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根 - 美荷樓遊記
要找現代香港的起點,鴉片戰爭好像太遙遠,而九七回歸卻太接近,老占認為1953年12月發生的
石硤美大火是一個合適的起點,就在當年這個不平安的平安夜石硤美木屋區發生了大火,火災導致
50,000多名災民無家可歸,迫使當年港英政府不得不問始制定公共房屋政策,興建公屋讓數以萬計的災民和往後的低下階層入住,讓他們得以在香港安居和紮根,做就香港六十年代開始的經濟起飛。
美荷樓生活館就是一所記錄了當年居民生活的博物館。美荷樓在1954年落成,屬于當年災後建成的石硤尾徙置區,也即是香港第一個公共房屋。2013年10月美荷樓終於完成改建,由青年旅舍協會負責營運,大部份單位將以賓館形式出租成予旅客,有兩層則成為了生活館,其目的是通過文物收藏和保存、研究、教育及展覽1950年代起香港的社區發展、生活環境變化和人文面貌,推動香港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及人文精神的保育和傳承。
 |
外觀 |

 |
生活館的入口,照片反映了當年的孩子雖然貧窮,但大都愛閱讀(vs. 現代的玩手機) |
 |
當年住戶的典型佈局,老占對當中的碌架床和床單很有親切感 |
 |
另一個單位的佈置,要留意其採光和通風設計比現在很多私樓都要好 |
 |
另一種典型擺設(這個其實是模型,實則大小只有八吋左右) |
 |
當年幾十戶才share幾格蹲廁(不要嘲笑為什麼大陸人老是愛在路上蹲著,事出總是有因的,香港以前也是一樣) |
 |
屋邨內的玩意氹氹轉,用來模擬太空人自轉用(三粒星危險度,現代的怪戰家長一定不容許子女玩) |
 |
"sir" 滑梯 - 一星到四星危險度,視乎你邊個方向跳落黎 |
 |
唔係講笑,我記得當年見過一個女孩可以倒吊用腳爬完 |
除了徙置區內的生活,生活館也記錄了五十到七十年代香港社會的一些生活片段:
 |
曾經比銀行和7仔多的米鋪 |
 |
當年的賣樓廣告,萬幾蚊就有一層樓 |
 |
TBB 也有過不少優良的制作 |
 |
老占最有興趣的 - 夜總會舞小姐 roster :-) |
 |
除了物件外,也有不少散文記錄了當年動人的生活片段 |
 |
Floor Plan - 驟眼看竟然極似我在東京見到當地住宅的平面圖 |
總結:
美荷樓生活館是一個很有誠意和辦得不錯的小型博物館。年青人要認識香港精神,要認識香港的根,美荷樓是一個不錯的起點。極力推薦。
交通:
美荷樓位於
石硤尾窩仔街,坐地鐵到
石硤尾A出口或深水埗 D2 出口步行十分鐘便到。
【文青新蒲點】美荷樓Cafe重開 六位數翻新繼續懷舊
1 :
GS(14)@2016-05-19 02:35:07位於石硤尾美荷樓的cafe重開,新店「四十一冰室」,繼續採用大量老香港元素。
位於石硤尾美荷樓的呼吸冰室,走文青最愛的懷舊路線,但今年三月底因合約期滿而結業。轉眼又有新cafe進駐,經過新一輪翻新工程,斥資六位數字的新店「四十一冰室」於今晩試業。新店是青年旅舍和有十年經營cafe經驗的飲食集團合作營運,屬社企模式,每三年需投標一次。裝潢和舊冰室分別不大,同樣沿用老香港元素,較特別是新增由五位新晉藝術家Brainrental、Don Mak、 Miloza(米路沙)及Tik Ka(迪嘉)、underdo party以分享快樂為主題的壁畫。
食物和舊店一樣均以西式為主,加入不少新元素,像招牌菜式西班牙烤焗乳豬及英式炸魚薯條,前者以原隻鐡板上,比手掌還要大,約三磅,肉軟腍但頗膩,至少2人share最好,售價近150元是冰室最貴的菜式,後者份量頗多,但魚柳炸得不算香脆。菜式選擇不少,有健康主題的豆腐漢堡及水果沙冰,亦有配合懷舊裝潢而設計的花生醬夾餅配焦糖香蕉及乾果杏仁茶。另外冰室對面新增士多,售賣港式懷舊小食,如叮叮糖等及懷舊擺設。到嘉頓山及美荷樓一遊,不妨在冰室歇一歇,回憶老香港情懷。
YHA美荷樓青年旅舍九龍深水埗巴域街70號記者:何嘉茵、黃依情攝影:梁志永
招牌菜式西班牙烤焗乳豬,以原隻鐡板上,比手掌還要大,約三磅,肉軟腍但頗膩。$148
英式炸魚薯條,魚柳炸得不夠香脆,但份量頗多。$68
配合健康主題,特色豆腐漢堡($88)及水果沙冰($32)。
以懷舊為主題的花生醬夾餅配焦糖香蕉及乾果杏仁茶。兩者均$32
餐座及椅子幾乎與舊冰室設計一樣,新店只多了幾幅壁畫。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517/19614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