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陆面板业突围:液晶巨头技术封锁即将打破


From


http://tech.sina.com.cn/e/2009-04-02/04162965082.shtml


  “上周,夏普到深圳谈判,LGD与广州谈,奇美到佛山谈,昨天上午友达也刚来拜访过。”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的有关人士3月31日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他们最近忙得不可开交。全球几大液晶巨头的轮番造访,让内地上马液晶面板项目的热情持续升温。

  内地一线的彩电企业也变得“吃香”起来。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正努力撮合几大液晶巨头与内地主要彩电厂之间的“配对”。液晶巨头一方面想在内地市场找到稳定的下游“买家”,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合资,享受到内地政府的优惠政策。

  “它们比以前积极多了。”TCL面板业务有关负责人坦言,今年春节前后,液晶巨头“主动”来内地谈合作。而国内彩电厂也想借机向上游渗透,扩大增值空间。“我们正在谈,重新找对象,希望有机会向面板核心技术延伸。”

  而创维有关人士也透露,除了跨国公司,京东方最近也向他们“示好”。

  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内地代以上面板线今年会有突破,京东方8代线正在发改委走审批流程,京东方在合肥、彩虹在张家港这两条6代线也在筹备当中。

  这让液晶巨头们坐立不安,争先恐后地抢夺进军内地市场的“入场券”。LGD大半年前已成立了工作小组,围绕面板厂落户内地,做各方面的评估。最近,各大液晶巨头开出的价码已有所降低,像夏普的技术转让费就调低了一半。

  拓墣产业研究所亚研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研究员徐奕斐预计,今年中国内地至少会有1~2个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可以明朗,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对面板业的技术封锁即将打破。

  “国家队”突围

  内地已是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但是由于目前内地只有5代线,无法经济切割大尺寸液晶面板,因此内地所需的液晶电视面板大部分都要靠进口。这令中国平板电视的增值空间局限在30%左右,也难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今年2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该《规划》把“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列为六大重点工程之一,明确支持6代以上液晶面板(TFT-LCD)和等离子屏(PDP)生产线的建设,支持骨干彩电企业提升模组一体化整机设计和生产能力。

  政府强力推进面板项目的决心,让全球液晶产业原有的均衡格局竞争更加激烈。

  “没有政府的大力投入,各个厂都不可能。”京东方研发业务的有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如此坦言。京东方早在去年12月便公布了考虑上马8代线的计划,内地另外两家主要的液晶厂龙腾光电和上广电也扬言要上马7.5代线和8代线。

  巨额的投资是横亘在前路上的最大障碍。建设一条8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需要300亿元人民币,而面板业竞争激烈,成本相差1%~2%对企业的盈利都会有很大影响。

  “关键什么叫成功?”上述京东方人士说,技术、产品、成本有竞争力,长期盈利当然好;但另一种情况是,技术能解决,产品能卖出去,却不一定马上盈利,不过在国家的支持下,面板产业起来了,彩电企业盈利、市场份额也上来了。

  显然,政府选择了后者。这位人士3月30日向本报记者透露,京东方8代线还是以自我发展为主,工厂设计、设备选择、产品定位等规划已有半年多时 间,概念已基本成熟,该项目的资金正在筹备当中。而一位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京东方的8代线已进入国家发改委审批阶段,它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日韩企业“纷进”

  全球液晶面板业几乎被夏普、三星、LGD、友达、奇美这五大企业垄断。京东方8代线项目的推进,无疑在这个密严的阵营中撕破了一道口子。

  最先着急的是台湾面板厂。徐奕斐指出,夏普、三星、LG等日韩企业受影响不大,因为它们本身也有自己的电视机品牌,可以自我消化,而且它们走的 是高端路线。但是,大陆面板业的突破,却会让台湾液晶厂如坐针毡,因为它们没有自己电视机品牌,是大陆电视机厂家的主要供应商。

  继今年年初从大陆九大彩电厂手中拿下21.9亿美元的面板订单之后,台湾几大液晶厂更于2月底在台湾当地的媒体上公开谈论到大陆建设面板生产线 的事情。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台湾企业在全球液晶面板市场中的占比从42%跌至32%,而韩国企业则从39%上升到52%。如果再不牢牢抓住大陆液晶市场快 速增长的机会,台湾液晶厂将很难挽回不利的局面。

  台湾企业到大陆设厂的强烈愿望,已引起了日韩对手的警觉。相比于欧美市场的衰退,大陆液晶电视市场却逆势增长。有关资料显示,大陆CRT电视的 保有量大约为4亿台,而LCD(液晶)电视的保有量仅约3000万台。DisplaySearch预计,2009年大陆液晶电视市场仍会有1890万台的 销量,比2008年增长44.5%。谁错失了大陆市场,谁将在下一轮战局中落败。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LGD已于上周与广州市政府洽谈液晶面板项目落户事宜。此前,LGD已在广州开发区建设了液晶模组工厂,该厂二期工程将于今年完成,明年该厂的液晶模组产量将达到4800万片,其中大约25%用于电视,其余用于电脑、笔记本等。

  夏普也四处出击,除了与上海继续接触之外,近日也再次到深圳面谈。其实,夏普与深圳已洽谈了两年多,其间曾经中断,但最近又很火热。“上周去深圳谈判的人,直到3月31日还在深圳。”知情人士4月1日向本报记者透露。

  据了解,全球液晶业五巨头中已有四家,包括夏普、LGD、友达和奇美,最近密访广东,商谈面板项目。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的有关人士称,最近它们开出的条件都已降低很多,夏普的技术转让费更降低了一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3

深耕海洋工程 熔盛重工靠“高附加值”突围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17/2061312.shtml

  每经记者 蔡木子 发自深圳
中国造船企业数以万计,但能进军海洋工程领域的船企为数不多。
早在2008年,熔盛重工携中海油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项目,正式挺进海洋工程领域。分析人士指出,传统造船业毛利率有限,海洋工程却有着较高的附加值,随经济波动的可能性也较小。提早布局海洋工程的船企,无疑是有了“第二把刷子”,后市将有较强的成长能力。
熔盛挺进海洋工程领域
2008年9月,熔盛重工为中海油建造的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正式开工,这标志着熔盛重工全面挺进海洋工程领域。
海洋工程装备是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性装备。
据记者了解,“海洋石油201”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具有自航能力、满足DP-3动力定位要求的深水铺管起重船。此前,深海石油作业的核心技术一直由欧美少数国家所掌握,我国海洋石油开发长期以来受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所限,只能在300米左右的近海进行。
今年5月28日,“海洋石油201”出坞,熔盛重工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制造研发能力得到认可。随后,公司的海工板块全面启动,最终形成4个大项,包括世界最先进的第6代钻井平台、如海上炼油厂的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海洋工程船及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事实上,早在熔盛重工建厂之初,海工板块就被列入与造船、动力工程和工程机械并列的4大业务板块之一。据了解,熔盛重工于今年得到的国家开发银行等银行 的百亿元授信,将主要用于海洋工程制造基地的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年产6艘15万吨级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等海工产品的生产能力,计划2011年5月 投产。
高附加值的“蓝海”
记者了解到,不只是熔盛重工,但凡有实力的船企都在积极争夺海洋工程大蛋糕。
2009年,国家出台 了相关规定表示将支持海洋工程,在《船舶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国家对海洋工程的发展提出一系列的支持;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海洋工程被列入11个 新兴产业之中。此前,韩国经济部也曾表示,韩国船企下一阶段将突破口放在海工装备等附加值更高的船型上。业内人士称,比起造船,海洋工程具有毛利率高、收 益稳定的特点。根据韩国的经验,海洋工程目前的毛利率大概为30%,随着向深海进一步进军,未来获利或更为丰厚。
国家能源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 示,2009年,中国生产原油1.89亿吨,净进口原油高达1.99亿吨,超过50%警戒线,达到51.29%。中国亟待发展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推进 深海油气开发。因此,中国对海洋工程设备的需求也必定会增加,海工领域正日益成为船企争夺的蓝海。
公开资料显示,2002年~2007年世界 海洋油气开发年均投资总量在1000亿美元以上,最高年份达1250亿美元。随着大陆架油气资源的日益枯竭、深海技术的发展和能源的需求,向深海进军是大 势所趋。预计今后5~10年内,海洋油气开发年均投资总量将保持在500亿美元以上,与世界船舶市场规模大致相当。
中投顾问最新发布的 《2010~2015年中国船舶制造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熔盛重工作为造船业中的后起之秀,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 2005年~2010年,公司主营业务主要集中在油轮和散货船,2010年后,战略重心将逐步调整到油轮和海洋工程上。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国内不少海工项目纷纷启动,但实际上真正具备海工项目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并不多。这说明海上项目对中国造船行业而言,就是零起点,也说明了谁占领这个制高点谁就占领了市场制高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30

优酷、土豆上市竞跑 网络视频寒冬突围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2/wNMDAwMDIwNzAwNw.html

从融资大战到版权大战,中国视频行业的大戏进入下一幕:IPO抢跑。

“如果优酷网成功上市,土豆网意外落马,那么中国视频网站格局将尘埃落定,市场会出现马太效应。”上市在即,有优酷员工如此庆幸地说。

11月15日,优酷向美国证监会(SEC)提交IPO(首次公开募股)申请。优酷向SEC提交F1表格的8天前,另一知名视频网站土豆网也向SEC提交了F1表格。

土豆与优酷的上市竞跑搅动整个行业,除了已经成功借壳(华友世纪)上市的酷6之外,迅雷也在积极筹划上市。此前,迅雷COO罗为民接受采访时透露,迅雷计划明年在海外上市,上市地点可能是香港或者美国。坊间消息称:另一视频网站PPS也在筹备IPO。

未现集体致富

优酷招股书显示,经过多轮融资后,优酷CEO古永锵仍持股41.48%。以优酷上市后市值达到10亿美元计,古永锵身家将超过4.148亿美元。

酷6网是唯一一家成功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视频网站,昨日收盘价为5.15美元,市值仅为1.13亿美元。上述优酷人士认为,优酷业务量远超过酷6,市值10亿美元也不是没有可能。

alexa 的数据显示,11月19日,在中国网站排名上,优酷流量第10位,土豆第11位,酷6第26位,迅雷第29位,56网第30位,奇异第75位(百度投 资),PPlive网站第82位,cntv.com(央视网)第92位。包括激动网在内的视频网站则远在100名之外。

优酷招股说明书显示:今年9月,有2.03亿独立用户访问优酷,他们来自家庭或是办公室;今年8月,有6100万独立用户通过网吧访问优酷。招股说明书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视频浏览量的40%来自优酷,第二名土豆则为23%。

据艾瑞统计,中国视频广告的14%为优酷拥有。优酷目前的收入主要来自广告,招股说明书显示,2007年,优酷仅有7家广告主,2008年增至141家,2009年增至303家,至2009年9月30日,优酷广告主达到343家。

招股说明书显示,2007年,优酷广告净营收为人民币180万元,2008年为人民币3300万元,2009年为人民币1.53亿元,今年前9个月营收为2.34亿元(约为3500万美元)。

据艾瑞的统计,中国在线视频广告市场2006年为人民币5000万元,2009年则达到了人民币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4%。

优酷上市,除了古永锵个人致富外,公司其他高管也将分得一杯羹。招股说明书显示,包括古永锵在内,公司共计十位高管持股52.37%。记者采访获悉,大部分中层并没有获得太多股票与期权,优酷上市没有集体致富的效应。

古永锵认为自己当初的决策十分正确,没有卖给盛大,否则就不会有现在的上市。当初盛大收购酷6传媒前,最先圈定的目标是优酷。

上市竞跑

11月9日,土豆向SEC提交F1表格。但受离婚诉论的影响,土豆上市面临变数。

11月16日,土豆网CEO王微陷入与前妻杨蕾离婚的财产官司。日前杨镭已向上海徐汇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保全相应的土豆网股权。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游云庭认为,王微离婚案或对投资人带来风险,会对土豆网IPO造成影响。土豆网内部人士则澄清道:该事件纯属王微个人私事,并肯定该事件不会对公司IPO产生影响。

在 alexa流量排名中,土豆网紧随优酷之后,列第11位。土豆网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土豆注册用户数达7170万,去年底为5640 万,2007年底为1630万。截至今年9月30日,其每日视频内容生产量达4200个,2009年底为2900个,2007年为1600个。

土豆网净营收在2007年为人民币660万元,2008年为3090万元,2009年为1.132亿元(约为1690万美元),三年来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13.6%。2009年前9个月净收入6810万元,10年前9个月为人民币2.24亿元,增长率达230.1%。

土豆网目前的广告代理机构主要包括Hylink、好耶、AdChina、JWT等,土豆网通过这些广告合作伙伴获得广告主。

除了广告收入外,土豆网还有来自移动终端上的收入。今年2月,土豆发布了其手机终端,为用户提供移动视频服务。截至9月30日,目前移动终端视频量达1560万个,用户达910万,用户通过包月的方式付费,土豆网与中国移动分成。

两家视频网站先后向SEC提交F1文件,目的在于通过上市获得优势。

寒冬突围

上市竞跑,不是先后问题,而是或生或死的问题。前8848网站的CEO王峻涛说:当年的8848未能渡过互联网寒冬,上市流产为最重要的原因。

王峻涛所说的互联网寒冬,是指互联网泡沫崩盘后,风险投资商不再投资,大批互联网公司倒闭。此轮视频网站上市之后,未能上市的公司也将面临一个寒冬,这个寒冬不是网络泡沫崩盘,而是由于视频行业的生存现状。

目前视频网站尚难实现盈亏平衡。优酷招股说明书显示,优酷2007年净亏损人民币约9000万元,2008年净亏损约2.04亿元,2009年净亏损约1.82亿元,2010年前9个月净亏损约1.66亿元。

正望咨询总裁吕伯望说:优酷是通过用户数、广告营收进行估值,而非净利润进行估值。很多互联网上市公司都采取这样的模式,当年新浪、搜狐、网易上市时,都采取这种模式。

他同时认为,网站运营稳定,版权恶性竞价停止,视频网站利润将快速回升。

古 永锵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优酷的支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版内容购买。优酷拥有中国最大的视频内容库。截至9月30日,优酷视频内容库中包括 2200部电影、1250部电视剧,以及超过23万小时的其他内容。二是IT基础设施投入。优酷招股说明书显示:优酷配备了5500台服务器,以便为用户 提供快速的上传与下载速度。

土豆网也同样尚未实现赢利。招股说明书显示,2007年其亏损约9590万元,2008年亏损2.12亿元,2009年亏损1.44亿元。2010年前九个月,亏损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6.6%至8370万元,去年同期亏损为1.004亿元。

土豆、优酷上市,加上酷6,已经有三家上市公司,投资者们不得不掂量:中国是否能够容得下更多视频网站上市。除了风投犹豫,用户集中,广告主也会跟随用户集中于少数几家大型网站。

吕伯望认为,如果风投不再青睐,用户不再光顾,广告不再投放,未上市的视频网站将面临寒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45

延长石油夹缝突围 借力中联能源加速海外并购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8/0OMDAwMDIwOTg0OA.html

在当前国内的石油格局中,无论是资源的掌控程度,还是企业固有的生存空间,延长石油的身份都显得尴尬。

作为国内第四大石油企业,多年来,延长石油都被称之为“中国石油第四极”。这家隶属于陕西省政府的国字企业已经强烈意识到了向上成长的瓶颈,值得注意的是,格局有可能将打破。

12月6日,中联能源投资集团公司称,其第二大股东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在香港成立一家全资附属公司,该公司将被打造成延长石油的境外投资旗舰,并注入中联能源的14.51%股票权益。

在现有油气资源有限、后备资源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这一动作也被业内人士看作延长石油即将大举开展海外业务的前奏。

记者致电延长石油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未能就在港成立投资公司一事予以置评。

而中联能源主席兼执行董事卓泽凡则表示:“延长石油这次举动,相信是集团的战略部署,适当时候利用包括中联能源在内的融资平台,配合延长石油将来的业务发展。目前延长石油已经有两名董事参与中联能源董事局,不排除将来双方有更密切的合作关系。”


显然,延长石油的“野心”不止于此。

多重短板

一直隐居于陕西的延长石油正面临着来自各个层面的压力。

“油 气资源面积有限、后备资源不足,虽然每年新增地质储量达8000万吨以上,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依靠打新井增产的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致使储采比呈 下降趋势,油田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着巨大压力。”对于现阶段的生存处境,延长石油董事长沈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总结。

本报记者了解到,陕北油田地质条件特殊,属于“特低渗透油田”,这类油田开采难度较大,成本也相对较高。一直以来,延长石油都在为深度挖掘老油井的潜力而努力。即便如此,延长石油的单井产量还是在逐步减少。

一名延长石油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延长石油的油田中绝大多数油井都难逃产量萎缩的困境。

“有些井开工不到两年,日产量就从当初的3万吨左右减少到现在的0.8万吨,这种情况在延长石油很普遍。”上述人士说。

据了解,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开采率,延长石油采取了一系列诸如注水、二氧化碳驱油等二次、三次采油的技术措施,效果却不如人意。

“依靠技术开发,油田只能稳产,这并非长远之计,虽然2009年有8000万吨的新增探明储量,但这些储量能否转化为产量现在也不好说。”另一名延长石油人士说。

内忧外患之下,延长石油对油源的渴望已然膨胀到了一个临界点。

本报记者了解到,为抢夺油源,延长石油与同样位于陕北的长庆石油之间常年争议不断。

据上述延长石油内部人士透露,在陕北吴起、直罗和定边等多个采油区块,由于两家企业的油田位置相互交叉,双方为争抢开采先机而引发的口角矛盾也频频发生,甚至还出现械斗等情况。

“发现石油后都等不及注水,能抢到多少算多少。”上述人士说。

除了资源窘境、单井产量减少等问题外,在下游销售端,延长石油的短板也是诟病之一。

据了解,延长石油于2007年才拿下石油零售资质,相比其他几大石油公司,其终端销售网络也明显滞后很多。

记者获悉,目前,全国范围内,延长石油独自经营的加油站总数也只有百余家。而这一瓶颈最明显的制约则是,很大程度上,延长石油的成品油价格都只能受制于人。

上述内部人士介绍,在价格方面,延长石油经常受到其他公司的压制,尤其在油价处于低位的时候。现阶段,延长石油炼制的成品油,除了小部分供自己的销售终端消化之外,每年大约200万吨批发给中石油和中石化,其余的都提供给地方批发商。

海外突围

目前,延长石油的新增产量极其有限,每年增长也不过50万吨左右。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摆在延长石油掌门人沈浩面前的关键课题。

“我们尽管在内蒙、甘肃做了很多工作,但收益不太理想,所以我们把很大的注意力放在海外市场。”沈浩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本报记者了解,近几年,延长石油在甘肃华池、内蒙古二连浩特等地都进行过勘探,“但最终的结果都不大理想”。

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今年1月13日,香港上市公司中联能源宣布,延长石油收购其15%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而早在2008年,中联石化就与延长石油等签订协议,合作开发马达加斯加3113油田。

此外,延长石油还获得了在泰国石油天然气L31/50陆地勘探区块的勘探开采特许经营权,这也是其首次拥有国外独资经营权。

7月27日,延长石油与中国保利集团在西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暨中非项目合作合同,双方将共同在非洲进行油气和其它资源开发。

记者获悉,延长石油的三个海外项目都是从勘探直接入手,相比直接购买已经出油的区块,在投资成本上虽然规避了一些风险,但对勘探的区块是否能顺利生产油气也同样存有疑问。

其中3113油田区块的储量问题,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就有专家提出过质疑,认为3113区块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针对海外业务板块,沈浩则表示,延长石油海外投入的效益并不会那么容易见效,“应该还得几年时间”。

而除了在上游源头扩张资源版图外,在下游销售端,延长石油也在加紧布局,并与壳牌结成合作伙伴。

2008年12月,由延长石油、陕西天力投资公司和壳牌合资组建的延长壳牌成立,延长石油提供油品,壳牌负责提供品牌和管理。

据悉,到目前,延长壳牌签订的加油站收购合同有35份、15座加油站正式运行。成立的延长壳牌公司,运行加油站31座。此外,延长石油还成立了陕西高速延长、陕西交通延长两个合资公司,经营高速公路加油站33座,并整合了延长石油内部21座加油站。

“延长石油准备在‘十二五’期间规划1000个加油站,今年发展100个,明年可能要到200个,延长石油50%左右的油品将供应自有的加油站,每个加油站一年销售成品油5000吨。”沈浩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40

三百元股價差點失守 展開絕地反攻 蔡明介帶領聯發科突圍的三套劇本

2011-3-28  TWM




聯發科宣布購併無線網路晶片廠雷 凌,被視為是蔡明介突破營運低潮的一記高招。除了購併外,蔡明介還有什麼可以讓聯發科「重返榮耀」的錦囊妙計?

撰文‧楊方儒

在 聯發科股價瀕臨失守三百元關卡之際,三月十六日,董事長蔡明介拍板定案購併雷凌科技,為股價吹起反攻號角。這是台灣IC設計業有史以來最大的購併案!一股 聯發科換三‧一五股雷凌,購併金額超過一八二億元,頓時震驚了全球同行與投資圈。

雷凌是無線區域網路(WiFi)晶片本土天王。在全球IC 設計戰場上,領先雷凌的,只有兩個美國大兵:創銳訊(Atheros)與博通(Broadcom)。

首部曲:併雷凌

突 破3G晶片落後對手困境七、八年來,WiFi已經滲透至全世界的咖啡廳、你我的辦公室與家中,台灣製造的WiFi終端產品,包括基地台與無線網卡,全球市 占率超過九○%,創下另一個世界第一的佳績!

但鮮為人知的是,終端產品裡頭的核心晶片,一直是美國IC設計公司的天下,過去十年來,有超過 三十家台灣IC設計公司陸續看上WiFi晶片的高成長性,一個接著一個投入資金,卻都跨不過高技術門檻,加上創銳訊與博通的兩邊夾殺,雷凌成了洗牌戰局 後,台灣極少數的倖存者。

雷凌董事長高榮智,先前在美國碰到創銳訊前總裁暨執行長巴拉特(Craig Barratt),兩人一坐下來,巴拉特直言說:「雷凌真是令我戒慎恐懼的對手!」關鍵在於,雷凌的研發實力,早就能跟創銳訊平起平坐了!在802.11 無線技術世代演進中,從早期的a/g規格到現在當紅的n,雷凌一步步都走得穩健。

在全球第一大IC設計公司高通(Qualcomm)收購創 銳訊後,雷凌面臨強度更高的世界級競爭。

雷凌在去年合併誠致科技,雙方正研發擁有WiFi與xDSL功能、也就是無線與有線寬頻合而為一的 系統單晶片。如今雷凌嫁入聯發科,未來山寨機基頻晶片極可能整合無線寬頻上網功能,抓緊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的趨勢。

這正是蔡明介的拿手 好戲:更多功能、更完整的晶片解決方案,解決客戶更多的困擾!

在手機晶片上,高通與聯發科長期的競合關係,讓蔡明介不得不深思,整合 WiFi功能的必要性。購併雷凌,等於是聯發科突破3G手機晶片進度落後對手困境,迂迴前進的一記反擊。因為預計未來五年,WiFi年成長率都在二○%以 上,各種手持式產品與消費性電子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掌上遊戲機,甚至是電視遊樂器、數位電視都會廣泛內建WiFi晶片,這將是聯發科合併雷 凌之後,下一波的成長契機。

二部曲:拚展訊

大打割喉戰搶回市占龍頭

透過併購雷 凌,聯發科把觸角伸進了一個高成長領域。對蔡明介而言,這還不夠,併購雷凌頂多只是為聯發科產品線多元化找到「中期」的處方。「短期」內,聯發科必須在山 寨機市場給對手迎頭痛擊,才能有效挽回投資人的信心。

蔡明介一直奉為圭臬的「破壞式創新」理論是:小公司提供更低價格、更高品質的產品,顛 覆原有由大公司把持的市場競爭格局。

但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我們沒有聽到聯發科再去破壞了誰的市場。反倒是後起之秀展訊與晨星破壞了聯發科的 市場與獲利。

過去展訊追著聯發科的晶片報價,現在反過來,聯發科也追著展訊的報價。展訊內部傳出,今年第二季將是「生死關頭」,每個人都要 進入紅色警戒狀態。因為聯發科將以現有出貨規模優勢,不惜血本,把搶回市占率作為第一優先。

聯發科自從成立以來,年年都是獲利績優生,毛利 率總是挺在五○%以上,也三度贏來股王的大位。一個假想是,聯發科將毛利率設在四○%,會不會比較健康?這或許也是蔡明介正在思考的問題。

然 而,讓聯發科重返榮耀,短、中期策略還不夠,而是需要一個格局更大的長期策略擘畫!

三部曲:進中國

「中國矽 谷」武漢拉攏投資中國湖北當地政府傳出,聯發科已經確定在武漢投資。事實上,中國各省高新技術區早就積極拉攏聯發科,但以武漢提供的條件最好。聯發科得到 的用地條件,即廣達六十四公頃,將來建起辦公大樓後,最多可容納八千人。

這八千名研發大軍,如果能迅速入列,比起如今新竹的五千名員工,聯 發科的營運重心勢必傾斜。但針對聯發科在武漢的投資進度,經過書面求證、一個月的等待後,聯發科迄今沒有做出官方回應。

可想見的是,武漢將 成為「中國矽谷」。除了有中芯國際的晶圓代工廠,聯發科等上游IC設計公司的投入,將帶動產業群聚效應。尤其是武漢大學等重點學府,未來可望提供源源不斷 的研發人才。

這樣的過程,相信是中國中央與省級政府樂見的。畢竟從十一五規畫以來,中國發展半導體行業的兩個五年,至今成績還是不及格。中 國如今有四、五百家IC設計公司,但是全部加總起來的營業額,還比不上台灣的一家聯發科。

中國半導體業者有不能輸的迫切感。因為中國每年自 海外進口的半導體晶片,高達市場的八○%。這麼龐大的進口金額,甚至比石油還要高。

可以想見的是,中國仍是半導體的肥沃之地,聯發科會不會 成為這塊土壤上的領頭羊?武漢又能否複製新竹經驗,成為中國IC設計產業發展的沃土?蔡明介下一步怎麼走將動見觀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36

鴻海尋突圍 郭台銘推10家上市


2011-4-7 TNM




全球電子代工一哥鴻海,近日遭外資大砍股票,股價陷入百元保衛戰。為走出成長困境,本刊調查,郭台銘已啟動擴張大計,鎖定太陽能、雲端等業,共15案在評估併購中,同時,要配套集資千億元;更重要的是,鴻海將大動作分拆,未來5年掛牌上市公司將超過10家。

郭台銘 小檔案

現職:鴻海集團董事長

生年:1950年

家庭:與亡妻林淑如育有1子1女;與現任妻子曾馨瑩育有1女1子

學歷:中國海專

事業:1974年創鴻海。2001年鴻海成為台灣第一大製造業;2004年起成全球3C代工龍頭;2005年成為全球手機代工龍頭;2006年成全球數位相機代工龍頭;2010年集團合併營收近3兆元。

在日本震災恐衝擊蘋果供應鏈憂慮下,三月十五到二十四日短短七個交易日內,蘋果代工大廠鴻海慘遭外資大賣逾十四.六七萬張,鴻海股價一度跌破百元,市值跌破兆元大關,與三年前最高市值一.五九七兆元相較,縮水近四成。投資人不禁想問,鴻海到底怎麼了?

遷廠蝕利 外資砍股

一位外資分析師指出:「中國沿海工資上漲,鴻海積極向內遷廠,遷廠效益尚未浮現,遷廠成本支出及相關費用等,勢必會影響今年獲利,而且子公司富士康國際(FIH)也持續虧損,手機代工景氣持續低迷,而鴻海除了手握蘋果訂單外,看不到另有營收成長的契機。」

過去,鴻海靠著併購、爭取國際大廠訂單,擴大營收,每年維持三成以上成長規模,成為電子代工業的龍頭廠,引來外資投資;然鴻海年營收破二兆元後,成長陷入 瓶頸,加上日本震災後,外資擔心鴻海今年出貨狀況,加速調節持股不手軟,外資持股從最高峰五二?三%,降至五○?八一%。

外資對鴻海未來成長動能的質疑與不留情,使鴻海股價陷入百元保衛戰,郭台銘五味雜陳。放眼望去,鴻海幾乎拿下惠普、戴爾(DELL)、蘋果 (Apple)、索尼(SONY)等國際大廠的訂單,但國際大廠基於風險考量,還是會尋找第二代工廠下單。因此,鴻海想靠著新客戶、新訂單繼續高速成長, 幾乎是不可能。

併購擴張 重新啟動

其實,郭台銘早就注意到鴻海發展陷入瓶頸。去年九月他曾說:「有多少規模這樣大的公司,每年都可以維持三成以上的成長?」接著下修成長目標為二成,使年成長三成的神話破滅。

本刊調查,去年中以後,郭台銘為走出成長困境,私下密集與高階主管開會,一方面了解現況,另一方面也下達指令,重啟併購擴張之路,要主管密切留意好的併購標的跟機會。

鴻海近年來大型併購動作幾乎停滯,僅有奇美電併購案,且迄今併購成效仍未完全顯現。此外,今年初,鴻海原本有意併購太陽能廠益通,最後被英業達搶親成功,打亂鴻海腳步。

鴻海內部員工說:「過去,併購方向以收購客戶生產基地或拓展市場為主;未來併購案將以『擴張』為首要目的,鎖定關鍵技術、新材料、零組件等方向進行,例如:新能源中的太陽能、雲端技術的終端設備以及無線傳輸韌體、元件等,好深化、拓展公司競爭力。」

矽谷廠商 洽談合作

本刊調查,在迎娶益通失利後,郭台銘將眼光對準日本廠商,目前已跟二到三家廠商洽談過,最快今年就會有成效。

除了日本太陽能廠外,郭台銘也將目光放到美國矽谷的初創公司上。這些公司規模通常不大,但創新能力很強,握有關鍵的技術能力,例如半導體尖端技術、高效綠能電池技術、超高頻無線通訊技術、指紋辨識安全技術、雲端技術及影像傳輸等。

去年底,鴻海已與五家矽谷廠商簽訂合作備忘錄,今年還將擴增其他廠商。「目前手上仍有超過十五件評估案正在進行,快的話,第二季底前就可以確定,下半年還 有二到三件可能談妥。」消息人士強調:「只要有好標的、好技術,在合理價位範圍內,都會盡一切努力爭取,不見得一定要買在最低點。」

由於郭台銘下令重啟併購計畫,為配合資金需求,鴻海三月中旬公告,將發行一百二十億元公司債,以及不超過十億股的海外存託憑證(GDR),向市場集資。若以鴻海目前股價每股一百元計算,光是GDR這部分,集資就可高達千億元。

回台集資 發公司債

比較特別的是,近年來,鴻海募資多以海外為主,今年卻轉回台灣發行公司債,顯示郭台銘有向國內投資人取暖的意思。尤其隨鴻海急速成長,外資紛紛下修鴻海年 成長幅度,且每逢鴻海出現負面消息時,如血汗工廠、跳樓事件等,外資都大筆賣出,讓自認鴻海股票值得長期持有的郭台銘,無法接受。

去年,鴻海傳出要發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CB時,郭台銘說:「(鴻海股價)一百元不會發,就算一百五十元也不會發。」也就是說,郭台銘認為,鴻海股價至少有一百五十元的實力以上,而非百元價位。

分拆公司 掛牌上市

除了併購擴張外,本刊調查,未來五年,鴻海還要進行「分拆成長」,將具有競爭力的部門、子公司,持續分拆上市,一方面擴展集團掛牌家數,另一方面也透過資本市場機制,獲得資金奧援。

據了解,鴻海內部目標設定為:「五年內,新增十家子公司掛牌上市。」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鴻海內部正積極運作,繼集團印刷電路板(PCB)廠鴻勝,去年向證 交所申請輔導第一上市,將成為分拆成長計畫中,首家申請上市的子公司;而今年三月中旬傳出昆山乙盛機械計畫回台第一上市,將是第二家掛牌上市的鴻海子公 司。

事實上,鴻海分拆上市的動作,並非第一次。早在二○○○年,鴻海將旗下手機代工部門分拆獨立FIH,五年後赴港掛牌,轟動香江,FIH市值一度超越鴻海母體。

然好景不長,港股對科技股較為冷淡,加上手機國際品牌廠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市占率不斷下滑,使富士康連續虧損,反而拖累母集團鴻海股價,鴻海原訂分拆上市計畫因而全部喊卡,一停就停了快五年。

避免洩密 不辦法說

如今,為了擴張與集資,郭台銘重啟分拆上市大計。除了鴻勝、乙盛返台掛牌外,鴻海內部也就不同事業群或利潤中心進行分拆評估,希望採簡易上市方式,將符合掛牌資格的部門或單位,盡快上市交易,同時開放員工認股,以留住關鍵技術人才。

此外,就FIH在港股股價表現不佳的狀況,是否返台發行TDR或是下市後另地再掛牌,鴻海內部現正研究中。

股價往往是公司獲利以及成長性的綜合反應,鴻海股價想要力守百元,就必須讓市場清楚看到鴻海的改變。「鴻海內部資訊應該要更為透明化,除了財務數字之外,特別是公司經營方向,必要的說明絕不可少。」外資分析師指出。

鴻海上市二十年來,從本土模具小廠,成長為世界電子代工大廠,外資持股過半,卻始終以避免洩漏營業祕密,拒絕召開法說會,成為法人圈最大的詬病。如今陷入成長困境,鴻海這次能否突圍,就看郭台銘了。

近10年鴻海數度籌資

2011.3 董事會決議發行120億元公司債,並計畫以低於10億的新股,發行海外存託憑證(GDR)籌資。

2010.10 發行10億美元(約320億元)海外可轉債(ECB),轉換溢價約30%,募得資金用於支應海外購料、大陸生產線西遷、擴大規模等;此次發行額度居國內企業之冠,也為迄今鴻海最大籌資手筆。

2010.6 股東會通過以8.8億股新股發行GDR,預估將募集逾千億元,創國內上市櫃公司單次募資金額最高紀錄,但迄今未執行。郭台銘說有意發展能源、雲端、LED、光機電等新計畫,可能有重要併購計畫。

2006.11 鴻海首度發行可轉換公司債(CB)籌資,金額180億元。此次籌資後,業界估算鴻海每年可省10億元利息。

2005.8 郭台銘將當年訂為鴻海併購年,董事會通過10年內分次發行上限120億元的無擔保公司債,以充實營運資金。

2005.3 鴻海股東郭台銘、宏碁及專業經理人等拿出手上老股,發行2.58億美元GDR,折價約2.8%,目的是要讓鴻海國際化。

2003.7 第二度發行海外可轉債,金額4.5億美元,主要是為設立墨西哥、東歐據點,以利接單。

2000.11 首度發行海外可轉債,金額3億美元,為海外購料、大陸投資之用。

鴻海藉併購進軍新市場

2003年 透過海外子公司,先收購諾基亞手機機殼代工廠芬蘭藝模,接著買下摩托羅拉墨西哥手機廠,跨入手機領域。

2004年 併購全球寬頻龍頭國碁電子。依換股比例和股價推算,交易規模約達367億元,是鴻海最大手筆併購案,為鴻海成全球代工龍頭奠基。

2005年 子公司香港富士康斥資249.9億元,收購奇美通訊56.48%股權,切入高階手機市場。

2006年 買下全球數位相機代工龍頭普立爾,切入光學領域。這項交易規模約300億元,為鴻海第2大併購案。

2010年 鴻海集團旗下的群創先以210億元併購統寶光電,接著再併國內第2大面板廠奇美電,交易規模近2千億元。3公司合併組成新的奇美電,目前是全球中小尺寸面板龍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21

咖啡店新丁 十個位突圍


2011-5-12  NM




香港地寸金尺土,在地鋪做生意要 賺錢,先要懂得寸土生金。咖啡迷蘇嘉蕙﹙二十九歲,Gloria﹚與澳洲籍丈夫Jason Moses(三十二歲),去年七月在銅鑼灣開設咖啡店「18 Grams」,以自家烘焙精品咖啡作招徠,一個僅十個座位的迷你鋪,卻日做近萬元生意,成功在滿布連鎖咖啡店的銅鑼灣闖出名堂,上月賺逾七萬元。未夠一 年,旺角分店亦即將開業,現從產品、管理、形象等方面,拆解小店火速上位之謎。

位於銅鑼灣景隆街的咖啡店「1 8 Grams」,門口開在後巷,呈三角形的鋪位一眼睇晒,百多呎地方放盡僅十個座位,每逢下午茶時間都爆滿,「喺澳洲,Starbucks幾乎絕跡,反而咖 啡小店隔幾條街就有一間,好似香港的7-11便利店咁。」Gloria的澳洲籍丈夫Jason稱,他們深信澳洲式的精品咖啡店在本港有市場,但要在連鎖咖 啡店隙縫中突圍,先要調配出吸引香港人的獨門配方。

產品開發

‧獨家配方吸客‧開鋪前先試味‧食物逾四十款

曾在澳洲任職咖啡師的Gloria解釋,澳洲咖啡店會用不同特性的咖啡豆混合出自家口味,再使用不同水溫、不同粗幼度的咖啡粉沖調,不會只用一種方法, 「澳洲叫自己調嘅咖啡做Third Wave Coffee﹙第三浪潮咖啡﹚,我哋初頭都試咗成十三種咖啡配方,最後揀咗其中四種落鋪試,其中一種我哋好有信心嘅配方『Silly Monster』,除咗有橙香,仲有朱古力同杏仁味,外國客人好鍾意,但香港人就嫌入口有陣酸味。」Gloria笑言,試了三個月,才敲定現有的配方,由 巴西、哥倫比亞、墨西哥及哥斯達尼加四個產區咖啡豆混合成,帶有花香及朱古力味,命名為「Black Sheep」。另推出即磨包裝咖啡粉,打造自家品牌。

鋪頭共有逾二十款咖啡供應,售價由二十至三十七元不等,與Starbucks等連鎖品牌相若,所以要留着客人,除獨家配方,亦要有連鎖店的穩定品質。 Gloria稱,他們賣的是意式咖啡,但沖調則是按照澳洲做法,利用十八克咖啡粉,經雙嘴的filter basket(濾格)同時沖出兩shot(約三十毫升)的Espresso(特濃咖啡),為確保質素穩定,即使客人只柯打一杯,寧願浪費一杯,也不會使用 一半分量沖製。

此外,咖啡豆烘焙後第七至第十四天製成咖啡味道最好,但質素會受咖啡豆質素變化及天氣等因素影響,這個便是店長兼咖啡師Kammie的任務。每日開鋪 前,Kammie會負責試用不同沖泡時間,調出多杯Espresso試味,「唔同天氣沖製咖啡嘅攝取秒數都唔同,可能今日二十五秒出一shot會好飲過三 十秒。」Kammie試完一口咖啡後說。1 8 Grams每日賣出約一百杯咖啡,當中Cappuccino及Latte最受歡迎,由於老闆經營咖啡豆批發生意,入貨價較市價平四成,令每杯咖啡毛利達到 七成。

不過,咖啡再吸引,大多數客人亦以一杯為限,要增加人均消費,鋪仔細細食物竟逾四十款,其中,七十八元的All Day Breakfast假日可賣出一百份,而每件售二十元的自家製香蕉蛋糕亦十分受歡迎,「初初諗住淨係賣兩、三款三文治就算,但後來發覺唔少客人要求有更多 選擇。」Gloria指,雖然食品毛利不及咖啡高,部分訂貨的芝士蛋糕更無利可圖,但食物能夠吸客,目前佔生意額的七成。

營運管理

‧星級咖啡師‧培養生力軍

Gloria現主力負責咖啡豆批發公司Glory Coffee的業務及開班教人品嘗咖啡,丈夫Jason Moses負責炒咖啡豆等品質控制工作,cafe日常運作則交由哥哥(John,三十二歲)與店長Kammie一同打理。「Kammie係Jason去餐 廳sell咖啡豆時識,佢嗰陣時係經理,負責水吧。Jason見佢沖咖啡的手勢好正宗,傾傾吓知道佢原來去過澳洲學過沖泡咖啡,平日喺屋企又會炒下咖啡 豆,好啱傾,就搵咗佢嚟教咖啡班。」○九年首屆香港咖啡師大賽,Gloria鼓勵Kammie參加,結果她從二十名參賽者中取得亞軍。Gloria指,對 行內有經驗的咖啡師而言,月薪逾二萬元並非高水平,相信能夠羅致這位餐飲經驗豐富的咖啡師做店長,並非因為「銀彈」政策。「鋪頭我有份開荒,會有歸屬感, 幾個老闆好信任我,好多嘢亦俾我決定,唔知係咪因為喺澳洲返嚟,佢哋做嘢無香港人嗰種匆忙,所以做得幾開心。」Kammie稱。

除Kammie外,五名全職員工初入職時都是生手,需接受公司舉辦為期三日朝九晚六的培訓,學習咖啡基礎知識及調配技巧,「除咗可減輕人工成本,新人等於 一張白紙,我哋親自教授,一來唔使怕學壞手勢,二來佢唔會拎住舊時學嗰套駁我哋嘴。」Gloria說,旺角新鋪開張在即,為鼓勵員工,公司會內部調升, 「員工知道有機會升職,做嘢都勤力啲。」

品牌形象

‧豪入貴價機器‧六十五萬裝修‧決心打造品牌

為打造專業形象吸引咖啡迷,鋪頭使用的生財工具都是行內的專用品牌,店內兩部Eureka牌的磨豆機,每部約一萬元,一部專磨俗稱齋啡的Regular, 另一部則磨Espresso,因兩者要求的咖啡粉粗幼度不同。不過最巴閉要數Sanremo牌Verona型號半自動特濃咖啡機,「呢個品牌係英國咖啡師 比賽指定採用的;機身流線型設計,仿車架外殼,一部要十萬元,因為我哋做代理,先平市價一成。」鍋爐用電子控制,加上泵的馬力有一百五十瓦,勝在水壓及水 溫夠穩定。自知地方淺窄,Gloria本打算專攻外賣,豈料堂食仍佔六成生意,「客人唔單止係飲咖啡,仲享受個氣氛」。鋪頭前身是車仔麵店,門口向出,他 們特意用玻璃窗將向馬路的一面封住,要客人改由巷仔一邊出入,「歎咖啡時,望到出面的世界,又唔會嘈。」鋪頭連水吧面積僅約三百五十呎,但裝修就用上六十 五萬元。整體以綠色為主,採用木製傢俬及皮梳化,營造屋企感覺。同時門口亦擺放數張木枱,多做幾枱生意,亦將後巷點綴得甚有外國風情。他們又找設計公司打 造品牌,除設計公司標誌、卡片及員工制服,店內使用的餐具亦全是外國貨,例如Cappuccino的杯,意大利設計,英國製造,每套約一百元。如此花心機 打理小店,皆因Gloria是個名副其實的咖啡迷,開咖啡店一直是她的心願。於澳洲讀大學時,結識到讀土木工程的丈夫Jason,當時她在餐廳任職咖啡 師,已對咖啡生意有濃厚興趣,自己主修海洋生物學,畢業後卻跟哥哥John合力搞咖啡網頁宣傳咖啡文化,聯絡炒豆商時認識了現時的師傅,全職拜師學炒豆兩 年。

讀《厚黑學》長大

○七年回港,為說服爸爸打本做咖啡生意,寫了四十五頁的計劃書,怎料卻被一手掉進垃圾桶,「爸爸做電路板起家,賣盤前公司員工有五千多人,我哋四兄弟姊妹 細細個,佢已經買《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譯:與成功有約)、《厚黑學》、《胡雪巖》等管理學書籍俾我哋睇,又希望我哋跟佢做電子,但係我哋都無興趣。」爸爸不支持,惟有找來媽 媽幫忙,○八年斥資逾四百萬開設Glory Coffee經營咖啡豆批發。心想批發價入貨做零售最好賺,便決心開cafe賺到盡,點知選址開鋪已碰釘,商場怕得罪Starbucks、Pacific Coffee等連鎖大集團,紛紛請吃閉門羮,花了近兩年時間1 8 Grams才於去年七月開業,不久哥哥亦關閉IT公司,一同經營cafe。初期每月蝕兩、三萬元,沒想到父親不但無潑冷水,反而經常落鋪頭飲咖啡,「佢覺 得我好叻,只係蝕咁少,依家有錢賺仲更加叻。」當時四十五頁的計劃書,願景是開十間咖啡店,一年未到,成功打響名堂,引來旺角家樂商場地庫的家樂坊主動招 手,分店開業在即,Gloria笑言︰「爸爸教落,Aim high, think big, start small(胸懷大志,大處着眼,小處入手),而且咖啡因真係會飲上癮o架!」

壹點知識

所有意式咖啡,都是以特濃咖啡(Espresso)為基礎,按不同比例的牛奶、牛奶泡、朱古力等調配出不同口味,常見的有︰

Espresso(特濃咖啡)

容量大約只有咖啡杯的六分之一,稱為one shot,通常三十毫升。咖啡面有一層cream﹙咖啡脂﹚,色澤呈琥珀。

Cappuccino(泡沫咖啡)

在特濃咖啡中加入熱奶和奶泡,三者比例各一,奶泡輕身,而且細密綿滑。

Latte(鮮奶咖啡)

牛奶佔了整杯Latte的七成;溫度要維持在七十至八十度之間,以免破壞牛奶的甜味。好的Latte奶泡要打得綿滑。

Mocha(朱古力咖啡)

在Latte的基礎上加入小量朱古力而成;通常含有三分之一的特濃咖啡,三分之二的鮮奶,另加小量朱古力糖漿。

Americano(美式咖啡)

即用熱水稀釋的Espresso,咖啡面層會有些少cream。

開業資料﹙7/2010﹚租金*$260,000入貨$100,000裝修設計$650,000生財工具$200,000總投資額$1,210,000* 三個月按金,一個月上期營業資料﹙4/2011﹚營業額$260,000租金$70,000人工*$70,000入貨$40,000雜費$8,000盈 利$72,000*包括6名全職員工

顧客意見

Thomas「我嚟自美國,係一位英文教師,大學時已經開始飲咖啡,今日經過附近,被店鋪的裝修吸引而幫襯。杯Latte味道非常好,好夠奶味;佢哋用嘅 咖啡機望落去好專業;鋪頭裝修型格,同香港其他咖啡店好唔同。」Kit「每星期平均都會去cafe一次,今次係第二次幫襯,第一次因為睇到美食網站 Openrice的食評而來,覺得呢度啲Cappuccino好滑,比出面飲嗰啲好好多。」Doris「今次第一次幫襯,我最欣賞呢度嘅環境,裝修好 home feel,好多木傢俬,加埋鋪面林林總總嘅小擺設,夠個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17

中型券商西進突圍 借道美國券商

2011-6-6  TCW




五月三十日,國內券商排名第五、市占率約五%的永豐金證券,看好大陸企業海外籌資的資金市場,與過去三年協助陸企完成赴美掛牌最多的歐本海默公司(Oppenheimer & Co.)簽署合作備忘錄。

永豐金證不走最熱門的「大陸通道」,反而與美國金融業者結盟,打的是什麼算盤?

永豐金證總經理莊銘福說,「當然試著走出去;如果不走出去,台灣證券業就是高度夕陽產業。」

野村證券研究部主管王嘉樞分析指出,台灣券商的獲利狀況是其他亞太券商三分之一,突圍的最終目的勢必是西進能夠承做人民幣A股業務。但在目前大情況受限的 前提下,台資券商要打破過度殺價競爭的惡性循環,整併最重要;其次則是證券業務要做調整,通路和商品要能與其他金融通路互相融通、結合,真正發揮財富管理 的效果,證券業才有明天可言。

國內證券商,可說是兩岸金融合作中,最弱勢的金融次產業。保險業已全面登陸,銀行業也在去年底正式放行,但向來「看天吃飯」的券商,卻一直得不到主管機關的關愛眼神。

跨國結盟!資源互補,兼打品牌

國內券商兩大龍頭,元大金、凱基證以合併進行擴張,尋求自己的天空,但沒有資源進行擴張的業者,如何進行突圍,避免成為夕陽產業?永豐金證與美國歐本海默 合作,雙方將在投資銀行、財富管理、固定收益和研究資源四大方面互為奧援。正是缺乏資源的中型券商,另闢蹊徑的故事。

一位永豐金高層透露,由於ECFA對台灣證券業的開放一直沒發生,永豐金證與美國業者的合作,就是先想辦法借助中國市場的吸引力,連結出一條通往國際的橋樑。

對國內券商來說,ECFA簽約之後,參股大陸證券公司受限於三分之一股權,以及成立合資公司的高資本額限制,大多數券商苦於拿不到門票;中型券商缺乏資源,借道有中國客戶資源的外資券商,從短期業務面切入,尋求未來核心價值合作的可能。

然而,台灣券商又比大陸券商有國際化經驗,所以國際券商在既想打開兩岸三地市場,又不願意投入太多資源的前提下,永豐金證在香港、台灣可與國際券商互補,成了出路之道的做法。

各取所需!分食美國和港台資產配置

這個出路,就是「陸企到海外IPO(上市)的食物鏈,馬上可以做。」莊銘福說。

甚麼是「IPO食物鏈」?指的是大陸企業到國外IPO,加上後續的海外資產配置;以歐本海默○七到一○年一共完成六十一件陸企赴美掛牌的案子,總金額超過一百零八億美元的量,相當於大陸上市公司從美國拿走一百億美元。

這筆錢部分回到大陸境內做進一步投資,部分成為大老闆的獲利落袋,選擇留在海外,這些海外資產便需要資產管理。歐本海默與永豐金證合作以後,前者可負責陸 企赴美掛牌及美國資產配置,並且使用台灣永豐金證的研究資源,後者便可負責香港、台灣的資產配置,兩者各取所需,各自吃到食物鏈的一段。

以永豐金證為例,今年二月發行一檔永豐餘人民幣債券,當時歐本海默便是為旗下客戶的香港資產找固定收益商品,找上永豐金證,因此開啟業務合作。

一位資深證券業者分析,對中型券商而言,購併同業拚市占率回收不易,直接與大陸業者談合作也缺乏品牌能見度。迂迴結盟美國券商以加強品牌效益並擴大客戶規模,的確低風險也低成本,只是長期下來究竟能產生多少綜效?永豐金證的突圍策略,仍待評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17

漲薪開店:鏈家逆市突圍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18/4OMDcyXzM1ODA4OA.html

二手房成交量持續低迷,整個房地產經紀行業都在經歷新一輪的生存考驗。但在鏈家地產董事長左暉眼裡,這是個機會。

事實上,近3年 來,每一次調控,都是鏈家拓展市場份額的機會。左暉對外透露,鏈家正在完善網絡營銷平台,擬自籌資金40億以上,進行全國擴張,2015年前預計在全國 15個城市進行佈局。目前,鏈家在目標市場的佔有率已升至39%,北京市的市場份額佔28%左右,而在2008年,鏈家的份額僅為23%。

在公佈完擴張計劃後,左暉開始休假。十年的時間裡,左暉步步為營,將一個小中介打造成北京市場上規模最大的中介公司。在他看來,開店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單店盈利更重要。上市也是早晚的事情,不急迫。而眼下的生存危機,並不可怕。

全行業生存危機

據 鏈家統計,2011年7月北京市二手住宅網簽成交8416套,儘管同比降幅仍達18%,但仍是今年3月後首次出現成交量回升。從成交量來看,5-7月都維 持在8000套左右,市場走勢開始止跌維穩。但與今年3月相比,市場整體規模萎縮26%。限購、限貸政策促使大批買房人觀望。

調控也同樣「炙烤」著去年錄得不錯業績的鏈家。不過,左暉說,「該投入的一定得投入。」每次行業低谷時,還沒等到中介公司宣佈裁員,都會有大量的人員自動選擇流失。為了挽留經紀人員,鏈家決定加薪,大幅度提高經紀

人員的工資。原來經紀人員的底薪為1000元,調整後提升為2000元。為此,鏈家的固定成本增加1億元。

左暉看重的是行業更長遠的市場機會。他認為,10年後北京經紀行業佣金總額將達到180億元左右,全國房產經紀行業佣金總額將超過3000億。其間,行業的波動將成為常態。

由於市場份額相對鎖定,當北京二手房市場保持在每月7000至8000套的交易量時,鏈家能保持盈虧的平衡點。但左暉更在意的不是門店的數量,而是單店的盈利能力。經過幾輪調整後,「鏈家沒特別差的店。」左暉說。

儘管今年市場並不好,但左暉預測今年鏈家的業績會跟去年持平。據瞭解,2010年鏈家地產全年佣金收入突破20億元,單月曾突破3.53億。這樣的盈利水平,幾乎接近一個中型開發商。

「中介是別在腰帶上的行業」

目前鏈家在北京、大連、天津、南京4個城市擁有近900家門店,1.3萬名經紀人,並加緊新的城市佈局。

對於擴張過程中的城市選擇,鏈家的標準是,首先看地區人均GDP及經濟發展是否已經到了二手房發展的時點;此外,則是要看當地二手市場的規範性,「我們比較適合的市場是相對規範的市場」。

目 前,鏈家的全國性擴張有了實質性動作。繼天津、大連之後,今年6月,鏈家在南京開設了10家門店作為初入的起點。「每年會進一兩個城市。」他說。為了進一 步擴張,鏈家還引入了鼎暉投資和復星資本。在外界看來,這也是為上市鋪路。「這樣做也是為了股權結構更加合理。」復地投資集團總裁張春華十分看好中介行業 在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不過,鼎暉投資和復星資本只佔很小的股份。

令左暉頗為感慨的是,10年前,中介行業是無人問津的行業;10年後, 是罵聲一片。但他能夠明顯感覺到行業地位的提升。他透露了一個細節,每年年會,他都會問員工,如果以身體部位做比喻,你覺得你所處的行業地位屬於身體哪一 個部分。最初的幾年,員工會回答說,腳踝。直到今年的年會,員工說已經到了腰部了。「中介是一個別在褲帶上的行業。」左暉開玩笑說。

此 前,鏈家推行真實房源計劃,承諾其官方網站「鏈家在線」所有房源全部真實,保證真實在售、真實圖片、真實面積、真實戶型,並保證不吃差價。有些房源有可能 被同行挖走,但左暉認為,有些核心競爭力是拿不走的。2005年至2006年間,鏈家的門麵店數增長了20倍。左暉回憶說,當年就堅持不吃差價,「如果那 時我們只看到眼前利益,吃差價,就不會有今天的規模。」

左暉一直試圖讓一些理念體系化、制度化、規範化。讓企業可以擁有健康生長的基因。 拋開個體的差異,每家門店、每個經紀人都在標準的基礎上提供至少60分的服務,剩下的加分靠個體來實現。唯有此,風險才變得更加可控。鏈家地產此前曾斥資 5000萬元宣佈與IBM全球諮詢服務締結為戰略合作夥伴,再造服務體系工程,也曾斥資億元打造鏈家服務平台。

「這個行業太缺乏反省,也缺乏投入。」左暉說。他表示,未來鏈家會進一步加大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投入,在管理平台上的投入。在他看來,下一個10年將是中介的網絡時代,中介的社會地位一定比今天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98

價值不變 關鍵零組件獨撐大局 變局之後 逆勢突圍的三大選股邏輯

2011-9-5  TWM




行動通訊時代來臨,產業生態大改 變,電子股投資邏輯必須面臨全盤調整。鎖定台灣電子股中的關鍵零組件,及行動通訊、軟體與系統整合、創造價值三大邏輯,投資人將有最大的獲利空間。

撰 文‧林宏文

電子股股價面臨大修正,許多投資人損失慘重,面臨產業的大變局,投資人到底該不該繼續留住電子股?又該如何汰弱留強,布局最有上 漲潛力的股票呢?

根據國際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的最新報告,今年智慧型手機加上平板電腦,銷售量將突破四億台,首次超越個人電腦 (PC)加上筆電(NB)。而未來行動通訊產品與電腦銷售差距會愈來愈擴大,到了二○一四年,行動通訊產品加總會達近十一億台,而電腦只有六億台,差距近 一倍。

因此,PC雖死,但行動通訊時代的崛起,不僅是產業生態的大改變,也代表著電子股的投資邏輯,必須面臨全盤調整。如果依據這個標準來 選股,電子股的投資輪廓,已經可以清楚浮現。

產業再怎麼變 都得用零組件首先,在台灣電子股的投資哲學中,關鍵零組件產業所創造的價值與利潤,一向都比組裝及製造為導向的產業要強很多。這種案例不勝枚舉,從大立 光、宸鴻、可成、新普等,過去都是持續成長,而且讓投資人獲利最多的代表企業。

這些提供關鍵零組件的業者,包括光學鏡頭、觸控、電池、軟 板、機殼等,由於掌握了3C電子產品的關鍵技術,因此不論從個人電腦到筆電、智慧型手機甚至平板電腦,都會使用到這些關鍵零組件。因此,即使產業出現大變 動,只要延伸本身的核心競爭力,加上夠強的調整能力,依然可以維持高度成長。

以光學鏡頭為例,大立光在一般功能性手機已占有一席之地,在智 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興起後,每樣產品依然要配備鏡頭,甚至有些產品還增加後置鏡頭,也就是一個產品搭配一到二個鏡頭,也讓光學鏡頭市場更加擴大。

在 這種市場仍然持續擴大的趨勢下,大立光由於產品技術最好,不僅沒有受到任何衝擊,反而與宏達電展開股王、股后拉鋸戰。其他,包括玉晶光、今國光等光學鏡頭 公司,也是這一波電子股修正後,還可以持續注意的股票。

此外,觸控功能已不僅是智慧型手機的基本配備,目前幾乎所有平板電腦也都採用觸控技 術,甚至逐漸延伸到一體成形(All In One)的產品。因此,在觸控市場仍然高度成長下,誰能夠掌握這個行業中最關鍵的生產良率問題,誰就是大贏家。

以目前觸控領域中的供應商來 看,宸鴻仍是最大贏家,剛公布的第二季業績,宸鴻單季獲利為三十七.一億元,季增五○%,每股稅後純益達十四.六五元。同屬觸控陣營的洋華及勝華,不管有 沒有吃到蘋果,兩家公司營收雖然增加,卻仍出現虧損,主要原因就是製程良率不高,因此即使產能擴大,卻依然面臨虧損命運。

至於電池的新普、 順達;機殼的可成;軟板產業的台虹、台郡,上半年都繳出不錯的獲利成績,是投資關鍵零組件業的首選。例如軟板廠中的台郡,靠著上半年累計稅後純益四.一七 億元、每股稅後純益二.七九元的獲利,股價也一枝獨秀,在這波電子股幾乎都已跌破年線的大修正潮中,台郡也是少數股價還能站在月線之上的公司。

在 機殼股部分,高盛證券亞太科技研究部主管金文衡,日前特別出具報告表示,市場對於蘋果iPad 3延後上市和戴爾展望不佳的消息反應過度,可成就是遭到這些「錯誤原因」影響,導致股價在八月下跌超過二五%,跌幅高過大盤的一五%。金文衡說,事實上, 可成下半年營收和獲利都將持續成長,因此高盛維持買進評等,目標價三百元。

除了關鍵零組件外,「後PC時代」中,除各項電子產品都將具備行 動通訊的功能外,同時,軟體與系統整合的各種應用也成為顯學;另外,不論是製造及品牌業者,都要思考如何創造企業更高的價值。這三大條件,也將是未來選擇 電子股最重要的因素。

三大關鍵 找出潛力股

從產品的變化趨勢來看,由於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興起,這些產品 本身都需要具備超強的無線通訊能力。因此,擁有無線技術整合能力的大廠,例如半導體的高通、博通,以及手機蘋果、黑莓機等,都是贏家之一。

至 於台灣的業者,擁有無線通訊能力的企業仍屬少數,其中宏達電與聯發科是佼佼者。宏達電在手機的設計、製造及營運都有獨到之處,這是宏達電可以跳脫過去代工 角色,一躍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領導品牌的關鍵,也把過去以代工為主的華寶、華冠及富士康遠遠拋在後面。

聯發科早年以電腦周邊的光儲存晶片起 家,但董事長蔡明介早已預見﹁後PC時代﹂即將來臨,因此下決心跨到通訊領域,也因此成為國內第一家跨越手機晶片的半導體廠商。雖然在3G晶片面臨瓶頸, 但仍是目前國際舞台上無線IC的主要競技者之一。

通訊與電腦的技術能力向來不同,過去電腦產品的規格都已被英特爾及微軟確定了,製造廠只要 照著生產就行了。但手機的軟硬體都沒有固定格式,加上還要到各個國家做各種測試,困難度高很多,這也是日前華碩宣布撤出手機事業的原因。因為,即使華碩是 電腦領域的優等生,仍跨不過通訊產業的鴻溝。而華碩的問題,一樣發生在其他電子五哥身上。

此外,軟體開發及系統整合的能力,也是未來競爭的 關鍵要素。以軟體開發來說,目前許多行動通訊產品都需要特別的軟體功能與設計,因此軟體人才的需要量也特別高。若以這個要求來看,宏達電擁有國內最多手機 軟體的開發人才;至於聯發科、晨星也有半數工程師以軟體設計為主,這三家公司可以算是國內軟體開發領域的三傑。

至於在系統整合能力上,廣達 電腦從筆電產業起家,如今鎖定雲端運算為發展目標,並已替許多國際大廠直接生產雲端伺服器及整合終端的行動產品。這早已超越了過去製造筆電的核心能力,也 顯示廣達確實已逐步建立雲端運算該有的系統整合能力。

這次IT產業生態最大的變革,當然是來自蘋果所帶來的衝擊。蘋果就如同一個生態系裡的 新物種,像天敵一般打破原有的產業「食物鏈」站上頂端,重新塑造整個產業的價值鏈,並創造消費者一個全新的品牌享受。未來企業的決戰點,也將以誰能創造價 值為優先。

從這一點來看,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經營品牌的特色,確實比較能夠朝向創造新價值思考。從早期率先推出小筆電,到如今熱賣的﹁變形金 剛﹂,成為﹁非蘋板﹂陣營中獨樹一格的特色。加上明年初將推出的Padfone(手機可嵌入平板),在在顯示華碩開發新產品的用心。即使華碩無法跨越通訊 及手機產品,但若能在PC及平板電腦上好好經營,一樣可以很有特色。

同樣是電腦品牌,即使在蘭奇時代,宏碁創造了驚人的成長;但宏碁除了便 宜以外,就很難有其他的品牌價值,這也是宏碁要急起直追的地方。

兆元壞帳風暴已隱然成形

在投資人最關心的電子 五哥部分,從本益比角度來看,鴻海股價近來跌幅相對較大,主要是過去鴻海本益比最高,都在十二、十三倍左右;但包括廣達、仁寶、緯創及英業達等公司,本益 比長期在十倍甚至八倍以下。因此,同樣面臨製造價值降低、大陸工資上升、新台幣升值等挑戰,鴻海股價跌幅當然要超過其他公司。

不過,在這波 電子股修正中,已有多家外資認為像廣達、緯創的後市不必太悲觀。例如,緯創今年每股純益在四.七元至五元之間,目前本益比僅六、七倍,明年將成長至六.五 三元,相當具防禦優勢,是這波被錯殺的個股之一。而且緯創還有三大長線利多,包括超輕薄Ultrabook與微軟Windows 8的新訂單,以及明年新增電視組裝客戶,還具備雲端製造技術,長線並不缺乏成長題材。

至於在這次電子股大修正潮中,已明顯暴露出失去競爭力 的兩大產業DRAM及面板,前者完全沒有競爭力,早該被市場淘汰;後者在電視面板以後,也看不到新需求,而大陸業者還繼續跳進來燒錢,供應面看不出有好轉 的跡象,成為台股中最該避開的﹁慘業﹂。

此外,DRAM與面板兩大產業的落敗,將會波及國內借款最多的金融業,總計兩大產業借款超過一兆 元,未來將是金融業最大的負擔。過去金融業曾為國內房地產呆帳打銷兩兆元的壞帳,如今在茂德率先點燃這個風暴後,金融業將再一次受到衝擊,兆元壞帳的風暴 已隱然成形,值得投資人注意。

零組件當道

電子股首選10家公司

代 號 公司 第一季

每股稅後

純益(元) 第二季

每股稅後

純 益(元) 股價

(元)

3008 大立光 8.91 8.18 774.0 3673 宸 鴻 10.66 14.65 660.0 2474 可 成 2.86 3.43 218.0 6121 新 普 2.58 3.39 193.0 6269 台 郡 1.29 1.50 78.8 2498 宏達電 18.36 20.63 767.0 2454 聯發科 3.03 3.05 292.5 2382 廣 達 1.49 —— 56.2 2357 華 碩 5.51 4.78 244.0 3231 緯 創 1.02 1.25 31.55 註:股價為8/26收盤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