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募资27亿港元 SOHO中国筹划大举收购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5-27/110172297_1.html


  【《财经网》北京专稿/记者 张映光】潘石屹似乎还嫌钱不够用。5月27日,SOHO中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410,下称SOHO中国)宣布,将发行可转换债券,募资27.40亿港元。

  SOHO中国此次发债融资,除一小部分用于补充公司日常运营资金,主要将用于潜在的收购项目。尽管SOHO中国在公告中并未披露目前拟定的收购计划,但对于这家资金相对充裕的地产公司来说,新一轮的融资,表明其收购计划将十分庞大。

地产公司融资有回暖迹象

  SOHO中国发行此笔可转换债券,是一年多以来,最大一笔内资地产公司海外债券。2008年初,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2007,下称碧桂园)曾发行5亿美元可转债。但是,为了能够令债券获得投资者认购,碧桂园不得不与投资者订立“对赌协议”,以致后来造成约2.5亿美元的巨额浮亏。

  与彼时相比,SOHO中国此次可转债的发行条件显得较为宽松。SOHO中国公告显示,该笔债券2014年到期,年息为3.75%,利息每半年支付一次。上述债券将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发行,并通过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摩根士丹利及瑞士银行三家机构向海外投资人发售债券,发行佣金及行政费用为6000万港元。扣除上述费用,SOHO中国可通过债券融资27.40亿港元。合约限定,可换股债券在90天内不得转换为股票,至2012年,SOHO中国可有条件提前赎回全部剩余债券。

  一位投行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地产公司融资动作较为频繁,预示着资本市场已有所回暖。如果市场稳定能够继续维持,香港市场的地产IPO或有重启可能。

SOHO中国项目收购冲动

  此次可转换债券,初步兑换价为5.88港元/股,较5月26日收盘价溢价约20%。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机构投资者较为看好SOHO中国未来股票表现。

  目前,SOHO中国股价较去年最低时上涨近2倍,不过,与富力地产、合生创展等公司相比,价格仍显得较低。

  SOHO中国股价表现不佳,主要与其现金较多,而项目较少有关。这往往令投资者怀疑,公司的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上述投行人士则向《财经》记者表示,充裕的现金既是SOHO中国的优势,同时也长期困扰这家上市公司。因为,持有过多的现金,而不去进行投资,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并非好公司所为。

  2007年10月,SOHO中国在市场出现“拐点”前成功在香港上市,融资约达16.50亿美元。而其土地储备一直较少,投资较为谨慎。 SOHO中国在上市后,原计划将融资主要用于前门大街的房地产项目。但此后,由于政府始终没有批准其收购计划,致使这一投资计划搁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8

浦发筹划引入战略投资 中移动或400亿元入股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100226/000000149985.shtml


CBN记者 韩圣海 刘浪

融资潮中的各家银行正使出浑身解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浦发银行(600000.SH)今日公告称,正筹划引入战略投资者事宜,并将在公告刊登后进行相关政策咨询及方案论证,有关事项存在不确定性。

寥寥数语的公告也为浦发银行昨日5.49%的大涨作了最好注解。

“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解决资本金,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产生协同效应。”浦发银行董秘沈思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如是表示。

沈思告诉本报,如果能够落实引入战略投资者,将采取定向增发方式。对于战略投资者是境内还是境外等进一步的信息,他表示还在筹划中。

据悉,此次浦发银行拟引入的战略投资者是中国移动有限公司,以定向增发方式完成,最大融资规模约400亿元。

对浦发银行拟引入的战略投资者业内一直有多个版本,中国太保和中国电信都曾被传可能入选。

浦发银行去年9月通过定向增发方式融资150亿元,大幅提升相关指标,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其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16%和6.76%。

按银监会最新要求,大型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限分别提高至11%和10%。由于其中用以补充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务额度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25%,使浦发银行的资本补充需求依然较为迫切。

海通证券分析师佘闵华昨日对本报表示,引入战略投资者补充资本金,对资本金相对不足的浦发银行而言,显然是最有效和最现实的。

此前有传闻称,浦发今年拟通过H股上市方式来补充资本金。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浦发银行已有战略投资者,花旗银行持有其3.392%股份,并在信用卡业务方面有所合作。

“此一时,彼一时。”佘闵华认为,花旗和浦发银行未来进一步战略合作的可能性正在变小。

沈思表示,花旗银行持股比例较小,并不影响浦发银行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

昨日,浦发银行大涨5.49%,并以接近全天最高价报收于20.74元,成交额较周三激增4倍,接近40亿元。其资金净注入量为3.11亿元,占银行板块净流入的一半以上。

根据浦发银行的公告,其股票将自今日起停牌,最晚3月4日公告相关信息并复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64

稅收籌劃調劑雙匯雨潤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毛利率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dy45.html
原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下文為底稿。

有很多朋友,都曾質疑過雨潤食品(HK1068)的高毛利率,其參照物主要是雙匯發展(000895SH)和金鑼在新加坡上市的「大眾食品」,另外還有納斯達克上市的眾品食業(HOGS),那麼,雨潤食品的毛利率到底高不高,合不合理?下邊我們先看4家公司的整體毛利率:

 1:屠宰前4強企業的上市公司毛利率對比

税收筹划调剂双汇雨润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毛利率
從上圖看,雨潤的毛利率確實較高,另外我們還可以發現,眾品的毛利率也較高,而雙匯和金鑼的毛利率相對較低。

 

筆者查詢上述4家上市公司的財報發現,雨潤銷售的粗加工肉製品(即冷鮮肉和冷凍肉)的比例最高,接近9成,而眾品也有8成以上。但雙匯發展的鮮凍肉只有4成左右,另外6成是高溫肉和低溫肉等深加工品。金鑼的大眾食品,鮮凍肉(包括雞肉)佔55%,深加工品佔45%

 

有人說,粗加工的毛利率,肯定是要低於深加工的,因為附加值低,所以雙匯和金鑼的整體毛利率應該高於雨潤和眾品才對。筆者認為這話對,也不對,我們先看下邊的表。

 税收筹划调剂双汇雨润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毛利率

1:雙匯&雨潤分品類毛利率對比(2012預計數來源於雙匯公告)

 


上表是近幾年雙匯和雨潤的分類毛利率對比,雙匯發展在整體上市前,毛利率,特別是屠宰粗加工即鮮凍肉的毛利率顯著低於雨潤。但根據雙匯的整體上市公告,合併後的各項毛利率幾乎是合併前的2倍,並且大幅超過雨潤,這其中的奧妙是什麼呢?

税收筹划调剂双汇雨润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毛利率
備註:此表的毛利率略高於表1是因為雙匯有5%的其它高毛利產品。

 

我們看上邊的雙彙整體上市前後利潤對比表,可以發現以下2點:

一、雙匯擬注入資產的毛利率和淨利率遠高於整體上市前雙匯發展的水平;

二、雙彙整體上市後,利潤倍增了,但收入一點都沒有增長,甚至還略小了點(原因可能是整體上市的同時置出了漯河雙匯物流影響)

 

由此我們可以再得出2個結論:

一是雙匯擬注入資產的銷售基本全部由整體上市前雙匯發展採購了,雙匯發展的財報也披露,關聯交易採購佔到6成多(正好和深加工品佔6成相符)。正是因為關聯交易的相互抵銷,才導致注入非上市資產後,總收入和總成本沒有增加;

二是雙匯將高毛利高淨利的業務放在了非上市的大股東手裡,才導致了上市的雙匯發展看起來比雨潤和眾品利潤率低。

 

行文至此,大家的疑問應該已經集中到了一點:即雙匯為什麼要這麼做,純粹是想轉移利潤給大股東嗎?

 

我們知道雙匯發展在A股上市十多年,從未向小股東增發過,而高達三分之二的派息率,表現相當之慷慨。並且,在高派息的同時,雙匯發展仍然保持了2成以上的年均增長,不可謂不是好公司。

 

但是,既然雙匯大股東那些擬注入資產有這麼高的利潤率,為什麼不直接讓雙匯發展自己來做,而非得要大股東去做呢?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雙匯的高派息恐怕事出有因。

 

當然,雙匯發展在成長的同時,雙匯發展的大股東自己也做同行業,只要關聯交易時價格公允,也不違法,小股東畢竟只是個純投資者,也不好過多的干涉。但是, 雙匯為什麼不讓上市的雙匯發展毛利率高一點,或者與大股東的非上市資產毛利差不多呢?除了可能有利益輸送外,還有別的苦衷嗎?有!

 

按照中國的稅法規定,從事農產品粗加工的企業(按國家稅務總局頒佈的財稅[2008]149文,肉 類初加工中,通過對畜禽類動物(包括各類牲畜、家禽和人工馴養、繁殖的野生動物以及其他經濟動物)宰殺、去頭、去蹄、去皮、去內臟、分割、切塊或切片、冷 藏或冷凍、分級、包裝等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的分割肉、保鮮肉、冷藏肉、冷凍肉、絞肉、肉塊、肉片、肉丁屬於農產品粗加工),有以下稅收優惠:

一是免徵企業所得稅;

二是銷售增值稅按13%計(即不含稅收入*13%)。同時,從農民手中採購的原料,按採購價的13%自提進項增值稅,做為銷售增值稅的抵扣項(即原料採購總支出*13%為進項稅,原料採購總支出*87%為成本)。

 

也就是說,只要粗加工的毛利率低於13%,基本就不用交增值稅了(由於豬肉粗加工行業,豬肉成本佔9成以上,所以不能取得進項增值稅發票的人工成本等支出這裡暫時忽略),並且有利潤也不用交所得稅。

 

增值稅還有個問題,就是如果農產品粗加工企業的毛利率一直低於13%,即進項稅額一直大於銷項稅額,那麼稅務局只允許你把這個多出來的部分掛在賬上,稅務局是不會退錢給你的,哪怕你企業註銷不干了,也不能退增值稅,只能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列為成本免予交所得稅,但因為企業所得稅率本來就是0,所以這些多出來的進項增值稅一點用都沒有了。

 

至於製作火腿腸等深加工品,那不但銷售時要按17%來計銷項增值稅,粗加工原料還只有13%的進項增值稅,所以實際稅負比普通的工業企業還要高。同時,所得稅也沒有優惠,有利潤就得按25%扣繳。這種稅務特徵,正是很多專家為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叫屈的原因所在。

 

因此,從事農產品粗加工的企業,一方面要和農戶合作,多計些成本,多計提些進項增值稅用來抵扣;另一方面得自己做些深加工品或者與深加工品企業聯手,抬高粗加工品的毛利,打低深加工品的毛利,以達到避稅的目的。

 

筆者對比雙匯發展和雨潤食品的財報,發現雙匯發展過去2年繳納各種稅款為11.6億元和9.9億元,扣除所得稅及附加稅後,簡單估算增值稅繳納額約為7億左右。而雨潤過去2年不但不交增值稅,賬上還分別掛著7.6億和4.1億的進項可抵增值稅額。

 

兩者差別如此之大,原因是雙匯發展的粗加工屠宰(鮮凍肉銷售)只佔到總收入的4成不到,而雨潤則佔到八九成。所以,儘管雙匯發展的毛利率已經壓得很低,但仍然需要繳納增值稅。並且,筆者注意到,雙匯擬注入的那些公司,都是兼營粗加工和深加工,它們賣給雙匯發展時,基本都按深加工品即17%的銷售增值稅率計算的,以便讓雙匯發展能多抵扣一些進項稅。而擬注入的公司自己則完全抵扣掉從農戶手中購入生豬所產生的進項稅,有可能的是,雙匯擬注入的公司裡邊,還做了一個兩級稅收籌劃,即分開高利潤的粗加工和低利潤的深加工,先倒了一手,再轉給雙匯發展,那樣不但省增值稅,還省所得稅。

 

從整個雙彙集團來看,由於合併後的總毛利率高於13%,所以整體上是要交增值稅的,只不過這個稅主要由上市的雙匯發展承擔了,擬注入的非上市公司繳稅極少。雙彙集團這樣做稅收籌劃,既可以讓大股東多獲利,也不至於向稅務局多繳增值稅和所得稅,可謂一箭雙鵰。

從稅收籌劃的角度同理推斷,雨潤過去數年毛利率相對雙匯發展較高,是合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41

金融新貴安邦保險籌劃IPO 融資20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604

shgy

彭博援引知情人士報道稱,中國安邦保險集團計劃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籌資規模可能在20億美元左右。此前安邦因收購曼哈頓地標性建築——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而被全球投資者熟知

知情人士稱,這家總部設在北京的公司計劃最早2015年啟動IPO,香港是其青睞的上市目的地。知情人士還稱該計劃處於初級階段,存在各種變數。因這些信息尚未公開,該人士要求匿名。

安邦保險成立於2004年,當時註冊資本僅5億元,提供保險和資產管理服務,經過10年飛速發展目前總資產規模已達7000億元人民幣。該公司在中國各地擁有3000多個網點、2000多萬客戶。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公司信息數據顯示,安邦保險的股東包括國有企業上汽集團。

若安邦能夠在香港上市,其20億美元的募資規模將成為港股史上第二大保險公司IPO,此前最大的是2012年11月國人民保險公司36億美元IPO,第二大是2011年12月新華人壽保險19億美元的IPO。

在去年12月以一起價值136億元的招商銀行股權交易案惹人關註之後,安邦集團在今年十月又以19.5億美元從希爾頓集團手里買下紐約地標性建築——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其收購價格也是美國酒店業史上最高成交紀錄。據計算,該酒店每間客房成交單價高達130萬美元。這一交易吸引了全球市場的關註。

不過對於屢屢做出驚人舉動的保險界的黑馬——安邦集團來說,世人對其印象除了“土豪”之外,就是“神秘”。在安邦集團的官網上,也無法找到其管理層的任何信息。北京市朝陽區建國門外大街6號,便是安邦集團的總部所在地,相比於不遠處的國貿中心,這兩座並不算太高的建築顯得很低調,甚至連大樓的顏色都是灰黑色。但其在資本市場中多次大手筆的動作,讓外界逐漸看到一個金融新貴隱約的帝國版圖正在形成。

附安邦集團揭秘:

金融新貴的帝國版圖

2013年12月9日,11.33億股的招商銀行股份,以每股12.07元的價格達成交易,成交金額高達136.78億元,創造了A股大宗交易的新紀錄。

這次交易的操盤方即為安邦集團。據招商銀行公告,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安邦財產保險傳統產品賬戶增持了11.33億股招行股票,累計持有12.6億股招商銀行股票,持股比例超過5%。最新數據顯示,安邦財險為招商一行第三大股東。

這也不是安邦第一次出手銀行業。從2011年以來,安邦集團低調地增持民生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以及成都農商銀行。

根據中國工商銀行和民生銀行的財報數據,截至2014年6月30日,安邦集團持有中國工商銀行5.4億股、民生銀行9.1億股,在兩家銀行的股東中均占據第七名。

安邦集團對銀行業務的濃厚興趣,並不止於二級市場的交易。2011年安邦集團戰略投資並控股成都農商行,根據媒體報道,這筆交易大約是斥資50億元獲得35%的股權。在安邦集團組織架構中,成都農商行赫然與安邦各個子公司並列。

除去投資銀行業務,安邦對房地產也頗感興趣。數據顯示,自2012年3季度以來,安邦集團多次增持金地集團股份。根據金地集團財報,截至2014年6月30日,安邦持有5.1億股金地集團股票,持股比例達到11.47%,為金地集團第二大股東。

安邦集團官方首頁上顯示,擁有7000億元資產規模的安邦集團在全國有著3000多個網點,2000多萬客戶以及海外資產管理公司。龐大的安邦帝國版圖囊括了保險、投資和銀行等金融業務。

在其集團戰略的介紹上,安邦毫不掩飾自己的雄心壯誌:安邦保險集團將發展成為以保險、投資為核心的,融銀行、資產管理、金融租賃等多元金融業務為一體的、綜合性跨國金融服務集團。

低調的安邦掌舵者

而在三年之前,安邦保險集團還僅僅只有一家財產險公司。這家成立於2004年的保險公司,股東包括上海汽車集團和中國石化等,其快速擴張始於2010年。

2010年,安邦財險接盤在健康險市場排名倒數第一的瑞福德健康險公司,占據其總股本的的99%。收編過後,瑞福德健康險被更名為和諧健康險,安邦藉此進入健康險領域。
隨後,安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此,安邦擁有財產險、壽險和健康險等營業牌照,集團化戰略露出雛形。

2011年5月,安邦資產管理公司開業;同月,和諧保險銷售有限公司獲批。隨之而來的是國內第八家保險集團牌照,2011年,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一躍成為國內保險行業大型集團公司之一。

2011年6月,安邦持股51%的北京瑞和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成立。僅僅一年半的時間,安邦集團迅速完成財險、壽險、健康險、資產管理、保險銷售、保險經紀以及銀行等業務架構的搭建。

隨著安邦集團業務全面開花,其註冊資本金隨之飆升。成立之初的5億元註冊資本金,經過5次註資,達到2011年的120億元,資本實力一度位居財險業第二,僅次於平安財險。截至2014年4月1日,安邦集團的註冊資金已達300億元。

對應安邦保險註冊資本金激增的是股權構成的變化。安邦財險的發起股東上汽集團和中石化等國企股東逐漸退出大股東陣列,聯通租賃集團、旅行者汽車集團、上海標準基礎設施投資集團等民營股東逐漸上位。

在安邦保險最後一次增加資本金後,保監會公告顯示,增資後,聯通租賃集團有限公司持股19.983%,為安邦保險第一大股東;旅行者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持有19.317%,為第二大股東;上海標準基礎設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18.900%,位居第三。

如此龐大的金融帝國,究竟是誰在掌舵?

2010年,在集團公司成立後,安邦財險董事長胡茂元出任集團董事長,吳小暉出任安邦集團CEO。不同於集團公司成立後在業務擴張上的引人側目,安邦集團CEO吳小暉是一個低調到找不到太多公開信息資料的人。在他的掌舵下,安邦集團正在成長為一家跨國金融集團。

根據保監會在2013年11月14日的公示,最新的變化是保監會核準吳小暉擔任安邦保險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原集團董事長胡茂元出任董事。保監會同時核準朱藝、陳萍、姚大鋒、趙虹、陳小魯等人在安邦集團的董事資格。

北京工商局的信息顯示,安邦保險集團的董事還包括朱雲來,劉曉光和王新棣為獨立董事。

在騰訊財經搜索安邦集團管理層信息過程中,偶然發現,2010年曾經有媒體報道過一則地王競爭賽的新聞:一家名為國恒地產的公司以26.74億元天價擊敗華潤、新鴻基、保利等公司,以高達165.5%和167.5%的溢價率收購余杭兩塊地。國恒地產背後的母公司是一家位於北京的投資公司名為國通高盛,法人代表為溫州人陳萍。

關於國通高盛的一則新聞曾出現在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7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親切會見國通高盛董事長吳小暉一行。這意味著,吳小暉亦為國通高盛的主要管理者。安邦集團與國通高盛是否有著相同的實際控制人,還不得而知。

隨著此次大手筆收購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安邦這個名字已經走出國門,勾起大洋彼岸的資本市場的好奇心。不過,今後他們也許會越來越多地聽到這個名字,因為安邦已經表態,“今後將進一步加大全球資產配置的比重”,並“會將歐洲地區和北美作為重點”。(來源:騰訊財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926

證監會籌劃“債券交易所”

2015-02-09  NCW 
 

 

證監會調整戰略思路,希望合併滬深交易所的債券交易平台,在上交所場外固定收益平台基礎上,建立證監會管理下的場外交易平台◎ 財新記者 蔣飛 ? 張宇哲   文jiangfei.blog.caixin.com | zhangyuzhe.blog.caixin.com 債市互聯互通這個老話題又有了新變數。

證監會正在籌劃從證券

系統內部著手,對目前滬深分立的交易所債券市場進行重新整合。財新記者獲悉,這一新動議尚無明確方案,大致方向是建立一個滬深交易所之間跨市場的債券場外交易平台,提升交易所債市對銀行等大型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

與國際債市一樣,中國的債券市場一直是銀行間債市即場外債市主導、交易所債市為輔的格局。由於歷史沿革,央行、證監會、發改委分別主管銀行間債市、交易所債市和企業債的發行、監管。近年來,證監會也在不斷謀求債市的主導權。

再建場外債市

此前,證監會一直希望做大交易所債市,自2009年力推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債市,並在交易所債市搭建了仿照銀行間債市(場外債市交易機制)的固定收益債券大宗交易平台,但效果並不理想。

新動議的提出顯示證監會已經調整思路,承認債券市場以場外市場為主導的現實,並開始發力打造一個證監會下轄的場外債市。

“孤立地看,現在證監會對債市的認識比以前進步了很多,包括對投資人適當性、投資者分層、對交易所債市投資債券的信用級別限制(去年為AAA 級)、場內場外債市的建設思路等,”一位資深債市人士分析稱,“但問題是,已經有一個場外債市了,再搭建一個,將來監管協調的難度可能會更加突出。”在他看來,如果未來證監會在交易所債市之外發展與銀行間債市相同的場外交易,可能加劇原本割據的債券市場監管協調難度,再次引發有關“重複建設”的爭議。

財新記者獲悉,在目前證券系統的討論中,新的交易所債券平台可能是一個獨立的機構,並冠以類似“債券交易所”名稱,滬深兩家交易所各持股50%。

由於上交所已經建設有採用場外交易模式的“固定收益平台”,新的機構將設在上海,從而賦予上交所更多的主導權。

也有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新的債券平台是否從交易所獨立出去、由哪個交易所主導還沒有定論,需要證監會最終決定。

近十年以來,證監會一直致力于恢複交易所債券市場的影響力,雖有局部成效,但總體上仍未改變交易所債市對銀行間市場的絕對劣勢。今年1月15日,證監會公佈《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正式將公司債的發行主體擴大到全部公司制法人,發行方式更加靈活,審核手續更加簡便,同時建立合格投資者制度,這些舉措都在向銀行間債市看齊。

整合交易所債券市場,將可能為公司債的發行提供更便利的場所。同時,這一舉措也需要引入商業銀行參與交易所債市的場外交易,同時輔以後台登記結算制度的改革,方能收到實效。

競價交易弊端

自1997年商業銀行退出交易所債市,以及央行在外匯交易中心基礎上建立銀行間債券市場以來,中國債券市場一直處在割裂狀態。由於商業銀行一直是各類債券持有和交易的主體,缺少銀行參與的交易所債市,無論是托管量還是交易量都遠遠落後于銀行間市場。

據中債登統計,截至2014年底,各市場債券托管總量超過28.7萬億元,其中銀行間市場托管量占比92.55%,交易所市場僅占4.60%。從發行量看,2014 年中國債券市場共發行人民幣債券11萬億元,同比增加22.3%。而銀行間市場繼續擔當中國債券市場主力軍,2014年累計發行人民幣債券10.7萬億元,占總發行量的97.3%。

在交易所市場內部,滬深兩個交易所各自分立,交易、托管和結算制度也有差別。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交易所債券市場的成功整合,首先需要後台統一,對於投資者更為友好和便利。這種後台的整合在技術上沒有難度,但此次整合的深層含義遠不止于此。事實上,交易所債券市場已經開始轉向效仿銀行間市場,新的債券平台很可能成為一個橫跨滬深兩市的場外交易平台。

目前交易所債市仍以集合競價的場內市場為主。上交所2007年7月推出了固定收益證券綜合電子平台,旨在引入做市商制度打造一對一的場外交易平台,但這個平台的成交一直不活躍。場內的集合競價降低了投資者門檻,滿足了一些私募基金和散戶需要,但也帶來 交易所債市價格波動大、容易被操縱的弊端。

一位券商資產管理部門人士告訴財 新記者,交易所債市競價系統易被操縱的證據,可以透過觀察季末和年末的異常波動窺見一斑。在這些時點,一些機構為了做業績,往往會操縱相關債券品種價格,甚至導致一些平常並不活躍的品種出現大幅波動。

在競價交易中,影響價格並不需要很大成交量,甚至一些散戶也可以做到。

2012年,證監會曾查處個人投資者陳玉璟操縱債券價格案。這位投資者在2011 年7月至9月間,多次利用本人及親屬的四個賬戶,通過尾盤對倒交易方式操縱債券成交價格,致使相關債券價格出現大幅波動。然而陳玉璟實際進行的交易量卻很小,往往只交易幾十手甚至是幾手,就能導致債券價格漲跌5% 以上,最高超過8%。

競價交易的這種單筆規模小、價格易被操縱的弊端,對於商業銀行這個級別的投資者而言顯然是難以忍受的。此外,競價交易還決定了交易所債市一般只能採用T+1的清算方式,與銀行間市場T+0的模式相比也缺乏競爭力。

2010年9月,證監會、央行、銀監會聯合發佈《關於上市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參與債券交易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標誌著商業銀行在時隔13年後將重返交易所債券市場。但是上市商業銀行僅僅被允許參與競價交易,而非上交所苦心經營的固定收益電子平台。

據財新記者當時的瞭解,上市商業銀行重返交易所債市最初設計的方案,是建立統一登記結算支撐後台。兩個交易前台是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的固定收益交易平台,為此中證登和中債登、深交所、上交所還簽訂了四方協議,統一後台的結算賬戶,即債券交易的登記、托管、結算統一在中債登。不過,由於證監會擔心中證登債券托管業務會大幅減少,並未將債券登記、托管及結算業務轉交中債登。

央行則認為,一旦商業銀行獲准進入交易所債市的固定收益交易平台,後者和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交易機制一樣,意味著出現了兩個重複的交易前台,那麼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交易量或將會分流到交易所的固定收益交易平台,公開市場操作的深度和尺度將大大減小。央行稱這可能會大大削弱其宏觀調控手段。

最終妥協的結果是,上市銀行只參與交易所的競價交易。

相互博弈和妥協的結果,導致了迄今為止上市銀行在交易所市場參與深度很不理想,同時也刺激了證監會重新審視交易所市場以競價為主的交易方式。

全國政協委員、上交所理事長桂敏傑在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為了繼續促進商業銀行進入交易所債市,需要擴大非上市商業銀行和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在交易所債市的試點業務範圍,取消非上市商業銀行、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進入交易所債市的限制,機構投資者能夠自主地選擇交易市場;並且將試點業務的範圍從債券現貨擴展到回購等其他債券品種,從競價交易方式擴展到報價交易方式。

2014年7月,證監會發文允許商業銀行參與交易所債券回購,但目前實際參與者很少。

借鑒銀行間債市

2012年以來,中國證監會在債市的發展思路上,則開始借鑒銀行間債市的思路。

除了發展場外市場,還體現在發行審核方面。

2007年9月3日,交易商協會正式掛牌成立。央行當時表態,交易商協會按會員需求開發、適合機構投資者交易的產品,在銀行間市場均實行協會註冊、監管機構備案的管理模式,不再實行行政審批制,為銀行間市場的迅猛發展提供了條件。

與此同時,證監會監管的公司債起步,借鑒了短融的成功經驗,改審批制為核准制,實行一次核准、分期發行,不要求募投項目和強制擔保,票面利率由發行人和主承銷商通過市場詢價協商確定,從而帶有市場化色彩。但是核准制的存在仍然成為制約公司債發展的一大瓶頸。發行公司債與發行股票一樣需要發審委審核,但事實上很多發審委委員並不熟悉債券的關鍵風險因素。

2010年末,證監會提出推進公司債券發行審核改革。次年初,在改進公司債審核流程、縮短審核時間的基礎上,證監會開闢“綠色通道”,即在發行部內部安排專門通道審核公司債發行,並專門安排發審會審核公司債事項。

直到《管理辦法》出台,證監會才正式取消公司債券公開發行的保薦制和發審委制度,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的核准程序還將進一步簡化。

非公開發行債券採取備案制,只需在發行後五個工作日內向證券業協會備案。

2014年,由於宏觀環境的變化,各類信用債不斷出現潛在違約,甚至是實質性違約事件。當年3月6日,“11超日債”成為首個違約的公司債,引起市場廣泛關注。此次違約還引發了個人投資者維權,初步顯示出個人投資者參與低等級信用債投資的風險。

鑒於此,《管理辦法》引入了合格投資者制度,將公司債券公開發行區分為面向公投資者的公開發行和麵向合格投資者的公開發行兩類,並完善相關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安排。滿足債項AAA 評級的債券可面向公發行,其他債券僅向合格投資者發行。合格投資者中,事業單位法人合伙企業必須滿足淨資產 不低於1000萬元;個人投資者必須滿足名下金融資產不低於300萬元。

央行主管的銀行間債市交易商協會在完善場外債市的制度建設中,在信息披露方面,不乏借鑒證監會對股票市場的信息披露要求。

此外,銀行間市場進一步調整債市規則,央行希望仿照國際成熟債市的經驗,以做市商為核心,打造一個分層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增加流動性,並同時通過限制交易方式、縮小交易對手方範圍等,最大程度地降低利益輸送空間。

2014年下半年,銀行間市場先後重新放開丙類戶和乙類戶,部分有真實投資需求的非金融機構投資者也可通過在北金所與做市商交易,從而進入銀行間債市配置債券資產。這種做市商的報價交易仍然遵循場外市場一對一的規則。

銀行間債市通過上述分層工作,擴大了投資者群體,為市場帶來新的流動性。而證監會對交易所市場的投資者分層,或會消滅一部分流動性,因而如何做大債市規模也就更為迫切。

2005年以來債券市場

發展重大事件

■標誌性事件

2005年5月央行頒佈《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動企業短期融資票據市場2005年12月,中國國內首家貨幣經紀公司——上海國利貨幣經紀有限公司

成立

2007年8月,證監會頒佈實施《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動中國公司債券

市場

2007年,國家發改委允許企業可發行無擔保信用債券,同年,銀監會禁止了銀行為項目債進行信用擔保,無擔保

信用債券發行開始起步

2007年9月,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成

2008年4月,央行制定了《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管理辦法》,推出了中期票據2009年9月,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

限公司在京成立

2009年11月,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

有限公司成立

2010年9月,證監會、央行、銀監會聯合發佈《關於上市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參與債券交易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標誌著商業銀行在時隔13年後將重返交易所債券市場。

2012年4月,央行、國家發改委和證監 會成立了公司信用類債券部際協調機制。著力推進債券市場“五個統一”,即統一准入條件、信息披露標準、資信評級要求、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和投資者保護制度。

2015年1月15日,證監會公佈《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正式將公司債的發行主體擴大到全部公司制法人,發行方式更加靈活,審核手續更加簡便,同時建立合格投資者制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40

專業人士:正在籌劃渤海灣海底隧道 規劃研究項目已完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9786.html

專業人士:正在籌劃渤海灣海底隧道 規劃研究項目已完成

中國證券網 2015-11-10 18:33:00

目前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戰略規劃研究項目已經完成,包括一個總報告、九個分報告,並已經正式上報國務院。

新浪微博賬號名為“高鐵見聞”的鐵路業專業人士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中國目前正在籌劃渤海灣海底隧道,渤海灣海底隧道全長123公里遼寧大連和山東煙臺,如果建成,將超日本青函海底隧道(約54公里)、英吉利海峽海底隧道(約51公里),成為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

目前渤海海峽跨海通道戰略規劃研究項目已經完成,包括一個總報告、九個分報告,並已經正式上報國務院。

渤海海底隧道以其據估算超過2000億元的巨額投資和世界級技術難題而備受矚目。

有關渤海灣海地隧道的討論由來已久。2005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就透露,我國正考慮建造大連到煙臺的渤海灣跨海隧道,該項目已列入鐵道部的遠景規劃。

2009年年底,國家有關部門聯合成立“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論證領導小組”,開展論證和規劃。2011年1月4日,國務院以國函[2011]1號文件批複《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要求:“開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研究工作”。這標誌著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首次正式被納入了國家戰略。

2013年曾有媒體報道,在遼寧省外宣辦當年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大連市委副秘書長趙日強曾透露,大連市將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委做好海底隧道的前期準備工作。

根據工程院院士、中國著名隧道專家王夢恕的說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希望能夠在“十三五”規劃上立項,此後將陸續設定相關的時間表。至少需要十年時間,才可建成。

市場方面,隧道股份作為A股隧道施工領域的龍頭值得關註,另外,大連本地的大連港、大連重工、大連友誼、大連國際;煙臺本地的渤海輪渡、煙臺冰輪、新潮實業等也均有望受益渤海跨海通道的建設。

編輯:顧蓓蓓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62

巧用籌劃技巧,放大股權激勵,走出創業公司“稅務羅生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13/155821.shtml

巧用籌劃技巧,放大股權激勵,走出創業公司“稅務羅生門”
糜懿全 糜懿全

巧用籌劃技巧,放大股權激勵,走出創業公司“稅務羅生門”

每個公司使用的稅收籌劃、稅務處理方式都不一樣,但需要爭取更好的稅務處理方式,讓股權激勵發揮更大的效用。

黑馬說

當你的創業公司經過百轉千回終於熬到上市了,你和你的得力幹將們不禁喜極而泣,這時,你的稅務顧問遞給你一張稅單,上面竟寫著如同天文數字般的稅額,註冊地區、上市地點、員工國籍......讓你不由得驚呼:辛辛苦苦N多年,一稅回到解放前!如何避免重演這樣的悲劇?本文教你未雨綢繆,摸清股權激勵的稅務門道。

文|糜懿全

大部分初創公司可能在設計稅收籌劃的時候都覺得無所謂,因為彼時還沒到交稅的時候。曾有一家公司,直到上市前的四個月才發現行權要交這麽多稅。那時候他們打算在香港上市,想做稅收籌劃已經來不及了,遞交A文表會引來證監會註意和質詢,最後只能忍痛放棄籌劃。

目前流行的長期激勵趨勢

364041109247008640

1.激勵的對象和範圍在擴大

過去很多激勵僅限於高管團隊,但現在75%的公司已經覆蓋高管、中層和核心員工。一般最初是給一點給高管,或者預留出一部分股權來吸引和留住能給公司帶來資源的核心員工,然後在A輪、B輪的時候擴展到中層員工,尤其是那些對核心競爭力有突出貢獻的研發人才。因為隨著 BAT 的上市,技術人才方面的競爭異常激烈,要價也水漲船高,股權激勵也就變得更加重要。

2.出現多元化的組合激勵模式和工具

以前我們只聽說過用期權、限制性股票將受益者和股東、公司利益捆綁起來,現在有了新的玩法。比如達成性激勵,達成性激勵可以是融資之後選擇撤回股票兌成現金,因為年輕人可能會覺得股票很虛,還是手里攥著現金踏實。

再比如突破性激勵,有些體量很大的企業因為需要拓展新業務,可能啟用一種「合夥人計劃」。用利潤分享和跟投的機制來激勵員工,邀請員工成為合夥人,然後享受分紅。具體的分紅分配不一定按照傳統的出資或者工資比例分配,直接按照約定的比例也可以。

642970852513321840

3.激勵的額度階段化

同一位員工在不同的階段,可以配合業務發展的情況,設立一些里程碑去激勵他達成業績。對於激勵,可以考慮多次授予,多次分成,不必一次性授予出去。

4.註重個性化和差異化

都給激勵,就沒有激勵。企業內部會根據不同的業務單位給出不一樣的激勵,同時在績效上給出更多的約束。單單是安心待在公司是不夠的,員工得達到一些標準,比如說順利幫助公司融到了天使輪、A輪、B輪甚至 IPO。

這些指標不一定非得是冷冰冰的財務標準數據,也可以是用戶數、業務拓展量、研發收益率、研發的投入產出比......同時還可以在層次上另有安排,除了個人指標以外,還可以在小組、團隊、部門都設有指標,多重激勵,從而提高員工的凝聚力。

這種指標還可以更加柔性化、更富有人情味。過去常常是達到指標才有激勵,差一點都不行。現在可以是達到標準的百分比多少,然後按照百分比逐次遞減。以上便是設計長期激勵的時候要考慮的幾個點。做股權激勵,主要目的是股東價值的最大化,實現企業共贏。

386370601360369726

想要達成理想的激勵效果,除了考慮到覆蓋對象、激勵形式、階段分隔,還要考慮退出機制和頻率,清晰角色並且模擬測算等等:

對象:激勵的對象對於最終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工具:應該根據發展階段/人群特點確定最優化的激勵工具;

價格:選擇合適、便利的方式確定期權/股票的價格;

額度:激勵額度要體現公司的成長性和個人貢獻;

頻率:需要確定長期股權激勵的持續周期和發放頻次;

退出:明確當員工辭職退休以及其他原因離開公司時的激勵退出機制。

接下來講一下與股權激勵相關的稅務基礎知識:

政策發展規範化、程序化

1998年之前,我國在這個方面是沒有任何相關政策的。那一年政府出臺了9號文,規定員工如果以折扣價的形式取得了公司的有效證券,折扣的部分是要作為公司的薪金納稅的,而且公司有代扣代繳的義務。但如果納稅有困難,就可以分六個月,和工資合並在一起納稅。9號文直到現在都還是有效力的。

隨後2000年出臺了主要針對外籍人員的190號文。因為當時很多外企在國內有長期股權激勵,而外籍員工如果離開中國,中國的企業就不需要代扣代繳。2005年出臺的35號文規定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權在行權的時候需要納稅,而且是按照工資薪金納稅,稅率最高可以到45%。

2009年,A股漲得很快,很多企業的高管雖然有股權激勵,但因為有限制期,而且限制期之後可能他們沒有錢來付稅。所以當年推出的461號文和5號文便是針對這一狀況做出了調整。一方面收緊範圍,規定只有上市公司才能享受35號文的優惠,即行權員工可以把應稅所得除以12計算稅額。非上市公司則不能夠享受這種優惠計算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的461號文為限制性股票給出了一個新的優惠計算方式,即取登記日的價格和解禁日的價格的平均值來納稅。比如取得限制性股票時股價為10塊,等到解禁日股價漲到了30塊,那麽你只需要按照(10+30)/ 2=20 的價格來納稅。當然,這里有個缺陷,即沒有考慮到股價下跌的情況。

2011年出臺的27號文是對462號文的補充,2015年推出的62號文和80號文主要針對高科技企業。總的來說,法規現在趨於完善和嚴格。不管是A股上市還是境外上市,審計都會在後面盯著,如果企業過去沒有代扣代繳員工的稅,那就得去補稅。

565785002212901423

股權激勵形式多樣化

除了傳統期權和限制性股票,一些海外上市的企業或者合資企業在進行股權激勵的時候,會用一些虛擬的股票單位,或者地緣獎金轉成股票來做長期激勵。這種非傳統的股權激勵常常需要和稅務機關進行溝通,看看能按什麽歸類來納稅。因為上面的政策沒有覆蓋得這麽細。

同時,不同地方稅務機關的松緊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北京、天津、上海是趨緊的,一直以來都是稽查和自查的重點。但在其他省市,像海南地方稅務局最近就出臺了一個政策,規定非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也可以按照上市公司的規定去享受納稅優惠。

很多情況下你都得跟地方稅務局溝通,比如你可能想用凈資產的價格來納稅,但恰好趕上了B輪融資,當局會問你為什麽不用融資價格來納稅?因為很多情況下融資價格會比凈資產高很多,自然會加重你的負擔。

處理股權激勵中個人所得稅的方法

610708524551416714

可以看出,股票期權、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權在計算稅收的時候是有區別的:

1.股票期權在行權的時候需要公司代扣代繳。稅額 =(股票市場價 — 員工購入的行權價)× 股票的數量。

2.限制性股票則是取登記日和解禁日的股票市價之和的一半為價格,然後乘以解禁的限制股數量。但需要註意的是,這個公式一般是針對國內的限制性股票,即A股。如果公司是在境外上市做紅籌架構,有可能是事先給一個薪資性股票單位,再給股票,這就不一定是平均價了。

3.股票增值權規定用行權日的價格減去授權日的價格,再乘以份數。

當以上三種激勵計劃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的時候,它就可以享有優惠計算方式:

1.必須是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後才設立的股權激勵計劃;

2.要適用於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控股企業的員工,上市公司占控股企業股份比例最低為30%;

3.股權激勵計劃要在主管稅務部門登記備案。

所以現在很多初創企業設立的股權激勵計劃不一定能夠滿足優惠標準。怎麽辦?推倒重建。把上市前的方案通過內部商議取消掉,在上市之後再設立一個新的計劃,按照先前跟員工商議好的條件轉移過去,同樣可以拿到優惠。但作為一家有誌於做大做強的公司,應該在最初就考慮到前文提到的眾多因素。

上市公司應該註意的合規要求

不管是境內還是境外上市的公司,都需要註意股權激勵計劃的稅務備案。把授予人數多少、期權、價格、行權價格全都備案,才能符合要求。在這個基礎上,本地員工參與境外股權激勵計劃需要通過外管登記程序設立特殊賬戶。

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稅務的處理方法

如果能夠設計成與雇傭關系剝離,那它就不會成為工資薪金所得,而是股息紅利所得或股權投資所得(即財產轉讓所得)。國內目前實行分項納稅,工資薪金稅率最高達到45%,而勞務報酬最高只有40%,算上20%的折扣,實際有效為32%。而如果按照股權投資所得繳納,你只要背負20%的稅。

納稅的時間點是按照實際收益的時間點來算的,包括股權和現金等等各種形式的收益。80號公告規定“非上市公司股權的公平市場價格,依次按照凈資產法、類比法和其他合理方法確定” ,這里存在一個很大的協商空間,可以和稅務機關溝通。160號文也針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股權激勵作出規定,可以按照凈資產的價格或者用類比法來定納稅的額度。但如果企業是紅籌架構,發行的是海外公司的股權激勵的話,能否適用於80號公告的凈資產法還是有待於溝通的。

有些地方會有優惠政策,比如高薪技術企業如果把科技成果轉化為股權獎勵給技術人員和高管,那麽他們獲得的股權激勵是可以除以12,再單獨列出來計稅。

股權激勵計劃在稅收優化上的整體考量

1.首先要考慮上市計劃所在地,海外、A股還是H股。

如果不清楚要在哪里上,就需要做兩手準備,制定出分別針對國內和國外的兩套不同的股權激勵計劃。在A股或者國內上市的話,中關村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政策使得納稅時間點能夠往後遞延,按照凈資產來計算納稅收入,但前提是公司的股票期權計劃都得理順。之前有公司擬定了覆蓋兩三千名員工的持股計劃,這樣的公司需要在證監會上遊說一番才能有所突破。

2.針對一些具備外籍身份的高管和技術人才,需要額外註意是否會有其他國家稅務問題出現。

比如在國內,公司可以給他們低於市場價的行權價,比如10塊錢的融資價格,高管只要用1塊錢的行權價就可以用來行使股票期權。但如果你給美國國籍的員工這種優惠,就會產生懲罰性的稅。同時外籍員工無法直接持有國內未來上市公司的股票,所以就要在稅務處理和外匯管理上做出相應的調整。

873769802043086327

3.原始股東持股平臺的搭建和股權轉讓的稅務處理也是需要註意的。

對於創始人而言,個人直接持股、合夥企業持股和公司持股孰勝孰劣?需要他從未來股權變現的時間表亦或是家庭傳承的角度來考慮。但單單從稅收的角度出發,個人直接持股的稅負是最低的。

持股平臺的選擇舉例

我們可以看到,市場上常見的持股模式有員工直接持股、通過公司間接持股、通過合夥企業間接持股、通過信托機構間接持股。員工直接持股則享有投票權、分紅權、增值權而且沒有人數限制,股權也因此比較分散,稅務安排是基於員工的工資薪金所得來納稅。

用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員工的持股平臺,員工只擁有分紅權和增值權,且在國內有人數限制,因為有限責任公司一般不超過50人,股權也因此相對集中。大股東能夠借此集中管理,但可能面臨公司稅和員工個人稅的雙重成本。很多國內A股上市公司會用這種形式來讓高管持股。

通過合夥企業來間接持股,員工也和上述一樣有一定限制,但分配比例可以比較靈活。未來合夥企業變賣股權的時候,管理團隊不一定需要按照投資合夥企業的比例來分。以上三種在境內境外均可適用。

通過信托機構間接持股,在國內不太合適。因為公司在國內上市的時候可能會被拆除整個信托架構。但在境外可以考慮用離岸信托作為員工的持股平臺,在港股、美股,用離岸信托來為員工持股是常見的方式。

42572462884337033

127640619384748340

每個公司使用的稅收籌劃、稅務處理方式都不一樣,但起碼政策在這方面是一樣的。所以稅務人員工作的關鍵是要充分考慮相關影響,同時和稅務局多溝通,去爭取更好的稅務處理方式,讓股權激勵發揮更大的效用。

真格基金(ID:zhenfund)

稅務 股權激勵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820

中青寶今日停牌 籌劃12億重大資產收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8/156396.shtml

中青寶今日停牌 籌劃12億重大資產收購
麻策 麻策

中青寶今日停牌 籌劃12億重大資產收購

此次收購或是中青寶重振業務的舉措之一。

i黑馬 6月8日消息,中青寶昨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股票自6月8日開市起停牌。公告顯示,公司正在籌劃重大事項,涉及收購資產,相關資產所處行業為信息技術及相關產業,預計交易金額不超過12億元。

中青寶是一家具有自主研發、運營能力、代理能力的專業化網絡遊戲公司。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10年2月11日登陸深交所掛牌上市。

據中青寶2015年報顯示,2015年,其營業收入為3.43億元,同比下降29.9%;營業利潤為-0.91億元,同比下降393.7%;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僅為0.65億元。加之,子公司上海美峰、深圳蘇摩業績承諾未能完成,嚴重拖累了公司業績。

而根據中青寶此前發布的一季報顯示,其一季度實現營收6239萬元,同比下降6.1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46萬元,同比下降42.82%。

中青寶對業績下滑的解釋是:公司客戶端遊戲與手機遊戲處於新老交替,新遊戲帶來的收入規模效應未顯;基於市場環境總體考慮,公司新產品推出市場的時間延後,未在本報告期實現銷售收入;報告期較上年同期減少了流動資金借款的利息支出。截至2016年3月31日,報告期內的非經常性損益金額約為270萬元,對凈利潤也有一定的影響。

有分析指出,中青寶在北美、俄羅斯、臺灣等海外市場相繼取得一定成果。且研發實力在國內屬一線水平,未來其有望通過布局細分領域遊戲市場,開展產業鏈合作、平臺化布局,積極探索新技術在公司業務上的應用。

業內指出,此次重大資產重組或是中青寶重振業務的舉措之一。

有媒體指出,隨著中青寶新老遊戲階梯轉換基本完成,2016年其遊戲收入或將有所回升。2016中青寶計劃儲備IP資源,推出精品移動遊戲;布局產業鏈上遊,拓展影視文化泛娛樂領域,實現影音雙輪驅動。通過泛娛樂橫向布局,其有望重回高速發展的軌道。

中青寶 收購 停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05

神鋼來了? 武鋼寶鋼籌劃“戰略重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634.html

武鋼股份、寶鋼股份今天(26日)下午分別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武鋼集團、寶鋼集團正在籌劃戰略重組事宜,重組方案尚未確定,方案確定後尚需獲得有關主管部門批準。

截至發稿,有關兩方重組的具體事宜尚未對外披露。

早在一年前,原寶鋼股份總經理馬國強執掌武鋼集團以來,兩大鋼鐵集團重組合並的傳聞則從未間斷過。

當時,武鋼集團有內部人士就分析指出,武鋼、寶鋼早年進行的兼並重組項目還沒消化完,包袱還很沈重,而鋼鐵行業的首要任務是去產能。短期內,鋼鐵行業這種大型兼並重組可能不會發生。

在本月16日召開的武鋼股份2015年度股東大會上,董事長馬國強在回應武鋼寶鋼合並傳聞時再次作出否認。他表示,目前武鋼股份的定位仍然是主營是位於武漢市青山區本部的鋼鐵主業。此前,武鋼股份包括武鋼集團在內,曾探索在煤礦、鐵礦等上遊延伸,以此形成縱向一體化的產業鏈條,但經過探索後發現,這些產業基本屬於同一生態鏈,均受鋼鐵行業的影響。因此,武鋼股份未來即便真的進行兼並重組,更多會考慮向多元化的方向嘗試,“公司目前暫無兼並重組的打算,同行的兼並也沒有比較好的機會。”

中國鋼鐵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5 年,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89萬億元,同比下降 19.05%,實現利潤總額-645.34 億元,虧損面為 50.5%,同比上升33.67%。

去年,武鋼股份虧損75.15 億元,“虧損的主要原因就是鋼材產品價格的下降。”馬國強解釋,在2015年1月1日到12月31日間,國內熱軋產品價格每噸下降1100元,冷軋產品價格每噸下降1300元,而鍍鋅產品價格下降1400元左右。由此對應的營收減少160億元,雖然鐵礦石和煤炭等原材料價格也不斷下降,公司在成本管控上也加速布局,但仍然沒有擺脫虧損的局面。而公司的產能利用率也不算高,“公司的產能設計可達1800萬噸,但實際產能只有1500萬噸左右”。

盡管鋼鐵陷入全行業困境,但馬國強對行業的發展趨勢則相對樂觀。他認為,鋼鐵行業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今年鋼鐵價格的恢複性上漲是客觀的,但由於修複過快,現在才有所回調。”馬國強認為,鋼價會逐步恢複正常並企穩,主要鋼鐵企業也將逐步扭虧甚至實現微利,“國家正在從安監、環保、質監等多個角度來凈化鋼鐵行業,此前的無序競爭狀態將得到改善,這對大型、合規的鋼鐵企業是利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19

安倍晉三下令籌劃經濟刺激方案 日股飆漲日元下跌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召開內閣會議,討論推出規模逾10萬億日元的經濟刺激措施。 政府考慮四年來首次發行新日本國債。

受此消息刺激,日經225指數漲幅擴大至4.5%,現報15799.86點;美元兌日元一度上漲0.9%,現報101.47。

安倍晉三稱,明天將命令經濟財政大臣石原伸晃編制經濟刺激計劃,經濟措施將鼓勵未來投資,經濟措施將建立21世紀基礎設施;將加速高鐵的建設;將為地區遊客建立公共設施;將擴大對年輕人的投資;將推進勞動力改革;將盡快加速擺脫通脹。

安倍晉三表示,將盡快加速擺脫通脹,將從現在開始考慮經濟措施的規模,不認為自民黨的憲法草案將毫無改變地獲得通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2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