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23 18:32 編輯 降息為了誰? 節操碎一地的央行火中取栗 作者:格隆 降息:可能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周五央行出乎意料全面不對稱降息: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40個BP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25個BP至2.75%,同時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市場反應就是一句話:小夥伴們驚呆了!格隆直接電話了央行貨政司還算位居高位的格隆匯朋友:你們想幹嘛?對方答曰:你問我,我問誰去?! 曾幾何時,克強總理還在強調經濟必須調結構,不可“大水漫灌”,只能“定向滴灌”。如果你還記得新華社9月中旬重磅社論的標題——“政府應降息強刺激”論調是對中國大力改革的不信任——你就更知道吃驚的不單是小夥伴們。 很多朋友詢問格隆對降息的看法。市場上各大俠對降息的評論已經汗牛充棟,格隆不想就此問題再深入展開,簡單自問自答說說自己的結論: 1、降息是央行逆周期調節的主動行為? 非也,說這次降息是逆周期調整,實在是擡舉了中國貨幣政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央行在不務正業,在火燒眉毛後充當救火隊而已。 本次降息,實質是就是各種博弈力量的一次再平衡:執政黨要政治維穩、經濟維穩;中央政府要結構改革要經濟轉型;地方政府在經濟下行,賣地收入大跳水的大背景下要完成中央的GDP指標,同時要應對迫在眉睫的地方債務平臺還本付息壓力。在夾縫中的央行在這種環境中做一次火中取栗的投機並非沒有道理——最關鍵的,還配合了四季度美元因為美國庫存周期調整的而短期回調的時間窗口——否則,如果美元升值,而人民幣降息,在經濟下臺階的背景下,不僅熱錢外流,居民也會加大對美元資產的配置,這對央行同樣是噩夢。 近期各項糟糕的具體經濟數據格隆不列舉了。簡而言之,這次降息,經濟改革與轉型對政經維穩的一次妥協,是中央對地方的一次妥協,是央行對政府的一次妥協——是權宜之計而不是常態,更不意味著從此進入降息周期: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央行要做的是四兩撥千斤,是調整市場預期,而不是擼起袖子真刀實槍去幹。如果真的是進入降息周期,該做的是每次最多25個BP,少量多頻地去調,而不是直接降40個BP——除非面對的是生和死的抉擇。 直接降40個BP的言外之意就是:這是急診,我就是火中取栗投機一把。市場資金,尤其是外資背景資金不要誤判; 2、降息為了誰? 中國對資金成本真正敏感的,只有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及信貸資源急缺的小微企業。對小微企業而言,運用降準、定向信貸投放這些量的工具,多少能享受一點“皇恩甘霖”,但如果是降息這種價格工具,對幾乎沒有信貸資源競爭力的小微企業而言,基本就是“陪太子讀書”。 所以,你能清楚看出降息是為了誰——沒辦法,誰讓地產與地方政府這一對扶不上墻的好基友,對短期經濟數據和政經維穩如此重要呢! 至於股市(尤其是聞IPO就色變,幾乎沒有正常融資功能的中國股市)就根本不必自作多情了。在龐大的直接融資面前,股市毛線都不是——股市從來就不再貨幣政策制定者考量範圍內。但,融資成本下降,對股市確實是利好——前提是在中間環節負責傳導貨幣政策的商業銀行不過分偷工減料; 3、Does it work? 既然各方獲取信貸資源的能力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既然本次降息明顯有針對性,既然商業銀行肯定會對本次降息政策“曲解、截留、挪用”以維護利差,那降息對解決流動性緊張當然有用,只是貌似受惠的還是有限——很多人對中國貨幣政策有誤解,以為利率這種價格工具才是普惠制的。恰恰相反,中國金融體系的強烈計劃經濟色彩決定了價格工具才是“定向寬松”,中國的利率政策形成的實際結果從來都是對國企、央企、地方政府以及綁架經濟的地產行業的定向寬松。 4、傳導途徑暢通嗎? 答案當然是NO。 本次降息有顯著的非對稱。存款利率實際上沒有變化,貸款基準利率超常規的下調了40個BP。用意顯然是要保證儲戶利益,試圖讓渡銀行收益,反哺實體——這種美好願望,在“唯利是圖“的商業銀行面前,基本類似與虎謀皮。商業銀行會繼續成為中國貨幣政策傳導中的“黑洞”與“流動性陷阱”——你讓一個習慣躺著數鈔票的人去站著數鈔票,呵呵,你懂得! 5、降息利好的背後有哪些利空: A、央行跳出來不是好事。越俎代庖,說明實體經濟問題相當嚴重; B、我們期待的經濟結構改革與轉型會暫時讓位,周期會拉長——希望這只是前進中的曲折,而不是前功盡棄; C、本次降息緩解了地方產能的出清,固化了地方利益,對真正的實體企業來說,整合的門檻再次被人為擡高,結構改革的難度和成本實際上是提高了。 節操碎一地的央行:火中取栗的投機 格隆真正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下面這些對央行行為、經濟周期、投資影響的思考。這里涉及不少“高大上”的經濟學理論,格隆盡量嘗試用最淺顯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格隆穿插一個笑話:一個從沒吃過饅頭的南方人向北方人討教怎麽揉面做饅頭。北方人告訴他,這很簡單,拿個臉盆,先放面粉,再加水揉。面多了就加點水,水多了就加點面,如此反複,然後上鍋一蒸就好了。第二天北方人問南方人饅頭味道如何?南方人回答,我按照你的說法做了,水多了就加面,面多了就加水,太好玩了。但最後突然發現面沒了,索性就再多加水,煮了一鍋面疙瘩湯。 現在全球主要央行(日本、英國、歐洲,美聯儲也就剛剛改邪歸正而已,現在又加入了中國)就在樂此不彼地幹著同樣的事:反複往面盆里加水,並沾沾自喜享受著面團不斷膨脹的樂趣。但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面沒了! 格隆在大學期間相當部分時間是在研究中央銀行。從理論而言,中央銀行承擔著發行鈔票、商業銀行最後貸款人,以及代理國庫、向中央政府貸款、代表中央政府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職能,其最終目標是實現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等幾大目標。最基礎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會告訴你這幾大目標之間是會相互沖突的,所以多數央行都會選擇捍衛央行的獨立性,盯住央行最本質的單一目標:保持物價穩定,而不會跟隨政府需要做所謂的“相機抉擇”。 但這種“節操”似乎並不是所有央行都能堅守的,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各國央行開始利用手中的貨幣武器,深度介入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一度扮演著終極救世主的角色。這其中領頭的是一向以獨立性自居的美聯儲,歐洲央行隨即跟進,最新入夥的包括日本央行以及英國央行。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長期唯政府馬首是瞻的中國央行。從經濟學理論看,最應該躲在角落里的中央銀行跳出來長時間成為各國經濟舞臺的中心角色,多少有些滑稽和諷刺。 誰都明白,央行印刷的那張紙本身並不是財富。而之所以大家樂於接受央行超量印刷鈔票,不外乎政府對貨幣非中性作用的放大與迷戀,以及民眾對貨幣幻覺的陶醉,僅此而已。 從功能與起源看,貨幣只是做為物物交換的中介角色而產生,其本身並非財富,本質上並不對經濟與財富增長構成實質影響,這就是所謂的貨幣中性。貨幣中性是貨幣數量論一個基本命題,古典學派與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都認為貨幣是中性的,其理論前提是貨幣數量論、薩伊定律、瓦爾拉斯的市場出清也即一般均衡理論、以及盧卡斯總供給函數。由於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貨幣只是實現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數量的變化長期來看只會導致一般物價水平同比例變化,而不會對實際經濟活動如產出等產生最終影響。正是基於這一理論,央行在產生的多數歷史時間是不會出於政府促進經濟的理由而開動印鈔機的。 顛覆這個理論從而為央行發鈔行為提供背書的人是凱恩斯。1936年凱恩斯發表了《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指出充分就業的均衡只是一個特例,通常情況總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要增加有效需求,就必須降低利率,而利率決定於貨幣的供求關系。因此,在凱恩斯看來,貨幣的作用是巨大的,國家應制定適當的貨幣政策,以克服經濟危機和蕭條。 從歷史與現實的發展來看,貨幣非中性論作為政策出現後,既有在二戰危機時期令歐美經濟走出泥沼的成就,也有戰後讓歐美主要經濟體長期陷入滯脹的失敗。即使如此,每到危急關頭,各國政府仍會祭出發鈔的“法寶”。 貨幣的這種作用一旦被放大並癡迷於此,就必然走向另一個極端,這種效果在面盆里的面粉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就會形成金融學里所謂的“貨幣幻覺”。貨幣幻覺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費雪(Irving Fisher)於1928年提出來的,它是指人們只是對貨幣的名義價值做出反應,而忽視其實際購買力變化的一種心理錯覺。在全球央行大肆印鈔推升資產泡沫的背景下,人們通常看到股票漲了,房價漲了,藝術品漲了,似乎每個人都有錢了,卻往往忽視了“錢”本身代表的價值。 不幸的是,這種“有錢人”的感覺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如同港版電影《無間道》里一句著名的臺詞: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最簡單的案例是,中國M2余額超過100萬億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貨幣供應總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1.5倍。M2/GDP從1978年的0.32增長到接近2的水平,在34年間擴大了近6倍。在2012年末中國M2/GDP達到1.88新高時,同期美國的數據不到0.5。與之對應的是,過去十年,中國CPI累計漲幅31%左右,美國物價同期漲幅大約36%。按照這個數據,應該是美元比人民幣更不值錢了。但經常來往兩國的人都知道,你感覺不到美元購買力下降了多少,而今天一百元人民幣能買的東西與10年前則是天壤之別,不少人在GDP年年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反而是感受到了更多的不安全感與危機感。如果央行公布的貨幣發行數據是對的,唯一合理的解釋只能是,統計局完成了央行未能完成的工作:控制物價水平。 M2的增速,理論上應該等於GDP加上CPI的增速,這樣貨幣供給量和經濟增長相適應。一旦跨過這個紅線,“錢”本身就開始貶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持有資產,而只是持有貨幣財富,實際只會變得越來越窮,也就是所謂的“窮得只剩下錢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收獲的只是幻覺,至少政府不是。一方面流通在外的貨幣是政府的負債,在歸還這個債務前摻水稀釋它當然是政府求之不得的事情,這就是金融學中所謂的“貨幣稅”。另外貨幣投入增加至少短期拉動了需求增加了就業。區別在於前者是實在的收益,後者則無法長期證實。 也正是這個原因,日本央行近期高調的印鈔行為極可能象他們的歷屆政府內閣一樣短命:在長期負利率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即使經濟不增長,日本普通人的財富也是增長的。但如果政府大肆印鈔只是火了股市,看不到經濟增長,反而推升了CPI,相信多數日本人會跳起來。所以安倍得解散議會,黑田東彥得做好解甲歸田後去哪個大學教書的後落打算。 美聯儲是聰明的,他們知道超量印鈔的行為只是在寅吃牟糧,見好不收會出大事的。所以別看每次聯儲內部會議對於QE退出似乎都有爭議,但誰都知道他們只是在表演。美聯儲的退出將封殺全球多數央行繼續玩印鈔遊戲的時間窗:當然,你關起門玩可以。如果你既要利率市場化,要人民幣國際化,又要央行替政府救火和背書,你最好還是要看看美聯儲的臉色:寬松不是你一個人說了能算的。 至於普通投資者要做的就簡單了,只需要記住: 1、 美聯儲多數時候給的指引是可信的,中國同行則未必。單純依據中國央行做了什麽來簡單理解和指導投資,可能不會有太好的收益; 2、 一定要跑在美聯儲的前面。 |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2-5 08:21 編輯 節操|兩桶油漲停了,你還追著入市嗎? 今天A股繼續瘋狂表演,最讓人受不鳥的是,兩桶油,對沒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竟然雙雙漲停了?!按以前的邏輯是,兩桶油一漲,準沒好事,那撤不?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格隆匯會員明遠對現在市場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 ![]() 先說A股,大盤漲了119個點,一個不小心還以為是恒生指數的漲幅呢。今天股票里帶證券兩個字的,全部漲停,現在的邏輯就是找哪個金融股沒有漲停,拉。還有就是在國際油價跌成這個樣子的時候,兩桶油居然漲停,雖說有點消息面的配合,但也要有點節操啊! ![]() 我們先回顧下歷史上兩桶油漲停之後的市場表現。 ![]() 以前的邏輯是,靠,兩桶油漲了,趕緊跑。然後很多人就開始擔心,會不會股市又要調整了。這個個人覺得不會,如今A股權重股的估值與宏觀基本面都在底部,配合央行的放水,習李政府的強勢改革,還能跌到哪里去麽,頂多也就小小的調整下嘛。 再看下港股,今天恒生指數其實漲幅已經不小了,403.9個點,主要是在A股的巨大漲幅下黯然失色,但其中也有令人振奮的消息。 我們看下今天一些香港本地券商股的表現,這是多麽的強勢。 ![]() 因為以上券商業務都在香港,如此漲幅感覺有資金已經開始看好港股未來的走勢,在強勢進場。所以同學們,再忍忍,香港駐軍已經給了我們方向,解放軍馬上就要解放北面了,馬上就要南下了。 如今這個市場,大家都不做研究了,你要買什麽樣的股票才能跑贏大市?還不如老老實實買券商,買保險,買銀行。最近很多親戚朋友致電問候我們生活近況,大家懂的,所以我們最近研究的一個話題是,什麽時候撤。最後的結論是,等我們的七大姑八大姨不給我們打電話了,都自以為股神,買啥漲啥的時候可能才是值得註意的時候,目前起碼我們還是能常接到他們的問候,親戚對我正好! 既然市場都這樣了,那大家就輕松下看看段子吧 前幾天剛學會了個詞兒叫滿倉踏空,今天市場又教了我們個新詞,漲停跑輸——如果你的票是9.99%漲停,那你就已經跑輸了,最高10.08%的! ![]() 青年:禪師,以前是跌的難受,現在是漲的難受。做股票咋這麽苦呢 禪師:你收盤後再來。 青年:你的意思是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投資人,我要勇於面對盤面的蹂躪來鍛煉自己而不是消極逃避? 禪師:煩死了!別影響我炒股! ![]() 【網友點評:大漲之後你該買什麽?】券商之後,邏輯最清晰,受益最明確的當屬醫藥和醫療器械股。大盤讓人激動又膽戰心驚的行情,必會刺激心腦血管藥物和心臟支架等醫療器械需求,推薦中新藥業(速效救心丸),以嶺藥業(通心絡膠囊),樂普醫療(心臟支架),同時建議關註福成五豐(殯葬)! ![]() 據說某券商今日收市後做了個調研:90後滿倉100%,買早餐都沒錢了;80後八成倉位,留點銀子供樓;70後五成倉位,經歷過熊市的人,都知道爛股損一時,藍籌毀一生;60後最苦逼,眼看著股指不按套路出牌,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高位建倉”並且“滿倉踏空”,從此組合取名“高倉健”,法號“倉井空”。 ![]() 據說,錯過這一輪行情的股民的表情是這樣的: ![]() 你呢? |
原油三陽開泰 三根巨陽改變節操? 作者:格隆匯 曾維強 導讀:最近三天原油期貨市場三根巨陽線,市場的節操會否因此改變?作為投資者采取什麽樣的策略來應對?本期港股那點事分享來自原油產業領域資深專家、格隆匯會員曾維強的觀點,供大家參考。 最近三天原油期貨市場三根巨陽線,因為我之前股票市場三根陽線改變節操的說法,且近乎在朋友圈直播操作策略,引起格隆君興趣,讓寫一些東西分享,讓格隆匯會員受益,哈哈。格隆君甚是喜歡我的文風,說犀利、簡練,這就是我的風格,之前也有美國的石油行業朋友說喜歡我的風格,這就是緣分吧。 我研究股票4年多,但說實話感覺股票過於繁瑣,只喜歡k線漲跌,牛市的時候我也很快搞出點名氣,後來股市熊了後感覺不太對勁,偶然機會接觸期貨,瞬間喜歡上了。所以我是從股票轉到期貨的,但身在曹營心在漢,覬覦期貨市場有2年,去年才正式入行的。 國內原油期貨也即將上市,是全球最大商品交易品種,原油這個品種是商品,但是屬於消費品屬性,跟鐵礦石之類的投資屬性還有不同,而且下遊應用涉及各行各業,交通運輸、化工、能源等,跟國民經濟相關性有70%以上,算是超級大宗原料,但是因為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影響通脹,會影響宏觀微觀經濟指標,又有金融屬性,同時因為在經濟生活中如此重要原料,大量產油國經濟落後靠賣油為生,如賺的盆滿缽滿的阿拉伯,發達國家歐美日缺油,靠軍事實力維持供油安全,所以又涉及地緣政治。石油衍生出能源金融、能源政治,油價的所有波動不能完全看供需,實際上所有商品都是看供需,但是原油同時具備金融和政治屬性,更多時候對原油二級市場交易思考暫時需要上升到高於供需的第三維第四維的虛擬供需。原油和全球金融市場、科技、社會政治現象形成互相影響的閉環,所以你也會看到正向和負向的循環,讓油價往某個方向過劇烈的反應,所以油價的大幅波動,一定會產生很多黑天鵝,同時很多黑天鵝大概率會引起石油的大幅波動。 回過頭來看看,過去半年石油發生的情況,上半年穩中有升,下半年單邊超級下挫。這里跟蹤過的人會發現,去年年中美元、a股幾乎同時上漲,而原油開始醞釀下跌,這期間也發生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擊落馬航飛機事件,還有個美國頁巖石油產量每個月超預期大幅上升的現象,這幾個現象幾乎是同時發生的。然後看到opec不減產決議,幾乎天天冒出一個石油部長聲明不減產,然後美國方面庫存持續上升,全球經濟下滑,這個過程某種程度上如果陰謀論來演化,會有很多版本,也很精彩,但回到期貨市場,就是簡單的做空,做空,投機空頭抓住各方軟肋,猛烈做空,產業拼命套保,因為所有參與者都無力扭轉這個空頭市場,所謂價值投資者用供需解釋了一回,很開心,殊不知沒有其他因素,是不能很好套用解釋的。 我去年說做空到50以下逐步減空單,後來修正對6月合約的價格心理位置在45左右,近月就可能幹到35-40了,這個是當時比較極端和理性的看法,後來還是沒觸及這個位置,近月最多美油也就是44多,但布油已經觸及08年位置。為什麽說45呢?這主要從美國石油公司因素去解釋的,45以下持續一段時間,石油公司耗不起,要不斷借錢填窟窿了,這個位置是一個供應端角度考慮,但恰恰後面發生了一些事情,正好和這個位置契合在一塊,導致原油大漲,三根陽線。那就是歐洲釋放萬億qe,和希臘風險解除。如果沒有這歐洲先打一槍,我認為油價仍然有可能去35-40。後來大家看到美元和黃金的回調。這給原油以強烈的上漲信心,三陽開泰。當然從投機資金和產業角度看,12月份投機凈多單已經回暖,產業呢已經海上屯油,美國etf申購量已經大幅上升,這些不排斥一些牛人,當然有些是純粹看圖形抄底的。 原油回歸到供需上來看,供應端一季度會出現石油公司資本支出減少消息,結合美國鉆機大幅下滑,二季度就會出現除美國外的非opec產量下降,美國還是增產的不過是增速下滑;三季度再小幅下滑;需求來看,一季度由於歐洲QE先幹了一槍,希臘風險又解除,原油先反彈一波,然後看中國的釋放穩增長信號,這是第二波需求預期,所以二季度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時間,三季度供需理論上也還可以。但二季度會有全球煉廠檢修高峰,約占全球需求市場的10%左右,但供需又比較好的預期,油價走勢可能會相對複雜些。這樣供應的萎縮從一二三季度從預期到兌現;需求的擴張由於歐洲的QE,現在提前到一季度開始從預期到兌現。兩個因素油價將很難看到太低的油價了,除非出現其他黑天鵝事件。不過由於去年過剩100萬桶/天的量,今年能消耗100萬桶/天左右,如果今年油價反彈過高或經濟刺激也還很差,就有個風險,但opec6月會議會是一個不確定風險,如果有政治因素幹預,油價也可以在過剩情況下維持在相對高位,大的方向上由於頁巖油的崛起,相信技術會進步,未來”新”老能源還會有沖突,但2015年大體上做好波段向上或者寬幅橫向震蕩準備,2016年還有100萬桶增量來自哪里?由於美國頁巖油覆蓋掉opec閑置產能,未來油價寬幅波動可期,而且2015年以後我認為全球資產市場進入混沌狀態的時候特別多,原油是一個很好的商品交易品種。 我看了3、4個月原油,從十月下跌到現在反彈的預測和操作策略,可以說精確打擊,這也是我喜歡期貨市場的一個原因,多多空空,含金量高啊。這個時候發現這個市場,不管是股票還是期貨,還是外匯,大量的人在充當冗余人員,就是送錢,喝湯的少,吃肉的更少,國內的期貨市場,低學歷的比較多,因為市場有杠杠,整天炒來炒去也有些能幹出點東西,股票市場高學歷的多,容量大,相對舒服,但研究相對複雜,期貨供需研究相對容易。 對於二級市場,是不是有人操縱這個二級交易市場呢?實際上我認為沒有任何一個組織和機構能夠長期操縱一個龐大的交易市場,不管股市、期貨、外匯市場。這是一個眾多參與者博弈行為,但應該總是有人在某個時候能先謀全局再先幹一槍,其他人一開始狐疑,再改三觀。這里不是現貨做得多牛就行,有人很牛逼,第一句話就是你有沒有做過油,感覺很可笑,難道我沒有賣過股票就不能做股指?我照樣可以精確打擊。就像市場上現貨商,本身身處其中,實際很難看全局,所以你會發現尤其在中國一窩蜂的事情。西方發明了這個股票、期貨市場,確實是一個很精妙的設計。 回到研究上,不管是股票還是期貨,還是外匯,研究能夠解決一切嗎?理論上可以,但大家普遍都研究能力有限,這個時候交易的人需要第三維第四維層次,就像索羅斯,每次做重大決定,背部會疼,哈哈。就像這次三陽開泰,有人就高大上的去搞供需,這個時候阿拉伯王子、奧黑、普京、習總也不能給出答案啊。還有人天天盯著高盛、大摩這些報告,這不能解決問題,我看的很少,幾乎沒看。 交易行為是最普通最原始的,是用來直接拿錢幹的,而各種模型,是用來解釋的,我們知道中國三季度以來經濟一直下滑,房地產、制造業均在萎縮,但是習總給大家一個強烈信心的改革預期,康師傅、才厚等陸續被幹,強調法治,股市在上半年刺激小拉一波後,再被拉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大家都在修改新的模型來解釋。後面這波怎麽解釋。如果看交易就很清楚。全球股市、外匯、大宗商品都一樣,希望這是個良好的開始。 |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6 08:31 編輯 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當A股的節操邂逅港股的性感 作者:格隆匯 Ivan 不謀萬世者,不足某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清]陳淡然 風停! 大風起兮雲飛揚!節操掉滿地兮股價漲! A股的節操就是從來都沒有節操,舍棄節操的A股暴漲不休。可是光憑沒節操股價能夠無限制的上漲嗎?顯然這是沒有可能的,歲月是把殺豬刀,就像曾經年輕性感的少女變成了臃腫大媽,落日黃花可想而知——聽過水木年華那首“一生有你”嗎: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可是誰願承受水月無情的變遷? 更何況,很多A股就算年輕時(也就是去年底下半年這波牛市啟動時),遠談不上性感。 ![]() 上圖中的這位A股美女早已聞名遐邇了——她幾乎是這波A股牛市的旗幟與當仁不讓的龍頭,從來走勢都是氣勢如虹的上攻並順利創出A股歷史上最高價,似乎沒有人在意她近千倍的市盈率,近百倍的市凈率。 但事情明顯在悄然發生一些變化: 1、今天滬港通北向資金只有9400萬,南向流入則有4.16億港幣——這在滬港通開通這麽久來時破天荒頭一次; 2、A股牛市旗桿全通教育今天從接近漲停到接近跌停。 風弱了?還是風停了? ![]()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資本市場更是如此。07年大牛市的龍頭大神中國船舶早已跌落神壇,股價在觸碰到300元後就急轉直下,10個月後跌到了14.98元!只剩個零頭! 全通會是下一個中國船舶嗎?當然股價也可能還會繼續往上!誰知道呢!毫無節操的A股發生任何事情都不足為奇。 風起! 風不會一直吹的,特別當你變得身材臃腫,就算有風也未必能吹起來!我不否認A股曾經的性感,可是那只存在我的記憶中。如今與其在無節操的A股中沈浮,何不多留意下正在風口中的港股? 大風起兮雲飛揚!當港股的性感低價遇上A股的節操,就是幹柴與烈火,美女和野獸!一如格隆匯大俠tung周末所說,港股的節操在被A股改變(或者說A股節操在迅速移植到香港)。全球都在印錢,全球股市都在一個相對高位,前期一直保持低價性感卻無人問津的港股,最近明顯可以感覺到蠢蠢欲動。 風正在往港股吹!上圖上真相(其中有不少是格隆匯挑出的“珍珠白菜股”。比如其中的安捷利實業,推出後,短短8個交易日上漲54%): ![]() ![]() ![]() ![]() 這些剛出了業績的股票,在這場颶風之下都出現了報複性的上漲,天下苦秦久矣,憋屈了一整年的港股在爆發。港股的尿性一直以來就是眼見為實,不見兔子不撒鷹,外資股價是不見業績不會漲。可是當港股的性感低價遇上A股的節操,股價擋也擋不住!比如昨天格隆匯會員chan剛推過的這只: ![]() 又比如說這只與草榴網、YY、快播(已被關閉)同門師兄弟的: ![]() 這些票的業績都還沒有出,可是都有性感綽約的風姿,股價早已饑渴難耐,趁著這波風來先漲為敬!拿天鴿互動來舉個例子吧。 1. 天鴿互動入選了一系列的恒生指數,大概率是深港通標的 2.A股宋城演義收購6間房已經進入漲停模式,9158可絲毫不比6間房差 3. 天鴿互動還是移動醫療的標的! 4. 天鴿互動是新浪系的,朗瑪也算半個新浪系,朗瑪也做醫療,1980也做醫療,阿里健康也做醫療,阿里健康已經停牌,大家可以YY一下 這種票如果放在A股,早就漲的沒影了。 風緣何變向?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 風停,風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投資新兵選股,選豬。老兵一定是選風,選勢。 風帶大家看過了,風里的豬也帶大家掃過幾只了,最後的核心問題就落在了:風在往哪個方向吹?為何A股的風貌似在減弱,港股卻山雨欲來風滿樓? 除了身材(也就是估值),最根本原因應該是深港通,而這類最大受益的股票,在格隆匯會員群體里有一個專有名詞:港A股! 港A股是格隆匯會員自創的一個詞匯。 何謂港A股? 1、故事性感; 2、背靠幹爹(背後有強勢股東); 3、流通盤適中; 4、大概率會成為深港通標的; 5、有業績則最好,沒業績也無傷大雅(按A股的邏輯,沒有業績的公司估值就是天空)。 6、非老千股; 符合這些條件的股票就是混血的“港A股”,既有港股的性感身材,又符合A股資金的口味與偏好,極容易複制A股的節操,故稱之為“港A股”。 曾近的A股和港股就是一張紙上的正反面,同一主體卻永不相交。盡管是幹柴和烈火,卻一直擦碰不出火花,而深港通則是神奇的莫比烏斯之環(把一根紙條扭轉180°後,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具有魔術般的性質,這個紙帶只有一個曲面,一只小蟲可以爬遍整個曲面而不必跨過它的邊緣。這種紙帶被稱為“莫比烏斯之環”。見下圖)! ![]() 轟轟烈烈的愛情光有無節操是不夠的,還要有性感。當幹柴遇上烈火,當港股的低估值遇上A股資金的無節操,相信演繹的愛情故事會比臃腫身材的A股更精彩。 滬港通是大票通,所以結果一定是香港資金支援大陸。深港通是小票通,其結果當然是大陸資金“騷擾”香港——更何況,牛市賺的錢,必須找個性價比更高的地方保值增值。如果說過去大半年A股牛市是投資者的一次歷史性機會,則深港通大概率是另一次。 從今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 |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26 08:31 編輯 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當A股的節操邂逅港股的性感 作者:格隆匯 Ivan 不謀萬世者,不足某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清]陳淡然 風停! 大風起兮雲飛揚!節操掉滿地兮股價漲! A股的節操就是從來都沒有節操,舍棄節操的A股暴漲不休。可是光憑沒節操股價能夠無限制的上漲嗎?顯然這是沒有可能的,歲月是把殺豬刀,就像曾經年輕性感的少女變成了臃腫大媽,落日黃花可想而知——聽過水木年華那首“一生有你”嗎: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可是誰願承受水月無情的變遷? 更何況,很多A股就算年輕時(也就是去年底下半年這波牛市啟動時),遠談不上性感。 ![]() 上圖中的這位A股美女早已聞名遐邇了——她幾乎是這波A股牛市的旗幟與當仁不讓的龍頭,從來走勢都是氣勢如虹的上攻並順利創出A股歷史上最高價,似乎沒有人在意她近千倍的市盈率,近百倍的市凈率。 但事情明顯在悄然發生一些變化: 1、今天滬港通北向資金只有9400萬,南向流入則有4.16億港幣——這在滬港通開通這麽久來時破天荒頭一次; 2、A股牛市旗桿全通教育今天從接近漲停到接近跌停。 風弱了?還是風停了? ![]()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資本市場更是如此。07年大牛市的龍頭大神中國船舶早已跌落神壇,股價在觸碰到300元後就急轉直下,10個月後跌到了14.98元!只剩個零頭! 全通會是下一個中國船舶嗎?當然股價也可能還會繼續往上!誰知道呢!毫無節操的A股發生任何事情都不足為奇。 風起! 風不會一直吹的,特別當你變得身材臃腫,就算有風也未必能吹起來!我不否認A股曾經的性感,可是那只存在我的記憶中。如今與其在無節操的A股中沈浮,何不多留意下正在風口中的港股? 大風起兮雲飛揚!當港股的性感低價遇上A股的節操,就是幹柴與烈火,美女和野獸!一如格隆匯大俠tung周末所說,港股的節操在被A股改變(或者說A股節操在迅速移植到香港)。全球都在印錢,全球股市都在一個相對高位,前期一直保持低價性感卻無人問津的港股,最近明顯可以感覺到蠢蠢欲動。 風正在往港股吹!上圖上真相(其中有不少是格隆匯挑出的“珍珠白菜股”。比如其中的安捷利實業,推出後,短短8個交易日上漲54%): ![]() ![]() ![]() ![]() 這些剛出了業績的股票,在這場颶風之下都出現了報複性的上漲,天下苦秦久矣,憋屈了一整年的港股在爆發。港股的尿性一直以來就是眼見為實,不見兔子不撒鷹,外資股價是不見業績不會漲。可是當港股的性感低價遇上A股的節操,股價擋也擋不住!比如昨天格隆匯會員chan剛推過的這只: ![]() 又比如說這只與草榴網、YY、快播(已被關閉)同門師兄弟的: ![]() 這些票的業績都還沒有出,可是都有性感綽約的風姿,股價早已饑渴難耐,趁著這波風來先漲為敬!拿天鴿互動來舉個例子吧。 1. 天鴿互動入選了一系列的恒生指數,大概率是深港通標的 2.A股宋城演義收購6間房已經進入漲停模式,9158可絲毫不比6間房差 3. 天鴿互動還是移動醫療的標的! 4. 天鴿互動是新浪系的,朗瑪也算半個新浪系,朗瑪也做醫療,1980也做醫療,阿里健康也做醫療,阿里健康已經停牌,大家可以YY一下 這種票如果放在A股,早就漲的沒影了。 風緣何變向?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 風停,風起!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投資新兵選股,選豬。老兵一定是選風,選勢。 風帶大家看過了,風里的豬也帶大家掃過幾只了,最後的核心問題就落在了:風在往哪個方向吹?為何A股的風貌似在減弱,港股卻山雨欲來風滿樓? 除了身材(也就是估值),最根本原因應該是深港通,而這類最大受益的股票,在格隆匯會員群體里有一個專有名詞:港A股! 港A股是格隆匯會員自創的一個詞匯。 何謂港A股? 1、故事性感; 2、背靠幹爹(背後有強勢股東); 3、流通盤適中; 4、大概率會成為深港通標的; 5、有業績則最好,沒業績也無傷大雅(按A股的邏輯,沒有業績的公司估值就是天空)。 6、非老千股; 符合這些條件的股票就是混血的“港A股”,既有港股的性感身材,又符合A股資金的口味與偏好,極容易複制A股的節操,故稱之為“港A股”。 曾近的A股和港股就是一張紙上的正反面,同一主體卻永不相交。盡管是幹柴和烈火,卻一直擦碰不出火花,而深港通則是神奇的莫比烏斯之環(把一根紙條扭轉180°後,兩頭再粘接起來做成的紙帶圈,具有魔術般的性質,這個紙帶只有一個曲面,一只小蟲可以爬遍整個曲面而不必跨過它的邊緣。這種紙帶被稱為“莫比烏斯之環”。見下圖)! ![]() 轟轟烈烈的愛情光有無節操是不夠的,還要有性感。當幹柴遇上烈火,當港股的低估值遇上A股資金的無節操,相信演繹的愛情故事會比臃腫身材的A股更精彩。 滬港通是大票通,所以結果一定是香港資金支援大陸。深港通是小票通,其結果當然是大陸資金“騷擾”香港——更何況,牛市賺的錢,必須找個性價比更高的地方保值增值。如果說過去大半年A股牛市是投資者的一次歷史性機會,則深港通大概率是另一次。 從今天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1 18:27 編輯 這是今天港股的創業板漲幅的前24只票,是不是分分鐘幹過A股漲停板。 ![]() ![]() 這是今天漲幅第一的股票,要是早上剛開盤你追進去,一天翻倍變身高富帥妥妥的。BTW別問我這公司是幹嘛的,我不知道 ![]() 漲完一輪之後的市值才2.35億。成交額:843萬港幣。如果你用A股的思維去想想,843萬,那隨便來個A股小機構還不把他玩爆嘍? ![]() 這是今天漲幅第二的,盤中也是翻倍的節奏。也別問我這公司是幹嘛的,問靜靜去! ![]() 這一切都源自昨天保監會允許國內保險資金投資香港創業板的股票。 ![]() 詳細解讀戳這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TAxMjEyMQ==&mid=206852268&idx=1&sn=8f9303d1331d21411b0a96878b645f49&key=b2574200810f04e860b94622d66b0ffc06deca8749541c89107c4fe0b6aa9dcb7d5c9b867b39776949bfb9e1d3a38a7d&ascene=1&uin=MzA3ODU4ODgw&devicetype=Windows-QQBrowser&version=61000f01&pass_ticket=XrzxM2iA6jGV6bzBiBluoOn7wO1nOTdxiW4ExH4cVTn15sYZlWqcrlzSCqfht9Q0 當然,香港創業板是個神奇的板塊:它真的是給創業用的,公司倒閉買殼大大的有。 ![]() 在香港創業板輕易被玩爆了之後,不過癮的資金開始無節操的去了各種中小盤,滿屏都是一根陽線改變節操的故事 比如:賣兒童用品的二胎概念的好孩子國際 ![]() 和A股一起炒充電樁的泰坦能源 ![]() 還在努力挖油的陽光油砂也漲了22% ![]() 本來以為要完蛋了的光啟科學 ![]() 據說空頭投降了的普華和順 ![]() 滿滿的節操掉一地啊!!! ![]() |
一買“港A”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作者:Oliver
一張感恩圖:是解放軍,還是誌願軍? 我算一個資本市場老油條了,輾轉在美國、日本、香港做了十幾年投資。投資做久了,最煩的就是絮絮叨叨的八股文。所以直接上圖。 無數香港金融民工下午都熱淚盈眶地在朋友圈猛轉上面這張圖:多少年沒見過這樣的上漲了!感謝解放軍,感謝金珠瑪米! 其實,正規軍還沒來,也就是過來了些人民誌願軍,香港就徹底沸騰了。 楞楞看著在香港街頭歡快地跳秧歌舞的遊擊隊、誌願軍,“武裝到牙齒”的外資百思不得其解:這就是人民戰爭? 當然,利益至上的西方文明不會太在意面子工程:這不,數家外資大行已經開始推“港A股”了。 我們可能在見證一個歷史:內資的諾曼底登陸 今天的市場其實有太多有標誌意義的信息可以去解讀: 1、滬指時隔7年再上4000點; 2、 滬深兩市成交突破1.5萬億破記錄; 以上兩項無疑都是標誌性的事件。但更具標誌性的事件是以下兩項: 3、港股恒指今日大漲近千點(961點)創出7年新高,成交量放大到2500億; 4、滬港通開通以來,港股通額度第一次耗盡; 相比較滬深1.5萬億的日成交量,2500億真不算什麽,但如果你知道以往港股都是600億、700億的成交,你就知道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麽:格隆匯的評論員預期的3000億成交,看來短期就會被突破刷新。 最關鍵,這批錢只是一批比較熱情且可能“不明真相”的群眾而已,正規大部隊仍在集結中。 在華爾街混了N年,見慣了鬼子的自以為是。原本指望回到香港,能夠不看他們臉色,結果事與願違:港股這個精神分裂的市場,定價還是他們說了算。他們所謂的藍籌價值旗號,說真的,其實就是一個用來選擇性歧視和對號入座、為所欲為的斂財工具而已,頗類似所謂的“民主”旗號。 這次貌似真不一樣了。百萬雄師過香江。我們極大可能會見證一個歷史,見證一個火爆的香江之夏:在這個夏天,我們會真正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並讓外資慢慢習慣並跟隨我們的遊戲規則。 “一買“港A”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 今天“港A股”的表現,除了讓外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讓絕大多數夢想著A股牛市永不變天,港股是扶不起的阿鬥的同誌瞠目結舌。在漲停板是A股多數人追求的夢想的時候,“港A股”讓大家明白了,其實還有個更精彩的世界,名字叫“漲停板之上”!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看完上圖,你該懂什麽叫“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懂什麽叫“漲停板之上”? 很多符合“港A股”特征的中小盤的個股,這幾天的走勢只能用無節操來形容,野蠻粗暴,把漲停板甩開幾條街。我做了一個簡單的統計,今日港股漲幅超過50%的2家,40%—50%的10家,30%—40%的17家,20%-30%的45家,10%-20%的245家,完爆A股的百股漲停的景象有木有。 A股幾個月才能走出的行情,港股一周甚至一天就能搞定了,不少在港股市場侵淫多年的朋友都感慨:沒有文化很很可怕,沒有漲跌停板更可怕。 該感激誰 老實說,我不感謝軍方,也不感謝所謂的組織。我更感恩格隆匯。 這個完全免費共享、完全獨立的第三方海外研究平臺,幾乎以一己之力,在最精確的時點上引爆了這波洶湧澎湃的“港A股”行情。格隆匯3月24日振臂一呼:“從今日起,面朝大海,穿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彼時A股仍在火熱牛途中,港股則要死不活,也沒有後來出現的政府放行5萬億公募、10萬億險資這碼事,這種情況下能站出來旗幟鮮明鼓勵做多,並創造出最精準貼切的“港A股”這個詞匯與攻擊方向,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和運氣,更多的是紮實的研究能力與不隨大流的信念。 所以我身邊很多朋友詢問我對港股的意見,我都會謙虛閉嘴,並讓他們去看格隆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我相信我對港股的理解與研究,斷然不會超過格隆匯。 複活節假期里面,找我最多的是深圳的私募:不是探討股票,他們幾乎都認可格隆匯提出的先買入,再研究的邏輯。所以他們只是讓我這個香港佬幫忙轉資金過香港。 BTW,他們真的很勤奮:他們幾乎是連夜在備戰運輸彈藥,兵臨港股城下。賺錢的吸引力,永遠是最大的激勵! 更多的群眾,則是通過滬港通渠道,就在今天瘋狂搶光了105億港元的南下額度。 正所謂“港股通額度告罄水漫香江漲勢急”。 “港A股”這麽快,這麽瘋,會趔趄嗎? 別被漲幅“錨定”了。港A股雖然瘋狂,還是很便宜——最關鍵,一大批沒來得及進來的資金在後面排隊等回調呢。 現在,說漲停榜,已經輸了。但是看到動輒升幅20%、30%、甚至50%的升幅,不少投資者覺得下不了手,但是,我想說的是: 別被現在的漲幅“錨定”了。錨定效應,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沈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沈錨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如果你盯著以前的價格,認為漲了50%或者100%,覺得漲得太多了而不敢下手,你還是換個角度,看漲了這麽多之後,他們還便宜麽。 要知道,從年初以來,港股恒指才漲了11%,漲幅連上證指數的一半都不到(上證指數漲23.5%),更不用說創業板指數的70%的漲幅,剛不用說算上去年一年時間。 資金南下才剛剛開始,這個趨勢短期內不會停止。 滬港通開通以來,南冷北熱的現象一直持續到3月中旬,直到3月底,才開始有部分聰明的資金開始南下,今天南下資金耗盡額度還是頭一遭,這部分資金還主要是來自民間的大大小小的私募,屬於誌願軍的性質,民間大媽需要香江燃燒紅遍半個天才會跨江,而正規部隊要修改基金合同或者新發行產品,還需要很長時間。 不過這100多億的資金就像萊克星頓的第一聲槍響,港股現在這個階段還是行情的預演階段。不難想象,當正規軍真正的吹響集結號,會是一場多麽宏大的戰爭場面。畫面太美,不忍直視。 這個時候,我的理解,還是堅決響應號召: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 |
據外媒報道,盡管在之前的股東大會上,夏普股東相繼表示了“應該加以限制,5年、10年內不得跳槽至同行業的其他公司”,仍然無法阻擋優秀人才流向競爭對手的危機。
夏普公司在8月12日完成了接受臺灣鴻海精密工業公司註資的手續,正式成為鴻海的子公司。看上去雖然避免了資金層面的經營危機,但卻阻擋不了優秀人才流向競爭對手的危機。這一情況不僅利於對手,還有可能導致夏普對核心的液晶及太陽能業務的重建工作陷入停滯。
夏普前社長片山幹雄和前副社長大西徹夫轉投日本電產公司,前專務執行董事方誌教和7月就任日本顯示器公司(JDI)副社長。曾經統領液晶部門的方誌教和轉投競爭對手,令業界大為震驚。夏普內部對人才流失抱有強烈的危機感。某高層嚴厲批評方誌的跳槽是“肆無忌憚、沒有節操”。
夏普13日召開臨時董事會,決定由鴻海集團副總裁戴正吳於當天出任夏普社長。新管理層將加緊重整太陽能面板和液晶等虧損部門。夏普前社長高橋興三在12日完成收購手續後於當天卸任。戴正吳發表講話稱,“重建世界級企業夏普,為能承擔這樣重大的責任而自豪。”
從去年9月開始,已經有超過3000人從夏普離職,不安情緒在員工中蔓延。據悉,鴻海考慮進一步裁員約7000人,以力爭用2年左右時間扭虧為盈。該公司預計將在10月左右制定出新中期經營計劃。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稱,將引進對挑戰和成果給予切實匯報的機制。如何通過改善待遇防止優秀人才流失或成為重組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