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底即將揭曉。本周6月15日,美國明晟公司(MSCI)將正式宣布,是否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中國證監會近年來一直與明晟公司保持密切溝通,國際合作部作為主要負責部門,對MSCI相關指數也進行過系統研究。
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祁斌6月12日在2016陸家嘴論壇上表示,長期來看A股被納入MSCI是歷史的必然,至於今年能否納入,證監會是“順其自然”的態度。
A股納入國際市場指數能夠為我國市場引入長期專業化增量資金、優化投資者結構,促進市場發展。正因如此,無論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者還是投資者,都對A股入MSCI抱有強烈期待。
去年“闖關”失敗之後,外匯管理局、證監會等多部委在推動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領域都作出了許多努力,不過從目前市場各方釋放的信息來看,A股能否被納入指數,目前仍是未知。
“沒有A股的國際指數不完整”
今年不是A股第一次闖關。隨著中國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加深,境外投資者對A股市場投資意願增強。2013年上半年,證監會曾與明晟公司就A股納入相關指數的技術性問題進行了探討。MSCI隨後宣布,就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啟動全球征詢,標誌著這一事項邁出重要一步。
MSCI明晟公司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指數公司, 其總部設於紐約,編制全球各個市場的指數達數百種,被大量國際機構投資者作為投資基準並跟蹤。其中,MSCI指數已有約50年歷史,客戶主要包括大型機構投資者、共同基金、投資銀行和交易經紀商、交易所等。
這一次征詢歷時漫長。直到2014年3月,明晟公司才發布公告,宣布就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計劃路線圖事宜征詢全球投資界反饋意見。對於這一進展,證監會表示歡迎,並積極與外管局、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委溝通QFII、RQFII相關政策,為A股入MSCI掃除障礙。
同年,中國在對外開放領域取得一項重大進展——啟動滬港通。滬港通加快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步伐,同時也強化了A股指數納入MSCI的市場預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證監會聯合發布《關於QFII和RQFII取得中國境內的股票等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的通知》,對於境外投資者較為關心的QFII和RQFII所得稅政策予以明確。
不過,明晟公司遲遲沒有宣布A股入MSCI的消息。2015年3月,證監會再次表態,將進一步完善QFII制度,優化滬港通,研究推出深港通,積極解決與國際機構投資者進入和指數納入相關的技術細節,為國際投資者投資A股市場提供更多便利。同時,繼續與國際機構積極溝通,推動A股納入國際基準指數工作。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積極準備,明晟公司最終的答案卻是“否”。2015年6月10日,明晟公司發布公告稱,預期在國際機構投資者所關心的市場準入等問題解決後,將A股納入MSCI全球基準指數。同時表示,A股納入指數可具有時間彈性。
中國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進展。2015年11月,明晟公司宣布將在美國上市的14只“中概股”市值的50%納入其全球基準指數體系下的新興市場指數。對此,業內人士解讀為,國際投資界對“投資中國”興趣增強,對A股正式納入MSCI可以起到“試金石”的作用。
中國對A股入MSCI非常重視,希望通過這一舉措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投資A股市場,優化市場投資者結構,提高投資主體運作水平,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同時,推動將A股納入國際著名指數,還可以擴大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影響,推動境外長期機構投資者投資於A股市場。
“中國A股市場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也是全世界第一大新興市場,而且是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市場,理論上講一個沒有A股市場的國際指數,至少是不完整的。”6月12日,祁斌在與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監察董事Megan Butler、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首席執行官Xavier Rolet、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闕波等進行討論時表示,吸引國際機構投資者投資進入,並不單單是為了“資金”本身,更多的是為了改善投資者結構,提高理性價值投資的理念。
Xavier Rolet表示,A股納入MSCI將為中國市場帶來很大增量,如果MSCI決定提高中國指數的比重,會對全球股市帶來一定影響。對於國際投資者而言,中國市場是非常有潛力的市場。
祁斌也表達了對A股入MSCI的期待。一方面,他在會上重申,相關部委在名義持有人、停複牌等制度上已經進行改進;另一方面,如果有機會與國際投資者溝通,他將會向其建議,“當你想參與一個市場時,最好不要等太久;如果你等得太久,可能機會就錯過了”。在他看來,長期而言,A股納入MSCI是歷史必然。
以開放促改革
無論本月A股入MSCI能否闖關成功,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都不會停止。
證監會副主席姜洋在6月12日上午陸家嘴論壇的發言中明確提出,對外開放是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我國資本市場走過了20多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其中很寶貴的一條經驗就是穩步推進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姜洋稱,要立足國情實際,深化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他還表示,將進一步便利境內外市場主體進行跨境投資,擇時啟動深港通,完善滬港通。繼續推進商品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循序漸進地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商品期貨市場。進一步拓寬境內企業境外上市融資渠道,支持境內企業做優做強。
在與英國金融監管層的交流中,祁斌也表達了中國將繼續推進對外開放的決心。“中國將來要面對的是越來越開放的市場,MSCI只是一個由頭,不管納不納入,中國的改革開放都不會停止。”祁斌表示,中國市場在很多方面可以向國外學習。比如,英國倫敦各類市場之間協作非常好,中國可以借鑒其在機構間合作、國際同行合作的經驗。
境內外不同市場合作中,監管層面的合作至關重要,這在此前滬港通的推進和落地中已有體現。“涉及到兩個市場的合作、兩個區域的合作,監管的合作非常重要。‘滬港通’能夠短短幾個月就推出來,與北京和香港監管機構的互信合作、高效率的協作非常相關。”闕波在討論中稱。
雖然香港市場與境內市場有較大不同,但也在語言、文化、習慣等方面與內地有深層次的互相理解。與此相比,英國市場與中國境內市場存在的差異要大的多。
除了時區等物理概念上的不同,監管體系也存在較大差別。比如已在研究中的“滬倫通”項目,首先需要面對的即是兩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模式差異問題。據Megan Butler介紹,英國監管體系采用的是基於不同監管機構之間合作的混業監管模式;監管架構的基礎並非分業、不同業務線,而是基於風險的整合監管。
與國內金融市場監管體系不同,英國采取的是“雙峰監管”模式。
“我們要監督銀行、保險、對沖基金、資產管理、P2P、股票、股票中介等,但不做審慎的系統性監管。對於銀行業和保險業來講,這是央行即英格蘭銀行要去執行的監管,因為央行會有更好的技能和連接性。”Megan Butler介紹稱,在“雙峰監管”模式下,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會與央行保持每天的交流,盡可能開展合作,做一些實地檢查和共同審慎監管。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明晟公司將僅以電話會議方式宣布是否將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市場對答案最終是“是”還是“否”依然存在爭議。
“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從長遠期來看沒有懸念,”瑞銀集團中國區總裁及負責人錢於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決定A股能夠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非常根本的一個原因是,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貿易貨幣,而隨著國內人民幣資本市場開放步驟加快,人民幣也在亦步亦趨往全球投資人接受的投資貨幣方向邁進。
在錢於軍看來,MSCI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的需求,因此今年A股納入MSCI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
北京時間6月15日淩晨5點,MSCI將宣布是否把中國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祁斌在近日舉辦的2016年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中國A股市場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理論上講一個沒有A股市場的國際指數,至少是不完整的。但他也稱,長期來看A股納入MSCI是歷史必然,證監會對此“順其自然”。“中國將來要面對的是越來越開放的市場,MSCI只是一個由頭,不管納不納入中國的改革開放都不會停止。”
兩度期待 兩度落空
2013年,A股首次入選MSCI“潛在升級市場觀察名單”,次年6月,MSCI決定暫不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
2015年,A股的納入再度落空。MSCI提出了一系列有待中國市場解決的問題,包括額度分配程序、資本流動限制和投資收益所有權等,並宣布與中國證監會組建工作組,幫助處理解決阻礙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遺留問題。
MSCI的審議標準主要涉及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上市公司市值和股票流動性,以及市場準入條件三個方面。全球最大的國際基金之一Northern CrossLLC前合夥人高海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稱,“A股在前兩個條件已經滿足MSCI的要求,主要障礙來自於第三個條件。中國資本市場並不自由,不僅體現在股市上,債券、貨幣也是一樣,致使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自由度、可參與度存在質疑。”
再次沖關 順其自然
近兩年,外匯管理局、證監會等多部委在推動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領域都做出了諸多努力。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在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表示,中國將向美國提供2500億元人民幣(合約380億美元)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額度,其規模僅次於香港。至此,總體境外投資中國市場的額度將達到14600億,無疑成為A股納入的加分項。
高海認為,滬港通和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包括未來的深港通,都標誌著中國市場的逐步放開。
據彭博報道,國金證券認為目前中國已解決了去年MSCI提出的額度分配程序、資本流動限制和投資收益所有權的問題。
“中國A股市場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也是全世界第一大新興市場,而且是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市場,理論上講一個沒有A股市場的國際指數,至少是不完整的。” 祁斌在2016年陸家嘴論壇上表示。
他介紹說,中國方面對境外投資者進入境內市場做了很多努力,這不僅是為方便國際投資者,也是為了提高本國監管效率。
他同時表示,長期來看A股納入MSCI是歷史必然,證監會對此“順其自然”。“中國將來要面對的是越來越開放的市場,MSCI只是一個由頭,不管納不納入中國的改革開放都不會停止。”他稱。
機遇 還是挑戰?
如果A股成功進入該指數,MSCI將於2017年5月的半年度指數評估後開始執行。匯豐銀行近日的一份研究報告稱,MSCI可能將5%的中國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屆時A股在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將在1.1%左右,意味著將有200億-300億美元資金從主動型和被動型資產管理公司流入A股。匯豐強調,若所有A股均納入MSCI指數,那麽其所占權重可能在18%左右,進而導致多達5000億美元資金流入。
針對入指數後中國是否還能有效控制資本外流,高海表示將不會造成影響,“中國主要管制的是資金流,而非作為投資行為的買賣股票。”
高海稱,A股被納入MSCI指數主要會產生兩方面的影響。首先是被動基金,如ETF等要進行補差;其次,這將會對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管理與審批產生更好的監督和促進作用,讓我們的市場制度與國際準則接軌,使其更加正規、靈活、開放和自由,從而吸引更多種類的投資者與投資機構進入市場。因而,不論此次A股是否能夠沖關成功,所有為之付諸的努力都將深遠影響著中國金融市場。
https://hkcitizensmedia.com/2017/06/26/a%e8%82%a1%e5%85%a5%e6%91%a9%e7%82%ba%e6%b8%af%e8%82%a1%e5%b8%b6%e4%be%86%e6%96%b0%e5%a2%9e%e9%95%b7%e4%ba%ae%e9%bb%9e%e3%80%82/
六月份中港股市最大新聞是在6月21日清晨時份,摩根士丹利宣佈在2018年分階段,在2018年5月及8月把222隻A股納入MSCI新興國家指數。最初只計算各股5%市值,初時A股只佔指數0.73%。A股四次闖關,結果在2017年成功納入全球最具認受性的投資指數。其實摩根士丹利在宣佈決定前,仍有兩大問題待日解決。第一是資金進出問題,第二是大量A股停牌問題,第三是中國證監需要預先審批場外A股產品衍生工具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涉及資金進出問題,QFII 在資金管制有相當的限制。QFII 需要中證監預先批准,而且一次不能沽售多過持倉的20%限額,對基金管理相當不便。但隨着滬港通及深港通先後開通,及沒有出現中央恐懼的大量走資情況;現時滬港及深港通仍有每日限額,但初時MSCI額度細小,應該不會出現問題。用滬港通及深港通來投資A股,將成為最理想的渠道。第二是大量A股停牌,令到MSCI指數基金運作艱難。摩根士丹利選擇初時指數股只限於222隻大型股,解決了A股多隻股票停牌的問題。第三是中國證監要預先批准場外A股指數產品及衍生產品問題,中國證監已經事前作了讓步,不要求預先審批場外A股產品衍生工具,只要求場外產品衍生工具不要影響到A股正常的運作。
摩根士丹利把222隻A股納入MSCI 新興國家指數,是個雙嬴局面。A股市值全球第二,僅次於紐約,債市規模是全球第三。中國國民生產也是全球第二,過去20年貢獻全球經濟增長30%,沒有理由不納入環球指數。人民幣非自由流通貨幣,及A股制限外資進入是主要障礙。但隨着滬港通及深港通開通後,及人民幣成為特別提款權成份貨幣,A股入摩已經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摩根士丹利由於不想影響到市場運作,初步只計算A股市值的5%。現時追踪MSCI 新興國家指數基金總投資額達到1.5萬億美元。以0.73%計算,初時基金經理需要買入約110億的A股,市場應該可以縱容應付。以市值計算,A股應該佔MSCI指數的17%,即是最終MSCI新興國家指數基金需要買入3400億美元的A股。現時買入A股的各種限制必須廢除,方便資金進出;人民幣也必須成為自由流通貨幣,才能完全實現A股全部入摩的目標。但最初這222隻A股,及5%市值已經是進了一大步。摩根士丹利已經表示,會考慮納入192隻中型A股,不過要解決大量停牌的問題。
A股成功入摩根士丹利新興國家指數,最受惠的肯定是港交所(388)。滬港通及深港通運作暢順,及限制少,成為基金買入A股最佳渠道。現時H 股相對A都有約10%的折讓,對投資者更加吸引。有證券商計算,初步A股入摩可為港交所帶來3400萬元的收入。亦有證券商預測,未來十年可為香港帶來3400億美元(2.7萬億港元)的額外資金。這還未包括追綜英國富時指數的基金,規模亦可以達到1萬億美元以上,所涉及資金可能達到1千億美元。追綜摩根士丹利及富利兩大指數基金達到2萬多億美元,A股納入指數基金的規模可以達到4500億美元。
A股入摩將為港股帶來新增長動力,港交所無疑受惠最大,其他中資在香港經運的證券商例如海通國際,申宏萬源國際,國泰君安國際等亦同樣受惠。連中國的大型證券商也會受惠,例如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證券,銀河證券等。
A股納入MSCI指數的消息自5月15日開盤前公布後,二級市場的整體走勢出人預料,其表現一如利好兌現般弱勢整理。
自1月中旬出現調整以來,白馬股弱勢震蕩之勢亦未停止。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即便自本周五起A股將正式開啟納入MSCI指數,但市面上搶籌MSCI成分股的行為並不多,相反一些大資金選擇了創業板標的。近期,主要幾只創業板ETF的場內流通份額仍在大幅擴張。
上海一家公募的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稱:“短期來看,‘入摩’對於A股的提振尤為有限,白馬股的機會還未到來。未來這一板塊走勢將是分化,整個A股市場的風格也會更加均衡。”
入摩增量資金有限
據MSCI此前公布的官方消息,MSCI將於6月1日將234家A股上市公司納入MSCI指數大家庭。國泰基金稱,MSCI指數體系過於龐大,導致不少投資者對“入摩”細節仍雲里霧里,不知A股究竟進入的是哪一個MSCI指數。其中,MSCI 中國指數是一個旗艦指數。直接跟蹤MSCI中國的資金其實有限,但因為它隸屬於MSCI新興市場和MSCI全球這兩個重量級指數,並在其中分別占30%和3.5%的權重,因而也自上而下吸引了7000多億美元資金的關註。過去,MSCI中國並不包含A股,只有75%的港股、25%的中概股和少量B股,但今年6月1日起,將有234只A股按照2.5%的比例首次躋身MSCI中國指數;9月3日起,A股納入比例將從2.5%再提高到5%,使得它在MSCI中國指數的權重最終上升到2.6%左右。而為了給A股“騰空間”,9月後港股和中概股在MSCI中的比例會分別下降到72.4%和24.9%。
此次納入,A股將分兩步以每次2.5%的納入因子於5月31日及8月31日盤後實施。MSCI亞太區研究部主管謝征儐對此表示,隨著A股的初始納入,中國在MSCI新興市場的權重將從0.3%升至約31.3%。假如中國繼續開放股票市場,令A股全部納入,屆時中資股占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可能達到42%,而A股的占比約為16%。在謝征儐看來,5%的初始納入因子預期將為A股市場帶來約22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220億美元對應的是約1400億元人民幣增量資金。在入摩消息公布後,被認為是入摩主要來源的白馬股陣營卻走出了調整的勢頭。截至2018年5月29日,白馬股指數報1602.01點,相較入摩消息公布日收盤價1623.78點,回調了1個多點。
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公募基金經理曉風(化名)看來,短期來看緣於MSCI的增量資金對A股構成的利好相對有限。2018年A股資金面將是緊平衡,其中最大壓力的可能是總規模約4萬億的大小非解禁。但鑒於減持新規的要求,4萬億理論最高的減持金額是2萬億,且剔除國有股部分,實際減持金額可能不到1萬億。增量方面除了MSCI資金,另外隨著保費的持續增長,保險資金會有數千億馳援A股。
今年以來,A股市場弱勢整理,上證指數、滬深300、上證50、創業板指等主要指數都出現了下跌。曉風稱,2.5%比例納入可能為帶給A股650億的左右的增量資金,但是650億平攤到234只股票上的比重不到3個億,應該不會給A股造成太大的影響。股市運行走勢依然要看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下半年A股市場仍舊面臨多重壓力,比如IPO減持、信用債違約、中美貿易戰走向的不確定性等,不過下半年A股的表現應該會好於上半年。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高挺稱,近期信用債違約攀升打壓股票市場情緒,還沒有到系統性風險的地步。隨著政府去杠桿進程的推進,更多的信用債違約很可能會成為新常態。不過,去杠桿導致金融系統不穩定的情況也不太可能出現,因為這有悖積極去杠桿政策的目標,即降低系統性風險。
市場資金流向創業板
在A股入摩前的數個交易日,A股市場的一些投資者仍在持續買入創業板標的。對最有可能納入MSCI的大盤股選擇了“視而不見”。
據Wind資訊統計,多只創業板ETF場內份額近期持續增長。比如華安創業板50ETF一季度末場內流通份額為34.9479億份,5月初為66.45億份,入摩消息公布的15日升至73.188億份,到了5月28日又增長至77.9579億份。另一只易方達創業板ETF表現類似,場內流通份額3月末為52.2345億份,到了5月初變為68.11億份,入摩消息公布當日為71.37億份,而到了5月28日又增長至73.5545億份。
值得註意的是,這些創業板ETF份額增長是即便面臨二級市場價格下跌也在不斷增長,這也意味著有資金逢低在不斷買入。
相比創業板ETF,主要大盤股指最近一周幾無增長。比如華夏上證50ETF5月22日場內流通份額142.86億份,到了5月28日為142.55億份;華泰柏瑞滬深300在5月22日場內流通份額為58.1億份,到了5月28日微跌至57.52億份。與此同時,MSCI標的的多只ETF近期場內份額未有明顯變化。另一方面,H股ETF份額則出現了縮水。易方達恒生H股ETF在一季度末場內流通份額為91.25億份,到5月初微跌至90.77億份,但到了5月28日又跌至85.28億份。有說法稱,A股入摩後會擠占港股在MSCI中國指數中的份額,對某些港股MSCI標的構成壓力。
上述上海公募基金經理稱,無論上證50、滬深300還是MSCI指數均是白馬股的集中營,但A股入摩短期對市場提振有限,白馬股也不太可能因為加入MSCI指數而出現大幅反彈。而資金搶籌創業板標的,似乎也說明目前市場行情仍更偏向於成長股,而非白馬股或者像銀行、地產這類藍籌股。
天風證券策略分析師徐彪稱,一些白馬股此前的估值里已經將2018年的業績增長反映進去了。換句話說,股價的表現提前反映了今年的業績增長,需要通過時間來消化偏高的估值。當估值修正到歷史均值後,這些白馬消費股的長期價值就會再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