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百度聯手安聯高瓴建互聯網險企 BAT做保險哪家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7540.html

百度聯手安聯高瓴建互聯網險企 BAT做保險哪家強?

一財網 楊倩雯 2015-11-26 20:36:00

從業務特性上來說,BAT各有特長,涉足保險業務也有先後,到底哪家能夠在“互聯網+保險”的道路上成為最大贏家,也是市場所期待的。

阿里巴巴、騰訊之後,百度也終於按捺不住,意欲追趕互聯網+保險的熱潮。11月26日,百度、安聯保險、高瓴資本宣布聯合發起成立互聯網保險公司,暫定名為“百安保險”。至此,BAT已齊聚互聯網保險業。

從業務特性上來說,BAT各有特長,涉足保險業務也有先後,到底哪家能夠在“互聯網+保險”的道路上成為最大贏家,也是市場所期待的。

百安保險來了

11月26日下午,百度與德國安聯保險、高瓴資本在簽約儀式上宣布,將聯合發起設立百安互聯網保險公司。

根據百安保險項目負責人、安聯保險亞太區電子商務總經理陳誼表示,三方的合作始於今年春天三方的一次交流。對於“互聯網+保險”的未來機會,三方一拍即合。不過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追問三者的股權比例時,陳誼表示目前還不方便透露。

而讓三方一拍即合的自然是客觀的互聯網保險市場前景。

保監會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保險業保費收入規模超過2萬億元,同比增長17.49%。其中,互聯網保險領域增長潛力巨大,我國互聯網保費收入2014年為870億元,在我國全年保費收入中占比為4%,而美國同期數字為16283億元和15%。

合作三方中,百度表示自身擁有超過6億用戶和14款用戶過億的移動App,海量互聯網數據結合強大的雲計算能力、領先的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實現數據挖掘與智能化處理,這將為保險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創新提供堅實基礎。此外,百度還涵蓋旅遊、餐飲、出行、醫療、教育等豐富的消費場景,本身也孕育出大量小額、高頻、碎片化的保險保障需求;安聯保險是全球最大的保險集團之一,擁有豐富的保險產品創新經驗;高瓴資本則是亞洲管理資金規模最大、業績最優秀的投資基金之一,早已重倉中國,投資了諸多互聯網公司。

一個有數據,一個有經驗,一個有資本,看上去很美。那這家百安保險將幹些什麽業務?安聯集團表示,百安保險將申請一張全國性的互聯網保險牌照。未來合作三方將立誌於在旅遊、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短期健康險等方面設計創新險種,並且可能在將來進軍車險。

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發布會上舉例稱,在百度外賣中,就可以引入延遲送達險。而其擁有的大數據也可以跟健康產業、保險相結合。例如在百度每天的定位請求中,就可以看到哪些人去了足療店,哪些人去了醫院。“我最近讓百度的人跑了一下這個數據,結果顯示,喜歡去低端足療店的人是最健康的。那麽如果他們買健康保險費率是不是應該低一點呢?”李彥宏說,“互聯網+保險,不只是通過互聯網賣保險,更是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將保險服務覆蓋到互聯網場景中。”

BAT齊聚互聯網保險業

百安保險的橫空出世意味著BAT三大互聯網巨頭齊聚互聯網保險業。不過,在互聯網保險行業,BAT的另兩位——阿里巴巴和騰訊顯然走在了百度的前面。

早在2011年,阿里巴巴旗下淘寶保險頻道就已上線,更在2012年與國華人壽合作創下了“三天一個億”的銷售額。之後,騰訊財付通頻道也與多家險企達成合作。

緊接著,阿里巴巴和騰訊對於互聯網保險業的觸手從平臺伸向了牌照。2013年9月29日,眾安保險獲得保監會同意開業批複,這是中國首張互聯網保險專業牌照。股權比例中,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占比16.0403%,騰訊占比12.0907%。今年,眾安保險更是已獲57億元左右的首輪融資。

除了眾安保險之外,阿里巴巴和騰訊在保險牌照之路上也已再次出發。螞蟻金服收購了外資財險公司國泰財險,同時也在申請籌建信美相互人壽保險公司。而騰訊也計劃在山東參與設立一家壽險公司。

“在BAT三家中,從目前來看,阿里有電商基因,在保險方面起步較早,淘寶保險頻道經營多年,車險和壽險萬能險產品已經有很可觀的銷量。阿里有支付寶以及信用數據做支撐,對保險定價會非常有幫助。相比而言,騰訊的起步晚一些,但騰訊有強大的群眾基礎,微信支付和電商方面進步也非常大,也開始涉足保險,所以騰訊的潛力會非常大,未來完全有可能超越阿里。百度雖然有豐富的搜索流量,但在電商、支付、金融等方面沒有太多涉及,在這三家中與保險的距離最遠。而如何與外資保險公司順暢合作避免‘合資病’對百度而言也是一項挑戰。”最惠保創始人兼CEO陳文誌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另一名保險公司網銷渠道負責人則對本報記者表示,阿里巴巴通過螞蟻金服的渠道業務已趨於成熟,目前已然過了試錯周期。而從眾安的業務來看,騰訊作為股東之一並沒有太多的實際動作,具體戰略還不明確。

“事實上,百度成立金融頻道也很久了,但至少在保險行業一直沒有太多亮點。不過BAT等互聯網金融巨頭都成立保險公司,一是說明他們有布局金融領域的需求,二是保險牌照從股本價值上還是有一定升值空間。百度拿到了這塊牌照,未來也就有了無限可能,期待他們的產品問世。”上述負責人分析稱。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785

償付能力體系正式切換 部分險企正調整業務結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082.html

償付能力體系正式切換 部分險企正調整業務結構

一財網 楊芮 2016-01-29 21:24:00

歷時3年的準備期、接近1年的過渡期,中國保險業的償付能力監管體系正式切換為中國風險導向的償付能力體系(下稱“償二代”),與之相應的是經歷了過渡期之後的保險機構也在進行主動調整。

1月29日,記者由保監會新聞發布會獲悉,自2016年1季度起,保險公司將只向保監會報送償二代報告,停止報送償一代報告。這意味著,保險業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雙軌並行”的過渡期狀態將結束。

保監會財務會計部(償付能力監管部)主任任春生表示,自2015年一季度起,償二代進入實施過渡期,在歷時一年的過渡期中,保險公司從最初多達10多家不達標,到2015年4季度末時,尚有6家保險公司未在償二代下達標。

不過,任春生也表示,雖然目前尚有6家險企不達標,但“這也是正常的,因為在償一代時還有不達標的”。此外他還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產品結構和業務結構不合理的公司必然會受到影響,短期性業務占比較多的公司也會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目前來看,這些不達標公司有的已經開始行動,采取發行資本債、調整業務結構等措施,來滿足償二代下的要求。

承壓:業務、產品結構待調整

“從某種意義上講,償二代實際上是在倒逼保險機構全面的去重視風險”,一位業內人士在和記者交流時坦言。回顧償二代體系建成的過程,償二代建設於2012年啟動,經過三年努力,2015年2月,償二代正式發布並進入實施過渡期。保監會稱,從2015年開始,償二代順利完成了4個季度的試運行。試運行平穩、風險可控、成效顯現。從行業整體看,償二代下償付能力保持充足、平穩。從公司情況看,償二代能更好識別高風險公司,引導保險公司積極調整經營理念、市場策略和風險管理,完善風險管理體系,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不斷改善償付能力。

償付能力指保險公司償付債務的能力,保險公司在開展業務時,需要具備和其承受風險及規模相應的資本。在償一代過渡至償二代時,從規模導向轉換為風險導向,這將對產品結構高風險的保險公司,產生不利影響,加大其資本金要求。

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就高現價產品占比較高的公司會否產生一定影響,任春生坦言,對於這些產品結構不好的公司,會受到償二代的影響,這些公司可以通過業務調整、補充資本等形式,來滿足償二代的要求。

事實上,此前前海人壽等新生代中小險企高度倚重高現價產品引發業內爭議。在保監會召開防範化解滿期給付與退保風險工作會議上、2016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等多個場合,相關風險亦屢屢被提及。

根據此前保監會公布的償二代試運行的首份季度報告結果顯示,償二代下,一季度末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的公司共有13家,其中財險公司有3家,壽險公司有7家,再保險公司有3家。據媒體披露,前海人壽等公司在列,而同時在列的還有幾家外資公司。

就外資公司是否會受到償二代實施的影響時,任春生還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對外資公司其實並沒有更多的新要求,即使有增加也都是國際通行的監管要求,並沒有比歐盟和發達國家增加更多額外的條款。”

投資:不斷跟蹤風險

任春生坦言:“償二代目前還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保監會稱,償二代的正式實施將進一步增強我國保險業抵禦風險的能力,促進保險公司轉變發展方式,引導行業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同時,將進一步深化保險監管改革,通過管好後端,推動前端進一步放開,為人身保險費率和商業車險條款費率市場化改革、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等改革創新提供制度保障。

就去年以來備受關註的保險資金資產配置,尤其是保險公司對上市公司的頻頻舉牌,任春生也表示,目前保險相關監管規定要求,險企在權益類投資上面最高不超過上季度末總資產的30%,但整個行業最高也未超過14%,因此紅線並未被突破。任春生說道,目前來看,保險機構對風險的把控是有度的。

實際上,償二代對於投資管理的影響是,能夠讓保險機構更加註重資產負債影響,同時抑制非理性投資。償二代下,保險公司在大類資產配置的選擇上將更為審慎,據業內分析人士分析:“在險資可投資範圍中,長期債權投資可能屬於能夠為償付能力加分的投資項目。”

此外,就權益類投資而言,投資什麽樣的股票、投資多少比例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到償付能力。據申萬宏源報告分析,在償二代下,險資投資哪類股票以及資產都有講究。由於舉牌上市公司持股比例超過20%後,險企在賬面上會將這筆投資記錄在“長期股權投資”項目,由原先的公允價值計量改為權益法計量,提升償付能力充足率。

就償二代的發展規劃,保監會明確,將穩妥有序組織償二代實施,不斷完善保險監管,將跟蹤完善償二代標準,發布償二代配套標準,通過監管升級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將繼續做好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狀況的監測、分析、預警等工作,做好風險防範,守住風險底線。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28

六家上市險企2015年投資大比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4/4769574.html

六家上市險企2015年投資大比拼

一財網 楊芮 2016-04-01 11:59:00

上市險企年報收官,凈利潤大增、已賺保費持續上行、投資收益率新高等成為關鍵詞。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加上以港元計價的中國太平,六家上市險企凈利潤總和超過1500億元。

隨著新華保險3月30日業績發布會的落幕,上市險企年報收官,凈利潤大增、已賺保費持續上行、投資收益率新高等成為關鍵詞,一串串飄紅的數字映照下,2015年是保險行業的一個豐收年。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加上以港元計價的中國太平,六家上市險企凈利潤總和超過1500億元。根據保監會數據,2015年保險業約實現利潤2823.6億元,同比增長38%,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這其中,六大上市險企的利潤接近半壁江山。

另一大亮眼的數字則是投資收益,成績單上的數字都是行業“優等生”,而與行業發展趨勢相一致的是,保險在大資管中的地位正漸穩。截至2015年底,我國保險業總資產12.36萬億元,保險資金運用余額11.1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9.81%,占保險行業總資產的90.45%。而在大資管市場上,保險資產規模僅次於銀行和信托。

凈利潤、投資收益大比拼

在靚眼的成績單上,當然也有排名先後。從凈利潤增速看,增速最快的是中國太保60.4%、中國太平56.9%、中國人保49.1%、中國平安38%、新華保險34.3%、中國人壽7.7%。

保費端,從已賺保費來看,中國人壽實現已賺保費3623.01億元,中國人保3493.11億元,中國平安2998.14億元,中國太保人壽保險業務1065.53億元、財產保險業務823.62億元,新華保險1112.20億元人民幣,中國太平總保費1384億港元。

具體分析,從財險市場來看,與2014年相比,受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老三家”的財產險保費收入增速均有所下滑,承保業務壓力增大。而2015年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和太保產險三家險企的市場占有率合計達64%。

壽險市場來看,業務結構調整和保障型產品成為關鍵詞。中國人壽董事長楊明生介紹,2015年公司業務的最大亮點是“業務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中長期期繳業務表現出色。2015年,長期保險首年保費增長20.1%;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繳保費增長25.4%。新華保險也表示,隨著轉型和結構調整的深入,2015年保險銷售員渠道保費增長8.6%,銀保渠道的保費則出現了7.4%的下滑。

而從投資收益對比觀之,創×年新高是主題詞。根據總投資收益來看,中國平安總投資收益率為7.8%,新華保險7.5%,中國人保為7.3%,中國太保為7.3%,中國人壽為6.24%,中國太平的賬面總投資收益率7.97%,創近8年新高。

上市險企普遍表示,2015年在優化資產配置的基礎上得到了“回報”,而從全行業的數據來看,2015年保險資金運用實現收益7803.6億元,增長45.6%,平均投資收益率達7.56%。

一位業內分析師表示:“在政策紅利和整體宏觀經濟背景下,保險業產品端保費大幅度增長,而資金端也投資表現較好,而未來仍有發展潛力。”

從資產配置策略來看,中國人壽年報稱,投資組合方面,應對利率下行、債券市場震蕩上揚、 信用利差收窄的固定收益投資環境,加大了交易類債券、其他金融產品投資力度;把握股票市場波動加劇、分化明顯的市場特點,發揮市場化機構經驗,加大操作主動性;前瞻考慮匯率變動因素,積極推 進全球配置,投資成熟市場優質資產。

在中國平安業績發布會上,中國平安首席投資執行官陳德賢介紹,去年平安投資了比較多的優先股,目前持倉400多億元。這部分股票的稅後收益率在6.6%以上,對公司的凈投資收益率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平安投資的股票有很大一部分屬於高分紅股票,分紅達5.5%以上,未來亦會主要考慮高分紅股票。

對於投資策略,中國太保表示,中國太保主動調整投資資產的配置結構,在穩定債券、存款、股票和基金等傳統投資資產配置的基礎上,從符合保險資金特性和風險容忍度的要求出發,適度增加了對債權計劃、理財產品及新股基金、優先股、分級基金A等“類固定收益產品”的投資,提高了投資組合的多元化和分散化程度,控制投資風險,穩定整體投資收益率水平。

對於2016年,上市險企普遍認為,在低利率和資產荒背景下,保險投資壓力將有所增加。中國人保資產副總裁王小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2016年資產配置壓力會加大,人保資產會在固定收益方面保持債券的基本配置,因為該類資產提供了較好的流動性。還會適當降低對二級市場的配置,做一些長期戰略的持有。

截至2015年底,我國保險業總資產12.36萬億元,保險資金運用余額11.1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9.81%,占保險行業總資產的90.45%。

資管產品成“新寵”

實際上,保險資管產品並非新鮮詞,但2015年保險資管產品無論從發展規模還是發展增速來看,都實現了歷史性的大跨越,無論是投資角度還是產品設計角度,都有較大突破。而在2015年的各項大型並購案中,保險機構的身影頻現。

在中國人壽的年報中,在資產類別分項中的固定到期日投資中,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的占比為2.95%,這些產品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和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和項目資產支持計劃。中國人保方面,人保資本的註冊投資計劃產品達到9個,規模112億元;而人保投控的不動產直投業務也穩步推進,金融產品規模達到80.8億元。新華保險年報披露的資產配置結構中,債權型投資中,債權計劃、項目資產支持計劃和其他占比達到了10.8%,而非標債權投資對比上一年則上升了10.1%,非標股權投資亦有大幅增長。太保資管提供的內部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其累計發行設立產品數達到182個,其中,資管產品110個,另類產品72個。2015年度新發行資管產品69個。

根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15年,18家機構(含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註冊各類資產管理產品121項,合計註冊規模2706.13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42項,註冊規模1027.45億元;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69項,註冊規模1019.68億元;股權投資計劃5項,註冊規模465億元;項目資產支持計劃5個,註冊規模194億元。目前,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和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發展較為成熟,作為保險版ABS的項目資產支持計劃發展潛力巨大,就項目資產支持計劃發展前景,王小青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下一步發展潛力巨大。”

2015年,在各種大型交易中,保險機構的身影都有出現,無論是在海外房地產和海外金融機構的投資,還是在國內大型項目比如東軟控股、螞蟻金服、國家電路產業基金等重大投資項目中,保險機構無論從參與程度還是參與形式上都有發展。

保險資管分化明顯

作為保險公司的投資前站,保險資管公司的地位不言而喻。根據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近日發布的《2015年中國保險資產管理發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目前保險資產管理業市場主體主要包括21家綜合性保險資產管理公司、10多家專業性保險資產管理機構、11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香港子公司、6家養老基金管理(或養老保險)公司、2家私募股權投資管理(GP)公司、1家財富管理公司。此外,還有173家保險公司設立了保險資產管理中心或保險資產管理部門。這些專業管理機構或部門管理資產規模超過14萬億元(含2.43萬多億元業外資產)。

保險資管機構的發展亦呈現差異化發展態勢,一類是專註於管理母公司資金的公司,業務模式及投資理念堅守傳統,負債驅動資產配置為主。另一類是是第三方業務占比較大的公司,市場化程度較高,綜合投資能力正在接近或者達到充分競爭的大資產管理市場的標準。

從公布年報的幾家大型機構來看,人保資產第三方受托管理資產持續增長,對比2014年末,2015年的第三方受托資產同比大幅增長95.7%,人保資產的第三方業務多元化發展格局持續鞏固。年報顯示中國太平的第三方委托投資資產余額達到2338億港元,較年初增長27%。

太保資產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近日則表示:“早在2012年,太保資產管理就預判到大資管的序幕即將拉開,主動確定了產品化為著力點的第三方業務發展目標。如今第三方收入同比增長96.3%,在公司的收入占比中達到51%,並且提前完成三年的規劃目標,同時也標誌著公司的市場化經營模式基本成型。”

《報告》還分析,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受托業務的投資標的較為廣泛,基本實現了從傳統到另類、從公募到私募、從虛擬到實體、從境內到境外的全覆蓋。具體而言,包括存款、債券、基金、股票,基礎設施、不動產、股權、衍生金融工具,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私募股權基金、信托產品、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券商資產支持證券、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等各類金融產品,能為保險機構、銀行、企業年金等客戶提供企業年金投資管理、金融同業業務、財富管理服務、資產管理產品、養老金產品、境外理財產品、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專戶、私募基金產品等各項產品和服務。(本報實習生蔔怡對此文亦有貢獻)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280

老產品賣不動 新產品還沒批 部分中小險企4月份保費成績單“難看”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26/1008063.html

“等4月份保費數據出來的時候,我們可能又成黑馬了。”一位中小險企相關人士對記者如此調侃道。他所在的公司,從3月21日中短存續期人身險產品新規實施起到目前兩個多月時間,保費獲取速度下降非常明顯。

___2_.thumb_head

“等4月份保費數據出來的時候,我們可能又成黑馬了。”一位中小險企相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此調侃道。他所在的公司,從3月21日中短存續期人身險產品新規實施起到目前兩個多月時間,保費獲取速度下降非常明顯。

按照慣例,4月份的保費數據近日將會發布。有業內人士推測,原本以3年期以下產品為主的不少中小壽險公司,4月份的保費會受到新規影響變得“難看”:一方面,已有產品中,長期的在主力渠道銷售情況不佳,另一方面,新產品仍未獲批。而華夏保險、富德生命人壽等公司,則可能因上一年有較大基數,受益於新規給予的過渡期,受到影響較小。另外,以投連險業務為主的險企受新規影響亦不大。

保費獲取速度明顯下降

此前,保監會於3月18日發布《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以引導行業調整業務結構,發展長期業務,強化險企對資產負債錯配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管控,《通知》已於3月21日起正式實施。

《通知》要求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保費收入控制在公司投入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的2倍以內,將規模管控的基準與投入資本和凈資產掛鉤。並要求保險公司立即停售存續期限不滿1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存續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滿3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的銷售規模在3年內按照總體限額的90%、70%、50%逐年縮減,3年後控制在總體限額的50%以內。

某中小險企總裁表示,這意味著,新規實施後,1年期以下產品絕對不能再進行銷售,而1年期產品是不少中小公司網銷的主要產品,在部分公司的銀保渠道也貢獻了不少保費,這些公司受到新規的影響較大,4月份的保費或很“難看”。

“等4月份保費數據出來的時候,我們可能又成黑馬了。”一位中小險企相關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此調侃道。他所在的公司,從3月21日新規實施起到目前兩個多月時間,保費獲取速度下降非常明顯。

該人士稱,事實上,公司目前的產品不僅中短存續期的,除了中短期的有長期的,也有保障型的,多達幾十款,但期限長的這些產品在其主力渠道銷售情況很不佳,銀保渠道賣不動,網銷渠道更甚,只能是團險和個險渠道銷售,但這兩個渠道的業務量幾乎可以忽略。而按照新規研發的新產品仍未獲批,因此尚未有新規後產品的保費。

4月份保費情況的下滑已經在同業交流數據中有一定的顯現。據《證券日報》記者此前獲得的一份銀保同業數據,受險企全年業務節奏安排及中短存續期壽險產品新規雙重影響,4月份單月,銀保市場51家人身險公司新單保費僅860億元,環比3月份單月下降47.6%,減少近半。不過,如此的環比結果,在部分業內人士眼中,仍然是好於預期的,“下降得還不算太多”。

A股四大上市險企已經披露了1-4月的累計保費收入數據,數據顯示,其合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622億元,同比增長25.1%。其中,中國人壽原保費收入2236億元,平安壽險保費1251億元,太保壽險保費592億元,新華保險保費543億元。

基數大的公司有調節空間

上述《通知》規定,對2015年度中短存續期產品保費收入高於當年投入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2倍的保險公司,自2016年1月1日起給予公司5年的過渡期。過渡期內,保險公司的中短存續期產品年度保費收入應當控制在基準額以內。

其中,基準額=最近季度末投入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2+(1-0.2t)×(2015年度中短存續期產品保費收入-2015年末投入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2),t=年度-2015,年度範圍為2016年至2020年。

上述中小險企人士分析,新規對此前年度銷售中短存續期產品超過限額的公司給予了緩沖期,而在資本和凈資產相同的情況下,去年超過限額越多的公司,在過渡期內,中短期的產品的保費上限就越高。通俗地說,同等資本實力和體量的公司中,2015年短期理財型產品賣得越多的公司,過渡期內可以銷售的中短期產品規模越大。

比如,按照資本和凈資產較大者2倍計算,一家壽險公司今年只能做200億元規模的中短期業務,但由於去年其做了1000億元這類業務,今年的基準額可能會有700億元,所以中短期業務的規模上限就提升為700億元,因而有了一些調整空間。

所以,諸如華夏保險、富德生命人壽等去年憑借中短期業務做大規模的險企,相較去年基數小的公司,今年中短期業務受到的新規影響要小一些。

投連險不受新規影響

另外,由於新規主要針對萬能險、分紅險、傳統險等,投連險不受新規影響,因此,以投連業務為主的險企,保費規模受到的影響也有限。某投連險占比較高的險企總裁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直言,中短存續期產品規定對公司影響不大。

《證券日報》記者也從某大型網銷平臺看到,幾家中小壽險公司的半年期、9個月期限(之後退保無損失)的多款投連產品在售,預期年化收益率從4.05%到5.3%不等。

從今年一季度的情況看,24家壽險公司開展了投連險業務,弘康人壽、恒安標準、建信人壽和陽光人壽4家公司的投連險新增交費同比增速超過100%,弘康人壽和光大永明人壽的投連險規模居前,在百億元左右。

  • 證券日報
  • 張喜威
  • 劉敬元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49

險企出手布局養老社區 中國人壽蘇州項目首亮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001.html

保險公司養老社區正不斷擴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目前共有9家保險機構參與建設養老社區,主要布局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及周邊輻射圈,以及武漢、沈陽、大連、蘇州等城市。

5月26日,名為“國壽嘉園·雅境”的蘇州陽澄湖半島活力養老社區項目正式公開亮相。據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董事長楊明生透露:“蘇州項目去年9月奠基,主體工程年底將落成,首批居民的入住時間可能是2018年。目前,中國人壽已經完成了蘇州、北京、天津、三亞、深圳五個城市的實體項目落地和開展。三亞項目也即將開工,地址選在海棠灣。”

楊明生還表示:“機構養老只是中國人壽建立養老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也都在探索。其中在社區養老方面,和深圳市政府的合作或將成行。”

據記者了解,中國人壽蘇州陽澄湖半島項目一期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由中國人壽與美國Merrill Garden公司聯手開發,定位是複合型中高端養老養生社區。坐落於於天津空港的項目命名為“國壽嘉園·樂境”,與康複醫院TIRR合作打造醫養結合養老養生社區;坐落於北京大興的項目命名為“國壽嘉園·韻境”,將提供健康管理+養老養生、中醫+抗衰老等特色服務;坐落於三亞海棠灣的項目命名為“國壽嘉園·逸境”,打造國際一流水準的康複、休閑、度假式養老養生社區。

目前,中國人壽已推出“保單+養老服務”的模式,通過《中國人壽養老社區入住資格確認書》作為養老社區與保單對接的載體,對選擇入住國壽嘉園的客戶在未來的保證入住權、優先入住權、價格優惠權、體驗式入住權等方面進行了明確。《保險合同》與《入住資格確認書》雖然相對獨立,卻實現了虛擬金融產品與實體養老服務的緊密結合,一攬子解決客戶的養老問題。

此外,國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還將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智慧養老聯合創新實驗室”,圍繞“面向未來的智慧養老雲平臺”為主題,在研究智慧養老業務模式和行業技術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結合雙方的優勢,致力於打造中國人壽智慧養老雲平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890

人壽等險企境外頻頻買樓 業內人士稱未推高當地房價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817.html

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境外不動產投資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全球布局的重要一環,這其中,保險資金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當前,險資監管放松,境外商業資產租約長,回報率較高的特點也推動保險公司頻頻“出海”,成為境外投資主力。

據地產顧問機構——第一太平戴維斯統計,2015年境內保險公司參與共計約60億美元的境外不動產投資,占全年總額30%。

今年4月27日,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聯合加拿大國際大型資產管理公司Brookfield,以3.46億英鎊成功收購倫敦金融區域的辦公大樓—ALDGATE Tower, 初始回報收益率達到4.9%。

第一太平戴維斯參與了本次收購過程,為中國人壽提供相關交易服務。

Aldgate Tower位於倫敦金融城東側的Aldgate East地鐵站上蓋,距離英國中央銀行不到一公里, 總面積達30,377平方米。 大樓建成於2014年第四季度,共計16層。 目前該大廈出租率為94%,入駐的企業包括Uber、Aecom、WeWork、Tag、Ince & Co、Maersk等諸多明星公司。

作為國內最大的商業保險集團,中國人壽的本次並購,為2014年以來海外地產投資布局的第三子。

除了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安邦、陽光保險等企業也紛紛去境外購買物業資產。

國內保險企業為何頻頻出海?他們青睞哪些標的資產?風險如何規避?近日,第一太平戴維斯北京公司投資部助理董事王堯和張航為我們解答了上述問題。

他們認為,雖然近年來包括保險資金在內的中國資金紛紛去海外購買地產,但在當地總投資量中占比並不大,不能簡單說是中國資金推高了當地房價。

問題:國內資金為什麽要去海外買物業?對中國有什麽影響?

王堯:海外不動產投資大概是從2011年開始,我們剛開始做這業務的時候主要客戶就是中投。到2012年、2013年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發現客戶越來越多,從險資、銀行、開發商一直到這兩年開始慢慢增多的中小型民企,財富管理公司,高凈值個人等。

這有幾個方面因素,一個是宏觀經濟層面,中國當前GDP增速,包括房地產業在內的投資回報,已經不可能複制十年前的情況。

其實包括還有另外一個因素,人民幣進入緩慢貶值通道、國內缺乏具有永久產權並且收益穩定的可投物業,成為這一波國內險資出海的大背景。

再有第三個,也是挺重要的因素,就是政策層面鼓勵。2012年保監會出臺保險公司境外投資辦法,給大部分險資開出了通往國外的窗口,鼓勵更多的險資把它的資產配置在海外。

其實之前他們也有這種需求,只不過政策層面沒有給他們很明確的指引,從2012年底出來這個政策之後,大量的險資開始出海。

在險資配置不動產這塊來說,中國企業的發展還是相對比較慢,其實全球排名前幾名的保險公司,像AIA,這些公司的資產配比里頭,有將近10%到15%是合理配置在不動產上面的。

去年我們做的一個統計顯示,中國險企這方面只有2.3%,這個配置比率還是非常低。從保險業本身自身的需求,包括它資產的安全性,資產配置上需求來說的話,是有必要與國際對接的,從目前只有2.3%的占比提升到10%左右。

張航:本質上來說資金永遠是逐利而為的,哪里有錢賺,資本就流向到哪里。從國家層面上講,隨著中央一帶一路政策的推出,政府也是鼓勵中小型的民營企業投資海外,他們也紛紛走出國門進行一些物業並購和開發,盡管項目標的投資額遠沒有險資、政府主權基金那麽大,但畢竟也是踏出了第一步。

國內一個叫總部基地的民營企業在倫敦投資的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總部基地集團2005年在北京豐臺科技園成功開發了獨棟總部企業園區,目前運營狀況良好,落戶園區的大型國企和上市公司多達40多家。

總部基地六年前在英國拍了一塊地,位於東倫敦皇家阿爾伯特碼頭,是當地政府重新振興經濟的重大項目。他們之所以選擇跟總部基地合作,是因為總部基地獨棟式的園區開發理念,是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制的寫字樓。這可以為英國引入更多的中國企業投資英國。同時給當地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並拉動經濟增長。

當然這個項目的規劃也是比較符合英國當地政府對於振興經濟的要求。項目一期規劃為22個獨立寫字樓,每個樓有1500平方米到2500平方米左右。之前這樣的寫字樓業態在英國是比較少見。英國傳統的金融區,像金絲雀碼頭基本都是高層甲級寫字樓,總部基地開發的位於城市新興區域的科技園式的寫字樓應該是第一次出現在東倫敦。

還有其他一些民營企業,他們聯合中國主要的民營企業,組成大的投資集團。譬如說中民投目前也成立了一個並購基金,也積極在英國,北美地區尋找大型的整棟辦公物業標的。

不論是從政府宏觀經濟層面的鼓勵和刺激,還是從投資標的國當地的稅務,法律的透明與完善程度來講。中國資本流入境外發達市場國家,從交易保障和資金安全性上還是比較令人踏實和放心的。

另外純粹從投資回報的角度來講,現在中國二三線城市最近幾年的甲級寫字樓,包括商用物業的供給量,是遠大於實際需求的。這就造成很多城市的大型辦公物業空置率增加,商場運營困難,現金流不好。可是土地拍賣價格卻不降反升,這都為更多投資資本流出創造了客觀條件。

一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這三個城市目前寫字樓的空置率還是可以接受的,但租金上升勢頭不再持續,也開始慢慢保持平穩。從租金回報的角度上來說,整個北京市場年回報率還不到4%,相比成熟市場回報率以及低利率的杠桿成本,這是相當低的回報。目前包括倫敦,紐約,投資核心區域運營穩定的辦公物業基本上可以拿到4.5%的回報,甚至於到5%,這是很正常的。其它一些新興區域,像日本,現在也有很多人在考慮投資日本房地產市場,因為它有銀行負利率的刺激,這也為資本套利創造了空間。

問題:保險公司在投資海外地產的時候,有什麽特點?

王堯:險資首先考慮的是安全性,第二是收益率,第三是這個國家的政治穩定度,第四是這個國家的法律法規、會計、稅務的透明度,第五就是地產市場流動性。

2012年底出臺的險資海外投資政策,涉及去國外投資房地產是有明確限制的,具體是多少個國家多少個城市為限,險資投不動產類只能去這幾個國家。保險資金是一個長期性的資金,要保證每年的固定收益,其實它對收益的要求並沒有像其他行業,比如開發商、私人企業那麽高,它只要保證每年一個租金收益就可以了,過去幾年可能是5.5,這幾年降到4.5左右。

簡單說一個例子,為什麽這麽多企業會選擇在英國這個市場。首先英國它是一個政治穩定度比較高,再一個就是說它的稅率、法律非常透明。

在倫敦來說,大部分險資為什麽投寫字樓?一般來說,寫字樓是15年的租約,租約是每年只漲不跌的,其實很好匹配了險資的需求。買來15年,每年有固定化的需求,每年利潤都在增長,這是很好的與險資匹配的產品。

此外,寫字樓相對於酒店、商業、以及住宅開發來說的話,它對管理的需求並不是那麽高。大部分險企不具備開發能力,一般來說它是不會介入到整個開發流程,也不希望有過多的人力、物力在蓋樓,或者是物業的維護上。

問題:如果還有險資想出海的話,對它們來說,還有哪些風險需要去規避?

王堯:我們拿倫敦做例子,2011年平安買的一個樓,當時它買的初始回報大概在5.75左右。到當前最新的人壽的成交案子,它的回報率是4.75,可以明顯看到當地資產價值已經慢慢炒起來了,收益比已經被壓縮到一定程度了。

很多保險公司對資產也是越來越挑剔。包括位置、安全性、市場環境,也都是在做重新的評估。尤其美國存在一個加息預期,我們跟某一家保險公司聊,對購買的不動產定期會做一個資產價值的評估,這個價值評估最主要的指標就是無風險利率。

問題:中國企業去倫敦買物業,這些來自中國的資金在當地總投資中占比是多少?是否出現了中國企業買得多了推高當地資產價格的情況?

王堯:我們先拿澳大利亞做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不少報道說,因為中國投資人過去了,把澳大利亞的整個房地產市場炒起來,搞得當地都沒人能買得起房子了。但我看了一個數據後很驚訝,其實中國買家在這里並不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它是排在第四,前面是美國、歐洲、亞太其他地區。

我們拿澳大利亞的豪宅市場舉例,高端住宅里買得最多的人是加拿大和美國人,第二是歐洲人,第三是日本韓國這些人,第四才是中國人。從整個住宅市場來說,我並不認為是中國人把當地房地產炒起來的。

倫敦是一個對全球資本吸引都很大的一個地方,它首先吸引的是美洲、東歐、中東,其次俄羅斯、新加坡、中國香港的資金,然後才是中國內地的資金,是這麽一個排序。其實中國這兩年的投資量才占了當地寫字樓交易量的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62

險企加碼海外投資 中國人壽收購曼哈頓標誌性寫字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0412.html

中國的保險巨頭正加緊步伐在海外搜羅優質投資項目。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5月30日從中國人壽相關人士處獲悉,中國人壽聯合美國不動產投資管理機構RXR,以16.5億美元的價格完成收購曼哈頓美國大道1285標誌性寫字樓項目,中國人壽為該項目單一最大投資機構。

這是繼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投資紐約曼哈頓核心區域的商業地產“翠貝卡111項目”後又一落地美國的項目。資料顯示,曼哈頓美國大道1285核心優質寫字樓項目是紐約今年成交的最大的不動產投資項目之一,總收購價格16.5億美元。

該大樓總規模約180萬平方英尺,樓高39層,地處紐約曼哈頓中城核心區域,距時代廣場和中央公園均只幾百米距離,為曼哈頓地標性建築之一。當前,美國經濟複蘇態勢明朗,美元資產價值凸顯,紐約作為全球最重要的不動產市場之一,成為各國投資者的投資目標。

“海外投資目前還很初級。”一位保險資管人士日前就保險公司海外投資問題如是說。按照《保險資金海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允許保險公司運用總資產15%的資金投資海外,而以目前保險公司實際的投資比例來看,離15%這一比例還相差甚遠。

針對海外投資是否會常態化,中國人壽相關負責人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海外投資是要常態化,現在監管放開後,這麽大體量的資產全困在一個籃子里實際上並不科學,我們會積極穩妥地推進海外投資,目前海外投資委托投資的選聘在進行中,初期會根據實際情況配置金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66

汽車後服務:險企和車企誰主沈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3/156485.shtml

汽車後服務:險企和車企誰主沈浮?
朱偉華 朱偉華

汽車後服務:險企和車企誰主沈浮?

主機廠拿著一把好牌,但打得很爛。

文|朱偉華

最近在很多論壇上看到經銷商、後市場公司、互聯網公司對汽車後市場表示濃厚興趣,但任誰都得承認,真正決定汽車後市場未來的是保險公司和整車企業。對於汽車產品本身而言,我們可以擬人化的認為整車企業是爹,而保險公司是媽,目前中國車主是爹不疼媽不愛的狀態,雖然爹媽都聲稱要對孩子負責,但行為上儼然是後爹後媽的嘴臉。在一個車企和險企都處於寡頭壟斷性局面的情況下,車主服務如此低效確實讓人對產業前景浮想聯翩。

從全球看,汽車後服務市場有幾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澳大利亞市場,本土缺乏整車企業,排名前四位的保險公司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保險直銷導致險企對用戶的掌控非常強,各種保險車主俱樂部的服務涵蓋車主的衣食住行,修車服務自然完全掌控在保險公司手里。保險公司會發明類似零整比之類的各種參數約束廠商的產品,確保保險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比如對低速碰撞修複成本的各類實驗是澳大利亞險企控制賠付成本的利器,那種輕微碰撞就修出天價的“吸能”安全車的保費會貴到沒有朋友——中保研很快也會推出類似參數,靠“吸能”來獲得安全的車企也得考慮修複成本問題了。由於險企掌控車主,這意味著澳大利亞汽車後市場基本是保險公司說了算,無論是救援還是修車,基本都圍繞澳大利亞險企轉,整車企業基本沒有話語權。

全球汽車市場的另一個極端是中國,由於汽車市場非常開放,使得中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汽車品牌,擁有最複雜的汽車制造業,車企通過掌控銷售渠道一度壟斷了保險銷售,保險公司對此無計可施,只能成為保險批發商。直到近年來保險行業協會推出零整比等掀起反壟斷攻勢,才讓車企開始關註用戶,關註汽車後服務市場。

目前看,主機廠+4S仍然擁有60%以上的車主份額,保險公司對這部分4S店的死忠車主仍然無計可施,還得乖乖給4S店繳手續費。雖然近年來電網銷有增長,但傳統渠道仍然垂死掙紮,保險公司要從保險批發商轉向零售商還需要進行全員洗腦。由於30年來汽車後服務的優質資源都掌握在整車企業手里,即使保險公司想借助互聯網服務好原本屬於自己的用戶,但過剩的低端服務生態很難吸引高端用戶,這反過來進一步削弱了保險公司的品牌價值。

在保險公司與整車企業的用戶爭奪中,保險公司不可能依靠4S店,但在一個缺乏高端服務供給能力的市場里,保險公司又沒有可依靠的獨立高端後服務提供商,最終只能靠低價服務滿足中低端用戶需要,這本質上沒有為品牌加分,甚至連節省理賠成本也未必經得起推敲——4S店至少還有主機廠約束它,還有大規模投資的合規性約束,但針對非4S店,如果不增加額外的風險控制手段,引導用戶去缺乏外部品牌約束的獨立維修廠有可能導致理賠成本更高。

在澳大利亞和中國兩個極端之間是美國、日本、歐洲等相對正常的國家,當然,美國市場的獨立維修體系的發達也比較典型,但整體而言不是一邊倒的結果,再加上美國保險公司的市場集中度較低,這些因素都導致美國是市場自由博弈,很難實現寡頭獨占市場紅利。

對中國而言,目前顯然處於市場轉折點,一方面整車企業雖然擁有完美的4S渠道,但其本身也缺乏對用戶的控制。另一方面,保險公司正從批發保險的B2B模式向直銷的B2C模式轉變。再加上大量互聯網公司聲稱要做車險來搶飯碗,讓車企和保險公司都患上了互聯網焦慮癥,車企花錢投資電商觸網,保險公司作為原本信息化水平很高的業態,進一步增強自身商業模式的互聯網滲透率,但雙方盯的都是最終車主,在爭奪最終用戶這個問題上,車企更多關註的仍然是市場份額本身,CRM重要,但遠沒有銷量和市場份額重要。同樣,對大多數險企而言,保費份額遠比理賠省得那點碎銀子重要。

對車企而言,未來幾年會非常煎熬,在自己的整車制造領域,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僅僅是原有那幫熟悉的競爭對手已經讓市場一片血海,而各種互聯網公司也紛紛加入到了造車的行列,這些新來的對手剛登場就吆喝著要用車聯網和電動車革傳統車企的命,這會讓血海變成什麽顏色還未可知。前有互聯網造車的悍匪,原本比較太平的售後服務又來了一幫後市場O2O,如果都像有壹手這樣願意來當4S店好幫手的倒也是好事,但問題是絕大多數後市場互聯網公司都是做奔著要4S店命的目標來的,如果僅僅只是這些後市場O2O倒不足為懼,真正可怕的是保險公司,雖然過去10多年新車保費讓4S店可以牽著保險公司的鼻子走,但近年來新車保費在整個保費中的占比在下降,保險公司已經有一些掣肘4S店的話語權,如果這種能力再加上後市場O2O從4S店搶奪用戶的能力,再加上保險公司自己或者借助第三方運用電網銷從4S店分流保費的能力。主機廠+4S生態才真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目前的情況看,絕大多數主機廠的售後負責人對後市場O2O、保險公司都處於輕敵狀態,具備危機意識已經很少,有危機意識又已經開始行動的微乎其微——這種自負才是最要命的。

所以,我的結論是:在目前這種情況下,主機廠拿著一把好牌,但打得很爛。比如國內沒有任何一家主機廠具備大數據分析能力,自己的用戶究竟什麽樣,得把數據拱手送給BAT才知道,明明有專業數據分析公司的大數據分析服務棄之不用,非得付費把自己的用戶送給BAT的數據部分,然後再用廣告費買回來自己的用戶,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的“聰明絕頂”。對保險公司而言,雖然對數據和用戶的敏感性要高於主機廠,但對車輛本身、對續保的掌控能力非常有限,到處買保費的B2B商業模式註定大多數保險公司短期難有制勝主機廠的殺手鐧。這種焦灼的情況下,哪家主機廠帶領自己的4S店率先變革,哪家保險公司帶領後市場O2O率先變革,最終將成為整個後市場的掌控者,考慮到後服務嚴重過剩,率先變革者終將淘汰不思進取者,快魚吃慢魚,共贏是不可能的!

汽車後 險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29

保監會:險企股權變動5%以上需10個工作日內公開披露

近年來少數社會資本通過股權代持等隱蔽手段投資入股保險公司,可能帶來一定的風險隱患。為有效防範違規入股帶來的風險,中國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保險公司股權信息披露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披露增資資金來源,股東關聯關系等。

附通知全文

中國保監會關於進一步加強保險公司股權信息披露有關事項的通知

保監發〔2016〕62號

各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為落實《保險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進一步強化社會監督和提高審核工作透明度,規範保險公司籌建及股權變更行為,確保資金來源真實、合法、有效,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保險公司應在股東(大)會審議通過變更註冊資本方案後的10個工作日內,在公司官方網站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發布信息披露公告,公開披露以下信息:

(一)決策程序,包括股東(大)會決議、議案概述及表決情況等;

(二)變更註冊資本的方案,包括增(減)資規模、各股東增(減)資金額、增(減)資前後股權結構對照表(上市保險公司披露到5%以上的股東)等;

(三)增資資金來源的聲明;

(四)股東之間關聯關系的說明;

(五)中國保監會基於審慎監管認為應當披露的其他信息。

二、保險公司應在收到持股5%以上股東變更有關申請材料後的10個工作日內,在公司官方網站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發布信息披露公告,公開披露以下信息:

(一)決策程序;

(二)變更股東的有關情況,包括轉讓方、受讓方、股份數(出資金額)、股權比例等;

(三)資金來源聲明;

(四)股東之間關聯關系的說明;

(五)中國保監會基於審慎監管認為應當披露的其他信息。

三、關於新設保險公司籌建申請的有關情況,由中國保監會在官方網站或指定統一信息平臺進行公開披露。

四、投資人和保險公司按照本通知規定披露的信息,應當真實、準確、完整、規範,不得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如發現存在不符合本辦法披露要求的有關行為,經查實後,中國保監會將依據《保險法》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五、保險公司應當在向中國保監會提交有關申請材料時提供履行信息披露的有關證明。

六、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參照保險公司管理。

七、本通知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中國保監會

2016年7月15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994

上市險企中報利潤承壓 短期波動不影響基本面

除了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之外,其他三家上市險企業績預減公告一封接著一封,最高同比跌幅預期值達到70%,預示著上市險企今年中報的凈利潤可能“不太好看”。不過,多名保險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壽險業的經營應跨越周期,短期利潤波動並不影響基本面。

中報利潤承壓

近日,新華保險(601336.SH;01336.HK)、中國太保(601601.SH;02601.HK)、中國人壽(601628.SH;02628.HK)相繼發布中期報告業績預減公告。

其中,中國人壽預計2016年中期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較2015年同期下降65%至70%,而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預計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46%左右及50%左右。

事實上,不僅是上市險企,保險業在今年上半年整體遭遇利潤“砍半”。保監會上半年數據顯示,保險公司上半年預計利潤總額1055.86億元,同比減少1241.99億元,下降54.05%。其中,產險公司預計利潤總額336.57億元,同比下降43.49%;壽險公司預計利潤總額541.84億元,同比下降65.60%。

而對於凈利潤同比為何大幅下降,三家上市險企不約而同地將原因歸結於上半年投資收益同比大幅下降,以及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變動的影響。

上半年,利率下行疊加股市低迷,資金運用面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在去年使上市險企利潤大漲的投資收益,今年上半年卻造成中報利潤的劇烈波動。

保監會數據顯示,保險公司實現資金運用收益2944.82億元,同比減少2160.30億元,下降42.32%。資金運用收益率2.47%,同比下降2.69個百分點。銀行存款和債券余額合計實現收益1428.92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6.19億元。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實現收益241.44億元,同比減少2612.10億元。

準備金折現率如何影響利潤

值得註意的是,利率下行除了對保險公司的資產端產生影響,對其負債端也會產生不小的影響,從而導致利潤波動,今年上半年這一影響就體現在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變動引起的準備金計提增加上。

根據會計政策規定,保險合同準備金以保險公司履行保險合同相關義務所需支出的合理估計金額為基礎進行計量,也就是保險合同產生的預期未來現金流出與預期未來現金流入的差額,即預期未來凈現金流出。而在確定保險合同準備金時,需要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影響。對於貨幣時間價值的影響重大的,要對相關未來現金流量進行折現。

這時就牽涉到準備金折現率的選擇。從上市險企年報信息來看,對於未來保險利益不受對應資產組合投資收益影響的保險合同(即傳統險),一般保險公司會以資產負債表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編制的750個工作日國債收益率曲線為基準,同時考慮流動性、稅收和其他因素等確定折現率假設。對於未來保險利益受對應資產組合投資收益變化的保險合同(即分紅險和萬能險),以對應資產組合未來預期投資收益率為折現率。

在降息影響下,750日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在2016年開始進入快速下行通道。國泰君安研報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末各期限750日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較2015年末平均下降10個基點以上。

而作為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基準的750日國債收益率曲線下降,意味著折現率的下行,那就將導致計入利潤表的傳統險準備金計提增加,從而造成利潤的下降。

其實,去年末,各大上市險企已開始調整折現率,因此從去年年報也可一窺這一點點的假設調整將會對上市險企利潤產生多大影響。

中國太保2015年年報顯示,其2014年12月31日和2015年12月31日采用的上述折現率假設分別為3.57%至6.28%,和3.47%至5.96%。而基於準備金所有假設進行調整之後(除折現率外,還包括死亡率和疾病發生率、退保率、費用假設等),增加2015年12月31日考慮分出業務後的保險合同準備金等保單相關負債合計約48.44億元,減少2015年度的利潤總額合計約48.44億元。不過,中國太保並未單獨披露其中因折現率變化造成影響的具體金額。

中國人壽2015年由於假設變更所形成的相關保險合同準備金的變動合計減少稅前利潤94.97億元,其中由於折現率變化增加準備金85.10億元,占影響金額的絕大部分。

基本面不受影響

不過,國泰君安認為,國債750日移動平均收益率變動實際上僅影響利潤的分布,對保險公司的基本面沒有影響;而投資收益受外界投資環境的影響大,特別受到股市行情和利率下行的影響較大。實際上,上述兩個因素都是行業性的因素,也是保險公司特別是壽險公司跨周期經營中不得不面對的外部大環境。

申萬宏源也認為,準備金折現率下調問題無需多慮,一方面,不排除保險公司會通過上調溢價的方式減少基準收益率曲線下行對利潤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準備金折現率下行不影響公司實際盈利能力,只是會計現象,與內含價值無關。

多名壽險公司高管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均表示,壽險經營應該是跨越周期的,利潤波動是短期的,他們會更看重新業務價值和內含價值。“我們選擇關註業務的運營表現,而不希望被市場的波動嚴重影響。”一名壽險公司高管說。

而對新業務價值和內含價值的關註則意味著更重視產品結構、渠道結構、業務質量等因素。

平安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繳文超表示,根據上市險企數據,在主要的銀保和代理人渠道中,代理人渠道的新業務利潤率在50%左右,但是銀保渠道的新業務利潤率不到3%,甚至不到1%。對於上市險企來說,規模擴張目前已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在於精耕細作,因此都在主動調整渠道和期限結構。2015年各家上市險企代理人渠道的保費增速都優於保費整體增速,保費期限結構也明顯優化,首年期交保費占比有所提升,預計2016年還將繼續優化。

上市險企年報信息顯示,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2015年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35.6%、40.4%、37.8%、34.8%。申萬宏源稱,考慮到上市險企2015年代理人規模大幅擴張,帶動個險新單高速增長,預計2016年上半年新業務價值維持較高增長。

而國泰君安則建議,對比美國、日本等成熟市場的保險公司,當前我國上市保險公司的資產配置結構合理,投資收益率處於合理區間,改善空間總體上並不大,因此尋找高收益率的資產不是唯一出路,變革盈利模式、增加死差益和費差益在利源中的占比的路子能使得保險公司走得更長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2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