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好奇蘋果2014到底要變什麼花樣。從2013年收購的一堆小公司做點猜測。 BigOnion

http://xueqiu.com/8958758582/26959775
好奇蘋果2014到底要變什麼花樣。從2013年收購的一堆小公司做點猜測。

1. Snappycam - 都知道了這個是家用軟件提升連拍功能的公司。這個併購能優化iOS設備上的連拍,但從5S的10張增加到20張到底也不算有多大意義。如果能買到Lytro Camera,把它的技術微縮到手機上,實現拍後聚焦比連拍多爆個10張對產品的提升大多了。 這個併購的期待指數給個5吧,不算什麼innovative的突破。

2. Topsy Labs - 這是個社交網絡數據分析公司。蘋果這一收購應該是為了完善自身營銷戰略,對產品線不會有什麼提升。期待指數1。

3. PrimeSense - 3D感應技術公司。它的產品功能類似於Wii搭配的感應條。它的技術主要用於電視和移動設備。蘋果這一收購,很可能是為了iTV,也有可能是為了增加iOS設備觸摸以外的控制模式。能在iPad上玩玩Wii上才能玩的感應動作的遊戲,是個很大的產品提升。期待指數9。

4. First Solar廠房 - 猜不出這一舉動是為了什麼,但就憑蘋果目前的任何產品線都沒有涉足太陽能,這一收購就有足夠想像空間。期待指數9。

5. CUE - 材料公司,主要做一些塑料方面的產品。期待指數1。

6. AlgoTrim - 編碼和解決方案設計公司,主要從事數據表現優化,圖形處理。蘋果的收購意圖可能是想利用AlgoTrim技術優化iPhoto和相機,提升iOS效能,降低電池能耗。期待指數5。

7. Embark - 公共交通時刻表應用公司。如果把時刻表編入Apple Map,或者單獨做一個App,還是蠻實用,不過這也不算什麼大突破,只能算是對Apple Map的優化。期待指數5。

8. Matcha.TV - 網絡收視指南應用公司,收集Netflix, Hulu等服務的數據,並有獨有社交網絡算法,通過社交網絡上有相同愛好的人的收視興趣,推薦節目。蘋果這一收購必然會應用在Apple TV和可能的iTV上,不過收視指南,推薦節目這些東西聽上去也不像什麼大賣點,最多是邊緣性質的優化。期待指數4。

9. Passif半導體集團 - 主要生產低能耗移動半導體組件。這項收購涉及的肯定是很技術性的東西,直接反映在產品線、用戶體驗上的可能不大。期待指數1。

10.  Locationary - 定位公司,從事地理大數據服務。這一收購無非是為了完善Apple Map。蘋果自己的地圖應用確實不如Google,我居住的小區建成一年半了,在蘋果地圖上依然是一片樹林,地圖更新太遲緩。幾個月前,我用蘋果地圖應用找一家必勝客,大致位置是表出來了,但在一個諾大的Plaza中,標註位置和實際位置偏差甚遠,夠我好找。提升Apple Map是當務之急。期待指數5。

11. Hopstop.com - 跟Embark一樣,公共交通信息服務公司。期待指數5。

12. WiFISlam - 室內定位技術公司。利用WiFi hotspot彌補室內不能依賴GPS只能靠基站信號定位的缺陷。有點雞肋,如果在室內,應該不會有誰需要特別准的定位,除非在很大的商場或者其他建築中,不過那些地方無不有標識。期待指數1.

總的看,蘋果奉行自我創性加購買創新。從2013年的收購看,整體想像空間不大,能猜測到的基本是一些小邁步性質的優化。主要創新還要看蘋果自己葫蘆裡面倒騰什麼。亮點比較大的是,從PrimeSense的收購猜,蘋果有很大進軍客廳娛樂的可能性,或者能向iOS設備添加3D感應控制,這算個比較大的提升。2013我最滿意的就是5S上的指紋識別,指紋識別不是什麼新鮮玩意,以前我的IBM T43和索尼UX-180上都有。不過蘋果指紋識別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曾經的指紋識別依賴光學掃瞄,靈敏度、準確度、反應時間都很糟糕。iPhone 5S上的指紋識別依靠指紋電阻,反應非常流暢精準,整個識別解鎖過程毫無煩擾,真的讓生活簡單了不少。2014我期待至少有一個屏幕大一些的iPhone,把iCloud和地圖做好得更好一些,能有一個全新的產品或者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07

搶先揭露!Google未來五年關鍵布局 舊金山直擊》廣告巨擘要變身雲端公司

2016-04-04  TCW




只占營收不到一%的業務,要在五年內成長到五○%,這意味的是超過二兆元的規模。這不是玩笑,透過雲端大會,Google要告訴全世界,他們對雲端事業的企圖心。

這一次,谷歌(Google)在雲端要玩真的了!谷歌今年首度舉辦大規模的GCP(Google Cloud Platform)NEXT雲端大會,不僅執行長皮采(Sundar Pichai)親自出席,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也親臨演說。

此外,谷歌雲端資深副總裁格林(Diane Greene)、技術基礎建設架構資深副總裁霍澤(Urs Holzle)等人,也同時現身;可以說,全谷歌、甚至是全球最頂尖的雲端高手都在這裡。加上可口可樂、Spotify、迪士尼等指標客戶輪番站台,端出如此華麗的陣容,為的就是想傳達一個訊息給企業客戶:谷歌對雲端是認真的!

雲端的先行者

市占卻輸亞馬遜、微軟

其實谷歌一直都有雲端服務,如電子郵件Gmail、雲端硬碟Google Drive等,早已在全球累積龐大用戶;但若論及「企業」雲端市場,大家先想到的卻是亞馬遜的AWS(Amazon Web Service)和微軟的Azure。

特別是去年開始,亞馬遜和微軟的雲端投資,都不再是不可公開的賠錢貨,反倒成為財報亮點、營運上的大補丸。而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自詡為雲端浪潮先行者的谷歌,終於下定決心,啟動進攻號角,而且野心勃勃。

「到了二○二○年,谷歌將會成為一家雲端公司。」霍澤這句話,代表的是,五年內,谷歌的雲端營收將要達到五成以上,超越廣告。

這個目標說來簡單,實際計算起數字卻很驚人。以谷歌一五年營收七四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四五兆元)來看,非廣告營收占比約一成,而摩根士丹利推估,其中雲端的收入約五億美元,還不到一%;相對的,廣告收入則占整體營收九成,高達六七四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二二兆元)。

換言之,若要實現這個目標,谷歌雲端的營收至少要在五年內,成長超過一三○倍;甚至,在數位廣告市場成長性持續看好下,要達標的門檻還可能更驚人。

有願景沒產品

挖角人才 組織大改造

「我們現在的業務(廣告)成長得很好,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新的機會。」谷歌雲端平台副總裁史蒂文斯(Brain Stevens)認為:「IT市場的規模絕對會比廣告市場大得多。」因為就如同皮采所相信的:「將來有一天,所有東西都會在雲端上。」而霍澤認為,「現在的雲端業務,就像谷歌在二○○○年剛起步的廣告業務。」雖然谷歌目前在雲端市場的市占率,還遠不及亞馬遜與微軟,但谷歌相信,不論是價格或效能,他們都是領導者。格林更認為,Google最能夠吸引客戶和產業夥伴的本質就在於,「你加入,就可以跟著谷歌科技發展的腳步成長。」然而,技術和價格向來就是谷歌的優勢,但過去谷歌在雲端市場一直無法突破的痛點,在於不知道如何將產品賣給大企業客戶。

VMware前大中華區總裁宋家瑜記得,早在十多年前,他還在IBM工作的時期,就曾看過一份谷歌的雲端簡報。「那簡報非常厲害,它勾勒了非常好的藍圖。」但可惜的是,「這樣一套東西沒有落地過。」他認為,這就是谷歌在企業市場面臨的困境,不能只有願景與藍圖,還要有產品、技術服務團隊,更重要是摸清客戶在技術面、經濟面以及政治面的心態問題。所謂政治面,簡單來說,這就像過去企業採購伺服器,大多會選擇IBM的理由一樣:「我已經選擇最好的,如果出事也不會是我(採購人員)的錯。」在效能和技術之外,谷歌必須給企業更多安心的保證。

谷歌顯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快速啟動改革。首先,去年十一月,找來深諳企業市場需求的格林,主掌雲端部門。在組織運作上,史蒂文斯指出,過去他們的作法是,業務、行銷部門各行其是;但格林來了之後,業務、行銷到工程、產品,都集中向她匯報,明顯加快決策速度。

第一支箭:增營運中心

投資極大化 一年蓋逾10座而在雲端大會上,格林也預告了谷歌狂攻企業雲端的兩支箭,每一箭,都是瞄準谷歌現階段最讓企業客戶卻步的在地支援與服務問題。

首先,今年谷歌將會在美國奧勒岡州和日本東京,新設兩個雲端營運中心(Cloud Platform Region)。而在一七年,更預計會在全球增設超過十個雲端營運中心。實際上,過去十多年來,谷歌一直投入很大量的資源,打造最先進資料中心,以一五年為例,在九十九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二五六億元)的資本支出中,資料中心的投資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而現在,﹁我們想要最大化這筆投資!﹂格林在會後訪問時,再次強調她的決心。

除了雲端基礎建設的大步擴張,IDC 分析師蔡宜秀指出,谷歌若想在企業雲端市場迎頭趕上亞馬遜和微軟,除了應該強化在地支援,更重要是提供具差異化的服務。而這些問題,格林也在雲端大會中做出回應。

第二支箭:服務差異化

機器學習納入雲端平台

強化在地支援部分, 格林表示, 他們已著手規畫, 將會建立顧問團隊, 幫助合作夥伴和客戶,學習使用谷歌雲端服務。據了解,格林對內不斷要求谷歌團隊必須改變過去的作業模式,強化與客戶和合作夥伴間的溝通,也開始投下更多行銷資源;而這也正是為什麼會有GCP NEXT這場雲端大會的出現。

至於差異化,則是這次大會的另一場重頭戲。

在會中,谷歌發表了多項雲端應用的新服務,其中最大亮點,就是將谷歌近期撼動世人的機器學習技術,納入雲端平台。透過谷歌平台,企業客戶可以省去前期大筆的開發、建置費用與時間,更輕易應用語音辨識、圖像辨識等功能。除此之外,谷歌也將資料倉儲分析服務、數據資料視覺化等,一併躍上雲端。

對谷歌來說,這些雲端應用,正是提高客戶黏著度與使用意願的方法,也是提高雲端平台附加價值的新途徑。如近期開始採用谷歌雲端服務的音樂串流公司Spotify,看上的就是,能幫他們調整音樂推薦引擎的谷歌雲端大數據服務BigQuery。

看得長遠一點,這場雲端競賽的背後,其實更是一場為未來準備的機器學習大戰。就像過去虛擬化的發展,讓雲端服務普及;現在雲端平台的發展,帶動的將是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應用的躍進。

谷歌的全力投入,最終將如何改變雲端市場樣貌,現在仍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表態強攻雲端,設下遠大目標的谷歌,必定會持續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26

水價要變?住建部摸底城市水價 企業需報三年收支

為做好《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修訂工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期開展了城市供水價格管理情況調研,其中,一些樣本城市供水企業將按照要求填寫2013年至2015年三年間的運營收支情況。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在“收支情況”一欄中,供水企業需要填報的內容包括售水收入,財政補貼,其他收入,制水成本,輸配成本,設施建設,稅金等具體數據。

在此次調研中,一些城市的供水行業主管部門也將填寫“《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建議如何修改?”等方面內容。

為何進行此次調研?住建部表示,此舉的目的是: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幹意見》,進一步研究完善城市供水價格機制,修訂《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幹意見》下發,該文件要求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幹預。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運輸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充分發揮市場決定價格作用。

“創新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價格管理。全面實行居民用水用電用氣階梯價格制度,推行供熱按用熱量計價收費制度,並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上述文件稱。

現行《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是由原國家計委和原建設部共同制定,1998年9月發布並開始實施的。此後在2004年做過一次修訂。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當時水務行業沒有完全開放、市場化程度較低的情況下,《辦法》的實施為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以及理順水價創造了條件。但是,隨著特許經營制度的深入,資源性價格改革的推進,供水水質與服務標準的提高,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以及行業相關問題社會關註度的不斷提升,使得行業的發展面臨著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地方層面的調研已經開始。據湖北住建廳網站消息,湖北省住建廳近期組織對城市供水價格管理情況開展調研。此次調研將重點了解《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修改建議,地方城市供水價格管理的總體情況,城市供水成本與企業運營情況,城市供水定價與調價情況,城市供水成本監審與信息公開情況。

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在2013年年底曾下發《關於加快建立完善城鎮居民用水階梯價格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2015年底前,設市城市原則上要全面實行居民階梯水價制度;具備實施條件的建制鎮也要積極推進。各地要按照不少於三級設置階梯水量,第一級水量原則上按覆蓋80%居民家庭用戶的月均用水量確定,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第二級水量原則上按覆蓋95%居民家庭用戶的月均用水量確定,體現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合理用水需求;第一、二、三級階梯水價按不低於1:1.5:3的比例安排,缺水地區應進一步加大價差。

該《意見》強調,實施居民階梯水價要全面推行成本公開,嚴格進行成本監審,依法履行聽證程序,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不斷提高水價制定和調整的科學性和透明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87

櫃臺交易立竿見影 *欣泰成交大幅縮水真要變“僵屍”了!

一次荒誕的漲停,並沒有改變*欣泰(300372.SZ)要退市的事實。喧囂過後,退市股又一次被死死地釘在了跌停板。

隨後深交所指出,交易數據統計來看上午推動股價短期內較大幅度上漲的主要因素是個人投資者追買所致。

深交所表示,將盡最大可能,強化風險提示工作。一是嚴密監控交易,加強盤中交易風險提示。二是督促會員做好客戶風險提示工作。三是督促上市公司繼續強化披露風險。四是繼續通過官方微信、微博、官網、上市公司、會員等多種渠道,采取多種方式揭示風險,希望投資者能充分知悉風險。

繼交易所的提醒後,本報也了解到,多家券商今日向投資者發出重要提示,告示投資者必須要到櫃臺簽署相關協議後才能在櫃臺委托買入。

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廣發客服咨詢購買*欣泰,被告之從7月28日起必須到櫃臺簽署相關協議才能自助買入。

相比廣發簽署協議後能夠自助買入的要求,中信和國信的規定都更為嚴格。在中信、國信等券商給投資者發的提醒函中,明確告知*欣泰將被深交所按規定作出暫停上市的安排,而暫停上市後不能恢複上市。

中信證券表示:“為了充分履行投資者教育義務,進一步警示交易風險,保護投資者權益,擬買入*欣泰的投資者須到我公司分支結構現場接受特別風險提示,臨櫃簽署《特別風險提示函》後方可以櫃臺方式進行委托買入。”

國信證券同樣給出與中信證券幾乎一樣的提示:臨櫃簽署《特別風險提示函》後方可以櫃臺方式進行委托買入。

下一步,深交所將密切監控有關“*欣泰”的各類異常交易行為,不斷加大實時盯盤、電話警示、書面警示等一線監管措施力度,精準鎖定異常交易賬戶,嚴格執行遞進式監管措施。

27日的龍虎榜數據顯示,當日上榜的買入和賣出席位均為營業部席位,買入前五席位合計買入8127.75萬元,賣出前五席位合計賣出3143.98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華泰證券有三家營業部上榜,其中知名遊資大本營華泰深圳益田路榮超商務中心買入1126萬;另外方正證券寧波解放北路證券營業部買入838萬元。

另外,對未能落實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和客戶交易行為管理責任的會員,深交所將按照《會員管理規則》的規定采取相應的自律監管或紀律處分措施,並視情況上報證監會。

截至7月28日收盤,*欣泰封死跌停,報收4.53元∕股,跌幅9.94%。當日成交為3465.9萬元,較前一日的2.27億大幅減少。

中信證券北京一家營業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早上發的通知,從今天開始買欣泰的話必須要到櫃臺來。因為它要退市了,現在嚴控這種炒作交易,並且提示風險。現在買的話必須要到櫃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38

海淘與國內實體業遇雙殺 跨境電商的風口要變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8/158997.shtml

海淘與國內實體業遇雙殺 跨境電商的風口要變了?
科技棱鏡社 科技棱鏡社

海淘與國內實體業遇雙殺 跨境電商的風口要變了?

面對海外電商平臺的挑戰價格戰不再是明智的選擇。

2014年海淘模式在國內市場悄然興起,經過兩年快速發展大量跨境電商平臺紛紛湧現,平臺間的競爭已經趨於白熱化,新概念、新模式層出不窮。電商巨頭與一眾創業公司陷入混戰,另一方面在海淘模式的沖擊下國內的一些實體產業也遭受了沈重的打擊。但隨著海淘模式的逐漸成熟國內消費者的購買情緒也趨於理性,而海外電商平臺的湧入也促使國內跨境電商不斷改變,行業的風口要變了?

海淘不等於跨境電商 政策轉變後行業內一地雞毛

很多有過多次海淘經驗的人都會將海淘與跨境電商畫上等號,但實際上這兩者之間卻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跨境電商的主體是資質企業,而海淘的主體一般是個人。跨境電商一般采取的是集中通過海外采購貨物,囤貨於試點城市的保稅區倉庫的形式來實現“網購保稅”,而海淘是指消費者不依賴代購商家,直接去國(境)外網購淘貨。從形式上來講跨境電商平臺要比海淘意義更廣,但現在一些較大的新興跨境電商平臺初期卻是由海淘模式發展而來。

近兩年跨境電商井噴式的發展是基於政策和人口紅利,據易觀國際發布的《中國跨境電商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交易規模合計2064億元人民幣,這一數據相較2014年保持了近60%的高增長率。而反映個人海淘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消費者出境遊消費支出達2290元,與2014年相比增長了38.87%,由此可見跨境電商的市場規模在日益增長,但行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未來也將進入行業洗牌階段,特別是對政策轉變的適應能力將成為未來生存的關鍵。

2016年3月24日財政部連夜發布三個通知表示,我國將自4月8日起實施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收政策。這表明,傳聞B2C(商對客)進口跨境電商,以及海淘相關的稅收政策已經落地,跨境電商個人交易每次限2000元,個人年度交易限值為20000元,限值以內關稅稅率暫設為0%,此政策重點是限制消費者單次及年度交易額。新政實施一個星期後在各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進口單量出現銳減,中小電商還傳出大面積斷貨的消息。但很快海關總署宣布新政暫緩執行,過渡期的截止期為2017年5月11日(含11日)。雖然暫時緩解了局面但是緩沖期過後,跨境電商創業者們又將何去何從?此次事件已經充分說明政策紅利的減弱將為跨境電商原本嚴峻的行業環境帶來毀滅性打擊,一大批如蜜淘這樣的新興平臺將在沖擊之下相繼倒下。

跨境電商與實體產業陷入雙殺怪圈

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外優秀產品被引入中國,受此影響國內的一些實體行業的產品銷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在乳制品行業,如今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通過電子商務網站購買國外奶粉的消費者越來越多,這使得國內的傳統乳品經銷商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一些乳企的銷售狀況大不如前。

以國內上市乳企貝因美為例,根據其財務數據顯示在2008年與2009年間,貝因美保持了快速發展,凈利潤漲幅曾一度超過2倍。但在2014年海淘模式開始悄然盛行,貝因美的業績也開始逆轉,當年的凈利潤就出現了大幅下滑甚至不足上一年的1/7。而在2015年,扣除政府補貼後,公司已出現虧損。今年上半年其虧損額已累計高達2.1億元。

對於貝因美的全線潰敗很大程度上是受海淘模式的影響而陷入價格戰,而貝因美又將降價的損失轉嫁給渠道商,從而導致貝因美跟渠道商的關系惡化,形成了一個難以緩解的惡性循環。

或許你會認為獲得了價格與用戶群體優勢的跨境電商日子一定要好過很多,但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據悉,跨境電商平臺在激烈的競爭下為了能夠吸引流量,補貼成為了不二選擇。以母嬰電商中的主打產品紙尿褲為例,一包 5kg 以下 90 片的花王紙尿褲從日本采購運至國內銷售的成本在 150 元左右,而在去年各大平臺廝殺的高峰時期,其售價低至 70—80 元,這意味著每賣出一包平臺就虧了 50%,一些跨境母嬰電商平臺僅紙尿褲一項一年就虧損1000 多萬。表面上看消費者從中得到了一些好處,但實際上這破壞正常的市場價格秩序,同時高昂的補貼成本也將成為壓垮跨境電商行業的最後一棵稻草。

跨境直郵將成未來趨勢 移動端海淘市場將崛起

相信一些有海淘經驗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選擇普通的海淘雖然能夠節省一部分資金,但是從海外向國內寄送貨物的時間成本會很高,這讓習慣了快速便捷服務的國人一時難以適應。但如果是在國外網站直接購買除了繁瑣的手續外,外文水平又成了一大難題,因此很多人放棄了海淘。另外一方面,海淘來的產品的後續服務也成為行業必須面對的問題。特別是家電產品,從海外購買的產品出現了質量問題和故障該由誰來負責售後服務?

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些難題,跨境直郵的模式應運而生,全中文的跨境直郵網站更符合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同時也有返利行為。另一方面,平臺化的運作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物流、客服以及售後服務,這不僅解決了海淘模式的後續服務工作,同時也能為海淘平臺帶來更多的流量,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輕松的完成海淘。

平臺流量入口方面,移動端海淘市場在逐漸壯大。據悉,受4月8日施行的海淘稅收新政策影響,垂直海淘app用戶規模及滲透率在過去6個月出現持續下滑。即便如此,移動電商還是在這幾年中成功培養了一批基數龐大且消費能力強勁的移動網購用戶,移動端海淘市場未來將成為跨境電商平臺的重要流量入口,小紅書、洋碼頭等垂直海淘app如雨後春筍般為市場增添了新鮮血液。

海外平臺湧入 跨境電商的風口要變了?

海淘模式下的跨境電商主要盈利模式是利用國內外品牌的差價獲取利潤,但這種盈利模式卻不是一勞永逸的,隨著產品在跨境電商平臺上的熱銷與產品銷售額的逐漸攀升。海外廠商也會緊盯這一市場,當產品知名度在國內大幅提高後,品牌商就會繞過跨境電商平臺以此來獲得更多的利潤。

另一方面,國外的電商平臺也不會放棄中國如此龐大的市場,狼來了的故事又在上演。近日,對話購物應用Operator看準中國消費者對美國商品的需求,開始進軍中國市場。這家公司創立於 2014 年,總部位於舊金山,致力於將人工智能算法與購物專家網絡相結合,為用戶提供一個對話購物應用平臺。9 月 22 日,Operator 宣布完成 1500 萬美元 B 輪融資,估值為 1 億美元。此外,Operator 還聘請了 Yolanda Xue 擔任 Operator 中國部 CEO 職務,並在在上海設立物流和營銷辦事處,中國用戶可以直接用中文與美國的購物專家來交流,然後他們會推薦合適的價格、質量和風格的產品。

面對海外電商平臺的湧入,未來國內跨境電商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未來的跨境電商平臺將向著更加專業化,高品質化的方向發展,面對海外電商平臺的挑戰價格戰不再是明智的選擇。

跨境電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026

垃圾焚燒發電將是十三五重點 要變“鄰避”為“鄰利”

國務院日前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顯示,“十三五”大中型城市將重點發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鼓勵區域共建共享焚燒處理設施,到2020年,垃圾焚燒處理率達到40%。

城市垃圾處理主要有填埋、堆肥和焚燒發電三種方式,目前我國多數城市處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是填埋。填埋法是將垃圾填入已預備好的坑中蓋上壓實,使其發生生物、物理、化學變化,分解有機物,達到減量化和無害化的目的。但是填埋的處理方式易造成地下水資源的二次汙染,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威脅。

而垃圾焚燒發電卻可以使垃圾變廢為寶,其原理是把垃圾進行高溫焚燒,產生的熱能轉化為高溫蒸氣,推動渦輪機轉動,使發電機產生電能。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發電分會秘書長郭雲高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國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經過近30余年的發展,垃圾焚燒爐、余熱鍋爐、汽輪機、發電機、煙氣處理系統等核心設備均已實現國產化。截至目前,全國已投運246個項目,並已建成了光大南京、成都祥福、北京高安屯、佛山南海等一批典型項目。

焚燒垃圾產生的排放物是否安全?郭雲高介紹說,歐盟2000標準是目前國際上垃圾焚燒廠最嚴格的排放標準。基於我國的垃圾情況,建設並運營達到甚至超越歐盟2000排放標準的垃圾焚燒電廠,已經有非常成熟的方案,不存在任何問題。

“通過多個環節控制,垃圾焚燒後的排放物完全在安全標準水平之內,有些數值甚至低於標準很多。” 郭雲高對記者表示。

目前,我國垃圾焚燒發電產業發展並不樂觀,郭雲高分析,主要原因有同行競爭加劇,“低價中標”頻現;項目選址難,“鄰避運動”激烈;排放標準越來越高;飛灰、滲濾液後期處理工作有待加強等。

“鄰避運動”是指居民或當地單位因擔心建設項目(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等鄰避設施)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結。在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的時候,由於相關科普知識的缺失,周圍的居民會本能地反對,甚至阻撓。

郭雲高認為,緩解公眾的“鄰避心理”,化解“鄰避運動”的責任主體是政府,政府要還原垃圾焚燒處理設施的“城市配套公用設施”的地位,使規劃具有前瞻性和嚴肅性。

“垃圾焚燒設施被納入城市規劃,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提前為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留下空間,並昭告其他沖突設施自動避讓,從而規避一些潛在的外來沖突因素。” 郭雲高說。

與此同時,他建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政府、企業要增強輿論宣傳,引導公眾客觀地了解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尤其在環評中要讓公眾有知情權、參與感。

垃圾焚燒設施是處理全城或全區的垃圾,也就是說,焚燒設施周圍的居民已經為全城或全區的垃圾處理盡了力,為環境的美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郭雲高指出,可借鑒境外經驗,對垃圾焚燒設施周圍的居民進行合理的補償。

他曾撰文舉例說明中國臺灣和韓國的先進經驗。“中國臺灣明確規定,每燒一噸垃圾要給予當地居民一定數量的經濟補償,這些補償可以用於當地居民的一些公共事務;韓國則執行棄物電(熱)價,低於常規的電(熱)價格並由垃圾焚燒廠向周圍居民免費提供遊泳等公用設施服務。許多國家、地區都認為應該合理補償垃圾焚燒設施周圍的居民。”

第一財經記者經過梳理發現,發展垃圾焚燒發電,我國已有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支持。

今年11月,環保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焚燒設施選址要提前規劃與布局,同時要納入城市黃線保護範圍,保障項目落地;要求建設高標準清潔焚燒項目,同時對現有垃圾焚燒電廠要結合技術工藝、設施設備運行管理中的問題展開專項整治,對整治不達標的將依法關停;提出要實施精細化管理,落實運行管理責任制度和應急管理預案,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控制二次汙染;建議在落實防護距離基礎上,面向周圍居民設立共享區域,因地制宜配套綠化、體育和休閑設施,實施優惠的供熱、供電服務,優先安排周邊群眾就業,努力將垃圾焚燒電廠建設為“鄰利設施”。

今年1月,工信部發布了《國家資源再生利用重大示範工程的通知》,提出探索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新機制、新模式,提高再生資源行業整體水平;5月份,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範典型經驗的通知》,向全國推廣一批循環經濟典型經驗和做法,推動循環經濟全面深入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36

蘋果要變“印度制造”?消息稱供應商緯創計劃擴建印度工廠

據路透社報道,印度一名高級地方政府官員周一表示,臺灣智能手機部件廠商緯創已申請擴建其班加羅爾工廠,而蘋果公司是緯創的客戶之一。這名官員還表示,緯創還要求盡快處理其申請事宜。

此前,據《華爾街日報》報道, 蘋果公司正在與印度政府探討在該國制造產品的可能性。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之一,蘋果在該市場的占有率不到2%。而知悉此事的一名官員稱,蘋果公司希望在印度複制其在中國的模式。蘋果公司希望獲得財務方面的激勵,相關部門正在對此進行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488

騰訊阿里都已入局:共享單車戰場風向要變了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4/162768.shtml

騰訊阿里都已入局:共享單車戰場風向要變了嗎?
熱點微評 熱點微評

騰訊阿里都已入局:共享單車戰場風向要變了嗎?

在巨頭騰訊阿里的加持下,一個可能變化的風向是,共享單車第二、第三梯隊的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下半年洗牌可能已經快了。

本文由熱點微評(微信ID:redianweipi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王新喜

日前,ofo宣布獲得螞蟻金服戰略投資,表示雙方將在支付、信用、國際化等領域展開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在資本層面,ofo背後站著阿里、滴滴兩家巨頭,而摩拜的後面是騰訊。

1778c6b36adadbf68e5b8e2ab5ced8cc_meitu_42

在當前,共享單車隨著騰訊阿里兩馬都已經入局,在ofo 的最大競爭對手摩拜單車,騰訊早在2016年10月即參投了摩拜單車的C+輪融資,並於2017年1月領投了摩拜單車的D輪融資。據透露,目前騰訊是除摩拜單車創始團隊以外的最大股東。但騰訊同時又是ofo的投資方,也就是說,ofo同時有阿里與騰訊的投資。

在當前來看,ofo跟阿里合作有一定的好處,螞蟻金服的用戶平臺、支付用戶和信用體系可以為ofo的競爭力加持。ofo的單車使用數據也能幫助螞蟻金服擴展信用數據,完善其征信體系。但對於ofo來說,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將可以解決此前共享單車行業備受質疑的押金安全問題。

相關資料顯示,在過去7個月的時間里,包括滴滴出行、小米科技、中信基金等投資方,ofo獲得至少6億美元以上融資。再看摩拜的融資情況包括騰訊、富士康、攜程、紅杉資本等投資方,摩拜同樣獲得6億美元以上融資。此次ofo的融資額暫未透露,不過據說額度不大。在融資額方面,雙方還是處於勢均力敵的態勢。

88f114d92acff45d323760eeb9f5fcfe_meitu_41

當前重要的變化是,ofo與摩拜的競爭,開始進入了阿里與騰訊線下支付場景的暗戰階段。在當前,騰訊扶持的摩拜再使用芝麻信用的可能性已經不大,這也為競爭對手設置了競爭障礙。

共享單車之戰已愈發白熱化,下半場依舊看點十足。在線下支付場景之戰中,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當前也基本處於勢均力敵態勢,而基於共享單車的投資可以進一步豐富線下支付場景,隨著當前共享單車用戶數與投放量的急劇增長,對於騰訊阿里來說,這已經是不得不投的線下支付場景擴展的市場。

但本質上看,支付入口只是一個必要的基礎設施,對騰訊阿里有很大的價值,但對於共享單車來說,對戰局與勝負的影響作用有限。因此,共享單車戰場玩法的一個風向變化可能是,會從共享單車公司補貼用戶轉變為支付寶微信開始補貼用戶的騎行活動。

前面說到,對於ofo來說,最重要的意義在於通過引入用戶芝麻信用解決押金問題,用戶芝麻信用達到一定分數後可免押金“解鎖”,降低用戶使用單車的門檻,對於拉取用戶可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押金監管問題的規範可能也是時間問題,對於用戶來說,核心的痛點是需要用車有沒有車騎,押金也不會構成絕對的門檻。

但它可能會推動一個風向變化的趨勢是共享單車向免押金的“信用模式”轉型。摩拜單車當前的辦法是和招商銀行達成戰略合作,通過銀行對摩拜監管賬戶內資金進行審核、監管。在ofo推出免押金騎行後,摩拜接下來要麽跟進,要麽也得出招了。

從今年摩拜和ofo紛紛宣布用戶量超過1000萬來計算的話,兩者的押金總額分別達到10億與30億左右。此前用戶與市場都在擔心,如果共享單車企業資金鏈斷裂,會不會變成下一個跑路P2P公司的問題。

但共享單車免押金時代若到來,成本投入的壓力會變大,對共享單車公司的現金流與盈利能力提出了考驗,下半場僅僅是不斷造車投車可能已經行不通了。

從目前來看,摩拜和ofo的充值返現活動、免費騎行、免押金,紅包車、紅包區等玩法都已經玩過了。阿里騰訊入局,接下來之後拼資本,拼供應鏈,拼規模,拼市場投放量、拼入口與補貼將成為常態。

那麽這個遊戲如果要玩下去,必須要達成一種利益的平衡:即政府能夠去產能消化鋼鐵庫存,提升就業率、資本可以賺錢、創業者實現理想、消費者能獲得巨頭廝殺帶來的紅利。在這其中,起決定的主動性的力量將是資本和政府。

雖然政府要去產能,消化鋼鐵庫存,盤活自行車廠能提升就業率,但一個問題是大量的共享單車當前亂停亂放影響行人過道以及阻礙交通的現象已經很普遍,而投入的越多,損壞的單車正在越來越多、單車鐵車架生銹帶來的城市垃圾問題正在凸顯,政府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得不出來管制了。

6f9727d91a26cb90bef16e7ad580e63a_meitu_44

近日,北京市就《鼓勵規範發展共享自行車的指導意見(試行)》向社會征求意見。ofo表達的意見的是盡快出臺押金規範,保證用戶資金安全並及時退取。而摩拜則呼籲相關政府部門強制要求行業內所有企業立即召回、全部銷毀不具備衛星定位功能的共享單車。

理由很簡單,ofo牽手螞蟻金服,用戶芝麻信用達到一定分數後可免押金“解鎖”,摩拜單車配備了定位系統以及移動物聯網芯片,可以精細化管控車輛。兩者都在呼籲政府監管部門要打迎合自身的長處,來打對方的短板。

而對於政府監管部門來說,無論是免押金還是對於車輛的管控,都可能將納入監管規範,因為押金涉及到用戶資金安全,車輛管控涉及到公共環境破壞以及公共資源被侵占。另外政府監管方向會嚴格管控車輛的投入數量。政府監管部門要的是兼顧各方的利益並確保這種共享經濟形態的穩定,並通過法律來劃定利益集團的底線。

而資本要的則是壟斷,因為只有壟斷才能賺錢。所以資方會同時投資膜拜和OFO,養兩只雞互鬥,贏家還是自己。至少在當前看來,在巨頭騰訊阿里的加持下,一個可能變化的風向是,共享單車第二、第三梯隊的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下半年洗牌可能已經快了。

而第二第三梯隊的洗牌,不代表第一梯隊依然會惡性競爭下去。有觀點認為,共享單車領域ofo與摩拜由於運營模式差異明顯,即使合並也無法有效降低運營成本。所以兩者不會合並。

但如果從他們當前與未來的競爭態勢來看,都已經步入了巨頭入口與資本加持、瘋狂造車占市場、燒錢來補貼用戶的消耗戰之中,降低運營成本並擴展新的品類與盈利模式成為了共同的訴求。

對於摩拜ofo來說,因為勢均力敵,兩者背後都已經有巨頭戰隊資本加持,兩家背後的投資人陣容都強。

從歷史上的需要不斷燒錢來決勝負的項目中我們可以知道,騰訊阿里紛紛入局戰隊之後往往會比較關鍵,摩拜單車已經與騰訊系社交平臺形成綁定,ofo與阿里的螞蟻金服綁定,兩者將成為巨頭打撈線下流量與擴展支付場景的新工具。

所以,ofo與摩拜幸運的站在了騰訊與阿里軍備競賽的賽道上,雙方未來都可能將擁有現金、流量奶牛,這可能會導致雙方的對決陷入一個勢均力敵的僵局。

城市覆蓋數多一點,用戶稍微大一點、融資額多一點,只能是暫時性的實力變化,但很難形成關鍵勝負手,雙方也將很難形成一個遠遠甩開對手進而遙遙領先對手的格局,所以這個時候的市場往往只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消耗戰。

如何基於線上線下入口發展新的業務品類、擴展出新的商業模式可能是吸引更多資本跟投的關鍵。

timg (1)

因此,雙方現有模式還需要繼續調整和優化,如果說押金取消將成為大勢所趨,那麽如果不能夠利用押金來吸儲以及作為不斷造車的現金流之一,加之各城市政策對投放數量的限制,那麽造車與投放的動力與速度可能會逐步緩慢下來。

那麽兩者如果能放慢節奏、節約成本投入、壟斷市場控制定價權推高估值對於雙方來說都有益無害,合並是應該成為接下來雙方創始人與資本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共享單車 騰訊阿里 ofo 摩拜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805

蒙牛利潤只有伊利三分之一:乳業雙寡頭要變單寡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01/164935.shtml

蒙牛利潤只有伊利三分之一:乳業雙寡頭要變單寡頭?
面包財經 面包財經

蒙牛利潤只有伊利三分之一:乳業雙寡頭要變單寡頭?

有一種坑,叫中糧系。

來源 | 面包財經(ID:mianbaocaijing)

文 | 面包財經 

因旗下公司雅士利和現代牧業巨額虧損,在港股主板上市的蒙牛乳業去年曾出現7.5億的巨額賬面虧損。今年上半年,蒙牛業績恢複增長,利潤同比上漲4.7%。資本市場反應亦正面,公布業績次日,股價高開,收盤上漲5.42%。

但利潤增長難掩痼疾,蒙牛耗費巨資入股的現代牧業和雅士利仍然巨額虧損。更為嚴峻的是:蒙牛不僅營收被伊利大幅超越,當前利潤也僅為伊利的約三分之一,市值也只相當於伊利的四成左右。

中國乳制品市場蒙牛伊利雙雄對峙的局面已經持續了十多年,但在中糧入主蒙牛八年之後,從市值和利潤的角度來觀察:雙寡頭對峙似乎正向單寡頭獨強的局面演進。

事實上,中糧系的上市公司正成為很多投資者套牢的深坑。今年上半年,在A股上市的四家中糧系公司股價無一例外地都在下跌。在港股上市的七家中糧系公司,除了大悅城之外,集體跑輸大盤。

中糧執掌之下的蒙牛,真的會掉隊嗎?

 雙寡頭要變單寡頭?蒙牛利潤只有伊利三分之一 

蒙牛公布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營收為294.65億,同比上漲8.1%;凈利潤為11.28億,同比上升4.7%。業績看似不錯,但與同期伊利相比差距相當明顯。今年上半年,伊利凈利潤為33.64億,蒙牛的凈利潤只相當於伊利的33.53%。

伊利和蒙牛的雙雄對峙,是最近十多年中國乳制品市場的基本競爭格局。蒙牛成立於1999年,創始人牛根生原是伊利集團副總裁。1999年伊利總營收已高達3.55億,蒙牛的營收只有4000萬,還不到伊利的零頭。

但到2007年,蒙牛營收就已超過伊利,並成為首家營收邁過200億元大關的中國乳企。當年蒙牛的營收達到213億,而伊利僅為193億。

那時蒙牛在液態奶上的優勢更為明顯,據尼爾森數據:當時蒙牛的液態奶市場占有率達到40.7%,而其它兩名競爭者總共才占28.1%。

但是,隨後爆發的三聚氰胺事件給整個中國乳業市場致命的打擊,蒙牛因為有業績對賭在身,面臨被外資控盤的局面。

2009年7月,中糧以30.58億港元的代價增持了蒙牛11.13%的股份。增持後,中糧持股比例達到20.3%,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從股權結構上,蒙牛實際上已經成為帶有國企色彩的上市公司,但牛根生仍然擔任公司主席。

2011年,牛根生辭去蒙牛董事會主席職務,這標誌著蒙牛正式進入中糧系主政的階段。也就是在這一年,蒙牛的總營收重新被伊利超過,且差距也有越拉越大的趨勢。

下圖為面包財經根據財報繪制的蒙牛與伊利營收走勢對比:

2

不只是營收,蒙牛的一些優勢產品,市場份額也被伊利趕超。以白奶市場為例,白奶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乳制品細分市場。據興業證券研報,伊利的白奶市場份額從2012年起超過蒙牛後,一直占據市場首位;在基礎白奶市場,2016年伊利市場份額已達到37%,而蒙牛僅為28%。

不少市場分析人士認為,蒙牛與伊利的此消彼長,與雙方的股權架構變化有很大關系。原本被貼上民企乳業巨頭標簽的蒙牛,在後牛根生時代,已經成為典型的職業經理人治理結構。

蒙牛自中糧入住後,前五大股東均為機構持股,截至2016年底,其持股比例超過50%;但其高管團隊合計持股卻僅為0.5%左右,帶有明顯的職業經理人治理特征。

而伊利的最大股東持股不足10%,前十大股東持股僅為30%左右,伊利高管持股比例則接近8%,其高管團隊與公司利益高度綁定。

 蒙牛投資屢現敗筆:巨資入股雅士利和現代牧業卻持續失血 

最近幾年,蒙牛通過收購和參股進軍產業上遊的奶牛養殖和奶粉業務,入股現代牧業和雅士利。並表帶來的收入增加,部分掩蓋了蒙牛與伊利在主打產品上營收差距擴大的趨勢。

但這兩家被投資的公司,正陷入巨額虧損的困境。今年上半年,蒙牛應占聯營公司虧損為3.54億,與上年同期相比,虧損擴大29.51%。

蒙牛持股比例超過一半的雅士利(蒙牛持有雅士利51 %的股份),今年上半年營收為10.05億,同比下跌15.7%,虧損1.22億。2016年雅士利就曾出現過3.2億的巨額虧損。

2013年6月,蒙牛以約114億港元向雅士利發出全面收購要約,但此後雅士利的業績開始大幅下滑。2016年雅士利營收僅為2013年的六成。下圖為面包財經根據財報繪制的雅士利總營收與凈利潤:

3

更值得關註的是,雅士利2016年的營收還部分包括了多美滋等收購來的業務。2016年雅士利以10.27億的代價購多美滋。這次收購產生了7.18億商譽,如果在未來幾年,多美滋業績持續低迷,則雅士利很可能要面臨商譽減值的壓力,這無疑又將波及蒙牛。

主要經營奶牛養殖的現代牧業,情況同樣不樂觀。今年上半年總營收為23.53億,同比上漲5.17%;但虧損額高達6.66億,虧損額擴大17.78%。

今年1月,蒙牛宣布以每股1.94港元的價格,耗資約19億港元增持現代牧業15.7%的股份。交易完成後,其持有現代牧業已發行總股本的37.7%,觸發有條件強制性現金要約。截至今年3月底,要約完成後,蒙牛共持有現代牧業61.3%的股份。

不過,在今年8月6日,蒙牛又發布公告稱:擬以每股1.38港元,共計4140萬港元的價格出售現代牧業0.49%的股份,擬用出售款償還若幹現有債務。僅過半年多,蒙牛就打七折出售現代牧業股權。

 中糧系成投資者深坑:買入蒙牛三年無法解套 

蒙牛公布上半年業績後,其股價出現上漲。但今年以來,蒙牛的股價其實是跑輸大盤的。年初至今,恒生指數上漲超過27%,而蒙牛上漲了約23%。

截止今年8月底,蒙牛的總市值為718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605億元,伊利股份總市值為1418億元;伊利的總市值相當於蒙牛的2.34倍。

而在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之前的2007年8月底,伊利的總市值為175億,蒙牛為353億元,蒙牛市值幾乎相當於伊利的兩倍。

在經歷三聚氰胺事件打擊後蒙牛和伊利股價均大幅下挫。但10年之後,伊利市值較事件之前增長了7.1倍,蒙牛則只增長了0.71倍。如果考慮到在這期間,蒙牛經歷了股份配售和供股權行使,導致股本擴大,實際上蒙牛在這期間的複權股價漲幅僅為33%,而同期伊利則大漲了4.61倍。

沒有比對就沒有傷害,直接拉蒙牛和伊利過去十年的股價走勢圖,不知道憧憬著與蒙牛長相廝守的港股投資者心里陰影面積有多大(前者為蒙牛乳業,後者為伊利股份):

4

不只是蒙牛,中糧系旗下的上市公司,除大悅城今年上半年股價表現不錯外,剩余上市公司的股價走勢均較為低迷。

去年11月初在港股上市的中糧肉食,甚至跌破的發行價。中糧肉食IPO價格為2港元,8月31日收盤價僅為1.57港元。

當前恒生指數徘徊在28000點附近,距離2015年股災爆發前的高位只有一步之遙,接近滿血複活,但中糧系各家公司的股價仍在谷底。下圖是2015年4月30日(股災爆發前一個月)與今年8月31日,中糧系各公司股價表現。

5

事實上,不只是在港股,中糧系在A股也有四家上市公司(分別為中糧糖業、中糧生化、中糧地產、酒鬼酒)。年初至今,除了酒鬼酒之外均有明顯下跌;其中,中糧糖業跌幅超過18%。

沒被三聚氰胺打到的蒙牛,是否真的要在中糧入主和“職業經理人”們的執掌下,丟掉乳業雙寡頭的地位?

蒙牛 伊利 中糧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097

Can Bank:點解長實要變能源公司?

1 : GS(14)@2017-01-18 08:02:51

未入正題之前,先講一講歷史,長實地產(1113)由去年8月公開表示決定向非地產業務發展之後,響舊年12月向長和回購飛機租賃業務,使錢唔算多,只係76億元,事隔一個月,長實地產又有新業務。長實地產聯同長建(1038)及電能(006)共同收購澳洲能源公司DUET。與此同時,電能宣佈派5元特別息,以總股本21.34億計,派息就派咗106.7億元,但在今次收購DUET交易,電能佔比最少,只有20%。長實地產表示,長實即使獨資買DUET亦都唔使配股,但係以電能截至去年6月底仍有659億現金計,買DUET只需400多億元,單deal對電能嚟講,連錢都唔使借。作為一個初階投資者,響長實地產買飛機租賃公司之前,對於長和系幾間公司,只係分到長實係地產公司、長和係綜合企業、電能同長建業務已經唔係好分清楚。而家,除咗長和仍然係綜合企業之外,已經分唔清其他三間係做咩業務。事實上,中港地產前景,在中國政府不停調控,香港建築費越來越高之下,相對以前確實越多越難做,香港樓價地價高,風險亦相對加大。尋求其他投資項目亦無可口非,但長和系咁多個上市平台,市場又有咁多投資項目可以揀,點解要將長實變埋能源公司?散子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17/198990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8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