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本額八億三千萬元,錩新科技在 超過七百四十家台股上市公司中,僅是一家跨越六億元上市門檻的小公司,但這家以生產金屬鍛造件起家的傳產老廠,卻是英國《金融時報》全球百強MBA排行榜 上,排名第八的美國麻省理工史隆(MIT Sloan)管理學院,首度將台灣中小企業列為個案教材(case study)的對象。 將這家生產音響喇叭零件廠,推進一流學術殿堂的,是今年不到四十歲,六年前從父親丁善理手上,倉卒接班的錩新科技董事長丁廣欽(編按:丁善理於民國九十三年九月,因中央貿開的股東糾紛,跳樓身故)。 史 隆管理學院注意到錩新,在於錩新不僅是先鋒、JBL以及Harman Kardon等多家知名揚聲器大廠關鍵零組件供應商,在揚聲器導磁零件市占率,多年來更穩居全球第一。然而,「面對十分成熟的產業環境,若要延伸優勢,確 保公司持續成長,領導人該如何抉擇?」才是該個案探討的核心議題。 畢業於MIT的丁廣欽,雖然倉卒接班,並沒讓母校光環蒙塵,過去六年, 不但讓錩新從揚聲器領域,跨入商機滾滾的中國汽車零件市場,帶動今年上半年本業營收近六成的高成長;今年六月,錩新轉投資的越南富鑫證券,順利在越南河內 交易所掛牌,成為當地第一家台商投資掛牌的證券公司,引領這家有三十八年歷史的傳產公司踏上轉型之路。 第一步:搭豐田列車 切入中國汽車零件市場 錩 新是典型的電子零組件供應商,擁有模具開發、精密加工以及電鍍等製程技術,但和多數國內傳產五金業者一樣,都面臨原物料價格波動,客戶基於成本考量的轉單 等經營壓力,長年局限於揚聲器零件領域,營收和獲利規模亦進入高原期。於是,重新定義公司核心能耐,是丁廣欽接手經營的第一道挑戰。 丁廣欽說,錩新靠金屬加工起家,沒有跨入揚聲器品牌端的本錢,因此,在無法擴大市占率前提下,考量的是該如何延伸鍛造工藝的附加價值。 由於供應的是揚聲器零件,錩新在金屬加工精密度最高的冷間鍛造(編按:為接近室溫的金屬成形技術,可避免高溫鍛造熱脹冷縮造成的誤差),累積成熟技術,因此延伸出包括自行車變速器飛輪、啤酒桶氣壓閥手把,以及汽車變速箱活塞和方向盤基座零件等,都是錩新待開發的商機。 去年十一月,錩新宣布和豐田汽車零件供應商上板塑性(Kamiita Sosei)合作,由於上板在中國未設廠,雙方透過產能互補,錩新切入中國豐田汽車零件供應鏈,搭上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成長列車。 不過,生產零件缺乏品牌保護傘,就算找到新的成長空間,並不保證從此高枕無憂。 第二步:投資金融 入股越南第二大券商 於 是,丁廣欽找到第二條跨界延伸之路,就是利用家族事業投資越南近二十年的優勢,相繼布局券商與產險事業。以外資身分參股四六%的富鑫證券,三年前從一個營 業據點、員工十二人,到目前擴增為十二個據點、員工數三百六十八人,居越南境內營業據點數第二的券商;今年六月三十日,丁廣欽更得到越南財政部許可,錩新 成為越南保信產險公司,持股九‧九五%的外資股東。 丁廣欽認為,從各項指標判斷,越南金融服務業具爆發性的成長潛力。越南總人口數八千八 百萬,三年前證券開戶數不到四十萬,現已突破一百萬;上市公司也從四年前的四十家,成長到目前的五百一十七家,正複製台灣民國七○年代,股市開戶人口五年 內,從五十萬激增至五百萬的十倍速成長過程。 第三步:改造董事會 找來張孝威、王鍾渝加入 不過抓到方向,並不代表能轉變為口袋中的商機,丁廣欽認為,是成或敗,在於團隊思維能否與時俱進。 過 去六年,他不但要求公司中高階主管,每年至少以五%的速度汰換,總經理人選從內升改空降,更帶頭改造董事會。接班隔年起,即陸續找來國內推動公司治理先驅 的台灣大哥大董事長張孝威、重整東隆五金有成的中鋼前董事長王鍾渝,以及熟稔證券業務的台灣證交所前副總經理鎮乾常,加入錩新董事會陣容,「我想形成的, 是找比自己更聰明的人,進到團隊的企業文化,」丁廣欽強調。 去年六月,錩新董事會改選,五席董事除丁廣欽之外,皆由非丁家人選出任,將家 族色彩降至最低。擔任錩新監察人的前誠泰銀行總經理李三榮觀察,丁廣欽深諳企業止於人的東方管理文化,相較多數中小企業第二代,他包容性強也願意聽專業意 見,雖是出身哈佛、麻省理工名校,但「他有自己的看法卻不霸氣」。 認知團隊齊力重要性,來自丁廣欽高中參加八人艇運動的經驗,因為長達八 米的細長船身,所有人從動作到默契都要一致,任何人手上的長槳若沒跟上鼓聲,都會導致翻船,「只有在團隊裡,才能激發每個人心底追求卓越的正面力量,」他 分享。這個運動帶給他的成功啟示,恰可以反映在他過去的團隊與企業改造。 |
|
||||||
政治人物上台下台是家常便飯,台股卻即將有一家公司,上台下台的次數破紀錄。新局面! 將集團金雞母單獨成立 在開曼註冊的東科控股,年底將回台第一上市,它的前身,其實是元老級TDR(台灣存託憑證)、揚聲器代工大廠東亞科技。一九九八年它在新加坡上市、○一年 回台發行TDR,一一年兩地下市,一年多後,它重返台股,不僅是台商自新加坡回台上市首例,兩度下市、三度上市的紀錄,也是空前。 賣聲音是門老行業,東科又是個老面孔,回台要再爭取投資人青睞,就像是「一把年紀還要出來跟人家選美,」年屆六十的東科董事長劉政林自我調侃了一番;但, 走了這麼長的路,又回到台股懷抱,這次,劉政林尋求股價肯定的決心更堅定,「當初下市,就是因為股價都在淨值以下。」所以新的東科,只保留東亞科集團的金 雞母,是由年年獲利、負責音響代工的東亞科技單獨成立;切割獲利不穩、從事家庭劇院主機製造的東雅電子。 下市前的東亞科,在星國股市和TDR市場,股價都只有淨值的五至六成左右,由於新加坡股市週轉率,經常連台股的一半都不到,且資本額不到新幣一億元的東亞科不易受投資人青睞,而台灣的TDR又因為無法融資融券,成交量一樣是一攤死水。 因此,一○年劉政林看到台股開放控股公司回台上市的契機,且東亞科也恢復元氣,擺脫○五至○八年東雅電子跨入電視領域造成的虧損陰影,就自掏腰包,宣布用三成溢價,總共砸下逾十億元,全面收購下市。 當時東亞科收購下市的價格,每股僅新幣○.一三八元(TDR一單位代表兩股,每單位收購價約新台幣六.五元);現在,捲土重來的東科,董事會預計以四十三元重新掛牌,一上一下之間,憑什麼劉政林能為東科創造每單位近六倍的增值空間? 調體質!衝高毛利,轉攻高價市場 在股票市場上市之路走了三遍,為了擺脫前兩次股價表現不佳的窘境,從公司體質到資本額設計,劉政林做足準備。 首先,是調整體質,拉高毛利。手中握有四大消費性電子品牌客戶飛利浦(Philips)、索尼(Sony)、LG和松下(Panasonic)揚聲器代工 訂單的東科,在全球音響代工市占率逾二二%,但生產一套數萬元的五點一聲道家庭劇院喇叭組,毛利率甚至可以逾一五%,而三千元有找的低價音響,毛利率卻只 有個位數。 於是,東科逐步調整產品組合,一方面針對高階產品的品管要求,砸下逾四千萬,打造占地六十坪、用來檢測音質的無響室,一方面減少低價訂單,去年售價九十九美元以下的代工訂單,占營收比重仍高達四成,今年則將只占二五%。 同時,薄型化電視的趨勢,也為東科帶來意想不到的契機。因為電視體積變薄,光靠電視的喇叭聲音厚度不夠,整合了電聲播放系統和音響功能SoundBar(一體型環繞立體聲系統)近兩年蔚為風潮,這項新產品占東科今年營收比重攀升到三成左右,毛利更是一般音響的兩倍。 給甜頭!縮小資本額,拉抬EPS 諷刺的是,過去東亞科旗下東雅電子,就是因LCD液晶薄型電視而受傷,大虧數年,甚至拖累母公司;現在,東科卻因薄型電視受惠。科技產業的變化難以捉摸, 難怪投入電聲產業三十年的劉政林還是認為,「賣聲音還是一門好生意。」因為資訊輸入耳朵的方式,一直不變,不像手部輸入資訊,從鍵盤、觸控,數年之間又進 化到體感,聽覺的輸入,只有變大(音響)或變小(耳機)。 除了調整產品結構、新增高毛利產品,熟悉股市遊戲規則的東科,就連資本額也特別調整。相較於原本東亞科集團二十三億資本額,與東雅電子分家後,東科資本額 只剩五億多,股本小,以利拉高每股稅後盈餘(EPS),過去三年,東科每年EPS至少三元,甚至在上市前法說會,公司還開出EPS全部配息,在市場低迷 時,大打殖利率牌,也成為東科這隻老金雞母的新賣點。過去看上新加坡外匯管制少、TDR籌資管道的機會,但這兩次掛牌結果事與願違,劉政林仍不放棄在股市 找出路,這次要回台第三度挑戰資本市場。 然而,股價表現之外,更重要的是經營實力,擁有再好的包裝與資本操作,若沒有業績做後盾,股價一樣會被打回原形。東科未來能否拿出比前兩次上市時更好的成績單與營運實力,才是劉政林能否贏得投資人青睞的唯一答案。 【延伸閱讀】這次,東亞科技金雞母單飛拚上市 東亞科技》資本額:約新台幣23.4億元成立時間:1997年新加坡註冊1998年新加坡上市上市紀錄:2010年TDR上市2011年新加坡下市、 TDR下市EPS:2010年上半年新幣-0.026元→子公司 東雅電子:生產影音電子產品→子公司 東亞科技:香港生產揚聲器、耳機↓切割回台上市↓東科控股》資本額:新台幣5.4億成立時間:2011年開曼註冊(前身為東亞科技)上市紀錄:2012年 第4季台股上市EPS:2012年上半年新台幣2.08元資料來源:公司財報、公開說明書 |
21世紀網獨家報導
在很多本地人看來,過去的一百多年裡始終是無錫支柱產業的紡織業,如今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儘管象徵著榮氏家族榮耀的「榮巷」、榮氏故居,以及最初由榮氏家族創辦的無錫市第一棉紡織廠的原址(下文稱「一棉」)雖猶存在,這個由榮氏家族一手創立的產業,卻已不復當年的輝煌。
21世紀網從無錫市紡織工業協會獨家獲得的一份材料顯示,今年上半年,無錫市紡織業約有326家企業出現虧損,同比上漲84.18%,虧損面則增加了17.14%至37.39%;企業虧損額同比上漲158.66%,累計出現6.53億元的虧損額。
實際上,無錫紡織業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還只是全國紡織業的一個縮影。
據7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佈的數據,1-5月,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1449億元,同比增長11.8%,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18.3個百分點。
從 企業效益來看,企業利潤持續下降,企業虧損面擴大。1-5月,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917億元,同比下降2.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 40.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虧損面達18.6%,較上年同期高5.4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較上年同期增長128.5%,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122 個百分點。
從一棉到五棉,紡織廠曾在無錫到處開花。
圖為昔日輝煌的無錫第一棉紡織廠,經翻新和裝修過現已變身高檔私人會所。
榮氏家族的榮耀
學前街與解放環路的交界口,是無錫市的古運河,在夏日微風的吹拂下,古運河水微波蕩漾,就在古運河畔矗立著幾棟破舊的老廠房,與周圍現代建築的對比下,顯得十分突兀。這就無錫第一棉紡廠的原廠址。
「一棉曾經是榮家的企業,雖然現在是國企,但很多(無錫當地)人每當提到一棉,都很自然的聯想到榮氏家族。」一位無錫市民告訴21世紀網。
一棉由容氏家族的掌門人榮宗敬、榮德生創辦於民國九年,十年後,即擁有了全中國24%的紡紗能力,被譽為當時中國的「棉紗大王」。新中國成立後,榮毅仁在政府幫助下,率先把榮氏家業實行公私合營。如今,一棉仍然是一家國有全資企業。
一棉的原廠位於無錫市的市中心,是無錫市「寸土寸金」的區域,因此,如今無錫一棉很多老廠房經過翻新,已經改建成了豪華私人會所。
「這些建築都是以前一棉的老廠房,古運河邊的還沒有改造,現在已經保護起來了,不准隨便進入,未來很可能也會重新翻新的。」曾經在一棉工作過一段時間的老工人,指著那些熟悉的建築告訴21世紀網。
一棉老廠附近的古運河,川流不息的河水彷彿在訴說,無錫棉紡織業曾經繁華的歲月。
雖然與周圍格格不入,一棉老廠房附近卻被無錫人視為風水寶地。古運河和大運河自此川流而過,老廠房附近也被開發成最為高檔的商品住宅,「西水東」和「京梁合」兩個小區被當地人稱為「引領無錫最奢華」的住宅區。
榮氏家族的榮耀還是無錫人最驕傲的一件事,但榮氏家族所從事的行業之一:紡織業,如今卻陷入了從未有過的困境。
「以前紡織業是無錫的支柱產業之一,從一棉到五棉,再到大大小小的民營中小紡織廠,紡織廠在無錫到處開花。尤其是曾為榮氏家族的企業一棉,最輝煌的時候廠裡的工人有一萬多人。」提到以前無錫市棉紡織廠的輝煌,就連當地出租車師傅都得意洋洋的回憶。
但好景不長,處境日益困難的棉紡織廠們已幾經合併。「二棉、三棉、五棉如今都合併到和一棉了,如今在距離市中心20多公里的錫山區。」
「以前能在一棉廠裡上班是很了不起的事,如今的無錫本地的年輕人都不願意進一棉廠了,(廠裡)都是外來妹。」一位無錫市民如是的說。
無錫市第一棉紡織廠另一處未經翻新和裝修的廠房,旁邊就是名為『西水東』的高檔商業住宅。
紡織工業多項指標都在惡化。
紡織業光輝不再
8月31日,星期五。本該是正常上班的工作日,但是位於無錫市錫山經濟開發區芙蓉中一路128號的協新毛紡織有限公司(下稱「協新紡織」),卻是另一番景象。
「今天休息,廠裡沒有什麼人。以前管理人員都是週一至週五上班,但是今年以來,因為訂單不足,廠裡每週開工四天,休息三天。管理人員也跟工人上班一致,週五也休息了。」協新紡織的一位工作人員無奈的告訴21世紀網。
由於是休息日,廠內既沒有任何工人和車輛來往,也沒有機器的轟鳴聲,佔地面積200畝左右的廠區,顯得特別空曠和蒼涼。
就在幾個月前,協新紡織還擁有800左右的工人,這些工人分為三班,每班工作8小時,一天之內三班倒。這種情況下,工人正常上下班,而廠裡的機器是24小時運行的。
如今,協新紡織的工人總數已經不到600人了,三班倒變為兩班倒,工人的8小時工作時間拉長至12小時換一班。從來沒有停過的機器,目前每週也出現三天的休息時間。
「沒辦法呀,產品沒有銷路,生產出來也只能放在倉庫裡,現在倉庫裡積壓了不少貨了。更何況由於成本上漲,有的品種生產出來就注定是虧損的,那還不如不生產呢」說到此,上述工作人員語氣中飽含苦澀。
工作時間變長了,工人的總數量減少了,但工人們的收入卻不增反降。據其介紹,以前一般工人每月的工資大約在3000元左右,現在每月可能只有1500元了。
這種情況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在亞洲經濟危機,以及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時候,是不是同樣出現這種情況呢?
「以前我們廠從來沒有出現過停工的情況,即便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和08年經濟危機時,都沒有今年情況困難。」對於上述疑問,該工作人員表示。
據瞭解,始建於1935年的協新紡織已擁有近80年歷史,它不僅是我國民族毛紡工業的搖籃,還是我國紡織工業的重點企業。
目前,協新紡織擁有精紡紗錠25000枚,年產高檔精紡呢絨可達600萬米,產品60%以上遠銷北美、歐洲、韓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身為一家大型企業的協新紡織還僅僅是無錫市紡織企業的一個縮影,「協新經歷了快80年發展的廠如今都開工不足,其他中小紡織廠的情況可想而知了。」一位曾在紡織廠工作的當地居民告訴21世紀網。
據瞭解,無錫市紡織工業增速繼續放緩,經濟效益繼續下滑,形勢嚴峻。
無錫市紡織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紡織企業銷售收入為834.68億元,同比微漲2.85%。但是實現利潤僅為30.74億元,同比增幅為-16.26%。
嚴峻的形勢中,紡織企業的虧損面大幅增加,數據顯示,紡織業虧損的企業個數高達326家,同比上漲84.18%。虧損企業的虧損額約為65323萬元,同比上漲158.66%。
與此同時,紡織業的產成品存貨以及企業的應收賬款卻在攀升。上半年,紡織業的產成品存貨額高達122.67億元,同比上漲13.93%;企業應收賬款同比上漲12.72%,上半年累計額為154.71億元。
(21世紀網:饒玉哲)
| ||||||
三月三日,電工端子廠(編按:端子為傳輸電流與信號的零組件)健和興,股價收盤漲至四十七.八元,創歷史新高,是一年前的二.二倍,去年稅前淨利四億二千萬元也刷新紀錄。這家已成立四十一年、位於彰濱工業區內的老牌端子廠,近來為何突然引起投資人追捧? 多角化嘗試轉型壓寶車用市場,路對了 健和興在電工端子領域已稱霸台灣、且規模達全球前三大,過去曾戲稱自己做的端子生意「一顆不到一塊錢」。近來業績大幅成長,主因就是切入汽車原廠供應鏈。 去年下半年起,健和興每月稅前淨利年增率,出現三○○%、二七七%等跳躍性成長,主因就是耕耘十五年的汽車連接器產品,終於在去年開始大量交貨,月出貨量超過二十萬套,是目前台灣除了汽車連接器大廠--胡連以外,第一家成功打入汽車原廠供應鏈的端子廠。 為什麼市場總特別看好打入汽車原廠供應鏈的企業?工研院智慧車輛與系統研究部經理石育賢解釋,汽車零組件的毛利高,通常有三成到四成,並且車廠一款產品的生命週期,往往有五到十年,加上汽車原廠最看重供應商是否可靠,只要能得到原廠認可,後續新車款的訂單也都能到手,是相當穩定的生意。 雖然打入汽車原廠供應鏈人人稱羨,但難度卻非常高。以從個人消費性電子連接器起家的鴻海為例,便曾為了進軍車用連接器,而另外收購已是福特、裕隆供應鏈的安泰電業,可見打入汽車原廠供應鏈並非易事。 石育賢表示,汽車原廠最注重安全、可靠,因此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供應鏈較其他產業封閉;同時汽車的品質事關人身安全,所以品管嚴格,不允許不良品,也墊高了門檻。 健和興去年下半年至今的成長,是耕耘十五年,並克服兩大障礙的成果。 跨技術障礙台日兩頭跑習藝,磨合測試 第一道障礙是技術。去年接班的健和興總經理鄭景壬,是董事長鄭克彬的兒子。一九九九年,健和興計畫進軍車用連接器市場,他前後花上兩年多,與十多名員工輪番去日本的連接器廠學習技術,沒想到學成回國後,考驗才開始。 鄭景壬回憶:「一開始,我們用日本學回來的技術,自己摸索設計連接器,結果花了兩年多,做一百多項安全與品質測試,但不過就是不過。」 他舉例,以往做電工或家電領域的產品,所有的測試四天內就能做完,但車用的連接器測試,有些要讓零件老化,再做防水測試,最麻煩的,則要模擬車中零組件,在極高、極低的溫度與濕度中,複合震動等惡劣條件,不間斷的測試兩個月。 最後靠著健和興不斷鑽研,以及日本連接器廠派出三十多年經驗的老師傅來台指點,終於成功做出能通過車用品質測試的連接器。花了約五年,才完成產品初步開發。 越品質障礙零客訴達標,接單量暴增 技術成功後,接下來卻有另一大障礙,那就是如何打入汽車原廠供應鏈? 鄭景壬表示,一開始健和興也無法敲開原廠的大門,只能將產品賣給整合汽車連接器與電線的線束廠,間接供貨給對品質要求較不嚴格的三線以下車廠。直到二○○三年,一家日系車廠想來台尋找連接器的第二供應商,探訪北中南各大廠,最後看上健和興齊全的實驗設備,以及紮實的製程基礎,決定合作。 但在汽車原廠嚴謹的作風下,光是商品開發,就又花上兩年,而二○○五年第一次出貨,更僅賣出三千套連接器。鄭景壬表示:「車廠讓我們從台灣市場、單一車款開始試,沒有問題,再到新興國家市場,接著是東南亞,最後才是先進國家,像日本、歐美。」 從最初單月出貨三千套連接器,成長到目前每月二十多萬套,並持續增加。這之間數十倍的差距,是健和興以多年來零客訴的高品質所換得。「出貨量成長就是客戶對我們最實際的稱讚,」鄭景壬表示。 目前健和興不僅讓產品運用到該日系車廠的多種車款、大量出貨,也開始與中國的長城汽車合作,鄭景壬預估,五到十年內,車用部分的營收佔比,可望從一○%成長到五○%。 然而,健和興在車用市場主要壓寶單一日系車廠,會否風險過高?鄭景壬認為:「我們的大客戶,是有四、五十年以上歷史的車廠,過去金融海嘯時也沒嚴重衰退,要發生破產或停產的意外,機率很低。」 「十五年磨一劍」的健和興,除了固守老本行電工端子,目前在車用領域已開花結果,也已經佈局歐系電動車、中國鐵道與4G等新商機,勇於嘗試多角化的發展,證明了即使是老牌中小企業,看準趨勢也能找到新春天。 | ||||||
你可以想像二十年後的聲音嗎?新莊有一家傳統製鼓廠,靠想像二十年後的聲音製鼓,它的鼓,賣到全球至少三十國。 五月三十一日,在國家音樂廳舞台上,三分鐘的《風雨雷電》,在最後一記大力的「咚」聲下結束,台上這位白髮蒼蒼的演奏者拿著鼓棒,雙手合十,對著前方已有七十一年歷史、直徑三呎的大鼓敬禮。 頓時,現場逾千位觀眾屏息,「(他)站起來那一剎那,全場眼淚就掉了,」當時人在現場的朱宗慶說。 不朽,父親的71歲老鼓未壞過,聲音始終飽滿甘甜 這是今年朱宗慶打擊樂團年度音樂會的場景。節目尾聲,站在台上擊鼓的,並非樂團的團員,而是一位從未學過打鼓的台灣製鼓師傅:王錫坤。 這顆鼓,是他的父親、台灣製鼓廠响仁和創辦人王桂枝,在七十一年前所製造。「我爸爸已經往生了,但是他的精神還在。」王錫坤說,歷經時間的風霜,它從未換皮、維修,聲音卻始終飽滿、甘甜。 他在曲末的那一擊,讓父親的製鼓精神,隨著鼓聲,傳遞給觀眾。 「王師傅上去打(鼓),我一直哭,感動啊!」當時坐在台下的香港知名鼓樂演奏家錢國偉說,這顆老鼓,並非王桂枝生前留給兒子,而是王錫坤在一次幫客戶修鼓時發現的,當時王錫坤拿出一顆更大的鼓,把父親的鼓換回來。 如今,成立將近九十年的响仁和,客戶已涵蓋台灣九成廟宮,在王錫坤經營下,成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優人神鼓和明華園歌仔戲團的指定用鼓,甚至外銷到美國、印度等數十國,佛光山位於全球各地的道場,都可見响仁和的身影。 一家從不做廣告、連網站都沒有的傳統鼓廠,能把鼓賣到國際,這項成績,是王錫坤四十年來,一路追隨父親留下的精神,所承襲下來的。 走進响仁和位於新莊的製鼓廠,六道製鼓工序,從除毛、削皮、曬皮、曬鼓、繃鼓到踩鼓,全靠手工,夏季室內溫度超過攝氏三十五度,光是站著不動就滿身大汗。 堅持,父輩手工工序不只現在好,20年後也不變 目前,台灣傳統製鼓廠約不到二十家,手工製造卻不到四分之一。當同業開始購入除毛用的化學藥品、削皮機等機械裝置,來增加工作效率時,王錫坤卻堅持父親當年傳統手工製鼓法。 曾經,第三代王凱正建議,購入西方鼓用來測量壓力的儀表,不料,卻受到王錫坤極力反對:「用手(測)就可以了。」身為好友的錢國偉說。在王錫坤眼裡,過去父親做得到的,現在也可以。 他希望响仁和製造的鼓,每一擊,都有父親的精神在裡面。 錢國偉說:「很多(其他地方的)鼓(買)回來,沒什麼問題,但是打一年、兩年就可以報廢。」但响仁和卻敢在鼓皮上寫:「保(證)用十年」。「二十九年前做的鼓,現在還在打,」朱宗慶說。 然而,「保用十年」四個字的背後,卻是王錫坤對未來聲音不斷的揣摩和想像。 這天,王錫坤站在一個充滿腥味、十坪不到的空間,低頭削著年輕工藝師未完成的牛皮, 他心裡想的,不只是如何把皮削得一樣薄,還有濕度、溫度、壓力等。這些變數,在王錫坤腦海裡不斷變動,這是做為想像二十年後鼓聲的參考。 美國平均濕度二○%至三○%、印度七五%,光是濕度,就超過百種可能,若再考慮溫度和使用情境,排列組合無限多。所有歷年數據和經驗,都在王錫坤的腦中,客戶要的鼓,牛皮要多薄、多緊,調整的秘訣,只有他懂。 「喀!」王錫坤跪在直徑一百五十公分的大鼓上,用鼓棒敲擊鼓桶邊,這一聲,用來示意一旁年輕工藝師,停止拉緊鼓皮。同樣的動作,反覆好幾次,聽起來差不多了,此時王錫坤卻說:明天再繼續。 將牛皮釘上鼓桶,同業只要一天,响仁和卻要花一個月以上的時間,一旁協助的工藝師和朋友常納悶:「我覺得聲音已經不錯了。」但王錫坤卻不這麼想,時常直接把皮拆掉,從頭再來。 「很多人想說,我現在(鼓)聲音就很好了,沒考慮到你以後的聲音是怎麼樣,」王錫坤說,牛皮的厚薄、鬆緊,受環境影響大,製鼓六道工序中,他想的不只是現在,而是三年、五年和二十年後,這顆鼓會因為環境變化,發出什麼聲音。 他要讓每一顆鼓,就算經過數年,只要在路上聽到,馬上可以辨認出這就是响仁和的鼓。 相較之下,到中國訂鼓,七天可以領取,但响仁和光是繃鼓一道程序,就要揣摩好幾個月,若再加上十個月起跳的曬皮、曬鼓桶等程序,最久可以等到十年。「我有 時候我們曬(運送)皮過去(給師傅),然後皮變還不是很乾的時候,還會退回來,」在响仁和製鼓超過七年的工藝師林信宏說。 因為,在王錫坤眼中,每一個細節,都會影響二十年後的聲音。 同樣是製鼓,响仁和卻選擇用最費力、最耗時的方法,一連串的「從頭再來」,就是為了確保聲音的穩定。「我寧願自己挑剔自己,也不要客人挑剔我!」這是他常跟年輕工藝師說的話。 然而,當同業做一顆鼓只需七天,响仁和一年起跳的製程,做出一顆「保用十年」以上的鼓,卻很不符合生意邏輯。 「你對你的鼓負責,這才重要。」王錫坤選擇不賣大量,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心力,做出可以讓人一買再買、如同這顆父親製作的七十一年好鼓。 這樣的堅持,甚至感動了兒子王凱正。 傳承,下一代加入兒子接棒,讓鼓再響一百年 當年,王桂枝在無預警情況下驟逝,留下來給王錫坤的除了工廠和製鼓工具外,什麼都沒有,他在未受過任何訓練下,連牛皮要泡幾度熱水,這種基本問題都不懂,曾經還把牛皮泡在沸騰的水裡,把整張牛皮煮熟。 他從零開始摸索到變成師傅,這一切,都看在兒子王凱正的眼裡。但真正讓他下定決心學習製鼓,是在四年前,王凱正的一場車禍。 當時他左腿十字韌帶斷裂,在家中靜養半年,「他就每天幫我壓腿、每天幫我做復健。」王凱正說,過去,他和父親不常說話,不時還會對他大小聲,這場車禍,剛好讓王凱正有機會,和父親近距離相處。 「他(父親)已經做出一個名聲,我會想要把它持續下去。」王凱正甚至找來大學同學等多位年輕人加入,不想讓响仁和的精神失傳。 如今,三代開始學習接班,工廠人力也比以往充裕,但王錫坤心裡想的卻是:「我的鼓能不能活一百多年?」他不斷精益求精,接受高雄佛光山的訂單,完成目前人生中最大的七呎鼓。 「我對鼓越來越熱愛,」王錫坤說。這顆由第一代留下的七十一歲老鼓,當中蘊含的精神,承襲三代。這也是為什麼,王錫坤台上的這一擊,能讓台下逾千名觀眾,深受感動。 【延伸閱讀】它的鼓,敲進北美、大洋洲——响仁和全球版圖 美國:華嚴蓮社、金闕宮、後須彌藏院、地藏協會 印度:中華大覺寺泰國:龍象洞馬來西亞:東禪寺、玄天宮日本:東京都明治寺中國:廈門天界寺、東莞福德正神澳洲:南天寺紐西蘭:觀音山寺 資料來源:响仁和 整理:莊雅茜 【延伸閱讀】比同業費時,但保證10年用不壞——响仁和製鼓6工法 ● 响仁和 製作過程– 除牛毛|85度熱水浸泡(不傷質地)– 削牛皮|人工削皮:可彈性調整厚薄度,從無到有需要1天(可客製化)– 曬牛皮|太陽底下自然曬乾:時間1週至1個月,用後不易壞(增長壽命)– 曬鼓桶|木頭人工烘乾:再放到陽光下曝曬至少10個月(不易損壞)– 繃鼓|曾耗時30天:依不同做法,有時長達1個月以上(聲音穩定性高)– 踩鼓|人在鼓面上踩踏:把牛皮纖維打開(音質較持久) ● 其他業者 製作過程– 除牛毛|化學藥水浸泡:讓牛皮變軟,易於除毛,卻傷質地– 削牛皮|使用削皮機:讓整片牛皮厚薄一致,但皮邊不能留厚,不利後續繃鼓– 曬牛皮|人工方式烘乾:1天內即可完成,牛皮未全乾,用後易軟化,影響音質– 曬鼓桶|人工方式烘乾:1個月內即可完成,但木頭易軟化– 繃鼓|1天即可完成:但聲音穩定度低– 踩鼓|重物對鼓皮施壓或不踩:易造成牛皮纖維不均勻 資料來源:响仁和 整理:莊雅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