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 周筆者以「勿用耳朵代眼睛」為題,籲讀者不要盲目跟隨消息入市,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方案未必就有化腐朽為神奇之能,結果兩周過去,大部份個股依然乏善可 陳,反而筆者在13700水平造淡,卻有不俗賺頭,並在上周四於11900水平附近平倉獲利,功成身退。周四平倉之後,歐美股市繼續下跌,起初仍只算反 覆,但美國聽證會之後,美股便開始崩堤式下跌,當晚凌晨便收到讀者Annie電郵,話大市擺明再跌,淡倉是否平得太早?筆者今次睇市是否出錯? 跟隨系統買賣 筆 者明白,大市如斯下跌,沽家得勢不饒人,有此疑問實屬合理,正如筆者早前在13700水平造淡,亦有讀者問熊市追沽是否太過危險一樣。其實筆者平倉,皆因 系統目標已達,是否繼續持倉,純看投資者的個人取向,牛市之時,股價總是會升到你唔信,當時大可嫌賺得唔夠,放心長期持有,但熊市市況反覆,賺夠就要走, 要學識知足,唔強求。市場上經常有「專家」預測大市見底點數,其實股市裏沒有神仙,真正專家都估唔到底,何況筆者只係炒家一名?所以士佳常話投資跟系統, 買賣平常心,周四平淡倉後,手中尚餘適量正股,筆者唔敢講已作出最佳決定,但熊市賺錢殊不容易,今次能夠從淡倉獲利,減低日後儲貨成本,已經無憾,亦懶理 當晚美股升跌。結果,周五早上筆者剛覆完Annie電郵,大市隨美股低開,但幅度遠低於預期,不久更展開極地反彈,由11700反彈至13100,市場氣 氛逆轉,投資者即由問筆者「是否平得太早?」,變成問「係咪撈得貨?」。發問上述問題,證明投資者亦被市場牽着走,見升看升,見跌看跌。筆者不知道大市會 否就此見了近期底,但回心一想,如果前一日未有在11900附近平倉,如今大市狂升,肯定會被市況影響判斷,尤其午後大市高開,氣勢何其凌厲,隨時就在最 高位平倉,利潤即時化為烏有。近日筆者捉到市場節奏,在升前叫揸,跌前嗌沽,全靠多年投資及睇圖經驗,圖表會說話,所言非虛,有長期跟進本欄的讀者,近日 應該有所斬獲。熊市之中,需要幫忙的人越來越多,如讀者能從淡倉之中獲利,力之所及,亦應抽出部份利潤幫助有需要的人,多做善事。張士佳 |
|
||||||
七十四歲的李嘉誠,正面對嚴峻的考驗。他麾下的李家王朝,全線七間上市公司,股價江河日下,短短兩年半間,蒸發了一萬億市值。兩年半前,李家上市王國,總市值曾達萬四億頂峰,能左右恒生指數上落。當時和黃憑藉在英國賣「橙」,一鋪賺過千億,令李嘉誠揚威海外之餘,同系母公司長 實亦水漲船高;加上其子李澤楷的盈動,成功鯨吞香港電訊,為李家王朝寫上最光輝的一頁。然而物極必反。李氏家族因網股電訊熱潮大盛,亦因泡沬爆破而衰落。 李嘉誠把賣「橙」贏得的千億元,再押注在第三代流動電話(3G)上,當評級機構、投資者甚至電訊同行,都無一看好時,李嘉誠仍孤注一擲豪賭一鋪,不但令和 黃前景暗淡,還拖累王朝市值跌剩四千億元。易經中的乾卦——亢龍有悔,比喻人到達極峰,就應居安思危知所節制,但屬龍的李嘉誠,似乎未有參透此中哲理。每 年十月,秋風送爽之時,多是股市波動的日子,而今年冷鋒來得特別早,由李嘉誠父子控有的李家王朝,七間上市公司股價,近日亦跌得人仰馬翻。上星期三,上市以來一直死守招股價的TOM.COM,終於支持不住,跌穿一元七角八仙的招股價,一直向下插。翌日,旗艦公司長 實及和黃,分別跌至四十六及四十二元,創四年來新低,還拖累恒指跌穿九千點。李家王朝內另一支系,李澤楷旗下的電盈,也難獨善其身,本週一甫開市便跌穿一 元,成為毫子股。李家王朝如水就下,令擁「李」一眾小股民同聲一哭。在觀塘裕民坊的中國銀行內,一位中年師奶怨聲不絕:「八號仔(電盈)不斷跌,我不斷 溝,現在一元都無。我九十幾元買長江,現在無咗一半。我信李嘉誠,點知……」而身旁一位阿伯亦垂頭喪氣對着股票機,「哎!年幾前七十幾元買和黃,現在差不 多只剩一半,分分鐘有排跌,真係無眼睇。」 身家勁縮水李家王朝市值大縮水,捧場的股民固然損手,而李家父子身家亦不見一大截。系內七家上市公司,兩年前高峰期市值萬四億,到今天只剩四千億,明顯蒸發了一萬億元!而李家三父子,身家亦由原本的千七億,跌剩今天不夠五百億元。李家王朝不見一萬億,除了是電盈因科網股泡沫爆破,市值不見四千多億之外,萎縮最大的元兇,卻來自上市旗 艦,長實及和黃。李嘉誠持有長實三成半股權,而長實則持有和黃五成權益。由於和黃近年大舉投資歐洲3G流動電話業務,而歐洲同業以至投資界,對3G前景全 面看淡,但和黃以至李嘉誠,卻對3G業務死撐不放。結果和黃股價江河日下,由兩年前高峰期的一百五十元,直插到近日的四十元,市值不見四千億。而持有和黃 五成的控股公司長實,股價亦不見六成,市值蒸發逾千六億元!3G投資,可算是牽一髮而動 全身,令李家王朝元氣大傷。雖然,和黃過去兩年以來,已花了九百億元於3G投資上,其中五百億元花在高價搶購英國、意大利等3G牌照,另四百億元於附設投 資上。而分析員估計,和黃要順利在歐洲推出3G,還要再投資千三億元!然而和黃高層霍建寧,卻死撐會繼續投資,因和黃看好3G前景云云。雖然,和黃在英國 H3G公司的兩位拍檔,荷蘭KPN及日本DoCoMo,已先後為其於H3G共二百五十億投資,分別撇賬九成半及六成,然而佔H3G公司六成半大股的和黃,至今仍堅持不撇賬,事關主管財務的執行董事陸法蘭表示,和黃既然看好3G,便沒有理由要撇賬! 逆 市瞓身3G由於主席李嘉誠堅持要賭3G這一鋪,和黃高層於是一往無前,繼續為3G而籌備,例如斥資一百億元,收購歐洲Kruidvat零售連鎖店,作3G 手機零售點,亦進行集資活動,包括組織銀團貸款及籌組債券發行事宜,並部署上週四正式進行的英國3G測試活動。就在推出3G測試前一天,和黃迫不得已,要 擱置一項十五億歐元的三十年期債券發行。和黃財務董事陸法蘭,辯稱因息口太高而放棄,但 一歐資債券交易員卻踢爆:「上月底,牽頭銀行滙豐,喺會展替和黃的債券做巡迴推介會,但反應好冷淡,在場有一半坐喺度嘅人,都是滙豐員工,來充撐場面。和 黃的債券評級屬一個A,一般而言,息口是歐元同業拆息加一釐,但因為和黃搞3G風險高,所以要加兩釐。」結果和黃因息口不理想,主動取消發債。本來發債失 敗,已為和黃的3G項目響起警號。然而和黃堅決如期推出3G,正如和黃大班霍建寧所言,今次只給一千名英國的友好客戶測試,結果未有人知。由於3G不利消 息勁傳,和黃股價不斷尋底,於上月自跌穿五十元水平,到本週二跌勢未止,收報四十二元五角。 仍可打退堂鼓其實,根據和黃與各歐洲政府所訂立 的3G牌照合約,和黃大可以即時轉軚,不須向政府賠償。倘若和黃臨崖勒馬,最多須為之前投資的九百億撇賬,否則再花千三億投資,肯定輸突當年賣橙及 VoiceStream所賺的千四億元!3G項目投資額高達二千億,以和黃市值只有千七億來看,李嘉誠這鋪有點孤注一擲,極之豪賭。「李嘉誠的一生之中, 都喜歡豪賭,如八十年代加拿大Hutsky油田,九十年代英國Orange。雖然往績良好,但今鋪我都唔敢估(會否贏)。」法興證券分析員Robert Sassoon說。其實李嘉誠縱橫商場五十年,以往專執平嘢而賺大錢,早年如向債台高築的置地收購港燈,向清盤的大寶地產收購嘉湖山莊地皮,以至出席政府 官地拍賣時卻不會搶高地價,在在均反映他不會高價搶貴貨。然而今次投資3G,他卻一反常態,高價競投3G牌,市場人士憂慮他今鋪賭得太勁,贏面不高。李嘉 誠瞓身投資3G,只因三年前出售英國Orange及美國VoiceStream電訊,兩鋪勁賺千四億,李嘉誠不單揚威國際,而和黃當年亦成為全球最賺錢的 企業,由是種下他的雄心,諗住冧多一鋪再勁賺一大筆,而漠視其他國際級電訊集團,如西班牙電訊公司Telefonica與芬蘭Sonera合營的Group 3G,七月份因看淡3G前景,而即時放棄花費六百六十億元投回的德國3G牌這些事實。 兩鋪賺千四億李嘉誠的美夢,在九九年的秋天出現。和黃在英投資了六年、但連年虧損的Orange流動電話業務,在電訊及互聯網熱潮湧起之際,被德國電訊公司Mannesmann 垂青,以千一億元高價,向和黃買入四成半Orange股份,其中二百六十四億元是現金,二百一十四億元是歐元票據,再加市值七百億元的一成 Mannesmann股票。這宗世紀交易,令李嘉誠意氣風發,在香港記者會上也忍不住說:「我對這個經營(Orange)感到驕傲……一千一百三十億,係 一個我自己認為好大嘅數。」Orange交易還未完成,另一英國電訊公司Vodafone, 於翌年二月又出高價搶購Mannesmann。和黃將出售Orange換取回來的Mannesmann股票,賣給Vodafone,以換回市值近千三億元 的Vodafone股票,和黃賬面又賺五百多億。因此李嘉誠常掛在口邊的是:「和黃九成利潤來自海外。」英國電訊業務報捷後,和黃在美國的 VoiceStream投資又開鋪「大」,德國電訊去年五月向和黃收購VoiceStream,和黃再賺三百億。雖然和黃其後需要為上述兩單交易換回來的 Vodafone及德國電訊股份,撇賬合共六百億,但兩宗交易埋單計數,和黃依然有千四億盈利。藉科網潮達頂峰除此以外,屬龍的李嘉誠,前年龍年可謂行運 行到腳趾尾。前年二月,幼子李澤楷的盈動,憑收購香港電訊,盈動市值躍升之際,亦令香港科網股掀起狂潮。同年,長和系再把只得幾個月歷史,沒有業務可言的 TOM.COM,在特權開路下於三月份上市,甫上市更達四百億市值。長和系加上電盈,李家王朝七間上市公司, 市值高達萬四億,李嘉誠「飛龍在天」個人事業達致頂峰,情緒亦漲至頂點,他甚至把港台《傑出華人系列》中,講他成功之路的一段輯錄成VCD,到大學講學時 派發。有市民以他為偶像;在公開場合,更有中學生向他索取簽名留念。根據易經中的乾卦——亢龍有悔,人到達了頂峰,應居安思危,懂得自我警惕與節制,否則 盛極而衰。然而李嘉誠未有參透此中人生哲理,他不單無急流勇退之念,且愈戰愈勇,只望自己的王朝更上一層樓。 歸本遙遙無期和黃已就歐洲3G一擲九百億,另千三億元投資隨後便到,其中單是英國3G,已承諾要覆蓋八成英國人口,和黃起碼要起六千個訊號收發站。據電訊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 分析員Michelle De Lusannet估計:「單是在英國,和黃未來再要投資一百億歐元(約八百億港元)。」根據Forrester兩個月前出版的3G報告,表示3G開發成本 昂貴,日後收費必會驚人,估計至二○○七年,只有百分之十的流動電話用戶會試用,市場需求並未如當初電訊商估計般樂觀。全世界都不看好3G前景,李嘉誠逆 風而行,堅決做全球3G「先驅」,可能要付出沉重代價。「和黃在英國的3G,要到二○一七年才可以收支平衡。」Michelle De Lusannet說。換言之李嘉誠要到八十九歲,才有機會可看到3G在英國有成果。法興證券估計,和黃今年盈利仍會有一百億,到明年也會達九十億,但估計 到二○○四年開始,就會逐步為3G撇賬,盈利會大跌至四十五億元。「3G投資撇賬必然反映出來,到時再判刑吧!」分析員Robert Sassoon說。而市場對和黃前景看淡,早已反映在股價的下跌上。 超人力量不再事實上,和黃前景頗為暗淡,投資3G大鑊之餘,佔和黃盈利兩成六的港口業務亦遇到挫折。和黃原本銳意擴展在大陸的港口版圖,然而由於投資賺到盡的生意手法,惹起大陸官方微言,投資上海外高橋碼頭合約暫時未有進展,而另一個大型碼頭,最近批出給予外資船公司,對和黃的上海碼頭業務構成威脅。由於港口生意對和黃甚為重要,故早前胡應湘提出興建港珠澳大橋時,董事總經理霍建寧按捺不住與胡應湘互片,弄至滿城風雨。事實上,李家王朝正日漸退色,七月份上市的長江生命科技,招股價二元,雖然李澤鉅自己打扮成科學家開記者會,並抱着巨型節瓜讓記者拍照,然而公司上市不足十天,便跌穿招股價,相信李嘉誠可點石成金的魔法已不再,小股民最終失望而回,現股價跌剩一元一角。長科只以低科技的環保化肥產品,便包裝上市, 而替長科擔任首席科學家的張令玉,又被雜誌踢爆曾因偷竊入獄,辜負了股民一向對李嘉誠的信任,連TOM.COM亦跌到一元六角,超人力量不再。李嘉誠的長 和系風光不再,其子李澤楷的電盈更跌至谷底。一向積弱的電訊盈科,本週一終守不住一元大關,跌至九毫七仙,一股電盈,連一元三隻鵪鶉蛋都買不起。由於傳出 電盈會被剔出恒指成分股,股價節節下挫。主席李澤楷雖然花一千五百多萬元回購,力撐電盈,但小股東早已心死,「我想唔使幾耐,電盈就可以十元買二十股(電 盈股價跌至五毫)。李澤楷只識送股票請人,但自己卻不擅長挽救公司。」 電盈成毫子股兩年多前,盈科蛇吞象收購香港電訊,合併為電盈,卻成為負資產、股價不夠一元的藍籌股。其間公司要 出售本地流動電話服務予Telstra減債。最近,市場傳出電盈連黃頁都要出售套現,電盈本身業務,只剩缺少增長動力的固網服務。「電盈無利息派,不可以 當是公用股,本身業務又無增長的空間,股價當然不停跌,起碼跌至八毫子。」一證券分析員表示。當初因電盈合併而分得一大筆認股權的高層,副主席袁天凡大賺 億六後,在山頂白加道買入大屋。另外兩名巨頭,鍾楚義及杜彼德,亦進身億萬富豪。然而現今電盈股價大插水,一眾董事手 上仍未行使的認股權如同廢紙。袁天凡手上仍有四千二百萬股認股權,其中近四成的認購價要十二元,行使機會渺茫,但對他而言並不重要。最遲入來打工的營運總 監麥柏喬,手上近三千萬股認股權,要電盈每股升到兩元才有錢賺,形同空頭支票。最倒霉的,是財務總裁艾維朗,他手上三千多萬股認股權,由股價高峰期至今, 仍未行使過一股,白白見財化水。但他仍不知驚,上週五還以每股約一元增持三百萬股。如果電盈繼續跌,艾維朗隨時要貼錢打工。 2.5G勝 3G3G是第三代流動電話的簡稱。3G與現時市面上的2.5G,最大差別在於資料傳送速度。例如,用3G下載一首3分鐘的MP3需約六秒,而2.5G則長 達6分鐘。2.5G的用戶每次傳送資料,都要花時間接駁網絡,而3G則不需要。速度之快令3G能提供如視像會議、全球衞星定位、欣賞電影及網上瀏覽等服 務。日本DoCoMo,是現時唯一推出3G的電訊公司,然而由於網絡覆蓋率低兼價錢貴(最平月費$250,只包括15分鐘),故自去年秋季推出以來,只吸引12,000用戶;反觀另一日本公司KDDI,推出2.5G服務5個月後,已吸引了200萬用戶。 |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95432&time=2011-08-27&cl=115&page=all
水利投資在資本市場中成為被爆炒的概念,在現實中的處境卻相當尷尬。
![]() |
據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測算,未來十年累計4萬億元的投資中,資金需求量最大的是病險水庫加固和江河治理等防洪工程,共需投資約1.64萬億元。西西/CFP |
中國的水利建設多年躊躇不前,的確有加快投資的迫切需要,今年7月底水資源大省湖南逾半乾旱成災即是明證。《湖南省加快水利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已進入專家審查階段。作為全國惟一的水利改革發展綜合試點省,湖南計劃未來五年到十年水利投資達到3000億元。
水利投資加速,湖南並非孤例。年初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今後十年,力爭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後的局面。由於2010年水利投資約2000億元,據此初步估算,未來十年水利投資將達到4萬億元。
問題在於,錢從何來?
對於如何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水利部提出了財政投資主導、金融信貸支持、社會資本補充的三大來源。儘管如此,國家發改委農經司水利處負責 人並不十分樂觀。他在接受財新《新世紀》採訪時坦言,「水利建設資金量需求很大,同時也得考慮到效益問題,(籌集資金)不會很輕易。」
「一號文件」出台後,拓寬水利建設資金來源的具體措施相繼推出。2011年1月發佈的新版《水利建設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辦法》,將該基金籌集年 限延長至2020年末;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的具體辦法,終於在7月落定;水利部也與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簽署了支持水利投資的 框架協議。
然而,「一號文件」並未對各資金來源渠道可以實現的投資規模進行具體測算,新增資金來源虛實幾何,能否滿足未來十年年均水利投資翻番的需求,尚待考量。
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的初步估算顯示,考慮各項資金來源未來十年的合理增速,中央和地方水利建設投資資金供給仍存在一定缺口,特別是「十二五」期間投資缺口不小。
巨大資金缺口
中國水利建設投資欠賬由來已久。從水利建設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看,「五五計劃」後期是轉折點,佔比由5%以上降至「六五計劃」初期的1%,此後30年一直在1%左右徘徊,到「十一五」末降至0.72%。
水利財政支出佔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也經歷了相似的軌跡:「五五」後期為明顯的下降拐點,「八五」後期短暫反彈,此後持續下降,到「十一五」末降至1%。
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研究處處長張旺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說,建國初期經歷了水利建設高潮,改革開放後逐漸放慢,一直在吃老本,很多水利設施老化失修。
未來十年4萬億元的水利投資規模由何而來?張旺介紹,根據國務院、發改委批准的一系列的規劃測算,包括「十二五」水利規劃,以及防洪、中小河流 治理等專項規劃,考慮需要干且已經進入規劃的事情,以及需要干但規劃尚未出台的項目,大致估算需要4萬億元投資,「當然這些規劃會有交叉重合」。
「一號文件」提出的未來十年水利建設重點領域,包括農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加固、防汛抗旱、農村飲水工程等薄弱環節,以及大江大河治理、水資源配置、水土保持等基礎設施建設。
據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測算,未來十年累計4萬億元的投資中,資金需求量最大的是病險水庫加固和江河治理等防洪工程,共需投資約1.64萬億元; 其次為包括農田水利、農村飲水安全和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等農村水利工程,累計需投資1.28萬億元;此外,水源工程、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分別需要8000 億元和4500億元。
張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按照每年投資4000億元的規模算,每年缺口大致400億-500億元,「缺口還是比較大的。」
安徽省多年深受洪澇災害之苦。「十二五」期間,安徽水利規劃總投資1124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2.5倍。安徽省水利廳財務處處長黃松旭撰 文估算,若參照「十一五」期間的投資來源結構,「十二五」需要各級財政安排資金820億元,需要社會資本和金融信貸投入304億元。與現有投入力度相比, 存在巨大資金缺口。「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都有缺口。」黃松旭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過去十年的水利投資中,中央投資佔比大致為40%-50%,視地域和各地財力不同有所差異。安徽水利廳(規劃計劃處)一位官員接受財新《新世 紀》記者採訪時說,安徽蚌埠地區,中央投資力度在30%左右,安徽中部大部分地區是中央投資60%,而部分享受西部縣政策的地方,可以拿到80%的中央資 金。
一位接近水利部的人士介紹,從目前情況看,2011年水利投資實現比去年高出1倍「難度比較大」。今年通過發改委中央預算內投資下發的水利基建 固定資產投資預計約700億元,與去年規模相當,並沒有大幅增長,加上200多億元的財政專項投入,合計不到1000億元。「應該說中央財力能有保證,主 要是地方難度大,大部分中西部地區收入都不是很好。」
地方各級財政的財力也有差異。上述安徽水利廳(規劃計劃處)官員認為,省級財政基本上可以保證配套資金,縣鄉的財政壓力更大。
中央投資增加幾何
水利項目的戰略性和公益性,決定了水利投資應由政府主導。《2009年全國水利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09年全社會共落實水利固定資產投資計 劃1702.7億元,政府投資佔比達85%,其中,中央政府投資657.1億元,佔總投資額的39%;地方政府投資785.4億元,佔46%。
![]() |
中國的水利建設多年躊躇不前,的確有加快投資的迫切需要,今年7月底水資源大省湖南逾半乾旱成災即是明證。趙心寧/CFP |
未來十年,來自各級財政渠道的水利投資有多大增長空間?
中央財政預算內投資,包括水利固定資產投資和財政專項投入兩部分。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算了這樣一筆賬:預計「十二五」時期中央預算內基建投資總 盤子約2萬億元,年均4000億元,「十三五」時期中央預算內基建投資約2.5萬億-3萬億元,年均5000億-6000億元。而2010年以前,水利固 定資產投資佔中央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比重在18%-20%之間。按照20%的比例測算,「十二五」期間中央水利固定資產投資規模4000億元,年均 800億元;「十三五」時期則為5000億元-6000億元,年均1000億元-1200億元。
包括小型病險水庫、中小河流治理、小型農田水利在內的財政專項資金,2009年為153.4億元。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研究處博士王海鋒預計,未來五年,可落實財政專項資金1000億-2000億元,「十三五」期間可落實1500億-2500億元。
中央級水利建設基金,也是中央水利投資的來源之一。2010年中央水利建設基金收入為29億元。2011年政府性基金預算顯示,今年中央水利建 設基金收入將達到38.5億元。主要是因為,根據今年1月發佈的新版《水利建設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辦法》,基金來源之一的車輛購置費附加費改為車輛購置 稅,提取基數增加。
但張旺認為,中央水利建設基金的規模太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今後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水利建設基金政策。
此外,中央水利投資還包括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和南水北調工程基金。
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從各省扣除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業排灌用電後的全部銷售電量中提取,14個南水北調和三峽工程直接受益省份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全額上繳中央國庫;16個非直接受益省份全額上繳省級國庫。
王海鋒預計,按照「十二五」期間用電量年均增長4%、「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3%測算,「十二五」期間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中央賬戶可徵收1429億元,地方賬戶可徵收404億元;「十三五」時期中央賬戶可徵收1980億元,地方賬戶可徵收559億元。
南水北調工程基金從2005年開始在受水區北京、天津、河北、江蘇、山東、河南六省市開始徵收。王海鋒估算,未來五年南水北調工程基金每年徵收30億元,「十二五」時期中央合計徵收150億元。
上述幾項中央投資來源加總,並不能滿足「十二五」期間1.08萬億元、「十三五」期間1.15萬億元的中央投資需求。
王海鋒建議,提高中央水利投資佔財政支出的比例,「應提高到25%以上」;水利財政專項投資規模,也應隨著財政預算內投資的增加穩定增長。
從地方水利投資實際需求看,也需要中央加大投入。陝西省提出「十二五」期間水利投資,從「十一五」的300億元增加至1040億元的目標。
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田萬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說,據此安排,年均需投資208.1億元,其中,財政投入150多億元。按照水利投資今 後十年翻一番的目標,中央對陝西水利的年均投資應該超過70億元。2010年中央給陝西的水利投資46億元,今年預計50億-55億元。
但是,考慮到「十二五」期間建35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硬任務,2012年末教育經費佔GDP比重達到4%的目標,以及2009年至2011年末8500億元的醫療體制改革投資中,中央需投入3318億元的現狀,水利建設能在中央投資中分得多大蛋糕?
地方拓渠道如何落實
剛剛結束四個省份農田水利調研的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於法穩,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以往中央財政資金的層層轉撥導致 資金落實不到位、地方政府配套資金缺失,成為水利投資的瓶頸,「當前,儘管中央出台了一些文件,但是我所憂慮的依然是資金落實問題。」
根據水利發展統計公報,2009年地方財政水利預算內投資實際完成額為324億元。王海鋒預計,「十二五」時期地方水利預算內投資年均可落實500億元;「十三五」時期年均600億元。
僅靠地方預算內投資,顯然不能滿足中央資金的配套需求,較多承擔實際建設任務的市縣財政配套壓力尤其大。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一位基層水利工作人 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地方財政資金緊張,配套資金常常無法落實,很多填補到工資發放中了,「為了使工程開工,常常在實際操作中虛增配套資金和投資支 出。」
由於地方財政捉襟見肘,地方政府水利投資傾向於重工程、輕養護。安徽省水利廳財務處處長黃松旭說,從資金投向情況看,安排的非基建項目資金比例較小。
上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基層水利工作人員說,主要因為建設工程,中央和省級能撥下來的資金較多,而養護則需要基層政府自己出錢,由於經費不到位,大部分水利工程常常難以養護。
地方政府尋找水利投資新的源頭活水迫在眉睫。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是新增渠道。水利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於從土地 出讓收益中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有關事項的通知》已經從7月1日起生效。但由於細則出台不久,加之各地土地出讓成本不一,因此按固定比例提取的土地出讓收 益目前無法做出估算,各省正在進行相關核算。
甘肅省水利廳規劃處負責人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土地出讓收益的提取工作正在由財政廳牽頭,會同建設廳、水利廳、發改委共同研究,「目前資金還沒有到位」。
此前,各方人士對土地出讓收益向水利投資輸血寄予厚望。今年1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預計,每年土地出讓收益的10%能提取約700億元。
然而,水利部發展研究中心的張旺對此並不樂觀,「由於房地產調控政策,今年土地出讓收益提取10%如果能有500億-600億元,就很不錯了,這是很樂觀的估計。」
此外,土地出讓收益是土地出讓收入扣除當年徵地和拆遷補償支出、土地開發支出等相關成本性支出後的規模。張旺擔心,實際操作中,成本扣除是否合理,到底能留多少,尚存疑慮。
於法穩也認為,沒有第三方測算和監督機構,土地出讓成本很難得知,這個過程可能導致水利建設資金大打折扣。
此外,提取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田水利建設,還面臨資金供求的區域性錯配,即東部土地出讓收益高,提取的資金充足甚至有剩餘,而中西部則遠遠不夠。
針對土地出讓收益和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需求不匹配的區域性矛盾,7月27日,財政部發佈《關於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的意見》指出,各地要抓緊做好省內統籌工作,同時,財政部正在制定中央統籌部分資金用於農田水利建設的具體辦法。
王海鋒博士建議,中央應從各地土地出讓收益農田水利建設專項資金中,按照30%的比例計提,統籌用於全國水利投資。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也贊同,在中央層面上協調和分配農田水利建設專項資金。他認為,將土地出讓收益的10%用於農田水利 建設,事實上還是將投入責任歸於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往往更看重本地經濟增長和投資回報率,並沒有中央政府保護整個國家糧食安全的強烈動機。
地方政府水利投資另一個可能的增量,來自水利建設基金。今年1月財政部發佈的新版《水利建設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辦法》拓寬了資金來源,允許地方 政府按規定向企事業單位和個體經營者徵收的水利建設基金,並可以從中央對地方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中足額安排資金,劃入水利建設基金,具體徵 收規模和方式由地方政府規定。
6月10日至6月24日,水利部規劃司讓各省市區報送水利建設基金和重大水利基金政策落實情況,包括實施細則是否制定、如何實際拓寬徵收渠道等。
今年8月初,水利部規劃司一位官員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說,「到現在也沒報全,有的地方不落實我們也沒辦法,也很著急,估計到年底大部分省市會落實」,明年初才能知道2011年按照新辦法能提取多少錢。
截至目前,只有山東、甘肅等少數省份出台了地方水利建設基金管理辦法。
6月17日發佈的《山東省地方水利建設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辦法》顯示,其新增資金來源包括,對本省行政區域內繳納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下稱 「三稅」)的企事業單位和個體經營者,按照「三稅」實際繳納額的1%徵收;從中央對地方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返還和轉移支付資金中提取3%。
「缺乏利益吸引力」
僅僅依賴財政資金,顯然無法滿足未來十年年均水利投資比2010年翻一番的需求。因此,「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並增加社會資金投入。
彙總近十年水利發展統計公報可以發現,社會資本和金融信貸資金在水利投入中所佔比重較低。2000年至2009年,全社會水利固定資產投資中,銀行貸款佔比為6%-11%。2009年,銀行貸款佔比達到11%,企業和私人投資、利用外資以及其他投資合計佔比僅為4%。
田萬全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希望「十二五」期間利用信貸資金207億元,佔水利建設總投資的20%,社會民間投資79億元,佔總投資的8%。
上述接近水利部的人士介紹,水利部已經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農行、農信社、郵儲銀行談過,希望加大信貸投入規模,已經或打算簽署 戰略合作框架,但最終到底能用多少貸款,還得綜合考慮貸款期限、利率、規模、貼息、使用結構和方向、還款機制等,測算貸款規模。
目前水利部已經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開發性金融支持水利發展合作協議》;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協商明確未來10年提供一攬子4000億元意向性信用額度支持水利建設;與中國農業銀行簽訂協議,未來十年內提供一攬子5000億元意向性信用額度支持水利建設。
但是,對於已經上市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貸款投放不可能不考慮公益性水利項目的盈利能力。
一位中國農業銀行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商業銀行提供的水利項目貸款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小型水電站項目,一類是大江大河治理中的財政性資金墊支貸款,即在地方財政當年預算不能滿足較大項目資金需求的情況下,以未來幾年財政預算收入為支持,向商業銀行貸款。
湖北省採取了第二種銀行信貸模式。「銀行貸款代墊財政的投資模式。因為中央下達的任務比較有壓力,而地方財政又比較窮,所以現在只能採取這樣的辦法,地方配套資金在短時期內還是有難度的。」湖北省水利廳財務處負責人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由於水利投資的公益性,相當大比例的水利項目貸款受財政貼息規模的影響。
上述接近水利部人士介紹,從往年規律看,貸款貼息基本是1︰33的放大比例,每年幾十億元的財政貼息中,可以用於水利項目的約6億元,由此可帶動約200億元的貸款,「如果不增加財政貼息,這樣的規模很小。」
貼息貸款仍然是公共財政撬動資金的辦法。張旺建議,建立社會資金投入水利的良性機制,通過融資平台為準公益和經營性的水利項目融資,同時兼顧財政無力做但又必須做的項目。
現在全國用於水利建設的省級融資平台有20餘家,今年還有多個省份提出擬組建省級水利融資平台。
近幾年,重慶水利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較為成熟的水利融資平台,已經通過發行企業債募集社會資金,投向水利項目。但是已經發債的水利融資平 台,其主營業務以城市供水、水電站工程、污水處理、城市河流基礎設施改造為主。一位評級機構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農田水利、農村飲水工程、防洪抗 旱、病險水庫加固等水利建設的薄弱環節,公益性更強,並不容易通過發債募集社會資金。
江西省財政廳農業處一位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民間資本較多進入高盈利的項目,如水電、城市供水、部分常規水資源利用項目等。
對於水利項目能否吸引社會資金,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戰略室副主任王元京有些擔心,雖然水利建設的籌資渠道很多,難度卻非常大,因為一是其資金 量需求大;二是水利工程牽涉多種行業、地域、部門,協調複雜;三是水利設施多數都屬公益性質,對於社會資金沒有利益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水利建設資金 的籌措難度甚至要高於保障房建設。」
財新《新世紀》記者王長勇、實習記者楊白冰對此文亦有貢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tdhg.html
大部分人怎麼都不能領悟股市是怎麼一回事,即使虧損了也不知道為什麼。當股市是個零和遊戲的時候,財 富越多的取得更多的資源和財富,而貧者則會更貧。錢的大頭給人拿走了,剩下的零頭(坦白說,渣都沒剩,還預支未來幾十年的收益)讓二級市場去爭搶,即使你 是孫悟空會七十二變還是巴菲特,也是無能為力的(長期來看,資金管理者在中國是個可憐的行業)。投資者先拿出100%的真金白銀,可悲的是,往往最高點的 時候,拿出的真金白銀就越多,而資本市場的「屠殺」就展開。別忘了,還有交易費,印花稅,股息稅,不計算通脹,複利存款利息,把這幾類交易成本加上去,總 體回報為負數。極度富裕的人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作為博弈對手的一般投資者,我看不到任何勝算的可能。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是世界的災難(人太多,資源不 夠),而股市是個避免災難發生的最理想方式。
記者 蔡穎 吳黎華 北京報導
中國上市公司在過去21年裡融資4.3萬億元,普通股東累計分紅僅0.54萬億元
編者按:在過去10年裡,中國經濟保持了10.48%的平均增速,中國上市公司業績總體亦高於其他企業,而同期,中國股市在經歷了短暫的井噴之後便持續萎靡不振,似乎成了「國民經濟晴雨表」的反向指標。是什麼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反差?
為了求解反差的原因,本報組織記者從「股市生態」這一視角出發,對上市公司、投資者、中介機構及業內專家進行了採訪和調研,希望在直面現階段中國股市生態危機的同時,推動市場回歸本位,真正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從今日起,本報將陸續刊發這組調研報導。
儘管與著名的上海外灘隔江相望,但再怎麼宜人的風景也難掩交易所的悲觀情緒。同樣,深南大道地王大廈斜對面的深交所,也充滿著機構的嘆息。「這段時間大盤跌得比較厲害,對自己的業績影響挺大,但該做的還得做。」一位操盤手無奈地說。
可是,對於備戰IPO的公司而言,低迷的市場並未打消它們上市融資的熱情。統計顯示,1990年至今,國內A股累計融資4.3萬億元。可這些上市公司給投資者的紅利回報究竟有多少呢?Wind 的數據顯示,1990年末到2010年末,A股累計完成現金分紅總額約1.8萬億元。但一位資深券商分析師估算,普通投資者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不超過 30%,其所分享的紅利最高不過0.54萬億元。也就是說,花費4.3萬億元真金白銀參與上市公司融資活動的普通股東所獲得的分紅額不超過0.54萬億 元。這意味著,近21年來,A股市場給予普通投資者的現金分紅總額佔融資總額的比率不足13%。而如果按照現在3.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以複利計 算,21年下來的儲蓄回報高達105.9%。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上市公司只知圈錢不知回報,已成為A股市場最為病態、也最令人痛恨的現象之一。上市公司股東回報文化的缺失,已經成為絞殺普通投資者、導致市場炒作風氣盛行並制約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
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不在少數
對上市公司而言,資本市場或許是最好的「提款機」。「一方面,新股源源不斷地上市『抽血』,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再融資瘋狂『圈錢』。」獨立財經評論員曹中銘撰文稱。
證監會統計顯示,從1990年到2011年7月,國內A股包括首發、增發、配股在內的累計融資金額高達近4.3萬億元,其中再融資額達2萬億元左右。
根據Wind數據,記者初步測算,從1990年到2010年末,A股累計現金分紅(除去紅利所得稅後)約1.8萬億元。但不得不提的是,出資4.3萬億元的普通投資者在上市公司中的股權比例較小,他們從上市公司獲得的紅利也是小頭。
Wind的數據顯示,國內股市IPO募集的股份僅佔發行前總股本的11%。「一般而言,上市公司首發和再融資(包括配股和增發)後的流通股加在一起佔 總股本的比重不超過30%。」一位資深券商分析師坦言。這位分析師估算,以普通投資者的持股比例30%計,在上市公司總計1.8萬億元的現金分紅中,普通 股東收到的現金分紅不超過0.54萬億元。
而且,對國內的普通投資者而言,他們還需背負「印花稅」、交易佣金等,這幾項交易成本甚至超過了 紅利。證監會的數據顯示,1990年至2010年,A股累計股票交易佣金總額約4000多億元,A股市場證券交易的印花稅總額約6000多億元。這意味 著,近21年來在整個A股市場,普通投資者的交易成本就有1萬億元左右。
雖然,由於監管部門近年來的政策約束,進行現金股利分配的公司數有所增加,但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式上市公司仍不在少數。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的統計顯 示,2005年至2009年,實施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佔所有上市公司總數的比例分別為45%、50.22%、51.85%、52.35%、48.52%。 2010年,在2175家上市公司中,虧損的公司僅為117家,但既不分紅也不送股的「鐵公雞」高達798家。另外,至2010年末,上市時間超過5年、 且5年內從未進行過分紅的個股高達414家,其中有136家為盈利公司,佔比高達32.85%。這其中包括金馬股份(6.40,-0.09,-1.39%)、海王生物(8.27,-0.08,-0.96%)和通化東寶(8.40,-0.19,-2.21%)這些熱門股。
更為惡劣的是,許多上市公司竟然以再融資募集的資金給投資者分紅。東北財經大學研究者劉淑蓮、胡燕鴻在《中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實證分析》一文中指出, 上市公司分紅一般不超過賬面利潤,但相當一部分公司的每股現金分紅超過其每股股權自由現金流量,這意味著,這些分紅源於配股融資,圈來的錢又成為現金分紅 的來源。
唯圈錢主義的嘴臉暴露無遺
與低分紅現象相伴隨的另一些怪現象是:各類融資活動連綿不絕,ST類殭屍公司不斷上演不死神話,上市公司高管套現潮一波接一波。雖然,國內股市最近幾 個月持續低迷,但陝煤股份仍然在8月底順利過會。這家公司擬發行20億股,募資172.51億元。此前,中國水電亦成功過會,擬發行35億股,募資 173.618億元,如果其成功發行,或將成為今年最大的IPO項目。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發行新股164家,較去年176家減少12 家;IPO實際募集資金1607.7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132.28億元下降24.60%。但從8月份的新股發行看,累計發行23只新股。9月5日至 9日,又有包括巴安水務(29.680,-0.21,-0.70%)、通光線纜(16.660,-1.62,-8.86%)等在內的8只新股啟動發行程序。而且,許多權重超級大盤股,更是無節制地反覆融資再融資。9月9日,招商銀行(11.49,-0.17,-1.46%)通過了「A+H」配股方案,本次配股融資規模最高不超過350億元人民幣。有分析師表示,幾家重要銀行近五年內會有4000億至5000億元資本金缺口,銀行股再融資已經成了必然趨勢。
除了永無止境的圈錢之外,一些ST類殭屍股票在A股市場上屢屢上演的「不死神話」,也把市場唯圈錢主義的嘴臉暴露得一清二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11年6月30日,每股淨資產(扣除少數股東權益)在-1元以下的上市公司有19家。這些長期嚴重資不抵債的「殼公司」早已練就了一身超人的「生存本 領」。以*ST中華(5.17,-0.08,-1.52%)A 為例,自上市以來,它有9年虧損、2年微利的記錄:1997年、1998年虧損;1999年盈利;2000年、2001年虧損;2002年微利;2003 年、2004年虧損;2005年微利;2006年虧損;2007年微利,2008年、2009年虧損;2010年盈利。就這樣,這只股票始終未觸及「連續 三年虧損」的退市紅線。
部分上市公司高管則不擇手段地從資本市場撈錢。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來,A股所有上市公司共計發生了2117宗高管減持,減持總股數達到了7.9億股,涉及市值約126億元。
在A股市場,股東回報文化的缺失已經成為這個市場最為讓人痛恨並飽受詬病的現象。「股權文化的核心內容是股東主權理念。」曾參加《公司法》、《證券 法》等商事經濟法律研究、起草和修改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表示,所謂股東主權就是徹底確認股東在公司治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全面尊重股東 依據法律和章程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和利益,尤其是知情權、決策參與權、分紅權、監督權與轉股權等。「這意味著,股市就不再僅僅是上市公司和發行人的圈錢工 具,而是投資者取得投資回報、分享中國資本市場和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成果的聚寶盆。」劉俊海認為,A股「重融資、輕投資,重圈錢、輕回報」的遊戲規則必須 轉變,而「重投資、重保護、重回報」的股東主權旗幟,應當取而代之並高高飄揚。
重融資輕回報扭曲股市制度
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應該是兼具融資與投資功能,其中任何一項功能的「出位」,必將影響到市場本身的發展。
「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水平整體過低,國內市場的股利支付率的比例僅為20%至30%,而海外成熟市場的股利支付率的比例一般都在40%至50%。」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認為。
在西方成熟市場,上市公司均有著透明的股利政策和長期的分紅措施。通用汽車、可口可樂、美國鋁業等股票數十年來保持一定數額的派現,其股票被兼顧固定 收益和成長價值的投資者長期持有。在「金磚國家」中的巴西,該國公司法要求股份公司必須在其公司章程中規定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盈餘進行現金分紅,且比例不 得低於盈餘的25%。
事實上,A股市場高成長的企業不多,同時,成長型企業上市之後的表現也遠不盡如人意。國 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趙昌文認為,「這是中國資本市場之殤」。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國目前發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著「逆向選擇」的風險,典型的 體現是,以百度、騰訊為代表的一大批高成長、好質地企業無法進入A股市場。另一方面,企業上市後,由於中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善,未能給企業良性成長提供相應 的治理機制,管理層或控股股東可能存在「道德風險」。同時,行業發展冷暖不均也導致分紅顯現出差距。
「要徹底改變這種現象,分紅機制是一個重要方面,同時還需要資本市場其他方面的完善,比如投資者結構的優化。」趙昌文認為,「目前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 構有兩個明顯特徵:短期投資者比重相對較大以及機構投資者比重相對較低。短期投資者較少將分紅納入其投資決策,這導致其對上市公司的分紅決策不敏感,因此 短期投資者比重較高意味著『用腳投票』機制一定程度上的失靈。而機構投資者比重較小,使股東積極主義難以在宏觀上對上市公司治理髮揮作用。」
「各種ST股在市場上作威作福,必將慫恿股市瘋狂投機,毫無投資價值的垃圾股成為賭徒手中的籌碼,它將嚴重扭曲整個A股估值體系,進而使整個股市完全喪失資源配置功能和經濟晴雨表功能。」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說。
「在某種意義上是監管政策出了問題。」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就創業板來看,25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三高超 募極為嚴重,但直到今天,儘管市場已經作出了不認同的反應,但25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平均發行市盈率依然高達66倍,平均發行價格高達33元/股。「這 些高管全都成了紅了眼的暴發戶,創業板對中國資本市場產生了制度性的傷害,對中國創業者的誤導,把他們從很好的、樸實的創業者變成了走上歧途的不義之 人。」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