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業開始步入‘白銀時代’,後期需應對‘高庫存去化’和‘新動力培育’兩個難關,進入穩中求變的格局。”在12月6日的第三屆平安地產金融創新論壇上,平安銀行行長邵平如此表示。
從1998到2013年,中國房地產行業快速“奔跑”了15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年均增速達到23.08%,高出GDP平均增速13.5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房地產投資占GDP的比重更達到14.46%。但自2014年以來,房價高企、庫存增高、投資下滑、區域嚴重分化等現象加劇。
“在中國房地產行業即將進入‘穩’發展的新階段,穩中求進、穩中求變、穩中求新,將是房地產業未來五年的核心任務。”邵平認為,未來五年,中國房地產業將是由“快”向“穩”的轉變。大環境正在賦予房地產行業大格局,新轉變正在為行業註入新動力,新業態正在催生新變革。
平安銀行地產金融事業部認為,過去的一年里,政府對地產行業的調控基調悄然生變,利好地產行業企穩回暖的政策頻出,從取消“限外令”、二套房公積金首付比例下調到首套房商貸首付比例下調,一系列政策紅利終於讓行業整體止住持續下行的趨勢,暫時呈現出了企穩複蘇的態勢。未來市場自發調節仍將以去庫存為主基調,而政策調控的著力點將是多策並舉進一步便利企業投融資,以及通過人口政策開放、戶籍制度改革等措施帶動房地產消費需求的釋放。
而未來五年,房地產行業仍有望在創新改革中實現穩定發展。一方面,房地產業的創新變革步伐將不斷加快。從產品模式來看,產業地產、消費地產等新興業態層出不窮;從運營模式來看,輕資產和側重對存量資產進行經營服務的模式方興未艾;從管理模式來看,扁平化的管理架構和事業合夥人的利益分享機制或將成為焦點;從融資模式來看,房地產金融已開始全面觸及行業並購整合、產業鏈重構、跨界跨境融合等深層次創新。另一方面,房地產行業仍將是穩住宏觀經濟的重要之錨。
在論壇上,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劉誌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建業住宅集團(中國)董事長胡葆森,萬科董秘譚華傑等專家和業內人士均認為,“十三五”時期,房地產行業在“十三五”期間仍有重大發展機遇,行業整體將在改革創新與穩定發展中實現格局重構。
據邵平介紹,除了傳統的開發貸和結構化融資服務之外,平安銀行還推出了地產基金、並購金融、供應鏈金融、跨境金融、資產證券化、債券承銷、定向增發等創新性業務。此外,平安銀行還創新了產業基金模式,目前產業基金簽約規模已超過2萬億元,落地規模突破5000億元。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近幾年,銀行的利潤增速斷崖式下跌,從2011年的36.34%銳減到2015年的2.43%,今年1季度雖然有所回升,但也不排除季度調節的偶然性因素。從30%多的高增長到接近零增長,銀行業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時間,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變化。”7月7日,平安銀行行長邵平在“2016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談及銀行近幾年利潤增速的變化,用了“斷崖式”、“驚心動魄”來形容。
與凈利潤增速下滑相比,他認為商業銀行的不良攀升更為嚴酷。最新不良數據顯示,2016年5月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已經大大超過兩萬億元,不良率突破2%,達到2.15%,比年初新增了2800多億元,提高了0.16個百分點。
“現在要對中國經濟觸底和不良率見頂的時間做判斷,可能還為時尚早。”邵平表示。
在邵平看來,銀行腹背受敵,最為嚴重的是,銀行在新增信貸的投向上也面臨“資產荒”的問題。“原來風險較小的國企債務、地方政府擔保的信用債也開始爆發風險,新增資產缺乏‘安全區’。”他稱。
然而,央行公布的5月銀行信貸數據顯示,銀行信貸投放出現放量,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9855 億元,同比多增847億元,較4月多增4299億元。
從投向上來看,以房貸為主的居民中長期貸款新增5281億元,同比、環比分別新增3200億和 1000億元。在銀行業人士看來,住房按揭貸款是風險較低的貸款種類。
而5月份非金融公司及其他部門新增貸款3597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1825億元,分析認為這意味著企業整體融資需求疲弱,也可能與銀行信貸增長投放結構性調整有關。
對於6月份信貸,各家機構預測依然可能保持放量,預測值均在1萬億以上。
面對銀行業當前面臨的困境,邵平表示,他最近在思考一個銀行業的術語:RAROC,即經過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
“要將未來可預計的風險損失量化為當期的成本,對當期收益進行調整;同時為非預期損失做出資本儲備,使銀行的收益與所承擔的風險掛鉤,進而衡量資本的使用效率。我認為這個詞對我們當下中國銀行業的啟示意義是重大且深遠的。”邵平稱。
邵平認為,前些年,很多銀行在繁榮期高歌猛進,追求高額的會計利潤,而對經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缺乏考量。
“不良資產大量侵蝕利潤的現實告訴我們,現在進入到了風險調整的時侯,我們原來創造的報表利潤正在被風險無奈地調整著,我們在還歷史的賬。”因此,他建議,摒棄短期的激進,回歸長遠的理性,使銀行長期保持穩定的RAROC回報,這就是商業銀行的經營之“道”。具體而言,銀行要穩健經營,加強戰略管理,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同時要有創新的精神內核。
近日,市場盛傳平安銀行高層人事變動,8月3日傍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平安銀行內部人士處獲悉,該行剛剛下發了行領導的分工調整通知。
本報記者了解到,該行董事長孫建一、行長邵平、監事長邱偉的分工不變,孫建一仍然主持董事會工作,行長邵平主持全行經營管理工作,監事長邱偉主持監事會工作。副行長胡躍飛、趙繼臣、蔡麗鳳繼續分別分管公司、風險和零售條線。
副行長陳蓉調整為分管資產負債條線以及運營、IT工作;行長助理楊華分管同業條線兼上海分行行長;副行長馮傑調整為分管FT事業部和對臺金融業務;副行長吳鵬、行長助理周立分別分管零售業務西南片區和東北片區。投資銀行總監劉湣棠分管投行條線。
根據交易所披露的信息,平安銀行還將於8月11日晚間披露上半年業績報告,按照慣例,該行將於隔日舉行業績發布會,目前該安排也正常進行。
打通行業事業部、分行的有機聯系,實現雙方利益重新平衡,推動組織架構改革三年之後,平安銀行事業部制改革再次啟程出發。
“過去分行、事業部之間,協調起來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現在確實要進行完善、優化。”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平安銀行行長邵平說,經過過去三年的改革,平安銀行已經形成成熟的全產業鏈模式,下一步將以橙e網連接點,實現事業部、分行之間的上下遊業務分工、落地,實現分行、事業部之間的平衡。
打通分行、事業部協調機制的同時,可持續的資產負債、收入結構,也是平安銀行念茲在茲的頭等大事。邵平表示,一家銀行是不是可持續,就看業務結構、收入結構、客戶結構是不是合理。
協調分行事業部
“2016年是我們的第二個三年,還要繼續推進分行、事業部的改革。”邵平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下一步的改革,將是打通分行、事業部之間的協調機制和關系。
實際上,早在2016年3月,平安銀行就宣布,將深化分行、事業部改革,按照下一個三年的目標,該行事業部要成為全行公共、專業平臺,分行則要向專業化、集約化轉型,提升業務質量和服務品質。
2013年5月,平安銀行啟動組織架構調整,推進事業部制改革。當年8月,該行首批三個行業事業部、十一個產品事業部、一個平臺事業部正式成立。按照計劃,平安銀行將形成八大行業事業部的格局,目前已經成立的行業事業部有六個。
組織架構改革的成果顯而易見。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平安銀行地產、能源礦產、交通等六個事業部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301億元、3007.47億元,管理資產余額6909億元,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準備前營業利潤分別為80.77億元、65.86億元。
相較於事業部,分行的發展亦不遜色。邵平介紹稱,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分行,平安銀行的一些中型分行,過去在當地處於三、四梯隊,現在已經進入第二甚至第一梯隊。下一步的任務,是讓一些發展困難、虧損的分行,兩年之內實現脫困盈利。
但事業部制改革的背後,並非一路坦途。分行、事業部之間的關系,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事業部制推行後,各事業部與分行之間,在協調機制、分工合作上始終存在一些分歧。
“說實在話,平安銀行能有今天,這幾年的改革立了頭功,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一位已經離職的前平安銀行某分行中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但事業部制改革,導致很多權力被上收,分行員工內心確實有些想法。
對於這一事實,邵平並不諱言。邵平告訴本報記者,已經成立了專門小組,並由該行副行長胡躍飛牽頭協調,這一工作目前已經進行了半年。
按照平安銀行的計劃,在新的三年里,該行將推進“C+SIE+R”的商業模式,再次進行升級,實現分行、事業部之間的再平衡。而所謂“C+SIE+R”模式,是指“核心客戶+供應鏈客戶、產業鏈客戶和生態圈客戶+零售客戶”的全產業鏈模式。
平安銀行認為,過去三年的改革,該行已經找到全產業鏈經營的模式,將產業鏈從以往的核心企業,拓展到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以此推動小企業轉型、事業部與分行合作、批發與零售互動。
“過去是一個點、一個點的做,現在做全產業鏈經營,就是把珍珠串在一起。”邵平說,上遊的C端龍頭客戶拿到手以後,其全產業鏈都進入該行橙e網平臺這一連接點,通過線上對接,事業部有專門的產業鏈開發中心,而事業部開發的中下遊業務全部在分行落地。如此一來,分行和事業部就成為了利益共同體。
“以前對分行來說,你做了我可能就做不成,現在你做得越多,我這兒落地越多,落地越多生意就會越好。”邵平說,在專業化方面,各個分行也有專業的團隊,對接相應業務。
繼續改善資產、業務結構
盡管凈利潤告別了兩位數增長,也低於今年一季度增速,但平安銀行上半年的表現,仍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547.69億元,同比增長17.59%;撥備前利潤達到361.56億元,同比增長28.26%。實現凈利潤122.92億元,同比增長6.1%。而根據銀監會統計數據,截至二季度末,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3.17%。
大幅計提撥備是平安銀行凈利潤增速回落的直接因素。今年上半年,該行計提撥備200億元,達到2012年、2013年兩年總和的兩倍之多。數據顯示,2012年、2013年,平安銀行共計計提撥備僅100億元。
一個值得註意的現象是,今年上半年,平安銀行利差、息差均有所提高,利息收入、支出均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上半年,該行凈利差為2.67%,凈息差為2.79%,分別比去年同期提高0.1個、0.08個百分點。
在利息收支方面,該行上半年利息收入為635億元,同比去年的658億元減少23億元,降幅約為3.5%;同期,其利息支出為273億元,而去年上半年則為347億元,同比減少74億元,降幅高達21%以上。利息支出的大幅下降,成為驅動其上半年營業收入、利息凈收入增長的一個主要因素。
“我非常滿意的就是效益型指標的改善,凈息差、凈利差持續改善,收入成本比原來是40%多,這幾年一直在下降,現在已經不到30%了。”邵平說。數據顯示,上半年該行成本收入比為28.8%,比2013年末下降了12個百分點。
實際上,凈息差和凈利差的逆勢上升,與其付息負債的利率下降,以及資產負債結構的改善密不可分。邵平總結道,平安銀行這幾年各項效益指標的改善,來源於對資產負債結構的合理調整,這是銀行管理的真功夫。只有規模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關鍵是結構的改善。
“我們的業務結構改善了,客戶結構變了,優質客戶多了,在存款里面,結算型存款占到70%,非銀同業占30%,一般存款里高成本的負債現在嚴格控制。”邵平說,增長和發展是兩個概念,增長是規模的擴張,發展是結構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