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期選舉今晚展開,聯儲局亦即將宣佈新的經濟刺激計劃,部份效應已在早前的升浪反映鰦出來,影響細鰦,經濟數據又變番左右大市的主要力量。杜指期貨昨日都表現反覆。 美國商務部朝早發布的9月份個人收入和開支報告顯示,個人收入較上月意外地下跌0.1%,而市場預期上升0.2%:而個人開支的增幅也不及預期,美國家庭的儲蓄率降至13個月來最低點,杜指期貨跌至全日最低。 但稍後公佈的10月份製造業數據56.9,較上月升4.6%,連續15個月保持增長好過市場預期。又刺激杜指期指在10時許反彈至全日最高,亦拉動現貨市場升至全日最高,升126點,杜瓊斯交通指數更一度率先創出52周高位。 不過好景不常,市場憂慮強勁的製造業數據,可能會令聯儲局減低剌激經濟力度,加上美元轉強,歐洲股市尾市升幅大幅收窄,杜指逐步回軟,尾市更一度倒跌56點,最後45分鐘又扳回劣勢,輕微收高。杜指升6點,報11125點,杜指坐過山車,高低波幅達182點;標普500指數升1點,收1184點,納指微跌3點,報2505點。杜指期貨最新報11085點,比現貨低水40點。 港股美國預託證券輕微收低,ADR港比指數收報23604點,比香港收市低49點或0.2%。匯控收81.21元,比香港低0.3%,中移動收79.58元,比香港高0.4%。 交易員普遍預測,美國聯儲局即將推出的QE2、中期選舉、加上一些季節性因素的影響,皆不會令美股有戲劇性的大跌機會,如果本週五的非農就業數據(市場預測有6萬個職位增長)會俾市場一些驚喜的話美股還可能會再挑戰新高。 網友「一堆數位」日前提到「初級學生」買股的疑難,值得一記。佢問:「陸sir,三年前有朋友推薦您的blog,因是繁體,讀起來略有不便(我在內地),故沒有深看。是近日才好好去讀,收益頗深,歎,如若三年前如此,不敢想想今日之改變,悔已。看陸sir多爲評價港股等,推薦初級學生購股從礇豐開始學習,敢問如若在內地買A股,初級學生從哪只股開始學習呢?最大的疑問就是如果想入市買股,作爲小學生的我究竟要從哪幾方面入手,選股呢?目前內地股市是不是入市良機呢?問了幾個初級問題,或許以後在讀陸sir的blog後可以自得其解,但仍忍不住問了。致謝。」 唔知「一堆數字」這幾年有何痛苦經歷,可以和大家分享。佢提的問題,或許是很多新手的疑惑。我過去話買股可以從匯控(005) 先要從搵對照股開始。大約在十年前和一個投資銀行界高人談起,問起佢在香港股市買乜股有穩定的增長,佢獨推介匯控,認為呢家由英國人控制的銀行,作風穩健,又懂得為股東創造收益,所以係穩陣增長股的首選。在那些年份,匯控股價增長加派息,一年有10幾個巴仙的回報是等閒事,是好好的對照股。 不過匯控的併購愈演愈烈,隻股開始變味,在金融海嘯中表露無遺,自始之後,我覺得匯控不再是一隻好的對照股,可能以恒指或國企指數作對照好鱓。可以睇睇今年的例子,匯控去年底是89.4元,昨天是81.45元,即係話年頭買鰦佢唔郁,至今輸8.9%。反映恒指的盈富基金(2800) 所以我建議以2828作為一隻對照股,你唔想用腦,可以買2828作長期投資,你想用腦,可以搞一個「投資的我」組合,睇纒跑唔跑得贏2828,至少要睇一兩年先至得。同樣道理,「投機的我」可以日日炒,又要睇一兩年,睇纒回報好唔好過2828,睇炒作的住績,最好經歷過牛市熊市,特別要睇纒捱過熊市之後會點。「投機的我」在大牛市有超過一倍的年回報唔係好難,順住個市夠爛炒就得啦,但在跌市投機盤唔識走無鰦七八成亦都唔出奇,所以要睇長鱓先知結果。 網友一堆數字在內地,可以以內地指數作為對照個案,內地滬深300指數雖然無上證綜指咁流行,但較有代表性,追擪這個指數的安碩滬深300基金(2846) 做每件事都應該有個起點,搵一隻對照股,就可以作為一個起點,檢討自己成敗得失,有時唔係天天炒股,會比死坐一隻股好。如果你做事的方法對,多做就會多對,但如果做得錯的事,愈做得多就錯得多。人人情況唔同,不能一概而論。 陸羽仁 入 手,這個說法有一個思維背景,可以再解釋一下。股市新仔年年有,市旺時份特別多,新仔分不清投資與投機,整天出出入入,好多人勞而無所,更壞的情況是新仔 在股市低迷股份便宜唔敢買,在股市熱絡時追入,所冒風險更大。所以我認為散戶學買股,最好從一個基本個案開始,選定一隻股作為參考,雖然唔一定要買佢,但 要以佢為對照個案(Base case),睇纒自己炒股的紀錄,好唔好得過呢個對照個案,借此檢視自己的回報,提升自己反省的能力,若果炒出炒入得個桔,唔好得過死坐這隻對照股,咁炒出炒入又為乜呢? 不如唔使用腦,大部份死坐一兩隻穩陣股好過,或者真係想炒,都只用少量資金去炒,輸鰦唔入肉,直到自己鱓炒作功夫練到出神入化,先至放多鱓錢去炒都未遲。
去年底是22元,昨日收23.8元,升鰦8.2%,表現明顯好過匯控。反映國指的恒生H股指數基金(2828)
亦唔差,去年底128.1元,昨收136.1元,升6.2%,亦好過匯控。盈富基金表現好過恒生H股基金鱓,皆因恒指成份股當中的地產股今天升鰦好多(地產分類指數今年至今升鰦13.4%),拉高鰦恒指,但這個現象不會長期如此。以買國指基金唔買匯控計,今年一來一回差15%!
今年至今升了7.8%,反而香港較多人炒的A50基金(2823)
今年至今仍跌4.8%,若以反映內地股市走勢來看,2846會比2823好,所以用2846來作對照(或直接以滬深300指數升跌幅作為對照),如果你今年炒A股表現差過2846的回報,無7.8%以上的增長,就要檢討纒自己的炒作方式。
美國股市在第二期量化寛鬆刺激急升過後,正在整固當中,上周五非農就業數據有意外驚喜,但二手房簽約銷售指數三個月來首次下降,美股上週五在大約50點間窄幅波動,午後下跌,臨收市後抽,維持連續六日的升勢。杜指收市升9點,報11444點,再創兩年新高;標普500指數漲5點,收1226點;納指微升2點,報2579點,大市交投仍算活躍,紐約證交所成交12億股。杜指期貨最新報11368點,比現貨低水76點。美股上周升幅不俗,杜指漲2.9%,標普500指數升3.6%。 港股美國預託證券偏軟,ADR港比指數收報24716點,比香港收市低161點或0.7%。匯控收86.13元,比香港低2.3%,中移動收82.23元,比香港低7仙。 上周,投資者真係驚喜連連,美國國會中期大選結果符合預期由共和黨勝出,聯儲局加碼推出QE2,剛公佈的非農就業報告,就業人數增加超過15萬人,比市場預計高出接近一倍,不過股市在大升過後有鱓呆呆懐。 有專家分析,近期推動大市鮋力量係QE2的預期,而標普500指數從9月1日到現在已狂升17%,QE2的短期利好因素已大部份反映,本應出現一點短期調整,全靠非農就業數據理想,大市仲可以頂得住,但力量仍屬有限,因為整體失業率仍然高企鰠9.6%,無乜改善,花旗銀行表示,即使非農就業數據有改善,但就業率仍像冰河般緩慢前進。住房市場數據又令人失望,9月份成屋簽約銷售較上月下滑1.8%。令好友唔敢睇得太「牛」。 QE2利好金融業,上周五支撐住美股鮋主力係金融股,杜瓊斯金融指數勁升2%,遠遠跑贏大市。杜指成份股表現最好的第二、三位係大通摩根及美銀,分別漲2.9%及1.9%。富國銀行仲勁,升6.4%,花旗亦漲近4%,咁巨型的股票升4至6%,又真係幾誇張。 另外,美元上週五反彈,美匯指數升0.9%至76.69,最新報76.68。不過黃金及原油繼續向上,黃金每安士最新報1394美元,紐約原油期貨亦上升至每桶87.19美元。 網友「一堆數字」早前問我如何重新開始,我提議找一隻參照股,作為起點合理操作對照。佢後來提供了他在2007年入市的「作業本」,叫我俾纒意見。佢在07年買入的內地A股情況如下,至今未賣: 成本價(人民幣元) 市價 虧 五鵥液 50 36.7 26.6% 萬科A 26.52 9.6 63.8% 建行 9.885 5.2 47.4% 工行 6.61 4.43 32.98% 「一堆數字」咁話:「陸sir, 這是我的炒股作業本,07年買入,至今未賣。想必您應該知道我為何抑鬱。簡單來說不知道止蝕,說複雜一點,就是入市時機有問題,選股有問題,買股有問題,以一言而敝之:買賣股票態度有問題。 你話“股市新仔年年有,市旺時份特別多,新仔分不清投資與投機,整天出出入入,好多人勞而無所,更壞的情況是新仔在股市低迷股份便宜唔敢買,在股市熱絡時追入,所冒風險更大。”陸sir的這句話乃真理也,我是範本。當時是07年買的,買的時候受到媒體還有身邊人的誤導,惶惶入市,現在看去,慘不忍睹。現在痛定思痛,積極學習中。」 看到「一堆數字」那兩句「買的時候受到媒體還有身邊人的誤導,惶惶入市」,的確令人感[慨良多,而家香港新樓動輒萬幾元一呎,租金收益不足2%,急急買樓長獱的人,又有無這種「惶惶入市」的風險? 2007年內地上證綜指升到6300點,香港恒指升到32000點,事後回想,當中自然有大量貴貨,當時內地不少股票的市盈率去到50、60倍,香港較穩陣的藍籌市盈率也去到20倍,股票當然是貴了。 看完「一堆數字」的作業本,我有幾點評價:第一,他唔算最差那一批,因為他買這四隻A股仍然是大股,在貴價買鰦,十年八年都有機會返到家鄉,如今只過了3年五糧液和工行已比較接近,試想纒佢如果買內地當時喪炒的ST股(即係虧損股),或者在香港買三四線股,可能唔係輸四成,而係輸九成。 第二,如他自己的總結,買賣的態度有問題。買,是在最熱的時候入市,相信亦無能力判定股票的平與貴,以內地地產股龍頭萬科計,當年以26.52元入,你當時知不知道萬科的市盈率是多少? 在07年底,內地證券界預計萬科07年每股純利0.71元人民幣,佢結果做到0.73元,但以26.52元計,市盈率仍高達36.3倍,一鱓都唔平。三年過去,內地證券報告估萬科今年純利將超過70億元,同比增長31%,每股盈利則達到約0.64元,按照行業2010年15倍的預計市盈率,公司的合理股價應達到10元。即係過鰦3年,萬科未追番07年熱絡市道的高純利。要買36倍 市盈率的公司,佢必定要好高純利增長才能支持。這些高市盈率的股票唔係唔可以買,但用我常講的話「貴買好股等如炒」。順帶一提,睇完萬科的例子,大家應該 明白,我點解對而家一鱓30幾、40倍市盈率的零售股有戒心,唔係話炒纒唔得,但要長獱的話,真係睇少一眼都唔得,一唔對路就要閃。 第三,要懂得放手。「一堆數字」未懂得賣的技術,股票買得貴唔緊要,知道有炒味,有水位要走,跌落來要識得止蝕,放番10%位止蝕,炒乜都得。如果試完定止蝕位話點解買親都要止蝕,止蝕完又會升,就應該檢討下自己入市的時機和方法,係唔係每次都慢一拍,等到人地一個小浪升到八八九九才買。唔係止蝕有問題,係你入市的時機有問題,若「一堆數字」當日買萬科止鰦蝕,又唔係咁局面。 第四,機會成本好重要。萬科都係好股,以較普通鱓市況15倍市盈率計,可能真係要等多5年至7年,佢先至有機會上番26.52元,「一堆數字」才有機會番家鄉,如果市況熱鱓,不排除等1、2年有機會,講唔埋,無人知,但阿爺著力調 控房價,一般估計地產股都好難太顛。買鰦貴股唔識走,輕者要3、5、7年才番家鄉,重者永遠不會到岸。所以我俾「一堆數字」或所有新仔的忠告是:太熱唔好去搶,升得太顛要走,輸一成要止蝕。 第五,買股要識計數。以恒指現價計,預測2010年市盈率15.4倍,未夠16倍,未算好貴,但亦唔平,呢鱓時候入市,開始要設止蝕位,唔得就要打靶。你博個市未來一年可以升20%,自己就唔應該輸多過10%,以呢種心態去玩,可能會安全啦。若果有人話俾你聽,QE2咁多水個市只會升唔會跌,你真係信佢都傻,個市一年後點,真係問聯儲局主席伯南克都唔知啦。 陸羽仁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2/0MMDAwMDIwNTc0Mg.html?source=hp&position=feature
好孩子国际再次吹响上市集结号。
11月11日,这家总部位于江苏昆山的内地儿童用品生产商以01086为代码正式在香港市场公开招股。
此次其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发行3亿股股份,其中一成在香港公开发售。出人意料的是,这家童车巨头的招股价定在3.7港元至4.9港元之间,市盈率只介乎12倍到16倍之间。
有需求支撑的内地零售股一向都受到香港市场追捧,好孩子的这一定价是相当保守的。时富金融零售业务董事总经理郑文彬指出,此前上市的内地童装品牌博士蛙就受到了追捧,市盈率高达50倍。
但无论是销售额还是市场总量,好孩子比之博士蛙都要略胜一筹。据其招股说明书披露,截至2010年7月31日,好孩子共实现22亿港元的销售,其中34.8%来自北美,28.9%来自欧洲,23.9%的营收由中国市场贡献。而博士蛙去年一年的营收仅为6.3亿元。
好孩子的“低调”被认为是投资人寻求迅速变现有关,而其发行股票的结构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此次发行的3亿股中有33%是老股,分别来自控股大股东和部分管理层。
其 主要投资人太平洋产业基金(Pacific Alliance Equity Partners,以下简称PAEP)去年年底曾爆出意欲退出的新闻,当时还传闻华平等基金有意接盘。2006年6月26日,PAEP以及其旗下的瑞寰资 本以1.225万美元收购好孩子集团68%的股权。
若好孩子成功上市,这也将意味着中国第一笔公开的buyout案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当年投资方以好孩子的资产向台湾富邦商业银行(Taipei Fubon Commercial Bank)贷款5500万美元,占该笔交易总金额的近40%。
然而好孩子“控股权旁落”并非始于2006年,好孩子最新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其2000年注册成立时,第一上海投资有限公司、日本软银、美国国际集团、好孩子创始人宋郑还以及中国商业发展基金各持有该公司20%股权。
就在传闻PEAP意欲退出后不久,市场上再起好孩子要上市的消息,一度还传闻其将转而实现国内上市,但有消息人士在今年8月份时明确表示好孩子的上市地将会是香港。
事实上在好孩子创始人宋郑还的工作日记上,“策划好孩子香港上市”从2002年其就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两次却都无疾而终。
前 一次的折戟,恰恰祸起股权分散。2002年软银(Soft Bank)和美国国际集团(AIG)都意欲退股,据说这一风波延缓了好孩子的上市进程。当时的股权结构中,第一上海投资集团持有其44%的股权,软银和 AIG的持股量则分别为13.2%。宋郑还以及好孩子管理团队当时左右为难,“如果引入的投资人和管理层不契合怎么办?”但管理层又没有足够的钱来行使优 先收购权。谈判的结果是“等好孩子上市后用筹集的钱慢慢回购”。
此后尽管传言纷纷,但好孩子一直没有上市的实际举措。外界猜测“好孩子在等零售业务的瓜熟蒂落”。
2006 年7月好孩子在上海开出第一家母婴用品专门店,正式涉足线下零售业务;其后的2007年7月与英国母婴用品零售巨头Mothercare合资打造一站式母 婴用品连锁店。好孩子无疑对零售业务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其最初希望2010年来自零售领域的销售额能达到50亿元,从而超越制造业。
但是现实并没有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制造业目前仍是好孩子的支柱。其上市资产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猜疑。
此次好孩子的上市资产是儿童耐用品业务,包括婴儿推车、儿童汽车安全座、自行车及三轮车、电动玩具车及婴儿车业务;以及包括童装及配件、婴儿护理用品在内的非耐用品业务。零售业务以及非儿童用品业务未包含在内。
这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2003年里昂证券曾为好孩子做过一份上市方案,以“制造商概念”上市,市盈率18倍。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0/1NMDAwMDIxMTM1Nw.html
意料之中。在12月17日的特别股东大会上,黄光裕家族如愿获得了国美电器(0493.HK)董事会新增的两个席位。
当天,国美电器在香港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就“将许可的董事最高人数从11人增加至13人,委任邹晓春为执行董事,委任黄燕虹为非执行董事”三项议案进行投票表决。最终,三项议案均获得通过。
36天前,11月10日,在大股东黄光裕家族与国美电器董事会达成“暂时和解”之后,这已是一个设定的结果。
鉴于黄家已与国美电器二股东贝恩达成一致,而黄家和贝恩持有的国美电器股权合计超过42%,特别股东大会其实只是走个过场而已。12月17日,在投票率只有67.73%的情况下,上述三项议案分别获得了97.74%、93.28%和92.74%的赞成票。
不过,真正的和平仍未到来。目前的国美电器,更像是一座“休眠的火山”。一位知情人士直言,“其实,双方此前最主要的矛盾都没有解决,大股东与贝恩投资、陈晓,将在董事会内部进行新一轮的争夺。”
在这场仍将继续进行的国美争夺战中,大股东黄光裕家族手中最有效的筹码,依然是其拥有的国美电器非上市门店,而其最为重要的诉求依然是,陈晓走人,并重新修正国美电器的发展战略。
与此同时,本报记者获悉,被判入狱14年的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目前已被转入秦城监狱服刑。
陈晓、竺稼缺席
12月17日,在香港港丽酒店7楼的一间会议室外,早早地挤满了来自香港和内地的媒体记者。然而,等到上午10点国美电器特别股东大会召开之时,会场中到场投票的股东,却还不到40人,其中,还有部分是购买了国美电器股票到场的媒体记者。
国美电器董事局方面,只有执行董事王俊洲、独立非执行董事史习平和陈玉生到场,而黄光裕家族方面只有邹晓春出席。包括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贝恩投资代表竺稼在内的诸多董事,都以“时间冲突”为由没有出席当天的特别股东大会。
当本报记者打电话给陈晓时,他多年来使用的联通号码已显示为空号。国美电器新闻发言人赵彤对本报记者称,“大家可以让陈总先休息一段时间了,其实,我也很长时间没跟陈总直接联系了。”
10时之后,投票过程只进行了不到20分钟。在王俊洲用非常官方的口吻回答了几个股东提出的问题后,特别股东大会宣布休会,并进入计票时间。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包括大股东黄家、贝恩投资以及摩根大通等大机构,已经提前完成了投票,当天到场投票的投资者人数并不多。”
毫无悬念的结果
中午12时30分,王俊洲以及两位独立非执行董事,以及邹晓春都回到现场。在简短地宣布投票结果后,邹晓春走出会场,并对媒体宣读了提前准备好的文稿。
邹 晓春称,“国美创始股东对这一结果表示欢迎,我们相信良好的公司治理绝对不是排挤大股东在董事会的合理席位和权力。我和黄燕虹女士进入董事会是各方通过积 极努力达成的《谅解备忘录》的一个安排,是董事会的部分成员在逐步回归理智选择的结果,也是推动国美今后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的重要一步。”
而对于其本人在国美电器的职位安排问题,邹晓春称,“作为大股东的代表和公司的执行董事,我会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但是,具体的职位需要董事局共同讨论,目前还没有确定。”
邹晓春和黄燕虹的当选,早在一个月前,几成定论。
11月10日,国美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与大股东达成谅解备忘录,同意由大股东推荐的邹晓春和黄燕虹进入董事会,分别担任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董事会成员将从11人扩增至13人。当然,这还须在36天之后的特别股东大会上获得批准。
当时,权威投资顾问ISS发布报告称,如果股东反对上述董事任命,将令创始人黄光裕与国美电器矛盾恶化。相反,若邹晓春和黄燕虹二人顺利出任,黄光裕在董事会代表增加两席,将被视为正面的、调停式的进展,有助双方关系的正常化。
事实上,在黄光裕家族与目前主导国美电器董事会的贝恩、陈晓达成一致之后,其它股东的态度,已经无足轻重。
目 前,大股东黄光裕夫妇持有国美电器32.47%的股权,第二大股东贝恩资本持股9.98%,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持股1.25%。黄光裕家族、贝恩及陈 晓三方,合计持股43.7%。这也就意味着,只要国美电器参与投票的股份在87%以下,黄家将毫无悬念地获得这两个董事会席位。
而事实上,12月17日,国美电器特别股东大会的投票率仅为67.73%。
非上市门店去留
在董事会格局确定之后,非上市门店的去留,成为影响国美电器未来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在当选国美电器执行董事之后,邹晓春称,“创始股东将通过一切可行的途径,和董事会成员积极洽商,尽最大可能地使国美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尽可能地本着不分拆母集团的方向,来解决业已存在的阻碍企业发展的问题。”
而 本报记者从一位知情人士处获悉,黄光裕家族已在香港通过一家券商,运作与“国美电器非上市门店注入上市公司”有关的事宜。对此,一位接近国美电器创始大股 东的人士称,“国美电器非上市门店的注入(上市公司),涉及上市公司敏感信息,不便披露,即使有此安排,大股东一方也会尊重大陆和香港的相关法规操作”。
这与11月10日黄光裕家族与贝恩等达成《谅解备忘录》后的表态一致。当时,黄光裕家族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非上市业务,在新的董事会框架下,创始股东将会通过与董事会积极协商的方法来解决公司目前和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创始股东无意“目前”解除非上市门店的托管协议。
上述知情人士还称,11月初,在与大股东黄光裕家族达成《谅解备忘录》的过程中,贝恩确实已就“非上市门店注入上市公司”一事,与黄家进行过讨论。
鏖战董事会
12月17日之后,随着董事会格局的变化,对国美电器控制权的争夺,将从公开市场转向董事会内部。
虽然,国美管理层表示:“代表大股东的董事加入董事会,令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能够充分地在董事会层面建设性地讨论并在决策上达成一致。接下来,我们将为国美和股东的整体最佳利益打造一家更强及更具盈利能力的公司。”
但是,在此之前,国美电器新董事会必须首先解决两大难题,前述的“未上市门店注入上市公司”,以及,陈晓的去留。
之 前,一位国美电器人士,曾将国美电器目前的局面比作是“休眠火山”。一位知情人士也坦言,“其实,双方此前最主要的矛盾都没有解决,谅解备忘录都是为了获 得进入董事局的机会,在进入董事会后,大股东已经开始希望争取董事局其他董事的支持,来与陈晓和贝恩投资在董事局内部进行新一轮的争夺。”
12月17日,在被问及“陈晓去留”问题时,与此前大股东方面表示“这已经不是问题”不同的是,邹晓春称,“在进入董事局后,我们会与其他董事一道解决公司治理中依然存在的问题,以及双方的分歧。”
而对于国美电器的现状,邹晓春称,“国美最佳的公司治理方案,应该是在创始股东参与及指导下,保证公司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强公司治理,保障全体股东利益的平衡。”
但对于黄光裕家族来说,要想在国美董事会达到“让陈晓出局,并按照积极扩张战略来推进国美下一步发展”的目的,难度依然很大。因为,目前在国美董事会,陈晓与贝恩阵营,依然占据了多数席位。
在 由13名董事组成的董事会中,陈晓、孙一丁和竺稼等3名贝恩董事,以及由贝恩指定的独立董事Thomas Joseph Manning,占据了6席,而黄光裕家族的代表只有邹晓春、黄燕虹和伍健华3人,加上倾向黄家的独立董事陈玉生,也只有4席,而魏秋立、王俊洲和独董史 习平倾向中立。在这样的格局下,大股东要想重新控制董事会,就必须争取到这3名中立董事的支持。
不过,赵彤对本报记者称,“双方存在分歧是正常的,而且,所有的上市公司董事局内部都存在分歧,这不是外界所说的从明争转为暗斗。”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20/yMMDcyXzM1ODcyMA.html
2011年1月,拉里·佩奇(Larry Page)曾經吸引過一次全球的注意。
當時Google公司宣佈,聯合創始人之一的佩奇 從4月4日任公司CEO,時任CEO的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去職後留任執行董事長,谷歌維繫10年之久的「三巨頭」的權力格局發生質變。此前,公司的決策方式一直沿用三寡頭「共治」的模式:施密 特、佩奇以及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共同決策。
半年之後,這位38歲的CEO宣佈,13歲的 Google將以約1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老牌的摩托羅拉移動,這宗Google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併購,發生在佩奇正式任職僅僅4個多月後。無論併購的結 果如何,這宗交易佐證了IT業的一個說法,Google真的就快變成佩奇「一個人的公司」了。
集權
相比較東歐移民布林,佩奇的權力慾望更強,他更傾向於由自己領導公司。
Google創立伊始,CEO一職就由佩奇出任,直到2001年,他接受忠告,聘請了職業經理人施密特出任CEO。因為眾多投資人不放心將大筆金錢交給兩個創意男孩,他們當時太年輕了,媒體將此比喻為兩個人需要「成人監管」。
施密特曾在Sun、Novell等IT公司擔任過CEO,擁有讓投資者們感到安心的履歷。據說,在Google於2004年8月上市前,華爾街仍對兩位創始人持懷疑態度,直至與施密特會晤後才打消顧慮。
不過,「看護期」終究會有結束的一天。早在一年多前,外界就盛傳佩奇與施密特的關係相當緊張。
緊 張可能不僅關涉權力分配,更與Google的境況相關——社交網站Facebook迅速串紅,開始分食搜索的廣告市場;蘋果藉著軟硬件集成的時尚產品,創 造了令IT界豔羨的業績,更把握著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重要入口;Groupon、Twitter開始成為用戶的新寵,都強烈地表示無意成為Google的一 部分;Google甚至不再是IT專業畢業生的首選——儘管公司的營收還在以24%速度增長,擁有超過1600億美元的市值。
2011年初,谷歌的一紙公告,宣佈平穩運轉了10年的權力格局終結:出任CEO的佩奇掌握了全面負責公司日常運營的大權;施密特主要負責與合作夥伴、政府部門溝通等外部事務;布林則主要負責新產品等戰略項目。
施密特說,這是在長期討論「如何簡化管理結構、加快實施決策步伐」後作出的決定,然而,官方說辭背後只有一個簡單的真相:佩奇將同時負責Google的產品和技術,公司此後他一個人說了算。
此 前,佩奇更多是以一位技術型的IT富豪的面目出現,人們不太習慣於他管理者的形象,何況他有自己的性格弱點。外界盛傳他喜歡分析產品,一向蔑視營銷和公共 關係,不擅長公開演講,不善於與華爾街分析師打交道。當佩奇回到CEO職位上,華爾街對他如何帶領公司前進充滿好奇,於是,在正式任職10天後他露了面, 不過僅僅閃現了3分鐘,說了些「對一切都倍感振奮和激動」之類無關痛癢的話,就把話筒轉給CFO,轉身離開。
但是,人們似乎都很清楚佩奇要做什麼。出任CEO的消息一公佈,分析師們就猜測他會加大谷歌在搜索和移動業務領域的投入力度,同時涉足社交網絡市場,這些都很快就得到了應驗,新的社交服務Google +在6月亮相,並獲得不錯的評價,此外,就是併購摩托羅拉移動。
一連串大事件的迅速決策與實施,初步顯現出佩奇目標明確、行勝於言的領導者氣質。這在併購摩托羅拉移動的案例中尤為突出,他用不著銀行家們開列一堆清單,就很清楚自己要買什麼。
執著
佩奇之所以能獨掌Google,另外一個因素或許在於他的性格。
美 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最近披露了這樣一件事。2007年,Google宣佈以3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DoubleClick,但公司遭遇了一個棘手問題,它必須找 到DoubleClick旗下公司Performics的方式,Performics與Google有直接利害關係,運營它有可能引發反壟斷調查,高管決 定從DoubleClick分拆出Performics,並將其出售給陽獅集團。
在高管層內部,只有佩奇一個人反對這一做法,他打算保留Performics實驗一下,看看將會有怎樣的發展,而這次冒險的代價是,谷歌可能無法通過反壟斷調查,最終,穩健的高管層否決了他的建議。
穩妥的解決方式可能並不會是佩奇欣賞的風格,他希望以現有的資源,獲得追求更大的成功。
有 傳聞稱,當佩奇於一個月前與摩托羅拉移動CEO桑傑·賈(Sanjay Jha)進行接觸的時候,原本討論事項僅限於收購專利,有人猜測,是佩奇而不是急於脫手虧損業務的桑傑·賈主動提出將這一交易更進一步。如果傳聞得到證 實,這就意味著,佩奇希望獲得硬件業務——顯然他也清楚這對於Android夥伴有潛在影響。
《紐約時報》援引業內人士消息指出,擁有 8000個無線專利、10000個待批准專利的InterDigital公司也準備轉讓,與摩托羅拉擁有約24500萬個專利(其中已有專利約17000 個,正在申請中的專利約為7500個)相比,其實也差不太多,而且目前市值僅有30億美元,沒有虧錢的硬件業務。如果僅僅想吃雞蛋,不一定非得要把下蛋的 母雞買下來。
事實上,佩奇一直對於移動互聯業務青睞有加。
2005年,谷歌以5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Andorid, 曾被譽為公司併購歷史上「最棒的一筆交易」,從完成交易到Android平台的發布不到3年的時間,Android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智能手機平台。 這一切的幕後推手就是佩奇,他還曾主張谷歌積極競購美國無線頻率資源,谷歌在2008年還曾宣佈投資5億美元用於建設一個全新的、全國性、基於速度更快的 WiMax無線技術的無線網絡。
而佩奇在移動業務策略的分寸拿捏,可以佐證其商業上的一些精明算計。2005年收購Andorid之 後,Google曾一度對於進入手機市場保持低調,據說直到2008年,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才發現苗頭不對,當喬布斯看到Google手機樣機後, 他稱自己成為「受騙者」。
有意思的是,彼時施密特就是蘋果公司董事,他聲稱Google的一些收購他完全不知情,包括谷歌地球的前身 Keyhole和操作系統Android,並強調自己從沒有誤導過喬布斯。到了2009年,施密特不得不退出蘋果董事會,當時喬布斯直言不諱地解釋了原 因,「隨著谷歌進入蘋果的核心業務,例如推出Android和Chrome系統……由於可能存在利益衝突,施密特將不得不迴避我們很大一部分會議。」
假 設施密特都不清楚佩奇在移動業務上的野心,那麼,可以想像,對於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後究竟會走多遠,佩奇恐怕也不會向外界表露。但是,當他決定了方 向,未必會太顧忌合作夥伴們的想法,要知道,此前谷歌也被認為是蘋果的重要夥伴,更何況,三星或者HTC,也一樣不會把Android平台作為唯一的賭 注。
自信
Business Insider曾羅列了Google的16宗併購,雖然當時在「鐵三角」的決策機制下,很難判斷佩裡在其中承擔了怎樣的角色,但是,至少有個細節需要注 意:過去十年,谷歌最大的併購就是2007年對DoubleClick的交易,價值31億美元,但所有併購加起來不過80多億美元。
而佩奇接管GoogleCEO不到半年,就出價125億美元進行收購,一下子打破了絕大多數業內人士的想像空間。
本 次收購相對摩托羅拉移動之前的股價,收購溢價高達70%。要知道,佩奇是一個對於數字非常敏感的人。《Fast Company》曾記載了他一則軼事,谷歌銷售主管尼克什·阿羅拉(Nikesh Arora)曾向佩奇匯報:「12天內我走遍了9座城市,慕尼黑、哥本哈根、達沃斯、蘇黎世、新德里、孟買、倫敦和舊金山。」佩奇沉默了5秒鐘後說:「只 有8個呀!」
如何判斷收購成敗為時尚早,但是之前收購Android的經驗,也許是激發佩奇內心自信的源泉。
佩奇在博客中如此形容Android的成功,「不僅極大地拓展了用戶的選擇空間,而且還改善了用戶的整個移動體驗。目前,全球有超過1.5億部Android設備被激活,每天激活的設備數量高達55萬部,這些設備遍及全球123個國家和地區的231家運營商的網絡上。」
或 許,需要很久才能知道125億美元的報價是如何出來的。如果這宗收購案順利成行, Google能跳出搜索,跳出電子郵件,嘗試探索新的業務平台。但要知道,摩托羅拉移動業務最近4年從來沒有盈利過,他的業務主要侷限在北美,在智能手機 業務領域也不再是第一梯隊,即便是作為一項獨立業務,如何扭虧為盈,確立其領導地位,也是一個待解的課題。畢竟2008年,摩托羅拉移動豪賭 Android,將Android作為其全部智能手機的唯一操作系統,坦白說,它沒有賭到良好的業績,但賭到了一場不錯的婚姻。
而作為一 家擁有2.5萬名員工的互聯網巨頭,Google在佩奇的領導下,一直在積極利用其廣闊資源拓展新業務,相信這宗併購僅僅是他獨掌大局後的起點。谷歌的項 目單上,還有一些項目投入巨大或不現實曾經遭到投資者的猛烈批評,如自動駕駛汽車和投資50億美元參與建設離岸風力發電站的計劃。
事實 上,早在密歇根大學唸書的時候,佩奇就開始追尋一些瘋狂想法,他曾設想在校園內建造一套個人快速運輸系統以代替公交。「我直到現在還想著很多有關交通的問 題,你不要放任夢想,而要把它當做一種習慣去培育。現在人們花大力氣干的很多事情,如做飯、保潔、開車,今後只會佔用很少的時間。」
他曾在母校的畢業典禮上如是說,並且向他的學弟學妹灌輸這樣的想法,「如果我們『漠視不可能』,就能找到解決方案。」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357.html
任何一個公司或一種力量,在經過抒發和張揚之後,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收斂來積蓄力量,之後才能發展。
有人說開心網剛開始的兩年很快,還有雜誌給我們做了個報導,叫「開心網快公司」,後來感覺又跟豆瓣學做一家慢公司了。其實我們從來也沒刻意地去「快」或者「慢」,只是跟市場上的情況結合起來,相對速度會顯得有時快有時慢而已,我們一直都在做著自己的事。
在金庸小說中,降龍十八掌的第一招叫「亢龍有悔」,《易經》上的解釋,「亢龍有悔,贏不可久」,這是說任何一個公司或任何一種力量,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抒發和張揚之後,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收斂來積蓄力量,之後才能發展。我們其實也在這樣的過程中。
在開心網剛開始做的時候,產品發佈前,我與一些業內的朋友和投資人溝通,沒人看好我們。2008年3月開心網發佈,當時在中國,校內網(即人人網)經過兩三年非常高速的發展,已經得到了4億美元的巨額融資,很多人認為SNS大局已定。
當時投資人給我的看法是,這件事肯定沒有希望:校內網走在了前面,而所有SNS都是從學生市場做起來的,你卻要去做白領市場。他們說,白領對SNS沒有需求,因為學生空餘時間多、荷爾蒙多,白領因為辛苦的工作都給消耗掉了,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去交朋友。
他們說的聽起來都對,可我覺得他們看到了開頭,卻跟我看到不一樣的結局。白領確實很忙,可恰恰是這樣,他們對這類東西很有需求,因為他們在壓力下需要放鬆,他們和朋友交流的需求也被壓制了需要釋放。
所以我們當時說,要做一個和朋友一起開心的地方,往這個方向去不斷摸索,做了很多這方面的應用。結果,用戶的反應比我們預期還要好。
今天這個時代,互聯網上的創業是個最好的時候,但也是最困難、壓力最大的時候。當互聯網創新處於一個爆發的時期,整個產業環境迎來到處都有事可做的時代;可是同時競爭比以前更加激烈,來自用戶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如果說以前是兩年一個週期,那現在這個時間正在被大大地縮短。很多新的創業者做了很多很創新、很優秀的應用,但大家都要面臨一個相同的挑戰:怎樣保持。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上,用戶的喜新厭舊變得更厲害,可能兩三個月使用的應用就換一批,有無數的新產品可以供他們挑選。
正因為如此,創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認為當你找到切入點、有了用戶之後,要想撕開突破口,最核心的就是要做基於用戶需求的創新。如果再深入講,它可以被分解成三部分。
第一,去真正發現用戶需求。就像我說的開心網的例子,在我們做之前SNS已經是一片紅海,但紅海當中你可以發現藍海的存在,應該努力、勇敢、堅定地去發現這樣的機會。
第二就是要非常聚焦,「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在開心網發展的早期,很多人講,開心網有什麼呢?不過是做了幾個小遊戲。他們這句話其實也不錯,我 們是這麼來理解的:開心網並沒有去做很多很多事情,它是聚焦於幾個我們做的創新型的事,也就是社交遊戲。我們在中國是第一個做像「朋友買賣」、「爭車位」 這種社交遊戲的,把遊戲和SNS更好地結合起來。發現了這個縫隙,就要聚焦到它身上將它擴大。
第三,擴大優勢的方法是你要去創造口碑。互聯網到今天已經越來越依賴用戶的口碑傳播,推薦大家去看一本名叫《引爆點》的書。我們做開心網的時候我其實並沒看過它,可成長起來之後,有一天對照這本書一看,原來書中的一些概念,和我們當時的做法確實是吻合的。
具體來說,引爆流行和口碑傳播有些什麼呢?
首先你需要把你的產品做到非常好,擁有優秀的用戶體驗,好東西大家就會自發去傳播。除此之外,要增加產品的附著力,不光讓它自發地傳播,你應該讓用戶自覺地去傳播。
我們當時做了一些這方面的努力,因為開心網是一個和朋友一起開心的地方,這樣的社區如果沒有認識的人,你玩的時候一點意思都沒有。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把它做成一個封閉註冊的系統,必須邀請才能註冊。
如果我們將它做成開放註冊並且推廣,表面看起來註冊用戶數會上升很快,可新來的用戶根本沒有朋友,不好玩之後就會走掉。更可怕的是,他走掉之後會跟別人講這個網站一點都不好玩,反而帶來負面的口碑。
在此之後,我們怎麼去促進邀請呢?社交遊戲起了很大作用。比如「朋友買賣」這個遊戲,一個用戶在裡面可以把朋友買來,變成他的奴隸。用戶當然想買更 多的奴隸,他想把老闆都變成自己的奴隸,甚至連老闆的女秘書也不能放過。於是,他就需要有這個遊戲裡的錢,如何獲得錢呢?我們的規則是,你邀請一個新的朋 友加入就可以得500塊,剛好夠買一個男奴隸。因此,用戶很高興地趕緊邀請一個朋友進來,邀請之後又馬上把他變成自己的奴隸,被邀請的人由此馬上進入了這 個情境,他也體驗到了這個東西的樂趣,然後他立刻也開始去買賣、邀請好友。這為我們口碑傳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當然我還有一個很幸運的地方,那就是以前在新浪工作了差不多快9年時間。新浪應該說是中國互聯網早期的黃埔軍校,我離開時公司已經有2000名員工,而曾經在新浪工作過的人可能得有接近萬人之多。
這些人裡很多都是我很好的朋友和同事,我邀請他們來用這個網站,他們都很願意來試試看。因為之前幾點原因,他們發現網站很有意思,就開始自發傳播。他們是開心網的「第一桶用戶」,是一個比較高素質的人群,保證了整個社區在最初有一個非常好的氛圍。
開心網剛發佈時,裡面的用戶絕大多數都是新浪的同事,而且很多已經離開新浪很多年的同事都很高興地加入了進來。當時很多人說:「程炳皓真有意思,他從新浪辭職,出去之後給新浪做了一個內部網!」
後來從新浪內部網,變成了「互聯網人聚會的地方」,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家說這是個「IT行業的人聚會的地方」,之後變成「北京和上海人聚會的地方」。
這就是我們最早的傳播途徑,沒有花一分錢在廣告上,完全靠用戶、朋友邀請朋友去傳播開來的。
開心網最開始做的是一種實驗性質的開放,我們做了「開心實驗室」並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運營測試。直到2010年底,當我們終於覺得有能力之後,才做到 完全對外。又經過大概半年的發展,在去年年終的時候,我們構建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開放平台API接口,並和騰訊進行了最大的合作——在開放平台上整合。
每個產品經理都有自己的夢想,可正像產品尋找切入點一樣,不管做什麼事情我們都應該「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有人說開心網在之前幾年錯過了一個SNS的機會,對我而言,不管是不是錯過,面對過去你必須有清零的勇氣,因為你的未來還有很多很多機會值得去把握。
現在有這麼多創新的產品,我們可能看都看不過來,這正表示不管是從產業環境還是整個社會來看,我們都在迎來一個越來越好的實現夢想的時代,機會也越來越多。
所以過去你做成功了什麼,做失敗了什麼,這些都不重要,對開心網而言,現在又是一個讓人激動的新起點。
開心網創始人 程炳皓│口述 夏勇峰│整理
以下為侯小強內部講話全文:
這幾天謠言比較多,相信你們已經看到了一個被妖魔化的侯小強。我甚至聽說有的競爭夥伴挖我們的簽約作家,要求他們撕毀協議,我真不知道這些企業的價值觀是什麼,同是做企業的,我替他們感覺到羞恥。還有的企業,明明沒有實力和意願打算簽這個作家,但是胡亂報價,目的就是攪壞這個市場。
真是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對這些胡說八道和惡意攪局,我的態度就是不要搭理。我們的起點經歷了多年的建設,已經是很成熟的平台了。
盛大文學多年來苦心經營,已經初步完成了價值閉環的建設,再加上我們有這麼好的團隊,有進一步增加服務的共識,沒有什麼可害怕的。別人是看到一塊肥肉流口水,我們是把他當事業去經營的。我們有什麼害怕的?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我要簡單分享一下盛大文學管理層過去四年多一直思考的幾個問題,沒有打底稿,聊到哪裡是哪裡。
1、平台用不用升級
這其中作者、編輯、商業模式和大數據是重要的四個要素。我分別談談。作者不能僅僅是我們龐大的工業化流水線的一個棋子,我們要用更具有服務性的態度去為他們服務,幫助他們提高收入,保障後勤,增加成就感以及個人成長。
編輯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發現作品和推薦作品的層次上,要通過績效,通過培訓等幫助你們順利地轉型為新型的作家經紀人。
商業模式方面,當起點創始人開創了千字兩分錢的商業模式後,實際上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新。但盛大文學也好,起點中文網也好,不能僅僅停留在此,我們要向前出發。
比如是不是不可以讓作家自助選擇收費還是免費加分成?比如讓作家選擇千字兩分錢還是五分錢?比如短篇小說的作者是不是有更好的商業機製為他服務?等等。
商業模式要創新,哪怕頭破血流。事實上,也沒有無風險的創新。失敗了就回來再做。
大數據方面。多年經營下來,我們已經有160多萬作家了,每個月的正版獨立用戶接近一個億,每天有數億次互動發生,這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我們要進一步加強數據挖掘,從中獲得有價值信息,幫助我們更科學地決策。
就像作品什麼時候收費?什麼類型的作品在當下更受追捧?在哪個章節應該有一次虐心等等。編輯是一隻有形的手,數據是一隻無形的手,我們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將起點中文網的平台升級。
2、資源用不用整合
我最近注意到媒體用陰謀論,爭權奪利這種詞彙描述當前起點的風波。事實上,盛大文學成立的那一天起,我們就有一個制度安排,起點專注於內容生產,盛大文學全力地服務好;盛大文學專注於營銷體系,版權衍生,品牌建設,起點中文網源源不斷地提供好的內容。
這不是集團插不插手的問題,起點中文網是盛大文學百分百的子公司,我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出於對團隊的信任,為了提升效率,各自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而已。
四年多的實踐也表明,這種制度安排是經得起考驗的,我們過去四年,無論從品牌,還是收入規模,還是產業鏈佈局,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盛大文學是以資本為紐帶的公司,但也可以說不完全是。因為從盛大文學成立的第一天開始,盛大文學自身就有新的業務要去面對,開闢。
我在此要感謝起點中文網團隊,其他各個創業團隊以及盛大文學總部團隊的傑出奉獻,正是大家勁往一處使,形成了合力,我們的公司才能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我們的線上公司已經佔據整個市場80%的份額,我們的線下已經是中國排名第一的民營出版公司,我們的無線是中國移動60%的內容供應商,我們授權出去在拍的影視劇有將近百部之多,我們的小兄弟—云中書城,短短一年的時間,開疆闢地,用戶突破了兩千萬的規模,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標竿性企業。
我們旗下的主要公司都已經盈利,分別成為盛大文學的收入和利潤來源。
3、產業鏈做大做強的問題
事實上,從我還沒有加盟盛大文學,和陳總(陳天橋)聊天開始,盛大文學從第一天成立,我們思考問題的角度就不再侷限在一家文學網站上了,我們是從產業鏈的高度思考問題。
所以我們做線下,無線和版權衍生方面的佈局,我們甚至會成立一個小型的編劇公司,兩年時間為1000多名海內外影視從業者提供高質量的培訓。
今年年初,經過董事會決議,我們甚至要進軍聲優,漫畫家,編劇等市場,實際上也是這種思考的結果。過去四年,與其說盛大文學在佈局主流化,不如說,我們在完成文學產業鏈的閉環生態加開放平台。
我們做的事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即便是國外的經驗也與我們呈現出了不一致的地方,這是我們前所未有的機會與挑戰。
編者按:種種跡象表明,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或將成為金融領域下一個具有實質性突破的改革措施。這項在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已建立的金融「防火牆」制度,在中國已歷經二十載沉浮,數次加速,又數度擱置。政策遲遲難推,既有頗為微妙的部門分歧,又受制於欠缺頂層設計的監管協調之困。
為此,南方週末經濟板塊本期特刊發一組文章,記錄此中的政策變遷,以及贊成者、反對者的不同思考。
脆弱的信心崩潰了,存在銀行裡的錢也會有去無回。
一個個營業部,擠滿了情緒激動的人群。人們高聲叫嚷著,取出存款,所有存款。
這是1997年的海南,中國金融史上一場並不久遠的噩夢。
噩夢在此後數年間接二連三地降臨。海南發展銀行、威海市商業銀行、鄭州城市合作銀行、汕頭市商業銀行等陸續發生大規模擠兌。
最終是國家出手。自1997年以來,在中國的11起重要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中,除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外,其他機構的債務清償都由國家兜底——人民銀行被迫以再貸款名義提供資金。
然而,這種國家信用背書的制度,即「隱性全額存款保險」制度之下,代價慘痛,央行亦難堪重負:
公開數據顯示,自1998年至2003年以來,中國有三百多家金融機構關閉破產,兌付自然人的債務超過1700億元。央行對這些即將關閉的金融機構被迫發放的信用貸款顯然收回無望。
不過,如果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測算結果顯示,可節約央行的再貸款資金五百多億元。
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選擇了這種制度。1933年,一場銀行危機後,美國建起了世界上首個全國性存款保險機構,很快就被各國效仿。國際存款保險機構協會的統計顯示,目前已有111個國家(地區)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而金融穩定理事會的24個成員國(地區)中,絕大多數都已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缺席者是南非、沙特阿拉伯和中國。
存款保險,顧名思義,是為儲戶的存款提供的一種支付保障,銀行繳納一定額度的保費,為特定範圍存款賬戶購買保險。一旦銀行面臨破產倒閉,將由存款保險機構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這樣能迅速、有效地處置問題銀行,降低處置成本。
事實上,在中國,遲遲未能破冰的存款保險制度已醞釀近二十年之久。
「之所以遲遲未能推出,主要受阻於三方面爭議。」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謝平在《中國金融改革思路:2013-2020》一書中寫道,其中之一即是,人民銀行、銀監會和財政部都想成為存款保險的主管部門,「這既有認識分歧,也有一定程度的『部門權力之爭』」。
而另兩項爭議,則是存款保險機構與銀監會的監管功能、人民銀行的金融穩定機制的協調與銜接問題。
回顧存款保險二十年來時路,堪稱觀察中國式決策的樣本。數次加速,又數次擱置,背後折射的是頗為微妙的部門利益圖譜,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建立的、欠缺頂層設計的監管協調機制之困。
這是數年之後,相關部門負責人的再度密集公開表態。
2013年兩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破例留任,因政府換屆暫緩的存款保險制度改革得以「無縫銜接」。種種跡象表明,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或將成為金融領域下一個具有實質性突破的改革。
2013年2月的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將存款保險制度視作「今年三項改革重點內容之一」。5月發佈的《金融穩定報告》措辭亦十分急切,「當前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各方面條件已經具備,實施方案經過反覆研究和論證,各方面已形成共識,可擇機出台並組織實施」。
所謂的共識是指,推出存款保險制度是完善市場化的金融機構「退出機制」,也為下一步民營銀行的設立做好準備。功能完善的存款保險制度如同一道防火牆——在事前防止銀行遭受擠兌,並阻斷風險向其他銀行和實體經濟傳導。而這項制度,也將成為監管機構的審慎監管、央行「最後貸款人」之後金融安全網的最後一道防線。
當月,發改委發佈《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罕見地單獨列出了存款保險改革的具體要求,並指明由人民銀行、銀監會、財政部等部門負責。
這是數年之後,相關部門負責人的再度密集公開表態。
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凌濤在2013年6月末的陸家嘴論壇新聞發佈會上公開表示,人民銀行會同各有關部門已基本達成共識,就存款保險制度的組建積極做好有關準備工作。
一週後,《中國日報》報導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上海參加中歐商學院活動時更直言,在歷經多年討論之後,中國可能在2013年底提出存款保險方案。
央行行長周小川也於2013年7月份發表署名文章稱,將推進存款保險制度建設,為小型金融機構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一位曾參與央行存款保險內部論證會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央行2013年曾召開數次內部論證會,邀請與央行觀點一致的專家學者參與討論。
上述人士稱,用以明確存款保險制度基本功能和組織模式的《存款保險條例》內部論證已經完成,現在需要爭取全國人大和國務院法制辦的支持。「人大這邊是屬於比較支持存款保險條例的,很看好這個。法制辦那邊態度還不是很明朗。」
另一位接近央行的消息人士則稱,存款保險制度已「塵埃落定」,「流程已走完,年底前就會公佈」。
數位接近央行人士證實,央行上報的方案是,將成立存款保險基金,由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存款保險處託管。所有存款性機構將強制參保。每個銀行賬戶的保險上限設置為50萬元還是更多,還沒有定論。
存款保險制度在此時再度加速,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原因有三。
一是,美國存款保險制度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被證明是有效的。2008年,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連續出台多項臨時性措施,緩解因流動性壓力而可能導致的償付危機。當年還先後救助、處置了超過22家大型金融機構,包括向花旗銀行的不良資產池提供擔保和處置華盛頓互惠銀行。
「美國倒了上百家銀行,沒有一家出現擠提。如果沒有存款保險制度,美國這次肯定不會這麼消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魏加寧說。
二是,經過此前五年的信貸擴張,金融系統性、區域性風險集聚,而溫州、鄂爾多斯等地民間借貸風險頻發,並已經從民間向銀行系統蔓延。
三是,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速,加之「金十條」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機構。而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被視為放開民營資本准入、利率自由化的先決條件。未來銀行產權多元化,規模也不一樣。利率市場化後,會真的有銀行破產。
而據數位接近央行人士證實,央行上報的方案是,「考慮到新設一個存款保險機構,行政成本比較高,過程也比較久」,將成立存款保險基金,由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存款保險處託管。所有存款性機構將強制參保。
據一位接近方案設計的人士稱,每個銀行賬戶的保險上限設置為50萬元還是更多還沒有定論。若為50萬元,則已覆蓋約99.5%左右的賬戶。
上述人士還稱,以中國政府推進存款保險制度的壓力之大,存款保險基金很可能最終將承諾保障受保賬戶的本金安全。另外,存款保險基金來源是向商業銀行收取的保費。可能的方案是,經過20年逐年積累,保費池子達到6000億-7000億元的水平,此後停止收取存款保險。
「基金規模太大將面臨貶損,基金管理人可能不具備匹配的管理能力。基金規模太小,又不一定能夠防範足夠大的局部性金融風險。」上述人士稱。
至於對商業銀行實際利潤的影響,上述人士認為,這取決於保費費率。他稱很可能在5-10個基點之間。「總體上講,應該是一個比較溫和的費率。有20年的耐心把基金池子弄起來,費率應該是不高的。」
「如果一開始存款保險費率定得非常低,對商業銀行是有利的,但是對基金來說太慢了。基金還沒弄好,風險已經爆發。但存款保險費率收得太高,銀行不一定能承受。」上述人士說。
此前,據申銀萬國的測算,在8-12個基點的費率下,存款保費的徵收將給上市銀行2009年的淨利潤帶來約4-7個百分點的負面影響。
最早倡議在中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人士之一魏加寧回憶,最大障礙來自四大國有銀行和監管層。
關於存款保險的官方表述最早可追溯至二十年前。
1993年12月,《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險基金,保障社會公眾利益」。四年後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再度提及存款保險,不過,與現在全部存款性機構參保不同,那時的思路是要研究和籌建「全國性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保險機構」。
也就在這一年,中國農村發展信託投資公司、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宣告關閉。此後數年,金融機構風險頻發,儲戶心理恐慌加劇。
當年年底,央行成立了存款保險課題組,時任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二司司長的劉士余開始帶隊做基礎性的理論研究。一位老央行工作人員回憶,他們開始介紹、翻譯美國存款保險公司的經驗,並著手研究國內銀行業現狀,包括調研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特別是存款結構,還做了很多預案分析。六年後,課題組起草了一份題為《構建中國存款保險體系的若干思考》的報告。此後草擬的存款保險方案的總體框架,正是以該報告為藍本。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回憶,人民銀行真正積極推進存款保險,是2003年銀監會從央行分拆出來以後開始的。2004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存款保險處掛牌。這之後,據人民銀行前副行長蘇寧回憶,工作重心從理論研究、模式比較轉向制度設計階段。
在此之前,關於是否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話題在央行內部爭議很大。最早倡議在中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人士之一魏加寧回憶,最大障礙來自四大國有銀行和監管層。當時在儲蓄存款市場佔有率高達70%的四大行以國家信用為後盾,認為不可能出現倒閉。而人民銀行有人擔心設立存款保險制度會引發道德風險,因此態度比較慎重。
2005年《中國經濟週刊》的一篇評論亦可看出當時另外一些憂慮:如果由商業銀行按存款額度和自身的風險程度來繳納,這對資本充足率尚未達標(中行建行因注資除外)、目前又處於股份制改革關鍵時期的國有銀行來說,無疑是病中加壓甚至雪上加霜。
國有銀行曾一度持消極否定態度。一位前央行金融穩定局人士回憶,大銀行不願意幹。「有些銀行甚至說得很直白,我要是倒了,你也賠不起。我要是不倒,就是白交保費,拿錢保小銀行,純粹是做貢獻。」上述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說得也是有道理的。在國外,大銀行也是牴觸的。」
金融危機後,關於四大國有行是否加入存保制度的爭議逐漸消散。
在金融危機中,「大而不能倒」的傳說破滅。受金融危機衝擊倒閉的美國美聯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資產規模約在三四千億美元以上,體量只略小於交通銀行,比其他股份制銀行都大。
而在中國現有的體系內,一旦銀行碰到危機,處理起來缺乏必要的事前資金積累,所有處置措施都由臨時個案來決定,需要各級政府、司法部門、監管機構的臨時合作,拖延了處置時機,大大增加了處置成本。
「除了維護系統穩定,從講政治的角度來講,這些大銀行也慢慢理解了。」上述央行人士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說,「大銀行如果沒有國家信用支撐,沒有幾次國家注資、改制,能有今天嗎?大銀行做點貢獻也是應該的。」
「我覺得這項制度推開,對我們金融體系的健全,特別是小的金融企業的健康成長和救助,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時任中國建設銀行黨委書記的王洪章2012年時曾公開表示,「建設銀行過去叫大銀行不能倒,但現在也很難說,所以我們對這項政策是非常歡迎的態度。」
技術問題早已解決,剩下的只是政治博弈。
存款保險制度在中國,曾經歷三次加速,又經歷三次擱置,原因各不相同。
2005年,存款保險制度距離落地幾乎僅有一步之遙。
2004年,在國務院有關領導督促下,存款保險制度的推進工作明顯加快。12月初,《存款保險條例》起草工作展開。一個月後,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透露,存款保險制度已有初步方案,待成熟後報國務院審批。而據當時媒體報導,2005年3月,央行牽頭的存款保險制度設計方案已經獲國務院原則性批准,由央行金融穩定局負責具體組織實施。該報導援引央行研究局人士消息表示,存款保險制度的有關具體步驟可能在2005年下半年進入會簽,預計年內實施的可能性很大。
此後卻再無音信。魏加寧認為,這一次擱置,錯過了2007年這個最好的時機。「當時經濟增長勢頭很好,企業盈利在上升,銀行包袱甩了,不良資產被剝離,國家財政收入也在上升。但是很遺憾。」
據瞭解,這一次耽擱的原因是,銀監會認為當時農信社特別困難,需要將其納入特別考慮。
一位接近央行和銀監會的人士回憶,銀監會的藉口是「農信社怎麼辦」,「但心裡想的卻另有其事」。
央行方面提出存款保險應具備三大功能:理賠、資產處置和輔助監管功能。「央行提出這個之後,銀監會不干了。」上述人士稱。銀監會方面對於前兩項職能並無異議,但認為第三項「輔助監管職能」將涉及「監管權之爭」。
一位央行人士回憶,2006年8月,人民銀行曾派時任金融穩定局副局長的張健華去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工作考察半年。美國方面很重視,安排張從監管部門、研究部門、國際部門,到下面的接管、清算部門都挨個轉過,甚至還讓張健華跟著去現場檢查銀行。
這輪考察的最大體會是,存款保險制度若想真正發揮作用,功能必須相對完善,需要附加監管或及時糾正功能,單一的「付款箱」(paybox)模式絕對不適合中國。
一個經常被拿來做反例的例子是,2008年英國北岩銀行遭受擠提,宣告了「付款箱」模式的徹底失敗。
北岩銀行被擠兌時,被監管機構認為仍具有清償能力,資本超過監管要求,貸款質量良好,但它卻成為英國銀行業近150年歷史中第一家由於擠提而被政府接管的銀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受到流動性的衝擊。但英國「付款箱」式的存保制度,只負責事後埋單,無法起到維護公眾信心的作用。
「我們國內有些部門就希望存款保險機構辦成paybox形式。因為這樣不涉及監管權的劃分。」上述央行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該央行人士回憶,2005、2006年,央行幾乎解決了所有技術層面的問題,「把該研究的問題都研究了,比如存款搬家,大機構到底參不參保,是最簡單的費率還是差別化費率,差別費率怎麼計算,是按很複雜的公式計算,還是分簡單的幾檔去計算。當時農村信用社特別困難,2007年的時候又對農信社的問題單獨研究過一次。」上述人士說,「領導人最後的拍板,就屬於政治博弈了。」
存款保險的再度推進則到了2008年。
2007年初,人民銀行和銀監會會同發改委、財政部、中編辦和國務院法制辦成立了專題小組,具體負責存款保險制度實施方案的設計和《存款保險條例》的起草。
據一位多次參加央行專家座談會的學者回憶,2008年夏天,在一次央行關於存款保險的座談會上,時任央行副行長的蘇寧曾講「這是最後一次會了」。當時座談會邀請了對存款保險制度持反對態度的一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和社科院金融所王國剛,還請了兩位來自地方上的同樣持反對意見的年輕人。
「那次會的意思是,把不同意見的人都請來了,把你們的意見反映上去,然後我們就可以收官了。」上述學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此後央行相關負責人亦出面表態。2008年11月28日,時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的張健華說,「有關部門已經基本上達成一致了,到今天為止,我可以正式地跟大家說一下,已經給國務院上報了這個方案,但是什麼時候能出呢?咱們保守一點明年肯定能出了吧?我希望中國存款保險制度能盡快出,但是前期並不一定搞得特別獨立,有可能還是和中央銀行保持密切聯繫,因為存款保險還需要中央銀行的大力支持。」
一位參與推動存保制度的央行人士回憶,那時候各方面的態度都差不多達成一致了。「有一段時間已經協調得差不多了。銀監會也並不是說堅決反對這個制度,核心仍是機構主導權的問題。」
然而期待再度落空。
這次是因為金融危機。2008年底次貸危機襲來,政府高層擔心在這個時候推存款保險,可能會釋放一種國家信用撤離的信號,造成大家對銀行業的不信任,引發系統性風險。
反對者陳述的理由是,國外建存款保險是從無到有,做的是加法,能接受。而中國是從有(國家隱性擔保)到無,是做減法。
上述央行人士回憶,人民銀行還特地向領導層做了解釋,認為這個擔心沒必要,技術上很容易解決。比如,推出存款保險制度,但承諾全額保險。事實上,金融危機期間,美國、英國,以及已經建立存保制度的亞洲國家,大多實行臨時性的全額保險。「搞兩年,過渡一下,正好把存款保險制度建立起來了。」
「但領導人考慮的角度可能更高一點,」上述人士回憶,「金融危機來了看不準,不知道存款保險在金融危機下的影響,看不準於是又放下了。」
2010年後,存款保險方案推進程序再度啟動。但據一位接近央行人士稱,此後又因政府換屆而延緩。
「金融危機的影子已經很明顯,所以現在更應該出於公心把方案設計得更萬全。」
除了存款保險機構「及時糾正」或「前置介入」引發的監管權之爭,眼下雙方的分歧還包括,由央行主導的《存款保險條例》和銀監會主導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破產條例》本應作為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的一個整體,但由於立法資源有限,兩者究竟是同時立法,先後立法,還是只取其一?
上述參與央行內部論證會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人民銀行曾邀請全國人大、國務院法制辦列席內部論證會。後者提出的建議是:你們立法要想通過審批,必須更講策略。要讓每個人都能接受,而不是覺得在爭權搶利。
上述人士稱,央行態度因此有所轉變。過去是排斥破產條例,現在則只表明優先存款保險立法的態度。
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談及,多年來,人民銀行與銀監會一直處於微妙的角力關係之中。
「過去十年,銀監會老想幹宏觀調控的事,央行老想把監管拿回來。雙方都沒有定好位。」一位接近央行和銀監會的學者評價說。2004年,銀監會曾下達電話指令,要求銀行停貸三天。2009年又拚命催貸。
而人民銀行此次的存款保險方案——成立基金,由央行託管,並被要求賦予輔助監管職能——也被外界解讀為實質上的擴權之舉。
「存款保險的建立,涉及幾千億資金由誰管。每個部門都把幾千億資金看做是自己部門利益跑馬圈地的地方。大家都想搞。」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說。
事實上,2005年的那版方案中,央行還傾向於成立相對獨立的存款保險公司,以市場化法人的形式進行運作。在上述方案中,存款保險的啟動資金可能主要來自財政部和央行,並將逐步建立存款保險的保費徵收機制,之後的來源主要包括財政和央行資金、保費收入、保費的投資收益。
一位曾參與存款保險方案設計的央行人士認為,考慮到成立機構行政成本高、週期長,現在的基金模式可能只是過渡方案,未來應該會成立獨立性更強的機構。但在成為像美國的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那麼大、強勢的機構之前,中國的存款保險公司不是依附於央行,就是依附於銀監會,「這是肯定的」。「人民銀行和銀監會本身已經有這麼大的溝通成本,再加上第三方機構,溝通協調難度更大。」
魏加寧並不認同。他認為,諸如機構如何設置、資金來源等問題,屬於基本框架,「一開始就不能搭歪,不然部門利益就摻進去了」。他說,這無異於「分兩步跨過同一條河流」,「現在弄成基金,以後若是分離出來還要打架」。
一種市場觀點認為,存款保險基金應放在銀監會下面,理由是保護存款人合法權益本身是銀監會的職責,而且能更瞭解監管信息,從市場准入、日常監管到問題處置、市場退出進行全過程監督。缺點則是監管部門可能掩蓋監管失誤,把監管失誤造成的問題用基金埋單。
反對者則認為,存款保險基金由央行託管,理由是基金不足時,央行可以提供流動性;與央行最後貸款人配合,大家更有信心;與證券業、保險業不同,銀行業作為金融業絕對主體與金融穩定關係重大。缺點則是,職責容易混淆,本來央行能救的,結果讓存款保險埋單,或者本來應該存款保險出的,卻讓央行再貸款救活了。
魏加寧認為,更優的方案應該是,央行、銀監會、存款保險機構,三者分離,互相制衡、監督。監管機構的審慎監管、中央銀行的最後貸款人以及存款保險,構成金融安全網的三大支柱。他認為,「監管權」其實可以分為檢查權和處罰權。關於檢查權的協調,三家機構的職責重點並不相同:監管部門主要檢查金融機構是否違法違規,中央銀行主要檢查財務狀況和流動性狀態,而存款保險機構主要檢查存款人信息是否完備。而實踐中,中央銀行和存款保險機構可以委託監管部門代理檢查,或提出信息共享。
至於行使處罰權的手段,也各不相同。監管部門可以進行行政處罰或追究法律責任,中央銀行則通過接觸清算合同或進行信息披露,存款保險機構則通過提高費率等形式。
「違法違規則銀監會管,出現流動性問題則央行救,資不抵債則由存款保險處置。」魏說。
至於啟動資金,魏加寧建議,由於存款保險首先具有公共職能,所以財政應該出1/3;再者存款保險分擔央行再貸款的負擔,所以央行出1/3;然後又事關商業銀行自身,所以銀行業協會出1/3。由於中國銀行業協會資金來源有限,可由匯金減持國有股變現後注資。
在魏加寧看來,如果以部門牽頭推改革,「容易出現把自己部門的利益塞進去」。他建議,推動金融改革應該成立一個跨部門的金融改革委員會。
「金融危機的影子已經很明顯,所以現在更應該出於公心把方案設計得更萬全。」一位接近央行和銀監會的學者說。
加拿大存款保險公司總裁R.N.羅伯遜曾在2005年人民銀行舉辦的大連「存款保險國際論壇」上提出,按照國際經驗,存款保險機構分為 「付款箱」型、「成本最小化」型和「風險最小化」型三類。
「付款箱」是指僅負責「埋單」,沒有權力對參保機構進行干預。「成本最小化」型是指,儘管它很可能沒有權力關閉一家銀行或干預其事務,但是有權參與並瞭解銀行的全面信息,一旦銀行倒閉,將有權決定如何更好處置倒閉銀行的資產和負債。「風險最小化」型則具有最廣泛的權力,既有完善的風險處置職能,又有一定的審慎監管權。
新加坡、荷蘭等中小型經濟體或者長期未發生大規模金融風險的國家主要採取「付款箱」型。美日等大型經濟體存款保險制度主要採取「成本最小化」型和「風險最小化」型。
在美國,與監管當局平起平坐的存款保險公司甚至有權在銀行資本充足率低於2%時下令關閉。而功能最為齊全的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模式。(樊殿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