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07年俾人爆格股神錫命加收保安費 李華華


2009-03-16  AppleDaily





 

股 神畢菲特雖然失落咗全球首富嘅寶座,但佢嘅身家相對好多人嚟講仲係天文數字,自然會惹人垂涎。好似佢位於內布拉斯加州嘅大宅,07年就俾一個持假槍嘅賊打 劫,雖然好好彩冇財物損失,但呢件事似乎嚇親股神,為咗保障自己同屋企人嘅安全,舊年向巴郡支取咗一筆約31.6萬美金(約246萬港紙)嘅人身及住宅保 安費。

人工變相多八成

雖然畢菲特08年照舊攞10萬美金年薪,再加7.5萬美金董事薪金,但就額外多咗筆比佢嘅年薪同董事薪 金,足足多成81%嘅保安費,令佢舊年嘅總薪酬加到49.1萬美金,變相逆市加薪!表面睇,股神好似好自私,唔同股東共度時艱,但華華諗深一層,喺經濟不 景下,好多美國人都話要買手槍自保,何況係大名鼎鼎、身家370億美金嘅股神?上個禮拜,評級機構惠譽話畢菲特主宰住巴郡一切,呢個亦係巴郡最大風險,因 為萬一股神有咩冬瓜豆腐,巴郡股價一定大插水,股東隨時渣都冇。咁要保住巴郡股價同股東利益要點做呢?當然就係保住畢菲特嘅人身安全啦,所以呢筆保安費絕 對畀得過!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98

樓市是零和遊戲嗎?──地產商暴利背後的原因(2010/06/07)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3819


十年來,2000-2004年,發展商都是微利的多,甚至要賠錢,只要想一想由地皮到物業要3-4年時間,2000年的樓是1997年的 地,2004年的樓是2001的地,發展商不見得有多大利錢。例如維景灣畔,太古與新地要減值幾十億才能收支平衡,珀麗灣第一期基本上是平手還要蝕利息。

2005-2010年,由嘉亨灣、窩八、爵悅庭開始才出現「一買就賠」的現象,發展商的暴利年代才開始。何以近年發展商得享暴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升 市要超過3-4年,才會有平地貴樓,主宰發展商及小業主賺蝕的,最主要是大市的方向。

既然新樓並不是以普羅大眾為銷售目標,他們的設計及定價就不會理會市民工資的升與降,那麼市民是否沒有選擇權呢?有,就是二手市場,即使金融海嘯前 的2008年初,很多二手樓仍在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之內,至於海嘯後2009年初,更是由高位下跌了兩成。

為甚麼那時又不買呢?筆者可以負責任地講,正因為人人都唔去買,所以就跌了兩成,銀行唔放水,一般人又驚份工唔穩陣,兩者之間樓價跌是結果,真正的 原因是市場永遠令到只有小部份人可以買到樓。市場從來都不是設計來滿足所有人的需要,而是調節有限資源與無限欲望之間的矛盾,買不起樓的人在任何市況之下 都買不起,即使政府推出居屋、夾屋、首置之類,結果都是一樣,分別只是部份不自量力的人最終被這種扭曲市場的措施累死。

發展商與小市民或商戶並不是零和遊戲,當小市民或商戶買了物業,他們的利益便與發展商站在同一陣線,所謂甚麼為地產商或銀行打一世工的想法,聽起來 很有道理,但人人都要吃飯,難道是為五臟廟打一世工?說到底人人都只係為自己打一世工,而不是衣食住行的供應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68

樓宇縮水誰之過?──發水遊戲,自有官府一套(2010/07/03)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277


奧運站帝峰.皇殿開售前傳出收票只及單位數量七成,恐有認購不足之虞,事後卻 在短時間內沽清,令市場嘖嘖稱奇。其實代理或發展商究竟收多少票,只是停留在「聲稱」層面,即使是實數,亦可以是大量的重複票,就像新股超額認購倍數,多 與少,與上市後股價表現毫無關係。

至於該盤熱賣,亦與之前賣地類同:好條件的大把人搶,條件較次賣不好價,如條 件較次又要賣好價,結果自然是乏人問津。即如前兩周港島區某新盤開售,條件不如該區龍頭盤,卻想以溢價推出,即使只有區區數十,銷情冷淡亦應是意料中事。

筆者以前提及俄羅斯公仔結構,即在某地段內物業因各種條件排資論輩,新盤如想 用超高溢價開售,條件是否能超越該區龍頭盤呢?帝峰.皇殿在奧運站附近,建築質素與一號銀海同級,開則大小切合市場兩極化,位置則據說兼具兩站之利,樓價 略高於同區同系帝柏及柏景灣,而推售數量只是區區二三百伙,反應熱烈亦是在計算之內。

接著發展商提價1%加推,被目為不敢加價,既然現水平去到貨,利潤亦符合發展商預期,接近原價加推「以價就量」又怎 能視為看淡?假若發展商大幅加價而銷情變淡,淡友又有另一版本的故事可造。其實看好看淡無所謂,但應該基於合理的分析與推斷,一面認為新盤造價偏高,另一 面又批評發展商不敢加價,實乃首鼠兩端。

當然此等「兩頭蛇」行為或已成為香港社會的普遍現象,「公就我贏,字就你 輸」、「我錯都係你唔啱」,即如掛著中立招牌的政府資助機構亦是如此。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發表報告,提出五十一項建議,當中部份隱含規管「發水樓」之意。事 後主席陳智思表示希望發展商自律,不然政府應考慮立法規管。

說句公道話,所謂發水樓,即發展商售賣樓宇總面積超出地則比率,是根據一套套 政府定下的遊戲規則,並由政府相關部門批出圖則。究竟寬免多少面積是由政府部門決定,而建多高多密,更有城市規劃委員會審核。建築圖則及規劃經多次批核及 修改,才能建成物業,與發展商的「自律」無關。陳先生應該呼籲政府定好遊戲規則,並責成相關部門嚴密把關。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指出,自利是人的天性。自律一詞狀甚高貴,但要求別人犧 牲利益來乘人之美,乃屬反逆人性。本港主要發展商絕大多數是上市公司,要向股東負責,當然在法例容許之下把利潤最大化。各種「發水措施」,原意甚佳,亦有 陰謀論如筆者視之為「救市措施」,但當原意有所偏離,或客觀環境已變,為政者便有調整相關政策之責。

而此等調整,究竟又以何人的利益為依歸?例如嚴格執行環保露台與工作平台分作 兩份,從用家的角度,兩者連成一片還有些用途及看頭,把兩者分開,甚至要兩戶人分佔同一長條型的工作平台,用家便成為受害者。筆者就想不到有誰會在此種安 排之下得益。

筆者在一著名台灣討論區,看到有人這樣描述香港民情:兩個人買魚蛋,其中一人 有五粒,另一人有六粒,往往是拿著五粒那人要求剝奪別人多出的一粒,而非為自己爭多一粒。發水遊戲亦作如是觀。





青嶼幹線小全張──絕對值與潛在值的矛盾(2010/07/10)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438


就在信和帝峰.皇殿以一萬水平定價而仍能去貨之際,市場預期新地旗下的形品. 星寓亦會以相近水平開盤,結果第一份價單,首批平均呎價7,831元,最低呎價6,880元,與意向呎價過萬相比固之然不及,予人雷聲大雨點小之感。

筆者以前曾以海濱南岸為例,探討發展商新盤定價的策略,需要考慮諸如與鐵路站 的距離,是否臨海之類。當然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慮,單以此兩盤為例,帝峰.皇殿既有四房大單位,亦有一房細單位,但形品.星寓則以小型單位為主,開則上雖 然一房的所謂「精品房」或Studio Flat能索價比傳統小家庭的二房單位為高,但始終不及大至過千呎的四房單位。

究其原因,樓價最終由相匹配的目標買家決定,能夠買四房過千呎單位的人,實力 當然遠超只能買二房單位的人,此現象即在二手市場也俯拾即是,比如最近昇悅居一個947呎單位,以750萬元易手,呎價達7,920元,而據中原城市指數的昇悅居調整呎價,現在只是5,901元。大家可以想見:開則或景觀欠佳的單位,呎價便會遠低於5,901元,以拉勻平均數。

所以市場主流簡單地以同區不同物業比劃,作為新盤開價高低的指標,實乃過於簡 化。帝峰.皇殿之高於形品.星寓,只能算是樓價絕對值反映了兩者基本因素之不同,並不能視之為誰勝誰負,在目前的市況之下,細細粒容易食的一房單位,自會 吸引某些首期較少而由急於上車的人,形勢比人強之下,亦只有接受更高的呎價。

目前的市況,看好的人比看淡的多,每次賣豪宅地均為市況增添更多燃料,筆者預 期的一次調整已悄然離去,以中原城市領先指數計,前高位80.68,低位79.12,連2%跌幅都沒有!既然樓市氣吞牛斗,又是否入市的時機呢?

筆者認為投機與投資最根本的分別,前者著重點是方向,比如市盈率19倍入市也不要緊,只要有辦法在23倍時出貨,已有兩成升幅;後者則著重購入點估值的高低,比如12倍時入貨,即使後來跌到10倍甚至更低,最終仍可獲利。樓市此時估值高(從租價比率或租金回報衡量)但方向上的處境,是典型 的「投機市」而非「投資市」。反而股市是估值合理而後向未明,是適宜逢低建倉等收割。

無論新盤定價又好,二手市場的叫價亦好,越是高價,越把後市潛在升幅透支,甚 至將會有一天超出基本因素所能反映。九七時兩個最典型的例子是六千元的天水圍及八千元的深井,直到今時今日,亦是遠離家鄉。

歸根結底無論樓股市場,或小如炒賣郵品甚至比如世界盃紀念品之類,有些價位只 存在於某時某地所營造出來的市場氛圍,當此種氛圍不復存在,此等價格亦將永遠消失。用樓股為例或太沉重,就拿郵票為例,1997年青嶼幹線通車紀念小全張票面值5元,筆者在網上找到一拍賣網,有以下描述:

「由於圖案非常精美,該小型張在97年曾火了一把,最高曾炒到近百元的價位,近年郵市不振使該小型張的價格跌到了一個難以想像的低 位,投資價值現在已經完全凸現,一旦郵市回暖升值空間非常廣闊!」

 





筆者手上也有一疊,買入價不是伍圓,也不是佰圓,而是$1.5,大概是五十張吧!數也懶得數。大家想想與樓市的關係吧!




誰出雞,誰出豉油?──大師姐為單稅社會主義招魂(2010/07/24)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693




最近有本揭露地產商霸權的著作發表,其實不用勞動某發展商大師姐著書立說,地產行業的優勢早路人皆見。筆者在《資本雜誌》1987年創刊時的香港十大富豪榜,已發現絕大多數富豪均與地產有關。作為小市民要投資致富,除股票外,置業可能是另有一番天地,而非「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認為是不道德而不參與其中。


大約一百年前,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已有一段講及「平均地權,漲價歸公」,意思是要打破土地擁有權壟斷的現象,並要求把土地增值的部份收歸公有。此種概念來源自美國社會運動家(筆者並不認同他是經濟學家,正如馬克斯也不是)亨利.喬治(Henry George)所著的《進步與貧窮》(Progress and Poverty, 1879),當中鼓吹「人人都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權利。我們必須把土地當作公共財產」,方法是推行單一稅(single tax),就是只從土地徵稅,同時廢除勞工及生產稅,即薪俸稅及利得稅。類似清朝雍正朝的「攤丁入畝」。


大師姐亦明言是是受該書影響而揮筆疾書,筆者亦特意借來英文原版拜讀,當中Book VII Chapter I(The Injustice of Private Property in Land)講述,只有勞力及生產的獲利是公義的,從土地(land)獲得的地租(economic rent)並非其持有者的努力得來,而是社會進步及環境改善等外部原因,所以社會就有權把此等增值收歸公有。


馬克斯主義認為,資本家在生產資料及勞工的組合下獲得利潤,這是剝削勞動人民剩餘價值的行為。以筆者觀之,佐治主義(真有其詞,英文是Georgism)或稱單稅社會主義只不過是將「資本家」換為「土地持有者」(地產商是其中之一,小業主又何嘗不是?),把「剝削剩餘價值」改為「不勞而獲的土地增值」。


試想想,如果所有的土地及物業持有人,無論是地產商、政府或小業主均一視同仁(基於公平原則,筆者看不到分開對待的理據),要把土地增值拿出來,而且要年年抽稅,還有誰會持有物業?2009年底全港私人住宅物業總存量109萬,由地產商持有的貨尾現時只有7,036個,建築中而未出售樓花的有43,000個,其餘絕大多數是由小市民持有。如果八十後有能力上車,他們亦要交土地稅。


現時物業持有者只需要交差餉、地租,買入時要交印花稅,稅局有權就炒樓個案徵收利得稅,地產商出售或出租物業時盈利要交利得稅。如果香港像佐治主義般「漲價歸公」,究竟是誰人出雞,誰人出豉油?


偏偏香港被目為「取財於地」的最佳例子,根據維基百科的Henry George條目(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_George): Hong Kong is perhaps the best example of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a high land value tax.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enerates more than 35% of its revenue from land taxes, and keeps its other tax rates low.


有認為政府因為稅收大多來自地產與相關行業,成為既得利益者而不欲改變,筆者 不禁要問:建議引入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政費豈不更傾斜於地產行業?更極端如佐治主義要廢除薪俸稅及利得稅,只收土地稅收,不單令稅基更形狹窄,只要地產 市道有何風吹草動,結果就是一損俱損,而對上一次只是2003年之前的幾年。


事實上真正的既得利益者既不是政府亦不是地產商,而是交低稅率甚至不用交稅而 享用各種公共服務的廣大市民,並非如有人聲稱,大多數政費均用來出糧給公務員。這類偏頗的論調,例如說中產階級無論樓市升跌都爆晒缸,地產權貴們即使樓市 暴跌也是絲毫不損之類,在該書中所在多有,不贅。


想改變世界不難,如果不能提出具體方法,甚而沒有全盤考慮清楚各種影響,想之麻!




個人也要企業能力──「霸權」從何而來(2010/07/31)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823


投資市場的成敗利鈍往往顯出人性的弱點,人們趨利避害卻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以 為現在看到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可是只需「回帶」一望,世上沒有永遠升市,亦沒有永遠跌市,只有變幻才是永恆。所以筆者最近亦表明,即使眼前樓市節節上 升,亦不表示值得以現價買樓,並非筆者看淡後市,而是以投資論,估值較低的股市不是更值得考慮嗎? 

此亦是筆者一向批評某些論者,以為樓市長升不跌,地產商永遠受惠,建立萬世霸 權。歷史的事實表明,此款霸權從未存在,即使有之也只是歷史長河內的一瞬。有人說香港經濟被六大地產家族把持,莫講此六大家族當中的猶太家族並非以地產為 主業,即使其餘的五大家族,即「李郭李鄭」及包吳氏,亦不是以地產業起家。

華資財團崛起之際,有所謂「地產五虎將」,即長實、新地、恆隆、合和及大昌, 與方今「五大地產」比較,只餘下前二者,而加添了恆基、新世界、信和。更早期香港的商業王國是「四大洋行」,即怡和、和記、太古、會德豐,要不是退居二 線,就是被人吞併。現今的所謂霸者,他朝亦可以因決策錯誤、管理不善,甚至是接班問題而退位讓賢,「家族霸權,世代相傳」,從何談起?


香港的地產發展商,原本從事各行各業如製造業、金銀珠寶業、商品貿易、航運 等,從而賺到第一桶金,才有足夠財力轉營地產,甚至進軍零售業、公用事業。如果因為部份發展商事業廣大而視之為霸權,則亦可以說是「工業霸權」、「貿易霸 權」、「公用霸權」,而無視這是資本主義的「優勝劣敗,能者居之」的現象。對筆者來說,他們的企業才能(entrepreneurship),才是壯大的主因,其道理一如「揀股要揀管理層」。


在大師姐的著作中(P.204)明言生財需要擁有三個要素──土地(land)、勞動力(labour)和資本(capital),所獲得的是租金(rent)、工資(wages)及利息(interest),工資和利息來自人類的努力,而土地擁有者沒有創造土地或其價值。有讀過經濟學的人應該浮現出一個疑問:第四項生產要素──企業才能何在?古典經濟學的確只有前三個可見的要素(physical factors),可是近代經濟學者指出第四項生產要素,其所獲得的回報是利潤(profit)






無論根據馬克斯主義、佐治主義,以至大師姐的著作,壓根兒就不承認所謂企業才 能,認為企業能不斷壯大及擴展,並不出於其主事人及管理團隊的竭精盡智,而是來自於剝削勞工或土地使用者。如果這是事實,則資本擁有者及土地擁有者就不會 倒閉,管理不善者亦能透過資本及土地壟斷而永續,然而無論銀行或發展商倒閉是不絕於書。至於說大地產商霸權令到中小地產商遭擠出市場(P.157),諷刺的是最近百利保與新地嘉里合作推出南灣項目,麗新則推出翠峰28及萃峰。


與其訴說社會怎樣不公平,不如尋找當中的規律令自己得益,財團是因企業才能乘時而興,作為個人亦可尋求發展此種才能,比如在2005年英文版出版時見到樓市大有可為而入市,到今日2010年中文版出版後路人皆見時計劃收割,已經獲益不淺。

有些文章令人看後心曠神怡,事後卻是過眼雲煙。

 






炒家風險大,用家反而可以考慮?──「潮流樓評家」的意見(2010/08/07)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938


由於個別熱門屋苑如太古城、美孚等創出接近九七年高峰的成交價,一片「回到九七」之聲甚喧塵上,摸貨短炒成交逐漸出現,據講還有所謂「摸上摸」、「摸上摸上摸」。而九七年傳出有所謂「十八摸」,當然不是《鹿鼎記》內韋小寶所講的妓院歌調。所謂「摸貨」,是指確認人(confirmor)持有的單位,在物業買賣雙方簽訂買賣合約後,原買方可找尋另一買家(sub-purchaser)承接單位,到正式成交時(即簽署樓契及支付餘款),原買家需確認承接者的身份,一般稱為確認人。摸就是mor的發音。 

不熟悉炒樓操作的讀者可能看得一頭霧水,筆者就用拍拖結婚為比喻:某一對男女拍拖時山盟海誓,非君不嫁非卿不娶(必嫁必娶?),甚至隆重其事搞個訂婚儀式,那麼他日結緍又是否必定此男此女,而非「情人結婚了,新娘/郎不是我」呢?還是「生雞拜堂」呢?


二手市場的臨時買賣合約有時會加上「必買必賣」條款,到簽署正式買賣合約時確 認成交,然後還有一段時期後才簽契及支付尾數。在一般情況下只是原買家與上手業主之間的事,但在樓市暢旺炒家活躍時,就會出現所謂「特長成交期」。原買家 固然是有心去炒,爭取更多時間來空手套利,對於賣方來說,特長成交期增加交易的風險,尤其是摸上摸,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因交不出錢或其他原因,在市況逆轉時 就有機會「斷纜」而交易告吹。


所謂等價交換,賣方的風險不是白冒的,因為炒家睇好後市,而願意出比市價為高 的價格,換取長成交期,以爭取空手套利的時間。以價論價,同一單位用家一般是爭不過炒家的,因為後者更願意冒風險而出高價。此所以筆者說市淡宜買市旺宜 賣,是從用家的角度考慮,市旺時用家就要與更多炒家爭逐,而且要吃資訊不平衡的虧。


對於炒家來說剛好相反,市淡成交少時是絕對不宜出手的,價格平一點又如何,如果找不到交易對手,實力不足或過度擴充的話隨時周轉不靈。筆者曾分析黎汝遠先生在力寶中心一役寧願壯士斷臂,無謂輸掉機會成本,這才是炒家之道──無機可投,不如蝕多少等下一鋪。


筆者之所以長篇大論講述炒家與用家之別,是因為最近不只一次看到有多人說現水平的樓價炒家風險大,反而用家睇長線可以考慮入市。發表類似意見者明顯是不明白炒樓的運作以及用家的利害關係。


正因為用家將持有物業是以年計甚至以十年計,購入水平的高低就比炒家重要,網上流傳睇足幾年樓都未能決定的「鬼故」,以筆者觀之,就不明白樓市低潮時不買,何以偏偏要在熱火朝天時人有我有參上一腳?用家較長的持貨期,並不表示他們應該在現階段入市,以便坐貨坐足幾年。


真正的炒家當然不需要聽取大教授,大經濟學家的意見,時機一現及時而出,入貨價略為偏高又如何,反正吃的是短期的時勢,找一個更大的傻瓜。老編小魚兄經常拿所謂「潮流散戶」開玩笑,筆者暫時未看到有沒有「潮流炒樓戶」,卻看到有些「潮流樓評家」。


有人問:「今天香港有多少家庭能負擔目前樓價?5%10%15%或更多?」。筆者的答案是:「2009年底私人住宅總存量1,090,600個,2010年七月份有12,957宗住宅交易,以年率計,是14.28%。」對於住公屋的七十多萬個家庭,以及那接近一百萬個不買不賣的家庭來說,樓價高低是無關宏旨的。






07五十富豪榜高跟鞋大王鄧耀$230億發達傳奇

 2007-12-06 NM


由於今年股市屢創新高,一年一度以上市公司市值計算的富豪榜,門檻亦是歷來最高,最少要有八十六億身家才能入榜。未能與時並進者,紛紛被來勢洶洶的中國富豪取而代之。

經過一輪汰舊換新後,唯一新上榜的香港富豪,是七十二歲的百麗主席鄧耀。他十五歲開始造鞋,由一間只得四人的山寨廠起家,五十多年來專注鞋業,憑着把握中國內銷龍脈,就連法國名牌LVMH的家族亦睇好入股其公司,令他身家暴漲至二百三十億元。

此外,今年富豪榜有不少靠內地房地產暴富的新貴,他們共通點是發跡神秘。不過隨着中央強化土地政策,相信內房再難出暴發戶。

中國經濟急速發展,帶來了不少致富良機,今年新上榜的富豪,不管從事地產、零售或礦業,業務均背靠內地,七十二歲才首度登榜的鄧耀亦不例外。由他掌舵的百麗,是國內女裝鞋的最大品牌,但因他為人低調,因此被外界誤以為他是「內地富豪」,殊不知他扎根香港。

和許多在五十年代成長的青少年一樣,鄧耀十五歲已輟學,做學徒造女裝鞋。香港鞋業商會永遠名譽會長張錦,和鄧耀差不多同期開始造鞋事業,「當時香港好多人都係靠造鞋搵食,製衣同電子呢啲行業,都係後來先有。」

學了三年師後,他決定出外打工擴闊眼界,適逢當時內地戰亂,不少鞋廠老闆帶着一班造鞋師傅來港設廠,鄧耀便專挑有名的鞋店打工偷師。

至廿三歲,鄧耀終於自立門戶,於九龍城開了一間山寨廠,連自己在內亦只得四人。由於鄰近啟德機場,主要接遊客生意,他接受訪問時曾說:「都係遊客夠闊佬, 今日落單,第日起貨,我哋搏命趕通宵去做,第二朝即刻送去機場。」但由於小工場每日最多造到三對鞋,收入僅能糊口,直到六十年代後期,鄧耀才轉型搞零售鞋 鋪。

九龍城開山寨廠

現於九龍城街頭補鞋的湯伯,當年親眼看着鄧耀做生意,「佢好勤力,朝早九點就開鋪,仲成日企喺門口招生意。佢成日同我講『不論係打工又好,自己做老闆都好,一定要勤力,千萬唔可以偷懶』。」

除了新蒲崗外,鄧耀早年還在佐敦吳松街前鋪後居做生意,生活相當慳儉,即使自己開鞋店,鞋爛了亦只找人補鞋再穿。「佢當時喺對面開鋪,佢老婆成日搵我補鞋,仲好鍾意講價,十元八塊都要慳。」在吳松街經營補鞋二十多年的賴先生說。

當時,鄧耀不過是一個鞋店小老闆,直至七四年才是轉捩點。他睇準文革已近尾聲,膽粗粗經常返內地探路,是首批與內地交流的香港鞋商。港九鞋業職業工會理事 長鄧捷軍說:「佢好早就參加商會,透過商會得到好多去大陸交流的機會。」事實上,他是香港鞋業總會的創會會員,現時更是會長。

直到鄧小平重新上場推行改革,他即率先回國找鞋廠生產鞋,然後運返香港出售,款式則由他親自設計,終於賺了其人生第一桶金,之後便乘勢在香港以「百麗」這品牌經營。

但鄧耀嫌由設計鞋款到工廠出貨,往往需時一年,不能迎合香港變化迅速的鞋款潮流,他遂於八七年在深圳自設廠房,把整個流程縮短至三個月。

但國內建廠要搭通天地線,鄧耀亦曾自嘆:「初時在大陸開廠,申請一個電話都要三個月,還要開通費;連一根釘也要從香港運上去,很艱苦!」

曾經亦北上設廠的湯伯伯亦有同感,「佢真係好有膽,當年返大陸起廠,最少要一百幾十萬,我都有返去起工廠,但真係好難,好快就做唔住。佢話去就去,同人哋講『無錢咪返香港問銀行借囉!』我上個月跟工會去參觀佢間廠,真係好靚好大,仲有卡拉OK房、健身室同球場。」

肥水不流別人田

鄧耀不單膽大,還心思細密,自建廠房後,由於生產量大增,遂將部分產品轉銷內地做批發。但他發現自己的產品受歡迎,不斷湧現冒牌貨,決定肥水不流別人田,在九三年開設專賣店賺到盡,還索性結束香港的百麗零售業務。

惟當時內地零售業對外資屬有限度開放,企業動輒要有千萬元資本才能開業。身家還未算豐厚的他,決定借力打力,利用別人資金,以特許經營模式發展,招攬十六間內地個體分銷商開專賣店,十年間急速擴展至六百多間分店。

直至○四年,內地零售業完全開放,百麗自行開店不再是難事,遂買回特許經營公司的股權,自營零售網絡。現時百麗在國內有近四千間分店,遍布大城小市,甚至 反攻香港,成立STACCATO。香港鞋業商會會長方志綱說:「百麗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佢店面多,而且品牌定位符合中國高速增長,人們富起來的需要。」因 此生意直線上升,○七年上半年營業額達五十一億元人民幣,盈利逾十億元人民幣。

招聘校長做CEO

在國內,百麗屬中高檔品牌,一對高跟鞋動輒四、五百元,但款式比同類鞋店時尚,而且包裝精美,盒子內的每隻鞋分別用不織布袋包好,還附有一雙供替換的鞋踭,每對鞋並印有檢驗編號及三個月保養,甚至減價貨亦有保養,可見對品質管理非常嚴謹。

廣東鞋業商會名譽會長陳家文說:「百麗對品質要求嚴格,對員工管理亦好嚴。」鄧耀曾說過他的員工工資比其他同業高,因此要求亦會比其他對手更高。這可歸因 於九一年加入的首席執行官盛百椒,據悉鄧耀千挑萬選才揀了他加盟百麗。對於這個左右手,鄧耀非常滿意,曾自讚自己「很會挑人才」。現時內地百麗業務,主要 交由盛百椒打理,鄧耀則多留在香港。

盛百椒曾經做校長,為人非常嚴謹,沉默寡言,甚至有員工表示「從來沒見盛百椒笑過」。就連百麗的工廠亦有如學校,大樓外牆刻上一句句的警語來教育員工。

和盛百椒的嚴肅相反,認識鄧耀的人都說他非常隨和,就算身為億萬富豪,亦是如此,經常與鄧耀接觸的香港鞋業總會秘書楊舜卿說:「在他身上,見唔到架子呢樣嘢。」

LV入股推高股價

在鄧耀和盛百椒一柔一剛的帶領下,百麗成功把握內銷而起飛。今年初百麗上市,就連法國名牌LVMH的母公司Groupe Arnault,亦斥資三千萬美元入股近百分之三。

LVMH 董事長Bernard Arnault在股東大會時表示:「投資百麗是為了分散家族生意風險,百麗並不能與LV或Dior相比,他們便宜很多,但生意很大。我會把他們的地址,交 給家樂福的董事,無人知道會不會有一天,家樂福會賣他們的產品。」而Bernard Arnault家族,亦是家樂福的股東。

鄧耀為人踏實,公司成功上市集資後才慢慢擴展,今年先後收購Fila及妙麗,再以二十二億元收購內地有男鞋之王的江蘇森達,明顯有意成為全國鞋業龍頭。

不單做生意講求穩打穩紮,私下他亦實是求是,幾十年來從未炒樓,由住佐敦吳松街開始,一步一步細屋換大屋,即使今天貴為百億富豪,亦不過是住在八百多萬元買入的何文田帝庭園一千四百呎單位。

在香港,鄧耀的名氣遠不及其家鄉佛山三水區亨堂村。村民提起鄧耀,無不指他光宗耀祖,皆因他與鄧偉林及鄧強林三堂兄弟,不單為村鋪橋搭路,還捐了六百萬元重建鄧氏宗祠。

鄧耀本應名為鄧耀林,不過大家都慣叫他鄧耀。他堂嫂說:「佢細個唔喺村度長大,好早就落香港,喺十年八年前,佢阿媽話要返來養老,鄧耀先買塊地,起間屋俾佢阿媽,佢阿媽死咗後,間屋都無人住。」

鄧耀現時仍會每年回鄉祭祖,但均是來去匆匆,村長阿豪說:「佢最多食餐飯就走。」

堂兄弟有錢齊齊搵

鄧耀的堂弟鄧偉林,七三年偷渡來港,同樣在吳松街居住,其後亦投身鞋業,創立了擁有Joy & Peace及GEOX等多個品牌的上市公司美麗寶國際(Mirabell)。

鄧耀與鄧偉林不止是堂兄弟,兩人在生意上亦有往來,早年彼此各有入股對方的公司。百麗上市後,美麗寶獲派百麗百分之四點四股權,令美麗寶獲得額外利潤逾三十億元,中期業績因而勁升四十七倍。

除此之外,早於○二年,美麗寶以八百萬元將Teenmix品牌賣予百麗,最近兩年還授權百麗於內地使用Joy & Peace品牌。

雖然美麗寶較百麗更為香港人熟悉,但身家卻差天共地,鄧偉林只得五、六億身家,遠遠不及堂兄鄧耀的二百三十億元。

鄧耀小資料

身家︰$230億

年齡︰72歲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兩女一子

籍貫︰廣東佛山三水

簡歷

50年 學師造鞋

58年 在九龍城開山寨廠

69年 開設第一間鞋鋪

78年 從上海訂貨至香港,經營批發

79年 創立百麗

87年 在深圳開設廠房

93年 於內地開設首間百麗零售店

98年 成立STACCATO

07年 百麗在港上市

內房水尾富豪

在今年富豪榜中,內地富豪佔了四成四,是歷屆最多,當中大部分是靠房地產起家。這批內房富豪,致富原因往往是低價買地後囤積土儲,再在中國地產市道沸騰的情況下,發展房屋高價出售,做一盤本小利大的生意。

不過,隨着中央不斷加強宏調政策,及國內地價高企,這盤生意已越來越難做,靠地起家怕且已成歷史。

上月中,富力地產董事長李思廉及合景泰富主席孔健岷等三名廣州幫,在白松露菌慈善拍賣中,以一百六十三萬元投得一顆白松露菌。

一星期後,他們在麗嘉酒店擺下一場「廣州地產俱樂部晚宴」,邀請約三十名親友享用白松露菌,到場者絕少在香港上流社會出現,和去年投得白松露菌的胡應湘飯 局星光熠熠相比,截然不同。不過,上年胡應湘慨歎白松露菌越來越貴,今年李思廉說只是吃餐「家常便飯」,相比之下,豪氣得多。

事實上,對於現年五十歲,坐擁三百多億身家的李思廉來說,百餘萬只算九牛一毛。他七八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證券行業,九三年忽然轉行,與內地人張力在廣州搞地產。短短十餘年,富力由一間十餘人的小公司,化身為市值逾千億的上市公司。

神秘買地置富

富力因擅長以低價買入工廠用地,再把其重新建設及包裝為中低檔的民居出售而揚名。但李思廉說:「現時做地產無咁易啦,因為依家買地要招標吖嘛!」記者追問招標以外還有什麼方法,他則支吾以對:「以前多啲其他方式囉!」

一直以來,內地發展商的賣點是土地成本低,而低價買地的原因,或多或少與政府官員拉上關係。事實上,不少地產富商身邊均有當官經驗的人在旁,例如富力地產 另一掌舵人張力,曾在廣州天河區政府任職;而有「廉價土地之王」稱號的碧桂園,其總裁崔健波以前是碧桂園發跡地北滘鎮鎮長。

中央嚴打非法拿地

碧桂園今年四月上市,楊國強迅即暴富,但他卻把股份全數讓給次女楊惠妍。碧桂園上市後股價扶搖直上;半年間,由招股價的五元三角八仙,升至高位十四元,楊惠妍更成為中國最年輕首富。

不過,近來中央嚴打發展商非法買地及囤積土地,國土資源部四出調查,進行全國房地產市場秩序整治。有內地媒體報導,傳言碧桂園其中兩個項目亦遭查,包括重慶及張家界一塊地皮,涉嫌以超低價甚至零成本取地,雖然碧桂園已作否認,但股價亦一度下挫逾三成五。

一名上海官員說:「以前好多發展商都係靠打交道,從而平價取得土地,但現在中央打得很嚴,一般都不敢做了,就算做,也不能做得太便宜。」中國社科院金融研 究所研究員易憲容亦說:「以前中國很多人能輕易地靠房地產暴富,但隨着政策慢慢強化,現在不會像以往般容易靠土地富起來。」

加強處罰囤積土地

除了買地較以往艱難外,其實國內一直有政策,規管空置兩年的土地將要被沒收或罰款,只是沒有嚴厲實施。

但中央為了替過熱的房地產市場降溫,開始嚴格調查囤積土地及實施罰款,北京最近便有八塊土地被收回,只是沒有公開是那一間發展商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內房股 中,綠城中國亦被罰了近千萬元,現在部分罰款仍在上訴中。在中央土地政策不斷強化及嚴打下,未來隨時有更多地產商遭到查處。

專門統計內地富豪的胡潤百富發言人劉秀麗表示,過去房地產富豪一直雄霸胡潤百富榜,但近幾年比例其實逐漸下降,由○四年的四成半,下降至○六年的兩成半, 「我們相信這個趨勢會繼續,因為房地產剛發展的時候,門檻很低,買地很便宜,但現在中國土地升值很多,要很多資金才拿得到地,再加上國家政策強化。現在只 有大企業才能發展,規模較小的將會被整合淘汰,至於新企業想現在進入的話,就很難了。」

五十富豪榜


股壇贏家07掃地產股

2006-12-28  NM




今年聖誕,被譽為回歸後最好景的一年,市民揮金如土,團費逾萬的豪華旅行團,轉眼爆滿。市民捨得使錢,皆因股海淘金實在太容易,單計下半年,恒指累升四千多點,國企指數更暴升五成,幾乎合埋眼買中字股,皆可成股神。

在此大時代,英雄狗熊立即現形。過去一年,股民除了難忘國壽、平保等熱爆股份外,也會牢牢記住芸芸股海「明燈」中,誰曾為大家撥開迷霧,指點迷津;誰狂放流料,將信眾跣鑊甘。

瑞 銀投資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陸東,去年尾揚言,股市今年可達一萬七千九百點,結果超標完成,被捧為全港預測最準的分析員。相反素有「股壇黃大仙」之稱的陳永 陸,則被網民戲謔為「最差股評人」。而據本刊統計,則以富昌證券總經理藺常念的推介最不濟,十隻推介四隻中招,和擲銀仔買股分別不大。

高處不勝寒,下年股市更兇險,是時候揀定盲公竹。陸東小檔案

年齡:四十一歲

學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商科學士

簡歷:曾任職恒生銀行投資部、麗新發展、英國保誠資產管理,現任瑞銀投資研究董事總經理。01至03年連續三屆獲《亞洲貨幣》選為最佳港股分析員。

在財經報導內,陸東永遠被冠以「大好友」的稱號。去年十月,恒指還在一萬五千點水平,他一馬當先發表報告,估今年恒指可達一萬七千九百點。當時輿論覺得他妙想天開,但結果「吽」足九個月的港股,最終一步到位。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當時他究竟有沒有懷疑過自己?

「無!從來都無。我啲數據無錯,計出嚟點會錯?如果我計出嚟係升五千點,我會照樣寫,唔會特登寫到貼市啲!」陸東毫不思索地回答。

「我 成日強調,個市調整唔出奇,但你唔好話:『咦,Andrew Look(陸之洋名)係大好友,跌三百點喎,打去潤吓佢先。』幾百點對於一個接近兩萬點嘅市場,係咩啫?」面對別人的質疑,他以平常心看待,但不忘問人一 句:「你入行夠七年未?有無見過牛市先?」對於入行廿二年的他來說,很多分析員都資歷太淺,拙於分析。

「我成日聽到人話萬五點升到萬八點,嘩,好高啊!會跌啊!喂,大哥你有無睇個earning(盈利)升幾多先,你淨係睇個P(price)唔睇個E(earning),呢啲好明顯就係唔夠經驗。」

立場鮮明成賣點

陸東自信心如何爆棚,只消和他傾談十分鐘,便能完全明白。他回答問題,斬釘截鐵,立場鮮明;跟一眾財經演員的模稜兩可,或前言不對後語,全然不同。因為他堅信,分析員首要獨立思考,擇善固執,最忌左搖右擺,否則「同街邊阿嬸無分別」。

他對那些一星期講足七日的股評人,可謂「心悅誠服」。「我諗我無呢個技能囉!你問我聽日個市高開定低開,sorry,我真係答唔到你。有記者打嚟問我,我叫佢搵嗰啲『專家』。」

他認為分析股市,其實並不複雜,只是市場環境雜音太多,「我間房行去股票機要五分鐘,枱頭電腦都check唔到即時股價。你依家問我長實幾錢,我都唔知。」投資者過分在意股價的短線波幅,有時反會忽略了股票的價值。

「據我哋統計,一百個人炒股票,八十一個輸。點解機會唔係五十五十?係因為peer pressure。人有群體習性,要從互相認同中得到安慰,結果必然係過度樂觀或者過度悲觀。」陸東解釋。

遠離群眾例不虛發

「過去幾十年,出色嘅基金經理同分析員,都係掗掗拃拃:『你唔好同我講咁多,唔好開咁多會。』因為開會要compromise(協議),初頭話買5%,傾到驚驚哋不如買3%,再講不如唔去買啦,咁點做嘢?」

所 以他的投資金科玉律,就是要遠離群眾,因為群眾永遠是錯的。正因為對着幹,八九民運後,港人信心跌落谷底,他選擇買樓;九七年地產股紅籌股炒得火紅,他三 月便替客戶沽貨,避開一劫;○○年科網股爆破,他則揀售價超殘的寫字樓入貨。「灣仔金鐘海景寫字樓,六百蚊呎,就算地價係零,石屎加人工,都唔止呢個數 啦!」

但高手也有失準時,例如○二年他估經濟復甦,怎料屬虛火;○四年睇淡公用股,到頭來表現卻非常標青。他錯了便認,也會從中學習。

他堅信,世界上只有一種投資方法可行,就是價值投資。只有盈利才可推動股價,那些所謂的技術分析,背後假設太多。「點解股價拋離二百五十天平均線會掉頭啫?上帝報夢話你知呀?」

但能否做到遺世獨立,陸東坦言純性格使然,後天極難模仿學習。「我由細到大,都係自己一個。」人生的重要決定,如大學選科,揀職業,他從不諮詢別人意見,「份糧係你嘅,問人做咩?做人最緊要勇於承擔選擇的結果。」

天生愛管錢

他自言是個「十三歲知三十歲」的人,只要沒意外發生,將來盡在自己掌握之中。「我做咗四十一年人,從來無嘢surprise我。」從小開始,他已認定自己不會當醫生律師,性格決定命運,他愛管錢,事業必定與之有關。

事實上,陸東的家族,與金融業亦淵源甚深。他的先祖陸潤卿,清末時被賣豬仔到舊金山掘金,其後創辦了廣東銀行。陸氏後代繁衍,不少皆顯赫於金融界,例如曾任職投資公司的利孝和夫人陸雁群,是陸東的姑母;莎莎的掌櫃陸楷,是陸東的堂兄;幾個親兄弟,亦於不同的銀行出任高職。

家 族私人事,他不願多談,只說與個人事業無關。他第一份工,是八六年加拿大畢業回來,自己應徵獲聘的。「嗰時做恒生trainee(見習生),瓣瓣都要做, 又要幫阿婆數錢,又要開戶口。第八個月轉到去投資部時,個主管話:『喂,呢個o靚仔掂喎,唔使周圍走喇,坐低啦。』一做便四年。」

六四事件後,他認定距離回歸只有八年,中國「唔會睇住香港衰」,在恒生主張進取投資。當時此為離經叛道的想法,與主管合不攏,陸東遂拋下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便毅然離開。

入瑞銀三年得天下

在恒生因工作關係,陸東認識了麗新發展的林建岳。當年正值麗新由製衣轉型做地產,對樓市前景樂觀,兩人一拍即合,他便加入麗新任投資經理。

「八四至九四,是麗新的黃金十年。只係做錯嘢,太早投資內地房地產。」陸東分析道。

可以想像,陸東作為打工一族,肯定屬於「性格巨星」型,遇有意見分歧,必定撐到行。記者問他會否難以和上司相處,他回應:「唔會!我揀上司,一定要喺同一個level對話,有佢講無我講,大家就坐唔得耐。」

至○○年,他接受瑞銀邀請,出任香港區研究部主管,講明要他三年內,帶領研究部,打入香港證券分析排名榜的三甲位置。當時他心諗:「今次食硬你。」

結果○二和○三年,瑞銀證券研究部都被國際財經雜誌《機構投資者》選為冠軍,他個人更於○一至○三連續三年,獲另一國際財經雜誌《亞洲貨幣》,選為最佳港股分析員。

中資金融股偏貴

股市現於高位牛皮,陸東堅信牛市並未終結:「恒指市盈率未夠廿倍,點算貴?未來六個月,我真係睇唔到有咩原因港股會大跌。」

據他觀察,現時離九七和○○年全民皆股的瘋狂日子甚遠,「你喺油尖旺求其執十個阿婆阿嬸問,佢都叫你小心跌市,咁點叫過分樂觀啊?」

惟他同意,中資金融股如保險股、銀行股,估值實在偏貴。作為一個想「食得安、瞓得着」的價值投資者,便不應選擇。

明年樓價追落後

他建議投資者考慮香港地產股,心水選擇是長實(1)、新地(16)。因為去年香港地產股大落後,而今年打工仔普遍薪酬調升百分之六至七,可帶旺住宅的一手樓價,而非獨沽一味炒豪宅。

加上熱錢囤積於香港,炒人民幣升值,做成負利率,即通脹率高於存款利率,亦將進一步刺激樓市。

另外,陸東亦看好寫字樓收租業務。他認為本港甲級商廈於○七、○八年,將嚴重供不應求。由於現時中環區租金已達天價,不少公司傾向遷至金鐘、灣仔和港島東等地段,扯高租金。

據瑞銀資料顯示,九二年至今,中環租金和二線區域租金平均差距約八成,現時則高至一倍半,故預料兩者差距將收窄。

太古前景佳

太古(19)正是金鐘及鰂魚涌的大地主。今年十月,太古地產董事兼總經理高晉年表示,金鐘太古廣場一至三期已全數租出。現時集團旗下的寫字樓組合,總出租率達九成七。

太古位於港島東的大型項目港島東中心,將於下年招租,○八年上半年落成,屆時將提供一百六十萬平方呎寫字樓面積,成為唯一有新寫字樓供應的大型地產商。

陸東補充,太古旗下的國泰,現時是全球唯一有「中國願景」的國際級航空公司,未來盈利貢獻將繼續上升。投資太古,可謂一石二鳥。

太古(19)

股價(26/12):$82.7

往績市盈率:6.8倍*

預測市盈率#:13.4倍

往績息率:1.8%

預測息率#:2.5%

*若以舊會計制度計算,05年往績市盈率為14.5倍。

# Reuters Estimates

名嘴現形陸叔捱轟

股民愛恨分明,陸東因睇市神準而聲名大噪;素有「股壇黃大仙」之稱的陳永陸,今年成績差強人意,即於網上討論區的「二○○六年最差股評人選舉」中,獨佔鰲頭。

有網友留言說:「今日升,(陸叔)就話後市睇升;今日跌,就話一早睇淡。」更有人刻薄地抨擊:「佢無料扮先知!」

以往甚受師奶散戶歡迎的陸叔,忽然成為攻擊對象,皆因今年其選股表現,的確麻麻。據本刊統計,今年他於報章專欄,點評過逾七十隻股票;截至上週五,逾兩成股價潛水,未返家鄉。

六度推介和黃

散戶吳先生大吐苦水:「我一向聽開陸叔,今年佢話和黃(13)好。我見和黃跌到七十一、二蚊左右,就入咗一千股,但隻股唔係點郁!」

陳永陸今年曾六度唱好和黃,由年初近乎全年最高位七十八元時,說市場將重視其碼頭及能源業務價值,可上望九十元;等足成年,陸叔最近重提和黃,卻說九十元是里昂的目標價,勸人短炒其他股份,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吳先生持貨數月,等到七十三元左右便離場。雖然不用損手,但今年升市不斷,他埋怨道:「蝕係唔使蝕,不過跑輸大市囉!」

立場隨風擺柳

其實最叫股民咬牙切齒的,並不在於賺蝕,而在於陸叔隨時轉軚的態度。

上月二十日,恒生指數升穿一萬九千點,陳永陸於《蘋果日報》專欄寫道:「整體牛氣沖天的氣氛未改」。當日恒指唔生性,下跌二百多點,失守一萬九千點,陸叔翌日即改口:「弱勢已成何必再博」,反應非常敏捷。但據他解釋,自己只是「提醒」讀者。

其 分析有時又模稜兩可,如上月底,他在專欄寫道:「恒指要反彈上一萬八千八百點至一萬九千點,並不困難,如果一旦企穩,後市升勢可望重現。」但在同一文章, 他又認為:「如果外圍股市、外匯無法配合,那麼恒生指數跌穿一萬八千點 ,似乎亦非沒有機會。」換言之,無論市升市跌,他的分析也一定「準」。

面對質詢黑面發火

你有你怨,陸叔卻一於少理。本月中,他一身灰色西裝襯白恤衫,解開頸鈕,帶上一副Prada斑馬紋膠框眼鏡,出席財經講座。

「潮爆」的陳永陸,講座完畢一落台,即吸引幾十位師奶埋身,索取簽名。有師奶請他食喉糖,他即領情馬上「嗒糖」。一男散戶見狀,忍不住譏笑:「陸叔,點解你啲fans全部都係女嘅?」陸叔無言以對,便大耍太極:「你咪係男囉,你寂寞呀?」

記者告訴陸叔,網友選他為最差股評人。一向笑臉迎人的他,迅即變臉,負氣地說:「有咩回應呀?呢啲嘢我一向都唔理!」

問他自不自覺今年講股表現麻麻,陸叔更發火罵道:「好嗰啲你又唔講?我知你係邊個o架!」說罷,即拂袖而去。

陳永陸小檔案

年齡:五十四歲

學歷:七三年於香港大學化學系畢業

簡歷:畢業後任職滙豐實習生,後轉投利家安證券、道亨及德意志銀行。九○年,在新世界集團掌櫃魯連城引薦下,任大福證券的副董事總經理,自此扶搖直上。○○年,自立門戶搞網站、開公關公司,做其全職股評人。

藺常念四成失準

陸叔被狂轟,乃受盛名所累。但據本刊統計,講股成績最差的,其實是富昌證券總經理藺常念。

雖然人人都說今年通街股神,散戶劉先生卻因錯信股評人,盲目跟風入貨,而損手收場。

劉先生說:「呢兩年,個個股評人都唱好林麥(915,主要從事成衣、電子產品等商品銷售),話佢係『小利豐』,我今年見佢平咗,咪買囉。」他平均以一元六角八仙,買入三萬股,但最近該公司大股東提出私有化,開價僅一元五仙。若真的成事,劉先生便蝕近一萬九千元。

其中一位唱好林麥的股評人,就是藺常念。事實上,今年雖是大牛市,但他推介過的六十五隻股票,四成均表現不濟,有的甚至跌逾七成。皆因藺常念講股,一向勇字當頭,經常力薦毫子股,甚至只是炒消息。

講一套做一套

如今年三月底,他點評新世界數碼(276),便甚無厘頭。該公司去年的中期業績,已勁蝕二千三百萬元,虧損比之前同期擴大四倍有多。惟藺常念謂市場傳聞,該公司將引入發展空間較大的私人包機服務,股價有機會被炒上,在三角七仙左右的水平,建議投資者買入。

雖然傳聞屬堅料,但該股未能轉虧為盈,股價一路插水,曾低見一角六仙,跌近六成。

身為香港專業財經分析及評論家協會的主席,藺常念不時忠告股民,買股票最重要是分析該公司的業績,而非單靠內幕消息。但觀其今年表現,明顯是自打嘴巴。

藺常念小檔案

年齡:五十五歲

學歷:畢業於美國University of Minnesota,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簡歷:曾在銀行界工作、在非洲尼日利亞當陶瓷廠經理,後在香港和湖南從事房地產炒賣生意。九六年起,轉投證券業,現任富昌證券總經理。

上市公司醜態之最

財經演員的失準推介,容易跣死人。不少上市公司今年的舉動,極盡騎呢,也分分鐘嚇死投資者。

計數最差:盈科保險(65)

袁天凡打骰的盈保,年初發現錯報億元盈利,實際只賺八百萬元,勁『火羅』。

公司解釋未熟習會計新例,只是無心之失。惟事件反映董事等高層,對公司的生意好壞,全都「心中冇數」。

打字最失魂:富豪酒店(78)

本月,羅旭瑞原打算分拆富豪產業上市。臨門一腳,該公司卻發現其股東函件有十六處「打錯字」,包括樓面面積、資產淨值及日期等,故須押後招股日期。

然而,由於陽光房託(435)甫上市即潛水,市場現對富豪產業已興趣索然。打錯的那幾個字,真箇字字千金。

最撲朔迷離:中盈(766)

趕潮流搞能源生意的中盈,在以往的業績公告和年報中,一直說自己在印尼有瀝青油採礦權。今年九月,該公司卻澄清「手民之誤」,謂一直用錯字眼,其實只有勘探權,並無採礦權,其瀝青油礦忽然變成「有得睇、無得食」。



2011-07月供指示 hiking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4821

第85期月供匯控以$78.4購入50股,第47期月供領匯以$26.55購入148股,第39期月供中人壽以$26.5購入149股。
看 過領匯全年業績,很快便忘記領匯賺多少,對近乎不可能賣出資產的領匯,資產重估沒有意義,同時,資產升值後又會扭曲負債比率,最簡單還是看息率,而負債比 率只要維持在令我「很安心」的水平便可。領匯洽購南豐旗下商場,05年上市至終於踏出第一步,消息只屬中性。領匯上市至今,對原來由一班庸官管理的資產, 從新包裝以反映市場價格,成績算是不錯,至於新購資產,最終成交價及其回報可反映管理層對新發展的質素。領匯下半年度分派$0.5759,全年 派$1.1045,以4厘息率計,股價是27.6125,近日雖然大市波動,領匯股價仍接近這水平。年初的時侯,在我眼中,低風險「近乎保證回報」包括人 民幣定期及領匯,兩者回報都高於四厘,如果沒有遠高於四厘的投資項目,是沒有誘因作其他行動。
另一喜歡(但不保證)的公司是永利控 股,公佈業績之後股價回落,加上上半年積極回購,資產折讓擴大,上半年至今花了七千二百多萬購入兩組物業,包括砵蘭街347號,這是永控第三幢舊樓,大坑 道一個豪宅單位連車位,另外售出一個地鋪。購入全幢舊樓,始於去年五月,由於物業連地鋪,可說是投資鋪位的延伸。永控2007年沽清豪宅轉為投資地鋪,今 次重新投資豪宅,是否政策改變?至於出售地鋪,暫時找不到啟示,值得一提的是,出售物業獲得36.2M,其賬面值只是28M,可見除了股價對賬面值有大折 讓外,其賬面值對實際價值還有另一層折讓,是折上折,在此情況下,回購股份比買入物業更好。至此,仍未看到管理層做出對小股東不利的事件,股價回落是繼續 增持的機會,過去一個月兩次增持。
除領匯以外,大部份喜歡的股票都下調,只要股價跌至令我有充足的安全感,便會增持。安全感由兩部 份組成,第一是估值,第二是股價對股值的折讓,估值是個人對該公司的評估,例如聯塑值$7.5,金風值$19。第二部份是安全感折讓,對聯塑來說,折讓三 份一我已滿意,這也是為何上月回應pghk時定下$5增持。金風的情況有點不同,股價跌至近$10還未出手,由於對風電仍未有充份了解,進而對自己作出的 估值欠缺信心,經過惡補後,上周往四川行山,與外界斷絕通訊,回港後金風跌至安心價,21日順利以$8購入第一注。有安全感,月供股票增加對匯控及中人壽 的供款。
2010年,恆指最低位在5月27日出現,之後逐步上升,六月中破20000點,六月尾一度失守,不消一星期,便向上不 返,與「五窮六絕七返身」之說類同,不過,2008年情況便完全不同,5月四川地震當日恆指還在25000點上,至2008年年尾已跌過萬點,只報 14387.48。舉一反三,「五窮六絕七返身」之說並非必言,2011年會否出現,是可能會,也可能不會。
2011年至今近半 年,恆指最高24468.64點,最低21508.77點,波幅約12%,很平靜。恆指五月份成交大幅回落,由四月份792億跌至646億,亦很平靜。由 4月11日起,恆指市盈率開始低於13倍,由於會計制度改變,以此比較過去四十年數據意義不大。恆指市盈率是恆數總市值(股份經流通量及比重上限調整)除 以成份股總盈利,在新會計制度下,部份盈利是由資產價格重估得出,因此會出現比舊制度大的波幅。
香港近年樓價升得不俗,資產重估帶 來的盈利的確會扭曲市盈率數字,但細心觀察,地產股只佔恆指約10%,縱使加上地鐵、太古、九倉、新世界、和黃也只是17%左右,影響比想象低,說資產價 格升跌在新會計制度下影響恆指,是事實,但意義不大,效果與「經濟周期影響恆指」沒有兩樣。這個blog已多次提出這事件,由於資產價格與經濟周期息息相 關,比較數以十年的市盈率「數字」是沒有意思,但觀察市盈率走勢仍是可參考數據。即是恆指依舊牛熊交替,牛市也許會比以往升得快一點,升得高一點,反過來 熊市跌得急一點,深一點。但是,道氏追隨者會明白,道氏沒有定義升跌速度及幅度,新舊會計制度只影響遊戲規則。正如打香港麻雀也好,台灣麻雀也好,穩健的 投資者會選擇在旁負責「抽水」,「袋得少,但舖舖袋」。
另一個恆指服務公司每天提供的資料—恆指周息率,是以成份股總股息除以指數 總市值(股份同樣經流通量及比重上限調整),因此不受會計制度改變直接影響,2011年至今恆指周息率一直在2.5%以上,代表整體回報仍未進入乏味的水 平。而恆指有史以來,熊啤啤未試過在周息率2.5%以上到訪。近月恆指無論升跌,解釋都相似,實際上,清晰的投資者,明白近月的平均值,已反映希臘政府破 產,已反映日本幅射大洩,已反映美國信貸極寬鬆,已反映中國信貸收緊,甚至因中國信貸收緊而引起的金融危機,「咪當大戶係白痴」,呢個世界只有大戶當小投 資者係白痴。
美高梅中國抽三得二,成為IPO組合第30位成員,同時為我集齊一套賭業股IPO。新秀麗是喜歡的品牌,近年定價飛 升,才轉用其他牌子,IPO定價下調仍不算平,只是將抽美高梅中國的退款,入表抽一手中一手,成為第31位成員;Prada比新秀麗更貴,加上IPO那星 期去了四川,無需花心神於這名牌。光大銀行又是組合必抽類別之一,七月頭準時入表,其餘新股興趣不大。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