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風向標】「好奇」號上的核動力:爭寵「微核」時代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075

當NASA工作人員為「好奇」號擊掌歡呼,解說員介紹核電池動力系統時,中國人自然也會好奇,我們難道只有大型核電站和核潛艇嗎?

2012年8月6日這天,一塊重45公斤、60釐米見方的電池引起了全世界核電界的關注。

這個為美國火星探測器「好奇」號提供動力的大盒子被暱稱為「核電池」,可以持續供電14年。如果要跟以往的太陽能電池相比,核電池簡直是勞模——不分冬夏無論日夜,24小時工作全年無休。有數據稱,核電池提供的電能幾乎是太陽能電池的3倍。

核電池橫空出世後立即受到大肆追捧。英國帝國理工大學一位結構生態學教授史蒂芬·庫裡(Stephen Curry)在推特上感慨了從核爆災難到核電池的巧合後,如此專業的話題一天內就被轉發了1600多次、新增了100個粉絲。

事實上,「好奇」號只能算是第一個核動力的火星車。早在阿波羅號宇宙飛船的時代,就有核電池的身影。在NASA的名單上,使用過核電池的太空探測器 有一長串,包括執行火星任務的「維京」,探測外太陽系的「先驅者」、「旅行者」、「尤利西斯」、「伽利略」、「卡西尼」以及「新地平線」等。

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的字典裡,「核電池」被稱為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簡稱MMRTG)。它的原理很簡單,利用半衰期較長 的放射性元素穩定衰變時發出的熱量,加熱所謂的熱點材料,將熱能轉化成電能為全系統供電。「好奇」號使用的是約5公斤重的鈈-238,一種極昂貴又難製備 的放射性元素。

相對於核電站動輒上百萬千瓦的裝機容量,核電池屬於核能的微型利用。「好奇」號的製造商是波音和洛克希德(lockheed),後者95%的營業額來自美國國防部及軍方。中國情況類似,即核電池大多用在軍工、航天領域。

當身穿藍色制服的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工作人員為「好奇」號成功著陸火星擊掌歡呼,解說員介紹核電池動力系統時,中國人自然也會好奇,我們難道只有大型核電站和核潛艇嗎?

事實上,中國也有核電池。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過,將於2013年隨「嫦娥三號」登月的我國首輛月球車上,將裝載核動 力系統。鮮為人知的是,已有的月球車都同時裝有太陽能和核能兩套動力裝置,以備低溫、離太陽較遠時切換使用。而業內認可、有據可查的中國第一塊核電池,據 信由中國原子能科學院自2004年起研發、2006年成功。這顆鈈-238同位素電池,被視作填補了中國核電池的空白。

不過,由於最常用作核電池的鈈-238非常昂貴,在近地軌道上的性價比不如太陽能,加上使用領域的小眾,並不被看好是未來「微核」時代的代表。低調又步步為營的是小型反應堆。

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界定,電功率在30萬千瓦以下的反應堆均為小型堆,美國能源部又在這個基礎上增加了模塊式的概念。小型堆的適應性很廣,可以為偏遠山區、中小電網、工業園區、石化企業供電,也可以用在熱電聯營、汽電聯營甚至海水淡化需要的水電聯供。

目前國際上有三十幾座小型堆機組,但國內尚未有一座。2011年,法、美的三家公司分別公佈了正在研發的三種小型堆設計。2011年美國聯邦預算中,奧巴馬總統要求針對小型堆計劃投入3900萬美元,美國能源部也首度對小型堆設計的商業運用提供了資金。

2011年4月,中國第一家從事小堆開發的產業化公司中核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據媒體公開報導,中國首個小型堆示範項目確定將建在福建莆 田,2013年底前開工。目前,中核新能源、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小堆先鋒正在努力推銷,力圖促成小堆的國家示範工程,等待福島核事故之後的中國核電重 啟之門徹底打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46

穩增長又獲清潔核動力 國務院16日核準4臺核電機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579.html

穩增長又獲清潔核動力 國務院16日核準4臺核電機組

一財網 林春挺 2015-12-16 19:16:00

在2015年即將收官之時,12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4臺新核電機組,分別為田灣5、6號機組和防城港3、4號機組。這意味著,未來在國家核安全局頒發建設許可證後,這四臺機組便可動工建設。

在2015年即將收官之時,12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準4臺新核電機組,分別為田灣5、6號機組和防城港3、4號機組。這意味著,未來在國家核安全局頒發建設許可證後,這四臺機組便可動工建設。

“這4臺機組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年底開工沒問題。”12月16日,某核電集團的一位內部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中國核電有望帶動全球綠色清潔能源發展

來自新華社的消息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1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會議認為,加快建設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基礎設施,是穩定經濟增長、優化能源結構、改善民生的綠色發展重要舉措,對促進節能減排和汙染防治,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和有效投資需求,推動提升中國裝備品質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決定,對已列入國家相關規劃、具備建設條件的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廣西防城港紅沙核電二期工程“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示範機組和江蘇連雲港田灣核電站擴建工程項目予以核準。會議強調,要加強項目投資、建設質量和運營管理,對核電項目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確保安全,對水電項目要深入做好生態保護、水汙染治理和移民安置等工作,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李克強總理一直非常關註國內清潔能源、特別是核電的發展。據新華社報道,今年6月15日,李克強曾先後來到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工業和信息化部考察並主持召開座談會。

在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李克強詳細了解“華龍一號”等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創新成果。他說,核電是中國高端裝備制造的佼佼者,我們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發展包括核電在內的綠色清潔能源。他強調,發展核電的頭等大事是安全,必須嚴格按照國際最高標準進行設計、驗證、建設、運營,確保質量一流,絕對安全。

中國還將核電出口打造成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張“新名片”。

法國當地時間今年6月3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法國總理瓦爾斯會談後共同會見記者時表示,世界經濟複蘇依然乏力,通過發展實體經濟擴大市場需求,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良方。當前廣大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中國擁有大量中端產品、生產線和裝備產能,性價比高,適應發展中國家需求。發達國家則擁有高端的技術和裝備。

目前,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和CAP 1400已經以“雙龍探海”的姿態競逐全球核電市場。

核準前已通過國家核安全局嚴格檢查

官方資料顯示,位於江蘇的田灣核電站5號和6號機組工程項目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原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和江蘇省國信資產管理集團公司分別按50%、30%、20%比例出資設立。而位於廣西防城港核電項目由中國廣核集團與廣西投資集團共同投資設立的廣西防城港核電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和經營,其中中廣核持股61%,廣西投資集團持股39%。

廣西防城港核電站是國家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政策下啟動的自治區“一號”重點工程項目,是西部大開發23個重點項目之一,是新一輪中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及北部灣經濟區首座核電站。規劃建設6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總投資約700億元,一期工程兩臺機組已於2010年7月30日開工建設。項目分三期建設,平均每期投資總額為230億元。

從業內釋放的消息來看,此前主要的核電主管部門已經在為這四臺機組的核準進行著一系列的安全準備。

來自環保部官方網站顯示,國家核安全局已經在11月23日印發的《田灣核電廠五號機組核島基礎澆築第一罐混凝土前準備情況核安全檢查報告》顯示,國家核安全局組織檢查組於2015年11月16日至18日對江蘇核電有限公司田灣核電廠5號機組核島基礎澆築第一罐混凝土前現場準備情況進行了例行核安全檢查。

檢查組認為,田灣核電廠5、6號機組設計和建造階段質量保證工作基本有效,各單位基本能按程序要求對現場土建及安全重要物項施工活動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已按照設計要求對5號機組核島地基前期施工的遺留問題進行了處理,5號機組核島基礎施工材料、混凝土生產相關設施及檢驗程序基本準備就緒。

田灣核電站5、6號機組原本計劃於2011年年初上馬,但當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發生後,中國政府表示“要充分認識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核電發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並要求“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隨後,包括田灣核電站5、6號機組在內的一批核電機組進入了較長時間的核準等待中。

防城港核電也經歷了同田灣核電站相似的發展歷程。

廣西防城港核電有限公司官方網站顯示,2015年11月16日—18日,國家核安全局組織開展了廣西防城港核電廠3號機組核島FCD(澆築第一灌混泥土)前核安全檢查。此次檢查由國家核安全局二司張琳副處長、華南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李京喜副主任、核與輻射安全中心柴囯旱總工程師、自治區環保廳楊名生總工程師等18位領導、專家組成了檢查組。

檢查組認為,防城港核電廠3、4號機組工程設計和建造階段質量保證工作基本有效、各單位基本能按程序要求對現場土建及安全重要物項施工活動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三號機組核島已基本具備了澆築第一罐混凝土的條件。

值得註意的是,防城港的這兩臺機組還是應用中國出口技術品牌——“華龍一號”技術的機組。

2014年12月,國家能源局對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改委、中廣核的請示報告發出複函,同意廣西防城港核電二期工程(3、4號機組)按2臺機組論證,采用“華龍一號”技術方案。

複函中稱,廣西防城港核電二期工程需按照“華龍一號”總體技術方案審查會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完善設計,加快試驗驗證和關鍵設備研制,夯實技術基礎。根據廠址實際情況和國家有關規定,要進一步落實電廠建設條件,認真做好環保、節能、用地、用水、用海等相關外部條件論證。

國內核電發展前景可期

據業內估測,為了進一步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特別是綠色發展的目標,未來中國或許還將有新的核電機組得到核準。

新華網在2015年12月9日援用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劉寶華的話說,中國在運核電機組規模穩步增長,預計今年年底運行機組可達30臺,總裝機容量2830萬千瓦。在建規模居世界第一。中國大陸地區在建核電機組24臺,裝機容量2636萬千瓦,中國核電基本具備了自主設計自主建設、自主運行的能力,根據國務院部署的核電“十三五”規劃目標,到2020年,中國運行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左右。

按照未來5年中國“在建3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這意味著5年內中國可能需要投入建設30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

有核電專家向本報記者分析,目前,國內每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的總投資成本為120億。按此計算,30臺這樣的核電機組需要投入的資金高達3600億元,將為中國穩增長帶來新動力。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88

國內首個海洋核動力平臺有望實現“零”突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36790.html

國內首個海洋核動力平臺有望實現“零”突破

一財網 林春挺 2016-01-10 14:14:00

在不久的未來,中國將像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民用海洋核動力船舶。核動力是利用可控核反應來獲取能量而得到動力。這種動力之強大和持久,使得其他動力在其面前都會黯然失色。

在不久的未來,中國將像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樣,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民用海洋核動力船舶。核動力是利用可控核反應來獲取能量而得到動力。這種動力之強大和持久,使得其他動力在其面前都會黯然失色。

中船重工最新公布的一則消息顯示,該公司申報的國家能源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海洋核動力平臺示範工程項目已經得到國家發改委的同意。這為實現中國海洋核動力平臺“零”的突破奠定基礎。

“這是個研究性質的項目。”一位對項目有了解的核動力研究人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國內尚無先例

海洋核動力平臺,是海上移動式小型核電站,是小型核反應堆與船舶工程的有機結合,可為海洋石油開采和偏遠島嶼提供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給,也可用於大功率船舶和海水淡化領域。

官方資料顯示,海洋核動力平臺屬國內首創,平臺技術可填補中國在民用核動力船舶領域的技術空白,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對中國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全球能源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根據湖北省發改委官網此前發布的消息,早在2014年,中船重工七一九研究所就掛牌成立了國家能源海洋核動力平臺技術研發中心,從而成為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洋核動力平臺技術研發機構。該研發中心由位於湖北的中船重工七一九研究所發起,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海油研究總院等單位共同組建。

《中國海洋報》在2014年曾援用中船重工七一九所所長楊金成的話介紹,從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蘇聯、日本、德國等國家就利用其成熟的核動力艦船技術,開展民用核動力船舶的研究,分別建造了多艘核動力商船和核動力破冰船。目前,俄羅斯擬建造8座海上浮動核電站,為其濱海城市的供電、供熱和海水淡化工程等提供能源。

報道說,中國核動力平臺的研發已有近50年歷史,雖然已擁有多艘核動力艦船,但民用核動力船舶建造尚無先例。

核動力的一大屬性是“強大和持久”。美國人曾在半個世紀前做過一個狂野的試驗——把核動力用到宇宙飛船身上。理論上,一艘配備核動力的超級飛船的飛行速度能夠達到光速的1/10。這個狂野的試驗因為會實際應用中危及人類的生命而被叫停。

國外在半個世紀以前就有了核動力民用船舶

相對於傳統的潛艇,核動力潛艇在水下的工作時間可以持續高達數月。通過核裂變,反應堆釋放出來的高壓蒸汽直接推動汽輪機帶動螺旋槳來推動航船前進。

美國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於1954年開始服役,並在1958年完成了一個非常大的實在令人想不都敢的壯舉——在北極和極地冰蓋下面穿行了1400英里。除了某些時刻被困在巨大冰蓋和淺層海底之間外,它的行程基本沒有中斷。當它返回美國時,“鸚鵡螺號”當艦長被邀請進了白宮。

也是在1954年,前蘇聯制造出了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這艘命名為“列寧號”的核動力破冰船的動力心臟是一個壓水式核反應堆。如果核動力破冰船帶上10千克鈾,就相當於帶上25000噸標準煤。根據公開資料梳理可發現,俄羅斯迄今至少共建成了9艘這樣的破冰船。

俄羅斯2013年11月5日舉行了北極號的開工儀式,其造價估計將達到600億盧布,約合人民幣112億元。它將安裝兩個新一代核反應堆,可破三米厚的冰層。按照設計,無論是北冰洋的淺水區還是深水區,北極號將都能暢通無阻。它能保障載重達10萬噸的船只通行,延長俄羅斯“北方航道”的運輸期限,甚至實現全年通航的目標。

中國急需發展

2014年3月17日,中核集團公布的一則名為“中核集團積極推動破冰船項目研發”的消息稱,隨著海洋戰略的實施,極地考察工作越來越重要,而破冰船作為極地考察不可缺少的工具,急需發展。中核集團將全力以赴推動破冰船研發項目。

官方資料顯示,目前,中國重工七一九所已完成了海洋核動力平臺的兩種技術方案。一種為浮動式核電站,即將核電站布置於浮動式平臺上;另一種為可潛式核電站,除滿足浮動式核電站性能要求外,還可滿足在惡劣海況下,平臺下潛至水下工作的需求。

中國需要多長時間才打造出自己的核動力船舶?用核動力破冰船的例子來說,有關專家曾向本報記者分析,破冰船本身的結構與潛艇和航母都不一樣,究竟需要多長時間很斷定。

國家發改委在複函中同意中船重工設立海洋核動力平臺示範工程項目時表示,根據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精神和中國海洋經濟發展需要,按照《國家能源科技重大示範工程管理辦法》要求,支持中船重工申報的海洋核動力平臺示範工程項目列為國家能源重大科技創新工程。

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還“請中船重工集團與相關單位加強合作,在原有船舶核動力技術基礎上,結合當前工業化水平和民用核電技術要求……盡早實現我國海洋核動力平臺‘零’突破”。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49

海上核動力平臺將為中國遠海規模開發可燃冰解決關鍵問題

去年的4月21日上午,在廣州黃埔南崗,大約有150名市民、學生及其他人員參加了一個題為“走近可燃冰”的科普講座。講座中傳出這樣的一個消息:“我國將在2017年開展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開采試驗。”

一年後的5月18日上午,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宣布,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姜大明表示,這次試采成功是我國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資源量占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采。我國實現了在這一領域由“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天然氣水合物是分布於深海沈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或者“固體瓦斯”和“氣冰”。 天然氣水合物甲烷含量占80%~99.9%,燃燒汙染比煤、石油、天然氣都小得多,而且儲量豐富,全球儲量足夠人類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國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替代能源。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采訪時說,“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有很強的深海作業能力。因為離大陸越遠,作業難度和成本就越高,相關技術、資源補給等能力要求也很高。”但他表示,隨著中國在這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可燃冰的大規模開發定能實現。

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參加這次任務的全體參研參試單位和人員發去賀電。賀電指出,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關鍵一步,後續任務依然艱巨繁重。

遠海作業,能源補給問題十分關鍵和難以解決。 “我們做好了為深海可燃冰開發提供相關資源的準備。”在資源補給方面,中國某海上核動力平臺研發單位的一位工程師在接受1℃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具備這個能力。”

起步晚成績大

勘探顯示,南海神狐海域有11個礦體,面積128平方公里,資源儲存量1500億立方米,相當於1.5億噸石油儲量。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則表示,這次試采成功,將繼美國引領頁巖氣革命之後,由中國引領可燃冰革命,進而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

在上述講“走近可燃冰”講座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礦產地質調查所副所長、國家水合物專項項目“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負責人梁金強介紹,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由水分子和氣體分子組成的,具有三維籠狀分子結構的似冰狀結晶化合物。外觀多呈白色或淺灰色晶體,外貌類似冰雪,可以像固體酒精一樣被點燃。

梁金強說,形成可燃冰有三個基本條件:溫度、壓力和充足的氣源。海底的低溫和高壓對於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非常有利,因此世界上的天然氣水合物約有97%分布於海洋中,僅3%分布在陸地凍土帶。

標準狀態下,1體積的天然氣水合物大概可以分解為164體積的甲烷氣體。據估算,在世界各大洋中天然氣水合物總資源量大約相當於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氣總儲量的兩倍。

由於天然氣水合物的資源意義,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印度、韓國等國家相繼投入巨資並制定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和開發的國家計劃來進行本土和國際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的調查研究和評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進展。

中國天然水合物勘查起步相對較晚。

“對於海洋可燃冰的研究,我國是從1995年開始的,並於2007年5月成功獲取了可燃冰實物樣品,成為世界上第四個通過國家級開發項目發現可燃冰的國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試采現場指揮部總指揮葉建良介紹說。

1999年-2001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得了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多信息證據,並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經過努力,2002年,中國正式批準設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專項。從此,正式踏上了大規模、多學科、多手段開展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的艱苦歷程。

2013年6月1日-9月8日,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珠江口盆地實施了中國第二次天然氣水合物鉆探,鉆獲了大量塊狀、脈狀、分散狀等多種類型的水合物樣品,圈定礦藏面積55平方千米,控制資源量超過1200億立方米(折算成天然氣)。該航次首次在中國南海獲取了可視的塊狀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

這一新發現,填補了中國海域可視水合物的空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海域水合物的賦存類型,是繼2007年鉆探航次後發現的新的水合物賦存類型,具有重大勘探實踐意義和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是中國海域水合物資源調查勘探一個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經過多年努力, 從2017年5月10日起,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從終於中國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可燃冰礦藏開采出天然氣。截至5月17日15時,總量試采12萬立方米,最高產量達3.5萬立方米/天,平均日產超過1.6萬立方米,其中甲烷含量最高達99.5%。

時至今日,在可燃冰開采中,美國、加拿大在陸地上進行過試采,但效果不佳。日本曾於2013年在南海海槽進行了海上試采,但因出砂等技術問題失敗。2017年4月,日本在同一海域進行第二次試采,第一口試采井累計產氣3.5萬立方米,5月15日再次因出砂問題而中止產氣。

海上核動力平臺解決遠海作業能源補給

據葉建良介紹, 此次試采實現了中國可燃冰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完全自主創新,在這一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試采現場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謝文衛則補充說,通過這次試采,中國實現了可燃冰全流程試采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國際領先的新型試采工藝。

本次開采試驗還為後續研究提出了很多課題。下一步重點是研究如何解決本次試驗當中發現的一些問題,並在之後3—5年內開展第二次試采,進一步為商業化開采做好技術準備。

“技術突破非常重要。”周大地說,盡管此次中國在可燃冰開采中取得了很大的技術性突破,要想實現深海商業化開采,還有一段路要走,因為“越往深海走越不容易”。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技術專家向1℃記者表示,南海海域自然環境變化多端,這給開采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尤其給運輸船舶帶來的影響非常大。“海上臺風多,運輸距離長。”

另一個難度就像周大地所說的一樣,在可燃冰開采過程中,如何實現資源補給是非常關鍵的。在這方面,上述接受1℃記者采訪的中國某海上核動力平臺研發單位的工程師表示,他們正在研發的海上核動力平臺可以為包括可燃冰在內的中國油氣開采工作提供幫助。“從行業的角度來講,我們可以表個態,(我們為幫助可燃冰的開采)做了大量準備。”

海上核動力平臺,又稱海上浮動核電站,是小型核反應堆與船舶工程的有機結合,可為海洋石油開采和偏遠島嶼提供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給,也可用於大功率船舶和海水淡化領域。海上核動力平臺對中國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全球能源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2016年年初,國新辦舉行的國內首部涉核領域的《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透露,中國的海上浮動核電站正在規劃當中。中國致力於建設海洋強國,而這樣的核電站有利於中國對海洋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利用。

“我國要建設海洋強國,對海上資源的開采非常重要。但在海上作業,能源補給是個關鍵問題,目前的方法是帶著柴油發電機,不僅費事,對海洋環境也不好。同時,西沙、南沙群島有人居住和生活,他們所需的能源也要依靠柴油發電機。” 國防科工局副局長王毅韌此前說。

1℃記者從多個權威渠道獲悉,目前,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廣核集團已經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等船舶企業進行了海上浮動核電站的研發合作。 “進展相對順利。”上述中國某海上核動力平臺研發單位的工程師說。

這些工作為中國“領跑”可燃冰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8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