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新莊三代老廠的傳統鼓 賣到全球30國

2015-06-29  TCW


你可以想像二十年後的聲音嗎?新莊有一家傳統製鼓廠,靠想像二十年後的聲音製鼓,它的鼓,賣到全球至少三十國。

五月三十一日,在國家音樂廳舞台上,三分鐘的《風雨雷電》,在最後一記大力的「咚」聲下結束,台上這位白髮蒼蒼的演奏者拿著鼓棒,雙手合十,對著前方已有七十一年歷史、直徑三呎的大鼓敬禮。

頓時,現場逾千位觀眾屏息,「(他)站起來那一剎那,全場眼淚就掉了,」當時人在現場的朱宗慶說。

不朽,父親的71歲老鼓未壞過,聲音始終飽滿甘甜

這是今年朱宗慶打擊樂團年度音樂會的場景。節目尾聲,站在台上擊鼓的,並非樂團的團員,而是一位從未學過打鼓的台灣製鼓師傅:王錫坤。

這顆鼓,是他的父親、台灣製鼓廠响仁和創辦人王桂枝,在七十一年前所製造。「我爸爸已經往生了,但是他的精神還在。」王錫坤說,歷經時間的風霜,它從未換皮、維修,聲音卻始終飽滿、甘甜。

他在曲末的那一擊,讓父親的製鼓精神,隨著鼓聲,傳遞給觀眾。

「王師傅上去打(鼓),我一直哭,感動啊!」當時坐在台下的香港知名鼓樂演奏家錢國偉說,這顆老鼓,並非王桂枝生前留給兒子,而是王錫坤在一次幫客戶修鼓時發現的,當時王錫坤拿出一顆更大的鼓,把父親的鼓換回來。

如今,成立將近九十年的响仁和,客戶已涵蓋台灣九成廟宮,在王錫坤經營下,成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優人神鼓和明華園歌仔戲團的指定用鼓,甚至外銷到美國、印度等數十國,佛光山位於全球各地的道場,都可見响仁和的身影。

一家從不做廣告、連網站都沒有的傳統鼓廠,能把鼓賣到國際,這項成績,是王錫坤四十年來,一路追隨父親留下的精神,所承襲下來的。

走進响仁和位於新莊的製鼓廠,六道製鼓工序,從除毛、削皮、曬皮、曬鼓、繃鼓到踩鼓,全靠手工,夏季室內溫度超過攝氏三十五度,光是站著不動就滿身大汗。

堅持,父輩手工工序不只現在好,20年後也不變

目前,台灣傳統製鼓廠約不到二十家,手工製造卻不到四分之一。當同業開始購入除毛用的化學藥品、削皮機等機械裝置,來增加工作效率時,王錫坤卻堅持父親當年傳統手工製鼓法。

曾經,第三代王凱正建議,購入西方鼓用來測量壓力的儀表,不料,卻受到王錫坤極力反對:「用手(測)就可以了。」身為好友的錢國偉說。在王錫坤眼裡,過去父親做得到的,現在也可以。

他希望响仁和製造的鼓,每一擊,都有父親的精神在裡面。

錢國偉說:「很多(其他地方的)鼓(買)回來,沒什麼問題,但是打一年、兩年就可以報廢。」但响仁和卻敢在鼓皮上寫:「保(證)用十年」。「二十九年前做的鼓,現在還在打,」朱宗慶說。

然而,「保用十年」四個字的背後,卻是王錫坤對未來聲音不斷的揣摩和想像。

這天,王錫坤站在一個充滿腥味、十坪不到的空間,低頭削著年輕工藝師未完成的牛皮, 他心裡想的,不只是如何把皮削得一樣薄,還有濕度、溫度、壓力等。這些變數,在王錫坤腦海裡不斷變動,這是做為想像二十年後鼓聲的參考。

美國平均濕度二○%至三○%、印度七五%,光是濕度,就超過百種可能,若再考慮溫度和使用情境,排列組合無限多。所有歷年數據和經驗,都在王錫坤的腦中,客戶要的鼓,牛皮要多薄、多緊,調整的秘訣,只有他懂。

「喀!」王錫坤跪在直徑一百五十公分的大鼓上,用鼓棒敲擊鼓桶邊,這一聲,用來示意一旁年輕工藝師,停止拉緊鼓皮。同樣的動作,反覆好幾次,聽起來差不多了,此時王錫坤卻說:明天再繼續。

將牛皮釘上鼓桶,同業只要一天,响仁和卻要花一個月以上的時間,一旁協助的工藝師和朋友常納悶:「我覺得聲音已經不錯了。」但王錫坤卻不這麼想,時常直接把皮拆掉,從頭再來。

「很多人想說,我現在(鼓)聲音就很好了,沒考慮到你以後的聲音是怎麼樣,」王錫坤說,牛皮的厚薄、鬆緊,受環境影響大,製鼓六道工序中,他想的不只是現在,而是三年、五年和二十年後,這顆鼓會因為環境變化,發出什麼聲音。

他要讓每一顆鼓,就算經過數年,只要在路上聽到,馬上可以辨認出這就是响仁和的鼓。

相較之下,到中國訂鼓,七天可以領取,但响仁和光是繃鼓一道程序,就要揣摩好幾個月,若再加上十個月起跳的曬皮、曬鼓桶等程序,最久可以等到十年。「我有時候我們曬(運送)皮過去(給師傅),然後皮變還不是很乾的時候,還會退回來,」在响仁和製鼓超過七年的工藝師林信宏說。

因為,在王錫坤眼中,每一個細節,都會影響二十年後的聲音。

同樣是製鼓,响仁和卻選擇用最費力、最耗時的方法,一連串的「從頭再來」,就是為了確保聲音的穩定。「我寧願自己挑剔自己,也不要客人挑剔我!」這是他常跟年輕工藝師說的話。

然而,當同業做一顆鼓只需七天,响仁和一年起跳的製程,做出一顆「保用十年」以上的鼓,卻很不符合生意邏輯。

「你對你的鼓負責,這才重要。」王錫坤選擇不賣大量,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心力,做出可以讓人一買再買、如同這顆父親製作的七十一年好鼓。

這樣的堅持,甚至感動了兒子王凱正。

傳承,下一代加入兒子接棒,讓鼓再響一百年

當年,王桂枝在無預警情況下驟逝,留下來給王錫坤的除了工廠和製鼓工具外,什麼都沒有,他在未受過任何訓練下,連牛皮要泡幾度熱水,這種基本問題都不懂,曾經還把牛皮泡在沸騰的水裡,把整張牛皮煮熟。

他從零開始摸索到變成師傅,這一切,都看在兒子王凱正的眼裡。但真正讓他下定決心學習製鼓,是在四年前,王凱正的一場車禍。

當時他左腿十字韌帶斷裂,在家中靜養半年,「他就每天幫我壓腿、每天幫我做復健。」王凱正說,過去,他和父親不常說話,不時還會對他大小聲,這場車禍,剛好讓王凱正有機會,和父親近距離相處。

「他(父親)已經做出一個名聲,我會想要把它持續下去。」王凱正甚至找來大學同學等多位年輕人加入,不想讓响仁和的精神失傳。

如今,三代開始學習接班,工廠人力也比以往充裕,但王錫坤心裡想的卻是:「我的鼓能不能活一百多年?」他不斷精益求精,接受高雄佛光山的訂單,完成目前人生中最大的七呎鼓。

「我對鼓越來越熱愛,」王錫坤說。這顆由第一代留下的七十一歲老鼓,當中蘊含的精神,承襲三代。這也是為什麼,王錫坤台上的這一擊,能讓台下逾千名觀眾,深受感動。

【延伸閱讀】它的鼓,敲進北美、大洋洲——响仁和全球版圖

美國:華嚴蓮社、金闕宮、後須彌藏院、地藏協會 印度:中華大覺寺泰國:龍象洞馬來西亞:東禪寺、玄天宮日本:東京都明治寺中國:廈門天界寺、東莞福德正神澳洲:南天寺紐西蘭:觀音山寺

資料來源:响仁和 整理:莊雅茜

【延伸閱讀】比同業費時,但保證10年用不壞——响仁和製鼓6工法

● 响仁和 製作過程– 除牛毛|85度熱水浸泡(不傷質地)– 削牛皮|人工削皮:可彈性調整厚薄度,從無到有需要1天(可客製化)– 曬牛皮|太陽底下自然曬乾:時間1週至1個月,用後不易壞(增長壽命)– 曬鼓桶|木頭人工烘乾:再放到陽光下曝曬至少10個月(不易損壞)– 繃鼓|曾耗時30天:依不同做法,有時長達1個月以上(聲音穩定性高)– 踩鼓|人在鼓面上踩踏:把牛皮纖維打開(音質較持久)

● 其他業者 製作過程– 除牛毛|化學藥水浸泡:讓牛皮變軟,易於除毛,卻傷質地– 削牛皮|使用削皮機:讓整片牛皮厚薄一致,但皮邊不能留厚,不利後續繃鼓– 曬牛皮|人工方式烘乾:1天內即可完成,牛皮未全乾,用後易軟化,影響音質–曬鼓桶|人工方式烘乾:1個月內即可完成,但木頭易軟化– 繃鼓|1天即可完成:但聲音穩定度低– 踩鼓|重物對鼓皮施壓或不踩:易造成牛皮纖維不均勻

資料來源:响仁和 整理:莊雅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