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勞而不苦,累得暢快

2015-01-11  TCW

二○一五年,景氣出奇的冷,儘管五星級飯店的自助餐人潮滿滿,但穿透這個表象,其實,去年全球金融業就裁員超過二十萬人,德意志、滙豐、渣打等銀行的裁員以萬人起跳;能源、科技業也出現十萬人以上的裁員潮。回看國內,無薪假人數也迭創新高。

「未來三年都要乖一點了,」一位香港的歐系私人銀行主管悲觀歎道,「景氣看來還有得拖,不要隨便離職」;一位中國電子業國家代表隊的財務高管則透露,因為看不到中國的好消息,「今年內地市場的預算,我們做兩位數的衰退」;「第四季我們的課程狂掉了二五%,」一位專做兩岸三地領導力訓練的高階主管說,企業營運不佳,就開始刪減人資訓練預算,能省則省。

除了少數位在上風的產業外,這的確是辛苦的一年。那麼,接下來一年的全球經濟到底會怎麼走?

《商業周刊》經研室特別蒐集了二十九份全球重量級金融機構的展望報告,加以深入分析解讀,編製成二○一六年的經濟萬用手冊,在這裡頭,你不只可以看到趨勢的預測,還可以看到不同機構思考邏輯的差異。

除了經濟走勢的預測外,我們還獨家取得了《世界經濟論壇》授權,將其長達四十二頁的報告《大轉折——二十一個科技轉捩點與未來生活》摘錄,與讀者分享。這是一份令人大開眼界的報告,你可以具體看到,美國何時會出現第一位機器人藥劑師,全球會有第一個成功移植的3D列印製造人工肝臟,我們的衣服會變成通訊裝置,智慧人也能進入公司董事會擔任董事……。

過去一年,來自職場的壓力不小,有人受挫、有人沮喪,但同時我也看到有人懷抱希望,在低迷的景氣下自信前行。問了其中一人,他如何保持信心?「我清楚自己的位置,也知道長線方向,對短線的波動也就不以為意,」他形容自己的心理狀態是「勞而不苦,累得暢快」。

是的,世事變幻,但願我們都能抓住長期大勢,不因短線波動而失去信心,隨時警醒。開年之初,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勞而不苦,累得暢快」!

撰文者郭奕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15

創業第一戒:千萬不要企圖不勞而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7/0213/161182.shtml

創業第一戒:千萬不要企圖不勞而獲
於凡諾於凡諾

創業第一戒:千萬不要企圖不勞而獲

依靠紮紮實實的付出來奠定人生前進的臺階,才是最真實的選擇。

本文系於凡諾,( 微信 ID: yufannuo ) 對i黑馬投稿。

這幾天,幾個創業的朋友在一起聊人生幸福,有一個朋友說很長一段時間,自己老是在幻想,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了一千萬,多好!

還有一個朋友說,假如有人在鬧市區送一套房給自己多好。

還有一個朋友幻想,希望有一天邂逅貌美如花的女主角,然後牽手走進婚姻的殿堂。

我內心一陣緊凜,其實創業第一戒,就是千萬不要企圖不勞而獲。

創業中容易出現的各種不勞而獲現象

創業時,奢望自己不勞動而占有別人的勞動成果,或者較少勞動而占有更多的勞動成果。

1、名為省成本實則貪小便宜

不勞而獲的第一個表現就是貪小便宜。

1)有一個朋友創業初期,記憶中最深刻的一個訂單,百分之九十的產量都完成了,最後一點點,因為材料供應端出了問題,時間緊張之下,就用了相對次一點的。結果不幸被對方抽檢抽中,導致全部訂單取消。不僅損失了一大筆錢,還喪失了一個大客戶。

2)另一個朋友在創業初期,東奔西跑的,為了省點錢,也是想著給員工發點福利。就準備給員工每人配備一臺山地車。一查京東亞馬遜,看中的那一款最便宜的也要八九百多。後來在某二手網看到售新的,不到五百多一輛。對方標註廠家直銷,內部處理,十周年大回饋,超級大優惠。經過溝通,十輛車以上,再給打六折。

孰料,買回來,僅僅一周,基本上報廢了九輛。首先是內外胎全部不同程度爆裂。後來出現方向盤轉軸松懈,有一個員工調研時在路上差點還出了車禍。當然對方是立刻就消失了,維權成本太大,只能買個教訓了。

3)還有一個創業團隊,本來已經選定在海澱這邊辦公。後來一個創始人在北六環那邊偶然認識了一個孵化器領導,對方爽快答應免費提供半年的工位,盛情邀請之下就過去了。半年後這個團隊就開始後悔,他們是一個少兒文化類項目,在海澱多少接點地氣,且前期通過各種挖掘,已經有了三三兩兩的試驗客戶。可是自從跑到北六環那邊以後,不管是自己還是客戶,其實都不熟悉。辦公費用是省了一些,但是與客戶的聯系必須從頭開始,海澱這邊的客戶沒了,那邊新開拓也沒想到困難如此之大,有反應卻沒有真正來現場的。還好孵化器根據具體情況,又特別照顧了半年,可惜他們已經堅持不了半年了,沒多久,項目就停止了,大家四散了。

2、一心走捷徑

有一個軟件項目團隊。在選擇項目的時候。一開始是某個別人,認為從代碼開始,自己一行一行敲打太費勁。不如直接拷貝成熟企業的項目,改扒改扒變成自己的用就行,省時省力,既快又好。

沒想到這一想法,還立刻獲得了好幾個人的支持,後來當團隊開發遇見好幾處瓶頸困難時,就自然占了多數。不過,拷貝也不是易事,大框架是很容易就拷下來了,可是核心代碼部分,對方設置了多重保護,難以攻破。又重新審視了幾家,都差不多,不是這有問題,就是那有麻煩,沒有一家是完整好的。最後選擇了一家相對問題少的,到真正測試時發現,對方整個體系是一體的,要是在這些個功能組中進行修改增刪,的確不是件易事,總是出各種bug。幾個人折騰了一個多月,最終放棄,老老實實從頭開始重做。

還有一個手遊團隊,就更不幸了。在項目立項之初,項目經理也是項目主策劃,力排眾議,力主複制和copy當前主流最掙錢的手遊模式,認為來得及就稍微做一點點完善,來不及,就全盤吸收。當然名稱改一改,劇情稍微做點手術。幾次會議之後,天使投資人簽訂了對賭協議之後也同意了。於是項目馬不停蹄向前趕。大約五個月左右就出來了,尤其是一開始的數據,特別喜人,最高峰的時候,日流水接近500萬。不過一周之後,情況急轉直下。被複制的那一方很警覺,早就收集了足夠多的數據,直接起訴,法院立刻行動,導致這邊服務器立刻被封,各渠道方也被立刻下架,項目組還需要判賠一筆巨款。

至於創業走歧途、黑路那完全就是另一回事了。

3、忙於急功近利

急於求成,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表現為跳過前面幾個必須的積澱,總是希望直接吃第五個包子,或者告訴建築施工隊,跳過基礎,直接修建第八層。這樣的故事單獨拎出來看,大家或許心領神會。但是現實中,很多人就雙眼被蒙蔽了,看不清。

如有一家企業,確立了上馬一個創新型新項目。這個項目的特點,必須先做一些紮實的基礎調研和基礎開發設計工作。可是老大一看,時間太長,花費太多,就隨手砍掉了那些既耗錢周期又長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基礎調研、基礎原創設計、軟件開發工作。僅僅批了那些時間短、花費相對少,看上去似乎就能掙錢的工作任務。結果忙了一年,最終發現,公司產品成了四不像,尤其與市面上的東西比,既沒有任何專利優勢,也不存在實質性的創新改變,簡直拿不出手。

還有一種表現是:實力明顯不足的情況下,打腫臉強行快速上馬項目。如有一個開發商,費盡周折,終於拿下了核心地段的一塊地。結果因為早期花費就已經遠遠超出了自己的實力,後期融資又出了問題,最終項目爛尾,後來只能宣告破產,再次轉給了他人,老本都折了。

另一種表現則是:企業有實力,但是頭腦發熱,進行超出承受能力的擴張,全領域鋪張浪費。如有一個項目,模式非常好,開始很掙錢,投資人來了一大把,挑了幾個都投了巨額資金,於是創始人團隊,集體信心爆棚,全速擴張……沒幾個月後,恰好趕上大趨勢調整,銀行放貸趨嚴資金鏈一下就趨緊,這時候關鍵的投資人一個也沒了蹤影。最後,一個好好的項目就分崩離析了。

4、少勞多獲

有些人付出時,總是希望同等付出,收獲更多,或者付出比別人少得多,卻寄希望靠幸運獲得更多。

如我一個朋友,有一段時間,熱衷於做老家米粉,囿於本錢所限。既沒有大成本做高檔服務,環境、氛圍上不去,也沒有時間、精力去鉆研改進產品,而且也無法真正持久做到在服務上下功夫。整天就在修改ppt,然後到處路演,希望投資人投資。他的理論是錢到位以後,再去做。

還有一個學生,那是二零零四年,他大學畢業以後,看好電腦銷售市場。於是籌集了一筆錢,在學校周邊租了一家店鋪,成立了一家電腦銷售公司,專門給學生銷售電腦。剛開始,他非常仔細研究各種產品型號,搭配各種性價比較高的電腦出售給學生。後來發現,這樣太費時費力,而且市場變化太快,自己一個人精力跟不上。就有些松懶了。又經過幾次觀察同行,發現那些專門鉆空的人,反而貌似常常能發一筆。於是轉而研究如何售出高價,如何掙取高利潤了。不要那麽累,收入還好。可是生意慢慢地也就下去了。

沒有工匠精神,舍不得花費時間、精力,卻奢望比別人的更掙錢,價格更高。市場當然不會買單。

做任何事情不要企圖不勞而獲

在這個世界上,唯有辛勤付出和豐碩收獲之間才存在一種持久的聯系。換句話說,僅有建立在辛勤付出之上豐碩收獲才長久,令人舒適且激奮人心。

1、不勞而獲戕害創造力

不勞而獲有時候是指選擇偏於安逸穩定成型的工作,總之不需要過多付出的工作。不過這樣的選擇,往往也犧牲了自己的創造力。只有歷經風沙,才會真正明白,人生挑戰與付出其實才是創造力和責任心的真正伴侶。

老家有一個同學,學生時代一直很優秀,很有創造力和創新性。家里有一個竹制品加工廠,誠信經營多年,客戶貨源都很穩定。一家人早就生活安逸,收入不菲。這位同學,原本一直很有自己夢想的。可是在畢業那一瞬間,經過一番掙紮,最後選擇繼續奮鬥還是繼承家業的時候,就那麽一緩神的時間,他選擇了繼承家里的加工廠。結果多年過去,我回家再看見他時,每天見他就是與一幫老頭在太陽底下打麻將,還其樂融融的樣子。而早些時間,其實他最痛恨的就是無所事事打麻將荒廢歲月的人。

或許許多人被創造出來,具有的潛力和創造力是驚人的,但是即使是他們,一旦習慣了不勞而獲或者安逸環境,就會一點一滴毀掉自己的野心,最終戕害了自己的創造力,讓自己慢慢的變成了自己曾經所恨的人。

2、不勞而獲實際上是放棄

世事很奇怪,越是珍貴的東西,越是需要身體力行,不斷磨礪的。比如才華、思想等金光閃閃的穿透歷史性的東西,並不是一時一事的幸運或者努力就決定了的,而是必須一生不斷努力拼搏、現實打拚以及總結經驗不斷反思提煉的結果。

放棄通過勞動、通過競爭獲取,一兩次可能沒有什麽,長此以往,對自身能力是一種萎縮。其實每個人都是一種能量球,人都可以憑努力成為一個巨大的能量場,然而就這樣放棄,就是在放任自我中能量場不斷萎縮。

當年有一個朋友創業,正在公司如日中天的時候,有一天他病倒了進了醫院,躺在病床上的他,忽然發現日子不能這麽過下去,於是全部變現,存在銀行,從此就在某個陽光海灘平靜的生活。日子是安寧了。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回來轉了一圈,無奈而悲哀地發現自己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3、不勞而獲骨子里是不自信

不勞而獲,骨子里其實是不自信。自信是在競爭中煉成的。習慣了不勞而獲,無異於寄希望靠某種施舍過活,慢慢就會蛻化成活脫脫一只寄生蟲的形象,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旦這種施舍體系崩盤,這是有可能的,大難臨頭,到時候,連爬出來的勇氣都沒有了,當然早也沒有了體力。

不勞而獲,還有一種是逃避,去做一種缺乏評判或者無競爭的勞動,這也是在不斷消散自己的功力,走向平淡的途徑。我一個師兄,本來非常優秀,學業很好。畢業的時候,應聘的兩家單位都過了。其中一家要求非常嚴格,需要在幾年內發表多少重量級的作品,而且每年匿名評比,分數不到的,隨即調整各項福利待遇,連續三年不達標就自動辭退。另一家是沒有明確要求,大家過得去就行。結果鬼使神差,一向喜歡競爭的他,竟然去了第二家。結果幾年後,他的論文日漸稀疏,功底似乎都沒了。

人,尤其是年輕的時候,只有在不斷進取真正競爭的環境體系下,才能真正不斷成長,痛苦競爭背後才是魚遊瀚海、鷹擊長空。

4、不勞而獲會放大個人的缺點,或直接導致崩盤。

不勞而獲,思想就會松懈,如果你具有某種利用價值,對手就會立刻因此發現你的缺點,並迅速放大。一旦利害攸關時節,你就會慢慢中了套路,早就掉在陷阱里無法自救了。你搭建的世界也會因此直接崩盤,得不償失。

我有一個朋友,本來已經答應組隊合夥去創業。項目定位、方向、實現路勁大體都已經敲定,辦公室也已經租好,不料就在幹了半個月後,一個獵頭找到他,允諾他高薪,他心動了。然後不顧大家的挽留,就毅然決然離去了。後來這個項目成功了,這個朋友不少後悔。

這個還算好的。另一個朋友在一家知名公關公司,因為口才很好,談判能力突出,備受公司重視。有一次,代表單位去投標書。在即將中標時,被對方重金收買,私下把標書隱私部分出售給對方……當然,後來是他直接退出了公關圈。

5、不勞而獲其實遠小於自己的勞動所得

守株待兔這個寓言除了諷刺人不知變通之外,其實也揭示了一個真道理,不勞而獲長久看來,實際上遠小於自己勞動所得。

記得當年讀書的時候,寢室里,有一個家庭條件較好,父母親都是學校教師。他最不擔心吃飯問題。其他幾個都是農村來的,有兩個家里還窮的叮當響。

然而這些年過去,當初條件最好的那一個,靠著父母的接濟,拿出了他們全部的養老金才在縣城買了一套房子,平時做點小生意,馬馬虎虎過日子。

而其他人,都是走南闖北的,日子雖然也有艱難,卻很精彩。尤其是那兩個窮的叮當響的,一個已經在一所遙遠的城市找到了價值所在,活的很滋潤,而另一個也已經是省城某家知名公司的老大了。

實際上,別人的饋贈,或者某種恩賜的福利,甚至某種一夜暴富的巨額財富,永遠是有上限的。唯有自己的勞動和創造,不僅沒有上限,反而格外充實,而且隨著日子久遠會越發醇香甜蜜。

無論是創業的朋友,還是辛苦前行的奮鬥者,依靠紮紮實實的付出來奠定人生前進的臺階,才是最真實的選擇。因為每個不菲的成就背後,總是無數辛勤的汗水鋪墊。而太多過來人,也都已經用身心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要真正成功,第一要堅決戒掉不勞而獲的思想。

創業者方法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239

股價貼水不存在 不勞而獲成過去

1 : GS(14)@2010-09-18 17:28:37

2010-9-16 HJ  

一、

美國成功投資者、財經作家佐治.古德明(G. Goodman),一九六八年以「阿當.史密斯」為筆名,寫了一本充斥着華爾街軼事逸聞趣談及實際買賣伎倆且文筆流暢文意幽默因而可讀性非常高的《金錢遊戲》(Adam Smith: 《The Money Game》),《明報晚報》「第一時間」全書譯出(當年版權法不若今日嚴密),讀者的反應似乎不錯;雖然事隔約四十年,筆者仍清楚記得從這本二百餘頁的「小書」吸收不少有用的投資知識,舉其犖犖大者有二。第一是和業餘投資者(散戶)一樣,職業投資者(基金負責人)面對瞬息萬變的股市,亦不知所措(一買一賣皆無一定能獲利的把握;其實,若有十足把握賺錢,誰還樂意當受薪收佣的基金經理?),他們有比一般投資者多的「工具」、資訊和消息,但市場的複雜性令股價倏升倏降的導因無迹可尋,換句話說,職業投資者與業餘投資者在公平即「大鱷」不能設計引誘散戶跌入陷阱的市場情況下,盈虧機會是均等的。第二是作者引述凱恩斯的一段話,認為除非投資者具有無比的賭性,不然投資可以是一項非常沉悶的活動。

這些年來,筆者寫過不少職業基金經理的投資成績遜於大市的文章,事實真是如此,遠的不說,以香港而言,金融管理局及強積金管理局雖然本身人才濟濟(「柏金遜人多好辦事定律」的有效性在這類經費多得不得了且當局沒有足夠監管機制的公營機構充分彰顯),但外滙基金及強積金還是交由千挑萬揀出來的投資機構管理,可是,它們的回報,仍然無法擺脫大市好成績不錯、大市差成績倒退的宿命,這即是說,它們的成績與普通投資者閒坐家中打電話購買指數基金分別不大;分別的只是經過基金經理之手,投資者(在這個例子中是香港納稅人和受薪者)的收成肯定差於直接買賣甚多,而虧損的數額則有過之,因為基金經理是不問贏虧都要收管理費手續費的。

凱恩斯的學說,並非四時可行,但這位投資老手—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是斜臥床上飲早茶讀《金融時報》的股市行情表,倫敦開市時便「落注」(當然有賺有蝕,有數次蝕得幾乎要「走佬」)— 有關投資的看法,不少則是四海皆準的。「阿當.史密斯」所引這段話便如此。購進「好」股然後束諸高閣「臥」待股票升值為你帶來財富,在此漫長的靜待升值過程中,其「悶」可知;賭性強的投資者當然不願如此,他們的刺激來自炒出炒進有輸有贏中。傳說中不少香港「老財主」(old money)「不勞而獲」的致富之道,便是華爾街中人所說的「咖啡罐(投資)組合」(「Coffee Can」Portfolio),這是職業投資者卻比(R. Kirby)一九八四年在《組合投資管理學報》第十一卷第一期發表一篇短文的題目,該文收在筆者多次提及的《投資者經典文選》(Classics: 《An Investor's Anthology》)。「咖啡罐組合」是個很易撩起讀者好奇心的題目,說穿了則一文不值,因為這是說卻比一位客戶長期來把若干小額股票塞進咖啡罐裏,然後置諸不理,到了他魂歸天國,他的太太發現此「寶藏」,數千數千元購進的股票,竟然變成市值近百萬(應該是八十多萬,確數已忘)的「股票投資組合」!卻比因而建議投資者「小額地購進多種股票,塞進咖啡罐裏,多年比如十年後才啟封點算,必然大有斬獲」。這種投資方式,只宜有正業和有廣泛興趣的業餘投資者,不然便應了凱恩斯的推斷,即使財源廣進,生活亦會枯燥乏味。對於不嗜咖啡且對金錢的「胃口」較大(不然怎能置業)的香港「靜態」投資者來說,「咖啡罐」要改為「火水罐」。當然,這類比喻在「古時候」才有效,因為股票早已電子化,無須以「載體」存放了。

二、

今期《大西洋月刊》的〈股市大迷思〉(〈The Great Stock Myth〉),引述兩位經濟學家的考證,在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後期,以紀錄最齊備的美國股市為例,年回報率比政府債券孳息(經濟學家所說的「沒有風險(利)率」〔risk-free rate〕)高百分之六,這意味長期持有股票,即使是不必持有人動腦筋的咖啡罐式投資,亦能為投資者帶來遠勝於收取固定孳息的回報(不少經濟學者如大名鼎鼎的薛高〔J. Seigel〕據此寫出鼓吹長線投資的大眾化書籍),不怕悶的人因此可當「長期持有不賣」為最穩健而又穩賺的投資方法。這種二十世紀前的股市投資回報,深深烙印在現代投資者腦海,這即是說,經歷二十世紀末科網股爆破股民屍骸遍地繼而跌市持續多年的大熊市,幸存的投資者仍然堅信藉股市創富可能最大機會最高。一項一九九九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大多數股民期待股市能帶來三成利潤,非常明顯,這項調查完成後的二○○○年,股市跌個四腳朝天,股民只有「負收益」,哪來三成增長……。

令人愕然的是,經過連串挫折後,「股票貼水」(the equity premium)即股票能帶來比其他投資較佳回報的想法,依然深入股心,揮之不去,今年三月間ING對其客戶的「民調」中,仍有近三成人期盼股市每年有百分之十至二十的「資本增值」,但事實上絕不可能,除了股價大幅波動(左右股價的因素愈來愈多,除了公司盈利,還有利率去從滙價走勢以至政治變幻等等無人能夠預測的變化),近年因為經濟呆滯資金「缺乏出路」,因此流入股市的資金日多,那意味上市公司不必憑派比債券孳息高且穩定的股息,亦不乏買家(看國企的派息政策便清楚);另一方面,仍有不少人堅信股市會帶來可觀回報而把部分資金或退休金投入股市,股價搶高了股息率便相應下降。

股價每年有百分之十以上回報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以當前英美可信性較高的投資顧問估計,美股年回報在百分之五至八(《經濟學人》)及百分之一點八到二之間(著名的 Smithers & Co),這種回報都比債券孳息佳,但對於靠投資股市所得養老的人來說,現在便得投入更多資金才能安度晚年;但為日後而投入較大部分的收入,當前的生活水平又如何得以維持?

股息低、股價增長沒保障,對賭性不大的投資者來說,不僅僅是沉悶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很難和過去一樣當收長線投資的收益便有晚晴!

‧ 代郵(在電郵無處不在的時代,「代郵」算是「一景」吧)。昨文把音速寫成光速,為筆者之錯而非「手民」之誤;十四日本欄說青木幹雄當二天日本首相,讀者富柏村詳細指出青木為小渕惠三政府(一九九八年七月三十日至二〇○○年四月五日)的內閣官房長官;小渕首相因腦梗塞住院,青木幹雄遂做了「數天」的「首相臨時代理」(代首相),這即是說,在第五十四任首相小渕惠三及第五十五任森喜朗之間並無其他正式首相。謹向諸位致謝。

林行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04

財經八一八: 不勞而獲員工投訴公司阻前程

1 : GS(14)@2015-08-23 01:17:12

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 ... 6%96-220000609.html
上述幾名金融界專財轉職後相信前途似錦,但估計要付出相應的勞力換取報酬,但最近一宗訴訟案,卻是一名不勞而獲的員工控告公司白出糧給他,窒礙了其前途,向公司索償。老實說,相信包括老戴在內的很多人,最大心願都是可以不勞而獲,游手好閒,這位仁兄竟可以此提出索償,聽來確實荒謬。

話說任職法國國營鐵路營運商SNCF的Charles Simon,在過去十二年間不用上班,賦閒在家就可每月收取五千歐元薪金,每年六月更可獲取六百歐元的假期補貼,即一年收入達六萬零六百歐元,相當於五十二萬一千多港元。Simon向傳媒解釋可獲此優惠,因為他在二○○三年時發現公司一宗涉及金額高達二千萬歐元的懷疑欺詐案,他把事件上報主管,自此以後,他被調職,並可安坐家中,每月收取五千歐元酬金。

雖則說是不勞而獲,但Simon認為如此這般被公司對待,令他工作沒有前途,他認為如果公司不是把他投閒置散,他應該可以獲得晉升,工作前景更理想。他自言曾多次去信SNCF總裁Guillaume Pepy要求賠償,結果當然不得要領。事實上,他在二○一一年作出投訴時,曾被法國工人法庭拒絕。

其實類似不勞而獲的事件香港某些公司亦有相近個案,老戴認識一位任職電視廣播(00511)的攝影師,他就提到因公司目前很多攝影及製作工序都作外判,加上可能一台獨大關係,既然自家製作節目成本較高,所以更多購買外地節目填補播映時間,結果他們這班攝影師就長期開工不足,返到公司也閒來無事。他們當然不會投訴公司無事可為,只是擔心總有一天會被公司請吃「無情雞」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062

魑魅魍魎:不勞而獲 為誰服務

1 : GS(14)@2017-10-15 18:28:33

炎黃子孫喜歡貼揮春,芸芸祝賀語之中,胸無大志的筆者最喜歡就是「不勞而獲」,原因不用解釋,但在資本市場之中,原來也有一個高薪職位,而部份擔當此職位的人士與不勞而獲無異。沒錯,那就是獨立非執行董事(INED)。上市公司獨立非執董屬於一個類似顧問的職位,一個月也未必需要開一次會,基本上不少政界中人也一人身兼數個非執董職位,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情,以地產及建造界立法會議員石禮謙為例,根據公開資料,他一人出任18間上市公司的INED,十分誇張,單單2016年當INED酬金已經接近700萬元,實在令人咋舌(還未計算立法會、學術機構組織、半官方機構的酬金)!石禮謙當INED的公司包括合興集團(047)、港鐵(066)、四海國際(120)、德祥地產(199)、莊士中國(298)、莊士機構國際(367)、保德國際(372)、高銀金融(530)、百利保控股(617)、新創建集團(659)、澳博控股(880)、麗豐控股(1125)、勤達(1172)、利福(1212)、華潤水泥(1313)、富豪產業信託(1881)、碧桂園(2007)、冠君產業信託(2778),難怪石禮謙曾被「股壇長毛」David Webb於2008年質疑「正在為誰服務」,斥他當時一年收取約489萬元酬金,做法雖屬合法,但不合情,也不合理。但好景不常,貴人事忙的石禮謙,或許會被港交所的新政策影響未來收入。因為港交所發言人已表明,將於今年較後時間或明年初進行市場諮詢,有意要求上市公司若委任已身兼6間或以上上市公司獨董職位的人士,需要進一步披露其是否有足夠時間及能力勝任,並計劃納入企業管治守則,以「不遵守就解釋」形式推行,未知已踏入七旬之齡的石禮謙能否證明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及能力勝任」呢(雖然去年有媒體統計他在董事會會議出席率高達96%)?《上市規則》中,由於上市公司更加需要監察以維護小股東的權益,因此對獨立非執行董事有一定的規定及監管。第3.10A條中指明,上市公司委任的獨立非執行必須佔董事會成員人數至少三分一,而第3.10(1)就指每個董事會必須有至少3名獨立非執董。而有謂朝中有人好辦事,所以在董事會安排一些政界商人,就能收到為公司謢航,及得到政府最新發展方向等的資訊。最近與一個做INED的朋友談論聯交所新政,他就不太喜歡此新政策,「做6間以上就被人question分身不暇,但做兩間就被人question唔夠經驗,其實都幾搞笑」,本欄認為,縱使獨董出席率高,未必代表他們有足夠時間查閱文件,履行獨董的職責。現時香港市場有200人同時擔任3個獨董職位,有63人更同時身兼6間或以上的上市公司獨董職位。十一少
http://fb.com/11mister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5/201836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7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