的,大量股民的電話號碼,這裡我們假設是16個。
  3、騙子推薦給這16個股民。假如漲跌的概率各佔一半的話,就會有8個人的股票出現上漲。第二天,他們再給頭天上漲的這8人打電話推薦一隻股票。假如漲跌的概率各佔一半的話,還有4個人;第三天,他們再給買到上漲的4人打電話薦股,第四天,他們再給這上漲的2人打電話薦股,第五天,他們再給買到上漲的股票的那一個人打電話。

  如果有一家機構,連續5天給你的股票都是上漲的。而且如果這5只個股的連續漲幅都不錯的話。那麼,你有可能再也得不到他們的好股票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天邀請您參加他們會員的電話,畢竟您是見過他們「實力」的。

  可是,賺到錢只能說明是你的「財運」好,跟這個機構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所以,往往會出現很多,不交錢的時候天天推薦的股票都很準,一入會,馬上就不行了的情況。當然了,還有一些財運極佳的「受害者」們能夠長期從這些詐騙機構推薦的個股中賺錢。

  這裡為了方便,我們的舉例只用了16這個數字。可是詐騙機構手上的股民信息往往是數以百萬計。所以,總有一部分股民會成為詐騙機構的長期用戶。而假如,一家機構有1萬個收費客戶,一個客戶一年收1萬元的話,一年的收入就超過1億元。  


  騙術三:收盤後的短信:XX股明天開盤會漲停

  第三個案例跟第一種有一定的相似性,就是放出小道消息吸引投資者跟盤。這種騙術的要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詐騙團夥會首先選擇一個流通盤較小的股票,然後提前進行倉位埋伏。
  第二,在收市的之後時候,給手裡的客戶打電話、發短信。內容大致是:「明天這只股票漲停,我們今天收盤前已經提前佈局。」
  因為這是一小盤股,不需要很大的資金量就能將它炒高。第二天,在集合競價,詐騙團夥通過高價申報的方式,將其開盤價拉高。。等開盤之後,用一筆不大的資金以高價直接購買這支股票,很容易導致這支股票迅速漲停。如果有小散追入,他們就趁勢把手中的倉位平掉。當然,這是還沒有結束。
  第二步,就是忽悠頭一天接到電話的人,「已然見證過他們的實力」的人加入會員。當然,一量你交了費,你會發現,你永遠買不到這種第二天開盤能漲停的股票。

  騙術四:推薦一個股票,不准不要錢
  經常有人接到電話,說是推薦股票的,不准不要錢。而且,事後再收錢。
  關於,這個騙術。。小編想起一個段子:
  某老中醫有祖傳良方,號稱包治百病。三副見效,售價五千,治癒再收錢,不好不要錢。於是沒治好的因沒付錢也不找他了,治好的則高高興興送錢去……常年下來,老中醫名聲越來越大,財源越來越多,還掙了一屋子錦旗。所以,這種不准不要錢的薦股,自己去體會吧!

  
  本文來源:新財富(微信號:newfortune )
  作者:畢茲卡(微信號:maogos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