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花旗、荷銀爭食 利息三○%窮人信貸

2012-3-5  TCW



二月中,花旗銀行 (Citibank)宣布在奈及利亞開辦小額信貸(micro-lending),搶食這個銀行開戶率僅一%、每年經濟發展成長率卻已達兩位數地區的個人 金融商機。

小額信貸原始設計概念是,專為第三世界窮人服務的非營利機構,不須申請方提出擔保,就能借到一千美元(不到新台幣三萬元)。只不過,發展三十多年後,當前 的小額信貸卻成為西方資本家逐利的第二戰場。

除了花旗,荷蘭銀行(ABN Amro)、澳盛銀行都摩拳擦掌準備投入。金融家垂涎小額信貸的主因是,年利息高達三○%。小額借貸為維持管理,還款利息非常高,部分機構高達六○%。這 些利息收入為機構帶來八%的報酬率,比西方銀行六%的平均水準還高。

此外,它們提供儲蓄帳戶,讓用戶能累積財富;它們也調高借款金額,讓小額信貸變得再也不「微小」。例如海地一家小額信貸銀行,前年地震後單筆放貸金額竟可 達五萬美元。

創始人嘆公益性質流失

有人批評,小額信貸原先的公益性質,隨著資本家侵入,已經蕩然無存。

一九七六年,孟加拉的經濟學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創立鄉村銀行(Grameen Bank),是全球第一家小額信貸機構,借貸對象主要是窮困的婦女創業團體。當時運作方式和台灣的「標會」相近。銀行借一筆款項給一個群體,貸款就在這群 人裡流動,第一人清償貸款後,就轉給第二人使用。

尤努斯創始之初,曾提出一項研究,窮人只要擁有二十五美元的財富,得以創業、購買勞動工具,就有望脫貧。因此,他成立專門機構,提供每筆一千美元以下的借 款,服務每日所得不到一美元的窮人。

《時代》(Time)雜誌報導,目前全世界小額信貸銀行,總數已經超過三千六百家。二○一○年,貸款總額七百億美元,客戶超過一億人,當中四分之三是女 性,這個借款數字,十年成長了將近十倍。當中轉變最大的玩家,就是鄉村銀行。

尤努斯早已不參與鄉村銀行經營,但是,眼看自己的心血走樣,他接受《時代》訪問時,寫下一段話:「我設立小額信貸是為了打擊貧窮,沒想到,有一天它竟然變 成現在這樣,或許,現實就是如此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33

花旗撤離浦發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23/100372027_all.html

 第一家引入外資的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600000.SH,下稱浦發銀行)最終和外資徹底分手。

  2012年3月20日,浦發銀行發佈公告稱,3月19日原公司股東花旗銀行海外投資公司(下稱花旗)通過大宗交易的方式,向幾家機構投資者轉讓了5.06億股浦發銀行股份,佔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2.71%。至此,花旗在浦發銀行的股份為零。

  上交所大宗交易平台數據顯示,本次花旗出售股份的接手方為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太保)及其子公司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成交價為8.33元/股,較浦發銀行19日收盤價9.28元折價10.24%,成交金額總計42.16億元。

  「大宗交易的方式有助於保證出售的效率和及時性,我們對此交易的結果表示滿意。對各參與方來說,這都是一次積極有利的交易。」花旗中國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

  此項交易由海通證券和東方證券擔任聯合顧問。接近海通證券的相關人士透露,「大宗交易有點像OTC市場,券商去詢價,有人願意買,有人願意賣。」

  該人士表示,花旗現在還持有廣東發展銀行(下稱廣發銀行)20%的股份,是並列第一大股東,退出浦發銀行早在預料之中。他認為,「花旗要賣掉浦 發銀行的股份,業內能有這個實力、資金規模去接盤的無非就是幾家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在他看來,這是一次市場上簡單的股權交易行為,只是通過大宗商 品交易平台來完成。「被保險公司接下來是情理之中的,因為保險公司有資產配置需要。」

  一位接近廣發銀行的銀行業資深人士表示,除瞭解決本身資金周轉問題,花旗出售浦發銀行股份,可能也是對未來發展前景的判斷,因為花旗對浦發銀行的持股比例一直比較低,因此出售股份對浦發銀行的經營管理影響不大,之後花旗可能會集中精力在與廣發銀行的合作上。

  前述人士還表示,花旗是進取型的投資者,希望能獲得對所投資企業的話語權,而浦發銀行作為上海本地的金融國企又具有一定保守性,雙方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注定不會長久。

影響了誰

  在此次花旗出售全部浦發銀行股份的交易中,2.95億股由太保接手,1.1億股由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接手。

  一位接近此項交易人士透露:「這筆交易和上海國有金融版圖並無關係。對太保來說,如果這不是一個好生意,它可以不要。太保接盤更多是從財務投資人角度來考慮。當時也有別的保險公司在問。」

  另據接近太保人士表示,太保此次接盤定位於財務投資者的角色。花旗轉讓的浦發股份早就過瞭解禁期,為全流通,未來太保也可以再出售套利。

  花旗集團宣佈,雙方已經達成一項新的戰略合作安排:以花旗集團的全球網絡和信貸額度支持浦發銀行海外擴張的計劃,花旗將為浦發銀行提供技術協助和培訓。花旗集團將完成股東向獨立戰略合作夥伴的身份轉換。

  浦發則表示,花旗此次減持股份不會對該行的日常經營帶來影響。浦發銀行稱,雙方已持續近十年的戰略合作卓有成效,該行學習了國際先進同行的經驗,花旗則積累了寶貴的本土經驗,雙方一致希望未來繼續加強和深化這種互利合作的戰略合作。

  東方證券分析師金麟並不認為目前浦發銀行明顯偏低的估值之中,包含與花旗銀行合作的溢價,因此花旗退出並不會損傷浦發銀行的長期價值。

  金麟同時指出,花旗此次售罄浦發行股份,短期內對市場心理將有負面影響。此次股份轉讓,大宗交易價格為浦發銀行當前價格的9折,僅相當於浦發銀 行2011年1.04倍市淨率(PB)和5.7倍市盈率(PE)。當前浦發銀行是A股中PB最低的銀行股之一,而花旗寧願9折出售,這對二級市場造成心理 壓力。

  另外,太保做為財務投資者的身份,意味著這5.06億股將構成未來的供給壓力。

  根據中金公司的最新研報,此次交易對浦發銀行股價影響負面。儘管花旗和浦發銀行雙方均表示業務合作不會中斷,但是以2012年0.88倍PB的低價格,拋售股份仍將影響市場情緒。中金公司認為,短期內將壓制行業估值水平的提升。

  2012年3月16日,浦發銀行公佈2011年公司年報顯示,2011年實現營業收入679.17億元,同比增長36.23%;2011年末總 資產26847億元,比年初增長22.5%;淨資產1495億元,比年初增長21.3%;每股收益1.463元。不良餘額四季度環比增長13%,增速快於 股份制銀行同期水平7%。特別是關注類貸款四季度環比大幅上升42%。中金研報由此認為,浦發銀行面臨持續的資產質量壓力,未來走勢不容樂觀。

因何拋售

  對於花旗選擇現在的時點拋售,有市場分析人士猜測,或許有自身資本金不足的問題。對此,花旗中國回覆財新記者說,此項交易決定的做出是基於花旗對投資的檢視,以及對中國其他戰略性發展機會的考量。

  「此舉與近期美聯儲的銀行壓力測試並無關係,實際上,從本次交易中獲得的資金起不到實質性作用。」花旗中國稱。

  外電消息稱,「花旗銀行未能通過美聯儲3月13日公佈的最近一次銀行壓力測試,被美聯儲要求在30天以內提交整改方案,因此存在較大資金壓 力。」該壓力測試假定美國失業率上升至13%、股市暴跌50%、房價縮水21%時銀行資本緩衝的水平。在本次壓力測試中,花旗銀行是未通過測試的四家銀行 中最大的金融機構。受其信用卡業務拖累,花旗銀行的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在假定情況下為4.9%,低於美聯儲5%的最低要求。

  花旗中國向財新記者表示,花旗並非「沒有通過」壓力測試。美聯儲的銀行壓力測試結果表明,花旗集團的資本能夠承受「假定的嚴酷經濟壓力」。「經 過該測試我們最低的資本金比例為5.9%,明顯高於美聯儲的最低5%的要求。只是在計入了我們提議的額外資金回報因素之後,導致美聯儲的計算結果為 4.9%。美聯儲反對我們的資本計劃並不能與『沒有通過測試』畫等號。」截至2011年底,花旗的一級普通股權益資本比率(Tier 1 Common Ratio)為11.8%,花旗集團仍然是全球資本狀況最好的銀行之一。

  東方證券最新發佈的研究報告稱,花旗銀行的退出實屬必然。自從中移動2010年購買浦發20%股權之後,市場就已經不再預期花旗可能給浦發銀行帶來的管理改善或業務提升。

  雙方最初寄予厚望的信用卡業務進展也並不順利。從2003年起,花旗銀行輸出信用卡技術、管理銷售技術和高管人員,在浦發銀行內部設立獨立的信 用卡中心,合作經營信用卡業務。但浦發銀行2011年中報顯示,該行聯合花旗推出的信用卡截至報告期末,累計發卡超過543萬張;實現營業淨收入3.71 億元,業績不及後起的民生銀行、興業銀行。

  2012年2月,花旗中國宣佈已經從銀監會獲得在中國內地獨立開展信用卡業務的牌照,具體業務內容包括個人卡和單位卡(商務卡),預計今年內正式發行。這是繼東亞銀行之後第二家獲此牌照的外資銀行。

  一位熟悉廣發行的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花旗在廣發銀行有一定話語權,是戰略投資者,而在浦發的投資更像是財務投資。

  他表示,花旗在和浦發的合作上,「有些三心二意、用情不專」,當時入股浦發時,花旗說是戰略投資者,但並未採取實質性的戰略行動。但花旗在進入廣發銀行時,在戰略合作上是有想法的,在九大領域也成立了相關小組在做,只是最後執行上出了問題。

勞燕分飛後

  回顧花旗入股浦發近十年的聯姻歷程,其中幾經波折。

  2003年1月,花旗銀行投資近6億元入股浦發,持股1.81億股,佔比5%,成為浦發的第四大股東,宣佈建立戰略聯盟合作夥伴關係。花旗成為第一家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股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外資銀行。

  雙方在2005年簽訂協議,花旗承諾增持浦發銀行至19.9%,並在五年內維持積極合作關係。但隨後由於金融危機爆發,花旗遲遲未能兌現增持計劃。在浦發多次擴股融資後,花旗所持有的股權從原先的5%被攤薄至2.71%。

  2004年1月8日,建行與花旗簽署了風險管理技術合作方面的協議。隨後建行又選擇花旗集團作為主承銷商之一,一時間花旗成為建行戰略投資者的 不二之選,但雙方因入股定價問題相持不下。2005年3月16日,原建行董事長張恩照案發去職,花旗集團亦退出,錯失了入股建行的一次寶貴時機。

  2006年11月,花旗牽頭組織中國人壽、國電集團、中信信託等組成的投資團隊與廣發銀行正式簽約,購買了廣發銀行85%的股權,其中花旗持有 廣發銀行20%股份。雖與中國人壽、國家電網為並列第一大股東,但花旗在廣發銀行的經營管理中掌握實際話語權,亦委派了多名高管。加之花旗中國法人銀行在 2006年底設立,花旗對浦發的熱情轉淡,戰略重心轉移。

  急需補充資本金的浦發銀行終在2010年引入中移動,向後者定向增發了約22億股,募得資金398億元。增發後中移動持股20%。在外界看來, 雖然浦發與中移動合作兩年後,在手機銀行、移動支付方面並無實質進展,但浦發銀行一舉解決了資本金約束,未來三到五年內都無需補充新資金。

  花旗中國則向財新記者強調,花旗與浦發間是富有建設性的、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花旗珍視與浦發已完成的各項合作,特別是信用卡項目。「我們售出所持的股份並不意味著雙方合作的結束,雙方將共同探索新的合作領域。」

  不過,對於這樣的外交辭令,市場已無心關注,注意力轉向花旗更為「用心」的廣發銀行。接近廣發銀行的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包括花旗在內的幾大股東在廣發銀行的投資回報率「很不錯」。長遠來看,他相信,花旗遲早會退出的。

  「如果廣發銀行能最終上市,花旗將獲得豐厚回報。」某券商分析師指出。此前有媒體報導,廣發銀行赴內地、香港兩地上市的方案已定,融資規模為350億元左右。 不過,介於目前中銀行股估值的低迷,廣發銀行是否還有上市的時間窗口,亦是業內懷疑所在。

  財新記者亦瞭解到,花旗對出售廣發銀行的股份,「態度亦是開放的,不一定等到上市後,關鍵是價格。」

  外資行在參股中資銀行後,的確在風險管理方面為中資銀行提供了很多寶貴經驗。但是這可能也觸碰到中資行的痛處,「他們自己不願意改,因為這裡面涉及到不知多少層的利益關係」。

  本刊記者溫秀、陳慧穎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21

BBG:SEC隱瞞花旗倒下內幕?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634

BBG:記得Richard Bowen嗎?(明顯不記得.....)

他是前花旗集團高級主管,他在2007年11月對他的同事和花旗董事會發表了一次感人的演講——銀行的巨大信貸質量問題若隱若現。

Bowen是花旗抵押證券銷售部門的首席包銷人,這個部門每年從第三方買入價值500億美元的居民住房抵押貸款,然後把它們打包成為證券出售給全球投資者。在07年11月3日,Bowen發了一封「緊急的」電子郵件給所有花旗董事,其中包括羅伯特·魯賓——前高盛主席和美國財政部部長,當時為花旗執行委員會的主席,還包括當時花旗的CFO Gary Crittenden。信中提到「內部控制出現了問題,導致銀行裡存在巨大但可能未被發現的金融損失」。

Bowen寫道,他對這個問題已經「多次感到痛苦」,特別是從2006年中發現問題以後,已經多次向他的直屬高管反映,但銀行幾乎沒有做出任何行動修復該問題。Bowen當時發現花旗所持有的60%從第三方購買回來的居民住房抵押貸款——價值300億美元,是「有缺陷的」,這意味著這些貸款並不符合花旗的包銷標準。儘管如此,花旗仍然把這些存在缺陷的貸款資產打包出售。

其實什麼都沒做

大家都知道最終的結果是什麼。而花旗的高管幾乎什麼都沒做。魯賓在09年1月離開了花旗,在2010年4月8日向聯邦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表示,「要麼我要麼其他人把它(Bowen的警告郵件)轉發到了合適的人手裡,我確實知道,銀行當時迅速地行動,並採取了應對的措施。」該委員會主席Phil Angelides要求魯賓遵循委員會的指示,詳細解釋花旗究竟在收到Bowen警告郵件後採取了何種行動。幾個月後,魯賓的代表律師回了一封信,表示「那封郵件已經轉發給銀行裡的相關人員」,同時「花旗應該有能力提供關於應對Bowen所指出問題的應對細節描述」。這完全就是尼克松應對水門事件的回應方式。

接著,花旗的代表律師在2010年10月寫信給委員會表示,銀行已經就Bowen的郵件作出了反應,解僱了集團中負責審查購買回來的抵押貸款資產信貸質量的「主管」——實際上Bowen早就這麼幹了,並部署了一系列的新「流程」。但是,根據BBG在2012年7月發表的採訪報導,Sherry Hunt(當時Bowen的下屬)表示:「Bowen的警告並沒有導致抵押資產業務機構發生明顯改變。」

當然,當魯賓在委員會作證時,花旗已經接受了納稅人450億美元的救助,同時還獲得了聯邦政府價值3060億美元的擔保,而接受政府擔保的有毒資產正是Bowen警告存在質量問題的資產。魯賓在花旗工作了大約十年時間,一共獲得了1.26億美元的報酬。而Bowen,在發出那份有損花旗名譽的警告郵件後不久,就被剝奪了原來的職位,最後在魯賓離開的兩週後也離開了花旗。他現在在達拉斯的德州大學教授會計。

警告被無視

不單是魯賓,當時花旗CFO Crittenden和其它人都無視了Bowen明確的警告,而這並不是這個故事的結局。作為告發花旗內部錯誤行為的一部分,Bowen還給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SEC)——銀行最主要的監管者,發出了警示,希望SEC會認真調查花旗內控系統出現的問題,並對相關負責人採取法律行動。在花旗接受政府救助前,Bowen向SEC提交了兩份口供和1000多頁的文件,其中一部分文件來源於網絡,細述了花旗問題的嚴重性和Bowen嘗試修復它們的努力。更重要的是,Bowen表示他還同意SEC公開他的口供和相關文件。

很明顯,在動用納稅人數百億美元救助花旗之前,SEC什麼都沒做。但SEC仍必須遵守信息自由法案(FOIA),該法案授予公眾獲取像Bowen提交的文件之類信息的權利。SEC在認真履行FOIA請求的歷史記錄並不好,比如說不能按時地公開資料。經驗證明,SEC非常憐惜它的資料,只會公開儘可能少的部分。

今年早些時候,BBG的Ivry要求SEC按照FOIA公開Bowen提交的兩份口供和1000多頁文件。Ivry只是希望知道Bowen在花旗究竟發現了什麼不良行為,最終導致花旗接受救助。開始的時候,SEC有意迴避,聲稱Bowen的資料足以構成花旗的「交易秘密」。

當Ivry最終根據FOIA從SEC拿到了文件,他失望了。「裡面根本不存在相關的討論,而且被大幅篡改了,包括Bowen的名字。」Ivry通過電郵告訴我(「我」指的是本文作者William D Cohan)。不必說,Ivry無法從文件獲知關於Bowen所發現問題的更多資訊,所以也無法把Bowen的故事說全。

不能公開的資料

上週,我告訴Bowen,SEC沒有向Ivry公開他提交的文件和證詞,Bowen吃驚了。因為法律的原因,Bowen不能直接公開這些資料,但他一直期待SEC會對記者公開這些資料。Bowen還期待SEC會調查其中的違法行為。

Bowen告訴我:「坦白地說,我怒了。他們曾經告訴我,如果調查結束會根據FOIA公開相關的材料。而現在看起來,SEC已經決定不公開了,公眾無法瞭解其中的內幕了。我不知道SEC在法律上的顧慮,但坦白地說,我真的怒了。」

上兩週,我提出公開Bowen的文件和證詞的FOIA權利請求。10月22日,我受到了一份SEC寄來的確認信。我的查詢號為13-00937-FOIA。老實說,我對這個不放太多的期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61

花旗:蘋果究竟怎麼了?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35

FTav:幾週前,花旗表示,它有三名股票分析師專門關注蘋果公司的股票,這只產生了一些存在陰謀和應該嘲弄花旗的感覺(一些交易員認為這只是花旗的宣傳策略)。這三名花旗分析師得出的結論是「推薦買入」,而目標價格是低於市場共識的675美元。

但現在進入了12月中旬,花旗這三名分析師下調了蘋果股票的評級到「中性」,目標價格也下調了100美元,至575美元。很明顯,鴻海精密(富士康在台灣上市的母公司)的投資者一點都不喜歡這個消息:

(鴻海精密股價走勢)

引起花旗改變預期的核心觸發點——蘋果的供應商表示訂單下滑:

我們剛從亞洲硬件供應鏈會議回來。在本週早些時候,我們仍對明年一季度蘋果供應商的前景感到樂觀,但週末,有證據顯示蘋果正在削減供應商的訂單。

三名花旗分析師表示,這部分是有道理的;但這也可能只是供應商的供貨速度快於它們的之前預期而已:

我們的檢查顯示,蘋果在今年10月至12月,每月增加45-50%的iPhone5產量。增量的一部分是意料之中的,我們和供應鏈上的不同供貨商討論,顯示良品率改善比預期中快。鑑於蘋果一般喜歡在良品率低的時期加倍訂單,當良品率改善,削減訂單也是合理的。正如我們開始所提到的,我們注意到,每次蘋果引入新產品,在新產品出貨量變大的時候,蘋果的執行風險也會下降。我們相信這次蘋果供應鏈出現的擾動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還有一些需求方面的因素,雖然iPhone5在中國上市後的銷售量令人驚訝:

可以肯定的是,蘋果上週在40個國家同時發售iPhone5,這引起了一定的不確定性;中國聯通的預定量看起來相對強勁(iPhone5 30萬;4s 20萬),但這只是台灣的水平(iPhone5 35萬;4s 38萬)。同時我們在供應鏈的檢查中發現,三星的增長勢頭強勁,我們估計競爭正在加劇,這可能影響了iPhone5的廣告效應。

有現象顯示iPad4和iPad mini正在互相蠶食對方市場,這可能只是其它平板加入市場競爭的前奏:

鑑於這兩款iPad四季度的產量都是一樣的(分別約為1千萬台),我們預期年底會存在一些iPad4庫存。我們對供應鏈的檢查也證實了這點:在明年一季度,iPad mini的產量預期將增加到1200萬-1400萬台,同時iPad4的產量將下降到500萬-700萬台。加起來顯示,蘋果明年一季度的預期產量會增加,我們也相應調整了我們的預測。開始我們就表示,平板的銷售量仍會上升:前面就是證據。但是,總體來說,我們認為平板的創新會變得越來越困難,這給iPad的潛在競爭者提供了競爭的空間,iPad可能會丟失部分市場份額。

然而,蘋果得到了摩根士丹利策略師Katy Huberty的支持,他認為大家都誤讀了蘋果削減訂單和iPad4和mini之間的相互競爭的消息。

花旗和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報告都引用了消費者消費意向的數據,花旗引用的數據是美國和英國的,而摩根士丹利只引用了美國。Huberty認同平板市場正變得越來越擁擠,但認為蘋果將能保持50%以上的市場份額。她還表示,消費者購買iPhone5的慾望,在這個產品週期時點上,比前幾代產品都要強。

另一方面,花旗分析師表示,消費者更喜歡三星的大屏幕,而且諷刺的是,iPhone用戶最喜歡大屏幕。此外,出現平板用戶對價格變得更敏感的現象,他們可能不會選擇購買蘋果平板。

花旗的分析師給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他們不再肯定蘋果的「iEverything」的「生態系統」會確定成功(iPad iOS iCloud...):

我們認為,蘋果保持其市場份額的關鍵是,蘋果是否有能力引導消費者到它的「生態系統」。我們的調查顯示,消費者並沒有發現這個能力的重要性,雖然這對蘋果吸引客戶是至關重要的。54%的消費者表示,他們不關心他們購買的電子設備是不是擁有共同的操作系統。只有14%的消費者表示,擁有共同的操作系統「是很重要的」。在iPad的持有者中,這個「生態系統」更為重要,但消費者的認同感只有小幅提升,在受訪者中,認同共同操作系統價值的只有53%,而覺得共同系統很重要的只有21%。

我們不知道過去這個「生態系統」對蘋果出售它的商品有多重要——但現在可以認為,這是蘋果保持現有用戶,避免捲入價格戰的最好方法。智能手機和平板的價格戰看起來才剛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499

花旗的傳奇投資 低市盈率獵手

http://xueqiu.com/2241869219/22678125
花旗的冒險故事  
  1991年5月,大部分投資者都在為花旗銀行(City Bank)憂心不已,當時不動產問題正在清理中,在清理發展中國家災難性的放款之後,花旗銀行的前景一時黯淡無光。為了應付不動產放款的呆賬以及校正龐大的壞賬問題,花旗已經提撥數十億美元,但前面還有如山般高的障礙有待克服。當時其他銀行業正從類似的問題中脫身,但關於花旗的新聞還是層出不窮,主管官員也在猛查它的賬簿。大陸銀行(Continental Bank)的幽靈在提醒投資者不要忘了,今天意氣風發的老牌銀行明天也有可能消失得無影無蹤。花旗的股價幾乎天天重挫,批評的聲浪淹沒了花旗精力充沛的董事長約翰·李德,這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一次戰役,如果處理不善的話,他必須黯然下台。
  在溫莎基金的我們,審慎評估花旗的處境之後,認為此時正是買進的良機。
  從整個過程看,好像溫莎嫌自己所持有的花旗股票太少似的,這家銀行早在1987年就吸引了我們,因為在摩根的股價大漲之後,我們希望找到另一隻股票來取代它。花旗的股價那時是盈利的7-8倍,前董事長華爾特·芮斯頓(Walter Wriston)將花旗改頭換面,進入了短暫的全盛期,芮斯頓的努力使得花旗一年增長了15%。20世紀70年代初,花旗屬於「漂亮五十」(Nifty Fifty)的一員,是股票市場上家喻戶曉的成長股之一。花旗的成長率減緩並在投資者中失寵之後,溫莎卻大力買進。不過道路之顛簸卻是始料未及的。
  從一開始,花旗就在考驗溫莎的反向操作能力。1987年花期股價大跌,市盈率遠低於當時的一般水準。市盈率低反映投資者十分憂慮花旗對拉丁美洲國家的放款——尤其是對墨西哥的放款因油價急轉直下而惡化。股票市場只考慮到了這些卻忽略了更重要的一件事——花旗在銀行業主管機關的壓力下,不得不提撥一些準備金以防放款成為呆賬,所以,1985年和1986年花旗背負著沉重的負擔。投資者見到這些虧損不免會臉色發白,我們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花旗列示的盈利非常保守,實際上可能更高一些。
  到了1988年,花旗似乎即將對我們的這種信唸給予獎賞,這家銀行的虧損創新紀錄之後一年,正邁向盈利創新高之路。然而,緊接著經濟衰退來襲,對於過度開發的商業不動產企業打擊尤重,它們破產之後,把無法履行債務的不動產貸款的爛攤子留給了銀行。銀行當時亟需補充資金,一般的做法是以一般或者更低的價格擺脫這些放款。花旗當時採取了聰明但讓人不解的做法,抱牢它的放款而非出清。
  雖然這些惱人的問題揮之不去,溫莎卻在一片哀號聲中穩定增加持股。但事情愈來愈糟,由於溫莎的持股節節攀高,我忍不住找李德談話,把心裡的想法告訴他。談話之後,我對他堅忍不拔、不眠不休的工作精神大為折服。我也很關心他的個人生活,雖然處境十分艱難,我勸他仍不要放棄打高爾夫。有一次,對著台下的投資者介紹他時,我坦承起初對李德的名字有點摸不著頭腦,由於新聞媒體的報導老是提到「焦頭爛額的約翰·李德」(beleaguered John Reed),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還以為「焦頭爛額」就是他的名字。
  總之,不管所謂的權威之士講得如何頭頭是道,1990年年初,我們買了更多的花旗集團股票。雖然不動產市場慘淡如昔,我們卻相信花旗集團在消費者心目中佔有很高的地位,終有一天會在市場上贏得認可。我們注意到,有關問題影響的主要是該行的商業不動產業務,消費業務的盈利卻大有斬獲,居於主宰地位的信用卡業務也經營得有聲有色,前董事長芮斯頓的努力——在發展中國家紮根——開始對盈利帶來貢獻。我們認為不動產會再度翻身,所以一如既往地認為這是受益人大賺一筆的好機會。1990年花旗並沒有賺到錢,原因只是該行提撥不動產相關準備金。儘管處境艱難,其他業務賺到的錢和不動產部門賠掉的錢差不多。
  但花旗再度粉碎了我們的希望。1991年溫莎投資的銀行股票中,只有花旗的盈利不如預期。所以我們做了一些似乎很有道理的事,由於我們的平均持股成本是33美元/股,而當時花旗的股價是14美元/股,因此我們買進了更多的花旗股票。1991年,股價繼續下跌,媒體一再痛責花旗。《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1991年10月號一則刺眼的標題說,「花旗的噩夢愈來愈糟」。12月,《機構投資人》(Instiutional Investor)雜誌用一篇特別報導配上全頁的死魚照片,表達出華爾街的感受。不少人認為花旗即將破產,據說羅斯·裴洛(Ross Perot)正在放空花旗股票。市場上傳說的實際情況比花旗的財務報表所呈現的更糟,這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恐慌性騷動。為了平息謠言,花旗銀行不得不公開宣佈:主管機關還沒有判它死刑。
  溫莎此時持有2,300萬股花旗,受益人的資產有5億美元身置險境。與此同時,眾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約翰·丁格爾(John Dingle)暗示花旗可能會技術性破產,花旗一家亞洲分行遭擠兌的報導也在傳開。1991年年底,花旗股價一路下滑到8美元/股左右。
  我不能說這是叫人歡欣鼓舞的時光,但我們堅持自己的信念,我壓根沒想過在報酬率令人滿意之前賣出股票。即使在大量失血之後,我們仍然覺得這家公司的價值大致上毫髮無損。由於成本大幅下降,盈利轉好的畫面清楚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依我們的看法,隨著不動產問題煙消云散,1991年之後盈利將止跌回升。我們發現花旗的處境和1987年的美國銀行(America Bank)有些相似。美國銀行後來枯木逢春,股價漲了8倍以上。
  我們忍受著槍林彈雨的襲擊,最後終於嘗到了甜美的果實,獲得了非常高的報酬。1992年年初,花旗盈利和股價都明顯回升,這一年結束之前,我們的持股已經獲得了利潤,溫莎敢於為人不敢為的做法終有所獲,值得等待那麼長的時間。
  溫莎投資花旗忽上忽下的經驗說明了很重要的一點:投資要成功,不需靠光彩奪目的股票和多頭市場,正確判斷和堅持信念是我們之所以獲勝的先決條件。利用判斷力,可以找到好機會;堅持信念,可以在別人爭先恐後往某個方向跑時毫不動搖。花旗的例子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對我們來說,丑股票往往是美麗的,如果溫莎的投資組合看起來不錯,我們就不會花那麼多的功夫。花旗不是第一隻這種股票,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72

依然瘋狂的預測—花旗預期2016年黃金將漲到3500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84

花旗分析師Tom Fitzpatrick表示:「從中長期來看,我們仍然看多黃金。」

但他認為從現階段的價格形態來看,金價在走高之前仍將繼續下探。

「黃金在2008年10月的低點跌倒過682美元。在之後的3年中,黃金已經漲到了1921美元。與此類似,黃金短期之內將下挫到1260附近,在2016年之前將漲到3500。」

Fitzpatrick認為黃金的牛市是有基本面(特別是債務和債務上限)做支撐的。

他表示:「從下圖可以看出,黃金價格低於債務上限的情況並不多。債務上限在不斷升高,金價上漲勢不可擋。許多資深人士認為,在奧巴馬本屆任期結束後(即2016年之後),美國的債務上限將會在22萬億美元。」

藍色線表示債務係數,黑色線表示金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58

花旗Andy Hall:頁岩氣的影響是暫時的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303

被對手視為「神一樣」的石油交易商預測,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只會暫時提升產量,石油價格仍將保持在高位。這一觀點與沙特阿拉伯和歐佩克的觀點一致。

花旗集團的Andy Hall在2009年,通過做多石油為他的個人獎金達到了1億美元,他告訴投資者,受頁岩油井影響而導致產量的快速下降「可能意味著頁岩氣資源帶來的影響是暫時的」。

當本週歐佩克部長們齊聚維也納召開他們一年兩次的會議時,美國頁岩油產量的激增的陰影正籠罩他們。國際能源機構預測,由於大量新的頁岩氣投入生產,歐佩克最大的消費者北美將在2030年變成石油淨出口地區。

石油產業的共識是,頁岩氣將會導致長期油價下跌,這將威脅到歐佩克。受到眾多投資者追捧的時事評論員Dennis Gartman本週對CNBC稱:

「如果存在一個方法做空歐佩克,我將努力找到這個方法來做空歐佩克。」

但是沙特阿拉伯則認為,頁岩氣革命不會危及歐佩克和他們自己。Andy Hall在2000年代間,他做多長期油價,認為油價將從18美元上漲到100美元,現在他已經成為石油行業最資深的業內高管,他對沙特的觀點表示同意。

Hall告訴其規模達45億美元的Astenbeck對沖基金的投資者,頁岩油井的產量最開始是豐富的,隨後產量就會快速下降,因為每個油井只能開發出單個儲油池的頁岩油,而不是整個油田的儲備。

FT見到的一份給投資者的信中,Hall表示,在沒有穩定的鑽探新油井的情況下,這樣的情況不可能維持產量。

Hall還透露,他做多2015年12月的布倫特原油期貨,現在這一期貨交易價格為94.6美元。「我們繼續堅定的持有我們做多的石油倉位。」

「頁岩油氣的繁榮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說這不會對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造成影響是荒謬的,」Hall表示,但是他立即警告,「我們覺得對頁岩油未來前景的一些狂熱的觀點需要調和。」

歐佩克的部長們週五的維也納會議將會有很大一部分來討論美國頁岩氣繁榮帶來的影響。頁岩油產量的上升還沒有對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灣國家造成傷害,但是其他歐佩克成員比如尼日利亞和安哥拉對美國的石油出口已經急劇下降。

儘管如此,歐佩克的代表週三表示,歐佩克依然保持其每日3000萬桶的目標產量水平不變。隨著石油價格上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即使該組織最強硬的成員迄今也沒有要求減產。

「只要市場需求繼續快速增長,足夠消化頁岩氣/油的產量,並且石油價格維持在每桶100美元左右,歐佩克就沒必要擔心。」歐佩克的一位代表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33

花旗國際化的痛 Peobody又唱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638

Portales Partners研究部門主管Charles Peabody表示,受匯率市場大幅波動影響,花旗集團可能會蒙受高達70億美元的損失。這與很多分析師看好花旗集團今年的表現相矛盾。

BBG報導,Peabody是少數推薦出售花旗股票的分析師之一。他估計,如果美元兌日元、歐元和其他新興市場貨幣升值,花旗今年將可能將損失50-70億美元能滿足監管要求的資本,這佔花旗集團利潤的一半。這將是五年來最嚴重的外匯換算損失(匯兌損益 ),超過2011年的35億美元。

前花旗CEO Vikram Pandit為了幫助花旗從2008年的美國信貸危機中復甦,大力擴張了花旗的海外業務。而Peabody早在2005年初就成功預判抵押市場的暴跌,今天Peabody表示,今年花旗對海外市場收入的過分依賴正引起他的擔憂,因為全球經濟放緩可能會對花旗造成巨大的衝擊,程度將高於其它美國競爭對手。

57歲的Peabody表示:「如果存在高增長的前景,匯率風險是值得承擔的。但如果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這些風險將被放大,增長並不能抵消匯率風險。」

花旗的回應

花旗集團發言人Mark Costiglio表示:「花旗合理地對沖了其法定資本充足率的風險,降低了匯率對其的影響。」他還表示,根據國際標準,2013年底花旗的一級普通股本權益比率至少為10%,他指出Peabody去年的預測就錯誤了,花旗成功抵禦了去年的匯市波動。。

去年6月,Peabody表示,墨西哥比索和巴西亞爾對美元的大幅貶值,可能會造成花旗集團遭受30-50億美元的匯兌損益 。然而,最後花旗只披露了16億美元的匯兌損益 。

Peabody表示:「我錯的只是程度,而不是方向。」

根據會計原則,匯兌損益不會降低花旗財報中的盈利水平,但會侵蝕花旗的賬面價值,也就是總資產減去總負債的理論清算剩餘價值。

匯兌損益 (盈餘)會出現在「綜合收益」中,所以會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形成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251

李途純起訴花旗索賠10億 稱其想搞跨太子奶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6/2783893.html
途純二戰花旗

詳曝紛爭內情

誰之五仙山?

繼現身最高人民法院指責花旗銀行提前收貸、違規辦理五仙山土地抵押等之後,太子奶創始人李途純近日已向株洲市政府和法院方面表達了起訴花旗索賠10億元之意。

據李途純介紹,就在最高人民法院審理途中,他本人在提出九大證據反駁花旗銀行訴訟請求後,花旗律師當場多次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停止終審,發回北京高院重審,並重新變更訴訟請求;在李途純看來,這是花旗銀行為達到拖死五仙山公司目的使用的「緩兵之計」。

而在此期間,花旗銀行向《中國經營報》發來相關聲明,稱「李途純對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及我們員工的不實的和誹謗的言論,完全沒有事實依據。我們予以嚴正駁斥。」

李途純詳解多項證據

李方認為,湖南五仙山與花旗銀行唯一一份合同花旗銀行只有簽字,沒有公章,五仙山公司只有公章,沒有法人授權人簽字。「這是一份未生效、根本沒有成立的合同。」

李途純認為,花旗銀行將五仙山公司土地在其法人代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抵押涉嫌欺詐和造假。據瞭解,五仙山公司於2009年10月9日向岳陽市中院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撤銷花旗銀行所做的抵押登記。

岳陽市中級法院2013年2月27日終審判決,花旗銀行敗訴。花旗銀行選擇重啟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的民事訴訟,起訴太子奶、五仙山和李途純。這才有了李途純現身最高人民法院作證並不惜亮出多項證據直指花旗涉嫌造假、欺詐。

李途純出示的證據是,蓋有臨湘法院印章、與原件一致的湖南五仙山公司與花旗銀行唯一一份合同書,該合同中規定:「本合同經各方授權代表正式簽署並加蓋各公章之日起生效。」

李方認為,此合同花旗銀行只有簽字,沒有公章,五仙山公司只有公章,沒有法人授權人簽字。「這是一份未生效、根本沒有成立的合同。」

那麼一份未生效的合同,花旗銀行是怎樣一路闖關辦好了生效的他項權證?又是誰辦理了以上合法證件?

作為太子奶和五仙山的證人,李途純在庭審中詳細披露了花旗銀行通過造假、威逼利誘自己,「強行用五仙山公司臨國用(2006)字第305、347、348號三宗土地抵押,以換來太子奶可以上市及讓花旗銀行不提前收貸。」

李途純向法院提交了與原件一致的兩份證據。兩份證據都是彼時花旗銀行聘的金杜律師所的律師葛超親筆所寫,第一份材料上,葛超親筆所寫「授權經辦人,葛超,時間2008年9月8日」,且在抵押貸款回執上自己註明要辦土地證號。第二份證據也是葛超親筆書寫。

李方認為,按照相關規定,土地抵押過程中應由土地權方才有資格去辦理或授權後才能辦理的,葛超通過偽造授權,用欺詐的手段代表五仙山全權辦理了他項權證。

李方還認為,按合同規定,辦理以上證件費用由五仙山支付,但葛超指使花旗銀行支付40萬元給臨湘市國土局,李途純在最高人民法院當庭出示了葛超手寫署名的授權複印件和匯款單作證。

目前,五仙山公司正在湖南臨湘進行包括上述三宗地塊在內的旅遊地產項目開發,而花旗銀行於2008年10月28日提請北京高院申請三宗地塊的受償權,獲得北京高院判決支持。2012年3月,上述三宗地權益被撤銷,隨後花旗上訴至最高人民法院要求重新獲得臨湘土地權益,李途純遂發起「反擊」。

花旗銀行步步為營

「花旗銀行在2008年10月8日辦完抵押手續,10月28日要求太子奶提前還款一案就在北京高院獲立案,且發出傳票,足見花旗銀行以上辦理手續的全過程都是欺詐矇騙。」李途純認為。

花旗銀行與太子奶的借貸與催貸事件已在湖南、北京多地開庭,其中糾葛頗顯複雜。

據瞭解,五仙山工商登記信息顯示,五仙山公司成立於2005年11月24日,註冊資本為6000萬元,而總出資的100%都是土地使用權出資。當時五仙山公司是太子奶的一個關聯公司,2006年因太子奶準備上市,被劃出太子奶,李途純前妻王依蘭控股90%。自此,五仙山與太子奶再無任何法律關係。

李途純代理律師翟玉華表示,花旗銀行要求太子奶把五仙山公司抵押給花旗銀行,但未得到五仙山法定代表人王依蘭和股東會議的同意。從而引發花旗銀行與五仙山連續多起法律訴訟。

據翟玉華提供的文字材料顯示,太子奶與花旗的貸款合同2007年9月12日剛簽訂,2007年11月花旗銀行就急著把貸款給太子奶;但第二年的3月份,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受此影響,花旗自身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當年花旗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數百億美元的虧損,只能通過出售各地資產(包括東京總部)予以自救,全球範圍更是大幅裁員。「於是就開始給當時的太子奶發函,首先是要求太子奶增加30%的利息;增加完30%的利息,就不提前收貸。」

幾經博弈,李途純及太子奶同意上調了20%。

不過,2008年5月,花旗銀行又要求太子奶追加擔保。李途純表示:「簽好合同以後,花旗銀行又要求增加李途純個人無限擔保,我們辦了無限擔保。後來又要我們內部抵押。」

由於當時太子奶正準備上市,為了不因小失大,李途純被迫同意,翟玉華表示:「太子奶內部7家關聯子公司為了這筆錢又進行補辦擔保,並提供太子奶廠房和土地抵押 。」

「不過,當太子奶同意花旗銀行的要求並履行完手續後,花旗銀行再次變卦。岳陽市中級法院判決書顯示:花旗銀行要求太子奶等7家公司提前還貸或增加抵押,抵押五仙山公司擁有的3宗土地。」據李提供的材料中顯示。

而2011年12月20日北京高院判決書中指出:花旗銀行受次貸危機影響,要求太子奶提前還款或增加抵押,花旗銀行享有對三宗地的優先受償權。但李途純認為花旗銀行單方違約。

「花旗銀行在2008年10月8日辦完抵押手續,10月28日要求太子奶提前還款一案就在北京高院獲立案(正常還貸時間應為2010年9月),且發出傳票,足見花旗銀行以上辦理手續的全過程都是欺詐矇騙。」李途純認為。

李途純方面稱其在北京高院立案卷宗查到,花旗銀行一案起訴的理由為「借款糾紛」,但並未列舉其他違約證據,僅一份借款合同書。

李途純認為,花旗銀行通過一系列諸如加息、擔保、抵押、公佈黑名單等舉動的目的,並不僅是為了收回貸款,而是為了搞跨太子奶。

「2009年5月份在上海花旗銀行總部,花旗銀行之外的另四家銀行代表將我、太子奶黨委書記韓月平、副總裁常祝輝喊到樓下,告誡我們謹防花旗銀行不是為了收回貸款,而已與文迪波合謀搞跨太子奶。」李途純說,但對此,李並未向本報提供錄音證據。

關於花旗銀行是否涉嫌違規抵押、算計太子奶及五仙山公司,仍待最高人民法院判決。對此,花旗銀行方面針對上述事宜通過一份申明表示: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系太子奶銀團貸款中的其中一家貸款行並擔任貸款代理行和擔保代理行,其代表銀團辦理相關貸款、擔保登記及訴訟。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及其員工在執行相關貸款協議、辦理相關擔保品的抵押登記及針對借款人提起訴訟的過程中嚴格恪守有關法律法規,從未與任何政府官員「勾結」,亦未進行過任何行賄、造假等違法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973

為滿足新監管要求,花旗8月份縮減60億美元的另類投資資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159

WSJ消息人士稱,花旗集團上個月縮減了60億美元的私募股權和對沖基金的資產,以滿足限制銀行另類投資的新監管要求。

該消息人士還表示:

上週,花旗集團將43億美元的私募股權基金——花旗風險資本國際(Citi Venture Capital International)出售給Rohatyn Group,成交價格尚未公佈。

8月9日,花旗集團把19億美元的新興市場對沖基金出售給該基金的管理層。

花旗集團是美國資產規模第三大的銀行,也是另類投資市場(如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等)主要參與者。花旗集團另類投資團隊的高管非常著名,包括該集團前CEO Vikram Pandit和美國現任財長Jacob Lew。

2012年2月份,花旗集團資本顧問(Citi Capital Advisors)部門還管理著186億美元的對沖基金資產和私募股權資產。但是經過最近的交易後,花旗集團資本顧問部門僅剩下一支25億美元的基金,並且該銀行也正試圖將其出售給該基金的管理層。

花旗集團在2001年進入另類資產領域。2007年,它以8億美元購買了Pandit的Old Lane LLC對沖基金。

2月份,花旗集團將其大部分對沖基金業務出售給Napier Park Global Capital,並持有該基金24.9%的權益,這種少數股權令花旗集團在符合新監管的情況下還能擁有部分所有權。

8月份,花旗集團將剩下的對沖基金業務出售給EMSO Partners。

對銀行業而言,花旗集團出售另類投資的行為顯示了它們終止進軍該領域。

1999年,美國通過《1999年金融服務法》,允許不同類型金融機構之間進行合併,令金融業混業經營得到發展。

金融危機後,美國的監管部門擔憂這些銀行用客戶的存款承擔過多風險,因此決定限制銀行的投資。

WSJ此前報導,「沃爾克規則」也可能迫使高盛縮減其在私募股權基金上的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