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走得太遠難溝通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11.html

有老朋友結婚,止凡出席婚姻時見回不少「老面孔」,跟學生時的同學及朋友討論了不少往事,甚為有趣。在回家時,與其中一位朋友同坐長途車,平日久不久有見面,但見面時多是有很多朋友在一起,深入瞭解對方近況的機會其實不多,這是個很好的機會真正能聚一聚舊。

這位老朋友當年讀書成績不太好,因不能升學所以很早出來社會做事,相信是不太適合讀書的一類吧,雖然他跟我同齡,但社會經驗是朋友之中最多的幾位吧。所以他跟我們說話時的語氣多是說教似的,好像是大哥哥教導弟弟般的口吻。因此我跟他討論時亦不便以「跑過江湖」或「拋書包」的口吻,以免大家都做了「上巴」而不咬弦,反正我也喜歡做聆聽者。

跟他討論不久,我發現他對投資的理念與我實在有很大分歧差,所以我又不可能以虛心受教的態度去聆聽,憑記憶寫下一些他對投資的理念說話。

「工作時間很長的公司我不會去做的,我不會為賺多一點點而投入太多時間,說實在點,如果股票乖乖地的話,三兩個價位都把薪金的差價賺回來了。」

「給你一點貼士吧,你可以留意一下濠賭股,如果再跌一兩蚊就可以入貨,不用擔心太多,有波幅,絕對玩得過,不過沽貨時要夠快,覺得賺夠就走,10%至20%應該不是問題。」

「你玩長線呀?我長線又玩,短線又玩,其實是市場控制我,而不是我控制它,對嗎?有時在不上不落的市況,不想沽貨,自然要玩長線,我不會天真到以為我可以控制如何投資。」

「你買什麼?(我:留意大藍籌多吧)即是銀行股嗎?內銀股我也有買,建行累我「坐艇」兩年多了,個價都不懂上落,有否嚇壞你嗎?我竟然買入一支股票超過兩年,很長吧,我想你玩長線也想像不到吧。」

「(我說:其實有價值,有盈利,股價不算太重要吧)什麼?你買股票不是希望它升的嗎?不升買來幹嘛?哈哈哈。」

大約是以上的理念吧,我已經說過了他的傾談態度,全程他說話佔了八成時間,我亦不認為他希望聆聽我的理念,感覺他希望我認同他是一位投資達人。其次,看他的投資理念,與我的投資理念實在距離太遠了,要找個切入點也難,我也不會天真得認為自己可以在一程車的時間就可以說明我的投資理念,並令他同意及作出改變。

其中最尾的論點令我覺得大家的理念的確相差太遠,當他語帶機諷地問我為何買股票目的不是希望它價升時,我心中明白千言萬語也難以解釋,沒有看過或沒有興趣看巴菲特派的價值投資概念的人不會明白(讀書年代至今,他本身並無看書的習慣,更不用說會看blog了)。再者,要解釋不是沒有可能,前提是聆聽者是會接受新一套的人,可惜他不是,他心中已經有一套,亦沒有準備接受新一套的態度,正所謂載滿水的杯子難以再注入新水的。

可能他的投資理念為他帶來不少回報吧,這方面(投資往績及資產值多少)他沒有詳細提起過,最多只說說哪支股票賺過三兩萬的個案之類。其實我大約知道他的生活情況,相信沒有非常成功投資理財的跡象。當然期望朋友富貴總好過期望人家不順的,希望他大富大貴之餘,更希望他能早日找到正確的理財之道,明白財務自由的道理,能好好改善生活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445

HoloLens還太遠 必應才是微軟目前的重頭戲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206/149108.html

黑馬說:前幾日,微軟發布的HoloLens 全息眼鏡讓業界為之驚嘆不已,同時也讓市場對其有了新的期待。不過,短期內HoloLens無法進入消費市場,微軟目前的業務重心也並非在此,除了根基產品Windows10以外,以微軟必應為代表的大數據及其應用才是微軟目前的重頭戲,以及人工智能業務的核心所在。

\文/王利陽
編輯/i黑馬

 
回顧2014年,當業界都關註微軟現有業務營收情況以及HoloLens等產品的可期待程度時,微軟已在悄然的積極布局大數據與微軟小娜、小冰這樣的人工智能業務,只是這兩大短期內不會有穩定盈利的探索性業務並不適合此時拿出來應對資本市場對業績的關心。

在微軟小冰火爆一時之前,微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積累與布局極少被外界得知。然而,所謂的“沈默”並不是說秘密研發,實際上通過必應搜索,微軟一直在嘗試大數據的運用,而且已有不少用戶直接或間接接觸到了微軟的服務。
 
2014年,必應開始在大數據預測領域嶄露頭角,3月時,曾成功預測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24個獎項中的21個;7月時,成功預測2014年世界杯全部淘汰賽16 場淘汰賽其中的15 場;9月時,擊敗谷歌成功預測了蘇格蘭公投結果。
 
曾幾何時,微軟的大數據分析技術一直被業界詬病,《大數據時代》一書中對谷歌大數據的運用充滿贊譽而對微軟則呲之以鼻。得益於近兩年必應在搜索市場的成長,微軟的大數據分析能力有了長足的長進,而且微軟正將大數據的積累註入到人工智能的探索之中。

在近期發布的Windows10中,語音助手Cortana再次得到廣泛關註。Cortana被定義為全球第一款個人智能助理,是微軟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領域方面的嘗試,而Cortana的大數據支持主要由必應來提供。西方媒體評論認為,從實際使用來看,Cortana的語音識別和智能化優於蘋果Siri,至少和谷歌在相同水平。
 
不要小瞧微軟對發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野心,我們不妨在此推導一下微軟的市場策略:Windows10免費升級提升用戶量,Cortana是Windows10中頗為亮點的人工智能服務,其大數據主要來至於必應。可以看出,Windows10↔Cortana↔必應三者之間形成了一條拓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市場發展的產業閉環。Windows10提供平臺與用戶量,必應提供大數據分析,Cortana是人工智能服務載體對Windows10和必應有反哺幫助。
 
如此一來,微軟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布局上已有框架雛形,而這個發展框架不僅適合歐美市場,同樣非常市場用來開拓中國市場。Cortana已在去年中進入大陸市場,並命名為微軟小娜,而必應已在國內“潛伏”近6年,一直在等待合適的爆發時機,隨著Windows10上線,時機正越來越成熟。
 
其實,大數據可以運用到非常多的領域,為何依托於搜索市場的必應和百度都最先嘗試將其利用於人工智能領域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搜索本身是用戶問題的數據化,搜索引擎更適合以人工智能的方式來為用戶解決問題,將數以萬億計的搜索記錄得來的大數據用於人工智能發展來幫助人類解決問題的同時,可以產生更多且更有深度的新數據,而這些新數據將會對各行各業產生更具深遠影響的價值。
 
所以,對微軟而言,若僅著眼於應對資本市場的營收壓力時需要Windows、Office、Xbox等帶來更多的收益,同時還需要像HoloLens這樣創新性產品來讓微軟變得受到期待。但若更長遠的看,微軟需要必應來為其打開更大的一扇門。
 
  
本文作者:王利陽  微信公號:科技不吐不快

本文作者不代表本刊觀點或立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198

上海姑娘只是距離鄉土的價值太遠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444

 

假設,那位拋棄江西小夥兒的上海姑娘去到的不是江西農村,而是蘇南農村,結果如何?

(CFP/圖)

蘇南農村可能是中國發展水平最高同時詩意化程度最高的農村。嚴格來說,不能叫農村。因為蘇南鄉鎮的主要產業根本不是農業,而是工業。

上海姑娘對婚姻要求的苛刻全國聞名,但嫁到周邊如蘇州、無錫的鄉鎮的上海姑娘可是相當不少。我的好朋友Z君是無錫宜興人,他的家族經營一家出口加工工廠。他的夫人就是正宗上海人。我去過他在宜興鄉鎮的老家,不僅有現代化的馬桶、衛浴和廚房,其住房更類似歐式別墅,外部花園、草坪,內部現代設施一應俱全。而在他的家鄉,他們家的水準可能只是中等以上。

在蘇南,相當部分農村家庭可能會比上海普通職工家庭的收入水平高很多。蘇南鄉鎮企業密集程度極高,普通的鄉村能人都有自己的工廠或者生意,最普通的村民也可以從村集體收入中每年獲得分紅。正因此,家庭相對普通的上海姑娘嫁到蘇南較好的家庭甚至可能是高攀。

在上海姑娘和江西鳳凰男的討論中,無論是批判勢利的上海人,還是指責廁所骯臟、陋習重重的江西鳳凰男,大部分人都默認了一個前提,那就是大城市是比鄉村先進的,大城市在鄉村面前有足夠傲慢的資本。

對農村的偏見深藏在中國當代任何語境的敘事中。但這種偏見大部分是基於最表面的物質水平的比較。我把蘇南農村的例子搬出來,其實是在用同樣的邏輯去回擊這種國民潛意識中的勢利。我試圖說明的是,你們不是瞧不起農村人麽,蘇南農村的發展水平足夠讓全國大部分城市人閉嘴,起碼,他們可以相當闊氣地把上海姑娘娶回家。

但這種邏輯在我看來仍然是相當膚淺的。它陷入了同樣的思維方式陷阱:那就是試圖以經濟發展的成就比較去奪回鄉土社會的尊嚴。事實上,如果是這樣的方式,那麽,鄉土社會仍然無法真正挺直腰桿,因為,即使蘇南發展水平再高,也比不上大上海。

鄉土社會的真正價值絕不只是可以用來建造工廠發展經濟,在我看來,起碼有兩點是每個中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養分的,第一是文化身份的獲得,第二是孤獨生命的自省。

大城市是人類文化和活動的集中地,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動機。誰不愛大城市,那里繁華、熱鬧、應有盡有。在大城市,我們都活在人類活動的浪尖,在最前沿、最現代的前端。但在這樣極致的人群活動中,我們也會頹唐、迷惘、茫然、敷衍、勉強,即使融入城市主流,也偶爾會有此處是何處的悵然若失。中國本來就缺少宗教,傳統家族的影響隨著融入城市逐漸丟失,我們不僅失去童年,失去故鄉,還可能找不到自己的身份。鄉土社會是中國傳統社會禮失求諸野的廣闊腹地,是你的根。中國人的文化身份一定在鄉土中,我們是哪里人,我們使用什麽樣的語言,我們喜歡什麽的食物,我們需要什麽樣的民俗儀式,一切與身份確認有關的記憶密碼就藏住這鄉土中。回到鄉土,無論是對祖宗的追憶還是跟舊家族的重聚,都是文化身份的找回。

孤獨生命的自省是鄉土給我們的另一個禮物。鄉土是靠近自然的,我們在城市完成最極致的文化活動,但我們也常常要退回內心,退回孤獨。鄉土是與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你真正脫離寫字樓的暖氣和冷氣,脫離鋼筋水泥,你與日月星空相處,你接近土地,你接近真正的大千世界。在寧靜和安定的鄉土里,沒有聲色犬馬,沒有紅男綠女,你需要把腳步停下來,把思維慢下來,你得去體會孤獨,體會生命的自省。

我當然知道,我的描述有理論想象的成分。在現實中,鄉土同樣有太多令人討厭的東西。傳統宗族制度被人民公社制度解構,回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整個鄉土被城市抽去了活力。在真實中國農村中,像蘇南那樣的地方太少了。蘇南大部分當地人不會離開故土,反而是外地人大量湧來,因此,蘇南的鄉土仍然充滿活力。但大部分中國農村的活躍階層全部被城市吸走,鄉土不僅沒有活力,甚至失去了基本運作能力。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現在的鄉土大多令人如此失望,以至於人們忘了它原本富有的魅力。

這就是當代中國社會議題的複雜所在,一個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的故事如此富有現實張力。這也是當下中國無解的無數悲劇之一。但我相信,只要未來條件充分,中國仍然可以回歸本源,那就是鄉土和城市互相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沒有誰對誰有偏見。中國一方面繼續要加快城鎮化,另一方面要保證農民利益,甚至讓城市反哺農村。在日本或者美國,農村與城市只是生活方式的差異,絕不存在物質水平的鴻溝,甚至日本和美國的相當部分農村家庭收入水平比城市要高。在那里,一個農村小夥子和一個城市姑娘的愛情浪漫色彩甚至超過城市人。

坦白說,把茅廁改成馬桶,裝上現代衛浴和廚房,總成本不超過10萬塊,並不難實現,但鄉土中國的魅力重新回歸卻是極難的事情。上海姑娘還不懂傳統和鄉土的價值,不怪她,但總有一天,她可能會明白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51

量子通信太遠 超導技術已照進現實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1129.html

在長篇科幻小說《三體》中,人類在外星人的幫助下才實現量子通信,讓太空飛船與地球實時通信。但《三體》中的智子實屬作者的科幻想象,真實的量子糾纏並不是用來傳遞加密後的信息,而是應用於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通信的核心並非改變通信或者加密方式本身,而是提供一個更加安全的密碼保密傳輸方式。”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超導實驗室研究員尤立星博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通常而言,信息的加密需要使用一連串數字組成的密鑰確保安全,但在傳輸過程中若被竊聽就可能被破譯。而量子密鑰具有不可克隆的特質,基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如果密鑰在傳輸過程中遭遇竊聽,收發雙方就會知道,從而放棄使用不安全的密鑰。

作為新一代保密通信技術,量子保密通信基於量子信息傳輸的理論絕對安全性,成為各國科研的熱點領域之一。然而量子保密通信傳輸距離、碼率與所采用的單光子探測器的性能密切相關。與近紅外波段傳統半導體單子探測器相比,中國科學院超導電子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發的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SNSPD),具有探測效率更高、暗計數率(所謂暗計數是單光子探測器的噪聲評判指標,指雜散光和黑體輻射被單光子探測器認作有效光子的概率,這種誤判被稱作暗計數)更低的優勢。

“傳統半導體單光子探測器探測效率低、暗計數高,量子通信距離達到50公里可以用,但100公里就很難了,超導單光子探測器可以實現200甚至300公里。”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謝曉明博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作為量子通信的核心元器件,SNSPD依托的是超導電子學微納工藝技術。

超導是一種物質在低溫下體現出的特別現象,主要表現為電阻在一定的溫度下完全消失,通常為特定溫度下,變為零電阻,導電沒有了任何阻力,無電阻、抗磁性,超導技術蘊藏的市場應用潛力巨大。和已經成熟的半導體集成電路相比,超導電子器件的工藝成熟度還不夠,低溫工作環境對超導應用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上海微系統所已建成了國際領先的低溫超導器件工藝平臺,可以生產高性能的超導薄膜材料,實現高可靠性的微納加工工藝和系統集成技術。

2014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與瑞士IDQuantique公司合作,正式推出了由上海微系統所研制的SNSPD器件產品,據悉這款只有3毫米見方的芯片售價約為1萬歐元,相當於一輛家用汽車的價格。這成為我國首次出口超導電子器件,也是為數不多的核心高端元器件出口的實例,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

量子通信之外,SNSPD器件應用於衛星激光測距等眾多領域。衛星激光測距是基於光子飛行時間的激光雷達的一個重要應用。即利用安置在地面觀測臺站的衛星激光測距系統所發射的激光脈沖,跟蹤觀測人造地球衛星,以測定觀測臺站到衛星之間的距離,在天文學、地球物理學、大地測量、地震預報和國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據尤立星介紹,衛星激光測量的精度取決於探測器的一個叫做時間抖動的參數,即穩定度。超導探測器的時間抖動很小,可以讓測距的精度從以往的cm精度提升到mm精度,幾千、幾萬公里甚至更遠的衛星和空間碎片都可以進行精準定位。

2015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和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利用SNSPD開展532nm波長的衛星激光測距,利用上海天文臺佘山臺站的60cm口徑望遠鏡,雙方合作完成了對距離臺站3000公里國際聯測激光相對論衛星LARES的測距,精度達8mm。這是繼2013年美國NASA利用SNSPD開展1550nm波長衛星測距之後再次利用SNSPD開展衛星測距的報道。2016年初,經過進一步優化系統,測量能力獲得進一步提升,上海天文臺佘山臺站已成功觀測到近2萬公里的俄羅斯Glonass衛星,精度約2cm。

與高深莫測的量子通信、激光雷達、深空通信相比,超導技術在醫學方面的應用也許更接地氣。由於超導電子器件具備高靈敏度、低噪聲等優點,對於疾病的早期診斷優勢明顯。例如在心臟疾病診斷技術上,心電圖是最為廣泛使用的一種診斷技術,但由於心臟磁場信號特別微弱,心電圖技術所能得到的心臟電活動信息非常有限。例如心臟中的環狀電流在人體體表不產生電勢差,而這些被人體組織傳導所湮沒的信息,在原則上都不可能從心電圖中獲得。因此心電圖在病變的前期診斷準確率只有30%到40%。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研發的多通道心磁圖儀將心臟疾病診斷準確率提升到了90%以上。心磁圖儀是通過檢測人體心臟磁場進行成像的一種心臟疾病診斷設備,系統配置的超導量子幹涉器件(SQUID)使測量磁場的靈敏度大幅提升,具有早期診斷能力好、無輻射、完全無創的特點,減少心臟病變的漏診率。

​​​​​​​

“目前可以檢測出成人的心磁圖譜,未來還將推出多通道胎兒心磁圖儀,有望用於20周前的胎兒心臟先天性疾病診斷,在妊娠階段可以發現病變盡早預防或幹預。”SQUID方向/心磁圖儀項目負責人孔祥燕研究員表示。

十多年來,我國已進口了幾套心磁系統,每套價格都在500萬~1000萬元人民幣之間,國外出售給我國的設備也負擔著為國外研究機構收集數據的任務,測得的數據被加密,只有原生產廠家才能分析,對病理數據的收集也受到國外的限制,建立臨床診斷的標準更是難上加難。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歷時10年研發的心磁圖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軟件和硬件技術分別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徐匯區中心醫院/中國科學院上海臨床研究中心、北京309醫院安裝,已經進入臨床研究,並正在聯合漫迪醫療儀器(上海)有限公司推進心磁圖儀工程化和產品註冊。

不過謝曉明也坦言,目前多通道心磁圖儀在市場推廣方面仍面臨一些難題。首先高技術門檻,使得前期的研發投入時間長、成本高。其次相較於心電圖技術,心磁圖儀的價格比較高。更為關鍵的是,心磁圖儀臨床靈敏度和特異性的檢測需要數據的積累,這就需要更多的醫院和醫生配合進行臨床測試,拿到高質量的應用數據。

為了推進市場的應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也在產品研發上做了折中的考慮。以往的心磁圖儀需要高性能的磁屏蔽室,單屏蔽室的搭建成本就需要300萬到500萬元,市場推廣難度可想而知。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采用了無屏蔽系統,加強儀器內部降噪能力,成本下降,市場應用門檻也相應降低。

對於未來的市場化應用謝曉明似乎並不擔憂,“從低端到高端到最後個性化定制,我們希望先取得用戶的認可。所有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們會有一系列辦法降低成本,去做市場化的競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71

褪色的歐洲夢:英國奔得太遠,留歐派竟成“叛國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467.html

“我做不到,我實在太疼了。”

遭槍擊後,試圖站起來的英國工黨女議員考克斯(Jo Cox)只留給了世界這最後一句話。

考克斯同英國前首相布朗因工作熟識,在悼念考克斯時,布朗說,“她去過世界上一些最危險的地方,而她最不應遭遇危險之地,就是自己的家鄉。”

布朗此言,並不公允。近十五年以來,歐洲因極右翼分子發起的“獨狼行動”釀成多起慘案,而英倫三島甚至考克斯的家鄉西約克郡的巴特利,無可避免出現對移民、融合的極度排斥。

這場弄巧成拙的“脫歐公投”,始於短期政黨利益,卻已如脫韁野馬般超出了政客的控制,不僅預示了民粹的勝利和英國文化多元主義政策的失敗,而舉行“脫歐公投”本身也昭示著,即便對於留歐派而言,英國從未在歐洲化(Europeanization)上有過多興趣:留在歐盟的原因是由於經濟驅動,而非認同歐盟價值觀。

在英國之外的歐洲大陸上,近70年的歐洲化進程,到現在如果不是已經徹底失敗了,也已陷入僵局:不僅“歐洲公民”的身份認同退卻,民主赤字無法彌合,原本漸進式的歐洲一體化進程在2004年因東擴而狂飆突進,激發區內移民潮,還經常導致28國在集體決策中差異懸殊,太多次攸關大局的決策命懸一線。

法蘭克福學派哲學家哈貝馬斯對歐盟的未來設想是進入了“後國家主義狀態”的聯邦主義制度,在歐盟公民中應存在獨特的“陌生人之間的團結互助(solidarity among strangers)。”

然而,這一“合眾國”、“共同體”在其誕生伊始就具有嚴重缺陷,當理想主義的榮光因現實而褪色,歐盟將何去何從呢?

歐洲化的挫敗

謀殺考克斯的犯罪嫌疑人梅爾在出庭時宣稱,他的名字“對叛徒而言是死亡,對英國來說是自由”。這令人錯愕——近十五年以來,是從何時起,有英國人會將留歐派視為“叛國者”了呢?要知道就在並不遙遠的布萊爾時代(1997~2007年),英國人還曾雄心勃勃地想要領導歐洲。為何現在的英國,如此希望逃離歐洲?

當然,英國從不掩飾其加入歐盟只是為了巨大單一市場的意圖。在《第一財經日報》就退歐公投議題所采訪的眾多英國財經界及政界高官中,對於雙方關系的描述是,“歐盟是英國面對的巨大的單一市場”,“英國可以成為外國投資者進入歐洲的跳板”以及“歐盟可以提升英國國家競爭力”。

英國政府花費重金,給全境2800萬住戶每家發一本小冊子,羅列留歐好處。在這本手冊中,介紹英國與歐盟的經濟表現、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的政治職能、各方貿易協定等等。可記者翻遍冊子,也無法找到英國同歐盟對共同身份理念的認同,相反的是,英國政府在手冊中呼籲歐盟:繼續改革才能留住英國。

即便是最熱情的“留歐派”代表,在呼籲英國不應退歐而應領導歐洲時,也僅僅打出經濟牌。布朗在近期的文章中闡述了留歐的意義:加快歐洲基礎設施項目,實現一個經過改革的歐洲能源市場,以及挫敗恐怖主義威脅。全篇對於英國應如何加強歐盟認同只字不提。

這或許也體現了英國親歐派精英的無奈,畢竟,2016年的英國人,同1930年丘吉爾說出“我們英國與歐洲在一起,但不是歐洲的一部分;我們與歐洲有關系,但並不妥協”時的英國人,並沒有什麽實質性區別。

無論是留歐還是脫歐派,都不掩飾這一尷尬事實——在英國人眼中,從英國到希臘再到波蘭,歐洲公民都擁有一個共同身份的理念是虛假的。

19世紀意大利走向統一之時,意大利國民教育部長馬丁曾說過一句名言:“我們已經創造了意大利,現在我們必須創造意大利人。”在創建歐盟時,這一主張也得到複刻:建立具有歐盟身份認同的歐盟公民。

不過,包括堪稱“歐洲之父”的歐盟創立者和早期領導人之一——讓·莫內在內,他們往往低估了歐洲2000年不斷征戰而形成的不同語言和文化群體間的深刻裂痕,這道裂痕在當代仍然頑固延續。

功能主義者(社會學流派)並不訴求建設一個超主權的權威機構。以英國社會科學家米特蘭尼(D.Mitrany)所倡導的功能主義認為,日益增長的福利將促進繁榮,並為新的部門產生功能性的正溢出效應,在其中合作也將自動擴展,從經濟協作最終走向政治協作。

歐共體的創立者們也堅信,歐盟的最終方向要通過關稅同盟、經濟同盟和政治同盟這樣的三部曲來實現一體化進程,因而選擇了具體的煤炭鋼鐵等領域試水,而將外交以及防務等敏感領域的合作暫時擱置。

在二戰後歐洲普遍厭戰的背景下,具有如此烏托邦色彩的理論(註:功能主義的前提是民族國家必定消亡)得以在歐洲執行,得益於經歷二戰的歐洲精英一代痛定思痛之下的決心。然而,在隨後70余年的和平生活中,經濟協作的正溢出效應仍然無法超越民族國家的局限。

國際知名智庫/咨詢機構Stratfor近期一份《沒有聯盟的歐洲》報告揭示了歐洲在兩千多年歷史中,由於地緣和文化形成的分野。這份報告指出,盡管歐盟經歷的危機具有多面性,其根本性問題則均來源於一處:在超國家夢想、地區和國家身份之間,公民最終選擇了後者。

歐洲在地緣和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多個分野

主權債務危機和不斷的“希臘退歐”恐慌,都暴露出北部歐洲國家不願意資助南部國家的實質;脫歐公投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04年歐盟東擴,以及隨後英國所面臨的波蘭移民浪潮;在尚未結束的難民危機中,各歐盟國家領導人通過繞過歐盟的方式,重新架設邊境管制,以遏制難民在其領土內的流動。在所有這些情況下,同樣的因素在起作用:在歐洲範圍內的驅動力仍是民族國家性質的,國家最終將自己(而非歐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用歐洲政治經濟學的學科語言來描述,這樣的結果,昭示著在“政策下載”過程中,歐洲化進程的失敗。

通常,觀測歐洲化進程還可以使用兩種指標:身份認同和歐盟指令執行。

在其中,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和自歐盟官方民調機構“歐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的調查數據,都是長期觀測歐盟身份認同塑造的良好方式。

皮尤研究中心在2004~2016年期間就“對歐盟的青睞度”問題進行民調。民調發現,在12年間,除短期反彈之外,整個歐洲對歐盟的支持度呈現大幅下降趨勢,特別是在傳統的核心國家中,這種支持率下降更加明顯,譬如在其中,法國對歐盟的支持率降至38%,比英國的44%還要低。

皮尤研究中心就“對歐洲的青睞度”在各國做了長期的跟蹤調查

歐盟官方民調機構“歐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長達十余年的民調結果也與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結果相似,不過在具體數字上稍微樂觀一些。據其調查,在歐盟28國中,近10年來,歐盟各國人民對歐盟的印象不斷下跌,認同歐盟的人數從過半跌至勉強超過三分之一,而對歐盟持完全負面看法的人則在9年間增長了8%。

歐盟各成員國對歐盟的整體評價:持“積極”態度的人群顯著下降

除了長時間大跨度的民調之外,對歐盟所發出的“歐盟指令(EC Directive)”在各歐盟成員國的落實情況所做出的定量研究,也是觀測歐洲化進程的重要指標:加入歐盟不僅僅意味著享受單一市場和單一貨幣帶來的紅利,加入歐盟同樣意味著在法律法規上接受歐盟體系。

近年來,以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教授福克納(Falkner)為首的學者在此領域進行了大量耕耘,在數據分析中得出結論,認為在歐洲化進程中,歐盟28國內部存在著四種迥然不同的世界:法律遵守型、顧及國內政治型、毫無回應型以及忽視不見型。

在法律遵守型國家中,其代表國家為北歐國家:丹麥、芬蘭以及瑞典等等;在顧及國內政治型國家中,其特征為溫和的延遲,代表國家為奧地利、比利時、德國、荷蘭以及西班牙等等;毫無回應型國家包括愛爾蘭、意大利以及中東歐國家,而忽視不見型則包括法國、希臘、盧森堡和葡萄牙等。

罪魁是歐盟東擴?

無可否認的是,2004年的歐盟東擴時加入的中東歐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馬耳他和塞浦路斯),其發展水平本身就同歐盟核心國間有較大差距。

不少新成員入盟後中東歐國家在經濟上實現騰飛。以捷克為例,世界銀行數據庫數據顯示,1990年捷克人均GDP在3901美元/年左右,到2014年已經飆升至19550美元/年左右。

與斷言歐盟東擴將導致歐盟解體的看法相反的是,東擴作為一把雙刃劍,無法簡單在其正負面溢出效應之間分出伯仲。

一方面,通過加入單一市場,中東歐國家迅速地進入了歐盟產業鏈,特別是德國的龐大產業集群中。通常意義上認為,德法兩國對外實行產業轉移外包起始於2000年之後,不過德國對於中東歐國家的供應鏈打造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而2004年歐盟東擴為德國提供了更為有利的資源,這其中最受益的中東歐四國就包括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共和國(CE4),雙向貿易的激增也隨後帶動了投資和金融的交流,多年的價值鏈融入已經令德國同中東歐國家產生了經濟協調性。

另一方面,寬松的歐盟內部移民政策,令中東歐移民找到了更有競爭力的就業場所。根據統計,自2004年以來,有超過300萬波蘭人到英國、愛爾蘭、德國、意大利、瑞典等國家工作。

在布萊爾政府時期,英國率先對新的東部成員國開放邊界。彼時布萊爾政府估計,歐盟東擴後每年僅有區區1.3萬移民進入英國,但這一數字最終達到每年接近17萬人。

英國媒體統計,10年間,約有100萬東歐移民湧入英國,這客觀上沖擊了英國的社會福利系統。而伴隨移民潮,包括英國在內的歐盟老牌核心國中都出現了反對歐洲化一體化進程的極端右翼勢力,歐債危機則加重了事態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極端右翼勢力的出現,也部分上緣於歐盟作為超主權機構設置,而不可避免所產生的民主赤字:任何一個歐盟成員國,都要受到條約、歐洲法院、歐洲議會以及歐洲理事會的制約;而另一方面,卻沒有恰當的問責機制,讓普通公民推翻不合理的歐盟法規,或讓看不順眼的政客下臺。

令任何一個來自歐盟的行為,都有可能演變成主權讓渡這樣的大拷問。這一現象在英國退歐公投的辯論中則顯得尤為明顯,相較於歐盟東擴,民主赤字問題更為歐盟分裂埋下了風險。

歐盟的未來:核心群組

當下的歐盟的確處於不斷的尷尬僵局之中,不僅不時要面臨“XX退歐”背景下全球市場對歐盟的沖擊,還要面對類似於“法國國民陣線”這樣以退歐為訴求的極端政黨上臺的前景,內憂外患之中歐盟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呢?

考慮到年輕人將成長為選民並影響民意走向,為數不多的一個好消息是,常年的民調顯示,歐盟年輕人對歐盟的支持率還算高。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有56%的歐盟年輕人對歐盟持正面看法,而這在老年人中的比例僅31%。不過皮尤和“歐洲晴雨表”的多年民調均顯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支持給予歐盟更多的權力。

Strafor常年對歐盟機構的未來進行預測,並持悲觀態度。在前文所提到的最新報告中,該機構認為,弱化的歐盟最終會退縮為核心群組,依附於上的包括貿易群、安全群以及北歐群等等。

在其中,位於兩大歐陸國家德法之間的平坦地帶——比荷盧地區將同法德一起,構成歐盟國家核心區,而出於地緣和經濟基本面的考量,德國將更樂於選擇與西班牙而非意大利構建更緊密的聯系。在其中荷蘭和德國將更積極地維護貿易自由主義政策,反對比利時和法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而德國將在未來20年中在歐盟內居主導地位。

與此同時,以捷克等國為代表的中東歐國家將形成貿易群,經濟優先發展任務仍為同德國加強經濟聯系,而包括立陶宛等國在內的國家將組成安全群,主要抗擊來自於俄羅斯的威脅;北歐國家則將繼續加速內部融合,英國將專註於全球貿易網絡,西班牙和意大利則通過對內貨幣貶值的方式,重新獲得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089

那些不是離我們太遠的事 - 後篇



網友天涯皓叟 (下稱"皓叟兄") 瀏覽過區區的 "那些不是離我們太遠的事" 網誌後,掀起感觸,給我發了封頗長的電郵,訴說其頗不平凡的人生.  皓叟兄既以電郵形式回覆在下,想必是不想將其平生公諸天下,有見及此,我不打算此發表此篇電郵.  皓叟兄在縷述其跌宕人生之餘,亦旁及他的觀點及看法,尤其是對於近年人心不古,社會環境大變 (如恐襲頻仍, 極端政治組織及人物抬頭) 甚爲擔憂, 其結論是對現今世界的未來走向頗為悲觀.    閱畢後思潮起伏,本想以電郵回覆,惟考慮再三,仍決定將其中幾個重點抽出來,以網誌形式回答,順道拋磚引玉,也好收集各方君子的意見,誠為一舉兩得之便也.



皓叟兄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現今社會不獎勵,或者保護勤儉, 努力工作的人?如此下來,這世界還需要傳統上的堅守工作崗位,或者安於現狀 (在他眼中是傳承和穩定社會基石) 的人?  皓叟兄説得對,這年頭, 消失得最迅速和最徹底的,莫過於勤儉可以致富,起碼可以達致小康的傳統觀念.   六七十年代不缺只要死慳死抵,不怕吃苦,便會有機會出頭,甚至可以累積到一定數量的財富的個案.   八十年代我剛出身到社會做事時,仍不時聽到老媽子買完餸返來說; "街市某某賣菜婆/賣魚佬買咗樓".   那年頭買樓對一般人 (包括藍領和小販) 來說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事,只要肯捱,不亂花錢 (絶對不能去日本旅行,一笑), 狠狠地儲他三, 五, 七年錢,應可以夠錢付首期,然後每個月的工資/收入只要隨着通脹增長,負擔亦會隨之而慢慢減輕,再過幾年儲夠錢, 一次過將貸款餘額清還, 即便無債一身輕.  




我們的父輩很怕欠債, 覺得揹債心裏很不踏實, 有能力一定要還清債務, 讓銀行的資產呈現藍字內心才感到安穩.  還記得嗎?那時候講的是勤儉可以興家,那是社會的集體信念; 恒生銀行那首唱到街知巷聞的廣告歌  "小莫小於水滴, 匯成大海汪洋 , 細莫細於沙粒, 聚成大地四方" 所宣揚的正是這個理念.   即使九十年代的匯豐廣告,賣的除了溫情外,仍然不改儲蓄可至安心的道理.   我最深印象的其中一輯廣告,是兩位老人家打開存摺,頃刻間萬度金光從存摺內射出來,這個廣告要傳遞的訊息簡單直接,你所儲存在銀行裏面的錢讓你感到穩妥愉快,但今天誰還會跟你談儲蓄呢?套用一句俗語, "講出嚟都被人笑".  今日電視最多的廣告是慫恿你借錢的財務公司, "幫你清咗啲咭數又可以放心消費", 今天的主調已從儲蓄, 謹愼理財變爲"先使未來錢", 為何如此? 下文再詳述.  



今時今日,銀行的利息似有若無, 金融風暴後, 各國央行爭相放水,使錢越來越不值錢,其效果不就是打劫你口袋裏面的錢?   一般老百姓為了自保,被迫去做各式各樣的投資,手頭寬裕的投資者的首選固然是磚頭 (此所以香港樓價不論經濟環境如何惡劣,仍是高踞不下),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此龐大的資金去買樓,於是乎,炒金,炒股, 買基金成了保值的另類途徑,但這兩三年股市大上大落,有多少人實際能從中獲利,又有多少人輸得焦頭爛額,相信散戶們都心知肚明.   此所以部份無錢/懶得投資的人恣意消費, 反正錢不斷貶值, 早一日花掉它, 比遲一日花掉它更划算, 能借錢消費則更妙, 今年借一百塊, 相等於明年還95塊, 何樂而不為 (利息則不在他們考慮之列)?



扯得太遠了,敝文其實旨不在與評論經濟或金融局勢,只是有感於現代人的悲哀; 在金融海嘯發生後,各國央行大力推行貨幣寬鬆政策的 "魔掌"下, 勤儉致富的想法依已不切實際,甚至已然死亡, 這是金融新常態所導致的恆常問題,且已成了全球的風土病.  退休人士 (若無持有與通脹掛勾的資產如樓宇) 拿着的現金每年實際以5至7%的速度縮水, 可謂欲哭無淚,但又能怎麼樣?以日本為例,首相安培晉三剛宣佈其最新的超級放水計劃,打算動用逾二十萬億日元增購資產, 美其名為加碼量寬,其潛台詞為量寬已到極限, 所以要推出量寬2.0版,然而從過往歷史得知, 超低息(日本已是負利率)和量寬根本解決不了經濟停滯不前的困局,那末,何時又會來個加碼量寬3.0 , 4.0版?  問題很明顯, 所加印的錢其實只是用來增購資產,包括擴大每年買債數量,以及投資在金融產品 (如ETF)上.  銀行體系内的資金無疑是增多了,但整體經濟仍然疲弱,銀行不敢也不願借錢予中小型商戶,只會將新增的資金投放在金融市場上,其結果是不管放水量有多大,實體經濟得益甚少,而真正得益者是那些懂得, 有能力以OPM (他人的錢) 方式在各衍生工具大賺特賺的 Market Maker.  最終的結果?錢流入強者手,造成富者愈富, 貧者愈貧的不公平現象,這也是歐美等發達國家近幾年反建制,反政治正確, 反精英的政治人物風頭越來越盛的主因.  老實說, 誰不想有個穩定而熟悉的政治環境?只是人們在溫水煮蛙的政治生態中活得太久,也越覺得水太沸騰,是時候要跳出這熱鍋了。現在民怨已達致 tipping point,不想不願也也得求變,觀乎美國大選,特朗普和桑德斯的崛起,正正是民族主義和貧富懸殊這兩個問題發酵成熟所致 (其中特朗普現象尤其有趣,也值得深究,看來美國選民寧可支持特朗普這個真小人,多於希拉莉這個偽君子), 今次不論誰當總統, 也再不可能迴避這些問題 (桑德斯的支持者在民主黨代表大會的哮叫, 希拉莉可以充耳不聞嗎?)



隨之而來是個很理所當然的問題;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我沒有水晶球,沒資格也沒這個能力去回答這個問題,我想信夠膽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那些蛋頭經濟學家,或誇誇其談的政客.   在當前如此縱錯複雜的政經大氣候下,恐怕神仙也無法解決到多如牛毛的問題,何況是人?  我常在想,從前問題是通往改善環境的大門, 今天問題卻是通往九曲十三彎的迷宮的起點.  從前我們揑在手中的是各式各樣的資產,有希望, 有勇氣,也有守望相助的精神,這些武器讓我們披荊斬棘,越過高山越過谷,達至彼岸.  還記得六七年的暴動嗎?那時候人心之惶惶,社會信心之虚怯,較諸今日可謂過之而無不及,但大災過後,政府帶頭檢討問題,尋且在某個程度上承認錯誤,不足,從而推出一系列利民政策,安撫人民,社會逐漸安定下來,進而開展七, 八十年代的黃金歲月.   我無意將當年港英政府的施政和legacy  與今日特區政府作比較, 這樣做並?公平, 有道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當年的港英政府可以實行行政主導, 幹起事來得心應手,社會反彈度甚低,相對於今日凡事政治化,政府推行政策時, 每毎受到立法會和民間團體的反對和制肘,故此兩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是想以香港相對上比較簡單的政治環境來闡述以下這個道理; 現今世界不管是社會,政治,抑或是經濟問題已經從可解決, 演變為很棘手以致進化成為今天不可解決的局面.  在解決問題上政府的態度和取向固然重要, 關鍵是,問題結構的複雜性如細胞分裂般增長,以致早超越了體制手段所能解決的範圍.  我這樣說不是危言聳聽,試問一句,歐美恐襲的問題能解決嗎?歐日經濟呆滯濟不前的問題能解決嗎?全球䁔化的問題能解決嗎?  只要不是鴕鳥, 誰都知道這些問題永遠解決不了, 這些死結除非來一次灌腸式的大清洗,如大衰退,如戰爭,方可徹底改變問題的現狀 (我没有説可徹底解決問題, 問題是永遠解決?了, 即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剷除了法西斯主義, 卻又引發了東西方的冷戰 ).   所以,結論是,文明世界的藥方,只能把問題拖垮,讓問題越演越烈, 其垓心情況根本改變不了(民主制度讓政客上場主政四至五年, 換屆後爛㰙子與前執政者無關, 現任執政者則可將問題歸咎前任,總之各?相干, 苦的卻是一般老百姓).  




話太離題了, 還是回到為什麼現今社會不獎勵勤儉, 努力工作的人的題目上.  也許該公平一點地說,在現今資訊和科技如此發達的社會,不要說是從事勞力的藍領,即使是管理階層,抑或是專業技術人員如工程師,設計師等, 都將逐漸被越來越聰明的科技如自動生產線,人工智能等替代,於是乎, 不管你是誰, 不論你從事那種行業, 勤勞己不再是你的工作和前境的保障, 這是大氣候使然, 誰也不能怪責誰.  今天"勤"的定義與我們父輩所理解的"勤力"可謂差之千里,今天的勤應該是勤於動腦筋,以敏銳的市場觸覺去發展與現今世界(主要是與互聯網,資訊網絡, 用户消費模式)有關的業務, 這個勤才可望有回報 (其中成功的表表者, 遠有 Bill Gates, 近有Mark Zuckerberg)  .  傳統的勤己被淘汰,不管你工作有多努力,多肯吃苦, 只要你没創意, 都只會逐漸沈淪下去.  放眼世界,中產生活質素日漸下流化,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收入被超級量寬蠶食,以至根本追不上真正的通脹,(不要信政府的通脹數字. 與你荷包息息相關的開支如樓價,午膳,子女學費等才反映真正的通脹,  問問自己, 這五, 七年間這些開支增長了多少? 你的工資和收入又增長了多少?).  傳統上他們是最勤奮的一群,在七,八十年代,這班人只要克勤克儉的捱個二,三十年,今天應已上岸,問題是今天的八, 九十後,他們錯過了香港甚或是全球 (除了中國) 的黃金歲月,其收入難以大幅超越開支, 在高消費的環境大,只得在社會上浮沉,找不到着力點.  此中成因多籮籮,歸根結底仍是金融和經濟結構泡沫化,實體經濟萎縮,新經濟(有時候水份太多) 又不能支撐整體大局所致.  在實體和新經濟(又稱虛擬經濟)未取得平衡之前,我想這個情況應該會繼續,甚至惡化下去.  (我想不到新經濟如何能夠提供足夠工作崗位予現有的勞動人口, 那些被淘汰的人如何轉型? 其情况和工業革命後大量工人失業如出一轍. 唯一不同之處是, 那時候科技仍未發達, 很多東西仍未發明, 這些東西如汽車, 雪柜面世後需要大量人手生產, 從而吸納了大量工人, 尋且出現勞工短缺的現象,使很多本來從事耕作的農夫走向城市,將資本社會和制度推向高峰.  今天不論民生和商用的 "用具" 已發展至至極, 加上自動生產線越來越普及, 勞工市場著實不容樂觀).    這是現實,不管你喜歡或接受與否, they are here to stay,但,起碼,我樂於見到新一代的 "勤奮者"(即勤於用腦,敏於洞察時勢)能成功, 這比那些靠政府放水炒賣暴富的,讓人服氣得多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78

那些不是離我們太遠的事



前幾天天色昏暗,尋且下起暴雨來,街上行人紛紛撐起雨傘,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乍見一個穿着膠布雨褸的小孩,她穿的不是什麼卡通人物的雨褸,而是六七十年代以暗啞黃色膠布剪裁而成的傳統雨褸.  看着,思緒飛翔回到小學時代的雨天,那年頭沒有小童雨傘,而縮骨傘是可即而不可及的奢侈品,下雨天一般小童都是穿膠雨褸的,雨褸比雨傘優勝的地方是不需要用手撐起雨傘,可賸出雙手拿東西,更有甚者在狂風暴雨期間你不用拿雨傘和強風搏鬥 (其最終結果是雨傘壯烈犧牲); 但雨褸有幾個問題,一是一般的雨褸只長可及膝,在滂沱大雨期間,膝蓋以下的地方定必盡濕,有時候穿得不緊密,或又或者要連着書包一起穿,那雨水便會從隙罅中滲入,人便會全身盡濕.  然而雨褸的致命傷在於焗,雨季通常在夏天,香港的天氣甚是濕悶,微雨天穿着雨褸,比焗桑拿還要辛苦.  傳統的膠雨褸質地比較厚,穿着身上跟人一起擠巴士,當年巴士又有沒有冷氣,逼沙甸魚期間,穿着雨褸,一程巴士下來全身冒汗,不必淋雨也全身濕透.  現在的小朋友下雨天都用色彩繽紛的小雨傘,交通工具都有空調,跟我們當年比較真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膠雨褸消失在我們的眼前僅不過是十多二十年的光景,但時代步伐迅似光速,很多童/青年代的日常事物今天已去無蹤影,以下的事物你又有多少印象,多少記憶?




* 電話薄; 我記得,直到八十年代,電話公司每隔兩到三年便更新電話簿,每次我都得專程往上環清風街換領中心,領取三本非常沉重的電話簿; 一本是香港,一本是九龍及新界區,最後一本是商業黃頁分類電話薄













* 拍拖報; 舊時茶樓門口例必有一個報紙檔,有些大茶樓甚至左右逢源, 即門口的左邊右邊分別都有一個報紙檔, 方便茶客上茶樓之前買報紙歎.  七十年代以前熟客是可以換報紙的, 其做法是顧客上茶樓前先買一份報紙, 待飲完茶後以手上的報紙免費換取另一份報紙. 我小時候很是好奇, 那份已被人看過的報紙報販是否會當嶄新的報紙出售?  此外,報紙檔在下午三, 四點鐘左右 (晚報出版前) 便會將兩份報紙摺疊在一起, 以一份報紙的價錢出售, 以達至盡快清貨的目的(因為很多報紙是不能回紙的) , 行内稱之爲拍拖報 .  



* 酒樓以廣播呼叫茶客聽電話; 在沒有手機的年代,人們會打電話到酒樓找茶客,接待員接到電話後便會在擴音器呼叫,謂有電話找某某,並請他按那條線聽電話



*去士多借電話打, 飲支汽水
























* 放工買份晚報返屋企歎





























* 年青人聯群結隊去涼茶舖飲酸梅湯, 火麻仁(年青人不喝涼茶), 睇電視和聽點唱機

























* 全版電影分類廣告


























* 電視機租賃; 八十年代之前,電視機被視爲奢侈品,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得來, 除了分期付款外,供應商為了促銷, 更提供電視機租賃服務,其優點是用戶可以隨意更換型號,我記得謝賢和狄波拉便曾賣過電視機租賃的廣告



將鎖匙擺喺隔離屋或者相熟鋪頭; 那年頭人情味特濃,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以至於他們會把屋企的後備鑰匙放在隔離屋或者相熟鋪頭,以便若忘記帶鑰匙時,可以隨時取得備用鑰匙,我記得母親長期把一套後備鑰匙寄存在爹核士街"全安紙紥舖", 貪其夠近夠方便, 當然, "信得過"是最重要的因素




* 街頭寫信/報税檔; 六, 七十年代的人的識字率不高, 加上很多人都有親戚和家人在大陸, 所以需要幫襯這些"衆人秘書"寫家書.   今日環境大變, 絶大多數寫信佬均已退休, 僅餘小部份以提供報税/代填寫申請表格服務維生


































* 餐廳酒廊有駐場歌手獻唱




* 傳呼機; 八十年代傳呼機剛開始流行, 但初期仍只是小衆的玩意, 那年頭有部傳呼機是"身份象徵".  我記得其時在酒樓飲茶¸忽爾隣座BB聲大作, 機主即站起來問茶博土 "邊度有電話? 我要覆 call".  盡顯豪客風範






















* 廿四小時相片沖印服務




* 因為沒有手機,所以約見面的時間不能隨便更改, 我便試過因爲言語上的誤會, 和朋友各自在同一幢大厦的不同門口枯候了整整一個下午, 最終仍是見不著對方, 這在手機泛濫的今天真的不可思議



* 到影帶出租店租錄影帶回家看



* 用手寫信, 交筆友



*用卡式錄音機從電台節目中錄下自已最喜歡的歌曲, 但每次都會錄到DJ的聲音























* 捧著超重的卡式錄音機去旅行













* 用VHS 錄影機錄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 以便可以隨時翻看 (頃閱報章,得知全球目前唯一仍在生產VCR錄影機的製造廠商船井電機將於今年內停止製造VCR錄影機,這意味著VCR錄影機將正式成為歷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79

【選後美國】地區民主黨主席認「離地太遠」 冀加州帶頭收復失地

1 : GS(14)@2016-11-12 05:54:48

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莉(Hillary Clinton)敗給對家共和黨「狂人」特朗普(Donald Trump),震驚全球。加州三藩市民主黨主席吳心維(Cindy Wu)接受《蘋果》專訪,承認整個民主黨上了沉痛一課:「我們太離地了!」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自由主義深植的加州,希拉莉固然以約六成對特朗普三成得票率輕易保住陣地,但除了傳統的深紅陣營,她於搖擺州和數個曾票投奧巴馬(Barack Obama)的「鐵鏽地帶」(Rust Belt)都節節失利。特朗普成功將俄亥俄、賓州和密歇根州這些告別工業光輝年代的州份「染紅」,收歸共和黨。吳心維說,這是對民主黨很大的警示,顯示它無法代表勞動階層的聲音:「未能切合民眾日常生活的真正需要,與他們『同步』。這些『鐵鏽州』的人正在沉溺在困境中(people are drowning),面對失業和史無前例的欠債。」吳心維被視為是民主黨內較年輕的「進步派」領軍人物,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MIT)城市規劃碩士後,於市政府的規劃委員會及社區的華協中心,主力負責可負擔房屋項目工作。在體制內、外都待過,她深明與民同步在政治的重要。「不只是在都市,民主黨要開始回到遠郊地區,了解每一個種族和階層的需要。」雖然這樣,吳心維難掩失望情緒,表示特朗普勝選的整個晚上都無法入睡,還需要時間消化(process),所以未正式開始相關的檢討工作。作為一名在美國的華裔小眾女性「希拉莉參選代表了太多事情(支持少數族裔等價值),她是女性,這點對我而言已很重要。」她又說,奧巴馬和希拉莉在翌日發表叫人以寬懷的心接受選舉結果的講話,令她很感動。被問到「What's next?」,吳心維說:「今次選舉,我對加州人的付出很自豪,他們願意花時間到內華達州(搖擺州)拉票,總算沒有失掉希拉莉在那裡的6張選舉人票。」但這不足夠,稱加州人應帶領整個美國的民主黨收復失地。她又指,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NC)需改革,變得更貼地,加大與選民的連結,吸納青年一代進到「體制內」(任黨代表)參與將來的總統提名。她沒反對坊間讓桑德斯(Bernie Sanders)出任黨委主席的建議,期待與全國的民主黨人研究可行性。詳盡報道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12/198314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1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