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雷士吳長江遠沒娃哈哈宗慶後幸運,施耐德是猛獸而達能越來越衰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846

文/東方愚

吳長江和宗慶後,分別是中國照明行業龍頭企業雷士和食品飲料行業龍頭企業娃哈哈的創始人。這兩位民營企業家都正在或曾經與外資激情交鋒,且對手都是法國企業。兩場「戰爭」中他們路數的異同與命運值得關注。

最近資本市場上一件熱鬧事,是吳長江突然辭任雷士董事長兼CEO、執行董事等一切職務,從自家企業裡「出局」。接任其董事長一職的是軟銀賽富的閻炎。本應該悶頭賺大錢的風投走到前台是很尷尬的事,閻焱哭笑不得,但又很無奈。

還有人也哭笑不得——雷士的外資股東、法國的施耐德。這是一家被業界形容為「極具侵略性」的世界五百強企業,這些年在中國瘋狂地跑馬圈地,且毫不諱言自己的戰略:收購、再收購。他曾想拿下中國最大低壓電器生產商之一的正泰集團被拒,轉而將手伸向正泰的同鄉兼勁敵德力西。當在產業鏈上游佈局成功,施耐德把下一個目標盯向雷士。

2011年7月,施耐德從軟銀賽富等雷士的其它股東手裡買來9.2%的股份,成為雷士第三大股東。前兩大股東分別是軟銀賽富(持股18.48%)和吳長江(持股18.41%)。

成為第三大股東是其第一役,隨後主動出擊,迅速在雷士內部進行包括人事、市場等資源上的佈局和滲入;它的第二役則是「以靜制動」:因為吳長江引入投資的代價是退居第二大股東,但他和軟銀賽富所持股份相差無幾,一定有增持意願。如果要實現「短平快」的高效率,八成會通過槓桿式交易,但如果失利,吳長江會很被動。但他每退一步,施耐德就等於前進一步。這樣的事情沒想到果然發生。這便是施耐德現在為什麼要「笑」的主要緣由。

吳長江為增持股票「左右開弓」,「左」是和匯豐銀行進行期權對賭,「右」是在券商那裡開設孖展賬戶,以小博大。沒想到左右都輸了。前者賠個3000多萬港元就了事,但後者事大——本來通過數十次增持雷士,到2012年5月中旬時吳長江持股比例達19.97%,已經超過軟銀賽富成為雷士第一大股東了。但5月25日的突然辭職,導致股價大跌,券商強行平倉,吳長江當天甩出近5000萬股,持股比例降至18.45%,重回「老二」位置。

那麼事情的關鍵仍然是:什麼樣的激情交鋒導致吳長江辭掉一切職務,並引發股價大跌,使得「走鋼絲」贏來的第一大股東位置又在頃刻間拱手讓出?最大的一種可能是,施耐德希望從軟銀賽富手裡買更多甚至其所持有全部的雷士股份(兩者所持股份總和超過27.5%),以取代其後者大股東之位。在這樣一種情形下,吳長江雖早有預料,但沒想到來得這麼快,於是決定撂挑子,實施「破壞性開採」戰略。

這便到了施耐德收起笑容,轉為皺眉甚至想哭的時候了。雷士是一個地道的民企樣本,野蠻生長而來,吳長江和他的供應商及經銷商們,更像江湖兄弟而不是合作夥伴。他此時「歸隱「,勢必引起經銷商們情緒反彈。更重要的是,雷士的36個經銷商運營中心和近3000家專賣店,還沒納入上市公司。要知道在吳氏眼中,渠道才是雷士的命脈和法寶。

2011年12月我在吳長江辦公室和他有過一次長聊。有兩句話給我印象深刻,一是「對創業者來說,比啟動資金多寡重要的,是人脈資源的強弱「,二是「如果雷士照明被超越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我離開了」。

雷士將來會不會被吳長江自己給超越?也就是說他另立門戶,最後打造出一個體量更大的「新雷士」。這種可能性並不是沒有,但是難度要大得多。儘管根據財報,由吳氏家族成員掌控的雷士關聯企業2011年通過雷士渠道的銷售額佔到了其總營收的近兩成,但他們皆是租賃的雷士的商標,且到2013年5月就要到期。

而從吳長江離職後發布但隨即刪除的一條聲稱「我依然會回來的」的微博來看。他應該暫時並無另創立新品牌的打算,且似乎有信心在「下半場」讓自己柳暗花明,重掌雷士帥印。他最近的舉措之一是推薦他弟弟任雷士董事。但施耐德不是省油的燈,更激烈的博弈和交鋒還在後頭。

和吳長江相比,宗慶後當年要幸運的多了。第一,娃哈哈至今都沒上市,達能當年不是參股娃哈哈,而只是和其成立了五家合資公司。當然這一點吳長江沒有後悔藥可吃,雷士在六年前極度缺錢進曾以「地板價」出讓過股權給一些自然人融資,後來有軟銀賽富這樣的「大機構」進來已屬萬幸;後面施耐德進來時,吳長江即使有擔心,也只能自己給自己壯膽了。

第二,宗慶後當年可以大打「民族感情」牌,吳長江卻不能這麼幹。資本角力不講感情,且雷士的體量遠無法和娃哈哈相比,吳長江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的知名度和身上的標籤也遠不能比擬宗慶後,兩者唯一可相提並論的是,對各自的渠道商之「忠誠」有相當把握。事實上我對宗慶後當年不講規則、不守合約的招數是反感的,但它確實湊了效,或者說為他最後的獲勝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特別是惹得中國的商務部「高度關注」。他最終如願以償,用很少的錢買下達能在合資企業所持的全部股份,從此「永絕後患」。

第三,達能恰巧在中國越來越衰,而施耐德正愈戰愈勇。達能這些年在中國食品飲料行業可謂節節敗退,先是和光明乳業「分手」,後與娃哈哈的爭鬥跑起馬拉松,之後又陸續退出分別和蒙牛、匯源果汗和正廣和的合資公司。這家前身是玻璃製造企業的巨頭企業,現在幾乎只能隔著一扇玻璃窗,來看本土勢力之瘋狂掘金和擴張。軟銀賽富在這個行業的一樁交易,是兩年前從達能手裡受讓了匯源果汁近23%的股份。

當然,每個企業家和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命數。不宜輕易從吳長江事件中得出諸如「民營企業引入風投或外資需謹慎」之類「警示」,因為很難說當初雷士沒有軟銀賽富那一兩個億的救命錢,今天會更好或更壞。但吳長江確實太過自信了些,當初股權被嚴重稀釋,他信誓旦旦說自己很能為投資機構賺錢,以表明自己舉足輕重。當然,吳長江就算未來不能殺個回馬槍,他也應該慶幸,自己至少沒有像因和投行對賭、發行高額可轉債的魏東一樣,導致自己一手創辦、後在港上市的的福記食品被清盤。說白了,做沒做賭徒不重要,怎麼個賭法最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65

創業板非2000年的納斯達克可比,還遠沒到瘋狂的地步?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75

創業板非2000年的納斯達克可比,還遠沒到瘋狂的地步?
作者:範小明

導語:

15年過去了,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互聯網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業模式日臻成熟,用戶基數龐大,變現能力增強,生態型公司強者恒強。把2015年創業板形容為2000年的納斯達克,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我清楚,部分創業板股票存在高估的嫌疑,泡沫已經開始出現,但是也深知,一定程度的泡沫可以引導社會資金配至急需資金發展的互聯網行業去,並不一定是壞事。

近2年來,在創業板指數上漲過程中,我多次聽人說,創業板的走勢,就如同2000年左右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走勢,言下之意是即將迎來恐慌式的暴跌,以擠出估值泡沫。如果你沒有對創業板公司做出一定程度研究,或者缺乏對互聯網行業的深度比較,那麽很容易被這種言論嚇倒,放棄了對創業板的投資。

現在的互聯網行業,和2000年時相比,有了哪些重大的變化?

第一,產品形態更加成熟。2000年左右,當時大多數的科技公司,並沒有找到滿足用戶核心需求的產品形態。當時市值最大幾家公司,包括思科、微軟、甲骨文、英特爾、愛立信,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依然是依靠紮實的企業客戶產品獲得成功的。除此以外的互聯網類股票,依然不懂得如何吸引用戶,滿足用戶潛在的需求,更加不知如何來進行流量變現。現在熟知的互聯網運營模式,在當時沒有人知道該這樣做。2015年,美國市值最大的一批科技類公司,是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亞馬遜,等;中國的代表有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他們的湧現,不僅代表了自身的成功,更是為全球的互聯網公司開拓出了一條獲取用戶,打造平臺型公司的思維。

第二,盈利模式較為清晰。2000年6月30日網易登陸美國資本市場,開盤價15.3美元。那個時候廣告模式尚不成熟,電子商務剛剛起步,視頻產品受制於帶寬,不管是互聯網人,還是資本市場,都不知道如何將門戶的流量進行很好的變現,門戶網站的價值在哪里。網易的股價在2001年跌破1美元,一度面臨摘牌的危險。互聯網行業發展至今天,用戶就代表了現金流,因為變現的渠道實在太豐富了。遊戲、廣告、電商、金融、O2O,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只要將精力專註在研發讓用戶驚喜的產品上,留住海量的用戶,後面如何盈利,幾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三,資本市場估值體系更為成熟。經歷了一輪互聯網巨頭的成長歷史,國際資本市場,和中國投資市場,對互聯網公司的成長和估值趨勢變化,有了深刻的了解。華爾街不再拘泥於短期的財務目標,更加看重產品的原創性、平臺性、不可替代性。那些為用戶、客戶提供了多贏局面的平臺產品的亞馬遜、蘋果、京東、阿里巴巴,盡管在不同時期面臨著不同的財務壓力,但是估值卻一直高高在上,少則數百億美元,多則上千億美元。資本市場對於高成長性的互聯網公司,有了更多的耐性和期待。

第四,互聯網與實體產業的結合更加緊密。2000年前後,互聯網行業的大佬們,清一色地純互聯網人,他們的產品影響力局限在IT產業內部;2014年左右,實體產業的互聯網化趨勢,以及O2O革命的浪潮,則是席卷了幾乎所有的實體產業,這一次是整個社會都被移動互聯網卷入其中。產業互聯網,減少流通環節、消除信息不對稱、共享閑置資源、更快地撮合服務方和需求方,在方方面面沖擊原有產業的格局和運作方式。由於中國最優質的一批互聯網公司已經在海外上市完畢,因此創業板中更多地以O2O模式的互聯網公司為主,他們在鋼鐵電商、在線教育、移動醫療、在線旅遊、在線家裝、互聯網保險、信息安全等方面改變著實體產業,雖然短期盈利不甚理想,但是未來的前景可期。

第五,上市公司的供給數量不同。1999年美國IPO受到投資者瘋狂地追捧,1999年有457例,絕大多數都是和互聯網相關的,其中有117支在上市的首個交易日就市值翻倍。只要一個公司同網絡掛上鉤,不管這個公司是賺錢的還是賠錢的,不管這個公司的主營是什麽,股價都會被炒得直沖雲霄,發行新股時也會被搶購一空。美國IPO的註冊制度,使得在行情高漲時上市公司的數量急劇增加,進一步推高了納斯達克的泡沫程度。雖然註冊制度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長期目標,但是證監會在掌握發行節奏上,依然有著窗口指導的作用。短期創業板的上市公司數量,依然無法完全地市場化,這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保障已上市公司的稀缺性,不至於短期造成巨大的供給泡沫。

我們不能教條式地將當前的創業板和2000年時的納斯達克相提並論,這犯下了刻舟求劍的錯誤。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測創業板指數未來的走勢,但是我深刻地感覺到,移動互聯網浪潮已經開始,並且將長期持續地改變中國社會。一大批優質的公司將從小長大,在創業板成長起來。中國雄厚的本土資金,也將持續地追捧那些公司。作為投資人,我們的目標之一,就是朝著明確的產業趨勢,去尋找那些令人激動的小公司,並陪伴它們成長起來。所以,雖然目前創業板開始出現一批泡沫公司,但是成長趨勢不變,股市還遠遠沒到瘋狂的階段。


來源:範小明的互聯網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6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