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晶圓教父重回前線四百天的謀畫 張忠謀築三座高牆 領先全球十年

2010-9-6 TWm




在幕後休息四年後,去年六月十二日,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忍痛拉下自己一手培養的接班人蔡力行,自己親上前線拚命。

他左手抵抗金融風暴、右手阻擋凶猛的追兵,上半年繳出台積電史上最佳的成績單。

臨危重掌兵符,張忠謀四百天來為台積電安排下一個什麼樣的跨世紀競爭布局?

撰文‧楊方儒

踏入台積電新竹科學園區總部,優雅寬闊的辦公室裡,坐著一位和藹長者。

滿頭白髮、廣闊天庭、一絲細縫中的精明眼神、脣上菸斗燃起縷縷輕煙,他是在去年六月重回第一線領軍作戰的台積電董事長兼總執行長張忠謀。

解決良率、產能 緊盯技術四百天後,現在的台積電,走過全球經濟衰退的寒冬,正步上了歷史新高峰,此刻產能仍然供不應求,客戶排隊等待晶片出貨,就是最好的明證。

無論是在回任總執行長時,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張忠謀都語氣堅定地強調,「我當CEO(執行長),不是暫時的。」張忠謀重新上馬,台積電軍心、士氣,立刻衝上了高點。

他回任後,第一個盯的是良率,這是最迫切的危機。他回任總執行長時最大的挑戰,就是四○奈米製程良率低,造成客戶抱怨連連。

在張忠謀嚴格要求下,台積電營運資深副總經理劉德音,天天都穿上無塵衣,待在晶圓廠中督軍。果然,四○奈米原本良率低至三○%,在短短二個月內,攀上六○%正常水位,IC設計客戶都很高興。

為了重拾客戶與投資人信心,張忠謀在復出後的第一場法人說明會上,還特地讓劉德音在晶圓廠中,透過視訊會議方式,現場即時回答了十幾個問題。老帥的這個新鮮創意,果然很有效,台積電股價立刻反彈向上。

第二個盯的是產能。張忠謀要完全拉大台積電與競爭對手的距離。

張忠謀已經將今年的資本支出,從四十八億美元上調至五十九億美元,不僅是歷史新高,更超過第二大晶圓代工業者聯電十二億至十五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計畫的四倍。

僅有兩家可與台積電相比的,是整個半導體行業中盤踞前兩名的英特爾與三星,他們今年的資本支出分別是五十三億和六十億美元。

台積電現有的兩座超大型十二吋廠(GIGA FAB),以及台中的第三座十二吋廠,除了可以滿足研發需求外,在先進製程上的產能,更是遠勝過競爭對手。

這一方面看得出張忠謀對未來景氣與訂單的樂觀,一方面也充分顯示台積電已在世界一流的半導體贏者圈內。

第三個盯的是技術。這是張忠謀永不止息堅持的。

而最關鍵的一步棋,是把已經退休的研發資深副總經理蔣尚義,拉著一起回任。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在「蔣爸」帶領下,仍在王者之巔,在奈米製程開發上,晶圓代工競爭對手個個難望其項背。

尤其在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整合元件製造商)業者,紛紛放棄自行開發高階製程的前提下,未來來自德州儀器(TI)、瑞薩等大型IDM業者的晶片代工訂單,將是台積電未來營收獲利更上一層樓的保證。

三招盡出,台積電果然又回到了營運高峰。這一年來,台積電營收、獲利重回高點,也證明張忠謀寶刀未老。

獲利總額大幅超過鴻海

如果單論營業額,台積電在今年第一季首度擠進全球前五大半導體廠,僅次於英特爾、三星、東芝、德儀,不僅是前十名中唯一入榜的華人公司,更把日本瑞薩、美國美光、韓國海力士、歐洲的意法半導體全都甩在後頭。

今年第二季,台積電合併營收達一○四九.六億元,稅後純益為四○二.八億元,是台灣將近一千三百家上市櫃公司中,獲利總額最高的。

在台灣大大小小上千家掛牌公司中,台積電的營收規模雖不是最大,但卻是最賺錢的;平均每天開門營運,就可賺進四.五億元,連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都要屈居下風。鴻海年營收是台積電的五倍,但上半年卻只賺三三五.七五億元,只有台積電同期的四五%。

台積電上半年就賺了七三九.四億元,預計第三季就可輕鬆突破千億元大關,全年更上看一千五百億元高標。在張忠謀口中,台積電今年獲利將創下歷史新高,這不僅是景氣反彈帶來的好景象,更關鍵的是,他回任一年來的努力成果。

金融風暴以來,像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個個都和張忠謀一樣,選擇回到前線親自坐鎮。如果單從業績上來看,他們的表現都很好,甚至創下公司營運的歷史新高紀錄,這表示老將還是很有價值。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有一句名言是,領導人的主要職責,應是成為搭舞台的人。

確實要重新把舞台搭好!他們要把團隊中,一個個主角、配角重新就定位。雖然過程中,有人事上的陣痛,也有外界的諸多臆測,但這些老將都堅持走過來了。

因為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行業變化,更清楚景氣的波動,更知道自身公司所面對的問題。

台 積電前三大客戶、博通(Broadcom)總裁暨執行長麥格瑞格(Scott McGregor)最近剛與張忠謀見面。多次近距離觀察張忠謀,麥格瑞格說,「他年紀雖然大,但仍不斷茁壯(going strong),就像股神巴菲特。」但台積電下一步會如何交棒,還是個大問題,畢竟張忠謀明年就要滿八十歲了。

「企業找接班人,永遠是頭痛 問題。」台積電前財務長、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張孝威觀察說,「管理大師說的理論很多,但這問題從來就不容易處理。」關於台積電的接班人安排,張忠謀表示,他 回任CEO不是一項暫時性的安排,同時台積電是一家有制度的公司,接班有其機制,也就是將交由董事會決定。

主要對手 三星與GF

台積電眼下有兩個關鍵對手是:韓國三星與GF(GLOBALFOUNDRIES)。

AMD找了一個大金主一起成立了GF,這個大金主是中東阿布達比政府,他們用石油賺來的大把鈔票,投入半導體產業。大家都知道,經營企業是為了要賺錢,但這個新玩家,準備用低價來搶市占率,擺明前五年不賺錢沒關係。

「我們是很有耐心的投資者。」年僅三十五歲的先進科技投資公司(Advanced Technology Investment Company,ATIC)執行長阿傑米(Ibrahim Ajami),是投資GF的主要操盤人,他在六月的台北國際電腦展上沉穩地說。

ATIC從阿布達比政府拿了一百億美元預算。目前GF正擴充在美國紐約州、德國德勒斯登十二吋廠產能,預計三年後產能可達台積電的三分之一。

面對如此荷包深厚的競爭對手,張忠謀臉上毫無懼色。

「在生產與客戶信任兩個競爭條件上,GF還差台積電滿多的。」張忠謀分析說,GF在技術上滿強的,因為GF的主要發起成員AMD過去主力在CPU研發;但是晶圓代工技術跟CPU不同,所以技術上的競爭條件,也還要觀察。

三星則不只會做手機,也會做液晶電視,在半導體產業更是DRAM與Flash(快閃記憶體)的世界霸主。五、六年前開始投入晶圓代工至今,市占率已經達到第四名。

「三星是每個人的競爭對手。」張忠謀語重心長地說。

三星的晶圓廠,本來只生產自己所需的晶片,但看到台積電的高毛利、高利潤,所以也慢慢投入晶圓代工領域。

面對三星挑戰 唯有「必勝」二○○六年,三星在晶圓代工的營收約七五○○萬美元,○九年則達三.二五億美元,比台積電旗下世界先進的三.八二億美元還要少。雖然腳步不算快,但因為三星是IDM巨頭,在技術上也不弱,威脅性十足。

蔣尚義指出,如果三星大規模進來做晶圓代工,真的會是很強的競爭對手。

「我們只做一個行業,對我們來說,晶圓代工的競爭是生存問題,但對三星來說並非如此。」這是張忠謀首次對外說到他對三星的看法。

張忠謀語氣加重了幾分說,「我們要必勝才行,三星不是非勝不可。」一個關鍵數字是,台積電目前在晶圓代工產業市占率達到五二%,但是單單這一家公司的利潤,卻囊括整個產業的九○%以上;也就是說,聯電、中芯等競爭對手,只能吃到台積電嘴邊掉下來的芝麻。

台積電比下主要對手的關鍵優勢,就在先進製程的研發。

「走前半步」 取得技術領先「台積電RD的投入,是好幾倍,幾何級數上去的。」台積電設計建構行銷處平台資深處長莊少特如此形容。

在過去,IDM的製程,通常領先晶圓代工一到兩個世代。舉例來說,五年前當英特爾在做四五奈米時,台積電可能還停留在九○奈米,中間還隔著一個六五奈米製程。

但台積電從四五奈米開始,就「走前半步」,英特爾則是走正規的路線。所謂走前半步的策略,是指英特爾做四五奈米時,台積電就做四○奈米,接下來英特爾做三二奈米,台積電則做二八奈米。

蔣 尚義說,同樣一個製程,假定台積電可以做,別人也可以做,那就無法創造差異性優勢。「但現在台積電走前半步,幫自己塑造了領先的空間。事實上,台積電在先 進製程上,已經贏得眾多客戶的肯定,以二八奈米來說,全球前二十大的IDM與IC設計客戶,都與台積電有合作關係,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成功的策略。」目前台 積電營收是第二名聯電的三倍,在研發上投入的資金,則是聯電的兩倍多。因為一代一代製程技術確實愈來愈難做,蔣尚義當年宣布退休時,台積電研發部門只有八 百人,隔了三年達到一千七百人,現在則是二千五百人。

今年第二季,總計台積電在○.一三微米、九○、六五、四○奈米等先進製程所占的營收比重,達到七二%,顯見台積電是以尖端研發實力服人。

「我們不只把台積電當作商業上的夥伴,更重要的是,技術上的夥伴。」英偉達創辦人馬拉裘斯基(Chris A. Malachowsky)說,一直以來,雙方的互信與互助,是一段極為美好的關係。

的確,在充滿競爭的晶圓代工行業中,已經是一場「台積電」與「非台積電」的戰爭!在張忠謀的深邃眼神裡,未來局勢的演變,他已經清楚看見、一手掌控。

張忠謀回任後台積電月營收走勢

2009.6.11

張忠謀重回總執行長大位

8月營收319億元

2008年8月台積電營收攀上巔峰

2010.3.28

砸下55億元,正式宣布第一座LED廠動土

2009.7.30

視訊證明40奈米良率已改善

2009.9.28

蔣尚義回任資深研發副總,

重掌研發重任

2009.11.10

與纏訟多年的中芯和解

2009.12.9

新事業群啟動,第一步就是入股茂迪

7月營收372億元

張忠謀回任400天後,台積電營運再寫歷史新高

2010.9.16

太陽能再開第二炮,中科興建CIGS廠

史上最大資本支出

砸59億美元衝擴產

2011 年12吋廠產能將增加75%2014年先進製程產能將增加1.5倍,成熟製程產能將再增加30%竹科12廠P5:今年第3季裝機,每月產能為4萬到5萬片 竹科12廠P6:整地已完成南科14廠P4:明年第1季裝機,月產能約為4萬到5萬片中科15廠P1:明年第2季裝機,半年後啟動P2 松江10廠擴產:今年增加2萬片產能,後續要再擴產4萬片竹科LED廠P1:年底裝機中科太陽能廠:9月16日動土

重振台積電「技術」領先

蔣尚義回鍋 因為一碗麵為了維繫台積電在技術上的優勢,張忠謀重回第一線之後,也把已經退休的蔣尚義拉了回來。

2006年夏天,蔣尚義年滿60歲決定退休,過去他對於台積電能成為全世界技術能力最強的晶圓代工業者,可說居功甚偉。

受人敬重的「蔣爸」蔣尚義說,自己不是很有欲望的人,但很重情義的張忠謀,還是請他當兩家台積電轉投資公司精材與采鈺的董事長。

蔣 尚義笑著說,張忠謀當時也沒有兼任總執行長,只當董事長,「我每次到台灣來,就去看看他,兩個人見面都很輕鬆,沒有往昔開會的神經緊繃。」張忠謀回任總執 行長後,去年九月蔣尚義回到台灣來看他。蔣尚義回憶說,當時張忠謀的祕書安排兩人在早上11點到12點會面,談話結束後,張就說一起吃個中飯。

「我還記得只是吃了一碗麵,結果就是我返回台積電繼續努力貢獻。」蔣尚義大笑著說。

(楊方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80

近幾天的人壽閱讀心得 艾露恩之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604d50100uhy5.html

1、人壽主要的風險是利率風險,也就是高通脹導致債券減值,技術性破產。目前來看不是問題了,當前股市低迷對長期現金流源源不斷的人壽來說反而是好事,可 以低成本的不斷買入。但人壽以前股權投資以淨資產為限,這次不知是否可以破例,如果能靈活變通最好,香港的民生也可以大手買入。除了利率風險,人壽幾乎是 堅不可摧的企業。

2、人壽的每股收益基本是一堆假設,收益率、折現率、風險邊際、剩餘邊際,再加上首日不確認利得,手續費不攤銷,硬把報表弄的很難看。今年三季度的報表注定是好不了了。

3、今年資產重定價部分大約4500億,三年左右時間,定存、債券可以切換到高收益資產上。國債低收益,信用債人壽的比例低,這次受的損失還少點。國開行的長債收益到6%了,人壽最高的收益假設是到2013年到5.5%。

4、人壽的遠洋地產真是跌的灰頭土臉,也許他是從商業地產今後合作考慮吧,否則真是水平差。6塊跌到2塊多。

5、每月的保費收入公告光看數字是沒意義的,還要看結構。如果是長期期繳多的話,折算成標準保費,沒準是在增長的,平安最會搞這個,每次增長多少,折算成標準保費就露餡了。

6、人壽固定收益部分覆蓋負債的95%,平安只覆蓋負債的83%。槓桿平安是10倍,人壽7.5倍,且人壽還有很多的釋放空間。如果股市熊幾年,平安是有可能撐不住。深發展原來報表忽上忽下的,看來也不像是個好公司,併購從來也就30%的成功率,深發展這樣的更不看好。

7、股權部分不算,人壽收益和5%左右的債券收益差不多。

8、和銀行相比,將承保損失算作浮存金成本的話,按2010年,人壽的浮存金成本是2.2%,招行是2.9%,收益率人壽在5.1%,招行在3.93%。 保險公司的收益率在提高,銀行利差要走下坡路,保險公司遠勝於銀行啊。所以專注於壽險的模式,強於金融控股集團的模式。複雜性意味著風險,利潤率又低。巴 菲特曾經做過這事,後來通用保險撥了幾千萬美元壞帳,老巴承認錯誤。

9、買保險公司是在買人民幣資產,買銀行是買利差加信用風險。

10、從長期來看,綜合收益、減值準備、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都是浮云,跌下去的都會漲回來,平均收益就是所投資資產的收益率,企業要看發展情況,人壽投的主要企業大都是永續性的企業,這點上看水平還不錯,也許是行業性質導致他投銀行比較多,也許是無意識的。

11、由於未來不可預料,長期高息或長期低息都是有可能的,若長期高息人壽就會賺取巨額利潤。長期低息就是前幾年的樣子,看股市嘍。

12、每份保單的佣金費用在下降,這是好趨勢。

13、人壽做事一直很踏實,不譁眾取寵,這是個好品質。這樣的公司更可能做好事情。銷售是短板,確實要改進。

14、保險公司的保單永遠是供大於求的,產能只存在於心理上。危機造成的償付能力不足,可能限制某些企業的規模衝動。中國式的監管在這一行的好處是可以防止某些企業瞎來,造成過度競爭。

15、保險公司按現有結構只能取得略高於長期國債的收益率,中國的長期國債一直很低,但高的又不可持續。

16、保險公司的收入增長能力不同於一般的銷售企業,他的收入有一半左右是以前年度取得的,當期只是一部分,有一個自然增長過程。增長從空間上來說還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86

預言篇》全球科技業一千天的巨變 五年內蘋果、谷歌面臨營運危機!

2012-03-19  TWM日



凱利過去二十八年的預言逐一實現,他對未來科技生活的觀察,成了科技業動見觀瞻的趨勢預言。

在全球科技業面臨轉型的關鍵期,他提出五大預言,帶著我們預言未來一千天的科技生活,將出現哪些巨變。

撰文‧賴筱凡

數位科技馬不停蹄往前狂奔,台北街頭依舊車水馬龍,除了高樓又多了些,一切看起來沒有太大的變動,但走在街上的人們會發現,每面玻璃櫥窗宛如一面鏡子,正 播放著最新的商品資訊。

人類對科技的反撲

手機取代PC,終有一日連手機都不需要行色匆忙的上班族,出外不再左手拎著NB、右手拿著智慧型手機,膝上還擺著平板電腦,包包裡更放著一台相機。他們現 在只需要輕碰隨處可得的螢幕,螢幕便能透過眼珠、聲音、指紋,自動辨識每個人的身分,連上網路後,他們就可透過這個宛如鏡子一般的螢幕,打電話、處理文 件、發送電子郵件、查詢所有存在雲端的資料。

這是十年後的台北街頭,也是科技預言大師凱文.凱利為我們大膽描畫的未來科技生活。未來就像是一個「鏡子的世界」,隨時隨地身邊都有螢幕可以讓你上網,甚 至鏡子裡的網路,還可能擁有人工智慧,了解你的所有喜好、直接用語音與你溝通。

聽起來像不著邊際的狂想?其實一點也不,因為凱文.凱利過去提出的十大預言已改變全球人類生活,他最新的五大預言,即將完全顛覆我們對科技的經驗與想像。

當「後PC時代」一詞從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口中說出,從他拿出iPad的那一刻起,PC享有的榮耀時刻已經畫上句點,「PC已經玩完了!」凱文.凱利話講得斬釘截鐵,因為智慧型手機的運 算功能漸行強大,手機取代PC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未來三到五年內,我們不再需要用到PC,你只需要有一支智慧型手機,然後連接上螢幕,它就是你的電腦,你根本不需要再去買PC。」凱文.凱利的話不是危 言聳聽,因為地球另一端的華碩發表會上,已經將凱文.凱利的預言,徹底實現。

無處非螢幕,鏡子世界誕生靠硬體賺錢的公司,要找出新獲利模式在西班牙巴塞隆納產品發表會場,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正介紹華碩再一次的創新產品—— PadFone,這是一個三合一的產品,它可以是你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甚至還是你的NB。

僅此而已嗎?當然不。「我認為最終的科技生活是,人類完全不須攜帶任何科技產品,因為所有產品都將整合在一起「就像過去iPhone將iPod的音樂功 能、拍照、錄影以及GPS導航定位,全部整合了進去。」這其實就是一場人類對科技的反撲,當科技入侵辦公室、家裡、娛樂、教育領域,人類不再願意隨身攜帶 手機、平板與NB,「你巴不得把這些東西全都丟掉!」凱文.凱利說得激動,在這個預言背後卻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鏡子世界的誕生。

嘗試想像一下,未來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每一面牆、每一片玻璃、每一個可以顯示的地方,都將成為觸控螢幕,而它的功能就是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連接上網路。 聽起來有些懸疑,但這的的確確就是電影《駭客任務》裡所描畫出的場景,當主角基奴李維(Keanu Reeves)用手指輕輕觸碰牆面,便可啟動螢幕,並且將各個畫面隨意移動,這些場景的想像,就是來自凱文.凱利。

一九九四年,凱文.凱利寫下《失控》這部經典時,讀者覺得他瘋了;可是四年後,《駭客任務》卻用《失控》為基底,帶觀眾飛進未來失控的網路世界。

因此,鏡子的世界聽起來也就不那麼詭異,十年後只要輕碰身邊的瓷磚就可啟動螢幕,「它可透過眼珠辨識、聲紋辨別,甚至指紋輸入,然後,這個螢幕就成了你的 電腦。」凱文.凱利興奮地說,人類將不再需要攜帶任何科技產品在身上,網路將是隨取即用。

如此一來,那些過去習慣靠著大量生產製造來獲利的公司怎麼辦?「快點轉型吧!」凱文.凱利沒有半點猶豫地如是說。

網路會是基本人權

使用頻寬將像呼吸空氣般自然、免費他甚至直指,在這個全球科技業面臨轉型存亡的關鍵期,蘋果、Google在未來五年內,都將面對營運危機,這是科技業最 艱難的時刻,也是最好的機會,「能留下來的人才能稱王。」台灣科技產業發展近三十年,由於半導體產業的崛起,台灣靠辛苦代工養活了一代人。然而,有一天, 人類不再需要電腦,甚至不再需要智慧型手機,台廠引以為傲的代工產業將何去何從?這將是一場對台灣科技業最大的浩劫。「即使轉型再痛苦,我認為這些靠硬體 賺錢的公司,都必須說服他們的股東,破釜沉舟地找出新的獲利模式。」凱文.凱利無情地說。

於是,鏡子世界儼然成形,人類生活幾乎二十四小時無法與網路脫鉤,也就是你我逐漸患上的「網路成癮症」。

目前每個人平均每天花多少時間上網?答案是十三小時,這是市調公司Harris Interactive在○八年針對美國人所做的調查。但那時臉書(Facebook)這類社群網站尚未普及;根據另一家市調公司「創市際」ARO網路測 量研究顯示,使用者平均花在臉書上的時間便高達六.六小時。

如果要二十四小時連網,未來網路成為人類的民生必需品,數據匯流的數量將龐大到無法想像,電信商有限的網路頻寬開始被占滿,人類對網路的需求將呈倍數放 大,「所以,網路將會是基本人權,有一天,數據傳輸甚至將是免費的。」他說。

他試圖還原過去三十年網路誕生後所帶來的改變,「如果說第一個世代,是僅限於坐在桌上型電腦面前,嘗試用鍵盤敲進的每個字,與電腦做溝通;那麼,網頁開始 建立,網站雛形的出現,則被視為網路演進的第二個世代。」但隨著網路開啟了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網頁不再單單只是你的網頁,其他人可以在上頭留言,這成了 凱文.凱利口中網路演進的第三個世代。而在這個世代裡,所有資訊流都將儲存在雲端裡。

為服務人類 科技將將有人工智慧

網路將比你更了解自己

另一方面,隨著科技演進,當我們一邊追逐科技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同樣地,在凱文.凱利預見的世界裡,人工智慧將不再只是幻想。「這個改變會來得很快, 拿車子舉例好了,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自己駕駛汽車,因為汽車將會自動駕駛。」在他與許多科學家的交流中,自動駕駛的汽車最快在未來三年就會誕生。

而這還只是人工智慧發展的第一步,終有一天,人工智慧不再只是死板的程式,將會擁有智慧,與人類溝通。顯然地,蘋果iPhone 4S推出的Siri(語音功能)就是驗證他預言的一個開端。在他的認知裡,科技產品是為人類服務,而不是人類牽就科技產品,那便成了人類被科技奴役。

此外,在凱文.凱利對人工智慧預言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那就是網路將可輕易地辨識每個人,甚至知道每個人的喜好與需求。這是他在○五年就提出的概 念。我們每個人在使用網路搜索、讀取網頁時,不知不覺中,網路已經記錄下每個人的習性,它會知道我們經常搜索哪一類資訊,它會了解我們對哪些資訊存有需 求。

這個概念談起來很抽象,但舉例而言,Google搜索的提示便是網路智能的一種。每次在Google搜索資料時,它就會記錄下我們常用的詞彙,下次你再輸 入同樣的詞彙時,Google便會優先提示你想找的資料。

最後,在凱文.凱利對未來一千天的預言裡,他要談的另一個重要科技趨勢,叫作生物科技。隨手拿出口袋裡的小電子裝備,拇指大、宛如隨身碟般,凱文.凱利 說:「這是一個追蹤器。」它能夠記錄使用者的位置,記錄使用者每天走路的距離,甚至還追蹤你的體溫及血壓。

「不要忽視人類對健康的要求」

生技發展將空前蓬勃

「人類之所以需要這類生理追蹤器,不為別的,就是希望追求長生與不死。」凱文.凱利這麼舉例,每個人就醫時,測量體溫、血壓,然後數據交由醫生來判斷是否 生病。但是,若天生體溫高、心跳速度低於平均值的人,可能就無法適用這種情況,「因為醫生不會知道每個人不同的平均值是多少。」「不要忽視人類對健康的要 求,生物科技將是未來科技生活發展相當重要的一環。」凱文.凱利說。同樣的話,在愛滋病權威專家、同是麻省理工學院董事會成員何大一的口中,獲得驗證, 「當我們走在校園,超過一半學生所做的研究,都企圖與生物科技掛鉤,因為他們都知道,生物科技將在未來科技生活扮演重要角色。」當凱文.凱利二十八年來的 預言一一實現,而二○一二年,絕對還不是人類發展的盡頭,世界末日也還沒到來,凱文.凱利又提出他對未來一千個日子的預言,何時逐一應驗,就讓我們一起做 見證。

凱文.凱利

未來1000天五大預言

我們對電腦科技的經驗與想像即將完全顛覆,全球科技業在未來5年將經歷重大轉型,甚至蘋果、Google都將面臨嚴峻考驗。

追求不老

不要忽視人類對健康的要求,為了追求長生,甚至不老,生技將有爆炸性的發展。

免費頻寬

當上網成為基本人權,免費網路也可望成為事實,數據匯流的數量漸形龐大。

鏡子世界

每一面牆、每一片玻璃、每一個可以顯示的地方,都將成為觸控螢幕,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連接上網路。

人工智慧

自動駕駛的汽車、語音辨識系統Siri的出現,宣告未來科技將可能擁有智慧。

產業巨變

PC被智慧型手機全面取代後,蘋果、Google在未來5年將面臨嚴峻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70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趨勢大師 凱文.凱利新觀點 巨變 1000天的大預言


2012-03-19  TWM




他,曾經預言有一天網路茁壯到成 為一個國家;他,曾經預言網路時代裡,開放的人將永遠勝利;他,更預言了PC之死、雲端計算的出現,甚至有一天網路將會知道你的所有喜好,掌控全人類生 活。

他,是凱文.凱利。

一位身上不帶智慧手機、NB、平板電腦,連有線電視都不看,卻精準看到科技趨勢演變的大師。

更是一位與賈伯斯浸濡在同樣背景,連施崇棠都受他影響的科技思想家。

《今周刊》特地飛到加州南舊金山的小鎮,專訪這位後PC時代,你不能不認識的科技趨勢大師。

製作人.周啟東 撰文‧賴筱凡 研究員.楊卓翰 攝影.陳永錚有一位美國人,大學讀了一年就輟學,從此沒有再進過校園,他沒有發明任何一項產品,卻影響全球資訊科技(IT)二十八年,他不是賈伯斯,但他 發現比iPhone、iPad更重要的東西。

一九九四年他說:「鍵盤是不人性的,有一天會出現觸控、聲控的輕便電腦,人們可以直接與電腦互動存取資料。」十七年後,賈伯斯在iPhone 4S上實現了這句話。

這位永遠留著大鬍子、眼神純潔的智者說:「地球上的電腦有一天會全部相互連結,使用者像蜜蜂一樣,在網路上貢獻個人智慧,最終會誕生一個虛擬國家。」大家 都認為他是瘋子。然而,二十八年後,臉書(Facebook)成為全球第大三國家,它的子民逾八億人。

他說:「有一天人造的電腦產品將具有人工智慧,可以自我修復、升級,靠著網路連結成為一部超級電腦,進而影響人類生活。」一九九九年後,導演華卓斯基兄弟 聽到了,以他的想像為基礎,拍了史上最受歡迎的︽駭客任務︾系列電影。

二十八年來,他的科技預言都一一實現,細心傾聽的人、用心實踐的人,後來都成為一方霸主,甚至成為億萬富豪;忽視他的人卻抱憾終身,甚至被科技的浪潮吞 沒。他是誰?為何可以成為天才賈伯斯的精神導師?甚至成為帶領全人類探索未來科技的趨勢大師?

從未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上過班他的預言卻引導科技發展方向他就是科技界最傳奇的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他從未在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上過班,但靠著無窮的想像力,他的預言引導資訊科技的發展方向,進而影響全球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倚靠電腦科技生存 的台灣,每個人都應該靜下來,仔細聆聽他的預言,了解這位大師的成長過程,因為在未來五年全球科技轉型動見觀瞻之時,台廠應深刻思索,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與發展的方向,跟上趨勢的腳步,甚至領導全世界。

為了專訪這位影響賈伯斯的科技教父,︽今周刊︾經過長期策畫安排,終於排除萬難在微冷的二月天踏上美國加州舊金山南方靠太平洋的一座小鎮。當天小鎮和煦如 春天,依山而居的凱文.凱利衣著簡便,一點也看不出他是精準預言網路發展、改變人類生活的一代大師。

「求知若渴,虛懷若愚」牽引科技爆發時代的兩位大師他不如外界想像的,口袋一打開,就是好幾支智慧型手機;他也沒有時時刻刻盯著電腦看臉書、更新推特 (Twitter);在他的工作室裡,沒有超高科技的觸控螢幕牆,更沒有我們從未見過的尖端科技;就連他的客廳裡,也只有一台沒有接上有線電視台的液晶電 視,他與世界的連結就只有它||蘋果桌上型電腦。

面對我們不斷追問為何可預見如此多的科技發展?有何祕訣?他微笑地拿出一本發黃、薄薄的舊書,就是賈伯斯終身推崇的雜誌《全球概覽》(The Whole Earth Catalog),而凱文就曾經是這本雜誌的編輯,成為兩位科技大師人生中的另類交集。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虛懷若愚)。」這句話是《全球概覽》於一九七一年停刊時,最後一期雜誌的封底。不但是賈伯斯的人生座右銘,也是凱文.凱利自我 成長的核心精神。捧著這本珍貴的雜誌,凱文.凱利感動地說:「這是影響我最深的雜誌!」二戰嬰兒潮出生、嬉皮文化中成長喜好與傳統唱反調、挑戰權威凱文生 於一九五○年代、成長於六○年代,那是美國最動盪的年代,也是創意爆發的年代。二次世界大戰剛落幕,戰勝的美國追求著富國強兵的霸主地位,積極開展國防科 技,帶動科技業的蓬勃發展,摩爾定律、半導體晶片的誕生都是這個時代的產物,電視已經開始步入美國人的家庭;而電視、汽車、收音機是當時最高端科技的產 品。

那時候的賈伯斯,生活在南舊金山的洛斯阿圖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成長在西雅圖的律師家庭;至於早他們三年出生的凱文.凱利,則在美國東岸的紐澤西, 與他們吸收同樣的時代養分。

美國一九六○年代的嬉皮文化,產生了「花的力量」(flower power,意指和平主義),那一輩的年輕人,他們留著長髮、蓄著鬍鬚,穿著牛仔褲,嘴裡哼的是披頭四的歌,深受嬉皮文化的薰陶,更多時候是沉浸在大麻與 迷幻藥之中。

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不論是賈伯斯、比爾蓋茲,抑或是凱文.凱利,他們嘗試挑戰權威,他們喜好與傳統唱反調,他們認為與其坐在教室聽講,不如用自己 的雙腳去認識這個世界。

於是,與賈伯斯、比爾蓋茲一樣,凱文.凱利也走上了大學輟學一途。他與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十九歲的凱文全身充滿熱情,但他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是要當科學 家?還是藝術家?甚至是哲學家?他義無反顧的走上一段奇特探索之旅,探索自己、也探索世界。

「我們很難理解到底亞洲長什麼樣子,甚至沒吃過中國菜,學校裡八○%都是白人。」十七歲的凱文.凱利從未出過國,書本上也沒有詳細介紹過神祕的亞洲,有一 天聽父親朋友講述日本之行的美麗經驗,引發他對亞洲綺麗的幻想,他決定一個人到亞洲遊歷。

一張睡袋、一台相機

八年亞洲之旅 從台灣起跑他開始到一家鞋廠公司的倉庫打零工,不斷地做著相同的勞力工作,就是包裝、搬運,這讓他每小時能獲得兩美元的薪水,就這樣,他用賺來的錢,替自 己存到一張飛往亞洲的單程機票。

留著大鬍子,帶著睡袋,背著父親友人幫他買的日本相機,二十歲的凱文.凱利帶著他僅有的財產,飛往亞洲。原本他最想去的地方是日本,但由於正好有朋友在台 灣讀書,在友人熱情的邀約下,他的第一站改飛台灣。

亞洲對他宛如外星球般,是他全然不了解的地區,他半句中文也不會,一九七二年就這麼一個人飛到了台灣,「台灣完全跳脫我的想像,交通很亂、滿街跑的機車, 這與我生活的紐澤西截然不同。」他忍不住笑了。

三個月的台灣行,奠定凱文.凱利八年亞洲之旅的基礎。他靠著隨手攔車、走路的方式,從台中翻越中央山脈,來到花蓮,再從花蓮往南走南迴到高雄,他跟著阿美 族原住民的腳步,搭著他們的流籠,橫度懸崖峭壁。在那個還沒有中橫公路的時代,連十大建設都才正要啟動,一個蓄著大鬍子的外國人,就用雙腳認識台灣。

沿路他小心翼翼地按著相機快門,那幾乎是他身上最值錢、最高科技的財產,「咔嚓,我每按一次快門,就花了一美元。」底片還必須自己沖洗。凱文.凱利以三個 月的時間,完成台灣環島之旅,他的鏡頭留下了純樸年代的台灣印象,連傳統喪禮,都令他感到驚奇。「我曾經以為,我會是一位藝術家。」所以,他瘋狂地畫畫、 拍照。

他買了船票離開台灣前往日本沖繩,繼續他的旅程。他到過菲律賓、香港、印度、大陸等地。亞洲之旅,教給他的東西,遠遠超過課堂上,「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能夠 如此樂觀,亞洲人天性如此,他們都覺得明天會更好。」直到一件意外事件,改變他的一生。

在耶路撒冷預知死期 結束漂泊六十天後「重生」 領悟人類生存的意義就在他的亞洲之旅第八年,他剛進入以色列聖城耶路撒冷,那一夜,他決定停止攝影、停止旅行,因為他以為自己將在六十天後死亡。

那是個天氣寒冷的夜晚,他回到旅館的時間太晚了,不得其門而入,凱文.凱利只能睡在街上等待黎明。那個寒冷的晚上,他盡可能地蜷縮著身子取暖,在半夢半醒 之間,「我的耳邊出現了一個聲音,告訴我將在六十天後的聖誕節當天死去!」聽起來很玄,但他竟深信不疑。

他匆匆結束旅行,也不再拍照,「我都將在六十天後死亡,為什麼還要花時間拍照?」於是他回到美國老家,重新與朋友聯 繫,但因為他將身上僅有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為了去看父母、見兄弟姊妹「最後一面」,他騎著腳踏車、帶著睡袋,從西岸出發橫越五千英里美國大陸。

六十天裡,他盡其可能地把所有想做的事做完,一步步地迎接「死亡」的到來。最後證明,上天跟他開了個玩笑,他沒有「如期死去」,聖誕節隔天還是醒過來了, 他內心充滿感謝,「我躺在床上,睜開雙眼的那一剎那,真的感覺到重生。」凱文.凱利說。

所以,重生的凱文.凱利,開始尋找「未來」。「過去六十天,我以為我要死了,對於一個即將死亡的人而言,是沒有未來的。未來是人類生存的意義,人就是對未 來有期望,才能每天活得這麼有動力。」他不諱言,在耶路撒冷開啟的六十天「死亡體驗」,成了他日後積極追尋科技未來的重要伏筆。

停止拍照後,凱文.凱利也重新了解到,他無法成為藝術家。有別於賈伯斯是從科技走進藝術,從創辦蘋果到成立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凱文.凱利則走了相反的路。「我沒辦法靠著拍照、畫畫賺錢,不適合當藝術家,那我就想,或許,我可以當科學家。」凱文.凱利的眼裡,閃 耀著光芒。

人生中最大的轉折點

買了數據機,把它接到電話插孔的那一刻凱文.凱利鍾情於科技,其來有自,他與賈伯斯同樣受到了《全球概覽》的影響。「那是一本充滿各式知識的雜誌,它教你 如何蓋房子、告訴你女人如何生小孩,它是一本影響我非常多的雜誌。」六○年代的美國,《全球概覽》這類雜誌被定位為反主流文化,它用列印、剪貼、重新編 排,把各類科技當成工具,幫助讀者利用科技提升生活品質。

當時他有一位科學家朋友,「我在朋友喬治亞大學的實驗室裡,看到他們正在研究網際網路,我想知道科技是怎麼一回事。」於是他一邊當自由撰稿人賺取微薄稿 費,一邊在實驗室裡學習,嘗試當一名科學家。「我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發現,我也不會是個科學家。」他笑著聳了聳肩,科學實驗、證明、反證、寫論文的無限輪 迴,實在令他忍受不了,他不認為科技就只是這麼單純與無聊。

不過,凱文.凱利也非全無所獲,反倒是那段經歷,開啟了他預言科技趨勢的重要大門,經過二十八年、數萬公里的辛苦追尋、跌倒及挫折,他終於找到人生的目 標。

一九八四年,這一年,賈伯斯主導的麥金塔上市了;因為軟體開發,比爾蓋茲登上了《時代》(TIME)雜誌的封面;而凱文.凱利則預言了網路國家即將誕生。

「那是一個PC極度不普及的年代,就連網路都僅限於大學研究使用。」凱文.凱利不明白為何人們要對著一個藍色的盒子打字,更何況連打字都得先經過一番練 習。

「現在,每個人都喜歡科技,每個人對科技怪咖(Geek)有著好感,但二十多年前不一樣,人們對科技是冷漠的,他們沒辦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要自己組裝電 腦。他們只覺得這些人在胡鬧,網路不過是二十歲年輕人的玩具。」可是,當時凱文.凱利還是好奇,「我無法理解,到底什麼是網路?人們為何為之瘋狂?」就像 當年他對亞洲的好奇一樣,他想搞清楚,網路到底是什麼?

若要凱文.凱利定義,他人生中最大的轉折為何?「那就是我買了數據機,並把它接到電話插孔的那一刻。」他說他除了替《新時代》(NEW AGE)期刊寫旅遊文章,他還經營自己的郵購生意,專賣美國一般書店買不到的書籍,他打字、列印、剪貼、編排,搞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件生意。「沒辦法, 《新時代》能付的稿費有限,我必須賺錢。」即使收入不多,但這都無礙凱文.凱利對科技新知的狂熱追求。

視野領先同輩三十年

網路:人和電線組成的全新生態白天忙完後,晚上他就花時間與科技怪咖聊天,他想知道這些深究技術的人,為什麼每天要花費十數小時,對著一個藍色盒子,不停 地打字?他想知道為什麼透過電話纜線的傳輸,能讓遠在巴西聖保羅的人,得以與加州聖荷西這一端的人對上話?

「我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將當時的網路研究透徹,我做了很多訪談,問了很多想靠網路創業的人,寫成一篇預言網路科技未來的故事。」凱文.凱利翻著他二十八 年前在《新時代》寫的封面故事,當時的內容對照現今人類離不開網路的數位生活,驚人的逐一實現。

就在這篇報導裡,他開頭就這麼寫著:「這(網路)能讓人們即使相隔兩地,仍能如置身巴黎的咖啡廳一般,輕鬆地聊天,這是過去我們從未有過的新境界……。」 現在這些話聽起來,很稀鬆平常,因為每個人都能輕易在網路上聊天、對話。

可是,遠在二十八年前,那個連台積電都還沒出現的年代,宏碁也僅成立八年,全世界擁有電腦的人,寥寥可數,甚至多數的人將凱文.凱利的報導視為無稽之談。 問他沮喪嗎?凱文.凱利蹭了蹭鼻子:「其實不,因為你不能怪他們,那是個網路根本不普及的年代,甚至連有電腦的人都很少,他們怎麼可能懂什麼是網路。」他 的視野領先當時同輩三十年,從此迷上網路這項全新的科技。他認為人類的未來將因此改變,也發現這個由人和電線組成的全新生態,具有某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有機 性,更開啟了他三十年的網路科技預言生涯。

認為科技將擁有智能、機器將掌控世界出版《失控》 提醒世人提前擺正態度當他與網路新科技越走越近,他越是發現網路的可能性無可預期。他驚覺到,或許有一天,科技將會變得與人類一樣有智能,掌控世界的不再 是人類,而變成了機器。

這些念頭源源不絕地湧了進來,一九九四年「我決定寫書,寫一本告訴世人科技可能會失控的書,那也就是《失控》(Out of Control)。」凱文.凱利這本曠世巨著影響許多人,許多的漫畫、科幻小說都吸收凱文的幻想養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大受歡迎的電影︽駭客任務︾。導 演華卓斯兄弟甚至要求主演的基努李維讀完這本書。

一九九四年當凱文.凱利完成《失控》一書時,距離他預言網路國家的誕生,又過了十年,《失控》是一本延續他對科技想像的書。人們已開始學著與PC相處,但 不變的是,人們依舊尚未感受到網路將掀起的革命力量。「這才真的令我失望,十年已經過去,電腦也開始普及,但認同我理論的人,依舊很少。」凱文.凱利回憶 起來仍然不免遺憾。

不過,凱文.凱利也並非完全找不到知音,他對科技趨勢的觀察,開始吸引追隨者,《連線》(Wired)雜誌的創辦人就是一位。《連線》原本是一本總部位在 美國東岸的雜誌,當《連線》辦公室從東岸搬到西岸時,他們決定做一本不一樣的雜誌,而凱文.凱利成了他們首要邀約的撰稿人。

他們想法很簡單,就是要編一本可拉近科技與人類的雜誌。「當人們不再覺得電腦是個遙不可及的科技產品,我們必須創造更多管道,讓人們認識新科技。」這樣的 信念對於凱文.凱利,至今依舊不變。

為了要釐清科技的真相,六十歲的大師讀書、看雜誌,每天花近十個小時在網路上看各類文章,他勇於嘗試每一種新科技,當亞馬遜(Amazon)甫成立時,他 成了它的頭一批客戶、當線上影音內容供應商Netflix開始打破現代人的收視習慣時,他搶先試用。「科技不是冷漠的,它是累積多年人類智慧的結果,當新 科技出現時,我都會努力去嘗試,直到我確定,我不需要這項產品。」準確預言人類近三十年網路科技發展「保持距離才會看得更清楚」這位科技趨勢大師身上不帶 任何一款智慧手機,並非他沒試用過智慧手機,「而是我發現,我並沒有這項需求。」即使身為大蘋果迷,桌上擺著兩台蘋果電腦、iPad,卻獨缺全球最熱賣的 iPhone。「你必須與科技產品保有一些距離,(趨勢)才會看得更清楚。」凱文.凱利說。

科技趨勢預言大師凱文.凱利沒有大學文憑,前半生都花在尋找人生目標,與全球的年輕人一樣,但他求知若渴,對於每一項新知都充滿好奇心,誠實面對自己。一 旦找到目標,就專注傾畢生之力研究,使他注定成為獨領風騷的人物。

曾經一度「瀕臨死亡」,凱文的科技預言主導人類近三十年的網路科技發展;六十歲的他鬚髮雪白,比從前更關心人類與科技的未來。他對未來有什麼大膽的新預 言?人類會被電腦消滅嗎?值得你我仔細聆聽。

(請上活動網站,體驗未來數位生活的魅力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KevinKelly/)28年來,凱文.凱 利的預言逐一實現從1984年凱文.凱利預言網路國家即將誕生,沒能成功引起認同,卻在2010年,臉書成為全球「第三大國」,讓人開始回頭去尋找他28 年來所做的每個預言。

1.智能辦公室的出現

當我們的工作,不能沒有電腦與網路,智能辦公室將隨之出現。(1994年)→1995年,微軟推出各種輔助辦公室的工作軟體,例如IE 、Outlook。

2.3D動畫不是夢

未來我們可以看到動畫合成的角色在電影擔任主角,不僅外表是虛擬的,行為也是虛擬的。 (1994年)→1996年賈伯斯的動畫公司皮克斯完成第一部合成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

3.搜索讓Google坐上龍頭搜索將是網路世界最重要的東西,有效率的搜索流程,才真正有價值!(1994年)→1998年,Google、雅虎等搜尋 引擎主導新網路時代。

4.亞馬遜將顛覆世界

每台電腦一旦被網路給聯結起來,網路商務平台的出現,將徹底顛覆傳統的商業行為。(1994年)→2004年,亞馬遜、阿里巴巴等商務平台崛起,逐步侵蝕 傳統商業模式。

5.網路社群隱然成形

當網路的使用人數不斷增加後,一個虛擬世界就此成形,全新的「網路社群」誕生。(1994年)→2006年,推特、噗浪等網路社群相繼問世,造就百家爭鳴 的競爭態勢。

6.網路將擁有智能

當網路記錄下所有使用者的喜好與需求,電腦將比你自己更懂你想要什麼。(2005年)→2008年,Google推出「搜索建議」,它將依照使用者的瀏覽 紀錄,了解您的喜好與需求。

7.網路言論破壞力大如導彈網路世界裡,開放者永遠勝利,中央控制者一定輸。簡單幾個字的威力,將讓網路言論的破壞力,大如導彈。(1994 年)→2010年,維基解密(WIKILEAKS)陸續公開各國政府機密文件,震撼全球。

8.網路國家誕生

28年前,在《新時代》期刊預言:有一天,網路將打破國界,一個虛擬的網路國家跟著誕生。(1984年)→2010年,臉書使用「人口」超過5億人,成為 全球「第三大國」。

9.所有運算工作都將上雲端未來電腦只是一個窗口,用來連上網路,人類不再仰賴電腦運算,因為所有運算工作都將登上雲端。(2003年)→2010 年,Google推出雲端電腦Chromebook,試圖讓所有運算工作登上雲端。

10.人類將能與科技對話科技最後終將走上「擬真化」一途,人類與科技產品對話將不再是幻想。(1994年)→2011年,蘋果iPhone 4S推出擬人化的語言功能Siri,讓使用者直接與手機對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78

聯發科蔡明介沉潛600天的首次告白 看到宏達電 就想起 兩年前的聯發科

2012-9-17  TWM



口述.蔡明介 整理.林宏文最近很多媒體來約訪我,想寫聯發科反敗為勝的故事。說聯發科有多好、多成功,我覺得都還太早,最近我們的晶片賣得不錯,但我都跟同事說,革命尚未成功,大家不要高興得太早,還需要再努力。

其實,這兩、三年來,聯發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更不是什麼很大的成功,我們只是把一些該做的事情做好而已。例如產品開發的進度,客戶的需求與服務,以 及time to market (產品上市的時程),這些都是經營企業本來就要做好的事情。我們把這些事情做得快一點,符合市場及客戶的需要,如此而已。

外在環境的競爭情況也確實是如此,IC設計業的挑戰依然很大,價格戰沒有停止的一天,聯發科的毛利也不像以前那麼高。挑戰永遠都在,經營者沒有停下來的一天,只能心無旁騖地把事情做好。

比較現在與二○○九年,未來在手機產業的競爭,當然會更激烈,因為對手更大咖,產品的整合必須做得更好,深度要更扎實,不論是3G或4G,也都要想辦法加快研發速度,把障礙與難題解決掉。

最近我看媒體對宏達電的報導,讓我心有戚戚焉,這讓我想起兩年多前,媒體也是這樣報導聯發科,把聯發科講得很慘。

當時媒體報導聯發科的主管及員工大量跳槽流失,甚至手機事業部總經理徐志強、財務長喻銘鐸等主管離開,也被大肆張揚,其實他們是完成階段性任務;至於研發人員也是自然替換,情況並未如外傳的淒慘。

我覺得,宏達電目前的狀況,也沒有大家講的那麼差,我有幾次與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接觸,對他們很多想法非常欽佩。hTC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把品牌做得那麼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很令人尊敬,我覺得大家應該給他們更多鼓勵才對。

企業的營運都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很多都是細節;不論是人才、制度、管理、國際化與高階主管訓練等等,都要不斷投入。聯發科這兩、三年在這些部分都下了一些工夫,已經慢慢可以看到一些成績。但我覺得還不夠,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再改進。

對於媒體曝光,我一直很認同︽誰說大象不會跳舞︾這本書的作者、IBM前執行長葛斯納的想法,經營者除非在不得已的情況,否則盡量少接受訪問。因為主管應 該把時間全心全意放在企業的經營上,我也希望媒體不用寫聯發科有多成功,因為,革命尚未成功,聯發科離世界一流大廠還有一段差距,我們還需要很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66

逆天的Dalio(一)——全天候交易策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796

全天候交易策略——「風險平價」波動的基礎

美國總統尼克鬆通過電視向全國宣佈:「我指示康奈利部長,暫時終止美元和黃金的兌換。」這是金本位運行27年以後,美國正在打破佈雷頓森林協議下的所有外幣盯著美元的固定匯率而美元盯著黃金的全球貨幣體系。

那時候,Ray Dalio剛大學畢業不久,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做文書工作。在公寓裡,他觀看了尼克松的講話,並嘗試解讀其中的影響。紙幣的價值來源於黃金的背書。但現在美國政府將不再遵守這個承諾了。第二天早上,Dalio走到混亂的紐交所交易大廳,並預期會看見股市大跌。但事實是,道瓊斯平均指數上漲了接近4%,金價也大漲,這在歷史上被稱為「尼克松大漲(Nixon rally)」。Dalio聽到尼克松聲明,但他卻曲解了其影響。

這件事改變了Dalio對市場的思考方式。這件事對他形成了史無前例的衝擊。Dalio很快就認識到,他不能相信自己的經驗;從歷史的角度看,每個人的人生都太短暫了。所以,他開始研究美元貶值和之後的市場大漲背後的因果聯繫。他發現,佈雷森頓林協議的破滅只不過是很多看起來獨特歷史事件中的一件,實際上,這只能說是很不經常發生,而並不是史無前例的。從更宏觀的歷史角度看,貨幣貶值已經在很多國家發生過,而且儘管發生貨幣貶值的經濟環境不一,但都是相同關鍵經濟趨勢結束的結果。Dalio開始專注研究他對經濟的理解——有時被他稱為「經濟機器」:永恆和廣泛適用的潛在關係,這關係不僅能有效解釋經濟現象,還能解答為什麼這些經濟現象在歷史上不斷重複上演。

Dalio現在已經60多歲了。他在尼克松聲明後的4年成立了Bridgewater公司。回憶那時候的經歷,Dalio表示:「對我來說,這是上了一課。我開發了一套可操作的能預判市場驚喜的方法。我嘗試不要讓我的經驗主導我的思維方式;我能超越我的經驗來分析經濟機器是怎麼運作的。

Dalio認識到,他可以通過把經濟和市場分拆成不同的成分,研究這些成分在不同時間的不同關係,進而理解經濟機器。這種思維方式是全天候交易策略的核心。比如說,任何的市場波動都可以被分拆為一些關鍵的成分。市場波動的基礎是,相對於已經被定價的市場環境,市場環境的變化。這就是一個市場驚喜的定義。這兩個市場環境相差越大,驚喜就越大。這能有效解釋「尼克松大漲」。當一些國家負擔著太多的債務,以致於這些國家的貸款人不願意再借錢給它們,這些國家將不得不緊縮。一波預期之外的「新貨幣」使原來的貨幣變廉價了,減緩了來自貨幣緊縮的壓力,這些經濟環境的變化推動了股票和金價的上漲。Dalio所發現的就是「這些變化的另一面」——經濟環境相對於人們預期的變化。

全天候交易策略背後的基本原理,與Bridgewater的聯席投資官Bob Prince和其他Bridgewater早期員工,嘗試回答的一個具有欺騙性質的直接了當的問題相關。這個問題是,在貨幣貶值或其它完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你會持有怎麼類型的投資組合,令你的投資表現在所有環境下都能表現良好?

Dalio、Prince等人經過了數十年的研究,給Bridgewater創造了一套投資策略,這套策略不會因為經濟環境的變化而打折扣。這套策略在1996年開始啟用。這套策略的預判是基於,不同資產類型對經濟環境變化是通過可理解的方式反應的,而這個方式的基礎是這些資產類型的資金流動關係。通過基於這些結構性關係特徵,來平衡投資資產類型的分配,經濟驚喜的影響是可以最小化的市場參與者可能對通脹抬頭或經濟增長加速感到驚訝,但全天候交易策略的投資仍能平穩地前進,提供吸引而相對穩定的回報。這個策略一直是被動的;也就是說,Dalio和他的同事並不需要預測未來的經濟環境,就能構建出最理想的投資組合。今天,全天候交易策略和其背後的原理,正在主導全球最大對沖基金Bridgewater的資產管理方式。

發現過程

1975年,Dalio在紐約的公寓裡成立了Bridgewater。當時,他積極地在大宗商品,貨幣和信用市場進行交易。Dalio開始的業務是給企業客戶提供風險諮詢服務,同時也提供每天的市場走勢評論,名為「Bridgewater每天市場觀察」。其競爭的優勢在於創新和高質量的分析。

Dalio的客戶包括麥當勞和一家全球最大的雞肉生產企業。當時麥當勞正準備推出麥樂雞這個新產品,所以非常擔心雞肉的價格會上漲,這將迫使麥當勞在提高零售價格或縮減利潤率之間作出艱難的選擇。麥當勞希望對沖雞肉價格上漲的風險,但當時並沒有活躍的雞肉期貨市場。雞肉生產企業也不會同意以固定價格出售產品的,因為它們也擔心生產成本上漲,定價的供貨合約可能會造成損失。經過一番思考,Dalio給最大的雞肉生產企業出了一個主意。雞肉的價格莫過於由小雞價格(這是很廉價的)、玉米和豆粕價格組成。玉米和豆粕價格是雞肉生產成本波動的主要影響因素。於是,Dalio建議把玉米和豆粕合成一個合成期貨(對沖策略),這樣就能有效地對沖雞肉生產企業對價格波動的風險,進而就能給麥當勞提供一個固定的供貨價格。最終,這家雞肉生產企業完成了這筆交易,而麥當勞也順利地在1983年推出了麥樂雞。

Dalio這些早期的工作反映了一個現實,任何回報的資金流都可以分拆成若干成分,通過首先檢查各成分變化的驅動因素,就能更準確作出分析。雞肉的價格取決與玉米和豆粕的價格。而債券的價格也可以分拆成實際收益率和通脹因素。企業債券收益率又可以分拆成市場名義收益率加上信貸利差。這個思維方式為構建全天候投資策略打下了基礎。如果資產可以分拆成不同的成分,那麼在把這些成分重新組合起來,也能看作是一個投資組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33

逆天的Dalio(二)——最完美的「Betas」對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814

構建投資組合的模塊

Dalio和Prince適時地會把目光轉移到管理債務上,而這並不僅僅是為了給出投資建議。對任何的資產來說,都存在一個對應的負債。相對於資產管理者,負債管理似乎是一個草根市場。然而,要成為一個企業財務主管,必須經歷傳遞價值定位的長期教育。為了更好地理解負債管理,Dalio、Prince和其他同事會草擬一份「風險管理計劃」。這是個為企業量身定做的分析,接下來分為以下三步:1)為企業確定風險中性立場;2)設計一個對沖計劃,實現風險中性;3)企業通過聘請Bridgewater,並基於這些中性頭寸表現給予Bridgewater報酬,來主動管理這些對沖頭寸。久而久之,Dalio、Prince和其他同事已經管理著價值7億美元的企業負債。

Bridgewater轉向資產管理業務,是1987年的事情。那時,世界銀行的養老基金已經一直跟蹤Bridgewater的研究成果。基於這些研究成果和Bridgewater多年負債管理的記錄,Dalio他們開設了一個500萬美元的債券賬戶。根據十多年管理負債的經驗,Bridgewater用相同的方法開始構建投資組合。債券的基準回報是風險中性的;而主動管理必須從基準回報上尋求更多增加值,或者叫阿爾法(alpha)。基準回報和alpha是完全獨立的兩樣東西。

這是一個重要的洞悉。因為金融市場存在數以千計的投資產品,而這些投資產品都只是由三個變動成分組成的。考慮購買傳統共同基金的情況。這種投資可能被宣傳為「大盤股成長基金」。實際上,這個投資產品的回報,甚至包括任何其它產品的回報,也只不過是三個成分的組合:1)現金(cash)回報率;2)高於現金的基準利率,市場的超額回報率(beta);3)金融產品的「頭銜」或管理者的選擇(alpha)。共同基金模糊化了這些成分的區別,這使得難以準確分析,基金的回報是由哪一個成分貢獻的,還是整體貢獻的。總的來說:

return (回報)= cash (現金)+ beta + alpha 

很多人,可能是大部分人,都不會從這個角度看待投資的回報,所以他們錯失了很多細節。畢竟,現金回報率是被央行控制的,而不是投資者,央行可以大幅改變這個利率。在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在上世紀80年代曾高達超過15%,而現在卻接近零。股票和債券的價格與現金回報率相關,同時也會高於現金回報率。現在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低於2%,在歷史上是很低的,但是對於接近零的聯邦基金利率仍然比較高了。最近的經濟環境,不尋常的是現金價格,而不是資產相對於現金的價格。

Betas和alphas的特質是有區別的。Betas的數值不多,很便宜就能獲得。Alphas(也就是交易策略)是無窮無盡的,也是昂貴的。最為重要的不同點是預期回報。長期來說,Betas的總和是高於現金回報的。在投資界,能確定的事情極少,而Betas相對於現金回報的優勢可以說是僅有的真理之一。如果剝離現金和Betas的回報,那麼Alpha就是個零和遊戲。如果你選擇買入而我選擇賣出,那麼我們之中只可能有一個是對的。對於大部分投資者來首,關鍵是確定Beta的資產分配,而不是要跑贏市場。技巧性在於,必須給出一個可靠的靜態投資組合——持有多少比例的股票、債券和商品。這就是Dalio、Prince和其他同事嘗試解答的問題(「你應該持有怎樣的投資組成,才能保證在所有經濟環境下都能有好表現」)。第一步就是要把beta從現金和alpha中抽離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34

逆天的Dalio(三)——兩個重要的投資原理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939

平衡與風險調整後的資產

在此之前,Bridgewater已經把總部從曼哈頓搬遷到郊區Connecticut ,而最終搬遷到Westport 。因為過去Bridgewater一直在管理養老基金資產,所以其它養老基金也開始利用Bridgewater的服務。這些Bridgewater提供服務的客戶中,有一個叫Rusty Olson的人,他是一家大型美國日用消費品本地製造商旗下養老基金的首席投資官。Rusty計劃利用長久期無息債券來構建投資組合,於是諮詢了Bridgewater的意見。Dalio很快就給出了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他認為這個計劃很好,但Rusty應該利用期貨來實現構建,這樣他們就能構建出他們想要的久期了。Dalio表示,他將會給出更為充分具體的計劃。Bridgewater在那個週五舉行了頭腦風暴,雖然只是客戶的一個簡單問題,但對於Bridgewater來說卻是個重大的突破口。不久前,Bridgewater還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投資顧問,同時只管理著很小量的資金。現在一位著名的首席投資官正在諮詢他們的意見。Dalio和他所有的同事為了找出最好的答案,整個週末都在拚命工作。

養老基金分析的第一步是,把這個製造商的養老基金投資組合分拆成三個關鍵成分(cash、beta和alpha,如上文提及的)。一般的機構投資組合(到現在都是這樣)會把60%的資產投資到股票,這部分投資幾乎集中了整個投資組合的全部風險。剩餘的資產會投資到政府債券和一些其它小投資上,這些投資的波動沒有股票來得大。這是當時很多投資者持有倉位的資產類型分配方式,而這個投資建議仍然有很多投資者一直堅守著。Rusty是一個具有創新思維的人,而且已經開始通過嘗試構建一種不同尋常的投資組合——從回報率不相關的資產中構建高回報的投資組合,同時保持較高的股票頭寸。Rusty一直在思考應該怎麼處理零息政府債券。他認為這些債券的回報太低了,而且會佔據大量的資金 ,不應該納入投資組合。但同時,他也很擔心他的投資組合很容易受到通縮型經濟衰退風險的威脅。所以他開始利用長久期國債保護他的投資組合,因為長久期債券比普通債券佔用更小的資金。最後,他諮詢了Bridgewater的補充意見。

Bridgewater的回應包含了兩個主要觀點(這兩個觀點在後來的全天候交易策略中還會再次出現)——經濟環境偏好和風險平衡資產。Dalio知道,持有股票會令投資者更容易受到經濟衰退的衝擊,特別是通縮型的經濟衰退。美國歷史上的大蕭條就是最經典的例子,因為股價會大幅下滑。同時,Rusty質疑國債是否能在經濟衰退時對投資提供很好的保護,其實也是有道理的。資產配置的目標並不是依賴於預測什麼時候會出現通縮,而應該是尋找一個平衡的方案。

Bridgewater在1990年寫給Rusty的備註是這麼說的:「在出現通縮式經濟衰退的時候,債券的表現是最好的。經濟強勁增長的時候,股票的表現使最好的。而當貨幣出現緊縮的時候,現金是最有吸引力的。」言下之意是:所有資產類別都有經濟環境偏好。某種資產在某些經濟環境下會表現得很好,在其它經濟環境下會表現不佳。結果,持有傳統偏重股票的投資組合,其實就像是豪賭了一把股價會上漲,而從經濟基本面的角度說,就是賭經濟增長會超越預期。

第二個關鍵的投資原理來自於,Bridgewater幫助企業對沖資產負債表上不想要頭寸的工作經驗。Dalio和他的同事首先考慮的總是風險問題。如果風險沒有被抵消,那麼客戶就是暴露在風險之中。因為持有股票,Rusty其實就暴露在經濟增長可能無法達到市場預期的風險之中。為了「對沖」這個風險,股票的頭寸必須配搭上另外的資產類型,而這個另外的資產類型必須擁有正的預期回報(也就是一個beta),同時當股票價格下跌,這類資產類型的價格必須上漲,而且與股價下跌的幅度應該是大概相當的。Bridgewater同意Rusty的觀點——應該利用長久期債券對衝風險,而且債券的風險應該與股票的風險相當。Bridgewater的研究報告中寫道:「低風險低回報的資產可以轉化為高風險高回報的資產。」言下之意是:當從每一單位風險的回報看,所有資產的水平都是幾乎一樣的。當把風險調整到類股票風險,那麼投資債券其實並不需要犧牲投資者的回報來實現風險多樣化。這是有道理的。基本上,投資者的回報和承擔的風險是成正比的:風險越高,回報越高。

Bridgewater研究的結果是,正如Dalio給Rusty寫道的:「我認為你管理整個資產組合的方法是有道理的。實際上,這個方法比至今我看過的所有投資計劃都要合理。」長久期債券,或等價的期貨產品,將令投資組合在經濟增長的驚喜前找到平衡,同時不會放棄回報。此後,Bridgewater就開始管理Rusty的債券投資組合,同時也在自己的投資中開始疊加alphas(把投資組合中的alphas對沖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35

逆天的Dalio(四)——增長與通脹的平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970

增長與通脹的平衡

久而久之,這些互不關聯的發現(把投資組合分拆成不同成分,確定經濟環境偏好和風險修正後的資產類別)開始變成了基本的投資原理——一些可以重複應用的投資原理。實時地管理投資組合,特別是在經歷不同的經濟衝擊(比如說,股市崩盤、銀行危機、新興市場泡沫破滅)的成功管理經驗,進一步地增強了這些投資原理的信度。然而,在全天候交易策略走向成熟概念前,還需要一些額外的洞悉。關鍵的一步是,把增長和通脹作為經濟環境驅動因素建立在一個框架內,這事關如何在不同經濟環境下提煉和分類這些資產類型。

Dalio和他的同事知道,股票和債券可以在不同增長環境下抵消相互的影響,就像Rusty所描述的一樣。他們也知道,存在一些其它的經濟環境,可能會同時給股票和債券造成損失,比如說通脹失控。他們瞭解這些,因為他們曾經經歷過這樣的經濟環境。在上世紀70年代的經濟環境中,與持有股票和債券相比,持有大宗商品是更好的選擇。這個概念在Bridgewater內部討論中一直被提及,最終Prince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把這個概念全面構建出來了。

電腦出現以後,早期的Bridgewater員工就已經利用IT技術收集和繪製數據,並處理決策規則。他們把這些規則稱為「指標」。Dalio在上世紀70年代就明白到,存在「永恆和廣泛適用的」聯繫。與早期使用計算尺、小型計算器和用彩色鉛筆繪製圖表相比,電腦的使用無疑大幅地改善了工作效率。Prince開始擺弄新的計算機程序——微軟Excel。微軟在1987年發佈了第一版的Windows系統。從那以後,Prince就開始嘗試利用這些新工具,不斷改變資產類型的權重,研究不同權重對投資組合回報的影響。後來,他發現表現最好的投資組合是,在通脹驚喜中「平衡」的投資組合。經歷了上世紀70年代的高通脹時期和80年代的通縮時期,這被證明是有一定意義的。在經濟經歷極端衝擊的時候,這個投資理論也是有效的,比如說上世紀20年代德國經歷惡性通脹或30年代美國經歷經濟大蕭條。Prince與Dalio分享了他的發現。Dalio當時表示:「有道理。但這個投資理念應該進一步發展,應該同時要在經濟增長中尋求平衡。

這就是經典的Bridgewater投資理念。雖然「數據」可能指向一個方向(基於通脹敏感來配置資產),但常識可能會認為是另一個方向。這可能說明了,不能麻木地相信數據。Dalio進一步發展了這套投資理念,描繪出了如下圖所示的四宮格,嘗試繪製出投資者在過去和未來可能面對的一系列經濟環境。為了實現平衡,關鍵是給每個情景分配相同的風險。普通投資者一般會忽視未來一些可能出現的經濟環境,並忽略了其實每個經濟環境出現的可能性是一樣大的(因此把大量的風險分配到他們認為不會出現的經濟環境上)。

這個四宮格把全天候交易策略的關鍵原理都綁在一起了,成為了全天候交易策略的一個模板。就像一個投資組合可以分拆成三個關鍵驅動因素(return = cash + beta + alpha),經濟環境也能分拆成四類。市場上出現的驚喜是多種多樣的,但一般驚喜的模式是逃不出這個四宮格構成的框架的因為任何投資的價值主要取決於兩大因素——經濟活動水平(增長)和價格水平(通脹)。驚喜會衝擊市場,肯定是因為上述一個或兩個因素的變化。回想一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每次都會把投資組合出乎意料地擠進四宮格中的一個或兩個格子裡。

上世紀70年代油價大漲,80年代通縮和2000年以後令人失望的經濟增長,這都是與大家期望不同的經濟環境改變。而Dalio的四宮格框架就能很好地捕捉這些經濟環境變化。更重要的是,這個框架還能捕捉到未來未知的驚喜。在Bridgewater開始採用全天候交易策略以後,已經出現了很多經濟運行的驚喜。很多驚喜是這個交易策略之前從未碰上的,但這個交易策略還是能很好地抵禦了這些驚喜。Dalio的框上就是為各種驚喜而構建的,而並不是為任何具體的驚喜而構建的,這也是Dalio一開始的努力方向。

一開始,這個四宮格框架只是用來給潛在客戶解釋alpha的多元化策略。通過四宮格解釋一個概念是十分方便和直觀的,這成為了與客戶交談的起點。肯定的是,那時候Bridgewater更關心alpha而不是beta。那時候,Dalio和Prince沉醉於尋找和構建永恆和廣泛適用的流動性金融市場投資策略決策規則。Bridgewater的研究成果「純alpha(Pure Alpha)」在1991年開始啟用,比全天候交易策略還早啟用了幾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36

逆天的Dalio(五)——加入通脹聯繫債券的成型全天候策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116

最後的成分:通脹聯繫債券

如果說Bridgewater是風險平價的先鋒,那麼把通脹聯繫債券納入機構投資組合的歷史上,Bridgewater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脹聯繫債券在全天候交易策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隻證券的基本價格與通脹數據之間的聯繫,早在18世紀就被出現了,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早期,通脹聯繫債券在機構投資組合還沒有開始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像Bridgewater的其它發現一樣,這個發現也是來源於一個對話,或者一系列對話。一個美國基金會曾經諮詢了Bridgewater一個問題:怎麼才能連續保持5%的實際回報?章程規定,基金會必須每年支出其資產規模5%的資金,所以為了保持基金會能永遠運作,必須保持每年實現5%的實際回報。

回到構建給定目標的投資組合上,客戶的「無風險頭寸」不再是持有現金了,而應該是一個能提供實際收益的投資組合。通脹聯繫債券,這種債券會支付實際收益率外加實際通脹率的回報,所以只要找到一隻能支付5%實際回報的通脹聯繫債券,就能滿足基金會5%的要求。然而問題是,美國那時候不存在這樣的債券。這種通脹聯繫債券在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一些其它國家已經很流行。作為一個貨幣和債券投資經理,Dalio和Prince知道怎麼以美元為基準對沖投資組合的匯率風險,消除掉匯率波動的影響。所以,Bridgewater嘗試構建一個全球的通脹聯繫債券投資組合,並以美元為基準對沖匯率風險,作為給這個美國基金會提供的投資解決方案。但是,當時全球的實際收益率只有約4%,所以需要對通脹聯繫債券增加一點槓桿才能達到基金會5%的要求。

Bridgewater給基金會做的工作明確證明了,相對於其結構相關性優勢,通脹聯繫債券是高效但被嚴重忽視的資產類型。在通脹上升的經濟環境中,通脹聯繫債券表現很好,但股票和普通政府債券都會表現不佳。結果,通脹聯繫債券填補了構建傳統投資組合中,分散投資風險的缺口。大部分投資者不會持有商品以外的資產來對抗通脹上漲的驚喜,這樣做會令整個投資組合出現小缺陷。從Bridgewater建立的經濟環境理論看來,通脹聯繫債券有助於平衡整個四宮格和其它資產類型,通脹聯繫債券的平衡作用是獨一無二的(通脹聯繫債券與大眾商品是負相關的,與增長是正相關的,這是一個另類的優勢)。毫不意外,當美國財政部決定發行通脹聯繫債券時,相關官員就諮詢了Bridgewater對構建這類證券的意見。Bridgewater在1997年提出的建議,決定了美國通脹保護證券(TIPS)今天的設計。

全天候交易策略

全面成型的全天候交易策略出現在1996年,當時Dalio、Prince和第三任首席投資官Greg Jensen(剛離開學校就進入了Bridgewater)嘗試提煉濃縮數十年的投資經驗到一個投資組合裡。當時的動力來源於Dalio的一個願望,他希望把所有託管資金放在一起,構建一個資產配置的組合,Dalio相信這個組合能在他離開以後仍能長期保持可靠。Dalio總結和歸納了Bridgewater發現的投資原理,把對沖麥樂雞的風險、幫助Rusty平衡投資組合和管理通脹聯繫債券的經驗,都放進了一個真實的投資組合裡。最終的投資配置方案如下圖所示,所有的資產都放進了描繪所有可能出現的經濟環境的四宮格框架中。

(四等分風險分配;高增長:股票、大宗商品、公司信用產品、新興經濟體信用產品;高通脹:通脹聯繫債券,大宗商品,新興經濟體信用產品;低增長:普通債券,通脹聯繫債券;低通脹:股票、普通債券)

通過研究,Bridgewater已經知道怎麼在不同的經濟環境歸類資產類型。他們也知道在四宮格中的所有資產類型可能會同時上漲。這就是資本系統的運作模式。如果央行印錢,那麼那些有好投資機會的人會把錢借走,用這些錢實現更高的收益。這些投資的證券主要有兩種形式:股票(所有權)和債券(債權)。因為央行印錢,所以四宮格中的資產分類並不能完全抵消對方的風險;但這些資產的總回報長期總能高於現金利率的回報。全天候交易策略中對經濟環境的頭寸已經被相互抵消了,剩下能賺取的就是風險溢價。

Dalio形容構建的投資組合「就像發明了之前從未試飛過的飛機」。它看起來是對的,但能飛嗎?Dalio開始用自己的資產「試飛」,而不斷重新平衡這個資產組合是另一名員工的業餘工作。這個投資組合的試飛結果與Bridgewater的預想一樣,但仍只限於Dalio自己的信託投資。全天候交易策略從來沒有被想過會做成一個產品。這個策略太複雜了,看起來沒人能做出來,但同時,這個策略也太直接了當了,似乎每個人憑自己都能做出來。在美國股市出現科網股泡沫的早期,Dalio已經開始提出平衡的概念,而最初只是可有可無的興趣。

2000年的科網股泡沫爆破改變了一切。泡沫爆破證明了,股票市場沒什麼是「確定的事情」。科網股泡沫的爆破改變了一般投資者的心態,回想到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垮台,石油危機和1987年股市崩盤。很多資金管理者開始移除alpha,作為應對他們認為股市不穩定的一個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