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商業週刊:查理·芒格訪談錄 尋道精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179dda0102dwu1.html
2011年5月《商業週刊》特地藉專訪芒格的機會,捉住最後一次機會,請他分析全球經濟大勢及人生智慧。對於美國債務及全球復甦問題,他仍表憂心,但談到中國及比亞迪,卻立刻轉為一片樂觀,被問及一手拉拔的伯克夏熱門接班人索科爾(David 
Sokol)捲入內線交易,臉上難得飄過一絲愁悵,但仍謹守分寸,將發言權交給巴菲特。

專訪內容:
 
  談全球經濟

 

  中國管國家的能力比美國好得多

  《商業週刊》問(以下簡稱問):美國政府債務過高,會 不會對美國經濟復甦產生負面影響?芒格答(以下簡稱答):我認為,債務過高,對於老牌或已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都是大問題,他們讓消費者貸太多款,太多投 機活動在其中,讓金融部門發展得太投機,是個大錯誤。大學畢業生,都投入了金融產業,連學工程的畢業 生,也不干本行,美國就是這樣,真是個大錯誤。

  問:經過金融海嘯,情況沒改善嗎?你在去年九月認為痛苦未結束,那現在?

  太多債務對美國經濟是一種毒藥

  答:當然改善啦,但還是太多債務沒有償還,眾多衍生性商品至今仍然還未到期,對美國經濟是一種毒藥,狀況仍不好。

  問:格羅斯(William H. Gross)說海嘯過後,世界經濟呈現一種「新常態」,你同意這樣說法?

  答:我完全同意,葛洛斯說得對,對西方世界而言,新常態下,實質投資報酬率一定會降低,財富累積的速度變慢。

  問: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儲蓄太多,造成全球失衡,所以希望中國等國家能採取措施。

  答:
中國或印度找到了方法,讓國家經濟發展,財富累積很快擴及到窮人身上,一點也沒錯。我認為,中國照顧好中國人民就好,不用為了取悅外國人行事。

  問:巴菲特擔心債務過高,會讓美元在未來五至十年內,越走越低,你的看法? 

  答:從人類文明歷史發展來看,強盛國家的貨幣走下坡是有前例的,這現象發生在羅馬身上,也發生在英國身上,假如你看羅馬的銀幣(Denarius)發展, 在五百年發展過程中,通貨膨脹非常快,現在各國不斷印鈔,這是很不好的現象。 
中國情況跟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不一樣,因為沒有好的社會福利制度,中國人靠著家庭體系、靠著儲蓄,中國的建設,靠的都是經常帳盈餘,人民就是儲蓄機器,也是投資機器,中國現在走的路,跟新加坡一樣,台灣、韓國也走過這樣的路。中國的劇本跟他們差不多,只是規模大得多。中國的發展是種無人走過的境界。

  問:所以,你對中國經濟持續看好? 

  答:
當然啦,大家要知道,中國會怎樣發展,真的沒有人知道,人類歷史以來,沒有一個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以這樣快的速度發展,是一種無人曾走過的境界。這麼多中國人到美國後,短期間內就表現得相當突出,中 國之前經濟沒起飛,完全不是因為中國人沒本事,中國人口過多,之前陷入所謂「馬爾薩斯的陷阱」,每個人只能求溫飽,沒有多餘的能量,加上政府施政不彰,自 以為是、太坐井觀天,一旦中國脫離愚蠢的政治體系後,跳脫馬爾薩斯的陷阱,開始有剩餘產出,前進的速度就會相當驚人了。

  問:但中國目前遭遇通膨、工資上漲的衝擊,中國人民銀行又陸續提高了利率,中國經濟將面臨轉型,你認為對中國未來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 

  答:身為一個美國的資本家,我認為中國政府管國家的能力,比美國政府好得多,哈哈哈,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政府的政策是奏效的。

  問:但我們被教育說,民主與經濟最終是分不開的,中國的民主發展與經濟成長不對等,這是一種獨有的體制? 

  答:中國這種制度,運行得非常好呀!新加坡也非常好,有一個強有力的華人政府,我不認為政治體制與經濟有絕對的關係。擁抱資本主義,可以是中國這樣的政權,也可以是美國這樣全面民主的政權,我覺得兩種政治體制都可以實行得來。若中國泡沫膨脹,問題當然不小。

  問:你不擔心目前中國的不動產泡沫? 

  答:當然有理由擔心泡沫,這種笨蛋泡沫,造成過多剩餘產出,讓西班牙、英國、愛爾蘭、甚至之前的日本,都造成相當大的影響,但中國已經開始採取措施抑制過多的炒作,如果任由泡沫膨脹,問題當然不小。

  問:去年你與巴菲特訪問中國時,曾表示中國投資機會非常多,既然看好中國,為何去年的年報中,沒有看見伯克夏增持中國股票或是資產? 

  答:嗯
,中國目前盛行一種文化,就是比誰能在短時間最快變為富有,股市有泡沫的傾向,我們不喜歡泡沫,我們投資中石油(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的時候,股價很便宜呀,現在已經沒有這種價錢啦。

  問:但你們把中石油全賣啦,從三年前買進比亞迪後,就不見有其它中國投資? 

  答:我們在歐洲也沒有增加多少投資呀!得找到喜歡的公司呀,我們有發現不錯的亞洲公司,而且持有非常長一段時間,那就是韓國浦項鋼鐵,持有5%。對我們來說,韓國公司與中國企業差不多,同樣的儒家思想,韓國可以有這樣傑出的鋼鐵廠,中國也會有。
 
  
談亞洲機會
  
  我是王傳福粉絲 會長期跟隨他

  問:比亞迪最近營收下跌,股價更是重挫,你不擔心?(編按:香港掛牌的比亞迪過去一年股價表現,從港幣八十四元的高點,最低曾跌至二十八元左右) 

 

  比亞迪沖得太過頭了,但我不擔心。

  答:不,我不擔心,比亞迪營收連續五年來以倍數成長,但可能他們自己也知道,他們沖得太過頭了,沖太快總是不太好嘛,哈哈哈!此外,此外(停三秒 鐘),比亞迪創辦人王傳福沒有製造業的背景,這家公司靠他一個人建立起來,他才四十五歲呀,一個鄉下的創業家,沒有外國技術的幫忙,我們不希望把比亞迪變 成伯克夏的公司,它是王傳福自己的公司,呵呵呵。

  問:所以他們需要休息一下?
 
  答:汽車產業是一個複雜的行業,配銷體系也很複雜,當然會有低谷出現。當我參觀工廠時,我才驚訝發現,汽車電池組裝是這麼複雜的工作,他們從無到有自己摸出來的,其間花了非常多工程人力及技術,我對比亞迪有超乎的信心,我是比亞迪的仰慕者,我喜歡王傳福創造的企業文化,他對待員工的方式、從錯誤中學習的方式。我是王傳福的粉絲,會跟隨他很長一段時間,我相信我們能度過這低潮。

  問:你曾說王傳福是愛迪生與亨利.福特的綜合體? 

  答:愛迪生從早到晚工作,睡眠很少,王傳福也不眠不休,睡眠也很少,他們都不停嘗試新東西,這點真的很像,他們工作方法也很像,只是王傳福手下有更多工程師幫他工作。愛迪生發明非常多東西,但他事業經營上,比起王傳福就不如。王傳福就很多方面來說,比愛迪生優秀。

  問:跟富士康的紛爭呢?

  答:這些年發生很多事情,富士康及比亞迪,是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不同的文化,我對比亞迪企業文化比較感到安心。

  問:富士康哪裡不好嗎? 

  答:我不評論其它公司。

  問:最近伯克夏對印度興趣很高,你怎麼看印度的發展? 印度承傳民主制度,貪污卻很嚴重。

  答:印度跟中國非常不同,印度承傳了民主制度,好的壞的都接受了,學習到壞的比好的多,貪污非常嚴重,近年經濟雖然發展不錯,但比不上中國。我從來沒有看到中國有乞丐,但印度非常多。

  問:為何伯克夏對印度的保險業有興趣?

  答:印度與中國在發展上當然類似,印度人到美國發展一樣很成功,伯克夏負責再保業務的經理人阿吉特(Ajit Jain)就是從印度來的,很自然的,我們會喜歡印度。

  問:那伯克夏應該投資中國的保險業呀!例如:平安保險、中國人壽,符合伯克夏要求規模大的需求。

  答:沒這麼簡單,而且中國的投資法規,外人不容易大規模投資,雖然我對法規不是很瞭解啦,伯克夏買公司,有時也看巧合(incident)及緣分,像我們投資以色列的Iscar,案子來了,就買了,只是碰巧是間以色列公司,當時,我們也沒有針對以色列有設定什麼目標。

  問:台灣呢?

  答:中國發展起來,對台灣當然是大幫助,兩岸貿易量大增,最不希望看到台灣及中國惡言相向,同樣民族,一樣的儒家文化,我對台灣認識不多,在中國快速發展時,台灣也跟得很快。對我一個外面的人來說,中國、台灣我根本分不出來(大笑),中國很多經濟政策是從台灣抄去的。

  抓到對的機會,也會買台灣公司

  問:我很好奇,台灣公司從來沒出現在伯克夏的考慮之中嗎?

  答:我們也可能會買台灣公司呀!就像我們買以色列的Iscar一樣,我們看歐洲公司也很久啦!但有買什麼嗎?我們投資是要抓住對的機會,好公司來,我們就買,但我們必須買我們瞭解的公司。有些公司會制定一些什麼收購目標或地區呀,伯克夏不來這套。

  問:你曾說成功投資人必須要做到十件事,具備十大檢查表,包括:注意風險等。道理很簡單,但是什麼讓投資變得這麼難,這麼少成功的投資家? 

  答:兩件事讓投資變得困難,第一個是在資本主義中,你要面對殘酷的競爭,有些企業成功、有些失敗,投資這些公司,自然有風險,投資獲利就會受損傷。另外在資本主義下,大家時間都多,很多人會搶一個標的,價格就越來越高,容易變成一種賭博,價格一被炒高之後,怎麼投資都沒辦法了。

 
 談人生價值

  我已經八十七歲 還想做些事
 
  問:你跟巴菲特五十年夥伴關係,彼此沒有過爭吵,對我而言簡直像童話,可否用一句話,解釋為何你跟巴菲特成為這麼好的夥伴?

  答:想法相近的人,就會選擇同一條路,我們太多看法一致了。

  問:合夥關係在東方社會好像很難找到,大家都想當老大。

  答:每個想當老闆的心態,也不壞,儒家文化中,由一個人創了企業,傳給兒子,但華人社會現在也出現一些大企業,並非傳子傳孫。同樣在儒家文化圈,在日本就發展出一套非常不錯的文化,員工效忠的對象不再是家族,而是企業本身,這就是日本重要的長處。我們看上比亞迪就是看上他們的企業文化,他們這樣互助合作的文化,員工的內聚力非常強,這種文化不是經由傳承的,不是上一代傳來的,是一個人從無到有創出來的,對公司的忠誠度非常高,讓我有一股日本企業的感覺,這樣的內聚力,讓比亞迪在短期間內,就表現得這樣成功,汽車製造這行,員工之間必須要這樣的合作。 

 

    我不想談伯克夏的接班人問題

  問:伯克夏應該由類似你和巴菲特這樣的搭檔接手嗎?而非一個獨立的經理人?

  答:每一種公司有不同的經營形態,我不認為有一種經營形態可以適合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公司,應該有不同的系統,同一家公司也應該在不同的時期,用不同的經營體系。鄧小平不是說:「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伯克夏對於繼承人的看法差不多就是如此。

  問:可以談談最近的接班人問題?索科爾才離開伯克夏。

  答:我不想談接班,除了一點,就是我一點都不擔心伯克夏未來經營的問題。我真的不想談這個問題,我衷心希望即使我過世二十年以後,我的家人們都還持續擁有伯克夏的股份,哈哈哈!

  問:你希望三十年後,人們怎麼說查理•芒格這個人?

  答:三十年後,沒人會提到我了(大笑)!就算他們對我有意見,我也聽不見啦,但我確信,世人還是會記得,伯克夏是一個有趣的公司,他們用不一樣的方法經營,從小公司開始,最後變成高質量的企業,做好的產品,提供好的服務給大家,股東也享受非常好的報酬,我也非常慶幸能當巴菲特的夥伴,他賺錢不是為了炫耀,他沒有造大船、大房子,只是靜靜的將伯克夏經營成巨人,他過得很簡單。

  問:你也勸告年輕人要培養好的思維習慣,什麼是必備的習慣?

  答:第一個就是讓自己成為值得被信賴的人,若沒人相信你,如何在社會上進步?

  問:你現在還想完成什麼夢想嗎?

  答:當然,即使我已經八十七歲了,還是想在入土之前做些事,我絕不會整天坐在那邊,無所事事(sit on my ass and do nothing)。覺得對社會其它人有用有幫助,能夠帶給人很大的滿足感,為何要放棄這樣的做法呢!

  問:威斯科併入伯克夏之後,你就不再是董事長了。

  答:我這一生根本不在乎頭銜,我只要覺得能為我在乎的人做些事情,能解決一些事情,感覺自己是有用的就行了,功勞是不是我,我不在乎。

  問:你現在是大家的導師,成就又高,還會害怕嗎?你最近一次害怕是什時候?

  答:大概是昨晚做惡夢時吧(大笑),我想惡夢都趁你睡覺的時候到,當然沒有安全感。我八十七歲了,還會做惡夢,真的是,但我昨晚真的做惡夢呀,一定是我有某種的不安全感,做惡夢就像是某種人類的防衛機制吧!世界本來就是一個不安全的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27

《證監官員陷落》全文- 轉自證券市場週刊

http://www.chuanmeijia.com/2010/0416/36235.htm

2006 年12 月,李莉曾經與證監會局級官員一同前往歐洲「公務考察」,考察成員的合影中,出現了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的副總經理,而李莉曾經持有這家公司的一個產品; 更重要的是,此次考察,正值上投摩根出現老鼠倉,並被監管部門發出風險警示之際;之後,上投摩根的兩隻基金違規發行。《證券市場週刊》記者獲得證據,此次 出行費用由上投摩根支付。

一是出國旅行,另一是基金違規放行,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權錢交易?公眾有權利期待有關部門給出一個明確的調查結果。這是對證監會官員負責,是對被監管對象負責,也是對廣大投資者和中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負責。

似乎,中國第一例證監會工作人員涉嫌內幕交易事件就要大事化小了。

當事人證監會工作人員李莉矢口否認,中國證監會回應查無實據,牽涉公司三一重工(600031.SH)漠然不理,中國股民兀自群情激憤…… 中國證監會的回應是有力的:三一重工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它的利潤分配方案不在證監會的審批範圍之內,李莉的有關親屬沒有買賣三一重工股票。證監會稱,在媒 體公開此事之前,他們已經根據舉報對李莉進行了調查。

但李莉是如何拿到三一重工內幕消息的?洩密者是誰?李是否還將此消息轉發他人而不止是家人?漠視內幕消息傳播絕非監管者原有之意,這確實值得監管部門花心思深入調查,並給公眾一個明確交待。

是李莉的前夫和前公婆舉報了李莉。《證券市場週刊》記者發現,這些日子,舉報者也有疲憊之態,有灰心感覺。事情就讓它這樣過去了吧。

正此時,記者接觸到李莉的一樁出國往事。是公事還是私事?是考察還是旅遊?且往下看。

名勝景點酒吧,到處都留下了身影

2006年12月3日至12日,一個公務旅行團成行,分為英國和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兩個部分。旅行團中包括了時任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副總經理傅帆,時任證監會基金監管部主任李正強和時任證監會法律部案件審理執行組副調研員(副處級)李莉等十人。

據海關出入境記錄,12月2日11時14分,李正強和李莉從北京首都機場出境,乘坐國航CA937航班赴英國,二人均持公務護照。

記者從舉報人士處獲得的照片顯示,12月3日,傅帆等一行8人抵達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大笨鐘、世紀輪等著名景點和酒吧都留下了大家的身影。 12月5日,上海有2人從上海浦東機場辦理出關手續,登上東航MU553號航班(TU05DEC 2355/0530+1)前往巴黎,與傅帆等人匯合。

12月6日晚21時,傅帆等人抵巴黎,入住CONCORDE LA FAYETTE酒店,旅行社安排的是16人座的豪華旅遊車。

12月7日上午,傅帆等人拜訪法興資產管理公司(SGAM),下午訪問法國監管機構AMF,12月8日上午去了法國BNP資產管理公司。這些可能就是傅帆等人此次出行的主要公務。

據旅行社行程表安排,12月7日至12日,傅帆等人在巴黎、盧森堡、比利時等地活動,在巴黎觀看「紅磨坊」表演,票價每人130歐元,還在巴黎著名的老佛爺商場購物。在盧森堡期間,一行人住在NOVOTEL酒店。

12月12日,上投摩根人士搭乘東航MU554飛回上海,其他人搭乘國航CA934航班飛回北京。

那麼,這次四國行到底是什麼性質?是證監會的工作出訪,還是上投摩根的友情招待?《證券市場週刊》記者獲得證據,此次費用人均3萬多元,由上投摩根支付。在上投摩根內部,由幾個部門分攤。另外,上投摩根將一部分發票交給證監會人員,拿回證監會報銷。

另據《華夏時報》報導,一家基金公司為此支付了26萬元的旅遊費用,這裡不包括來回機票費用。可以斷定,這家基金公司正是上投摩根。《華夏時報》記者 4月1日曾聯繫到證監會一位官員詢問此事,那位官員並不否認有此次考察,但拒絕透露詳情。

查唐建老鼠倉,但並不停止審批

上投摩根為什麼要請證監會官員一同遊四國?是簡單的業界潛規則,拉拉手玩一玩?還是上投摩根有所求,公關證監會?

據《證券市場週刊》記者調查,上投摩根與證監會官員同遊四國之時,正是著名的中國資本市場第一起因內幕交易獲罪的唐建「老鼠倉」案發之際。這兩者有無必然聯繫?

2006年9月14日至2006年9月29日,上投摩根成長先鋒證券投資基金發行,唐建被任命為基金經理。唐建的職業操守和投資記錄原本無可挑剔, 但到2006年11月某交易日尾盤時,上海證券交易所發現他突然拉升新疆眾和(600888.SH)股票價格,這種做法引發監管層的警惕,上交所向上投摩 根發出風險提示函,並由上海證管辦對上投摩根基金公司進行有關內部管理的現場檢查,並一度暫停業務審批。

2006年11月,A股大盤在2100點左右,正處在2007年大牛市的起點,如果基金公司新產品業務遭暫停,公司將面臨失去未來大牛市行情的風 險。 上投摩根此時的命運掌握在證監會基金監管部和法律部手中。基金監管部決定上投摩根新發產品的資格,而法律部決定對唐建的處罰,法律部的處罰意見,將決定基 金部是否做出暫停對上投摩根業務審批的決定。

正是在此關鍵時刻,上投摩根請證監會官員同遊四國。

或許,上投摩根的公關成效十分顯著。雖然2007年4月15日,有媒體報導中國證監會正調查多家基金公司老鼠倉行為,上投摩根唐建被曝光,但證監會 基金部在調查唐建期間,並未暫停上投摩根的業務審批,上投摩根在當年4月和10月分別發行了兩隻新基金,共募集資金高達400億元,使上投摩根成為 2007年基金業老大。 4月18日,上投摩根在官網上刊登《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關於成長先鋒基金經理變動等情況的公開聲明》,稱「我公司調整成長先鋒基金經理,屬於內部業務的 正常調度。到目前為止,我公司未收到有關成長先鋒基金經理唐建的任何舉報,我公司也未收到監管機構的任何調查。」

此後形勢急轉直下,證監會正式立案調查唐建。5月16日,上投摩根發佈公告稱,屬下基金經理唐建涉嫌利用掌握的信息進行違規投資活動,故決定正式免去唐建擔任的成長先鋒基金經理及其他一切職務,並予以辭退。

後經證監會查明,唐建做老鼠倉的過程是,唐建以其父親和第三人賬戶,先於基金建倉前便買入新疆眾和股票,其父的賬戶買入近6萬股,獲利近29萬元; 另一賬戶買入20多萬股,獲利120多萬元,總共獲利逾150萬元。 唐建成為證監會揪出老鼠倉的第一人。2008年4月21日,證監會公佈了對唐建「老鼠倉」案處理決定,沒收其違法所得152.72萬元,並處罰款50萬 元,並對唐建實行終身市場禁入。

然而,從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間,監管層從發現唐建做「老鼠倉」的異動行為,到正式立案查處唐建,並未對上投摩根進行處罰,相反,上 投摩根的新產品發行很順利。 2004年7月1日,中國證監會頒佈實施《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其中第六條規定:申請募集基金,擬任基金管理人、基金託管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最近1年內沒有因違法違規行為受到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二)沒有因違法違規行為正在被監管機構調查,或者正處於整改期間;(三)不存在對基金運 作已經造成或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重大變更事項,或者訴訟、仲裁等其他重大事項;(四)、不存在公司治理不健全、經營管理混亂、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制度無法 得到有效執行、財務狀況惡化等重大經營風險;(五)、中國證監會根據審慎監管原則規定的其他條件。

另據《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第六十四條規定,基金管理公司違反法律、行政法規、中國證監會的規定或者存在較大經營風險的,中國證監會可以 責令其整改,暫停辦理相關業務;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採取監管談話、出具警示函、記入誠信檔案、暫停履行職務、認定為不適宜擔任 相關職務者等行政監管措施。

對照這些規定,顯然,批准上投摩根發行兩隻基金是違規的。

在基金業,這一規定是有效的。比如,據記者採訪,2009年9月,中國證監會查處景順長城基金旗下原基金經理涂強,長城基金旗下原基金經理韓剛和劉海等三人,涉嫌利用公司信息從事內幕交易,截至2010年4月7日,監管部門都沒有恢復這兩家基金公司發行新產品的審批。

顯然,上投摩根受到了監管部門的優惠對待。除唐建外,上投摩根沒有其他責任人遭處罰,業務審批也未被暫停——

2007年4月10日至2007年4月13日,上投摩根發行內需動力基金,認購金額100億元人民幣。這個基金發行距4月15日唐建案被媒體曝光僅 2天。 2007年5月,證監會正式立案調查唐建,但之後不到5個月,10月15日至10月19日,上投摩根再發一隻新產品亞洲優勢基金,此產品募集資金300億 元人民幣。 其實,監管者接受監管對象的旅遊招待不是秘密,大多也沒有引起太大公憤。但在接受被監管者招待之後,監管者如此公開地返還優惠,還從未被披露過。

買上投摩根基金,李莉賺了十幾萬

在上投摩根急需證監會支持時,邀請基金監管部主任李正強出國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會邀請證監會法律部案件審理執行組副調研員李莉?據《證券市場週刊》 掌握的材料,截至2007年底,李莉參與審理了基金同德、基金景博、基金漢鼎等多起基金涉嫌操縱案,以及幾十家證券、期貨公司的違法違規案件,李莉有豐富 的經驗。 正巧,李莉離婚時的北京市西城區法院的庭審筆錄顯示,李莉買過上投摩根雙息平衡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李莉的前夫李恩泉也向《華夏時報》透露,李莉此前曾購 買上投摩根雙息平衡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獲利豐厚,「她曾在我面前提過,她大概買了10萬,賺了十幾萬。」

這或許能夠解釋李莉與上投摩根的關係。那麼,李正強、李莉等人接受上投摩根人士出國游招待是否違規?

2000年9月14日,中國證監會修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守則》,其中第七條關於公務迴避條款規定:工作人員在處理證券期貨監管業務時,不得私下與發行申請單位等被監管對象進行接觸,不得對應迴避事項施加任何影響。

2009年《中國證監會工作人員行為準則》第十七條對證監會工作人員的廉政建設做出了更細緻的規定,工作人員不得接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宴請以及旅遊、健身、娛樂等活動安排,不得接受或者無償借用監管對象提供的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和其他設備物品。

證監會官員接受被監管對象招待出遊四國,到底是什麼性質,這有待證監會及司法部門認定。實際上,對於李莉的舉報始於2008年6月24日,證監會也 於當年6月28日接受這個舉報,但隨後查而無果。如今,距證監會紀委對此調查已過去近兩年,當時的各種證據,比如通訊記錄恐已消失,這給調查增加了困難。

無論如何,證監官員接受被監管對象招待出國同遊,並正巧碰上上投摩根正陷入麻煩,這其中有許多說不清的牽扯。在這件事情上,證監官員顯然是陷落了,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公眾有權期待有關部門給出一個明確的調查結果,以對證監會官員負責,對被監管對象負責,也對廣大投資者和中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負責。(節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24

戴若·顧比:歷史與觀點--《紅週刊》編輯部會議室 金錢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2e39c.html
時間:2005年9月6日上午

地點:《紅週刊》編輯部會議室

人員:戴若·顧比及《紅週刊》全體採編人員

《紅週刊》:如果才能在證券市場上成為一個成功的交易者?
戴若·顧比: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交易者,必須學習並且工作努力,這種工作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但是我們可以學。有很多方法可以在市場上成功,每一個人都應當發現最適合他們的方法。
剛剛進入市場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學習,然後我們可能會選一隻股票,觀察它的走勢,進行模擬操作。如果這種方法是成功的,再選擇另外一隻股票……當我們對這 種方法自信的時候,就可以進行實際操作了。市場上每天都有機會,所以我們不需要著急,應該耐心等待市場的機會。最好的市場機會來自於耐心,就像培育一棵大 樹,它是慢慢生長起來的。我們的成功也是從很小的成功積累起來的。

《紅週刊》:你判斷中國已經進入牛市,那麼牛市中如何操作?

戴若·顧比:牛市中有三種交易方法。一是長線投資,第二種是趨勢交易,可能會持續幾週或者幾個月,我經常使用的正是這種方法。第三種是短線交易,有可能是幾天或者幾週。一般來說,成功的交易者應該不只使用一種方法。

《紅週刊》:相對於周邊市場來說,目前中國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股權分置改革。你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技術分析方法是否適用?

戴若·顧比:每一個國家的證券市場都會有自己的政策,但在所有的市場上做交易都是一樣的。我的工作就是知道在什麼時候買入、什麼時候賣出,因為價格信息可以告訴我公司的基本面甚至國家政策。

政府的政策就像天氣一樣無法控制,我們能做的就是找到最好的交易方法。我們就像種地的農民,只管播種下去,然後期盼風調雨順,這在任何國家都一樣。

股權是不是全流通的,對於一個交易者來說並不重要。我們其實只在流通的市場中做交易,並不是想要這家公司所有的股票。

《紅週刊》:可是不流通的部分進入流通以後,會加大市場的供給,並且影響流通部分的股價,那麼牛市又從哪裡來呢?

戴若·顧比:我舉個澳大利亞市場的例子。政府擁有澳大利亞電話公司51%的股份,投資者只交易流通的部分。後來政府決定出售其擁有的25%的 股份,投資者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機會,因此政府的減持行為反而刺激了市場的需求,公司股價也因此而上漲了。如果一家公司的狀況是好的,那麼它不流通的部分一 樣是好的;反之,如果一家公司經營很糟糕,那麼它的股價無論如何都會下跌。

《紅週刊》:在你的書中以及在講座中都很少提到成交量的含義,這是為什麼?

戴若·顧比:成交量信息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在美國的許多股票交易書籍中,常常提到成交量的重要性,但這在30年前寫這類書的時候是對的。因 為在那個時代,信息並不很容易得到,市場中存在著大量的信息不對稱—— — 大的機構可以得到許多有效信息,但小的交易者則很難。因此,那時的市場是大的機構投資者得到信息買入,小的投資者通過成交量分析跟隨。現在的狀況不同了, 幾乎每個投資者都能夠擁有充足的信息和數據瞭解市場狀況,所以我們不需要跟隨這些大的機構。和上個世紀不同的是,我們可以看著市場走勢決定買入和賣出,對 於交易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

《紅週刊》:顧比先生一定有很多成功和失敗的例子,能不能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什麼經驗教訓可以借鑑?

戴若·顧比:所有的成功都是從失敗開始的,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當你有幾筆成功的交易的時候就很容易驕傲,但是市場不喜歡驕傲的投資者,它 總會讓人謙虛。1997年我有4次非常成功的交易,我很高興,其後有一天的早上,我發現了一次很好的交易機會,於是立即下了買單,當下午收盤我離開辦公室 的時候,那筆交易已經讓我賠了18000美元,這次交易提醒我任何時候都不能驕傲。

市場每天都有可以讓我們謙虛的例子,市場會時刻提醒投資者,過去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將來也會成功。我們最好不要每天都做交易,因為過度的交易會導致失敗,應該知道什麼時候應離場休息。

投資交易是一項非常消耗腦力的智力工作。我大概會在市場上做幾十個交易以後離場休息,因為我知道如果再繼續下去就會賠錢,而賠錢的時候就是市場在發出警告。

《紅週刊》:投資人往往不是被市場打敗而是敗在了自己的手中,你能否教會投資者如何才能不被自己打敗?

戴若·顧比: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市場紀律,但在一筆交易賠錢的時候,執行紀律的仍然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我可以告訴投資者兩種辦法,如何使紀律能夠堅定地得到執行:1、提前寫下交易計劃,一旦情況發生就堅決執行;2、和太太這樣親近的人定好規 則,讓他們幫助你執行。比如,我的方法就是如果我在市場上賠了3萬元,我將允許我的太太去採購3萬元的東西。這樣我就會讓自己儘量少賠錢(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83

巴倫週刊封面:高盛——步步為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8765
在眾多同行裡,高盛毫髮無損地度過了08年金融危機,儘管其華爾街上的競爭對手或主動或被動的經歷了變化。
 
雷曼兄弟已經破產。摩根士丹利將重心轉移到財富管理,它致力於機構交易業務的決心不時動搖。花旗集團將其未來大部分壓在了國際銀行業務上。歐洲 全能銀行的野心已經被市場壓力和監管措施所限制。摩根大通,高盛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雖然表現強勁,但倉促吞下了貝爾斯登和華盛頓互助銀行,改變了其業務模 式。
 
可是高盛仍如危機前一般,作為全球最大的純投資銀行和機構經紀商,高盛為大型企業和資產管理公司服務,在全球籌集和轉移資金。當然,和摩根士丹 利一樣,在2008年底,高盛也轉型成為銀行控股公司。但在法律角色上的轉變,只意味著高盛可以接受美聯儲的援助,而並沒有改變高盛的業務模式,高盛仍然 比金融業的大部分的利潤要豐厚的多。
 
而自2008年資產價值歷史性崩盤以來改變的是市場對高盛的看法,而這又轉變成對高盛的估值。
 
在經濟繁榮時期,2006年4月10日出版的《巴倫週刊》封面《高盛的賺錢機器》。在文章中,高盛被視為不容錯過的賺錢機器,在它投行的外表下 實際上是一個大型的對沖基金,因為高盛傾向於在一個「被寵壞的」時代裡攫取最大的利潤。高盛的股份相對金融板塊整體有相當大的溢價,並長期獲得2.5倍 PB的估值。
 
如今,高盛被視為華爾街危機後衰落命運的典型:不得不持有更多的資本、無法使用大量資本金進行交易、因過去不當銷售行為而備受指責、交易和併購 業務低迷,以及受累於不確定性極大的監管制度,而這種制度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監管要求將比之前繁雜的多。高盛的股票在週五收盤時為113.68美元,與其 07年時248美元的峰值相去甚遠,而且也低於126美元的有形賬面價值。
 
當然,現在所有主要的銀行股票價格都低於賬面價值,並且沒有任何一家銀行能免於市場對下一次金融危機的恐慌。但市場對高盛的看法過於負面。高盛 仍然在其大部分業務領域中保持領先地位,並且其財政狀況穩定,非理性競爭比5年前少。基於對資本市場活動的展望和高盛自身持續增長的能力,高盛的股價將很 可能在一年內上升25%。
 
以質疑許多銀行策略和股票著稱的里昂證券(CLSA)的分析師Mike Mayo最近上調了高盛股票評級至「買入」,目標價位142美元。他說公司的財政風險比此前股價高企時要低,並認為高盛仍然是「在靈活配置資本方面最好的金融企業之一。」
高盛小心地穩固著資本金狀況,同時在審慎的基礎上儘可能多的回購股票;並保持其在併購諮詢和融資領域的領先地位。截至6月30日,高盛的「全球 核心剩餘流動性(global core excess)達到1750億美元,高於08年的1110億美元這包括股票資本和類現金金融工具,是支撐其資產負債表的基礎。高盛總資產由1.1萬億美元 下降到9500億美元,槓桿率——資產和股權資本比例現在是13倍,而這一指標峰值曾達到26倍。高盛的資本金狀況好於大多數大型機構,為滿足在2019 年生效的巴塞爾3協議的資本金要求做了很好的準備。
 
當大多數銀行在金融危機中發行了大量股票並削減股息時,到2009年末以來,高盛已經回購了7%的股份並在股價低於有形賬面價值時持續購買。高盛從未削減股息,目前股息在1.84美元/股,股票收益率為1.6%。
 
保持高資本充足率影響了盈利能力。高盛的淨資產收益率在過去一年半中一直在較高的個位數徘徊。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盛的管理層決定在監管規定和 市場狀況都不利的情況下採取「低收益」策略,同時削減成本。高盛在去年削減14億美元開支的基礎上,正在進行5億美元的費用削減計劃,其中部分削減依賴於 轉移支持部門辦公地點到相對便宜的地方,比如鹽湖城和達拉斯。
 
野村證券的分析師Glenn Schorr說,高盛在裁減高層員工方面比大多數同行幅度都大,以此來確保在低經濟活動水平時的充足收益,同時保留一定的經營槓桿等待市場好轉。因此,高盛是在不犧牲其核心實力的情況下做好了防守。
 
熊市對於高盛,以及所有遵循華爾街傳統經濟規則的企業而言,意味著:嚴格的金融管制,低槓桿,聲譽受損以及長期的交易量低迷,這些都使得企業難 以為股東創造滿意的收益,即使這些企業再給那些交易員豐厚收益也做不到。而對於高盛,以上的每一條都可以被逐一應對,起碼足以說明當前的股價低估了高盛的 價值。

低槓桿率當然會影響收益水平:高盛銀行2013年的預期淨利潤是65億美元,或者說是12.55美元/股,低於金融危機前114億美元的最高水平。當然不是所有的危機前利潤都歸功於槓桿。
 
而且,在今年第一季度,由於外部環境相對好轉,高盛的淨資產收益率達到12%。如果這成為常態的話,足夠保持高盛賬面價值和股價上漲。另外,高 盛的估值幾乎沒有反映高盛資產管理業務的價值。它是世界排名前十的投資公司,其表現最近恢復了活力;並相比起其他市場敏感型企業,提供更為穩定的收入和盈 利。
 
至於更嚴格的監管措施,沒人知道其確切影響。但沃克爾規則禁止商業銀行從事高風險的自營交易。然而,與普遍看法不同,實際上純粹的自營交易從來 都不是高盛和其他機構的主要利潤來源。高盛一直堅定認為其仍然能夠使用自身的資本來滿足客戶在流動性、對沖和市場頭寸方面的需求,而這事實上一直是高盛數 十年來在固定收益、貨幣和大宗商品業務上長盛不衰的基礎。
 
交易和併購成交量無可否認處於疲軟狀態。根據Oliver Wyman諮詢公司的數據,與全球機構業務相關的收益——遍佈整個金融行業,涵蓋投行、股票、外匯、商品和利率交易,比2006年的水平下降了21%。
 
據麥肯錫的數據,去年全球金融資產總額為219萬億,其中有22%是由專業的資產管理公司進行管理。資本將繼續在全球尋找豐厚的回報場所。新興市場經濟體將產生大量的融資和併購交易,並且西方國家銀行仍將在其中發揮作用。
 
所有這些對高盛這樣第一批押注於新興市場的企業來說都是好消息。由於其在發展中國家和其金融市場的專業知識,可以預見高盛將在全球承銷和投資業務上佔據更大份額,尤其是在瑞士的全球性銀行處於緊縮狀態,而英國正對銀行業採取更多監管的時候。
 
在風險管理上,高盛對風控制度的態度極端嚴格,甚至近乎偏執。即使是在2006年市場環境很寬鬆的狀態下,即將離任的高盛首席財務官David Viniar當時就開始討論高盛需要保持更多的資本和流動性。公司提拔了一批以風險管理聞名的高管,其中包括首席執行官勞埃德-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和總裁加里-科恩(Gary Cohn)。
 
高盛一直保持著其交易資產的周轉率,50%的資產每45天周轉一次,80%的資產每半年周轉一次,幾乎所有資產都以市值計價。高盛要求旗下交易部門全額支付市場頭寸的費用,並且要求交易員為其使用的流動性付費。
 
沒有投資銀行可以避開所有的市場風險,但高盛比大多數競爭對手做的都好。這就是為何投資者願意花更多錢投資高盛的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404

巴倫週刊:被低估的貝萊德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109

巴倫週刊近日發表文章稱貝萊德(Blackrock)股價被低估,下面我們來瞭解一下貝萊德為何被低估。

文章中指出,在創始人芬克(Laurence Fink)創辦貝萊德24年以來,這家公司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集團,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著3.6萬億美元的資產。但是其股價在2012年漲幅僅為4%,這遠遠落後於資產管理行業平均水平以及標普500指數。

巴倫週刊認為有兩個原因導致貝萊德股價遜於行業均值。首先,其競爭對手美國先鋒基金公司(Vanguard)以及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紛紛降低了對ETF徵收的管理費。其次,如果奧巴馬競選連任成功,偉大的貝萊德CEO芬克將有可能離開公司去出任下一任美國財政部部長。

下圖為我們為大家對比的貝萊德股價(粗紅線),標普500指數(淺藍線)以及貝萊德的競爭對手富蘭克林基金(橘黃色)和嘉信理財(灰色)在2012年的回報率走勢,貝萊德4%的回報率明顯墊底了。

 

不過巴倫週刊認為貝萊德的潛在能力相當大,前景十分光明。貝萊德的公司運作非常好,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者多元化的不同資產類別,同時具有強大的風險管 理體系。明年的每股收益預計有14.76美元,股價將沖高至210美元,再加上3.2%的股息收益率(貝萊德每年支付的股息為6美元/股),因此明年的回 報率將可能達到16%。

貝萊德的財富與金融市場的表現是綁定在一起的,在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其結果可想而知,09年的每股盈利跌至5.91美元。不過在2010年,貝 萊德以135億美元現金加股票強力收購巴克萊旗下負責ETF和指數化投資的全球投資者部門(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一舉成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機構,其盈利也反彈至每股10.55美元。貝萊德去年的收入達到91億美元,利潤為23億美元,每股收益 為12.37美元,今年的每股收益暫時為13.18美元,由於手續費收入減少,二季度收入同比下滑5%,同時由於股市表現不佳,其管理的資產規模也縮水了 3%。

但是貝萊德也一直在採取措施改善其股票基金的表現,因為旗下管理的貝萊德大藍籌價值投資基金在1年,3年以及5年回報率中,位列晨星基金給出的排名中倒數前20%。

貝萊德的營業收入被劃分為零售,機構以及IShares ETF業務,IShare ETF業務一直是貝萊德的看家寶,儘管其手續費收入在下滑。但高盛的數據顯示IShare的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先鋒基金(Vanguard)搶去了不少, 在8月份時,IShares 控制著 ETF市場51%的份額,先鋒基金控制著24%,先鋒基金此前放棄了用MSCI指數作為其產品基準,令旗下基金追蹤成本更為低廉的其它指數,以此來削減基 金管理費,搶奪市場份額。不過作為回應,貝萊德有可能在今後公佈新的策略,來削減基金管理費。

在1.2萬億美元的ETF市場,先鋒基金和貝萊德的增長潛力都很大,據調查顯示,到2025年全球ETF市場規模將可能增至6萬億美元,年增長率每年至少12%。

貝萊德CEO芬克對巴倫週刊說:「ETF市場的增長潛力巨大,不過在全球範圍內IShares仍然是ETF領域的最大玩家,旗下基金今年資金淨流入高達500億美元,先鋒基金的資金淨流入為420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Matthew Kelly推薦增持貝萊德公司股票,給出12個月目標價219美元,Matthew Kelly認為貝萊德調低手續費僅會影響明年盈利的1%-2%,機構真正關心的是市場交易量和流動性。

儘管貝萊德在ETF市場的份額出現下滑,但是Matthew Kelly預計在2015年,從在ETF領域獲得的利潤仍將為貝萊德貢獻8美元的每股利潤。而2012年ETF貢獻的利潤僅為4.5美元/股。

去年貝萊德擁有26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而貝萊德則用大部分的資金回購了自己的股票,今年上半年貝萊德回購了13億美元的自家股票。

儘管不知道芬克將會去華盛頓擔任下一屆財政部長還是留在紐約執掌貝萊德,但無論如何,貝萊德都將在資產管理領域保持其霸主地位,並不斷產生豐厚的利潤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26

巴倫週刊:被低估的貝萊德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109

巴倫週刊近日發表文章稱貝萊德(Blackrock)股價被低估,下面我們來瞭解一下貝萊德為何被低估。

文章中指出,在創始人芬克(Laurence Fink)創辦貝萊德24年以來,這家公司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集團,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著3.6萬億美元的資產。但是其股價在2012年漲幅僅為4%,這遠遠落後於資產管理行業平均水平以及標普500指數。

巴倫週刊認為有兩個原因導致貝萊德股價遜於行業均值。首先,其競爭對手美國先鋒基金公司(Vanguard)以及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紛紛降低了對ETF徵收的管理費。其次,如果奧巴馬競選連任成功,偉大的貝萊德CEO芬克將有可能離開公司去出任下一任美國財政部部長。

下圖為我們為大家對比的貝萊德股價(粗紅線),標普500指數(淺藍線)以及貝萊德的競爭對手富蘭克林基金(橘黃色)和嘉信理財(灰色)在2012年的回報率走勢,貝萊德4%的回報率明顯墊底了。

 

不過巴倫週刊認為貝萊德的潛在能力相當大,前景十分光明。貝萊德的公司運作非常好,在全球範圍內管理者多元化的不同資產類別,同時具有強大的風險管 理體系。明年的每股收益預計有14.76美元,股價將沖高至210美元,再加上3.2%的股息收益率(貝萊德每年支付的股息為6美元/股),因此明年的回 報率將可能達到16%。

貝萊德的財富與金融市場的表現是綁定在一起的,在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其結果可想而知,09年的每股盈利跌至5.91美元。不過在2010年,貝 萊德以135億美元現金加股票強力收購巴克萊旗下負責ETF和指數化投資的全球投資者部門(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一舉成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機構,其盈利也反彈至每股10.55美元。貝萊德去年的收入達到91億美元,利潤為23億美元,每股收益 為12.37美元,今年的每股收益暫時為13.18美元,由於手續費收入減少,二季度收入同比下滑5%,同時由於股市表現不佳,其管理的資產規模也縮水了 3%。

但是貝萊德也一直在採取措施改善其股票基金的表現,因為旗下管理的貝萊德大藍籌價值投資基金在1年,3年以及5年回報率中,位列晨星基金給出的排名中倒數前20%。

貝萊德的營業收入被劃分為零售,機構以及IShares ETF業務,IShare ETF業務一直是貝萊德的看家寶,儘管其手續費收入在下滑。但高盛的數據顯示IShare的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先鋒基金(Vanguard)搶去了不少, 在8月份時,IShares 控制著 ETF市場51%的份額,先鋒基金控制著24%,先鋒基金此前放棄了用MSCI指數作為其產品基準,令旗下基金追蹤成本更為低廉的其它指數,以此來削減基 金管理費,搶奪市場份額。不過作為回應,貝萊德有可能在今後公佈新的策略,來削減基金管理費。

在1.2萬億美元的ETF市場,先鋒基金和貝萊德的增長潛力都很大,據調查顯示,到2025年全球ETF市場規模將可能增至6萬億美元,年增長率每年至少12%。

貝萊德CEO芬克對巴倫週刊說:「ETF市場的增長潛力巨大,不過在全球範圍內IShares仍然是ETF領域的最大玩家,旗下基金今年資金淨流入高達500億美元,先鋒基金的資金淨流入為420億美元。」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Matthew Kelly推薦增持貝萊德公司股票,給出12個月目標價219美元,Matthew Kelly認為貝萊德調低手續費僅會影響明年盈利的1%-2%,機構真正關心的是市場交易量和流動性。

儘管貝萊德在ETF市場的份額出現下滑,但是Matthew Kelly預計在2015年,從在ETF領域獲得的利潤仍將為貝萊德貢獻8美元的每股利潤。而2012年ETF貢獻的利潤僅為4.5美元/股。

去年貝萊德擁有26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而貝萊德則用大部分的資金回購了自己的股票,今年上半年貝萊德回購了13億美元的自家股票。

儘管不知道芬克將會去華盛頓擔任下一屆財政部長還是留在紐約執掌貝萊德,但無論如何,貝萊德都將在資產管理領域保持其霸主地位,並不斷產生豐厚的利潤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27

週刊百萬倉 證長線投資有效 內線人

http://mymoneyinsider.com/?p=1624
筆者創辦內線人研究社的目的,在於提高公眾對投資的了解,並以價值投資為基礎,作出交流討論,皆因《內線人》並非報章,並沒有社評一類欄位以闡明創辦目的,謹在此表明立場。

《內線人》創辦以來,廣受讀者歡迎,瀏覽量節節上升,對筆者而言有莫大的鼓舞,只道希望為讀者提供有質素的價值投資訊息,供研究討論之用。

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一個以價值投資為方向的投資者,與一個同樣以講求價值投資的人討論,方有益處,他說過,「在聽之前,我已知道趨勢投資者會說些什麼,我為何要聽他說呢?」但從與價值投資者的討論中,則可看到自己所忽略的部分,對自己的投資益處。

故此,《內線人》不以個人財經博客為定位,因為深信團隊合作帶來的成果,且能在網上平台發揚光大,對於一些能夠帶給讀者資源的外來網站及媒體文章,本刊編緝也會推介,今天節引獨立評論家David Webb的文章,便是一例。

在未得到原文作者同意以前,《內線人》不會把別人的文章通篇轉移到本站,本刊編輯只會作出節錄式介紹,並把文章出處、連結及作者介紹詳細列明,以示對原作者之尊重。

雖然,以上做法對於本網的瀏覽量有所限制。不過,從原文作者的好處去出發,若強把對方文章全篇轉移至己處,則與強搶沒有分別,只會種下仇恨,不鼓勵創作,非為傳媒工作者所取。當然,若文章合適,而原文作者又願意於本網轉載,本刊是願意把文章帶給大家的。

互聯網媒體是一個全新的平台,其互動性和複雜程度,要比印刷媒體大得多,《內線人》與其他網上媒體一樣,亦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去調節,並不時作出檢討。

走筆至此,筆者想為到長線投資的效用,提給予一些證據,本港一本週刊有一個專欄,每週評論股市動態,並列出一個進取組合,以及一個穩重組合,供讀者 參考,這個專欄由2004年刊登至今,當中經歷過雷曼事件、歐債危機以及其他種種的經濟風波,惟此欄所刊出那個「20萬元進取組合」,回報達到97%,而 其刊出那個「100萬元穩健組合」,回報有135%,如此表現勝過不少對沖基金經理,誰說長線投資是沒用的?

下圖:週刊的模擬投資組合(資料來源:明報週刊2291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81

傳媒之二《壹週刊》 黎智英

2012-11-01  NM   
 

 

《壹週刊》是第一本一書兩冊的週刊。這不是我的聰明設計,而是困難啟發出的創新;我認為雜誌要以「騎馬釘」釘裝雜誌才見得有活力、夠sporty。可是用「騎馬釘」有個侷限,雜誌的頁數不能太多;一本雜誌的頁數太多便無從突出廣告版位,不利客戶;解決這個難題的辦法是分拆《壹週刊》為兩冊。

一書兩冊是退了一步我才發現的海市蜃樓,之前我不知道有這個辦法。那完全是事後孔明—— benefit of hindsight —— 的發現。及至雜誌一分為二了,我才發現一份雜誌忽然之間有了兩個封面,那個時候我知道自己為《壹週刊》創造多了個賣貨的櫥窗,後知後覺竟然變成了天才傑作。成敗真的不是食腦靠聰明而要死好命的。一刊兩冊,可以供家人同時分享,那又多方便!創辦《壹週刊》之初我便知道不能辦財經或娛樂般的專門雜誌,我知道雜誌的內容要包括時事、財經、娛樂及生活等,總之內容必定要包羅萬有。香港是個小地方,要有批量效益,雜誌內容便必定要以絕大部分香港人為對象。批量非常重要,有了批量方才有資源讓雜誌做出質量。這是個雞及雞蛋的問題:沒有質量便做不出批量。體認到兩者的因果關係,我心中有了個假設;有質量批量便自然來,而《壹週刊》也就有廣大的讀者群了。有了這個想法,我便按做一份最好看(好看便是優質!)的雜誌所需的規模作投資。為什麼要有這個假設?沒有假設哪又何來路向?我按這個路向畫出地圖,圖中的細節難免會跟現實有出入,故此也就必然要走些寃枉路;我將一邊走一邊尋找符合市場現實的路來行。《壹週刊》的路就是這樣走出來的。我這個做成衣的生意佬便是這樣開始在充滿傳奇的傳媒世界搵食了。我只能這樣橫衝直撞地走出一條血路:從錯誤中學習,一邊學一邊找方法解決眼前路障。走這樣的路好艱難,但也有個好處,市面上一定沒有一本這樣的雜誌。成衣生意佬置身文化人的魔術世界,我馬上發現一個問題:怎樣跟一班靠講耶穌為生的人講道理?你問他:為什麼會有人喜歡看這篇故事?他會搬出拿破崙、邱吉爾的事蹟向你解釋,總之是天馬行空直情吹到你脹。面對這班講古佬,最後我使出尚方寶劍 —— 讀者的力量 —— 來化解困局。

每個星期出版《壹週刊》後我們便以讀者意見為依歸,檢討雜誌的內容。以讀者反應為準則,文化人再也不能靠講耶穌糾纏不清了。以「聚焦小組」探索讀者的喜惡,不消多久《壹週刊》便成為了香港最受歡迎的雜誌。如果我說《壹週刊》改變了香港雜誌出版業的運作模式、雜誌的功能和文化,就算我說錯了亦毋須臉紅。真的。《壹週刊》的成功帶出太多無從預料的後果(unintended consquences),也太多巧合。也正可能這是個大膽的嘗試,故此有無限的嘗試空間;發展空間大,故此容納得下許多的巧合!《壹週刊》有個秘密武器,那就是它要不斷面對批評。我們相信批評可以不斷揭發錯誤,不斷糾正錯誤是《壹週刊》進步向前的動力。《壹週刊》便是這樣走出一條門路來的。這個秘密武器的背後有個秘密操刀者,他便是林振強了。除了創作,林振強最重要的工作是每週讀過《壹週刊》後,第一時間將評語傳真過來,我們在出版的當天開「鋤書會」,會上他們細讀他的評語及建議。林振強的批評夠說服力而他的建議往往大有新意,我們經常拿他的建議來作嘗試。《壹週刊》能夠一貫地保持新鮮感,林振強的貢獻不可或缺。林振強提供的秘密武器令《壹週刊》面目常新,他的批評讓我們領悟到雜誌其實是海上鮮,無論是內容或版面最緊要新鮮。每個星期都要予人一個新鮮感,這樣雜誌才會暢銷;這便好像賣魚便一定要賣游水魚,那才能予人新鮮感!一開始《壹週刊》便以海耶克的自由派精神為依歸,社論一直提倡自由。可是直到楊懷康加盟,我們自由派的面貌才有了個清晰的輪廓。我是海耶克的信徒,與楊懷康這個極端自由派分子不謀而合,這是《壹週刊》成功的原因之一。

這個世界太多扮救世主想做聖人的人了,太多人自高身價,認為沒有了他,世界便會沉淪。這些人相信人定勝天,認為只有透過他們的救贖一般人才會有幸福。崇尚自由的人則堅信人是足智多謀、有自我救贖的天分的。故此最好的制度是讓人有最大的空間自由發揮、各取所需的制度。好些有識之士認為我們這個看法形同歌頌自私,跡近冷血,故此對我們崇尚的自由嗤之以鼻。是的,如果完全不作任何管制,這個世界會變成弱肉強食,那不是太不公平了嗎?是的,現代社會已經夠富裕,我們要幫助最弱勢的一群。可是除了少數不幸的人,其他人要自力更生世界才會不斷更新,才會不斷進步。扮救世主、扮耶穌的人無疑覺得自己很偉大,但他們主張的干預措施只會阻住個地球轉。大家只要看看今日的古巴、北韓便知道我不是在胡說八道。對大部分人來說,自由派的主張從來都不討好,在這個奇異的世界裡,《壹週刊》堅持自由派的理念便來得更重要了。《壹週刊》能夠一直堅持自由,楊懷康居功不小。今天左仔們拿他作自由派的塔利班來對待,那是他在《壹週刊》闖的禍。由創刊至今,每一期的《壹週刊》都有一篇叫「壹盤生意」的報導,內容說的是小生意的故事。起初我跟記者一起去採訪。佐丹奴由細到大都由我一手經營,對小生意的運作照理應該瞭如指掌,信手拈來便有訪問的題材。作過幾趟訪問後,我感到吃力不討好,到那時我才發覺自己不是做記者的材料。我無疑可以提出一些經營生意上的問題,可是我卻沒有強烈的代入感,我觸及不到做生意人的心裡話。要我就某一門生意寫篇論文,我可以做得到。但《壹週刊》讀者要的是做生意的故事,摸不到做生意的人的心裡話是寫不出故事來,我沒有這個本事。故此我是個失敗的記者。

以前雜誌的任務是報導新聞事件,辦雜誌的人認為只要弄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便自然會有人買來看了。其實不然,人們要看的是故事,恩怨情仇,而非事件的時序過程。故此把內容聚焦到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才是報導的重點。沒有人物便沒有故事,人物的描述因而成了《壹週刊》內容的重點,也出了不少像陳惜姿和屈穎妍等撰寫人物的高手。注重人物故事,強調恩怨情仇的鋪陳,有時會過了火位而流於渲染,更因而被貶為是彰顯八卦的雜誌,這是無可奈何的。對以理想來擬定市場需要的學者而言,《壹週刊》無疑是離經叛道的妖魔,這也是無可奈何的。沒有妖魔又怎顯得出學者們如何高貴?我們是無可奈何地扮演這個角色的!另外,《壹週刊》最受學者譴責的是狗仔隊。狗仔隊的出現,是因為太多名人言行不一。例如他們給人一個非常孝順父母的公眾形象,可是骨子裡卻原來好幾年沒有回家看過父母了。或者某名人說自己跟某個女星只是普通朋友,卻原來他們早已住埋,更有了私生子。這些人視傳媒為替他們臉上貼金的宣傳工具,予取予攜,是甘於被他們利用的傻瓜。為了不被愚弄,我們唯有跟蹤求證,逐漸這些跟蹤的記者隊伍便成了有規模、有組織的狗仔隊。當然,狗仔隊揭人私隱、踢爆虛偽,令原來高不可攀、神聖不可侵犯的上等人降下凡間變為平民,讓讀者可以窺其全豹、看得過癮。這也是後知後覺發現的奇珍。狗仔隊的出現便好像放出了瓶子的精靈(genie is out of the bottle),便再不會走入瓶子裡了。不管大家喜歡也好、憎惡也好,狗仔隊已是傳媒的一部分;除非倒退到特權階級的舊社會,否則狗仔隊是不會消失的。時代在進步,資訊愈發達,世事愈透明,社會也愈平等。狗仔隊已是出了瓶的精靈,要將它像倒舊酒入新瓶子裡那樣是不可能的了。尊貴的學者們,省省力氣吧!《壹週刊》常常變、常常改,編採過程非常不穩定,幸好有梁天偉做總編把關。他和助手彭熾給桀驁不馴的《壹週刊》起了個穩定的作用。像我這個時時刻刻都有鬼主意的人,找個梁天偉這樣穩紮穩打的人做創業夥伴是異常重要的!天時地利人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便出現了《壹週刊》這本怪胎雜誌了,也許這是天意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28

《第一財經週刊》年度創業:生於2008,Season 5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75396.html

季劇情:

2008年,《第一財經週刊》開始關注四家和自己同年誕生的創業公司,這四年中他們有過業務搖擺、人員變動、資金緊張,甚至退出—在2010年我們將創業者孫路更替為開心網創始人程炳皓,總之一切創業公司應有的問題他們都有。好在,他們的付出都獲得了一定的回報,在經驗、業務還是聲名上都有了積累。

2012年,高寬長、程炳皓和程亮不約而同地要抓住移動互聯網的機會,牛文文所做的事也與此有很大關係,但這真的是所有人的機會嗎?無論如何,他們都將與《第一財經週刊》一同進入創業的第五年,來看看他們2012年的故事吧!

終於賺錢了,不做乙方了

高寬長覺得做培訓已經有些「變味兒」了,現在他集中精力做移動技術研發和方案服務。

高寬長一直說自己從2008年就開始做Android培訓項目是「做早了」。在2011年逐漸淡化培訓業務之後,2012年乾脆停止招生了。

他不想把自己的創業項目變成普遍意義上的培訓學校—要在市場推廣上花很多錢。當招生變成最要緊的問題時,培訓的內容往往變得不太重要,高寬長在做培訓的幾年裡漸漸明白學生對培訓的消費是一次性的,他還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幾年的培訓項目幫他暫時解決了錢和積累的問題。首先培訓的模式是先收費,這樣公司對融資的需求不會很大;其次高寬長從一開始確定的思路就是在做培訓的同時也做研發,這樣後來放棄培訓業務轉向技術研發就順理成章了。

與招生培訓相比,做技術研發和解決方案服務顯得比較簡單。加上過去做培訓學校積累的技術人員和在中國科學院留學創業園的背景,高寬長把公司的業務方向分成兩部分:移動新媒體和移動教育。一個有代表性的項目就是和《中國日報》社的合作。高寬長的極地星空通信有限公司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合作做了一個移動新媒體技術實驗室,除了為合作夥伴搭建服務端的移動平台,還可以通過複雜計算,對訪問媒體的用戶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

不過,他仍然不希望被看成一個「外包」公司。外包公司的概念通常是和客戶的需求聯繫在一起。甲方確定了需求,由乙方執行即可。高寬長會讓自己的員工承擔一些「諮詢公司」的工作,因為客戶有時候只知道自己需要在移動互聯網的方向上做點事情,但是並不知道要做什麼、怎麼做。

這需要讓技術人員從一開始就和客戶待在一起,確定需求再做產品。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前期的成本會變得很高,也存在客戶不簽單的風險。回款和現金流方面的問題是現階段的最大困難,也預感這個問題今後會長期存在。

從2008年到現在,高寬長也算經歷了移動互聯網從無到有,雖然自己的項目方向幾次調整,好在,他賺錢了。明年他打算投入錢做運營,就像你聽過的大多數創業故事那樣,他不想再只做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乙方了。

創業者 高寬長

誕生時間 2008年秋季

前季回放 在Android培訓項目上找到新的機會。

2012年進展 退出培訓,轉向技術研發和方案服務,主要內容是移動新媒體和移動教育。

每年都在變,回到老本行

「網站三部曲」失敗了,做回導演的程亮看到了移動終端的發展給微電影市場帶來的機會。

2012年,程亮明白了自己很難真正地去領導一家互聯網公司,也明白了自己的競爭力是什麼。從2005年至今,他陸續創辦了4個網站。社區網站「都市客」在2007年被現代傳播收購;「不景氣」和「國貨牆」的域名已被註銷;儘管目前仍有一些老用戶還在72人網站上發帖,但因為沒探索出一個好的商業模式,程亮覺得它存在的價值也不大了。總結原因,程亮覺得最重要的因素還在自己。在所在的IT團隊中,儘管自己的身份是老闆,但他並沒有對於業務的領導力。

程亮和團隊把業務的重心轉移到了微博平台的創意營銷上,為包括百事在內的多個品牌運營官方微博,提供營銷方案。在2011年,他僅花了4萬塊錢就拍了《宅男電台》這部微電影,到現在它已經在視頻網站上累計了上千萬的點擊量了。緊隨其後的還有資本,在2012年的前兩個月內一共有11家投資機構找到程亮,想說服他重新回到「傳統導演」的路徑上去—接更大的片子。但他有了另外的想法。

在互聯網領域的創業經歷也讓程亮對電影行業有了新的理解。與傳統電影相比,微電影更能滿足觀眾越來越碎片的,免費或少收費的觀影需求。他覺得微電影和傳統電影在未來會成為兩類並行的行業:微電影會比現在更流行,而傳統電影會向巨幕和3D發展。「機會還在於,微電影作為一個新生的領域,它有前景,而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標準」,程亮認為自己可以抓住這樣的市場機會。

自去年的《宅男電台》之後,程亮又拍了《遍地黃金》,《天台》等多部微電影,他現在有自己的微電影團隊,有了自己的專職編劇。「公司現在連接客戶和視頻網站,拍微電影」,程亮說,微電影是工作的一部分,公司還為客戶在網絡上做整體的推廣。他卻用了「分裂」二字來形容眼下的工作狀態:一部分時間做導演拍片子,一部分負責微博營銷的創意工作,充當創意總監,定期拜訪客戶。

不過這種「不舒適」的工作狀態很快就要結束了,程亮說大巷科技目前正在招聘創意總監,眼下自己做的工作將會部分移交給後繼者,自己會專注於內容。程亮看清一個事實,文藝青年就該做文藝事。但他想做點不一樣的事。

創業者 程亮

誕生時間 2008年5月

前季回放 大巷科技把業務重心從網站運營轉移到微博營銷上,公司獲得了收入,程亮拿出寬裕的資金拍攝了微電影《宅男電台》,獲得了成功。

2012年進展 程亮組建了自己的微電影團隊,有了自己的專職編劇。除了繼續做創意營銷這塊業務,他打算在微電影的路上走遠一點。

跟用戶一起慢慢變老

程炳皓調整了開心網的內部結構,希望抓住移動互聯網機會,同時也讓原來的用戶繼續使用「開心寶寶」。

如果說「開心網」在用戶的心裡還是那個搶車位和偷菜的社區,那麼程炳皓希望今後這三個字能夠成為一個公司品牌—以某幾個產品為核心,比如「開心寶寶」,但是業務更加多元。

這是2012年程炳皓想得更清楚的一點。從2008年創立至今開心網即將邁入第五年,這家公司過山車似的發展路徑也讓程炳皓始料未及。

即使產品具有先發優勢,用戶活躍度的大幅下跌讓開心網的運營能力一度受到質疑。「作為CEO,程炳皓現在更多考慮的是怎麼樣把一家公司帶好,而不僅僅是怎樣把一個產品做好」,開心網副總裁郭巍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程炳皓今年在很多場合表明了自己對移動互聯網的看好。他認為這是一個有機會出現顛覆性創新產品的領域,但前提是「脫離以前互聯網公司的影響」。

這是開心網內部結構調整的一部分。2012年年中,開心網的業務被分成了三塊:社區、遊戲和創新業務工作室,並新成立了移動遊戲和海外遊戲部門。

移動遊戲部門推出獨立於社區的iOS和Android遊戲;海外遊戲部門則發行和運營第三方遊戲,並且嘗試自己研發。新的部門與社區關係已經很弱,但在程炳皓的計劃中,它們將與網頁和社交遊戲一樣,成為開心網現金流的來源。

這幾年,開心網最紅火時的用戶「70後」和「80後」越來越多地到了結婚生子的年齡,開心網也想繼續為他們提供服務。「開心寶寶」就是這樣一款App,它用一棵「成長樹」記錄下寶寶成長過程中的美好瞬間,內容包括照片、文字、錄音、視頻等各種不同的形式。此外,這款應用還提供免費云存儲空間,可以用來存放寶寶照片和視頻。

開心網計劃通過「開心寶寶」這樣的垂直性社區產品想辦法將原有的用戶量調動起來,遊戲則提供收入和現金流,同時不放過其他新的增長機會。

除了業務,今年程炳皓也調整了對待「人」的方式。每個月程炳皓至少要參加兩次午餐會,員工在會上可以直接和他溝通所有的問題。

為了降低公司的流動率,開心網的管理層請HR針對在職和離職的員工做了調查,並提供系統的內部培訓。在開心網辦公室的門口,一張易拉寶打印了這個月員工可以參與培訓的課程—在程炳皓看來,這些都是他以前「做得很差」的部分。

回顧2011年,開心網認為自己至少做對了兩件事:停掉團購的業務以及接受騰訊的投資。今年資本市場的泡沫開始收縮,科技創業公司也都不太好過。

2012年是開心網調整最大的一年,在未來一年,程炳皓認為最重要的是抓住移動互聯網的增長機會。

創業者 程炳皓

誕生時間 2008年3月

前季回放 接受騰訊的投資,加快了開放平台的節奏,打算嘗試商務化。

2012年進展 調整內部管理,建立創新業務工作室,以移動互聯網作為新的發展方向。

離改行不遠了

降低媒體對廣告的依賴程度,讓用戶在其它領域付費,這是牛文文2012年的目標,因為他要做的是「媒體型」創業孵化器。

創業第四年,牛文文意識到自己其實精力有限。他需要精簡戰線,將注意力集中到最有可能成功的幾個產品上。

這是牛文文2012年做的事情,他將今年稱為「驗證的一年」。不僅是要找到單個產品創造價值的模式,並且這些產品之間還要能夠互動支持形成一個可以循環的價值鏈條。

他得出的結論是:《創業家》雜誌、黑馬大賽和黑馬營已經是並將是他未來重點發展的產品。而這三個產品之間,用「用戶付費模式」連接起來。牛文文的理想狀態是將媒體對廣告模式的依賴程度降到最低。「在黑馬大賽,現場200個創業者和60個評委,他們關於創業這件事的成與不成、快與慢都有激烈的交鋒,這就已經產生了大量的好內容。」

牛文文派記者在黑馬大賽現場做「記錄者」,將這些創業者之間討論的話題整理出來作為報導發表。但就雜誌本身的屬性來看,不改變發行的價格和手段,這些「用戶生產的內容」並沒有辦法顛覆雜誌的盈利模式。這是牛文文的模式驗證中還沒有完成的一項—找到一個合適的「用戶付費模式」的載體。但事實上,黑馬營這個有創業導師指導,學員之間還能互相交流的培訓類項目,已經是一個成功的讓用戶為內容付費的產品。

在牛文文目前的收入中,用戶付費模式創造的收入佔到了50%,而他的目標是要將這個比例提高到70%。但牛文文並不願意放棄媒體人的身份。今年6月,牛文文宣佈《創業家》從媒體平台轉型為了創業服務平台。不過他在提到創業孵化器時,一定會在前面加上「媒體型」這個定語。這是他給自己找到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我們把做基金、做投資當作了主業,我就要跟沈南鵬、李開復去競爭,這得多難啊!」

現在擺在牛文文面前的問題是,要怎麼將他驗證好了的模式運轉起來。另一件被牛文文提上了議程的事情是員工管理。在團隊人數50人到100多人後,牛文文開始意識到他的團隊不再是扁平的了。讓牛文文覺得幸福的事情是,他現在需要操心的事情都是具體的,產品或者服務的提升,員工的管理,「這是我創業這幾年中睡得最香的一年了。」

創業者 牛文文

誕生時間 2008年9月

前季回放 黑馬大賽成為創業過程中的驚喜,公司產品鏈趨於完善。

2012年進展 驗證了幾個產品之間的關係,明確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35

商業週刊:追蹤大佬Steven Cohen(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637
Black Edge
 
時光倒回到2008年,在這一天,David Munno再也忍不住了,他決定向老闆表達心中長久以來的困惑。Munno時任SAC資本(SAC Capital Advisors)的醫療行業分析師,他對於自己的東家在醫藥公司Elan(ELN)和Wyeth上建立大額頭寸感到不解。這一敞口沒有被對沖,這使其風險更高。而且SAC這麼做並無明顯的策略解釋,除了一個名為Mathew Martoma的34歲組合經理一直在竭力推動這一交易。
 
Martoma一直處在同事們懷疑的目光之下。但有一個人信任他,而這個人是唯一有決定權的,他就是SAC的創始人Steven A. Cohen。
 
在SAC辦公室頗具爭議的公司氛圍中,數十個華爾街最聰明也是最激進的交易員每天都在互相鬥爭以獲得他們的億萬富翁老闆的垂青。Munno和另一個分析師Benjamin Slate提出了他們的看法:「ELN(重要,請閱讀)來自企業和其他買方的觀點是負面的,」這句話出現在他們發給Cohen的郵件中,在此後政府的起訴書中引用了這句話。這份涉及上市公司Elan代碼的郵件顯示出了兩人對於SAC在這個醫藥股票上的危險投資的憂慮。
 
Cohen對此無動於衷,最終告訴兩人他不想再聽到任何關於Elan和Wyeth的東西。他支持Martoma。
 
Munno對於Cohen為何如此看好Elan難以理解,隨後寫兩了封郵件一股腦的將疑問拋給了自己的督導Jason Karp,後者時任SAC旗下CR Intrinsic Investors的研究主管。Karp對此表示同意,並回覆稱Martoma的做法如同他有著「別人難以企及的優勢(black edge)。」
 
對於交易員來說,其優勢來自於其研究工作和對企業的瞭解。而「Black edge」一詞通常被用來形容不容置疑、其他人沒有的信息。這種信息可以讓交易員賺的盆滿缽滿,也可以讓他身陷囹圄。
總部位於Stamford的SAC資本在2012年的前10個月裡的費用和回報總額達到7.89億美元,其業績在彭博對沖基金排名中傲視群雄。而SAC同時也是對於華爾街非法交易行為的長達六年、多機構參與的調查的焦點。SEC和司法部加大了對華爾街犯罪的調查和起訴力度。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帆船集團(Galleon Group)的聯合創始人Raj Rajaratnam在2011年被控參與內幕交易。而Cohen則是至今為止最大的潛在目標。
 
在過去20年其執掌SAC的歲月裡,Cohen的年均收益率達到30%,而其利潤佔比50%的收費標準也是這個行業裡最高的之一。Cohen以聰明、偏執和不斷的自我驅動著稱。Cohen是否擁有「Black edge」是華爾街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Martoma在11月20日以證券欺詐罪名被起訴,他被控在Elan和Wyeth的老年痴呆症藥物進展公佈前交易兩公司的股票。他在1月3日以無罪辯護。在眾多針對前SEC交易員不當行為的民事和刑事指控中,Martoma的案例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這是第一次,Cohen被控出現在犯罪現場,這加大了他被控內幕交易的可能性。
 
而核心的事件是一個20分鐘長的電話,這個Martoma和Cohen兩人的電話發生在2008年7月20日週日上午9點43分,公訴人的證據顯示,在這個電話裡,年輕的組合經理突然改變立場。他遊說Cohen這個全世界最精明的投資者之一去做Munno和Slate一直在強調的事,放棄7億美元的Elan和Wyeth多倉。Martoma進一步遊說他的老闆做空兩隻股票,最空規模高達數億美元。這是個規模達到10億美元的交易頭寸變化,這給SAC帶來了巨大利潤,避免了虧損。而只有這兩個人參與了這次的電話。

Martoma是第八個被控於內幕交易有關的SAC相關人士。更多的SAC前僱員或現員工要麼就是與政府合作交代自己所知道的,要麼就是自己本身是調查對象。而SAC也在11月20日收到了SEC的Wells notice,這意味著該機構正在考慮對SAC發起民事訴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1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