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馬雲生意經河南街邊斷斤賣 李華華

2010-06-7  AD






 

阿里巴巴 (1688)老闆馬雲竟然被人斷斤賣?唔係呀?故事係咁嘅……華華早前去到內地嘅四、五線城市河南新鄉市,行咗去當地最熱鬧嘅步行街,有間街邊書報攤,擺 咗唔少教人做生意同投資嘅書,『目及』吓『目及』吓,竟然見到馬雲嘔心瀝血編寫嘅生意心得《馬雲全集──阿里巴巴教父的激盪創業史與財富人生》,成吋咁 厚,標價係88蚊人仔。

華華將本書遞畀老闆娘話要買,諗住一嚿水有找,點知佢竟然將本書擺喺個磅上面,磅到斤幾重,然後就開價十三個八。 嘩?咁都得?馬雲嘅心血結晶,原來只係好似豬肉咁,俾人斷斤賣。

成條步行街得嗰兩檔書攤,但運動服裝用品舖呢,有佔成四成咁多,唔少仲係上 市公司嘅舖頭。競爭咁激烈,結果係點?咪大家都拍緊烏蠅囉!原來呢個係北京奧運一窩蜂嘅後遺症,到o依家都未消除晒。唔單止新鄉,華華去過其他三、四線城 市嘅步行街,都有同一個現象,睇嚟運動服裝行業仲需要一段時間整固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29

“我不愿当赌徒,但有兴趣开赌场”——郭去疾的跨国生意经 东方愚

http://www.zhanghua.org/?p=4364

 

  曾经被誉为“谷歌神童”的郭去疾正在领导着电子商务领域的一场变革———将中国制造的产品通过网站直接卖给国外的消费者。他的经验很简单,就是“做任何事都如履薄冰”、对数据极度偏好。

 


 

 

“如果你想去的是适合你的地方,你永远也不会想停下来。” 

 

217,郭去疾看到李开复发的一条微博“你不会意识到自己需要更长的跑道,除非你开始提速”后,随即转发并如此写道。 

 

一个说方向,一个谈方法,郭去疾和李开复一唱一和。他们曾是谷歌(GOOGLE)公司里的师徒、战友,但后来先后离开,郭去的是兰亭集势科技公司(后来成立了兰亭控股公司,以下简称兰亭,LightInTheBox.com),做跨国B2C;后者创办了众所周知的风投公司“创新工场”。 

 

跨国B2C,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制造工厂直接将产品卖给国外的消费者。这是最近两年电子商务界热议的一个话题,因为这意味着一场新的变革,而兰亭公司便是领头羊之一。它成立于20079月。不过直到去年10月底,作为董事长和CEO(首席执行官)的郭去疾透露兰亭公司刚获得第三轮共3500万美元的投资时,它才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郭去疾在他的办公室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称,“我不愿当赌徒,但我有兴趣开‘赌场’。”他所说的“赌场”便是兰亭公司,一个他自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轮风投,只认熟人
    兰亭工商注册资料里的成员名单无疑泄露了一个秘密:郭去疾后来于20092月宣称的几家风投“刚刚入股”的时间,其实是在2008年,而他本人也是在这些机构铁定给兰亭投下一大笔钱时才下了彻底脱离谷歌中国的决心的

 

 

 

郭去疾是四川人,个子不高,体态略胖。虽是工科毕业,但生性豪爽,“理工科不是木讷的代名词,你看看人家张朝阳。”他笑着说。他是2008年年中加盟兰亭公司的。在此之前任谷歌中国的首席战略官。这一年的3月底,郭出席“中国软件技术英雄会”并上台演讲时,人们还丝毫嗅不出半点他将离职的味道。“谷歌从第一天起就把自己当成一家计算公司,而不是搜索公司,”他在演讲中一如既往地亢奋,自称只需很短时间,却一口气讲了近半个小时。 

 

兰亭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30万 元,法人代表是文心,创始人为“四人帮”──文心与郭去疾、刘俊和张良合伙。由于郭去疾尚在谷歌中国,刘俊仍热衷于他两年前他从卓越网辞职后创的飞龙网, 此时全身心投入兰亭公司的,可以说只有文心一人。文心曾在美国留学,对创新型网络服务设计和应用颇有心得,回国后曾在方兴东的博客中国网做过副总裁。 

兰亭公司一开始的定位是B2B,文心和郭去疾们只是觉得他们在社会化营销上兴许比同行技高一筹,于是边看边看,后来发现兰亭网上多为个人买手,后来便将定位改为B2C。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作法,使他们一不小心走上了革传统外贸命的路子──即将传统外贸链条里的出口商、进口商、经销商等环节给直接省略了。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的徐小平是兰亭初创时最早的天使投资人。“他只和我们打了一通电话后,”郭去疾回忆称,“就打了10万美元到我们的个人账户上,”

2008年年中郭去疾从谷歌中国辞职,全职入主兰亭公司。不过一直到这一年底,他才对外正式宣布离职消息。而在此期间,兰亭网开始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更多的美国人选择上网购买中国制造的产品,兰亭网的价格优势似乎让他们产生了美元升值的幻觉。

这一年的10月,兰亭“四人帮”又成立港资的兰亭贸易公司,并随即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设立分公司,其中深圳公司注册资本为300万美元。南方周末记者查阅到的工商资料显示,公司高管共8人,郭去疾任董事长,文心为董事总经理,其他5名董事为刘俊、张良、元野、冯波、RICHARD LIM,监事为周哲。

8人团队当中,除去兰亭的四位合伙人外,另外四位当中,周哲是一位天使投资人、郭去疾在谷歌时的同事,冯波和元野分别是联创策源总裁和投资经理,RICHARD LIM中文名为林仁俊,是金沙江创投的合伙人(另一位合伙人丁健是亚信创始人,郭去疾在斯坦福读书时与其认识,丁与冯波亦是好友)。

兰亭工商注册资料里的成员名单无疑泄露了一个秘密:郭去疾后来于20092月宣称的几家风投“刚刚入股”的时间,其实是在2008年,而他本人也是在这些机构铁定给兰亭投下一大笔钱时才下了彻底脱离谷歌中国的决心的,其小心谨慎的风格可见一般。他在一篇《写给创业者的融资建议》的短文中写道:“钱没到帐前不要向外界公布。”

 “坊间关于冯波和我见面5分钟就决定投500万美元的说法有些夸张,应该是10分钟,”郭去疾对数字很敏感。他说他是一个离开数字就不能生存的人。他做事谨慎,选择投资人时,熟人、老朋友是第一目标──冯波是郭在谷歌任职投资迅雷时认识的,冯波也是迅雷的投资人之一,“最关键的是双方气场匹配、搭调,他们并不着急公司上市和变现。”郭去疾说。

2010年第三季度兰亭获得第三轮共计3500万美元的风投时,一切显得水到渠成。投资方除了之前的联创策源和金沙江外,挚信资本为新加入者

  

 

话和吃饭全靠数据
    郭去疾重视数据几乎到了癫狂的地步。尽管对东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体会良多,但他声称所有的管理问题到最后都可以找一个数字来衡量

郭去疾1975年出生于成 都,父母都是医生,给他起名“去疾”顾名思义饱含了对其一生健康的希冀。南方周末记者见到他时,他刚读完有“休克疗法之父”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 克斯所著的《贫困的终结》一书。萨克斯从他做儿科大夫的妻子身上得到灵感,将发展经济学与临床治疗学混搭起来,提出了自己的“临床经济学”理论。郭去疾觉 得这一理论亲切而新奇,“更重要的是它对企业管理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启发。”、

郭去疾的这种好学和勤思是从小养成的。他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人们常常简单地用“神童”二字掩盖了胜利果实中所包含的个人努力元素。大学毕业前他决定出国留学,他回忆称彼时自己一个月内写了近200份申请信,为的是找个可以提供奖学金的好大学。最后他去的是全美十所最大的州立大学之一的芝加哥伊利诺大学。郭后来还曾在李开复的建议下到斯坦福大学读个MBA(工商管理硕士)。

郭去疾便是在伊利诺大学期间与李开复结识的。这源于李开复到伊利诺大学的一次演 讲。郭的思辩能力为李所欣赏,二人便建立了联络。郭毕业后郭申请微软成功,开始到西雅图微软总部做程序员。之后他还曾到亚马逊工作过一段时间,并参与了亚 马逊对卓越网的并购,最后进入谷歌,做产品经理。

2005年李开复从微软辞职加盟谷歌,负责开拓谷歌中国业务时,郭去疾作为“总裁特别助理”与之一起回到中国。李对郭的评价是四个字:聪明绝项,“郭去疾长得圆头圆脑,经常有精灵古怪的主意。而且他很有战略眼光。”

郭去疾说他在在谷歌期间所受启发最大的两点,一是用数据说话,二是化繁为简。而这同样是跨国B2C的致胜法宝中的两种。见微知著的公司往往是最有潜力的公司,譬如微软、谷歌和Facebook, 均是这一类型,但 “见微”在前“知著”在后,换句话说,与具有前瞻力的创新相比,从细节当中提炼自己的优势是先决条件。“谷歌用了三年时间成为了顶尖的机器翻译提供商,” 郭去疾说,“其实负责这一产品的团队只有三个人,其中没有一个中国人,为什么做中英文翻译能做的很好?根本的原因是Google所拥有的数据。”

郭去疾重视数据几乎到了癫狂的地步。尽管对东西方商业文化的差异体会良多,但他声称所有的管理问题到最后都可以找一个数字来衡量。“譬如有人问我公司口碑如何,我说我不知道,你上谷歌看有多少人主动搜LightIntheBox这个词就能略知一二,”郭去疾对南方周末记者称,“有人问我们给客户定制的婚纱究竟合不合身,我说我不知道,你去问下退货率就知道了。”

他的这种偏执在他的生活中随时可见。他看玩微博,平均每天会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将近3个时间。除了微博内容外,于他而言,他将玩微博这种产品本身即当作完善兰亭网站的课外启蒙。“怎么知道一个人微博是被推荐后加了很多粉丝,还是自己原生的支持者就这么多?我说我也不知道,算算平均每条微博的转发数占粉丝总数的比例即可,主动的粉丝和被动的粉丝转发率不一样。

他在面试产品经理时,常拿从这类IT生活小体验作为考题。“我会面试每一位进入公司的职员,”他说,“我还觉得每一个产品经理都应该去玩‘植物大战僵尸’这款游戏中,好从中学习如何一步步引导用户。”

 

 

亭是如何炼成的
   
兰亭的北京公司里有大量的外国职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用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社会化网络社区中“游玩

在跨国B2C网站上新推出 一类产品时,显然不能唯国外行业研究报告里的数字马首是瞻。现在兰亭网站上的产品超过十万种。产品种类前三位分别是服装、电子产品和家居,定制服装部也是 兰亭公司现在最大的部门,其办公区甚至还摆着一些婚纱模特模型,“我从来没做过服装,有人提出想法,便鼓励尝试,没想到需求这么大。”

兰亭贸易公司在深圳和苏州的公公司,它们显然承担着更多更快挖掘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优质供应商资源的功能。相比于阿里巴巴B2B供应商,做B2C业务的兰亭之供应商平均规模要小一些,甚至英文水平也要差一些,但这对郭去疾们来说或许意味着眼前是一片“蓝海”,自己的议价筹码也显得要高一些。

在所有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当中,品牌厂商和杂牌(山寨)厂商不分伯仲。令郭去疾苦恼 的是,像联想、爱国者等品牌厂商给他们的价格很优惠,但产品销售效果并不理想。相反一些山寨品牌,尽管规模不大,但其嗅觉灵敏度和对国际需求的定制能力之 强常让人惊喜。前几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写过一本畅销书《模仿者:聪明的公司如何通过模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他在书中宣称,美国对创新的过分重 视使其丧失了模仿的技巧,而“中国却在这方面大下苦功”。

当然这也给郭去疾们带来一个难题,就是对产品质量的把关。“我没用过山寨机,之前不知道质量这么差,后来退货退到手抽筋,只能加强质量管控了。有个品牌的山寨机,我们退给供应商的比例将近20%,现在不但每台机子都要检,样品也要检。国外客户是鸡蛋里挑骨头,我是骨头里挑鸡蛋。”

郭去疾非常注重SNSBBS等社会化营销工具的运用,兰亭的对外推广文书中提到的几点优势和特色之一便是“领先精准的网络营销技术”。这便包括谷哥营销──兰亭如今是谷歌中国的最大客户之一,也就是说,郭去疾以前是从谷歌领工资且主要工作是帮谷歌花钱,现在则倒过来是送钱给谷歌。此外,FACEBOOKTWITTERLINKEDIN等社会化网络社区,都是郭去疾们最擅长的营销武器。兰亭的北京公司里有许多的外国职员,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用不同的语言,在这些社区中“游玩”。

他对细节的关注继续渗透到业务的第一个毛孔中。其创意总监林嘉澍说,郭要求下属每天整理10个客户的差评给他看,且要求看邮件的全部原文。他甚至常常会写邮件给下属,某个英文单词前的冠词到底应该用A还是THE,“他给兰亭高管们开会,讨论退货细则,包括逐条的内容,表达的口吻等,”林说,“会后他也亲自先写出来一个版本与大家商榷。”

这种看起来事必躬亲的行事风格有时会让外界觉得诧异,而郭去疾不加理睬。他一向认为方法论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差异之别。“商业的本质其实是产品和服务质量这些常识,但又有多数企业主不流于表面文章而真正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在这上面呢。”

跨国B2C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物流。兰亭现在的物流还是最普遍的形式,仓库是租用的,快递承运伙伴是UPS。他没有和类似于BorderJump等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BorderJump帮助美国B2C公 司解决物流难题,供应商发货到这一公司位于供应商当地的物流子公司,子公司安排空运,批量运送),也从不考虑自建仓库,“各有各的玩法,有的以物流取胜, 有的以用户体验取胜,”郭去疾说,“这认为并不是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辩论。”事实上,物流环节成为如今电商界讨论最激烈的话题之一。

郭称兰亭的业绩两年间增长了300倍,但他对具体的数字守口如瓶。他甚至不愿意告诉你服饰产品的销售占到了总销售的三成四成还是五成。

  

 

只特立特行的“长颈鹿”
    兰亭是一个乐于并购的公司,”他说,“我的理想是以后每年收购一到两家公司,一家够本,二家就赚了…

 

 

郭去疾说他从不关心竞争对手的动态──宁愿在微博上关注美女,也不关注电子商务人士。和他一样做跨国B2C风生水起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大龙网的冯剑峰,总部在重庆。“我们只有某次论坛上见过一面,寒暄了几句而已”,郭去疾对南方周末记者称。他和凡客诚品老板陈年是老友,陈年去年在一次论坛上称某国际巨头2011年也会加入跨国B2C的行列,销售目标是10亿美金。郭去疾说他并不知道陈年说的这家公司是谁,他也不感兴趣,

“地产是零和游戏,而我们不是。”

“你的意思是说跨国B2C的市场蛋糕足够大,各吃各的?”

“不,我吃的蛋糕,你吃的是菠萝。我从不认为自己在跟谁竞争,也不和任何人搞口水仗。”

不少人问对兰亭有个疑惑:为何不同时让国外的B(厂商)直接卖东西给中国的C(消费者)。“支持出口是中国政府的一个指导方针,出口商甚至还有退税,”郭去疾很率性地说,“但进口就不一样了,一来中国水货太多,如果我们按照正常关税进口,在价格上根本竞争不过水货,其实做水货是做不大的,做大了就面临如何合法合规的问题。”

“如果是代购呢,我们国家这一块的法律尚是空白,不同机构的观点不一,未来可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他接着说。

细节上反复摩挲,宏观上又用心拿捏。他有时谦卑到让人受不了,有时气场又足到让你 觉得他甚至有些张狂妄。当南方周末记者提及去年年中兰亭收购电子产品网上商城欧酷网时,郭去疾显得兴奋起来,“兰亭是一个乐于并购的公司,”他说,“我的 理想是以后每年收购一到两家公司,一家够本,二家就赚了…我们希望做成航空母舰式的企业,可以停泊好多‘战斗机’。”

“我不是一个赌徒,但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尝试开‘赌场’。”郭去疾打了个比方。

他就像是草原上的一只特立独行的长颈鹿。有激情但不张扬,温顺却又不容易接近。郭去疾当初在谷歌时主导过视频和音乐并购项目,问他为何没有创办一个像土豆网、优酷网一样的网站,他说他对电子商务始终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宁愿多花些时间去找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他说他最欣赏的中国企业家是丁磊。而过去两年最庆幸的是,四位股权比例差不多的兰亭创始人并肩作战,有碰撞无摩擦,相处甚佳。(文章发表时有删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42

親和源養老地產生意經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7-02/100275203.html

以養老的名義拿地,以地產的利潤定價,土地性質模糊,重重隱患尚未觸發
財新《新世紀》 記者 田林 藍方

  養老地產,正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上最為誘人的概念,讓市場資本、地方政府,乃至慈善公益基金都一同為之興奮;與此同時,一種被開發商稱做「創新型養老社區」的房產項目,正日益流行。

要實現奚志勇的盈利計劃,一個重要前提是能拿到便宜的土地。安心/CFP


  在網絡上搜索「親和源」三字,立刻會跳出一串相應樓盤介紹,顯示其為上海浦東新區康橋路的在售公寓。不過售樓小姐強調,目前網頁上每平方米標價2萬元的產權房已經停售,只能以購買會員卡的方式獲得50年的居住權。

  和其他普通房地產項目不同的是,親和源被稱為老年社區,只允許老年人入住。這裡有單獨的醫院,有為老人設計的健身房,有種類繁多的老年餐桌。室內裝修,也針對老年人需求設計。還有針對無法自理的老人開設的康復中心,提供專業的醫護人員看護服務。

  雖然50年居住權的價格折合每平方米僅8000餘元,遠低於產權房,但入住小區還需支付每年2萬-7萬元的年費。按這個標準,一套58平方米的公寓,居住50年至少要花費195萬元。

  公寓雖然價格不菲,卻也吸引了不少老人購買,更得到風險投資基金的青睞。2010年12月25日,國際投資機構美國摯信資本(Trust Bridge Partners)宣佈,對親和源項目投資商親和源股份有限公司注資1億元,這也是風險投資首次投資中國的養老機構。目前合約已經簽署,風投的資金還在審 批當中,1億美元將一次性以股權形式注入並置換一部分股權,總體註冊資金並不增加。

  親和源股份有限公司創建於2005年3月,前身為上海康橋公共事業投資有限公司,由上海新建橋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和南匯區康橋鎮集體資產管理有限 公司出資組建。據親和源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主任王波介紹,上海新建橋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主做房地產,當時親和源是其中一個養老項目,後隨著親和源品牌不斷推 廣,便將整個集團更名為親和源。隨著養老地產概念又一輪熱炒,親和源成為各投資方關注焦點。其在全國連鎖經營的計劃已於2010年啟動。

利潤何來

  親和源董事長奚志勇年過半百,自稱打過魚、當過司機。創辦親和源以前,他在康橋鎮財政局主管過招商引資,擔任過幾年鎮黨委書記,後下海經商。奚志勇樂於把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為,解釋為圓一個孝敬老人的夢想,但他也並不否認對賺錢的嚮往。

民營養老機構很難得到廉價土地,其最大的成本來自於租賃土地和建築房屋。翁磊/東方IC


  養老產業,正是奚志勇選定的賺錢平台。據中國社科院的一份報告預計,到2050年,全國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中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奚志勇常說,看到未來每三人即有一人需要養老服務的前景,目前正是進入這個行業的良機。

  在奚志勇看來,親和源的會員制運營模式是不同於傳統養老機構的創新之舉。和傳統分期收取服務費維持運營的傳統養老機構相比,親和源模式最大的不同在於一次性收取多年居住租金。

  目前,親和源社區共有12座樓,佔地100畝,最後三座正在開盤銷售,提供面積從58平方米至108平方米的大中小三種戶型。同時面向市場推出 兩種會員卡,一種一次性繳費額較高的A卡,允許繼承轉讓,入住小區後每年鬚根據房型大小繳納2萬-7萬元不等的年費;另一種只限個人終身使用的B卡,一次 性繳費額低於A卡,且每年年費僅2萬元,實際入住年限如不滿15年,餘款可折算後部分退費。

  奚志勇把這個模式解釋為「買賣不破租賃」,即使業主手持會員卡,並未獲得房屋產權,但因簽了一個長期的房屋租賃合同,即使房屋產權進行了轉讓,也不能將租戶趕走。

  會員資格的升值潛力,也為親和源的銷售員所津津樂道。據稱,以A卡為例,一位老人在2008年以50萬價格入住第一期公寓,現在已漲至75萬元,管理費亦逐漸增加。會員卡和管理費每年將調價兩次,這主要和市場銷售策略有關。

  據奚志勇測算,只要能不斷發展新的會員,就可以實現盈利。他表示,僅是會員卡的售價就足可以回收房屋的建設成本,而每年所交的管理費才是長期穩定的主要利潤來源。據王波透露,親和源去年持平,今年將產生盈利。

「拿地」是關鍵

  不過,要實現奚志勇的盈利計劃,一個重要前提是能拿到便宜的土地。「養老地產開發,對土地的價格最敏感。」一位在津京地區投資養老地產開發的投資者表示。

  「拿地」的過程漫長而曲折。早在2003年5月,奚志勇便從政府辭職下海,目標直指自辦民營養老機構。在政府的工作經歷使他與不少熱衷地產投資的溫州商人積累了熟絡的人脈,幾個月後,他與溫州商人周星增一起註冊了新建橋集團(下稱新建橋),從此開始籌劃養老項目。

  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合適的養老用地。根據當前的法律規定,在中國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根據《劃撥用地目錄》,老年人社會福利設施用地被歸為非營利性社會福利設施用地一類,可以劃撥方式取得。

  但當時並沒有一塊規劃養老的用地。上海的土地資源稀缺,各區的財政收入當中,土地收入佔比較高,主要來自於商業和住宅用地的出讓,區縣政府缺乏「批地」的熱情。

  周星增也曾表示,「上頭很熱情,但一直過不了『土地公公』這一關。」他轉述一位區官員的話稱,「不是我不給面子,你得想想,我任期三年,需要拿 出政績;土地批給房地產商,馬上就有一大筆收入;批成工業用地,馬上就有稅收;批成養老院,什麼現成好處都看不到。」「結果就是和房地產開發一樣,一哄而 起,看誰和政府關係好,從政府那拿到廉價的地塊。」奚志勇說。

  這樣的困境普遍。所謂規劃內養老用地,往往都直接劃撥給公辦養老院。民營養老機構很難得到廉價土地,租賃土地和建築房屋成民營機構最大成本。

  屢屢碰壁之後,新建橋設計了不同於直接「拿地」的另一條路徑。經奚志勇牽線,2005年,新建橋出資註冊3125萬元,上海市南匯區康橋鎮政府 用100畝公共建築用地折價出讓,並以南匯區康橋鎮集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出資1875萬元的形式入股,正式成立了上海康橋公共事業投資有限公司,經營範圍 登記為社會公共事業和福利事業投資,此即親和源的前身。奚志勇曾對媒體說,直到引入康橋鎮集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才解決了土地問題。

  新建橋最終得到了土地,但用地性質模糊。奚志勇向財新《新世紀》表示,親和源項目用地是以工業用地的性質出讓,出讓年限僅為50年。不過,由於 土地性質特殊,據奚志勇透露,每畝土地的價格僅為50萬元,遠低於當時同地區住宅用地的價格,僅相當於約每平方米樓面750元的土地成本。

  項目的規劃卻並非以工業項目立項。上海浦東新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親和源養老公寓所處地塊於2006年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土地用途為公共建築,據查該項目已在浦東新區房地產交易中心辦理過房地產登記。

  一位房地產公司負責人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公共建築用地的屬性實際上是明確必須供特定人群使用,若這塊地是用於養老,就只能按規定供老人居住。

  奚志勇解釋稱,這塊養老土地之所以曲線報批、性質模糊,是因為「城市規劃用地裡沒有規劃養老用地,不管是老人公寓還是住宅」。

  2007年10月,親和源上海養老社區終於建成。2007年9月公司增資擴股,增加上海日揚房地產有限公司、上海親和源投資有限公司兩家股東單 位,同時更名為親和源股份有限公司。然而,根據中國《土地管理法》規定,政府對城市土地實行用途管制,建設在工業用地或是作為公共建築的房地產項目依法並 不能取得預售許可證,更難以為入住者辦理房屋產權證。

產權玄機

  2007年,親和源項目正式開盤。第一期的A卡首繳僅50萬元,管理費也以略低於成本價的價格用以促銷。不過,最初市場對這個創新產品並未體現出多大的認同。首批建造的公寓落成後,整個社區總共才有11戶人家。

  多位投資人士則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對親和源運營模式的質疑。一位從事了20年以上房地產糾紛案件的高級法官說,一般住房租賃合同最長不能 超過20年,超過20年的部分可視為無效,租賃合同更不能繼承,只能轉租。作為買斷50年的租賃合同,首先從期限上和土地出讓期限一致,並一次性繳納75 萬元,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房屋買賣行為。

  但這種房屋買賣行為又難以獲得法律的保障。儘管親和源承諾會員卡可以繼承,實際上不具有相關的產權繼承基礎。不僅如此,由於公寓沒有產權,因而不能充當個人的資產證明,亦即不能享受產權升值帶來的保障,或者不能用作抵押來獲得其他資金。

  不過,親和源最初也曾宣傳可銷售一部分產權房。奚志勇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其實這主要是康橋鎮政府曾答應給小產權證,同時,由於其用地性質屬於公共建築,對購買人群有明確的限制,只限於老人。但這種「產權房」的銷售,由於市場的懷疑和政策制約,最終並未能持續。

  會員卡的銷售也未如奚志勇當初設想的那樣火爆,前期投入資金回籠緩慢。直至2009年5月,國務院批覆同意上海南匯併入浦東新區後,該地區房地產價格一路上漲,養老公寓的入住價格比周邊房價明顯偏低,會員卡銷售才逐漸有所好轉。

  親和源的資金鏈一直繃得很緊。土地性質的「瑕疵」增加了項目獲得資金的難度。儘管2007年親和源股份增資擴股,將總註冊資本金增至2億元,但 由於老年公寓項目的土地屬性不能進行抵押貸款,前期運作需以自有資金投入,也給奚志勇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又因土地的性質無法辦理產權證明,親和源不能像普 通商品房通過在建工程銷售來迅速回籠資金,以投入後期項目。

  2009年,親和源才得以用首批建成的房產獲得7500萬元的銀行抵押貸款。同時他們又將這批公寓的居住權對會員銷售。此外,親和源股東上海新 建橋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將其在親和源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6000萬股,質押給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獲得2000萬元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用於資金 周轉。

  與此有關,對於居住在親和源的老人而言,一次購買的50年居住權也並非沒有風險。雖然如此,在奚志勇看來,現有操作模式是讓養老產業得以生存的絕好安排。另一位深諳親和源運作的業內人士則無奈地表示:「必須要回收資金,不這樣做沒有辦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14

本土原生威客“豬八戒”的生意經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996935.html

 
 

八戒給人印像是又懶又饞。但重慶的朱明躍花了5年多,將一個好端端的公司名字“伊沃客科技有限公司”改注成“重慶豬八戒網絡有限公司”。

“我2005年就想註冊成這個名字,但是,當時工商局的人覺得太怪,不答應。去年,豬八戒網絡成了重慶最大的互聯網,工商局長到這邊來,我提了要求,他們答應了。”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八戒是人的慾望與智慧化身,很真實,很多時候比靈猴還有創意。

《西遊記》裡,八戒重要任務之一是化緣,否則唐僧會餓肚子。豬八戒網當然也要賺錢,否則朱明躍無法持續經營。那豬八戒的網絡生意經是什麼呢?

八戒觸網

朱明躍曾是媒體人,還曾經做過小學教師,2004年,他受博客中國創始人方興東“博客顛覆傳統媒體”的言論影響,忙著寫博客,主要記錄新聞事件的點點滴滴。但之後覺得,這種私人化的記錄對周圍的改變很有限,2005年他就漸漸失去興趣。

2005年,朱明躍出差走1000裡採訪渝懷鐵路。採訪期間,他花500元錢請一個程序員做了個“豬八戒網”,想徵集一些工作創意。最後引來許多其他的懸賞創意徵帖需求。回到重慶後,他便從那個程序員手中接手豬八戒網。

“一開始是鬧著玩。”他說。但當許多人通過他發布懸賞信息後,他覺得里面有商業機會。於是開始有意研究類似的服務。

那時電商企業正密集誕生,朱明躍覺得,這麼多人關注實物銷售平台,為什麼沒人關注程序員的設計、廣告創意,甚至是公司的宣傳稿,這些都是創意產品,也需要一個交易平台。

並非沒有,只是不成氣候。他看到了當年的懸賞論壇K68網。他說,那應是中國原生的威客(Witkey)模式。“威客”是中國互聯網業原創詞彙,由“智慧”與“鑰匙”兩英文單詞組成,指那些通過互聯網將智慧、知識、能力、經驗轉換成實際收益的人。

朱明躍興奮地給K68網提建議。消息人士透露,K68網創始人當年要拉他入夥,不過因理念差異未成。朱明躍認為他能做得更好。於是,他很快辭別當時所在的媒體。2005年12月底,他的豬八戒網正式上線了。他還講了個小故事。最初他申請“zhubajie.com.cn”網站域名,發現地產大佬潘石屹已註冊,不過因未續費,最後被他註冊成功。

500元起家的豬八戒網顯然是一種新生交易模式,成立後威客註冊量快速增加。2006年9月,兼職鬧著玩的朱明躍覺得,必須辭去記者職位,專心做下去。於是他迅速辭別《重慶晚報》,成了豬八戒網CEO。

即便截至目前,這類平台也遠少於銷售實物的電商企業。大概覺察到商機,2006年底,重慶博恩科技投了它1000萬元。這推動豬八戒網高速成長。2007年,威客註冊量已達150萬人,交易額約4000多萬元,已是第二、三、四名的總和。

截至2010年,豬八戒網已成重慶市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更是引來投資界矚目。今年4月,著名投資機構IDG資本對它注資1000萬美元。

朱明躍透露,前4年,豬八戒網上交易額平均每年增幅為3至5倍。今年前7個月,網上交易額已超過2億元人民幣,超過前4年的總和。他預計今年總交易額將達5億元。截至目前,它已有會員529多萬人,買家遍及中、美、英、日本等25個國家和地區。

威客的生意

“我們做得很簡單,就是服務,為各種機構、企業、個人等提供在線創意服務。”朱明躍說,有一筆交易就會產生一筆收益。

豬八戒網匯聚了各類需求。比如品牌設計、建築裝修、起名、文案寫作、翻譯、生活服務、照片處理、頭腦風暴、法律服務、招聘找人等。

最新幾項服務成交均價為:寫法律合同483元、為寶寶起名88元、家裝設計1550元、簡歷設計178元、網店推廣99元等。交易內容已細化到如此局面:情人節,可為男士提供短信創作,祝福或哄女朋友,1元1條。道歉、求和的短信也是1元1條。

真能賺錢嗎?豬八戒網之前公佈的一個在北京工作的湖南威客,2010年註冊後,已在上面賺了十多萬元。其等級已達“豬六戒”。豬八戒網最高等級是“豬八戒”,最低“豬一戒”。

豬八戒網的獲利則主要來自交易佣金。朱明躍說,比例為20%。比如寫法律合同成交均價為483元,收96.6元;一條哄女朋友的短信,收0.2元。

這可是不小的比例。看上去比淘寶、京東等電商交易費還高,用戶甘心嗎?朱明躍說,他曾考慮過降到15%甚至10%,但對大量用戶做了調查後,發現他們對佣金比例並不敏感。因為,相比其他平台與渠道,豬八戒網背後沒有其他隱含成本。

他歸結於公司與傳統電商之間的運營差異:不以實物為對象。這等於說,他不用租賃或自建物流倉儲,也不用快遞。而淘寶、京東等卻無法饒開這一環節。

以京東為例。2011年,該公司同時開工建設7個一級物流中心、25個二級物流中心。未來3年,物流投資將達50億元~60億元。

不過,豬八戒網的運營模式也並非完美無缺。它的難處在於:創意需求分散、用戶黏性提高緩慢。而且,懸賞等於直接公開需求,響應方或繞開交易環節。

朱明躍坦陳,這可以歸結為服務,其中誠信與安全最核心。他說,必須首先能保證用戶靠智慧能賺錢,在響應需求、知識產權、服務體驗上必須做好。至於交易風險,他說,需求方需根據標的服務價提前打入款項,由公司監督下的註冊認證賣家上傳創意,若被選中,則會得到酬金,交易可控。

目前的豬八戒網已有平台化特徵,架構類似阿里巴巴。比如,連接交易雙方的紐帶在於豬八戒網的支付平台“誠付寶”,它相當於個人存款賬戶,並與許多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已具有類金融運作模式。

朱明躍對上述觀察沒有評價。但他強調,公司初期業務定位相對狹窄,主要集中在程序開發與設計等,但他認為,威客模式可進一步放大為服務業的電子商務。

“第三產業規模有多大,威客模式的規模就有多大。”他說,前4年算是完成了盈利模式的驗證與完善,未來3年將提升交易規模。他的目標是,借助轉型策略,3年後營收超過10億美元,那時不排除海外上市。

他表示,7月份,公司已開通豬八戒網的英文網站(Witmart.com),並在休斯敦成立了一家分公司,開拓海外市場。他說,海外創意設計價格相對更高,希望3年後,海外交易額能超過本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40

我的生意經 沒事偷著樂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urd.html

對於我自己的身份,我一直認為自己算是半個商人半個讀書人。雖然目前這兩者做得都不專業,但並不妨礙偶「上下而求索」,自得其樂。

 
  今天就侃侃俺的生意經。

 
  俺對於做生意的認識,總結起來大概有這麼幾句話:

 
  第一句:永遠是懂的人賺不懂的人的錢。
 
  
 
  我想把豆芽菜100塊錢一斤賣給你你肯定不干,因為你知道豆芽菜值不了那麼多錢,我想以100塊錢一斤賣給你那是我一廂情願,但是如果你想買筆記本,想買 車,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話對不起你就只能聽我忽悠了!我自己曾花過6000塊買過傻瓜照相機(這名兒起得真他媽貼切!),也曾花4000元買過無繩電話,花 二十多萬買過所謂的SUV,花5萬買過所謂的內部股,別人也沒拿槍指著我逼著我買,都是自願的,之所以買虧,是因為不懂。同樣我也曾以5美元的單價忽悠別 人買和弦芯片(也不知道現在賣是一毛還是5分),也曾以4萬美元的單價賣別人一套軟件(現在估計也就幾千人民幣吧)。之所以能賣出去,那是因為我比別人 懂。
 
  
 
  總結一下,也就是說,你只有比別人懂,你才可能真正賺到錢。一個生意想要成功,你必須成為這個領域內的專家,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日照鋼鐵的杜雙華,雖然只有小學畢業,但是他通過自己持續的學習和鑽研,現在已經是我國鋼鐵領域內頂尖的專家。這樣的人賺到錢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如果你不懂,就很難逃脫被宰或者失敗的命運。想想當中國人不會造手機的時候,一台摩托羅拉可以要價幾萬塊錢,現在中國人不會造飛機,價格基本上也只能波音 空客說了算,能不比別人貴就燒高香。市場換技術我認為基本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偷,或者搶,或者以我的A技術換你同等的B技術,否則只有等著挨宰!
 

 
  我只見過不懂行的人虧錢,沒見過不懂行的人賺錢。所以想做生意賺錢一定要先問問自己:我熟悉這個行業的競爭態勢嗎?我對進貨渠道,成本,售價,銷售渠道這些瞭如指掌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妨先打打工,積累積累經驗,有一定認識之後再創業也不遲。

 
第二句:上門來的都不叫生意,真正的生意一定是自己找的。
 

 
前不久有個朋友打電話問我有個生意能不能做,我問他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他說是他的一個朋友介紹的,我說如果這個項目真的像他的朋友說的那樣風險很小又很掙錢的話,那他的那個朋友為什麼自己不做?
 

 
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真正的生意機會都是自己發現的,內生的,是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觀察以及獨立思考之後產生的,這樣的生意成功幾率大,主動找上門來的項目粗粗一聽往往覺得很吸引人,但深入瞭解以後,往往就會發現各種潛在的問題和風險,要特別謹慎。

 
第三句:做生意主觀上一定要為自己掙錢,客觀上要為客戶帶來價值。
 

 
  買東西的時候只要是聽別人說這個東西他不掙錢,我就肯定不會買了,你不掙錢你這麼辛苦幹什麼?那不是有病嗎?你可以不告訴我你掙多少,但就是別說你虧本, 我個人認為世界上沒有虧本賣東西的傻瓜,免費的東西是這個世界上價格最昂貴的東西(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實際上是非常昂貴的,這個話題以後再講)。
 
 
 
   我自己是把這句話當作我做生意的原則,主觀上一定要賺取利潤,商人無利不早起,客觀上我絕對不賣假貨,不以次充好,這是底線。

 
第四句:只有從陌生人那裡賺到的錢才是真正的利潤
 
 
 
    往往有這樣的情況,很多人的第一單都是朋友照顧,以為這就算創業成功,賺到錢了,實際上這是個假象。創業之初得到以前的熟客或者朋友幫助無疑是非常幸運 的,但是朋友的這種善舉只是幫你練習一下,測試一下各個環節是否能正常運轉,相當於是機器的一個試運行,真正的考驗是看你能否從陌生人那裡拿到訂單,只有 走完了這個循環,生意才算真正做起來。

 
都是大白話,上不了正席,但都是我自己獨立思考所得,代表了我現階段的認知水平,作文以記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00

洋巨頭的月餅生意經

http://www.infzm.com/content/62979

月餅早已不再是中國本土企業的專利,以哈根達斯為代表的外資企業使出不同招數在中國淘金。對高價格並不敏感的井噴式團購和中國人好面子的特性,使得一年只能賣一次的月餅也成了樁大生意。

傍晚時分的上海久光百貨臨時取貨點前,一條長約200米的隊伍在移動,每個人手裡都攥著一張或者多張哈根達斯冰淇淋月餅券。哈根達斯公關總監郭雨應接不暇,她說,前來兌換月餅的顧客太多,她好比在跑一場「馬拉松」。

事實上,在2011年8月的後兩個星期裡,位於上海虹橋路城開國際大廈的哈根達斯總部,經常空無一人。甚至包括哈根達斯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朱璽在內的所有高管,都分配到上海十多個臨時提貨點服務了。

朱璽經常會幫忙鏟乾冰、打包和兌換月餅券,很多上海市民能從他手裡接過哈根達斯月餅——與此同時,在一些提貨點旁邊,有「券販子」手裡拿著促銷券,價格相比店內明示的價格打了七五折。

月餅不再是中國本土企業的專利。最近幾年,包括哈根達斯、星巴克、雀巢等洋巨頭們,也紛紛進軍月餅市場。高利潤的誘惑,和對品牌號召力的自信,他們不可能無動於衷。

儘管2011年哈根達斯冰淇淋月餅的產能增加了25%,但到了9月2日,所有門店的月餅已經賣斷了。哈根達斯號稱冰淇淋均從法國進口而來,來到中國後裹上一層薄薄的巧克力——然而就是這麼簡單的工序,依然導致趨之若鶩。

「我們從6月份就開始生產了,中國市場需求之大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哈根達斯相關人士說。

中國焙烤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生產月餅的企業就有上萬家,年產量超過25萬噸,銷售額超過150億元,行業主要骨幹企業和地方知名品牌企業年平均遞增速度超過15%,年生產量在千噸以上的企業超過50家。

瘋狂的禮品需求令中國的月餅市場呈井噴之勢,中秋節是一年中企業和業務合作夥伴、政府官員等聯絡情感的時刻。食品零售商們樂此不疲。在一些酒店,通 常單價在5元左右的一盒月餅被裝入禮盒重新包裝,搖身就變成了78元。而對於那些想購買高價月餅的人而言,數千元的鮑魚魚翅月餅是不錯的選擇,但價格水分 有多高,就不得而知了。當然,中國人好面子,很多時候對禮品價格並不敏感。

團購是市場上一股重要力量。北京最大的月餅生產商——稻香村食品集團在2011年8月一個月的月餅銷量就在2500噸左右,其中團購客戶佔到了八 成。這使得離中秋還有一週,27款月餅有24款已經賣斷貨。其營銷部部長石豔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稱現在去稻香村門店買月餅,「只能去碰運氣了」。

連本土企業都低估了市場的巨大需求,洋巨頭們也要來分杯羹。其實哈根達斯早在1997年就開始在中國賣月餅了,是最早在中國月餅市場淘金的洋巨頭之一。最開始,他們只是在上海的門店裡做一些推廣,直到2005年,他們才發現公司團購這一新引擎。

不過,在宣傳上,哈根達斯並沒有突出月餅的禮品屬性,它給自己貼上的是時尚標籤,2011年還擲重金請范冰冰、劉嘉玲、吳佩慈等演藝明星來造勢,另外還推出了一款以中國網球運動員李娜捧起法網冠軍為背景的「娜」中秋冰淇淋月餅禮盒。

「今年我們還加大了在二三線城市的滲透,在成都、武漢和西安各做了一次活動。」哈根達斯上述人士稱。

哈根達斯提供的數據顯示,其冰淇淋月餅的銷量已躋身中國月餅市場的前三名,但對於2011年月餅的銷售額,哈根達斯並不願意透露。

正是看到哈根達斯在冰淇淋月餅上的成功,過去的幾年中,雀巢、星巴克、德芙等外資巨頭,也紛紛進入月餅市場,雀巢亦在中國推出高檔冰淇淋月餅,與哈根達斯短兵相接;星巴克推出了咖啡月餅。

星巴克咖啡國際總裁約翰·卡爾弗在2011APEC中小企業峰會上稱,星巴克在上海成立了一個研發團隊,這是除美國西雅圖之外唯一擁有大的研發團隊 的地方,這麼做是為了更好地瞭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喜好和口味,他們計劃加快在中國的擴張步伐,爭取2015年在中國的門店數量達到1500家——然而對 於月餅的銷量和收入數字,星巴克同樣諱莫如深。

洋巨頭們也開始嘗試將傳統銷售渠道與互聯網相結合,這無疑將使得市場競爭更為激烈,但哈根達斯中國公司一負責人以自負的口吻稱其在中國市場上「沒有對手」,「送哈根達斯顯然要比送其他月餅有面子」。

但在石豔看來,一盒月餅價格炒到上千元,實在是「太離譜」。在月餅行業裡,不少企業標出高價格只是為了市場炒作,而對於政府部門和企業團購,高價格低折扣銷售是普遍的策略,因為這樣可以給供需雙方的灰色操作帶來方便。

同樣在其中牟利的還有券販子和中間商。事實上,許多月餅券都可以直接兌換成現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24

「蘭桂坊之父」盛智文的生意經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698

最近又有一樁富豪離婚大戲鬧得沸沸揚揚。主角是中證萬融投資集團董事長趙丙賢和妻子陸娟。女主角在2010年第一次提起訴訟,要求離婚,理由是男主 角曾對她施暴,且有婚外情。但幾次開庭,男主角要麼「出差」,要麼「生病」,女主角後來撤訴。一年後,再次起訴,仍然等不來對方應訴。案件後又移交到另一 法院,至今沒有下文。她心急如焚,通過各種途徑「揭露」丈夫的面目。

離婚自然涉及分財產,陸娟說,我們具體有多少錢我不清楚,但粗略估計,我們共同直接或間接持有的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市值應該有二十來億。

這種事發生在誰身上都不好看。何況,趙丙賢頭上還曾被外媒戴上過一頂名為 「中國巴菲特」的帽子,因為他是巴菲特的信徒,在資本運作上也有一定建樹。他提起巴菲特就口若懸河,4年前還曾組團到巴菲特的老巢奧馬哈「朝聖」。

其實他們夫妻倆多少年前挺讓人羨慕的——都當過兵,後來一起創的業,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批股民,共同完成原始積累,20年後坐擁巨額財富。但這是這樣的夥伴型夫妻,到今天成為了一對仇敵。

所謂「能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在許多中國商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的變化有時比你的心跳還要快,人的慾望會越來越複雜,所謂「幸福」的定義也不斷被更新。

有一次去拜訪「服裝首富」周成建,他說了一套理論,可以稱之為「中國企業家婚姻三段論」。聽起來有些玄乎,其實琢磨一下還是很有道理的。

他說中國商人們的婚姻,與經濟與社會的轉型是密不可分,甚至亦步亦趨的。出生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商人們,婚姻大都是父母包辦或 媒人牽線,只求門當戶對或是看著順眼;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商人們,大都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結婚,彼時「下海」是時髦詞彙,「志同道合」成為婚姻的一個 關鍵訴求;進入21世紀才結婚的「70後」或「80後」們,則更多地注重雙方在精神上的交流與分享。

周成建結過三次婚。我沒有細問他是否正好跨越了上述三個階段,只是聽他說,現在的妻子雖是財經女,但很懂得生活,言外之意是一位上乘的「心靈伴侶」。

不是每一對糟糠夫妻在大富之後離婚都要掀一場風暴。但有的時候我也會想,如果周成建的第一位太太在周成建成為「服裝首富」之後與其離婚,情形會是怎樣?

這種假設顯然有些「不懷好意」,就好比拿同樣結過三次婚的潘石屹為例,如果在SOHO中國上市前後和第一任或第二任太太離婚,然後與張欣結合,他在財產分割上一定也會大傷腦筋。

管理你的婚姻,比管理一家企業更需要智慧,這是一門學問,可以稱之為「荷爾蒙經濟學」。商人也是人,他們的婚變與其他人一樣,人心變了,感情沒了, 婚姻宣告死亡,至於彼時錢多錢少,雖不是婚變的決定性力量,但時常充當著誘發因子,並成為爭奪戰的主要籌碼之一。年輕的單身創業者們常感慨現在物慾橫流, 豔羨二三十年前那種簡潔的、具有鄉土氣息的婚姻,但趙丙賢們卻以一個響亮的聲音說,當初最好的結婚對象,現在還不是成了最壞的離婚冤家!

土豆網創始人王微與妻子楊蕾分道揚鑣,趕集網總裁楊浩然與妻子王宏豔反目成仇等是最近一年來的典型案例。

但硬幣都有兩面,也有不少事業上有所成就後婚姻出現危機的商人和企業家們,能夠把一切都處理得相對妥帖。第一類像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他通過股 票套現補償前妻洪燕芬,快刀斬亂麻,遵守契約精神,辭舊迎新,成為和平分手的一個經典案例,如今他和第二任妻子魏雪常公開秀恩愛。第二類像復星集團董事長 郭廣昌,其原配夫人是師妹談劍、復星五位創始人中唯一的女性。二人離異後,郭與另一位師妹、上海電視台主持人王津元結合。而談並沒有離開復星。她現在的身 份是復星集團監事長、星之健身俱樂部董事長。離異後仍默契有加,這是中國商業史上少有的婚變樣本。第三類如潘石屹和張欣,離不起,也不能躲,他們處理婚姻 危機的做法是:坐下來磋商,建立一種「新秩序」。

「發家」前離婚的兩種商人最為扎眼。一種如網遊與金融達人史玉柱。他30歲離婚時,妻子董春蘭儘管深知他正處在「發家」的前夜——開發的一款軟件當 年利潤即超過3000萬元,但仍然由於受不了二人的性格差異和分居兩地,而提出離婚。史玉柱至今單身,有人問他什麼時候退休,他開玩笑稱「找到老婆就退 休」。

第二種如鋼鐵業巨富杜雙華,其離婚手法堪稱離奇。他的妻子宋雅紅向法院起訴離婚時,吃驚地發現法院已經在2001年就判決他們離婚了,而她卻渾然不 知。杜雙華真是「未雨綢繆」——他是2003年創建日照鋼鐵集團,5年後成為中國鋼鐵業首富的。而對於其陷入的離婚風波,有些人批其蹩腳,也有人讚其高 明:大方向沒錯,只是技術路徑欠佳罷了!

鏈接: 「旁觀富人圈」專欄   
         
《荷爾蒙經濟學:中國企業家擇偶與婚姻的秘密》豆瓣  卓越網噹噹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91

強者的規則: 全球知識產權中的中國生意經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24/xNMDcyXzQxMjIxNw.html

當深圳唯冠及其背後的債權人因為和蘋果的iPad商標戰初步取得勝利而洋洋得意之時,蘋果正在為自己的超微型SIM卡是否能成為下一代超輕薄手機中的「nano-SIM卡」行業標準,而與摩托羅拉移動、黑莓手機製造商RIM以及諾基亞陷入鬥爭。

另 一邊,華為在巴塞羅那移動世界大會上展出了自己最新研發的Ascend系列,聲稱是當今最快、最薄的手機,該手機中的四核處理器由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設 計,而不是使用英偉達或高通的產品。與此同時,微軟則宣佈推出新的軟件,把Windows智能手機的價格降到1000元人民幣,進入中國低端智能手機市 場。

這些都是2012年3月以來發生的事件。迅速更迭的全球知識產權格局中,中國企業逐漸佔有了一席之地。

中關村知識產權戰略研究院院長馬一德這樣分析這些最新的變化:「大部分中國企業還處於利用知識產權『耍小聰明』的階段,缺乏大智慧;而每每說到成熟運用專利佈局、預警,並將專利技術放在核心競爭力上,說來說去就是華為、中興等企業,少之又少。」

中國似乎在用30年的時間,想要趕上西方知識產權先發國家200年的發展水平。企業的知識產權商業意識迅速開竅,但大部分圍繞知識產權的「生意經」仍處於行業底端。

另一方面,全球知識產權的混戰,意味著改革的機遇。在中興通訊知識產權總監王海波看來,舊勢力必然垂死掙扎,新勢力必然奮起抗爭。這是歷史規律。

真正的「大智慧」是看透知識產權硝煙背後的商業邏輯。上海交通大學專攻知識產權研究的副教授許劍向記者表示,知識產權不僅是權利,更是利益,是商業策略工具。無論在國家還是企業層面的商業競爭中,知識產權本身無關道德,純粹是生意。而弱肉強食,是亙古不變的遊戲規則。

原始模式:搶注商標、高價售賣

搶注商標、高價售賣,這是目前中國人做知識產權生意的最普遍的原始模式。

「現在中國人漸漸意識到知識產權這東西可以賺錢,於是五花八門的事情都出現了。」馬一德說。包括最近熱火朝天的林書豪商標搶注、facebook中文域名搶注以及喬丹體育被訴等案件。

類似無錫女商人搶注林書豪商標不乏商業眼光和遠見,但一旦被定性為惡意,其商業風險很大。如果在申請商標的5年之內林書豪方面提出撤銷申請,這個搶注就算失效。

這種搶注也是不少商標運營公司的主要競爭手段。喬丹體育案就是搶注者可能獲得的一種下場。「即便喬丹體育訴稱,喬丹是一個通用名稱,但是把喬丹的兩個兒子也註冊了商標的行為就說不通了。你怎麼說服我你不是惡意?」馬一德表示。

在他看來,中國人從最初對知識產權一知半解,到後來知道開始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到如今學到一點經營知識產權的皮毛,又似乎走向了極端。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製定的《商標法》、而後的《專利法》和《著作權法》,中國開始在知識產權立法上與國際進行接軌;而真正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歷史,嚴格來講應該是11年,也就是中國加入WTO之後開始發展的。

對 於規則的學習並沒有直接帶來良性的互動。在許劍的研究中發現,近年來中國企業涉及知識產權的案件數量逐步增加,但其中絕大部分是涉及版權和商標的。從早期 的偽劣商品和假冒品牌,到後期的商標搶注,都是在低端水平的無序競爭。而深圳唯冠訴蘋果侵佔其iPad商標的案件,在大邦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斯偉江律師看 來,儘管法院判唯冠勝訴有一定道理,但蘋果當初與台灣唯冠已經簽訂了協議,深圳唯冠此舉並不能完全站得住腳。「現在看來,這只能怪蘋果自己沒看清楚了。」

美國聯邦第二巡迴法院上訴法官陳卓光告訴本報記者:「如果我來判iPad和喬丹體育的案子,我會爭取他們和解,因為這是對雙方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強者的規則: 全球知識產權中的中國生意經

中國人的這些「彫蟲小技」的確換來了一時的利益,很多民營企業或者商標運營公司還為此津津樂道。

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真正的知識產權不在這裡。

真正的生意:中國技術被「圍攻」

國內企業利用知識產權酣戰之時,跨國公司早已在專利領域對中國市場展開佈局,為佔領技術專利制高點而戰。

微軟在北京地區有1000多名專利分析人員。馬一德表示,分析人員的主要工作,就是到重點高校收集好創意,低價收來、再回到「專利偵察隊」裡,經歸類編輯,形成微軟的專利池。

雖然諸多專利池中的技術和微軟目前的主營業務無關(比如手機、白色家電、生物製藥、環保技術),但他們隨後進行深層次技術分析,將這些技術做成專利包,專門盯著做同類產品和技術的企業。一旦等到對手做大做強,打通銷售網絡,取得很大的效益後,就起訴對方侵犯其知識產權。

「最終的結果,要麼這些企業被微軟收購,要麼就向他提交高額專利許可費。微軟隨即就可以進入這一成熟市場。」馬一德表示,微軟的專利池在3-5年內會形成氣候,到時候針對不同企業發難的可能性很高。

類似的,中關村的23000家企業也被許多國際機構盯住。金融資訊提供商路透社在中關村地區聚集了3000多人的團隊,分析企業的技術方向、專利申請、專利佈局、從而形成自己的專利地圖;並尋找中關村的技術創新點和突破點,隨後憑藉技術優勢再進行外圍反攻。

「人家是知識產權的高手,我們只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馬一德說,「我們國內的企業還是沒有意識到四面楚歌,實際上人家已經把大砲大槍架在你脖子上了。」

遺 憾的是,面對這些傳統勢力咄咄逼人的態度,中國企業目前卻沒有真正的禦敵之策。即便在相對準入門檻較低的版權和商標領域,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商業模式顯得 蒼白和單薄。正如漢王科技早年拚命註冊商標,最終向蘋果出售iPhone標識,卻沒有想到與蘋果合作分享iPhone中國市場一樣。

高級階段的遊戲規則

知識產權商業戰爭的高級階段,已經被許多大型跨國企業詮釋: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

意思就是,首先進行技術的專利佈局,隨後努力將自己的專利寫進行業標準,最終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將標準推向全球。

「國外的企業就是通過品牌和技術轉讓費獲得第一桶金,永遠站在制高點,這就是國外企業的專利佈局的一個表現,等你到達了那個階段,他已經得到了第二桶金,永遠比你技高一籌。」馬一德表示。

正如當年諾基亞將GSM的某些專利技術寫入行業標準,使得每一個希望進入GSM制式手機的製造商等,不得不支付專利許可費。諾基亞曾經挑了一批中國手機OEM企業起訴,也正是因為對方拒交費用。

而當年被迫繳納這些費用的企業,逐漸意識到成為行業領頭羊的重要性。在新一代4G LTE技術的研發中,國內企業已經幾乎保持了和國外企業的同步研發水平。

「研發LTE技術對我們來說,是基於攻守平衡的考慮。」王海波表示,「現在我們LTE的專利強度,和國際同行基本平行。」他表示,將自己的專利技術寫入標準,也是中興所希望的。

「中國企業要麼吃了虧,要麼嘗到了知識產權的快樂,要麼因為國際化必須走出去,同時進行資本運作,否則不會主動重視知識產權的問題。」馬一德說。

而像中興、華為這樣的企業,早年在國際巨頭的夾縫中生存,已經體會到沒有知識產權就沒有商業話語權的嚴酷現實。

王海波勾勒出當下全球知識產權遊戲規則說:「如果中國企業要走出去,第一專利資產的概念一定要建立起來,第二知識產權的競爭一定是全球化的競爭,第三要尊重任何對手的知識產權,第四不要惡意破壞產業,破壞競爭。」

但更多的中國企業,包括大部分走出去的國企和民企,仍然停留在這樣一個階段。馬一德說:「中國現在還鮮有企業懂得真正『玩轉』知識產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31

知識產權訴訟「生意經」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24/xOMDcyXzQxMjIxOQ.html

蘋果與唯冠爭奪iPad商標的戰爭尚未落幕,NBA飛人喬丹起訴中國喬丹體育公司商標侵權又引發熱議。龍年伊始,這幾宗知識產權訴訟大案給律師們帶來了一個「開門紅」。

中 國涉及知識產權的訴訟案件數量近幾年來持續快速增長。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地方法院新收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42931件,比 上年增長40.18%;審結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41718件,比上年增長36.74%。在新收案件中,著作權案件24719件,比上年增長 61.54%;商標案件8460 件,比上年增長22.5%;專利案件5785件,比上年增長30.82%。

知識產權訴訟案件的直線上升,從反面也證明了中國企業知識產權意識的覺醒。

知識產權已經不僅僅是研發和技術實力的象徵,它不僅能夠帶來真金白銀的收入,更是幫助企業遏制競爭對手的致命武器。當你手指劃過iPhone屏幕解鎖接電話的時候,你或許並沒意識到蘋果已經將這項技術申請專利保護,成功狙擊了一大批安裝安卓系統的智能手機。

一個廣告達人開玩笑說,如果有可能的話,百事可樂甚至會「買下藍色」。

有人說,知識產權是跨國公司應對中國企業挑戰的最後堡壘。當胡錦濤主席作客美國白宮之時,知識產權也是奧巴馬總統為首的美國政商精英最為關心的話題。

中國企業已經越來越熟悉這場沒有硝煙的知識產權戰爭。從10年前海信等中國知名企業的商標在海外遭受搶注以來,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已開始覺醒,一些企業學會利用法律漏洞套利知識產權,而像中興、華為這樣的專利大戶甚至已經開始轉守為攻,在法庭上從被告席轉到原告席。

然 而,知識產權訴訟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活兒,控辯雙方律師必須圍繞一堆晦澀不明的技術術語與法律術語進行勾心鬥角。出於戰略考慮,控辯雙方都能夠輕易將知 識產權訴訟演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昂貴戰爭——原告可以多地起訴全面開戰,而被告可以施展「拖字訣」——質疑法院的管轄權,質疑對方專利的有效性,或者乾脆 尋找理由進行反訴。

複雜的訴訟程序和高昂的成本,已經導致知識產權訴訟成為一些大公司用來威懾弱小競爭對手的「核武器」。他們可以利用龐大的律師團將對手拖入曠日持久的訴訟拉鋸戰,影響對方的經營發展戰略。

美國福特漢姆(Fordham)大學歷史學教授本阿塔(Doron Ben-Atar)就對本報抱怨製藥業巨頭的專利壟斷伎倆:當一項專利快要到期之時,他們就稍微改變配方申請新的專利,達到對某種藥物的長期壟斷;而一旦別的公司新藥配方與他們類似,就立刻發起訴訟。

當知識產權訴訟案件迅速膨脹之際,全球知識產權併購也方興未艾。

對知識產權最為敏感的IT界巨頭們正在競相囤積專利,Google最近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獲得1.7萬項專利,蘋果和微軟等6家科技公司也以45億美元從破產的加拿大電信巨頭北電手中獲得6000多項專利。

中國企業近年來的海外併購項目中,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涉及知識產權併購。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就包括IBM品牌的使用權和多項專利技術。中國北汽控股公司收購薩博、吉利收購沃爾沃,都涉及到品牌標識和專利技術等很多知識產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32

回到生意經 discoverer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c7951c01011rpv.html

--好文轉自為人民服務

金秋十月,好友喬遷至新辦公樓,恭賀之。

觀其七八年來的發展,頗感觸。先是從大公司憤而辭職,白手起家創辦自己的公司,剛開始的時候就一個助手,所有事情都要自己打理。從前端銷售,到客戶服務, 到後續產品升級,事無鉅細一手操辦。2006—2007年的牛市中,我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日進斗金,好友不免感嘆錯過世紀大行情,但怎奈資金全部壓在公 司裡,無法大量抽離。這些年,客戶撬單、助手離任、金融海嘯,七災八難,一樣沒躲過。但就在公司剛剛運轉兩年的時候,稍有盈餘,好友就購買了一間小小的辦 公室──不過四十平米。其理論是,公司運營有好有壞,房租人工是主要的成本,生意再差,我就辭掉所有員工,只要不產生房租費用,我這間公司就不會倒閉。這 是底線。金融海嘯後,生意快速恢復,眼見得招兵買馬,四十平米的辦公室根本不夠用。2009年,寫字樓的價格還沒有竄升,果斷入手一間兩百多平米的辦公 室,一次性付款──其性格是不願負債,受人約束。兩年後,房價大升,朋友喜上眉梢。算下來,百萬左右開始創業,現在物業有千萬的市值,公司每年盈利幾十萬 近百萬,給十倍市盈率也有千萬。這兩項加起來,其收益率也是很可觀的啦。

 

廢話半天,只是想說,做實業的朋友,雖然沒趕上06—07年大牛市,少賺了easy-money,但一門可持續的生意做下來,每年的盈利很穩定,風險控制得好,長期收益一點不比股市炒作的利潤少。4年熊市下來,指數腰斬復腰斬,不知還幾人能保有上輪牛市成果的八成以上?

 

常願意和做實業的朋友交往,聽他們講述生意之道。無非是如何保有、拓展客戶;開發新產品,降低成本,控制費用;不斷鞏固自己的競爭優勢。在他們的詞典裡,沒有衍生產品、波動率的說法,有的只是成本、費用、風險、生意做不做得過。

 

我們沉溺在虛擬世界的幻覺中,一會兒看美聯儲QE,一會兒討論中國央行降低RRR,再不就是歐債***,我們真的從未認真搞明白過一單生意。我相信真正搞懂一個行業,一間公司的人,所學到的基本概念和常識,可以受益良多,從而在資本市場的虛擬遊戲中規避很多風險。

 

只不過我們都覺得自己懂得很多,能力圈很大。試想幾十年後,我們和同時投身實業的朋友比比看,資本市場搏殺的人大概率上不會比實業投資的收益率高。因為我 們搏殺的時候,在市盈率、市淨率上已經是吃虧了很多,必須要投資的對象相當高速增長才可以對得起我們付出的PE、PB。又或者我們妄圖低買高賣,但市場先 生是巨大的羞辱者,所以兩面耳光是大概率事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