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神祕外資來台 搶進有線電視業 瑞典私募基金 捧六十億搶標八大

2010-9-6 TWM




有線電視今年成為金雞母,外資捧著現金來台灣搶買頻道和系統台,八大電視首開第一槍,在比價效應之下,接下來其他頻道將陸續飆出天價。

撰文.羅弘旭

豬哥亮復出上演歌廳秀,難得露面的八大電視董事楊登魁每場都到場,且絕口不提豬哥亮積欠的一億二千萬元,一派自在地欣賞歌廳秀,他如此地老神在在不是沒有原因的。

最近因外資「搶親」八大,手上有二五%股權的楊登魁,帳面上可望暴增十四億元,相比之下,豬哥亮的欠債只是小意思。

本 刊調查,韓國私募基金安博凱(MBK),有意出脫持有的八大電視七成股權,這筆交易已經開過第一階段的價格標,進入最後的議價階段。價格喊到六十億元,嚇 退一票有意競標的本土買家,目前除了日本Sony Music外,半路殺出一家來自瑞典的私募基金EQT競標,這家基金來勢洶洶,勢在必得,有線電視業者透露:「如果競爭激烈,出價金額可能超越六十億 元。」攔路搶親的EQT私募基金是首度在台出手,台灣同業也相當陌生,「這家公司很低調,外人並不清楚公司的運作。」某外資券商高層如此形容EQT。這家 神祕的私募基金,設籍在瑞典,資金來源頗為複雜,在北歐、倫敦、紐約、上海及香港都設有辦公室,在全球共擁有十三個基金,規模達新台幣五千二百億元,這次 投資八大電視主要由香港辦公室的資深合夥人莫昆庭操盤。

八大股價 二年內暴漲五成莫昆庭手上所掌控的EQT Greater China II基金,是EQT十三個基金之一,可動用的資金有一百七十億元。莫昆庭出身高盛,二○○六年轉戰EQT後,一直在尋找兩岸的投資標的,四年來才投資了大 陸榮氏果汁、老百姓連鎖藥妝二項投資案,總投資金額不過九億元,EQT如果搶標八大成功,將會是EQT集團在大中華地區最大手筆投資。

○八 年底,安博凱以每股四十五元,總價四十億元取得的八大電視台七成股權,當時外界認為這個價格尚稱合理,但僅二年後,價格就暴漲五成,頻道業者都認為,以此 價格購買沒有新聞頻道的八大,實在有點離譜,業者指出,「去年八大的EBI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只有六億元,賣價等於是EBIDA十倍,創下新天 價!」就連安博凱自己都對此價格感到意外。

原本,安博凱在今年第二季就釋出消息想出脫八大股權,但當時市場缺乏話題,為此,安博凱改變遊戲 規則,改把八大和中嘉網路綁在一起賣。沒想到,在富邦蔡明忠傳出以六百五十億元入主凱擘後,不僅多系統經營商(MSO)身價看漲,連頻道業者身價也被炒 熱,Sony Music 和EQT此時才表達高度意願,詢問單獨購買八大的可能性。

八大電視被喊到天價,帶動有線電視頻道業者比價效應,東森電視七個節目已喊出三百億元的價格,讓未來有意出手的本土買家暗中叫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8

大電視拯救電視業?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19
 僅僅只是在4年前,藍光和HDDVD兩大「高清」標準還在為了行業話語權而爭得不可開交,但現在即便是勝利的一方,也可能就快成為「浮云」了。


  從索尼、東芝到松下,這幾家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公司正在紛紛投入力量,開發4K分辨率的電視機產品。一種簡單的解釋是,「4K」電視在像素點的總數上, 將是目前全高清電視的4倍。後者的分辨率為1920×1080,即橫向排列了1920個像素點,縱向排列了1080個像素點,總數約207萬。這也是當年 高清標準爭奪戰的勝利方藍光所能達到的分辨率。


  這幾家公司都曾經在電視機領域風光無限,但現在總是和裁員、關停工廠以及巨額虧損聯繫在一起。


  最慘的是東芝。這家公司在今年5月宣佈關停位於崎玉縣深谷市的最後一家電視機工廠,將生產全部轉移到了成本更低的海外代工廠。在2011財年,東芝在電視機業務上營業虧損達到了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0億元),比索尼和松下都要虧得更多。


  通過剝離工廠、研發4K技術,東芝想要成為市場的領先者,至少是技術領先者。因為自從電視機進入液晶時代後,三星、LG這兩家韓國公司奪走了技術上的優勢,隨之奪走的便是市場份額。


  在索尼,情況也同樣如此。雖然電視機目前已經不是索尼的主力業務,但總裁平井一夫在上任伊始卻也明確表示不會放棄。對於這家公司而言,「電視機」具有某種象徵意義,它仍然希望在這個領域的核心技術上能夠重新成為領導者。


  除了可以被各個技術陣營廣泛採用的3D技術外,4K和有機EL如今被稱為「下一代電視」的主要發展方向。有機EL是一種能夠自發光的面板,省去了傳統 液晶電視的LED背光組件,因此降低了能耗,畫質也更為細膩。此外,它還能做到更薄、更輕、響應速度更快,甚至還可以彎曲。


  4K技術的目標更為簡單明確,那就是進一步提高圖像的清晰度。相比韓國公司在有機EL電視技術上的重視,日本公司選擇在4K技術上投入更多。東芝在 2011年發佈了第一檯面向個人用戶的4K電視「REGZA 55X3」,現在它的平均售價在66萬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5.27萬元)。


  日本人對有機EL商用化的前景並不樂觀,在其國內,著名的3C家電自由評論人大河原克行撰文稱,即便有機EL電視實現了量產,其初始價格會高於現有液晶電視的2倍至3倍,但消費者不會僅僅因為輕、薄而為這種產品埋單。


  日本公司普遍接受的一個觀點是,4K技術能夠提高觀賞體驗,因此更容易被未來的消費者接受。「現在想看到現實感更強的圖像的消費者變得更多了。」夏普 日本的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週刊》解釋。另外技術上的優勢有時還有著提升品牌形象的作用。在家電市場上,一旦給人一種「做出集合最先進技術的電視廠家」的 印象,往往很容易吸引消費者的購買需求。


  東芝REGZA 4K系列電視的概念設計師本村裕史則說,現在的市場就像晶體管電視將要退市時一樣,人們對產品的「興奮感」正在消失,那時無論買什麼電視機都一樣,便宜的 就行;但到2000年液晶電視剛出現的時候,即使賣到1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萬元),很多人也還是想買。而東芝則希望通過4K電視重新帶給人們「興奮 感」。


  於是現在似乎又到了技術升級換代的時刻,4K電視真的要來了。廠商們準備不再像以往那樣只是在每年的CES上展示一下「先進的4K電視」,而是要把 2012年變成一個4K年。夏普決定在2012財年內量產「ICC 4K」電視、松下今年1月發佈了全球最薄最小尺寸的20吋4K液晶顯示器、東芝將在6月推出REGZA系列的後續機?型……周邊配套的硬件條件也正在成 熟。高清多媒體接口標準HDMI已經將規範升級到了1.4版本,只要一條HDMI連接線就可以播放4K節目。在沒有此標準前,4K分辨率需要通過四條 HDMI線、同時連接四個全高清圖像輸出才能實現。


  其實,4K的最早概念源自於好萊塢。在電影業開始拋棄膠片過程中,擁抱數字化首先體現在了電影後期製作階段—數字中間片(Digital Intermediate)的誕生。它首先用膠片掃瞄儀將35mm攝影機拍攝的膠片底片掃瞄成數字圖像文件,在將膠片轉化成數字圖像的過程中,為了最完整 地還原膠片拍攝效果,採用了分辨率為4096×3112像素的圖像文件。由於其水平分辨率為4096像素,便被簡稱為4K。


  之後4K概念被推廣並引入了電視行業,被日本家電廠商迅速接受。電視與電影行業分別採用2種4k標準:3840×2160以及4096×2160像素 分辨率。在已發佈的4K電視當中,也有一小部分採用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當然,有著電視行業標準16:9寬屏畫面的3840×2160才是目 前主流分辨率。


  到今天,擁有7680×4320分辨率、像素數量是全高清16倍的8K電視也登場了,成為廠商參加各大展覽、技術展示的常客。


  4K技術可以使你在很近的距離盯著大尺寸的屏幕,也看不出如同「小方塊」一般的畫面瑕疵。這在目前的全高清電視上還很難做到。因為全高清的最佳觀賞距離一般為屏幕高度的3倍,一台52吋的高清電視你得在2米以外看才看不到那些模糊的像素,而4K電視看則能更近些。


  有了4K標準,在不損失畫質的同時,電視機還可以做得更大。一些廠商已經開始推出超過100吋的電視機,在這種大尺寸下,它們希望更清晰的顯示技術可以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這幾家公司的計劃有所不同。松下公司擁有從大尺寸4K電視到小尺寸4K液晶屏的量產能力,但其目前的主要產品定位仍是專業用戶。這家公司自己的市場調 查認為,比起零售市場有限的需求,設計、醫療、印刷等專業市場需求非常高;索尼雖然也同樣宣佈了4K電視計劃,但是具體銷售時間和尺寸都未公佈。


  「對超高清面板進行研究的另一目的在於,提高現有面板的畫質水平以及降低能耗。」在接受採訪時,松下相關人士說。


  東芝、夏普等公司的計劃更為積極,它們已經開始設法攻佔個人市場。東芝將一些型號的4K電視的裸眼3D功能去掉,使其價格下降了約15萬日元(約 1.2萬元人民幣),意在使更多的人接受;另外,為解決4K內容缺乏的問題,東芝還研發了「超解像技術」,將高清電視轉播以及藍光影片通過此技術轉換成為 符合4K分辨率的內容。


  它與夏普的想法不謀而合。夏普「ICC 4K」也是一種類似的技術,它通過將因變成電信號而丟失的光信息還原,將全高清內容轉換提升為4K內容。


  不過,這種「提升」技術只能使低分辨率的圖像在高分辨率的顯示設備上看起來更銳利、沒有那麼明顯的鋸齒感,但並不能增加有效信息量,所以不能帶來真正意義上的4K圖像。


  現在問題來了,那就是內容的匱乏,它恐怕將是4K電視實現真正普及的最大障礙。即使你現購買了4K產品,也無法觀看真正4K電視節目或4K電影,能看到的只有那些轉化過的圖像。


  電影行業早已擁抱了4K技術。好萊塢版《龍紋身的女孩》是世界上第一部全程採用4K技術製作的電影,從拍攝、後期製作、發行直至放映,4K滲透到了每 個環節。該電影的製作公司索尼影業娛樂公司是積極推動4K電影發展的幾家公司之一。這家公司其他有代表性的4K電影還包括《點球成金》、《洛杉磯之戰》 等。


  目前美國的數字院線裡有40%採用了4K放映設備,4K電影也越來越多。但如果沒有發行介質或者下載源,則無法用電視觀看4K電影。


  索尼中國專業系統集團技術總監王亞明告訴《第一財經週刊》,將4K內容加載在藍光光盤上並不存在技術問題,但還沒有標準,因此無法進行商業發行。掌握 著這些4K電影命運的是好萊塢的那些電影公司們。要知道,電影公司的倒戈也是當年藍光戰勝HDDVD成為高清標準的重要原因。


  在接受4K概念這件事情上,電視節目行業的進展比電影行業要緩慢得多。此前,全高清分辨率的普及在這個行業花的時間就有20年之久。現在在日 本,NHK旗下一家NHK廣播技術研究所打算跳過4K直接達到8K直播,松下、夏普先後發布了與該機構合作研發展示的145吋、85吋8K電視,它的像素 數量達到了全高清的16倍。令人沮喪的是,該機構研發始於1995年,預計到2020年依然只能夠進行8K直播試驗。


  但電視機製造商們仍然打算對此技術繼續追加投入。因為在不遠的將來,從內容商、電信運營商,甚至是智能電視操作系統的提供商,都有可能蠶食它們的利 潤。它們只是一塊屏幕的製造者。在分辨率技術上的領先,是它們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最好機會—至少目前看起來如此。採用視網膜顯示技術的iPhone4/4S 和The New iPad大受歡迎,也說明消費者願意為明顯提升的觀賞體驗買單。


  「分辨率技術的發展總是終端來推動前端的。電影4K化是先從後期製作開始普及,再到4K放映,最後才到4K拍攝。電視也是如此,4:3的顯像管電視很早就被淘汰了,但寬屏的高清節目卻來得很晚」。王亞明?說。


  暫時還沒有一家廠商能夠在4K技術上做到遙遙領先,像當年索尼的特麗瓏技術成為優質顯示的代名詞、亦或是現在的蘋果視網膜屏幕帶來的震撼。因為即便是同樣的4K高分辨率,在色彩、對比度、細節還原,以及降低能耗等方面,仍有許多空間有待提高。


  如果從內容推動普及的邏輯上看,索尼倒是有可能重新奪回自己的「寶座」—它擁有自己的電影公司。索尼娛樂網是索尼現在最有野心的計劃,用內容打通所有平台,建立像蘋果公司一樣軟硬件的生態圈也是平井一夫所在做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32

中國互聯網公司進軍電視業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4%B8%AD%E5%9C%8B%E4%BA%92%E8%81%AF%E7%B6%B2%E5%85%AC%E5%8F%B8%E9%80%B2%E8%BB%8D%E9%9B%BB%E8%A6%96%E6%A5%AD/

▶ 樂視、小米推出電視,互聯網公司改寫電視行業格局
▶「 它們缺的是把電視設備裝上互聯網的芯,這顆芯還連著雲端」

繼PC、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之後,互聯網公司盯上了第四個也是最大一個市場:電視機。繼樂視之後,最新加入電視業的是愛奇藝。9月3日,TCL和愛奇藝聯合發佈「TCL愛奇藝電視TV+」。百度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李彥宏與TCL董事長兼行政總裁李東生一起站台。

之後兩天,9月5日,小米推出小米電視,聲稱「年輕人的第一台電視」。9月10日,創維和阿里巴巴推出智能電視, 42英吋售價僅為1999元人民幣(下同),秒殺小米47英吋的2999元售價,還具備電視淘寶購物功能。7月推出智能電視的樂視也將在9月底10月初推出新產品。彩電行業專家劉步塵說:「如果樂視再不跟進,就沒有任何配置和成本優勢了。」

電視互聯網化是必然的趨勢。據CTR(央視市場研究公司)統計,2009年到2012年,北京地區電視開機率從32.5%跌到31.5%。樂視、小米一出電視,整個行業都慌了(電視業一年銷量4000多萬台)。創維總裁楊東文炮轟小米電視,說它與專業家電產品相比是「石器時代」碰到「工業文明」。

互聯網公司也需要電視,特別是視頻網站。愛奇藝行政總裁龔宇認為,PC屏未來佔的份額會越來越小,因為PC是屬於工作的,而視頻以娛樂為主,最大的市場份額來自電視屏與移動終端屏的有機交互。目前用戶訪問愛奇藝,PC屏與移動屏已經是1:1的比例。移動屏既是看視頻的重要工具,也可以是電視屏的遙控器。龔宇說,「傳統電視太不方便了,用戶必須按照播出時間、播出方式看內容,而人的本質是追求自由的,任何時間看我想看的東西,這是唯有點播才能實現的,PC和移動終端都實現了,電視一定能實現。」

從兩年前開始,愛奇藝嘗試互聯網電視業務,2012年1月正式組建互聯網電視事業部。愛奇藝互聯網電視事業部總經理段有橋此前在創維工作,是龔宇的清華同班同學,後加入愛奇藝負責該業務。他說,「電視盒子廠商在互聯網電視領域做得更早,但做著做著就遇到瓶頸,視頻網站不夠努力,覺醒得比較晚。」TCL其實是最早8年前推出智能電視的,插上一根網線就能上網。但這些年智能電視只是銷售噱頭,用戶買回去後智能電視啟動率很低。

段有橋分析說:「此前電視廠商還是用硬件的思維來做電視,未來的電視有這樣幾個趨勢:一是硬件電腦化;第二,軟硬件一體化,有統一的體驗介面;第三,服務雲端化,電視的本地播放功能是沒有價值的,真正有價值的是在雲端的服務,服務雲端化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務,用戶才樂意為服務付費。」

愛奇藝的野心是做「iQIYIinside」。龔宇說,「Intel inside所有的價值就在CPU上,iQIYIinside是一段植入電視和電視盒子的代碼,20%的價值在終端,還有80%在雲端,通過代碼與愛奇藝視頻雲做交互,還可以通過地理位置、選擇偏好來推薦節目。」他認為TCL的優勢在於設計製造、營銷與售後服務,這是新公司很難追趕和取代的。「它們缺的是把電視設備裝上互聯網的芯,這顆芯還連著雲端。這是愛奇藝的優勢。」

「從普通電視到互聯網電視,不是從馬車到汽車一樣,顛覆的、徹底的革命,而是集成創新,是互聯網與電視加在一起的創新,」段有橋說,「未來誰勝誰敗我們現在還不能下定論。但從我們的角度來說,軟硬結合勝算比較高。」他認為,未來智能電視應該是啞鈴模式:一頭是硬件製造商提供的終端(電視機及電視盒子),一頭是在雲端的服務,中間是牌照。劉步塵也看好軟硬合作的模式,「這樣能夠控制工藝與質量。沒有電視製造經驗的公司,將所有的設計製造交給別人代工,很難完全控制質量。」

愛奇藝已與中國六大電視廠商TCL、創維、康佳、長虹、海信、海爾合作。這是一個多對多的合作關係,電視廠商也可與優酷土豆等合作。龔宇認為,它的同業競爭對手依舊是優酷土豆、樂視,而小米則屬於潛在的合作夥伴。「在互聯網電視上,真正的競爭對手還未出現,我們依舊關注過去的老對手。所有的終端廠商無論是整機還是盒子,都是我們潛在的合作夥伴,沒有模式上的衝突,」龔宇說。

互聯網企業加入電視產業,帶來的第一波反應是價格戰。樂視電視60英吋6999元,TCL愛奇藝電視48英吋尊爵版4567元,小米電視47英吋2999元,創維和阿里巴巴電視42英吋1999元。彩電價格戰又要來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彩電價格戰確立國產品牌的地位,驅逐了日本品牌,但同時也大幅度降低了產業利潤率,通常淨利潤只有一兩個點。李東生談及TCL愛奇藝電視時說:「我們目前還是通過產品銷售來盈利。」所有的硬件銷售收入歸TCL,未來愛奇藝通過電視獲得的收入將與TCL分成。

「如果產業不能夠找到穩定的盈利模式,肯定發展不下去,這是讓人最擔心的,」劉步塵說。對於視頻網站來說,通過電視提供更清晰的節目,CPM(千人成本)的價格高於PC、移動終端。龔宇預計互聯網電視日活躍使用者200萬台以上就有收入,500萬台以上就有規模收入。這也意味著至少要銷售出一兩千萬台iQIYIinside的終端(電視機及盒子)。他希望未來iQIYIinside能夠走進中國的每個家庭,這樣才有更多商機,「我想涉足的不僅僅是視頻業。」

【總之】互聯網電視剛剛推出就開始價格戰,但是像智能手機取代傳統功能手機一樣,電視互聯網化是必然趨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138

TVB找到新老板,但香港電視業還有機會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12889.html

TVB找到新老板,但香港電視業還有機會嗎?

第一財經周刊 方婷 2015-04-30 20:48:00

來自內地的新投資者給TVB帶來走出香港的希望,但已經落後的TVB和香港電視業還能在電影和互聯網的潮流中收獲多少?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elevision Broadcasts Ltd.以下簡稱TVB)迎來了內地新老板。4月22日,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發布公告,批準持有TVB 26%股份的Young Lion財團將部分股份轉讓給新股東——華人文化傳媒娛樂投資有限公司,具體金額並未披露。後者屬於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名下,實際控制人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SMG)董事長黎瑞剛。

香港TVB大樓。TVB此次易手是香港電視業的一次標誌性事件。

這宗交易早在今年1月就已提交給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對TVB高層而言,這是一次籌備已久終獲批準的收購,由此引發的輿論反彈卻遠超他們預期。4年前,由香港融資高手陳國強、臺灣HTC董事長王雪紅等組成的Young Lion財團從TVB創始人邵逸夫手里收購26%股份時,被認為是做了一樁有遠見的財務投資,TVB承諾於2010年至2015年期間將大舉投資63億港元。但這回它將部分股份出售給來自內地的金融機構,卻被許多人看做是香港電視業沒落的標誌。

香港電視業失落的跡象在多年前就已經出現。

香港九龍塘曾經見證過香港電視業的輝煌時期。在那條短短一公里的廣播道上,曾聚集了TVB、佳藝電視臺、亞洲電視臺和兩家廣播電臺。這里也因此被當地人稱為“五臺山”。在王維基成立香港電視之前,全香港也只有TVB還在投拍電視劇,由於缺乏競爭,內容質量並不穩定。

王維基曾經試圖拯救香港電視業。他是香港城市電訊的創始人,這個對電視行業毫無認知的香港人在2009年香港政府決定開放免費電視牌照申請時,成為了第一位申請者。隨後他還成立了香港電視,並從TVB挖來編劇和制片人,試圖複興香港電視業。但最終免費電視牌照沒有通過申請,他采用流動電視和網絡電視兩種方式播放節目也面臨重重困難。

如今,TVB的易手依然是香港電視業的一次標誌性事件。4月1日,香港政府確定不再頒發免費電視牌照給亞洲電視臺(下簡稱“亞視”),原因在於亞視經營不善。從2007年至今,這個香港歷史上的第一個電視臺由於無法負擔制作成本,逐漸減少電視劇生產及至完全停產,收視率最低時接近於零。作為TVB半個世紀以來的主要競爭對手,亞視有可能面臨倒閉的命運。

TVB的情況也並不理想。即便在香港本地控制著超過80%的收視份額,收入增速依舊十分有限。根據TVB財報,2014年相比2013年,營業額只增長2%,整體收入為57.7億港元。與之鮮明對比的是,內地的文化產業正在進入一個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CMC旗下另一家公司,成立剛滿5年的燦星制作,僅靠《中國好聲音》一檔節目,去年的廣告招商金額就在10億元以上。

“殖民地年代出於政治考慮,如果電視臺數量太多,輿論肯定很難控制,當局不願增加風險。”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馮應謙一度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也使得以TVB為代表的香港電視業漸漸失去了改進動力,日益黯淡。眾多無線藝人哀其不爭,梁榮忠曾表示,“TVB在太平盛世時,來來去去都是飲食節目。”

“香港市場很成熟,也很小,只有700萬人口,我們發展空間有限。”TVB企業傳訊總監譚錫揚說。在有限的市場空間里,還有新的公司不斷試圖進入免費電視領域。香港免費電視牌照受政府管控,長久以來,只有TVB和亞視兩家擁有牌照。

免費意味著覆蓋到更多用戶,廣告價格也會相應增長。2013年,香港有線電視旗下的奇妙電視以及電訊盈科旗下的香港電視娛樂,這兩家新電視臺獲政府原則上批準發放牌照。它們都以經營收費電視臺起家,對免費牌照覬覦已久。按照計劃,兩家新的免費電視臺有望於2015年年內開播。另外,還有兩家實力雄厚的財團也在向政府申請免費牌照。

這些新公司都想爭食香港這個擁擠市場。而在香港歷史近50年的TVB,正受困於這一市場的局限。

今年3月,在香港國際影視展上,TVB宣布啟動兩項大動作。在去年參與投資《澳門風雲2》和《沖上雲霄》並取得票房成功之後,TVB決定重拾邵氏電影公司傳統,將電影作為未來的核心業務。

TVB還宣布大力發展基於互聯網的內容服務,讓用戶通過機頂盒、移動設備等收看到TVB內容。目前,TVB已經在澳洲、歐洲推出名為TVB Anywhere的互聯網機頂盒,這項業務將在2016年得到大規模推廣。比起海外衛星直播業務,基於互聯網顯然更節省運營成本。

無論電影還是互聯網,它們本質上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不受電視信號限制,把內容銷往更大的市場。

但同時這意味著更大的資本投入。

在擴張市場的強烈需求下,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可能是TVB最好的選擇。早在2012年,TVB就已經跟華人文化產業基金及SMG合資成立翡翠東方,合資公司負責運營TVB在內地的所有業務。

TVB電視劇銷往東方衛視以及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都有賴於此。但這樣的運作同樣受到政策制約。財報顯示,2014年TVB在內地總收入有所下滑,原因正是受到廣電總局收緊對境外節目內容監管的影響。

TVB需要一個利益關聯更緊密的合作夥伴,幫助它走好接下來的每一步,而不僅僅是把在香港拍好的連續劇版權賣到內地。

“黎瑞剛的人脈和媒體經驗是我們最為看重的,不僅僅是在內地,還有海外,特別是美國好萊塢方面,我想他都能為TVB提供很多幫助。”譚錫揚表示。黎瑞剛目前只是股權投資,並不參與TVB的具體運營,但TVB顯然對黎瑞剛報以極大期望。

黎瑞剛曾成功推動華人文化產業基金與夢工廠共同投資,建立位於上海的東方夢工廠。他也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國際視野的媒體投資者。在發展境外業務上,TVB董事局主席陳國強已經跟黎瑞剛達成共識,後者將為TVB提供長期策略支持。陳國強同時也是邀請其入股的主要推動者。

這樣的合作看起來很有想象空間,一旦看到走向內地和全球市場的希望,曾經困擾陳國強和TVB的新媒體威脅、廣告市場瓶頸都可能舒緩。為了未來更倚重於電影和基於互聯網的內容業務,TVB於2015年1月初出售所持有的臺灣TVBS 53%的股權,以專註穩固香港和內地業務,同時向新市場發展。

TVBS於1993年開播,是臺灣本土第一個衛星電視臺,曾經是TVB最成功的投資。它證明TVB不僅在香港有市場,也有制作普通話內容的實力。但無論過去怎麽輝煌,公司都要從飽和的市場轉向高速增長的新市場。TVB要避免重蹈亞視覆轍,最好的辦法是主動出擊,而不能僅僅削減成本,保守作戰。

來自內地的雄厚資本也在更主動地接近這些電視臺,以趁低吸納資源,掌握更多主動權。

“香港電視業現在相對走下坡路的時代,其他有心人希望借此機會進入這個領域,借用在其他領域的經驗創造奇跡,也不是沒有可能。”資深媒體人、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高級講師張少威評論說。在他看來,TVB起碼在商業上做了一個看起來正確的選擇。

編輯:姚逸霄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暴風科技(300431.SZ)停牌三周籌備的大事終於“揭盅”——將與海爾電器(01169.HK)成立互聯網電視合資公司。《第一財經日報》7月2日從業內資深人士處獲悉,海爾電器方面或將拿出統帥電視業務進行合資,而暴風科技可能將控股這家新的合資公司。

“統帥”是海爾旗下的互聯網子品牌。原創維電視中國營銷公司總經理劉耀平,今年加盟海爾,成為統帥電視業務的合夥人。在海爾集團加速向平臺型企業轉型、鼓勵員工創業的背景下,統帥電視業務也想整合社會資源,謀求更大的發展。

據上述業內資深人士透露,暴風科技擬與海爾統帥電視業務成立的合資公司,將由劉耀平操盤,按互聯網公司的模式來運作,預計將在青島、深圳有兩個運營中心。其中,青島運營中心負責物流配送、售後服務;深圳運營中心負責內容運營、傳播營銷。

這次暴風科技與海爾統帥的合資合作,可能還會引入第三方。業內傳聞,奧飛動漫(002292.SZ)也會成為新合資公司的戰略投資者。如此,形成內容制作、內容播放、生產制造、銷售配送、售後服務的完整產業鏈,打造娛樂生態圈。

本報記者試圖向劉耀平求證上述傳聞,不過未能聯系上其本人。

在7月1日晚的公告中,暴風科技稱已經與海爾電器於6月30日簽訂了合資經營互聯網電視業務的框架協議,暴風科技提供內容、軟件系統開發與運營、互聯網營銷等支持;而海爾電器將發揮供應鏈管理、物流、銷售渠道等優勢。雙方將盡快簽署正式的投資協議。因此,投資主體、投資金額、合作方式等細節,仍需等待暴風科技的進一步披露。

據了解,統帥電視業務只是海爾整體電視業務的一部分。與“統帥”電視業務放在海爾電器旗下不同,“海爾”、“卡薩帝”、“模卡”電視業務仍放在海爾電器的母公司海爾集團旗下。而海爾電視業務,目前正與阿里巴巴大力合作推廣阿里雲電視,業內傳聞未來不排除“海爾”品牌的電視業務與阿里成立合資公司的可能性。

今年以來,智能電視行業風起雲湧,合資案例不斷增加。6月份,東方明珠、海爾電器剛剛參與了兆馳股份的定向增發,成為後者的第二、第五大股東,三方將以“內容+渠道+硬件”模式來推出互聯網電視並進行運營。有傳聞稱,聯想電視業務也可能將與阿里進行合資。

“由合作走向合資,是今年互聯網電視業的一大特點”,奧維雲網(AVC)黑電事業部總經理董敏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說,這是基於雙方的訴求:一方面,隨著國內彩電市場進入盤整期,傳統電視廠遇到瓶頸,銷量、利潤、運營都增長困難;另一方面,互聯網視頻公司受樂視啟發,也想切入彩電終端,以更好的抓住用戶流量的入口。

過去兩年,智能電視行業合作很多,比如,TCL與愛奇藝合作TV+,創維酷開與阿里合推阿里電視等。董敏認為,傳統電視廠追求銷量增長,內容運營只是增值部分;而互聯網公司關心的是流量入口,而不是電視銷量,合作中會有分歧。因此,行業尋求深層次的資本合作。一旦合資,電視廠與互聯網公司才會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但是,隨著BAT等在電視行業的滲透越來越深,未來互聯網公司會否主導電視行業呢?在董敏看來,電視業內分“舊公司”和“新公司”,舊公司是傳統的彩電廠,它們還會不斷擴大電視的銷量規模,通過硬件賺取利潤,以利潤來進一步擴大業務;而融合更多互聯網基因的新公司,它們通過投資拉動,重在搶占流量入口,不強調硬件盈利,目標用戶鎖定在細分市場的部分受眾。“未來這兩種模式會共存,而且逐漸相互融合。”

編輯:霍光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99


總座張榮華,靠自製戲打敗電視業不景氣 挺過陸韓劇夾殺 三立登收視王秘訣

2016-06-27  TCW

面對新媒體、海外戲劇搶市,三立以自製戲站穩腳步,一部戲線上、線下兩面賺,獲得收視率,更賺飽粉絲財。

現在不是贏隔壁台,我就贏了,這個時代要跟全世界打仗!」三立電視總經理、今年剛滿六十歲的張榮華說到激動,比手畫腳,這般渾身充滿幹勁的模樣,像是重回二十五年前,那個在南台灣賣《豬哥亮歌廳秀》錄影帶起家,野心勃勃想在影視產業闖出一番天地的年輕人。

三立電視(以下簡稱三立)堪稱電視台裡的「抗跌股」。近年來電視產業廣告萎縮,各電視台平均年營收下滑三%至五%,但三立二○一五年營收六十二億元,比起前年六十億元仍微幅成長,頂住寒風。

可是張榮華沒有對眼前的成績自滿,相反的,他投入下一場戰爭。「三立的戲劇和節目收視率常拿第一名,營收、獲利成長還不錯,拚到現在還沒輸過,有時真的會驕傲,」可是張榮華話鋒一轉,「但溫水煮青蛙已經開始了。」張榮華說的「溫水」,指的是新媒體的高速成長。世新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陳清河日前參與三立舉辦的國際影視論壇時便指出,新媒體時代的觀眾有多種平台如手機、平板可選擇,不再只看電視,電視台如何再創經濟價值,必須重新深思。

張榮華早已注意到電視的危機,在二○一三年起,砸十億元,推動三立朝「全媒體轉型」,從電視跨足雜誌、網路媒體、電商甚至影音平台,雜誌和網路媒體均已轉虧為盈,使三立二○一六年第一季營收較去年同期增加近兩千萬元。

固本:專注自製戲

去年戲劇時數占全台一半

三立能快速調整呼吸,轉進新戰場,關鍵正是張榮華花了二十五年,手握超過十萬小時的自製戲劇和節目。

以二○一五年為例,三立自製戲劇時數是一千三百小時,占全台灣電視台自製戲劇的一半,換言之,兩部自製戲中就有一部是三立的。三立歷年自製戲劇,總時數超過二萬八千小時,即使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要看完三立所有自製戲劇,也得花超過三年。

自製戲劇投資成本高,觀眾要是不捧場還不見得能回收,其他多數電視台十多年來以買韓劇、陸劇取代自製,但張榮華始終不肯放棄這條路。

「(自製戲劇)站在兩個角度來看,一是商業考量,因為其他台買片播,我們就選另外一條路,」張榮華說:「搶韓劇、陸劇,我也搶不過人家,因為人家十幾年來建立很好的關係,頻道觀眾也都養成收視習慣。」

突圍:年砸兩億拍戲

不買外來劇,自創供應鏈另外一個角度,張榮華認為,台灣電視台不能沒有自己的內容和影視文化。「電視台播別人的節目,就只是一個平台,沒有心跳,」跟張榮華一路打拚的三立執行副總經理莊文信表示,「但三立要當一個有心跳的電視台。」「我們要做第一部八點檔(《阿扁與阿珍》)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沒導演、沒編劇,連主導內容的我們,都不懂戲怎麼做,」莊文信說:「我去跟無線台借布景,和出借方見面時,他對我說:『我勸你們三立不要做戲啦,你們做不起來的!』」但張榮華成功嗅到陳水扁當選總統的時代氛圍,《阿扁與阿珍》推出後,收視率位居有線電視台冠軍,一舉讓無線台刮目相看。

自《阿扁與阿珍》收視開紅盤,張榮華每年都推出數檔戲劇,從主打本土市場的八點檔《台灣霹靂火》、《世間情》,到高質感的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妳》、《敗犬女王》,都常踞收視率冠軍。

三立平均每一年砸下約兩億元製作戲劇,在張榮華接受採訪時,三立有七部戲同時拍攝,共超過三千多位工作人員參與,「當我這麼做(指買韓劇、陸劇),製作單位就沒有工作,我們供應鏈會散掉,要再重新拍戲就沒那麼簡單。」率領上千人「戲劇大軍」的張榮華說,拍戲常有狀況,因此多劇組同時拍攝,必要時彼此能互相支援,確保每一部戲劇都能穩定產出。

為力拚韓劇、陸劇競爭,張榮華在二○一二年耗資五億元,在新北市三重蓋起一座占地一千五百坪的「華劇製作中心」,內有五個挑高六米的高畫質數位攝影棚,「韓國影視城有十五座,大陸影視城超過兩百座,台灣竟然一座也沒有!」他說。

無線台民視無疑是三立現今最可敬的對手,兩家電視台都重視自製戲劇(民視一年自製戲劇時數約八百小時),並長期爭奪八點檔收視率冠亞軍,還一樣都是觀眾痛罵戲劇爛梗的頭號目標。

但相較於三立,民視的自製戲劇更多是本土味濃厚的八點檔,其他時段自製精緻戲劇較少。民視節目部經理郝孝祖指出,該公司預計在林口一口氣成立十二個數位攝影棚,以高規格設備拍攝戲劇。顯然,民視同樣在精進品質,爭霸戲劇版圖。

民視和三立在自製戲劇互爭長短,民視前總經理、現任副董事長陳剛信特闢「戰情室」,分析自家和對手戲劇,但張榮華同樣不是省油的燈,「我以前直接寫劇本,進剪接室盯剪帶。」張榮華為在收視率上爭勝,自己親上火線,盯劇本、也盯製作,即使到今天,任何要開案的戲劇劇本,都得送到他辦公室,他看過拍板後才能定案。

擴張:玩粉絲經濟

3,800元偶像見面會門票秒殺「有次拍戲,棚內牆上沒裝開關,演員要假裝開電燈,但張總就會說:『為什麼不真的把開關裝上去?』」曾與三立合作八點檔《真愛找麻煩》的導演馮凱表示,他看戲非常仔細,一點差錯都不放過。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郭瑞祥表示,台灣頻道眾多,如果各電視台都不自製內容,「恐怕容易喪失核心競爭力,因為不同的內容,才有差異化。」隨新媒體當道,不少電視台轉頭重視自製戲劇,掌握自有內容時,張榮華卻已把眼光投射到戲劇延伸出的「粉絲經濟」,另闢新財源。三立今年三月舉辦自製戲《愛上哥們》的線下付費見面會,「門票售價要三千八百元,一千人的見面會,竟然開賣四十秒就賣光!」三立資深副總經理張正芬說:「我們還以為是系統當機了!」但外界常批評三立的戲劇低俗,張榮華坦言自己未嘗不想改變,「台灣八點檔太長,播兩個半小時,我自己也受不了,」張榮華曾下令,將三立八點檔《甘味人生》改成兩小時,期望提升戲劇品質,「但收視率掉下去的幅度比想像中的多。」收視率的壓力,讓他撐了三個月,撐不下去,還是回到兩個半小時。

顯然改頭換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張榮華請來奧美大中華區副董事長莊淑芬領軍團隊,為三立診斷,除提升形象外,並增加國際化的內容,想辦法跟上腳步,他對台灣影視產業受新媒體崛起,及陸韓劇夾擊的焦慮,不難想見。

「台灣(影視產業)不趕快急起直追,就沒機會了,」張榮華表示,因為如今影視產業的競爭,比起當年有線電視台開放更加巨大,連國外影視業都可以透過網路,在台灣市場攻城略地,「這不只是三立的問題,是整個國家政策的問題。」為了換腦袋,張榮華親自主持三場品牌說明會,對台下共四千五百位員工說明改造大計。「我現在最怕我老了,觀念轉不過來,」他笑說,「幸好這兩三年,看到一點成績。」前路險阻,但張榮華從不肯輕易低頭,他要讓三立的心跳聲,更年輕帶勁。

【延伸閱】一部劇賺3次,通吃粉絲財——三立戲劇衍生商機2011年

1. 辦活動

《愛上哥們》收費見面會

1,000張票40秒賣光

2. 炒話題

三立新聞網增加報導點擊

每月600萬不重複訪客,年增1倍

3. 出雜誌

《華流》偶像訪問

7-Eleven雜誌類銷售排行冠軍

撰文者馬自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78

人才觀眾雙失 電視業死去活來無綫獨大 流水作業礙創意

1 : GS(14)@2016-03-30 13:33:20

■免費電視台一哥無綫近日公佈去年本業首度虧蝕;圖為將軍澳電視城。


【電視風雲】【本報訊】陳豪、黎耀祥、陳豪……當亞洲電視即將由「永恒」走到「千古」,獨大多年的無綫卻10年如一日,未見轉機;曾經膾炙人口的本地製作電視劇,觀眾逐漸流失,去年本地業績更首次見紅。是行內青黃不接?還是政策累事?快將開台的ViuTV又能否為一池死水的香港電視工業帶來漣漪?本報將在亞視熄機前一連3日專題剖析。


■《壹號皇庭》系列監製鄧特希認為,一台獨大多年致台前幕後青黃不接問題嚴重。 仇志德攝


香港的電視台,曾是電影工業的少林寺,不少著名影視人都是電視台出身。但隨着電視台固步自封而被觀眾日漸離棄,電視人才亦出現斷層。負責影視課程的學者指,「以前入電視台做好威」,但現時學生都不以加入電視台為首選。資深電視人亦批評,政府政策也窒礙了本地人才的發展。政府容許一台獨大多年,令整個電視行業欠缺製作高質素節目的原動力,《壹號皇庭》系列及《妙手仁心》監製鄧特希認為,這是導致台前幕後青黃不接問題嚴重,「前排同TVB一位導演食飯,佢話同朋友傾偈時被嘲笑『最近拍乜X劇』,X係粗口嚟,咁情況下都唔想做啦!無綫一直冇對手,成班前輩又坐喺度,下面嗰班睇唔到前景同機會,人才自然流失」。



鄧特希:有知名度都返大陸

鄧續說:「幕前更現實,青春有限,稍有知名度都會返大陸發展搵多啲。香港製作費同內地冇得比,我哋(監製)選角好頭痕,假設一部劇要搵兩、三位男主角,約30至40歲之間,你話可以搵邊個?有啲喺TVB,有啲返咗大陸,有啲二、三線可能有潛質做主角,但實際市場又話畀你聽,不如搵番吳啟華、陶大宇、宣萱,喺東南亞一帶有呢幾個名就會感興趣(有市場)。」無綫前業務總經理陳志雲則指,青黃不接情況早已存在,原因是電視台流水作業式製作影響創作空間,加上內地節目需求吸納了大量香港人才,令香港人才買少見少:「但冇辦法,香港冇競爭,冇機會畀佢哋去磨刀,咪去內地!」其實香港不乏培育電視精英的硬件,知專設計學院每年有約200名電視電影課程學生畢業。學院傳意設計及數碼媒體學系主任黃培達表示,近年越來越多私人機構聘請攝製人才,時裝、地產等都需要人拍片及剪片,毋須大學學歷,實用攝製課程更配合市場需求,所以他們的畢業生基本上不愁出路。黃稱因出路多元化,學生想法亦有轉變,「以前好鍾意入電視台做,好似好威,而家好多學生都唔想第一份工就入電視台,佢哋自己都未必睇大台節目」。年輕一代不像以往般對傳統電視台抱幻想,學生九成時間對着電腦及手機,接受新媒體能力高很多,很多學生寧願加入小型網台,覺得發揮空間較大。



■知專數碼媒體學系主任黃培達指學生出路多元化,不再想加入電視台。張志華攝

■資深電視人蕭若元稱電視業行內老化,幕後編導缺人才。沈健程攝



蕭若元:台前出唔到周潤發

資深電視人蕭若元也認同說:「時代唔同晒,六、七十年代,電視係未來新嘢,當年大學精英如周梁淑怡、葉潔馨等,爭住入行,做電視係好潮職業,而家電視變成夕陽行業,成行老化,台前出唔到周潤發、劉德華同梁朝偉呢類巨星,幕後編導演都冇人才。」電視台本身未能孕育足夠人才,曾任職多間電視台的資深編導蔡錦源指出,電視業十多年前已出現人才斷層問題,電視台一直以來並無有系統訓練新人,沿用方式是舊人帶新人,但舊人又追不上影視新發展,「就算有訓練班,只不過幾個月至半年,之後就掟出嚟自生自滅」。蔡認為現時電視台太制度化,由高層管理人員控制創作,高層怕影響收視、怕孭鑊,不敢嘗試新意念,只會扼殺創意。政府限制發牌亦扼殺創作空間,現時相比70至80年代,已有多間大專開辦多媒體課程,有大量高質素影視畢業生,但電視業卻無一個好園地讓他們發揮。必須開放頻道,令更多人有機會不斷嘗試。■記者麥志榮、王麗春、周鳳儀、楊潔雯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30/195498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6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