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红木家具第一镇调查:暴跌只是传说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05/2040524.shtml

  每经记者 郭荣村 发自广东中山
红木品质划分
第一等为黄花梨、紫檀木
第二等为黑酸枝、乌纹木、非洲紫檀木
第三等为红酸枝
第四等为其他酸枝木
第五等为东南亚花梨木、鸡翅木、南美及非洲白酸枝等。
第六等为南美及非洲的花梨木
红木家具价格真的跌了吗?
11月2日中午,红宝轩红木家具公司的张艳芳一边向顾客介绍公司的红木家具产品,一边担忧着两天前收到的一条短信,上面说8000万元的红木家具现在已暴跌到60万元。
对这名熟练的红木家具销售员来说,突如其来的暴跌消息让她感到措手不及。这样的消息,即便是在被誉为中国红木家具第一镇的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也着实让人震惊。
红木家具价格一度在2007年被爆炒至历史最高峰,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跌至低谷。不过在游资的再度炒作下,2009年价格又迅速回升。
然而,红木家具价格的上升趋势似乎正遭遇阻击。上月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最早传出消息,称红木家具暴跌上百倍,一时间震惊整个红木家具市场,各种对市场的担忧接踵而来。
事实上,对投资人来说,怎么准确掌握红木家具未来趋势,是眼下他们最关心的。
价格仍在上涨的红木家具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漆味,花花绿绿的家具店招牌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耀眼。出中山石岐,经沙溪,进大涌,沿街两边红木家具商家一字排开,五步一店, 十步一馆,绵亘数公里。这样的场面正是中国红木家具第一镇大涌独有的。中山市大涌镇从1979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红木 家具生产基地,产品占据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
“81万元?”在大涌镇东兴家具店,消费者王小姐拿起9件套酸枝木座椅上的标签牌表示,“不是说降价了吗?”
“不可能降价,酸枝木具有不错的投资价值,在经历了2008年的低谷后,现在基本又涨回来了。”店内的工作人员微微一笑。
广东省中山市宝鼎实业有限公司经理黄浩彬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相对2007年的顶峰而言,现在红木家具的价格确实跌了,不过跟2008年相比,这两年又涨起来不少。他表示,有部分红木原材料今年一直处于上升通道。
对红木家具暴跌的短信,张艳芳感觉很诧异,自己一直在一线从事销售工作,并没有“缩水九成”的直观感受。在记者的调查中,大涌镇大大小小的红木家具企业对2008年那次冰点至今记忆犹新,但要说今年又经历了一次暴跌,他们难以置信。
“没有暴跌的情况,现在原材料在涨价,工艺人才又很紧缺。”中山市家具商会秘书长邓广森说,“相信消费者有自己的眼光鉴别市场的行情。”
综合记者在大涌镇和沙溪镇家具企业的走访调查,从年初到现在,红酸枝、紫檀等涨幅已达33%,大部分红木原材料价格温和上涨,或者是保持稳定。
跌的只是小部分
不过也有例外,非洲梨花(也称非黄)就降价了。
“非黄去年底的价格是4000元/立方米,现在3800元左右。”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会很快反映到家具上,骏兴轩家具老板刘女士指了指走道边的一把太师椅说,“这把椅子去年卖1500元,今年只卖1400元。”
对降价原因,中国古典家具网编辑葛卉告诉记者,非黄会散发一股酸臭味,后期难以驱除,所以市场呈现萎缩趋势。非黄降价的根本原因是之前价格炒得太高,滋长了不少泡沫,这属于理性回归。
锦隆家具厂负责人林锦华表示,非黄今年确实有一定程度跌幅,“气味不好,不太受欢迎。”
“相比去年下半年,今年的生意明显冷淡很多。”刘女士表示,原因是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红木家具企业和店面。
大涌镇发展之初只有几家作坊式企业,到今年已有200多家。作为后起之秀的沙溪镇在这几年诞生了多少红木家具企业,目前没有准确统计数字。今年5月,沙 溪镇与汉云矿业集团旗下品牌企业状元坊皇家红木家具有限公司计划建立一个国内最大的红木家具文化产业园,总投资6亿元,首期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
越来越多的红木企业的出现让红木家具业的利润受到挤压,在大涌镇和沙溪镇,随处可以看到一楼摆展品,二楼三楼做家具的简陋企业(个体户)。竞争的压力让不少中小作坊式企业被迫压低价格。
“今年倒掉了一些小型企业,迫于资金周转和租金、人力成本上涨等原因,存活下来的不少企业都在打折出售。”刘女士表示,只要能走量,价格都可以再商量。这便是有小部分家具跌价的另一原因。
“只是个别被炒得太高的红木家具价钱跌下来了,但是这是少数,并不代表整个行业。”中山市大涌红木家具协会会长萧照兴表示。
对各地传出的暴跌消息,葛卉认为这只是把红木家具价格虚高的部分降了下来,原有价值仍可以保证。
谁在唱衰?
一边说暴跌,一边说上涨,真相究竟是什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网络搜索发现,广西新闻网有一篇《“天价”红木家具“蹦极”的背后》的文章,时间显示为2009年5月5日,其文的论证方法乃至 采访人物和近期被炒得火热的 《红木家具遭炒作后泡沫破灭8000万家具跌百倍》文章均有相似之处。前文在网络转载时被改称为红木家具缩水“九成”,后文转载时被改称“暴跌百倍。”
记者查阅发现,两文的作者均为同一人。这意味着,基本相似的内容,在去年刊发后,今年又重新拿出来。
事实上,去年的那篇文章,刊发后同样引起业内震动。中国家具协会传统家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伍炳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接表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篇报道是失实的,文章中作者佐证自己观点所用的几个例证本身就存在问题。”
对此次再次传出“暴跌”的消息,萧照兴表示对反复唱衰红木家具的真实意图不得而知。现在生产要素各个环节都在涨价,总体来看,红木家具价格仍然处于上升趋势。不过,他并不否认存在被炒高的红木家具价格出现回落的现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或许只是关注的角度不同。说暴跌是从个别炒家的角度来看的;说上涨,是从原材料和生产厂家这个角度来看的。另 一方面,对比的时间点也有不同,说暴跌是以2007年最高峰时作为比较,而说涨价大部分是以年初这个时间点作为参照。”
然而,喊涨和唱衰背后也不排除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上述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或者是炒家,都盼望价格能够进一步走高,从而获得更多利益,没有人愿意最后一棒砸在自己手里;唱衰者也可能有红木家具价格暴跌后大举“杀入”的动机。
实际上,在大涌镇已经有听说红木家具暴跌而前来“抄底”的买家。在该镇旗峰路的一家店里,一位湖北随州男子正在打听目前红木家具的价格,以期“暴跌”后低价买入。
“搞红木就像炒股票。”盛世明雅红木馆陈小姐告诉记者,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都有很大压力。这种压力源于无法捉摸的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9

來台掛牌 精品店化妝師紅木未演先轟動

2011-5-16  TWM




即將在五月三十日於興櫃掛牌的紅 木集團,未掛牌先轟動市場,主要是該公司創了幾個第一,是第一家純外資在興櫃掛牌公司,也是國內第一家道地的精品概念股。成立於一九九二年的紅木集團,以 專做高級精品店裝潢為主,LV、Gucci等國際知名品牌都是它的客戶。隨著亞洲地區對精品需求快速增加,扮演精品店化妝師的紅木集團,角色日趨重要。

紅木集團的創辦人是新加坡華裔商人蘇聰明,早年從一般的室內裝潢起家,在切入高級精品店裝潢後,現在已經是各大精品店拓點時,指定的裝潢公司。該公司靠著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兩處主要營業據點,將裝潢業務擴大到全球。

目 前,紅木集團的客戶群遍及世界二十多個國家,Hermès(愛馬仕)、LV(路易威登)、Cartier(卡地亞)、Armani(亞曼尼)、 Burberry、Gucci、Coach、Rolex(勞力士)、Prada等。紅木集團總經理Peter曾表示,在台灣掛牌後,希望利用資本市場擴充 生意,除了可擴展客戶,並希望打進大陸市場。

而從紅木集團的業績可以看出,精品生意跟景氣息息相關。金融海嘯前,該集團EPS(每股稅後純益)僅一.三三元,海嘯過後,業績快速成長,二○○九年營收十一.二億元台幣,稅後純益一.三二億元,EPS四.五元,一○年EPS也保持在四.二八元附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3

什麼木頭值多少錢誰說了算?——「國家紅木標準」制定前後

http://www.infzm.com/content/79417

中國人認為有重量的東西都有價值,所以東西一定要「重」,這是中國硬木流行並珍貴起來的原因之一。

重新認識到硬木的珍貴後,大部分中國人並不知道木頭和木頭之間的區別,這讓硬木成為惡意炒作的對象。

國家頒佈的紅木標準,不能為藏家認同,也不能為廠家認同,前者認為所謂的科學手段並不科學,後者認為「自己的紅木怎麼沒在標準裡」。

市面上流通著五花八門的木頭標準,標準的背後,是一串串利益鏈。

中國所有軟性木材都是科學命名:榆木家具是榆樹木材做的,核桃木家具取材自核桃樹,但古代中國的硬木木材,在科學分類上都找不出。

「沒有一棵樹叫黃花梨樹,沒有一棵樹叫紫檀樹,沒有一棵樹叫烏樹。為什麼呢?中國早期所有硬木進來時,來的時候就是木頭了。」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說。

這些沉而貴重的木頭,並非中國本土出產。當時的文人憑自己的感受對木頭做出非常直觀的命名,命名多半與木頭色澤相關:剖開是黃的,就叫黃花梨;剖開是黑的,就是烏木。

黑色的紫檀不叫黑檀,是因為剛剖開時這種木頭是紫紅色的,時間長氧化後才成了黑的。

進口的黃花梨在清乾隆年間大肆使用後就沒有了,海南黃花梨又運不出來,就用紅木代替,人們對紅木的關注才多起來。

1985年,王世襄編著的《明式家具珍賞》出版,木頭販子按圖索驥,開始將木頭家具走私到國外,同時也讓海南黃花梨身價暴漲。1987年,林業部把海南黃花梨的樹種命名為「絳香黃檀」,其木材則依然統稱為「海南黃花梨」。

重新認識到硬木的珍貴後,大部分中國人並不確切知道木頭和木頭之間的區別。對木頭認識的模糊性,使硬木成了惡意炒作的對象。

海南黃花梨從2002年的每噸2萬,炒到2012年最高2000萬一噸——此前木材每斤價格不過一元。為了避免惡意炒作,王世襄曾建議國家能為紅木製定一個官方標準,但這並非易事。

是「紅木標準」,不是「硬木標準」

1998年,中國林業科學院副研究員楊家駒接到上級要求,為紅木製定一個國家級標準。

「上面只給了1000元經費,在職的不願意搞,就把我這個退休的找來了。」楊家駒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1928年出生的楊家駒,專著涉及核工業、軍事以及橋樑用木等,此前楊家駒對紅木沒有任何涉獵。

他很快發現,作為一個科學家,研究紅木時,他面對著科學外的巨大困難:中國人不瞭解硬木,沒人確切知道這些木頭來源於什麼樹種。

思考了很久,楊家駒決定採用國際通用的一種木材顯微鏡來鑑定哪些硬木可以稱為名貴木材。

他花了兩個月從北京一路南下到廣州,從故宮和各家老字號工廠取得木材樣本。1000元的研究經費根本負擔不起昂貴木材,他的木樣大多來自故宮建築修繕後的剩木和工廠的廢料。

把這些木材做成切片,在顯微鏡下觀測組織構造,再根據觀測到的特徵對照植物學分類,為木頭尋找它所屬樹木的名稱。根據經驗與學識,楊家駒把昂貴的硬木劃分為5屬8類33種。

慎重起見,他還按這33個樹種的拉丁文名,向美國一家收藏樹木標本的博物館要來了對應樣本,進行二次對照。

兩年後,楊家駒初步確立了自己的硬木系統。為這個標準命名時,他迎來了一個新困難,「中國傳統硬木」並不是一個學術名詞。楊家駒思考很久,最終決定叫「紅木標準」,而不是「硬木標準」。

「紅木」在古代並不是硬木的統稱,而是與它們平行的木種,是紫檀和黃花梨逐漸消失後,出現的替代它們的木頭。但「硬木」的名稱和英文「Hardwood」重合——國外所有闊葉樹都統稱「硬木」。

「市場已經大量地把硬木統稱為紅木,把這些硬木製作的家具統稱為紅木家具。」楊家駒決定給這個標準命名《紅木》。「紅木」這個名字在拉丁文里根本不存在,就用拼音「Hongmu」。

「隨著傳統硬木材料被消耗殆盡,哪個東西能進入名貴硬木標準,身價就會漲得非常快,很多非洲劣質的木頭,後面綴上黃花梨字樣,就賣得很高很好。」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藏家說。

「事實上非洲木頭很少能有昂貴的價值,」馬未都說,「世界上最好的木材來自東南亞。黃花梨等硬木之所以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是它的木性決定的——它外觀與脾 氣都特好。我們看到的一些南美和非洲木,往往表面看著好,但內在特別不好。容易開裂、變形,內應力不好,按過去工匠的說法就是性大,脾氣大。」
「科學」與「文學」之爭

楊家駒深信自己代表了科學:「以前紅木都是故宮的那批文人雅士搞出來的學術,他們只懂造型與工藝,不能從科學的層面研究木頭。」

當楊家駒用植物學的方法制定了紅木標準,進而強迫市場使用這種方式對紅木進行命名與分類後,他受到了很多質疑,馬未都是其中一個。

馬未都主張用文學與美學詮釋中國硬木,他認為中國硬木從誕生起就屬於文學範疇,用科學解釋文學是無力的。

「很多人不懂科學,就認為科學高高在上。但科學在社會學金字塔中是最底層的。科學上面是文學,再上面是美學、哲學、玄學……科學可以學,越往上越不 能學。」在馬未都看來,用科學研究紅木這個「文學事物」,就像用最先進的計算機來解釋唐詩哪個好哪個不好,「研究的結果就是個笑話」。

與此同時,這份標準要求所有的商家出售家具時,必須寫上科學的木材樹種名稱,問題隨之出現。「即便我把名字寫上去了,你也沒法鑑定。」馬未都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世界上鮮有機構可以僅僅通過一塊細小的木片就準確判斷它的樹種。美國農業部下屬的木材解剖研究中心認為:在高放大倍率顯微鏡下通過解剖學特徵來鑑 定,準確度往往只能達到「屬」。一般只有熱帶樹種可準確至亞屬,在罕有的案例中,溫帶木材才可至亞屬。而在楊家駒頒佈的「國家紅木標準」中,硬木的明確樹 種名稱有33種。

紅木標準頒佈後,很多人請楊家駒所在的研究所鑑定木頭。經歷很多艱難的嘗試後,楊家駒也承認,用這種方法做到準確是「非常困難」的事。

「紅木標準」背後的利益

中國人對一種事物的愛與追求往往是毀滅性的。中國市場大部分優良硬木來自老撾、印度與緬甸,東南亞很多森林因此荒蕪。大部分國家對木材出口閉關,市場上很多昂貴木材都通過走私獲得。

商家不斷哄抬黃花梨的價格,為證明這種木材的稀缺,往往把黃花梨的生長期說成500年以上。

「海南黃花梨100年左右就已經長到了自己的極限。它的壽命一般是500年,但成長期是100年,這就像你20歲已經不再生長,但你能活80歲。很多商家偷換了壽命與成長期的概念,故意把它說成是很難成材的與稀少的。事實上,海南黃花梨並沒有稀缺到這個程度。」馬未都說。

在楊家駒沒有主動申請的情況下,《紅木》標準獲得了2001年第一屆中國國家標準獎三等獎。「這個獎的獲得者大部分跟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是對吃、穿、用的東西的一個全面評價。」楊家駒說。

從誕生初始,這份旨在規定哪些木材才是中國傳統硬木的標準,主要用途並非體現在學術界,而更多是用於規範市場與指導消費。

紅木曾是個小行業,不太多的資金就能控制整個盤子,最終操縱價格。紅木的身價一般只是一些小集團的利益,利益爭奪的關鍵,就是他們囤的木頭能不能被界定為名貴木材。

楊家駒研究紅木的兩年裡,向上遞交了兩次意見稿,等待國家的修改意見。這段時間,很多工廠對他的研究結果迫不及待,這些工廠大部分是楊去取樣的老字號工廠。在正式稿頒發之前,他們就已經用意見稿去面對市場了。

「買的人不知道,賣的人也不知道,他們很急,說我就執行你的徵求意見稿了。」楊家駒說,市場混亂,對工廠而言,如果自己的木頭得到國家認可,就能順理成章地讓消費者接受自己的價格。

《紅木》國家標準後,出現了很多新的硬木標準,這些標準的關鍵都是旨在自己增加新木種。

楊家駒辦公桌上,一本《中國深色名貴硬木家具標準》規定了三類昂貴硬木。楊家駒的「紅木」只是其中之一,另兩類是新木種。這個標準不再由林業部制定,而是與市場更加密切的輕工業聯合會。在贊助方中,南通紫光藝術品等品牌赫然其上。

楊家駒指著這個標準封面上方的編號說:「這只是行業標準,國家沒有批准。只有我的標準才是國家惟一真正批准的。」

「標準頒發後,很多人希望我增加種類,我拒絕了。」楊家駒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擴大紅木樹種範圍這件事上,他與廠家產生了極大分歧。「如果標準要修 訂,只能是故宮發現了一個新木頭種類,或者民間發現了一個真正文物性質的新品種。如果只是商家想增加,那不可能,你即使增加國家也不承認。」

不過2012年出台的一部《紅木家具通用技術條件》,已然被圈內人稱作「新國標」。

這份新標準終止了楊家駒對紅木的細化,較為寬泛地指出:在選擇紅木家具用材時,可以不斷擴展使用新的樹種資源,包括欠知名樹種資源。也就是說,更多出身不明的樹種、木材,將成為新的「紅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