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商業化,已走到哪個位置?有哪些模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356.html

一、PC互聯網盈利模式十五年發展定型,但也經過長時間探索

經過十五年發展,中國互聯網盈利模式已經成型。按照收費對象分為前向和後向,一個2C,一個2B;按照盈利方式,可以歸類為以下幾種:廣告、增值和電商。

廣告:展示廣告、搜索廣告、線下商家、網址導航等,按照付費模式有CPC、CPM, CPA, CPR, CPP等;

增值:QQ各種鑽、虛擬物品、遊戲道具、XX會員、9158、世紀佳緣郵票等,在免費之外提供的都可以算增值服務;

電商:B2B、B2C、C2C等模式。背後有更複雜的商業模式,例如面向賣家的服務費、廣告、保險、互聯網金融等;按照商品分為實物商品、線下服務、虛擬內容。虛擬內容又包括電子書、音樂、動漫、視頻等;

當然還有其他的劃分方式,一些小眾灰色的模式這裡也沒有涉及。也有將遊戲歸為單獨一類的。因為遊戲即有按照時長收費的,也有道具的(增值),手機遊戲還有賣App下載(類似單機時代賣盤)。對於互聯網盈利模式的分類方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明確的是互聯網盈利模式已經定型。不論是巨頭,還是創業公司想尋求互聯網產品的商業化,都繞不開這幾大類模式。

有意思的是,中國互聯網三巨頭BAT對三大盈利模式各有所長。百度依賴搜索廣告;騰訊70%左右收入則是遊戲和增值服務,都可歸納為增值,而廣告收入佔比僅30%左右;阿里則是電商模式的集大成者。

二、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是PC互聯網的延續,還是顛覆?

下面從拿到船票的巨頭、TOP或者移動互聯網存在感較強的互聯網公司等角度分析移動互聯網當前的商業模式。

1、騰訊拿到貴賓艙船票,移動商業化暫未起步

騰訊的兩張船票微信和手機QQ,鑑於相似度太高,這裡僅僅討論微信。微信坐擁4-5億用戶,具備平台特徵又兼具媒體、社交屬性,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化、本地化、移動化(SoLoMo)幾個特點都佔齊了,騰訊自身又有豐富的資源例如支付、遊戲等與之協同,商業化前景已經被大量地討論。幾乎人人都可以對微信的商業化指點江山。除了直接向用戶收費——不過微信已經承諾不會向用戶收費了,似乎其他商業模式都離不開廣告、增值和電商。

姑且看看前期被官方和非官方暢想的幾大盈利途徑:微信遊戲被談得最多,也被認為是最先的著力點;O2O:商家CRM、團購、微信會員卡、二維碼、大數據營銷,也已經有人在說「社會化電商」或者「朋友圈電商」了;App市場:微信作為一個超級平台級App(甚至有微信操作系統、微信瀏覽器的提法),公眾賬號成為一個輕量級App,微信成為這個輕量級App分發市場。隨之而來的是微信分發分成、微信App廣告、微信數字內容(閱讀、音樂、視頻都歸在此)、開放平台、微信群發服務。

除了App市場的「付費下載分成」,其他商業化途徑都離不開廣告、增值和電商這三大模式。

2、百度拿到移動互聯網船票,商業化領先一步

百度也已拿到移動互聯網船票。搜索App、移動地圖和魔圖用戶數已過億,百度移動月活躍用戶數過億,地圖LBS日活躍用戶過億,日定位請求20億次。從指標上已拿到船票。近日宣佈即將以19億美元的天價收購91無線,將鞏固應用分發領域的地位,使應用分發成為即搜索、地圖後的第三大入口。

此前李彥宏及百度多次表明:移動互聯網還沒有ready,尤其是針對搜索。包括基礎設施、移動技術和商業模式。百度今年初態度大轉彎,不再提困難,而是快速在移動端進行多重佈局。包括力推搜索、地圖、魔圖App和云戰略;加強移動技術如深度學習的探索;打通PC和移動端鳳巢廣告系統;在全國250個城市開展百度移動的營銷活動,探索百度遊戲、收購91無線等。

從用手裡大概三分之一的現金收購91無線可以看出,百度大力押寶移動互聯網,並且有信心在未來可以快速收回成本。其二季度財報宣稱「移動營收佔比已超過10%」。根據李彥宏在分析師會議的回答可知,這部分收入主要來自移動搜索廣告,大幅提升的原因是因為廣告系統的PC端和移動端被打通。李彥宏也提到:「收入中有應用分發的部分,但是很少,我們也有移動遊戲,這方面很好地利用了我們的應用分發能力,增長很快」。

也就是說,百度在移動互聯網的營收模式主要是廣告、遊戲和應用分發。

3、阿里移動互聯網戰略是支撐,商業化離不開O2O電商

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則是兩條腿走路,自有產品自然延伸到移動端,例如手機淘寶(微淘)、手機支付寶;其他的需求則通過激進的投資完成。包括微博、高德、UC、蝦米、友盟、陌陌、丁丁等。這些投資,有的是為了提升IPO估值,有的是為了業務層面的合作。但整體來看,目前離打通遠,離全面融合更遠。

阿里的整體移動互聯網戰略如何還得等上市前後才能明晰,筆者預計其移動互聯網戰略應該是為其整體的「平台、數據和金融」服務,或者用來支撐本地生活服務、O2O等「故事」。阿里應該不會單獨對待移動互聯網。

基於此,阿里巴巴的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則依然是圍繞電商。從B2B、C2C、B2C、B2B2C等模式延伸到O2O。

4、其他互聯網大公司移動商業化:五花八門,不過都是PC延伸

除了三大巨頭,再看看其他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有存在感的互聯網大公司,有什麼特別的商業模式呢?

1、小米:估值近百億美元。「互聯網手機」模式說白了,對蘋果生態體系的照搬。軟硬件、系統和內容一體化,硬件、App分發、米聊(小的微信生態)。如果NFC近場支付推成功了,O2O;

2、360:PC端是廣告,瀏覽器+網址導航,網頁遊戲,以及想做成的搜索。移動互聯網多了個應用分發;

3、搜狐、網易:移動端都是新聞客戶端。媒體屬性,廣告;搜狐搜狗前途未卜,移動端商業模式很難突破百度。號碼通或許有創新的模式出來;

4、新浪:移動端微博。給阿里巴巴打工導流量+廣告,少部分增值(會員、企業營銷服務等);

5、豆瓣:數字內容(閱讀)、增值(FM會員)、廣告(FM聲音、電影、品牌廣告給商城導流、線下導流);

6、大眾點評:廣告+電商(O2O、團購),與阿里遲早必有一戰;

7、UC:廣告+遊戲;

8、團購網站群:電商(O2O);

9、手機遊戲:付費下載減少,應用內付費增多。還是道具,回到增值;

再看看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概念股,則基本集中在手機安全(網秦)、手機遊戲、手機數字內容(視頻、動漫、音樂)、運營商、手機及周邊廠商、通信設備廠商、手機平台支付廠商等。這些公司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公司。其中運營商比較特殊,其正在逐步向上下游滲透,例如中國移動的九大基地就與互聯網企業的業務正面競爭,移動音樂、移動閱讀、移動動漫等產品則是業界領先。

五、移動互聯網盈利模式總結:PC互聯網盈利模式的延伸,但有幾個整合

1、絕大部分移動互聯網產品的盈利模式是PC互聯網模式的延續。廣告、增值(遊戲)和電商;

2、源自PC但照搬又很困難。移動互聯網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態,包括網絡、硬件基礎、支付渠道、用戶習慣都與PC互聯網相差甚遠。不能照搬。例如傳統的展示廣告在移動互聯網正在面臨失效,因為用戶不點。

3、應用分發看上去是百度、360等公司新的營收模式,但不是新模式。實際上,如果應用分發依靠付費下載分成,又回到「賣軟件Copy」的「前互聯網時代」了,此時應用分發角色則提供交易場地和支付渠道,電商模式;App則趨向於下載免費,應用內收費。這意味著應用分發市場的模式又回到了廣告和增值。

4、電商趨勢一虛一實。數字內容的春天來了,虛擬產品的電商;頑固不化的線下實體的冬天來了,互聯網向線下滲透。

5、硬件復興。以小米為代表,互聯網與硬件結合的新模式。

6、不同模式的結合。「微信沃卡」標誌運營商的前向收費模式(包月、時長、流量)和互聯網三大模式存在結合的可能性。

可以發現,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依然離不開廣告、增值和電商三個大的模式。但並非照搬原有的模式。就算有創業移動互聯網產品有全新的模式,也很難突破巨頭。因此,如何讓原有的三大模式成功移植到移動互聯網,比「創新移動互聯網新模式」更加現實。

六、創業公司很難創造全新的模式進而顛覆傳統互聯網巨頭

小米算創業公司,小米未來如何發展還看不清楚。當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長的紅利,是小米可以從眾多終端博弈者中脫穎而出的土壤。小米的模式模仿自蘋果,也談不上新模式。如果拋卻小米的硬件不看,作為互聯網公司小米並無特別的模式。

其他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新秀創業公司,例如陌陌、唱吧、啪啪、3G門戶&Go桌面等暫時也沒有明確的商業化路線圖。根據互聯網的發展來看,找到一種適合公司或者產品的商業模式已經非常困難。如果想創新找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商業模式則比登天還難。

以UGC(用戶創造內容)為代表的WEB2.0概念出現時,有聲音說WEB2.0要顛覆WEB1.0。但WEB2.0並沒有「革命性」地改變什麼。老三大門戶依然挺立,新三大巨頭則在上演馬太效應的「強者愈強」。WEB2.0在中國的代表產品人人網、新浪微博等則陷入困境。前者市場和市值萎縮,後者則暫時放棄上市接受阿里投資,淪為阿里的打工仔。

正如吳軍博士在《浪潮之巔》的觀點,「所有 Web 2.0 的公司都沒有在真正意義上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並最終將被能成功演變為 Web 2.0 的傳統互聯網 1.0 巨頭所超過。」

同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會顛覆PC互聯網,故沒有WEB3.0的說法,而是稱之為「後互聯網時代」或者「後PC時代」),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在無法尋找到獨有的、有效的的商業模式快速追上巨頭時,很可能會被巨頭超越。

各大巨頭已將重心偏移到了移動互聯網,對這個新大陸虎視眈眈。產品可以山寨,模式可以複製,移動互聯網公司的創業者要麼被其虐殺,要麼被其收編,被巨頭納入懷中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創業者的切實可行的夢想。

總結一下:①移動互聯網經過五年發展,盈利模式已經逐步清晰:依然離不開傳統互聯網廣告、增值和電商三大盈利模式。②移動互聯網會有互聯網和硬件的整合、多重營收模式的整合、線上和線下的結合。③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幾乎很難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突破巨頭,因為移動端商業化已經很難,而巨頭也已虎視眈眈。④能被巨頭收編是一個不錯的結局。不論是巨頭還是創業者的移動互聯網商業化,更需要解決的是原有商業模式的移植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920

蘇格蘭公投直播:與英國300年“婚姻”是否已走到盡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81

更新:

看看英國和蘇格蘭媒體頭條如何描繪此次公投。

《太陽報》:“統還是分”蘇格蘭人今天將在白紙上書寫一切。

scotind1

《Daily Record》援引蘇格蘭詩人Robert Burns詩人名句作為頭條,“我們祈禱有一天……人與人都能手牽手成為兄弟”。

scotind2

《每日郵報》同樣援引Robert Burns的名句,“一日英國永遠英國,我們團結一起”。

scotind5

《衛報》用英倫三島衛星地圖做頭條,並配以“命運日”作為標題。

scotind6

蘇格蘭報紙《獨立報》標題則是:“307年之癢”,形容蘇格蘭和英格蘭合並307年的歷史。

scotind7

最新民調機構Ipsos MORI調研顯示,47%受訪者支持獨立,53%反對獨立。可以肯定約95%的蘇格蘭人會參加投票。

QQ截圖20140918200548

(蘇格蘭民調變化趨勢)

原文:

今天上午蘇格蘭公投開始,如果蘇格蘭最終選擇獨立,將沖擊英鎊以及全球金融市場。

超過420萬蘇格蘭註冊選民將前往設在市政廳、學校、教堂等地的32個票區投票,這是蘇格蘭史上規模最大的投票。

華爾街見聞此前援引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預計,在公投當天,蘇格蘭公投支持獨立的消息將立即引發英鎊下跌,跌幅3-5%。

對於債券和其他固定收益產品,投資者可能因為擔心英國主權評級被下調而被迫調整持倉。

投票從北京時間周四14:00下午開始,直到周五淩晨5點結束。最新民調顯示,獨統兩派陣營人數依然勢均力敵。預計正式投票結果最早將在周五公布。

據路透報道,一名叫做Ron的商人成為愛丁堡 Waverley Court 票站第一個投出選票的蘇格蘭人。

他說:“這是蘇格蘭歷史性的一刻,我畢生都在等待這一天。現在是時候與英國分手。我投出了‘贊成’獨立的選票。”

就在Ron說話的同時,一對工人夫婦呼喊“不要獨立的口號”走向投票站。

最新民調顯示,反對獨立陣營的支持率為52%,獨立陣營為48%。而此前另一項民調差距更為接近,顯示反對獨立的為51%,支持獨立的是49%。

民調還顯示有最多有60萬蘇格蘭人在公投前幾小時還沒有想好如何投票。

以英國首相卡梅倫為首的英國議會主要三黨竭力挽留蘇格蘭。卡梅倫哽咽挽留蘇格蘭,並請求蘇格蘭人不要“分裂英國這個民族家庭”。

蘇格蘭首席大臣、蘇格蘭民族黨黨首薩爾蒙德(Alex Salmond)則立主結束與307年歷史“蘇英合並協議”,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

英鎊在公投開始後大幅波動,英鎊/美元從1.6319一度下探1.6272。(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47

A股已走到暴漲前夕的第九步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2987073


  高盛認為,韓國和臺灣的經驗顯示,隨著滬港通的開通,中國A股很快將被納入全球基準股指。
  外匯管制嚴格的市場在納入MSCI 新興市場指數(MSCI EM)時多采用漸進式方法,從開始到完成通常需要7-10年時間。例如,印尼、韓國、馬來西亞和臺灣分別用了9年、7年、10年和7年。
  以下是臺灣股市被納入MSCI EM 指數所走過的路程:
  第一步(1983年始):境外投資者通過在紐交所交易的美國存托憑證(ADR)和證券投資信托間接投資臺灣股市。
  第二步(1991年):允許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投資臺灣股市(發放配額)
  第三步(1991年): 允許投資3個月期貨幣市場工具(發放配額)
  第四步(1994年): 擴大3個月期貨幣市場工具配額
  第五步(1996年):允許資本自由流出
  第六步(1996年):MSCI EM 指數首次納入臺灣股市(以臺灣股市市值的50%計入)
  第七步(1997年):向境外投資者開放期貨市場
  第八步(1999年):允許境外投資者購買可轉債和各類金融證券
  第九步(2003年):取消QFII配額制
  第十步(2005年):全面被納入MSCI EM (臺灣股市市值100%計入)
  納入MSCI指數後,臺灣股市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華創在報告中指出,在外資開放政策和被納入MSCI指數的共同作用下,僅一年時間里,臺灣股指大漲了40%,市值增長了27%。

  以下是韓國股市被納入MSCI EM所走過的路程:
  第一步(1981年始):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外資托管銀行投資韓國股市
  第二步(1992年):向境外投資者開放部分國內股票市場
  第三步(1992年):首次被納入MSCI EM指數(以韓國股市市值的20%計入)
  第四步(1995年):允許外企在韓交所(KSE)上市
  第五步(1996年):允許境外投資者發行固定收益證券
  第六步(1996年):MSCI EM指數擴大韓國股市市值的計入比列至50%
  第七步(1998年):放開境外投資者對私營和國企的持股限制(分別上調至55%和30%),同時取消對境外投資者投資活動的諸多限制。
  第八步(1998年):全面被納入MSCI EM

  報告顯示,納入MSCI EM指數對韓國股市產生了明顯影響,尤其是首次被納入(20%)後的三年里,韓國股指大漲65%,市值增加了79%,交易量上升了153%,外資交易占比從1%漲至了3.8%。

  那麽,中國走到哪里了呢:

  第一步(2002年):發放QFII配額
  第二步(2004年):允許香港開展人民幣業務
  第三步(2006年):發放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配額
  第四步(2007年):擴大QEII限額、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
  第五步(2010年):允許境外投資者以人民幣參與銀行家債券市場
  第六步(2011年):發放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配額、公布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管理辦法
  第七步(2012年):個人人民幣業務拓展至境外
  第八步(2013年):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啟動
  第九步(2014年):滬港通開通
.......
  今年6月,MSCI決定暫不將中國A股納入MSCI EM指數,稱這是因為對A股投資存在限制。但是MSCI表示,將在2015年年中考慮是否將A股納入。

  從過去幾個月A股的表現來看,市場對此可謂充滿了期待:
  屆時A股將會有怎樣的表現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252

800工行儲戶身陷“如意金積存”騙局 卡在手,錢已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366

“如意金積存”騙術已致數百儲戶中招。 (CFP/圖)

騙子先潛入儲戶個人網銀賬戶用余額購買貴金屬,再以協助退款為由,騙取儲戶網銀驗證碼,轉走賬戶存款。這一新型騙術已致數百工行儲戶中招。

無論是銀行儲戶,還是網購用戶,個人信息遭不法分子詐騙利用已成高發態勢。有數據顯示,僅網購遭遇安全問題的網民達2010.6萬人,其中欺詐信息居首位。

因中了騙子“如意金積存”圈套,張浩妻子工商銀行賬戶上的六萬多塊錢不翼而飛。夫妻倆急得兩晚沒合眼,這六萬是他們一年的生活費。

據南方周末記者統計,2015年7月以來,全國各地至少800名工行儲戶遭遇了這一騙局,其中被騙錢的有350人,單筆被騙金額最高達7.9萬元,合計約275萬元。工行方面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總行已向公安部門報案,並將全力配合警方調查。

張浩認為,是工行網銀存在的安全隱患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因此其損失應由工行賠償。2015年8月17日上午,包括張在內的16名受害者來到工行上海分行討說法。同日,廣州、北京兩地受害者分別也趕到所在地的工行分行及銀監部門要求賠償。

騙子潛入賬戶,買黃金設局

2015年8月13日晚7時許,張浩妻子突然收到一條工行扣款短信,其賬戶7.6余萬元全部被支出購買了“積金積存”。

“如意金積存”是工行於2009年推出的一項業務,分如意積存和積金積存兩種。工行儲戶在既有賬戶內建立如意金積存賬戶後,可以主動積存或定期積存工行的如意金條,通俗來說就是購買黃金。對於積存的如意金,客戶既可贖回獲得現金,也可到工行提取實物。

張浩妻子對這項業務聞所未聞,也弄不明白“積金積存”為何物。驚慌失措的她只知道,賬上的錢真的被支出了,賬戶余額只剩五毛錢。

這時,一個自稱“拍拍網客服”的人打來電話,詢問她剛才是不是購買了七萬多塊的遊戲卡,如果不是本人親自操作的,他們可以協助退款,但需要告知她手機上收到的短信驗證碼。

扣款短信是真的,退款電話應該也假不了。夫妻倆商量著,反正卡里已經沒有錢了,說不定給了驗證碼錢就回來了。

給了“拍拍網客服”驗證碼後,張浩妻子果真收到賬戶資金變動的短信。當賬戶余額接近兩萬元時,“拍拍網客服”來電稱這樣退款太麻煩,希望她連接U盾配合操作。直到六萬塊錢被轉走,余額只有一萬多元時,夫妻倆才如夢初醒,他們遭遇了電信詐騙。

張浩上網查詢得知,這是一種正在各地上演的最新騙局。

詐騙分子登錄張浩妻子的網上銀行後替她開通了“如意金積存”業務,用賬戶里的7.6余萬替她申購了積存金。騙子通過積存金的申購和贖回造成扣款、退款的假象,騙取了張浩妻子的信任,拿到快捷支付的驗證碼後再將錢轉入第三方交易平臺。

自認為處事謹慎的張浩說,若不是“詐騙的每一步都通過工行的貴金屬交易來迷惑我們”,也不會讓騙子得逞。看著還沒出月子的妻子郁郁寡歡,剛出生的孩子嗷嗷待哺,丟了六萬塊錢的事還得瞞著老人,張浩決定找工行理賠。

即便沒讓騙子全部得逞,但這類騙局仍會給受害者造成損失。工行上海儲戶黃哲在8月11日晚收到工行客服短信提醒,賬上的三萬元存款被支出購買了“如意積存”。隨後騙子打來電話,同樣要求提供驗證碼協助退款,黃哲沒有上當。

掛掉電話,黃哲馬上登錄工行網上銀行,贖回了騙子替他購買的130多克黃金,但因手續費和實時變動的黃金差價,黃為此還是損失了500元,“前後沒超過兩小時”。據南方周末記者調查,受害者因為手續費和差價造成的損失,已知最高的達到上萬元。

工行總行辦公室公共關系處負責人汪振寧8月17日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對於客戶因為非本人操作購買貴金屬產品產生的手續費等損失我行將予以返還,維護客戶的合法權益。”

密碼是誰泄露的?

接到騙子的電話時,黃哲最關心的問題是,自己的網銀密碼到底是怎麽泄露的。

360公司首席反詐騙專家裴智勇博士分析,此類詐騙發生的根本原因是銀行客戶的網銀賬號和密碼已經泄露。而造成客戶網銀密碼泄露的主要原因是密碼設置過於簡單,或在不同的網站使用了相同的賬號密碼。他建議銀行對客戶密碼進行安全性檢驗,強制客戶設立複雜密碼。

黃哲稱自己的密碼設置得相當複雜,和個人信息也沒有任何關聯。他來到開戶行詢問,工作人員建議他仔細回憶,可能是在平時上網的過程中自己不小心泄露了密碼。工行總行汪振寧在回複南方周末記者的郵件中稱,“經核查分析,在此類事件中,不法分子通過釣魚網站、木馬程序等非法手段獲取客戶賬戶信息、電子銀行登錄名和密碼。”

黃哲不能接受“儲戶個人泄露密碼”的說法。受騙當晚,黃哲加入了“工行如意金積存受害者”QQ群,他發現群友受騙共同點是在受騙前幾日有大額資金往來。“試問,除了工行服務器被黑,除了內部泄露,還能有什麽把我們匯集在這個群里?”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工行一口咬定是我不小心泄露了密碼,我手上有三張卡,為什麽唯獨工行的卡出事情?”上海儲戶諸文說她實在想不通。還有一位平時只通過工行手機銀行登錄賬戶的受害儲戶甚至將手機交給派出所查驗,據稱未查出異常。

鹹陽儲戶高宇只損失了一百元手續費,因為他“卡里沒錢”。高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兩年前他在淘寶上做虛擬點卡生意時曾經收到過一批“黑貨”,對方聲稱是從銀行內部買到的儲戶賬號和密碼。經查驗屬實,“不過你沒有U盾和驗證碼,登上去以後什麽也做不了。”

“密碼是誰泄露的”成了受害者QQ群中的高頻話題。

“還是要讓公安抓騙子,抓住一問就清楚了。”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會長何山認為,在密碼泄露問題上銀行推儲戶,儲戶推銀行,不核查清楚就沒法分清責任。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律師余許昌表示,當儲戶和銀行都堅持不是自己泄露了密碼時,在法律訴訟中只能“誰主張,誰舉證”;但現在工行和儲戶主張對方泄露密碼都缺乏確鑿的證據,因此只能判斷工行在完善信息系統方面負有更大責任。

越便利了,就越不安全?

騙子替諸文購買的一萬元積存金在她的賬戶里躺了五天。被騙當日,諸文到開戶行要求贖回,大堂經理勸她等“下周一金價漲了”再說。

“金價漲跌和我有什麽關系呢?這個積存金不是我要買的呀!”諸文詢問大堂經理,為什麽騙子登錄她的網上銀行就能直接操作交易貴金屬,不需要風險評估,也不需要簽署書面協議。

7名受騙儲戶在提交給中國銀監會的聯名信中援引了其2011年公布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希望以此證明工行“在理財業務開通及購買流程上違規”。據該辦法顯示,商業銀行應當在客戶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前對客戶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評估結果告知客戶,由客戶簽名確認後留存。受騙儲戶的邏輯是,如果工行嚴格執行此規定,騙子即使登錄了網銀也無法開通“如意金積存”業務;他們收不到資金變動的短信,也就不會上當受騙。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如意金積存”並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理財產品,就像買賣外匯一樣不需要風險評估與“面簽”。工行總行汪振寧對南方周末記者澄清:“該業務的本質為貴金屬實物金條的網上購買行為,並非投資理財。”

諸文的另一重疑問是,為什麽網銀交易貴金屬連二次驗證都可以省了,“那我們當初花錢買U盾有什麽用呢?”

工行客服用一個比喻回應了受騙儲戶的類似質疑:同一賬戶內的交易就像你的錢從左手到了右手,難道還需要驗證嗎?

汪振寧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不需要二次驗證的“設計初衷是在確保客戶資金不向外劃轉的前提下為客戶提供更便捷的理財服務”。他同時表示,“為進一步加強對客戶賬戶安全的保護,我行將對新開立貴金屬交易賬戶的業務提高認證強度。”

一位匿名的銀行業內人士稱工行的做法可以理解,因為業內普遍認為賬戶內交易不存在風險。“現在看來還是有漏洞。賬戶內交易其實不會把你的錢轉出去,騙子買了黃金,黃金還是你的,騙子要達到目的最終必須通過賬戶外交易。問題在於你不知道買黃金是個幌子,但讓你以為錢沒了,你一慌就把驗證碼給他了。”

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發布的《2014中國電子銀行調查報告》指出,中國電子銀行業務連續五年呈增長趨勢,2014年個人電子銀行用戶比例為43.1%。上述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所有驗證都取消了,操作非常方便,但你的賬戶也非常危險。”

網友“小馬爆發正能量”在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都工作過,在身邊三個親友接連遭遇了“如意金積存”騙局後,他開始在微博上發帖質疑工商銀行。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這類騙局在2014年就已顯露端倪,工行的風險防控部門應該有所耳聞。“但業務部門會出來說,被騙的是少數,不要二次驗證畢竟方便了客戶。銀行通常會這樣考慮問題。”

緊急補救措施並非沒有,工行最終決定從8月14日淩晨起對個人網上銀行理財類交易增強了身份認證控制,客戶進行包括網上貴金屬在內的理財類交易時必須通過U盾、口令卡或支付密碼進行二次驗證。

不過,手機銀行的系統設定沒有同時更改,受害者QQ群里的新成員還在不斷增加。杭州儲戶韓遠在14日晚上6點半被騙了5800元,騙子通過手機銀行將他賬戶內的所有資金都轉入貴金屬賬戶,再騙得了驗證碼。8月16日起,工行手機銀行的理財類交易也須進行二次驗證。

存款被騙,維權艱難

截至8月19日下午兩點,工行“如意金積存受害者”QQ群成員已達808名,他們聊得最多的話題是:損失的手續費誰來賠償?被騙的錢有沒有可能要回來?

石家莊儲戶“52萬哥”是群里的名人,他被套在積存金賬戶里的錢最多,贖回時產生的手續費也最高。他聯系當地電視臺報道此事後早早獲得了開戶行的補償。“我昨天去的,今天就有結果了。”

北京儲戶吳夢是理賠的先行者,她7月初被騙時,受害者QQ群還沒有建起來。她通過各種途徑,到最後協商解決,整個過程歷時一個月。

還有一些受害儲戶在微博、地方論壇上廣泛發帖,也得到了回應。開戶行的工作人員會主動聯系他們,補償現金,並要求他們簽署一份“客戶諒解書”。

而工行蘭州某支行給了被騙儲戶2350元作為“出於人道考慮的補償”,“但不是賠償,咱們得把這話說清楚”,條件是要求該儲戶當場刪掉此前發的微博。

邯鄲一位儲戶被騙五千元,他和老婆輪流去銀行,“就跟在行長後面,行長去哪我去哪”,跟了五天,獲得了一半的補償。行長告訴他,先給這麽多算是私了,總行在開會商量補救辦法,以後如果發了文件再補另一半。他向“難友”們介紹經驗:“你們要是怕丟人,錢就不會賠的。”

8月17日,上海16名受騙儲戶前往上海分行討說法。該行電子銀行部門有關負責人安撫他們說會給出“令人滿意的補償方案”。第二天,被騙了六萬塊的張浩接到工行電話,稱騙子替他買貴金屬產生的1700塊手續費“肯定賠”,其余的損失“是本人操作,應該賠不了”。

張浩對這個“令人滿意的補償方案”非常失望,他感覺自己又被“騙”了一次。

一位廈門的受騙儲戶決定走法律途徑解決糾紛。這也是網友“公交姬”的選擇。7月初,操作“如意金積存”騙局的同一夥不法分子盜刷了“公交姬”的工行儲蓄卡,他決定起訴工行“未盡到資金保管義務”。在他看來,法院是將雙方“拉到一塊兒的契機”,哪怕庭外調解也能解決問題。他建議和銀行產生糾紛的儲戶走法律途徑:“未必要請律師。當責任劃分不明顯時,盡快訴訟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對雙方都好。”

(應被采訪者要求,文中張浩、黃哲、諸文、高宇、韓遠、吳夢為化名)

拆穿:“貴金屬”騙局

1.手機用戶首先收到銀行短信通知,顯示其賬戶有資金支出,支出原因為用戶不熟悉的某項網銀金融業務,如“積金積存”、“如意積存”等。這些業務實際上是網銀開設的貴金屬交易業務。

2.用戶接到自稱是電商、銀行及其他各種公司客服人員的電話,稱受害者使用銀行卡進行了消費,因金額較大,需要電話確認是否為本人操作,若非本人操作,則可以將錢款退還給用戶。

3.用戶表示消費並非本人操作後,賬戶真的會收到一定金額的退款。

4.隨後,“客服”會告知用戶,其網銀賬戶可能已經被盜刷,為保證全部資金能夠退還到受害者網銀中,需要用戶提供驗證碼,並要求用戶不要掛斷電話。

5.這時,用戶手機會收到一個驗證碼短信,這個短信實際上是一個轉賬支付驗證碼通知短信或開通各種快捷支付的驗證碼短信。

6.用戶將驗證碼通過電話告訴“客服”後不久,就收到了銀行卡被扣款的短信,並發現自己網銀被盜刷。

資料來源:360互聯網安全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650

用戶無感、競爭無度、品牌無格,功能商業已走到盡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5/160858.shtml

用戶無感、競爭無度、品牌無格,功能商業已走到盡頭
付巖 付巖

用戶無感、競爭無度、品牌無格,功能商業已走到盡頭

我們必須要從功能商業的競爭格局中跳出來,以最快的速度進入精神商業的軌道之中。

功能商業時代的“三無”困境

過去10年我一直從事風險投資,經歷了從PE(私募股權投 資)、VC(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種子投資等各階段的投資實踐,調研過的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有數千家。坦率地說,我感到有些憂慮,特別是近兩年,隨著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和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很多大型企業的發展都步履維艱,中小型企業的生存則更加艱難,尤其是當前“雙創”大潮中每年湧現出來的上百萬家創業公司,絕大多數從一開始就面臨著生死考驗。

為什麽企業的生存會如此艱難?究其根本,我認為是由於功能商業時代的“三無”困境造成的。所謂功能商業,是指企業將產品或服務的功能層面放在首位,不斷通過技術改進和模式創新來改善用戶體驗,力求不斷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實用價值。追求極致產品和極致體驗,正是功能商業的目標,不斷將功能商業推向巔峰。然而,功能商業最致命的問題在於,片面重視人的物質功能滿足,卻忽視了人的精神需求,即使試圖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也是從物質功能層面入手。這導致人的精神滿足效果非常差,根本無法觸及人真正的剛性精神需求。久而久之,功能商業的困局越來越明顯,表現為三無”:用戶無感、競爭無度、品牌無格。

1.用戶無感


首先是用戶無感,具體表現為用戶的無感知、無信任、無好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會發現無論怎樣努力,比如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做營銷推廣和品牌傳播,潛在目標用戶的反饋大 多都很漠然,即使覆蓋的人群是精準目標用戶,你也會發現大多數人根本無視企業的種種努力,導致大部分營銷成本都被這種冷漠所淹沒,結果造成用戶轉化率極低。除了那些已經建立起品牌壁壘的大企業,對於更多中小企業和新創企業而言,持續的營銷投入如果無法帶來有效的用戶轉化,必然會出現現金流危機,企業的生存將會受到嚴峻挑戰。近年來許多拿到多輪風險投資的企業依然無法存活下去,在眾多死因中最多見的就是瘋狂燒錢獲取用戶、瘋狂投入塑造品牌。然而對於多數企業而言,燒再多錢也解決不了用戶的感知、信任和好感的問題,即使在短時間內業績猛漲,但由於用戶沒有忠誠度而流失嚴重,這樣的企業絕大多數都難以持續發展,錢燒光了自然無力回天。據媒體報道,2015 年,超過800家拿到A輪投資的公司都以失敗告終,越來越多“B輪死”和“C輪死”的故事也都成為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近年來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凡客和拉手網,這兩家公司都因先後拿到數億美元的投資風光一時,然而最終還是現金斷流,成為用戶無感的受害者。

2.競爭無度


其次是競爭無度,表現為同行企業之間的競爭極端殘酷。
近20年來在大家都面臨著用戶無感的難題下,為了獲取用戶並讓用戶“就範”,以獲得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幾乎在中國各個行業中都普遍出現了一種極端的競爭模式,即在風險投資或資本市場的助推之下消滅同行業對手,從而試圖獲得一家獨大的局面,讓用戶別無他選、只能選擇自己。這種極為殘酷的策略成了所有行業解決用戶無感難題的最主要手段。這個殘酷競爭的現實,在過去15年來互聯網快速普及所催生的實物類電商和服務類O2O(Online To Office,在線商務模式)行業尤為明顯,價格成為最簡單和最具殺傷性的武器。有資金實力的大企業持續拉低產品和服務價格,持續用低價、補貼甚至免費來吸引用戶轉化。這種策略可以在短時間刺激用戶的消費欲,使用戶轉化率大幅度提高,同時使同行業的對手都迫不得已跟進,從而導致絕大多數企業在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虧損連連、透支生命。持續的價格戰,使大多數沒有資金實力的企業不堪重負,硬生生地被消耗致死,無奈出局。這種長期持續、愈演愈烈的無度競爭格局,最終將導致每個行業都陷入殘酷無序的競爭,每個行業最後都由幾家最終的勝出者來把持和壟斷,將會使無數的中小企業和創業企業走到最後只能仰天長嘆、求生無門。

f72927d6b5c0c0a8af9397b0ca13cb61


3.品牌無格

最後是品牌無格,表現為品牌缺乏人格化的表達。我們必須了解,品牌其實是精神性的事物,品牌需要一個精神內核。所謂內核就是一種核心價值主張。做人和做企業其實是一個道理,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一個人的品牌就是人格,人格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真正屬於自己並可以進行口碑傳播的東西,其他諸如相貌、財富、權力等都是外在的、不持久的。人格品牌是精神性的,其核心是一種人格魅力,可以讓他人清晰地感到一種正能量。 同樣的道理,企業對品牌也必須進行人格化的表達,才能將品牌內核的正能量激發出來,穿透用戶的精神世界,讓其用戶清晰地感知並反複強化,才能逐漸賦予用戶一個與品牌內核一致的精神標簽。用戶一旦被貼上了品牌的精神標簽,就意味著其剛性的精神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用戶對品牌就會形成深度的認同甚至瘋狂的熱愛,從而會自發地為品牌進行口碑傳播。這種帶有信任背書的口碑傳播在去中心化、鏈式分布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是最有效的,甚至可以稱之為“無敵模式”。品牌內核的能量越大,對一度用戶的影響就越深,並會通過用戶真實的人際社交網絡進行二度、三 度甚至更多輪次的傳播擴散,形成巨大的傳播能量。憾的是,在功能商業時代,絕大多數企業都不具備進行品牌人格化表達的能力,因而不具備真正的精神內核,也無法將品牌的精神標簽賦予用戶,進而無法驅動用戶進行口碑傳播和信任背書。品牌人格化能力的缺乏,將導致企業長期陷入營銷成本高、渠道成本高、用戶轉化率低、用戶忠誠度低的局面之中,久而久之必然會出現生存堪憂、發展無計的狀況。

總結一下,在功能商業的“三無”困境中,用戶無感是表現最突出的難題,競爭無度成了解決用戶無感的主要手段,而品牌無格則是用戶無感的根本原因,是所有企業在功能商業時代步履 維艱的根本癥結。也可以說,品牌是否有格是區分功能商業和精神商業的標誌。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國內已經有一些企業和有時之士開始覺醒,諸如小米、樂視等新生代企業,諸如羅振宇、吳曉波等跨界學者,他們之所以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異軍突起,在各自的領域獨樹一幟,主要是由於他們都在品牌人格化的精神商業道路上進行了領先一步的探索和嘗試。由於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企業都陷入功能商業的“三無”困境中無法自拔甚至在垂死掙紮,誰能夠在品牌人格化上稍微取得一點突破,就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收獲,就會迅速獲得用戶的青睞。品牌一旦開始有格,就一定有機會突破寡頭勢力的重重封鎖,改變功能商業的“三無”困境,進而成為改寫歷史的領導力量。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時代,最令人頭疼,也是最棘手的問題是創業公司的數量猛增,而創業失敗率卻居高不下。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平均每分鐘有4家新公司註冊;截至2016年4月30日,平均每分鐘新增註冊公司數量為8家;預計到2016年年底,將會增長到平均每分鐘新註冊公司12家。創業浪潮前所未有地洶湧澎湃,但是根據我近5年來的觀察,創業公司一年期存活率應該不超過10%,三年期存活率不超過5%,五年期存活率不超過1%,也就是說創業最終的失敗率可能高達99%。根據我們中青創投團隊研究的結果,2013~2015年的3年內,獲得過天使投資的創業公司只有大約7%拿到了下一輪投資,而未拿到下一輪投資的創業公司基本上都彈盡糧絕了,當然還有無數個根本拿不到天使投資的創業項目就只能慘淡收場了。這是一組可怕的數據,也是一個殘酷無情的現實。目前在全國範圍內,每年新增上百萬家創業公司,然而等待它們的卻是一種宿命般的淒慘結局。這種宿命正是功能商業時代血腥競爭的必然結果:相互殘殺,剩者為王。

e3d70d3

再看看大家耳熟能詳的所謂互聯網思維,它在功能商業時代披上聖衣、走上神壇,成為指導所有創業公司或者傳統企業“互聯網 +”轉型的金科玉律,但是事實上它卻害苦了無數人,也讓無數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是一種根本無法觸及人的剛性精神需求的工具化方法論,它將功能商業進一步推向了巔峰。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在功能商業中扮演著興風作浪、推波助瀾的角色,它從商業模式的底層邏輯上促使每個行業的競爭更加血腥,導致在大多數細分行業里面,經常出現只有三家公司可以存活甚至一家獨大、贏家通吃的局面。

如果這種局面無法改變,那麽所產生的後果將是相當可怕的: 大量的創業失敗者可能不會從自身去找原因,反而可能會產生消極、抱怨、憤懣的負面情緒,甚至可能會蔓延成為一種社會危機。當前中國的市場經濟正處於深化改革的攻堅階段,經濟結構調整、去杠桿、供給側改革都是勢在必行的,這個時期順勢推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但是,要真正地通過創新 創業來為經濟增長提供長期動力,就必須高度重視和解決創業失敗率居高不下的問題。功能商業時代的創新創業,已經集體性地陷入了“三無”困境而無法自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別無選擇,唯有跳出功能商業的束縛,走入精神商業的懷抱,才有機會去打破宿命並創造生機,使創新創業之路能夠走得更遠、更穩。

精神商業到底是什麽?一句話,精神商業是消費者需求的全面升級,這種升級表現為從實物或服務的功能消費需求全面跨越到精神層面的消費需求。在精神商業時代,企業要想生存並獲得發展,贏得消費者對功能層面的滿意只是一個基本功、一種必備的能力,對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如何滿足消費者在精神層面的剛性需求。如果你不能夠滿足消費者真正剛性的精神需求,還是僅僅停留在千方百計地滿足消費者的功能需求,那你的企業就極有可能陷入功能商業的殘酷競爭無法自拔,從而成為99%的失敗者中的一分子。

在精神商業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如何對話?我認為,精神商業中我們面對的消費者通常會這樣說話:“××品牌、××企業,請你不要告訴我你的價格有多麽公道,你的技術有多麽牛,你的產品有多麽好。你應該告訴我的不止這些,你應該告訴我:你是誰?你為什麽要做這個?你對未來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看法?你知不知道我在想什麽?我的痛苦是什麽?我的焦慮是什麽?你能不能告訴我,除產品好、體驗好之外,你還能給我什麽?你得讓我愉悅,讓我驚喜,讓我感動。如果你不能告訴我,那我告訴你,我有很多種辦法可以找到比你更好的產品、比你更好的服務、比你更低的價格,就這麽簡單!”這是一種完全不同於功能商業時代的邏輯,這將是精神商業時代最基本的話語體系。

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絕大多數企業的重心都放在應對功能層面的殘酷競爭上,功能商業仍然是大家疲於應付的主戰場,猶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屍橫遍野的歐洲大陸。我們必須要擺脫互聯網思維的控制,建立起一種適應精神商業的全新商業模式;我們必須要開辟一個全新的戰場,從功能商業的競爭格局中跳出來,以最快的速度進入精神商業的軌道之中。當絕大多數人還在功能商業戰場里拼刺刀的時候,你已經在精神商業這個新的戰場上做好了進行現代化戰爭的所有準備。


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從功能商業升級到精神商業是全球商業變革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在功能商業陷入困境的今天,精神商業肩負著一種歷史使命,號角已經吹響。我認為,在未來精神 商業時代中成功的企業,將會比今天的成功企業更加優秀、更加強大。精神商業中的成功企業,將會具備一系列獨特的能力:打磨出自身品牌的精神內核,打造出極具穿透力和凝聚力的品牌IP,能夠不斷為用戶貼上精神標簽並反複強化,能夠將用戶群打造成一種真正的精神聯合體,能夠激發用戶社群產生巨大的傳播能量。這些能力是在精神商業時代中獲取成功的關鍵,它們絕對不是可以憑空獲得的,而是需要從根本上突破原有的思維局限,去建構一種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和能力。這就是我講的社群思維,它將會秒殺互聯網思維,將會喚醒一個偉大的精神商業時代的到來,將會成為一種引領創新創業的精神法則。


社群是精神商業的孵化器

對於一家企業而言,能否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是決定其能否進入精神商業軌道的根本因素。滿足了用戶的精神需求,就可以擺脫功能商業時代的“三無”困境,找到從功能商業走向精神商業的入口。

企業在精神商業時代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產品或服務不斷去連接用戶,並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從而逐步完成與用戶在精神層面上的連接,將他們緊緊吸引、凝聚成為忠誠用戶,逐漸形成一種規模持續加大、具有深度關系甚至牢不可破的精神聯合體。只有這種精神聯合體,才可以稱為真正的用戶社群。

構建屬於自己的用戶社群,是以滿足用戶的精神需求為前提的,是一個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精神商業之路,正是得益於用戶社群這個精神性載體的滋養,並隨著用戶社群的壯大才有機會逐步完成綻放。因此,社群實際上是孵化精神商業的一種載體,我把它稱之為精神商業的孵化器。

社群作為精神商業的孵化器,對於當下中國的創新創業者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社群是天然地以用戶的精神需求為導向的,通過塑造一個核心價值觀來形成品牌的精神內核,進而從精神層面去連接用戶,打造出一個緊密而穩固的精神聯合體。這個過程類似於優客工場孵化出一家獨角獸級別的創業公司,它並沒有那麽容易,但是只要找準方向、找對方法,就一定會不斷取得突破、有所收獲。

1046ba7

社群作為精神商業的孵化器,將對提高創業公司的成功概率發揮積極作用。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首要的目標就是生存,只有活下來才有機會去實現夢想。創業者需要情懷和理想,但更需要務實和專註,更需要回歸商業的本質。簡單地說,創業者要在第一時間為自己找到接地氣的商業模式,絕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融資上,一定要在自有資金消耗殆盡之前找到賺錢的方法,盡可能早地實現公司的收支平衡,只有這樣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錢怎麽賺?毫無疑問,唯一的辦法是找到認可你的用戶。把你的產品和服務打磨到極致,把你的價格做到有競爭力,這些都是你必須完成的任務。但是如何找到用戶、留住用戶,如何低成本地營銷推廣和塑造品牌,這些問題都是巨大的考驗。

這個時候,社群作為精神商業孵化器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

當你遇到資源有限、束手無策的困境時,其實所有人也都面臨這樣的問題。你唯一可行的路徑,就是打造自己的用戶社群,找到自己的第一批鐵桿用戶。你應該記住,真正的用戶社群是精神性的載體,一定要去滿足他們功能需求以外的精神需求。你應該記住,用戶社群是求精不求多的,一定要充分利用你身邊的人際關系和社交網絡來發展第一批體驗用戶。你應該記住,你做用戶社群,是在打造一個具有相同價值觀的精神聯合體,要不斷輸出你的核心價值觀,要與用戶去做精神層面的連接,同時還要不斷去淘汰價值觀不同的人,不斷尋找共同價值觀的人進入。

即使你的首批用戶社群只有100人的規模,也沒關系,只要你找到正確的方法並堅持去做,你的用戶社群就會產生出巨大的能量,你就可以比別人更容易找到可持續的收入模式。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當你能連續地創造收入並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時候,事實上你就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蛻變。真正的從0到1,就是從無到有地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用戶社群,確保從創業之初就進入精神商業的軌道,避免掉進功能商業“用戶無感、競爭 無度、品牌無格”的“三無”困境。

因此,社群作為精神商業的孵化器,對我們提升創業成功率極為重要。它的真正價值,是讓我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找到生存的辦法,並不斷去壯大自己的忠誠用戶群,不斷構建一種牢不可破的深度用戶關系。

79d86aa

創業 社群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