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宏達電一個三億美元的購併案,竟讓自己市值少掉千億元?更讓人不解的是,一家十年都虧損的公司,為何周永明強勢主導非得吃下它?投資人都想知道,王雪紅與周永明的盤算與布局。 撰文‧賴筱凡、林宏文 七月六日,宏達電花三億美元(約合八十六億元新台幣)向威盛買進一家過去十年都虧損的繪圖晶片廠S3 Graphics(以下簡稱S3),震撼市場。S3的另個大股東是威盛與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的投資公司WTI,市場「關係人交易」、「左手賣右手」的罵聲紛紛出籠。 隔日,宏達電股價跌停鎖死,市值瞬間蒸發六○七.五億元,但市場沒有就此縮手,第二天宏達電股價更直接墜落千元之下,兩天合計市值跌掉一○一二.五億元。宏達電花大錢買S3,投資人則直接用股價,對王雪紅投下不信任票。 接著,外資圈素來以看空宏達電聞名的花旗環球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張凱偉,不顧三天前才剛出報告重申買進宏達電,八日,他再發報告,直接將宏達電的評等從「買進」降至「賣出」,成了宏達電購併S3後,第一個開槍的外資。 一問:為何非得吃下S3? 不少人都納悶,為什麼宏達電選在這時候買S3?張凱偉在報告也質問:「為什麼是S3?」熟知整起交易案詳情的人透露,其實都是為了對抗蘋果。 時間拉回去年三月,蘋果一狀告上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控訴宏達電的十一款產品侵害蘋果二十項專利;兩個月後,S3向ITC遞狀,宣稱蘋果產品的影像軟體設計Apple SDK開發工具包,侵害了S3四項專利。 當時,業內人士就分析,依宏達電與威盛關係,應是利用S3反制蘋果。果不其然,七月一日ITC初判,蘋果確實侵犯S3其中兩項專利。五天後,宏達電就宣布砸三億美元,從威盛手上買下S3。 市 場批判聲之所以如浪潮般湧出,一來,王雪紅近年來經營威盛績效不佳,轉投資浮濫、虧損難以止血的問題,更是威盛自二○○○年以來就存在已久的疑慮;二來, 二○○○年威盛用二.○八億美元買下S3後,十一年來對威盛獲利貢獻掛零不打緊,頻頻虧損更讓威盛受不了,才會在○五年S3增資時,引進王雪紅個人投資公 司WTI,後續九次增資,幾乎全由WTI出面認購,才讓S3得以存活至今。S3股權也因引進WTI增資後,八成股權從威盛轉自WTI。 翻開 威盛年報可得知,十年S3累計虧損達一一五.四九億元。一家連年虧損的公司,大股東又以王雪紅為主,這也難怪市場會批判宏達電買S3是「關係人交易」、 「左手賣右手」。不過,熟知詳情的人士透露,整起交易案的主導者,從談購併、議價到拍板,都是周永明與威盛總經理陳文琦協商。周永明很清楚,他買S3的目 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專利,他甚至不在乎S3經營是賺還是賠。」二問:為何定價三億美元? 既然宏達電買S3擺明就是為了專利而來,那S3的專利價值高達三億美元嗎?不少市場人士質疑,當年威盛買S3成本不過二.○八億美元,養了十年都賠錢,現在宏達電卻花幾乎是一個股本的價碼買下S3。 儘 管宏達電內部人士透露,三億美元這個價格,其實是由全球最大智慧財產權法律事務所飛翰(Finnegan)鑑價。當時飛翰給周永明的報告裡,價格比三億美 元還高,所依據的也是S3與蘋果的專利訴訟案,雖然那時ITC初判結果還沒出來,飛翰做完鑑價後,認定S3專利價值超過三億美元。 業內人士 分析,今年六月進行專利拍賣的北電(Nortel),也是不堪數年虧損,價值達四十五億美元的六千多項專利,被蘋果、索尼(SONY)、微軟等六家大廠拿 下。「陳文琦大可用公開拍賣方式,把S3專利賣掉,但這對希望拿到S3專利的宏達電而言,卻不是那麼有利。」另一方面,熟知詳情的人也指出,近五年來,王 雪紅以個人投資公司吃下S3增資額度,前後加總達一.五億美元,「當初威盛不堪虧損,根本拿不出錢來增資S3,最後王雪紅只好自掏腰包買單。」只是,威盛 養了S3十一年,始終沒有交出好成績,「不是S3專利、技術不好,是威盛推產品總是慢半拍。」業內人士觀察,若不是威盛需要S3繪圖晶片技術,威盛大可把 S3賣了,結果威盛是空有S3的專利與技術,但產品永遠落後競爭者如nVidia及ATi(後併入超微)。 看在業內人士眼裡,縱使S3部分 專利還授權微軟、索尼,但權利金進帳不多,否則S3也不會連年虧損。所以,王雪紅如今以「成本價」把S3賣給宏達電,更招致批評,「哪有人做不賠本生意? 難道不用為當年決策錯誤負責嗎?」假如S3專利夠好,又是宏達電反制蘋果訴訟的一步重要棋子,那大可用專利授權的方式,為何需要買整家公司? 三問:為何不用專利授權? 張 凱偉在報告裡詳細指明,宏達電已經採用高通的Adreno繪圖晶片,整合進高通的Snapdragon處理器,宏達電實在不需要另一個繪圖晶片的解決方 案,買S3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有利於後續與蘋果訴訟的S3專利。既然如此,張凱偉認為,大可用專利授權來取代買下S3整家公司。 宏達電內部人士解釋,當時控告蘋果侵權的是S3,若用授權方式拿到S3專利,則宏達電無法運用這項專利訴訟的結果,而一旦S3成為宏達電的公司,後續蘋果要談判的對象就變成了宏達電,也會讓宏達電與蘋果的訴訟案,多一項利器。 隨S3與蘋果侵權官司在七月一日ITC初判後,宏達電與蘋果的訴訟案也將在十五日初步審查,宏達電買S3反擊蘋果的態勢明顯,雙方勢必會展開新一波談判。 四問:為何S3只剩空殼? 儘 管整樁交易案背後,出發點多來自宏達電與蘋果訴訟的考量,但不可諱言的是,S3在賣給宏達電後,S3手中二三五項專利劃分給了宏達電,但S3上海研發中 心,與大陸、台灣分公司,都仍然歸屬威盛所有,尤其是S3上海研發中心擁有數百名研發人員,這實在很難說服大眾,宏達電花大錢買到的不是空殼公司。 更 特別的是,威盛雖然高價賣掉了S3,卻仍擁有這些專利的使用權,雖然威盛與宏達電沒有競爭關係,但此項交易案獨厚威盛,讓威盛占盡便宜,也等於是用目前產 業地位如日中天、現金充沛的宏達電,拉抬虧損多年的威盛,對投資宏達電的股東來說,尤其是持股最大的外資來說,恐怕心中仍存有不少的疑慮,難怪會有長期支 持宏達電的外資說,「我們無能為力,只能含淚支持。」事發後兩天,宏達電被加拿大半導體廠Mosaid告專利侵權;十一日,蘋果更祭出反擊措施,再次向 ITC提起訴訟,控告宏達電侵權,雙方攻防戰提前開打。「宏達電已經是全世界第四大智慧型手機品牌,未來這種事只會多、不會少,所以周永明必須想得是長 遠、對宏達電好的策略。」業內人士說,不管是蘋果告三星,還是宏達電告蘋果,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這兵家必爭之地情勢不變,宏達電就會一再成為對手的箭 靶。 在與蘋果侵權官司還沒有結果前,宏達電必然是嚴陣以待,但在此之前,張凱偉認為,宏達電還有個更芒刺在背的對手,就是韓國的三星。 隨著成熟市場的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已攀高,新興市場又因3G基礎建設未普及,在在都讓智慧型手機後續成長動能受考驗,加上三星又立志要坐上Android平台之首,宏達電在挑戰蘋果前,還得先過三星這關。 不 論如何,過去一年對宏達電而言,是最輝煌的一年。但在蘋果侵權官司未了、S3買貴質疑,加上智慧型手機成長動能趨緩,似乎都已經預告著,今年下半年全球智 慧型手機市場將是山雨欲來。而樹大招風的宏達電,肯定是許多大廠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未來宏達電的路,將充滿更多更大的挑戰。 1分鐘認識S3 Graphics 成立:1989年(1999年被威盛購併,2011年再被宏達電收購) 主要業務:繪圖晶片 主要股東:80%股權為王雪紅投資公司WTI所有,威盛持有20% 過去十年成績:累計虧損115.49億元宏達電、蘋果侵權訴訟不斷! 2010.03.02 蘋果向ITC提告宏達電侵害其20項專利,包含用兩指操作觸控面板2010.05.12 宏達電反控蘋果侵害其電源管理、電源控制等五項專利2010.05.28 S3控告蘋果的影像軟體設計Apple SDK開發工具包,侵害其四項專利2011.07.01 ITC初判蘋果侵害S3二項專利2011.07.06 宏達電買了S3,意圖增加談判籌碼2011.07.11 蘋果再告宏達電侵權2011.07.15 蘋果告宏達電侵權之ITC將進行初判2011.11 S3告蘋果侵權ITC將宣布最後判決 |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22495.html
東省佛山市均安鎮素有「牛仔之都」的美譽,2004年1月被國家紡織工業協會授予 「中國牛仔服裝名鎮」稱號,這個曾哺育武打巨星李小龍的地方,現在一年產牛仔褲近2萬件。
然而,根據均安鎮經濟促進局最新的統計數據,近半年來近100家牛仔企業先後倒閉。在人民幣升值、生產成本增加等看似溫和而又致命的因素面前,均安鎮昔日的光環是否將慢慢褪去?
老闆棄廠出走
杜敏眼中的「好老闆」突然選擇了「遠走高飛」,留下67名工人,欠下28萬元應付工資,扔下一屋子破舊的機器設備。
杜敏所在的這家企業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廠名為金昌盛,然而吉利的廠名並未使企業逃脫倒閉的厄運。在年初之後,金昌盛倒閉之前,這裡陸續消失了近100家牛仔褲生產工廠。
8月15日,杜敏同工友來到當地勞動局,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協助追討廠裡欠下的近30萬元工資。如今,他們已為此奔波了整整半個月。
「8月1日,一切都很正常,晚上6點多我們都還在廠裡吃飯,有幾個加班的員工到了晚上10點多才收工,當天還出了900多件貨。」杜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杜敏沒有想到這是她在這個廠裡工作的最後一天。「當天夜裡,突然出現的幾個人要搬廠裡的設備,被門衛發現後,我們全部都趕過去,接著報了警。」杜敏說。
工人們立即給公司財務人員(老闆的姑父)打電話,沒想到的是,那邊只有一句話 「明天一切會結束」。從此,該號碼再也無法接通。
第二天,工人們發現,這個廠真的結束了,前一天晚上出的貨已經被老闆賣掉,剩下的是一堆沒有來得及加工的布料和幾十台破舊的機器。老闆和他的姑父,從此失蹤。
老闆給員工留下了一封信,大概內容是:各位員工,感謝這段時間對我們的支持,目前服裝廠已無法繼續經營,一切委託勞動部門拍賣廠裡的設備給你們發放工資。
按照修改過的規定,再過一天,即8月3日,金昌盛服裝廠要支付工人6月份的工資。在發工資的最後時刻,廠裡的老闆選擇了棄廠出走。
為何要強調修改過的規定呢?因為按照慣例,工人的工資應該在每月底發放,工人何光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7月31日這一天,廠裡貼出了通知,把由月底發放的工資推遲到8月3日。
現在除老闆和其身邊的工作人員外,其他人無法知道老闆為什麼把工資發放時間推遲3天,或許是為挽救瀕臨倒閉的服裝廠做最後的努力,或許僅僅是為出走爭取更多時間。
8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入了金昌盛原來租用的廠房裡。加工車間已鐵將軍把門,行政辦公室裡滿地都是散亂的紙張,未加工完整的牛仔褲被隨意丟棄。村裡派過來的一位治安管理員照看著這些本應被賣掉而一時又賣不掉的機器設備。
杜敏說,6月和7月的工資都沒有發放。而這一批工人大多數是3月份才過來,也就是說,他們只領到了4月和5月的工資。
「房東也催我們交房租。」杜敏向記者證實,目前有10餘個工人因為沒有地方住,只能露宿街頭。
近百家企業倒閉
金昌盛僅是均安鎮2000家牛仔生產企業中倒閉的一員。根據均安鎮經濟促進局的統計數據,今年以來,已陸續有近100家企業因種種原因被迫關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納入統計的倒閉企業均是在當地工商部門註冊的公司,而沒有執照的「黑戶」企業並不在統計範圍內。
在金昌盛倒閉的同時,均安鎮另外一家萬滿鳴製衣廠老闆也突然「失蹤」。據瞭解,其共欠下30多位供貨商近2000萬元貨款。
同金昌盛相隔幾個街道,潤越製衣廠的經理陳海平正在擔心今年的市場走勢。「從現在來看,旺季也不會旺了。」他說。
今年,陳海平最明顯的感覺是,客戶下單數量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低,要求反而越來越高。「原來生意好的時候,客戶拿著現金來搶貨,即使有些小的質量問題也無大礙。」
陳海平的服裝廠有100多人,在均安屬於中等規模,拿不到充足的訂單,他只能讓工人晚上不加班,白天少工作些時間。
雖然市場平淡,但是當一些純粹做加工的小單過來時,陳海平卻不敢接。「弄不好就要虧損,利潤太薄了。」他告訴記者,相比那些只有十幾個甚至幾個工人的小作坊服裝加工廠,他的企業配備了更齊全的工種,這樣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接下純做加工的小單後,加工以外的工種就沒有活幹。
位於該鎮的聖峰製衣廠經理陳超也有同樣的感受。她告訴記者,今年訂單和利潤雙雙下滑,形勢不怎麼樂觀。為此,她還在某電子商務平台註冊了信息,但是目前並沒有為廠裡帶來更多的訂單。
在均安鎮華豐村,沿街兩面的居民樓裡遍佈著大大小小的牛仔服裝廠,有的甚至連廠名都沒有。在飄過的陣陣布料氣味中,一位作坊式加工廠老闆跟記者講起 了利潤不斷下滑的「苦悶現實」。「市場好的時候,一條牛仔褲的純利潤可以達到3元,但是現在只能拿到1元,更差的時候甚至只有8到9毛。」
均安鎮經濟促進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客戶對加工企業的成本核算非常精確,留給當地企業的純利潤只有3%到5%左右,因此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弱。
在杜敏的工友中廣為流傳的一個極端例子是,一個工人今年連續換了6個廠,但是這6個廠先後都關了門或者換了老闆。
誰動了他們的奶酪?
在杜敏同工友們找當地政府部門解決工資問題的時候,8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950,連續四個交易日改寫匯改以來的新高紀錄。
杜敏並不認為所在工廠倒閉同人民幣匯率有任何關係。但是,這種看不見的東西正在成為他們丟掉飯碗的重要因素之一。據上述均安鎮經濟促進局官員透露,此前該鎮牛仔褲的出口量達到90%,但是現在已經下降至70%,由於人民幣匯率不斷走高,利潤受到侵蝕,不少企業轉向了內銷。
對於純利潤只有3%到5%的均安牛仔加工企業而言,人民幣升值無疑是把捅向心窩的刀。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去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整個紡織行業的平均淨利潤率在3%~4%,不會超過5%,如果人民幣升值超過5個點,將會有一半以上的企業死掉。
雖然 「一半以上的企業死掉」目前來看有些誇大,但是均安的牛仔企業現狀已經表明,越來越多的服裝加工中小企業撐不下去了。
潤越製衣廠經理陳海平表示,現在他的外貿單只敢做一小部分,其餘都是通過內銷。
成本控制也是一個大難題。在均安鎮經濟促進局相關人士看來,該鎮近百家企業倒閉的導火索就在於棉價不穩定。去年,棉花價格一路飆升,今年以來又一路狂瀉,在價格上漲的時候很多企業囤積了不少棉花,當棉價下降後,這些高價原材料馬上變成燙手山芋,直接衝擊企業的利潤。
當然,讓這些服裝加工企業難以持續經營的原因中,依舊少不了人力成本的因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當地一家服裝加工企業的工資單顯示,工資最高的工人月入已經超過6000元。杜敏表示,他們每月的平均工資在3000元以上。
正略鈞策管理諮詢合夥人、服裝行業研究專家唐平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包括銀根收緊致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等等都還是外部原因,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這些企業處於價值鏈的下游,只能賺取低廉的加工費,產品沒有議價能力。
企業轉型之惑
佛山市順德區力高製衣有限公司是均安鎮比較大的一家服裝企業,據稱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但是對於在市場慘淡的形勢下,究竟該如何轉型,公司行政總監劉曉祥一時也沒有好主意。
他告訴記者,服裝加工業是典型的傳統行業,一些高新技術無法在這個產業得到施展,而新引進的設備只能提高速度和精準度,對人力的依賴依然很高。
「由於這個行業門檻不高,投資也不大,就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目前來看,要提高盈利水平,只能依靠減少浪費、拓展業務量等老方法。」他說。
雖然在2000多家企業中倒下近100家,所佔比例並不是特別大,但是陳海平還是覺得危機越來越嚴重,為了儘可能減輕減少損失,一些企業只能千方百計壓縮成本。「改用便宜一些的布料,或者簡化工藝步驟。」陳海平說。
不過這種做法在劉曉祥看來是不妥當的,「這其實是以次充好的做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造成更壞的結果。」
而均安鎮東旺製衣廠經理廖東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困惑,他說服裝加工的成本其實很難通過其他形式轉移,現實的成本就擺在那裡,不容易壓縮。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廣州民營經濟發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彭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這樣的企業,只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麼轉 移要麼升級,就是把生產基地轉向成本更低的地方;或者是尋找歐美以外的其他市場,而升級主要體現在創建品牌方面,向製造業產業鏈的兩端提升。
但是,這兩種方式對於均安大多數小作坊式企業而言,都可望而不可即。陳海平說,他不敢想未來到底是什麼樣的。
同時,唐平華說,相對於休閒服飾的品牌化而言,目前國內的牛仔服裝還沒有打造出多少品牌,這其實也是一個機遇。均安的牛仔服裝企業可以借鑑休閒服裝的品牌化經驗,從而獲得轉型。
8月17日,杜敏等金昌盛職工從當地勞動部門獲得的協調結果是,只能拿回50%的工資,但工人們並不滿意這一結果。
http://www.zjscdb.com/detail.php?newsid=63046
每经记者 徐杰 陈都 发自温州
10月中旬的温州,已现秋色的温州大道上依然有些闷热。
“胡福林回来了”“孙福财回来了”,这两天,菲林便利店员工阿诚(化名)时不时从当地报纸上看到这些好消息,“国庆长假的时候,董事长就不见了,会不会也回来?”阿城心里嘀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前前往了位于温州市龙湾经济开发区甬江路131号的温州菲林便利店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菲林公司),发现通往该公司办 公场所的玻璃大门紧闭着,虽然该公司董事长王天虹“蒸发”的消息已经传出好几天了,昨天(10月12日),一些供货商和企业员工仍聚集在公司大院内。
与9月前企业老板“跑路”不同的是,菲林公司的老板被传“跑路”后迅速有公司介入重组。
菲林公司是温州本土企业,温州工商注册资料显示,菲林便利店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4月15日,总部位于温州市龙湾经济开发区甬江路131号,旗下有38家注册的门店,“那是之前,现在远不止这个数目”,该公司一名中层管理人员介绍说。
董事长不见了
“董事长不知去哪里了,但公司目前仍在运作,由其他股东在负责。”上述菲林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他现在还在公司上班。
菲林公司信息部员工阿诚 (化名)称,10月7号,供货商就开始到菲林的门店里“抢货”,以至于不少菲林的门店只得在8日关闭,而截至昨日,基本上全温州市的菲林的门店都关闭了。
在门店商品被抢空后,10日~11日,大量供货商又聚集到公司里索要货款,搬走财物。昨天,《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菲林办公楼一楼看到,在紧闭的玻璃大门后,连一尊铜制的关公雕像都被锁在了门后,并用木板遮盖了起来。
不过,办公楼前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门店都已关闭,公司总部仍然还在运作,员工也都在上班。“来总部上班的员工其实也无事可做,很多人都是过来看看形势的。”阿诚说,因为菲林也拖欠了不少员工的工资,他上个月的工资就至今未发。
“原本应该9月25号发工资,但是拖到现在也没发,据说这个月20号之前一定会发。”他说,自己所在的部门还算好的,有的部门甚至拖欠了三四个月的工资。
在公司前台,记者还遇到前来打探情况的联合利华和宝洁公司在温州的代理商。因为与菲林的货款分别为一月一结和10天一结,所以在菲林的门店关闭时,均欠下了两家公司1万多元的货款。
“我们也是7号才听说王天虹跑路的”,宝洁代理商的一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当天她就来到菲林这边询问货款情况,但是财务已经无法支付款项,“预计短时间内从菲林拿到货款有点难,能从菲林的门店和仓库中要回还未卖出的货物就不错了。”
好消息是,王天虹被传跑路后,已有企业对菲林公司表示兴趣。《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温州另一家以连锁超市为业务的公司,温州十足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已经介入菲林公司。
“应政府要求,要承担社会责任,公司已经介入该公司的调研,目前,收购还未确定。”温州十足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有关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菲林公司一中层管理人员也表示,“目前两者正在谈”。
“‘十足’是温州规模比较大的连锁便利店”,温州当地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公开资料显示,温州十足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属人本集团旗下,于2001 年5月26日正式成立。人本集团现拥有资产10.58亿元,年销售收入17.9亿元。浙江人本超市公司系全国连锁百强企业、浙南闽北最大的连锁超市公司之 一,目前拥有近100家商场,年销售收入近12个亿,同时运营大卖场、标准店及便利店三种业态。
贷款涉及广发银行
网络有传言称,菲林公司董事长王天虹与广发银行温州分行某支行一女信贷员有关系,王天虹很多贷款都是出自该信贷员。根据广发银行温州分行公布的 电话,记者联系到了广发银行温州分行这些贷款的经办人,该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分行确实有该信贷员,但不存在男女关系,“目前已经以恶意诽谤向公安报案”。
上述经办人并未否定该行与菲林的借贷关系,对于王天虹被传“跑路”后这笔贷款如何处理,该人士称“按照正常的途径进行处理”。
昨日,温州市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还不知道此事。
温州市打火机协会会长、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认为,目前政府出手救助的主要是经营实体。黄发静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很多 温州企业还活着,或者说勉强维持着,生产经营并不是企业老板所关心的,他们只是想把企业作为一个融资的平台,从银行获得贷款后进入楼市、股市,或者转而放 贷。
黄发静担忧,温州庞大的地下借贷市场以及潜藏其中的各种风险依然存在。公开资料称,温州民间资本超过6000亿元,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其 中参与民间借贷的资本约1100亿元,占全市银行贷款的20%左右。从民间借贷资金用途来看,至少有440亿元的民间借贷资金一直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处 于“钱生钱”的状态。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此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应警惕民间借贷风险大暴发。周德文称,民间借贷愈演愈烈,民间借贷的风险在累积,未来存在风险大暴发的可能越来愈大,据最近一些监管机构透露出的信息,温州民间借贷大约达1200亿元。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沈建緣 一個曾操控美國股市中國概念股近百億市值財富消漲的中介公司日前突然「蒸發」。
6月18日,中美橋樑資本有限公司(下稱「中美橋樑資本」)法務部員工曉軍(化名),像往常一樣來到位於北京建外大街中環世貿D座26層的公司上 班,但眼前的一幕卻讓她驚呆了:整個辦公區只剩下凌亂的辦公桌椅、幾台電腦和隨處散落的賬本。「上週五大家還在正常上班,雖然只剩了不到10人。」曉軍 說,她一直堅持上班是因為「從今年2月1日以後就沒領過工資」,此前她沒有得到任何公司要搬家的消息,只是同事們不斷地離職,偶爾還會聽到公司轎車已被抵 押之類的竊竊私語。
中美橋樑資本是一家專事幫助中國中小企業通過買殼在美國納斯達克(Nasdaq)和OTCBB(美國場外櫃檯交易系統)市場上市的中介機構。通過幫 助中資企業上市並獲得部分股權,中美橋樑資本獲利豐厚,但也因涉嫌過度包裝上市企業而遭到美國證監會(SEC)調查。而中美橋樑資本的幕後老闆徐傑,也是 一位充滿爭議的神秘人物。
中介「逃離」
中美橋樑資本有限公司從2005年開始在中環世貿大廈26層佔據約2000平米的辦公空間。該寫字樓位於國貿正對面CBD商圈的黃金地段。據大廈的保潔人員表示,這家公司看上去很「體面」,「連前台都是中國和外籍兩個接待小姐。」
中美橋樑資本官方網站顯示,「該公司6年來累計投資13億美元,參股控股了近30家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優質中國中小企業、在美國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上市 並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公司2011年度的銷售額達到5000萬美元,稅後利潤達750萬美元,追加投資後年銷售收入和淨利潤增長在15%以上。」
但事實顯示,中美橋樑資本運作資金極度短缺。2012年初,為獲取現金流,中美橋樑資本在半年前將原來約2000平米辦公空間的一半轉租給了國瑞中 利(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並開展私募活動,與包括內部員工和債主債簽署轉股協議,承諾運作的企業上市後給予高額回報等。「幸好當時公司沒有接受中 美橋樑提出的其他融資建議,否則還會蒙受更大的損失。」國瑞中利公司副總經理劉魯稱,年初他們公司已把100多萬元租金打到了中美橋樑資本的賬戶上,現在 裝修完畢並開始辦公,才發現中美橋樑並沒有把租房款轉給房東。
據中環世貿大廈物業值班經理丁先生回憶,6月份,有個高個子女孩拿來一張26層租戶中美橋樑資本有限公司的「出門條」讓他簽字,並說需要更換電腦,搬走的包括幾台電腦和幾隻箱子。「沒想到他們一去不返。」丁先生說,「他們還欠我們1萬多元水電費和一筆物業費。」
目前北京市勞動仲裁委員會已受理中美橋樑多名員工提出的索要欠薪訴訟申請。該公司員工透露,中美橋樑資本北京的員工近兩年都沒有按時發放工資,保險 和公積金也嚴重拖欠,6月初整個公司的員工已不足10人,留守員工一直無法找到包括公司CEO郭宏偉在內的任何公司管理層。據該公司一位內部人士稱,中美 橋樑欠管理層的工資也達數十萬元之多;該公司幕後老闆徐傑去向不明。
「販殼」真相
中美橋樑資本有限公司網站顯示,該公司自2005年創建,總部位於美國紐約,主營業務覆蓋大型私營企業的戰略投資、融資型反向收購上市(FTO)、 反向收購上市(RTO)、初次公開上市(IPO)及併購業務(M&A)等。但記者並未找到該公司號稱位於美國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總部的聯繫方式和地 址。該公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員工則表示,「公司註冊地在維京群島,在海外並沒有總部和員工」。
而記者在百度搜索中美橋樑資本時,發現該公司與位於上海的中美風險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美風險投資」)和位於深圳的鉅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前身為 深圳華銀投資擔保公司,下稱「深圳鉅富資產」)同屬於中美資本控股集團。該集團於2003年成立,總部設立於美國洛杉磯,是一家專門從事投資管理、資本控 制的專業金融管理機構,發起人與中美橋樑資本一樣,也是徐傑。
徐傑在美國化名「Kit Tsui」,十年前曾是深圳無繩電話巨頭「萬德萊」的掌門人,後來卻因高達6億元的負債案發而「失蹤」,後徐傑「前往」美 國,在2003年買下殼公司INDI,並通過維京群島成立的離岸公司,操作美國股市中的殼買賣。有媒體報導,徐傑的團隊通過中美風險投資、中美橋樑資本、 深圳鉅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主體,為急於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收購海外殼公司,製造財務數據,炮製業績幻象。
2010年底,徐傑因幫助東方紙業、旅程天下等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反向收購」中涉嫌會計違規和審計不嚴,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調查。
反向收購(RTO),就是通常所說的「借殼上市」,相對於常規意義的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所需週期更短,費用也更低,一般幾十萬甚至幾萬美 元就能買到一個「殼」。中美橋樑資本所有的殼買賣,幾乎都是通過ValueGlobal和TopInterest等離岸公司完成,然後再轉賣給中國的擬上 市公司。
在該公司提供給客戶的一份合作協議中,中美橋樑資本「負責整體策劃和運作並負責擔保,保證合作企業通過反向收購在美國Nasdaq、OTCBB市場 上市,在企業達標後即負責向主板市場進行轉板的操作」。中美橋樑資本承諾「融資參股、保證上市」,並提供所有金融服務和資金投入,承擔在上市過程中產生的 所有費用,條件是企業上市後將一定的股份作為報酬「支付」給中美橋樑資本。
通過獲得股權,中美橋樑資本收穫頗豐,以港灣資源項目為例,中美橋樑資本以上市包裝費用和用於增發、承銷中「打點」相關機構為由收取的費用是30%的股份。急於進入美國資本市場的中國企業正是徐傑這樣的「殼主」們的發財良機。
上市與「謊言」
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後由徐傑團隊主導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有12家。但調查顯示,2004年後在美國借殼上市的中國公司多數成了垃圾股,尤其是 當「做空潮」來襲後,這些企業的缺陷,迅速被做空機構放大。此類公司在反向收購(RTO)三年左右市值縮水75%。而中美橋樑資源的「成功案例」也無一例 外成為中概股中的「爛蘋果」。
在中美橋樑資本的網站上,旅程天下、海灣資源、東方紙業這些備受爭議的中國概念股都被作為「成功案例」赫然在列。其中旅程天下2012年4月17日發佈公告宣佈自願從紐交所退市,並於2012年4月26日提交退市文件。
該公司正是在中美橋樑資本的操作下,僅僅花費了43.5萬美元收購了美國一家名為Tam of Henderson的殼公司從而成功登陸OTCBB,後於2009年10月27日在紐約證交所正式掛牌交易的。該公司也是2011年度被渾水「圍獵」的中概股典型案例之一。
此前,專注於中國概念股研究的Glaucus Research Group發佈的一份分析報告稱,該公司誇大了公司收入、現金餘額和淨利潤。比如 「旅程天下2010年前三季度的廣告預算僅25萬美元,淨利潤卻高達1.1億美元,而它的競爭對手在市場營銷方面比旅程天下多支出了5~10倍。」為此他 們將旅程天下評級為「強力賣出」,目標價僅1美元。
海灣資源是中美橋樑運作下轉板的另一家企業,但不久便被Glaucus Research 在美國知名科技博客網站Seekingalpha上發文 討伐,指其涉及不恰當關聯交易、空殼實體、工廠的規模遠比其在SEC文件中提到的小、CEO隱瞞事實等七項指控,存在欺詐嫌疑。
東方紙業 2007年登陸美國OTCBB,2009年轉板紐交所,也被中美橋樑拿來作為其「成功案例」,但同樣遭遇做空機構圍獵,被指財務造假,股價像是坐上了過山車。渾水在指責東方紙業存在欺詐行為時,一口氣列舉了其「誇大2008年營收27倍」等九宗罪名。
中美橋樑網站上提到的另一家企業,家庭系統集團在中美橋樑的投資運作下,於2006年8月登陸美國OTCBB市場,5年過去了,仍未成功轉板。新能 源系統集團也經中美橋樑多年運作仍未轉板。事實證明,多個被做空機構圍獵,成功轉板之後又因為各種「醜聞」而黯然退市,或因被指財務造假而深陷爭議漩渦的 中國概念股都出自中美橋樑資本之手。
涉嫌欺詐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中國概念股過去10年中所累積的市場信譽土崩瓦解。2012年上半年,包括旅程天下在內,從美國資本市場退市的中概股企業有19家。
對中美橋樑資本和徐傑這樣的「殼主」來說,既往的「包裝」方式,並不總能被美國資本市場輕易認同,在2010年經歷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調查之後,雖經多方「努力」,中美橋樑資本近三年內再無一個成功案例,生意受到重創。
利益鏈條斷裂直接導致了中美橋樑資本的資金短缺,財務狀況已經無法支撐正常運營。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本報,中美橋樑資本僅房屋租金和員工欠薪方面的債務已達數百萬元。目前,徐傑及中美橋樑資本高層的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但中美橋樑資本是否就此草草收場?
據瞭解,在中環世貿人去樓空之前,中美橋樑資本仍在操作的項目包括山東一個有機農業項目、北京金山城美食包裝上市項目以及江西上饒百花洲項目,這些項目尚未「修成正果」。
另據媒體報導,2011年中美資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中美橋樑資本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與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公司合作建立的首個「汽車零部件(安陸)產業基地」,根據計劃,該項目預計在6年內總投資100億人民幣,利用外資1達億美元,目前仍在運作期間。
或許,中美橋樑資本和他的幕後操盤手試圖再次通過「失蹤」遊戲,為仍在操作的項目爭取時間,「鹹魚翻身」。
|
||||||
繼滙控(5)後,渣打集團 (2888)亦捲入洗黑錢案,而且案情比滙豐更嚴重;不單牽涉金額達一萬九千億港元(下同),還有可能被美國紐約州吊銷營業牌照,本週二渣打暴跌一成五, 市值單日蒸發六百七十億,吊銷牌照最終會摧毀渣打的美國業務,亦嚴重影響其他地區利益;就算想賠款了事,牽涉金額亦可能高達一千九百億,相當渣打過去十年 盈利總和。渣打未來仍然嚴峻,散戶絕對不宜沾手。 美國紐約州金融局,於香港時間本週一晚上約十一時,發出公告指渣打在○一至一○的十年間,為伊朗銀行在美國金融體系內進行交易,涉及交易達六萬宗,金額達 二千五百億美元(一萬九千億港元),違反美國反洗黑錢法,渣打下週三要到金融局交代及解釋,否則可能因此失去紐約州的經營牌照。「洗黑錢」消息隨即震動金 融市場,在香港甫一開市,渣打便跌百分之七,踏入午市仍持續跌勢,一度大跌四十元,即跌幅兩成,收市跌一成五至一百六十元,單日蒸發市值達六百七十億港 元。本週二,倫敦開市初段,更插水式跌至一百三十元水平。 紐約州角色關鍵 根據金融局長達二十七頁的報告,渣打除與伊朗的生意出問題,有證據顯示渣打跟其他受美國政府制裁的國家,包括利比亞、蘇丹、緬甸亦有類似失當行為,調查仍 進行中。金融局更直斥渣打為流氓(rogue)機構,對其指控包括偽造商業記錄、提供虛假申請工具、未能準確記存所有有關交易紀錄、阻礙政府的行政工作、 未能向金融局匯報有問題的交易,以及逃避聯邦政府制裁等,指控非常嚴厲。該報告又指,自一九七六年,渣打銀行紐約州分行獲發外國銀行牌照後,美元清算業務 一直為渣打帶來巨額收入。渣打的美元結算業務為全球第七大,每日為全球客戶清算近一千九百億美元(一萬四千億港元),為今年上半年企業銀行業務盈利的主要 驅動力。截至今年三月底,渣打紐約分行的總資產達三千一百八十億港元。事實上,渣打靠中東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業務起家,當地企業在美國的交收,亦有賴渣打 「聯線」。其九成盈利來自亞洲、非洲及中東。渣打的最大股東原為持有一成三股份的新加坡邱德拔家族,邱於○四年過身後賣予新加坡政府的淡馬錫主權基金,易 手後,渣打經營依然進取,在新加坡大力開拓私人銀行業務,吸納馬來西亞及印尼的富豪,更聘請逾二千名私人銀行家坐陣。 前景極不明朗 一名投資銀行副總裁指,「渣打嘅情況比滙控仲嚴重,因為滙控只係內部監控出問題,但紐約州金融局報告指,渣打管理層aware﹙意識﹚到呢個情況,仲故意 繼續咁做。報告內容字眼嚴厲好多!直頭話佢偽造記錄,同伊朗合謀洗黑錢!」該名銀行副總裁續稱︰「市場最大嘅擔心係懲罰可以有幾嚴重,輕則罰錢,重則講緊 釘牌,對渣打嘅美元清算業務有好大打擊!一路以來,渣打嘅美元結算業務為全球第七大,無咗個牌,企業銀行業務生意首當其衝,舉例講,亞洲客、中東客戶同美 國公司有生意來往,因為錢無得往來美國,隨時幫襯其他銀行。」而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亦認為渣打的問題棘手:「紐約州係美國最大嘅銀行結算體 系,被人釘咗個牌,等於俾人斬咗隻左腳!最大影響係駁唔到美國聯儲局個中央結算系統,同唔到美國其他銀行做交收,變相唔使玩!」蘇續稱:「喺美國洗黑錢, 最高罰款額係該筆黑錢的十分之一,假如紐約州金融局無計錯數,以二萬億港元計,最高罰款二千億元,要做幾多年先賺得番?」若罰款真的高達二千億,則相當於 渣打過去十年的盈利總和。現時渣打周身蟻,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建議投資者,不要心急撈底,「借鏡新地事件,頭幾日一定跌到好勁!過咗一段時間,件 事淡化咗,開始有反彈,但渣打股價本身有溢價,佢book value(賬面值)每股一百三十蚊,散戶想撈底,呢個位可以考慮吓。但係要佢上番出事前嘅一百九十蚊,難過新地上番出事前每股一百零七蚊,投資者最唔鍾 意uncertainty(不穩定性)!」 |
自然界的物質守恆定律到了股市,是否還起作用?我們總是看到股市裡的「錢」憑空消失或增加,這種神奇的現象是否「超自然」了?讓我們聽聽問對網顧問Jin講一個關於上市一星期的小故事,你或許就會明白,看似「蒸發」了的錢,到底進了誰的口袋。
(問對網/圖)
A公司十億市價蒸發的一星期:
假設股市只有一家上市公司,A。
星期一:開盤時,A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一億元,所有股票被一萬人持有(每人持有一萬元價值的股票)。市場沒交易,市價還是一億元。
星期二:我拿五億元,從所有A股持有人收購了A公司的股票,A公司的市值(和股市)也因此一夜之間變成五億,我成為所有媒體的封面人物,還上央視,高興的很!
星期三和星期四:一千萬人(包括原來那一萬A股持有人)都想來買我的A公司股票,我也很樂意以雙倍的價格賣出。這樣一買一賣,A上市公司在兩天就升值到十億元!大家都覺得能買到就是賺到了,好開心!我的五億投資也連本帶利變成十億(現金)。
星期五:開盤前,媒體爆A公司常年做假賬,實際已經破產,所有人急著想賣A股,就是沒人要買,價格跌到零,十億市價就這樣「蒸發」啦!我又成為所有媒體的封面人物,但是就是找不到我這人,因為週四晚,我已經悄悄帶著十億現金,到國外度假去!
故事說到這,大家應該心裡有數,蒸發的錢去哪了吧?
小提示——蒸發前,最後那個賣家。
(作者:Jin,問對網顧問,公益+創業者)
| ||||||
一家由麻省理工學院台裔教授蔣業明創辦的電動車電池公司,被視為美國新能源科技的明日之星,不但獲得歐巴馬的支持,美國科技巨人也爭相成為它的股東;為何三年後它會走上破產的不歸路,這家創新公司犯了什麼錯誤? 撰文‧乾隆來 美國最先進的電池製造商 A123(A123 Systems)在十月十六日宣布破產。這家由台裔、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蔣業明創辦的電動車電池公司,原本有可能將汽車業帶入全電池動能的新世紀;卻在搭載A123電池的超級跑車Fisker Karma 火燒車事件後,燒掉了一切未來! 由蔣業明教授與投資家在二○○一年創設的A123系統公司,一開始就以徹底改變汽車動能為目標;初始除了蔣業明突破性的電池技術之外,只有美國官方十萬美元的補助金、五名員工,以及從麻省理工學院拿出來的○.五公克材料。 新電池技術 各方吹捧 蔣業明原本是奈米科技與先進陶瓷材料的專家,他將奈米的技術用在磷酸鋰鐵材料,大幅提升了鋰電池的放電速率,將原本使用在筆記型電腦的鋰電池,升級成為汽車、機車搭載的動能心臟,一時之間成為各界吹捧的明日之星。 A123公司爆發性的噴出,可以從○七年十一月十一日,在加州Pomona賽車場的一場飆速表演說起。當時,電動超級機車「殺人魔」(Killacycle)創下了驚人的世界紀錄,殺人魔的輪胎在高速摩擦後散出濃濃的白煙,車手將油門催到極致,這輛摩托車創下在不到一秒之內,加速到一百公里,然後在七.八二秒,達到時速一六八.四二英里(約時速二七○公里)的驚人紀錄。 更令人詫異的是,這輛全世界跑得最快的「殺人魔」機車,是一輛電動摩托車!負責組裝的首席工程師、也是老闆Bill Dube告訴在場的記者,創下世界最快紀錄的祕密,就在採用A123電池公司的動力設計。Dube說,「蔣業明教授發明的電池技術,將會成為電動車的主流,徹底改變車輛產業的未來!」蔣業明的新技術,是因為他發現在鋰電池的原料中,當鋰鐵磷酸鹽的顆粒「奈米化」後,加入微量的金屬,會使得原子在放電或充電時重新排列的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這種高性能的材料,比普通的鋰電池速度更快,壽命更長,電池的性能可以達到傳統鋰電池的十倍。 美國能源部長亦曾親自加持殺人魔機車展現驚人性能,使A123的電池技術迅速獲得全世界的關注,歐巴馬政府將A123視為美國最值得扶持的新能源公司,大手筆撥出二.五億美元,超過八十億新台幣的巨額補助;密西根州政府為了爭取A123未來留在底特律地區,也提供了約四十二億新台幣的補助;還有為數龐大的建廠、勞工補貼,都大方送給了蔣業明,密西根州長還曾經期許,A123將以新的電池技術,在密西根創造五千個以上的就業機會! 當然,美國汽車的龍頭公司也紛紛出資買單,通用汽車宣稱,將會把A123的電池設計到新的油電混合車VUE裡;同時,設計中下一代全電動雪弗蘭Volt新車,也將獨家採用A123的電池解決方案。 ○九年是A123的大爆發年,當年九月二十四日,A123公司在那斯達克股票上市,代碼 AONE,上市之前已經獲得世界級績優公司的加持。董事會成員包括奇異、摩托羅拉、高通、寶鹼,還有來自矽谷的思科、谷歌所屬的紅杉創投等龍頭。 A123公司的股票上市儀式冠蓋雲集,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親自到場祝賀,說明A123是受到歐巴馬政府高度期待的旗艦明星企業,上市當天股票大漲五○%,總市值高達二十一億美元,以當時的匯率換算,將近七百億新台幣。上市之後不到半年,股價更超越一股二十七美元,是IPO(首次公開發行)價格的三倍,成為當年最熱門的黑馬股。此時,A123仍然是一家沒有什麼營收、持續虧損、仰賴新資金挹注的公司,但是公司總市值卻已達到一四○○億新台幣。 今年五十四歲的蔣業明,出生在台灣,年幼時就隨父母移民美國,去年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 Reuters)發布「全球頂尖一百材料學家名人堂」榜單,他排名全球第六十六名,更是華人在材料科學界的翹楚。 可惜, A123的好日子就此結束。股票上市之後,公司在全世界參與了多項電動汽車的合作案,包括在日本做電動計程車,將福特卡車改裝為電動巴士、與賓士麥拉倫車隊發展F1跑車,與上海汽車合資發展 Roewe 750油電混合車,當然還有殺人魔機車的不斷升級方案;拿了美國政府巨額補助,A123在中國常州、韓國、密西根州設立電池製造廠,也在企業總部麻塞諸塞州維持總部與研發中心等三個據點,規模不斷擴張,但是獲利能力卻一直無法突破。 被視為公司最後的救星,是超級跑車Fisker Karma的量產計畫。Henrik Fisker是著名超級跑車BMW Z8、與奧斯頓馬汀 DB9的設計師,他創業成立以自己的名字為公司名稱的Fisker超跑公司,發願要做出最先進、最高科技的環保超級跑車,使用的就是A123提供的電池動力組。 Fisker Karma在A123上市的○九年底特律車展上首次露面,就立刻轟動汽車界,一○年在巴黎車展上則宣布量產計畫。今年,美國︽AutoMobile︾雜誌更發給「年度最佳設計獎」。好萊塢的名人如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在十八歲生日獲贈一輛Karma做生日禮物,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等明星,也都是Fisker Karma的車主。 但是,Fisker Karma的量產時程卻不斷延遲,雖然沒有說明原因,卻與生產流程不順有必然關聯。去年Fisker公司只賣出不到五百輛,今年宣稱要全面量產,卻也只交了二四○○輛,而且一半都還在經銷商手中。 火燒車事件 光環瞬間成灰更糟的是,車子才剛上市,就發生火燒車事件。先是去年十一月,剛剛生產的第一批二三九輛Fisker Karma就被召回,原因是A123電池系統發生冷媒外洩問題;今年五月,德州一棟豪宅失火,Karma與車庫裡的另外兩輛汽車都被燒毀,消防鑑定官判定Karma就是火災的起火點;致命的火燒車事件則發生在八月,一輛在停車場的Karma突然自燃焚毀,隨後鑑定是電池組的低溫冷卻風扇起火燃燒。 火燒車燒掉了A123的未來,原本公司已經持續虧損多年,前年營業額九七○○萬美元,虧損一.五億美元;去年營收一.六億美元,虧損二.五億美元;今年上半年虧損已經超過兩億美元。為了去年第一批Karma召回,公司已經花了五千多萬美元,今年再度發生兩次火燒車,而且責任都在A123出貨的電池動力組,終於將這家美國最先進的電池創新公司,推下了破產的懸崖。 當年風光上市,總市值一度高達一四○○億新台幣的A123,在十月十六日宣布進入破產程序前,股價剩下一股○.○五美元,總市值七百萬美元。公司在申請破產同時,也宣布與另一家美國電池大廠強生控制(Johnson Controls),簽署總額一.二五億美元的資產出售合約,將汽車電池事業,包括技術、生產與客戶全賣給強生。 但早在八月火燒車事件之後,中國的汽車零組件大廠萬向集團就表達有意接手A123,公司宣布破產後,萬向集團立刻向破產法院表達將參與資產競標。早已跌得一文不值的A123股價突然回光返照,敏感的美國媒體立刻將這個問題政治化,討論在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前夕,一家獲得政府巨額補助的美國尖端科技公司,到底會不會落入中國人的手中?而羅姆尼則火力全開,攻擊歐巴馬政府胡亂花錢在A123以及多家太陽能公司上,將納稅人數十億美元的血汗錢,燒在注定要失敗的公司身上。 A123的崛起與隕落,再次證明了尖端的科技與商業量產之間,存在難以想像的鴻溝。即使殺人魔機車轟隆轟隆的飆出零到一百公里加速不到一秒鐘的世界紀錄,即使政府、大企業、科技專家、華爾街都點頭認證,尖端科技還是有可能只是一場華麗的泡沫,說破就破。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A123系統公司 成立時間:2001年 創辦人:蔣業明等三人 負責人:David Vieau 目前市值:0.32億美元主要業務:製造汽車專用磷酸鋰鐵電池,及其他電網系統與商用電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